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2024-05-17

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计算机飞速发展,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科技进步以及工作生活上的便利,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也从当初的急需,到现在的从事计算机基础工作人才的饱和,全国中职院校的学生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这就对中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中职学校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综合素质;现状;学生管理工作

随着计算机课程的整改,从一体化教学到现在的慕课教学,尤其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满足市场需求为教育目标的中等职业技术院校。近几年来中职院校招生人数逐年萎缩,就业前景不容乐观,高级人才的缺失,基础人才的饱和,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的效果反馈,暴露了中职院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其中既有专业技能方面的欠缺,也有人格、道德、心理、行为规范上的不足。这就对我们的中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班主任要在学生在校期间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管理,查找问题,弥补不足,及时改进和完善各项学生工作,培养与市场需求更加对位并具有不断发展潜力的优秀计算机人才。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及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地的短期培训班红红火火,就业趋势赶超中职院校的学生,但是中职院校不等同于短期培训机构,它所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经过两年系统的正规专业教育,一年上岗实习才能走向真正的就业岗位,培养人格和技术相结合,具备多项能力,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较深的人文素养,也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综合型、复合型人才。

从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压力可以看出,全国中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还未达到岗位要求标准。根据调查得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还有一定的欠缺,尤其是学生在道德和心理素质方面更是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方面的不足之处将会给他们将来从事计算机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阻碍。但是这些学生也有他们的优点,他们也充满着激情与创造力,在学校期间,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管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岗位提供合格人才。

二、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工作

1.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的教育才是团队精神的精髓,精髓就在于“合作”二字,成员的合作无间对团队成功至关重要,尤其对于计算机行业,计算机无论是动画制作、网站制作、动漫制作、影视后期等与计算机有关的产品的制作通常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的,每个人在每个工序上负责某一项,然后大家把各自的特长综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来一个完整、优秀的作品。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多半从事艺术类创作的,艺术类的学生普遍比较感性,发散思维比较强,行为上不愿受到约束,相对来说组织纪律性较差,这些特点给他们将来遵守职业纪律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重点浸透对学生组织纪律性自我约束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要注意观察学生,在中职新生入学时就应该和家长及时沟通,对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经历。细心观察学生入学时的一系列表现,有鼓励,有教育,有耐心,有爱心,了解学生的人格优势和不足,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及时发现存在的人格问题并帮助他们改进不足,有意识地强化他们的人格优势,倡导鼓励发现快乐教育。

确立良好的人格目标,人格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阶段都要有一定的目标,班主任一定不要心急,这个目标要设立得合理可行,比如每天课前的两分钟课前演讲,让学生讲一些有哲理或是他们喜欢的小故事,在他们讲给其他同学听的过程中他们的人格得到了净化,比如有些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弱,上课很难集中精神听讲,那就把重要的内容和有趣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一点一点循序渐进地讲,予以一定的鼓励与强化,然后再设定新的目标,一步步提高。

3.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创造力是学好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也是将来从事计算机工作的必备能力。在计算机的工作中各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力。中职的学生除了要求合格的道德素质外,过硬的技能、独特的创造力对他们将来踏入社会,适应岗位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职业校年年举行的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学生也从和各学校计算机学生的比赛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竞争力。

以上是作为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实际工作中,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摸索寻找适合中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措施,做好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我们常说情商大于智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只有综合素质上去了,他们才能更适合将来的人才市场,打开倍受就业压力阻碍的就业市场之门,为自己在社会岗位上赢得一席之地。

编辑 谢尾合

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与高校的关系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高校扮演的角色是多重的,政府是高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高校服从政府的管理和调控,是一个没有行政主权的实施者。政府大包大揽,包揽了高校所有的举办权、管理权、招生权和分配权等,从而导致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课程内容,以及行政管理中的“政府失灵”的情况频频发生,其具体表现如下:

1.造成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就是一个象牙塔,不需要闻校外事,不需要与社会及市场联系,高校与社会及市场严重脱节,获取人才市场的信息严重滞后和失灵,从而导致政府在某一专业领域或学校重复投资,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无法适应人才市场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或者培养出来很多社會和经济发展中根本就不需要的人才,从而造成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2.导致高校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了高校所有的教育经费和教育支出,高校不需要自负盈亏,根本就没有控制教育成本的动力,没有教育成本管理的理念,甚至有些高校为了争取国家财政的更多拨款,大肆挥霍教育经费,导致了高校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而且政府负责对所有高考考生进行统一的招生,对所有大学毕业生进行统一分配,高校根本不用担心招生和学生工作分配的问题,高校之间也缺乏竞争的意识和动力,导致高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低下。

3.导致教育资源寻租和腐败行为的产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所有教育经费和投入都是通过国家财政统一划拨的,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高校或专业可能会通过特权或权钱交易获得政府更多的教育经费和投入,从而导致寻租行为和腐败行为的产生。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与高校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政府不再是高校的主宰者,政府把招生权、举办权和管理权等都下放给高校,高校逐渐地以市场为导向,大学生毕业需要自己联系工作单位,高校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但由于政府管理过少,高校本身权力过大带来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高校教育结构的失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政府对高校开设专业没有进行很好的宏观调控,高校开设专业缺乏应有的理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从众性,从而导致对一些热门专业,全国大部分高校都纷纷争相开设,对一些冷门专业,有些高校取消开设,最终的结果是一些热门专业在人才市场上供过于求,导致就业形势趋冷。相反,一些冷门专业在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导致就业形势趋热。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复合型、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多,而部分高校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质等方面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导致部分毕业生专业背景、就业意愿和岗位需求不相匹配。

