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贷款管理论文范文

2024-01-26

商业银行贷款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字】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特点

贷款风险即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受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使得银行的贷放资金无法按期收回本息和正常周转或其他原因而使商业银行遭受资金损失的可能性。数量上的可能性表现为贷款能否全部收回,时间上表现为能否按期收回。根据引起贷款风险的原因综合归类,通常将贷款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其他风险。

二、中国农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现状

1、风险管理政策

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农行制定信用集中度风险管理办法,修订银行账户信用风险内部评级风险暴露分类、内部评级风险参数量化、内部评级体系验证、信用风险内部评级、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和管理等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市场风险方面,制定资金交易投资和市场风险管理政策、风险价值计量、市场风险模型验证、重大市场风险应急等管理办法,修订资金交易和投资业务估值管理办法。操作风险方面,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

2、贷款质量

(1)趋势分析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业银行2010年到2013年,4年来的不良贷款率都是逐渐下降,而2014年贷款明显上升。说明中国农业银行2014年贷款质量下降,贷款风险增大,贷款风险管理出现问题。

(2)行业分析

注:不良贷款率反映了商业银行目前的贷款风险状况,而资本充足率水平和拨备覆盖率水平则体现了商业银行应对贷款风险的能力以及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的重视程度。

从表中可以发现,农业银行虽然拨备覆盖率超过监管标准是最高的。但不良贷款率也是最高的。可见中国农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状况不佳,贷款风险能力不强。

三、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因素

(一)宏观方面

2014年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比起2013上升0.32个百分点,其实不止中国农业银行 ,2014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整体上升。因为,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情况受宏观经济的影响。

(二)微观方面

1、贷款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资金运营渠道单

一、贷款投向行业集中。

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的经营中,有价证券和投资等占资金运用的比例较小,信贷资产的运用主要集中投向于贷款方面,依靠大量的贷款利息收入而生存,截止到2014年12月,近三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和各项投资占全部资金运用的总额都不到20%,而各项贷款在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总额中占比大多都在80%以上,贷款相对于有价证券和投资来说,优势显而易见,同时这也使得银行资产运营渠道显得过于单一化。

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向少数行业集中发放明显。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以较大的幅度集中投向一些国有企业和某些行业。

2、过于注重绩效

商业银行相对于其它业务来说,贷款收益占主要地位,因而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过度重视,对信贷表现出来的风险仅仅只于贷款发放前对信贷客户相关的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而对客户和贷款后期潜在的风险往往不足以引起关注。追求短期业务绩效,人为的增加了贷款风险。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建议

1、培育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培育健康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任何一家银行优质的资产质量都不是靠专家审出来的。只有当正确的风险管理文化为广大客户经理、信贷部门的全体员工认同,并自觉地付诸动,资产质量才会真正得到保障。

2、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及风险保障制度

对已发生的风险,银行可从自身的借款人内外两方面进行补偿。首先,银行可以对企业原有的债务采取债务重组的方式,明确原有银行债务的数额、继承人、偿还期以及偿还方式,指定具体的偿还计划。其次,银行可根据预期贷款率、呆账贷款率等指标,在税后利润中计提一定的资金作为贷款风险准备金,扣除一定的补偿性余额预存银行。从而增加企业的还款意愿,减少企业透支。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贷款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合同编号:201年※※委贷字合同第号

委托人:

名称法定代表人地址邮编联系人联系电话

受托人:

名称法定代表人地址邮编联系人联系电话

借款人:

名称法定代表人地址邮编联系人联系电话

根据委托人和受托人于年月日签署的《※※银行委托贷款业务委托代理协议》(编号:201年※※委贷字代理协议第号),并应借款人请求,受托人同意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向借款人发放该项委托贷款。委托人、受托人与借款人经友好协商,达成以下协议,并共同遵守。

第一章委托贷款的金额、利率、期限及其它

第一条 贷款币种和金额。

此项委托贷款币种为,金额为(小写)(大写)万元。此项贷款为委托贷款。

第二条贷款利率和计息方式。

本项委托贷款的年利率为%。按月计息,每月21日为结息日,最后一月利息随本金一起结清。

第三条贷款期限。

本项委托贷款的期限为个月,自20年月日起至20年月日止。如借款人在经委托人同意之后提前归还此项贷款时,则按实际用款天数和用款金额计收利息。

第四条贷款用途。

本合同下委托贷款用途为。

第五条用款计划。

第六条贷款偿还。

借款人的还款计划和还款方式约定如下:

---------------------------本贷款的本息按期由受托人负责从借款人存款帐户划入委托人指定的账户,委托人指定账户的开户行是,帐号为。

第七条贷款担保。

委托人确定的本项委托贷款的担保人为,担保方式为。

第八条贷款展期。

经委托人、借款人协商一致,委托人、受托人、借款人在贷款到期日前10天签订委托贷款展期协议。

第二章委托人的责任与义务

第九条委托人在受托人委托资金帐户存入足额资金,要求受托人将委托贷款于日内汇划至借款人账户。

第十条委托人自行监督借款人对委托贷款资金的使用。委托人委托代为监督的事项(以下选用的划√,不选用的划×):

□ 监督借款人对贷款的使用是否符合本合同规定用途;

□ 监督项目执行情况;

□ 协助监督借款人生产经营管理情况;

□ 协助监督保证人的生产经营管理情况.

