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调查报告范文

2023-06-15

媒介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一、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微信最大的优势在于“快速捕捉用户需求, 快速实现用户需求”, 它在满足大学生关注社会、个性发展和乐于沟通交流的同时也因信息资源丰富、获取资源的渠道、便捷而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和喜爱。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12月, 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59亿, 比2014年增长6.5%, 占青少年整体网民数量的90%, 其中青少年手机网民年龄在19-24岁人数占51.1%。又据《腾讯发布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末, 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 其中18—25岁群体占45.4%, 近80%用户关注了微信公众号。然而, 科技进步永远是把“双刃剑”, 它同时也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养成带来了巨大冲击。

(一)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呼唤新媒体的介入与参与

随着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传统的形式单一、以理论说教和课堂教学为主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下教育环境的需要。只有适应新兴的教育技术发展趋势, 有效的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阵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进行双向、多向的现代化交流方式进行教育引导, 才能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牢牢守住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动权、话语权。

(二) 新媒体迎合了95后00后学生的特点

“95后”、“00后”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绝对代表, 他们在互联网和手机的陪伴影响下成长, 自主意识和网络社交能力强, 思维活跃, 想自由的发表意见, 并且希望他人尊重自己的意见。

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就要遵循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 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 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大学生的合理化需求要予以重视和满足。微信等手机媒介具有平等性、开放性、便利性等优势, 不仅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更为他们发挥能力所长产生新的创意与想法提供了无限可能。因此, 要充分发挥微信的育人功能, 创新教育形式与方法, 用学生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 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引导其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三) 有效规避新媒体的负面效应是当务之急

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当下, 网络信息庞杂开放, 纵横交错的信息源以微信、微博、QQ等媒介, 辅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呈现方式, 利用大学生猎取信息的好奇心与新鲜感, 充斥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环境, 大学生缺乏理性的认知能力和辨析能力, 如处理不当会逐渐渗透进大学生的心理、思想, 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同样由于信息源多样性, 信息传播的“裂变循环”, 对教育工作者引导管理微信这一媒介领域提出了新的课题, 也对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控提出了新的挑战, 与时俱进的做好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亟需更多的创新。

二、杭州5所高校在微信媒介下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分析

(一) 研究方法和样本选择

本研究主要采用为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杭州5所本科院校在校生为调查群体, 共发放调研问卷730份, 回收694份, 有效作答613份。在有效抽样613名中, 大一占41.43%, 大二占23.98%, 大三占25.45%, 大四占9.14%。调查者中, 男性比例为44.75%, 女性为55.25%。调查者的户籍, 来自农村的占56.28%, 来自城市的占27.24%, 来自集镇的占16.48%。总体来看, 本次调查基本保证了数据结果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真实反映了在杭高校本科生使用微信现状、微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以及影响程度等问题, 样本的分布比较具有代表性, 为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二) 样本调查情况

1. 大学生使用微信频繁, 依赖性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33.21%的大学生微信常年开, 41.38%大学生每天都会在固定时间浏览微信。这说明微信在大学生生活中已成为主要社交工具之一, 是大学生重要的交流沟通方式。其中, 大二和大三年级学生使用微信最为频繁。

大学生对微信依赖程度高, 有47.7%的大学生对微信依赖, 它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从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时间段来看, 主要集中在上午阶段 (7时—10时) , 占了30.51%, 随时关注的有24.5%。

2. 朋辈群体和权威公众号是影响大学生的主要因素

调查发现, 大学生微信互动的主要群体中朋友占42.66%, 同学占29.88%, 亲戚占19%, 微商占3.45%, 其他占5%, 说明大学生微信主要互动的是同龄人, 群体相对单一, 学习教育经历相对薄弱。从获取信息的渠道来看, 主体是来自微信朋友圈的朋友信息和自身关注的公众号内容, 其中大学生对校园公众号的关注度达32.91%, 由此发现他们最为关心的还是学校主流文化对自身学习生活的影响。此外, 也不乏大学生对于娱乐新闻和时政新闻的追捧, 共计达到25.64%。

