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审计论文范文

2023-03-06

独立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根据经济人假设 ,独立审计主体只具有相对独立性。促进独立审计的独立性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市场与政府协同作用促进独立审计主体提高独立性。

[关键词] 相对独立性 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 政府 市场

作者:任富强

独立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独立性是审计鉴证业务的基础和核心,审计收费作为联系注册会计师和客户的桥梁,对独立性起到关键作用。本文首先阐述我国审计收费的状况,进而探讨了审计收费对独立性的影响,最后分别从外部制度环境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两个角度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独立性;审计收费;建议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诸多审计失败案例与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失有关,日趋激烈的审计市场竞争导致审计市场混乱,加剧了审计收费对独立性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我国审计收费的现状

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促进审计的形成与发展,而股东过于分散的现状导致委托人虚拟化,使得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合二为一,从而破坏了稳定的三角审计关系1。价格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但审计服务的专业性、公众性和风险性等特点有别于一般产品,如果收费偏低,就可能致使审计资源供应不足、审计程序欠妥,进而影响审计质量。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十分强调并关注审计收费对独立性的影响,从中注协网站发布的统计数据获知,我国审计收费总体呈上升趋势。具体的,2013年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收费合计156.31万元,比2012年上涨6.44%。其中,沪市主板和中小企业板的审计收费上涨比例较高,分别为16.22%和9.89%。无论从审计收费合计金额还是平均金额来看,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费用数额相对较大。从博弈论角度考虑,注册会计师通常需要在审计收费和维持声誉并防范审计诉讼之间进行权衡,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还应当对收益和成本进行权衡,收取比成本高的报酬。然而,很多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招揽客户,采取低价进入式的定价政策,实务中普遍存在逾期收费和或有收费现象。而且,缺乏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收费结构不合理等审计收费现状都对审计独立性产生不利影响。

二、审计收费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总体来讲,审计收费对审计独立性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审计收费对注册会计师高效地完成审计工作起到激励作用;此外,审计收费在很多方面对独立性产生消极影响。

2.1 审计费用额度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目前,《注册会计师法》尚未明确规定审计收费的额度标准,普遍采用原则导向的方法。在执业过程中,由于竞争环境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审计收费标准,而且审计收费偏低。这一点可以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差距中看出。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十名信息中,国际“四大”事务所位列前十名且排名靠前,“四大”事务所的收入和其他国内事务所收入相差悬殊,单看CPA人均收入这一指标,国际事务所的人均收入达到国内事务所人均收入的3倍之多,虽然与往年的统计数据相比,该项指标的差距显著下降,但仍不可低估该差距。审计收费标准不一致,尤其缺乏费用额度的最低标准,催生了审计收费的乱象,对独立性造成恶劣影响。

2.2 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审计旨在确证被审计单位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被审计单位认为,独立的外部审计能够降低代理成本,而且经审计的财务报告信息具有更大的经济价值,即审计意见具有一定经济后果。2支付较高审计费用的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往往会对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他们寄希望于节约审计费用或利用解聘威胁和增加审计费用的方式购买审计意见,从而严重损害审计独立性,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有违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地位的期望。

2.3 低价揽客行为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目前,审计市场并未对审计质量提出高层次的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将审计价格确定为主导因素。因此,很多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短期利益,并且不惜牺牲审计质量降低审计费用来招揽客户。与国外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相比,国内事务所在审计收费上并不占优势,进一步驱使国内事务所采取“低价进入”的定价策略,寄希望于获得短期规模经济,对审计独立性造成很大的威胁。从会计师事务所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定价策略。

2.4 逾期收费和或有收费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理论上,审计客户应当按约定及时支付审计费用,然而实务中普遍存在逾期收费的现象。很多情况下,被审计单位出于凌驾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目的而恶意拖欠审计费用,而审计人员出于继续保持该客户,尽快收回拖欠的费用等原因,来年再对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报告前不得不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是否收取审计费用或收费的多少取决于交易或所执行工作的结果即为或有收费,实务中存在以下两种类型的或有收费:(1)被审计单位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审计报告,否则不付费;(2)被审计单位按照净利润水平的高低支付审计费用。显然,二者对审计独立性造成威胁,审计人员极有可能出具违背公允性和客观性的审计报告。

三、改善审计收费制度,提高注册会计师独立性

至今,學术界和实务界对如何改善当前的审计收费乱象并未达成共识,笔者认为,要从源头上对其进行完善和修订。

3.1 制定合理的审计收费标准

为了整治审计行业的收费乱象,首当其冲是要制定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外按照承接的审计业务的小时数进行收费的方法。在承接审计业务之初, 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规模和收入水平等多因素进行评估,在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时,预测拟需要的工作量及配备的审计项目组成员的级别和结构。鉴于我国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状况,尤其要将各地区的差异考虑在内,确定一个审计收费的底线,遏制滥用低价进入式的审计定价策略损害审计独立性的行为。

3.2引入第三方支付模式,设立独立的审计收费监管委员会

第三方是指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引入第三方可以解决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受到被审计单位威胁的问题,避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上依赖被审计单位,能改善事务所在审计费用谈判中的弱势地位,目的是保证审计的独立、客观和公正。此外,可以设立独立的审计收费监管委员会,加强政府监管部门对审计收费标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审计收费客观合理,从而保证审计独立性,确保注册会计师发表真实公允的审计意见。

