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能力范文

2023-09-22

实验能力范文第1篇

1 营造课内课外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如果想让学生学习好, 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内课外都要营造学习气氛, 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1.1 课堂上采用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问、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集中在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上获取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 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作用,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处于集中状态, 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营造一种生动的教学气氛, 让学生能够快乐学习, 主动思考, 提出质疑, 形成一种以探索学习形式来吸取知识并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势。教师的作用是抛砖引玉, 要做到引导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推断, 归纳, 总结和创新能力。

1.2 营造学生课外学习气氛, 通过讨论获取知识

课堂教学有重要作用, 但是有些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消化, 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开展一些实验活动, 课外活动学生心情放松, 能够做到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 学生学习失重和超重知识以后,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来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失重超重现象, 上下电梯来体验感觉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失重和超重。

2 师生角色互换, 调动学生积极性

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 老师们也很重视, 很多教师做的比较正规, 仔细做, 认真讲, 但是这种灌输教学法忽略了学生的主官能动性, 学生们自己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 导致课堂注意力不集中。

所以可以实施师生角色互换,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老师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 让学生提前预习, 上课的时候让学生登台演示并进行讲解。其他同学则自信观察学生的演示并倾听学生的讲解, 看哪里出现了错误, 做完实验后让台下学生进行纠错, 老师做判断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 通过这种新鲜的教学方式, 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增强实验趣味性, 培养学生主动性

兴趣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只有学生自己有做实验的欲望, 学生才能把实验做好, 而如何才能让“兴趣”来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呢?要以学生为中心, 并且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第一, 实验中, 教师不应只是做讲解自己演示, 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 学生们也都喜欢自己动手, 这样来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第二,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老师要信任学生, 相信他们能够做好, 及时纠正错误, 鼓励他们下次做好, 学生有了自信, 学习好就没有问题。

最后, 上课时, 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 要善于布阵设疑, 创设问题的情景, 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满乐趣, 积极探索。

4 因材施教, 优化组合, 培养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的状况不一样, 思维不一样在物理实验中能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 但是通过优化组合以后都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老师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操作水平, 按照实际情况来进行分组, 要求每个组成员都有能力高和低的, 让能力高的学生来帮助能力低的学生, 进行学生之间的合作。由于学生处于同一级别, 所以学生之间的交流没有任何障碍, 没有任何约束, 这样更有利于研究和探讨问题, 合作是创新的基础。

5 培养学生用学会的物理知识去认识日新月异的新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高科技已成为当今信息社会的核心内容, 技术含量高的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结合高科技进步, 让学生用物理知识去认识日新月异的新技术。

5.1 介绍有关的科学新技术, 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认识它们

如我们向学生介绍了:计算机技术、磁悬浮列车原理、远红外技术、激光技术等通过分析我们让学生明白, 这些新技术都是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 努力成为新技术的发明人。

5.2 让学生主动地去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 领悟创新的奥秘

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主动性的一个体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生活现象难免会有不解, 这就激发学生自己探索的欲望, 当发现能用科学的道理来解决以后, 如释重负, 从而掌握知识。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信息和技术, 用所学的知识去加以解释和分析, 从中体会到知识创造性地应用所产生的作用之巨大。更重要的是从中领悟应如何创造性地应用知识, 思考自己应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

以上是我们经过实践后进行的思考和总结。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各门学科着重培养的目标之一。物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更是担当了素质培养的重要角色。物理教学, 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其规律、理论;还要让学生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掌握实验的技巧和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工作打下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创新性有很高要求。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因此实验学习是物理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 而物理实验方面也是需要学生进行创新的。以往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没做到创新教育。本文介绍了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给了一些建议, 来贯彻创新教育思想。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验学习,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 许卫强.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人才[J].人民教育, 1999 (10) .

[2] 顾敏.让学生在“自主—创新”教学中形成发展性、创造性学力[J].上海教育, 1999 (11) .

[3] 查有梁“.启发—创新”教育模式建构—教育建模的案例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 1999 (10) .

[4] 侯丽梅, 李春密.中学生物理学习创造性思维的障碍分析及教学对策初探[J].物理教师, 2001 (4) .

[5] 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阎立钦教授[J].教育研究, 1999 (7) .

[6] 邹翔.中学物理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 2000.

