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课程范文

2023-09-19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范文第1篇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外语学习者成功之首要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也就是说,外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呢,还是将教学注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趣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这是现代教育思想转变的重大问题。事实证明,认为自己“民主、开放、平静、体贴、乐于助人、聪明、富于逻辑性和考虑”的人,一般来说,其学习外语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与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极大的学习者。另外,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外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

外语学习区别于婴儿学习母语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情感”。一般来说,婴儿学习母语是一个自然的社会过程,语言学习是学习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而外语学习则涉及到角色转换等诸多的社会心理因素,有时甚至涉及到个人尊严、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当我们英语教师们仍在课堂上反反复复教学生“How are you?”之时,他们不知道现代英语中“How are you doing?”更为流行。当我们的学生与外国学生交谈时,如果还用“Not at all”来回答别人的感谢;如果还用“a motorcar”而不用“a car”;或者还坚持说“I should like to know”而不说“I would like to know”,那么他们的英语未免太过时了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之对不同阶段与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指导意义;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因此,根据高中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与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该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运用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与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

础。

要迎接好新课程的挑战,我们就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主要表现

在:

首先,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广泛的反思性教学实际上就是要求英语教师对教学不断反思、对业务不断提高、对自我不断发展,以促进教师发展朝终身化方向发展。反思将强化教师的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愿望、有益于传授主要知识和培养课堂技能,养成教师的专业气质。以高标准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教师将逐渐形成敏锐的专业判断力,使英语教师更加专业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克服一次性学习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使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成为教师反思和提高的机会。那么受益的学生就远不只一堂课、一个班级。

自我发展的终身化就要求知识必须不断更新,那么英语教师的备课就要随时

间的变化而变化,随班级、学生的不同而变化。这就意味着要求教师的每一堂课都要上出新意,都要推陈出新,无形中培养了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意识。英语教师要力图把每一堂课都当作提高自己教学质量、指导课堂教学、拓宽自己专业眼界的机会。因为无论一个教学过程多么好,都可以改进或改革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其次,分析自己的教学经验,写教后感,有规律地反思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还要经常分析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创新,把学生的需要与长期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一旦养成终身的自我评估习惯,教师将不断地挑战自己,发展自己,从而把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和赋予课堂教学以活力当作自己的责任。

挖掘学生和当前语言教学的知识深度、开拓他们知识的内容广度、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认知发展。要明确地认识到英语教学是一个发展的领域,所以英语教师要经常研究教学实践,精通专业人文知识,同时还要了解英语教学的前沿问题,跟上学科的发展。通过创新,通过各种方式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追求、探索自己不熟知的领域,自觉养成终身研究的习惯。

再次,英语教师要不断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形成自己教学行为原理,促进终身自我发展。还要经常与同事交流、参加集体备课和研讨课,以类似的研究强化终身型的学者气质。另外,为更新自我知识,还要积极地与其它学科教师进行有效的互相交流和学习,积极寻求同事的帮助,以教师和学习者的身份继续发展自己。同时,参与同行教师的教学、欢迎同事以他们的观察帮助自己做自我评价,或学习其他在教学上富有经验的教师。从而提倡内部合作与团队精神,实现跨学科、跨层次教学。

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长期以来,我们高中英语教学的都是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目的是为了高考能够出好成绩。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目的,忽略了语言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有多重的人文与社会意义”。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为目标,共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过去我们教师把自己作为中心,要学生围着自己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因此我们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要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范文第2篇

时间:2018-01-23 16:39:03 解读及教师考试备考指导

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新版课标的发布,也意味着之后的教师考试笔试和面试,都将迎来一定的变化,为此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给大家送上热乎的新课标解读和教师考试笔试、面试备考指导。

与2003年相比,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

提要:

①新版课标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②新版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并详细说明了设计依据和具体操作建议; ③新版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业质量,并详细阐述了其内涵、水平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④新版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⑤新版课标在附录部分,把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变成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掉了选修课程举例。