3.3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收费管理制度

近年来,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经营的趋势明显,为了对总部和分部之间进行协调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一个统一的总部和分部收费管理制度以及审计项目的成本管理系统。同时,要规范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业务的流程并进行统一监控。

基于上述思路,笔者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总部应设立独立的审计定价部门,首先,根据不同的地理区域和规模制定不同等级的收费标准,根据业务类型制定最低收费标准,遏制分所为招揽客户,提高客户量而降低审计收费的行为;其次,应加强总部对分部承接业务的监控,分部在承接业务之初,在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应当将分部与委托客户商定的审计收费项目和金额向总部进行报批,待总部核实审批后方可正式承接该业务,从源头上规范审计收费,提高审计独立性。(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监管问题研究课题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监管制度分析及政策建议[J].会计研究.2005,(3):11-15

[2]徐荣华.审计意见购买:内在机理及其治理—来自中国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3]蔡春,孙婷,叶建明.中国内资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效果研究—基于国际“四大”审计收费溢价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1,(1):83-89

独立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现行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行业运行模式在资金流通机制、监督机制和业务完成机制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经理人甚至是大股东参与的合谋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利益,不利于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也影响了社会公平性,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通过分析英美两国的审计运行模式,借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审计聘任模式的机制理论,从资金流通机制、监督机制和业务完成机制三方面进行模式重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模式。

关键词:审计 模式 寻租 诚信 机制

“安然事件”、“银广厦事件”、“科龙一德勤”等严重的审计寻租问题导致的是投资者利益的损害。新制度学派代表人之一威廉姆森对经济分析中关于人行为特征的基本假定作出如下界定:经济生活中人总是尽最大能力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经济中的人都是自私的,为了利己还可能不惜损人。威廉姆森把人一有机会就会不惜损人而利己的“本性”,称之为机会主义。要防止机会主义,就应该加强会计法规和奖惩系统。美国纽约大学的会计学教授乔斯华,罗纳认为,现行财务报表审计制度中存在的固有缺陷在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和审计师读职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中现行财务报表审计制度中存在的固有缺陷,指的就是审计聘任模式的缺陷。归根结底在于上市公司独立审计的运行模式出了问题。

一、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模式及问题

(一)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模式 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模式由资金流通机制、监督机制和业务完成机制构成。资金流通机制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是业务完成资金,直接由企业流向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即企业一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二是监督检查及规则制定所需资金,由国务院划拨给财政部、审计署和中国证监会(即国务院一财政部、审计署、中国证监会),这两条线都属于单向运行,而且从始发点到终点只有一个环节,资金流通线路较单纯。我国独立审计行业监督机制是由国务院下属财政部和审计署及证监会三个部门负责监督,证监会和财政部负责制定规则,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行业自律也给予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以监督,监管机构较多。业务完成机制运行的主要流程是在各种机构监督协调和业务指导下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获取了委托企业的财会会计信息后通过分析性复核等程序,提供审计报告,得出审计结论,成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一部分,如(图1)所示。

(二)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资金流通机制上来看,资金流通线路较单一,特别是企业向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直接提供资金这条单一线路直接导致了审计寻租问题。审计寻租是指审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或拥有审计信息资源优势的当事人,在社会总财富水平和企业真实业绩并未改变的前提下,利用或制造制度缺陷、乃至破坏制度,运用审计师法定的审计权,导致审计师对上市公司失真的会计信息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以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和资源的不恰当配置谋求租金,从而对其他社会主体利益造成损害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3)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所有者建立该事务所目的在于盈利,而当这种利润是由企业客户提供的时候,它必然会选择考虑到资金直接提供者的需要,而忽视报表使用者的权利,以获取自身利润最大化。其次,从监督机制来看,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存在多个监督机构,包括财政局、审计署、证监会和来自民间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监督多,负担重,但是审计寻租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下面是各年各监督机构的结果,可以看到尽管各监督机构都在恪尽职守,但是审计寻租行为仍然屡禁不止。按照审计署发布的《审计机关监督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业务质量的暂行规定》1999—2004年审计署先后组织检查了134家有证券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发现其中问题较为严重的88家事务所、262名注册会计师移交财政部、证监会查处。其中60家次会计师事务所则在122家股份公司的审计中,对资产不实18.9亿元、负债不实2.3亿元、损益不实16.27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1.62亿元、关联交易及其他财务会计信息披露不实66.28亿元、被关联公司累计占用资金20.28亿元,共计125.65亿元的问题未查出(4)。中注协、证监会、财政部也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相关抽查,其结果如(表1)至(表3)所示。监督检查机构如此众多的情况下,审计寻租行为屡禁不止,说明在该模式下,监督机制没有达到设计人预期目标,审计寻租行为的发生与监督检查机构设置的多寡关联性不强,所以,设立职业道德委员会或者是设立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等监督机构不但加重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负担,而且对于审计寻租问题的解决影响较小。最后,从业务完成机制来看,选择怎样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表面上看完全由上市公司决定,实质上上市公司选择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时要依据事务所的信誉、审计量的大小决定,这是市场规律决定的,但是,审计市场上非对称信息必然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市场失灵,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7年开始的行业调查结果显示,有61.3%的被调查者反映客户在选择事务所时,不是看这家事务所是否能够提供高质量、高信誉的审计服务,而是以能否出具客户“满意”的审计报告为标准,那些不能提供“适当”审计报告的事务所将面临被解聘的风险,导致了审计市场上出现部分“劣币驱逐良币”行为。

