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综合体探索性研究

2023-03-06

第一篇:旅游综合体探索性研究

2017年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2017年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0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为企业项目立项、申请资金、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 是在招商引资、投资合作、政府立项、银行贷款等领域常用的专业文档,主要对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如何实施、相关技术方案及财务效果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

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报告用途:发改委立项、政府申请资金、申请土地、银行贷款、境内外融资等 关联报告: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议书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申请报告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商业计划书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投资风险分析报告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 第一章 总 论

1.1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概况 1.1.1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名称 1.1.2建设性质

1.1.3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承办单位及负责人 1.1.4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地点 1.2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设计目标 1.3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4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4.1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总投资 1.4.2资金筹措

1.5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主要财务经济指标 1.6可行性研究依据 1.7研究范围

第二章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背景

2.1宏观形势 2.1.1地理、历史 2.1.2交通 2.2宏观经济运行

2.2.1宏观经济发展(GDP发展) 2.2.2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2.3人均生产总值 2.2.4人口变化

2.3地区及行业的发展规划 2.3.1城市总体规划(2015—2020) 2.3.2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第三章 农业旅游综合体市场分析与市场定位 3.1农业旅游综合体市场分析 3.1.1农业旅游综合体市场近况 3.1.2农业旅游综合体市场划分 3.1.3板块特征分析及小结 3.1.4农业旅游综合体 市场总结 3.1.5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机会分析 3.2项目市场定位

3.3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的SWOT分析 3.3.1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优势(STRENGTH) 3.3.2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劣势(WEAKNESS)

3.3.3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机会(OPPORTUNIES) 3.3.4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威胁(THREATS) 3.4营销策略 3.4.1营销主题 3.4.2广告创意 3.4.3营销策略 3.4.4宣传推广策略 3.4.5促销策略

第四章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区建设条件 4.1市区域概况 4.2区域文化特色 4.3区域人居环境 4.4区域交通网络 4.5基础条件

4.5.1.自然及气候条件 4.5.2.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条件

第五章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方案 5.1总体规划 5.1.1设计依据 5.1.2规划设计构思 5.1.3指导原则 5.1.4规划目标

5.2总平面布置及道路景观设计 5.2.1总平面布置 5.2.2道路及景观设计 5.2.3竖向设计 5.2.4技术指标 5.3建筑单体设计 5.3.1平面设计 5.3.2立面设计 5.4结构设计 5.4.1工程概况 5.4.2设计依据 5.4.3基础设计 5.4.4结构选型

5.4.5主要荷载(作用)取值 5.4.6主要结构材料 5.5公用辅助工程 5.5.1给排水工程 5.5.2暖通工程 5.5.3电气工程 5.5.4燃气工程 5.5.5人防设计 5.5.6无障碍设计

第六章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6.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 6.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6.2.1施工期污染源 6.2.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6.3项目建成后环境影响分析 6.3.1大气污染源分析 6.3.2水污染源分析 6.3.3环境保护措施 6.4公众参与

第七章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7.1卫生防疫 7.2消防

7.2.1消防给水系统 7.2.2防排烟系统 7.2.3电气消防

第八章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节能节水措施 8.1节能 8.1.1设计依据

8.1.2能源配置与能耗分析 8.1.3节能技术措施 8.2节水

8.2.1水环境

8.2.2绿化景观用水节水 8.2.3节水器具应用 8.3太阳能利用

第九章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组织管理与实施 9.1项目组织管理 9.1.1项目组织机构与管理 9.1.2人力资源配置 9.2物业管理 9.2.1物业服务内容 9.2.2物业服务标准 9.3项目实施安排

第十章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1投资估算 10.1.1估算依据

10.1.2投资构成及估算参数 10.1.3投资估算 10.2资金筹措 10.3借款偿还计划

第十一章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工程招标方案 11 .1 总则

11 .2 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11 .3 招标内容

第十二章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效益分析 12.1财务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12.2成本费用、销售收入及税金估算 12.2.1 成本费用估算 12.2.2收入及税金估算 12.3 财务效益分析 12.3.1项目损益分析 12.3.2项目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12.4盈亏平衡分析 12.5敏感性分析 12.6财务效益分析结论

第十三章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结论与建议 13.1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结论 13.2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议 1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位置图 2 、主要工艺技术流程图 3 、主办单位近 5 年的财务报表

4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所需成果转让协议及成果鉴定 5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6 、主要土建工程的平面图 7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摘要表

8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投资概算表 9 、经济评价类基本报表与辅助报表 10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现金流量表 11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现金流量表 12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损益表

13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14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资产负债表 15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财务外汇平衡表 16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17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流动资金估算表 18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19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表

20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21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22 、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产品销售(营业)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

