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职称论文范文

2023-04-07

铁路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铁路高职院校;绿色铁路人才;生态文明;绿色教育;美丽中国

绿色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旋律,关乎人类前途命运,已成为中国发展战略与政策的主线。绿色发展理念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不竭动力。绿色发展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迫在眉睫。铁路在发展过程中要发挥低碳环保优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夯实基础。

一、铁路对环境的影响

经济社会要发展,交通运输要先行。我国正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交通的需求,但其在满足人民出行需求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交通运输行业是资源占用型和能源消耗型行业,交通运输自然能源的消耗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噪音污染。这要求推进交通运输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好污染防治工作,使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铁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支持作用。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4.6万公里,其中高铁3.8万公里。2020年,国家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22.03亿人,完成货物发送量45.52亿吨。国内高速铁路的运营规模快速扩大和通车里程快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城市步入了“高铁时代”,国内及国际的铁路、高铁继续“扩容”。

铁路具有节能、环保、占地少、安全、便于城市间大容量运输等优点,是一种清洁绿色的交通方式[1]。铁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比较而言,其能源消耗量占交通行业总能耗的17%,但总运输量占50%以上。与国内同行业相比,其单位产值综合能耗指标较低:交通运输业占全社会废气排放量的20.4%,铁路仅占0.59%。根据英国研究机构对本国的研究,鐵路运输二氧化碳的每人每公里排放量是公路运输的一半,是国内短途航空的1/4。从单位运量的能源消耗、对环境资源的占用、对环境质量的保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及运营安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铁路具有大运量、高效、快速、安全等优势[2]。从单位货物周转来看,公路运输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是铁路运输的7倍、13倍。铁路运输具有低碳环保、绿色共享、低能耗高产出的生态优势,以电力驱动为主,运行过程中排放少量温室气体,能有效减少交通运输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因此要发展绿色铁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交通强国和美丽中国建设。

二、绿色铁路人才供给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世纪,人类面临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三大危机,绿色经济引发全球关注。

绿色经济是以经济与环境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旨在带来人类幸福感和社会的公平,同时显著地降低环境风险和改善生态缺乏的经济。随着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挖掘铁路运输的绿色潜力,充分发挥铁路在绿色环保交通运输体系当中的重要作用。但当前绿色铁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制约了铁路运输绿色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片面强调绿色铁路科技人才的培养

科技瓶颈制约着绿色铁路发展的步伐,科技创新是推进绿色铁路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大部分铁路高职院校认识到培养绿色铁路科技人才、增强铁路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过分强调技术而忽略经营管理、法律、金融、商业沟通等方面的绿色人才培养,限制了绿色铁路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面发展。绿色铁路人才培养应着眼于绿色经济价值链、产业链的全过程。

(二)缺乏完整的绿色铁路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我国的铁路高职院校较晚才开展绿色教育,很多教师对绿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进行绿色教育时传授的都是一些理论知识,在低碳环保铁路绿色技能培训方面力度不够,没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低碳、健康、绿色、环保理念贯穿到铁路运输的各个环节,难以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铁路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

(三)绿色教育师资缺乏

当前从事绿色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大多数教师未得到系统的绿色教育培训。铁路高职院校教师受成长环境和相关经历所限,他们的绿色发展知识、绿色发展技能和绿色发展素养都有待提高。师资力量不足制约了铁路高职院校开展绿色教育。没有开设与绿色教育有关的课程,严重影响了铁路学生绿色发展知识的普及和绿色发展意识、绿色发展观念的形成,难以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绿色铁路人才。

(四)知行合一不足

理论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实践活动则有助于将绿色发展的知识和理念转化为行动。部分铁路高职院校的绿色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所传授的绿色内容比较空洞,绿色教育途径单一,没有开展校企合作培养绿色铁路人才,没法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很多铁路高职院校都没有相应的绿色社团,不重视组织学生开展绿色实践活动,很多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实践严重脱节,缺乏绿色实践的机会,其绿色实践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锻炼。

(五)“一带一路”绿色铁路人才培养有待强化

“一带一路”倡议包含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铁路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行业,是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重点。中国铁路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是经济繁荣之路,也是绿色发展之路,我国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创造更多的绿色公共产品。铁路“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始终把绿色发展和环保理念放在首位,实现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重视绿色标准的制定与建设以及绿色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保障“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安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铁路绿色发展急需培养生态环保绿色铁路人才,促进铁路可持续发展。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铁路人才缺乏,我国需要与沿线国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协同培养绿色铁路国际化人才。

三、绿色铁路人才培养路径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们呼唤绿色,绿色需要人才。发展绿色铁路必须以人为本,需要有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因此绿色铁路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铁路高职院校要开展绿色教育,围绕课堂育人、行为育人、环境育人等方式,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育绿色发展理念,培养绿色铁路人才。

