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范文

2023-11-11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范文第1篇

【摘要】 社会的发展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使得医院药学服务的工作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药学服务的工作模式正由传统的以药品供应为主的模式,逐步向药学专业实践的模式转变。三级甲等以上医院利用自身优势在药学服务角色的转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县市级以下基层医院由于自身局限性在药师角色的转变上仍然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医院药学实践不能切实解决基层医院发展问题,基层医院的药学力量亟待加强。我院药学部与漯河医专药学系相结合,以药学实践技能掌握为主线,改革传统医院药学实习内容,建立漯河医专药学专科学生专业技能实践体系,培养和提高药学专科学生的药学专业实践技能,使得药学专科学生能较快的适应工作,加快提高基层医院药学服务的能力。

【关键词】 漯河医专;药学;专科;专业技能实践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人民群众对医院药学服务的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药学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也产生了重大的变革。药学服务的工作模式正由传统的以药品供应为主的模式,逐步向药学专业实践的模式转变,2011年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要求医院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药学工作要向以服务于患者为基础的临床药学和药学保健工作模式转变。药师开始踏入病房,走进社会,参与到临床药物治疗以及临床用药安全监督的团队中。服务模式的改变,对于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工作的药师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药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药学专业理论知识,能够主动完成处方调剂、用药咨询等基本工作,还要具备与患者进行医护沟通的能力,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学会临床思维,完成临床药物治疗、治疗药物监测、药物利用研究和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等工作,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与医生和护士一起,直接为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服务,满足公众多层次的药学服务的要求。

近年来,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协会通过多种组织多种方式大力推动医院药学事业的发展,三级甲等以上医院利用自身优势在药学服务角色的转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县市级以下基层医院由于自身局限性在药师角色的转变上仍然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医院药学实践不能切实解决基层医院发展问题,基层医院的药学力量亟待加強[1]。我院是一所历史近百年的专科医学院附属医院,承担着医学院专科学生的实习教学工作,我院药学部承担着药学系专科学生的药学实习工作,医院药学实习中存在着教学中忽视临床药学技能的培养,缺乏临床药学技能实践的方法与手段,缺乏临床药学技能考核量化标准,缺乏考核约束机制以及带教老师水平低等诸多因素。为了进一步加强工学结合的效果,使药学专科学生尽快适应基层药学服务模式和角色的转变。结合药学专科实习学生的特点和情况,我院药学部与漯河医专药学系相结合,以药学实践技能掌握为主线,改革传统医院药学实习内容,编写《漯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药学专业规范化实践教材》,建立系统完善的药学专业实习体系,通过药学实习培养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帮助学生将所学药学专业知识加以验证、深化、巩固和充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加强学生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药学专科学生的药学专业实践技能。下面我们将漯河医专药学专业专科学生实践模式介绍如下,以供同行借鉴。

1 建立完整的药学专业实践设置组织

1.1 成立药学部药学专业实习药学实践小组 由药学部主任牵头,具体工作及相关事务由临床药学室负责组织和实施,各部门负责人具体负责本部门的实践工作和考核。

1.2 根据药学专业实习和进修生的特点结合药学实习大纲要求,由学专业实习药学实践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实习,进修人员在各个部门的实习安排。原则上不允许私下调整实习安排,如确有特殊情况,上报药学部解决相关问题。各实习部门实习时间分配如下:

2 建立严格完整的药学部带教老师管理与考核制度

2.1 带教老师的资格 医院带教老师必须具有药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药学中级以上职称或者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医院带教老师应具有较丰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业务水平高、治学严谨、责任心强,能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2 带教老师的遴选 资格的筛选:药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学历,工作年限,科研能力及论文;自我评价:专业态度,人际关系,教学能力,工作能力,科研能力五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考核评价:药学部设计“考核评价表格”,设思想道德素质,理论水平,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行为仪表,带教能力,为人师表,个人荣誉,科研能力,论文十个方面,每个方面计为10分,共计100分,由药学部组织相关专家会同评估;评估结果由药学部联系校本部药学系组织认定带教老师。

