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理论论文范文

2024-02-05

市场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为促使高校经济学课程内容尽快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产品市场理论、要素市场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等五个方面,介绍了数字经济与这些理论的相关内容;提出数字经济在这些理论教学中的融入点,通过阐述将数字经济与经济学课程的融入方法和建议,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经济学课程 融入 

一、数字经济融入产品市场理论的内容设计

(一)产品市场理论

在经济学教材中,产品市场理论主要包括:①供给和需求理论,介绍产品的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供需均衡模型等。②消费者选择和效用理论,讨论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偏好和选择,价格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等。③生产和成本理论,讨论企业如何分配各种生产要素使得产品的产量最大化,以及不同产量情况下企业的生产成本变化情况等。④市场结构理论,讨论市场的类型,分析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厂商的均衡产量和收益的变化情况。

(二)数字经济中的相关内容概述

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下,互联网造就了一大批以前端展示信息为核心的企业。如电商平台、资讯平台、社交平台、交易平台、支付平台等,微信、淘宝、京东、美团、滴滴等巨头企业拔地而起。例如,在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中,信息消费应用于疫情防控的各个方面,诸如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在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促进了信息消费的推广和升级,多领域多群体疫情促进信息消费普及和边界拓展。信息消费打破了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消费与供给的精准匹配,有力提升了企业运营效率。

(三)数字经济在产品市场理论教学中的融入点

在讲解产品供需理论的时候,可结合“数字经济下产品市场供需关系的转变”来进行阐述。先对供需关系概念和理论进行讲解,然后通过举例进行巩固。例如分析这个案例:我国机械加工产业从传统制造技术以金属切削的“做减法”方式转换为数字化制造,采用以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融合为核心的3D打印的“做加法”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字经济正在打破传统供需关系。又如,在讲述消费理论时,可以提出问题:“在信息消费数字化发展下,中国老百姓为何喜爱储蓄,是由于消费倾向引起的还是由于收入引起的?”引发学生思考。这种案例教学可以由老师讲授为主,也可以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课堂讨论掌握理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数字经济融入要素市场理论的内容设计

(一)要素市场理论

[HJ1.9mm]要素市场理论可分为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其中生产要素的需求方面包括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完全竞争厂商的生产要素需求曲线和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等理论。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面则讨论从要素所有者的最大化行为出发来分析其对要素的供给量是如何随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数字经济中的相关内容概述

1.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具有要素报酬递增的规律。数字经济下的产业互联网市场,不再是传统产业的单一市场,而是为满足需求跨产业的要素融合市场。数字经济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物联网的发展带动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根据IDC的数据,新摩尔定律主导下全球数据总量将由2015年的6ZB增加到2020年的44ZB,到2035年将达到19267ZB。在智能商业时代,数据所带来的影响力将不亚于甚至超过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大生产要素,成为不可替代的第四大生产要素。

2.健全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数据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作为生产要素由市场合理配置,参与收益分配属于初次分配,要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通过市场方式完成。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对数据的保护和规制势必要厘清数据自身的产权制度,产权的大小决定了数据主体参与市场分配利益的多少,数据产权制度的建立能够使数字经济参与主体间的权利义务相配套,引导各主体平等有序地参与数字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

(三)数字经济在要素市场理论教学中的融入点

生产要素理论实质上就是收入分配理论,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把数据作为其生产要素的经济思想是与传统经济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在讲述要素理论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生活中信息是如何影响劳动供给和需求、劳动的边际产量以及劳动均衡价格,通过案例的讲解,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要素对于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影响。同时,在讲述要素报酬分配理论时,在同学们掌握了要素与边际产量值关系的基础上,可结合数字经济中“将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決定报酬”这一机制的建立来引出话题,并提出问题:电脑程序员为什比加油站工作员工资高?同时可播放当前区块链发展现状视频,通过一系列的时代生活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数据如何参与分配来维持市场的竞争秩序。

三、数字经济融入市场失灵理论的内容设计

(一)市场失灵理论

经济学教材中指出市场失灵理论是指利用价格的自动调节不能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它包括①公共产品理论,讨论公共产品若由私人提供必然引起的严重的成本收益失衡。②外部效应,讨论正负外部效应对市场的影响以及矫正。③市场信息不对称,讨论不完全信息引起的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行为如何导致市场失灵。

(二)数字经济中的相关内容概述

1.发挥数字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当社会经济基础从工业经济转变为数字经济时,基于数字经济的“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之间形成了新的组合方式或资源配置机制,如基于大数据的“看不见的手”可能转变具有局部“看得见的手”的功能,而“看得见的手”则由于大数据、人工智能转变为部分“看不见的手”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加强市场、政府和社会自组织三种资源配置机制之间的融合创新以及有形实物资源与社会无形资本之间的融合创新。

2.数字经济中企业市场支配的垄断问题。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可以成为一家企业的竞争优势,却也可能妨碍市场竞争,并被垄断经营者作为实施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工具;数字市场中企业之间数据资源共享与专享之间的矛盾将成为主流,从经济学层面看,实际上是数据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数字经济中存在诸多的市场问题,如何处理生产与定价效率之间两难的“马歇尔冲突”问题,如何处理具有垄断地位的平台型企业与双边市场中的众多小企业之间的关系。

(三)数字经济在市场失灵理论教学中的融入点

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平台经济迅速崛起,新的数字平台通过掌握消费者数据,垄断了流量入口,拥有对平台内的企业的较大决定权。因此在市场失灵理论的讲述中,把数字经济下产生的新形式的市场垄断和市场失灵作为主要讲述点,通过案例分析中国电子商务平台强制要求经营者“二选一”的压制竞争的行为,解释当前平台数据产权化造成的数据垄断的现象,从而造成市场信息不对称而失灵。另外,从数据到大数据所引发的跨界竞争,展现的是与以往不同质的竞争效果,可结合谷歌的跨界竞争导致了传统巨头的衰败案例进行讲解。另外,举例德国的Facebook案以及国内的人人公司诉百度案,解释数据垄断和竞争是怎样运行的问题。数据资源以及技术构成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在数字经济市场上的支配地位经营者,具备排他性的实力,极易形成寡头数据控制者,很容易拉升数字市场的进入壁垒。这又是其数字经济下市场失灵的另一展现形式。将数字经济特点与市场失灵的表现加以融合,通过经济的现实问题来讨论数字经济下市场失灵的背后原因与理论。让学生不仅理解经济理论,更要具有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

