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中大学物理论文范文

2023-12-08

实验教学中大学物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近年来,在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下,教育界加强了对汉语的重视,我国也趁着国际上“汉语热”的浪潮不断强化汉语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力度。然而,汉语在高等教育中却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亟待提升。本文首先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下的大学语文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基于显示功能角度对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提出建议,并以此为鉴,确保高等院校通过推动新一轮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来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育 现状 现实功能 教育教学

College Chinese Educational Research Based on Reality Function Perspective

LI Yaqian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dao College, Qingdao, Shandong 266106)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reality functi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0 前言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基础性教育,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度较高的传统学科,其对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强化大学生汉语言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至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国内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很多高校均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大学语文教育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推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强化大学生语文的现实功能,以便使大学语文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

1 大学语文现实功能培养的重要性

1.1 提高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众所周知,培养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大学语文教育中的核心教学目标。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充分掌握好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所教授的知识,才能使其明确如何正确地运用语言知识,为将来步入社会和职场奠定重要的语言能力基础。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取更强的竞争力。

1.2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

人文教育是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教学目标。大学语文教材中不僅具有大量经典文学作品,同时也包含了大量博大精深的哲理,以及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等。对于大学生来说,内容丰富的大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使大学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层次,确保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形成基本的健全人格,同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1.3 改善大学生的思维品质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经典积淀,还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外国作品,都能很好地融入课程体系中。大学生通过接受这些优秀教学内容的熏陶,不仅有利于丰富个人知识面,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使大学生在掌握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出良好的创造能力。另外,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使东西方文化发生了剧烈的冲击,影响了大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中具有大量积极优秀的思想理念,也就是今天我们提倡的“正能量”。大学生在这些积极思想观念的熏陶下可以培养出更为健全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4 传承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社会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的精粹已经融入其中。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同时也可以促使大学生主动背负起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任。

2 大学语文教育现实功能培养的困境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发展开始陷入低谷,一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是夭折的危机,而很多高校在当前均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危机的后果。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整理了如下几点:

2.1 时代环境的影响

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等,使我国国民经济在20余年中一直保持着蓬勃的发展态势,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在这一因素影响下十分重视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严重忽略了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再者,我国在国际经济领域总体地位的不断上升使学习外语成为时尚潮流,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被不断削弱。大学生认识到外语对应试教育、就职的重要性,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其主观上忽略了大学语文的学习。上述多种时代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功能不断弱化。

2.2 教育体制的影响

我国教育部在高校教育改革中没有将大学语文列为公共必修课,所以导致不同高校在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上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还有一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处于无序的状态。高校面对现行教育体制中给予大学语文的不明确课程定位,均按照自身意愿来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安排,部分高校每周开设一节大学语文课程,还有部分高校出现了隔周设置一两节大学语文课程的现象,甚至有些高校直接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另外,理工科院校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担负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很多高校鉴于大学语文教育在教育体制中地位的不明确,没有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科进行开设。

2.3 大学语文教育自身的问题

大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其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尽管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明确了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方向,但是由于其受到种种因素影响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缺乏针对性、时代性等弊端。很多教育专家也明确指出当前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严重脱节,使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高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缺乏对各类先进教育教学工具的应用,使大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上述多种问题不仅揭示了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同时也明确了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3 强化大学语文教育现实功能的策略及措施

3.1 科學定位大学语文教育

在过去,由于高等教育体系中没有给予大学语文一个准确的定位,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已经难以适应高等教育体系发展需求。因此,只有科学定位大学语文教育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我国教育部在新时期要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仅仅要重视大学语文教育所具备的人文教育功能,同时也要明确大学语文培养大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作用,利用规章制度的方式将大学语文作为基础必修课程。

另外,各高等院校要在教育部各项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充分解决大学语文的归属问题,处理好大学语文应该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还是人文性课程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不仅要站在国家人才培养的宏观角度上,同时也要充分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只有解决这一问题才能确保大学语文可以有效发挥出其所具备的现实功能,有利于解决当前高校部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价值观扭曲等一系列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大学语文教育和研究经验,建议高校在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归属问题的研究上应将人文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只有充分发挥出大学语文教育所具备的人文教育功能,同时兼顾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现实性,才能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不断提高其汉语言运用能力。