无论是微信朋友圈或是公众号, 能够引起大学生关注的微信内容中, 选择“社会热点、实时动态、新鲜事”的有36.41%, 选择“新知识、新见解分享”的占24.73%, 排前两位。这说明大学生对周边事物、时政热点、新知识、新见解的关注度较高。

3. 微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值得关注与引导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微信的朋友圈或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消息的看法上, “了解, 但持有怀疑”的占多数, 为48.56%, 相信并转发的仅占7.68%。当问及大学生是否会因为微信的信息而改变对某件事物的看法时, 40.92%的大学生选择中立, 31.36%的大学生表示不会改变。以上两组数据说明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自身立场, 但也有近30%的大学生对待事件的态度容易左右。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 导致大学生改变自身看法的消息源中, 因“时事新闻”改变看法的占多数, 为29.44%, 可见大学生的看法受社会事件和相关宣传的影响。另外, 大学生因“朋友言论”而改变看法的占比23.25%, 位列第二, 可以得出朋辈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心灵鸡汤位22.35%列第三, 说明大学生对正向、积极的价值观引导有较好的接受能力。

调查中, 大学生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关注度达94.68%, 有28.51%的大学生会进行评论和转发, 说明大学生对参与公共事件、信息的传播有较大的积极性。大学生认为公众号、网络领袖等信息对自身产生影响非常大占5.92%, 比较大占17.37%, 不确定的占30.14%, 比较小占36.26, 非常小占10.31%, 意见领袖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不容小觑。

此外, 笔者关注到通过微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传播方式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如大学生对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等国家重大事件的微信关注和转发度只有46.66%, 对明星不良行为等现象的批评抵制只有31.3%, 对志愿服务等助人活动出于好人好事的态度给予点赞的只达到64.5%等。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的思考

通过调查研究, 我们得出微信已成为现今大学生普遍使用的社交工具和了解讯息的重要途径。微信传播的讯息、主导的观念和朋辈间的信息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冲击和引导, 大学生对有权威性、可信度高的公众号和意见领袖传播的微信消息、公共事件、新闻等较为关注、认可, 也较容易受其影响。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信仰什么主义、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决定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地球村时代、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时代叠加的当今社会, 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只有创新思路, 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才能真正实现理想信念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理论内化、行动自觉。

(一) 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

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部门, 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的思想阵地。巩固第一课堂, 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培养大学生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和生活上的疑惑和困难, 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全面、客观和理性的分析社会问题, 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拓展第二、第三课堂, 要加强党团组织的育人功能发挥, 搭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服务平台。通过做中学、学中做,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勇担使命, 明确目标, 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 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

(二) 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水平

微信作为网络互联时代的新媒介, 其使用者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 同时也是信息的创建者和发布者。因此, 要在海量信息的大数据时代着重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质教育。一要加强大学生对媒介信息和观点的批判、解读和使用能力, 提高综合辨别力, 提升自我素质。二要要以培养负责任的信息传播者为目标, 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价值判断和文字表达等方面能力上下功夫, 因为只有“完整、正确、恰当地将自己的意思、态度和想法传达出去, 才能真正称得上媒介的主人和具有媒介素养的人”。高校要也要积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鼓励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 共同倡导和营造清爽晴朗的微信用户空间, 自我做起抵制不良信息, 营造安全互动氛围。

(三) 教师应提高能力, 拓展思路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诉求。一是广大教师应高度重视微信给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冲击, 主动地了解“微”时代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 研究它们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 完善自身快速、合理地应对突发性和动态性问题的能力, 提高全体育人工作者的驾驭新兴媒体的素质技能。二是广大教师育人工作者要努力争当大学生的可信赖微友, 对95后大学生的“晒心情”, 要及时了解关注, 把可能发生的问题有效监控、妥善干预, 给予引导和疏解。三是广大教师应创新工作模式, 与学生互动交流。通过建设“微信骨干部队”、完善信息渠道、设计内容丰富的教育载体等办法, 做到理想信念教育的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

