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范文

2023-09-21

中外合作范文第1篇

摘 要: 浙江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政策作为地方性政策,既是国家政策的具体化,又体现了地方特色。浙江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具有自己的特点。然而,政策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政策自身不够科学、合理,缺乏可操作性。二是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难以落到实处。三是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部分政策尚未落到实处。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政策缺陷 建议

一、浙江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表述过于含糊。

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中外合作办学政策都在强调“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但是都未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界定。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辉教授认为,“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指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水平和办学特色,具有一定领先优势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方法、教育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管理团队和质量保障体系等”[1]。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规范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国家与地方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理解应该有所不同。国家层面的政策是宏观的、方向性的,而地方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实施者,应该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所界定。江苏省教育厅下发的《对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中若干问题的解答》对什么是“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做了解答。“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指:境外知名院校;具有优势学科专业的院校;具有境内急需学科专业的院校;具有突出特色、可填补江苏省弱势或空白学科专业的院校;在教学思想、办学理念、教学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管理等方面具有先进性的院校;江苏省职业教育方面急需建设的专业;对相关专业师资培养有极大促进作用的教育资源”[2]。浙江省则未向江苏省学习,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阐述。这将给一些唯利是图的人提供可趁之机,他们将与国外一些不知名、无优势学科专业的院校合作,举办一些低水平的合作项目,不利于优质资源的引进,不利于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政策的保障措施较为宏观,缺乏操作性。

无论是《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发展规划(2009-2013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还是《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都提出了政策的保障措施。虽有提出部分具体措施,但是这两点措施对于提高管理水平,还远远不够,提高管理水平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努力,需要更为具体的、细致的政策措施。此外,提出要增加经费投入,鼓励高校设立专项经费或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国际化课程和专业建设。高校提取一定经费比例专项用于国际交流合作,这一规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各高校难以把握经费的比例,将不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浙江省教育厅转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意见》提出对省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省教育厅将在招生计划、教师学生培养、对外交流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3]。省教育厅的政策倾斜与支持的幅度是多少,没有具体说明,较为宏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大波动范围,对不同高校可能存在不同支持力度。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保障措施中存在一些较为宏观的表述,对于高校来说难以把握政策的支持尺度,这将不利于提高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与规模。

(三)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部分政策尚未落到实处。

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要求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密切结合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鼓励在电子通信、新材料、生物医学、数控技术、环境保护、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软件技术等紧缺人才培养方面与国(境)外高水平的教育机构合作办学[4]。2014年2月,浙江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再一次提到优先支持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急需紧缺专业(如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农业科技、环境保护、现代交通运输、工业设计、金融保险、物流管理、创意文化等)的合作办学。严控已有相当规模的商科、管理学科及国家控制布点学科的合作办学[5]。浙江省教育厅多次提到要发展省内急需紧缺专业的合作办学,然而,目前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仍然停留在一些商科、管理学科、护理学专业上,新材料、生物医学、环境保护、现代物流等专业暂未开展合作。政策虽已鼓励在急需、紧缺专业开展合作办学,但部分专业仍未开展,说明政策执行力度有待提高。

二、完善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的表述,解释相关概念。

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未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为进一步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浙江省应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对相关概念作出明确规定,如:什么是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并不是所有的国外教育资源都是优质教育资源,也不是所有的国外教育资源都可以引进,要认真遴选与合作专业相关的优质的教育资源,所引进的教育资源能够从办学规模、学科结构、教育质量、办学效益等方面有促进作用,尤其要在质量和效益两个方面有明显提升”[6]。只有明确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定义,才能够引导各类高校在合作办学中正确认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内涵和属性,找准各自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引进符合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7]。明确的概念可以使政策操作更加具体化,将政策落到实处。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出大批浙江省急需紧缺的人才,推动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二)细化政策的具体保障措施。

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贯彻落实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具体、细致的保障措施能够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也能够早日实现政策目标。然而,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政策中的保障措施表述过于宏观,不够具体,增加了操作难度。《浙江省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组织架构,提升管理水平;增加经费投入,加强物质保障等措施都是宏观层面的表述。如何完善组织架构,经费投入增加多大比例都不够具体,使得一些高等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难以把握政策的尺度,增加了政策执行的难度。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保障措施,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将政策落到实处。

合理、完善的政策是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前提,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关键要看政策能否得到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多次下发文件要求高校发展省内急需紧缺专业的合作办学,但目前为止,浙江省的合作办学项目仍然集中在一些旧有的专业上。政策鼓励发展急需紧缺专业合作办学,然而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在审批合作项目时,仍然放宽了其他专业的合作办学。浙江省要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执行力度,将政策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早日实现各项政策目标(如《浙江省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到的适时出台《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实施细则》、《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基金资助办法》、《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监测办法》)。

参考文献:

[1]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2012(10):34-38.