2.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或就业质量不高。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2003年开始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我国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迅速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据统计,仅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就达到660万人,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约680万人,远远超过我国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导致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2010年,教育部和人社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其调研结果表明,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选择在中小企业就业,或者去中西部就业。虽然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似乎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就业满意率不足五成,从而导致高校毕业生跳槽频繁,就业稳定性差。

三、以“新公共管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范式

以“新公共管理学”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新公共管理范式,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失灵”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向导,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和成本控制理念,重新建立政府、高校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重新调整政府和市场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

1.引入成本控制理念。利用“新公共管理学”理论把企业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理念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中,在教师管理、教学设施购买和基本项目建设等高等教育管理和建设过程中进行绩效考核和成本核算,以此来控制高等教育支出成本,提高高等教育管理和建设工作的效率,通过市场经济的力量来弥补政府的不足,防止“政府失灵”的情况发生。

2.转变高等教育服务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要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转变服务理念,把高等教育的工作定位为服务于师生和社会的工作,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善于从师生的角度为师生解决问题,提高高校的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

3.引入竞争机制。不仅要在高校内部引入竞争机制,而且应当在高校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在高校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就是要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和新进人员的聘用制度,对新进人员要进行一系列严格的审核、考核以及面试才能录用,对已进人员要进行定期的绩效考核,并将工资、岗位津贴以及年终资金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从而提高高校管理和教学的工作效率。在高校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就是政府要对所有高校进行宏观调控、统筹安排,不能主观地对所有高校进行等级划分,如“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然后再垄断地对等级不同的高校划拨不同的高等教育经费,而是应该让所有高校公平竞争高等教育资源,包括国家财政的教育经费以及社会力量的教育投入,这样既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而且也会使高校在竞争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新公共管理范式下的高校与政府的关系

在新公共管理范式下,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关系。政府作为“裁判员”是所有高校的宏观管理者,高校作为“运动员”是教育活动的微观主权实施者。

1.政府仅是高校的宏观管理者

首先,政府作为高校的宏观管理者,要對高校加强宏观调控。新公共管理范式更强调政府统一指导高校的功能,而不是大包大揽,不仅要放权给高校,使高校拥有独立的举办权和管理权,政府不再干涉高校的内部经营管理、教学、招生和就业,而且要对高校加强宏观调控,调控高校与政府、高校与社会以及高校与市场的多种关系,但在这种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只是“裁判员”,不再是“运动员”。通过这种宏观调控,政府可以在高校“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发挥调控作用,通过政府的力量来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减少市场给高校带来的不利因素,纠正“市场失灵”。

其次,政府作为高校的宏观管理者,要为高校提供良好的内部教育环境和外部社会环境。内部教育环境不仅包括良好的教育教学设施和优美的校园环境等教学条件、办公设施和学习环境,而且包括政府要为高校建立健全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在制度层面上规范高校的管理和教学,为高校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内部教育环境。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就是需要政府为高校构建一个与市场经济及社会进行信息交流沟通的平台,规范人才市场,改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对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监督、评估和信息反馈,指导高校更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明确培养目标,帮助高校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为高校营造一个健康、畅通的外部社会环境,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2.高校是教育管理的实施主体

高校作为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者,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独立办学的自主权,主要负责高校内部的日常管理、运营、招生和教学等。在日常的管理和运营中,高校应该实行一些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运作方式,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向导,引入竞争机制和成本控制理念,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在招生和学生就业方面,高校应该利用“学生就业”这根指挥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市场的需求量,立足各个高校办学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设置招生专业和招生人数,使高校办学更加面向市场,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弥补政府的缺陷,减少政府给高校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制约因素,纠正“政府失灵”。但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政府和社会对高校要进行适当的制约和合理的监督,防止一些高校在市场化过程中通过特权或权钱交易攫取短缺的高等教育资源或者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无谓浪费。

在以“新公共管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范式下,本文将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定位为“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关系,重新调整政府和市场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既可以通过政府的力量来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纠正“市场失灵”,确保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发挥独特的作用,又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弥补政府的缺陷,纠正“政府失灵”,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华芹.政府和高校关系——新公共管理学的视野[J].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05,(4)。

[2] 申素平.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角色的转变[J].高教探索,2000:(4):1.

[3] 李成明.大学与政府的关系:英国模式之研究[J].教育研究,2003,(4).

[4] 周建民,陈令霞.试析近十年我国政府与高校关系问题[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7):12.

[5]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http://sannong.cntv.cn/spe-cial/dxscy2012/20120808/115119_1.shtml,2012-08-08.

[6] 人民日报: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http://www.chenzhou.gov.cn/2012/06/14/171600352837.html,2012-06-14.

