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2023-02-06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拙见

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

尤 红 玉

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拙见

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

尤红玉

古文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关。一提起诗歌和文言文,学生几乎都想避之三舍,可是这根本无法躲避,因为古代文章在高考这张150分的试卷上占有的比重很大,默写5分,文言文选择9分,翻译8分,古诗鉴赏8分,成为学生跨进大学的一道门槛,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我想须对此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学生对古文特别是文言文有一种惧怕和厌恶的情感,主要根源在哪,须找到病症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想要找出原因,须全面地观察教学活动的双方。经过私下与同学们聊天并观察本校课堂教学程序发现,一是学这一方面,学生认为文言文是古代的语言,今天我们交流时绝不会用到‚兄台,别来无恙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文绉绉的句子来,而且‚之乎者也‛的在那故弄玄虚,真是晦涩难懂,枯燥无味,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文言应用不广泛。而语言就是为了交流,那这古代语言在当今现代生活显然已失去了交流的价值,学它干什么啊,有什么用啊。再说了写作也不要求写成文言文啊,若写成后,恐怕文章也会石沉大海,无人问津吧。那么就不必学习文言文了吧。那么当学生有了这样一种对文言文的认识,自然就会以一种被逼的无可奈何的消极态度来学习文言文,就会对文言文产生一种厌恶情绪,不喜欢的态度所导致的就是对文言文不主动学习,学习效率差,学习结果不理想。二是教的这一方面.教师在讲述文言文时,则紧扣考试大纲的考查要求采用一种常规的基本教学模式,即由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而学生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记什么词活用为什么词,这句是什么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等等。这种模式虽然对于掌握文言文知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容易被老师和学生接受,但是当我们教师将这种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会发现学生学得机械,学得疲劳,课堂上死气沉沉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不仅如此,还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即 -1- 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文言文产生厌倦情绪。

教学这两方面相互作用是产生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的原因,找到原因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开出处方。对于教这方面我认为主要是纠正同学们的错误认识,从思想上端正对文言文学习的态度,让他们认识到文言文的重要性,另外要改变教学方法,创造出让学生接受欢迎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呢,还是希望学生提高认识,认识到被动学习的可怕低效率,一定要转变思想转变认识培养自己对文言文的兴趣。而我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一我们要对学生讲清楚文言文的重要性。

高考这一学习的指挥棒,在考试大纲中就针对文言文提出了学习要求。 阅读浅易古代诗文 理解①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臵句,成分省略和词类作用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体会①筛选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

而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重视体现在高中六册教材中34个学习单元中文言文就有11个单元,40多篇文言文占教材将近40%的份量。不仅教材中文言文比重的数字显示了文言文的地位,而且客观事实也可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今天的语文即白话文,是在文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不了解语言文字的来龙去脉,不学习古代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就不能学好现代语文体,如一些成语不就依然带有古代文化的底蕴,如守株待兔、游刃有余、破釜沉舟、班门弄斧等,可见古代语言并未完全也不可能完全地从现代生活的交流舞台上消失。

第二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文的重要性。

首先古文是语言,而语言是思想的承载体。它承载着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传统的价值观,而传统文化是不可丢弃的,它是中华民族之魂,是坚强的民族支柱。他们是几千年来先贤们对社会、对人生、对个体生命的体悟。穿越时间长河 -2- 几经沧桑具有坚韧的传承力和永久的生命力。学习文言文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文学素养、和道德情操。

《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追求,《爱莲说》所暗喻的精神追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对古人聪明睿智的展示。《勾践灭吴》阐释了‚知耻而后勇‛的含义,《祭十二郎文》那真挚伤痛的言语告诉我们今人应该珍爱亲人,珍惜亲情并推及善待所有。《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让我们明白要善于兼听别人的意见,并要时时反省内心。而且于丹老师不是赋予《论语》以现代意义,让先贤们的思想指导我们今天的人应该如何对待生活对待人生吗?而这还不能让我们认识到文言文的重要性吗?在阅读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我们今人其实是在聆听几千年前先哲们的谆谆教导呢,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有了这一层认识,学生自会改变对文言文的厌恶情绪。