3.2 凸显大学语文教育的时代性

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性、教育手段落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导致高校大学语文现实功能薄弱的根本因素。因此,在推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要提高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并要及时将各种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术引入其中,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多种现实问题。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要实现传统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将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作为大学语文教材的关键内容,同时也要将近代和现代大量优秀的作品融入其中,让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时代风貌。

再者,推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最为重要的一项核心内容。高校不仅要将计算机、互联网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微博以及微信平台等手段来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趣味性,使大学生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大学语文教师要明确时代给大学语文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要科学、合理地应用新时代给大学语文教育带来的各种机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创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技术手段。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育在发展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使其现实功能不断被削弱。我国教育部、高等院校不仅要利用多种措施来推动其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的改革,同时也要更好地推动大学语文教育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坚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语文教育在任何时期均具备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王桂波.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担当[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1).

[2] 张福贵.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4(1).

[3] 汪大勇,何二元等.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与实践精神[J].语文教学通讯,2014(1).

[4] 杨兰凯.如何提高大学生母语能力探析[J].西江月,2012(33).

[5] 刘丹.关于大学语文教育的若干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5).

[6] 苏炜.试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意义与作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

实验教学中大学物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其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较薄弱的环节,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重要性

引言

翻译是英语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却一直被忽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在提及词义的辨别与选词时指出: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在词义上有差异很大,几乎没有词义完全对应的词,因此,翻译时要仔细辨别每个词在具体的上下文中的确切含义,然后按照译入语的习惯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在翻译中,是时候仔细确定每一个单词的确切含义,然后在特定的语境中,用最恰当的词来表达适当的意思。学生在做翻译时往往是按照字面意思生搬硬套,逐字逐句翻译,不注意词与词之间搭配、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以及中西文化差异,所译出的句子很生硬、可读性差。这说明学生翻译能力较差,不能灵活地运用原语和译入语。同时,这也说明在翻译方面,学生缺乏技能和策略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交流。而且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大,对大学生进行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因而可见,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的英语综合能力,其中,翻译技能培养必不可少。实施切实有效的翻译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对中西文化的认识。

根据大学英语教材的顺序,阅读通常是综合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对翻译能力的培养则放在后面,因此翻译教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受考试的影响,按照应试教育的要求,阅读、听力、写作等都是考试内容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然,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改革,考试试题更偏向于主观题,翻译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也加大;但是,由于平时教学中对翻译有所忽略,所以学生的翻译能力参差不齐,大多数翻译作业可读性差。所以,加大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

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与翻译能力密切相关。通过在大学英语中进行翻译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习得翻译技巧与方法,使得他们做翻译时更加得心应手。同时,学生通过进行大量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翻译练习而获得英语和汉语知识;通过两种语言间互译的过程,学生不但能熟练地掌握汉语的思维与表达,而且进一步了解熟悉如何用英语进行思考,进而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等英语综合能力。我们知道,要想做好翻译,首先得读懂原语,清楚原语的思维与表达方式,进而根据译入语的习惯,选择恰当的词汇与方式进行表达。

首先提到的是“听”的能力的培养。听力能力的培养与翻译能力息息相关,当对学生进行视听说课程教学时,学生对听力材料能正确地理解是最基本的要求,那么理解其实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在听与输出信息的过程中,翻译过程随之产生。可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才能准确地理解听力材料,进而解决解答听力问题。

英语中“说”的能力培养与翻译能力培养也分不开。“说”,顾名思义,我们要表达出观点或想法,那么当说话人产生说的想法和点子之后,构思如何用英语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也是属于翻译的过程。因此,口译的能力既包含说,也包括译,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阅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是教学重点,翻译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以及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思想表达的明确性。从英语考研的题型,我们可以看出阅读部分有一节的内容是英译汉,这就说明读与译都是高校考察研究生英语能力的内容,同等重要,两者都不容忽视,而要互相促进,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写作方面,从词语、短语、句子、段落、再到整篇文章的完成,都离不开翻译的技巧与方法。虽然我们提倡在写作时运用英语思维来构思与写作,但是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们,他们可能会先用汉语理出写作提纲,进而展开作文的写作。写作过程中,翻译能力与对他们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

总之,提高大学生的翻译能力,有助于促進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在大学英语中进行恰当的翻译,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中的一些长难句,进而准确地理解整篇文章

