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信息化论文范文

2023-04-18

建设信息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森林资源能够平衡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其他资源无法比拟的生态价值,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的生活生产提供有效的支持。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的开发利用,是目前森林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通过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来提高对森林资源的管理效率,有助于在推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

关键词 林业;信息化建设;资源管理

森林资源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建设现代化生态文明的根本。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提升,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将林业与信息化相结合,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需要及时解决两者结合管理期间存在的问题,通过提高林业信息化建设来完善森林资源管理机制。

1 林业信息化建设对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1.1 起到保护性作用

森林资源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起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森林资源管理是用系统、科学的方式来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并将森林资源的各项效益发挥到最大值。森林资源管理包含了对森林种植的规划、组织和协调等,通过管理活动可减少森林资源的浪费,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价值,确保森林资源的多样化。

1.2 提高森林资源管理质量与工作效率

科学的管理模式能够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森林系统对社会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多方面有着推动性的作用,因此为了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必须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建设[1]。森林资源管理作为林业部门最主要的工作,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更新与培育有重要作用。目前,林业部门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增加森林资源的数量与提高森林资源的品质,并将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设备等来展开林业资源管理工作,从源头提升森林资源管理的水平,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林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2.1 信息数据库有待完善

为了提高森林资源管理效率,必须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建设林业信息数据库,通过收集、整理与分析森林资源的各项数据,以便于后期工作中对信息进行快速查询。通过信息数据汇总可以充分发挥信息的价值,并对森林资源展开更加全面的管理。随着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所建立的森林资源数据库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数量也在持续增长,尤其是对于森林灾害、火灾、荒漠化等检测数据也越来越全面[2]。除了建立国家层面的森林资源信息数据库之外,各地区也建立了属于当地的森林资源信息数据库,所包含的数据更多、覆盖的范围也更加广泛。虽然目前信息数据库的信息数量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各信息数据库之间还没有形成较为便捷的网络互通能力,各地之间的信息数据共享能力较差,且还有部分地区的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水平和覆盖面积不够广泛,并不能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助力。

2.2 林业信息基础设备不完善

在林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化设备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基础设备能够直接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效率与水平。虽然目前政府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来完善林业信息设备的建设,但是林业基础建设项目所耗费的资金较多,能够专门投入到信息化设备的资金有限,因此部分地区无法及时对信息化设备进行更新换代[3]。相关的林业工作者依旧只能采用传统的人工记录、整理的方式来对森林资源管理相关的数据进行整合汇总,长期无法展开信息化办公,将难以较好地储存信息数据,人工记录也易导致数据出现漏洞,因此无法保证森林资源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2.3 林业信息用人机制有待完善

林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专业性人才的建设,人才能够为林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专业的技术,但是目前林业信息的用人机制还不够完善,许多林业管理地区处于较为偏远的山中,工作生活条件较为艰苦,极易造成人才的流失。同时,林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工作人员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手段,只有通过定期的培训,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才能够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能力。

2.4 并未意识到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若想确保林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林业部门要加强管理并落实各项建设工作。虽然目前森林资源管理过程中部分林区已经意识到了林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很多时候都会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植树造林上,并没有意识到林业信息化建设对森林资源管理的便捷性,而这一方面的忽视正是造成森林资源发展受碍的主要原因。

3 林业信息化与森林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

3.1 搭建林业信息数据共享平台

为了推动林业信息化建设与森林资源管理的共同发展,必须要搭建林业信息数据共享平台。1)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导向性作用,强调自身的林业信息数据供养平台中的引导与管理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调整,对森林资源数据进行统一的采集、分析和整合,并对采集和共享的信息制定相應的标准。2)要对区域内的各级林业部门的森林资源信息数据进行整合,这样才能够确保林业信息数据平台的统一性、共享性,并实现不同地区的林业信息共享的目的,才能够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4]。

