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2023-05-14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近几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成为了境外媒体涉华报道的重点。尤其是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的议题,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文化强国”的目标之后,境外媒体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报道更是一路升温达到高潮。外媒的报道是折射国际社会对我关注面的“三棱镜”。因此,总结和分析外媒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报道的特点和趋势,将有利于我国外宣媒体在新形势下找准海外受众的“兴趣点”,妥善回应外部关切,为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外媒报道特点

根据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英国广播公司(BBC)、新加坡《联合早报》、日本《产经新闻》等30多家境外媒体最近一年多来涉华文化报道的调研结果,自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外媒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报道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监控以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几方面,相关报道的特点如下:

一是普遍对“文化强国”战略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意义持肯定态度,认为加强文化建设对内有利于提振文化产业,促进软实力建设,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抵御欧美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对外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吸引力,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巩固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大国地位。

二是大量报道中国加强软实力建设的政策举措,普遍表示注意到中国政府的努力,但认为我软实力建设的效果差强人意。一些媒体批评开办孔子学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中国加强软实力建设的措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因而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有的媒体提出中国建设软实力应多发挥民间力量,让民间人士发挥自身的文化自觉和创新,提升中国软实力。

三是普遍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构筑抵制欧美文化“防波堤”以及应对民众的道德危机,维护中共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但不少外媒却明确表示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究竟是什么表示困惑。

四是对电影业、图书业以及创意产业等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政府对为整顿和扶持文化产业而出台的新的政策法规高度关注。外媒一致认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的文化产业将迎来“黄金五年”。

五是将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加强网络监管联系起来,认为六中全会聚焦“文化命题”的实际目的是为了在换届之际,加紧对媒体和互联网的控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同时,外媒还高度关注中国网络空间一些批评中共控制网络的言论,并炒作“言论自由”等人权问题。

新形势下我外宣媒体面临的新任务

以上可以看出,境外媒体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关注面非常广泛,涉及到了该领域的各个方面。其相关报道既有客观、理性的一面,也因受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新闻价值取向相异以及对中国缺乏了解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少歪曲、不实的内容。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我国文化外宣报道提出新要求的大背景下,如何主动出击,利用国际舆论对中国文化建设高度关注之契机,加大报道力度,消除外媒对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认识的盲点,同时吸纳外媒报道中合理的建议,完善我文化外宣报道中的不足之处,是我外宣媒体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相关理论和政策的学习,把握正确的报道方向。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单项改革之后所作出的又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而外宣媒体肩负着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形象的重要使命。因此外宣媒体在向海外介绍我文化体制改革相关政策和举措时,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使自己的报道基调和方向同中央的精神保持一致。这就要求外宣媒体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文化改革发展的主线,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任务,深刻理解和把握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二,必须结合海外关切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相关内容的对外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从境外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目前国际社会对我“文化强国”战略很感兴趣。因此外宣媒体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宗旨以及产业发展情况,充分回应海外关切。而且,要改变传统的“传播者本位”方式,充分重视不同国家乃至同一国家不同观众群在历史、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以海外受众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最感兴趣的话题为出发点,进行议题设置。对于国际社会对文化体制改革中无知、曲解、误读乃至敌意的方面,要分门别类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报道,认真探寻合适的题材以及报道方式,消除或减少国外受众对中国的不良印象。比如,针对外媒指责中国控制网络无视言论自由的不实言论,要有理有据进行驳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要加强宣传,全面阐释;就外媒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关注点,要大量报道,充分回应。

第三,在报道手法上注重人文色彩,在报道内容上强调平衡性,努力提高中国文化的海外“亲和力”。外宣媒体在对外宣传我“文化强国”战略时,无论是涉及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都面临着究竟该如何让海外受众理解和接受具有东方色彩的文化价值观的问题。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以人为重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因为现实生活中人的故事是最能打动境外媒体和国外受众的。比如,在向海外受众解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外宣媒体不能采用对内报道常常运用的通过大段的排比句式,简单化、概念化地阐述某一理念的方式,而是要从具体人物的具体事迹入手,通过人的故事来展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树立中华民族的美好形象。另外,我们在报道内容的选取上还要注意平衡性。一些外媒曾建议,中国软实力建设应多重视民间的力量,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外宣报道。我们应重视和吸纳民间蕴含的丰富外宣资源,在报道中既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宣传内容的传播,也要给民间渠道以充分的出口,既要有主流的言论,也要有边缘的声音,这样才能增加我们文化报道的平衡性,提高报道在海外受众中的公信力。