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费尽心思用英语给学生解读某个词汇或是长难句,花了很大功夫之后才发现学生一片迷茫、不知所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将通过借助母语的翻译和解读,对文章充分的理解。例如,《应用型大学英语综合教程Unit One》中,“…so everything was all set for me to be adopted at birth by a lawyer and his wife except that when I popped out they decided at the last minute that they really wanted a girl…”,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用英语解读为 “All arrangement were made for a lawyer and his wife to take me as their adopted child as soon as I had come into this world, saying that they really wanted a girl rather than a boy”. 这句话中涉及到三个关键表达,“set up for, except that, pop out”, 当我们用英语解释这个句子时,新的词汇又会出现,学生们就会变得模糊和迷惑,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正确地使用中文翻译为“于是,她(作者生母)安排好了一切,只要我一出生,就把我交给一位律师和他的妻子收养。但是,我出生之后,他们在最后一刻决定他们还是想要一个女孩”,那么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很容易的就能理解句子,进而准确地理解影响整个段落。

三、翻译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许多学生翻译句子很生硬,不能准确表达源语含义。有的学生抱怨说句子中的每个单词都认识,却不能完全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由此可见,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句子的含义,这其中文化背景知识起了主导作用。因此,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将两种语言进行转换,而且要把大量的中西文化元素添加进去。《英译汉教程》把翻译定义为“In the cultural approach, translation is regarded not only as a transfer of linguistic signs, but also as a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s, i.e. Translation is 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翻译不光是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之间的转换,并且是文化之间的 “交流”; “翻译不但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但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刻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还要不断地比较和对比把两种文化,因为真正的平等应该是在各自的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都是相当的。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人们会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这显然是正确的,但是,不掌握语言当中的文化的话,没有人能够真正掌握地掌握一门语言。”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老师要增强学生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意识,让学生全面、深入、透彻地了解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

四、提高大学生翻译水平适应时代的需求

随着时代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如果没有翻译,那么中国没有办法了解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其他国家也无法了解中国。就学生而言,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需要从事各自的工作,他们不仅要学会阅读大量的外文资料,而且还要将信息传达给别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非英語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总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客观要求,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对阅读中长难句的理解;促进大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也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老师,应该高度重视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的翻译能力与听、说、读、写能力同步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连淑能.英译汉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俞理明.应用型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实验教学中大学物理论文范文第3篇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栋梁, 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乏, 法律素养的不足, 经常有违法犯罪的事件发生, 甚至有些是震惊全国的恶性犯罪行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亟待加强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它的解决有着重大的意义。

1.1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提高全民的法律素养, 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因为一个国家法律理想实现的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公民的法律意识, 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能为社会提供示范作用, 更能影响到下一代公民法律意识的养成。我们说, 建设法治国家, 根本还是在于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1.2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 其法律意识的强弱和法律素养的水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是今后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其法律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大学生今后可能是企业的管理阶层, 其法律意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守法程度, 因而我们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就要培养大学生对公平、公开、竞争等主体精神的认同, 以及对法治的尊重。高等教育阶段, 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到专业知识, 也要培养其法治精神, 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2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 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 因此, 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

2.1 法律知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其法律素质不高, 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 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 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 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殊不知,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 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 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2 法律观念模糊

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 是衡量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重要依据。法律观念的形成需要大学生有意识地吸收法律知识, 法律知识的多寡是评价大学生法律观念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贫乏, 法律观念模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不清权力与法律的关系。受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权大于法”的错误观念, 认为有权有财的人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二是分不清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部分大学生认为违法就是犯罪, 犯罪就是违法, 对二者之间的区别没有清晰的认识;三是维权意识缺乏。很多大学生自身的权利受到侵犯后, 都不能够主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们或者不知道这种侵犯自己权益的行为是违法的, 或者明知违法却不知采取何种方式维权, 甚至还有不相信法律能够保护自己权利的想法存在。

2.3 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 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 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 迷恋金钱和财富, 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 对法治缺乏信心, 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 有了权力和金钱, 就可以为所欲为, 颠倒是非。

2.4 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 从利益分配上讲, 就是索取和付出的关系, 他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平衡性的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尊重他人的权利是主张自己权利的前提, 不尊重他人的权利, 其实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然而, 现实生活中,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利, 只知道索取利益, 不懂得履行相应的义务。