[2]刘孙渊.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63.

[3][5]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意见[EB/OL].(2014-02-26)[2014-12-27].http://www.zjedu.gov.cn/gb/articles/2014-02-26/news20140226172539.html.

[4]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EB/OL].(2006-11-16)[2014-12-26].http://www.zjedu.gov.cn/gb/articles/2006-11-16/news 20061116151352.html.

[6]杜建慧,海然,等.教育信息化视阈下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与研究[A].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研究[C].2014:140-146.

[7]林金辉,刘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3.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教育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生创新课题成果“中外合作办学研究”(JXYSSS023)。

中外合作范文第2篇

引进及借鉴国外原版的英文教材[1]。由合作的外方学校提供相关课程的外文原版教材, 再安排相关课程的中方教师了解教材内容后推荐影印版的国内英文教材。这样通过国内国外双方教师筛选的教材, 保持了英语的原汁原味。

引进及借鉴国外的教学计划。中外合作班的教学重点突出英语强化与专业特色, 而专业特色的学习成效是建立在具备良好的英语综合能力基础上的。因此, 引进外方教学计划, 与中方相关专业教学计划相融合, 制定出符合中外合作班教学特点的教学计划。计划的培养模式重实用, 不重死记硬背, 重点考核学生的处理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

全英语授课的课堂教学。承担英语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完备的专业知识。因此授课教师或是由合作的外方学校派遣的外籍教师;或是聘用来自英语国家的外籍教师;或是启用有出国留学经历的优秀的中方教师。全英文授课, 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英语的学习环境, 全方位强化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与应用能力。

培养国际化的专业人才。中外合作班通过结合专业知识, 加强英语实践, 注重培养跨文化意识[2], 指本国语言者与非本国语言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使其成为既具较高英语实践能力, 又兼备专业技术应用水平的双料人才, 以满足目前国际上的人才市场需求。

中外合作班经过多年的发展, 在其形成独有的英语教学活动特色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学生进校英语基础薄弱。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主要是来自高考第四批学生, 学生高考入学成绩相对较低, 英语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基础相对较差。大部分学生自学能力[3]较弱, 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依然按照中学的学习方式, 对知识的学习仅仅限于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 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强, 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较弱。

学生英语两极分化明显。学生虽都是按高考第四批分数线入学, 但是招生录取时未设定英语单科成绩的最低要求, 部分学生高考英语单科分数较高, 部分又相对较低。入校学习后, 在对英语学习要求较高的中外合作班中, 学生英语学习便呈现两极分化明显的情况。部分学生积极性高, 部分积极性低, 甚至不敢开口。

外教教学方式与中教教学方式的差异。外教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自学, 注重课堂上的互动, 意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平时的各类学习任务也与中教的教学方式有较多差异, 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例如课堂演讲、小组作业、课外调查报告、小论文等重在强调参与性的实践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理解, 从而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并从中得出结论。然而, 中国的学生经过多年应试教育的磨练, 已经习惯了被动式学习方式, 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 考试考个好成绩, 就意味着通过了这门课程, 甚至就是成绩优秀。这种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 是无法适用于中外合作班的学习, 无法达到外教所需的课堂效用。

外教人员派驻的短暂性。外方派驻的外教往往只呆一个学期, 外教与学生刚刚互相适应便要离开。由于签证等原因, 外教入校授课时间往往要推迟一到两周, 开课时间较晚, 学生英语基础较弱, 对外教教学方式的适应时间较长, 当外教与学生建立起比较默契的课堂教学环境时, 往往学期已过大半。外教结束期末考试后, 便离校回国。学生在新的学期又得面临新的外教, 再次适应。