四、数字经济融入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容设计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解释经济增长规律和影响制约因素的理论。大致划分为古典经济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①古典经济理论强调市场自由,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分析讨论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问题。②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长期内如何达到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以及在适当的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目标,注重研究如何控制各种经济变量使其满足稳定增长条件以及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函数是研究经济增长的关键。

(二)数字经济中的相关内容概述

1.数字经济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成为软件产业增长点。截止2019年底,全国光缆总长达到4538万公里,全国所有城市基本建成光网城市,2019年5G基站建设量达到15万座.,为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为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新兴业态的快速落地和应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这些新技术和新业态的发展为软件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随着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多交易系统和智能硬件设备需要通过嵌入式软件来实现“赋智赋能”。还通过支持智慧医疗、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智慧系统的发展创造出了新的市场需求,使得在交通、安防等领域的信息技术需求增长明显。

2.数字经济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世界贸易组织(WTO)称,目前预计2019年全球商品贸易仅增长1.2%,大幅低于4月预估的增长2.6%;目前预估2020年增长2.7%,也低于此前预估的3.0%。贸易到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再到一些关系到全球生产力提高而急需解决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同数字经济相关的制度建设,都因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推动力,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方面的发展,为我们进一步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全要素生产率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效率,在人口和资本积累贡献下降的情况下,更多要靠全要素生产率,而发展数字经济正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三)数字经济在经济增长理论教学中的融入点

在讲述经济增长理论这一章节时,可采用实行“财经新闻—经济理论—政策运用”的模式来进行知识传输,例如,在讲述GDP有关知识,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对传统经济与数字经济下GDP的区别,同时通过“两会”新浪网“等财经新闻的热点,提出思考的问题:是否GDP总量越高越富有,通过数据展现二者的关系;另外,在讲述影响GDP增长的关键因素,可结合数字经济发展下全生产要素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分析当前我国近年来GDP增长幅度较小这一经济现象,并举例有关投资、消费和外贸等对GDP影响的案例,从认识GDP指标的内涵延伸到分析影响GDP增长的因素,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同时让学生课后对《华尔街日报》《经济学家》等经济类的报刊杂志的评论板块以及热点专题进行阅读。从而了解GDP增长背后的市场需求变化来加深理論理解。

五、数字经济融入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内容设计

(一)宏观经济政策理论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它包括①财政政策,讨论通过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变化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政策。②货币政策,讨论如何调节货币供应量,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均衡的一系列措施。③收入分配政策,讨论如何针对居民收入水平高低、收入差距大小在分配方面来制定原则和方针实现宏观目标。④对外贸易政策,主要讨论政府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准则。

(二)数字经济中的相关内容概述

1.数字货币改变货币经济体系,推动零利率、负利率时代的到来。以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出数字货币。数字货币需求不再是利率的函数,因为数字货币的出现,使得未来资本不再稀缺,原来经典意义的资本有可能面向消亡。政府的公共投资、公共消费和公共产品会大幅度地增加。另外,数字货币最终导致IS-LM模型失灵。IS讲的储蓄和投资的关系,LM讲的是货币偏好和货币供给的关系。不论是IS,还是LM最终都受制约于利率。数字货币对传统货币体系和宏观经济的渗透,加速了IS-LM模型失灵。

2.数字货币全面侵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基础。数字货币将全面侵蚀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模型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庇古效应,凯恩斯革命以及传统国际贸易模式。数字货币和数字经济加剧了股市波动和物价水平之间相关性越来越强的趋势,凯恩斯提出的“有效需求”理论,在进入数字经济和信息时代之后,投资与就业的相关性不断削弱。互联网革命和信息时代到来,基于全球化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形成,服务贸易崛起,传统贸易正在被改变,数字货币和数字经济将会进一步改变国际贸易产品的结构,同时影响国际贸易在宏观经济中的位置。

(三)数字经济在宏观经济政策理论教学的融入点

数字经济的发展意味着供给效率的提升,抑制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物价和利率上升压力。在讲解宏观经济政策理论时,可将数字经济融入,例如在财政政策方面可举例“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弥补财政赤字”的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利用P2P网贷、众筹以及支付宝、余额宝、QQ钱包等金融产品,来分析探讨数字经济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降低信息不对称对金融信贷的约束,让弱势群体享受金融服务,改善金融结构。在产业政策方面,大数据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资源包括劳动力使用效率,增加了劳动力有效供给,来抵消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减少问题。

在数字经济时代,把数字经济融入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有利于培养既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体系又熟悉数字经济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凝练数字经济特点,将其内容更好地融入经济学课程的产品市场理论、要素市场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中,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勇坚,夏杰长,刘悦欣.数字经济平台垄断问题:表现与对策[J].企业经济,2020,39(07):20-26.

[2]龚月.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策略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0(12):176-178.

[3]石中金,单寅.认识数据要素市场,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J].互联网天地,2020(06):38-39.

[4]王佳欣.数字经济成为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J].财经界(学术版),2020(17):17-18.

