中国美国教育制度差异

2023-06-04

制度是通过规范体系表现出来的,必须借助于有力执行才能发挥出制度规范效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国美国教育制度差异》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中国美国教育制度差异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产生差异的原因(最终版)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产生差异的原因中美教育的差异其时我很早就在思考,当然.我不是专家,用了”思考”这个词可能不太合适,但我又不能找到其它更好的词语来代替,只能将就着用了.

有一句话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想,这句话同样也适合我今天要说的中美教育产生如此大差异的原因.众所周知,中美两国的经济情况是截然不同.美国,作为全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如何当然不用多说,是实打实的大哥大,其国内的各种基础设施是非常齐全的.

反观中国,虽然近年来中国的GDP大幅提高,目前已经上升到仅次于美国的位置,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种基础设施不完备,中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用钱.

中美两国都非常重视教育,美国自从与苏联开始争霸就非常重视教育,而中国了更是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但是因为国情不一样,投入到教育上面的资金差距就很大.因为具体数据不好收集,我这里给打击作一估算.2010年,中国的总GDP为5.7451万亿美元,假设中共用于教育的资金占总GDP的4%(总来没有达到过),那么中国的教育投入就将是2298亿美元,当年中国人口为13.46亿,人均为171美元.美国2010年GDP为14.6242万亿美元.按照5%的比例算(远远不止),当年人口为3.1595亿,人均为2314美元.这样估算出来,美国人均所有的教育投入是国人的13倍以上.排除物价的原因,以及中美两国受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等因素,保守估计5倍应该是有的.如此一对比,我们对美国学校小班教育,教室内各种设施丰富多样,而中国呢,一个教室五六十人正常,七八十人不少,超过一百个人也有,教室里面都有些什么呢?电脑?大多数没有.图书?除了课本就没有了.多媒体?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普及?有什么?黑板和粉笔而已.

第二篇: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工具差异

1利率市场化的差异

中国与美国利率市场化差异主要表 现在两点:利率市场化程度的不同、利率机制作用的不同。美国从1970年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到1986年完成,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程度很高;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从1980年开始至今仍在继续推进,未完成利率市场化。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的货币政策主要以利率传导机制为主,建立了以利率为中心,包括汇率、通货膨胀率、综合资产价值和货币供应量在内的一揽子综合指标【1]。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实际效应主要是通过利率机制直接传递的嘲。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通过对联邦基金利率的调节进而影响市场利率、资产价格等最终实现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目标。利率机制在货币政策实施中的主导地位主要得益于美国健全的利率传导机制。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途径包括:货币供应量、信贷机制、利率机制等,但是利率机制并不是我国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机制,利率政策在调节我国实际经济中存在阻滞因素,使其无法正常发挥效应。国内许多学者也通过研究论证得出,利率机制在我国不起主要作用,而信贷传导渠道和货币渠道在实际中发挥的作用更大。从以上两点的差异分析可知,利率市场化的完成是运用利率政策调节的基础和前提,通畅的利率传导机制是利率政策能够发挥作用的有力保证。

2货币政策目标设定的差异

中国与美国在货币政策目标设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介目标设定的不同、单一目标与多目标的差异。1993年7月后美联储以“泰勒规则”为指导设定实际利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引。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但是三个变量中货币供应量是主要的中介目标。199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贷散规模转向货币供应量,并于1996年正式将M1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同时以MO、M2作为辅助参考 ,现在关注的是M2。再者,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上,早在1977年《联邦储备系统改革法》中,美国就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货币政策的目标,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三个目标。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逐渐将多重的货币政策

目标转为控制通货膨胀此单一目标 。中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多目标的体系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矛盾性,由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可知多种货币政策目标在实施中往往无法同时实现,并会影响货币政策整体的实施效应。目前,我国很多学者提出将多重的货币政策目标转为单一的目标。从以上因素分析可知,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确立决定了一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偏好,最终目标的不同往往体现了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的效果。

3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差异

中国与美国在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上差异明显,美国已建立起了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而中国未建立。一国货币政策工具不同偏好的选择往往反映了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一般而言,金融市场发展程度高的国家会选择更具市场化的工具;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低的国家会采用行政干预较浓、力度较大的工具。在美国,完备的金融体系具有发达的市场传导机制,成熟的市场机制可以自主发挥效应使得利率机制能够对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做出正确判断,从而对就业、产出和物价水平产生更加直接稳定的影响 ,这也是美联储选择将利率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主要原因。利率是美国市场体系中的内生经济变量,而利率在中国只是外生变量。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备,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的行政干预色彩较强,市场机制的主导调节作用受限。完备的金融市场可以为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良好的货币制度环境会进一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机制的形成,从而为我国利率政策发挥效应提供条件。但是市场中的行政色彩往往会破坏货币政策意向的信号,使得市场无法自主调节最终无法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控。