3.2 增加对林业部门基础建设的资金支持

要想提高林业信息化建设进度与森林资源管理力度,必须要增加对林业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情况。1)要意识到林业信息化建设对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资金管理,并确保资金能够被有效利用。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来加强对林业信息化设备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和森林资源管理提供辅助性作用。2)要在林业基层部门中配置信息化设备,只有确保基层的林业信息化建设,才能确保资金使用到位,从而逐渐提高我国林业信息化与森林资源管理水平。

3.3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为了确保林业信息化建设与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要保证信息化人才充足,因此需要根据林业信息化建设的人才标准来制定相应的用人制度。可以根据林业部门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用人政策,并逐步完善激励与考核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加入到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

在此期间,还需要了解基层林业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薄弱点,从而制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计划,并明确林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方针。对于已经有相关工作经验的老员工,林业部门需要为其提供更多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培训机会,而已经对信息技术有一定掌握的新人,则需要加强对其的岗位培训,让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并掌握工作内容[5]。

3.4 加强自然保护站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为了提高林业信息化建设与森林资源管理质量和水平,必须要对自然保护站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加以重视,自然保护站信息化建设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1)要在自然保护站中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过电子商务来推动自然保护站的信息化发展。2)将林业信息技术和林业系统作为发展的基础条件,通过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展开林业信息化的建设,从而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助力。

3.5 完善林业开发,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

在林业开发以及林业资源利用时,需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发林业资源,保证林业资源的使用合理性。为了提高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需要加强林业开发落实情况,并通过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森林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等进行约束和控制,通过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来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因此,在森林资源管理时要充分了解并掌握各个部门的职责与工作范围,在出现违规情况的第一时间了解状况,并进行惩罚。在信息化建设和森林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参与积极性,让工作人员能够明确了解信息化建设与森林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从而确保林业资源的发展。

3.6 构建完善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

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林业开发管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林业管理部门需要充分掌握并明确了解林业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信息化建设了解森林资源的情况,对森林资源展开更好的管理和利用,从而进一步推动林业产业的持续性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明确划分林业部门各个小组的职能,减少职责重复的情况,这样更有助于构建健全的管理制度,从而确保林业信息化建设与森林资源管理的共同发展。

4 结语

目前,林业信息化建设和森林资源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信息数据建设标准无法统一、相关设备配置不完善、人才培养难度大等多种问题,为了进一步保障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性,必须不断完善林业信息化建设,并将其作用于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中。通过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投入资金与技术支持等方式来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保障,确保我国林业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金鹏,陆太平.林业信息化建设与森林资源管理探究[J].农家参谋,2020(24):112.

[2] 白兴金.林业信息化建设与森林资源管理探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0,38(08):72-73,118.

[3] 石敏任.林业信息化建设与森林资源管理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0,40(11):92-93.

[4] 谢永壮.试析林业信息化建设与森林资源管理[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01):127,129.

[5] 王冉,杨玲,来芳,等.智慧林业在河南省林业基层管理中的应用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0):135-137.

(责任编辑:赵中正)

建设信息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作为第一产业,传统农业正在步入信息化阶段。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在物资、技术、供销信息等多方面的流动流通,让农业的从业者、经销商、终端消费群体等多圈层之间的信息鸿沟得到消弭,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助力。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信息化;互联网;农业现代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促进多个经济领域的发展方面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要使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有质的提升,必须在相关产业政策、资源配置、技术传播、供销畅通等多方面并行发展,而信息化则是连接这一切的纽带。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

1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 实现信息流通的即时性

无论是国家和地方针对“三农”问题的各种制度法规、惠农政策,还是产业发展的各项方针,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从起始端到终端的点对点传播,减少中间环节的误读和时间延迟,提高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准确性。

1.2 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

利用互联网,农业从业者能够及时了解先进的科学,提升自身和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从而实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单位产能的目的。

1.3 减少供销障碍,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通过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平台的协助下,让供求双方及时获取所需市场信息,借助现代先进物流,实现产供销平衡化,解决农民销售难、市民购买贵的问题,切实让农民增收,也让市民受益。

