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协同发展高职教育论文

2022-04-1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政校企协同发展高职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处于校企合作的单方努力被动状态。

政校企协同发展高职教育论文 篇1:

偏远地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校企长效合作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偏远地区高职教育校企长效合作是促进中国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保障,从分析目前偏远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对接地方和行业进行专业动态调整,搭建职教集团合作平台、行业公共信息平台,组建校企组织机构,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企文化融合、校企情感交流,依托3G实景课堂和灵活安排教学等措施来促进校企长效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偏远地区;高职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必须继续深化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试点工作,重视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互惠共赢、协同发展。校企之间建立深度融合的合作关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基本保障,更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3]。对于偏远地区的高职院校,由于工业不发达、经济比较落后、生源质量差等实际情况,使校企合作的实际成效与预期目标相差很远,校企合作的寿命一般在两年左右,合作在三年及以上的少之又少。目前95%的地级市都设有高职院校,在这种高等职业教育布局下,研究偏远地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是实现学校、企业和政府“三赢”、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形成、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重要课题。

一、偏远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偏远地区工业不发达、经济比较落后、企业较少,高职院校很难在当地找到合适的企业联合办学;同时偏远地区的企业经济效率较差、管理水平不高、设备陈旧、员工工资待遇较低,高职院校和学生对这些地方企业不感兴趣,校企合作难以进行。

2.偏远地区的高职院校在经济发达地区寻找合作企业,由于地域间的差异,校企之间信息不畅、交通不便、沟通协调不易,客观导致校企合作中实习成本、产品运输费用大大增加,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校企沟通的不及时,容易出现信息交流滞后和问题处理不及时等情况。如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长沙某企业进行了产品加工的合作,但等到产品的加工方案、技术路线、工艺流程成熟后,该企业考虑成本因素将该产品的加工放到了企业附近的学校加工。

3.偏远地区的企业拥有的高水平技术人才或专家非常少,直接导致高职院校聘请本地企业的技术人才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的数量非常有限,而在发达地区聘请兼职教师,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经常来学院上课也是很不现实的。反过来,学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到企业中兼职,也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

4.偏远地区的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清,大部分企业认为企业只管用人,而认为培养人仅仅是学校的事。企业作为创造利润的组织,害怕校企合作后接纳学生实习等会冲击正常的生产,影响企业效益。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机构,对校企合作的利益期望值过高,总是想着能从企业获得资金、设备支持,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或是企业能尽可能多地接纳学生实习,提高就业率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校企合作矛盾重重。

5.尽管职业学校为求得生存发展,几乎都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但大部分只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层面。国家教育督导团于2011年7月发布的关于职业教育的督导报告中就指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仍不充分,据抽样调查,仅有17.5%的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因此,偏远地区的企业和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情况更加不理想。

二、解决偏远地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存在问题的对策

1.面向地方,调整专业,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偏远地方的职业院校要根据“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瞄准区域内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熟悉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深入企业调研,及时关注与专业相关产业的新岗位、新要求,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关键技术,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形成适应地方特色产业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我院地处国际旅游城市张家界,根据张家界市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我院1998年就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后来又相继开设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等专业,原来这些专业放在旅游与经济管理系,随着这些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专业的做强,于2011年专门成立了旅游管理系,在校生达800余人,近十年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2000多名毕业生,有效提升了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2.立足行业,彰显办学特色,打造学院品牌

我院先后隶属于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工业总公司,1999年划归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主管。多年来,我院一直秉承“立足航空、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加强专业设置与航空产业的对接,1994年我院应航空企业的要求就开设了数控技术专业,近几年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新开设了航空发动机装配与试车、飞机制造技术、航空发动机装配与试车和航空服务等专业,目前与航空产业对接的专业学生数达到60%,形成了鲜明的航空特色。虽然我院已划归地方,但仍通过航空校企联谊会等各种形式不断加强与航空企业的联系,同时还积极开展“发扬航空精神、立志报效祖国”的主题系列活动,在毕业生招聘时优先安排航空企业来院招聘,我院制造大业专业每年70%的毕业生就业于航空企业,航空已成为我院的品牌。虽然我院地处偏远地区,但通过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使学院得到不断发展壮大。

3.利用职教集团或校企联合体,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职教集团是由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行业学会按照资源共享、平等互利、合作发展的原则组成的接受上级行业、教育主管部门业务指导的产教联合体[2,4]。职教集团的主要工作:一是整合和共享资源,联合培养培训行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促进产学结合。三是开展人员互派和定期换岗交流合作,联合培养“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四是联合进行课程开发,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五是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和技术创新,夯实发展基础。六是校际联合开展职业教育共性问题研究。职教集团是校企互相沟通、企校信息共享的纽带和桥梁。