作者简介:王宁(1970-),女 ,山东荣成人,副主任科员,从事高等教育、档案收集与管理研究。张珍辉(1978-),女,湖南邵阳人,档案馆馆员,从事高等教育、档案管理与利用研究。

(四川大学档案馆)

(责任编辑:陈丽敏)

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目前我国针对技工学校提出了有关支持政策,进而有效地保证了技工学校的教学效率,真正地使技工学校有着可持续的发展。作为技工学校,本身应当不断地优化教学管理的工作内容,并以此基础展开各项校内工作,真正地达到优化学生的目的。此外,技工学校还应当以“学本”观念为主,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真正地帮助学生在环境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并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下文就技工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策略进行阐述。

1目前技工学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

1.1学生来源较为混乱

对于技工院校来说,入学的门槛往往过低。这时,不管是正常升学或辍学的学生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到学校中重新学习。又因为学生在入校前往往經历不同,而且其自主学习能力、思想品格上会有许多差别,最终使技工院校的学生教学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此外,许多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往往会将自己身上的不良风气、习惯带入学校,进而难以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较低。这时,技工学校的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就十分困难,并出现学生难管教的现象。

1.2教师的管理力较弱

对于技工院校的教师来说,仍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地位。不过,技工院校的教师往往工资较低,会出现对自身现状不满的情况。其中一部分教师为了今后的发展,往往会不断学习,并进一步深造。这时,一些技工学校的教师往往过于关注自己今后的发展,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自己的管理工作。同时,大部分技工院校的学生仍然在素质上有着很大差别,还有很多还处在青春期。这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也很难提高管理效率。

1.3家长对学生教育的忽视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技校中许多学生都是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并且从小缺少家长的关怀。同时,一些技工院校往往是寄宿制的学校,其中许多学生往往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可以回一次家。这样一来,技工学校的家长很难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认识和了解,并且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感受。学生在遇到一些问题时,也会选择自己解决,并不会求助于教师。但是,技工学校的学生往往普遍年龄较小,缺少足够的社会阅历,便会在很多事情上,缺少客观的认识和理解,难以全面地认识、思考问题。例如:网上经常出现技工学校的学生借高利贷等,这些学生为了还债,便会误入歧途。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正是由于家长对学生教育的忽略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确实等。其中还会有一些恶劣的案件,不光会对学生心理造成影响,还会进一步对学校的声誉产生危害。

2技工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策略

2.1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工作

其实思想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是重点内容之一。作为技工学校的学生,要想真正地成为社会的栋梁,就要培养自身的道德素养,并有着良好的思想道德观,进而成为社会的四有青年。对于技工学校的教师来说,需要积极地开展各种有关思想教育的论坛、讲座以及教育活动等,应当帮助学生树立自身良好的人生目标,真正地使学生有着思想道德观念,赋予学生更大的精神动力等,有助于学生摆脱自卑等心理。作为技工学校的教师还要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教育为主,要本着“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地转变以往惩罚式的教学模式,真正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还要接受教师的关爱。技工学校的教师应当使学生具备学习的信心,更好地明确自身学习的方向,并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多的兴趣。对此,技工学校的教师需要应当建立好的沟通环境,进而让学生处在平等、良好的氛围中,与学生展开交流与沟通,在心灵上帮助学生度过叛逆期,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

2.2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对于技工院校的教师来说,需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进而在提高自己教学水准的过程中,有着积极、良好的态度,并以热情的心态来完成工作,全身心地完成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同时,院校要想真正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就要拓展教学平台,并与教师进行交流,在沟通经验的过程中,完成教育管理工作。此外,技工院校还需要定期地邀请技工方面的教育专家来开展教育座谈会,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向技工教师传达自身的想法等。技工学校的教师更要运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比如:技工学校需要运用“情境创设、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真正地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等。对于技工学校来说,应当有着人性化的管理教学观念,并从学生的职业着手,力求教学内容和学生职业相联系,最终提高教学的效率。作为技工学校的教师来说,就要不断地树立教学理念,有着优先的教育观念,并以说教为中心,真正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技校学生还需要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真正地帮助学生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理念。

2.3高效开展自我管理模式

对于技工学校来说,学生就要有着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效果,并以班委、学生的形式来完成各项工作。技工学校要有着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要运用较为便节、方便的形式,展开各项管理工作。技工学校教师就要认清自我管理中的内容和步骤等,要联系着学生的情况,最终构建适合学生情况的管理模式。技工学校还要构建班委会、学生会的模式,要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管理者。教师还应当推选思想良好、具有责任心并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学生会的干部,要以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为主,完成监督管理工作,并使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有着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3结束语

综合上文,其实技工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应当本着尊重的态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同时,技工学校的管理人员应当了解到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并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与模式,以自我管理为主,最终提高教育工作管理者的效率,促进学校未来的发展。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现如今由于全社会的高职学生日益增多,这主要得益于在我国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式的教育,而逐步改变为面向百姓即普罗大众的日渐普及的教育体系。但是由于高职学生数量的激增,与之对应的管理体系不完备、教学教育水平跟不上。就导致高职学校在运行管理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更好地管理高职学校,完善高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是高职教师和管理者都应该一直探讨下去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职学校 学生管理 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的趋势日渐明显。与此同时高职生的在校人数也逐渐增多,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在高职生在校人数逐步提升的同时,部分高职学校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的水平一直停滞不前,这就对于学生的管理要求大打折扣。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水平、管理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高低。要在社会飞速进步的同时,高职学校的管理水平如果停滞不前就是一种变相的落后。因此要对现有的高职生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