2 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2.1 基础设施建设不够

农村信息化建设对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有较大的依赖,电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完善建设的情况下,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难度很大。近年来,我国在基础建设方面发展飞速,5G基站已经在新疆等偏远地区逐步建立,农村开始具备信息化、现代化的基础。

2.2 人才培养效果逐渐凸现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通过政策帮助农村地区吸引人才,也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选择回到农村发挥自己的能量,但从总人数和整体质量上看,距离农村地区的人才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收官年,教育扶贫等精准扶贫政策正在培养属于农村地区自己的人才基础,相信随着农村地区人们普遍受教育程度提升,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难度会越来越小。

3 加快和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 完善相应政策法规

目前,从党中央和国家政府层面上来看,有关“三农”发展的战略、思想、政策都已经比较完善,但从中央到乡镇地方还有一定的距离,国家政策想要与乡村地方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需要更细致地调整和处理。乡镇政府应多利用各类传媒,大力推广和宣传农业信息化工作,使包括农民在内的农业从业者能改变传統的生产方式,切实感受信息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改变,让他们也积极加入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使用中来。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

国家和地方都应当加大在农业信息化领域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在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计算机等终端设备的多点投放、网络基站的建设、移动互联网络的开发、云平台的接入等,使得每个村都通网络,加上当下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每个农业从业者都能接触和利用到信息化进行生产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培养农业信息化所需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同时也应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以满足行业所需。

4 结束语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带动农业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从国家到行业,都应当认识到相关的重要性,并切实做好相应工作。

作者简介:侯文婷,女,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化推广。

建设信息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信息化产业化的发展,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深入,会计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这不仅减轻了会计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在运行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还存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完善和解决,所以应该加强会计信息化在应用的步伐,以完善信息化在应用中的安全、有效性。

【关键词】加快 企业会计信息化 会计管理

1. 会计信息化概念及特征

会计信息化是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会计行业的成果,是专业会计知识与计算机有效结合的产物,是将会计信息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进行收集、管理的有效手段,利用信息传输迅速的特点,将会计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其特征表现上具有信息化、开放性、智能性、多维性等特征。

信息化:以管理思想、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传输、存储、应用等过程。会计信息化涉及会计基本理论、相应的会计专业技能、会计管理应用等所有会计领域。

开放性: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会计信息化之后与互联网实现了有效的结合,在信息资源上实现了有效的共享,信息的需求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有效的会计信息资料,这种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会计信息的查询及适用性,有效的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效率。

智能性: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人机交互的“智能型”系统,能够提供智能化服务,使用者通过系统使会计业务自动化处理,并且把信息资源共享,还能够提供实时的会计信息报告。并且还能够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环境重构会计模型。

多维性:在传统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中,信息处理能力有一定的限制,很多情况无法对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在现代信息社会,可以用计算机把会计系统和其他系统集成在一起,这样可以保证业务发生时,各个环节数据数据资源的共享,还可以存储多维业务信息。

2. 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缺乏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规划。

许多企业的领导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不了解企业管理和会计信息化系统之间的关系,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实施会计信息化对改善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2.2 企业缺乏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低。

自1993年以来,我国的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正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对相应的会计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提高了。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会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既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财务软件的操作以及相关设备的保养和维护知识。因此,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财会人员多数仅懂得业务技术,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

2.3 安全性缺乏保障。

我国会计信息化的数据安全保密性不高。数据的保密工作不够正规,一些数据的查询、删除、改变不需要经过任何手续,也没有专人把握,电脑中毒率增高,以至于系统崩溃。损失率极高,这为一些有意破坏工作,以谋私利者提供了可趁机制。一旦出现故障,恢复效果和恢复成功率难以保障。

3. 加快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 全面提升会计管理水平

3.1 提高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水平,科学制订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