就湖南省而言,已建立交通运输、信息产业、工艺美术、现代商务、机械装备制造业等10多个职教集团,但其成员单位大部分只包含了中心城市或专业特色相当突出的边远地区的职业院校,为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协同发展,边远地区职业院校均应按专业大类加入相应的省级职教集团,至少主体专业应加入相应的省级职教集团。这需要边远地区的职业院校紧跟行业和产业发展动态,提高校企合作的意识,同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审核成立职教集团时也应有这方面的要求。

对于服务面向区域、地方特色鲜明或服务面向特殊行业、行业特色突出的专业则应借助当地政府、行业、企业成立市级或行业职教集团(或校企联合体)。总之,偏远地区的高职院校各专业大类要么带头组建省级、市级职教集团(或校企联合体),要么加入省级、市级职教集团(或校企联合体),才能有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实质性的长效校企合作提供保障,推动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4.3G实景课堂[5]

3G实景课堂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3G通信技术,让3G信号覆盖的任意行业企业现场的真实工作场景实时传输到教室;将教室的信息实时反馈到现场,实现学生与现场专家的互动交流,为现场专家与学院教师“双讲师”完成专业教学提供技术支撑。3G实景课堂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现场专家完成专业教学存在的时间、空间矛盾;有效解决了企业新技术、新装备不能及时进课堂的矛盾;有效地实现优质教师资源间共享,形成了学校专任教师与现场专家共同教学的模式;有效地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3G实景课堂不受地域的限制,能有效地促进偏远地区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充分发挥校企各自的优势,实现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

5.课程进度和课程灵活安排

为使外地企业兼职教师来偏远地区高职院校兼课能真正有效实施,其上课时间不能按原来的排课办法,可以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将兼职教师的上课内容由学科体系的内容改为项目式、任务式的内容,且以学院老师不能传授或传授不到位的知识为重点内容,上课形式可以是讲座的形式或集中安排几天的时间,同时学院还应为企业的兼职教师指定学院教师担任其助教,这样有利于协调兼职教师的企业工作和学院工作的矛盾,又有利于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例如:我院航空发动机装配与试车专业聘请的行业兼职教师,为他们集中安排了两周的航空发动机装配、航空发动机试车和航空发动机检测课程,为“双环班”集中安排了一周的齿轮热加工工艺、齿轮的加工工艺、齿轮加工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等课程和讲座,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深受学生的喜爱。

6.组建行业公共信息平台

省级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共同组建信息资源丰富、功能完善的行业公共信息平台,让该平台成为校企信息发布与交汇的重要窗口,成为企企、校企、校校之间信息共享、技术交流与业务合作平台。这种方式可以统筹行业内校企优质资源,避免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对优质资源的垄断,为偏远地区的高职院校创造平等机会。

7.成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为校企合作提供组织保障

首先要在体制上进行突破,学院和企业均要成立各自专门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学院设置校企合作办公室,主要职能包括:与企业建立联系,掌握企业的需求信息和岗位能力要求;对外宣传学院办学特色及合作教育目标,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建立合作教育实训基地;对招生就业进行咨询和指导;与企业合作建设科技研发中心;指定专人任与学校有紧密合作关系的企业的联络员;负责接洽及解决合资企业对学校提出的各种要求,并且负责新伙伴的调研、签约和校内具体操作部门的合作项目落实;制定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对合作信息进行反馈,对项目的完成质量进行考核,把这些工作纳入中层干部和老师的业绩考核中。企业设置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挂靠在人力资源部。企业与学院成立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修改、执行合作教育计划,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共建实训基地,培训工人和学生;接受学生实习,弥补劳动力不足的缺陷,接受学院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和共同的技术开发等。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对合作好的企业、兼职教授(教师)给予奖励。

8.校企(政、行)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或“校中厂”

偏远地区的高职学院要充分依托本校的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积极主动地争取省、国家或行业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政府、行业在项目的审批上要考虑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适当向偏远地区的高职院校倾斜。同时,要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场地、设备、资金、技术力量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推进以“校中厂”为主要模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采用与工作过程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在企业管理模式下开展生产性实训,创设企业真实环境,按照企业理念、生产方式和“6S”管理模式组织生产,努力开发实习产品,逐渐使实习产品市场化,降低实习成本。积极利用学院的优势资源为企业服务,打造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平台,以实训基地和校企共建工作室为主要载体,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服务,建立相对稳定、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研发团队,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课题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促进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