(一)将绿色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进行学生绿色素质培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绿色人才。探索绿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绿色铁路人才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以适应绿色铁路发展的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把绿色发展素养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渗透到教育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构筑基于绿色教育理念的铁路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生的绿色危机意识,建设绿色文化,形成生态文明观。绿色教育的重点是传承文明、教书育人、习惯养成、务实创新,把书本世界和社会实际、生活实际结合起来[3]。铁路高职院校要坚持绿色价值取向,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教育理念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树立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实现绿色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贯穿,有助于形成全方位教育的绿色体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4]。

(二)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

将绿色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中,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专业教学中,开展绿色研究与社会服务,用绿色发展理念武装学生。促进专业教育与绿色教育相结合,实现绿色教育的全面发展,深化专业“染绿”工作,创新专业绿色人才培养模式,以绿色教育理念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通过绿色教育进课堂培养学生,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环境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课程是职业教育的载体,是技能培训最直接的体现,铁路高职院校开展绿色教育,需全面修订课程标准,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植入各类课程和教材,构建融入绿色发展素养的课程体系,使之成为学生的基本素质。把绿色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在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校园活动、专业竞赛等环节融入绿色教育内容,重视学生绿色发展知识的传授、绿色文化素质的培养。

(三)加强绿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绿色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是绿色铁路人才培养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自身绿色发展素养的高低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建设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有效进行绿色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强教必先强师,铁路高职院校应将绿色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让教师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更好担当学生绿色文化素质养成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绿色发展素养,使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和教学方法。通过专家讲座、教师工作坊、教师沙龙、到企业调研学习、参与绿色铁路课题研究等方式全方位培养师资,提升教师绿色教育教学能力。要求专业教师参加各种绿色教育的师资培训和研讨班,学习借鉴国内外绿色教育的研究成果与经验,了解国际绿色教育发展的趋势,提升绿色发展素养,以满足绿色人才培养的要求。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聘请工作在铁路企业一线的具有绿色教育背景或工作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让他们参与到绿色教学及其课程开发中,使学生掌握新技术,适应新趋势,强化绿色铁路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四)校企协同创新绿色铁路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知行合一、勇于创新的绿色铁路人才,需要校企协同推进与产教资源的深度整合。铁路高职院校要与绿色行业企业加强互动,依托行业建设专业,积极推进专业“染绿”工作,培养绿色铁路人才。铁路人才培养要与铁路行业融合发展,创新校企深度合作的形式,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组建师资队伍,协同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平台,培养知行合一、德技双馨且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绿色铁路人才。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企业认知实习选择具有良好节能降耗意识和环境保护措施的铁路企业作为实训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绿色铁路创新实践过程,认识到绿色铁路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深化对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理论的理解,促进其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

(五)为“一带一路”培养绿色铁路人才

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铁路精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铁路是“一带一路”设施联通的优先领域和血脉经络,铁路互联互通已成为实现“五通三同”的重要载体,是区域间交流与合作的纽带及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马车”。我国铁路“走出去”过程中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分享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树立绿色标杆。随着交通强国战略和中国铁路“走出去”的纵深推进,铁路国际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因此铁路高职院校要响应时代要求,补齐铁路人才短板,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协调,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绿色铁路人才,为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铁路高职院校需构建绿色铁路国际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制定高职铁路人才培养国际化标准,推进铁路人才国际认证,培养适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需的铁路人才,服务沿线各国绿色铁路和绿色经济发展。

四、结语

为了将高职院校打造成为绿色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需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实践中。铁路高职院校要将绿色人才供给作为其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實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持德技双修,培养全面发展的绿色铁路人才,为铁路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使铁路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促进社会永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谢汉生,黄茵,马龙.高速铁路节能环保效应及效益分析研究[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1(1):19-22.

[2] 周新军.高速铁路行车低碳环保效应分析[J].电力与能源,2013(3):212-216.

[3] 高松,冉芸.清华大学绿色课程十年发展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9):69-70.

[4] 吴国玺,姚琳,张泊平.生态型高校建设与绿色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J].大学教育,2019(7):33-36.

