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大学硕士论文范文

2023-08-11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求学:请给考生和家长简单介绍贵校的科研实力。

南京林业大学:我校现有“机电产品包装生物质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工程中心1个,“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驗室”“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的林产化学与材料国际创新高地”“银杏产业”等10个国家级创新联盟,“江苏省观赏主题木本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江苏省速生木材及农作物秸秆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等50余个省、部级研究开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66个校级研究所和研究中心。

求学:今年贵校的招生专业有什么变化?

南京林业大学:我校申报的“智能制造工程”已通过教育部备案审批,2020年该专业划入“机械类”开始招生。该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及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智能产品设计制造,智能装备故障诊断、维护维修,智能工厂系统运行、管理及系统集成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此外,我校今年还新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划入“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招生)。

求学:贵校在专业上采取的是大类招生模式,请问这种模式有哪些特点?

南京林业大学:2020年,我校采取“专业大类+具体专业”并行的招生模式,将对考生的文化基础要求相似、课程关联度高的专业划入同一个大类进行招生。“专业大类”招收的学生可在专业分流时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和专业兴趣选择具体专业。采取“大类招生”后,考生只需研究与选择专业大类的信息,填报志愿难度相对降低。

求学:学生入校后能否转专业?

南京林业大学:学校实行二次专业选择制度。在新生入校后第二学期提供在全校范围内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申请转专业人数可以达到该专业本年级人数的30%,近年来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接收率达90%以上。

求学:请问贵校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有什么举措?

南京林业大学:我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开放办学与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瑞典、俄罗斯、日本、法国、意大利、芬兰、伊朗等2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学术研究、师资培养和人才交流合作关系。学校积极探索实施多模式、多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国际组织实习项目、江苏高校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暑期海外文化交流、海外实习实践等项目;与世界名校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举办经教育部批准的“3+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求学:贵校为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提供哪些平台与指导?

南京林业大学:我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设有综合服务部、市场发展部、就业信息部、就(创)业指导部等部门,并配套有信息查询室、洽谈室、会议室、资料室和档案室等设施。中心积极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平台,努力拓宽我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全面开展对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并为毕业生求职就业及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林业科技推广;生态林业;建设;应用

在开展生态林业建设的过程中,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不但是提升生态林业建设水平的强大保障,而且是降低生态林业建设成本的重要途径。因此,如果想要顺利地完成生态林业建设目标,就一定要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1 林业科技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生态林业建设离不开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大力支持。在开展生态林业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借助于林业科技推广,能够有效地传递相关的林业信息,从而更加合理地配置生产资源,进而有效提升生态林业建设的整体效益。其次,借助于林业科技推广,能够有效地促进相关林业技术的转化。就林业科技的发展而言,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对现有的林木资源实施更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新生林木的种植和生长。新生林木种植是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种植新生林木的过程中,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随着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大幅提升了林业种植技术的适应性,从而使更多的林业技术被应用到生态林业建设中。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能够有效地促进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再次,借助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能够有效地提升生态林业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根据相关的工作实践表明,一方面,通过各种新型林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林木的成活率;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新型林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够进一步扩大生态林业建设的规模,从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能够有效地提升生态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最后,借助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能够为林农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除了能够促进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之外,还能够促进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在当今时代林地分包到户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林业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不但能够有效地降低林业生态的风险,而且能够有效地提升林业用户的经营管理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林农的经济收入水平必然能够得到稳步的提升。

2 林业科技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

目前,就林业科技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应用而言,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完善的林业监测体系,以及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偏低等,这些问题会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成效产生直接的影响。现提出如下对策。

2.1 全面强化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和推广队伍的建设

在开展生态林业建设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发挥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最佳成效,就一定要全面强化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和推广队伍的建设。在此过程中,首先,相关政府部门要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和技术资金支持,加强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相关的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其次,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林业科技推广制度,加强对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的管理。另外,为了有效地提升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要建立起阶段性的林业科技推广目标和林业科技推广措施。再次,充分地利用各种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与信息传播手段,从而有效地拓宽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渠道。如在工作实践中,可利用互联网普及各种林业技术知识。最后,全面强化林业科技推广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地提升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推广工作的实际需求构建相应的人才招聘体系,尽可能地聘用那些具备推广工作经验的人员;另一方面,构建完善的培训教育体系,定期组织推广人员开展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培训。