实验能力范文第2篇

摘   要:初中物理作為初中科学课程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即使学生接触的时间不多,比不上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时间长。但是初中物理学科在义务教育考试中依然占有很大比例。加之初中物理课是一门对实验教学要求很高的学科,如果抛弃了实验教学,那么初中物理课就偏离了目的,会导致了学生做题能力很强,但动手能力实验不够的教学现状。本文探讨初中学生初中物理实验的实验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学生;初中物理实验  策略

在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物理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物理课堂实验,引导初中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探索物理科学的奥秘。这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可以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初中物理课程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是我国初中物理教育长期存在的教育现状。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理念与时代的进步不能协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单一,因此,导致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重理论,轻实验的情况较为严重。这已经偏离了初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典型特征。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教育要求以素质教育为主,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物理课程的学习不可以以考试为目的,而是可以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锻炼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为目的。然而,初中阶段学校的物理实验课只是流于形式或者根本没有开展,学生的知识学习只在教材上,通过阅读得来,对实验现象基本没有感触,甚至演示实验也没有。因此关于实验的知识只能死记硬背理论和数据。或者基本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学习。

(二)新课程改革也提出了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物理教学的重点也可以放到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不开展物理实验教学,长期以往,初中生就对初中物理学习失去兴趣。初中物理教育是为高中、大学物理教育铺垫,高中、大学物理教育强调学生的实操能力而不是初中物理理论的熟记能力,所以初中物理教育不能重理论轻实验。因为,初中学生通过实验课探究初中物理现象的原理,不仅可以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维持对初中物理实验的热情,同时,也可以培养初中物理学生的动手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初中物理课而言,实验课程才是初中物理课程的基础,初中物理课不是单纯的理论课程,而是一门的实践为基础的课程。新课程的改革标准也强调初中物理的突出特征是初中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升华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为全方位发展打下坚实学习基础。

(三)物理老师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忽略物理实验的重要性。从物理老师层面上来说,很多老师为了保证自己所带班级的取得良好成绩,老师完全不注重物理实验的开展,全然放弃理论结合实践的道理。课堂上为节约时间,是只着眼于课本上的固有理论知识,在讲授完物理理论知识之后,广泛采用题海战术开展提分之旅。大量的练习题将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这种用多做题来代替多物理教学实验的发发,这样从考试成绩上,短期效果很明显,不是用几节物理课带学生进行过实验可以比拟的。但是学生对于初中物理的学习兴趣可能也随着题海被淹没了,消失殆尽。这种做法对学生的终身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应当着眼初中学生的潜力和发展,而不单单是最求期末成绩单上的高分的初中物理成绩。长此以往,学习初中物理也就成为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长时间之后吴丽丽学科成绩无法提高,最终会让学生失去对初中物理学习的热情并且放弃这一科目。

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或许学生不擅长学科的知识背记能力,但是在实验课动手能力方面颇有能力,那么不开展物理实验会导致学生的物理学习潜能得不到开发,错失了为我国培养实操和动手能力强的初中物理人才。因此初中物理老师需要不断地研究物理教学不足,重视物理实验,培养初中学生的试验能力。

二、提高学生初中物理实验能力的措施

第一、物理老师都要重视对初中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培养。只有物理老师在思想上足够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日常的物理教学活动中才会将初中物理实验开展起来。在初中物理实验课前,老师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备课,物理实验课能否顺利且有效进行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是主要前提,初中物理老师在备课是要明确课程的课堂目的在备课时要尽可能考虑全面,要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动手实开展试验操作。

第二、对于学校来说,同样要重视物理学科实验课的教学,可以多多组织同年级之间的初中物理实验技能比赛,教师实验教学比赛。同时学校可以重视学生初中物理素质能力全方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初中物理文化知识的教育,也要加强学生物理试验能力的培养。开展不同类型的初中物理类型活动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初中物理素质能力,如开展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和初中物理实验比赛等活动锻炼学生应用初中物理的能力

学以致用,这才是新时代背景下初中物理教育的真正价值,这体现在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方面就是学生要拥有动手操作能力。因此,物理实验必须从初中抓起,从理论抓起,在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实验教学,在物理实验教学和操作的过程中依然要从最简单的物理实验做起,给学生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第三、 在正式开展初中物理实验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初中物理实验能力的首要策略就是提高学生的理论实际能力,物理实验的前提是理论基础,拥有理论基础,学生才知道采取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目的,当然,实验中最初需要老师帮助学生提取实验要求中的重点,在学生经过多次物理实验课的锻炼以后基本就能培养出自主动手研究操作的能力。