第二篇:干旱河道的生态环境修复模式探索——以滹沱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为例

[Abstract] Based on the natural evolvement,functional evolvement and ecological degradation,the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Hutuo River(Shijiazhaung Section)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ociology,economics,and ecology.It proposes a pla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raught and the ecological degradation of the

[Key words] HutuoRiver,ecological environment,river improvement

1、研究背景

滹沱河为石家庄市的主要河流之一,位于石家庄市区的北部,离中心城区约12km。历史上滹沱河地区曾是水丰土肥的地方,农业耕种条件优越,宽阔的漫滩地构成出山口河道特有的景观格局,“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不仅为下游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对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气候的调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滹沱河上游水利工程的建设,滹沱河(石家庄段)沿线城镇区域经济获得迅速发展,滹沱河沿线的自然、水文循环条件被改变,加之人们对流域共生共荣关系认识的局限,到20世纪80年代,滹沱河(石家庄段)已基本断流,只在行洪期间过水。

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滹沱河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石家庄市区段,滹沱河已由一条兴利之河变成一条毒害之河,集中表现在河道干化、植被退化、水污染严重等方面,造成该区域生态环境退化和恶化的后果。从气象条件和环境监测数据看,该河已成为城市最大的沙尘污染源。改善滹沱河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成为石家庄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虽然我国对河道的治理已有了一定的经验,但对干旱河道的治理方案及思路的研究还处在探索、徘徊阶段。为此,我们课题组针对滹沱河进行了生态综合整治研究,提出了滹沱河生态环境修复的理论和实施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推广干旱河道的生态环境整治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2、国内外河流的治理思想 2.1 国外河流治理进程

国外对河流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实践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常的做法是基于河流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河流流量研究,通过改善河流水质、重建和恢复生态等内容的实践来改善生态环境,如减少枯水期引水量,大幅度减少地下水开采。

国外对河流实施单一目标管理的立场是为了避免洪水,以保证居民的安全,即以质量转移动力学为基础,通过建立河流和洪泛平原生境、建设人工大坝等工

程措施,降低洪峰流量,使日流量趋于稳定。但这样做存在的问题是河流经长时间的运行,来自上游的沉积物不断积累,冲刷洪水流量减小,水和沉淀物的自然流动受到抑制,水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水库和下游地区,河流的生境趋于恶化。河流综合管理研究则弥补了单一目标管理的不足,采用河道内流量增量法、蒙大纳法、流量持续时间曲线法、栖息地排水法、水力学评价法等方法,从河流的研究范围和尺度、河流系统分类和评价、河流恢复、稀释用水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河流流量5个方面统筹考虑,以维持河流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最具代表性的是Ward提出的四维河流生态系统,即河流在纵向、横向、垂向和时间分量上具有连续性、相互性、融合性、延续性特点。

在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河流流量研究中,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生态需水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道自身的物理形态、所关心的鱼类及无脊椎动物等对流量的需求方面,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未能加以充分考虑。20世纪90年代后,petts认为在河流管理中,应从纵向的连接、洪泛平原的流量、维持河道的流量3个方面进行考虑,并提出确定生态系统可接受流量的两个步骤:一是制定生态目标和综合目标,提出生境和物种数量可接受的损失度,如在荷兰的自然政策方针中,生态系统可接受的最大损失度为物种的5%;二是参照基流量、考虑当前可接受的平均流量、极低或极高的流量及频率和持续时间,确定可操作的最小单元,并提出相应的具体生态目标。 2.2 国内河流治理进程

与国外相比,由于国内缺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正确认识,只注重经济建设,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维持,出现了城市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威胁,具体表现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频繁断流、北方地区沙尘暴肆虐、江河湖泊水体污染严重。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河流认识的深入及工程的实施,对河流的生态环境治理从原来仅对河流水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和改善水环境质量逐步向河流生态用水、河流生态恢复及湿地、流域生态建设等方面扩展,如成都的府南河、太原的汾河、济南的小清河等河流水环境改善工程。但从流域及河流两侧的社会发展、产业调整、土地及规划控制、生态景观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甚少,基本上没有工程实践。

3、对滹沱河(石家庄段)生态环境的认识 3.1 生态环境现状

滹沱河是海河流域的主要支流,发源于山西省繁寺县,流经山西、河北两省,共有256条支流汇入,全长513.3km,流域面积为4.6万km2。据历史记载,滹沱河易决善迁,改道频繁,行洪时主流摇摆不定,冲淤变化迅速。