9.建立情感机制,是长效校企合作的润滑剂

情感机制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合作过程始终是人际交往、感情沟通的过程,特别是企业在培养人才缺乏法律规定和政策优惠的条件下,情感永远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源和润滑剂[6]。职业院校要珍惜学校领导与企业领导之间、学校师生与企业员工之间在合作中建立起来的友谊,特别是偏远地区的职业院校不能因为地处偏远地区,找各种理由与借口,忽视校企沟通,相反应更加重视情感机制,增进校企情感的建立与维持。构建情感机制,一要加强校企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调整和人事变动等信息应及时与企业通气,使企业感到学校对他的重视。同时,关注企业的发展变化,并及时给予信息回应,如企业开发了新产品等,学校应及时予以祝贺,企业遇到困难,尽力帮助解决;二要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升华彼此关系。如学校经常加强电话或网络的问候与联系,充分尊重与校企合作相关人员的劳动,关心其疾苦,帮助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传统节日前后进行走访、慰问等;三是经常征求校企合作相关人员意见,诚恳接受并积极改进校企合作工作。一旦企业的相关人员对学校及校企合作工作产生了感情,校企合作就有了稳固的情感基础,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难度也将缩小,技能型人才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10.建立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的校企文化融合机制,强化职业素质教育

校企合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难以很好地融合,这也成为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一个障碍[7]。为突出行业特色,学校要引入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职业习惯、职业岗位情感与职业道德,将企业文化、生产情境直接嵌入校园,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隐形力量,使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提前融入企业氛围,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和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着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搭建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平台,开展学生在校园就能感受企业文化熏陶的活动,如设立“企业文化走廊”、“优秀校友风采展”、“企业专家进校园”等,以身边的事例为学生现身说法,为其实现角色转换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订单”班或以企业命名的特色班中,通过订阅学习企业的报刊、企业为学生发放工作服做为班服等,传颂企业的精髓文化,宣传企业的创业史、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家队伍等,使学生在校时就能以一名企业的员工自居,从而真正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 吴慧萍,等.紧密型深层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研究

[J].职教通讯,2011,(8):47-50.

[2] 孙子秀.实施董事会制度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J].职教论坛,2011,(31):45-47.

[3] 黄志纯,许士群.构建工学结合三级平台,拓展校企合

作多维空间[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130-132.

[4] 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http://group.huna-

ngy.com.

[5] 3G实景课堂的介绍,http://www.worlduc.com/blog2012.

aspx?bid=3862532.

[6] 郭毓麟,易剑英,等.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中

国农业教育,2009,(2):56-58.

[7] 王向岭.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

模型构建与战略思考[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

(4):104-108.

作者:陈益林 姬海华 侯德政

政校企协同发展高职教育论文 篇2:

当代水利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处于校企合作的单方努力被动状态。在分析校企合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对策和措施,让“政、行、企、校”协同联合起来,完善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工作成果质量考核标准,量化和明确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责、权、利”,促进校企合作快速良性发展,让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达到“双赢”状态,从而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对策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全社会的“就业”教育,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接就业、服务产业,向区域和地方企业提供高素質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过程中,一定通过教学与生产融合的校企合作手段才能达到职业教育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的目的。为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校企合作、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2月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旨在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度,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消除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存在的“两张皮”现象,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扩大就业、增强创新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表现形式,实现产教融合最直接的途径是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

目前校企合作状态是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职业院校追着企业进行合作的“一头热”被动局面。大部分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对校企合作重视度不够,这主要与政府、行业及社会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不够有关。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种。

(一)政府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校企合作机制

教育部于2018年3月1日实施《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但处于初始实施阶段,落实还不到位。大部分省(市)还没有形成校企合作法规政策,使校企合作缺乏根本的指导性纲领,不能顺利进行和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不能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规划。

(二)地方行业的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中国水利教育协会牵头下成立的中国水利职业教育集团,起到团结各水利高职院校、协调各会员单位,达到共赢作用,为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开启了新篇章。但是部分省级水利职业教育集团还是职业院校自身唱主角的状态,省水利教育协会及其他会员单位还未积极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企业还处于被动合作状态