建立会计信息化理念,提高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加强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宣传、培训、参观学习等多种手段,转变企业管理层的思想观念,促使他们提高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企业主要领导必须对会计信息化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深刻的认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的是要把企业的管理思想融入到系统中,企业应清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思路,把握住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思想,摸清企业现有管理模式下企业管理的瓶颈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并对预期的新的管理体系要有清晰的认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以实施。

3.2 加大会计信息化培训力度,加快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高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

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水平提高,责任心增强有助于提高运行质量,所以对人才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除了定期进行培训外更要做好待遇,福利,及责任心的强调工作,从综合方面加强人才对工作的适应能力。不能仅仅使用压迫、惩罚的措施。培养的目的是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对员工的知识素养、创新能力进行翻新,巩固,对已熟练的工作进行再次培养,建立起一支团结一致、高效保质的工作团队。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人员对信息化总趋势的适应能力。此外企业要将眼界放高,不但是适应现在状况,还要有国际化世界化的目标需求,加强信息化人员的培养力度,将会计信息化工作作为企业主业来对待,推动会计信息化向着最深最远的方向发展。

3.3 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推进财务业务一体化。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应当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度出发,立足于企业整體定位其发展方向。要积极稳妥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工作,即应用统一的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流程一体化,发挥会计的控制职能和决策职能。企业信息化包含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是企业信息化在会计方面发展的体现,没有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就没有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我们要加快企业信息化速度,实现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连接,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3.4 加强会计信息化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

自从会计信息化实行以来,由于高度集中的数据完全依赖计算机来处理,这就对会计信息化的保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应加强信息化技术方面的研究力度来支持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应建立严格的信息岗位责任制,加强信息化系统的安全防范,严格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尽最大可能的减轻信息化所带来的风险危害。

3.5 建立会计活动控制制度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会计人员对更加依赖于计算机对会计信息的数据的提供,这就需要加强严格的控制制度,以保证计算机得出来的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传统的控制手段只是在事后的审计中发现问题,然后采取补救措施,现在信息化的应用,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来说,应该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进行控制活动,要提前预防,会计活动过程中要进行控制,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结束语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会计信息化方法的科学性、快速性确实对企业发展和对数据要求方面提供了确切、实际、迅速的服务,更提高了整个企业的运行效率。会计信息化从根本上提升了会计工作的质量,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扩大我们的可控制因素范围,最大程度地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实效性,从而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桦川县种子管理总站)

建设信息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通过剖析社区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加强社区化建设的具体对策,指出社区信息化对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区信息化;机制;体系;保障

社区建设工作的目标,是将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着力扩大公共服务的渠道和领域,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体系,打造为民服务管理综合平台。

一、社区信息化建设面临问题

(1)缺少法规支撑。当前法规的制定落后于社区信息化的进程,由于缺少国家统一的社区信息化法规,导致社区信息化缺乏统一规划,缺少数据采集、设备接入等方面强制性统一标准。(2)系统规划、整合不够。目前,各级各部门在实施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无牵头单位和部门。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协调,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系统孤立、分散,信息共享困难,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现象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3)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着技术储备不足和技术人员不足的难题:数字社区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不强;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IT服务的专业人员更是极少。(4)运作方式单一。社区信息化虽然按照“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来运作,但由于缺少社会参与机制,除政府和基础运营商参与之外,没有引入其他设施服务商(如平台软件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等),市场动作单一化导致参与面过窄,运转效率偏低,成本偏高。