第四,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当前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和一些移动新媒体以其庞大的受众群、空前的传播力和惊人的发展速度成为许多公众热点事件的发源地和散热器,受到国际舆论界的高度关注。一些西方国家甚至将网络作为对我国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阵地”。这既对我文化外宣报道构成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会。外宣媒体要深入研究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整合各类网络媒体的宣传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的便捷性、互动性以及草根性等特点,着力构建集传统媒体形式和新兴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对外报道体系,做好新形势下的文化外宣报道。

(作者来自新华社对外部)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2010广州亚运会即将来临,为了进一步繁荣旅游市场,提升广州旅游商品的营销,以此为契机,文章对广州旅游商品开发的必要性、原则、内容和措施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商品;产品开发;岭南文化;广州亚运会

一、引言

广东旅游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但是旅游商品却呈现滞后状态,存在着日渐单调、老化、萎缩的状况,对游客缺乏吸引力,存在“旅游纪念品大多不姓广”现象,难以体现广东特色,游客很难买到有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目前岭南文化旅游商品市场,具有产品雷同,缺少地方特色,档次偏低,性能与价格的比值低,纪念与实用性差,以及岭南文化的旅游商品奇缺等问题。以广州亚运会为契机,通过旅游商品为载体,将岭南人的真实生活艺术化,传递岭南文化精髓,开发有利于促进旅游商品市场销售,有利于提高旅游商品品味与质量,蕴含岭南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对广州旅游经济的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广州旅游商品开发的原则

旅游商品又称为旅游购物品,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出于非商业性目的而购买的实物性商品,它不包含维持旅游活动所必需的生活用品。在岭南文化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可行性、独特性和创新原则。

(一)可行性原则

开发富有岭南文化特色旅游商品的首要原则是可行性原则。亚运会期间,旅客来到广州,除了观看比赛之外,还要领略当地的风土民情,离去时也希望能为本次旅行留下个美好回忆,一般会选择购买一些小型、轻便有特色的商品留作纪念或赠与亲友。例如,将香蕉制成香蕉干、香蕉油,将荔枝晒干或是榨汁,将岭南园林微缩成纪念品。这样既可以带走,又能满足旅客需求。

(二)突出独特性原则

岭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岭南旅游商品也应该突出独特性。例如,四会玉器、佛山舞狮、肇庆端砚、增城荔枝、广式茶点等等,采用本地材料,成本低,质量好,属南方独有,体现地方风格。再如牙雕作品《五羊仙子贺八景》、《珠江新日》、《六榕晨曦》,都是取材于广州美景,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三)创新原则

创新原则是岭南文化商品开发中最重要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取材创新、工艺创新、包装创新。例如,增城盛产优质荔枝,糯米糍、桂味、挂绿等,这些不同口感的荔枝就是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培育出来的品种;潮汕抽纱这些民间工艺,都是历代艺人在继承了岭南古越族人的原始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来的,具有独特的南国特色和文化内涵,从一两种款式到现在数不胜数的各式服装,潮汕抽纱也培育出国际水平的婚纱服饰;广式糕点种类繁多,可以把它塑造成各种精美、便于携带的动物形状。

三、广州旅游商品开发的内容

岭南文化特色的商品可归结为有形性岭南文化商品和无形性岭南文化商品。

(一)有形性岭南文化旅游商品

有形性岭南文化商品,是指以实物存在可以触摸得到的食物、土特产、民间工艺、模型等能够让游客携带回家的带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商品。

1、美食。饮食文化体现着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特点,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商品资源。广东美食汇聚了古今、中外、南北饮食文化的精华,并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广州更有“食在广州”的美誉。粤菜选料广博,制作精细,注重鲜、嫩、爽、滑,讲求色、香、味、形和型。按地域分为广府菜、潮州菜和东江菜。广式点心款式繁多,为全国之最;制作精细,甜咸兼备。常见的有虾饺、娥姐粉果、干蒸烧卖、马蹄糕、白糖伦教糕、姜撞奶、双皮奶、陈村粉、裹蒸粽、杏仁饼等。目前广州拥有广州酒家、陶陶居、北园酒家、泮溪酒家、莲香楼等老字号名牌饮食企业,它们是开发广东饮食文化商品的品牌瑰宝。据日本旅游协会统计,日本旅游者在海外旅游期间所购买的包装性食品占整个旅游费用的15%之多,发展包装型旅游食品有很大的市场前景。针对亚运会期间游客的需要,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饮食商品,必须改善工艺手法,制作出品质好、种类多、携带方便、保鲜效果好而且包装精美的饮食商品。首先,注重开发高档食品,例如对鲍参翅肚燕菜式开发。其次,可以结合亚运会主题开发出相应食品,例如推出亚运套餐,发扬广式点心的优势,制作吉祥物造型、各种体育用品造型等。最后还可让游客参与制作,让他们对食品的用料,卫生情况有一定了解让游客感受“食在广州”的乐趣,领略广州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促进饮旅游商品的销售。