其次,学习古文不仅仅可以让我们今人汲取先贤的智慧,而且古文的创作结构,创作方法与行文特色也可指导我们学生的写作。苟子《劝学》就是一篇典型议论文,我们要学习他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特别是本文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柳宗元生活于唐代末期,积极入世却遭朝廷贬谪,为了表达对朝廷的愤激不平之情,用文笔写下《愚溪诗序》,以一种正话反说自嘲的方式托物言志,婉转曲折地表达出身处当时的封建社会不能痛快表达的情感,从而达到了‚颇以文墨自慰‛的目的。而且此文三种表达方式(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这种行文模式也可指导我们进行写作。《鸿门宴》的情节跌宕起伏,两线叙述结构也对我们的写作有启发借鉴意义。

另外,我们从古文中认识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潇洒豪放的诗仙李白,贵妃捧洒,力士脱靴,龙巾拭吐,他是何等的潇洒狂妄。知道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他那爱国之情怀让后人感动不已。苏轼谪居黄州赤壁时直视历史,反观自身,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令后人共鸣的感慨。而这些诗人的经历与诗句完全可以入今天之文章,证明现代文章的论点,成为有力的论据事例,而且古人走进作文,为文章增添了文采,赋予文章以文学底蕴,并且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三,当学生改变了认识,意识到古文的生命力依然长存,依然有学习的重 -3- 要性与必须性后,那就要教师积极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前面的两点只是对学生提出要求,要她们学,而第三点则是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才做得好。‛激发学生的自愿做的热情,让他们从内心里想学古文。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呢,我想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问题法。因为‚学贵有疑‛,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改变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是聆听、记笔记的课堂传授方式,把教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文言文教学应该把时间和主动权让给学生。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教师提出问题或者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做点拨解疑。这样学生就会从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增强了活力,养成了‚质疑‛的习惯。 (2)诵读法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如是说。一位全国语文特级教师说:‚学习语言,要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蕴味。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这位特级教师的话很精辟地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而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通过形式多样的‚读‛来贯穿整个文言课堂教学,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文言的兴趣。

读法有种种,不同的文本可以默读、齐读、范读,男女生竞赛读、分角色读等方式,通过反复读去领悟,让学生身临其事、身临其境、身临其历史,存乎于‚心‛的学习境界。

另外,古代优秀名篇要加强记诵,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比赛式记忆,比赛性背诵,以个别学生为榜样来带动全班学生学习文言的热情。以诵读来带动学,让琅琅读书声回归课堂,让教室成为学生声音的自由场所。 (3)故事法

比如《勾践灭吴》中可先讲述卧薪尝胆的故事,可用范蠡与西施西游的故事 -4- 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讲《鸿门宴》之前可以讲讲破釜沉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语来历,让学生了解文中主人公的经历,从而对人物进行全面理解,另外还可用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让学生猜测对联之意及其来历,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也拓宽了学生的视界。还有就是如《促织》《柳毅传》等有很强故事性特点的文本,可以让学生口头讲述故事,来督促学生学习本文并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试教法

对于一些篇幅不长文字不难的文言文本,甚至大家都很熟悉的文本,如初中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高中教材再次出现,可以让学生做精心的准备,代替老师去上课。这样,使学生有新鲜感,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欲望,但是教师要在学生讲课结束后做好评价与总结。

另外,还可以采用激将法,猜测法。

当一篇文言文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可用激将法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讨论发言,最后汇总意见后,会发现有不相同的意见,那就让他们再进行辩论,陈述各自的理由。这样改变了教师单一传授方式,让学生参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果是文言文翻译,那就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其意思会是什么?然后教师再故意设臵一些错的理解方式与结果,启发学生思考是对还是不对呢。这样学生就会对老师所谓的‚错误‛大批特批,而那种知道事情真理而理直气壮指出老师错误的得意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成就感。这样就会激发学生不断努力寻找知识,学习知识来与老师较个高低,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而且融洽了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和谐的相互争比的气氛中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此上种种只是我的一些心得,几年的教学经历让我对古文教学有了这些拙见,今天斗胆写出来,以供同行批评指正,共同提高进步。

-5-

第二篇:高中模拟文言文教学之我见(xiexiebang推荐)

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化州市第六中学

区春梅

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已多年,感觉到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文言文遇到了空前的尴尬和冷遇。学生常问:“老师,现在还学习文言文有什么用?”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面对文学审美能力正严重弱化的学生,我认为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老师,不能随波逐流地迎合学生的审美趣味,而是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老师,为什么现在还要学文言文?”