3 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

3.1 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 其心理上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 情绪、情感的自控力较差, 喜欢用批判的、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 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 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随意性等心理症状混合交织, 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

3.2 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态, 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但真假难辨的各种信息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有的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有的只顾搞所谓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 从而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 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的错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 就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3.3 大学生法律教育薄弱

一是对学生法制教育的定位不准确, 重义务轻权利。忽视对公民享有权利的宣传, 使学生产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尽义务”的错觉, 有碍于大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二是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法律条文导致教育重点错位。忽视了法律观点、法律理念、法律精神的宣传和培育, 致使大学生头脑意识中缺乏现代法律意识, 行为上被动、屈从地遵纪守法。三是灌输式的知识传输方式收效甚微。法制教育缺乏应有的互动交流和案例讨论, 引起大学生的普遍厌倦和反感, 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4“两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研究

法律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 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 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唤起大学生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 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

4.1 注重理论学习, 增加课堂教学

正确的极强的法律意识绝不是空中楼阁, 而要以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作为底蕴, 因而大学生首要的任务是学习法律, 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 学习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课堂教学掌握我们国家基本部门法的理论, 如宪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婚姻法、诉讼法等等, 这是确立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不学法、不懂法便不会有正确的法律观, 更谈不上参与民主政治建设, 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有关法学原理系统地讲清、讲透, 使学生学习能抓住重点, 领会实质, 以便牢固地把握法律的基本原理, 从而为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奠定基础。注重法律的课堂教学, 还应该增加课时, 通过大量的法律知识的灌输, 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

4.2 注重家庭支持, 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坚强的后盾

家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特点,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如果家庭教育不力, 将会严重影响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因此, 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做知法、守法的楷模。家长应保持与子女的联系, 积极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并及时掌握子女的心理需求与思想动态, 给予子女相应的指导和关爱, 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症结, 矫正他们不端的行为, 抑制他们过分的物质欲求。使子女在父母的关爱下, 树立起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形成健康的人格, 增强抵御外界不良诱惑的能力。

4.3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至关重要。宏观上, 我国必须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真正落到实处, 使法律和制度不依领导人的看法而改变, 杜绝无法可循、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等现象。真正作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各部门各领域严格依法依规章办事, 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法制教育, 惩办腐败, 完善社会监督, 确保司法独立、司法公正,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在全社会形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微观上, 要预防和惩治一切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等有害书刊、音像制品及非法网站毒害大学生, 净化环境, 强化治安, 在全社会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形成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舆论和风气。

4.4 大学生也应该积极的学法、懂法并用法, 加强自身的法律修养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最重要的是大学生们自己主观方面的接受。内因是根据, 外因是条件, 所以只有大学生自己积极的学法、懂法并用法, 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利益, 同时提醒自己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在保障自己的利益的同时, 也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 这是解决如何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问题的根本所在。

总之,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各项具体的工作。

5 总结

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和法律情感培育, 以包含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主要内容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中心, 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思想体系, 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 加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

摘要:大学生是建设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 其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也是提高全民法律素养的重点。所以, 高等教育中应当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使他们能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 孙聚团.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思考[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8) .

[2] 李春雷.大学生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2) .

[3] 杜琳.浅谈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J].财经科学, 2002.

[4] 张宝成.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因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 .

[5] 魏志祥.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 2003 (4-5) .

[6] 倪怀敏.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5) .

实验教学中大学物理论文范文第4篇

1 挖掘大学有机化学中的美育因素, 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

1.1 培养大学生感受有机化合物的多样统一美

多样体现了事物的个性千差万别, 统一则体现了事物的共性和整体联系。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体现在有机化合物目前已经超过1000万种, 并以每年30万种的速度继续增长, 这是因为碳原子的相互结合能力很强;其次, 碳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碳链或碳环;再次, 它具有大量的同分异构体[1], 包括构造异构和立体异构, 并且同分异构体随碳原子数目的增长而呈指数增长, 同时它在有机化合物中普遍存在。每种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结构、性质, 这些构成了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 体现了有机化合物的多样美。

有机化合物的统一体现在这许多同分异构体统一于相同的组成, 有机同系物则以分子结构式和理化性质极为相似, 表现了有机化合物的单纯齐一性等。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感受多样统一是化学外在美的最高级形式, 多样能给人丰富、活泼之美感, 统一则给人以单纯、秩序、完整之美感。