2、土特产。亚运会游客一般注意身体健康,养生保健类商品会受到他们青睐。广东物产丰饶,土特产品种繁多。如肇庆的芡实、剑花、裹蒸粽;新会的杜阮苦瓜;东莞的腊肠;石龙的麦芽糖;惠州的梅菜;罗浮山的百草油;中山的杏仁饼、小榄的菊花肉;阳江的春砂仁;兴宁的珍珠红酒;英德的红茶;潮州的凤凰单丛茶等等。在这些土特产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养生效用。开发者可以注重突出土特产的养生效用,着力深入挖掘,改善商品的工艺手法。例如,芡实等块状特产可以磨成粉;中草药则可以通过提取液制成口服液。这样既方便携带又突出效用,一举多得。

3、民间工艺。在亚运会之际,游客充满好奇心,对岭南民间工艺满怀新鲜感。为了迎合各方客人的口味,可以利用民间工艺设计出与亚运会相联系的作品,根据客人的需要现场表演,制作国外名胜造型。如彩秀日本富士山,还可以雕刻各国的国宝,彩绘体育明星的造型等等。工艺品的体积可以适当进行调整,体积和重量不宜过大,价格定位要适宜,提供不同价位的商品共选择,设计出款式新颖、题材独到、方便携带的产品,才能满足旅游商品消费者对于特色的需求。

4、岭南建筑与园林文化模型纪念品。岭南建筑在布局、造型、装饰装修方面也具有独特之处。具有依时而建,依势而建,造型轻巧通透,装饰瑰丽多彩的特点。形同竹筒,如广州民居“竹筒屋”,中国五大民居之一的“客家围龙屋”,旧时豪门富商居住的“西关大屋”,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潮汕“四点金”与“爬山虎”。岭南园林以小见大、文化气息浓重、独具岭南特色。广东四大名园:清晖园、余荫山房、可园、梁园是岭南园林的四大代表。喜欢这类文化衍生出来的商品的游客大都具有很高的情操,文化水平较高,眼光独到,喜欢美的东西。他们喜欢园林,但不满足于拍照留下印象,他们希望能带回家收藏或是研究。梅州旅游界在对园林商品的开发创新就值得借鉴,梅江区体育局模型教练李光强设计制成了一个客家围龙屋微缩模型。这个模型采用水晶底座和高档塑料等原材料,经过电脑雕刻和复杂模具制作,以梅县白宫围龙屋棣华居为原型,按比例缩小。该模型曾获得了“中旅杯”广东省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最佳设计奖”和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外观设计专利。又如奥运“鸟巢”,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已经成为北京奥运会的象征,但把它变成了一个人人都能带回家的旅游纪念品,这种创意设计十分成功。

(二)无形性岭南文化旅游商品

无形性岭南文化商品是相对有形性文化商品而言的,是指不能触摸得到,也不能直接以实物存在,如音乐、节庆节目等艺术。岭南民间艺术包括戏曲如粤剧、潮剧、采茶戏、客家山歌等;广东音乐;佛山醒狮;岭南画派、岭南盆景等内容,如“岭南三杰”创立的新国画派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南国红豆”粤剧被称为岭南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南方一大剧种,大胆创新,剧目繁多,声名远播海内外。广东音乐曲调优美,节奏明快,旋律婉转,被称作“东方民间音乐中的一颗明珠”。此外,舞龙、舞狮、飘色艺术更是独具南国特色。

在广东旅游,观戏曲,品清茶,赏名画,成为领略岭南文化的主要选择。这类无形的岭南文化商品在开发过程中比较难,但通过现代科技辅助,也成为可能。如戏曲和音乐,可以通过录制,制作成光碟,出版名家剧照、岭南画派作家画册,编制民间艺术画册等,注重装祯精致,印刷精美,突出艺术收藏性。

在广东比较有名的节庆有广东明间欢乐节、梅州山歌节、阳江风筝节、连南盘王节。亚运会期间,广州市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可以邀请全省的民间艺术团体表演各种地方风情浓郁的民间表演到广州演出。有耍火龙、高台舞狮、耍杂技、唱歌、跳舞、木偶、皮影戏、相声、气功表演,节庆本身也是旅游商品的一个重要题材,各种节庆的入场券、明信片、光碟、印有节庆标志的小饰品,都是颇具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