[责任编辑:庞丹丹]

[收稿时间]2020-06-16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9年度课题“粤港澳大湾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研究”(2019GZGJ257);2017年度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新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珠三角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GTXYR1702)。

[作者简介]李政(1977-),男,湖南邵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职业教育。

铁路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也不断进步,各个行业迎来了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也在铁路基层站段的运输生产和各项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以电务系统为例,TDCS系统、微机监测系统、电务段办公网等系统已经深人到各个业务领域,信息系统的安全直接影响到铁路运输生产和便捷办公的安全。然而,因为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关联性、连接方式的多样性及终端分布的不均匀性的特点,就容易导致计算机受到病毒和黑客、恶意软件的侵害。在这样的背景下,铁路基层站段网络系统存在的问题中,特别是安全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心里和行动上的关注,然后进行积极的研究。本文着重介绍了铁路网络信息安全的概念和意义,分析了其存在的安全隐患的具体类型及原因,为保证信息网络信息的安全,提出了加强网络风险防范、防止信息信息被泄露、修改或非法窃取的相应控制措施。

【关键词】铁路基层站段网络信息安全控制策略

一、引言

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虽然计算机网络具有很多优点,但是计算机在应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提供信息发布和检索信息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隐患。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旦信息泄露,就会给信息项目带来严重的打击。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各方面的管理,特别是网络安全,从而更好的防止信息外漏,避免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计算机应用的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修改和非法窃取的现象,这也是我们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对于我们及时掌握和控制网络信息安全隐患是非常重要的。

二、铁路网络信息安全的概念和意义

2.1概念

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和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构成了整个铁路网络信息的安全。其中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信息数据不发生任何损坏或者丢失,这样才能确保铁路网络信息完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铁路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能够防止有人故意冒充、窃取和损坏系统中的数据,导致事故的出现。

2.2意义

根据信息安全自身的特点以及信息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得出,铁路网络信息安全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以铁路信息安全技术做支撑,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在流程、审查和教育等方面加强协同,从而构建一个全面协同的机制,最终形成一个适合信息管理的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为了更好的支持信息项目的发展,需要始终不断坚持自身的改进能力,这样非常有利于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

三、铁路网络信息存在的安全隐患

3.1铁路网络管理方面的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从而迎来了网络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信息化,具有覆盖面广、使用人员多的特点,很多涉密资料、信息系统的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漏洞,这些都是因为很多工作人员缺乏保密意识,长而久之,就会造成数据信息资料、工作文档等在网络上不安全、不正确、让信息不能够实时的进行传输和管理。

3.2外部威胁

网络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但也面临着遭遇各种攻击的风险。病毒在网络的传播中的危害不可小觑,病毒通过网络传播,致使网络性能下降。在现在这个网络信息这么发达的背景下,很多黑客经常利用网路攻击服务器,从而去破坏、窃取一些重要的信息,这样就会给网络系统带来严重的损失。

四、铁路网络信息安全的控制策略

4.1建立完善的铁路网络信息管理体系

(1)在维护铁路网络信息的安全过程中,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必须坚持以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制度为基础,这也是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准则。

(2)在网络信息安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组织,从而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提供组织保障。为了能够让网络信息能够发展的更好,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体系,就不能够保证信息安全按计划推进。

(3)在维护网络信息的安全工作中,我们必须加强网络信息的保密审查工作,落实网络信息的保密审查责任制,坚持“谁公开、谁负责、谁审查”的原则,从而规范保密审查制度,管理好各个科室、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从而完善保密审查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和工作要求。

4.2开展充分的铁路网络信息安全教育

如果想要保证信息安全实施能够有较好的成效,我们还需要对干部职工进行充分的教育,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对于一个信息单位来说,想要成功的实施信息安全体系,是和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分不开的,在一定的过程中,还起着决定性因素。

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具有很多种方法。其中最为直接有效的是对工作人员开展信息安全教育,从而充分利用起单位内部的舆论宣传手段,比如:观看警示教育片、保密知识培训、签订保密承若书、保密专项检查等,通过这些工作的发展,对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具有一定的作用。除了加强宣传之外,还需要有一些强制的措施,其中可以将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教育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内,确保信息安全能够准确实施。

4.3选择合适的铁路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技术

在信息安全的管理中,安全管理技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整个安全体系中,技术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1)为了保证信息免遭窃取、泄露、破坏和修改,我们基本上都采取的时候设置密码来进行保护。其中我们采取较多的安全措施包括:采用数据备份、访问控制、存取控制、用户识别、数据加密等。

(2)在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中,其中包括设置防火墙。这是一种访问控制产品。按照实际的工作经验,这种产品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强化安全策略,从而限制暴露用户点。防火墙的设置是在内部网络与不安全的外部网络之间设置的屏障,从而防止网络上的病毒、资源盗用等传播到网络内部,从而达到阻止外界内部资源的非法访问,防止内部对外部的不安全访问。

(3)在计算机的病毒防范工作中,其中病毒防范和堵住操作系统本身的安全漏洞,就是为了防止病毒感染和病毒传播。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坚持使用有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的计算病毒防止产品。不管是任何操作系统,都存在着安全漏洞的问题,只要计算机接人网络,它就有可能受到被攻击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完成一个给系统“打补丁”的工作,修补程序中的漏洞,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防止病毒的攻击。