曾经在课堂上,当我滔滔不绝地讲解着《阿房宫赋》里的阿房宫是如何的雄伟壮观时,一位同学突然举手问我:“老师,为什么现在还要学习文言文?”一开始对学生这一问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想想学生这样发问其实很自然,也很正常,他们的文化环境和自身阅历使他们有足够的理由提出如此质问。于是,我用半节课的时间来解释。但面对一双双或疑问或不屑的眼睛,大讲文言文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大道理,收效甚微,大多数学生注重的是兴趣和功利——高考的分值是多少。

至于兴趣我们先暂且不说,看看高考的分值吧。 近几年来,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部分的考试题型、难度、比例也几乎形成模式。如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已成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2003年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一改多年来的客观试题模式而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第二卷,分值也相应地由3分增至5分,2004年增至8分,2005年增至10分,2006年、2007年、2008年依然保持这种比重,相信以后以考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语文试卷在文言文翻译这一点上将继续保持这种高赋分。这样讲了同学们一下子就来精神了。

二、“文言文又长又臭的,很难学呀”

连续上了高一必修二(粤教版)第四单元的三篇文言文后,学生们都说:“文言文又长又臭的,很难学呀。”是的,新教材在文言文的编排和选文上都有悖于学生实际,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因此,我们教学中要灵活处理教材。

(1)适当剪裁。这是针对一些长文来讲的。所谓长文,即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长的文言文,有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有信息瀪冗、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等弱势,所以要提高效果,就必须挑“主干”,剪掉“旁枝”。挑“主干”,主要表现在选“点”上。教师可对教材进行处理,选择恰当的“点”进行教学:或以一两个教学重点为目的进行,或以一两个难点为目的进行,或以训练某种阅读技能为目的进行„„例如《项脊轩志》,可抓住两个学习重点进行教学:一是“志”的体例特征;一是领会本文叙事中抒情的特点。而后者又可选择一个代表段落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令人长号不自禁。”进行重点分析,其他文言知识,可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加教师引点的方法。(2)化难为浅。难,指文中常出现一些用语生僻、意思深奥的文言词的一类文言文。难文既需“硬”教,因为难点不容忽视,又得想出好方法来浅教,找到突破点以提高教学效果。或从预习提示中选一两个问题进行教学,或用“逐层深入”的策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越过难点„„如第18课的《逍遥游》,可称之为难文了。它的“化难为浅”,首先对生僻、意思深奥的文言词“硬”教,接着用问题法进行处理。设置相应的问题:A、庄子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的境界?B、课文是如何说明其他万物(小至蜩大至鹏鸟;低如凡夫俗子,高如神界仙人)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的?这样理清结构,内容的疏理就容易多了。(3)浅中有细。浅,即一般在教学上比较容易掌握,大多能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文言文。这就给教师留下了大量的发挥空间,教师可研究如何将浅文教得细一点、实一点、多一点。可以艺术地细化朗读的层次,可以充分关注语言训练,可以深化课文的品读,也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机的进行一些穿插、引进、迁移、收集、补充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三、“老师,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

常常有一些成绩好的学生过来问“老师,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其实学习文言文,归结起来主要就是读和记。

首先是读。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当然诵读不是盲目地读,它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时完成。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再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作大体了解。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第二步,质疑、解难、细读课文。通过课内细读,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三步,精读课文,深入领会。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第四步,熟读课文,鉴赏评价。这一步主要靠同学们在课后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再者是记,记就是做笔记,积累和牢记。现在学生感到文言文难,难就难在语言文字、句法和古文化知识上,所以每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要分门别类地把这些知识归纳到一起,积少成多,以期能逐步总结出一些规律,最终能举一反三。如可分类为:一词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主要句式、文化常识等。但积累文言字词时不要死记硬背,要结合“语境”去揣摩。如果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就大错特错了。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

四、“上文言文课很枯燥乏味哟”