对于中外合作班英语教学面临的以上问题, 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

对学生英语水平进行摸底。进校后对学生进行入学英语摸底考试, 教师按照英语考试成绩,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 给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和数量的任务, 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 这样既可以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排除学习上的障碍, 又保证了优秀学生得到较快提高, 促进全体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共同发展。

开展课外英语活动。每班配备由高年级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担任学习导师, 同为学生, 学习导师在课余可以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开展各种各样学生感兴趣的英语活动, 例如:英语早读、英语角、英语影视欣赏、英语演讲比赛、每天一小时口语训练等。通过这些活动, 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之间相互对话交流, 共享学习资源, 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体验, 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团体, 从而逐渐消除英语两极分化的情况。

促进中外教之间的交流。外教入校初期, 派遣一名有出国经历的中方教师陪同外教入课堂, 课堂上, 中方教师作为外教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既可以使外教更多了解中方学生的学习特点, 也可以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外教教学的课堂。课余时间, 中方教师与外教加强沟通, 增进了解, 更促进外教对学生的了解和喜欢。同时, 由外方学校派遣专业外籍教师入校进行中教英语教学培训, 提高中方教师英语课程的教学能力。中方学校还可以有计划地选派优秀的教师出国学习, 更新知识和教学理念。

留住外教资源。为外教提供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配备外教助理, 及时解决外教在生活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开展各类外教与学生互动的活动, 增强外教与学生之间感情的交流。让外教愿意常驻中方学校, 解决学生每学期都需要适应新外教的问题。

综上所述, 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 而其中的英语语言教育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外方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要达到中外合作班对学生能力的较高要求, 还需要不断革新思想,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汲取融合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 科学地研究如何提高英语语言教学效果, 形成一套自身的英语教学特色。在切实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 认真结合专业知识要求积极开展英语综合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教学, 大力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

摘要:本文基于中外合作班英语教学的特色, 针对当前中外合作班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改进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外合作班,英语教学,英语基础,两极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 Jack C.Richards.剑桥国际英语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剑桥大学出版社) , 2007.

[2] 刘萍萍.中外国际合作班英语教学浅议[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 .

中外合作范文第3篇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概述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我国社会中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当下,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可以充分的将我国素质教育与他国现金的教育资源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 “趋利避害”, 实现最大的教学效果。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引申出了3+2模式、2+3模式。其内容便是前三年在本国学习, 后两年在他国学习, 这样学生们毕业之后便可以拿到两个国家的毕业证明。此外, 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不断发展的当下,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形式也在积极的转变。积极的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不仅可以真切的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还可以更加全面的培养广大学生们自身的能力, 让学生们利用更加客观的心态去拓展视野, 使学生们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当中, 有效的强化自身的外语水平[1]。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作为一种一举多得的教学模式, 还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们的跨文化知识, 树立学生们更加独立的人格。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 也受到越来越多家长们的关注, 其前景非常广阔。

二、中外主题式建筑教学差异——景观意识融入

景观意识内涵便是引导学生们在设计的过程中, 最大程度上了解建筑设计的背景、环境、文化等相关意识内涵, 正确明确并处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与自然结合的深厚意义。在实际开展中外主题式建筑教学合作的过程中, 中外教师对于“景观意识融入”教学的核心目的保持了一致。但是在针对“景观意识融入”这一主题教学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 中外教师们存在相对较大的分歧。

中方教师更加倾向于对“景观意识融入”概念的界定, 认为“景观意识融入”教学是基于传统风景园林研究的范畴。其内容便是景观作为审美的对象, 研究建筑景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并结合自然景观实际需求来开展人工改造。中方教师更加倾向于针对自然因素、景观因素、地理地形变化、植被条件、道路状况等客观因素进行调查, 并将人为改造的内容过渡到自然环境当中。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 中方教师认为需要从自然、地理地形、社会人文、审美等深层次的针对“景观意识融入”进行详细的分析。

西方教师针对“景观意识融入”教学更加倾向于对“风土人情”的理解, 并认为景观是应该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建筑, 并且可以彰显出当地的文化现象。必须应该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 融入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内涵[2]。并且还积极的提出了这些景观应该具有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客观差异, 与人类社会进步相同应该具有继承性。由于西方教师对“景观意识融入”的独特认知, 所以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 更加倾向于带领学生们到公共活动空间开展景观测绘体验, 并通过一系列的限定课题来引导学生们深入的理解景观意识的内涵。

