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语言论文范文

2023-04-06

影视语言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从影视表演的专业特性和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入手,对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程教学特点进行深入探究,力求打破单一教学思维模式对声乐课教学的桎梏,以多维视角挖掘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教学资源,实现声乐课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教学方法的更新,探索出一条适合影视表演专业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影视表演   声乐教学   教学特点

声乐课程是影视表演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对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发挥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我国影视业已进入一个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对影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深入研究声乐课教学特点,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不断革新势在必行。

一、影视表演的专业特性在声乐课中的体现

声乐、台词、形体、表演是影视表演专业的四大功课。影视表演专业与声乐课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因此,影视表演的专业特性必然会在声乐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

(一)强调作品分析和舞台展现的动态性

与声乐专业培养声乐表演才能专门人才不同,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课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学生通过科学系统的发声训练和歌唱训练,使每个学生的声音潜力得到充分发掘,提升对音乐的感知力与感受度,更好地为舞台上良好的声音表达服务和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相对影视创作而言,表演是二度创作的过程,无论肢体语言还是声音都以动态形式出现,并呈现在舞台表演全场景和全过程中。这不仅需要运用表演技巧,更需要在影视作品的分析上下足功夫。影视表演中对于声乐作品的展现往往不是仅仅停留在声音层面的表达上,而是根据作品的需求分析歌词的内涵、分析音乐旋律的指向,分析戏剧表演与声乐表演相结合的动态形式,挖掘作品内在的动力,从而实现更细腻和更为全面地表达作品内涵,完成最终的舞台呈现与戏剧呈现。声乐与舞台表演相结合的动态性特点,对声乐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和更为细化的要求。

(二)注重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从舞台表演的内容来看,影视表演与舞台作品的表达更注重体会人物细腻的内心情感,而声乐作品同样也具备这样的特点。声乐是舞台表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手段,要善于把声乐作品在戏剧作品的模式下进行分析,把角色定位作为声乐表现的基础。只有准确的给人物角色进行定位,正确分析声乐演唱与舞台表演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以及发展过程与主题的关系,把握好情感表达的内容和方式,做到以情带声,以声入情,才能让音乐的表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毋容置疑,声乐演唱技巧是舞台表演必要的技术手段,但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与纯粹的声乐专业不同,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演唱会把情感表达放在第一位,这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把情感体验和释放声音的天性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不能一味片面地强调声乐训练中的技术。

(三)注重声音的表达

从舞台表演传播方式来看,影视表演专业中表情、动作、语言是戏剧表演的主要传播载体和传播手段。与表情、动作表现形式不同,声音的作用于人的听觉,必然有其特殊性。由于舞台表现的需要,强调声音传播的方式,不仅要清晰、浑厚、圆润、富于弹性,还要使观众在剧场中的任何一个角落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都能听得见,听得清楚,就要展现声乐训练的技术与方法了。歌唱作为语言传播训练的组成部分,实为语言传播的延伸,其表达方式也更为专业化、技术化、复杂化。声乐训练中的气息、发声位置、共鸣等演唱技术的训练都比单纯的舞台表演的台词表达有更多的要求。而作为舞台表演的声乐作品演唱无论是物理层面的声音表达,还是情感层面的声音表达,又被賦予了更多的内容,其表达的程度、力度也都更强烈与凝练。

二、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艺术能力

由于影视表演专业在专业特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中的特点,要求声乐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等方面都表现了许多不同的特殊性,使得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声乐时表现出更强烈的表现欲望、不强调技术技巧而追求个性化等倾向。

(一)艺术感知力与艺术接受力

具备一定的艺术感知力和艺术接受力是声乐学习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便于演唱者更准确、更全面的把握作品内涵的表达。而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往往也体现出较强的艺术感知力和艺术接受力,在声乐课学习上体现出“上手”较快,“上路”较熟的特点,另外,他们能够将表演课技巧与声乐技巧融合在一起,这也是舞台表演反作用于声乐学习的实例。无论是歌剧、音乐剧作品的学习,还是艺术歌曲的学习,都需要在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和声乐演唱技巧的前提下,从作品与剧本出发,进行较深层次的作品分析和细节捕捉,从人物角色的视角诠释声乐作品,挖掘作品的艺术魅力,最终完成舞台呈现。显然,实现这两种艺术能力更深层次的提升,还需要一个系统甚至长期的学习、训练与培养过程。

(二)艺术表现力

影视表演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声台形表”四门专业课中,声乐课与台词课是声音塑造的学习训练,形体课是对身体语言塑造的训练,而表演课是全方位的综合训练课程。无论是声音语言的塑造,还是身体语言的训练,这些课程都是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做准备的,是艺术表现力的综合体现。

艺术表现力的体现是多方位的,即看能否从声乐作品中迅速捕捉到“人物角色”的各种信息,又要看能否挖掘作品内部隐藏的艺术特征,还要看能否实现内在的艺术接受力与感知力的融合以及能否有效地转化为外在的艺术表现力。在声乐演唱领域,艺术表现力主要是看能否提升声音语言的表达能力,更准确地用声乐演唱这一艺术形式全方位的塑造人物形象。

三、探索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特点的教学体验

(一)音乐基础理论与声乐演唱技巧实践相结合

音乐基础理论包括音、音程、和弦、节拍、节奏、调式、调性、记谱法;音乐的速度与力度、转调、移调、装饰音、旋律以及常用音乐术语等音乐知识。这些都是声乐演唱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是影视表演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至于音乐基础理论还包括和声学、复调、配器学,以及声乐学习所需掌握的生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等外延学科,包括声乐课程在内的众多课程更是对影视表演专业学习的支撑。在声乐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和体验不同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其多样化的风格,拓展学生的艺术眼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音乐基础理论与声乐演唱技巧实践相结合可以用“一横一竖”两个维度来实现。所谓“一横”,就是影视表演专业主体课程设置的维度上充分利用影视表演专业的整体教学优势,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横向联系,使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特别是结合台词等相关课程的发声机理和训练手段,充实和丰富声乐教学,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促成能演能歌的多能人才的培养。所谓“一竖”,是根据培养目标,在声乐教学自身规律和教学进程的维度上把握教学内容,不过分强调声乐的技巧难度,对学生的声乐训练要基于自然,强调以说话作为歌唱的基本声音框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提升戏剧舞台台词呈现能力,进而扩大和丰富其它结构,如音量、音高、音色及表情等。让学生找到正确的语言发音的位置及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歌唱的其他细节,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实现运用声乐演唱技巧达到舞台表演呈现的最终效果。