提要:

①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②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③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提要:

①新版课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 ②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 ③新版课标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提要:

①在教学建议上,为了与核心素养理念和学习任务群相呼应,新版课标做了相应的调整;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比如:通过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探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通过提高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达到与课程共同发展的目标; ②在评价建议上,新版课标和旧版课标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恰当性; ③新版课标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和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其中对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主要从测试与考试目的、命题思路和框架、命题和阅卷原则三方面展开。

提要:

①新版课标突出强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附录部分具体体现在:在旧版的基础之上把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加至72篇,在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也强调文化经典著作、古代小说、古代剧本等的阅读; ②新版课标在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加入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语言文字理论著作,极大的丰富了阅读内容,为学生课内外阅读提供了较大的选择。

三、核心素养版课程标准最鲜明的几点变化 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立足本国特色,着眼于国际视野,顺应新时期的需求,较之旧版的课程标准有了几点鲜明的变化:

(一)突出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

突出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本次课标修改的重点之一,不仅在语文课标里提出来了,还要求其他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语文新课标指出,抓住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优势,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达到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目标。

(二)凝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新版课标在旧版课标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新版课标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整合成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者不是独立的存在,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也是其他三项的基础。新课标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三)建构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是本次课标修订的一个亮点,也是组织课程的综合方法。语文学科学习任务群有18个,即: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和日后工作对语言运用基础能力的需求,还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关注跨文化、跨媒介等语言文字运用新视角,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课程的实践能力。

学习任务群在教学模式上也与原有的教学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以专题的形式展开教学。教学内容上有文本,但是不以文本为纲,也不求完备、系统的知识,突出强调整体阅读、学会思维与表达、提升鉴赏能力;教学方式,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

(四)优化语文课程结构

旧版课标把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新课标在这一基础上优化了语文课程结构,增加了选修性必修课程。故现行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这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并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现金文化方面的内容诗中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五)明确学业质量标准

新版课标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学习具有导向性作用。新版课标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它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总体刻画学生学业成就表现。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语文学科学业质量水平一共分为5个等级,每个水平内部又有4个具体要求。水平1和水平2是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3和水平4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5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水平2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4是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5则是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修习情况仅供参考。

语文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提出,增强了语文测试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明确和加强了与高考的联系,更能适应新形势下新课程、新考试的需要。

随着新课标的变化,教师考试的备考需要做哪些转变?

2.单选题/填空题注意要点 新课标对每一模块均有细致、具体的表述,答题时需注意数字类的考点,如三类课程的学分及要求、教学建议等。单选题、填空题的考查重点,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部分:

①课程性质中课程的基本特点及根本任务; ②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及内涵; ③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 ④高中课程结构由必修、选修

1、选修2三类课程构成,与学习任务群相挂钩,每类课程均安排7到8项学习任务群,涉及到“语言积累、梳理、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术论述专题研讨”等学习任务群; ⑤实施建议包括“教学与评价建议”“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四个部分,需重点把握“教学与评价建议”。

3.简答题/论述题注意要点 简答题重点把握以下两个部分: ①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②语文课程教学与评价建议。 4.教学设计题/案例分析题注意要点

教学设计题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加强,重点更侧重于整体把握、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内化,教学方法变化不大,教学过程需结合各个学习任务群的相关目标及要求开展,整体设计的目标指向立德树人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及内化。

案例分析题需注意课程性质、基本理念、教学与评价建议的最新表述,并能运用最新的理念运用到案例分析题中。

二、面试备考 1.考查范围

(1)册数的选择变多。在新版课标中,课程结构由必修、选择性必修以及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且每类课程均开设两个学期。与旧版的课标对比,会发现各类课程均衡授课,且各种类型的文章在各类课程中均会有所分布。