由于中方教师和西方教师针对“景观意识融入”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出发点存在不同, 所以为中外主题式建筑教学合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境。中方教师更加重视严谨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们了解设计景观和设计基础知识规范, 注重建筑外空间与景观品质、尺度等内涵上的协调。西方教师在开展“景观意识融入”教学的过程中, 更加注重景观与当地人文的造型感和景观与周边发展的逻辑关系。强调学生们通过实际动手测绘以平视点观察设计模型, 注重景观空间感。之所以会导致此种形式的差异, 究其根源便是中西方教师背后的教育体系不同、发展经历不同、人才培养方向不同、文化背景不同[3]。我国的建筑教育体系一直以来使用“扎布”的教学模式。由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建筑设计人才极其紧缺, 导致在实际开展建筑专业教学的过程中, 更加注重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把控, 更加注重学生们自身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和专业性, 忽视了学生们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层面的理解。而西方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们自身的建筑素质培养。倾向于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深化教学的逻辑性, 注重问题探究和实践动手能力。注重客观事物深层次的内涵探究, 如建筑与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层面的联系, 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想法, 并发挥学生们的自主性。

三、中外主题式建筑教学沟通合作教学策略——景观意识融入

在中外建筑教育不断发展的浪潮之下, 所面临的发展需求更加多元化。想要确保中外主题式建筑教学合作的实际效率, 便可以客观的看待中方教师教学方式与西方教师教学方式之间的优势, 真正的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教学理念, 通过沟通合作的形式, 真正的做到“1+1>2”。无论是何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的教育发展目标相同。建筑教学工作的实际应用性相对较强, 中方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们强化理论知识, 而西方教师所注重的理论内容可以与中方教师教学模式进行紧密的结合。通过中外主题式建筑教学良好的沟通合作, 为学生们搭建起科学创新教学途径。

(一) 景观意识基础知识融入

为了切实的让学生们掌握景观意识的基本知识, 教师便可以在实际开展“景观意识融入”教学的过程当中, 将景观意识的基础内涵想学生们进行讲述。在教学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案例分析的手段, 详细的带领学生们感知景观意识元素。切实的让学生们在案例分析、基础知识学习环节中, 初步了解景观、建筑设计要求, 学会针对景观进行赏析和初步设计, 感知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的紧密关系。

(二) 参观+测绘

当学生们了解基础的景观意识知识之后, 便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引导学生们开展实际餐馆和测绘[4]。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参观本市的景观。并设定参观+测绘的教学任务, 要求学生们进行立方体测绘、室内空间测绘。切实的让学生们在观察与测绘的过程中, 感知景观周围的人文信息、自然环境、经济信息、历史信息等内容, 并通过测绘的形式, 让学生们掌握具体到抽象的创作概念。

(三) 经典建筑分析+创作

为了切实使学生们详细的了解设计景观中的空间、功能、结构等内容, 并且激发学生们自身的创意细胞。教师便可以通过参观与讲解的形式, 分析经典建筑物的空间、功能、结构。并且结合分析的景观建筑引导学生们完成一个小型建筑的设计工作。通过给定文化因素, 和建筑元素, 如柱、墙、树、水面等基础环境要素, 让学生们结合自然环境的条件, 学会利用景观及建筑设计的方式体验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奇妙碰撞, 构建学生们初步创作设计感知能力。为了深化学生们的景观意识, 教师还可通过综合训练的形式, 以“本市高架桥下空间设计”为课题, 引导学生们结合本市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利用综合景观建筑要素开展设计, 切实的强化学生们对周围自然环境、地理地形、人文历史分析的前提之下, 强化学生们的空间设计水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作为一种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 可以有效的强化我国传统教学工作的效率, 为传统教学工作融入更多的活力。在实际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 必须要充分的听取不同国家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找出中西方教师教学内容的差异和相同点, 并及时针对不同之处进行沟通。充分的发挥出中西双方教学工作的优势, 切实的在增强学生们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强化学生们的综合实践水平, 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当代社会一种先进的办学理念, 并且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本文将针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进行详细的分析, 以景观意识融入教学为例分析出中外主题式建筑教学差异, 其目的是研究出中外主题式建筑教学沟通合作教学策略, 以便于切实的保障中外主题式建筑教学合作的实际效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主题式教学,景观意识融入

参考文献

[1] 马跃峰, 张庆顺.景观意识的融入:建筑设计基础空间教学研究[J].中国园林, 2011 (7) :41-45.