第三篇:中国与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差异之我见

姓名:李春香班级:管理101学号:06109111

1与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对此,就拿中国与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相比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第一,两国的管理体制不同。美国的立体式管理体制之所以能保证高等教育有序高效地运行,关键的因素是建立了完善的“分权——制衡”机制。与其他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相比,美国高等教育的控制权最为分散。但这种分权不是无序的,而是通过合理划分权力,使各管理主体都有其相对稳定的权力范围,且不同管理主体的权力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最终实现管理权力的平衡。 相比之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是“转变政府职能”,“向高校放权”。但长期以来,教育界一直坚持高等教育管理就是行政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行政体制”的观点。这样,所谓“转变政府职能”,“向高校放权”势必难以落到实处,同时单一的行政性管理体制也无法适应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因此,必须从理论上打破传统观念,树立“高等教育管理社会化”的思想,推进管理主体社会化,实现管理效能社会化,创造高额的管理附加值,从而促进 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发展相适应,实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第二,两国的高考制度不同。美国不实行全国大学入学统考,但中学生申请上大学影响最大的考试是SAT(学业能力评估考试)和ACT(美国大学测评系统),我们通常说的美国高考一般指的是SAT。目前SAT考试一年举行7次,考试时间3小时。而中国高考每年举行一次,大部分省区考试时间为2-3天。中国的考生就在这几天的考试中决定是否能进入心中的名校,高校仅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进行录取。在美国,参加SAT考试不是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何时参加全凭自愿。美国的高中学制是四年,即从9至12年级(15—18岁前)。毕业时“考”大学不是单凭“高考”的高分,而是靠这四年各科期评成绩的平均分必须在“B”(良好)以上,才能被本科大学和社区学院录取。所以在美国,凡是将来想申请上大学的高中学生,从跨入高中校门的第一个学期的第一门课开始,就拉

开了“考”大学的序幕,一年可以考五六次,学生可以自行决定参加考试的时间与次数,直到取得自己满意的分数,然后选择其中一次最好的成绩来申请高校。第三,录取标准不同:“三合一”与“唯一性”。中国高考以考分为录取的唯一标准,一个考生在成绩唯一的情况下,一般只有第一志愿、一次机会被录取。美国高校录取采取“三合一”甚至可以说是多合一进行考核:考试分数(SAT、托福等)、高中平时成绩、综合素质(包括课外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公益义工、有偿工作等)。

在中国,高考状元往往是大学里面竞相争取的香饽饽,可是在美国,“状元”也会被拒。1996年哈佛大学招生,165个SAT满分“高考状元”的入学申请被拒。曾获得美国高考状元的湖北女孩说:“我感觉两国教育最大的是价值观、人生观和教育观的差距。在我们国家,高校录取多数是看分数,分高了就能进好的学校。但美国不同,你考了高分,就像我现在考了第一,但不意味着我就能被录取,他们注重的是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分数永远是第二位。”美国高校招生录取时不仅仅衡量申请者的SAT、托福等基本的考试成绩,更多关注的是对申请者的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

第四,考试内容不同:“能力侧重”与“学科知识”。美国高考与高中教材没有直接关系,主要考查学生逻辑、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较少考学科知识,而是更注重能力或智力方面的测试,如SAT、GRE等。而中国的考试方式刚好相反,中国高考侧重学科知识,能力考试占的比例不大,考察的内容主要就是高中时期的学科知识。从上面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美国高考为学生简化了一些繁琐的考试细节,但是对学生的考核力度和考核范围变广了,成绩仅作参考。而中国高考学生需要走过一段漫长的备考过程,历尽煎熬,结果简化了最后的考核和筛选过程:一考定终身。

第五,教育理念不同。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考试,中国大学更为重视学

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美国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西方教育的重要区别。

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

美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美国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

美国高等教育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美国高校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由于教育体制不同,中国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高校大学生的外语、计算机、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不如美国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好的学习方法。