总之,物理学科是初中阶段比较特殊和有趣的一门科目,物理在教学中除了需要给学生讲解知识理论之外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给学生学习建立优良的物理实验学习模式。同时,在目前物理教学要求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老师们需要转变曾经“死记硬背实验”的教学方法,以引导为主,动手操作为渠道,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物理实验课程中。

实验能力范文第3篇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自然学科,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掌握一定的化学实验能力也是学习化学的基本目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既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又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推进学生化学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能力;化学素养

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指出:“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获取直观的感性知识,可以更好地掌握一些化学知识,培养化学能力。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化学学习中,实验能力始终是很多学生的短板,实验能力的欠缺使得化学教学素质目标的实现总是举步维艰。我们知道,实验能力其实代表的是一种综合能力,像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是实验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推进化学学科的素质化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就简单谈了一些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策略和方法,希望通过实验能力的提高推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观察是开展实验活动的第一步,学生只有学会了观察,掌握正确的观察技巧,才能从实验中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实现实验的目的。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明确观察的目的。在实验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实验现象,围绕着不同的实验目的,其观察的对象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在观察之前没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学生在进行观察的时候,可能只会注意那些更明显、反应更强烈的实验现象,而忽略了真正应当观察的重要部分。

第二,注意观察顺序。在一个实验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实验现象,为了保证观察的全面性,在观察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的顺序。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或者学生可以列一份观察清单,然后按照清单上标注的内容和顺序对实验过程进行一一观察,这样就可以做到有条不紊并且观察全面。

第三,注意利用多重感官。眼睛在观察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但是除了眼睛,其它的几个感官,如嗅觉、触觉、听觉等在观察过程中也要积极的利用起来。这样利用多重感官来观察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的各个属性和特征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充分的感知,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这样会大大提升观察的效果,更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第四,及时并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在一个实验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实验现象,有些实验的反应时间跨度也非常的大,如果仅凭记忆,很多实验现象都会被遗忘,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及时做好观察记录至关重要。

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实验操作能力是实验能力的一个核心内容,只有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才能观察到需要的实验现象,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在实验操作能力方面,一个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实验操作的严谨性。化学实验是一门讲求严谨性和科学性的活动,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任何一个错误的操作或者是不规范的操作,都有可能造成整个实验的失败,甚至产生危险,对实验员产生伤害,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严谨操作的习惯。

一般来说,学生最初的实验操作习惯都来源于教师。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操作方式、操作习惯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自己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该做的和不该做的操作一定要严格对待,务必做到每一个实验步骤都要十分规范,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那里获取正确的操作方式,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除了教师的规范操作示范以外,实际的操作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学习中对于必要的基本实验一定要开展学生实验课,巩固和强化基本实验操作。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实验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个是验证已知的知识,另一个就是探索未知的新知识。长久以来,我们的化学实验往往比较注重实验的验证功能,但却忽视了探索功能,这样就使得很多学生的实验能力仅仅局限在对教师实验的模仿上,在实验过程中缺乏创新性思维,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两个途径入手:

第一个途径就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的设计活动中来,如果实验难度不高,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独立设计实验。这样,在实验的过程中,实验仪器的确定、实验药品的选用、实验步骤的确定,实验方案的制定就会融入学生自己的一些创新想法,使得学生的思维拥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另一个途径就是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探究性实验是通过实验来回答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的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褪去。对于红色消失的原因,甲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和HClO中和了NaOH所致;乙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使红色酚酞变成了无色的物质。

[分析]: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酸碱中和,则红色可能重现;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指示剂酚酞被强氧化性的HClO氧化所致,则红色不可能重现。

[实验设计]: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入一些NaOH溶液,若红色重现,则是因为HCl和HClO的酸性所致;若红色不再重现,则是因为HClO的强氧化性所致。

总之,实验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实验能力的高低也最能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实验能力的培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进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样才能造就出时代需要的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梦.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艾水高.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2年08期.