二、西方国家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一)国外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模式(1)美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模式。在美国,2001年底,美国最大能源公司一安然公司的造假、破产事件使美国以公共监管委员会(POB)为代表的行业自律监管模式日益解体。SOX法案的出台,标志着政府介入力量的加强。改革后的会计监管模式有以下优点:PCAOB的权威性从法律方面上得到了保;强化了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权;保证了会计监管机构的经费来源,确保了PCAOB独立性。这一模式运行中,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负责发布财务报告,保留会计规范制定权和最终决定权,掌握了职业界制定准则过程的监督权,承担了会计信息质量承担的最终责任,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制定审计准则、独立性准则等,要求当事人移交佐证资料、启动制裁、惩罚和处罚,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审查监督。AICPA负责对注册会计师行使自律管理职能,是民间自律组织。在该机构中,除了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是政府机构,其余全是行业自律性质组织。(2)英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模式。英国则形成了在行业自律基础上的政府统管模式。英国证券市场会计监管由英国政府贸工部负责。“财务报告委员会”可向贸工部的提供立法建议和咨询服务。贸工部就授权财务报告委员会执行部分监管权,立法空白时,财务报告委员会监管措施具有法律地位。实际意义上讲,这种变革只是强调了政府宏观监管,适当干预的地位,但是并没有削弱行业自律。在该模式中,财务报告委员会独立监管,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审核委员会负责检查各大公司对会计准则的遵循情况,对不遵循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提出诉讼,而会计团体委员会下设审计实务委员会制定审计准则,规范ACCA等六大民间组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

告进行监管,审计实务委员为独立审计机构,监督1.1万个地方政府机构的公共支出,审计规模排名英国第五。仍然是政府宏观调控为辅,主要依赖行业自律。但新华社报道英国政府于2010年证实将废除审计委员会,裁撤这一机构每年将节省大量公共支出。裁撤后,这一机构的支出监督职责将由英国国家审计局接管。综上所述,英美两国独立审计都是由单纯的行业自律慢慢过渡到政府宏观调控为辅,行业自律为主的模式中,其趋势是行业自律逐渐转向政府监管。但是这些模式仍然是不完善的,美国破产法院指派的审查员沃鲁卡斯经过历时一年的调查,调查报告直接指出了雷曼前高级管理层以及前审计机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雷曼兄弟的倒闭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安永显然认识到了频繁使用回购交易可能产生的问题,并与雷曼公司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进行了会谈,但没有负责任地直接向雷曼公司董事会报告,也没有进行任何质疑。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四大”之一,刚于2009年支付“巨额赔款”。而英国伦敦金融城RPC(Reynolds Porter Chamberlain)法律事务所最近实施的一项调查发现,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职业过失索赔呈上升趋势。国外的独立审计模式仍然处于不断完善中,而且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审计寻租行为,但是得出启示:一是要防止多头监管,二是英美两国独立审计监管趋势是由行业自律逐渐转向政府监管。

(二)西方国家独立审计理论基础乔斯华·罗纳认为,现行财务报表审计制度中存在的固有缺陷在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和审计师渎职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2002年率先提出了财务报表保险论。这一论述主张由保险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而上市公司所要做的的仅仅是向保险公司投保,通过切断审计师与上市公司经营者的直接利益关系,解决审计师和审计机构在经济利益上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依赖问题。但这种模式不能防止企业伙同保险公司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三方合谋行为,因为保险公司的独立性也较弱,难以避免最后损害的仍然是其他社会经济主体利益的结局,要防止这一问题,单纯的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是不能根治的。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马克思认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因此,在对人的存在及其历史发展的研究中,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即“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所以,可以预期注册会计师在业务因遵守道德而缺失业务的情况下,生活无以为继,将不得不冒着被惩罚的风险,不管这种惩罚有多大。在现阶段,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期,剩余价值仍然存在,创造剩余价值的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企业“作为价值增殖的狂热追求者,他(指资本家)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这样一个形势下,私营或者外资的检查机构或者中间机构都只是剩余价值生产者的代言人,无法从根本上割断其与创造剩余价值的企业之间的联系,也无法从性质上代表广大中小股东的权益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利益。所以,只有找到能代表其他社会主体利益的机构,从根本上将企业和其报告的检查单位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经济上彻底分开,才能解决审计寻租问题。

三、中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机制构建

(一)独立审计运行机制针对上市公司因为其信息要向社会公开,以达到向广大股民融资的目的,所以其信息的公平性公正性更受到关注,目前的上司公司独立审计运行模式存在着资金流通渠道单一、监督机制多头管理和业务完成机制中市场失灵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借鉴上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治理机制理论,要从根本上杜绝这些问题的产生,就必须要在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中间加上一个权威的中间机构。该中间机构从身份上说要能够代表社会上其他利益主体,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利益的无疑政府最为合适,我国国家政府机关能够参与管理的相关部门有财政部、审计署和中国证监会等。本文就以审计署作中间机构为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独立审计运行机制如(图4)所示。

