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范文

2024-04-19

研究生培养范文第1篇

了解一下您个人对我校人才培养的相关想法。请您仔细阅读此问卷,按照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填写问卷。

在此,我们对您的帮助与配合表示诚挚的感谢!

基本资料:

1.所在学院及专业:

2.所在的年级:A 大一B 大二C 大三D 大四E研究生及以上

3.性别:A 女B 男

1.您认为大学精神是什么?(可多选)()

研究生培养范文第2篇

乙方: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

甲方是可为乙方学生提供合适的现场实训教学基地,以及学生就业岗位。甲方由于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高素质的员工。

乙方是国家批准设立的全日制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主要从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企事业单位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所需要的机电、数控、化工、计算机、电子技术、旅游、财经、汽修类技术应用人才。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具有提供高素质员工的优势。

为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遵循产学结合的办学方针,实行校企结合、优势互补,按企业用工需求,乙方为甲方定向招生、实行订单培养,经双方协商,就双方合作达成如下协议:

一、2010年甲方在乙方设立冠名班,由己方为甲方招收专业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

由甲乙双方共同研讨“冠名班”学员培养计划与方案,同时对需要更新的教材、实训指导书等提出编写要求及方案,并共同编写。

二、冠名班学生录取条件:

1.身体健康,无严重疾病,无纹身;

2.热爱学习、品德好、团队精神强;

3.生活态度乐观向上,愿意加入生产活动。

三、甲方义务:

1.根据教学需要,在“冠名班”安排专家做“专题讲座”2—3次(具体时间、地点、形式可以协商),差旅费用由甲方承担。

2.在“冠名班”学员中设立奖学金,奖学金名称可由甲方确定。奖学金发放比例不低于学员的%,可设

一、

二、三等奖三个级别。奖学金的发放一般在第

二、四学期,根据一年来的综合考评情况进行发放。

3.为加深冠名班学员对企业的了解,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甲方分别在第

二、

三、四学期安排学员到企业实习2—3个月,在实习期间与公司员工试用期待遇相同,即每月元。

4.学生实习期间,由甲方安排学生在公司主要对应岗位进行轮训,确保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学生上班出现人身安全事故由甲方负责,其余时间由学生本人负责;

5.实习期表现优异的学生直接进入试用期,实习期加试用期时间不超过半年。

试用期合格的学生,甲方予以转正。转正月工资在元,缴纳险,并按公司工资制度正常晋级。

6.学员实习期结束后,由甲方指派人员给实习生写出实习鉴定;同时安排实习生在公司就业,并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甲方在选拔技术干部与管理干部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乙方学生;

7.为搞好合作班级的实训演练,根据教学计划需要,甲方可把

退役的生产设备适合教学的捐给乙方;

8.甲方高层领导保证每学期在“冠名班”授课一次,时间、内容双方协商后确定。

9.为乙方教师到甲方单位研修和指导实习提供方便。

四、乙方义务:

1、按招生条件招收合格学生;

2.按照“冠名班”的培养方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3.负责学员的管理;

4.在本校学生中宣传公司;

5.保障“冠名班” 学员在公司安排的岗位上参加实习实训,实习一般在每年月份左右,具体时间由双方商定;

6.为了配合甲方,不影响甲方的正常生产与工作秩序,同时为了服务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在学员比较集中的地区,由乙方派教师到甲方公司办理学生的毕业手续;

7.响应公司提议的校企合作交流活动;

8.接待冠名公司来校人员;与冠名公司共同审定奖学金发放金额与名单。

五、学员义务:

1.热爱专业,热爱学校,热爱公司;

2.积极参加学校与冠名公司的各项合作活动,包括培训、产品推介、宣传等;

3.服从公司对毕业实习岗位做出的安排,必须在岗位上完成实

习任务,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安全生产;

4.在实习期间要写好实习日记,并做好毕业论文实验或调查,撰写毕业论文或实习总结。

六、本协议自双方签字批准之日生效,未尽事宜,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七、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存一份。

甲方(签字盖章)

2009年月日2009

研究生培养范文第3篇

培养人所在单位:

,简称甲方。 培养人所在单位主管部门:xx市教育局,简称乙方。 被培养人姓名:

,性别:

现工作单位及职务:

,简称丙方。 甲、乙、丙三方经协商一致,特制订本协议,共同信守。

一、甲、乙方选送丙方从20

月起到

大学在职攻读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

年。

二、

大学按照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为丙方制订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应结合委托培养单位的课题进行。