〔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3396);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項目(项目编号:yjg203081);重庆邮电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XJG19229);重庆邮电大学国际化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JJY19-2-17)阶段性成果〕

(杨波、陈园园,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市场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性

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认为只有资本主义才可以搞市场经济。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应该统一地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邓小平突破了这种传统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设想。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制度,是邓小平在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过程中在经济领域的重大突破和理论创新。它是符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的正确理论。

1.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形式。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并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市场成为了推动商品生产的基本手段和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所以,“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一种比较充分发展的现象和形态。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高度,就需要一个统一的市场并通过市场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这就形成了市场经济。”简言之,市场经济是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其具体表现形式是随供求的变化,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也就是所谓的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只无形的手,它自发地在市场中起着调节作用。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称为有形的手。两只手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无意识形态之分。

2.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调节经济的手段并不属制度的范畴,但当它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便被赋予了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由不同的利益主体通过市场的公平交易、平等竞争来促使资源合理配置。社会生产正常运行、生产和需求实现平衡,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但它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大环境中运行的,不能脱离这个社会制度而单独存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我们坚持实行市场经济,即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个是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里的关键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曾说过:“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保证不了。”所以实行市场经济只是繁荣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我们可以用,但不能脱离社会制度而用。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摸索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符合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初步思考。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不可否认,它曾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已凸显出来,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提出伊始,主要仍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只作为辅助调节的手段。但这已实现了由排斥市场到接受市场的伟大突破。邓小平在1979年11月在与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等人的谈话中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经济。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可以结合市场。”1980年,邓小平又强调:“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都再次重申了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 虽然这一时期仍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但市场经济的作用已初露端倪。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82年十二大已经再次强调了市场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搞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邓小平一直在进行理论上的思考。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实践和理论探索。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明确指出了“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应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又再次明确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再以计划为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式确立。从1987年10月的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这一阶段是集十四年改革开放之大成,终于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思想束缚,最终提出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三大过后,经济理论界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上已向市场倾斜。但1984—1988年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出现了物价上涨、宏观调控失灵等诸多问题,加之1989年,社会主义国家动荡不安,1991年苏联解体等问题。中国理论界出现了否定市场经济的趋势。邓小平以革命家的气概坚定了不是搞市场经济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信念。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经济都只是手段。”这就对市场经济的争论作出了彻底的总结。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基础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到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争论和摸索的过程。但最终到得以确立在于它的科学性和充分的现实基础。

1.计划经济体制种种弊端阻碍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新中国建立伊始,中国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工业化也处在比较落后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便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加速经济增长和提高工业化程度,缩短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在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经济目标比较单纯,人们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热情比较高涨的情况下,这种经济体制曾为经济的发展和新生社会主义的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结构的增加,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这种体制的种种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其一是这种体制信息的不完全。其二是对劳动者的激励不足。导致国家不能做出及时和正确的决策和工人建设热情退减、生产积极性不高。因此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的要求。邓小平在分析中国现处阶段时指出,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理论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中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还不符合马克思对社会主义所描绘的那种水平。因此,实现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现代化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党在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也客观上要求市场机制在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发挥。通过平等的竞争机制提高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完成中国经济的原始积累,为实现中国真正意义上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条件。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要求。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自计划经济体制弊端逐渐凸显,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的研究,都证明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优越性。市场经济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它不是由中央机关统一搜集、传输和整理信息,统一发放生产指标,而是市场上分布的各个企业对市场上供求的变化及价格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有选择地吸收和处理信息。这就大大提高了各个企业的积极性和为最大程度上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空间和环境。同时也会很大程度上减少因信息不完全造成的资源浪费。

结束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的独创性理论体系。自确立以来经历了二十年的实践检验,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无论从形成过程还是现实基础来看,都是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需求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科学的理论,我们要继续贯彻和实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参考文献:

[1] 刘国光.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3.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06-373.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38.

[4] 许新三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解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 沈承刚.邓小平经济政策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6] 苏星.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 刁永祚.邓小平的经济观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 董建才.邓小平经济理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当代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 吴高君]

市场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运用营销学理论分析了“需要”、“欲望”和“需求”概念,论述了用户信息需求的概念、类型和特点,认为用户信息需求对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为了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图书馆就必须借鉴、应用营销学理论和非营利组织营销原理中有关顾客需求的思想来更全面深刻地分析和把握公众的信息需求。

〔关键词〕用户研究;信息需求;图书馆服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10.004

现代营销理论作为探讨买卖双方交换关系的学科,把顾客需求作为其核心观念之一。把发现、确定顾客(目标市场)的需求并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为有效的方式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在营销学理论中,需求导向是相对于产品导向和市场导向的一种新型的定位导向。需求导向强调组织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分析顾客的需求,并根据需求的未来发展做出分析和判断,为顾客创造和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服务和产品。营销理论的本质就是发现需求、满足需求。

显然,随着社会提供能够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方式和途径日益增多,图书馆必须借鉴、应用营销学理论和非营利组织营销原理中有关顾客需求的思想来更全面深刻地分析把握公众的信息需求,寻找出既优于竞争对手、能够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又承担得起运行成本的合适方式。“公共图书馆必须运用市场营销学中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核心的战略:细分需求(Segmentation)和确立目标市场(Targeting)战略,使其自身发展愿景、使命和目标更加清晰化、简单化。[1]”以需求为导向的实质就是要求图书馆瞄准人的信息需求,以符合用户的知识信息获取行为习惯和心理特征为前提,来谋划、组织一切管理和业务活动。而图书馆要想吸引用户,首先就是要弄清用户的真正需求。

1营销理论视野中的“需要”、“欲望”和“需求”

营销理论的核心概念有需要、欲望和需求,产品、效用和费用,交换、交易和关系,市场、营销和营销者等等。这些概念相互关联,其中,需要、欲望和需求是最为基本的概念,它们是构成营销理论的最根本基石。

1.1需要

需要(need)是指人类感受到的有待满足的匮乏状态,它是营销理论最核心的概念。按照心理学的一般观点,在任何时候,每个人都有随时等待着被满足的各种需要。人们的需要既包括对食物、衣服、居所和安全的物质需要,也有对知识信息、受人尊重和自我表达的精神需要。这些需要不是营销者创造出来的,而是人类自身本能的基本组成部分。任何一个人都具有获得知识信息的需要,即便是文盲也是如此。用户利用图书馆行为的基本动因是对于知识信息的需要,图书馆不能创造出这些需要,但是可以确认这些需要,并设法满足其中合理的部分。

1.2欲望

欲望(want)是指人类的需要经由不同文化和个性塑造之后所采取的满足形式。对于人类的知识信息需要而言,主要是通过阅读、交流、师承和实践中的摸索等非物质的形式来表示。描述人们知识信息需要的欲望可以多种多样,并且这些欲望的形成和再现受到当时当地各种社会因素以及个人特质的影响。例如,同样是描述知识信息需要,不同的人群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欲望形式,充满好奇和丰富想象力的都市儿童,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观看动画片和阅读漫画书刊;而十八九岁的青年人则可能“不习惯”读书,而首先想到的是上网。这就意味着图书馆只有通过设置不同的服务项目(市场细分),才能满足不同的用户需要。