(二)资金流通机制从资金流通机制上看,将由企业到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两点单向流通,变为由企业与审计署商议按照市场价格共同议定审计服务费用后向审计署提供该部分审计服务费用,审计署根据招投标等方式再将酬劳调拨给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三点单向流通方式,审计署在流通环节中起到中介的作用,一方面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定期抽查,按照抽查结果,从诚信和业务水平等方面对国内现有注册会计事务所给予价格方面的分档,另一方面对于现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审计业务等制定最低限价,保证注册会计师们的劳动应得。该资金流通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了审计的独立性。

(三)监督机制 现有模式是将财政部和审计署及证监会都可以制定规则并监督执行,改进模式明确了各自监督的范围,财政部制定会计规则,对企业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审计署根据定期抽查结果,建立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诚信档案,并对其业务水平和诚信进行分档,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诚信给予监督,对其业务水平给予指导;证监会制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则并负责信息披露,披露的资料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由审计署根据定期抽查结果建立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诚信档案,另一方面是由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则,将审计报告直接交由证监会,证监会根据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意见,编制企业诚信档案,披露该企业诚信档案和审计报告。这样在监督上,避免了多头监管,部门与部门之间又相互牵制,从模式构建上来看,有利于防止合谋的产生,杜绝审计寻租行为。

(四)业务完成机制 一方面,审计署将各省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按是否受过惩戒及其业务水平排序,分档,制定最低和最高限价;另一方面,由需要出具审计报告的企业向审计署申请,按照市场价格,共同议定应付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酬劳,企业将相关审计费用缴纳给审计署,审计署按报表业务完成量和业务复杂度确定档次,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委托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给予审计,并将相关经费调拨给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的财务报告由注册会计师检查后,一旦发现有严重错漏报,不但可以拒绝表示意见,持保留意见,还需要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将之上交给证监会予以向社会公开。该业务完成机制的优点在于:(1)相应的审计费用是由审计署调拨,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即使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等企业不满意的审计意见也不会“劳而不获”,这样可以避免客户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利益威胁,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2)招投标过程中,由企业参与旁听,可以做到公开透明,防止暗箱操作,保障企业权益;(3)审计署对注册会计师事务的定期抽查有利于防止事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审计寻租,即中标以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的合谋,导致审计意见不实。这只是以审计署为例,这个中间机构也可以是证监会或者财政部门,这样的模式重构从根本上解决了审计寻租问题,利用协同效应将监督、运行以及征信各机制通过信息沟通,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实现了机制间的有效耦合,从而发挥出较单个机制作用产生更大的整体功能,达到了设计之初整体功效实现的目的。但该模式仍然有缺陷:其改革会导致相关法律法规变动,人员调整等等,成本较大,调整范围相对较大;一旦该模式确立,废除较难;特别是对于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甚至对整个会计行业发展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独立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内部控制制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近些年来在我国的企业中逐渐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基础的薄弱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文章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涵;问题;对策

内部控制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理论,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发挥,能够加强对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防范潜在的舞弊行为和风险,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企业各项活动健康有序运行,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对经营管理战略、政策及基本财务目标进行预先的规划,以制度化的形式将这些规划予以落实,强化对企业内部各项活动的监督、控制和管理,从而达到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活动效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目的。内部控制主要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

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实现以下目标:一是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二是保证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在政策、法律、规章制度等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三是要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四是要确保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都是通过内部会计控制来进行的,其在战略管理、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环境缺失的问题,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力度和效果上不尽如人意,难以有效发挥其管理与控制作用。首先,我国一些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企业领导及部门员工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往往不予配合,甚至有一些企业领导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以行政命令代替制度规范,导致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得到落实。其次,我国大多数上市企业虽然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内审部门等机构,但是由于内部治理结构等问题,这些机构在内部控制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大权仍然掌握在少数控制人手中,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无法有效执行。最后,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不高,缺乏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企业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这些都给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带来很大阻碍。

(二)企业财务控制能力比较薄弱

我国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比较低下,财务控制比较薄弱。一是很多企业的现金管理能力不强,导致资金闲置和浪费的情况比较严重。一些中小企业为了躲避相关部门的监控,留有大量的现金,企业的收支情况没有得到及时的反映;一些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没有进行严格的预算和计划,盲目地进行生产规模的扩张,如购置大量的固定资产等,导致日常经营中营运资金缺乏,容易陷入财务困境。二是一些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能力比较差,导致资金回收存在问题,形成大量的坏账。这些企业为了扩大销售规模,往往盲目采用赊销政策来进行销售,而且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导致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形成呆账坏账。三是很多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能力比较薄弱。目前,很多企业中存在着成本费用核算不实、成本费用控制能力低下等问题。一些企业在进行成本费用管理时往往以利润最大化作为最终目的,导致虚增利润、转移成本费用等财务造假行为屡见不鲜,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非常低下。