(二)声乐演唱技术与情感体验相互融合

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除基本的发声方法的学习与训练以外,更加注重提升学生内在的音乐认知能力和艺术审美方面的基本素质,突出影视表演专业的专业性,即“舞台表演”的特性,并结合“表演情绪”“内心准备”“内在体会”“情绪记忆”等表演课程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与训练,达到声乐技术与情感体验相互融合,使得“内在情绪”逐步达到“外化表现”的层面,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表演专业素质的提升。

声乐曲目的选择表现了声乐演唱技术、技巧运用的难度,以及情感体验的认知度,集体课的授课形式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过分依赖传统固定曲目教学,都容易造成“千人一声”的现象,因此,强调声乐演唱技术与情感体验相互融合的力度是声乐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同一首声乐作品对于不同演唱者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而每一个学生对于同一首声乐作品的不同的情感体验会反馈到他的演唱中,这就是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所要注重的方面,要引导学生多动脑、多思考,从声乐作品的细节中找到自己情感体验的具体细节与具体感受,并把这种个性化的感受反作用到自己的演唱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转化为演唱的过程。

(三)理性与感性的表达方式相结合

从导演、编剧的角度来看,舞台表演是一门高度理性化的艺术门类;而以观众的视角来看,舞台表演艺术可以说是一种感性的艺术;但是从角色塑造者的角度来看,舞台艺术却是理性与感性兼得的艺术门类。情感的表达是感性的,作品内涵的表达又是理性的。对于声乐艺术的传达来说,演唱者所展现出的旋律、节奏、正确的发声方法与演唱技巧是高度理性化的,而艺术接受者所体验到的更多的是感性的情感表达。总之,声乐艺术是用理性的方式与手段表达感性的内容。

声乐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这是作為角色的塑造者出现的,教学要求却是理性与感性兼得的实践。因此,作为声乐教师,就不能从单一的视角看待自己教学活动。教师要以多视角、全方位来把握这一特征。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握好理性的作品内涵表达以及那些需要通过旋律、节奏、正确的发声方法与演唱技巧等高度理性化的表达;另一方面,又要帮助学生把握好作品的艺术感性传达与呈现,特别是在对其表情化和非语意性的认识和实践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强调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与舞台表现力。

(四)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相结合

创新是一种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思维活动,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石,艺术创新是文化传承的延续与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把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相结合是声乐课程的根本目标。在声乐作品的选择方面力求做到传承文化精髓与艺术表现创新相结合。通过不同声乐作品的学习达到既要进行声乐技术理论的教学,又要进行更高层次的美育教学。既有传统作品、又要有现代作品;既要符合专业审美要求,又要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要求。在声乐作品的选择环节,尽量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选择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体裁、不同表现形式的经典声乐作品,例如,中国传统戏曲、民歌、近代中外艺术歌曲、歌剧选曲、音乐剧作品、独唱、重唱、对唱、合唱等,也可适当吸收一些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要求的现代作品;用经典和广阔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声乐作品的再创造,力求做到传承文化精髓与艺术表现创新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给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课程注入新的活力。

(五)注意发挥多种授课形式的各自优势

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增加和艺术学科的不断升温,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的数量逐步增加,“学生多”与“教师少”的矛盾显得格外突出,使得传统的“一对一”声乐课教学模式无法实施,声乐集体授课形式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集体授课一方面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影视表演专业特性和学生学习特点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否则根本无法驾驭系统的作品分析、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动态教学进程的复杂局面。

在集体授课的同时提倡辅以分小组授课、个别辅导、探究型自学和计算机多媒体支持等多种授课形式。特别是以10~15人的分组授课形式,既便于教师掌握学生歌唱共性问题,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发声状态、吐字、共鸣等教学要点,又有利于学生交流和相互借鉴并形成研究氛围。

四、结语

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教学特点的探究是立足于影视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基础上的,其重点是探究声乐课程内在规律与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准确认识声乐课程教学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这有利于打破单一思维模式对声乐课教学的桎梏,以多维视角挖掘声乐课教学资源,有助于实现声乐课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教学手段的更新,满足社会对影视表演专业发展的期待。此研究的作用已经在声乐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有所体现。认识事物的核心是抓住特点、把握规律,这是创新发展的前提。应该相信,随着研究实践的不断深入与拓展以及同仁的共同努力,未来会看到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教学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和平,王家祥.音乐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

[2]朱泓阳.浅谈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的几个特点[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1).

影视语言论文范文第2篇

本章的重点思考与练习

★(结合作品)影像的特点:

(1)影像具有的纪录性与幻觉性特点。

(2)纪录性是电影、电视影像所具有的本性;幻觉性则是影视艺术的生命 的源泉。

德国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电影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

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

第一讲镜头与分镜头、画框与构图

本讲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1. ★ 镜头

镜头是一个便于研究与分析影视影像的基本单位。是指摄影(像)机从开始拍摄到结束拍摄所记录下的一段连续画面。对于观众而言,通常所谈论的镜头,则是特指经过剪辑以后,在两个剪切点之间的那一段画面。镜头由画面组成,有时一个画面就是一个镜头,但一个镜头又可以包含多个方面。

2. ★画框

画框,也叫(取)景框,用来把摄影机镜头的内外空间分割开来,从而使艺术创造与欣赏的空间与外在的真实世界相区别。

3.分镜头

把一个事件、场景划分成不同时间、地点、人物和动作,直到每个细节进行表现的方法就是分镜头。

本讲的重点与难点

1. 分镜头的产生。

(1)在拍摄过程中由于拍摄一个完整片断时胶片不够长而采取的无意识组接的方法,促进了分镜头和镜头组接的产生。

(2)分镜头的出现是电影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是电影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标志。

2.构图的主要原则。

(1)平衡原则:感觉舒服、协调;

(2)变化原则:表达特定的内涵;

(3)动态构图原则:画面中所有造型元素都在变化之中,其完整的视觉形象靠视觉积累形成,可以详尽地表现对象的运动过程以及对象在运动中所显示的含义。

第二讲景别与角度

本讲的重点与难点

★景别的概念及其分类。

景别,指镜头由于与被拍摄物体的距离不同或者焦距不同,所摄取的不同范围的画面。

景别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通常是以人物(成年人)在影视画面上出现所占有的空间大小情况来确定;若画面中无人物,则按景物与人的比例参照划分。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五类。