1.3需求

需求(demands)是指人类的具有购买能力的欲望。需求可分为休闲、认知、感悟以及心灵。对于图书馆而言,需求是指具备一定知识基础、阅读能力的个人能够并愿意支付一定成本(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等开支的总和)的欲望。与人们的其他消费一样,在其他个人特征相似的情况下,人们总是希望利用有限的成本,选择那些最能够满足个人知识信息需要的产品(服务)。他们将各种知识信息类产品都视为利用的集合体,只会选择那些成本一定却能产生最大效益或者效益一定却成本最低的知识信息类产品。正因为如此,面对众多可供选择的余地,如果通过其它途径比利用图书馆能更便于得到知识信息类产品,人们往往就会离图书馆而去。2010年,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的一项调研显示,正撰写论文的大学生查找资料已首选互联网,使用搜索引擎;30%的大学生遇到难题待解,不再到图书馆找书,而把难题贴到网上寻求答案——他们常常能得到网友中行家的热心指点[2]。

2用户信息需求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1用户信息需求的概念

信息需求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增多并达到高峰。据有人统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发表有关用户信息需求的文献约有1 500篇[3]。关于信息需求的含义,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认识,譬如“需求常常是某些未解决问题的产物。它可能与工作相关。当一个人认识到他或她现有的知识储存不足以应付当前的任务,不足以解决某一主题领域的矛盾,不足以填补某知识领域的空白时,需求便出现了”[4]。“所谓信息需求,就是指人们在从事各项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为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产生的对信息的不足感和求足感”[5]。“信息需求指信息用户对信息内容和信息载体的一种期待状态”[6]。“需求(Demand)是一种较强烈而主观的偏好和要求,一般较常用于对于一个群体,而非个人现象的解释。需求和需要(Need)不同,需要是一种‘真实和理想的落差’,指个体在生理或心理的要求能获得满足的感觉状态,强调较为普遍客观和处于人性本能的需索。需求亦和欲求(Want)不同,欲求则是个体对达成目标的渴望(不论目标是否遥不可及),其受社群文化环境的影响远大过人类生理或心理本能的自发”[7]。“信息需求是信息用户(包括潜在信息用户)不论其是否意识到的对信息的一种待满足状态”[8]。纵观上述观点,都是从认知心理学出发,着重强调了用户为实用的目的而产生的强烈的主观偏好和要求。笔者认为,这还有欠缺。因为信息需求不仅是用户个体对信息的渴望和要求,也与用户为此而能够并愿意付出的代价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用户而言,当他根据实践活动的需要决定其信息需求时,必然希望在付出最小代价的前提下获取最适合的信息”[9]。所以,除了从认知心理学观点出发外,还必须同时运用营销学原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为全面地把握信息需求概念的实质。因此,所谓信息需求,就是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信息接受能力的人具有的能够并愿意支付一定成本(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等开支的总和)去获取信息的欲望。

图书馆界曾应用读者阅读需求这一概念,来分析图书馆读者阅读行为的机理,并对此作了较为系统的阐发。沈继武等人认为[10],读者需求是读者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种利用文献的愿望;读者需求是人类精神需求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个体心理性、发展性和可诱导性;它既是一种社会需求,也是一种心理需求。随着信息技术和手段的发展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服务对象的范围已从传统的读者圈扩大为更为宽泛的用户圈,同样,应用信息需求来分析用户对利用图书馆服务的愿望可能更为贴切。

2.2用户信息需求的类型

人的信息需求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按照信息需求的内容,可分为知识型需求、消息型需求、数据型需求和事实型需求等。按照信息需求的性质,可分为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按照信息需求的指向对象,可分为对信息内容及载体的需求,主要包括对信息的内容、其所属的学科或专业领域、表达信息的形式等的需求;对信息源的需求,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来源范围、信息源的载体形式等的需求;对信息获取方式和方法的需求,信息获取方式和方法主要包括正式途径和非正式途径,正式途径有信息检索、阅读文献、利用信息系统和寻求专门的信息服务等;非正式途径有社交、私人通信、会议等。

泰勒(Taylor)则认为,用户的信息需求可分为4个级别,或者说是用户在表达信息需求时要经历4个阶段:

Q1实际存在而未表达出来的需求(内在阶段);

Q2有意识的,大脑中对需求的描述(意识阶段);

Q3正式的需求表达(形式化阶段);

Q4向信息系统(包括图书馆、图书馆员工)提交的问题(折衷阶段)。

用户的信息需求(Q1、Q2、Q3)有些是潜在的、隐性的,有些是显性的,因此,用户向一个信息系统(如图书馆)表达的问题(Q4)只是其全部信息需求的一部分,是一种他认为信息系统可以理解的已经折衷了的信息需求。

笔者认为,按用户信息需求的形态及同图书馆营销的关系,可分为负需求、无需求、潜在需求、衰退性需求、不规则需求、缓慢增长性需求、饱和性需求、过剩性需求和有害性需求等。负需求是指全部或大部分潜在用户对某些信息服务或产品不仅不欢迎,甚至厌恶、反对,拒绝使用;无需求是指用户对某些信息服务和产品既无正需求也无负需求,漠不关心,没有兴趣;潜在需求是指现行的多数用户都有无法由现有各种信息服务项目和产品来满足的需求,从而产生对现实中暂时不存在的某些信息服务方式的渴望;衰退性需求是指用户对某些信息服务和产品的需求退化,兴趣下降;不规则需求是指用户对某些信息服务和产品的需求呈不规则性的变化;缓慢增长性需求是指用户对某些信息服务和产品的需求目的不明、盲目跟风;饱和性需求是指用户对某些信息服务和产品的需求呈饱和状态,上下波动很小;过剩性需求是指用户对某些信息服务和产品的需求超出了图书馆的预期和服务能力;有害性需求是指用户对某些服务和产品有害甚至错误需求或者对某些特定信息内容的不良需求。