三、丙方在大学就读期间的培养费用共计人民币

仟元整,由甲、乙双方共同负担,本人先垫付,毕业后凭学位证书,甲方一次性返回本人垫支费用,乙方将丙方培养费的二分之一一次性划拨给甲方。

四、丙方入学时,其人事、户口、医疗费等关系仍保留在甲、乙方。

五、丙方承诺,完成学业后,志愿为海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服务。

六、甲、乙方承诺,为丙方提供就读必要条件。丙方就读期间,享受所在单位同等条件在职教师的相同待遇。

七、丙方毕业后,应回原单位工作,属于组织调动的,必须服从分配;丙方在毕业后的五年内,非组织调动离开所在单位,向甲方交纳违约金每学年五仟元,并向甲方退出2倍以上5倍以下已报销的培养费等费用。

八、丙方如违反本合同,或未经甲、乙方同意擅自退学、出国等,丙方须负责向甲、乙方赔偿其在学习期间的全部费用。

九、丙方在职就读期间遵守所在学校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因违纪被院校方中途责令退学或取消学籍的,后果自负,已缴学费由本人自理。

十、丙方若因本人原因延长学业,延长时间续交培养费等费用由本人自理。 十

一、本协议一式三份,甲方、乙方、丙方各执一份。

二、需另外说明的:

甲方单位(盖章)

乙方单位(盖章)

甲方法定代表人签名:

乙方法定代表人签名:

丙方签名:

本协议签于20 年

研究生培养范文第4篇

一、培养目标与标准

瞄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总目标, 以及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定位,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先驱、人才培养为主线、质量工程为抓手, 探索国际化与工程化双极发展战略, 践行学用一体的创新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研究生人才质量。

(一)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具有国际学术视野, 富有创新思维和能力, 具备学科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 能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二) 培养标准

博士生基本培养年限为3年, 最长学习年限6年。直接攻博、“1+4”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为5年, 最长学习年限8年。全日制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不超过4年。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 并对其学位申请提出不同的学术成果要求。如申请学术型硕士学位必须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 申请博士学位必须发表1-2篇SCI论文等。

二、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条件

研究生的培养以教学和科研为两大抓手, 既要注重课堂上对前沿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术技能的训练, 也要注重科研活动对于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作用, 让研究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一) 培养方向和师资队伍

研究生的培养应立足于学科发展前沿, 面向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 结合地域优势和学校特色, 凝练形成相对稳定的特色研究方向。

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进行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条件。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 研究生导师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国家高层次人才政策的支持下, 各高校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人才引进战略, 不断充实的研究生师资队伍, 是研究生培养的坚实后盾。

(二)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是研究生的培养皿, 它给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路径, 也提供了最好的训练方法, 无论是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还是横向项目, 它使研究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知识和实际问题, 通过不断的探索, 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研究生的教育立足于科学研究, 同时其教育水平也通过科研成果展现出来。项目、奖项、论文和专利等科研成果都离不开研究生的参与与付出。

(三) 教学科研支撑

不同于本科的基础教育, 研究生机教育特别是理工类的研究生教育对于教学科研的软硬件设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设施, 研究生的培养还需要更为专业和完备的软硬件设施、专业实验室和高精设备、完备的图书资料和数据库资源等。

(四) 奖助体系

多层次、多样化、高覆盖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可以为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充分支持, 使研究生在求学时没有后顾之忧, 提高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专注度。大部分高校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其奖助覆盖面达到100%, 包括国家助学金、学校设立的教学金、企业专项奖学金和导师助学金等类型。公平、合理评选奖学金, 鼓励导师从课题中拿出部分资金实施“三助”, 积极吸引社会力量、企业增设专项奖学金等措施都可以为研究生的求学之路保驾护航。

三、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一) 招生选拔

拓宽生源渠道, 提高生源质量,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通过举办“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等活动, 选拔优秀本科生攻读研究生, 同时采取多样化的博士研究生入学选拔方式:有优秀的本科生直博、1+4、2+3、3+3方式以及入学考核考试等方式。

(二) 课程教学

充分贯彻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 重视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 体现了研究生教育的高层次性与专业性;结合国内外学科和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 又考虑了未来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课程设置突出综合性和交叉性、模块化和层次性、系统性和衔接性, 突出特色。同时, 针对学位课程积极开始教学研究活动, 探索更高效的教学模式。打破院系之间的选课壁垒, 使研究生能共享教育资源。