第三讲焦距

本讲的重点与难点

★影视作品中的镜头类型及其各自的特征。

根据光学镜头焦距的可调和不可调,可分为变焦镜头和定焦镜头。定焦镜头中,根据镜头焦距长短,又可分为标准镜头、长焦距镜头、短焦距镜头。变焦镜头:指焦距可以发生变化的镜头,即一个镜头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调整焦距,当作标准镜头、短焦镜头或长焦镜头使用。

定焦镜头:(1)标准镜头:焦距=成像平面对角线大小长度;这种镜头观察事物与人眼的视觉效果相似,具有同样的视觉感觉、透视深度和视觉宽度;拍摄出来的被摄对象,使人感觉和实际生活一样。

(2)长焦镜头:俗称“望远镜头”,其焦距>成像平面对角线大小长度(大于50毫米);视角窄,包括的景物范围小。

(3)短焦镜头:俗称“广角镜头”/“鱼眼镜头”,其焦距<成像平面对角线大小长度;视角广,涵盖的景物范围广;对纵深景物有近大远小的夸张表现,非常有利于表现模向上宏伟壮观的场面。

第四讲运动摄影

本讲的主要内容

了解推、拉、摇、移、升降等不同运动镜头各自的特点与作用

第五讲灯光与色彩

本讲的重点与难点

1. ★ “三点布光法”及其设置步骤。

又称为“区域照明”,一般用于较小范围的场景照明。是电影、电视拍摄场景时,运用主光、辅光、轮廓光三种基本光进行照明布置,能将三维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纵深感的基本造型呈现在二维银屏上。

(1)将“主光”设置在摄影机的一侧,直接照射到人物身上;

(2)在另一侧布设“副光”(补光),部分地清除主光投射下的阴影;

(3)于人物背后布设“逆光”,将人物背景分离,增强人物的立体感。

2. 色彩基调

指在一部影片或一个段落中,以某种色彩为主导所构成的统

一、和谐的整体色彩倾向。

第6讲场面调度

本讲的重点与难点

1. ★场面调度(包含两个层次)

场面调度指导演、摄影师根据剧本提供的内容、情节、人物性格和情绪,组织安排演员的位置、行动路线、姿态手势和摄影机拍摄角度、距离与运动方式。包括:

(1)演员(人物)调度:指导演通过演员的行动方向、所处的位置变化以及演员之间的交流,构成不同景别、不同构图的画面,用以揭示人物关系、情绪的变化。

(2)镜头调度:指摄像机位置的变动、角度和景别的变化、运动摄影手段的运用等。

2. 纵深调度

即在多层次的空间中,充分运用演员调度的多种形式,使演员的运动在透视关系上具有或近或远的动态感;或在多层次的空间中配合富于变化的演员调度,充分运用摄影机调度的多种运动形式,使镜头位置作纵深方向(推或拉)的运动。

3.★(结合作品)影视作品中的演员调度。

(1)调度内容:○1人物出场的方式、地点、与环境的关系;○2多个人物出场时,各自的关系、相互关系;○3人物行动空间,在该空间行动路线的调度。

(2)调度方式:横向调度;纵向调度;斜线调度;环形调度。

(3)调度技巧有:变换姿态;变换表演区;变换数量;换人;换位;远离或走近。

第7讲影视声音

本讲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1. ★旁白

指以画外音(指声源不在画面内的声音)的形式出现的人物语言;通常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事抒情方式 也可以剧中人物“第一人称”的主观叙事方式;只对观众交代、说明情况,不与影片中的人物交流。

2. 解说词

是非叙事时空的创作者对叙事时空的事件或人物的评价或解释。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 多用于非虚构的影视作品中,如新闻片、专题片、纪录片、科教片等。

本讲的重点与难点

1. 解说词的功能。

(1)扩大信息含量,补充画面不足,挖掘画面内涵;(2)渲染烘托气氛,提炼升华主题;(3)连接画面实现语言蒙太奇,顺利过渡转场,协调影片的转化艺术效果。

2. 音响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1)还原和创造逼真的环境效果;

(2)反映出人物某种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

(3)代替视像交代剧情;(4)产生对比、象征、隐喻等作用。

3. (结合作品)影视声音中对白的特性。

(1)动作性:说话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形体动作、与人物表情相配合、能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2)个性化:什么样的人就会说什么样的话,“闻其声而知其人”。

(3)口语化:来自生活、力戒“学生腔”、“书卷气”。

4. ★(结合作品)影视音乐的他律性。

影视音乐是一种与影视视觉影像相联系的特殊音乐形式,具有鲜明的他律性。

(1)分段陈述,间断出现的不连贯形态。

(2)必须根据影片的题材内容进行构思创作,并且为剧情服务。

(3)整体上必须要与整部影片的艺术风格相统一,并要有助于创造丰满的银幕形象或表达人物的情感心理。

第8讲声画关系

本讲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1. ★声画同步

又叫声画合一,指画面中的视像与它所发出的声音在时间上吻合一致,即声音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所产生的。

2.声画对立

又叫声画分立或声画分离,指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匹配、不同步、不相吻合,即声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所产生的,声音通常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本讲的重点与难点

1. (结合作品)影视作品中的声画关系类型。

(1)声画同步,又叫声画合一,指画面中的视像与它所发出的声音在时间上吻合一致,即声音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所产生的。画同步是最常见、最易被观众接受的声画关系。在当前的影视创作中,声画同步还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关系。其主要作用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象的感染力。

(2)声画分立还可以有效地发挥声音的主观化作用,以连续进行的声音作为

纽带将一系列不同场景、不同内容的画面组接起来,衔接剧情、转化时空,达到独特的叙事结构的意义。

(3)声画对位,指声音与画面中的视觉形象各自相互对立又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其声音不是画面中人或物动作的自然音响,而是根据需要选编的,但它的含义是与画面表现内容相一致的。这种声画结构形式,是通过声音与画面的相互作用,调动观众的联想,从而取得某种超出声、画本身的新的寓意。

2. ★声画对位的功能。

(1)可以巧妙地承担冲突性的叙事任务;(2)能够鲜明地描摹人物内心和营造独特氛围;(3)直接形象地表达深刻的象征含义。

第9讲剪辑

本讲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1. ★轴线

轴线,又称关系线、运动线、180度线。是指由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的一条假定的直线。这条线的方向可由拍摄者决定,但一般由景中两个人物的视线所决定。一旦此线确定,180度的工作区间就建立了。

2. 剪辑

狭义的影视剪辑是影视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编导的意图和节目的要求,对镜头进行选择,然后寻找最佳排列顺序和剪接点进行组合的过程;广义的影视剪辑是指贯穿影视创作全过程的一种思维或意识,一般我们称之为剪辑意识。