一方面,政府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自身未做好企业长期发展规划,而是趋于眼前的利润,企业对后续人才培养意识不够强。学校跟企业建立的实训基地数量不少,但真正发挥实质性作用的不多。大部分的实训基地是基于企业需要员工时与学校沟通而临时设立的实训基地。建立在这种实训基地基础上的校企合作只是“初级层面”的合作关系,校企双方相互之间缺少责、权、利等约束关系。

(四)参与校企合作的个人未能全身心投入合作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目前社会情形下,个人兼职现象并没有被社会真正认可,而教师参与企业社会服务项目和企业技术人员进校上课都被认为是兼职,因此这种状态下的校企合作都只能被潜伏于地下,不能充分调动这些人员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水平和能力。

(五)实训基地建立形式单一

要满足校企合作需要,方便学生实习实训,实训基地应建成“校中厂,厂中校”的形式。但目前最多的形式就是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由于校园空间狭小和资金不足等问题,校内实训基地都属于“微型版”,很难将企业或工厂的真实生产环境车间搬进学校。

鉴于上述问题,要想让校企合作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使其成为职业教育长期有效发展的方向,必须由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四方协同联合起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共同担负起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责任。实行政府主导与推动、行业协会指导与协调、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机制。

2008年11月13日,在水利部主管部门和中国水利教育协会指导下,全国20多所水利院校和81家企事业单位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目的组建了中国水利职业教育集团。中国水利职教集团自成立以来,对深化水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创新。先后开展了专业调研,人才培养与水利需求对接,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构建,校企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队伍建设,校企共建、共管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技能培训,水文化和企业文化宣传等,提高了职业教育就业指导水平。大部分水利职业院校依托集团的有利平台,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的水利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新局面。

二、水利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对策

中国水利职教集团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地方各省市(区)要在中国水利职教集团的引领下,积极成立地方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并且根据省情、企情、社情、校情制定相应的地方校企合作制度,努力推进校企合作新形式。

(一)政府和社会全力支持

校企合作必须坚持多方联动、协同发力,必须建立由政府统筹规划,企业、行业、学校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形式,才能构建出四位一体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格局。政府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每年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对合作过程中企业产生的相关费用以及合作项目产生的收入,企业可以获得相应资金补偿和税费优惠。企业可以派新进员工免学费到职业院校和全日制学校进行一年的专业课跟班学习。企业可以优先选取优秀毕业生来企业就业。

(二)制定校企合作有关法规或条例

完善校企合作报批手续,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备案。对顶岗实习学生完善实习期间保险制度。参与校企合作企业在三年内必须给予一定数量的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并相应提供一定数量的教师企业锻炼岗位;对参与合作项目的学生和教师分发相应的补助或工资报酬。参加企业锻炼教师和顶岗实习学生有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义务。

(三)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

为有效推动全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各省政府成立由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省政府国资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等部门和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参加的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具体负责全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省校企合作促进会下可分各行业校企合作指导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校园内,办公室内部建好“两个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和职业院校专家组成,主要负责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企业专家和院校专业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编写和课程建设。

(四)健全校企合作工作质量考核标准

1.建立以水利行业职业标准符合度、学生学业水平及顶岗能力、用人单位满意度等为重要指标的校企合作质量评价标准。建立校企合作网络平台,利用平台对校企合作信息进行共享,定期发布企业、学校、下企业锻炼教师和进校上课教师、顶岗实习学生的工作状况,相关部门在信息平台上对参与校企合作各方进行质量评价。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情况作为企业信用等级和社会责任承担的考核内容,并与企业资质升级和年檢等联系。根据职业院校的不同层次(如国家示范、省示范职业院校等)规定必须达成的校企合作企业单位的个数和合作效果标准,以保证职业院校正常发展,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

2.职业院校教师每五年不少于六个月的企业锻炼,且将企业对该教师在企业锻炼期间的评价作为教师年度考核标准和是否优先晋升职称的标准。同时学校应加大教师进企业锻炼资金投入,完善教师企业锻炼制度。

3.对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计入技术人员年终考核,并考虑优秀指导人员优先晋升职称。企业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入校进行实训课程任教,学校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任教期间学校可以根据相应职称的评聘办法,给予评聘讲师、教授等教师系列职称。

4.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由校内外指导教师联合给定。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内教师,对学生顶岗平台里的周记等资料进行定期检查,根据校外(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和顶岗平台里的周记等资料进行成绩评定,合格者才能给出顶岗实习学分。

除了从以上几方面完善校企合作外,在学校内部成立相关企业是校企合作的最好方案;与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是校企合作的最佳手段。为提高订单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订单单位的归属感,订单单位可以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加强校际合作,尤其是按地区进行校际联合办学与合作交流。比如建成中南水利职业教育联盟,整合中南地区各水利院校优质教学资源、人才资源和环境资源,利用各院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实现资源共享。建立校际优秀专兼教师资源库,建立教师互派、交流机制,实现校际教师共享;整合优质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资源,向其他有需求的院校提供接纳学生实训的服务;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形成各院校互相支持和共同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在“产教深度融合下”和“政、行、企、校协同发展下”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和校际交流,推进人才共育,资源共用,责任共担,成果共享,实现校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R],2014-06-24.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R],2017-15-05.