第六,中美高校科研模式不同。从教师的科研成果看,随着社会整体研究实力的增强,人们对高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大学面临的研究课题和目标也越来越多。目前,中国高校对教师的科研工作都有硬性的要求,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其初衷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其有更多的科研成果。但机制本身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教师为了完成聘期内的论文数量,随便抓个热点问题,通过互联网搜索,两三天就能凑出一篇质量不高的论文,导致目前高校教师的科研质量不高,“学术腐败”现象随处可见。美国对学术腐败普遍的提法是“不正当科学行为”。根据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等权威部门的定义,不正当科学行为指的是“在提议、开展和评议科研项目或报道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或剽窃”。美国对于学术腐败采取的方针是揭露、调查等工作,主要由了解内情的科学界承担,但对于在调查过程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包括如何获取物证、传唤人证等,该办公室则准备了一整套非常细致的对策。从笔者对明大的了解看,美国高校教师的科研压力也很大,但教师能认真专一地在自己的聘期内,就某一个或两个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了取得一项成果往往要耗费几年的时间,堪称“十年磨一剑”,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的现象基本见不到。

对比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方向和目标。首先,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其次,切实保障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还需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第三,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深化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加强政策措施的保障。同时,要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完成好各项发展任务,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和良好的制度安排是根本不行的,还需要在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措施保障等方面迈开新的步伐。

第四篇: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日语入门》课程论文

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中小学教育制度)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学号:B14030907

姓名:傅建淳

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大约二十年前的一篇论及中日中学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之后的十多年间一直是老师家长口中告诫孩子们的励志故事。文章内容大概就是说中日两方的孩子表现迥异,中方孩子叫苦不迭,不堪重负,乱丢垃圾,家长拖后腿;而日方孩子恰恰是样样完全相反,充分表现了坚忍不拔、文明教养的精神。

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更具功利主义性质,是选拔达到目的型的教育;而日本的教育则更强调人的素质提高,是普及提高能力的教育。

以下是我对中日教育制度差异的一点分析和看法。

(一) 历史遗留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而人口又带来巨大负担,是世界人口大国,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落实教育是非常难的,而且要考虑到其他社会生产因素,在教育投资方面每年拿出生产总值的二十五分之一还不到;而日本,经济大国,人口较少,他们有资本重视教育,且日本每年拿出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发展教育。

在日本的江户末期到明治初期,欧洲来的外国观察员就观察到一个现象,在日本,无论是什么职位什么阶级的人,都会拿着售价便宜的小说在看,一般的老百姓都能以文字来获取娱乐了。在明治以后,又引入了西方的教育制度,更加促进读书的风气,可以说,在很早的时候,日本民间就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读书风气,是自然而然的社会风气,统治阶级也是积极鼓励学习的,不分贵贱贫富,即使没饭吃,也有书读的。

日本历史上所经历的三次教育改革.1853年是日本近代教育的开端。日本政府在1872年制定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制度,提出“全民教育”是日本的教育基本方针,也正是在同一年日本的学制得以实施,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教改。

但由于当时的经济状况,许多人家交不起学费,所以教育并未被大多数人接受。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提高全体日本人的素质,1947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等,提出教育要民主化、大众化,要求每位学龄儿童均要接受教育。为了保证每个儿童均受教育,日本政府提出免去一切学杂费。当时中小学教育的宗旨是(1)尊重个人的尊严,培养有个性的人;(2)培养为和平做贡献的人;(3)尊重人格。这些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日本第二次教改的开始。从此以后,教育被普通百姓所接受,日本所有学龄儿童都能接受同等的教育。为了配合此次教改,日本政府1971年又实行了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政策,接着1980年又推出了教师培训制度,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经过这次教改,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在历次全球性的数学、物理竞赛中,日本中学生代表队取得了优异成绩,日本的教育体制也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所效仿。

日本政府于1984年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该审议会的出现标志着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开始。第三次教改的主要内容有:(1)变单轨制为多轨制:缩短学时,变六天制为五天制;(2)将初、高中分立改为一贯制中学(初高中一体),取消初中升高中的考试;(3)扩大学生择校的选择,实行教育的自由化和市场化;(4)改革过去单一的课程安排,实现课程的多样化。调整课程内容------减少30%的原有内容,腾出时间开设综合课;(5)增加高中类型;6)地方分权。改变过去“一切由文部省决策的中央集权”现象,尊重地方或个别学校的自主性。