(4)使用入侵检测技术系统能够主动检查网络的易受攻击点和安全漏洞。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能够比人工更先探测到危险行为,对防范网络恶意攻击及误操作能够提供主动的实时保护,经过实践经验得知,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动态安全检测防护技术。

4.4加强涉密网络和移动存储介质的管理

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是由多个层面组成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禁在外网上处理、存储、传输涉及秘密信息和敏感信息,严禁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在内外网上交叉使用,严格上网信息保密审查审批制度,严格执行涉密计算机定点维修制度。

五、结束语

为了确保铁路网络信息的绝对安全,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措施,使信息资源免遭威胁,或者将威胁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才能确保铁路网络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铁路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确保铁路安全稳定,本文基于针对铁路企业管理特点,从三个维度提出提高铁路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对策建议,确保铁路安全,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贡献力量。

关键词:铁路;安全管理;十四五;安全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列专章对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突出了国家安全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铁路安全作为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的重要领域,在统筹发展与安全中肩负着重大责任。本文旨在分析进入“十四五”时期,为适应铁路高质量发展需求,提出提升铁路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铁路当前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系统性开展铁路安全运营风险的基础排查类自评估和重难点专业风险评估。

从铁路企业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威胁铁路实际运营安全的四类安全事故(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建议系统性开展铁路安全运营风险的基础排查类自评估和重难点专业风险评估。其中,基础排查类自评估建议由各路局的车间、工务段、机务段等具体实施,评估方法力求简单易操作,以反映现场实际情况为目标,以排查评估无遗漏为实施原则,客观评价不同路局不同线路不同工点在不同时间节点条件下的四类安全事故风险等级,明确高风险工点并作为下一步重难点专业风险评估的对象;重难点专业风险评估建议由国铁集团下属综合性研究机构牵头实施,充分挖掘高铁运营十年和普速铁路历年来运营的大数据,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两个方面入手,客观评估铁路企业当前铁路安全运营风险。

2.全面推广新建铁路线的全过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目前,对新建铁路线建设安全构成最大威胁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四)川(西)藏铁路、西(宁)成(都)铁路等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建设中尤为明显。对地质灾害的防控,应从可研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工后残余风险四个阶段入手开展评估工作,方可确保风险防控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大力提倡基层职工和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准确细致无遗漏地把握各级铁路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科学认知各级铁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除了做好顶层设计,更应坚持群众路线,多倾听来自基层职工的实践经验和人民群众的科学建议,全面准确地把握铁路安全管理的问题所在。

二、坚持“目标导向”——科学制定铁路安全管理行动目标

1.以“因症施治”为原则,通过对铁路安全运营风险评估和新建铁路线的全过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明确各铁路企业当前面临的实际风险特征;以“因症施治”为原则,科学制定各铁路企业、各线路、各工点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安全管理行动目标;在此基础上,统筹推进“因局施策、因段施策、因线施策、因点施策”的差异化安全管理对策组织与实施。

2.重点推进安全管理方向的降本增效类科技攻关和信息化项目组织与实施,进一步释放科技进步的“红利”。安全管理方向的降本增效类科技攻关项目,可重点聚焦加快推进铁路从“周期修”到“状态修”的发展和过渡,具体实施方案可考虑为以铁路历年运维大数据为研究样本,综合考虑不同路局不同线路在不同时期的外部环境特征(汛期、春融期等地质灾害高发期)和客货运需求特征(暑运、春运等运营高峰期),开展围绕R(可靠性)A(可用性)M(可维修性)S(安全性)的运维策略系统性实用性研究,在满足不同运输需求和保障足够安全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降低运维成本。安全管理方向的信息化项目,可重点关注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调图与组织实施,具体实施方案可考虑以铁路近年来客票销售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人工智能的快速预测与分析研判,科学评估每一列客车的开行成本和调整成本,灵活调图,尽可能避免“空车拉客”现象的产生,提高运营效益。

3.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要求,坚决守住铁路安全政治红线和职业底线,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安全是發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注重堵漏洞、强弱项,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就铁路而言,当前,随着路网规模的持续扩大和高铁运营周期的不断延长,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外部和内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隐患复杂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确保铁路安全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要统筹铁路改革发展和安全关系,站在大安全观的视角认识和把握铁路安全工作,不断夯实铁路安全基础,坚决确保高铁和旅客列车安全万无一失,坚决守住铁路安全政治红线和职业底线,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贡献力量。

三、坚持“结果导向”——确保铁路安全持续稳定

1.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铁路作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是公共安全的重点领域,铁路要时刻秉承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安全工作的首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此要严格落实铁路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及时消除危及旅客安全的问题和隐患,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统筹加强铁路安全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坚持强基达标、体质增效,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保障体系,完善铁路基础设施和装备安全技术标准规范,依法治理铁路安全环境,全方位加强铁路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铁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预案体系,提高铁路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加强铁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