四、广州旅游商品开发的措施

广州旅游商品的开发应该主意旅游商品在不同时期注重突出其主题,与生活日用品、旅游回忆、旅游体验密切结合,并注重其质量的国际标准,实施“五化”旅游商品。

(一)岭南文化日用化

日用品是生活必需品,这类商品开发的价值在于其体积小、造型多变、使用价值高、价格低、环保。不必采用一次性材料,可让旅客带回家然后继续使用,如牙刷、被子、梳子、扇子等等,这些日用品可以注入岭南元素,也可以设计成现代风格,不但环保而且也是宣传的好方法。此外,做到一物多用,如牛津旅行包的大小展来,既可放大件,亦可作公文拎包化学型帆布既可作阳蓬,亦可作露营地毯;折叠式太阳帽,既可遮阳光,又可作扇子;集闹钟收音、日历于一体的钟历收音机,便于游客掌握时间、旅途享受等等。

(二)岭南文化纪念化

这类商品要求比较高,注重纪念意义。亚运会期间的国外游客居多,带有亚运会与岭南文化双重价值的商品会更受青睐。如工艺美术品,包括民间书画、雕刻工艺、刺绣编织等,这也是许多旅游者乐意购买的。

(三)岭南文化主题化

开发亚运会主题纪念品中,体现岭南的文化特色和紧扣亚运会主题是摆在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面前的课题。广州应抓住亚运会这一机遇,结合吉祥物、会徽等亚运标志物的设计、推广,开发一批具有浓郁广州文化内涵特色的旅游商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旅游商品推向市场,最大限度地刺激和满足旅游购物的需求,借此推动岭南旅游购物的发展。

(四)岭南文化体验化

1、岭南文化街。亚运会期间,结合老城区的更新改造,打造市内一批岭南文化街,云集岭南饮食、特产、民间工艺、岭南建筑与园林文化模型纪念品等新商品。不仅有岭南传统商品也有新岭南商品,而且品种齐全,款式新颖方便游客选购。相信也会成为广州另一道风景线。

2、岭南艺术表演。正如前面所说,亚运会期间,在岭南文化街内,有关部门可邀请全省的民间艺术团体表演各种地方风情浓郁的民间表演,有耍火龙、高台舞狮、耍杂技、唱歌、跳舞、木偶和皮影戏、相声、气功表演等等。街内,有吃的,有玩的,热闹非凡,传统与现代和谐统合。

(五)商品质量国际化

旅游商品营销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必须特别质量、包装和品牌三个方面的建设。

1、质量方面。重在按国际规格和国际质量标准,组织生产,规范管理,稳定质量。

2、包装方面。在设计上,既需保持岭南特色,又需体现国际流行特色。引导旅游市场消费,要引进一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提高设计水平和效果。

3、品牌方面。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商品知名度,有创名牌意识。现代品牌战略不可忽视的手段就是赞助,大到运动场所,小到运动员生活用品,几乎每个细节产家们都能找到赞助的原因。亚运会期间,各方媒体都十分关注赛事情况,赞助厂家的商品也很容易随选手的上镜而出现在千千万万镜头前,深入民心。

参考文献:

1、范冰华.旅游商品的特点和分类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

2、徐升艳,戴继州.对旅游商品市场的深度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12).

3、谢涤湘.面向亚运会的广州旅游业发展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余蓉.融入岭南开发旅游商品[J].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技术与市场,2005(5).

*本文属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竞合机制及其绩效评价研究》(项目批准号/申请代码:170973029/G031203)。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旅游学院)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孝道文化;高校德育;建设

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孝道文化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本文就孝道文化视觉下大力加强高校德育建设,在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的同时,使得传统的孝文化得以继续传承下去,并且不断发扬光大。

一、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

孝道文化,主要是指子女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孝道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何为孝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们将孝道文化主要氛围以下三个层次:一是,敬老爱老。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也是孝道文化中最基本的一层;二是,孔子说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也,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更加注重“敬”,孔子认为子女能养父母还是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养父母之外还要在敬上下工夫。所以当我们做子女的在家时首先要积极主动地去做家里的劳动,其次还要将自己的想法及时跟父母沟通,使父母能够及时给与自己正确的的指导,自己要外出或者到家时,要提前跟父母说,尤其是现在很多子女在千里之外工作,更要定期给父母打电话,及时将自己的情况汇报给父母,使他们不再时刻为自己担心、牵挂;三是,孝道文化的最高层次就是要求子女发自内心的去孝敬父母。