2.2 全面增强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开展生态林业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突出林业科技推广的作用,就一定要加大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对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对宣传模式和方法实施创新。借助于当下的媒体环境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确保相关的林业建设人员与社会大众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在生態林业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如通过相关的现场问答或实践操作展示,有效地提升林业建设者与社会大众对林业科技推广的思想认识。另外,为了促进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还可以建立起相关的林业科技推广基地。其次,重视林业技术的研发和储备,保障林业科技投入的综合性,大力推动林业技术储备工作的协调发展。

2.3 构建完善的林业监测体系

生态林业建设属于系统工程,除了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之外,还需要对林业发展情况实施持续有效的监测。因此,在开展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构建完善的林业监测体系。在开展生态林业建设的过程中,林木品种不相容、病虫害肆虐以及幼苗成活率低等是较为常见的问题,这些会对生态林业建设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2]。因此,构建完善的林业监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全面地加强对生态林业的管理,对林木的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建立起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其次,构建完善的检疫御灾体系与防治减灾体系。在工作实践中,要重点防治那些会对林业资源造成重大危害的生物,大力推广林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林业科技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提升生态林业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工作实践中,要全面强化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和推广队伍的建设,加大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构建完善的林业监测体系。

参考文献:

[ 1 ] 陈后良.林业技术推广对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J].南方农业,2018(10):66-67.

[ 2 ] 刘伟平.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农家致富顾问,2019(7):5.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该文以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涉及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法获取了一手数据,构建了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综合指数为73.07,处于中等水平,有待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交流能力、实践意识能力、创新成果及创新意识能力的评分较低,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抑制了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的竞争力。

关键词:新农科;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

Evalua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Competitiveness in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LI Zhongming et al.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33, China)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e;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alents

2018年11月13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吴岩在“新时代云南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议: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与发展[1]。培养农林人才是新农科建设的重点之一,而培养创新型农林人才是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2]。西南林业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本科林业高校,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结合该校实际,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农林人才竞争力的意义重大,既有助于培养农林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也有助于促进学校长远发展。

理论界对于农林人才竞争力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农林人才的界定。刘爱辰等[3]认为卓越农林人才是德、智、体、美综合发展,具有爱农、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热心奉献的执着精神,具有创新合作能力和实践精神的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陈俭等[4]提出卓越农林人才是立足于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意图提升、改造传统农、林专业的高层次、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二是人才竞争力的阐述。李光全[5]通过研究得出,可以通过重塑全民皆才观念、支持培训模式革新、以特色制度优势推进人才引进、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等方面来进一步加强中国人才国家竞争力。刘佐菁等[6]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和比较2011—2015年中国31个省市科技人才的竞争力,提出扩大创新人才规模是强化人才竞争力的首要任务。司江伟等[7]立足于要素加权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认为建立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出发点是针对区域人才发展情况全面评估,分析利弊,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人才发展和经济增长。三是提升策略的研究。刘怡[8]针对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现状,提出了完善人才选拔、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优化人才服务水平及创新人才激励途径等对策。朱剑利等[9]通过构建目标管理模型,提出了人才当量密度的提升策略,并采取具体措施获得结果反馈,从而发现人才当量密度的局限性。

综合来看,农林人才、人才竞争力、提升策略均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且研究成果颇丰,但依据丰富的问卷调研样本,且针对新农科背景下农林人才竞争力的研究却不多见。为此,笔者以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问卷调查法获取一手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制约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 新农科背景下农林人才竞争力评价分析

农林人才竞争力是多层多维的有机体,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的特点。因此,在研究新农科背景下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评价时,应遵循科学性、层次性、可比较性及可操作性等一系列的基本原则。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茨堡大学运筹学家教授Saaty(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10]。层次分析法能有效地分析客观指标体系各层次之间的非序列关系,有效地衡量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由于该系统简单实用,在社会、经济、管理等诸多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包含农林人才涉及专业7个年级的学生数据,变量众多,变量间的相关性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但减少指标易对结果造成影响。基于此,选取问卷调研法获取调研数据,再构建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新农科背景下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设立一些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指标,通过评价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对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次,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核心竞争力评价;一级指标层,根据新农科背景下农林人才培養新要求选取3个层面进行评价,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专业基础知识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实践能力是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动力,创新能力是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二级指标层次,按照一级指标层次的思路,筛选出能反映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特征项目,设计了衡量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12个评价指标。