2.3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

用户信息需求除了具有客观性、层次性、广泛性之外。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用户信息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

2.3.1向多样化转变

一是信息需求的内容不仅涉及与其学科专业和工作有关的知识,还需要实用性的技能培训、个人保健、金融投资、时事新闻;二是所需信息的形态多样化,既有印刷性书刊,也有电子版文献和网络资源;三是获取信息的手段方式多样化,有阅读浏览、接受培训、上网冲浪、手机短信等。

2.3.2向便捷化转变

用户对满足其信息需求的便捷性和时限要求明显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提供信息线索,而是要求尽可能方便、及时、快捷、经济、丰富地获得各种相关信息。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阅读方式(包含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38.6%,比2010年的32.8%上升了5.8个百分点,增幅为17.7%,而国民对于传统纸质媒介和电波媒介接触时长均有所减少[11]。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有31.2%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1年的27.6%增加了3.6个百分点,增幅达13.0%[12]。

2.3.3向个性化转变

越来越多的用户已不满足于一般性的信息提供和查询服务,他们有着自己明确的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希望得到专指性的信息服务或专业的信息服务人员向其提供定制化信息产品。

2.3.4向实用化转变

用户对图书馆服务产品和服务项目的实用价值甚至是功利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2.3.5向舒适化转变

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环境条件的舒适、安逸、愉悦程度的期望标准越来越高。

3用户信息需求对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人不同于一般生命体(如动植物),他或她不仅有物质的需要,而且有精神的需要。按照马斯洛(A.H.Maslow)的研究,人的需要可以归纳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大类,它们互为相关,若以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由低到高排成一个等级。信息需求是一种精神需求、文化需求,与人的五类需要都有关联。人的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的满足以“信息需求及其满足”为中介,而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则可直接通过“信息需求及其满足”来实现。

3.1用户信息需求给图书馆提供生存空间

作为社会非营利组织的一员,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装置、扩散装置”,“承担社会文献交流主渠道功能是图书馆长期存在的依据”[13]。为了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图书馆必须分析、把握和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因为正是公众的信息需求引起了信息行为,进而要求有相应的信息供给,才有了图书馆的生存空间。“图书馆正是社会的这样一种新生事物:当人类积累的知识大量增加以至于超过了人类大脑记忆的限度时,当口头流传无法将这些知识保留下来时,图书馆便应运而生了”[14]。不仅如此,图书馆的命运在过去、现在和可以预见的将来,都是紧密地与公众的信息需求联系在一起的,都是由图书馆对公众信息需求的态度和满足程度所决定的。

3.2用户信息需求是图书馆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于整个图书馆事业而言,无限的用户信息需求是其建设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克劳福(Walt Crawford)与戈曼(Michael Gorman)提出“新图书馆五法则”的第一法则就是“图书馆服务全人类”。但对于具体的某一个体图书馆而言,则是一个需要智慧进行抉择的难题,其有限的信息资源永远无法全面满足用户无限的信息需求。有学者就认为[15],3个方面值得重视:其一,信息需求热点并不是所有信息服务系统的直接市场,更不是所有系统的所有产品都能适应这种市场;其二,信息需求热点一般是外化了的用户的现实需求,而信息服务的战略绝非只停留在用户的现实需求上,而应将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统一在一起;其三,从产品生命周期和消费多元化角度看,信息服务市场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信息产品质量,改进与延伸信息服务功能,开展特色服务,从而达到主动创造市场的目的。就公共图书馆等政府公用信息事业机构来讲,为了解决弱势群体的上网技能和费用负担问题,可以考虑免费或低费提供网络培训和使用。2010年6月,美国学员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search Libraries,ACRL)发布美国学术型图书馆2010年的十大发展趋势,就把“用户需求驱动学术型图书馆馆藏资源增长,并将包括新的资源类型”(Academic library collection growth is driven by patron demand and will include new resource types.)作为十大发展趋势之一[16]。

3.3倘若图书馆不能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用户必然去搜寻其他的社会信息供给方式用户是社会的人,用户的信息需求是无限的,“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及在社会生活中常常面临着无限的不确定性,因而就需要同样多的信息来消除这些不确定性”[17]。中国社科院2007年2月正式对外发布《文化蓝皮书》称,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中国居民文化需求满足度不及1/4。蓝皮书指出,按照有关方法计算,2006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消费总量约为4 600余亿元人民币。作为人均GDP已达1 700美元以上的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文化消费总量在4~5千亿元之间,并不是一个合理的数字。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平均值的差距至少在1.5万亿元以上。蓝皮书作者认为中国文化消费总量过低的原因众多。从消费层面视之,中国城乡之间特别是不同阶层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目前中国中低收入阶层达至11.5亿人左右,是基本的消费群体,居民收入扣除衣食住行、住房、医疗、养老和教育准备等支出后,用于文化消费的收入很少,消费能力严重不足。而从供给面看,中国文化市场开放程度过低,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管理亦不规范,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场机制,最终导致有效供给短缺。另一方面,将书店当作免费图书馆的现象已屡见不鲜。我们已见惯了书店的书架旁席地而坐的阅读者,也见多了用传统的工具——纸和笔奋笔疾抄的抄书人、用数码相机等设备拍照的“拍书人”,更对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尤其是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的逐年迅速增长现象已习以为常了。有人提出[18],这是因为公众共图书馆制度不健全。“抄书现象”说明书店部分地承担了图书馆的功能,暴露了图书市场的尴尬:书价过高等于给公众获取精神食粮设置了门槛,抄书、“扫书”队伍日益庞大;而广大公众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追逐数字化阅读特别是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意味着传统阅读纸质性书刊的方式将可能逐渐走向颓势!细细品味,这哪里又不是图书馆及其传统服务方式的尴尬!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公众的信息需求是多元的,社会的信息载体是多元的,社会面向公众提供的信息需求的满足方式和途径也是多元的。如果我们图书馆不设法积极应对和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用户必然会去搜寻其他的社会信息供给方式和途径,目前,这样的社会信息供给方式和途径已经不再稀缺了!