(2)篇目的选择增多。新版课标修订中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

◆备考策略

综上变化,在篇目的选择不要局限于目前高中阶段的必修,而是会有重点有侧重的学习其它选修文章。此外文言文、诗歌将会是考查的重点,建议可以将此作为学习备考的重点,可根据新课标附录1的内容先行一步,提前准备。

另外,根据附录推荐,可以阅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中的篇目;搜集弘扬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增加自身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展示自身实力。

2.考查内容

(1)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备考策略

本次修订,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构建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发展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通过语言运用,获得各种思维方面的发展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外国作家作品、科学与文化论著,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文化传承与理解,热爱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整体,在新版课标中有具体的阐述,建议熟读课标,从每一方面的内涵出发,教学设计中尽量设计能够促进不同方面的素养提高的教学活动。

(2)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立德育人”。 ◆备考策略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语文课程的价值导向和基本学习方法,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实现语文学科的“立德育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不仅要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加强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教学设计时加入发散思维与情感迁移的训练,能够对文化现象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增强思维的深刻性与独创性;既要了解为传统文化感到自豪,也要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从而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3)更加注重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要从实际出发。 ◆备考策略

综合性与实践性始终是语文课程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乃至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实践性的落实,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调整设计思路,从学生的生活事例以及符合学生情况的课程内容出发,恰当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创新、探究,加强授课的情境化、结构化和选择性,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评价要体现学习目标、内容与评价的一致性。评价要充分考虑语文实践活动的特点,注意考查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思维特征,以及沟通合作、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等能力。明确必修与选修课程的重点和联系,要注意区分重点和层次,考查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不同表现。

(4)注重时代性,利用现代新技术、新手段、新资源建设课程。 ◆备考策略

教学设计要立足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以及地域的特色,有针对性有选择地进行设计。并且可以融入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加入现代化教学手段,保证教学的时代性,引导学生结合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鼓励和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资源,根据学生语文生活的实际实施课程。

3.考查形式

在之前的教师考试中,绝大部分都是阅读课。在修订的课标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一定要有实践,探究等,加上出现了学习任务群,并且是在必修、选择性必修以及选修三个阶段各设置了7-9个学习任务群,除去重复的不计,共计18个学习任务群。这些任务群虽然是分散到每个阶段、每个学期进行的,是一项周期较长的实践活动,但是每个任务群都需要老师组织安排,引导启发。

因此,很有可能会设置综合性活动的考题,以及学习任务群规划题,考查老师对于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以及活动的安排组织能力。

◆备考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范文第3篇

首先, 其着眼于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维度作了新的界定。知识与能力, 是每个学科课程都要设定的预期教学指标, 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 学生学习行为变化要实现的结果。也就是说, 学生学习一门课程, 通过一定阶段过程, 在知识方面要获取多少, 在技能、能力上要提高到何种程度。《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不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而是重在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 突出强调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其次, 其开创了从“过程与方法”角度设计课程目标的先河, 实现了语文课程从对学习结果的关注到对学习过程的重视的转变。过程与方法, 指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获取新知的周期性多元互动的基本程序和具体做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从而使他们获得对知识本质的准确理解, 而不是教师把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直接呈现在教材中, 意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 达到“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 抓住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点, 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

再次, 其明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强化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维度的阐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是人对亲身经历过事实的体验性认识及其由此产生的态度行为习惯, 是对互动教学中心理因素的功能性要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 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思想和才华, 代表人类的精神财富, 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操, 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 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设立和要求, 体现它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感,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看作是语文课程固有的重要内容, 而不是附加的任务, 充分挖掘了语文的育人功能、审美功能, 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

然而, 在具体的实践当中, 在新课改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 部分教师却陷入了以下的几大误区:

首先, 在教学设计时, 有很多老师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 将《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等同于了三个目标, 上课时平均用力, 企图将三块目标在一节课中同时实现, 这既不可能, 也不现实, 是语文教育改革中的理想主义, 导致实际的语文教学不伦不类, 语文课不像语文课、文化课不像文化课、伦理道德政治课不像伦理道德政治课。