1 高职院校在工作中要改进的问题

现如今随着高职院校的扩展招生,高职生的数量群体在逐步增加,但是也带来了对高职在校学生管理难,学生素质及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良莠不齐的诸多弊端。学校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越来越多。对于高职生的管理要多多注意方式方法,要做到切实、有效地改善学生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改善现有的落后的学习方式方法,使得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变得更加高效。共出现了以下几种问题。

(1)随着学生人数的激增高职学校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迎来全新的挑战:每位高职生的生源学习水平与自身素质参差不齐[1]。如何在这种情况之下实行可以针对、照顾到每一位同学的管理政策,这值得每一位学校的管理者及在职教师去深思。要做到挖掘学生的思想根源[2],让学生从根源处开始就发生质的改变,从而影响到他自身的学习、生活,以至于方方面面都能做的比以前更上一层楼。同时也保证了学校的管理能够高效率、有条不紊的开展每一项工作。与此同时,高职生学生数量的上涨,也带来了任职教师数量不足。教育教学水平良莠不齐、教师自身思想素质进修不足等诸多来自教育团队自身的不足与漏洞。例如,一些高职院校的针对于对学生做工作的辅导员,可能由于参加工作的时间比较短,工作能力相对不足,与学生沟通不顺畅,无法高效地针对学生做工作,就导致了工作的拖延,学生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而有效地传达到出了问题的学生当事人身上,从而学生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一个错误。

(2)网络全球爆炸式的普及,大量繁杂的信息充斥在学生们的视野之中,使得学生们的价值观被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正在影响着当代高职生们的学习与生活,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带来了相应的困扰。它冲击着当代学校对于高职生的管理教育[3]。

(3)针对当代高职生的教育教学,教师要懂得以学生作为中心,转变过往的陈旧观念。要逐步建立教师是辅导、引导学生的引路灯的角色,不要一味的只是将知识一股脑似得传授给学生们,要树立为学生们服务的新观念。每一位学生都应当被关注、被尊重、被了解。教师应该要及时引导,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件的能力,实现为学生教学,服务更加优质化、高效化。

2 确定针对高职学校的行而有效的管理策略

由于社会高等教育的快速普及,催生了众多的高职生,但是当今高职院校的建校时间普遍都相对较短,在管理方法的积累方面积累成果较为薄弱,同时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执行力的相对落后都是当今高职教育的诟病。故而,学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行而有效的调整。否则高职院校的建设极易停滞不前、萎靡不振。其中增加一些变革的新规程,努力的探索高职教育的新方法,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上的问题,寻找新的突破口,更加合理、科学地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才是上策。

当今社会除了教育教学水平要提高,学校的建设也要更加的有“内涵”,所谓内涵建设就是要牢牢把握各方面建设的根本,有以下几点策略供参考:(1)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提升;(2)是注重各个院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加强彼此的联系;(3)注意教师队伍的教育水平及综合素养的提高。

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高职院校的学习科目的开设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情况做到及时与社会需求与经济需求接轨。要创建适合该校学生发展的主题特色科目,打造学校的自主独立品牌。以此来作为学校对外的名片,打响知名度。争取打造更多有效的精品课程。提升“内涵”的建設就是要求学校在课程质量上面痛下苦工。将更多的创新精神融入到课业建设之中,要坚持创建完整的发展体系。注重师资队伍的人才培养,教学教育水平的扩展延伸,同时也要兼顾到学校要开展一定数量的课外活动,来满足学生对开阔视野的迫切要求。

在教师队伍内部的管理上,更是不能松懈,要注意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只会教书是远远不够的。在对教师的管理上要有一套清晰明了,行之有效的制度。可以采用“標杆管理”。所谓的“标杆管理”就着眼于同行业具有最强实力的领先者,以他为榜样、标杆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通过与同行业最强的领先者之间的比较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借鉴学习,改革创新,对比研究等一系列的措施去拉近彼此之间的差距。根据优秀的领先者去制定一些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制度来完善自己。争取赶超同行业领先者,争当领跑者。

要培养一支水平一流的教育教学队伍并非易事,通过对外引进新人才,对内加强重点栽培的方法来进行改革。多多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3]。标杆式管理的特点我们并不陌生,其实就是在与标杆的对比之中,争当优秀的过程。

根据掌控的方式来说,由外引进属于对外控制类型,内部栽培培养则是属于学校的内部控制。而标杆式的管理兼顾个人对自己的工作范围、工作业务进行自行控制,从而有效地优化个人竞争力,达到单位、个人双赢的局面。提高了高职生教师的教学水平。标杆式管理是一种高效率的管理方式。