(1)地质地貌。该区域位于滹沱河河漫滩地带,其地质类型属河漫滩侵蚀堆积土体结构。岩性以粉细砂为主,局部夹有中粗砂。土体结构松散,地壳稳定性

较差,易造成不均匀地面沉陷和地面裂缝。土壤发育在冲积母质上,类型为褐土、新积土、风沙土、潮土、水稻土。地形地貌特征明显,河谷宽阔,河曲发育,多浅滩。

(2)水资源。该区域内有滹沱河及小青河、汊河、古运粮河、周汉河4条支流。此外,还有北泄洪渠。该流域内有岗南和黄壁庄两水库,总库容量为27.8亿m3;地表河流呈现“有河皆涸,有水皆污”的状况,即使在常年有水的河段中,属V类以上水质的河段约占60%。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城市地下水的主要采集区,担负着为市区和当地提供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重任。但由于多年来的长期超采,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市区地下水下降呈漏斗状,漏斗中心水位降至38m~42m,漏斗区面积已近400km2。

(3)植被资源。据卫星遥感影像解析和现场调查,该区域内有陆地(含湿地)乡土、栽培和野生高等植物种类共计175种,植被总覆盖率为28%~30%。

(4)土地资源。起初,滹沱河沿线仅限于农垦,两岸滩地内并无村落。19世纪初,京汉铁路和滹沱河导流堤(又称月牙堤)修建后,该区域开始出现农业生产。到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石家庄市政府、正定县决定在滹沱河两岸开辟林场,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受“边、散、洞”布局指导思想的影响,在月牙堤内相继建设了教育、科研单位及一些大型工业企业。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快速的经济建设导致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到2003年底,现状土地利用基本为农用地,用地结构为乔木用地15.0%、草地17.2%、耕地49.0%、水面2.1%、苗圃1.4%、垃圾用地0.6%、建设用地8.3%及裸沙6.4%。 3.2 主要环境问题

从目前看,滹沱河的生态环境具有综合性特征,必须从系统性、独立性、相关性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主要矛盾。

(1)土地利用方式不能满足滹沱河地区的生态功能要求。滹沱河两岸植被稀疏,沙滩裸露,垃圾遍布,为城市的沙尘污染源,同时,地下水下降漏斗区面积逐年扩大,地下水位不断加深,地下水受到污染。

(2)产业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粗放,综合效益低下。从对产业进行调查的结果看,各产业都处于较低层次,经济水平整体较低。第一产业以传统的种植业和林业为主,科技含量较低;第二产业以

二、三类工业为主,无朝阳产业,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严重;第三产业以商业为主,科研教育初具规模,但文化、旅游、科技、服务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3)土地无序开发,环境承载力下降。一方面,农民过度垦荒,无节制地向土地索取粮食,将多年的湿地、成熟的草甸变成耕地,大面积的果园、林地被复耕为农田,加快了土地贫瘠化和沙化的速度;另一方面,在月牙堤内,一大批科研院校,甚至几十家企业进行开发建设,严重超出了该区地下水的自净能力和环境承载力。

(4)基础设施短缺,生态环境的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无统一的供水体系,直接影响到城市供水设施的安全可靠性;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及环卫设施的不完善,导致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或渗坑。

(5)用地布局混乱,建设无序,景观质量较差。滹沱河的建设用地布局分散,生产、生活用地混杂,交通不畅,空间无序,沿主要干道两侧的建筑破旧,河道两岸垃圾成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石家庄现代化大都市的整体形象要求相去甚远。

(6)绿化面积少,植被疏枯,固沙树种、草种单一。整个研究区域内林地少,仅3000h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15%,且林带种植结构简单,郁闭度很低,绿色屏障残缺、连续性差。

4、滹沱河生态环境修复

对于滹沱河河道的治理,我们在保证其水利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复合生态系统治理理念,即保持河流的连续性和与城市的共生互补性,重点处理好河流两侧的土地利用模式,以及重点做好生态防洪、植物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 4.1 土地利用模式

基于滹沱河流域的特殊功能,在综合建设适宜性、景观适宜性、生态适宜性和经济适宜性评价(表1)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三大目标的和谐发展,在坚持“生态优先、景观经济并重”的原则下,制定出科学合理、优化可行的土地利用模式—“一线、两岸、三段、六区”,使该区域成为石家庄市区北部的绿色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区、风景旅游度假区、近郊森林公园、生态农业教育科研基地。

“一线”是指在滹沱河行洪制导线以内,结合防洪要求分断面进行控制,300m以内(五年一遇)为永久性河道,300m~800m为沙地草甸,800m以外至行洪制导线为疏林草地。“两岸”为防风林带。“三段”是指滹沱河3个功能有别的宏观功能段,即南水北调工程以西为集园、林、果、田、居为一体的大地自然景观功能段,南水北调工程—京深高速公路段为游憩休闲度假功能段,京深高速公路以东为农、林、苗结合型的生态农业种植功能段。“六区”是指6个生态功能区,即生态防护区、生态恢复区、生态园林区、生态展示区、生态农业园区和生态聚居园区。 4.2 生态防洪