4图书馆如何把握用户信息需求

图书馆要想让自己的信息服务和产品受到用户青睐,就需要学会如何将公众抽象的知识信息需要转化成为具体的用户信息需求形态,也就是所谓发现、满足甚至引导用户具体的信息需求。用户信息需求的核心是“缺乏”,已经满足的信息需求就不构成缺乏,只有未曾满足的信息需求才构成“缺乏”。因此要想把握用户信息需求,实际上就是要发现用户在哪些方面处于未满足的状态。从营销理论的观点来看,图书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去发现、满足甚至引导用户的现实信息需求:

4.1分析本馆用户服务的统计数据

图书馆只要坚持定期对用户服务的各种统计数据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比较和评估,就能够从中发现各类服务项目和产品的受欢迎程度,以及有哪些种类的用户利用这些服务项目和产品等规律。

4.2分析其他知识信息服务机构的缺陷

营销理论认为,竞争对手的服务缺陷就是市场的空白区域,那里往往蕴藏着绝好的机遇。其他知识信息服务机构是图书馆的竞争对手,他们的服务缺陷背后预示着用户已经被唤醒的新需求和用户对获得新型服务模式的期待,这是图书馆发展的机会。如果盯住对手的缺陷,并设计出弥补缺陷的新型服务模式,就能把用户吸引过来。例如,我国一些高校图书馆系统针对商业性网络信息内容庞杂、真假难辨的缺陷,开发专题性特色数据库供园区网的网络读者使用,吸引了大批用户,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4.3分析用户对本馆服务的投诉

用户投诉意味着图书馆现行的信息服务和产品及其服务方式方法等对于用户来说,具有不方便、不完善、不尽如人意之处,即本馆的服务存在某种或某些缺陷、错误。如果这些缺陷、错误长此以往得不到弥补、纠正,就可能渐渐失去用户的信任,甚至促使用户转而去竞争对手那里了。图书馆通过分析用户投诉,了解和发现服务的不足,找准问题的关键,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或设计出弥补缺陷的新型服务模式。譬如,当前许多图书馆购书经费紧张,年购新书量锐减,一些县级公共图书馆(含同级少儿图书馆)(32.5%)没有一分钱购书费,导致书刊陈旧过时,用户把图书馆讥讽为“旧书馆”,图书馆对此绝不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

4.4分析公众的困难和“幻想”

日本著名华裔企业家邱永汉先生有一句名言:“哪里有人们为难的地方,哪里就有赚钱的机会”。的确,公众的困难就是市场的缺陷,就是一个绝好的市场机会。用户的“幻想”不是空穴来风,它往往反映了他们在工作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和无奈,这也是图书馆开发新的服务模式的良机。如果某个图书馆能够率先体察到公众的困难,准确地捕捉到这类开发新服务市场的机会,并及时地为公众提供排忧解难的服务项目,这种服务项目往往会赢得公众的青睐。

4.5分析信息市场的缺陷

现代社会提供知识信息服务的机构越来越多,人们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图书馆要想在竞争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实现自己的目标,就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大量的限制。但是如果能够巧妙地避开或降低限制,往往可以将限制因素转化为发展机遇。例如目前有关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越来越严厉,图书馆可购买全文光盘版或实行集团采购买断一些商业性数据库的流通使用权,以Web的形式进行服务,吸引一定范围的读者以较低的成本使用这些资源,让用户和图书馆都从中受益得利。

4.6分析其他相关社会信息

对于善于联想的有心人来说,一条看似普通的信息,也可能给图书馆开发新服务项目以很大的启发。早在2005年,中国社会就已有逾14 408万人口超过60岁,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 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19];而上海则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5年该市65岁以上的人口为212万,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1.94%[20]。各类公共图书馆就可以根据此类消息设计并推出一些适合老年人阅读特点的服务项目。

参考文献

[1]陈超.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营销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2,(5):113-115.

[2]樊丽萍.传统图书馆:拐点或终点[N].文汇报,2012-05-06,(1).

[3]冯花朴.用户信息需求研究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6,(2):40-44.

[4]M.L.Pao.Concepts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M].Eegiewood:Libraries Unlimted,Inc.,1989:41.

[5]葛园园.用户信息需求层次的时序结构分析[J].情报探索,2006,(10):5-6.

[6]刘新周.2000-2005国内信息需求文献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06,(6):89-91.

[7]陈冠年.论读者需求[J].台湾:大学图书馆,2003,(2):100-121.

[8]邓小昭,等.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3.

[9]倪波.信息传播原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34.

[10]沈继武.藏书建设与读者工作[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344-350.

[11]国民数字阅读呈快速增长势头[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whly/2012-04/25/content15133927.htm,2012-04-25.

[12]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研究成果公布[EB/OL].http:∥book.sina.com.cn/newsyc/v/2013-04-18/1257454088.shtml,2013-04-25.

[13]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

[14]H.谢拉.图书馆学引论[M].张沙丽,译.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6:56.

[15]邓小昭.满足因特网用户信息需求的人文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02,(5):7-10.

[16]ACRL Research Planning and Review Committee.2010 top ten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EB/OL].http:∥crln.acrl.org/71/6/286.full,2012-05-27.

[17]徐引篪,霍国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148.

[18]周婷.当“免费图书馆”遇到高科技……[EB/OL].http:∥www.libnet.sh.cn/tsgxh/xsjl/list.asp?id=3092,2007-08-23.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60316402310923.htm,2006-03-21.