本讲的重点与难点

1.★如何确定轴线关系。

一般情况下,摄像机在选择拍摄角度时,不能随意越过画面中的轴线,而只能在轴线一侧的180度之内进行拍摄。否则,就会出现人物动作、方向和关系的偏离,称之为“离轴”或“越轴”。

2. ★(结合作品)剪辑的重要性。

苏联著名电影导演、电影理论家普多夫金:“电影不是拍摄成的,而是剪辑成的。是由它的素材即一段一段的胶片剪辑成的。”

扎奇·斯坦恩伯格:“是剪辑成就了电影”。

剪辑对电影的影响是致命的,差的剪辑把电影推向深渊,好的剪辑能使电影起死回生。

影视语言论文范文第3篇

一 IP 电 视

按照国际电联的定义,IP电视是指通过可控、可管理、安全传送并具有质量保证(QoS)的无线或有线IP网络,提供包含视频、音频(包括语音)、文本、图形和数据等业务在内的多媒体业务;其中,接收终端包括电视机、掌上电脑(PDA)、手机、移动电视及其他类似终端。现阶段我国的IP电视特指通过可控制、可管理、具有质量保证(QoS)的有线IP网,提供基于电视终端的多媒体业务。

我国运营IP电视业务需获得广电总局颁发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业务许可证》。目前广电总局已为上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等颁发全国性IP电视运营牌照,为浙江广电集团颁发地方性牌照,同时还批准IP电视业务可在黑河、牡丹江、大连、沈阳、盘锦、西安、福州、台州、厦门、汉中等城市落地。中国电信、网通通过IP网络与组织部门合作开展的党员教育服务也被称为IP电视业务,但尚未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业务许可证》,因此,该项业务以提供党员教育信息为主。

我国正在运行的IP电视存在三种模式:一是上海模式,即由上海文广百视通与网通、电信部门合作的模式;二是杭州模式,即由杭州华数公司(股份制公司)在五类线和HFC两张网上同时开展IP交互式业务和数字广播式业务的模式;三是河南的党员教育网模式。其中上海模式、杭州模式运行情况较好。上海模式于2005年5月在哈尔滨正式启动,当年发展用户5万多户,2006年发展到10万多户。2006年9月,百视通联手上海电信,开始在上海15个区局全面推广IP电视,当年发展用户6万多户。截至2007年底,百视通的IP电视用户总量已达到50万户,比2006年的16万户增长2倍多;其中哈尔滨用户达到15万户,上海本地达到25万户,在其他各地实验的用户共计约10万户。杭州模式2006年发展用户15万户,2007年超过20万户。河南党员教育网的IP电视目前约有10多万用户。中央电视台、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的

IP电视尚在筹划中。全国各类IP电视用户的总数预计有100万户左右。

整体来看,IP电视发展速度与人们的预期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技术、标准等常规因素外,还有以下几个独特的原因:一是广电与电信在定位、功能、体制、运作方式、经营理念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广电与电信的合作需要一个过程。二是广电“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容易引起各地方广电部门对内容供应商跨区域经营的抵制。三是IP电视业务与有线电视在终端呈现、用户体验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导致IP电视与有线电视的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四是免费电视存在结构性过剩,加上互联网免费下载的盛行,加大了IP电视等付费业务的运营难度。

虽然IP电视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难题,但由于它能提供有别于传统电视的交互式业务,对其发展前景还是应该持积极乐观态度的。理论上测算,IP电视的潜在用户规模应为城市电视用户的10%左右。预计这一市场将由上海模式、杭州模式以及双向改造后的有线电视网分摊。在业务种类方面,IP电视除了提供视频类业务外,还将逐步开展游戏、教育、医疗等数据业务和增值业务。在节目内容方面,IP电视与传统电视相比将更加呈现差异化和个性化,传统电视频道未播出的节目、播客内容、付费频道等都有可能成为IP电视的节目源。

二 网 络 电 视

网络电视即WebTV,是指采用IP协议、通过互联网、以计算机为终端的视频传播业务。网络电视与IP电视本质上的区别是,前者运行在开放性的互联网上,后者运行在可管理的IP网上。近年来,由于各种在线音视频技术快速发展,加上赢利模式的出现,网络电视业务已渐渐趋于成熟,并逐步向产业化迈进。

网络电视是一种承载在互联网上的新媒体业务,互联网的开放性也注定了网络电视开办主体的复杂性。整体上看,开办网络电视的主体有商业公司和传统媒体两大类,两类各有千秋。传统广电媒体在开办网络电视方面具有内容资源优势,但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商业公司拥有灵活的体制机制,但缺少内容资源。

在广电系统,央视国际的网络电视目前处于领先地位。2006年4月,中央电视台宣布成立网络传播中心和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并对“央视国际”(CCTV.com)进行全面改版。至2006年12月,中央电视台12套节目实现了网上同步视频直播,近400个电视栏目的主要内容提供了网上点播;网站还创办了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和台湾频道,向全球推送CCTV外宣节目和对台节目。央视国际开创的台网联动、建立网络联盟、开辟电视明星播客等手法,为电视媒体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其中“网络视频联盟”在2007年春节晚会、“两会”报道、“十七大”报道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央视国际外,地方电视台在开办网络电视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截至2007年12月,除青海电视台外,内地30个省级电视台网站开设了音视频频道或栏目,25家网站提供网络电视直播业务。办得比较好的有上海文广的“东方宽频”、湖

南广电集团的“金鹰网”,广东电视台网站、海南广播电视台的“视听海南”、四川广电集团的“神韵在线”、辽宁电视台的“七星电视网”、山西广电总台的“山西视听网”等。“东方宽频”已基本做到收支平衡。

商业网络电视开始进入运营期。在经历前两年的“跑马圈地”之后,商业视频网站开始真正考虑如何才能实现盈利。目前,在商业视频网站上开辟页面广告和视频嵌入广告的情况已经比较普遍。商业机构开办的视频网站中,新浪宽频、悠视网、PPLive、土豆网、优酷网等网站十分活跃,均积累了大量的人气。2007年,最值得业内关注的是,海外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再次对中国视频网站掀起投资狂潮。2007年初,悠视网得到2350万美元的第二轮投资;此后,爆米花网站获得上千万美元投资;3月,PPStream网站第二轮千万美元的融资完成;4月,土豆网获得1900万美元的第三轮投资;6月,我乐网完成上千万美元的首轮融资,8月再次获得不低于2000万美元的投资;11月,优酷网完成第三轮共计2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仅以上六家网站吸引风险投资就超过1亿美元。