二、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推行“三个机制”。第一,协调机制。坚持统一领导,合理协调,建立社区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对社区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实现统一标准,规范推进、统一规则,有序推进、统一机制,有效推进、统一平台,综合推进、统一考评,行政推进。第二,运作机制。注重政府引导机制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按照“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的思路,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吸引电信、广电以及其他运营商积极参与社区宽带网的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多方参与,对与百姓生活相关的社会服务,采取多渠道融资、多形式运营的方法,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建成社区信息化共建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第三,共享机制。科学统筹,以区县为单位集中建设社区信息平台,统一标准,规范社区信息的采集、开发和应用。加强衔接、集约经营、拓展与整合社区信息化服务渠道,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的综合服务。(2)完善“三个体系”。第一,服务内容体系。围绕社区民主管理,建立社区交流平台,以“论社区事、谈社区情”为主要内容,建立居民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围绕社区公共服务,重点推进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卫生、社区民政、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及社区文化、教育、体育等服务的信息化;围绕便民利民,发展社区商业服务,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内容。第二,信息标准體系。应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研究制定社区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就建设范围、内容、方式、运行管理、数据资源共享等进行规范。第三,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质量监督,推行社区信息化质量认证,细化考评项目,加强绩效评估,引导社区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通过社会公示、客户评议、群众回访等方式,开展社会监督,切实提高服务质量。(3)强化“三个保障”。第一,人才保障。建立干部选拔制度,引进计算机或网络信息专业的毕业生,加强社区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第二,资金保障。政府要加大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对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要进行资金列项,将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第三,设施保障。加强社区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社区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实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建立社区服务求助热线,开发专用服务软件,借助电话、短信、网络三个平台,合理有效连接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构筑覆盖各城市社区的便民服务网。(4)落实“三个全覆盖”。第一,区域全覆盖。城乡统筹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包括区、街镇、居村三级网络,实现信息化服务与管理的对接。通过综合各个区域的服务和管理内容,以一个平台、一个窗口面对企业和社会,有效地提高全区域的社区信息化水平。第二,内容全覆盖。根据不同社区之间和不同工作之间的个性特点,灵活定制、开发各类管理系统,形成申请、受理、办理、回复的高效社区服务平台,形成统一、规范、配套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体系。第三,服务对象全覆盖。兼顾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特别是关注和满足社会特困群体需求,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服务需要,使城乡居民通过平台便可以了解和办理从生到老的需求和服务,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需要。

参 考 文 献

[1]詹成付.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M].中国出版社,2009(4)

[2]徐卫建.数字化社区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6(6)

建设信息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了各个领域当中,另外,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的发展中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创新直接决定着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实现,信息化建设是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一種有效手段。基于此,文中重点分析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创新;探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地应用在了企业管理中。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长远,就一定要对本身的管理加强创新建设,但是,大部分企业在执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未能正确理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其次,过于重视信息化硬件建设,并未对业务流程方面的管理创新引起足够重视。所以,市场环境的改变导致了企业必须将信息化建设同管理创新进行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指企业采用新型信息技术来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减少其生产经营成本,进而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而且还可以确保企业的持续经营。另外,企业要想实现信息化,就一定要构建固定的信息管理部门,配以智能化水平较高的软硬件设施,搭建网络、数据库等信息工作平台[1]。除此之外,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完整的信息数据,基于对信息的合理应用,既可以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同时还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实力。现如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互联网的冲击,企业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实力,并且还在推动经济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方面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一)企业管理观念过于传统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企业利用信息化建设来推动自身的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潮流,然而,一少部分的企业管理人员却仍然深深地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制约,并未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只将信息化建设理解成了资金方面的投入,再加上工期较长、工程量较大、系统性较强,因此,无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还由于企业过于重视眼前的经济效益,并未对信息化建设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既降低了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与管理创新能力,同时还难以与市场的发展变化相适应来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基于此,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长远。

(二)企业管理体系缺乏创新

大部分企业在最初成立时常常会构建较多的管理体系,然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并未及时调整与建立健全自身的管理体系。另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对生产环节、业务操作、组织框架与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而且还在促进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针对体系的重新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除此之外,再加上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体系,并未构建出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企业管理体系,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效率,最终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

信息化建设直接决定着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而且水平的高低还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效率。信息化水平低往往体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只负责自己部门的工作,不能及时传递企业信息,从而不仅无法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成本[2];第二,企业依旧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进而导致管理工作较易出现错误、效率不高,因此,无法在企业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第三,企业并未及时更换信息化设施,基于此,难以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符合。