为配合这次教改,日本政府于九十年代又推出教育复兴二十一世纪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建立孩子们感到愉快的教育。目的是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建立具有个性、创造性的教育,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通过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2)推进心灵教育。通过心灵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3)推进综合教育。改革以往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是非判断等能力得到发展;(4)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请民间艺人来学校表演或让学生到某些特殊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5)进行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少年。除了定期举行运动会之外,各个学校还有意识地进行健康教育。 回顾日本的三次教改,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教育改革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注重学生个性培养;(2)注重道德品质培养;(3)注重养成教育;(4)注重健康教育;(5)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6)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7)注重传统文化教育;(8)注重爱国主义教育;(9)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这三次教育改革可以看出,日本教育始终以人为本,处处体现“素质教育”,值得我们借鉴。

(二)中日教育制度现状对比。 (1)我国教育制度现状。

我国的教育制度沿用了祖先遗留下来的老规矩,即以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为主,导致中国学生普遍有一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心态,学习被动单一,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低下,应试型人才居多。

多年来,各界人士痛批应试教育,呼吁以素质教育拯救青少年,拯救国家。素质教育尽管被提出很多年,但推行起来却举步维艰。表面上高举素质教育旗号,但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教育体制还是换汤不换药:以教师为中心,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班级制的授课方式仍是主流,真正喜欢知识而求知的学生越来越少,以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制度仍然根深蒂固。

而且随着教育经济化,老师变商人,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择校热愈演愈烈,教育成本增加,教育领域内的贫富分化严重等问题不断涌现。其中最根本,危害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体制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中国基础教育的特点是进度快、难度高,这就意味着在同样的学习时间里,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普遍多于难于日本,这就意味着中国教学比日本教学省略了许多创新性的和学生自我探讨的内容。中小学学生处于教育启蒙阶段,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体系,处在被引导的阶段。而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引导下,学生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做背诵、做题、参加辅导班,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无法跳出考试之外的思维,因此也很难形成创新性思维模式。学生缺乏创造性,也是中国教育落后世界一流水平的根本原因。

尽管提起中国教育制度,很多人痛心疾首,但不可否认,中国教育制度仍有一些先进性的方面:

1.教育相对公平。在政府财政政策的扶持下,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不但从整体上提高了国民素质,也缩短了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教育知识层面上的差异,不少农二代因此跳出农门,甚至赶超城市富二代。

2.国际竞赛获奖成绩优异,特别是在数、理、化等理科领域。我国教育体制下的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3.利于发展全面型人才,中国教育教育质量较高,集百家之长,几乎所有科目都可以学到,利于个人素质和知识面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当代我国中小学教育制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死板,教育商业化,学生缺乏求知欲且创造力不足,但仍在某些方面存在优势。 (2)日本教育制度现状。

日本现行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文部省,为日本内阁的组成部分,其最高领导是文部大臣。文部大臣和文部省是主管教育行政的中央首长和行政机关。

2006年1月,文部科学大臣公布了“教育改革重点行动计划”。按照该计划,从“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实的教育”的观点出发,以“培养能活跃于国际社会,情感丰富、意志坚强的人才”为目标,文部科学省正在扎实地进行修改教育基本法、制定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和提高师资质量等项目工作。学校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制能力,所以为了确保优秀的师资,文部科学省正在努力改进和充实中小学教师培养和教师执照制度。今日本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录用-研修”教师教育系统、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等几方面着手,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日本教育制度的现状。

日本的小学教育属于初等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初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适应校内外社会生活,培养简单的交际能力,形成相互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正确理解国家现状和民族传统,培养国际意识;教育学生学会简单的生活自理,并掌握其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科学地观察和处理日常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养成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心理,促使身心和谐发展。

日本的初高中都属于中等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主要以培养学生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一员所必须具备的资质;教授社会所需职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劳动的态度以及根据个性选择出路的能力;促进校内外的社会活动,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培养公证的判断能力为目标。高中实行的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大学教育制度类似,这也是与两国的教育制度差异有着明显的关系。

日本在中小学教育上对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呈阶梯状提升,对于从小要求的爱国精神和整体意识有助于孩子天性的发挥。日本的中学学校教育上有技术、家庭、美术、音乐等8门课程还有外语选修课,相较于国内的中小学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假期奔赴于各类补习班、提高班,日本中小学教育方式更值的我们学习和借鉴。 不可否认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也有其先进性,在国际国内上取得不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从小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的中国的发展。日本相较于中国很重要的特点是对学生特点的发掘个性的培养,同样,在中小学教育上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所欠缺。

通过对中日教育制度差异的了解与分析,我觉得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摒弃那些不好的因素,然后抛开一直以来对日本的偏见,去学习日本教育制度里面我们不足甚至是没有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第五篇:中美教育制度的差异