1.2 培养大学生感受有机化学反应规律的和谐美

有机化学反应极多, 但又遵循人类普遍的认识规律, 有极强的规律性, 即有机反应的选择性规律, 包括了化学选择性规律、区域位置选择性规律, 官能团的键性选择性规律以及立体选择性规律等[3]。化学选择性的规律表现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有机反应的区域位置选择性规律是指反应试剂中的原子或基团, 向反应底物分子中哪一个位置或区域进攻规律, 实质是同电性相斥、异电性相吸的规律, 即亲电体和亲核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包括亲核取代、亲电取代、亲核加成、亲电加成等反应类型;官能团的键性选择性规律是指极性官能团易于和极性官能团反应, 非极性官能团易于和非极性官能团反应, 即相似相溶原理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立体选择性规律是以空间位阻为主要影响因素的有机化学反应规律, 即化学进攻试剂从位阻较小的方向进攻发生反应。这些规律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整齐美、秩序美和节奏美, 使人产生明净、纯洁之感, 体验到庄重之美。

1.3 培养大学生感受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变化美和探究美

化学实验中的化学变化美是化学物质的终结表现, 纵观这些形形色色的颜色变化和产生的现象, 本质上都是美的创造、美的结晶。在种种的理论形态和大量的现象中, 充盈着色美、光美、形美、力美、运动美、神奇美。某种意义上说, 化学实验成为一种生美、创美的作坊, 一切物质的原形都可以作为美的事物发生的原材料被利用, 物质固有的美又可能随时被转化、派生出新的美的事物[4]。

有机化学实验的探究美是化学物质的变化过程美, 特别是在有机合成化学中, 由指定原料合成目标产物, 合成路线多样, 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 选择不同的合成路线完成该目标产物的合成, 在整个合成中体现探究美。因此, 我们应注重培养大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感受到这种变化美和探究美, 使他们收到美的陶冶。

2 理论与实践结合, 培养大学生有机化学学习中创造美的能力

2.1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审美实践基础上进行有机化学审美创造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大学生首先要对有机化学这门学科所体现的真善美内在形式进行审美的再认识。有机化学科学理论所体现出的美具有“新奇性与常规性、逻辑性与多样性、精确性与不确定性、层次性与相对性”的特性, 在内在形式上体现出不同层次的“秩序性与和谐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等审美特性, 这构成了科学美的审美标准。通过有机科学美的欣赏、创造可以参照到宇宙深刻蕴涵着的“崇高美”, 产生强烈的惊叹感和激发力, 爱因斯坦把这种科学美感称为“宇宙的宗教情感”。

其次是学习者对科学理论建构的思想方法的审美再认识。科学理论是对自然美在结构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反映, 成功的思想方法体现了创造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不同的方式对事物“和谐、奇异、简单和对称”内在规律特性的追索, 充满人类丰富多彩的智慧美。如有机加成反应的马氏规则和消除反应的扎依菜夫规则深刻体现了和谐与对称等内在规律, 凯库勒探究的苯环结构, 具有刚性, 对称、简单、和谐等内在规律。大学生对这些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进行审美认识, 进行审美创造, 用有机化学的知识改进人类的生活。

2.2 大学生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进行美感的自觉培养, 创设美的情境, 进行审美创造

化学实验是化学之母。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美的大观园:装置美、操作美、现象美、设计美, 化学家们在化学实验中表现出真、善、美[5], 真可以说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身。有机化学中的实用美更是体现在人类生活各处, 人类注重衣着美, 选用合成纤维、合成染料、尼龙、绦纶、仿皮等, 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有机化学的美。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同样人们感受美和鉴赏美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美, 为了更加美好地生活。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创设化学美的情境, 积极鼓励学生培养创造力, 树立敢于创新, 敢于超越的勇气, 自觉地进行美的创造, 使学生在有机化学学习中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和美化自身。

总之,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学会挖掘美育因素, 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构建健康的审美情趣, 积极进行美的创造。

摘要:针对大学生对有机化学中美的认识不足问题, 积极挖掘大学有机化学中的美育因素, 增加大学生的美感, 构建大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审美理想, 多渠道、宽口径培养大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有机化学,美育因素,创造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谷亨杰, 吴泳, 丁金昌.有机化学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11.