[3]蒋旋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理念和创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2(20).

[4]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田蕾.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法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6]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N].人民日报,2014-06-24.

[7]教育部、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国税总局.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Z].2018-02.

◎编辑 陈鲜艳

作者:王晶

政校企协同发展高职教育论文 篇3:

骨干院校建设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内容。基于此,在总结各类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以骨干院校重点专业建设为契机,探索实践了一种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视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协同发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了第一批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继续建设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其中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列为重点内容,探索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明确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问题,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使职业教育为社会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一、国内外模式介绍

(一)国外高职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1897年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形成年,由于这种双元制的实质就是校企合作教育,并且它的出现远早于美国和其他国家,故将其视为校企合作教育的开端。随后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俄罗斯的“学院—基地企业制度”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模式迅速发展起来。国内借鉴学习较多的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

1.德国的双元制

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兴起了职业学院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职业学院的学生是由企业招收的具有完全中学学历的徒工,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依赖于企业与学徒签订的合同,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联邦整体具有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对于职业教育,如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和学校,以及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规定。联邦的职业教育法规确定了行会的地位,这是在法律基础上成立的一个机构,所有企业都是相应行会的成员。在企业,由行会组织进行技能考试;在学校,由行会管理进行理论考试。学习期满,企业向学徒颁发培训证书、技工考试合格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则颁发结业证书。学生在企业的学习费用由企业负担,在学校的学习费用则由州政府支付。

2.新加坡的教学工厂

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是其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基础上,将学院、实训中心和企业三元合一提出的先进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中,并将两者综合在一起,在学校内建起环境逼真、设备完善、技术先进的教学工厂。将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用于学生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地得以应用,也能够使教师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在项目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借助企业项目和科研项目的平台,学校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工厂为学校提供先进的设备和实践实习条件,学校则为企业解决难题或设计产品,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二)国内高职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国内高职院校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办学体制,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是在中等专业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中等专业学校阶段,大部分的学校都是属于行业部分直管,学校和行业内部的企业是一个政府部门主管,因此在实习、就业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随着政府部门的改革,大部分的职业院校都归教育厅管辖,不再具备学校和企业的天生裙带关系,从而使学校和企业的联系逐渐减少。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学校和企业之间如何建立起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目前,校企合作模式类型众多,但有一些是值得斟酌的,如零距离对接模式、捆绑模式、学生到企业实习模式等。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撰写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一书中,推介了9种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如订单式模式、“2+1”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总结目前国内高职的校企合作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

由用人单位根据自身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数量进行培养。根据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该模式在教学组织上一般采取分段式教学,在学校和企业内部交替进行,在师资配备上,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实施教学。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在就业时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这种方式一般采用冠名班的形式,培养的学生可以和企业人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2.校企共建实体的合作模式

学校提供场地、人力资源,企业投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或在学校内部组建运行实体,如“校中厂”,或在企业内部建立实体,如“厂中校”,或校企共同注册公司进行独立运行。该种模式中,学校可以利用实体锻炼师资队伍,给学生提供教学场所,将教师的科研成果通过实体进行转化;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条件,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将学校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转化,节约研发投入等,还可以利用校企联合构建实体的方式,享受国家的一些特殊政策,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

3.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

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校企共同建设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训中心。学校利用实训中心的设备开设课程进行教学。企业以捐赠、准捐赠、折价销售等方式,投入其计划推广的设备用于教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企业的潜在客户,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增加选取该企业设备的概率。这种模式中,学校解决了实训设备短缺的问题,企业则通过设备的投入进行了品牌的推广和客户群体的培养。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参与动力不足

国有企业由于具有先天的优势,对校企合作兴趣不高,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企业不尊重社会分工带来的不同职业差异、不重视技术专长和技术创新精神等。部分企业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只对能立即带来利益的成熟技术感兴趣,缺乏参与教育的理念。一些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单纯选择人才的层面,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被动地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中。