第十一条委托人同意借款人提前还款的,应以书面形式通知受托人为借款人办理提前还款手续。

第十二条委托人要求将收回的贷款本息划入如下账户:

企业名称:

开户行:

账号:

第十三条借款人不按期还本付息的,委托人有权要求受托人从借款人账户直接扣取。

第十四条本项委托贷款实行担保的,委托人应自行对保证人的保证能力,抵(质)押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实现抵(质)押权的可行性进行审查。受托人不承担任何审查的义务。

对实行担保的展期贷款,委托人应事先征得担保人的同意,并提前10天书面通知受托人与担保人续签展期贷款担保合同。

第十五条当借款人经营状况恶化,以及出现其他危及委托贷款资金安全的异常情况时,委托人有权要求受托人提前协助收回委托贷款资金。

第十六条委托人有权直接向借款人催收委托贷款本息或通过法律手段提起诉讼。

第三章受托人的责任与义务

第十七条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签发的《淄博市商业银行委托贷款放款通知书》中的内容与贷款合同进行核对,在确认委托资金足额到位后,办理放款手续。

第十八条受托人应根据委托人要求,及时将借款人还本付息资金划至委托人账户。

第十九条合同有效期内,借款人因经营管理不善,或者抵押资产发生损毁、灭失等原因,不按期归还贷款本息,或借款人进行不法经营,受托人可根据委托人的要求提前解除本合同,直接从借款人帐户中扣收贷款本息。

第二十条受托人应及时以书面方式向借款人催收未按期归还的本金和利息,对借款人确实无力归还的贷款,在保证期内,受托人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向保证人催收,并将催收借款人和保证人的情况报告委托人。

第二十一条受托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监督贷款使用的监督措施为:。

第二十二条本项委托贷款若实行担保,受托人应根据委托人的书面通知,与委托人指定的担保人签订有关担保合同,并办理必要的公证、登记手续。

办理担保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由借款人支付。

第四章借款人的责任与义务

第二十三条借款人要在受托人的营业机构开立基本账户或一般存款账户,用于办理借款、还款、付息等事宜。

第二十四条借款人在使用借款前,应根据约定用款计划向受托人一次或分次提出借据。

第二十五条借款人要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该项委托贷款,不得挤占挪用。

第二十六条借款人应于本合同约定的结息日或还本日前在受托方开立的账户上备足当期应付的利息或本金,并按约定的期限和利率支付贷款本息。

第二十七条在合同有效期内,借款人须接受委托人和受托人对

本贷款使用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借款人要及时向委托人和受托人提供有关财务会计报表及委托人和受托人要求的其它资料。

第二十八条借款人在合同有效期内,如发生重大投资、股份制改造、承包、租赁、联营、合并(兼并)、分立、与外资合资(合作)、产权有偿转让或申请解散等事宜,应提前60日书面通知委托人和受托人。

第二十九条借款人要求提前还款的,应于拟提前还款日前向委托人/受托人提交书面申请,并取得委托人书面同意。

第三十条借款人要求贷款展期的,须于贷款到期之前30天向委托人提交书面申请,并取得委托人书面同意。

第五章违约责任

第三十一条借款人不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受托人有权按委托人书面指令在本合同贷款利率基础上,根据违约金额和违约期限,按每日‰计收罚息。

第三十二条借款人不按期归还贷款本息,受托人有权按委托人书面指令在本合同贷款利率基础上,根据违约金额和违约期限,按每日‰计收罚息。

第三十三条受托人未按约定期限和金额将贷款放出,委托人有权按照违约金额和违约期限,每日向受托人收取‰的违约金。

第三十四条在本合同有效期内,借款人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即视为借款人违约,受托人有权按委托人书面指令停止发放贷款,提前收回贷款或直接从借款人账户收贷款本息,而不必事先通知借款人:

(一)未按本合同的约定方式偿还贷款本息的;

(二)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的;

(三)贷款逾期并经受托人催收仍不偿还的;

(四)不按委托人和受托人要求提供或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表等材料的;

(五)卷入重大诉讼或仲裁程序及其他法律程序纠纷的。

第三十五条委托人不按期支付手续费,支付担保、诉讼等其他费用的,受托人有权从委托人账户直接扣收或从借款人偿还的贷款本息中直接扣取。

第六章其他

第三十六条合同送达。

本合同项下的所有通知或指示均应以书面形式送达。

第三十七条合同的变更、解除。

本合同生效后,委托人、受托人和借款人任何人需要变更合同条

款时,在不违背委托人和受托人《※※银行委托贷款业务委托代理协议》(编号:201年※※委贷字代理协议第号)约定条款和《淄博市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委托贷款放款通知书》(编号:201年※※委贷字放贷通知书第号)所列各项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条件下,由三方协商解决。如涉及担保人的,必须取得担保人的书面同意。

第三十八条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

执行本合同发生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当事人将选择以下第种处理方式:

(一)由淄博市仲裁委员会仲裁;

(二)向受托人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九条委托人、受托人和借款人商定的其它事项(本条款不得与其它条款相抵触,不得影响当事人之间实质性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四十条未尽事宜。

本合同未尽事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金融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合同效力。

本合同自委托人、受托人和借款人以及其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授权代理人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借款人全部偿清本合同项下贷款本息时自动终止。