(三) 导师指导

建立完善的导师选聘、培训和评价等管理制度, 选拔优秀人才担任研究生导师。建立导师责任制, 以导师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 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

注重校外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着力聘请在业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任兼职教师, 不定期地为本学生进行技术讲座及实践技能的指导。

(四) 学术训练

把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作为研究生参与学术训练的重要工作, 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 通过名家名师的讲座报告, 进一步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的教育, 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定期举办学术沙龙, 加强研究生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技术的互动与交流, 提升学术创新氛围。

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高水平的会议, 让研究生在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中拓宽国际视野, 扩大研究生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

(五) 分流淘汰

建立健全的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 制定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中期考核、开题报告、学位申请等环节的具体标准与要求, 建立严格的中期考核分流办法, 组织专家小组对研究生前期的学习、科研进行综合考评。

(六) 质量控制

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工作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论文的选题都能结合导师承担的纵横向课题进行, 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特别是有关导师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内容作为论文选题的占了相当比重,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提升论文质量。建立学位论文导师责任制度, 学位论文初审、盲审、查重制度。鼓励导师进行模范教育, 定期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学习。

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一) 突出学科交叉融合, 培养创新性人才

瞄准学科方向最新国际前沿, 结合国内重大战略需求, 凝练学科方向, 通过与其他优势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的视野, 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 建立独具一格的培养方向, 培养富有创新思维和能力、具备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的高水平、高层次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 面向国家需求, 强化工程应用

采用产学研管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充分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升级, 理论联系实际, 使研究生不但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更具备卓越的实践能力。

(三) 加强国际合作, 拓展学术交流

通过与国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联合办学和学术交流等方式, 形成了与国际知名院校交流互访、讲习授课、学生互访等多途径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加快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一批外籍教师、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中青年学者, 进一步优化教师团队结构, 引导学生立足于国际学术前沿进行思考和探索。

五、结论

研究生培养是我国科技兴国, 创新强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环节, 只有立足于前沿, 着眼于创新, 充分认识到教学和科研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切实关注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 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与交流的机会, 才能达成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不断地为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库补充新鲜血液。

摘要:作为高等教育的顶端, 研究生培养承担着国家高层次人才供给的重要使命。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 其培养质量对实现科技兴国, 创新强国的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理工类,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教育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 朱黎旻.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13, 34 (11) :55-59.

[2] 黄建洪, 张洋阳.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 6 (48) :30-34.

研究生培养范文第5篇

1 创新能力与学术氛围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积累的知识和以验, 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 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 即研究生在从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 并通过完成论文、承担课题等方式得到体现。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和创新品格三个方面。目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研究生创新意识不强, 创新能力不足现象极其突出, 不同程度地表现在科研实践能力参与度低、国际学术榜论文数量偏少、学术成果质量不高、原创性成果稀少等。这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社会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要求远远不相适应。

所谓学术氛围, 指知识共同体基于学术探索和创新的偏好和热爱, 在各种科学研究中提倡不同的学术观点, 形成不同流派的争鸣和切磋, 不断开拓科学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一种追求和氛围。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是高校、导师和研究生的共同任务, 通过强化创新意识教育和实施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系列措施, 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 让研究生在课堂, 在实验室, 在图书馆, 在与老师同学交往中无不感受到创新的力量, 唤醒潜在的创新意识, 激励他们投入创新的海洋中。

2 学术氛围的积极作用

学术氛围是通过各类学术性制度和活动积淀形成的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包括制度氛围和观念氛围。浓厚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 启迪思维, 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学术氛围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开拓研究视野, 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

研究生教育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 要求研究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必须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对于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综合性高校来说, 研究生参加多领域的讲座、学术报告等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 可以从中获取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知识来源, 完善知识结构。

2.2 培养科研兴趣, 提升研究生专业素质和科学素质

浓厚的学术氛围可以培养研究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听取有成就的专家学者讲研究思路、方法, 感受他们探求的执着和成功的喜悦, 能激励研究生热爱专业, 在进取中品味人生, 在求知中修身养性。浓厚的学术氛围还能促进研究生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 提升科学素养。

2.3 激发创新灵感,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 以发散思维为主。发散思维具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变通性, 即灵活改变思维方向和思维路径, 触类旁通;二是独特性, 即从不同角度、用新观念思考问题, 得出独到的见解。学术活动采取交流、讨论的方式, 形成不同观点之间的互动与碰撞, 可使研究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思维路径去思考问题, 突破因长时间钻研某一狭窄领域而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局限, 发现新问题, 产生新思路, 从而形成创新思维, 逐步培养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2.4 形成民主自由的风气, 改善人际关系