[20]上海市统计局.2005年上海市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dfrkpcgb/t20060320402311562.htm,2006-03-21.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2013年10月1第33卷第10期1现?代?情?报1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1Oct.,20131Vol.33No.102013年10月1第33卷第10期1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成瘾”成果研究1Oct.,20131Vol.33No.10

收稿日期:2013-07-01

作者简介:左菊(1989-),女,硕士,研究方向:文献管理自动化。

18

市场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新的时期,职业教育也进行了新的创新,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职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了职业的应用型人才,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过程中中职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对于中职教育工商管理系学生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实践技术应用能力。本文主要就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对中职学生现状的分析、提高中职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学习兴趣的策略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职学生 工商管理 学习兴趣

随着相关教育教学的发展以及政策的变化,对于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学校开始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感价值观等。但是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现阶段如何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是中职教育工作者关心的主要问题,需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则及配套的教学方法,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中职学校毕业生的质量。

一、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目标是实现择业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职学生更好地发挥其技术才能,进而实现中职教育的重要意义。职业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了直接的职业技术、技能、专业知识的学习平台,与中学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有平等的教育地位,其目的是有针对性的培养技术型人才和专业知识技能人才。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学生长期对于职业教育的片面认识,使得中职教育的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另外国家对于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学生更愿意选择高等院校就读,认为高等教育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并且多数学生是盲目的选择专业,尽管选择了高校,但其没有明确自身的兴趣爱好,对于职业规划等没有清晰地认识,因而高校毕业后学生同样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职业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培养,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有很大的需求,政府提出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为职业教育提供技术性的指导,以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随着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职业技术型人才的优良表现,企业逐步的消除了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部分企业在招纳员工时开始优先考虑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模式也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的现状。

二、中职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现状分析

1.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中职学生在过去的教育中长期处于学习差的苦恼中,大部分学生学习差、基础知识薄弱,对学习没有信心,长期的自卑心理导致学生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大部分学生对于文化课的学习没有兴趣,厌学心理强,中职学生对于文化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不高,尤其在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本理论知识大多没有兴趣,而往往对于其他的实践活动或者技术操作等感兴趣,而这一点是中职生的最大优点,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来把握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创新教学。

2.中职学生自卑心理强。中职学生多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思想意识还未发展成熟,情绪容易激动、心理活动复杂、叛逆心理强,并且在过去的教育中一直处于“差等生”的行列,部分学生长期处于压抑的心理状态,自卑心理严重,在学校得不到教师的关怀,并且教师对“差等生”不断地打击批评,严重的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爱、班级的温暖,因而使得学生厌烦教师、情绪容易极端化。因此教师要了解中职学生的成长状况,进而对其进行引导。

三、提高中职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学习兴趣的策略

1.加强学生德育教育。中职学生普遍在小学和中学学习能力较差,并且和家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中职学生普遍来自农村或者教育欠缺的家庭,这类学生有明显的特征就是不爱学习。这些学生往往在小学教育或中学教育阶段没有良好的学习基础,长期的应试教育考试使得这些学生学习受挫,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出自我、懒散、心理脆弱、敏感、自卑的心理,同时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行为另类等。而工商管理专业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因此提高学生对该专业学习的关键在于转变学生的思想行为,这是进行学习的前提。案例:在工商管理专业班级教育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甚至厌学是有原因的,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是一名“心理医生”,尤其面对中职教育的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例如,对于一些自卑、心理脆弱的学生教师要善与其沟通,在班级管理中或者班级活动中要多鼓励其参与班级活动,教师可以让其担任班级小干部等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让学生学会团结互助、明确自己的责任意识,进而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实践活动,体验专业知识。在学习工商管理专业时,教师要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对于理论知识没有很好的实践应用,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相关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营销策略的培养。案例:在学习《市场营销》这门课程时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锻炼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学習具体的营销策略时,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进行校园实践。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物品的批发,将班级学生分成五个小组,让五个小组分别批发同一种物品,并且每组对商品进行定价,然后让五个小组在校园中进行物品的营销活动,在此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商品市场调查商品的价格,综合大学校园这个“商场”环境,进而对商品做出定价,销售商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商品的拍卖,最后活动结束时教师对每个组的销售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每个组进行点评,给出自己的建议。通过这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了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并且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安排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操作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信心。中职院校学生普遍对学习没有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效率低下,使得教学难以进行,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要的工作是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次才是实施创新教学。良好的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当学生有了自信心就会不断的超越自己,进而有了强大的动力,能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模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充满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身上散发的教学热情。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中职院校学生的个性鲜明,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来教育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能够“赏识”学生的优点,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旦发现学生的优良表现教师要及时表杨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作为教师一定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洞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从中找出学生的优缺点。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掌握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实施教学管理,并且要鼓励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学习工商管理课程时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培养综合性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田思偲.如何让工商管理的课程更吸引学生[J].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3(4).

[2]张忻,杨凤林.如何让工商管理的课程更吸引学生[J].职业教育研究,2010(6).

[3]黄洁瑜.提高中职教育工商管理系学生实践管理能力之我见[J].教学之思,2013(6).

市场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的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受到财务学界的关注,对其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结合我国中药行业的发展状况、竞争格局及趋势,分析了康美药业的融资方式、产品竞争策略和财务结构。结果表明,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战略是基于产品市场竞争和融资环境,是为了后续发展和避免财务风险的合理选择。

【关键词】 资本结构; 竞争策略; 康美药业

一、引言

国内大多数文献都认为公司较多采用权益融资是没有较好利用财务杠杆的行为,其违背了融资优序理论,这更多的是从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但如果结合各行业的竞争状况、融资条件来分析公司的资本结构可能对公司的财务政策会有更好的认识。

下文从我国中药行业的发展状况、竞争格局和未来趋势入手,研究康美在中药饮片行业的地位、市场份额和财务业绩,然后分析其取得竞争优势所实施的竞争战略,及支持其竞争战略的财务结构。最后将资本结构、融资方式、投向与公司竞争战略相结合,分析康美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策略是否合理。

二、我国中药行业发展状况、竞争格局及趋势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中药行业发展迅速,总产值从1978年的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 172亿元。据悉,到“十二五”末将突破10 000亿元。目前,我国共有中药企业1 636家,占全国医药行业企业(5 053家)的32%。其中,中成药企业1 283家,中药饮片企业353家。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呈金字塔形分布,小型企业为绝大多数,约占整个中药行业的4/5。近年来,行业内虽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然而中药行业上规模的大型龙头企业仍为少数。

中药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未来我国中药行业的发展趋势:第一,整合医药资源,发展中药供应链成为发展的重要课题。第二,中药企业重组,形成具有更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第三,形成以客户为中心,建立、发展和完善医药供应链管理。第四,营销竞争,信息营销和营销技术化将成为竞争的重要方式。