2.3 带教老师的培训 每年由药学系邀请校本部药学系药学老师进行师资培训;培训的内容:教育学,心理学,临床教学方法,教学科研能力,药学综合知识及实践;培训的方式:集中理论授课和自学;培训的结果:理论考试。

2.4 带教老师的职责和任务 按照实习计划安排完成实习教学任务;培养实习学生、进修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经常关心和了解实习生,进修生的思想状态、工作表现、服务态度及日常学习生活情况;科室实习结束后及时认真负责的填写学生实习鉴定表,给出实习结论。

3 建立严格完整的药学部实习学生管理制度

3.1 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和《处方管理办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2 实习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3.3 实习期间必须严格遵守各科室的劳动纪律 不迟到,不早退,上班期间必须着装整洁,佩戴胸卡。

3.4 实习期间请病假必须有诊断证明 一般不准请事假,如确有特殊情况,一天以内由带教老师或科室负责人批准,超过三天须经药学部研究批准。

3.5 部门实习工作中在带教老师的安排下认真学习各部门的相关工作流程,熟练掌握药品各个流通环节的注意事项,做好各项工作的辅助准备工作。

3.6 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要尊重带教老师 虚心学习带教老师的优良品质、工作经验及心得。认真钻研业务技术,提高和丰富个人素质

3.7 实习期间严格按照实习轮转计划进行 如确有特殊情况,应会同实习组长共同与药学部联系进行调整,个人不得无故自行换科或者自行终止实习。

3.8 实习学生应严格遵守部门相关安全管理规定 切实加强对实习单位、学校及个人的安全管理。无故造成安全方面问题及事故,一律由其个人负责。

3.9 安排实习时间为每年七月初,周期一般为十个月。

3.10 每个部门实习结束后 由其个人首先写出个人实习鉴定,然后由带教老师或部门负责人书具实习鉴定并签名。实习学生应认真按照各部门实习学习内容和考核内容准备参加药学部统一组织的实习考核及相关竞赛。

3.11 药学部根据各部门实习鉴定和考核结果统一评定实习效果,根据效果评定优秀实习学生予以表彰并及时向实习学校进行反馈。

3.12 实习期间如有严重违反医院规章制度和药学部相关管理规定的,将由药学部会同医院相关部门及时向其单位、学校提供情况和相应的处理意见,情节严重者将追究相关责任。

4 药学部实习生理论摸底及岗前培训内容

4.1 理论摸底考试 药学部实习生在学校主要学习药学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药学实践内容,对医院药学只有模糊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加强了解以及大家有一个简单的评价。我们采取实习生入院后由我们药学部组织首先进行理论摸底测试主要是临床药理学、药事法规、药学实践以及处方调剂等相关内容,考试只考不评,由药学部统一封存,等实习结束后再进行相关评估。

4.2 岗前培训内容 药学部实习职业道德价值观;药学专业相关管理法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

5 药学实践部门实习及考核内容

5.1 门诊药房

5.1.1 教学内容 处方的概念,内容及类型;规范化药品调剂技能的流程和规范化要求指标;药房摆放药品的模式和药品的分装;处方的审核及发药技巧;与患者沟通的技巧;药物咨询。

5.1.2 考核内容 配方并进行处方调配;特殊药品的调配注意事项和剂量;规范化药品调剂技能的流程和规范化要求指标;药物咨询

5.2 临床药学

5.2.1 教学内容 指导参与临床药师查房指导;指导药历的书写;熟悉临床用药调查;抗菌药品的分級管理;指导药品不良反应的检测及申报工作;熟悉处方点评内容及数据的处理。

5.2.2 考核内容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申报;处方点评

5.3 住院药房

5.3.1 教学内容 药品的分类及摆放管理;学习精神、麻醉药品的用量及基数管理;口服药品的单剂量摆放管理;高危药品,急救药品,手术室药品,中药注射液的管理及冰箱冷藏药品的管理;病区退药管理流程;如何解决临床用药的疑问;药品效期上墙管理。