良好的学术氛围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研究生会把自己的学习体会、探索思考和科研成果与其他研究生或学者交流, 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路。同时从其他研究生或专家学者的讲座或报告中汲取学术营养, 拓宽知识范围, 掌握基本科研方法, 原有学术研究的“血统”关系弱化。与此同时, 也为研究生提供了展示各自风采的舞台, 产学研的实践环境和百家争鸣式的学术交流环境, 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推动研究生教育上质量, 上水平。

3 营造学术氛围的具体实践

创新环境是实施创新能力无法替代的培养载体, 创新环境涵盖了有利于激发和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个性提升的各种物质、制度、行为、精神等各方面的因素。创新能力培养的着力点是科研实践, 研究生只有在研究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接受锻炼, 才能有效地养成和提高创新个性与创新能力, 应当充分挖掘、利用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第二课堂、鼓励学生课外发现式的学习、鼓励学生尽早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 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实践研究, 使他们在科研活动和科研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新。

3.1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学术交流活动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发挥学术沙龙、讨论课和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对提高创新能力的作用。加强研究生的学术交流, 积极举办研究生学术交流年会, 激发研究生积极投身科学技术活动的热情, 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在频繁而活跃的学术交流、科研创新活动中给研究生群体营造一种“开拓进取, 勇于创新”的治学环境, 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研究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获取学科前沿动态。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面, 丰富了知识储备, 完善了知识结构, 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学术交流活动中, 不同的思路, 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 会激发思想的火花, 成为创新的火种。通过学术交流活动, 可以开阔眼界和思路, 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开发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大力提倡开展各种校园创新型活动,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突出创新精神导向, 可以帮助研究生树立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意识;以研究生为主体组织活动, 可以引导和培养研究生主动参与的意识;结合参加校、省、全国的各种竞赛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创新的意识。

3.2 拓宽研究生国际视野, 建立国际化的培养平台

培养高水平的学生不仅需要高水平的教学, 而且更加需要使高水平学生脱颖而出的国际化氛围。包括双语教学与课堂讨论式教学相结合, 强化英语学习能力和科研的结合, 设立研究生短期出国访学及参加国际会议资助基金, 鼓励学生到国外实验室进行联合培养和合作研究, 以表高水平的英文论文等, 使其具备国际视野和素养, 促进在校研究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了解各学科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 学习和掌握新的研究方法, 开拓视野, 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些国际化的平台对于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3.3 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 进一步构筑创新平台

通过的方式, 资助研究生进行创新项目的研究, 。项目应有创新性的内容和明确的研究目标, 项目实施须有专门管理组织和学术指导机制。为研究生的学习创造自由和谐的学术环境, 鼓励研究生探索真理、开拓创新。培养研究生敢于挑战权威的学术精神, 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创造的勇气和习惯。

3.4 加强校企合作, 改善创新能力培养的硬件平台

多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 国内大学与社会、工矿企业的交流很少, 参与国际化交流的差距较大, 即使在学校内部, 不同学科之间、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也是极为有限的。这种封闭的、自成体系的格局不仅束缚了教师更新教育理念, 而且限制了研究生在更大范围内吸取新的思想, 获得新的需求, 掌握新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硬件环境不保, 培养模式不合理, 要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充足的科研经费、高水平的仪器设备、先进的图书资料及良好的教学环境都是必备的条件。一些理工科院校, 使用的设备属于淘汰产品, 不能满足科研要求, 不得不低实验要求, 无法向研究生提供前沿性的实验条件和图书资料。因此, 要加大研究生教育硬件条件的投入。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 一方面可以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信息资料和学术队伍等方面的优势, 有助于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企业在工程技术、实验设备和科研经费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培养社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 改善大学的科研条件。借助企业研发环境的构想, 联合其他科研机构, 并充分利用高科技企事业研发环境的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学科实验基础的不足, 作为工科研究生创新实验基地, 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 结语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因素, 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 才能不断增加研究生的学科知识, 拓宽知识领域, 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从而实现研究生的科研创新。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阶段,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针对目前研究生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问题, 探讨了创新能力与学术氛围的关系, 以及学术氛围对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 并就目前的培养现状, 提出了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几个途径, 对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菊扬.营建良好学术氛围全面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7) .

[2] 李海波, 董维春.营造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 (9) .

[3] 黄一岚, 裘晓华.论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与经济, 2009 (1) .

上一篇:实验课程下一篇:民用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