第四十二条合同的组成。

与本合同有关的《※※银行委托贷款业务委托代理协议》、《※※银行委托贷款业务委托贷款放款通知书》、借据、《担保合同》、当事人三方同意修改的“借款合同”有关补充条款等,均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四十三条合同文本份数。本合同正本一式三份,委托人、受托人和借款人各执一份。

委托人(公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

受托人(公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

借款人(公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

商业银行贷款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由于商业银行贷款门槛较高、资本市场发展不健全、风险投融资渠道不顺畅,河南省中小企业仍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金融和科技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和创新的两大重要资源,如何利用金融与科技助力解决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困境,是本文的关注对象。本文从区块链、大数据金融和云计算等三方面研究了科技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力支持。

关键词:金融;科技;中小企业;融资

1 引言

金融和科技是推动中小企业科技发展和创新的两大配置资源。金融资源主要包括货币资金、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以及由前述三者构成的整个金融体系的金融功能。科技主要指目前对金融业态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主要包括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等几方面。金融与科技的结合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科技专利的开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还是促进中小企业将科技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强大力量。

“十二五”以来,河南一直较为重视本省的科技、金融融合创新工作。2016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功获批,科技部和“一行两会”公布将郑州市列入第二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名单,此举更为河南省发展科技金融提供了新的契机【1】,具体地,河南省在营造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政策环境、发展科技创新类政府投资基金、扩大中小企业和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搭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2 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在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中,要求进一步改进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思路,提出要“加强金融科技运用,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效率”。

截止目前,河南省约有50万家中小企业,在全省企业总数中占比达98%,贡献了60%的GDP,解决了全省约80%的人员就业问题,中小企业的社会贡献是河南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2】。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世界性难题,中国如此,河南亦如此。河南省中小企业由于融资渠道有限或很难满足金融机构的融资条件,大多数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轻则严重阻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重则导致破产倒闭。

3 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分析

3.1 中小企业较低的管理水平导致商业银行贷款门槛较高

由于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缺乏可靠性和内部管理制度的不规范和不完善,商业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违约风险要明显高于大型企业,因此商业银行会针对中小企业提高贷款审批条件、降低审批额度、提高贷款利率,这让本就管理水平不高的中小企业很难满足较高的贷款审批条件而无缘贷款。另外,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规模较小,不能提供强有力的抵押物和质押物,这也使得商业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的额度和成本会有别于其他大型企业。

虽然近些年,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行了相关金融产品的创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但是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经营原则和对企业信用的评价体系始终与中小企业自身高风险特点存在矛盾【3】。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导致很多中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方式获得发展资金,而民间信贷资金贷款利率高,从而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4】。

3.2 适于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有待进一步健全

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企业门槛非常高,包括拥有良好的盈利水平、资产规模等,但是中小企业由于管理水平有限,很难达到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所要求的条件。尽管,我国已经逐渐建立起了中小板、创业板场、新三板、四板等市场,但这些融资市场还不够完善,达不到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求。以“新三板”为例,河南省应加强中小企业上市“新三板”的辅导和支持,具体地,大幅增加河南省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对于拟上市挂牌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逐一排查,跟蹤服务,逐项协调解决【5】。

3.3 中小企业依托创业型风险投融资比例较低

考虑到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管理水平的局限性,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的难度均较大,部分中小企业转而求助于风险投资基金。因此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和管理资本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程度,也间接反映了中小企业获得创业风险投资的机会大小【6】,进一步反映了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创新能力、活跃度和发展程度。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我省的创业型风险投资总额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也说明了,创业型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尚且较低,中小企业依托创业型风险投资渠道融资仍不能满足资金需要。

4 “金融+科技”破解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分析

4.1 区块链技术助力中小企业融资

由于中小企业风险相对较高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其向商业银行寻求贷款出现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对此央行、银保监会等一系列政策落地以及科技助力,更有大数据加持,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了一定的解决。类似于“中小企业区块链融资平台”这类平台就是将“金融+科技”模式现实化的具体体现,直接用于提升企业服务效率。

区块链平台拥有可追溯、可留存、不可篡改等特点,区块链技术可以捕捉企业业务和现金流,并实时监控,使得原本难以验证的大量交易信息在供应链上全面真实呈现,保证了企业信息的真实性,进一步的能够帮助中小企业以真实的应收账款数据为依据,获得无担保、无抵押贷款。

4.2 大数据金融助力中小企业融资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技术成为实现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钥匙。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海量的数据存在于不同的领域,业内利用各自的资源,收集、整理数据,清洗、分析数据,尝试着利用大数据对金融客户画像。

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中小企业行为数据、社交、交易数据、行业公开数据以及金融历史数据等海量数据的积累,通过对不同数据进行不同权重的划分,进行建模分析,从而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定价;而在监管端,大数据可以对整体中小企业分行业的动态统计和监测,为监管者、商业银行、资本市场等提供有关中小企业准确的策略与行动依据。大数据分析可以补足传统金融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将在当今供给侧改革政策下,其可以发挥更大的科技技术效力,为金融服务,为更多中小企业实体经济服务。

4.3 云计算助力中小企业融资

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程度不高,比如,仍有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作用、效果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中小企業对信息化培训的重视程度较低;在与中小企业信息化密切相关的领域没有形成有效的服务网络。因此搭建“中小企业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这类平台,将改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程度不高的问题。