5.3.2 考核内容 精神、麻醉药品的用量及管理;病区常用药品的药理作用;病区退药管理流程。

5.4 制剂室

5.4.1 教学内容 熟悉制剂室的布局及分级;熟悉制剂室常用设备以及使用方法;熟悉制剂室常用制剂的制备流程,原理及注意事项;熟悉制剂质量检的项目、程序及方法;掌握药品检验报告书的书写方法。

5.4.2 考核内容 掌握胃酶合剂的制备流程及注意事项;掌握热原、细菌内毒素的检查方法。

5.5 药库

5.5.1 教学内容 熟悉药库的设施和设备使用要求;熟悉药品进出库的一般程序及相关流程;掌握普通药品储存的基本原则;掌握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高危药品的种类及管理原则。

5.5.2 考核内容 普通药品储存的基本原则;相关储存条件的考核;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高危药品的保管方法;合格药品和不合格药品的处理流程。

6 药学专业实践内容专题培训

①《麻醉、精神药品管理应用知识培训》;②《侵权责任法和医院药师的关系》;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与规范化用药》;④《药物相关性肝损害》;⑤《门诊处方点评》;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重点解读》;⑦《努力提高药学人员综合素质,群策群力谋求医院药学学科建设稳步、和谐、快速发展》;⑧《高血压合理用药最新要点讨论及处方分析》。

7 药学专业药学实践考核

7.1 药学专业实习、进修生考核[2]

7.1.1 理论知识笔试 药剂科自己建立的实习考核标准化题库,主要为各实习部门考核的内容,这部分成绩占比30%。

7.1.2 实际操作 模拟场景考核学生药品调剂过程及用药咨询情况,这部分成绩占比50%。

7.1.3 岗位技能分组竞赛 技能竞赛主要考核实习中的各部门相关的岗位职责、操作流程和相关制度,这部分考核计划放在实习中间进行,我们将把实习的学生按照实习部门的不同分成几个小组,采用必答和抢答的模式,重点考核实习中的各部门相关的岗位职责、操作流程和相关制度,测验团队的配合力和执行力,这部分成绩占比20%。

7.1.4 考核成绩 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7.2 药学专业带教老师考核 药学部设计“考核评价表格”,设思想道德素质、理论水平、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行为仪表、带教能力、为人师表、个人荣誉、科研能力、论文十个方面,每个方面计为10分,共计100分,由药学部组织相关专家及实习学生会同评估,综合评定。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考核成绩在良好以下的带教老师将不予以续聘。

8 药学专业实习、进修实践反馈机制

8.1 建立药学专业实习进修生与药学部负责人沟通机制,重点为实习内容设置及带教部门工作进行交流与反馈。每个实习周期进行两次。

8.2 建立药学专业实习学校与药学专业实习进修生沟通机制,重点为实习进修学生的药学专业实践及收获进行交流与反馈。每个实习周期进行两次

8.3 建立药学专业实习学校与药学部沟通机制,重点为实习进修生的管理,实习大纲的设置,优秀实习学生,药学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以及下一学年的药学实践工作布置交流与反馈。每个实习周期进行一次。

参考文献

[1] 胡晋红,石力夫,蔡溱,等.适应药学模式的发展,探索本科生实习改革[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Mar3(1):16-18.