(三)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是一个历时较长、持续性的过程,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到严格落实并发挥效果,需要有健全的监督机制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主要是通过内部审计来执行的。首先,我国很多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缺乏重视,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集中在企业经营、舞弊及特殊项目审计方面,在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方面严重缺失。其次,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普遍缺乏独立性。企业内部审计机工作往往由财务人员和其他人员代为完成,专业从事内部审计的人员较少,一些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开展工作时受到领导和其他部门的干涉,这些因素都导致企业内部审计难以发挥独立监督的功能,难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进行客观评价。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要完善内部控制的环境,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以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为指导,从环境、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首先,企业要将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作为企业组织结构建设的重点,以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为指导,从组织架构的设置、公司管理层次的安排及权责清晰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企业尤其要重视董事会制度建设,引入专业的独立董事,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监督。其次,企业要不断强化内部控制人才队伍建设,在企业管理者及全体员工中加强对风险管理的宣传,建立健全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要不断优化自身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良好的风险观念。最后,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强化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能力

首先,要不断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要做好现金控制工作,对现金使用量进行最佳的安排;做好资金回收工作,减少企业的坏账率;对资金使用进行严格的预算和计划,提高资金使用的科学合理性。其次,要加强企业的财产控制能力。要对企业内部的财产和物资进行严格的内部控制,建立规范物资的采购、存储、领用及销售等程序,从而避免物资被盗用或非正常损毁的情况;要将财产的管理和记录工作相分离,从而避免内部人盗取企业财产。最后,要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一是要做好成本预算工作,要对影响企业成本费用的组成要素进行统计和分析,结合市场的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定额指标。二是要实行目标责任成本控制。要严格根据目标成本进行预算工作,将目标成本层层分解落实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三是要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成本费用分析工作。要找出偏离目标成本的幅度和原因,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内部控制监督作用

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发挥其独立审计的职能,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价。目前,我国的大型企业一般都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然而很多中小型企业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这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开展。首先,企业要结合自身条件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岗位或部门,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价。其次,企业管理层及各个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时配合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从而使得内部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其独立监督的作用。最后,企业要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等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科学的审计体系。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保障,其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及经济效益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企业要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强化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能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内部控制监督作用等措施,提高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史会民.风险导向型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09).

[2]刘宝荣.企业执行内部控制规范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思路刍议[J].中国总会计师,2010(12).

[3]刘玉侠,潘金杨,王娟.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发展与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3).

独立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认为,会计公正一直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所致力追求的目标,其内在机制也在随着会计方法及其手段的日臻成熟而变得愈加规范有效,与此同时,现实经济在深度与广度上的拓展,对构建会计公正的实现机制也愈加变得迫切。

关键词:会计公正 内涵边界 对策建议

建立会计公正的实现机制是有效运用会计工具来服务经济的重要保障,特别是随着现代经济在规模和内涵上的增强,更是要求会计工具能够公正地处理和反映现实经济的运行状况,不断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指导、为宏观决策部门提供信息导航。到今天会计公正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经济运行是否正常的前提条件,是保证企业良性竞争不可或缺的必须手段,可以说,构建会计公正的实现机制将对会计工具能否有效地行使其核算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结合现代会计实践的发展要求来阐释会计公正的内涵机理,并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会计公正实现机制的相关对策。

一、会计公正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理论探源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经济犯罪便开始了。恩格斯指出:“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95)。”一直以来,某些个人为了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获得更多的份额,运用会计手段来操纵和扭曲个人财富的所得份额——这是经济活动呼唤会计公正的最直接诱因,其结果必然是会计活动不断背离会计理性的初衷,会计活动本身也日渐沦为某些个人攫取社会财富的手段、方式,会计理论及方法更是因此而失去了发展和完善所必须的土壤,并最终引起经济紊乱和社会财富的大量流失。

(二)国外实践西方会计公正的论失甚至从会计诞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已伴随其间。但早期的会计人员只是向业主负责,属“账目保密”时代,会计公正问题并未引起人们重视,会计工具对社会财富的反映和联动功能也很脆弱,运用会计工具来对实际经济活动进行歪曲或篡改的可能性极小。但在现代股份公司两权分离的条件下,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不断发育成熟的现代社会,会计信息开始成为了财富涨跌的指示器,同时也成为了现代公司制度得以顺利运行的决策依据,并跟公司所有者、经营者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会计信息成为公司所有者、经营者密切关注的对象,由此,便衍生出公司管理当局虚报会计信息使其股东、债权人等蒙受巨大损失的事件。如在18世纪发生于英国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其案发的典型特征就是公司财务当局提供严重失真的会计信息,并因此扰乱了行业竞争的基本秩序,由此而迫使英国政府颁布了《泡沫公司取缔法》。即使是在当今资本市场和信息监管最发达、最严厉的美国,会计造假、审计庇护的丑闻也是时有所闻的,其牵涉的对象甚至包括了一些名声显赫的上市公司或审计事务所,当然,这些丑闻同时也折射出只要会计行为包含着人为的主观因素,那么,社会对会计公正的呼声就不会平息。如“安然事件”及“安达信事件”就是会计审计信息失真、公司绩效及其财产被人为高估的集中表现。