类似的中小企业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其中部署了相应与中小企业日常运营有关的各类模块,其中包括客户关系、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库存管理、采购管理、物流配送、委外管理、资金控制、财务系统、人力资源、协同办公、邮件系统、短信系统、电子商务等,同时将POS、DC数据采集器、条形码扫码枪、IC卡、GPS设备、考勤设备、CallCenter等企业经营管理所涉及的硬件无缝集成,并支持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通过这些嵌入或集成技术让企业管理真正实现智能化。

平台将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的数据进行沉淀,为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在为企业进行融资服务时提供依据,使得打破信息不平衡这一导致融资难的主要障碍获得了突破口。金融服务机构在判定企业是否具备融资资格时,最需要的恰巧是相对真实而又连续、完整的数据。因此,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还能有效帮助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加快融资进程,及时获得银行授信,解决资金困难。对于企业数据的安全,云计算服务平台也只有在获得企业的授权下,才会将经过加工整理后的数据和信息提供给金融服务机构。

参考文献:

[1]张红星.河南省科技金融发展路径探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3(05):46-49.

[2]詹亮.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互联网+金融”背景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30):29-30.

[3]吴跃平,牛振君.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及解决对策[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7,30(04):21-25.

[4]石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破解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策略分析[J].创新科技,2019,19(06):68-74.

[5]何玉芬.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研究[J].商业会计,2017(20):28-32.

[6]李进芳.创新驱动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探析——以河南省为例[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19,35(05):86-93.

作者简介:

任旭(1983.4-),女,汉族,辽宁抚顺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教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金融管理与创新。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商业银行贷款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在深入探讨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构建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对策与建议。结合中国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对目前我国运用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构建信贷风险管理机制,降低甚至消除银行信贷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字: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金融体系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分析

1、“重贷轻管”的观念因素

信贷营销与风险防范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收益是在贷款发放时确认的,而贷款损失则要到实际发生后才确认。这直接造成了银行管理人员的贷款扩张和“重贷轻管”的后果。贷后管理成为了一种“事后管理”,一旦出现实际风险,只能被动接受。

2、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银行和企业信息严重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是不利因素。一方面银行体系内部信息共享不足,虽然人民银行建立了征信系统,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商业银行信息录入不及时、不真实现象层出不穷。甚至有些银行为了自身利益,而封锁不良信息的传播或提供不真实信息,更大程度上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

3、信贷资产质量不高

我国商业银行曾下大力气来减少问题贷款,例如,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业务的规范化改革,规定减少问题贷款的指标等措施。但这些不良资产依然严重偏高,尤其四大国有银行为最。我国商业银行问题贷款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是受历史原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因素影响。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权限过度集中,基层行业务拓展受到制约

建立了严格的授权、授信的信贷资金管理机制,加强了对贷款审批权限的管理,使得基层行的放贷权限很小或几乎没有。这就导致了基层需要信贷资金的却没有审批权限,而具有审批权限的却又不能清楚地了解实际情况这种矛盾的出现,这也进一步影响了银行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放。

2、“零风险”考核机制削弱了基层行对企业信贷支持的信心

银行只注重贷款的“零风险”,这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一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出现“惧贷”的情况,因为只要贷款出现风险,信贷人员都将受到处罚,他们受到太大的压力,又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导致信贷人员因为要承担严重的后果而不愿意担风险发放贷款。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出现了“难贷款”的局面,由于“零风险”考核机制的存在,使得到银行贷款的门槛非常的高,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条件十分的苛刻。

3、忽视了大规模企业的风险

企业规模越大,需要的银行贷款越多,也容易受到银行的青睐,贷款时受到众多银行的追捧。商业银行为了争到这一大客户,即使不能看到企业的财务报表也急于放贷。这种非理性的盲目跟风行为,使得银行很容易忽视了企业客观存在的风险。这种行为也不是市场经济下行为,况且这样做并不一定能减少放贷的风险。

4、缺乏高素质的信贷人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现状是素质普遍不高,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另外,由于人员综合素质问题导致的政策制度理解不到位、执行有偏差或执行不力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国内商业银行应当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结合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竞争形势,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可从组织体系、流程和配套运行机制三个方面着手。

1、建立集中、垂直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从组织体系的转变来看,国外新近商业银行普遍实现了从层级管理向业务单元制管理转变的过程,他们也摒弃了传统的风险标准不统一和风险机构分散的模式,而开始向标准统一、集中管理发展。

2、逐步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在其《企业行动纲领》一书中提出:“业务流程是企业实现客户效用的手段”。完善的业务流程能让客户体验到效用和价值,为此,银行应当努力实现并维持效率以及质量上的平衡,而完善业务流程是实现效率和质量的良好方式。传统的部门银行管理模式是以部门为银行经营管理的载体,因为部门职责所在,而由部门对业务流程进行设计,从而确定了组织的结构和业务运行模式。

3、健全信贷风险配套运行机制

(1)加大力度建立管理决策支持和信息系统,完善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平台

(2)加强信贷文化管理,在保证合规、效率、质量的前提下实行风险回报平衡管理

(3)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完善以风险回报管理为核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证分析