“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已经成为衡量做人的重要标准,无论是做生意还是交朋友,都将孝文化放在了首位。但是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孝敬父母不是要求子女所有的事情都听从父母,这是愚忠愚孝,做子女的对父母有意见时,可以礼貌的提出来,不能跟父母吵架,而在古代做臣子的,在看到君王有不对之处时,更要敢于直言进谏,及时帮助君王改正。孝道文化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也是我国当今社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在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孝道文化占据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孝道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孝道文化是传统德育的理论之基

(一)孝道文化教育的精神实质

1.“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思想

我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文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由此可以看出“孝”在古代做人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还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也就是说孝开始于侍奉自己的父母,然后再为自己的祖国、君王尽忠尽孝,最后才将自己的远大志向实现。因此,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是通过小孝到大孝的一个逐级递增过程,所以我们现在做到孝也要从孝敬父母开始,进而递增为为祖国尽忠,实现我们伟大祖国的“中国梦”,最后再实现自己的梦想。

2.“各负其责”的社会孝道教育观

孔子在《孝经》中将孝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孝所要履行的义务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在规定“天子之孝”时说:要求人们一方面要跟庶人一样去孝敬他们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还要像孝敬自己父母那样去孝敬全天下的父母。孔子所倡导的孝是要求人们在孝道面前没有等级之分,人人之间都是平等的,并且每个人都要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因此,在不同的职位就要履行不同的“孝”责任,而“孝”责任会随着人的地位的逐渐增高而增大。

(二)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源自于孝道文化

为了更好地勉励受教育者,儒家思想在孝道文化的基础上衍生出更多地信条,来达到此目的。比如,“以孝立身,以孝齐家,以孝治国,以孝平天下”;倡导“人欲报亲恩”,必须“孝亲、敬亲、爱亲、养亲,要善体亲心”,最后慢慢形成了现在的“百行孝当先”。儒家思想非常重视孝文化,注重对个人的修养,将一个人的孝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以上我们可以发现,孝道文化是我国道德教育的起源,所以在高校里面进行道德教育,能够将孝道文化跟知识分子们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进而为我国培养出很多的爱国志士,更培养出来非常多的清廉、廉政的大臣。所以当前在我国大学进行孝道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孝道文化视角下高校德育建设

(一)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完善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

在我国古代的著作中,无论是《孝经》、《论语》还是《资治通鉴》中都将“孝”大篇幅的进行了叙述,由此可以看出,“孝”在我国思想家眼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五千年文化历史中,“孝”一直是我国所有美德的根本,对人的评价归根结底还是这个人的“孝”。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能不能成大事的关键因素,而孝是培养一个人良好道德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个没有孝道的人,也不会有优良的思想品德。所以在当前大学中的德育教育中,引入孝道文化的教育,对健全大学生们的人格、品质以及他们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孝道文化教育也在快速发展着,尤其是我国当前正在加强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中,加入孝道文化的思想,对促进我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大学生中进行孝道文化思想培养,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团结意识、民主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以平常心对待,而大学生们具有的仁爱之心、孝敬之心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要求。

(二)导入孝道文化促进对大学生爱国守法的道德教育

在我国古代虽然人们没有经过系统的爱国教育,但是当时的人们还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廉政、廉洁,做人更要坦诚相待、光明磊落。尤其是我国近代面临外国侵略的时候,无数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将民族大义、人民安危放在了首位,以牺牲自我的大无畏精神同帝国主义都斗争,献出了无数人的生命,才换回来现在的国家,这就是我国“孝”到文化中的爱国精神的重要体现。我国人民称自己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而孝道文化就要教导大学生们在树立自己人生目标时,要不忘本,平时要多进行自我反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当前我国各个高校在进行的爱国教育中,大多数都是采用英雄任务的案例来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被称为感性填灌式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跟我国的孝道文化相比,缺少对学生们民族文化沉淀的教育,进而教育起来缺乏一种制约力和影响力。所以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将孝道文化跟德育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也就是在对大学生进行英雄人物典型案例教育跟民族文化教育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们更加全面的认识爱国教育,使学生们有感性到理性更加深入的理解孝道文化。