我国网络电视虽然取得一定进展,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整体上还处于无序发展阶段,还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传统媒体开办视频网站和商业机构开办视频网站都存在一些问题。传统广电媒体发展网络电视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一是领导重视不够、动力不足。全国大多数电台、电视台的领导认为网络广播电视暂时还不能带来效益,不愿投入。二是体制机制不顺。绝大多数广播电视网站沿用母体的事业体制,缺乏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合作困难。三是政策准入受限。广播电视网站普遍不能获得广告经营、无线增值等业务的经营资质,只可以开展宣传业务,业务功能单一。因此,传统广电媒体开办的网站多数缺乏活力。商业视频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无照经营现象严重,违规内容大量存在,资本构成十分复杂,造成市场秩序混乱,给政府管理和网络电视的合法经营带来严峻挑战。

在各种视听新媒体业务中,网络电视是相对比较成熟的业务,虽然还面临一些困难,但假以时日即可进入良性发展期。从盈利模式看,广告将成为网络电视的主要盈利模式,包括贴片广告、网页广告和嵌入式/个性定制式视频广告等;通过包月收费、点播内容付费也可获取部分收益。从市场结构看,主流媒体网站和少数强大的商业网站将主导市场格局。一方面,只有这些网站能够维持一个庞大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这些网站的公信力相对较强,能够凝聚大量的用户、广告商等;而大量的视频网站都将自行淘汰。

三 网 络 广 播

网络广播是指采用IP协议、通过互联网、以计算机为终端的音频传播业务。业界已经习惯于将提供网络广播业务的音频网站叫做网络电台。网络广播由于占用带宽资源少、开办门槛较低,近年来发展很快。

网络广播的开办主体也分为传统媒体和商业公司两大类,但与网络电视不同的是,

传统媒体开办的音频网站占据优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国广播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音频网站。其网站音频数据总量超过2TB,内容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9套节目的网上直播、270多个重点栏目的在线点播。由该网开办的主要为青少年服务的“银河网络电台”已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网络电台之一。截至2006年11月,银河网络电台的日均浏览量达到1841600人次,同时在线独立IP达到19190个,常规互动人群达到1900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国际在线”已在线播出43种语言的广播节目,同时开播了9种语言的环球网络电台。在内地地方电台中,目前除西藏、甘肃外,全国有29个省级广播电台、总台开办了网络广播业务,共有167套广播频率实现网上直播。全国有123个地市级广播电台开办了广播网站,已有158套广播频率实现网上直播。另外,北京广播网与北京团市委合作开办了纯公益性的“青檬网络电台”,以首都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目标受众群体,目前在高校学生中已经形成一定的影响。由北京“听盟”与团中央合作开办的中国青少年广播网已整合100多所高校网络电台的上传节目内容。在商业音频网站中,有少数较为活跃,基于即时聊天工具和论坛的音频网站竞争力较强,如猫扑音频网站、QQ网络电台等。

网络广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缺乏盈利模式。广告是互联网的主要盈利模式,但网络广播还没有插播广告的成功案例;对于互联网的另一大盈利模式——手机短信互动,有调查显示,用户在收听网络广播时,一般不太愿意发送短信参与某个节目中。其次是受终端制约。调查显示,近年来收听广播的人数在逐年减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而且用户更习惯于在移动时收听广播,而网络广播必须通过电脑固定终端接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用户的发展。其三是商业网站的节目资源缺乏。虽然网络电台的进入门槛较低,但商业网站普遍缺乏制作广播节目的专业人才,很难生产出大家喜闻乐见的节目;另外,由于网络电台很少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商业网站在购买广播节目时,也非常慎重。

从发展趋势看,传统广播媒体开办的音频网站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传统广播媒体拥有丰富的节目资源,而且拥有专门的广播节目制作队伍,公信力强。特别是随着媒体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络广播传播理念和节目形态的不断创新,传统广播与网络广播通过联动来提升双方的价值将变得越来越普遍,传统广播媒体在运营网络广播方面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四 手 机 电 视

按国际电联的定义,手机电视也是IP电视的一种,是运行在可管理的无线IP网上、以手机为接收终端的多媒体业务。在国内,鉴于手机电视是由电信部门率先提出的概念,此处将手机电视限定在移动通信网提供的视频业务上,即由广电部门与移动通信部门合作开展的新媒体业务。手机电视同样属于媒体类业务,按规定,经营手机电视也需要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目前,国家广电总局已为上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颁

发全国性牌照,为云南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颁发地方性牌照。

手机电视的运营仍然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保持领先地位。早在2004年6月,上海移动与SMG旗下的东方龙就开展了手机电视的密切合作与业务探索。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东方龙共推出手机电视和电台直播业务16路,手机电视轮播频道18路,点播下载栏目61个,累计付费订户达到20多万户。2007年7月,东方龙通过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络开播全球首个专为手机电视打造的专业频道,命名为“第五媒体”,全天滚动播报时事、财经、娱乐、音乐、科技、体育、文化、时尚、美食、旅游等短视频信息;同时将上海地区手机电视业务资费由原先的10元/月调整为2元/月,并于9月2日起正式重新计费。2007年8月30日,上海联通与东方龙联合推出的CDMA网络手机电视开始商用,节目主要包括东方卫视、第一财经等直播频道及影视、音乐、时尚类点播节目。

央视国际的手机电视则后来居上。2006年12月,央视国际联手两大运营商共同启动CCTV手机电视业务,移动和联通的用户分别通过“移动梦网”和“视讯新干线”进入CCTV手机电视专区,可选择直播、点播、下载以及定制推送等方式观看CCTV一套、二套、新闻、音乐等同步播出的8套节目,以及音乐节目、体育赛事、实时路况信息和衣食住行等视频内容。第15届多哈亚运会期间,手机用户在国内可以通过手机电视随时观看亚运会的所有赛事实况。2007年“十七大”期间,央视国际手机电视“十七大”视频报道访问量总计超过1067万人次。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央视国际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将在手机电视业务上进行全面合作。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手机电视业务正在奋起直追。2007年4月6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手中国联通,正式推出了次日CRI手机广播电视业务。中国联通CDMA1X手机用户都可以在境内收听、收看国际台手机广播电视节目。2007年8月30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中国移动的流媒体平台上正式开通了手机电视业务。CRI手机电视除了把自有优秀电视节目上线到手机电视外,还整合了各地方优秀电视台栏目、优秀网络视频及知名内容提供商的内容资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北京电视台联手打造的手机奥运频道——“奥运直通车”也已在“CRI手机电视”专区中亮相。