[2] 范建红, 朱雪梅, 谢涤湘.基于开放式教学的景观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挪威卑尔根建筑学院为借鉴[J].美术教育研究, 2018 (1) :113-114+117.

[3] 蔡晓曦, 李江.中外历史主题景观中的主体间性美学体现[J].中外建筑, 2017 (10) :47-50.

中外合作范文第4篇

在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存在这样一个特点,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与其他各院系不同:张扬、个性, 难管理、特立独行等。合作办学由于是中外双方共同教学管理, 全外教授课的特点, 属于高成本运营, 学费比普通的专业要相对高。由此造成合作办学学生与其他学生存在明显差异。

1.1 家庭条件相对优越, 基础教育好

高收费教育, 注定只有家庭条件允许的学生才能进入该专业接受教育。而且, 一般就读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目标都是出国继续深造, 必要的家庭支持是必需的。因此, 进入合作办学就读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都相对较好, 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 优越的家庭环境,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各种知识的机会, 从小父母多方面培养, 基础教育基础好。

1.2 文化课水平相对较低, 自我控制差

根据中国的国情, 家庭条件的优越的学生, 往往在家中衣食无忧, 父母由于忙于工作对学生的管理跟不上, 学生自控能力差, 学习缺乏主动性, 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因此, 这些学生往往综合能力强, 但学习能力差。合作办学由于收费高的限制, 相对高考分数要求低。因此, 进入合作办学就读的学生文化水平相对低一些。

1.3 学生自主意识较强, 适应能力强

由于家庭环境对学生影响很大。一般高收入家庭的父母, 往往是在某一方面取得成绩的成功人士, 父母的成功, 带给孩子带来优越家庭条件的同时, 对孩子的成长也产生深远影响。孩子往往接触面广, 独立自主意识较强。学生自小生活社会环境影响, 接触社会多, 独立处理社会事务的机遇就多, 独立生活能力提高, 适应社会的能力自然就强。

2 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劣势

2.1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工作的优势

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无论是所处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运作过程都拥有着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源, 这为学生工作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也成为做好学生工作的最大优势。

优越的外部办学环境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合作办学教育模式不同于普通专业, 往往采用小班制、精师资、硬件配置好等特点, 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全外教授课,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合作办学的质量, 保证了学生工作的高起点。

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使得其招收的学生具有一定优势:大部分学生来自城市, 其完善的基础教育、科学的家庭教育为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家庭条件普遍不错, 举债上学比重较小, 能保证学生得以安心学习;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为学生出国深造提供了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就业压力。

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和新颖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必须要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经验。这种全新的办学模式无论对学校, 还是对教师、学生都带来重大影响, 也为学生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2.2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工作的劣势

中外合作办学招生的特殊性同时使其招生的学生具有难管理的特点。合作办学学生的优越家庭条件, 造成部分学生娇生惯养, 不能吃苦, 学习主动性差, 自控能力差的特点。一旦进入大学校园, 宽松的大学环境, 使部分学生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倾向, 而且由于这些学生自主意识特别强, 往往不接受学校和老师的教育约束, 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国际化培养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冲突:不同国度往往存在诸多不同, 在融合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冲突。合作办学是国家与国家政治、教育等多方面地结合, 因此, 办学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是难免的。由于意识形态、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问题也是我们管理工作中必须面对的。

3 中外合作办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引进国外合作项目, 大多数学校由于经费问题, 不可能完全聘用外籍教师, 许多课程仍需由国内教师担任。但由于国外课程的理念和体系与国内有很大不同, 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有很大区别, 因而对教师是个严峻的挑战。如外方强调课堂上师生、学生之间互动, 鼓励学生提问参与讨论, 不允许学生被动听讲, 而我国教师习惯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忽视课堂上师生间直接积极的双向交流和思想碰撞, 影响了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 使用外方教材要求中国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实际工作经验既懂专业又有较高的外语水准。这些都要求在开办合作项目之初就注意采取一定措施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