(四)企业管理队伍的素质较低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且还明确了其发展方向,因此,对企业的管理层也随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树立起较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而且还应该构建出统领全局的管理思维以及注重自我提升的管理能力。然而,就当前而言,大部分企业管理队伍的素质却仍然偏低,管理能力无法符合企业与社会的发展要求,从而对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影响。

三、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的有效策略

(一)积极创新企业的管理理念

企业要想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就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按照企业的发展目标,并着眼于市场,形成一种较强的创新与竞争意识,不断创新、完善自我,从而构建出与本身发展需求相符合的管理机制。另外,还应该积极创新企业自身的管理理念,提倡“以人为本”,由“提高经济效益”向“以人为本”转变,无时无刻地关心、尊重职工,充分地激发出职工的工作热情,确保职工利益和企业利益实现共享,从而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为了与时代的发展需求相适应,企业还应该采用绿色管理理念,在凸显企业本身价值的基础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此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积极创新企业管理体系

企业制度是确保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随着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日益提升,不仅促进了企业管理体系的革新,而且还使企业管理工作符合了时代的发展需求,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首先,企业将优化治理结构作为切入点,详细划分了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并且还使各级管理层实现了有效协调与制约;其次,企业立足于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加强了信息化建设,不断优化与创新管理制度,适时调整并建立健全了管理体系,并且还构建出了与企业发展要求相符合的管理机制,比方说,动态监督、责任体系、绩效考核等,采用健全的体系来开展管理工作,既提升了管理效率,同时还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三)调动企业各层级部门人员的参与积极性

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想达到创新管理水平的目的,就一定要充分调动各层级部门人员的参与积极性。企业的管理层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一旦管理者未对信息化建设引起高度重视,就可能造成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另外,企业管理层一定要有效调整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与分工制度。由此可见,一定要赢得管理层的认可、主动引导和激发工作人员的参与热情,才可以实现信息化建设[3]。

(四)真正解决与企业有关的实际问题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要立足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进行,及时解决企业实际存在的問题,以此来体现出实际效果。首先应该遵循统筹规划原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步进行,并针对企业中的薄弱环节构建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其次,就大中型企业而言,由于在营销形式、产品质量和采购环节等方面较易出现问题,因此,一定要对其引起高度重视。在以上环节当中积极应用新型信息技术,以防出错,从而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而且还能够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和资金的使用率。最后,将企业的生产和研发技术、产品创新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作为重中之重,采用新型信息技术和方法不断加以创新,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提升自身的整体水平。

(五)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企业应该充分了解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将其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信息化来促进管理,通过管理来增加效益。另外,企业还应该与本身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增加资金方面的投入,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应用企业信息化网络系统来整合企业各个部门的信息数据,进而不仅能够为企业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供便利条件,而且还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除此之外,还应该基于对信息化短流程的设计来优化企业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不断创新企业管理组织、方式与方法,以此来推动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六)加大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随着市场竞争形势的愈演愈烈,管理人才的流动性也随之变大,就业机会与日俱增,因此,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并获得持续稳定发展,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地留住管理人才,并加大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管理人才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实施战略目标的前提。所以,企业的发展不能缺少管理人才,一定要注重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另外,在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的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强化教育,让其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管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升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重视职业素质教育,培养管理人才综合考虑问题的管理思维,从而为企业构建一支业务水平较高、管理素质较强的人才队伍。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繁冗复杂的系统性项目涵盖了大量丰富的内容,另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否激发出各个部门的配合积极性还直接决定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信息化建设能够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管理创新是确保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应该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让其相互制约、促进和补充。只有这样才可以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小红.企业信息化促进管理创新的“五体模式”驱动战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11(1):83-86.

[2]杜昊.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40(36).

[3]袁杰.浅析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0(15):94.

上一篇:特殊教育职业教育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