企业接受高职学生实践、顶岗实习会产生一定的管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许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进企业内部进行学习。

(二)高职院校自身实力不强

国内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在2000年前后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发展历史较短,办学水平差异很大。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较好,办学水平较高。一些偏远的地区,办学条件较差。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些院校师资水平不高、科研能力较弱、人才培养的质量距离企业的要求相差较大,对企业没有吸引力,出现“一头热”的现象。

虽然高职院校近年来进行了改革探索,但在很多地方仍然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提升,如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陈旧,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教师的知识更新不能跟上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等。

(三)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在政府部委改革之前,政府内的行业直管部门如机械工业部既管企业也管学校,校企合作自然不成问题。就目前而言,在交通、铁路、警察等特殊领域,校与企的合作仍然是非常紧密的,一些大型企业,还保留着以前的传统,自办技校或职工大学。但是对于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来讲,都需要自行在市场中寻求企业合作者。

长期以来,国内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必须参与职业教育,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虽然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但是覆盖的面还很窄。没有构建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奖惩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足,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协调。校企合作也缺乏政府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高职院校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没有实现区域共享,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在政府部分缺位的情况下,虽然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实践形式上有所突破,但难以赢得主动,真正要调动企业积极性,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不管是在德国,还是在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在国家法律条文的规定下得以实施和完善的。

三、“前校后厂”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针对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我们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建设为载体,探索和实践了一种“前校后厂”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如下图所示。

(一)政校合作,促成行业龙头落户地方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是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最高体现,也是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关键,而常州是省政府确定的智能装备重点发展区域,在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高新区(以下简称武进高新区)建设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

日本安川电机株式会社创立于1915年,是以生产研发机器人和超级环保电机著称的高新科技企业,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机器人系统生产企业,机器人市场占有率及营业额均居世界之首,在工业机器人(焊接机器人)领域属于领军企业。

武进高新区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发挥科教城人才培养优势,通过引进机器人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学院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办专业,发挥自身人才培养优势,政校企联动,促成安川电机落户武进高新区。

(二)企校共建集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技术应用中心

学院提供场地及周边配套设施,企业投入设备,企校共建集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中心。

1.人才培养

以企业中最典型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按照企业生产设备标准开发工业机器人搬运工作站、弧焊工作站、点焊工作站、CNC上下料工作站和装配工作站,建设《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等课程,培养学生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编程、维护、系统集成等能力。

2.社会培训

中心的设计和规划,充分考虑学院和企业的双方需求,将教学场所和企业的服务场所完美结合。依托该中心建设安川电机—常州机电机器人培训中心,面向安川电机客户及社会人员开展工业机器人应用培训,并以此为桥梁,加强学院与安川电机客户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3.技术服务

依托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中心成立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由安川电机技术人员、学院专业教师、学生等组成科研团队,开展工业机器人视觉检测、焊缝自动跟踪、工业机器人与数控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系统精度检测及标定等应用研究,面向企业开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自动化成套装备改造等技术服务。

(三)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

校企共同制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标注,建设课程资源库。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院的专任教师共同实施教学。依托安川电机行业龙头的优势,将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引入教学环节,将其弧焊、点焊等外围合作企业的产品引入教学,使专业的建设水平站在了较高的起点上。同时,校企就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职业能力的认定开发工业机器人编程员等技能证书,为相关职业岗位的标准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前校后厂,校企共同发展

安川电机常州机器人工厂以MA1400和ES165D工业机器人作为主要产品,年产量将达到12 000台,学院的工业机器人及相关专业以其典型的产品作为载体进行教学,校企互动,既为工业机器人应用企业提供了工业机器人产品,也为其培养了应用工业机器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高科技产品和高技能人才,共同推动区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

四、校企合作模式的成效

以骨干院校建设为契机探索实践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从区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出发,在政府牵头下,与学校联动,共同促成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地方。以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带动学院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区域产业发展,而学院也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培养更多的高端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形成了政、校、企互动的良好态势,为兄弟院校的校企合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芳,倪勇,任聪敏.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21-125.

[2]刘明生,王玲,李建华.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2):17-19.

[3]郭雅萌.高等职业教育空乘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刘景光,王波涛.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58-62.

[5]张熠婷.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及方式选择[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高宏梅.基于双赢文化视角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2.

[7]李海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J].高教探索,2004,(4):70-72.

[9]邓志新.中国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2012,(1):48-50.

[10]降宏芳.我国高职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陈小艳 汪励 沈洁 许文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力企业新员工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小学教学工作总结-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