1、建立管理组织

农业银行建立了全面、独立、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采用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理念来体现其全面性,所谓“纵向到底”是指包括董事会、高管层、总行、分行、二级分行以及县支行都要有人进行风险管理,并且管理人员相对独立;“横向到边”指的风险管理的各个板块共同进行风险管理,设立专门风险管理部门实施风险总控,其他部门分别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方面进行管理。从横向上确定了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从纵向上对各级行的职责边界进行界定,实现了纵横结合、有统有分的全面风险管理职责体系。

2、风险管理模式

农行实行两级派驻的风险管理模式,即一级分行向二级分行派驻风险主管,二级分行向支行派驻风险经理,主要目的是增强上下级之间实行的贴身监管,保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3、风险管理工具

风险管理工具是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农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风险管理模型

加强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模型、市场风险内部模型以及操作风险高级会计计量模型等风险模型的研发,以增强银行风险计量的正确程度以及敏感度,为风险防范、风险预测提供了精确性、准确度更高的数据。

(2)建立资本评估程序

根据新资本协议,业务发展规模和种类受到资本的影响,因此,应当建立有效的内部资本评估程序,以保证农行既能增加业务也能将资本的风险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

(3)及时进行压力测试

根据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各行业、各地区的压力测试,以检验农行资本充足性以及应对风险的能力,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自身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必然选择,以为其国际化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银行应当集合自身实际,将目光放长远,这样才能让信贷风险管理为商业银行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

商业银行贷款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块“心腹大患”。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机构中的主体,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主导地位,原本缺乏实施营销策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而由于近年的金融危机,使得我国银行实施营销策略往往浅尝辄止,银行间仍在传统业务上激烈竞争。鉴于此,文章依靠探讨金融机构进行金融营销方式的改革和创新的思路,以期达到既避免商业银行之间抢滩竞争,同时高屋建瓴,促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形成双赢的局面。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营销;金融危机

一、商业银行金融营销的概念和现状

(一)商业银行金融营销的概念

商业银行营销是指商业银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满足客户不同的贷款需求为目的,通过市场调查与细分、产品开发与设计、价格策略制定、营销渠道拓展及综合促销运用等方式,把贷款销售给客户,实现银行赢利的全部活动。

(二)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的现状

自《商业银行法》颁布以后,我国银行的贷款营销意识不断增强,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方针,积极研究、分析市场,来寻找合适的市场定位和贷款营销重点,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逐步调整贷款方式,创新贷款品种,改进贷款流程,并相应成立金融营销机构,着手建立营销激励机制,注重营销队伍的建设。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危机的来袭,国内商业银行之间以及与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也由于我国金融营销起步晚基础薄,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营销整体处于粗放发展阶段,仍属于过渡环节,也存在很多问题。

二、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营销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没有普遍树立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理念

从总体上看,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营销意识明显强于国有商业银行,南方、沿海的商业银行又强于北方、内地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内地的不少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营销的认识不足,少数银行还是以“金融老大”自居,固守“积极出击抓存款,千方百计收贷款,坐等上门求贷款”的旧式经营理念,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分析,营销的观念极其淡薄。许多银行虽然注重贷款营销,但是其营销观念有失偏颇,错把营销当推销,仅仅局限于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宣传,以及为客户提供微笑服务、优美环境和友好气氛等浅层次的营销,而没把细分市场、产品创新、市场定位、营销控制等高层次的现代银行营销理念真正树立起来并付诸实施。

(二)贷款营销偏重大城市、大企业,忽视自身合理的市场定位

市场是一种资源,银行如何找准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是营销的重要内容。目前,没有一家银行能够成为客户公认的最佳银行,也没有一家银行能够提供客户需要的全部服务。每个银行必须根据其实际业务范围把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通过展示自己的业务特色,有选择地吸引一部分特定客户,从而成为某一细分市场的较佳银行,这就是市场定位。但是一直以来,银行贷款的目光都集中在大企业、大客户身上,中小企业业务在银行贷款中的占比很低,对银行的真正盈利贡献也很小。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中小企业在全国短期贷款中的比例大约为11%;2006年下降到9%;2007年和2008年还在继续下降;2009年在“天量放贷”的背景下,前3个月中小企业贷款增加额度也只占不到5%,而商业银行通过收缩基层机构网点,尤其是大量撤并经济欠发达地區的机构,支持重点逐步向大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转移。

(三)信贷资金运用不充分

目前银行资金并不紧张,许多银行存差很多,资金宽裕,但是愁于没有好的贷款项目。同时,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需求旺盛,却难以得到银行的贷款。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银行商业化后,风险意识明显增强,贷款发放谨慎;另一方面说明贷款营销能力较弱,不善于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存在资金闲置浪费的问题。信贷资金运用不充分,与银行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如何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贷资金,是商业银行开展贷款营销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四)商业银行上收贷款权限,影响信贷营销的拓展

商业银行为防范信贷风险,不少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特别是县级商业银行缺乏信贷自主权,贷款营销的权利和能力受到制约。许多县级银行,几乎变为“大储蓄所”,信贷萎缩问题十分严重,由此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破坏了基层银行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中的形象。县级银行也是银行,银行不贷款就等于工厂不生产,作为县域经济重点支持者的县级银行,面对的大多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但因为没有足够的贷款权限,自身发展受到制约,同时影响了地方经济的振兴。