北京电视台也在积极介入手机电视业务。在2007年获得手机电视牌照后,北京电视台积极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着力建设自有品牌的手机流媒体集成运营平台“京视新视界”。除计划整合北京台自有版权节目内容资源外,还将面向市场集成有价值的手机视频内容以及研发有针对性的、专门的手机电视内容,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将“京视新视界”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手机电视集成运营品牌。同时,结合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开发奥运手机流媒体平台及应用。

除此之外,各地运营商也看到了手机电视发展的巨大市场前景,纷纷通过WAP渠道推出流媒体视频服务,如山东移动与山东广播电视局联手开通的“广视无限”,江苏移动开通的“江苏视界”,安徽移动与新华社安徽分社联合开通的“安徽移动新华

手机报”也包括了手机流媒体服务的内容。

我国手机电视尽管经历了三年多的发展,但经营模式仍然没有确立,发展面临许多困难。一是带宽存在瓶颈。受移动通信频率资源的限制,手机视频图像质量不高,即使3G上马,带宽瓶颈仍然存在。二是资费太贵。早期观看手机电视,线路占用费达每小时100元以上;尽管目前价格普遍有所下降,而且增值服务的花样也不断翻新,但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费用仍然偏高。三是终端问题。当前手机屏幕播放效果不佳、电池续航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很突出。四是节目匮乏。现阶段,整个广播影视内容产业还不是很发达,针对手机屏幕小、观看时间短、信息量少等特点的专门性内容更是非常缺乏,影响用户粘着度和盈利的实现。

虽然手机电视的发展遇到一些问题,但由于手机庞大的用户基数及中国人对手机的偏爱,手机电视的发展前景仍然被人们普遍看好。在现有的手机用户群体中,真正使用手机电视功能的只占0.25%,手机电视市场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无疑会成为我国手机电视发展的新契机。随着中国教育电视台等一批短视频制作商的出现,适合手机播放的视频内容将会越来越丰富,注定也将促进我国手机电视业的发展。

五 移动多媒体广播

移动多媒体广播是指通过卫星或地面无线广播的方式,供7寸以下小屏幕、小尺寸、移动便携的手持类终端(如手机、PDA、MP3/MP4播放器、数码相机以及笔记本电脑等接受设备),随时随地接受广播电视节目和多种信息服务的一种业务。与基于移动通信网的手机电视相比,移动多媒体广播具有频率资源限制小、收看质量高、收视费用低甚至免费等特点,因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DMB-T、DMB-S、DVB-H、MediaFLO等多个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体系,韩国从2004年开始,相继开通了卫星和地面移动多媒体广播。我国也正式启动了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

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试验采取的是广电系统自行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MMB标准。该标准体系的几个关键标准,即《移动多媒体广播第1部分:广播信道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移动多媒体广播第2部分:复用》、《移动多媒体广播第3部分:电子业务指南》、《移动多媒体广播第4部分:紧急广播》等4个标准,已从2006年10月起,先后由广电总局以行业标准的名义发布,并正式实施。其他配套标准正在制订中。

根据广电总局规划,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网络将利用大功率S波段卫星和地面无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覆盖,利用移动通信网络构建回传通道。业务方面,将提供20余套广播、电视节目和数据业务,并采用广播式、双向式、预付费式相结合的授权方式以及分级式用户管理、计费体系进行业务管理。运营方面,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组建广电系统上下联合、系统内外联合、中央与地方结合的运

营主体,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的设备研发及组网试验均进展良好。第一代商业化芯片已经研制成功,调制器、发射机、增补网络、接收终端等设备研发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2007年6月,北京地区移动多媒体广播开路测试获得成功,10月青岛电视塔播出CMMB信号,随后上海CMMB网络调试成功。至2007年底,6个奥运城市及深圳、广州共8个城市均开通CMMB发射站;全国其他大部分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计划单列市都已完成前期的频率规划、发射选点等工作,准备铺设CMMB网络。预计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将正式投入运营。

由于在技术体制、业务模式及运营体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发展被人们寄予厚望。一方面,移动多媒体广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手持电视终端拥有者能随时随地地接收电视节目,使低成本时段变成高附加值时段,使电视频道、电视节目更有价值;另一方面,移动多媒体广播可提供特定的服务信息和公共信息,满足移动人群的特定需求,如为汽车驾驶员提供交通信息,遇突发事件时发布紧急信息等。当然,移动多媒体广播也将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一是一项新的技术从开发成熟到普遍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各种技术还需要通过试验不断完善。二是技术开发、网络组建、设备购买都需要很大的投入,近期在资金上会有比较大的压力。三是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是一种新的业务形式,节目内容、消费方式还有待市场的考验,也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四是移动多媒体广播将面临手机电视、户外电视、车载移动电视的竞争压力,利益方面必然会形成一些冲突。不过这些问题都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只要积极发展,问题最终都会得到解决。(董年初 熊艳红)

影视语言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改革开放以采,思想开始解放,文艺创作开始多样化起来,而其中表现人、关注人、关注人物心灵表现的人文主义创作思潮尤为突出,警察题材影视创作在众多的题材中开始显现,警察题材电视剧能够受到如此欢迎,一是具有强烈的悬念感;二是通过对警察人生、命运和心理的独特思考,显示时代的警侦文化;三是其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使然。

关键词 警察题材 观众审美心理 编写创作 社会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开始解放,文艺创作开始多样化起来,而其中表现人、关注人、关注人物心灵表现的人文主义创作思潮尤为突出,警察题材影视创作在众多的题材中开始显现。仅电视剧而言,《便衣警察》一剧的诞生,以后延伸到今天拍摄的并还能给人们留下一定印象的警察故事,譬如《天网》、《永不瞑目》、《大雪无痕》、《12·1大案》、《永不瞑目》、《刑警本色》、《重案六组》、《红色康乃馨》、《绝不放过你》、《公安局长》、《较量》等电视剧有力地佐证了一个民间的文化理念,即“警察片”的故事性强、受众性广、娱乐性大。尤其是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一炮走红,为警察题材电视剧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其主题歌《少年壮志不言愁》至今传唱不衰。其中那句歌词却一直指引着日后国内警察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有奉献有牺牲,“金色盾牌,热血铸就”。