滹沱河流域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季节性雨季明显,洪水灾害具有迅速且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虽然修建了岗南、黄壁庄两个水库和一些其它防洪设施,但防洪标准也不足十年一遇。为保证滹沱河(石家庄段)顺利地行洪、泄洪和利于滹沱河(石家庄段)区域生态环境的快速恢复,我们提出了生态防洪的措施。

在滹沱河北岸的大孙村村南建设雁翅柳生态软堤防,对滹沱河北岸制导线以外的已开发的河滩地进行“退耕还林”。同时,对现有荒滩实施绿化工程,改造现有低质林区。

将滹沱河南岸的生态防洪分为3段。①黄壁庄大坝下至南水北调中线段:保留原有不规整的天然沙堤。对不完善的河堤,按照设计制导线建设生物软堤防。水库大坝下的河道两侧多短沟,适合建设柳谷坊。②南水北调中线至京珠高速公路段:在京广铁路西侧,改造现有月牙堤,堤外侧表面种植地被植物护坡,内侧为青石条干砌堤坝,便于生物、水分、养分的交流。其中,京广铁路东侧至汊河入滹沱河口段,采用回填采沙坑、整修护砌岸坡等工程措施,紧靠滹沱河深槽右岸新建南堤。③京珠高速公路以东,机场路以东段:整修堤防,在无堤防的村庄外沿规划制导线建设生物软堤防,在受到洪水冲击的堤内侧建设雁翅柳防浪林。 4.3 植物生态系统的修复

根据河道水资源、气候、土壤等特征,结合景观建设的需求和河道的水利功能,提出横向层叠、纵向梯级的河道治理理念和采取林景型、林经型、林生型3种主要的片林复层结构种植模式。 4.3.1 横向层叠、纵向梯级的河道治理理念

(1)横向层叠。横向层叠是指河道、河堤和阶地3层治理断面。河道:在河道内禁止挖沙,平整滩地,依靠两岸生态环境的修复,自然固定流沙,形成沙滩河床景观;300m~800m的河漫滩,是传统的行洪滩道,严禁种植阻水植物,禁止在河滩地内开荒造田,保护野生草本植被,逐步形成沙地草甸草原景观;800m以外至行洪制导线是营造生物防洪和疏林草地景观地带,可建设柳、桑缓洪雁翅绿化工程。河堤:一是在迎水面密植乔、灌木,建设生物软堤防;二是在人工堤防中,采用柔性护岸,以草本植物、灌木为主,其中迎水坡可采用三维生物网草皮护坡,坡脚应设防护林;三是保证有500m宽的大面积堤岸积防护林带。阶地:在恢复农田防护网的基础上,发展复合型农林业或都市型农业,改变单一的农作物耕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利用沙地景观、河流水环境、森林植被,发展以观光游览与休闲娱乐为主的旅游产业。

(2)纵向梯级。纵向梯级是按照河道的自然特性、水利功能及其所承担的功能和职能将其划分为3段。上段为黄壁庄大坝下至南水北调中线—保护原有的人工林和防护林带,继续扩大人工造林和防护林带,形成水土保持区和水源涵养区;中段为南水北调中线到京珠高速公路—整合资源,治理污染,种树植草防风固沙,构建以月牙堤围合地带为中心,以沙地河滩绿色生态恢复为主题的城市近郊休闲区;下段为京珠高速公路以东,机场路以东—建立复合型农林区,发展花卉、蔬菜、果品、畜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4.3.2 片林复层结构种植模式

为使滹沱河南岸的片林、林带更好地发挥生态效益,提出片林复层结构种植模式理念。该模式包括“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四季景观”5种林

景型模式,“林果”“林药”“林蜜”3种林经型模式,“防护模式”“耐瘠薄模式”2种林生型模式。这三种复层结构种植模式的设计,均以1hm2为设定面积,乔木占地面积最小以20m2/株为计算单位,乔灌比例为1∶2。

(1)林景型模式。通过垂柳、水杉、红瑞木、棣棠等树种的搭配,形成丰富的天际线及红、黄、绿的视觉效果,达到春季可观绣线菊,夏季可观满树金黄的栾树,秋冬季可观多姿百态的红瑞木、棣棠的景观时序。具体种植模式为:①上木。栾树(200株)+垂柳(100株)+水杉(50株)。②中木。绣线菊(黄栌)(250株)+红瑞木(红叶小檗)(150株)+棣棠(金叶女贞)(100株)。③下木。玉簪(400墩)+金银花+丹麦草。