根据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12个评价指标的具体权重以及问卷调研结果,本文将计算出可以具体衡量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指数。综合考虑已有研究及相关学者专家的重要研究成果,得出衡量高校农林人才竞争力的评价标准如下:80~100为高等水平,60~80为中等水平,0~60为低等水平。

1.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20年对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涉及专业各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503个有效样本。西南林业大学涉农、涉林专业较多,选取样本应既具有农学、林学2个门类的特点,样本容量也适当。因此,选取农林经济管理、技术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农业管理、农村发展等以林业经济管理、农村区域经济等为重点研究领域的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具有代表性。

调查问卷由4个部分组成:(1)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自我认知程度、获取专业知识渠道、学习行动力、CET-4分数等问题;(2)实践能力,包括实践能力自我认知情况、课外实践兴趣程度、处理实践活动突发事件能力、专项实践能力证书个数等问题;(3)创新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自我认知情况、创新活动期望程度、实践创新能力程度、发表科技论文数等问题;(4)基本信息,包括性别、专业、学历、年级等问题。

1.3 结果分析 通过构建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一级指标影响程度判断矩阵和二级指标影响一级指标程度判断矩阵,并借鉴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两两判断,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将W值归一化处理后,可得B1=0.2292,B2=0.3854,B3=0.3854。即专业基础知识所占比重为22.92%,实践能力所占比重为38.54%,创新能力所占比重为38.54%。按此办法将二级指标分别作出判断,分别获得二级指标权重。再算出3个方面影响指数之后,对各指数进行适当的加权处理,计算出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综合指数,它是反映在新农科背景下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综合指标,综合指数越高,则影响力越强,反之亦然。每个矩阵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CR<0.1表明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接受计算得到各指标对目标层的权重。

根据以上测度方法,得到了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中,创新技能(C11)的权重是最高的,即创新技能对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影响是最大的,权重占0.1799。其次是情景实践能力(C8),权重为0.1631。再次是专业知识能力(C1)和多学科学习应用能力(C4),权重均为0.1394。由此可以看出,提升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应重视农林人才创新技能的培养,而这方面的能力是现如今涉农、涉林专业学生普遍缺乏的。而对于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了创新技能,才能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从各方面入手分析现状。

通过问卷结果对各二级指标进行评分,其中,计算机应用能力(C2)、外语交流能力(C3)、专项实践能力(C7)、创新成果(C12)均根据等级考试、竞赛等学生参与实际情况进行衡量评分,其余二级指标根据问卷结果的平均值进行评分(表2)。结合表1、表2的结果可计算出,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综合指数为73.07,结合高校农林人才竞争力评价标准,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其中,3个一级指标分数均处于中等水平。由此可知,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均有待提升。

2 新农科背景下制约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研法针对构建的新农科背景下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专业基础知识缺乏、实践能力有待增强、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影响因素,制约了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培养。

2.1 专业基础知识缺乏 农林人才竞争力需要建立在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上,而现今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不足抑制了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缺乏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缺乏外语交流能力2个方面。当前教学模式仍以老师、教材、考试等为主,而较少采用课堂讨论、案例指导、课程设计等新颖的教学方式,未注重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降低了学生对计算机、外语等可辅助研究的学科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及交流能力,导致学生不擅用专业知识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2.2 实践能力有待增强 根据对西南林业大学农、林相关专业的调查,虽然学校重视和强调加强实践教育,但在实际指导过程中提供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是不够的,尤其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意识能力。学校实践教育主要包括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科学研究实践等,教师通常以教科书为基础,给予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实践的兴趣程度较低,实践能力仍停留在基础阶段。

2.3 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发现学生创新成果不足和创新意识能力均抑制了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成果不足。由于农、林相关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教育资金的不足使课外实习仅流于形式,使学生很难有条件地获得创新成果。同时,创新型教师的培训滞后,也限制了创新教育的全面实施,从而难以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意识和观念以及对从事创新活动的期望程度。

3 新农科背景下提升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农科背景下农林人才的需求体现了许多新的时代特点,针对制约西南林业大学农林人才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进一步学习完善专业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等建议,以期促进西南林业大学农林相关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竞争力的提升。