3.2 课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

职业教育属于培养学生获得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所需能力和资格的教育, 学生毕业后除少部分出国外, 绝大部分主要在中国本土就业, 因此,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等方面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些课程内容或运行方式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否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存在困难。如全外语授课问题, 鉴于学生的实际水平, 在有些地区、有些专业就显得没有必要, 也不可能实现, 可以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考虑哪些学科可以用中文, 哪些学科可以用英文。各办学机构应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 既注重学习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 又立足于本国、本地实际, 结合中国区域的实际情况和要求,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职业教育体系。

3.3 注重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中外方的合作目的一是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 包括政治文化影响和未来的市场竞争, 前者主要是政府行为, 后者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首的大企业行为。二是出于教育市场争夺, 是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因而, 我们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应警惕外方有意无意的文化渗透而导致的年轻一代价值观的迷失, 有必要提高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培育青年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 结语

要做好合作办学学生思想道德管理工作, 应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改变空洞的说教和死板的教育形式, 建立社会、学校和家庭联合培养体系, 多渠道为学生缓解专业学习的压力,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习、创新思路、勇于实践, 走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的特色之路。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进展, 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正在进行改革。其中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来补充我国教育资源严重的不足, 这就产生了中外合作办学这种办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合作外方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和师资, 在中国进行与国际接轨课程的教学, 中方负责日常管理。由于合作办学学校的学生接受的是国外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学习, 而日常行为接受的是中方的管理, 导致学生承受着来自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碰撞所带来的苦恼, 这对矛盾给我们在传统的思想道德管理学生工作中提出新的课题。

中外合作范文第5篇

1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的特点

(1) 从总体上看,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 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2) 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往往跨本科二批、三批, 而且大部分来自于本科三批。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成绩不理想, 进而另辟蹊径以经济为基础进入中外合作项目, 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机会和学历文凭。学生整体总分偏低、学习能力较弱, 而为了突破语言关、顺利出国, 学校的教学要求不仅没有降低, 反而更高。甚至许多学校每周的外语教学超过了30学时。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与进度他们难以接受和及时消化, 因此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劲头。沉重的压力之下, 一些同学信心不足, 乃至意志消沉、自暴自弃。

(3) 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到哪个国家继续学习, 都应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不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的品格。然而, 有实力读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宽裕, 从小养尊处优。家庭的全面保护、精心呵护, 使他们不能经历本该由他们自己经历的事情, 丧失了接受挑战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导致了能力上和人格上的许多弱点。部分学生依赖心理强, 适应能力、自理能力、自控能力较差, 以自我为中心, 缺少顺从和谦让, 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4)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很庆幸家长和学校给他们创造了出国深造的机会, 高高兴兴地入学, 并打算在短期内努力学习, 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国际化人才。但要出国必须首先通过相应的语言和专业测试, 这使他们在思想上和心理上都有一个难以卸掉的包袱, 担心不能通过考试, 不仅脸上无光, 而且浪费金钱和时间。他们渴望学校重视对他们的教育, 要求安排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教他们, 家长的心理更是这样。

2 做好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的思考

2.1 加强引导,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学生在思维上理智性较弱, 情绪性太强;在性格上怕艰苦、缺毅力、无恒心;在行为上自觉认知差, 自制能力差;在学习上目标不明、主动性差等等。

由于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环境, 而大学生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和校园, 因此学校环境建设要特别注重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加强人文知识和素质教育, 形成良好的班级精神、团队精神和优良学风, 让学生在“春风润雨”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对于高强度的语言学习,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合理使用有限的时间, 要不断鼓励学生, 使他们建立学习兴趣, 学会学习, 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2 全面培育引导, 形成良好人格, 激发学生创造性

作为跨国人才培养, 在注重课堂教书育人的同时, 还要广泛开展实践性强的第二课堂活动, 以巩固、加深、扩展书本知识, 开阔学生眼界,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使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在实践中得到发挥。通过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人生意义和价值, 明确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从而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通过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锻炼学生社会交往与合作共事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需要的综合素质及能力。而这些都是国际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

2.3 坚持教育高标准, 提高教学质量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必须加大工作力度, 按照时代对人才的需要, 把握学生思想深层次的问题, 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教学上, 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 选派高水平的教授和高水平的教师给他们上课。要强化基础理论教育和潜能教育, 同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办学特色, 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力求教学计划和内容更合理、更科学、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更好。