3 优化高职学校校园文化

除了应当注意在校高职生的课业水平,更应当注意到多彩多样的校园文化,对在校高职生的影响力。优化在校高职生的校园文化迫在眉睫。学校的精神主流主要就是以学校校园的校园文化为载体表现出来,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塑造了什么样的高职生。为了丰富学生们的生活,可以举办一些例如像乒乓球大赛、篮球大赛、科技小作品展览、课前十分钟演讲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来丰富在校高职生们的校园文化。以此来加强学生在校对课余时间的管理。

4 结论

一所高职学校的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但是这项任务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也不急于一时。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之中,要明确办学的理念,使得各种规章制度都趋于规范化。学校要避免在执行校园管理时的特殊化,一切按规章制度进行,趋利避害。管理从严做起,也要注意丰富学生们的课余学习生活,提升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刘丹.提高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4(26):193.

[2] 杨晓旻.高职英语课堂有效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以剑桥商务英语(中级)(BEC Vantage)课程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4):164-165,169.

[3] 舒荟萃.提高精细化管理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实践——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65-68.

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幸福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一根本目的,教育界正积极地开展幸福教育的探索。幸福学校文化在教育工作的各个领域又具体化为合理的教育目标、科学的发展战略、和谐的管理机制、完善的课程体系、幸福的教育活动等。幸福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制度规范与行为习惯等各个层次立体推进幸福文化信念建设,提升幸福文化的强度。

[关键词] 学校文化;幸福;途径;策略

以教育幸福为价值追求的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正确的教育观、幸福观的指导下,开展追求幸福教育的物质实践与精神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思想观念、制度规范、行为习惯与物质载体等文化要素的总和,简称幸福学校文化。幸福教育需要幸福理念的指导、幸福情感的驱动与幸福机制的保障,这些都需要幸福文化与教育过程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幸福文化对于幸福教育的引领作用。学校文化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影响,提升教育的幸福程度有赖于提升学校文化的幸福程度。因此,学校应通过加强以教育幸福为价值追求的学校文化建设实现幸福教育。

一、目前学校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或精神支柱,其通过学校使命与愿景、共同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来凝聚人心,优化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协调学校教育行为。学校文化深刻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战略与教学绩效,也影响着学校师生的精神生活与幸福感受。因此,学校文化对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要而持久的影响作用,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在每个成熟的学校都普遍受到重视。但不少学校没能抓住学校文化的本质,致使投入很多的时间、精力后只产出了一些标语口号或文本资料,真实的学校文化并没有真正改观。在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上,大家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总结为“五重五轻”,具体表现在“重外化轻内化,重硬化轻柔化,重变化轻进化,重强化轻感化,重物化轻人化”。笔者遂根据文献资料分析与学校文化实地调查,将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部分学校领导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认识不足,导致学校文化建设的措施不得力、进程无规划,在多年的办学历史中也没能及时培育出明确的、得到全校师生高度认同的学校文化。其次,学校文化缺乏幸福感。学校文化过于强调功利目的,学校的部分管理制度与管理行为甚至损害师生正当的公民权益,从而不能发挥学校文化对学校教育工作与师生成长的促进作用。第三,学校文化的内涵不够系统、全面。学校文化的内涵基础是学校的责任、使命与愿景。学校文化的价值追求要与学校教育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战略相统一,不能偏面地将“乐”文化或“孝”文化当作学校文化来建设。第四,学校教职工对于校长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缺乏信念,学校文化的价值追求或价值主张的真实性得不到全体员工的信任,部分学校领导言行不一,文化管理仅仅是摆设与装饰。第五,文化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但以人为本也容易造成极端自由化,政令不通。

二、幸福学校文化的内涵与结构

(一)幸福学校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学校文化的内涵,设计学校文化的风格。学校文化的类型与风格要与学校组织的行业特性与师生群体的人员属性相匹配。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充分认识学校的责任与使命,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战略方法。学校的责任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的对象是人,涉及人的思想与情感,价值引领、情感关怀等是常用的工作方法,师生的人际关系质量对教育绩效有显著影响。学校文化类型应与学校的这些行业特点相适应,要建设充满人文关怀、有利于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促进提升师生精神生活质量的温和型组织文化。从组织文化的内涵属性角度,这种温和型的组织文化既要倡导无私的人文关怀与和谐的团队氛围,又要实现严格的科学管理与过错惩戒;既要专注于学校内部的教育过程,又要适应社会对于学校及所培养人才的要求;既要坚定地执行学校的发展战略与教育理念,又要灵活地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本文将这种既重视内部统一性又强调外部适应性,既重视稳定性又强调灵活性,既重视德治化的价值引领又强调法治化的规范约束,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形成的和谐型积极文化称之为幸福文化。幸福文化与教育相融合产生的以教育幸福为价值追求的学校文化简称为幸福学校文化。因此,从组织文化内容结构的角度,可将幸福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在正确的教育观、幸福观的指导下,开展追求幸福教育的物质实践与精神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思想观念、制度规范、行为习惯与物质载体等一切文化要素的总和。学校幸福文化在教育工作的各个领域又具体化为合理的教育目标、科学的发展战略、和谐的管理机制、完善的课程体系、幸福的教育活动等。