[3]杨振华.高中化学实验能力提高策略[J].成才之路,2012年22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

实验能力范文第4篇

摘 要: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教师在开展各类实验教学活动中,渗透实验探究的思想和方法.通过演示实验提炼探究问题,提炼基础实验感悟、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的思想,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开展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的探究过程,逐步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能力;演示实验;楞次定律;实验方法;教学探索

作者简介:钭方健(1968-),女,浙江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学科教学.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应注重科学探究,尤其应注重物理实验,这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而“科学探究”是指通过对实验情境的观察引出探究问题,然后基于探究的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和处理数据,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对问题作出解释和交流,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渐形成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本文通过开展演示实验、基础实验和探索性实验的教学研究,倡导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1 “演示实验”引出探究问题

演示实验具有操作简单、时间短、现象明显、实验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等特点,可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在师生的共同经历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物理实验的神奇魅力,体验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因而能更深入理解实验的本质.当形象生动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在课堂中呈现出来时,学生会感到惊奇、有趣,从而极大地激发探究动力,激励自己带着问题去探究和思考,并进一步对实验现象和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总之,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很自然地进入课堂学习和思考,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物理知识,又能促进学生在有趣的演示实验中提炼探究问题,激发探究意识.

下面以讲解“楞次定律”演示实验为例进行讨论.

楞次定律的教学目标是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从这个目标出发,设计5个演示实验,创设问题链情境,把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层层深入,并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演示实验1:闭合DIS电磁弹射器电源开关(如图1),乒乓球瞬間弹射出去,是什么力使乒乓球弹射出去的?乒乓球上有什么特殊的装置吗?这和我国“辽宁”号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的起飞原理有相似之处吗?

演示实验2:LED感应发光小车(图2)在轨道上靠近和远离磁铁运动时,左右两个二极管为什么会交替发光?

演示实验3:将带有线圈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当把磁铁向右靠近线圈时,小车就向右后退;当把磁铁向左远离线圈时,小车却向左跟过来.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演示实验4:让一个小磁体从玻璃管口自由下落,学生都知道磁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然后在玻璃管中间套了一截铜管.为什么小磁体的下落速度变慢了?

演示实验5:把铜管换成铜线圈,线圈的两端接上多量程电流传感器,通过DIS实验系统在屏幕上显示,当磁铁进入线圈和从线圈中穿出来时,感应电流的方向相反,而且中间有一段没有感应电流.针对这一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通过实验的探究过程,对头脑中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构,经历同化与顺应,理解物理实验的本质,重新提炼了物理概念和规律,从而使学生在探究能力、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2 感悟基础实验 探究实验方法

在基础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定理的发现和推导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感悟物理实验的探索过程和研究方法.下面以“用DIS探究向心力”为例,谈谈控制变量法在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见表1).

结论1.根据以上用控制变量法完成的3次实验,结合拟合图像得出向心力F与物体的角速度ω2、运动半径r和质量m,均成正比关系

2.总结归纳出的表达式为F=mω2r

交流应用本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是控制变量法,数据处理用到“化曲为直”的方法.其实在实验中实际测出的是挡光杆的速度ΔsΔt,而挡光杆的角速度和砝码的角速度相等均为ΔsΔtR,因此砝码的线速度为ΔsrΔtR.这里涉及建立物理模型、转换测量物理量的思想

3 设计探索性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学习包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探索性实验,通过提出探索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多种探索方案、交流展示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性学习方式,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下面以“学习包——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为例设计探索性实验(见表2).

分析与结论分析数据:相同的频闪时间内,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2n-1

得出结论:实验表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分析数据: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小铁球经过4个光电门传感器时的Ht2比值在误差范围内是一个常数

得出结论:实验表明,自由落体运动满足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H=12at2,由此可以推断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分析数据:由v-t图像的斜率直接得到加速度

得出结论:实验表明,自由落体运动满足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vt=at,由此可以推断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评价与交流通过频闪照相机将小球自由下落的过程用相同的间隔时间拍摄下来的实验方法,比较传统,由于是在照片上进行数据采集,比较容易产生误差,而且后期的数据处理也是靠同学们手工进行,数据结果不直观由于采用了光电门传感器和数字计时仪等信息化电子设备用于测量和记录数据,测量结果比较精确,实验数据的误差很小,每组数据的比值非常接近,比较容易从数据中发现规律

采用DIS系统和位移传感器测量数据,通过专用软件直接绘出v-t图像,由图像不仅可以判断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而且直接读出重力加速度的值,方便快捷

4 结束语

总之,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参与,形成和头脑中原有认知的思维碰撞,从而提炼探究的问题,并对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通过对基础实验的探究,感悟探究的思路和数据处理的思想方法;结合课本和学习包内容进行探索性实验设计,对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和反思.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的探究过程,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冯容士,李鼎.DIS,上海创造—数字化实验系统研发纪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3] 冯杰.高中物理探究实验及案例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收稿日期:2021-04-12)