[2] 曹桂生.美学入门[M].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1~244.

[3] 孙喜龙.有机化学反应选择性规律探讨[J].张家口农专学报, 2004, 20 (2) :56~59.

[4] 薛建跃, 庆卫星.化学实验中的美学探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25 (6) :1226~1229.

实验教学中大学物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目标逐渐形成,新课程改革的进度逐渐加快。化学是初中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化学成绩以及化学的综合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老师如果仍沿用传统式教学方式,那么在新时代的教学环境背景下,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十分不利,枯燥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要积极创新化学教学模式,探索多样化的化学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化学的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初中九年级;化学教学;困境;解决对策

一、初中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问题

1、老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逐渐形成。初中生在开放式的教学背景下,不断进行相关的化学探究,能够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对于提高学生化学成绩十分重要。但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中,仍有较多化学教师在教学时受制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时,采用直叙性的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压力较大的学生对化学的学习难以提起兴趣。课堂氛围十分沉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机械地记录知识,对书中内容进行批注,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思考。对于和自己理解不同的问题不敢提出,缺少相关的实践性活动。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的模式没有紧跟时代的潮流,缺乏一定的创造性,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化学教学除了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化学知识外,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在自己思考探究工程中,形成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但在目前化学教学中,由于面临着沉重的考试压力以及学习压力,教师在教学时,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展开教学,忽视了化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时,对于化学知识的了解并不深入,也没有积极探索化学知识中的趣味性,学生不能对化学知识进行创新,化学思维严重固化[1]。

二、解决化学教学问题的策略

1、利用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进行项目教学法时,老师要明白项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线,进行项目教学时,应考虑项目是否合适,是否能够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因此,在进行项目教学时,老师要选择一些合适的项目,创造良好的化学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在进行项目准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要对学生进行一个整体的分析和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个学习小组的划分;要对项目进行一个合理的设定,保证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三化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准备量杯或者普通的杯子、勺子以及盐。上课开始,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往玻璃杯中加入食盐,不停地加入食盐。在加食盐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玻璃杯中出现了沉淀,出现了分层的现象。在这个时候,老师向学生提出疑问,例如上层清液是否是饱和的食盐溶液?学生回答是,那么老师在这个时候可以向学生询问饱和溶液的定义是什么呢?很多学生都会认为,在液体中继续添加某一物质,出现了沉淀物,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为饱和溶液。但实际条件下,在没有对知识讲解时,影响溶液是否饱和的因素,学生答不出来。这时,老师向学生进行提问,如何将饱和的溶液变为不饱和的溶液呢?学生经过自主的思考和探究,能够发现如果将溶液的温度升高,那么溶液对食盐的溶解量就会增加。除此以外,增加一定的溶剂,也可以提高食盐的溶解量,之前的饱和溶液就会变成不饱和的溶液。于是,学生就会意识到,只有在温度以及溶剂的量确定的情况下,饱和溶液的概念才能够成立。利用化学教材中一项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有一个很好的理解。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

2、重视化学实验教学,融合绿色发展理念

首先,合理研究设计化学实验模式。以绿色化学实验理念为指导,对应用化学药物实验模式进行技术改革,合理将应用化学药物实验过程中的小型化学实驗试剂的实际用量系数进行缩减,运用小型化学实验用的仪器。这样不仅实验操作较为简单,还能达到有效减少化学环境污染的主要目的,能将我国绿色应用化学的巨大优势发挥出来。其次,合理科学进行运用各种多媒体,演示各种化学危险性较高的各种教育实验教学环节内容。化学实验教育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实验教学演示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化学实际有着较强的毒性和污染性,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环境十分不利,如果不能对绿色化学理念进行充分的认识和运用,就容易出现对人类自然环境以及资源造成严重环境污染,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健康危害。因此,对于危险系数较高的化学实验演示,就应该及时、合理科学巧用各种化学多媒体演示技术设备来对其进行教学演示,让全体学生将通过电视观看各种化学理论实验和通过化学理论活动,进行一定的融合,有效降低三废一再排放带来的各种人类环境资源污染。此外,具体的在实验教学课中,老师们还要对全体学生的操作做法和实验的各环节操作进行严格的细节要求,要做到让全体学生能够坚持按照科学的操作步骤原则来进行操作,将绿色环保化学课的理念深深渗透于各种化学工程实验的各个环节中,将其中的优势完美发挥出来。

结语: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创建高效、有趣的化学课堂,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化学课堂中。除此以外,教师也应紧跟时代的发展,积极学习绿色理念,在提高学生化学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绿色环保理念,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而言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张弘.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困境与解决策略[J]. 东西南北:教育, 2017(19):1.