3.深化安全保障技术攻关,强化技防服务铁路安全能力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关键要靠科技创新”。铁路企业要深化安全保障技术攻关,强化技防服务铁路安全能力,比如深入研究高铁运营安全规律、深化设备设施检测监测技术研究、深化养护维修关键技术研究、深化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技术攻关等方面,全面提升铁路自主创新能力。

4.持续推进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从企业文化的角度看,安全文化对铁路安全的促进保障作用深远,短期安全靠措施、长期安全靠管理和文化。铁路不同站段大都有其自己不同的业务性质和地域性文化背景,安全文化的建设应结合自身特点来开展,并不断探索创新。一是要对本单位安全管理工作和安全文化建设要有切合实际的思路。既要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又要有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切实做到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相统一,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相统一,企业追求与职工追求相统一。二是开展坚持不懈的安全培训工作,培训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通过培训,可以增强职工的文化认同、安全自觉和技能提高。三是营造亲情嘱托氛围,让每位职工的亲人给上岗作业人员写嘱咐语或录亲情嘱托视频,让职工班前会上念一念,上岗之前看一看,作业间隙想一想,安全警钟长鸣。

总之,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已经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时期,铁路企业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坚决守住铁路安全整治红线和职业底线,确保高铁和旅客列车安全万无一失,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贡献力量。

四、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http://www.gov.cn/zhengce /2020- 11/03/content_5556991.htm,2020-11-03

铁路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国有大型建筑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言而喻。随着建筑行业的日益发展和升级,建筑企业人才管理问题不断凸显并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文章结合作者在某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多年工作经验,在分析真实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存在的问题并阐述见解。

关键词:国有大型建筑企业 人才管理 胜任力模型

人才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性要素,是保持自身产品、技术及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属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自国内基建行业2008年和2009年大量投资后,近年来,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建筑行业各项经营指标放缓,人均劳动生产率呈下降趋势。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开放与发展,民营企业完全介入国内建筑行业,行业由寡头垄断逐步发展到充分竞争状态,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员工基数大,绝大部分人员在基层项目工作,岗位流动性大,人员引进主要以高校本科毕业生为主,少量招聘研究生和大专生,人员流失率较高。

本文根据某大型国有建筑企业2008年-2012年人员流失情况分析和基层项目人员组成情况进行比较的背景下,提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国有大型建筑企业人才管理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1 概念阐述

自管理科学之父泰勒提出管理的胜任力运动开始,关于人力资源的胜任力研究逐渐提上日程并在管理学界得到广泛使用。“胜任力”的概念最早是由McClelland提出的。他认为胜任力[1]就是与业绩、绩效或者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成果有着直接或者间接联系的动机、知识、个性、技能和能力等,可以作为绩效优劣的区别要素。胜任力[2]就是兴趣、价值观、信仰、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混合体。胜任力必须与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密切相关,必须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必须作为人才管理的重要指标。

胜任力概念的提出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个性、特质、动机、价值观、知识、技能和能力等。Boyatzi提出胜任力洋葱模型[3],包括难以培养与评价和易于培养与评价两个部分、三个层次。最核心层次为个性与动机,外层为态度和价值观、社会角色和自我形象,最外层为易于培养和评价的知识和技能;Spencer提出胜任力冰山模型[4],包括冰山之上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冰山之下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

本文认为胜任力是依附于员工能影响工作绩效的可以被衡量、被开发的一切因素的集合,通过对人才资源的不同层次的描述,确定其所具备的胜任特征并从绩效的角度帮助企业实现目标。

2 国有大型建筑企业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筑企业的人才管理完全按照劳动定额、国家经济制度和人才管理制度进行人事管理,是管理层(管理层包括行政管理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下同。)、作业层和服务保障层为整体的封闭式结构。在市场经济时代,建筑行业历经了管理层和作业层分离、服务保障层撤销的过程。目前,建筑行业人才管理模式主要是管理层和少量作业层,作业队伍采取向社会劳务招标的形式,服务人员也从社会招揽(外包)。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大型建筑企业人才管理逐步暴露出人才管理上的诸多弊端与问题。现以某典型的国有大型施工企业(以下简称该集团公司)为例:该集团公司为现有员工7000余人,2012年企业产值近200亿元,下属子、分公司18家,主要从事鐵路、公路、工民建、地铁等工程领域的施工,施工地域遍及国内23个省、市和自治区。(图1)。