1.中美教育制度的差异

在中美教育差异中,最明显的还是教育观、知识观的差异。譬如,到底什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认识。以数学为例,我国教育界历来认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是数学的基础,所以中小学阶段不许学生用计算器。然而在美国,基本运算不受重视,计算器在中小学的使用很普遍。美国人认为,计算器既然算得又快又准,我们又何必劳神费力地用脑算呢,人脑完全可以省下来去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我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独立于计算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尽可能快地提取知识,因而中国学生的大脑在这两方面是得到了充分的训练。美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前提下,放弃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的工作领域所需的能力,只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无法工作的领域所需的能力。因此,在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下,美国学生比不过中国学生,但是,在可以随意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现实研究中,中国学生就远远比不上美国学生了。显然,在利用和开发大脑的内在功能上,中国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但在利用和综合外界的各种信息以及扩展大脑的功能方面,美国的教育则更胜一筹。

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基础好可以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束缚和阻碍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严谨的特点可以带来周全的思考,也可以成为跳跃性思维的大敌。

有人认为,美国的教育界正在向东方国家学习,开始强调抓基础,既然人家还要学习我们,那么我们就应固守原有的教育传统,没有必要改进。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美国是在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的前提下才以抓基础来补不足。我国的情况却是与美国恰恰相反,我们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因而我国教育的完善必须以抓创新来补不足。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适宜美国今日社会的教育方法或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应于中国现在的社会。因此,不同国家的教育比较必须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的比较。正是由于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教育差异。美国的教育传统是与美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同样,中国的教育传统也必然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如何探索出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的难点。总之,我们需要的是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现代化教育。 1.中国与美国教育的差异首先在于两国初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不同: 中国初等教育将开发孩子的智力,孩子好处高分看成首要目标;而在美国,初等教育的目的只 1 有一个: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2.对待成绩的态度不同

对中国孩子来说,一份不好的成绩单会使他收到来自各方压力.然而在美国,每个学生年终的成绩单都时间私人的物品.家长方面也不会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分数在大人心中比能力要差得远.而中国大部分学生的目的是"那高分".

3. 两国在知识观是存在差异:

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和对知识的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和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

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即中国教育的静态与美国之间的动态差异,这一动一静这反映两国知识观的差异.

4.两国在提供该学生的环境上不同:

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的运动研究方法的能力。而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能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阶段战略.

5.两国课程设置不同

比如关于外国语言的学习.在中国,学生在基础教育中只有英语一种(除专业外).这是教育系统为全体学生做的统一选择. 而在美国,学生选择德育的就大得多,包括西班牙语,发育,拉丁语等.还有在美国不用教材的课是存在的,他们通常叫做"家庭生活"课,. 课程内容包括缝纫,烹饪和增强自信心等等.他教给学生的是书本以外生活之中的事情,是作为一个人或者的必需.他教给学生如何生活

6.教育模式和高考制度不同: 中国的启发式教育存在着一个弊端,就是其实一直到某一个问题的答案通过诱导学生,使他们找到"唯一的答案"。在美国学校的教学法,除了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教师一致的正确答案外,还给与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去探索教师和学生都没未知但却客观存在着的潜在答案. 在中国,除了少数人才不用看"高考"分数外,其余的均以"高考"成绩为录取人学得最重要的,唯一标准.但在美国学生年年都参加各类考试中的至少一种考试,一次失手,情有可言;两次失手,也可以理解……因此,这些考试成绩就可作为非常重要的录取入学考量标准.

7.学习负担不同: 2 美国几乎每周都回放一天假.但在中国,周末可能被无情占有,就连绚丽多彩的假日也会因繁重的作业的充斥而黯然失色.

8.家庭教育不同:

1)美国教育小时管得严,美国父母会立下许多规矩,而孩子越大管得越松;中国父母恰恰相反,小时候百般溺爱,长大处处限制,甚至连大学专业,恋爱都横加干涉.

2)美国教育注重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这个教育差别使得美国孩子比中国更具自立性.

建议

中国的考试制度改革,教学改革与学生减负,是教育整体改革的三个方面,而考试制度是"牵一发而动身"的关键.只有应试教育改变了,素质教育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

美国是在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的前提下以抓基础来补不足.我国的情况却是恰恰相反,我们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因而我国教育的完善必须抓创新来补不足.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应的是不同的文化内涵,适宜美国今日社会的教育方法或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应中国现在的社会.总之,我们需要的是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的现代化教育。中国现行在实行的新的教育体制,正逐步的改正教育的缺陷,趋向于多元化,国际化,这正是研究教育的成果所在.也是我们的本意.