2.4 以人为本, 健全学校管理体制

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当代较为先进的管理方式, 他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 着眼于人的发展, 充分挖掘人的潜能, 调动人的积极性, 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应当树立的一种哲学观。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 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疏通, 注意讲究策略和方法, 耐心细致、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首先,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 平等对待学生, 这样容易赢得学生的好感, 学生也愿意敞开心扉, 管理工作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 在对待违反学校制度的学生时, 要注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给学生留有解释的余地, 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 既要热情帮助, 又要严格要求。再次, 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反复出现的问题要有耐心, 要允许学生反复。要避免急于求成, 要学会等待, 给学生提供改过的机会, 帮助他们认识问题、改正错误。

2.5 科学加强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 用发展的眼光客观对待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探索更好的教育方法, 挖掘学生潜能。要科学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方法、行为习惯, 做到“对症下药”。

班主任要适度掌握严与爱之间的结合点。对于学生过于严格和苛刻, 容易加大师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对班主任敬而远之, 从而形成交流障碍;对学生过于宠爱, 容易使学生放纵自己的不良行为, 把老师的爱心当作是对他们的迁就, 使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良好的教育效果来自于学校、社会和家庭所形成的合力, 班主任还应加大与学生家长联系的力度, 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 并且将学生在校的一些情况及时向家长进行反馈, 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从而事半功倍地提高教育效果。

摘要:由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构成、课程结构、管理模式、教育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异, 使学生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的特点进行了整理, 由此提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 肖地生, 顾冠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外合作办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 5.

[2] 徐洁.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0.

中外合作范文第6篇

一、政府治理与中外合作办学发展

在改革开放成效日益凸显的今天,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最显著的对外开放形式之一, 中外合作办学获得了长足发展。政府治理与中外合作办学发展, 对社会的贡献度, 一度对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 中外合作独立大学、二级机构和项目的有益尝试与积极成效, 主要凸显在学校运行机制创新和多样化自主办学及其多元投资创新办学资金来源的显著增强。政府治理与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息息相关, 在人才培养质量及其国际化应用技术型人才和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工作上, 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1]。中国受教育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也使得各级各类合作办学项目及机构在教育供给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

二、分析政府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关系及其构成框架

中外合作办学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是受国家鼓励办学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办学形式, 以中国公民为招生对象, 并在节约出国留学费用上提供了新的尝试。以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大学为例,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其相关学士学位的取得, 乃至专业层面和高校层面都获益良多。加之留学预科”的诱惑, 对获得学历大有裨益。

受其办学特性影响, 中外合作办学在管理体制上, 相对弱化党委领导而强化理事会的管理, 造成理事会一家独大, 影响财务运作。从管理层等级来讲, 受外方教育机构安排的教学、教师选聘等问题, 造成办学地点国内高校的地域归属差别。

从退出机制来讲, 中外合作办学中, 存在调整乏力的现象;严格中外合作办学审批, 加强依法行政监管, 加强评估、强化退出, 建立退出机制势在必行[2]。

三、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政府管理相关问题现状

(一) 顺应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

据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相关报道证实, 中外合作办学来推动改革和发展, 且有必要通过政府相关改革来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相关参与者要在制度规定、行动和理念上进行革新。接轨国际教育, 尤其强化外语语言环境语言环境、出国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等, 并在办学目的上, 以国际式教学来强化办学思考[3]。

(二) 以制度长期约束

地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借机多渠道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借助制度强有力的约束性, 通过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最终形成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

教育部出台政策加强监监督, 用以平衡中外合作相关项目。

以管理体制创新, 强化委领导而弱化理事会管理;资金财务运作除了受经理事会通过外, 还要协同外部机制进行强化监督。摒弃国外高校在中国办分校观念, 在教学、教师选聘等方面协同外方教育机构和高校内部管理人员进行创新。

(三) 把握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界限及其突破

涉外办学规范管理, 是政府形式公共管理, 发挥教育部门及其下属立德树人的关键。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界限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界限把握, 需要对专升本项目、留学预科班等项目进行境外学位证书的认证程序和标准严格把控。

(四) 强化政府财政补贴的制度化限制管理认定

中外合作大学的运作受政府财政补贴某种程度上的制约, 需要政府作为承担者来兜底。为确保建筑、设备水平达到国际化高品质, 需要政府在员工编制、身份、资金使用和办学时行政制度上进行强化监督和管理[4]。