(二)在学校建设幸福文化的价值

幸福文化与教育具有天然的相融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幸福生活的能力。教育过程既涉及科学方法与知识,又涉及人的交流与协作,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综合提升过程,实现教育幸福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融合的过程。将学校教育与幸福理念相融合而产生的学校幸福文化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在于以下几点:1.幸福文化是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与民俗文化融为一体的文化──幸福文化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相融通的,能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同形成共同价值观,而且幸福文化与教育相结合后,优秀厚重的传统文化就能在学校的管理与教育工作中发挥出强大的凝聚力量与教育力量;2.幸福文化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融为一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文化——幸福文化中的核心内容既推祟人文精神,又彰显了科学精神,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文化;3.学校幸福文化与师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及精神生活紧密相联系,是“活”得有生命力的文化──幸福是人日常精神生活的基本追求,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有着自己的愿望、态度与经历的情感体验,追求幸福能成为各项人际互动或教育工作的现实追求。因此,幸福与教育相结合可以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幸福学校文化的内容与结构

幸福学校文化建设要从学校文化的内容与结构着手。只有清晰地理解了学校文化的真正结构,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建设活动。著名的美国学者埃德加·沙因在《组织文化与领导力》一书中将组织文化定义为:“一组基本的假定,即组织文化就是群体在解决其外在适应性与内部整合的问题时,学得的一组共享的基本假定,因为它们运作得很好而被视为有效,因此传授给新成员,作为当遇到这些问题时,如何去知觉、思考及解决的正确方法。”沙因认为组织文化的结构应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人为事务、价值观和基本假设。“人为事务”包括“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价值观”包括人才观、质量观、团队观等思想观念及组织经验升华而成的精神文化;“基本假设”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实与真理、人性、人类活动和人际关系”五个方面。沙因认为“价值观或精神文化”不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基本假设”才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文化本质,因为“基本假设”是组织成员内心真正相信的能够成功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信念,其决定了组织成员如何观察与认识组织事物及其采取的行动。组织文化建设若不能抓住本质而舍本逐末,则必然事倍功半。依据沙因的文化本质理论,学校文化的内容与结构除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四种类型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相互间的人性与人际关系认识、学校管理过程中真正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教育评价与考核真正重视的指标等隐形的价值信念。

总之,若将学校文化本质内涵的多层结构形象的用“文化盆景”来描述,那么先进的社会文化是学校文化汲取营养的土壤;景观树代表的就是学校文化系统;树根代表学校文化的根基,即责任与使命;树干代表学校文化的主体,即基本假设;树枝代表由基本假设产生出来的核心价值观;树叶、花、果等代表由核心价值观创设出的人为事物,即代表“机制流程、评价考核、行为规范、景观标识、故事传说”等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文化盆景”当中的假山顽石、塑形铁丝等代表着社会系统当中具有约束能力的道德、法制等系统。“文化盘景”体现的组织文化四层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学校文化盘景与组织文化结构

三、幸福学校文化建设的机制、途径与策略

人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了组织文化的品质。学校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人的组织机制、精神生活与行为习惯等开展建设活动。幸福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制度规范与行为习惯等各个层次立体推进幸福文化信念建设,提升幸福文化的强度。沙因的文化本质理论为学校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即开展能够真正有效改变学校基本假设的文化工程。

(一)幸福学校文化的建设机制

合理的机制是组织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学校幸福文化建设的成效同样需要文化建设机制的保障。幸福文化建设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机制:1.幸福文化的诊断评价机制,通过开放民主的沟通机制与科学有效的评价工具不断检讨学校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2.幸福文化的培育创新机制。学校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文化思潮与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实际,抓住学校教育事业变革中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及时加以培育与提炼,使幸福文化的内涵得到不断创新与丰富。3.幸福文化的沉淀传承机制。通过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各部门工作目标计划的制定、工作管理资料与经验的整理总结等活动,及时沉淀与强化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优秀价值理念等文化元素,防止领导更替、教师流动、学生毕业等造成优秀文化的失传。4.幸福文化的应用研究机制。探究学校文化在服务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即探究学校文化与师生的精神生活及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的途径与策略,在学校的战略决策、评优考核或矛盾处理等各项工作中均自觉以幸福文化为指导原则,营造全校师生认同尊重学校文化的组织氛围,自觉以学校文化的内涵来指导自身的工作与生活。总之,学校文化建设机制要以追求教育幸福为目标,以宏扬幸福精神为核心,设计出学校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等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整体方案,即设计出与学校各项工作有机融合的、以精神文化为统率的四个层面协调统一的学校文化发展建设机制。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主要有师生精神生活途径、行政管理文化建设途径、课程文化建设途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途径、学校社团活动文化建设途径等,其中核心途径是人的精神生活途径,因为文化与人是紧密联系的。人的核心价值观影响人的人格发展进而影响人的行为方式,最终促进了学校文化的形成。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等学校组织成员的各项重要工作与精神生活相结合,通过推进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与指导思想等来体现价值观、信念等文化内涵。具体有以下几种建设途径:

1. 以行政管理文化建设为途径,以法治精神与责任担当精神等来塑造幸福文化。

2.以课程文化建设为途径,以课程理念与课程中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来塑造幸福文化。

3. 以班级文化建设为途径,将幸福文化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习惯当中。

4.以科研文化建设为途径,科研或学术文化是影响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通过科研中的合作互助、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精神丰富学校的幸福文化内涵。

5. 以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活动为途径。如结合校庆、校舍搬迁、行政领导换届、开学式、休学式等学校发展与建设的重大活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通过活动来宣传表彰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突显幸福文化的内涵与载体。

6.以学校与社会组织环境相互作用为途径。如通过学校与新闻媒体、社区家庭等组织的交流沟通来体现与塑造学校的幸福文化。通过加强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学校文化中,对解决教育脱离社会的弊端有重要作用。具体的学校文化建设途径及其建设内容的相互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学校文化建设途径与内容结构

(三)幸福学校文化的建设策略

幸福学校文化建设的任务是多角度的。从建设幸福文化的内涵角度看,应提升学校文化的内在品质。如要提升学校发展的稳定性,应加强学校的发展战略建设与组织愿景建设,重视学校运行的工作流程与制度建设;要提升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性与积极性,应该重视学校内的管理团队或教学团队建设,给予教职员工更多的情感关怀与工作支持;要提升学校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与竞争力,应鼓励业务精英开展科研创新与教育实验等。在建设幸福文化的强度方面,要将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合二为一,真正树立师生对于幸福学校文化的信念。从建设学校文化的结构角度看,应提升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幸福度。总之,幸福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沿着幸福文化的内品质、结构与强度等方面开展建设活动,在学校文化的基本假设、核心价值观、制度、行为等各个层次立体推进文化信念建设,提升幸福文化的强度。以下四种策略对于幸福文化建设而言是比较行之有效的。

1.确立幸福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作用中的核心战略地位。要充分认识学校文化对于学校发展及学生成长的具大价值。学校文化蕴藏着教育理念,承载着道德价值,具有价值引领、情感驱动等教育功能,对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直接影响,也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最终决定学校教育绩效与办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不仅要突出学校文化在学校内部管理中的地位,也要力争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高目标”,将学校建设成为学校所在社区的文化高地。

2.建设与幸福文化理念相配套的工作机制,以刚性的制度来保障理念的执行。一方面,机制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制对于学校的幸福度具有根本影响。学校的管理与评价机制要真正体现民主、公正的人文价值与合理高效的科学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将学校文化与学校管理工作相结合建立学校文化的执行、维护与强化机制,保障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得到执行,而不是仅仅靠师生的自觉行动。

3.加强学校管理团队建设,由真正拥护与信仰学校文化理念的业务精英组成领导团队,提升组织执行文化理念的能力。领导团队应对民主、公正、平等、诚信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身体力行,与员工能进行充分沟通,给予员工真正的尊重、信任、激励与支持,在工作上敬业、进取、奉献,将学校视为家庭,承担起学校生存与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在管理机制上,多实行民主集体决策,建立公平的长期考核与逐步升职制度等,提升学校文化的幸福度。

4.构建师生精神文化生活机制与文化实践机制,提升学校文化的强度。将学校幸福文化的理念与师生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让学校文化真正落地生根。具体措施可通过举办有效的学校文化体验活动宣传与推广先进的文化理念,通过价值意义的宣传教育促进全校师生对于学校文化的自觉遵循;通过严格践行职业道德规范,重视教育工作的过程管理,提升学校文化知行合一的质量;通过学校业务精英在践行文化理念中的榜样示范和成功事例来坚定师生对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信心;通过举办定期的文化仪式活动强化与升华全校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境界等。

5.以科研创新机制建设为核心的科研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的人文品质与科学内涵。建设学校文化应有先进的文化理念,并描绘出美好的建设愿景,让人确信值得追求。通过学校的科研活动,丰富与完善学校幸福文化的内涵,为全校师生对学校文化树立信念打好基础。科研创新机制对于教育绩效与学校文化均有重大影响,通过科研创新机制可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发展学校的人力资源,提升学校课程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对于学校发展战略与核心价值观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张德,王玉芹.组织文化类型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46-149.

[2]陈湘舸,杜敏.幸福文化及其价值定位[J].甘肃社会科学,2008,(6):61-66.

[3]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4]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67-70.

[5]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81—87.

[6]亓殿强,周新奎.学校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9,(5):21-25.