(2)林经型模式。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即选取多种药用植物,形成春季连翘夺目,春夏之季金银花、芍药竞相争妍,夏季珍珠梅串串白花驱暑,秋季银杏渲染片林景色,冬季侧柏苍翠的景象。具体种植模式为:①上木。侧柏(200株)+银杏(100株)+杜仲(50株)。②中木。连翘(200株)+珍珠梅(250株)+枸杞(150株)+红叶小檗(100株)。③下木。金银花+宽叶麦冬+芍药。

(3)林生型模式。以防风治沙尘污染为目标,选取连翘、泡桐、丁香等滞尘、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形成夏秋开花、冬显干皮的特色。具体种植模式为:①上木。毛泡桐(200株)+皂荚(100株)+白皮松(50株)。②中木。珍珠梅(250株)+连翘(200株)+紫丁香(150株)+木槿(100株)。③下木。山荞麦+地锦。

5、结论

目前,滹沱河(石家庄市段)的整治和修复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上游续建的小壁自然生态园,总占地1025000亩,林地和疏林地占80%,植被率达到90%以上,基本形成了水、草、鸟、兽、林共生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许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繁殖和栖息提供了庇护场所。汊河一期工程通过模拟自然风光,将该区域建成集自然生态、水源保护、休闲度假、知识教育功能为一体的自然生态观察园和滨水景区,结合采砂大坑的回填处理,在汊河入滹沱河口上、下游段的滹沱河深槽营造人工湿地,建设生态景观和进行生态河道的修复。同时,河道岸坡采用土工格室护岸、三维网草皮护岸和缓坡等形式,使滞洪区防洪标准和汊河行洪标准达到五十年一遇,既保障了城市财产的安全,又保障了该区域的地下水不再受到污染。

第三篇:上海旅游演艺发展路径探索

上海旅游演艺产品设计

旅管142 彭莉

14451040223

一、旅游演艺概念

旅游演艺并非简单的文娱演出。从产品角度分为六部分:第一,地域性的文娱演出。第二,相匹配的多功能综合型娱乐剧场(剧院)。第三,以演出为核心产品之一的主题公园,为项目收益的保障点。第四,项目周边的旅游休闲综合配套区,这是产业链延伸部分。第五,围绕演艺项目构建历史文明的话语体系,则属于营销和推广部分。第六,产权质押和股权交易,此为最关键的融资和流转部分。

二、产品设计

地点:外滩

表演内容:上海近代发展到现代繁荣的历程、改变

依托条件:

1、借助整条黄浦江,用整条河流作为时间点,在表演是顺着河流的方向将上海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逐渐表演出来。

2、借助黄浦江东西两岸的建筑特色和灯光效果,在表演时根据剧情需要,通过灯光的明亮变化,起到辅助作用。

3、黄浦江两岸巨大的平台可以作为观众席设置、两岸高楼层建筑中的露天台也可作为观众席设置。

产品盈利性:

1、这是在上海地区表演上海繁荣发展的历程,相对于观众而言会有强烈的代入感。

2、外滩是旅游者观光游览比较频繁的地方,在此地开展旅游演艺一方面可以丰富外滩比较单一的观光,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外滩两岸商店的收入。

3、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仅有中国人居住,也有外国人在此地工作、生活。以一种娱乐化、多元化的方式将上海发展历史展现出来,不仅能吸引外国人前来观看,对上海乃至中国文化有了一定了解的同时也能产生认同感,这种表演也能够再扩大上海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第四篇:村旅游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州日报

近几年来,长兴县委、县政府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载体,突出重点,注重特色,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坚持惠农富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取得了明显成效。长兴的乡村旅游,通过近年来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正逐步形成了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

一、长兴乡村旅游的成效

长兴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农家乐、农业观光园和农事节庆活动”三位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示范村3个,省五星级农家乐3家,省四星级农家乐7家,省三星级农家乐14家,已认定挂牌的农家乐50余家。2007年以来,我县乡村旅游工作考核在全省连续三年一等奖。2009年,全县共发展农家乐260多家,全年共接待游客172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43.8%。

1.有效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农家乐”的兴起,开拓了我县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并确保了农业资源的有效旅游,调整优化了农业结构:一是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农民就地发展第三 1 产业;二是农户收入增强,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三是保护和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以顾渚村为例,全村共有劳动力2000余人,而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400多人,农产品、旅游车队等间接旅游从业人员170多人,全村从事与农家乐旅游相关工作的占全村劳动力的将近80%。2009年顾渚村50%以上的农家乐的营业额超过100万元,户均营业额约70万元,户均净收益18万余元。同时,我县通过结合农事节庆活动发展乡村旅游,有效促进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其中,雉城镇渚山村梅农的收入由以前的40多万增加至800多万元,二界岭乡樱桃销售收入由50万增至200万余元,和平镇城山沟桃子销售收入增至200余万元,桃子由原来的论斤卖,变成了现在的论个卖。