(五)社会信用环境制约银行贷款营销的发展

从整体上讲,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观念不强,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许多贷款客户无理拖欠银行贷款,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甚至把银行贷款视为扶贫资金;二是社会信用评估体系没有真正建立,银行贷款营销缺乏信用指向和依据;三是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影响贷款营销拓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因为没有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评级和担保制度,取得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许多中小企业效益不错,但是由于缺乏担保,银行处于安全性考虑,难于为其提供大额的信贷支持。由于信用体系建设缓慢,不但影响银行贷款营销的开展,也导致了中小企业资金紧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速度。

三、商业银行开展贷款营销的对策探讨

为避免股权被过早或过度稀释而丧失公司控制权,那些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且拥有着优质项目来源与良好盈利模式的中小企业往往偏好于寻求银行融资。然而,中小企业却因普遍缺乏能为银行所接受的固定资产或有实力第三人保证等担保资源,如果以传统方式向银行申请融资,其结果多半是到处“碰壁”。然而近期,国内商业银行勇于创新,对自身的贷款营销模式进行了开创性的变革和尝试,来突破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瓶颈”,实现银企双赢。

(一)商业银信贷行营销观念的创新

随着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发展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营销的意识加强,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强化贷款营销意识,树立现代银行营销理念。我国商业银行营销观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充分认识加强银行贷款营销的重要意义

加强贷款营销是银行商业化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要生存发展,必须把自己的贷款销售出去,获得赢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加强贷款营销,不想方设法占有市场份额,必然会被市场淘汰。在分析市场的前提下,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营销和零售业务营销等,并开展相应的支持业务。

2、树立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理念

商业银行首先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思想;其次应拓宽思路,更新观念,现代银行贷款营销应该包括广告宣传、微笑服务、细分市场、产品创新、市场定位、营销控制等一系列内容,不是简单地把贷款营销仅仅理解为改善服务态度、做点广告宣传、托关系拉客户等浅层次的促销活动,而是从市场分析到营销活动再到营销反馈的一系列完整的营销方案。

(二)银行信贷营销机制和融资环境的改善

1、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运作监管得到加强

目前,政府加强了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监管,并提高了担保机构的门槛,重新确立担保机构的经营目标,不仅以盈利为目的,还要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为宗旨和质量目标;或依据美、欧、日等国际惯例,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定位于纯公共产品,由政府出资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

2、对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补偿标准的提高

政府对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实行政策倾斜,或引导社会资金进入,赢利共享,风险共担,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和风险补偿基金政策,进一步增强财政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3、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针对征信工作的难题,河北遵化市、唐山市提供了很好的經验,“以征促用,以用促征”实现多方共赢,让参与征信的企业尝到甜头,看到希望;严格保密措施,打消企业的顾虑;平衡工商、税务、银行等各部门利益,调动各方征信的积极性。

4、银行、企业、担保机构和信用评估机构的合作加强,贷款融资平台的完善

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与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联手打造的新担保体系增信担保融资模式值得推广济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2008年11月,国家适时推出了增值税转型改革,增值税将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自2009年1月1日起,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同时,作为转型改革的配套措施,将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此外,2008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自12月1日起,国家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还将通过调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政策在税收上进一步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信贷营销体系的改进和产品创新机制

1、分层级的信贷营销机制的建立

分层级的营销体制就是按客户大小、优劣分成不同的层级,由不同层级的分支机构直接营销。经营范围和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的大型优质客户要由总行直接营销并建立客户经理营销体系;省内跨地区的优质客户要由一级分行直接营销并建立客户经理营销体系;各地市的中小型客户由二级分行营销;微型客户和个人客户由支行营销。每一层级的客户都实行一次营销、一站式审批。总行和一级分行要由管理型转变为经营管理型,对大型优质客户要由牵头营销变为直接营销。

2、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

一个信贷新产品的开发要经过六个环节:需求的收集-需求整合-产品开发-推广应用-跟踪反馈-再创新。总地来看,这几年信贷产品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流动资金贷款由过去的单一品种发展成现在的11个品种,对不同的客户给予不同的信贷产品,既满足了客户的需求,也提高了控制风险的能力。但同时也要看到,其同市场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信贷产品的创新能力比较弱,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客户经理无收集客户需求的动力。客户经理的主要任务是推销产品,产品卖完了,就得到奖励,至于客户满不满意,还有什么新的需求,既不考核,也不奖励,客户经理自然不会关心。

第二,客户需求的传递渠道不畅通。客户经理收集到的客户需求,通过什么渠道送达。

第三,产品需求无整合。前台营销部门是独立的,需求也是独立提出的,没有部门承担需求整合的任务,也没有人承担需求评估的职责。没有一支客户需求的调研研发队伍,新产品开发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营销模式还存在不足,但是在现有经济形势情况下,不少商业银行已经开展了有益的模式转型和产品创新的尝试。从这些实践成果来看,要想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并且在金融危机条件下,改善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实现银企双赢的局面,商业银行的营销模式改革创新将会成为一种主流要求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庞如超.发展民间金融,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J].商场现代化,2007(12).

2、余一清.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研究[J].生态经济,2007(12).

3、刘雅文,张波,吕玉莲.关于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经济纵横,2007(12).

4、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5.