中美教育差距何在?

——1979中美基础教育考察报告的反思

一、25年前的预言

1979年我国曾派出教育考察团赴美考察其基础教育,旨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没曾想,中方考察团回国后竟然兴高采烈的宣称:“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样预言,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因为在考察中,中方考察团见到“美国学校重音体美,轻数理化。许多学生大字不识一箩筐,阅读能力低下,简单的四则运算都得掰手指头,却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课堂上,学生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或翘着二郎腿高谈阔论,或在教室里摇来晃去,如逛街一般。”

作为礼节,美方也派出考察团回访。在考察中,美方考察团见到“中国的学生早上七点就起床上学,去学校时边走边吃早点。在上课时坐姿端正听课认真,课后有大量的家庭作业,考试分数高的优秀学生比比皆是。”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说:“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的成绩比任何一个国家学生都优秀。可以预测,再过20年,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二、眼下的尴尬

3 如今25年已经过去,现实无情的讽刺了当年的预言家们。据统计从1979年到1999年, “病入膏肓”的美国教育,共培养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世界权威科学论文半数以上出自那些“大字不识一箩筐”“简单的四则运算都得掰手指头”的美国人之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为了国人的虚伪的面子,某些有考据癖的专家引经据典煞有介事的考证其源自我们古代的教育传统;其实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自主、合作、探究”正像某些国粹派专家所批评的那样,是“西方教育的舶来品”,是“病入膏肓”的美国教育的一贯理念。

25年前的荒唐的预言是何等的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如今从新学习人家的经验又是何等的尴尬!

三、差距在哪里? 1.科教兴国不应是口号

青年教育家、戴尔国际英语学校校长王中伟先生介绍留美经历时,曾一针见血的指出,通过长期的游学生活和对美国社会的观察,他发现美国之所以能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全面领先于世界,源于美国的教育傲视群雄。仅以投入而言,美国教育投入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占了每年GDP(国民生产总值)的7%。从一定意义上说,美国经济长期繁盛和持续发展是和教育息息相关的。

我们的教育现状又如何呢?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披露:2000 年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为7.85 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 年,还不到初中二年级程度,仅相当于美国100 年前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的水平!另据媒体披露:截至2001 年,我国尚有522 个县未实现“普九”,覆盖全国总人口10%左右的地区。若以2001 年75%左右的9年义务教育按时毕业率估算,我国每年将有约500 万初中生不能按时毕业,也就无法接受高中教育。(《解放日报》)

究其原因,教育投入的不足造成了今天的教育落后。国务委员陈至立2004年4月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作报告时表示,我国将尽快使全国教育经费占GD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2010年力争达到5%。

2.民主氛围的缺失

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精神。它最根本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各方面参与的社会权利)和精神世界(人格、思想、感情、个性等)。考察美国的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其教育精神的核心就是民主——平等精神、自由精神、宽容精神以及权利与责任公民意识。

4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严重存在着种种非民主现象,比如“话语霸权”充斥着课堂,本应生机勃勃的学堂,变成了鸦雀无声的“教堂”;机械的标准答案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创造的幼芽被无情的戕杀;体罚和变相体罚成了教育学生的“有效手段”,所谓的差学生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责罚;重点、非重点学校,好班、差班三六九等泾渭分明,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被贴上差学校、差班的标签“陪太子读书”……这一切表明我们缺乏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没有把教育对象看作是有尊严的生命给以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这样的教育我们又焉能期望它能培养出有着健全的人格、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创新的意识和合作的习惯的现代人才呢?

3.智商和情商

去年底,新华社发布了一条题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梦”的消息。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主席、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教授在“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上说,自己教过好几个得过奥数金奖的中国留学生,这些学生的学问太过于狭窄,考试有能力,思考没能力,甚至都不能毕业。浙江大学数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克峰教授也说,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他见过多位得过奥数金奖的中国留学生成绩很好,但成功者寥寥。(《京华时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现象呢?因为我们的教育过多关注的是智商的培养,强调知识的灌输,有时甚至畸形发展成为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美国教育重视智商和情商的和谐发展,更多关注的是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情商(EQ)这一概念1991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德.赛拉维提出,在此之前美国的专家小组对此已研究了三十多年,研究发现智商和情商都是人的重要的心理品质,都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情商(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幽默的品性、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韧性、同情和关心他人的善良、善于与人相处、把握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等等)对于人的成功往往起着比智商更为重要的作用。

4.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美教育最大的差异在于理念和观念。 ⑴每个同学都像个“人物”