2.有效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农家乐”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它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从长兴发展乡村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观光旅游的认识,而且带来了更新、更广阔的旅游发展空间和发展理念。长兴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休闲农业观光园为载体,以农业节庆活动为抓手,吸引了大量的过夜游客,带动了景点观光、城市夜游、乡村度假、餐饮服务、旅游车队、日用品洗涤、农产品种植销售等产业的发展,拓展了旅游功能,延长了旅游产业链,丰富了旅游业态,增加了旅游内涵,发展了旅游经济。目前,我县“三位一体”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长三角地区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09年接待来自上海、福建、山东、江苏、安徽、黑龙江等省及省内兄弟县市旅游系 2 统参观考察团60余批,其中上海水产大学和浙江省旅游学院举办的乡村旅游发展专题研修班都把长兴作为考察研修的基地。

3.有效提升了乡村文明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游客,他们对服务接待和旅游环境有较高的要求,促使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环境的改善,提升了当地村民的生活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过去较为封闭的农家乐业主直接面向市场,与游客进行面对面交流,开拓了视野,提高了素质,促进了农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的提升。目前,我县“农家乐”已经成为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农家乐”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农家乐”有效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2008年长兴顾渚村被评为全省“魅力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区域的顾渚村、金山村、方一村、大岕口都分别成功创建浙江省旅游特色村。

二、长兴乡村旅游工作

1.政府主导,建立发展机制。

长兴乡村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并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主要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了好的发展机制,即“三平台、二结合”。三平台方面,一是有了一个好的组织平台。建立了一个从县到乡、协会以及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完整的组织体系,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能够有效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切实解决了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保证;二是有了一个好的 3 政策平台。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农家乐发展的若干意见》、《长兴县农家乐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举办农业观光节庆活动和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园有关事项协调会议纪要》等一系列的优惠和支持发展政策,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三是有了一个好的资金平台。县财政每年安排农家乐专项资金100万元,对农家乐进行奖励和补助;县农业发展基金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园和举办农业节庆活动也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必要的资金支持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二结合方面,一是实行一产和三产的有机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依托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农家乐、休闲农业观光园和农业节庆活动是乡村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带动了农村的发展、农业的增效和农民的增收,实现了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实行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近年来长兴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村庄环境面貌得到了不断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又推进了农村休闲场所、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两者实现了良性互动,共同发展。长兴乡村旅游在近几年之所以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其重要原因是与新农村建设有效结合,真正实现了两者之间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由此也直接带动了农民素质的提升,实现了城乡和谐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

2.规范管理,形成导向机制。

一是科学规划,引导全县农家乐合理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的原则,2006年,我县完成了《长兴“新乡村游”(农家乐)发展战略总体规划》。规划确定了我县水口茶文化乡村游、八都岕健康休闲游等富有特色的农家乐发展重点区域、次重点区域、一般区域以及限制区域,引导了农家乐的区域化发展,为实现农家乐的规范管理和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实行农家乐发展的提前介入指导。根据《关于促进农家乐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于需申报享受农家乐优惠政策的,按照《申报农家乐认定及新申办农家乐的要求和程序》,开展提前介入指导,各乡镇按照申报条件和程序给予初步指导,首把农家乐用地、建设合法关,其次是由环保、卫生、工商、公安(消防)等部门实行上门指导,确保农家乐环境保护和安全工作措施到位,最后由农家乐发展综合协调小组办公室给予认定。三是实行标准化引导。制定并出台了《长兴县农家乐管理暂行办法》、长兴县地方标准《农家乐服务质量通用要求》(DB330522T31-2005)、《长兴县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等标准,2007年,在农家乐精品改造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我县又制定出台了《长兴县特色精品农家乐规范标准(试行)》,促进了农家乐服务规范的进一步提升。四是开展农家乐年审复核和整治活动,实施动态化管理。根据发展需要,农家乐发展综合协调小组办公室加强日常动态监管,把好准入关,对新申办农家乐进行前置指导。联合环保、工商、卫生、公安等部门对乡村旅游重点发展区域每月开展1次集中整治,及时发现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农家乐的规范发展。