[2] 任亮,徐华,康红钰,等.专科药学临床实习技能考核方法的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范文第2篇

1 临床资料

收集该院上报并经国家ADR监测中心评价有效ADR报告100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00例ADR患者的用药情况、年龄组成、临床表现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的患者基本概况

在100例报告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从1.5~79岁。统计数据显示:发生ADR的频率与性别无因果关系;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生频率略高于青年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尤甚。见表1。

2.2 引发ADR的药物给药途径

通过统计,发现发生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1%;其他途径如口服,外用给药占9%。

2.3 发生ADR的药品品种所占比例

发生ADR的药品品种所占比例如下:抗菌药物品种数18种,发生ADR68例占68%;中药制剂药品9种,发生ADR12例占12%;抗肿瘤药物药品8种,发生ADR9例占9%;营养药物4种,发生ADR5例占5%;呼吸系统用药8种,发生ADR3例占3%;循环系统用药7种,发生ADR2例占2%;其他药物56种,发生ADR1例占1%。

2.4 发生ADR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

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发生ADR累及全身性损害的比例最高,占43%。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四肢无力等,其他涉及系统如消化系统占19%,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皮肤及附件占22%,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神经系统占5%,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麻木、嗜睡等;循环、呼吸、肝肾,用药部位等器官损害所占比例分别为4%,3%,2%,2%等。

2.5 引发ADR所占比例前十位的药品及主要临床表现

引发ADR所占比例前十位的药品及主要临床表现见表3。

3 讨论

通过调查发现,ADR的发生与性别无直接关系;60岁以上的老人和10岁以下儿童发生比例较高。这种结果与药代动力学有关,儿童与老人由于年龄因素,对药物代谢能力低,因此对药物敏感性高,发生ADR的几率就大。因此,建议临床医生在用药时要坚持个体化给药原则,针对患者年龄因素,酌情调整剂量,并注意监测。

从给药途径上分析,该院患者发生ADR大部分是静脉给药,原因是由于注射剂是以静脉滴注方式直接入血,缺少保护屏障所致;另外,输液的纯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临床用药应遵循能口服不输液的原则,尽量减少静脉滴注的次数。药剂科也应严把大输液质量关,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从药物品种上看,该院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引起ADR的比例较高。这一现象提示临床医生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无用药指征的无菌手术,就应避免使用抗菌素。对有用药指征的手术,也应依病情尽量减少使用疗程,从减少ADR及耐药性的发生。另外,该院近几年在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上,多以中药制剂为主,某些医生对中药的毒副作用认识尚浅,也是导致中药制剂ADR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西医医师加强对中药理论的学习,相关部门也应严格控制中药注射制剂的质量,从根源上降低ADR的发生率。其他如营养药的使用也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杜绝滥用。

综上所述,发生ADR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减少它的发生并非无能为力。这一工作需要医、药、护等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从用药的慎重到监测的上报,逐一落实,并加强安全用药知识的宣传,把安全,有效用药这一原则落到实处。

摘要:目的 分析该院2009—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及列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00例ADR报告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该院ADR的发生报告中,静脉输液给药所占比重最大,为91%;药物品种以抗菌药物发生率最高,占68%;发生ADR的人群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多,占26%;发生ADR的临床表现以全身损害居多,占43%。结论 ADR的监测报告工作十分重要,医、药、护的工作人员应密切配合,把这一工作做好,确保临床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安全用药,监测报告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2011-05-04.

[2] 杨丽君,韦鸿雁.该院2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0,7(3):162.

[3] 程江虹,王怀生.该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31):2959.

[4] 李衡,曾秋初,李慧,等.对我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药事,2011,25(5):460.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范文第3篇