(三)提高“孝”意识,让大学生珍爱生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在儒家思想中把个人的身体看做是父母的遗体,在没有经过父母同意的前提下是不能自己擅自做主伤害的,他们更多地是将自己的身体看做是对父母的一种传承,在他们看来不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就是对父母的一种孝。当前我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们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肩负着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责任,振兴民族、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重要责任就落在了大学生们的身上,所以在大学里必须加强对他们孝道文化的教育,提高孝文化在大学生们心中的地位,让大学生们爱惜自己的身体,从而为祖国未来的健康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全面力量,所以当前大学生们要做到珍爱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对自己父母、对自己祖国的孝。

(四)营造团结友善的和谐环境

当前我国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孝”,“孝”是我国国人的精神支柱,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一个团结和谐的家庭对于子女具备孝道文化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样的家庭中子女能够做到孝敬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团结友爱,宗族关系和谐稳定,而家庭的稳定又是促进我国社会问题的重要前提。所以在大学里要加强对大学生们孝道文化的教育,教师要在班级中营造出团结友爱的氛围,使学生们之间做到互帮互谅、尊敬师长,进而使学生们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四、结论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孝道文化一直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都必须参考的做人基本标准。而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复兴的巨大重任,所以高校必须加大对学生孝道文化建设的力度,提高大学生们的品质,从而为实现我国的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邢千里.高校孝道教育的载体研究[J].前沿,2013, (2).

[2]张小波.传统孝文化与高校德育[J].文教资料,2013, (33).

[3]孙国贤.儒家伦理思想对当代高职德育建设的启示 [D].安徽大学,2013 .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军事院校 传统文化 专题式

军事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对学员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学员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人文精神,掌握中国传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提高学员的人文修养和对文化现象的自主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操和创新先进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必须正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模式转换方面深化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人文内涵和育人效果。作为一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授课教员,笔者认为专题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明显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专题式教学模式概述

(一)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专题式教学是指以原有教材为基础,打破原有教材章节体系的限制,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有选择地整合、提炼、优化、充实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既前后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根据专题确定教学实施方案,相对集中深入地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按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教学模式,矫正了以注入式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对某一专题的强化和知识内在关系的整体把握,导致学员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出现片面性和局限性,不利于学员综合能力培养的弊端,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专题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教学内容新颖务实,重点突出

专题式教学根据课程体系和实际教学的需要,突破原有教材体系,统筹兼顾,进行结构性改革,通过专题的设计,将某一领域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员与学员共同的全面、系统剖析、探讨,主题更鲜明,难点、重点更突出,加深学员认识,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2.在教学方法上更具有多样性

专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采取引导式、研讨式、辩论式、案例式、比较式等不同教学法,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有效克服“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充分尊重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使学员思路更活跃,视野更开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充分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教员在教学实践中不但是组织者、指挥者,而且是参与者,与学员共同对热点话题、问题进行研讨,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同时,在专题式教学模式下,学员通过课后搜集、分析、归纳学习资料,使自己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实施专题式教学的背景

目前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讲授适合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教材选用混乱,教学内容驳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广泛,涵盖思想、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技、服饰、饮食、和民俗等领域,目前出版的针对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材可谓汗牛充栋,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中国古代思想史或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史为主体,阐释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演进,分析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变革、风云人物和著名事件等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变异的影响,理论性、专业性较强,内容偏深,份量过重,导致教员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往往晦涩难懂,学员难以承受;另一类是以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主,这类教材一般从中国历史分段、地理概貌讲起,导出中国文明的发展,然后分哲学思想、艺术、教育、科技、民俗等类型进行分述,因为内容繁杂,所以教员或者是浮光掠影、面面俱到地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讲授,要么是片面、单薄地截取内容,对学员而言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并不多。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员兴趣索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涉及的了解性、知识性的内容繁杂,传统的教学内容或偏重“史”,或偏重“论”,或偏重哲学思想,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员“满堂灌”的层面上,这样一来,枯燥、抽象的讲解往往让学员昏昏欲睡,课堂成为了教员的个人表演秀场,没有令学员激动的实践环节,缺乏教员和学员激烈交锋的互动场面,教学氛围沉闷,势必影响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学育人目标。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跨文越理,纵横交错,教员因为自身专业及能力所限,在教学过程中势必产生此生彼熟,甚至现炒现卖,穷于应付的现象,以致形成了教员原有的单一的知识结构与课程庞大的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

三、实施专题式教学的意义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一一讲授,应该本着“择优务实”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重点选择有利于培养学员任职能力、学员感兴趣、对当今社会发展富有借鉴意义的内容,设置为集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的专题系列,使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得到突出体现,使讲授的知识系统化、规范化,强化人文精神对学员的感染。