3.创新服务,落实具体举措。

一是牵头农家乐组织化建设。我县根据乡村旅游发展态势和需求,进一步加强了对农家乐服务组织化体系建设的指导。建立了县、乡两级的农家乐自治协会,及时开展农家乐接待、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设计、建设了水口乡农产品市场,形成了我县第一个服务农家乐的规模化土特产贩售中心;联合县运管部门对农家乐旅游车队进行了规范管理,成立了具有营运资质的农家乐旅游车队,为上海、杭州等地游客提供上门接送服务;实行农家乐餐器具和床上用品的集中洗涤服务,使农家乐接待设备清洗走上了正规化道路;引导农家乐经营户为游客购买旅游意外险,保障游客人身安全等,有力地推进了农家乐产业链的优化调整。

二是开展精品示范工程。近年来,我县由农家乐综合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在全县农家乐中实施了规范提升工程和特色精品工程,示范引导、以点带面,2006年以来完成特色精品改造13户,规范提升农家乐40户,从建筑外观设计到内部装饰,从民俗乡土氛围营造到农事参与项目设置等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在改造资金上给予补助。精品示范工程符合农村实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建立“乡土专家”制度。2009年聘请了4名源自建筑、文化、餐饮、园艺方面的“乡土专家”对乡村旅游的精品化、可持续化发展进行指导。从农家乐建筑改造、园艺设计、卫生条件、礼仪文化、乡土健康菜肴、服务水平、住宿条件等方面进行“保姆式”指导,在全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6 形成良性指导发展机制。

四是强化培训、竞赛服务。旅游局牵头,各成员单位参与,定期对农家乐从业人员开展包括厨师、客房服务技能等各种教育培训,强化了从业人员的服务理念,保证服务品质的提升;每年组织星级农家乐业主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交流;连续举办了三届长兴“农家乐特色菜肴”技能大赛,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研制农家特色菜肴的热潮,对提升我县农家乐菜肴知名度、挖掘特色菜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是强化宣传服务。设计制作《长兴农家乐旅游宝典》、《长兴乡村旅游宝典》和《长兴乡村休闲旅游指南》,建立了“长兴农家乐旅游网站”,与各家农家乐(全县有近30%的农家乐业主建立了网站)设置链接,并开展网上预订业务。2007年以来,每年组织全县挂牌的农家乐业主赴上海、苏南等长三角地区城市举行长兴乡村旅游推介展示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来长兴农家乐过年;每年举办梅花节、采桃节、樱桃节、杨梅节等乡村农事旅游节庆活动。一系列声势浩大的“走出去、请进来”专题推介活动及农业节庆活动,有效拓展了我县的客源市场,加快了我县乡村旅游的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长兴乡村旅游特色

1、产品“乡土化”。

长兴乡村旅游已经单独成为一项旅游产品和一种旅游吸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景点吸引旅游模式,即实现了观光式向休闲度假式、点线式向板块式的旅游方式转变。长兴以乡村旅游产品为吸引,整合和带动了城市旅游、景 7 点观光、休闲娱乐等的全县旅游的整体化发展。

长兴乡村旅游的生命力源自于她的“乡土化”,发展中,一直紧紧抓住“乡村”这个文化要素,坚持“乡土”才是真正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的中心、才具有永恒的卖点和竞争力的理念,引导农民自主小规模经营,坚持本地人所有、维护好乡村生产气息和生活气息等等,让游客生活在“有血有肉的”、“活的乡村”环境之中。在长兴作乡村旅游的旅游者感受到的是一种轻松的生活和不自觉地融入,有别于一般度假村那样的时间一长就会产生难耐孤寂的感受。“乡土化”是长兴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也是保持长兴乡村旅游持续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根本原因。

2、市场“异地化”。

一般意义上来说,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是工业化中后期人们的客观需求。乡村旅游初期消费的心理主要表现在向往农村、希望追求童年记忆、寻求以往生活痕迹等等。一般情况下,其特征有:消费的群体主要是城市居民,旅游空间上主要表现在距离城市周边的“近郊游”,提供的消费产品主要以“吃为主”,加上一些娱乐消遣和“短暂的住”,时间集中在周末,客源市场呈现“本地化”等等,如成都的郫县、上海的奉贤、杭州的梅家坞。长兴县的乡村旅游已经突破了我国以前的“城郊化”、“本地化”乡村旅游模式,她主要的客源市场是以100—200公里之间的沪、苏、浙、皖等地区居民。从这点意义上来说,长兴乡村旅游市场的“异地化”表现,更加符合甚至已经表现出了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3、服务“组织化”。

在县农家乐发展综合协调小组办公室和乡镇乡村旅游办的协调和指导下,发起建立了县乡两级的农家乐协会。农家乐协会作为业主自治组织,不仅形成了有效的自律机制,而且通过协会富有成效的工作,不断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协会不仅作为自治组织,而且也在逐步演化成经济实体。近年来,协会协调组建了农家乐车队,实现了长兴独有的“家门口接送式”的农家乐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游客;设立专门的办公场所,配备专人,开展了统一招徕、接待、咨询、配送、投诉协调处理等服务工作;开展了农家乐餐器具和床上用品的集中洗涤服务;引导农家乐经营户为游客购买旅游意外险等等。