该集团公司人才引进应届毕业生为主,人才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人员构成机构不合理,基层项目部人员的比例偏低,二级总部人员、息工待岗人员偏多。②引进的人才倾向于国内重点院校的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招聘难度大,招聘成本高,人员流失率高,工作不足五年的人员流失率达60.27%(表1)。③人才培养机制不够灵活,论资排辈现象严重,新员工晋升机会偏少。④工作流动性大,工作地点不稳定,休假制度不健全。⑤岗位分析与人才测评缺乏科学依据,人岗不匹配。⑥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往往采取定性的考核方式。⑦薪酬激励机制创新不足,基本以岗位核定薪酬,薪酬激励机制主要导向高职务人员。⑧培训开发需求分析不足,培训的跟踪与反馈以及激励机制缺乏,基层项目重使用,轻培养现象较为严重。

3 基于胜任力模型进行建筑企业人才管理的必要性

提出国有大型建筑企业胜任力模型人才管理,需从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程来看。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以事为中心,重视事务性工作和流程,员工被物质化,主要工作内容有人员选拔、分派、工资发放、档案保管等,这种理念较为适应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才管理。引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后,则以工作为中心,强调人力资源对工作岗位的适应,其工作内容主要有组织结构设计、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管理、员工配置、培训开发以及绩效与薪酬管理等,该种模式较适用于稳定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行业。

建筑行业人员流动大,生产周期长、生产阶段性突出,外围因素和不确定干扰多,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加强建筑企业岗位的分析、人才的梯队性建设、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管理方式则以个人工作规范和组织工作描述的胜任力相结合,注重岗位分析和人员的配置,人才潜力的挖掘和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在人才选拔上依据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升企业的人才配置;发挥企业在绩效管理和薪酬激励的导向,使人才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减少人员流失率,促进建筑企业人才管理的良性循环。

4 胜任力模型在建筑企业人才管理上的应用

传统的人事管理发展到以工作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其应用层次不断得到提升。应用胜任力模型思维在国有大型施工企业人才管理,需贯穿人力资源规划、岗位评价、人才招聘、绩效考核、人才培训开发、薪酬管理等整个人才管理链。

4.1 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的应用

胜任力模型应用在人力资源规划主要体现在人才规划的目标指标方面,胜任力模型主要强调建筑企业人才梯队性、均衡性建设。管理层和作业层素质的梯队性建设主要针对管理层和作业层的学历、业务素养、职业资格证书、综合素质等方面;管理层的专业和作业层的工种的均衡性建设须根据建筑企业的特点,符合建筑企业的比例,为培养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优化人才队伍配置提供了前提条件。

4.2 胜任力模型在岗位评价方面的应用

胜任力模型应用到岗位评价主要是确定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难度、工作标准制、工作任务量,并核定岗位任职条件,为人才招聘、绩效考核、人才培训开发、薪酬管理等提供了依据。

充分的岗位评价能更好地做到人岗匹配,挖掘员工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并适度减少该集团公司二级机关总部人员,优化基层项目人才队伍结构,提高基层项目的管理能力。

4.3 胜任力模型在人才招聘管理方面的应用

胜任力模型应用于招聘管理,在面试过程中通过考察应聘者是否具备岗位胜任能力模型所要求的关键行为,不能用应聘者之前的岗位胜任力来作为现岗位胜任力的衡量标准,特别是要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应聘者的个性、动机、价值观,预测应聘者在该应聘岗位的未来表现,做出是否录用的决策,从而提高招聘有效性和针对性。

对于该集团公司人才招聘,应适度考虑人才引进的梯队性,对于管理层的专业人才主要从国内重点院校招聘,作业层应从中专技校招聘,可以降低企业薪酬总额,减少人员流失率。

4.4 胜任力模型在绩效考核方面的应用

胜任力模型应用于绩效管理,前提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考核指标,并可以进行有效比较,能真实地反映员工的综合工作表现。根据制定的胜任力发展目标,确定工作的重点内容,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确定绩效考核结果。

建筑企业考核的重点、难点在基层项目,基层项目人员流动频繁,施工前期、中级、后期人员数量变化大,工期长短不一,人员稳定性较差、工作岗位设置变化大,建议采取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相结合,确定员工绩效。管理人员、作业层分开考核,最终确定适用于项目的考核机制。

胜任力模型引入基层项目绩效考核,除工作业绩外,必须引入工作态度、价值观、责任心等方面的考核指标。

引入胜任力模型可以创新该集团公司薪酬激励,发掘优秀人才,减少用人方面的论资排辈现象,建立能者上,不能者下的良性用人机制,还可以减少人员流失率。

4.5 胜任力模型在人才培训开发方面的应用

胜任力模型应用于人才培训开发,主要是通过对员工承担某岗位所需的关键胜任力的培养,来提高员工与组织整体的胜任力级别水平,不断完善充实胜任力模型以提高其对企业战略的支持能力。其应用过程首先是确定员工与岗位能力素质差距,包括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差距以及根据绩效管理结果确定员工素质差距,然后分析素质差距对绩效的影响,并依据战略发展需求确定素质差距弥补的优先顺序,组织员工培训,使员工能够胜任企业发展需要。