学生虽然明白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和意义,但还是觉得不如学现代文爽,都说“上文言文很枯燥乏味哟”,这是学生缺乏兴趣所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成为关键问题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现在的高中学生,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掌握信息多,如果教师掌握的信息少,就难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更调动不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得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的“非对等性”。例如在教学《鸿门宴》时,学生已掌握了不少信息,熟知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如果教师还给同样的东西,他们会感到乏味无趣。我就把学生不知的信息,通过篇子印发给他们(如《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刘邦论成败》、《[鸿门宴]评析》(李知文、刘永 章)),使学生兴趣倍增,思维活跃,能够从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了项羽和刘邦,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分析《鸿门宴》中座位显示的问题:①接待客人应在堂上。②客人应在最尊贵的位置上。项羽违背这些礼仪,暴露出项羽傲慢无礼、自矜功伐的性格弱点。学生由盲目地拥项,转为对项羽人格更深层的剖析,如没有兴趣,就不会主动探求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因此教师授课时,要保证自己是信息富集点,授课过程就是信息富集点向信息稀薄地带(学生) 扩散的过程,在这个扩散过程中,让学生得到不知道的信息,让他们感到新奇,因为新奇的知识本身最能激发学者的兴趣。当然激趣的方式多样,还可以是音乐,可以是图画,可以是活动,可以把文言文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讨论,也可以是创造性问题的研究„„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激趣,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五、“作为教师,我这样做行了吗?”

清如许之水必须有鲜活的源头,要让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有如春江水涨,教师就应成为他们的源头活水。于是我常自问:“作为教师,我这样做行了吗?”并以此来鞭策我在教学工作中,做好以下几点:

1、熟悉初中文言篇目,做好初高中文言知识的衔接工作,熟悉高中三年的文言文教材,掌握考纲要求的实词、虚词、句式等。

2、注重历史背景的查阅和介绍,让学生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来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拉近学生和课本的距离。

3、要善于联系现实生活,古文中的情与理有许多与今相通,有些已与时不符,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的,都要善于发掘它对于现实生活的价值。

4、练习自己的朗诵能力,学会用充满情感的声音来展现古文的魅力,引发学生对诵读古文的兴趣。 总之,高中文言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只要我们努力探索,文言文教学这片天空一定会亮丽而丰富。

第三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心得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新教材还是新读本,文言文都占有较大的比重。近几年来,全国高考语文部分的考试题型、难度、比例也几乎形成模式。了解这些,对于我们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将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新课改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熟读,背诵

从任何角度讲,语文能力都是一种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通常人们将语文能力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而居核心地位的,应该是“读”的能力。教授文言文,就应该在“读”上下功夫。

古人就非常重视文言文的朗读教学。虽然他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方法比较呆板,但重视朗读教学无疑是值得我们效法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如果只注重讲授很少留时间让学生去读.结果在课堂上教师讲到什么地方学生们还不知道,教师的讲解、分析、简直就是对牛弹琴。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典文学的传统方法即背诵和熟读。背诵古典文学,不但能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印象,有助于透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对于开拓思路,丰富词汇,熟悉文言文语法,掌握篇章结构,学习古人的写作技巧,都有积极的作用。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有效的。它利于知识的积累,利于明白事理,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

熟读、记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理解,而理解有助于记忆。若能在透 1

彻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和背诵若干首诗和文言佳作,真正从中吸取养料。那么,在读文言文时,就会触类旁通,得心应手。正如古代诗人杜甫所说:“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而高考文言文阅读中考的正是这种知识迁移的能力。

2、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文言文比较常用的方法是串讲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洋洋洒洒,辛辛苦苦,学生则或忙于做笔记,或梦游周公,或雾里看花;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因此,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转换教师角色。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具体来说:

(1) “抄”。“抄”是要求学生在课前动手将课文的注释摘要抄录到原文中相应的字、词句头上去。这样做,既疏通了文意,又加深了印象,且便于以后复习。

(2)查。要求学生对注释未涉及而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查阅相关工具书,记录在册;对相关的文化常识,文言常识等,查相关的资料,进行疏理。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能力,又有利于知识的积累。

(3)引导分析。如《孔雀东南飞》,教师可先分析兰芝的形象以示范,其他几个人物形象则让学生自主分析。总之,在课文教学中,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可选取关键句段进行讲解,授学生以渔,重视生生互动,导之即可。