责任编辑 满令怡

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技工学校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当注重学生管理,促使学生可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提升学校育人质量。技工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取最佳的创新途径,培育出优质技术型人才。本文首先从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入手,同时阐述了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途径,最后总结了全文,旨在为实现学生素质、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参考意见。

关键词: 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途径

技工学校应当将学生管理作为核心工作,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管理流程。在新课改背景下,技工学校应当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积极创新管理模式与理念,加大管理力度。通过实践证明,技工学校只有注重学生管理工作,才可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技能人才。

1 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组织

1.1紧抓学生管理工作。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技工学校领导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加强。技工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氛围的管理,这也就意味着,技工学校想要将自身的育人作用发挥出来,就必须要注重学生管理工作,加大学生管理力度,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2组建学生管理部门。

技工学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为保障工作的有效落实与全面开展,应当成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将管理工作划分到各科室各负责人。通过划分责任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有序的教育环境,以此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1.3重视学生管理工作。

技工学校学生管理人员在遵循管理工作制度的前提下,加大学生管理力度,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内,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念,选取最佳的学习方式。在日常工作开展中,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加强三生教育,促使学生可形成良好的习惯,开展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

1.4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各技工学校应当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管理制度。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不仅需组建专门的学生管理部门,还应当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管理人员在各项工作中能够做到有章可循。学生在学校中,会受到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只有完善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才可促使学生开展自我管理,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充分提升技工学校育人质量。技工学校本身是育人、培养技能人才的场地,开展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实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 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途径

技工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中,应当深入贯彻新课改理念,不断创新工作途径、理念,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1选好用好班干部。

技工学校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开展中,要充分挖掘班干部的潜力,鼓励班干部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促使学生自我管理,协助教师更好的开展管理工作,实现管理效率、工作效率的提升。在开学一个月后,教师应当组织学生选举班干部,一般選举人缘好、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当组建班委会、学生会等团体,为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保障机构。

学生干部在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时,教师应当促使学生做好角色的转换工作,帮助班干部明确管理方式,强化各类先进管理手段的应用。不仅如此,教师还需强化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与提升,以便更好的与学生开展交流工作。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干部在管理工作开展中,可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凸显,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与组织能力,为学生后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 信息化管理手段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各个层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其应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效率。技工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中,应当强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促使信息技术与学生管理工作相吻合。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具备很强的广泛性与立体性,技工学校在信息化管理手段应用过程中,应当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促使技工学校管理工作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2.3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管理队伍建设中,应当配备德育教师、专职管理员、心理辅导员、学生干部,只有切实发挥四个方面的作用,才可更好的巩固技工学校高效管理工作开展。技工学校应当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打造一支认真、负责的管理队伍,确保管理队伍内的人员能够勤恳开展管理工作。管理队伍人员需要清晰认知自身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与作用,确保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强化学生引导,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此达到最终的育人目的。不仅如此,专职管理员还需要强化与班主任、家长、任课教师三者间的联系,从各个层面入手,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

2.4 树立平等管理理念。

在技工学校学生管理组织工作开展中,管理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手段,对学生一视同仁,确保管理理念的公平性、公正性。技工学校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特殊性质的学生,比如:单亲家庭学生,教师在学生管理组织工作开展中,不得采取强硬的态度,主要是因为采取强硬的态度,会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导致管理效果适得其反。总而言之,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中,应当遵循平等观念,做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给予学生尊重与关爱,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针对单亲家庭、孤残学生、贫困学生,管理人员需要始终以耐心的态度去管理学生,细心观察学生,明确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难点。班主任应当强化与管理人员之间的配合,促使特殊群体的学生可在心灵上萌生归属感。技工学校应当定期开展感恩教育,促使学生可相互帮助、相互引导,构建良好的合作氛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为自身后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已经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蕴含着很多丰富的文化精髓,将这些文化精髓融入到校园文化内,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校园活动开展中,通过融入爱国精神、团结精神,可促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下,领悟其中的精神力量。技工学校应当紧抓各个特殊的节日,通过开展主题演讲来强化文化教育。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最终目的,培养高技能人才,在学生心中植入爱国情怀,逐步实现学生政治敏感度的提升。通过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在校园活动实践中,强化自身的适应能力,才可全身心的投入到各项校园活动内,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6 理论实践相融合的育人模式。

若只是对学生开展理论教学,将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技工学校应当适当放手,促使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强化理论与实践两者的有效结合。只有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可充分发挥出技工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作用。例如:技工学校可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做到学校、企业、家庭共同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为学生提供安全、健康的实习环境,只有学生投入实习工作中,才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技工学校在课程设计中,还应当侧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自身后期的就业发展奠定基础。

2.7 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注重培养技能人才的背景下,技工学校管理工作开展中,学科专业工程属于重点,技工学校应当将培养合格、高素质学生作为育人目标,加大教学模式研究力度,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新育人途径,可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如此,技工学校还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科技创新比赛,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技工学校可聘请著名学者、专家开展校内演讲、兼职任教,推动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在自由、开放原则基础上,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优秀、创新性人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中,应当重视组织管理,创新管理途径。通过在学生管理问题基础上,深入分析学生管理组织需求,创新学校管理工作,可实现技工学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彭琴. 广州技工院校“工学评”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50(04):107-121.

[2] 葉军峰.现代技工院校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探究[J].职教论坛,2016,20(13):255-259.

[3] 袁满.技工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及创新途径选择[J].求知导刊,2016,10(09):1080-1085.

[4] 李赛. 技工院校职业指导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5,10(19):188-189.

[5] 高健. 企办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企业文化融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36(01):139-148.

[6] 李木杰.缪劲翔.杨娜. 技工院校办学质量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22(06):122-127.

[7] 谢穗.招春袖.容少英. 技工院校试行学分制的实践与思考[D].湖南农业大学,2018,39(06):756-765.

上一篇: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