对人才的培训开发一定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当岗位胜任力和员工实际能力的差别较大时,需要评估员工的自我认识,主要包括兴趣爱好、個性特长和技能素养。在培训开发的可行性不高的情况下,需引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寻找自己合适的岗位,不提倡员工“干一行、爱一行”。

4.6 胜任力模型在薪酬管理方面的应用

胜任力模型应用于薪酬管理,强调员工报酬是基于员工胜任力高低,根据岗位胜任力评价和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结果设计薪酬结构,使薪酬政策更具公平性和竞争力。同时基于胜任力的薪酬体系有利于组织创建以内在素质为导向的企业氛围,提升组织绩效。

当前,该集团公司薪酬管理主要以职务高低来衡量薪酬标准,致使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转岗至行政管理岗位,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薪酬需减少职务层级的薪酬待遇差别,加大胜任力对薪酬的影响力,培育专业管理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开辟专业管理人才的职业通道。

综观建筑企业基于胜任力的人才管理模式,在建筑企业人才招聘管理、员工配置及培训开发、绩效与薪酬管理等方面有着不同于传统人事管理、当代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基于战略的人才管理模式,有着其特殊性。而这种基于胜任力的人才管理理念和手段将更好地促进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快速稳定和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MeClelland 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4.

[2]Flesihman,E.A,Harris,E.F.Patterns of leadership behavior related to employee grievances and turnover[J].Personal psychology.1990(5):43-46.

[3]Boyatzis.The competence manager:A model for effective Peformance[M].John Wiley,1982:5-36.

[4]Spence LM,Spence SM,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w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3:2-39.

[5]陈万思.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的企业实践[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23.

铁路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国家的地域间的经济交流、人员运输都离不开铁路,它在交通运输整个系统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她不仅仅有效保证了我国人员的运输,更是承担了国家经济运输的重任,有效的保障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保证其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铁路的应急通信来说则是保障铁路无阻畅通的重要手段之一,通信中断是铁路行业中最主要的克星,就会就像失明的野马,安全难以保障,失去控制,进而使得国家的交通运输得到重创。本篇文章结合我国的铁路应急通信的建设,根据铁路通信行业中的应急通信的发展现状,通过对铁路应急通信的整体分析把握,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铁路应急通信体系,提出相应的策略,让铁路通信的调控变得更加灵活,为今后的铁路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铁路应急通信现状研究发展对策

近些年来,对全世界的铁路运输进行相应的研究不难发现,全球范围内曾出现过各种城市的交通运输紧急事件,如伦敦地铁爆炸、胶济铁路事故等等,一旦事故发生后,各国政府的应急响应能力是否行之有效,交通应急通信能力是否得到保障这都是我们考验的能力之一。人们必须只有平时建立完善铁路应急通信体系,保障铁路运输的通畅,这样不仅仅是有效的保证了铁路通信基本要求,还能在紧急关头发挥铁路通畅无阻的作用,有效的提升了公共事件的处理能力,降低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得到普遍认识铁路运输中优点,而对于这些优点能否有效的最大化俨然已成了重大问题所在,严重的话进而会影响到人类的经济发展中。所以对于铁路运输来看,我们需要做的是防患于未然,应急通信在铁路发展行业中的是长足的、必要的,这就需要是在新的形势下应急通信的建立提出了重大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使得铁路应急通信的发展需根据现如今的铁路行业的现状,通过传统的应急通信平台,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更好地为铁路提供服务,更好的为铁路通信保障工作做出贡献。

一、铁路应急通信的现状分析

1.1铁路应急通信设备的现状

就目前铁路运输的应急通信设备来说,国内用于接入铁路应急通信的设备所说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针对公路运输网络,而对于铁路应急的通信不通畅来说,接入设备并无法满足现场的恶劣条件却很少,不能满足铁路发展要求,目前应急通信需求越来越高,基本的没有到位,新技术有纷至沓来,这让现有的通信已不能适应。根据现有的铁路应急通信设备的现状来说,我们需要有行之有效的应急现场传输通道的优良环境,又需要的是及时应急现场较高水准的通信要求,将通信中的有线、无线等多种接入方式相结合,将多路通信数据进行整合。对于目前铁路运营的方式,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适合自己国情发展的铁路应急通信的设备,要使其设备适用于国亲的铁路应急通需求,而这尚需要一个较长的开发时间。