例如我院本门课程建设团队经过反复调研探讨,制定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机制、中国传统思想、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教育与科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六大模块的专题体系,通过考察中国文化生成演化的环境,阐释儒、释、道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分析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最后归结到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文化和对新世纪中国文化的展望,结构清晰,各专题既独立成章,整体上又颇成体系,前后呼应,相得益彰。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体例与内容安排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征作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又比较切合学员的求知需求,教学效果良好。

(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

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为改革传统“一言堂”教学法提供了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讲授法、研讨法、比较法、情景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融通创新。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员为知识传授主体,讲授要求概念清楚、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教学内容既要系统全面,又要突出重难点,语言要求精准生动,另外,还要求寓启发于讲授之中;研讨法,则是从“以教员为中心”转向“师生合作”,强调学员的主体性,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交流,在课堂上既要给予学员话语权,允许学员在课堂上随时质疑,鼓励发表独创性的见解,肯定学员的积极参与态度,以激发学员兴趣,达到教学相长的教育效果,又要加强引导,掌控讨论方向,做到有的放矢,能够及时归纳总结,切实提高本门课程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教员课前提出讨论任务,分好讨论小组,指定组长,在组长的安排带动下,各小组分别搜集材料,组织讨论,写发言稿,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各派一名组员汇报发言,听完一位学员发言后,先让其他组的学员提问,本组学员予以回答,然后教员作出点评。随后下一组学员代表发言,照此进行下去,旨在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演说辩论能力;比较法,主要是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比较讲授,使学员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理解其区别于西方文化的特点,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了解;情景法,主要是课堂上为了避免纯理论的枯燥乏味,可以举些生动的、现实的例子,寓教于乐,使学员在审美中愉悦心灵,锤炼心智。

(三)教员交叉授课,效果事半功倍

按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名教员独立担任一个班次的授课任务,意味着一个人要精通哲学、伦理、科技、美学、文学、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应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几个领域有精深造诣的不乏其人,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层面都有深入研究的实属罕见,目前的实际状况是,担任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多是中文或政治教员,单一的知识结构与本门课程多学科交融的特点产生了不小的冲突,导致不同的教员因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同,对本门课程讲授的重点就不同,往往对自己精通的环节大加发挥,而对自己知识储备较弱的部分则一掠而过,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虽然通过培训、交流、集体备课以及自学等方法可以完善教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员的理论素养,实现每名任课教员都能够驾驭本门课程的目标,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鉴于目前任课教员知识结构的状况,可以利用专题式教学法的实施,采取教员交叉授课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水平。即授课教员组合为多元化人才团队,不同的教学专题由擅长相应内容的教员讲授,例如中国传统思想这一专题,由哲学专业的教员讲授;中国传统艺术这一专题,由相对擅长这些内容知识的教员讲授等等,这样的分工协作,使得优势互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必须引起注意的是,较少课时内的频繁更换授课教员,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的差异往往容易造成学员眼花缭乱、思维断裂的难以适应感,不利于学员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性、统一性形成清晰的认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可以采取优势组合的方式,即一位教员选择两三个专题作为自己的专攻方向,这样一个班次的授课任务由两三位教员共同承担,这种“互助组”式的教员配备,既摆脱了因教员更替频率快而造成授课内容产生断裂感的弊端,又可以使教员有针对性地对自己所担专题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可以从容顺利地进行教学。这种授课方式效果颇佳,富有借鉴意义。

(四)有利于开展“主课堂+第二课堂+网上课堂+社会课堂”的四堂联动

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优化了教学内容,减轻了学员在课堂上的疲惫感和焦躁感,为实现“主课堂+第二课堂+网上课堂+社会课堂”的四堂联动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课堂基本采用研讨、启发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二课堂依托国学等俱乐部举行演讲、诗歌朗诵、礼仪大赛、人文知识竞赛等活动,调动学员的课后学习实践积极性;网上课堂主要是根据教学专题择优搜集一些课本和讲义之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包括音像、书籍、评论文章等上传到校园网络平台,指导学员课后时间自学;社会课堂就是布置学员利用节假日到家乡或驻地观察当地的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领域保留下来的传统和地方特色,让学员以小论文的形式概括总结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当前,在军事教育转型的背景下,根据教材逐章逐节按部就班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合军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对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将过去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转化为关键处点拨、梳理,避免了简单知识的不必要重复,增加了知识信息的有效性,完善和深化了学员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员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介永强.关于中国文化史教学的一些思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 06

[2]叶岗.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体系和重点探讨.台州学院学报,2004, 12

作者简介:

周云芳,1966年12月生,山东文登人,文学硕士。现为装甲兵工程学院军政部人文室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传统文化。出版《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不得不爱读诗经》、《正说中国帝王》等专著12部,发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新型素质教育观》、《哈军工精神对高等教育的启示》、《军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探》、《镜像中的世界:西学东渐多于东学西渐》、《关于培养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思考》等论文20多篇,参编《汉语修养与写作实践》、《大学语文》等著作教材10部。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一、突出地图,建立地图网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灵魂,高考中对地理知识的考查往往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因此记忆不同地区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在头脑中建立中国地图网是非常必要的。

1.用《中国政区图》掌握我国的行政区划及分布,特殊经线或纬线穿过的行政区(如回归线穿过的省份),中国的边界、邻国、领海,中国的民族分布与民族政策。

2.记忆相关地形图中的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山脉的地理特征,个别山脉的经纬度。如:东西走向的天山,是我国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分界线;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是我国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森林与草原、种植业与牧业的分界线。我们还可以记忆昆仑山—秦岭(34°N)、南岭(26°N)、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贺兰山、祁连山、武夷山、横断山(100°E)、喜马拉雅山等主要山脉的地理特征与经纬度。

3.记忆重要经纬度上突出的地理事物。如110°E与34°N交点为华山,与30°N交点接近巫山,与20°N交点为海口市;30°N与120°E交点为杭州市,与105°E交点为四川盆地,与90°E交点为拉萨。

4.记忆主要地形区的分界线或经纬度。如青藏高原(80°E~100°E,30°N~40°N)、云贵高原(100°E~110°E,23°N ~28°N)、塔里木盆地(85°E,40°N)、准噶尔盆地(85°E,45°N)、四川盆地(105°E,30°N)、柴达木盆地(95°E,38°N)。又如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大兴安岭为界与东北平原相邻,西部连接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南部以长城为界与黄土高原相邻;黄土高原南到秦岭(34°N),北到长城,东到太行山,西到乌鞘岭;东北平原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燕山以北;华北平原位于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淮河以北;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长江南北两侧。

二、重视知识重组,简化复习环节

初、高中知识中有很多知识重复点,或对某一地区知识在初高中均有分布。为简化复习环节,节省时间,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有必要对知识进行重组。

1.地形区的知识重组:在历年高考中,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考查,往往以区域图的形式出现。我们可以把初中、高中地形区知识进行总结与整合,以地形区为单元,从位置、地形、气候、植被与土壤、资源、农业、工业、交通、人口与民族、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为切入点,综合复习某一地形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例如:青藏高原:①地形特征:世界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高原起伏和缓,远看是山,近看是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是较完整的高原,东南是呈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②气候:地势高,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气候冬寒夏凉,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气温的日较差大,年温差小;气温低,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风力强大;4~9月有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带来降水,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旱。③植被与河流:从东南向西北植被为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多河流源头,多咸水湖,冻土广布。④资源:青藏高原资源丰富,多地热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资源;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多钾盐、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已建成羊八井地热电站,察尔汗盐湖附近有我国最大钾肥厂。⑤经济:是我国高寒牧区,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是高原上的重要河谷农业区;牦牛是藏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交通不便,以公路为主,现青藏铁路已通车;拉萨和西宁是高原上的重要城市,拉萨被称为“日光城”、“宗教城”、“旅游城”、“高原城”。⑥环境:高寒、冻土、缺氧;脆弱的生态环境及严重的荒漠化是青藏高原经济发展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其他地形区仍可进行知识重组。如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可结合西北干旱半干旱自然区的东西差异进行复习,东北平原可结合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华北平原可结合农业低产区的治理,黄土高原可结合水土流失的治理等。

2.中国气候的复习与中国的三大自然区相结合,综合复习中国的气候总体特征及内部差异。

3.中国的河流湖泊与河流治理相结合;中国的自然资源与资源跨区域调配相结合。

三、区域地理系统化,重现区域问题及解决措施

学生要以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为切入点,以区域为基础,以地形区为主体,自主复习各区域的相关知识,加强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知识复习。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结合复习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农业低产区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治理。南方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结合复习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交通运输的建设,海岛和海域的开发,城市新区的发展。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结合复习荒漠化的防治。青藏高原区主要复习青藏高原知识点。

四、做最后总结,画圆满句号

最后,由学生总结我国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及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综观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复习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中国地理复习的关键在于把中国地理知识链接为一个整体,记忆重要地理事物的绝对位置及相对位置;记忆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了解当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上一篇:中学班主任德育论文下一篇:中国茶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