3. 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

2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让学生学会去发现,发现知识,发现感受,乃至发现自己。教无定法,依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面对不同的教学对应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上是我的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第四篇: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展文言文教学,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做法是坚持师生双向互动,注重学生的参与,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精选内容、强化基础、塑造人格、提升能力多管齐下。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83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长期以来使用的一种较为固定的书面语言,用以记载史实,表达思想,在我国历史和社会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今,经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经过了种种历史沿革,文言文已丧失了主流的书面语言的地位,应用较少。但在经过几次“文白之争”的讨论之后,中学语文界普遍认为基本的文言文知识仍然需要掌握。对于我们,“文言”不仅是一种历史语言,作为历史上长期存在和使用的语言,文言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历次的课程改革中,文言仍被保留下来。新课改后,文言仍然是我们高中语文课的必修内容,文言文教学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要学,在此我们并不多做讨论。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何种效果才是我们今天重点讨论的。

学什么?首先就是需要学习哪些文言文,也就是要精心选择内容。文言文作为一种存在时间长、历史影响大的书面语言,其内容磅礴复杂,远不是我们在高中语文阶段这短短的有限的时间内所能学深学透的。加之,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压力大、学科多、学习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本就客观存在,如果不加以认真选择,盲目开展文言学习,盲目追求数量,贪多嚼不烂,必定达不到好的效果,往往还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把握这样的原则,即:从教学目标和实际学情出发,注重数量与质量的统一。精选内容,选择常用的、经典的、代表性强的、适合学生学习层次的、有延展性的。数量上要适度,既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又不能给学生造成额外的负担,不能随便拿过来一本400篇、200篇的就用。在选择内容时,要注重不同选择方式的结合,既要有教师选择的内容,还可以广泛吸收学生们自己选择出来的内容;要注重不同要求的结合,对于有些内容,只需要知晓,有的则需要掌握,投入的精力、提出的要求自然也要不同,总之,要有重点地抓,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循序渐进,根据教学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安排不同难度的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学习吃力的学生的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有教无类,都加以关怀和重视,同时要因材施教,制定分层次的目标,不能一刀切;内容上,要层层筛选,既要相对稳定,同时,又要不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教学总结和教学反思很重要,一定要及时、深刻。

学什么?还有目标、过程、效果的问题。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很关键,教学目标为整个教学活动提供基本的指导,决定着教学的基本走向,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可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活动能否有效。这个目标必须是科学的,可操作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过去我们的教学目标往往流于形式,对实际的教学过程没有起到实质的指导作用,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两张皮”,既违背了设立教学目标的初衷,教学的效果也不好。新课改后,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但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仍然有些欠缺,甚至有时候失于偏颇。因为文言文的使用范围比较有限,学习起来难度也相对较大,我们对文言文的定位往往就局限在了基本的知识上。掌握基本的知识并没有错,注重双基,是新课改所强调的,往往也是新课改后教学实践中被忽略的,再说,没有基础,就谈不上能力,学生就不能正确的、全面的理解古代汉语。但是,仅仅有基础也是不行的。文言教学的目标,还包含着发挥文言的文化作用,让学生受到古代伟大文化思想的熏陶,更好的提升文学素养、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培根在《论学习》里有一段经典论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里面就讲了各种学问对人的性格、人格的塑造作用。如果我们仅仅追求知识,而忽略了知识背后更深层的含义,更严重的是把知识和能力割裂甚至对立起来,“买椟还珠”,自觉放弃挖掘到真正的宝藏的机会,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能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定会得不偿失。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们要在注重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对人格的塑造作用,注重现实情况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古代汉语的同时,受到古代伟大文化思想的熏陶,结合实际,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扬弃。

学什么?还包含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新课改后,我们的视野逐渐更加宽广,更加全面,更加注重教学的过程。以前的教学过程,我们往往只追求教学的效果,而不顾教学的过程。事实证明,那种做法是错误的。方向和过程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结果的优劣。所以,学习的过程同样重要。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程度如何?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否科学?课堂氛围怎样?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因素。学什么?还要注重学习的实效。也就是考察学的效果的问题,我们不唯结果是从,不唯分数马首是瞻,是因为我们认识到只看分数、只看结果不全面、不科学,但并不代表我们的教学可以不追求实效。没有实效,就没有说服力。所以,要从实效出发,用多样化的考核来检验实效,并根据实效,不断调整教学过程。