药品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 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药品不良反应具有客观存在性, 开展ADR监测是为了发现发生不良反应的规律, 以此减少和防止其重复发生。ADR报告的主体是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近年来, 来自企业报告的比例在不断提高, 从2004年的2%左右, 上升到2010年的12.7%[2], 这表明企业的不良反应报告意识正在逐步加强, 但还远远不够。据了解, 在发达国家, ADR报告中80%以上由药品生产企业收集上报。这其中的原因, 除了药品生产企业报告意识淡薄以外, 还因为药品生产企业担心报告ADR会影响产品销售和企业形象。而这背后的根源, 是因为企业没有意识到ADR监测和报告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方面, 而回避只会加大可能存在的风险, 等到监管部门出手采取行政措施之时, 往往就晚了、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药品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药品不良反应。药品生产者主导着药品的生产阶段, 相对于药品的销售经营者和医疗机构, 更能从药品生产到使用周期中获利。因此, 药品生产企业理所当然成为药品不良反应的首要责任方[3]。实际上, 药品生产企业主动开展ADR监测, 对企业发展有很大现实意义。 (1) 利于发现问题, 提高药品质量, 减少安全隐患和药害事件的发生。 (2)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可以预测产品定位和生命周期, 调整产品经营策略。 (3) 化弊为利促进新药研发, 维护企业信誉和利益, 树立企业为人民健康负责的良好形象。并且, 生产企业开展ADR监测并不需要企业增加太多的投入, 可以利用现有的销售网络资源, 和相关单位开展ADR资源共享, 主要就是投入一些人力和监测、评价方面的经费。

落实药品生产企业在ADR监测中的主体地位, 还需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对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 药品生产企业每年汇总报告1次, 应杜绝出现每个品种每年零报告现象;对新药监测期已满的药品, 在首次药品批准证明文件有效期届满当年汇总报告1次, 以后每5年汇总报告1次, 应杜绝出现生产企业每年零报告现象。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将ADR监测与日常监管、专项检查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在《药品生产许可证》的换发工作和GMP认证检查、药品再注册工作中, 加强督促检查和业务指导, 强化药品生产企业ADR监测工作, 对违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生产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并给予通报。

当然, 落实药品生产企业在ADR监测中的主体地位还需要加大ADR社会宣传力度和正确舆论引导, 使公众科学、理性看待药品不良反应;并尽快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的救济制度, 明确生产企业在救济中的责任, 建立配套机制, 以减少药品生产企业的后顾之忧。

摘要:药品生产企业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首要责任方。做好ADR报告对企业发展有很大现实意义, 需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大督促检查力度, 加大ADR社会宣传力度和正确舆论引导、尽快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的救济制度可以减少药品生产企业的后顾之忧。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主体地位,药品生产企业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范文第4篇

(1)急性肌张力障碍:肌注东莨菪碱0.3mg或异丙嗪25mg; (2)静坐不能:普萘洛尔10-20mg tid; (3)类帕金森症:盐酸苯海索 2mg bid;

(4)迟发性运动障碍:停药,可试用卡马西平、氯硝安定、维生素E;异丙嗪和银杏叶提取物可能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粒细胞减少:利血生20-40mg tid或生白能 碳酸锂0.25mg bid 黄疸或肝功异常:护肝片 2片 tid 癫痫发作:可同时服用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

植物神经系统副反应:便秘(通便),流涎(抗过敏药) 控制急性症状(如冲动,行为紊乱)药物:

氟哌啶醇注射液

10-15mg im bid 缓解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如流口水,手抖,吞咽困难、运动迟缓静坐不能) 药物:针剂:氢溴酸东莨菪碱(海俄辛)

0.3mg im bid 口服药:盐酸苯海索(安坦) 2mg bid po

1. 控制兴奋。

对于年轻患者,处方: 氟哌啶醇针剂 5mg×3,用法:10mg 或 15mg,肌肉注射 1 次;加 盐酸东莨菪碱针剂 0.3mg×1,用法:0.3mg,肌肉注射 1 次

对于年老或身体消耗较大、心电图有异常的患者,可以地西泮或氯硝西泮肌肉注射。处 方: 地西泮针剂 10mg×1,用法:10mg,肌肉注射 1 次;或 氯硝西泮针剂 1mg×2,用法:2mg,肌肉注射 1 次

精神药物中毒一般处理:

催吐:饮温开水500-600ml刺激咽后壁或舌根部引起呕吐;明显意识障碍者不宜催吐;

洗胃:服药6小时内为佳,可用温开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 吸附:洗胃后胃管注入10-20g调成糊状活性炭; 导泻:从胃管内注入20-30mg硫酸钠