5、钱金,莫博聂.蓝海战略[M].商务印书馆,2005.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商业银行贷款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贷款损失准备 会计准则 监管政策

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为抵御贷款风险而提取的用于弥补银行到期不能收回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从监管的角度,银行需要维持足够的贷款损失准备以抵御预期风险;从会计计量的角度,银行需要计提减值准备以准确反映贷款资产价值。因此,贷款损失准备一直备受银行业监管部门与会计主管部门的共同关注。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政策主要有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2002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和2005年财政部下发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及《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这些法规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准备的定义、种类、范围、计提方法、呆账核销中的会计处理及税收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风险准备政策体系。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从2001年正式运行以来,加快了国际准则的建设步伐与全球推广,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香港等从2005年开始正式采纳和实施多项国际会计准则,其中包括与银行风险准备密切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

我国财政部为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于2006年2月发布了39项新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其中与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密切相关的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本文称为新会计准则)。可以说新会计准则第22号与前述系列规定共同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贷款损失准备政策体系。但是,由于新会计准则第22号在资产分类、计提方法等方面的根本性改变,使其与旧的监管政策在某些具体条款上存在着较大矛盾和冲突。如何积极稳妥地实施新会计准则,尽量减少给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及其监管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当前我国监管当局、商业银行等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与正运行着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症结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商业银行实现稳健经营、提升核心竞争力有所裨益。

二、新会计准则与监管政策关于贷款损失准备的基本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实施(3)贷款减值的计量。新会计准则规定,分类为贷款的资产没有活跃市场且近期不用于出售,不具有公允价值,因而可直接采用现值法计量减值,即将其账面价值减计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贷款的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并考虑担保物的价值,其一般表达式为:

PV=(1)

PV为一笔未来某时点到期贷款的现值,Sn表示该笔贷款在n年末时的价值,i表示折现率。计算该笔贷款保证、抵质押物、经营性现金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并与该笔贷款初始本金比较,其差额与该笔贷款初始本金之比即为该笔贷款的损失准备金率。

(4)贷款减值的测试。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单项金额重大的金融资产应当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如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已发生减值,应当确认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可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或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单独测试未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包括单项金额重大和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应当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再进行减值测试。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原确认的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

2、监管政策关于贷款损失准备的基本规定

(1)贷款损失准备的分类。《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规定,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三类。一般准备是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要求银行按不低于全部贷款年末余额1%的比例计提,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纳入附属资本;专项准备是定期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并对可能的内在损失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分类结果计提的准备,是直接为不良贷款设立的;特种准备则是针对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某一类贷款风险计提的准备,由银行根据不同类别贷款的特殊风险情况、风险损失概率及历史经验自行确定计提比例。

(2)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范围。《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规定,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范围为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具体包括贷款(含抵押、质押保证等贷款)、银行卡透支、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卡垫款、担保垫款、进出口押汇、拆出资金等。

(3)贷款损失专项准备的计提方法。《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要求贷款损失专项准备计提采用五级分类法。所谓五级分类法是指商业银行对贷款资产进行风险分类后,按照2%、25%、50%和100%的比例分别对关注、次级、可疑、损失4类贷款计提专项准备,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准备计提的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五级分类计提贷款损失专项准备的通用表达式为:

SP=∑(LP-LD)×a(2)

SP为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LP为每笔贷款余额,LD为该笔贷款抵、质押估值,a为该笔贷款计提的风险系数,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级的计提系数分别为0%、2%、25%、50%和100%。银行在进行贷款风险分类时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借款人的还款纪录;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贷款的担保;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银行信贷管理。

三、实施新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问题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政策的变革表明,贷款减值的会计定位愈来愈清晰,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银行及拟上市银行是势在必行且不断深化。然而,由于新准则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引起了诸多问题,使其顺利实施面临着巨大挑战。

1、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监管政策与会计准则的兼容问题日益突出

从上述《准则》和《指引》对贷款损失准备的基本规定中可以看出,监管规则与会计准则在多处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主要的问题,一是计提理念上的差异。《准则》从维护会计原则的一致性、中立性及持续经营等立场出发,不要求银行对未来预期损失提取减值准备;而《指引》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注重审慎性、强调保护广大存款人的利益,要求银行对未来预期损失提取1%的一般准备。二是损失准备计提技术上的差异。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根据贷款五级分类结果,采用简单的比例法即五级分类法来计算其应提取的专项准备;而新会计准则则要求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计提贷款减值准备。两种计提方法的较大差异必然导致不同的计提结果。如一笔一个亿的贷款,在账上可能表现为一个亿,但是根据未来现金流量的测算,它的折现现金流只有9000万元,那么就需要计提1000万元的贷款减值准备。若按五级分类,假如这笔贷款只是关注类,则只需按2%的比例提取贷款损失专项准备。监管政策与会计准则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地给商业银行的实务操作带来了困惑和难度,因此监管政策与会计准则的兼容问题成为相关部门协调的重点。