美国教育鼓励学生独立精神和创造精神,而我们则更多是强调统一和服从,创造力水平的差异不言而喻。曾就读于美国中学的北京女孩张弛谈到中美两国学习差异时说:“我们每节课都有自己动手或参与的机会。在美国,老师最重视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参与,每节课由学生来参与的时间通常都要超过一半。除了课堂互动外,每门课程经过一个小单元后,都会要求同学进行演讲。每个同学都要自己动手准备一份电子幻灯片,用3~5分钟在所有 5 同学面前讲出自己的观点。我现在也不知道美国的这种教育到底能教会我们什么,但是我觉得,我身边的同学个个都是‘人物’,对什么事情都能头头是道地说上两句,而且很自信,对什么事情都不发怵。”

“中国的课堂就完全不是这样了,显得很沉重。学生参与的机会少了很多,更多的时间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中国的学生仿佛受过什么训练,每次见到一道题后,马上就能想到解题方法,这些同学的头脑中似乎已经形成了一套成形的解题思路。”

“虽然在美国的几年时间自己好像落下了很多知识,但是我能感觉到美国的教育更注重人的发展,培养得很全面,但是中国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好像除了学习好再也没有别的优点了。”

⑵课堂不是严肃的“教堂”

把课堂当作游戏场所,在美国学校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美国的老师、家长、孩子,总是避免把学校当作一个严肃的工作场所,常常别出心裁的把学习设计成轻松的游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玩玩乐乐的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例如,美国学校讲动物课,老师就组织班级去逛动物园。讲到海洋,就带班级学生到海边沙滩玩一天。学太阳系九大行星,就跑到美国太空总署去看飞船。

而我们的课堂往往强调所谓的课堂纪律,决不允许“乱堂”现象发生,否则教师就会被认为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是“不合格”“不称职”的表现。因此教师强调师道尊严,讲课时往往板起一副威严的面孔,要求学生要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不容许有任何讲话声,学生“接下语”被上纲上线定性为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并给以严惩。本该是生机勃勃的学堂,却异化成了死气沉沉的“教堂”,甚至让孩子觉得是身处灵堂。在这种沉闷、压抑的氛围中,朝气蓬勃的孩子们被培养成了没有思想、没有个性的“乖孩子”“好学生”。

⑶朽木亦可雕

美国教师注重学生的可塑性,所有老师都奉行正面教育这条金科玉律。他们尊重、爱护学生,很少批评,更不会讽刺体罚,而多是在赞扬与激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美国学生在学校里从来听不到老师说,“你做错了”,“答错了”。学生从小听到的全部是赞扬,就算答错了,做错了,听到的还是赞扬。最近美国人又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写进了《国家教育发展战略》。

我们的教师大多会说“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听起来更科学更合理,可实际上则更注重于批评。其实,我国教育并不缺少批评,各种批评技巧或兵法层出不穷,而如何表扬孩子却少有人提起。班级里一些成绩差又调皮的孩子被老师认定是“朽木不可雕”,常常被安排坐在教室的后排或者拐角,成了多余的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 6 进步”成了各级各类教育文件上空洞的教条。有位老师曾经这样说过,孔老夫子弟子三千,也只培养出七十二贤人,况且对差生他不也是束手无策的慨叹“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吗?

中美普通教育的最大差异是什么

谈到中美两国的普通教育,人们会脱口而出:非常不一样。但到底在什么地方不一样?中美之间普通教育的最大差异是什么?按我的理解,如果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来形容那就是如何钓鱼。

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家都知道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育观念,教导儿童学会钓鱼的最好方法是:在教导儿童钓鱼的原理之后,给孩子鱼竿,带着他去钓鱼,而不是让孩子先背好钓鱼手册上如何钓鱼的每一个步骤,然后课堂上考试,考及格就表示孩子会钓鱼了,考的分数越高,表明孩子鱼钓的越多。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普通教育中的最大一个差异就是:美国学校是教学生到何处去找鱼和如何钓到鱼,也就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中国的教学方法是给学生鱼竿,也就是给学生知识。在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中,我们会看到它所带来的最直接结果。中国学生考试能力强,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能力强。美国学生动手能力强,对事物的分析与判断力强,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也较强。

很多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尤其是学文科的朋友,在大学四年年苦读之后走上工作岗位,大学所学的知识恐怕连百分之十都用不上。这并不意味着大学教育是浪费,而是表明一个学生在校期间仅摄取知识是不够的,在摄取知识中要形成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如同如何学钓鱼一样,光掌握如何钓鱼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如何能钓到鱼。