实验能力范文第5篇

1学生物理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理是靠两条腿走路的,一条腿是理论,一条腿是实验.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质疑的. “没有实验的一堂课是不可想象的.”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实验,目的是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随着师生对实验的重视,实验室的改造以及实验技能测试的开展,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有所提高,但从近年来初四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表达能力,特别是物理实验的表达能力较差. 每次测试,实验探究题往往是丢分最多的题目.对于自己亲身做过的实验,学生在回答有关问题时,却总是差强人意,有些时候是知识不会,但更多的时候是表达不准确或不会表达,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用词不当.如在探究惯性的实验时,有些学生说成“物体受到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不是力,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而应该说物体“由于惯性”.学生在这里的用词不当,实际是对于物理概念的不理解;二是层次不清、语不达意,表达缺乏逻辑性.如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时,探究结论简单说成:“电流和电压成正比,电流和电阻成反比”,而没有用控制变量法叙述;三是表达不全或以偏概全,答非所问等.如伏安法测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很多学生得出结论: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错误的,并不是所有的导体都是这样的,应为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学生物理实验表达能力欠缺问题分析

现在在文科中教师经常强调表达能力,而在理科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会造成词不达意,不会用物理术语表达解释.究其原因,主要是:

(1)教师方面:一是教师语言不规范.由于农村物理教师师资缺乏,又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有些物理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欠缺,经验不足,平时上课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太过随便,只在公开课或是评优课上才精心设计探究过程,反复训练学生,以便达到理想效果,学生耳濡目染,表达也不够严密准确;二是教师要求不到位.设计的问题缺乏实效性,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太少.对于平时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强调到位;三是学情了解不够.把学生估计太高,没有关注细节,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了解不够.

(2)学生方面:一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做题过程中,对于一些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稍有疑问就会空着不做,等着课堂上老师订正答案,学生不爱动脑,也不善动脑,长此以往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二是对于有关实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走进实验室,学生就感到兴奋,对于实验操作,只是走马观花,看热闹,或者只是忙着动手实验操作,实验完毕没有真正的评估讨论,久而久之,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三是缺乏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物理实验的表达能力,并不是要求语言如何精美,多么妙笔生花,而是强调语言的表达准确、到位.如:探究物体的颜色时,问:绿色植物喜欢什么颜色的光?生答:除绿色以外的.实际学生明白有关知识,但表达不严谨,应该是“除绿光以外的光”.

3“123”复习法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也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自我反思和听取他人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可见,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语文课和外语课的任务,在物理教学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初四毕业班的关键时期,我提出了“123”实验复习法.

3.1“说”

实验课上让学生说实验目的,说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注意的问题,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互相纠正,互相帮助,回忆起有关的知识.习题课上让学生说思路,说方法,在交流讨论中说出疑惑,说出问题,共同解决.

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叫人发现真理”. 实验教学中,老师不应过早给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交流分析,自己归纳得出结论.

3.2“做”

对于一些重要的实验,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伏安法测电阻、电功率等,让学生重新动手操作.

对于一部分效果不明显、可见度不够的实验,让学生小组交流,互相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地改进,重新设计,从而设计出好的实验方案,总结出注意事项等.

对于一些类似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对比,抓住本质,找出不同.

3.3“点”

教师点思路、点关键、点知识点,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理解相关的知识.教师运用设疑引路、点拨深化的方法激发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物理理论知识,用准确的语言去阐明物理实验原理,在不断示范、纠错的过程中,使学生在表达时做到“准、简”二字.

4具体措施

4.1创设有效的环境

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表达能力就必须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环境,创设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在课堂上,通过设置的问题,让学生多“说”,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老师适时引导、指导,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对有异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了思维顺序和表达顺序的排列方法,增强了表达的有序性、逻辑性和针对性.

4.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单一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到疲倦,教师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穿插使用,保持学生的兴奋性,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存在的疑问,准确表达学到的知识.

4.3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炼的语言可以节约学生很多时间.”教师用精湛的语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有效的问题,感染和吸引学生,让学生乐于说.

“树立自信是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新的教学思想走进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有效的方法训练是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实验课也并非只做不说,而应该是说做结合,让学生做实验课的主人.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既有益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力,也有助于物理实验目标的落实.作为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我们就会收获更多的惊喜.