3.1 丰富专业基础知识 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日后工作、学习的重要基础,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时不仅应将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过渡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应重视计算机、外语等可辅助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科目,并依据课程所学知识举办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执着于教学大纲,而应灵活掌握课程内容,将新的内容、知识、信息与社会、学科的发展紧密联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发展趋势和专业前沿理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多学科学习应用能力,并且熟练地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2 提高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是学校教學工作的重要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提高专业质量和实践能力,邀请专业人员根据实际工作经验给学生授课,提高学生对实践的兴趣程度。其次,促进西南林业大学与关联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通过学生参加、解决实践性问题,促进对话交流、开展综合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积极促进有效成果的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力。

3.3 增强创新能力 学校要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及创新成果,且满足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学生为目标,培养大批高质量创新人才。积极创造条件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如举办各种学术会议、科技文化节等,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学校需要形成长期稳定的机制,有目的性地引导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如派遣教师到企业、政府相关单位进行临时培训等,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时代云南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EB/OL].[2018-11-13]. http://www.news.ynu.edu.cn/info/1095/24856.htm.

[2]李保云,张海林,张洪亮,等.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02):128-131.

[3]刘爱辰,王伟.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9):264-267.

[4]陈俭,詹一览,黄巧香.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下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7(21):43-45.

[5]李光全.中国人才国家竞争力的指数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J].领导科学,2014(14):42-44.

[6]刘佐菁,陈杰,苏榕.广东省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22):134-141.

[7]司江伟,韩晓静,沈克正.山东省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例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7(02):100-103.

[8]刘怡.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5):64-66.

[9]朱剑利,赵志伟,李肖雪,等.基于目标管理模式的企业人才当量密度提升策略分析[J].企业管理,2017(02):58-59.

[10]谢忠秋.Cov-AHP:层次分析法的一种改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32(08):137-148.

(责编:张宏民)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创新是21世纪管理主题,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之一。林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林业企业更是要在兼顾生态的条件下,依赖创新精神来发展的。在企业的发展中寻求创新,才是今后林业企业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管理创新;林业企业;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规划科学发展的主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国务院决定在2011年至2020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政府的一系列新的发展政策的出台给林业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应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认识自身的不足,以创新的经济管理方式来把握这一机遇。

一、传统林业企业管理模式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要使之得以改进就必须创新

1.传统管理模式中习惯依靠经验进行管理。管理者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往往习惯于把自己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理论运用的新发生的事物中,而不能认清当前的形势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新需要,从而导致管理观念落后,使企业不能得到有效地发展,甚至可能出现发展停滞的状况。

2.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主管者占据主导地位。在管理层次中,下级永远服从上级的领导,并且工资的多少也往往取决于职位的高低。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企业会因为主管人员的错误而使得企业陷入困境。

3.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实现在利用最少的资源的情况下创造出最多的经济效益的要求。有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只注重自己生产的产品的多少和质量而对当时市场的供求关系等信息缺乏科学的、清晰的认知,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

二、林业企业管理创新的领域

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包括管理观念、管理理论、管理文化、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等方面。林业企业管理途径的创新不能只局限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而必须是从各方面进行创新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林业企业管理彻底的脱离原有的管理方法而得到有效地改进,进而實现林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1.观念的创新才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石。不同的观念导致不同的管理理念从而产生不同的管理方法。因此要求我们最先在观念上实现创新。要有管理观念的创新必须具有时刻与世界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相接轨的发展眼光,同时要具备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的创新思想。

2.管理理论是实施管理的理论依据,先进的管理理论是科学管理的前提。现今的世界上还存在着比较多的管理学派,具有各自的管理理论体系。不管学派多少,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通过科学理论知识,来寻求一种最科学、经济的管理方法实现企业管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文化的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并能给企业管理带来无限活力。美国管理学家特雷斯

迪尔在《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中认为:每一个企业,事实上每一个组织都有一种文化,而文化强有力地影响着整个组织,甚至每一件事。把一个企业做成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是该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标志,如美国的“可口可乐”、“耐克”等。作为管理者,在完成对企业战略、组织、技术管理的同时,应把主要精力用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培育上,把企业团结成一个全新全意为目标努力的团队。

4.科学的管理制度能为企业带来深远的影响,管理制度的创新能为企业带来持久的活力。我们所说的管理制度的创新主要指企业内部的人事制度、工资制度、财务制度、违规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制度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因此,管理制度的创新具体表现为人事选拔的创新、制度的制定的创新和内部工作流程的创新等。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打下基础。

5.组织的创新可以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的组织包括部门设置、人员分配、权利分配等方面,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成效。科学的组织应当是一个柔性的有机体,僵硬的组织机构是不能适应现代经济、技术的变动的。林业企业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合理”的原则“高效”的原则、“科学”的原则。在人员管理的方面,要建立精简,要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才可以有效地推动林业企业的迅猛发展。