其次, 为注重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盲目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 促进个性的发展, 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这一方法, 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甚至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 部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过分关注过程与方法, 出现了教学形式越新, 教学手段越多, 就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为“过程”而“过程”, 为“新方法”而“新方法”的形式主义倾向, 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虚假地自主, 虚假地合作, 虚假地探究, 最终语文课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空空洞洞。

再次, 人文性矫枉过正致使语文课严重变味。有的老师泛化人文性的教育, 以为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最为关键, 因此在课堂上滥用教学媒体, 大搞形式主义。致使语文课回到了类似于“极左时代”的泛政治化状态。新课程标准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其对三维课程目标观的定位, 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性质的体现, 是实现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 也从根本上体现了新课改“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对于三维目标握认为应该作如下再认识:

三维目标着力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的基本理念, 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要,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设计课程目标, 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由此可见, 三维课程目标观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性质的体现, 是实现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 也从根本上体现了新课改“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

三维目标具有层次性。在三维目标中, “知识与能力”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 是滋长生成体验性目标的土壤。没有“过程与方法”, 语文素养的形成就失去了凭借和依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体验性目标, 他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 对于“知识与能力”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 起着积极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结构整体。

三维目标需要系统化。教学目标分为学科教学目标和课文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解读课标, 把握学科教学目标。就语文教学目标这一个完整的系统而言, 教师必须心中有一个纵横交错的教学目标网, 知道在具体的情境中应该要教什么和用什么方式教。其次要研究教材和学生, 确立合理的课文教学目标。语文教材是贯彻课标的文本, 体现了课标的具体目标要求, 它将抽象的整体性的理念规定转化为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内容, 因此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必须研究教材。只有针对不同的文体、教学环境, 教学阶段确定针对性的文本目标, 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范文第4篇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不仅要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还要促使历史教师角色的重大转变。本文就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出几点策略。

一、设计贴近历史、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历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的真实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并在学生的心里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会转变为信念。可见,在教学活动中,历史的真实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教学《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课时,有一位教师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了四组,每组负责讲其中的一个问题。到上课时,有的学生通过展示所在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的有关统计数字来说明改革多年来GDP的大幅增长;有的学生拿来了父母年轻时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通过对比来展现改革开放多年的生活巨变。这样的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感觉历史就在他们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中。

二、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所谓探究性学习,既不同于过去的灌输性学习,也不同于研究性学习,它不是直接把问题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因此,要开展好探究性教学,教师就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二是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以便学生畅所欲言。设计的问题若没有针对性,学生就不知该如何回答;而若没有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则可能不敢回答或不愿回答。

例如,在教学《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课时,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在20世纪的人类历史上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那就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和解体。幽默的俄罗斯人在谈起苏联的主要领导人时,常说这样一则政治笑话:‘列宁证明了应该如何管理国家,斯大林证明了应该如何不管理国家,赫鲁晓夫证明了傻瓜都可以管理国家,勃列日涅夫证明了并不是每一个傻瓜都可以管理国家,而戈尔巴乔夫则证明了……’那么,事实真的像这段笑话所说的一样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段笑话呢?”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营造了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既使学生复习了前面所学的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又为本课所要学习的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埋下了伏笔。

三、捕捉课堂资源,进行生动教学

1.搜集资源。

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在以具体形象、生动活泼、自主参与为特征的社会和自然课程资源面前,学生面临着如何获取信息、如何筛选信息,如何从这些信息中归纳总结有用的东西等问题。要开发历史学科广阔的课程资源,发展学生个性,就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开发课程资源铺路奠基,帮助学生搜集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给予学生多方面的引导,丰富历史课的内容,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2.主动引导开发。

教师本身是课程实施中最有价值的资源,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充分利用身边的信息资源,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探索和提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去启发,学生思想的火花需要教师去点燃。教师要根据学情,根据学生的亲身体验,根据学生对社会、对教材的理解,利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张扬学生的个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反对把备考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所以,广大历史教师必须重新认识高中历史教学,更新教学方式,转变自身角色。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范文第5篇