怎么学?学习是一个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这些相互的作用必须是正面的、积极的、有效的,可循环、可持续的。三者里,学习内容是客体,教师和学生都是都是主体。至于客体,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精选内容的必要性和原则。这里重点谈主体。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往往采取的是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方式,“一言堂”、“满堂灌”司空见惯,事实已经证明,效果并不好。我们教的、甚至重复强调的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并没有掌握,更严重的是,提问的时候,回答的积极性不高,自学的过程中,无所适从。这和学生的努力程度固然有关,但也很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密切相关。改变,需要过程,但势在必行。教师可以更多教授一些可用的技巧、创设更开放、更民主的课堂,给学生更多的关怀和肯定、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都是不错的选择,鼓励他们对文言文做出新的解读,就是不错的尝试。

第五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一线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比较现代文,文言文前进的脚步仍然迟缓,成效和付出还是很不成比例,文言文仍是广大老师头疼教而众多学子不愿学的“硬骨头”,症结何在?那便是对于诵读的漠视、遗忘。我们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淘洗文质兼美的传世名作,往往比现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赏价值,因此接触它们的时候先大可不必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

第一步粗读。课前提出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要能读通课文,这时的诵读要求可以放低,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看上去这个任务不难完成,但是却需要做很多细致工作,为了不读错音,学生们课前进行了积极的预习,碰到一些不会读的生字都主动去查,把读音认真的写在课本上,因为这一课生字较多,我提示他们可多写几遍记在脑海中,比写在课本上看上看下的轻松。想知道句中怎么停顿,就必须清楚这一句说什么,课下注释就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翻译书工具书也派上了用场,让我高兴的是几位同学到办公室找到我,探讨“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如何停顿,这使我窃喜:不怕有问题,就怕不读啊!正式上课时分段抽几个学生来读,读音上都没有什么问题,停顿的把握也比我预期的要好。

通过这一遍诵读,字音字形解决了,句子大意也基本明了,对于文章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

第二步精读。在《阿房宫赋》的课堂阅读环节,我首先拿出了

一、二两段,要求男生和女生作为两个团体各选一段分别朗读,在选哪那一段的问题上学生们有了一点小小的分歧,但很快便亮出了结果:男生读第一段,女生第二段,并给出了理由:恢宏巍峨适合男生,脂粉香气适合女生。这表明学生们对于文中的传神描绘已经在脑海中有了感官的印象,于是我顺势提出了这次诵读的要求:不仅要动嘴,流畅无误的读顺,还要动脑,在脑海中建起一座巍峨的宫殿,画出如云的宫女,带着感觉带着画面去读。这一次诵读比第一次的粗读进步不少,同学们明显的读出了一定的节奏和感情。然后我要求男女生互换段落朗读,大家兴致盎然,读的居然更好了,一位学声乐的女生被大家推荐起来进行了精彩的范读,赢得了满堂的掌声。第三段稍长,我进行了范读,然后鼓励几个学生起来大声朗读,最后进行了齐读,在齐读时注意到有的学生已经不用看课本,从头到尾背下来了,这着实让我有些兴奋。

反复的诵读中,琅琅的书声中,课文的传神描绘、情调韵味,不用老师多讲,已慢慢跃出纸面渗入心田。

第三步,烂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的经验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文言文要想读通读透,只靠课堂上两三遍的诵读几遍是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多花时间反复吟诵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写,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建立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流程。在《阿房宫赋》的学习告一段落之后,我和班主任取得联系,几个班联合举办了一次诗歌朗读比赛并书法比赛,这对鼓励学生诵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之后考查这一课的知识点时,发现学生们记得比较牢固,极少丢分。以上是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过程,通过学生们的实际反应和跟踪检测,我觉得这样上课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以后遇到文学性比较强的文言文,不妨试用此法,但同时也要注意,文言文也具有多样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诵读”这条主线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变通,这还有待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后备干部个人思想总结下一篇:各种中药的功效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