1.2铁路应急通信网络建设现状

对于铁路通信来说通信网络的建立是我国建设时间最长、目前最完善的专用通信网络。就目前的铁路应急通信的建设来说,铁路的主要网络方式已经实现了光纤化的设备整治,其沿线所有车站已经具备了2M网络的接收能力。虽对于2M网络来说,网络的通信方式已大大加快,但对于一些正线车站来说,铁路支线通信网络建设比较缓慢,沿线车站提供也仅仅是只有有线的2/4线的音频通道。由于我国铁路常处于山间,信号本来就略弱,再加上通信方式较为滞后,应急通信网络在山区也只能靠通话柱与外界联络。而对于常规的专业技术数据显示,铁路突发事故往往发生在区间,所以,就目前的应急通信而言无法形成良好的通信接入方式,其弊端可谓是颇多,通信设施的接触不良,杂音大,通话质量差等等,对于需求量较大的区间通话柱来说无法提供较多的通信接口,不能满足现场对静图实时传输和实时通话的需求,对实现动图的实时技术指导的传送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铁路应急通信建立的发展对策

2.1构建自身铁路行业的应急通信的发展调控体系

首先我们应该针对自身的发展来确定应急通信的调节控制体系,认清自身的所发展的铁路发展的重要性,其次根据国情建立自己的专业的应急通信的体系。由于我国铁路通信已经建成了覆盖全路网的数字通信系统,这是基于INTERNET的全路可视会议电话系统,对于这种新型铁路应急通信系统来说三方面是系统的组成部分,这就涵盖了现场的抢险设备,车站侧设备和应急中心设备配置。首先对于现场抢险设备,抢险设备应为现场的一些事故设施提供相应的图像画面以及电话以及数据传送等各类业务提供承载平台,这就包含了现场的影音采集设备,现场有线应急接入设备以及卫星接入方式时配备无线宽带数传设备。其次就是车站侧设备储备,这就要与现场抢险设备进行配套使用,其中涵盖了有线应急接入设备、无线宽带数传设备。这两者的用处就是在事故发生后车站将会使用设备,将网络转接至应急指挥的2M网络通道,使事故得到有效的安全处理。最后就是应急中心设备配备,应急中心设备和现场设备配套使用,将会有效的使用卫星接入方式,这就包含综合的网络接入设备的方式、视讯会议平台、流媒体服务器以及网管、客服系统的建立等等,三者的关系并不是独立,而是有机的结合。

2.2应急通信网络的建设优化

对于这方面来说网络的建设应该更加强大,目前由于设备以及网络建设的落后使得网络建设几乎都是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这就要将应急通信网络的建设进行相应的优化,所以就这一方面来说工程人员在通信网络的建设中应该需要迈出一大步,阔步进入现代化,同时这也是要对自身进行一定的改革,取其金华弃其糟泊,将传统的一些网络症状进行总结,建立多方位多角度的网络优化平台。针对不同的铁路应建立不同的方式对应急通信网络进行优化,在普通铁路组网之时,我们可以利用通话柱双纹线再加上HDSL的设备进行有线传输,而对于普通铁路中的状况较为差的线路,完全可以采用无线网络接入方式,这就要在设备建立优化情况下进行实施,通过无线宽带的传送设备进行接入。而对于超过20km的区段,应采用双绞线再加上HDSL的设备进行有线传输,而对于这种情况下的接入方式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不能采用卫星接入方式,对其进行网络连接,将应急通信的优化进行整合。而对于在200km/h及以上铁路(含客运专线)的网络时,由于这条专线都配备有长途光缆通信线路,并设有GSM-R这样高科技的无线通信系统。对于这条线路来说,现场应配置3km的软光缆加PDH光传输设备,这样就额可以实现光缆有线接入和特有的组网保障措施。由于GSM-R这样的通信网络都具备语音及静图传送,可以利用这样的特有的方式,将利用系统整体协调,对无线接入、卫星接入及综合接入等方式进行组网优化,将铁路的应急通信进行三位一体化的保障。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铁路应急通信实质性的分析研究,对现有的铁路进行应急通信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将问题存在的实质性得到相应对策的解决,对铁路特有的应急通信设备以及网络建设进行综合优化处理,根据不同的工作要求和工作环境,将此应急网络通信进行多位管理,多位建设,及时适量做好铁路应急通信预防,与传统的通信方式相结合,防范可能出现的事故风险,这不但不会影响我们现行的铁路应急通信的发展,反而会更加给铁路的提供更大的升值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太军,李天宏,何华锋.应急无线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C].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2]王子渊.铁路应急通信系统体系研究[J].铁道勘测与设计.2009(04).

[3]郭忠平.浅谈铁路应急通信系统的接入技术[J].铁道通信信号.2007.

[4]李翠然,钟章队,谢健骊.认知的铁路应急自组织网络研究[J].铁道学报,2013.

上一篇:铁路工程毕业论文下一篇:铁路信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