董学江

[摘要]: 高中物理新教材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优势,以国际视野追求发展,新教材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时代性;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体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体现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总之,新教材为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物理、新教材、教学探究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是枯燥的,这也是许多高中物理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高中物理教学任务重,尽管新教材已将高中物理许多内容做了删减和降低难度,但任何物理老师都不敢妄言轻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物理教师不得不将高中课堂当做自己独唱的舞台,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物理知识。二是高中物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要求提高,知识稍微复杂一点,大多数学生已经不能理解和接受,时间长了便对物理学科失去兴趣,新课改的实施,对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这是诸多物理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此问题的解决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提高意义重大,本人在现行高中物理教学中,一直不断的控索,总结得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深刻理解新大纲、新教材,转变教学思想观念

从新旧大纲的对照中,我们可以发现:1.新大纲对教学目的作了调整,强调使学生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强调对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科学态度、科学志趣的培养。2.课程安排有较大变化:分必修物理课(I类物理课)和必修加选修物理课(II类物理课)。前者是基本要求的物理课,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后者是较高要求的物理课,适合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3.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里,谈到加强能力的培养时,特别指出“要破除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观念”;还要求落实课题研究,并着眼于能力与意识的培养。4.在教学内容和要求方面减少了说明,减少了限制,利于因材施教。

新教材更具有其新的特色:16开彩页印刷,图文并茂,强调了基础知识,

1 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增设了不少新栏目,例如“为什么?”、“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等。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有所加强。教材还十分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贴近了生活。由于高一年级两类物理的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因此高一年级新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和选学,这样既能弥补知识面偏窄不足,又给程度较好的学生留有进一步钻研的余地,而不会给大多数学生增加负担。

这些变化都是从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角度去考虑。因此教师教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改变以往只重传授知识的做法,密切联系实际,重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实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实施新大纲

新教材、新大纲的实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为达到新教学目标,适应新教材的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偏重记忆、理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做法,以“活动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了尝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1)创设一个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改变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变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为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充足的课堂时间里自主学习、讨论辩析。例如在学习“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这个内容时候,恰好是我国发射“神舟三号”卫星之际。抓住这个扩展知识面的大好机会,教师布置同学们收集报刊、杂志、网上的有关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开设一节由同学主持、演讲、讨论,教师客串发言的活动课。这样既活跃了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使他们学会收集信息、拓宽知识面,同时还使他们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学习科学的志趣。

(2)创设趣味性学习过程。新大纲在能力要求中包括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其中要求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会用图象表达和处理问题。这样跨 2 学科、用图象来反映物理规律学生历来感到很困难、很乏味。为此教学中我们利用我国民间故事“龟兔赛跑”设置了趣味性学习过程。要求同学们把自己记忆中“龟兔赛跑”的故事反映到位移一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中去,而且故事不限版本,只要求能根据自己所作的图象叙述出故事。同学们一听,情绪高涨,人人动手在图象中描绘故事。我们还从中选择

六、七个不同的图象到实物投影机上显示,并由作者讲述故事。这样的动脑、动手、动口的趣味性学习活动,既联系了实际,提高兴趣,又化难为易。

(3)针对学生对概念的糊涂认识有意设计概念的冲突情景。如学生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后,常常把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混淆。为此设计了一些矛盾冲突若是马拉车的力等于车拉马的力,为什么是车被马拉走,而不是马被车拉走?把这些司空见惯问题上的似是而非之处,出其不意地在学生面前展开,激起惊奇感,促使学生主动思索、探究,