三、管理创新在林业企业的作用

1.管理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管理创新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管理创新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企业内部的环境从而促进企业稳定快速的发展。

2.管理的创新的发展会在最大程度之上带动新技术的发展创新。技术创新才是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的力量之源。技术创新往往会收到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而管理的创新恰恰在这一方面为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所需的土壤。企业可以在内部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技术创新以实现对企业技术的突破。

四、结语

管理首先是艺术,才是科学。在当今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用一套固定不变的管理方法去管理一个企业是行不通的,林业企业也是如此。创新的经济管理方式无论是对林业自身的经济发展还是传统管理观念的改革方面,都是需要管理者们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只有将创新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林业企业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更加迅速的发展。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近日,国家林业局正式印发了《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负责人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对《规划》内容进行解读。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规划》出台的背景。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林业改革发展、森林生态安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为林业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十三五”林业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今后五年,我国林业处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林业改革发展具备了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第一,林业发展提升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林业改革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林业重要性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将林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第二,绿色发展赋予了林业发展新使命。实现绿色发展,是我国发展理念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迫切要求林业承担起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夯实生态根基的重大使命,承担起创造绿色财富、积累生态资本的重大使命,承担起引领绿色理念、繁荣生态文化的重大使命。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林业发展新任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林业建设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增加生态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强大生态功能,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林业发展新要求。林业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服务功能和供给能力,满足全社会对林业的新需求。第五,全球生态治理带来了林业发展新机遇。重视森林、保护生态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和各国发展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要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明确指出“中国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林业在全球生态治理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角色。

在国家林业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务林人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林业“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和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全国森林覆盖率顺利完成21.66%的目标,森林蓄积量超额完成任务,达到151亿立方米;全国湿地面积5360万公顷;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林业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167万户,惠及林区500万人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启动;林业自然保护区达到2189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达4300多个;林业产业产值由2.28万亿元提高到5.94万亿元,2015年林业旅游与休闲人数达到23亿人次;林产品进出口额由963亿美元增长到1385亿美元。林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林业投入达到1.77万亿元,其中中央投入达到4948亿元。“十二五”取得的成就,为“十三五”时期林业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十三五”林业改革发展作出了科学谋划和安排部署,进一步确定了林业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定位、重大任务。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五中全会建议和国家规划纲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新要求,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了《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记者:《规划》编制是怎样开展和进行的?

答: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国家林业局历时一年多时间,组织开展了《规划》编制工作。国家林业局党组高度重视,多次研究部署,听取工作汇报,提出明确要求,给予及时指导。《规划》编制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形成基本思路,对“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开展了《规划》前期专题调研、重大问题研究,走访了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十三五”林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二是组织力量集中编写,形成了《规划》初稿、征求意见稿。期间,局党组多次研究讨论重大问题,局领导分别带队到基层开展调研。三是广泛征求系统内外意见,先后征求了各省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单位和老领导的意见建议,召开了国家林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听取了18位院士专家的意见建议,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网上征求意见活动。对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吸纳在《规划》稿中。四是正式定稿,《规划》稿经国家林业局党组会审定,于近日正式印发。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规划》稿共分六章、28节,全稿约4万字,配19张图、9张表、9个专栏,做到了图文并茂。第一章林业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总结了“十二五”林业建设的主要成就,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主要挑战。第二章“十三五”林业发展总体思路,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规划目标和发展格局。第三章主要讲战略任务。第四章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提出了国家重大工程和区域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第五章制度体系,提出了7个方面的制度。第六章加强组织领导,主要从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健全林业机构队伍、强化规划实施监督3个方面进行阐述。

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加强资源保护,加快国土绿化,增进绿色惠民,强化基础保障,扩大开放合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指标。从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林业生态公共服务更趋完善、林业民生保障更为有力、林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4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增加14亿立方米,湿地保有量稳定在8亿亩,林业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稳定在17%以上,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万亿元,林业年旅游休闲康养人数突破25亿人次,国家森林城市达到200个,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7万亿元。

在上述目标的基础上,《规划》还从生态保护、经济民生、基础保障3大类,设置了22个发展指标。其中,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混交林占比、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生态服务价值、森林植被碳储量、林业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林业就业人数、林业在岗职工收入年增长率、国家森林城市数量、林业机械化率、林业信息化率等10个指标,属于新增指标,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林业质量效益的提升,与推进林业现代化要求相适应。