(三)国内实践 西方国家存在的问题在我国也存在,这可以追溯到我国历史的早期时候。如在秦代,有些财计官为了盗取钱粮而篡改账目、销毁会计簿书的现象就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当时的财会制度又不健全的情况下,会计行为无疑具有极大的主观性,会计公正就成为决定会计信息是否可靠的关键因素;到明代英宗时期,因会计、审计公正沦失,仅四年间账目未经核查者就达十二万,可以说,财会官员随意编造数目和篡改账簿的行为几乎成为了普遍现象,由此而造成的钱帛亏损不计其数,并日益发展成为贪官污吏侵蚀国家财产的主要形式,这可能是该时期国家财力衰减的重要原因之一;到了清代,会计公已无从可言,中层官吏贪污盗窃异常严重,中央各主管部门的账面记录一团漆黑,全国上下的会计账目几乎是各自为政、混乱不堪,整个会计体系濒临崩溃边缘,其间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朝廷显要利用其手中职权无视计财制度、肆意践踏会计公正、使国家财富蒙受巨大损失的事件,会计公正丧失、审计监管不力现象十分严重。到今天,会计公正依然是经济活动所致力追求的目标,因会计公正丧失而使会计工具本身的经济解释力正在逐步下降,会计、审计监管不力甚至还成为诱发公司不良资产高估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因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而使许多上市公司的市场诚信出现危机,加上外部会计、审计监管制度缺失,使得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受到了强大冲击,并在相当程度上引发了国家资产流失,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诸如像红光、琼民源、麦科特及ST黎明等一系列上市公司及其关联的会计、审计师事务所的曝光,无不反映出当前我国会计、审计制度所隐含的缺陷,但同时也反映了一些上市公司对会计公正的漠视和践踏,当然,这种状况在相当程度上还折射出当前构建会计公正实现机制的艰难和紧迫。可见,在会计发生、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尽管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沿革不断朝着通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后来以借贷复式簿记及其账务处理原则为标志的现代会计体系的形成更是被赋予了极大的科学性,但只要经济活动存在两权分离,只要会计主体的属质没有改变,经济活动呼唤会计公正就不会停滞。

二、会计公正机制的内涵分析

(一)会计执业资格主体获准与解除机制会计执业资格主体获准是指依照会计执业资格所规范的相应准入条件及其标准由相关人员获取执业资格证书和持证从事会计活动,其间,会计执业资格主体应按照有关要求及规程行使其权、责、利的职能。具体而言,这些职能包含了依法获得执业资格权利、自觉遵守会计准则及其道德规范、准予行使审计职能、维护审计执业声誉和有权取得合理的执业回报等。因此,会计执业资格主体实际上是充当了双重代理的角色。根据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会计执业资格主体只有向委托人提供充分、真实的会计信息才称得上是完美的委托代理者。而会计执业解除机制旨在维护会计公正、增强会计功能和捍卫会计权威,对不再具备会计执业资格的人员及其机构进行执业资格调整,并通过会计执业资格的重新认定、强化或者信誉评查,将那些不再具备会计执业资格的委托代理者(个人和机构)适时从会计行业剥离出去。从美国的经验看,这种调整行为常常是由审计事务所来最后决定的,由于审计事务所在全美整个会计执业资格体系中享有最后决策权,因而,政府对审计事务所的执业资格监管也是最严格的,这样就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会计执业资格主体的公正性,当然也就保证了会计信息披露的权威性。在我国,审计事务所的调控功能已逐步得到强化,相关的立法与司法程序也逐渐建立、完善起来,有关会计执业解除机制的原则、条件、程序及执行已授权审计事务所来制订实施。与此同时,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审计监管、审计责任和审计规范,并通过增进政府专门职能以加强对审计事务机构的资格审查和事后监督,健全了审计内部的层层监督传递机制,提升了审计事务机构的执业能力。

(二)会计执业资格主体的公平竞争机制会计执业资格主体的公平竞争是会计公正机制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影响会计公正

机制发挥作用的制约性因素。由于会计执业资格主体的市场声誉与其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有关,只有向委托方提供高质量信息的会计执业资格主体才能拥有良好的市场声誉,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反之,会计执业资格主体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引入会计执业资格主体的公平竞争机制是增强会计公正的重要环节之一。会计公正理论认为适度竞争才是公平竞争,竞争过度和竞争不足都不利于会计执业资格主体的和谐发展。这里的适度竞争指的是会计执业资格主体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通过增进自我的执业素养、提高机构的市场声誉和扩大信息的服务范围,以达到会计执业资源优化配置和会计信息供需双方和谐发展的均衡状态。竞争过度则是指会计执业资格主体之间因过度消耗会计执业资源而引致会计执业资格主体所提供的信息质量降低、效益下降的竞争状态。而竞争不足则是指市场在会计执业资源的配置中作用不显著。可见,倡导会计执业资格主体的和谐发展对维护会计公正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指出的是,会计执业资格主体的和谐发展包含了会计执业资格主体自觉接受合理的竞争规则及相关约束,有效采取合理的竞争策略,不断取得合理的执业回报,以达到会计、审计资源在全社会的合理配置,行业间、企业间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并最终实现整个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其结果是会计执业资格主体自身不断成熟、完善,会计执业机构、会所等载体进一步发展壮大,会计执业环境将迈入一个更为趋同、和谐的境界。当前我国会计信息服务市场已处在发展、完善之中,会计执业资格主体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相关制度体系已开始得到改善,会计公正已日益成为决定会计信息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也成为了正确估价企业资产状况的最重要的信息依据。