从钓鱼说中,我们在延伸到中美两国在普通教育中谁是中心的问题。在美国的普通教育中,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能接受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要是学不好,原因在哪里,是否是教师没有因人施教。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成效。

中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即在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研究的是教学方法,只要采取最好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否接受与吸收并不是最重要的。若学生没学好,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是学生学习不用工的问题,学生要自行改善。这也是为什么在考大学的激烈竞争中会形成重点高中的原因,将好苗子集中在一起,配上采用最好教学方法的老师,升学率自然会上升。而家长自然也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子女进重点高中,进了重点高中,孩子才有机会跨进好大学。

7 在美国有不少华裔家长为了子女能考上好大学,满世界找重点高中,找了半天却发现美国的公立高中根本没有重点高中。所有的学生都是按所居住地区进入该地区所设立的高中。政府对高中的评估不是建立在学校每年有多少学生考入名牌大学或是多少学生考入大学,而是考核该校的每一个年级的学生学业成绩每年是否有提升、有进步。进步了政府会给予资金、设备等方面的奖励。

这里我们会看到,中国的普通教育的高中阶段在中国特有环境中,只能走所谓的精英道路,而无法实现“有教无类”的普及式教育。

而在学生的评鉴制度上,中美教育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的教育倾向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主,尽管有德智体的教育方针,但学业成绩在考大学的压力下,成了学生是否优秀的硬指标。美国教育中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但同时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注重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使贫寒子弟能有更多机会鱼跃龙门。

每个国家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目标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也会出现差异性的问题。讨论差异性不等于肯定那种教育方式好,哪种教育方式差,而在于通过差异性来了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中优异的地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使教育更有助于培养出一个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不能让狼爸误导了中国的家庭教育

有一位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11月14日,萧百佑做客一家电视台,虽然现场遭到南京众多专家、学者的尖锐质疑,不过“狼爸”毫不示弱,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安青网 11月15日)

前不久,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出版了《虎妈战歌》,引发了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差异的讨论,而“中国狼爸”的出现,又一次证明了虎狼式教育在中国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强大的市场。其实,不管“虎妈”也好,“狼爸”也罢,之所以引起社会强烈广泛的关注,就在于其通过虎狼式教育将孩子送进了知名的高等学府。然而,这样的结果却并不能昭示着教育的成功,更不能表明其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与现代性。其实,虎狼式教育终归摆脱不了陈旧落后的畸性教育本质。“虎妈”、“狼爸”吹嘘的“成功家教”只不过是功利性家教目标指向下的强权教育,是极度狭隘与偏执的教育行为,不仅不应当提倡,而且应当极力批判。

孩子能够进入诸如北大等知名高等院校学习,固然显示其优秀的一面,然而,却并不能代表这样的结局是最适合孩子,最顺应孩子需要的,最是孩子向往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 8 的目标,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愿望。孩子的人生需要孩子自己去设计,而非家长取而代之。且不说选择高校由“狼爸”一手代替,就连平时的生活方式,孩子也根本无从选择。“狼爸”要求自己的子女在上大学前不能与其他孩子交朋友,生活中只能有“亲人”、“同学”两个概念,甚至不许孩子看电视,随便喝可乐。试想,长期在这种强压教育之下的孩子,自由的人格,独立的精神又何以发展。虽然进入了北大,谁又能保证他们的心理是健康的,人格是健全的?谁又能保证他们能够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 纵观“狼爸”的教育,贯穿始终的是一种被动的教育,是一种压制的教育,更是一种奴性的教育,孩子在父母设定的教育范围之内,没有主动可言,没有自由可言,更没有幸福可言。孩子的一切活动都需要父母支配,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迎合父母的心理。孩子除了学习再无其他,除了“苦读”,再没有可以言说的快乐。虽然,孩子在“狼爸”的教育之下,冲出千军万马,在考试过程中占有了一定的竞争力,成为同龄中的佼佼者,步入了顶尖的高等学府。然而,他们为此却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原本人生最幸福的时光给予他们的记忆却是黑暗的、压抑的、痛苦的。而这难道不是他们人生中不可弥补的缺陷与经历吗?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专制的教育,居然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民意支持。据新浪网针对此事所做的调查显示,有近五成网友认可“狼爸”的做法,而反对的不足四成。这确实是一个可怕的信号,如果,中国的家长不能认清“狼爸”教育的本质,那么,绝对是中国孩子的悲哀,更是中国教育的悲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快递行业调查报告下一篇: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