促进排泄:补液利尿,可达4000ml/d,并用利尿剂如呋塞米20-40mg im或iv必要时重复。 恶性综合征处理: 1.停用抗精神病药

2.物理降温,无效时用退热药或人工冬眠疗法 3.吸氧

维持血压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范文第5篇

1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 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1.1 药品因素

(1) 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2种以上作用时, 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 (2) 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 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 导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 (3) 药品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 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4) 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 可发生中毒反应, 甚至死亡。

1.2 患者自身的原因

(1) 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1.44∶1。 (2) 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 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 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 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 (3) 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而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1.3 其他因素

(1) 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 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2) 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 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 (3) 合并用药:2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 6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 (4) 减药或停药:某些药物在减量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应用激素治疗某些疾病时, 当停用或减量过快时, 会产生反跳现象。

下面是对我县2010年上半年收集上报21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了解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及临床表现, 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2 资料来源

对我县2010年上半年收集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210例, 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以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病人基本情况及ADR发生率

210例发生ADR的病人中, 男性患者124例 (59.04%) , 女性患者86例 (40.96%) , 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发生ADR的比例约为1.44∶1。各年龄组的ADR发生率不同, 其年龄分布及构成比, 见表1。

3.2 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

210例不良反应中, 单一用药166例 (79.05%) , 联合用药44例 (20.95%) [3], 联合用药可增加ADR的发生率。引起ADR的药物共计74个品种, 其中中药制剂3种, 其余均为西药制剂;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占首位, 152例 (72.38%) , 其次为抗肿瘤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为15例 (7.14%) 。

3.3 不良反应分类及临床表现

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较多, 以皮肤系统的各种皮疹最多, 病例159例, 占75.71%, 提示皮疹是临床最常见的ADR;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次之。

3.4 严重不良反应

严重不良反应6例, 占总数的2.86%。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肝功能损害及严重药疹。注射用阿奇霉素 (齐宏) 、头孢呋辛 (达力新) 各引起过敏性休克1例, 拉莫三嗪片 (利必通) 引起严重药疹1例, 布洛芬口服液 (美林) 引起肝损害1例, 这4例严重不良反应经过抢救治疗均恢复正常。

4 讨论

本组不良反应报告中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占首位, 主要是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药物的广泛大量应用, 使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多, 提示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使用药物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用药后认真观察, 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从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来看, 以皮肤过敏反应最多。这可能与2个原因有关: (1) 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 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2) 药疹是变态反应所致, 目前临床上的一些常用药物, 如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等, 它们的抗原性较强, 最易引起该类反应。尽管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 但是病情较轻, 一般予以停药或治疗症状即消失。

本次调查中, 联合用药发生不良反应占20.83%。多种药物联合使用, 可能产生协同作用, 也可能产生拮抗作用, 甚至引发ADR, 对病人造成损害。临床联合用药现象比较普遍, 但潜伏巨大安全隐患。ADR的发生率常随着联合用药种类的增加而增高, 当联合用药超过4种时, ADR的发生率呈直线上升。提醒临床医师给病人开处方时, 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尽管一些ADR具有不可预测性 (B型ADR) , 但是多数的ADR是可以避免的, 要求临床医生用药前问清病人的ADR史, 家族过敏史,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等,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把安全用药放在合理用药的第一位。

摘要:目的 回顾性的总结我县2010上半年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警示。方法 对21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 有152例, 占72.38%。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系统损害最为常见, 有159例, 占75.71%, 经过相应的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 发生ADR最多的是抗菌药物, 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占首位, 提示临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合理使用抗生素;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联合用药应注意配伍禁忌;儿童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慎重。用药前要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用药后认真观察,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总结,系列病例分析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督管理办法[J].中国药事, 2004, 18 (4) :203~205.

[2] 毛叶萌, 刘建安, 葛秀琴.上海大华医院门急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4, 4 (2) :170~172.

上一篇:海洋环境监测下一篇:数据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