(三)会计执业资格主体的有效监管机制会计执业资格主体的有效监管是会计公正的基本要求。但在现实中,某些个人为了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获得更多的份额,便扰乱会计执业秩序、人为操控会计信息和影响会计执法来达到个人目的,并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即得福利。因此,从宏观层面上建立更加完善、严格有效监管机制是构建会计公正的重要环节。其中,相关的监管制度和监管程序是构建会计执业资格主体有效监管机制的两大支柱。就相关的监管制度而言,这是实现会计执业资格主体有效监管的法治依据,是体现会计公正、反映会计功用、实现会计真实的有力保障,也是明确规范会计执业资格主体权、责、利的基本法律文件;而相关的监管程序包含了政府相关职能机构对会计执业资格主体活动的监督、考核及评审,也包含了上一级会计监管机构依照制度对下一级会计监管机构的监察和考评,其目的是确保会计公正得以充分体现。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发展的方向,其典型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之一。因此,会计执业资格主体的有效监管机制要以完善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对会计执业的内部监控制度为基础,通过会计执业资格主体的适时分离,在会计执业内部形成一环扣一环的牵制监督制约,以形成自觉、自律和自制的会计内部监管机制,不断增强会计执业资格主体有效的监督调控功能。与此同时,会计执业外部委派制也是建立会计执业资格主体有效监管机制所不可或缺的。委派制的实施可以规避因经济活动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对立,甚至经营者背离所有者权益的倾向,因此,委托者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实施委派制,无疑可以有效形成经营者与所有者利益冲突的制衡因素,以保证所有者能够适时有效地监督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当前,建立标准数据库是实施委派制最透明的方法之一,通过会计电算智能信息源,将会计执业资格主体所产生的会计信息与外部审计智能监控系统进行比较,并通过导入外部会计执业评价机制以不断促进内部会计执业资格主体行为的改善与优化,以从根本上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四)会计执业资格主体的独立审计机制审计主体是构成独立审计行为的重要因素,一个完备、健全的独立审计过程离不开审计主体的有效活动,否则,审计主体就不能有效行使其应有的审计职能。当然,有效的审计活动需要相关的审计制度及其法规作保障,这是有效确认审计主体权、责、利的基本依据。当前,在审计过程的产生、推行实践中,审计制度及其相关法规的缺失是引起审计活动效率低下、会计公正难以得到外部支持的主要根源,所以,在审计与会计关系中,审计监管的成效将直接对会计执业资格主体构成约束,这不仅是审计活动的主要职责,也是主导审计结果、影响审计结论的重要保障。从审计分类视角看,审计包括了国家审计(也称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也称注册会计师审计、民间审计等)和内部审计。(1)国家审计。一般来讲,国家审计主要是通过各种规范制度来制约独立审计行为,并实行定期的间接监控,以确保独立审计活动的质量。这些规范制度主要包括独立审计活动的基本法规、准则或条例,也包括相关行业对独立审计活动实施制约的法规和程序。其中,独立审计活动的基本法规旨在明确审计机构的法律地位以及独立审计主体的主要职能,同时也包括了审计机构的产生办法和隶属形式,是审计机构得以启动、运行的基本法律依据;而独立审计活动的准则或条例则是在基本法规基础上进一步派生出来的相关约束规则,主要在于对独立审计活动的实施、监控和裁决提供一种技术支持,是独立审计活动基本法规的具体化、规范化和条文化。(2)社会审计。社会审计往往注重日常的审计监督行为,对独立审计活动的合法性、有效性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求证与监督,如监控独立审计行为者的资格是否符合执业要求、其执业能力是否达到执业标准、执业过程是否符合执业规范、执业结果是否真实公正等。需要强调的是,这类审计活动常常带有鲜明的区域特征或行业特征,是独立审计机构与会计执业资格主体具体结合的再现形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审计需要根据一个地区或行业的某些特征而在诸如实操、监控和裁决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该地区或行业审计活动的相关要求。此外,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入制、大型国有企业审计准入制等等都是该类审计规制的重要补充。(3)内部审计。就内部审计而言,它是监督和评价组织内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旨在促进其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称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与评价活动,并通过审查和评价组织的经营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及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协助组织的管理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恪守组织的财务制度,不断为组织的经营目标而努力,为此,内部审计向其提供与审查活动有关的分析、评价、建议、忠告和资料,内部审计可有效地促进成本管理、不断改善管理人员素质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五)会计执业资格主体的风险防范机制会计执业资格主体的风险主要是由会计公正机制缺乏前瞻性和及时性所致。即会计公正机制作为一种会计执业活动的要素之一,具有对会计活动的组织、实施及其后果产生未来的执业预期,并为更好地实现会计活动目标作出预见性调整,其实质是会计制度、会计执业资格主体素养及组织经济绩效的综合反映。可以说,没有会汁活动目标的预见

性调整,就难以对会计信息失真行为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而会计公正机制的及时性则主要指会计行为活动应与会计公正的实现保持同步,只有始终如一的会计公正行为才能有效规避会计执业资格主体的道德风险,否则,会计公正结果就很难得到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加上会计活动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会计事后监督的作用也相当有限,从而进一步加大了维护会计公正的风险。因此,加强会计执业资格主体活动的基础工作建设至关重要,这也是建立会计执业资格主体风险防范机制的基础性环节。当前在其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完善授权负责、主管审批、交叉复核、定期核对、离岗审计及加班记录等一揽子制度,切实构建事前、事中和事后风险防范机制。会计信息是会计执业资格主体活动及资金运动过程的原始反应,是会计执业公正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启动审计监督的主要依据,对这些信息进行真实、安全、完善地传送、记录和保管,是实施会计执业资格主体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内容。此外,会计执业载体机构或会所还要建立、健全会计执业档案信息管理制度,严格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立卷、调阅、复制、检查、销毁和保管等操作规程,确保档案信息保管安全、规范、完整。此外,要不断加强上级管理部门对下级职能部门实施及时有效的监督指导,加强与被监督对象的联络,定期对被监督对象的会计信息进行质量分析评估。