2、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当局的监管手段和权威受到挑战

银监会成立以来,一直强调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和贷款五级分类真实性的检查。从实践看,这两个手段对于规范商业银行经营行为、树立监管权威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些手段的效果。首先,新会计准则的实行将使得刚性资本约束机制被软化。新会计准则虽然不要求提取属于附属资本的一般准备,但是却在收益、权益的确认上给予商业银行更大的灵活性。这样,在监管当局对银行资本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未变的条件下,若银行发展面临资本约束时,银行就不再有动力去降低风险资产,“分母战略”也不再被重视,而是通过提前确认衍生工具收益、权益,采用现金流套期会计等方式,使银行的资本和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要求。其次,会计核算与贷款五级分类脱钩,将使当前的资产质量真实性检查陷入尴尬。新会计准则明确要求,上市银行及拟上市银行从2007年1月1日起必须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而不能再用目前普遍采用的五级分类法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这意味着会计核算与贷款五级分类脱钩,贷款五级分类检查对商业银行的约束将流于形式,使监管当局的传统监管手段面临着巨大挑战。监管当局于是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放弃贷款五级分类对商业银行的约束转而寻求其他替代性监管手段,如对银行资产未来现金流预测的审慎性检查;要么将贷款五级分类检查与其他监管手段相结合。无论情况怎样,这两个选择都会影响当前的监管效率。

3、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操作受到考验

新会计准则的特色之一是各种估价技术的运用,如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依据是通过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测算的贷款预计损失。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测算的减值损失比较准确,更能反映贷款的真实价值。然而,目前国内对现金流折现法研究刚刚起步,实际操作中工作人员经验较少,国内也缺乏具有较高权威性的操作指引等,使商业银行在运用中遇到诸多问题。

(1)估价基础信息不能满足实际运用的需要。贷款减值测试的基础是未来现金流量,由于商业银行贷款数量庞大且变动很快,要想顺利完成测试工作,必须依靠现代化的计算机数据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数据信息系统只能满足20%左右的数据信息所需,80%左右的数据信息需要前台客户经理手工录入,对录入数据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不能提供有效保障。另外,现有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还存在着数据分散的问题,给抓取数据带来不便。

(2)人员素质不能满足实际运用的需要。贷款损失准备计量是一项主观性较强的会计工作,如果没有明确的计量方法和标准,那么会计人员的判断对贷款损失准备计量结果的影响将是决定性的。如果一项会计信息完全依赖于主观判断的话,那么这种信息的质量是难以保证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相对贷款五级分类法而言,人为主观因素有一定程度减少,但并未完全解决贷款损失准备计量中的主观性问题,有许多指标值的确定还是必须依靠银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经验,如抵质押物的折扣比率、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回收等重要指标。主观判断要做到恰当,客户经理和复核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否则会影响每笔贷款的拨备质量。

(3)未来现金流折现率难以科学确定。新会计准则注重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这个参数,而折现率又是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中的关键参数,为便于操作新会计准则规定,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当按照贷款的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并考虑担保物的价值。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将贷款合同利率作为折现率,虽然方便了实务操作,但并不能全面覆盖贷款风险。对于中长期贷款而言,外部经济环境、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等因素都极有可能影响到中长期贷款的偿还,商业银行若单纯以贷款合同利率作为折现率会影响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的运用效果。

四、几点建议

1、全面评估新会计准则变化对银行监管和商业银行经营所造成的影响

要了解商业银行在实施新会计准则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听取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意见和要求,收集、积累监管指标数据,同时了解国外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做法及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为适应新会计准则、制定新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政策做好准备工作。

2、监管当局要针对各种可能的影响,尽快出台新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

新政策的制定要注意监管政策和会计制度的协调兼容性,除保证有关监管指标符合审慎监管目标外,还应充分利用监管规则和会计制度中相同或相似的要求,以便减少商业银行执行的负担和成本。监管当局还要研究在当前银行监管法规的框架内可供挖掘和组合的潜在手段,在有效整合这些内外监管手段的基础上重塑监管权威,如通过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将基于五级分类所计提的减值准备在税前列支,以部分修复五级分类的约束力。同时督促商业银行做好相关工作,监管商业银行按规定足额提取损失准备,以防范金融风险。

3、财政部门和银行监管部门应尽快合作制定出标准化的系列报表

这主要包括针对会计准则设计的标准化财务报表体系和针对资本充足指标设计的报表体系,统一报表的格式、内容以减轻商业银行编制不同报表的负担,减少各商业银行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内部障碍。

4、商业银行要以实施新会计准则为契机,大力改善内部管理,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银行等金融企业首先要通过借鉴国内外同行经验,加强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和完善数据信息系统等措施,以确保新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其次,为适应新的会计准则,体现新的核算、管理理念,银行还应考虑对现有的部门设置、职能划分、流程优化等作出重新安排,从而实现管理的整体改进。

【参考文献】

[1] 孙天琦、杨岚:有关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调查报告[J].金融研究,2005(6).

[2] 王建军、杨坤、郗永春: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J].上海金融,2008(1).

[3] 杨华:金融企业新会计准则应用与讲解[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4] 中国人民银行: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S].2002.

[5] 杨家新:贷款减值准备研究[J].金融会计,2007(11).

[6] 李杰、孟祥军:贷款损失准备:会计与监管规则的冲突和协调[J].现代财经,2007(11).

[7] 扬州银监局课题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与五级分类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差异[J].金融会计,2008(2).

[8] 胡冬鸣:贷款损失准备两种主要会计方法的运行问题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7).

[9] 温信祥、王刚、郭晓斌:商业银行风险拨备制度研究[J].金融论坛,2006(1).

(责任编辑:周 波)

上一篇:弱化监督企业会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水利工程内部审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