警察题材电视剧为何能够受到如此欢迎,且至今不见衰减之势?电视受众的感受非常重要。

从电视观众审美心理而言,它具有以下审美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悬念感。在每一部警察题材电视剧里,都是以侦破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案件为主要表现内容,都程度不同地设置悬念,而随着故事的不断演绎中,刻画或智勇双全或阴险狡诈的各色人物。观众和读者陶醉在这种跌宕起伏的故事当中,随着案情的一步步明朗。他们开始紧绷着的心逐渐放松,极大地满足了观赏需求,完成了一次愉悦的审美体验,解密的悬念给予了明众深切的观赏期待,促使观众产生迫切的观赏心理。

二是紧凑的而又具有不确定性因素的情节设置。这种设置逻辑缜密。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却环环相扣,强大的吸引力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使得观众有强大的兴趣去跟随剧情发展。

三是剧情的陌生化。刑侦片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在客观上迎合了一般民众的好奇心理,这种客观性也正好符合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欣赏者求新、求奇,正是推动艺术创作不断获得新的表现对象和表现手法,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四是符合受众民族的审美文化心理。中国民众自古就接受儒家的道德规范教育,有所谓的“仁义礼知信”五常之道,这显然适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所有关系。而中国人一贯是按照这种审美文化标准行事,并信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观。警察题材小说涵盖了公安侦破、法制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崇尚侠义、除暴安良,反映了最基本的区分善恶、惩恶扬善的可贵因素,它的故事结局和主题,往往契合了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同时也满足了当今人们一般的心理安全需求,迎合了现代观众的欣赏趣味。

同时,警察题材电视剧中体现出来的记实的美学追求带给电视受众们的是一种与其他文艺题材完全不同的的感受——真实。

在众多警察题材电视剧中,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种严格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它的材料来源均是在一线发生的个案。因此,作为这类题材的电视剧,它的一个美学追求。无疑就是记实美学。利用纪实手法营造曲折、危险、心惊动魄、真实的“正在进行时”,是警察题材电视剧记实的特点,这个特点,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接近日常生活,更容易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当中去,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之对照。这种美是非常质朴的,自然的,真实的。这不仅要求创作材料、剧情的真实,也在很大程度上考验拍摄者的技巧使用,1993年,《九·一八大案》第一次采用纪实的手法,以其非职业演员的选用、长镜头拍摄的技巧,成为公安题材影视剧拍摄手法的一种尝试与突破。紧随而来的,是《中华之剑》、《中国大案录》、《中国刑警》、《世纪大追捕》、《12,1枪杀大案》等纪实片相继问世。也因此引起一次大的警察题材电视剧收视狂潮,收视率迅速提高。

“寻找英雄”的心理因素也是电视受众喜爱这类题材的原因之一。早些时候,以《英雄无悔》为代表的公安剧,高大全的正面形象居荧屏主流,黑恶势力只不过是一窝人见人打的老鼠形不成气候。到《黑洞》、《黑冰》。正邪力量发生了明显倾斜。“精英”罪犯与“弱智”警察被后来许多同题材的剧纷纷效仿,以至观众有些把握不住方向。好在随后不久,荧屏中的正面形象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正邪双方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比心智、比胆识、比毅力的正邪对抗,比较成功的作品包括《荣誉》、《公安局长》、《征服》、《绝对控制》等优秀电视剧。从受众角度来看,这也代表了人们寻找英雄、追求英雄、得到英雄的变化轨迹,也体现了人们对警察角色的定位:只有英雄,才能更好地佑国安邦护民。才有更为和谐社会的出现。这也是普通民众的呼声。

音乐家舒曼曾经说过,艺术有三个死敌:平庸,千篇一律和粗制滥造。对生活保持全面性的好奇,乃是伟大创意人员成功的秘诀。难在创意,成在创意。在挫折、艰难和困境中凸显顽强执著的警察精神,弘扬符合时代风尚的英雄主义气概,体现作为社会人的人本价值。是许多公安题材电影创作人员着力追求的目标。通过警侦片给予观赏者不同角度的教化,是警察题材电视剧创作者的工作宗旨。电视的艺术创新仍然是中国警侦题材电视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创作者希望通过对警察人生、命运和心理的独特思考,藉艺术个性特征明显的表现形式投射在电视上,以显示时代的警侦文化。

根据这十多年的投入效果来分析,警侦文化通过电视剧得以传播,目的看来已是达到了。不仅有助于对我国司法机关工作和形象的正面认识。由于一小部分司法人员的失职与腐败。社会大众对我国的司法工作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认识的。一些优秀警察题材电视剧的播放。在很大程度上矫正和提高了观众的认识,对提高观众对社会正义的信心,对生活、社会、人生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二是这类题材电视剧内容丰富,反映的生活面广阔,有助于扩展观赏者的社会视野和观察深度。譬如《国家权力》、《黑洞》、《重案六组》这些电视剧,下自一般的小刑事案件,大至省市领导层的腐败内幕,综合起来,就能让观众对当前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情势等方面的认知。获得既深且广的角度,所传达出的社会信息非常丰富,提升了广大观众对社会情势的知情权,加强了他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意识,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与认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警察题材电视剧究竟应当宣扬些什么?警察电视剧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这已成为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涵盖的阴谋、暴力、悬念、戏剧性、正邪对抗以及穿插的各种层面的情感问题成为“看点”的情况下。是将犯罪分子的狡黠与残忍以及犯罪手法描绘得惟妙惟肖,抑或是将刑侦人员的侦破过程巨细无遗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以达吸引观众之目的而陷入一种怪圈?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也应高于生活。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警察题材电视作品的创作关键还在于创作者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取向,如何看待受众的审美心理及想法,怎么将警察的形象更好地体现出来,如何更加精益求精,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以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是他们应认真思考的,也是他们应担负的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丹纳曾说:“每个形势产生一种精神状态,接着产生一批与精神状态相适应的艺术品。……时代的趋向始终占着统治的地位。”

警察题材电视剧的走红,除了以上原因,主要的是它在社会中所起的角色所然,还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更是社会的前进与法制进程的不断前行决定的。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对于宣传、教育、感化、启蒙这种自上而下的使命感看得非常重。宣传、教育、感化、启蒙民众是党的喉舌的重要社会使命。中国电视剧是如此,警察题材电视剧更是如此。

如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22集警察题材电视连续剧《荣誉》讲述的是由于中原市发生了一系列恶性案件,原公安局长郝钢被罢免,从小城调来的林敬东临危授命,走马上任。林敬东知道。要想让这一切成为过去,首先要树立公安的形象,他需要一场胜利让中原市一万多名公安民警恢复自信。就在这时,大元公司发生了两名女职员被歹徒绑架,面对众人不信任的目光,林敬东知道,这对自己是机会,对中原市的一万多名公安民警更是机会。于是他亲自了解案情,部署破案。他告诉手下民警,“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荣誉是警察的脸,更是警察的命。于是,中原警察为了荣誉,和劫持人质的歹徒展开一场斗智斗勇的战斗……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智慧与阴谋的比试。正是在这一系列警察与罪犯的较量中,林敬东和其他干警一道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警察的荣誉。因工作失职被免职的原公安局长郝钢。为了揪出警察内奸,同样为了警察的荣誉而光荣牺牲。

与近年来众多的公安题材电视剧相比,《荣誉》有着自己的特点,就是整个主题非常鲜明,政府喉舌的功能在其中完美体现:“在困难面前我们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我们吃的是人民的粮食,穿的是公安的制服,就应该为了警察的荣誉而战!”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就是政府的队伍。就是保护人民的队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他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他们?!