三、会计公正机制建立的对策

(一)会计公正机制的实践从会计公正实践的渊源来看,会计公正最早的萌芽是会计正义的思想,但这种思想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观点和可供遵从的依据。后来人们又提出了程式公正的概念,强调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等行为程序,并认为会计公正并不体现在它自身的真实性上,而在于它是否依照所公认的会计准则及相关合约安排进行加工处理。如早期的会计学家伊尻雄治强调:“会计的过程同它的结果一样重要。”会计学家阎达五也认为:“在人是‘有限理性’的前提下,我们应当侧重程序理性,加强对行为过程的考核‘控制’,只要程序合理、过程规范,结果理性自然是程序理性的必然结果,而不应刻意追求结果理性、倒置本末。”(朱小平等,2004)从实际做法来看,为了实现会计公正,在较早时候就出现了运用国家力量来强制推行会计公正的做法,其主要形式就是国家的相关立法及其执行机构,到今天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些形式已经趋于完备。如英国通过对公司法的多次修改,不断增强会计活动的客观性及科学性,以进一步体现会计公正,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美国在经历了大危机后,先后通过立法和构建会计公正机构来强化会计信息质量、凸现会计公正的要求;继“安然事件”和“安达信事件”后,美国政府又通过颁布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 Act),以进一步增强其推行会计公正的决心。毫无疑问,这些做法对于构建会计国际执业的公正机制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会计公正机制完善策略在今天我国尽管在这方面也有所重视,但其收效却并不显著,需要完善。

(1)提高会计执业人员素质。提高会计执业^员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两方面内容。业务素质要求会计执业人员要不断吸取新知识和新技能,具备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能为经济活动的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此外,会计执业人员要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职责履行中遵纪守法,不谋私利,不丧失原则,不编造、篡改和匿藏会计数据,自觉抵制会计造假行为。

(2)完善会计法律法规。维护会计公正,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确立会计立法立规模式要综合考虑社会各利益集团的需要并全而依照《会计法》、《证券法》、《民法》和《税法》等法律要求,坚持《会计法》在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不断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增强会计公正。公正的会计信息表现为真实、可靠、相关和及时,在这一要求下,社会各利益集刚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才能更好地满足。在会计监督立法方面,目前已形成了以新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法规等为主导,包涵《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在内的立法立规体系。相比之下,审计准则的制定比较滞后,亟待加紧制定。当然,完善会计法律法规还要考虑国际投资者的需要,既要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又要借鉴成功的国际惯例,使之真正成为一套能够与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3)强化会计执法观念。要强化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意识和执法信念,明确会计、审计执法监督职能,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实施力度,对会计、审计违规违纪行为严格予以惩处曝光。另外,政府部门还必须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监管,从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资格质量抓起,与此同时,企业经营者也要不断增强会计执法观念,带头遵守会计、审计执法监督规范,坚持以法纪为准绳、以制度作保障,决不利用手中的职权从事以权谋私、以权受利、指使或强迫财会人员做假造假的违纪违规活动,切实做到遵纪守法、合法经营、扶正祛邪、趋利避害。

(4)全面提升经济绩效。经济绩效的全面提升对会计公正机制的正常运行关系重大。企业是经济的细胞,导入企业良好的绩效考核机制是实现经济绩效的基础。从会计公正的角度来看,企业良好的绩效考核机制是跟企业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分不开的,这要求会计活动必须公正地把企业的整体目标分解为每个业务单元,并通过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的关键会计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全面建立公正的会计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并及时根据企业经营状况的动态调整,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当然,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所处的发展阶段、行业特点及其员工素质状况等来收集考核资料、实施绩效考核、确认绩效考核结果和实现考核结果反馈等资料的整理、汇总和归档,以确保经济绩效的考核能落到实处。这项工作的实施对于进一步优化绩效考核形式、确定绩效考核周期、合理分解和选择绩效考核指标等均具有重要影响。

(5)确保公平竞争。会计公正观认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会计公正的前提和保障。为此,政府要致力于消除完全垄断及其衍生的竞争不足,防止地方保护主义,矫正区域市场变相追求局部利益的行为,不断撤除各种有碍公平竞争的超经济障碍;与此同时,还要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企业要根据自身条件,找准竞争领域,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市场战略分析选准切入点,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变盲目竞争为发挥优势经营、变被动接受市场为主动选择市场、变依靠政府保护为寻求自我保护,切实制止任何扭曲市场或阻碍市场发育的不正当行为,不断提升企业参与市场和在市场中发展壮大的能力。与此同时,当竞争中的利益差距不断拉大时,要适时运用国家力量对失衡利益予以调节,因为有效的利益调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公平竞争所产生的不公平结果,是公平竞争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防止因利益不均而导致社会主体应得利益受损的重要手段。

(编辑 虹 云)

上一篇:审计调研论文下一篇:投资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