[2]张会娟. 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 读与写:上旬, 2021(4):1.

实验教学中大学物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化学是一门与社会、自然、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科,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绿色理念,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与自然的关系。该文探究了把绿色教育理念融入高中化学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高中化学  绿色理念  绿色化学  教学途径

绿色化学是指运用化学方法,减轻化学试剂、化学原料、化学产物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达到减少污染、环境保护的目的。目前,多个国家已经将“化学绿色化”作为化学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高中是学习化学知识的起始阶段,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一、绿色化学教育概述

高中化学教学涉及大量实验操作,教师在绿色化学理念下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应通过规范实验器皿和实验试剂的使用、规范学生实验操作、妥善处理实验废弃材料等措施来达到零污染、零伤害的目的,实现化学教学资源循环利用。

在绿色化学教学时,教师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减少试剂和材料的使用量,控制实验废料的排放量;第二,实验完成后,回收没有参与反应的废料、原料、催化剂;第三,循环利用实验资源与废料,减少生产成本和废料的排放;第四,不使用无法回收和再次利用的材料;第五,把实验中产生的废料转化为具有利用价值的材料,节约实验资源。

二、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的作用

绿色化学理念指导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拥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包含绿色化教学模式、绿色化教学思想,教师要始终保持绿色理念,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切实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绿色化学理念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绿色化学教学理念有助于改善化学教学的现状。绿色教育就是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课程等融入实际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校园中,都能具备环境意识,掌握基礎的环境知识。当前,化学教学过程中绿色化学理念渗透不足,部分学生虽然对绿色化学有一定认知,但在实践中仍旧没有落实绿色思想,再加上教师没有将绿色化学教学纳入教学目标,只是在表面上实施绿色化学,没有从源头上进行防治。在教学中采用绿色化学教学理念,可以有效改变教学现状,提高化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第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了解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意识”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责任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高中绿色化学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绿色化学的教学主题不明确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性,也会开展绿色化学相关教学活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没有完全明确教学主题,教学比较功利化,更倾向于传授环保的理论知识,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中理论知识较多,实践活动太少,绿色化学的主题特征十分模糊,没有契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二)实验教学中的污染问题

高中化学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理论知识都需要在化学实验中进行验证。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风险,部分教师没有重视有些实验材料的污染性,也不关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是否有毒有害,以及化学合成物是否会污染环境等问题,以至于大量实验材料被浪费或者造成污染。

四、高中绿色化学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优化实验教学方案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理念,最终目的是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环境、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在串联和并联化的实验中,教师可以按照先后顺序将多个实验整合成一个实验,提高实验效率,简化实验步骤,减少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如在“氯气实验室制备”和“氯气性质检验”的实验中,如果学生分别进行操作,不但需要多次、重复地制作氯气,而且在制备过程中还会有大量氯气溢出,既浪费了实验资源,又会产生污染。如果教师将各个实验步骤串联成一个整体,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除了优化实验方案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实验药品进行绿色化处理。以“碘元素提取和检验”为例,如果从海带中提取碘,需要先将海带烧干,但在灼烧过程中,海带会产生有异味的烟雾,造成污染,对健康有害。因此,教师可以把这一实验设计为家庭般小实验,将加碘食盐、淀粉碘化钾试纸和食醋作为药品,这些材料不但容易获取,而且无害、无污染。在化学溶剂方面,教师也可以进行绿色处理。如多次碘水和溴水的萃取实验,由于四氯化碳具有致癌性,浓度需要控制在25mg/m3以下,尽管实验室安装了通风设备,但仍然很难将四氯化碳蒸气的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教师可以将二氯甲烷作为萃取剂,它不但没有刺激性的气味,而且毒性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二)实验采取循环式或者封闭式,达到零排放