林业发展格局。以国家“两屏三带”和三大战略为基础,统筹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提出了“一圈三区五带”的发展格局,包括京津冀生态协同圈、东北生态保育区、青藏生态屏障区、南方经营修复区、北方防沙带、黄土高原-川滇生态修复带、长江(经济带)生态涵养带、丝绸之路生态防护带、沿海防护减灾带。这个发展格局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和抓手,是建设生态屏障、维护生物多样性、发挥林业多功能多效益的主战场,是服务于国家三大战略,提升环首都、沿江、沿边、沿路、沿海生态承载力的重点区域。

十大战略任务。针对林业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规划》提出了10项战略任务:一是加快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二是做优做强林业产业,三是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四是强化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五是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六是大力推进创新驱动,七是切实加强依法治林,八是发展生态公共服务,九是夯实林业基础保障,十是扩大林业开放合作。

九大重点工程。从国家层面提出了9大重点工程,包括一批延续工程和一批新增工程,涵盖了改革创新、资源保护、国土绿化、绿色惠民、基础保障、开放合作等领域,包括专栏中的62项建设重点。一方面,国土绿化行动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等生态工程,已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从中央层面加大投入,强化组织实施;另一方面,通过中央资金引导、调动地方积极性、广泛吸引金融社会资本参与等多措并举、多元投入,组织实施好林业产业建设工程、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同时,在全国规划了100个区域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作为国家工程的重要补充,明确了地方项目在全国林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中央与地方合力推进重点区域生态建设,推动中央与地方在建设范围、建设重点、投入政策、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协调协同。100个区域重点项目按照主导功能,分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质量提升、生态功能提升6大类。

七大制度体系。为了确保实现完成《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建立健全林业资源资产产权、林业资源用途管制、林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保护补偿、公共财政投入、金融保险服务等7项制度。这些制度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具有根本性作用。

记者:《规划》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要求?

答: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和总遵循,也是对林业发展的最新要求。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一个系统联动的过程。《规划》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十三五”林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并作出了系统安排。

——在创新发展上,提出了顶层设计创新,健全完善国有林和集体林管理体制;部署了创新驱动,实施科技引领新战略,构建林业管理新模式,打造“互联网+”林业发展新引擎;突出了产权模式创新、投融资模式创新,吸引金融、社会等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

——在协调发展上,统筹生态保护修复和做强林业产业,发挥林业综合效益;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大力抓好京津冀生态保护率先突破、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一带一路”防沙治沙;切实推进森林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生态一体化;加快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补齐发展短板。

——在绿色发展上,增加生态空间,保障生产空间,提升生活空间;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集中连片建设森林、保护湿地和治理荒漠,建设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全面保护天然林、林地、湿地、野生动植物,推进重点物种国家公园建设,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功能;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大力培育混交林。

——在开放发展上,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大力推进林业国际履约、全球生态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国际合作,全面提升林业对外经贸水平,推进中国林业机械装备和服务“走出去”,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在共享发展上,突出绿色惠民,大力提升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加快构建生态公共服务网络,丰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繁荣和弘扬生态文化;加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建设和保护力度,开发林业旅游休闲康养产品;加大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力度,通过生态补偿、退耕还林、发展木本粮油等举措脱贫一批,巩固林业脱贫成果。

记者:《规划》印发后,如何顺利实施?

答: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十三五”林业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指导思想、重大目标和重点任务都已经确定,关键是要真抓实干、抓好落实,将《规划》提出的思路目标和相关举措落到实处,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国家林业局将举全林业系统之力,汇聚各地区各部门和全社会推进林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规划顺利实施,确保如期完成“十三五”林业改革发展任务。

国家林业局在印发《规划》的通知中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林业的新形势新任务,切实增强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维护森林生态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

通知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完成十大战略任务,实施九大重点工程,建立七大制度体系,要将营造林生产、森林蓄积量净增、国有天然林保有量、防沙治沙、湿地保有量等任务,分解落实到地区和单位,层层落实责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实现国家战略意图。

通知要求,完善评估机制和考核制度。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不断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要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绩效评价考核办法,提出各项具体指标的考核标准,特别是针对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两个国家约束性指标,配合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定期公布目标指标、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和完成情况。

上一篇:林业工程概论论文下一篇:林业大毕业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