三、案例介绍

康美药业是中药饮片行业的龙头企业,产销规模排名第一。康美拥有国内规模最大、起点最高,实现中药饮片产业化、规模化的国家大型现代中药饮片产业化示范基地,是我国首批3家试点通过国家中药饮片GMP认证的示范企业之一。康美可生产各类中药饮片1 000多种,共1万多个品规,2009年中药饮片销售收入为8.7亿元,产销规模排名第一。从市场份额来看,公司在全国市场约占2%~3%的份额,占广东省30%的份额,预计未来将达到50%。康美的毛利率和净利率都显著高于行业的平均值。

目前中药饮片的国家标准已颁布,并被明确列入全民医保目录,未来提供给了康美饮片业务发展的空间广阔,而其他竞争对手很弱小,其竞争优势明显。

从表1可以看出自2004年以来康美的营业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都呈整体上升趋势,只有2007年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每股收益2004—2007年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2006年增发6 000万A股和200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7—2010年呈逐年上升趋势,总体都在0.3以上。业务收入增长率2005年较低,只有5.7%,除2006、2007年增长较高外,2008—2010年都逐年平稳上升。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康美财务业绩一直较好,公司是采取什么样的产品市场竞争战略和财务融资策略来达到上述业绩的?下文将结合康美的竞争战略和资产负债率分析其财务结构和产品市场竞争战略,探究其合理性。

四、康美药业的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康美药业的产品市场竞争战略分析

面对中药行业激烈的竞争、行业内企业发展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康美药业会采取哪些竞争战略增强自身竞争力,在竞争中形成优势?其以产品市场为导向的竞争策略表现在:

1.品牌战略。康美在2002年后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投资建设了中药饮片生产基地,增加了中药、医疗器械经营业务,实现了公司经营结构的调整,使公司由单一的化学药品生产向中药、化学药品的生产和经营转化。公司也在康美利乐、康美诺沙、康美络欣平和康美培宁化学药品牌的基础上陆续推出“西洋参含片、菊皇茶”以及新开河等中药饮片品牌。

2.营销战略。公司在打造自主品牌的同时也在努力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从医院终端与药店终端营销到“品牌+品牌”的强强合作的营销模式。早在2009年康美与深圳一致合作的“店中店”模式就作为厂店合作的创新之举为业界所瞩目。自2010年起,康美药业对OTC市场制定了“名店+名企+名品”的合作战略,提高了中药产品的销量,构建了健全的市场营销网络。

3.产业链整合战略。2007年以前康美的发展战略集中于壮大中药饮片业务,加大研发力度,强化品牌效应和扩展营销渠道。但2007年后,公司为了扩大产能和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开始以中药饮片产业化为核心,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康美实施的是细分市场战略和差异化的品牌战略,其依托化学药品为基础向中药饮片细分市场进行成功转型。然后致力于打造自己在中药饮片的品牌来突出自己的特色,并且建立自己强强联合的营销网络,保证企业的销路畅通。特别是2007年以来的产业链整合,使康美加大了对上下游资源的掌控,同时扩大了业务范围,降低了来自原材料和销售等方面的风险。

(二)康美药业的财务结构以及与同行业对比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康美的资产负债率2004年在40%以上,2005至2010年一直保持在40%以下;同时,流动比率较高,而且总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8年以后达到3%以上,即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维持生产周转和偿还短期借款。这也可以从逐年升高的速动比率上看出,自2007年以后康美的速动比率都在2以上。较低的长期债务资产比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康美有较少的长期负债。

通过对比康美与中药饮片加工业的资产负债率,可以进一步分析和了解康美资本结构的特点(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与中药饮片加工业相比,公司2003—2009年的资产负债率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所采取的是比较保守的财务策略。

(三)康美资本结构、融资方式及投向与产品市场竞争战略对比分析

融资优序理论认为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的先后顺序。从表3中也可以看出康美进行融资时大部分依托自有资金,然后是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这与融资优序理论还是基本相符的,从其较低的资产负债率(27.4%~39.99%)中也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是:康美要集中资金尤其是自有资金和股权融资的资金进行研发、产品创新和投产新项目,同时兼并、收购其他上下游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利用银行信贷来补充流动资金的不足和进行一些短期项目的建设来避免财务风险,以免其在激烈的医药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符合Myers(1977)所阐述的企业会采用权益融资来投资担保价值低的增长机会业务,而采用债务融资进行担保价值高的当前业务。这是因为负债融资的约束较多,风险也大。同时这也符合了康美近年来所倡导的多元化的融资战略,一方面降低了经营和破产风险,在产品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优势;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了财务杠杆,为股东创造更大的利益。

五、结论

从对康美药业财务结构和产品市场竞争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康美处于中药行业的激烈竞争环境下,制定了打造公司中药饮片品牌、整合产业链和强强联合的营销战略,同时根据融资市场的情况,为了能够在产品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其选择了以权益融资为主的多元化的融资战略,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有利的。

资本结构和融资决策是企业基于产品市场竞争环境、公司竞争战略和融资市场环境的选择。处于竞争性行业中的上市公司低负债率的财务结构是保持后续投资能力和避免财务风险的战略行为。负债率低并不都是股权过度融资,这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的产品市场竞争环境来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 James A. Brander and Tracy R. Lewis. Oligopoly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The Limited Liability Effec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5):956-970.

[2] 朱武祥,陈寒梅,吴迅.产品市场竞争与财务保守行为——以燕京啤酒为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2(8):28-37.

[3] 刘志彪,姜付秀,卢二坡.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强度[J].经济研究,2003(7):60-68.

[4] 屈耀辉,姜付秀,陈朝晖.资本结构决策具有战略效应吗?[J].管理世界,2007(2):69-75.

[5] 姜付秀,屈耀辉,陆正飞,李焰.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J].经济研究,2008(4):99-110.

[6] 邓剑琴,朱武祥.战略竞争、股权融资约束与高负债融资抉择[J].经济学,2006(7):1179-1196.

[7] 戴维.贝赞可,戴维.德雷诺夫,马克.尚利.公司战略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 李玲.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关系:行业特征与案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水电勘测设计论文下一篇:生态伦理思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