在开展有毒有害气体的相关化学实验时,教师普遍会选择在通风环境较好的情形下进行实验,虽然这些气体暂时不会被学生吸入身体,但是有毒有害气体会直接排放至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在绿色化学教学理念下,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在密封环境下进行有毒有害气体实验,在密封环境下放置吸收装置,将实验中排放出的有害气体直接吸收至装置中,使有毒有害气体不会排放至空气中,达到零排放;第二种方案则是教师重新设计实验目的,将上一个实验中产生的污染物收集起来,作为接下来实验的原材料,以便于循环利用。这样一来,教师不仅能够控制化学实验的污染排放,还能够缩短实验间隔时间。

以实验“氯气的制备及性质”为例,氯气是一种气体单质,化学式为Cl2,常温常压下为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剧毒气体且具有窒息性。针对这类有毒气体的实验设计,教师可以采用绿色化学理念,实现气体的循环利用。在实验制作出氯气后,教师可以选择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排放的氯气,避免氯气向空气中排放。紧接着,教师可以采用碘量法的方式进行氯离子的检验。这样的实验设计不仅可以避免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还可以利用化学实验废料,完成下一个实验,真正贯彻了绿色化学教学理念。

(三)拓展学生的绿色化学能力,在生活化教学中融入绿色化学理念

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设计问题情境,丰富化学试题的类型,通过多元化的题型考查学生运用绿色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构建学生与化学问题之间的互动平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设计绿色化学相关的问题,展开课堂互动,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概念的认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用绿色化学知识的意识。

化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将绿色思想延伸至日常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污染事件,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合理地运用到生活中,切实践行绿色化学理念。

以《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教学为例,本节课以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站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化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文稿播放大气污染、水污染、赤潮、酸雨、臭氧空洞等视频,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紧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发言,通过不同小组展示的不同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最后,教师进行绿色化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增强环保意识的同时,全面认知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

五、实验废物的绿色化处理

化学实验中会产生各种成分复杂的废物、废液,由于排放量较少,所以很难集中处理。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好规划,从源头上遏制实验污染。如果实验中产生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教师应及时采取绿色处理措施,降低污染程度。

(一)废气的绿色化处理

SO2、H2、Cl2、C2H4、C2H2、CO2等都是化学实验中经常产生的废气,而且具有刺激性气味,有一定的毒性。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处理废气:一是将气体融入溶液,待两者发生反应后,去除气体。如在使用硫酸铜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去除C2H2的过程中,会产生PH3、AsH3,教师可以通过酸液去除NH3,或者用碱液去除Cl2、NO2等。二是燃烧有毒性的气体,将其转化为无毒气体。如教师也可以通过点燃的方式去除C2H4。

(二)废液的绿色化处理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废液进行绿色化处理。如在处理含酸碱的废液时,由于含稀碱与含有稀酸的溶液能够彼此中和,在溶液pH达到6.5至8.5时,教师可将其排放掉。在处理锰、镉、汞、锌等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液时,教师可以采用碳酸沉淀法、硫化物共沉淀法、氢氧化物共沉淀法让金属离子沉淀,然后分离,也可以采用还原法、吸附法、氧化分解法、中和法等方式去除。在处理含有有机溶剂的废液时,如果實验中只用到少量的有机溶剂,教师在符合处理要求后,直接排放即可;如果使用量较多,教师需要先回收、再利用,也可以把有机溶剂中的可燃性、难溶性物质、固体物质、含水废液等进行分类,然后采用焚烧法、氧化分解法、萃取法、水解法等方式进行处理。

(三)废渣的绿色化处理

教师可以先统一收纳整理废弃的纸、玻璃仪器、火柴梗等,然后集中处理。特别是废旧的玻璃仪器,教师可以尝试修补后进行二次利用。对仍有利用价值的固体原料,教师可以回收后再利用,如果无法利用,教师应该在回收后进行无毒化处理。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化学试剂、废气、废渣、废液的危害性,使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理念与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汝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化学绿色课堂的践行路径[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2).

[2]江文珍.让“绿色”的魅力洋溢化学课堂——论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课堂的渗透[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9).

[3]朱平平,张冬.STSE教育视角下高中化学绿色主题教学简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12).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第一中学 )

上一篇:农业科研院网络信息论文范文下一篇:农业科学家人才培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