诸如此类的剧还有很多,《公安局长》等就属此类。

而前段时间刚刚播放的电视剧《交通警察》将交通警察支队长孙立伟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交通警察形象搬上了电视荧屏,通过描述他的人生遭遇、喜怒哀乐,把万千世界的精彩复杂浓缩于一体,努力把私人情感与普世大众情感、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联系起来,从而尽可能折射出整个社会和时代的大风貌,传递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社会与家庭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内心的和谐,它的主旋律是和谐社会,积极健康向上的。它带给观众审美愉悦的同时传递了一种力量,感召人们手挽手、肩并肩,带给生命火样的温暖。

表现人文精神,表现社会前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影片,自然会受到百姓的喜爱。

更重要的是,警察题材电视剧的走红,受到百姓的喜爱,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社会法制建设和法治建设不断前行。随着警察题材电视剧的大面积铺开,为建设平安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制氛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那么,还有什么理由,让我们不爱警察题材影视作品呢?

影视语言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影视鉴赏》课程作为高校大学生选修课中的一门重点课程,宗旨在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影视作品中感受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各种类型的情节还能在不同程度上端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较好的课程思政平台。本文针对《影视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大纲,剖析其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并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和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影视鉴赏》课程的进一步优化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高校大学生

一、《影视鉴赏》课程分析

《影视鉴赏》课程是高校普遍开展的一门选修课,学生通过学期学习和考察或考试的方式来获取选修课学分,选修课虽然不同于专业必修课,其重要意义也十分显著,高校大学生需要选修满足符合毕业条件的选修课种类及学分才可毕业,而《影视鉴赏》是高校选修课中学生会普遍选择的一门课程,甚至会一课多选。

学生在《影视鉴赏》课程学习过程中,会通过数字媒体视角、文化的研究、技术特点、叙事分析等多角度多方面对影视片段或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判断,挖掘影视背后的自身意义、社会意义,从而进行解读分析。

《影视鉴赏》课教师会选择较为多样的影片进行剖析,分析其类别、题材、手法、导演、演员等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审美能力,开发艺术思维。大部分的教师选择的影片多为最有代表性、最有借鉴意义的世界级影片进行授课,从不同视角确定其创作思路,深层次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并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在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教育的作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意义,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课程思政能够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之中,提升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充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还可以在课程中进一步进行思想价值引领,打破原有学科教学的禁锢,让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入。

三、《影视鉴赏》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影视鉴赏》课程的教学方式以灵活教学为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选择影视片段进行播放,在播放过程中结合讲授内容,分析片段的手法和意义,进而广泛开展课堂讨论,形成师生互动的授课模式。在启发和引导高校大学生进行影视片段的分析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爱生活,是《影视鉴赏》课程的重要意义所在,既能够实现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又能够协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调查研究及数据分析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试,从高校大学生视角对《影视鉴赏》课程的培养情况及改进措施进行了一系列调研。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线上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除个人基础情况外,问题共5个,有效样本数763份。问卷样本中有来自7个省份的不同学校学生,样本特征分散,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其中有515名大学生选修过《影视鉴赏》课程,占到总体样本的67.5%,可见大多数的同学会在众多艺术类选修课程中选择《影视鉴赏》课程,该课程成为选修课中特色突出、教育意义显著的重要课程;进一步对选修过该课程的同学进行追加问题,515名同学中有91.3%的同学喜欢该课程,能够在该课程中有所收获;在同学们选择该课程的原因中反映出,该课程具有趣味性,摆脱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采用教师授课、影视欣赏、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化教育意义;更有一部分同学反映出该课程不仅会增长知识、拓宽视野,还可以端正自己的心态和观念,在影视中体会生活的乐趣,感受美学给自己心灵的洗礼。问卷的调查结果不难看出,作为特色课程的《影视鉴赏》,同学们的期待值较高,希望能够在轻松的学习中收获知识,进而提升自己,而灵活的授课方式、多方面的教育意义也成为了同学们喜欢该课程的重要原因。

本文还采用了线上个别访谈的方式,针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对十名学习过《影视鉴赏》课程的高校大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访问,具体从高校大学生的视角,对《影视鉴赏》课程的授课方式、是否需要改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访谈中显示,授课教师会选择有意义的影视片段带领大家共同观看学习,大多数为爱国特色的影视片段,时长适中,在课堂中观看片断,课下观看整部影片的方式对影视剧进行学习,教师根据影视的手法和制作展开分析,不仅仅是影视的观看效果,还会进一步深挖该影视剧的历史背景、时代特点、历史意义以及人物描绘出的各种精神特征,因此成为高校大学生们所喜爱的一门课程。

五、策略研究

当前我国各高校的《影视鉴赏》课程开设效果较好,均能够结合时代特征,多方位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美学意识、创新意识、爱国意识等进行培养,交叉进行课程思政,协同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大学生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但仍存在需要改进的方面。

实现有针对性的进行特色教育,在影视片段选择中,需要选择较多类型的影视片段进行赏析,更需要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教育,尤其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大学生进行针对性有特色的授课内容选择,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多层次的重点培养。

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性,对授课教师进行集体学习,针对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影视也呈现出的高速发展态势,授课教师需要接受新思想的学习,能够针对当前大学生喜欢的影视片段挖掘出更具有深层次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闫家军.普通高校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价值探究[J].戏剧之家,2021(31):172-173.

[2]何朦凡.变“水课”为“金课”——高校影视鑒赏课的设计与创新[J].企业观察家,2020(07):120-122.

[3]周旭.以“影”动人:影视鉴赏课程的美育价值与实践路径[J].西部广播电视,2019(16):126-127.

[4]刘艳.关于影视鉴赏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93.

上一篇:汉语言专业论文下一篇:语言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