2.增加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重新发现”,在探索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一般课本上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早就发现的知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习惯依赖教师、迷信课本,只照章记忆,忽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教学中应增加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探索,使他们认清概念、规律所依据的物理事实,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简谐运动中的固有频率与振幅关系这一问题时,我们不是直截了当给出书中结论,让学生记忆,而是补充设置几个探索性小实验,一是测定弹簧振子在气垫导轨上以不同的振幅振动的周期,由同学们用实验秒表或者是自己的手表来记时测定周期大小。二是模仿伽利略号脉观察教堂吊灯摆动,发现“摆的等时性”的过程。以活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自己参与得出知识的结论,而且亲身体验了科学家发现问题的过程。发现者的自豪之感洋溢在他们的脸上,久久没有消失,同时科学的种子也在他们心中萌芽了。

教学中我们还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例如把学生分组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定量探索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动能、势能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还利用测量的数据讨论了守恒条件。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3.把科技制作引入课堂,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创新意识和学习自信心

对科技制作活动,我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在全年级开展。每个小组2—8人不等,学生自由组合。我们经历了发动学生、自由编组、确定项目、设计、寻找材料、精心制作、展示作品等环节。活动都由各小组自行确定,所以制作的作品形式多样,有水火箭、钉子椅、水棱镜……等五十多样。我们目的是发挥物理学科的实验优势,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简便材料,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运用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手脑并用,善于与别人合作的能力。

这次活动有所不同的是,把作品展示引进课堂:各小组把自己的作品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展示,介绍作品名称、原理、构造、材料、作用,还操作演示,回答同学们的提问。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给所有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我们把学生的作品陈列在校科技活动室,向全校师生展出,还推荐优秀作品到区、市参赛,有两项作品《凹凸桥》、《离心运动》荣获“广州市第四届青少年科技活动汇演”二等奖。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使用学生作品来做演示实验,如双线摆、反击式水轮机、水火箭等等。这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也使学生觉得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引导他们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4.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的重大改革是首次设立了“课题研究”项目。我们原来认为,自己都不懂,怎么教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了在高中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给予指导,把学生蕴藏着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开发出来,同时自己也从中汲取营养。

实践中我们开展了“灶具的演变”和“拔河中的力学问题探讨”等课题研究。研究中我们注意着眼于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以“拔河中的力学问题探讨”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学生由观看教师拔河比赛后,提出了研究课题,深入探讨,主要从力学角度研究了队员的力量、绳子的质量、队形、个人姿势、啦啦队、队员体重、鞋子等与拔河的关系,测量了几种常见鞋子与不同地面间的动摩擦因素,还把得出的初步结果用在班际拔河比赛中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完成研究报告。

三、实施新大纲、新教材过程中的几点存在问题

新大纲的目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新教材的编写比较灵活,给教与学都留有发展的空间,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如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我们思考:

1.新大纲、新教材的实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中如何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

2.对学生能力培养怎样避免低层次的重复训练,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由于教材中高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完全相同,所以新教材第一册的内容,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是较难的。如何使基础较差的学生经过努力也可以达到要求,有待我们探索。

4.新教材的内容比原教材增加了,对能力的要求也增大,但新大纲安排的时减少了。实际教学中常常觉得时间比较紧张,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研讨没有充足的时间。如何解决这个冲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

5.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稳定、持久,使学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03.3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范文第6篇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 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 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 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 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 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 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 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 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 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 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 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 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 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 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 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 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 由认读到鉴赏, 甚至到评价与创新, 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 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 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 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 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 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 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 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 才能各有所得, 各有提高。

二、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 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 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 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 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 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 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 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 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 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 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 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 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 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 所以, 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 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 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 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 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 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 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 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 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 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 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 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 给段分层, 给句子划分结构,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 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 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 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 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三、评鉴阶段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 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 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 再进行欣赏, 如朗涌、品味, 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 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 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 抒发己见。

因此,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 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 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 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 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陈玲梅.关于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理性思考《中国教育学刊》。

[3] 仇定荣.聚焦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中国教育学刊》。

上一篇:专利申报材料范文下一篇:企业调研员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