实验能力范文第6篇

1 强调实验原理, 培养科学思维

原理是解决科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出发点。在具体的探究型实验过程中, 学生要通过运用科学原理主动建构知识, 掌握科学方法, 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教师应关注对实验过程的探索, 而这种探索离不开科学的原理, 只有科学的原理才能引导、指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要强调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 原理是根据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这些有机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来对这些物质进行鉴定, 如斐林试剂能与还原糖发生作用产生砖红色沉淀, 苏丹红染液可以将脂肪染成桔黄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等。只有明确了这些实验原理, 学生才有可能通过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来达到鉴定的目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尚不具备足够的生物化学知识来自发设定原理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必须在开展试验之前将这些原理渗透给学生, 在学生对这些原理有了足够的理解和掌握之后, 才能真正开展实验, 得出鉴定结论。因此, 掌握原理是培养科学思维的基础。

2 善用实验激趣, 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主动获取知识的前提。生物学实验能比较直观的展示生命现象, 以特殊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生物学实验的这种激趣功能在传统的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 这种激趣功能应由激发学生积极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 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和求异创新。

例如, 教师在演示酸雨对生命物质的影响时, 先给学生展示一株被酸雨伤害的植物幼苗, 学生会惊奇地发现, 怎么会有灰褐色植物幼苗?是什么原因使植物变成了这个样子?学生的学习动机被迅速地激发起来。教师把握时机, 及时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一株普通的植物叶片和芽颜色发生了改变, 一定是内部的化学物质发生了变化, 它发生了怎样变化?是环境因素的影响还是植物本身发生了基因突变?这种诱因来自哪里?它是怎样使植物发生了颜色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植物本身有什么影响?接着教师把酸雨对生命物质影响的原理介绍给学生。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 教师应给学生介绍酸雨的来源和形成原因, 以明确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物圈稳态的意义以及坚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样, 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 还增强了环保意识, 激发了求知欲, 培养了一种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甚至可以逐步形成一种社会责任意识。

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善于应用丰富生动有趣的生物实验现象。实验内容的选题既要围绕即要围绕教学主题, 将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生活、生产、自然界的有关现象都编拟成实验课题, 开阔学生视野, 丰富学生知识。

3 引导实验探究, 理论联系实际

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学科, 应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课堂教学尽可能地用实验来展开, 并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结果运用实验方法论来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来强化学生获得新知的体验。然而, 强调探索过程就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 这甚至也意味着学生可能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 甚至得到的是错误的结论, 但是, 这却是一个人学习、生活、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成长过程, 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动力, 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期效应, 日后有可能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回报, 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有朝一日忽然变得很有价值, 成为值得付出的代价。

例如在讲授人类X染色质时, 我们可以先通过事先做好的人类X染色质临时装片的观察, 使学生对其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只有女性体细胞能观察到这个小体, 而男性体细胞内观察不到, 学生们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分析, 当然很多分析可能是错误的, 可能会有部分同学联想到性染色体, 但很难说得准确。这时教师给予适时点拨,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教材, 以及亲自动手做实验, 来验证这一现象并对赖昂假说形成正确的理解。这一过程看来虽然有些费时费力, 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 难忘的, 学生们会体验探究的困难, 体验到自己动手的乐趣, 体验到用实践证明理论的科学性的具体实例, 真正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用理论指导实践, 用实践证明理论。这种探究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 拓展了思维, 也培养了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创造实验条件, 培养人文精神

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 体现教育育人的本质。这种新的要求仅凭听讲、看书、做作业是不可能达到的。显然, 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学教学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体验, 必须创造条件, 让学生亲自动手, 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在实验课教学中努力创造情境, 不仅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更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前面所讲的SO2对生命物质的伤害实验, 我们提到了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讲环境因素对生命物质尤其是遗传物质的损伤时, 我们可以援引制冷剂氟利昂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 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提倡以绿色制冷剂来代替氟利昂, 籍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讲人类ABO血型系统和凝血反应时, 我们提到义务献血中科学理性的奉献精神和检验人员工作不慎带来的重大损失的案例, 从正反两方面教育和警示学生, 达到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共同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具体的实验事实和相关分析,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关心社会、尊重生命的意识, 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和发展他们学习科学, 献身科学的目标与理想;在实验探究中使学生学会为人做事, 培养合作精神, 使实验的育人功能渗透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

摘要:实验知识能力是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就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知识能力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四点教学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上一篇:村财务审计整改报告范文下一篇:铁路先进班组事迹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