4、方式“度假化”。

据调查,来长兴乡村旅游的客人平均逗留时间是2.5天,多次往返即重游的客人占到40%以上。这些游客以此为基地,吃住在此,白天由农家乐业主安排到本县的景点以及江苏的天目湖、安徽的太极洞、本省的安吉、南浔、杭州等地游玩,晚上会到长兴县城领略夜市,观看音乐喷泉、广场文艺以及茶室喝茶等。长兴县村旅游的客人以乡村为据点,以农家乐为“俱乐部”,旅游辐射到周边,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式的度假生活。

5、环境“景区化”。

长兴的乡村旅游呈现板块式发展,这些板块,都融合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有成熟的景区作为互动和依托,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 9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使得整个乡村旅游版块内环境呈现景区化特质。如长兴的水口乡村旅游区,这里是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是茶圣陆羽撰写茶经的地方,曾建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官办茶厂——大唐贡茶院,现在就有唐宋摩崖石刻、唐代古茶山、大唐贡茶院、寿圣寺等多处景点,区域内的顾渚村、金山村都是浙江省旅游特色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景点为依托,实现景点与农家乐的良性互动,使得整个乡村旅游板块就是一个景区。

6、内涵“系统化”。

长兴乡村旅游逐步探索形成了“以农家乐、农业观光园和农事节庆活动三位一体的”系统化发展内涵。农家乐坚持本土化和农户自主经营,努力做精做特;农业观光园坚持规模化和产业化,努力做大做强,并接受农家乐发展的梯度转移;以农事节庆活动为载体,促进乡村旅游产品与市场的对接。由此形成了组合有序、互动促进、系统发展的局面。

四、长兴乡村旅游展望

长兴乡村旅游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国内、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但是,伴随着发展也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诸如农家乐产品雷同,环境压力增大、农民建房扩张以及安全监管漏洞等方面,需要研究解决。

国际上,乡村旅游是一项高端旅游产品,而在我国尚属新兴的初级旅游产品。在法国,有1.6万多户农家建立了家庭旅馆,法国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度假,乡村旅游每年接待游客200万,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入, 10 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4。

长兴乡村旅游目前正在进入转型升级的阶段(暨国际上划分定义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乡村旅游将会在更高层次上更好地发挥促进乡村文明和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作用,并历史地成为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领头雁,同时,其品质和内涵将进一步得以提升和发展,并走向乡村休闲。为更好地引导乡村旅游的发展,做好转型升级的文章,需要更好地统筹和整合社会资源,特别是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功能,发挥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主导作用,保障长兴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综合探索作业

开发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活动方法

从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挖掘其它学科与美术有关联的因素,再根据其它学科的特征采用游戏、演出、展览等方法展开综合探索活动。可以根据教材的安排来选定课题,也可以增加或修改教学内容,设计校本教材,每学期选一到两门课程,了解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掌握的程度,和美术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探索活动。

将美术与其他社会领域相结合,挖掘有特色有意义的主题进行综合探索活动,并以汇报、演讲、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总结。如:美术与美学,可以引导学生以“中学生应怎样打扮才是美的”、“什么是美”、“是什么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美丽?”等专题进行讨论、研究、总结,以个人或小组派代表演讲的形式进行交流;美术与社会,引导学生调查自己家乡的历史,走访家乡的名人、民间艺术家、长者,考察当地的古民居、文化遗产,用报告的形式或模仿做个小导游或绘画、雕塑、制作模型、摄影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美术与民俗,指导学生通过上网、询问长者,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我国的多种文化习俗,像过年的习俗、年画、对联,端午节的由来、风俗、彩棕和香囊的制作方法,清明节的风俗习惯等等,以故事演讲、绘画、手工制作的形式进行交流等等。

将美术与学校的文体活动结合起来开展“综合·探索”活动。学校的主要文体活动有主题班会、运动会、艺术节、演讲比赛、篮球赛、拔河比赛等,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活动内容,设计与布置主题班会、文艺演出的会场;为篮球赛、田径比赛、拔河比赛设计海报,为自己班级加油;用简单的东西为演出设计道具,如硬板纸纸箱可以做成小房子、桌子,用牛皮纸、报纸可以制作出服装,用卡纸可以制作面具头饰等。

综合·探索领域的设置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也是美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特色,开展好这一领域的学习活动将有利于教师尽快更新教学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创新的学习能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励志人生感悟经典名言下一篇:廉政警示教育活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