(五) 认清中外合作大学的属性

中外合作大学不应是独立于公办、民办之外的第三种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 其举办的成功与否与国家的相关支持政策密不可分。为解决中外合作大学在制度规定、行动、理念上面临的冲突和挑战, 认清中外合作大学的属性并借助政府在期间的努力, 势必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获得质的飞跃。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条件政府有效管理路径

“一带一路”下,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世界形式成为复兴领域最富有成效的业绩, 也势必在战略应用背景中, 与世界范围为内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带来了大好契机。鉴于此, 高等教育国际化上的“轻质重量”式“偏态发展”长远看来既“损人”又不“利己”, 不可持续[5]。

(一) 合作交流平台和机制创新

高等教育合作与中国改革开放和与世界战略合作息息相关, 也正在区域间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和拓展。政府间创建合作交流平台和机制, 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形成了合作交流常态机制, 为政府在合作办学领域的深化交流和长期合作及其深入开展, 形成了强有力的管控舞台和有效管理机会。

(二) “走出去”战略下的管理规制和全新格局

在中外办学的合作背景中, 以留学生为代表的中外合作办学形式之间人员流动已呈现出规模化、多元化格局走出去”战略下的管理规制和全新格局, 在政府发挥公共教育管理成效上获得了全新的突破, 也在境内外领域中, 根据自身的校情实际, 理清优势所在, 分类定位合作模式, 找准合作方向及切入点, 合理规划赴外办学的崭新项目, 并获得了良好的管理成效[6]。

(三) 高校境外办学经济风险防范举措

在政府的统一管理背景下, 教育与产业协同、学校与企业结合成为中外办学关键性任务和产业乃至企业间形成了资金、管理、社会运作优势下国内外办学机构沟通交流和户通过有无最成功的抗风险合作机构形式。也借助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为政府管理成效和避免管理失灵提供了宏观调控背景下的制度化和流程化管理, 极大程度的降低了高校境外办学经济风险。

(四) 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

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在发展宏, 以国家、节点城市以及产区集群区域高等教育为形式的高等教育建设大放异彩。政府强有力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围绕制约国内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关键领域集中攻关、加快突破, 不断培育人才, 推动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 一度为政府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全新格局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契机[6,7]。

(五) 政策、需求、新形势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在高等教育领域还与相关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和多边协议, 共同推动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进展进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借助政策和协议的条款优势, 为政府管理的有效化提供了新的项目开展时机。

政府着力由“管理型”向“智能型”转变中, 在相关产业人才需求上, 以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积极服务于中外合作的发展需要。鉴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性, 政府在合作领域中, 着力在技术和人才上进行了投产。

政府为更好地服务中外合作的全面发展, 在合作形式、合作需求、政策和协议支持等方面, 以合作培养及其教育深化改革乃至公共教育上, 致力于最大限度的探索和创新。

五、结束语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面临新趋势, 使得政府管理失灵现象频发。在中外合作办学形式步入新常态, 实施新战略发展的今天, 就历史机遇和失灵原因进行分析, 以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新发展提供战略发展路径, 并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摘要:政府管理是我国现代教育的灵魂之一, 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确保教育事业正常运行最行之有效的策略方法。中外合作办学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作为高等教育的形式之一, 将政府管理教育作为重要道德体、体系建设基石, 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核心体现。高等教育建设要求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 实现政府社会管理成效最大化。本研究就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性和政府管理失灵现状, 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以为政府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 对高等教育实现有效管控。

关键词:政府管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

参考文献

[1] 胡光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政府规制失灵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 2011, (5) :40-43.

[2] 宋福进.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协调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6.

[3] 张务农.从经济学命题到教育学命题——供给侧改革之于高等教育发展意义审思[J].江苏高教, 2017, 0 (3) .

[4] 曾小军.民办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发展的动因、障碍与对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6, (1) :8-12.

[5] 张务农.从经济学命题到教育学命题——供给侧改革之于高等教育发展意义审思[J].江苏高教, 2017, (3) :30-34.

[6] 傅松涛.高等教育治理“应是”和“怎是”的历史转型——《分权与合作:中介组织介入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一书的实践价值[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6, 18 (2) .

上一篇:资产证券化趋势的影响范文下一篇:终极控制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