(四) 充分发挥同辈教育的正效应

大学生通过微信与同学或朋友关系最为密切, 因此要充分重视朋辈教育。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介树立和展示先进学生、先进典型的优秀事迹, 充分发挥朋辈的示范引领作用, 更好的营造正气向上的微友圈氛围;充分利用微信“群聊”功能开展朋辈教育。

通过设计不同的主题, 如“考研深造”“职业规划”“考级竞赛”等, 学长以“过来人”的身份组织讨论, 给予大学生全天候的帮助指导;在朋友圈发挥正能量、正导向的作用, 特别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政治敏感问题可能引发学生群体事件中, 依靠他们在学生群体当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主动说理和引导, 会更具亲和力和说服力。

(五) 扩展微信等新媒体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渗透力

在坚持课堂主阵地同时, 要构建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理想信念教育移动互联网络。

一是全社会应开发、运营好微信公众号。如今, 各高校和相关组织都开设了微信公众号, 更多的是实现信息发布功能。高校不仅要将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微信公众号推荐给学生, 也应深入思考和利用微信的文字、图片、动画、影视等多媒体手段, 运营好高校自身微信公众号的育人功能, 学生关注什么热点、社会流行什么语言, 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积极吸引更多的学生点击、访问。二是高校要以党和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或者其他重要事件为契机, 发挥网络交流平台的作用, 发挥学生骨干、意见领袖等主导作用, 鼓励团员青年参与到如集体“刷屏”等活动中, 让学生在微信参与中不仅成为受教育者, 也成为自发的教育者, 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时间、空间和所有教育对象的全覆盖。

摘要:新媒体作为当今社会传播的主要工具, 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微信是新媒体中大学生使用频率极高的媒介。研究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程度、形式和群体渠道等内容, 对于扩展新媒体教育渗透力, 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理想信念教育,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05) :63-65.

[2] 李飞.试论微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J].高校辅导员, 2014 (05) :24-27.

[3] 郑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 2014 (02) :83-86.

媒介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1媒介即尺度:媒介形式和内容相分离

“媒介即讯息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无疑是麦克卢汉最有名的警语。麦克卢汉引入“新尺度”, 把任何一种媒介一分为二:形式与内容。[2]他断言, 媒介的形式就是讯息。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换句话说, 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他认为, 这些媒介的形式比起它们所承载、所传递的信息和知识更加重要。

1.1媒介的形式是讯息

就与媒介内容的关系而言, 媒介形式的重要性可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 麦克卢汉认为, 在一件艺术品中, 形式既是艺术内容也是判断作品的唯一有效的标准。麦克卢汉把媒介作为尺度、作为标准。因为“我们曾经在一种情景下感觉到的或看见的东西, 突然之间以一种新鲜材料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麦克卢汉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征——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 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3]。

其二, 在麦克卢汉看来, 和交通等其他媒介一样, 传播媒介的发展影响着人类感官组织, 并因此影响着人类的文化结构。如果铁路的作用与铁路媒介所运输的货物 (媒介内容) 毫无关系的话, 那么, 真正重要的恰好就是这种媒介的形式本身 (铁路本身) ;进而言之, 对于媒介影响人类感官组织这一最基本的功能来说, 与个人的感知系统密切相关的是媒介的形式, 而不是媒介的内容。而我们如果仅从媒介内容的视野去考察这些媒介, 保证看不到“经验中的、关键的结构核心”。[4]在部落化时期, 人们的各种感官功能是平衡对称的, 而当任何一种功能以技术的形式实现时, 就会出现各感觉之间的比例的变化。

其三, 就传播学中一直受到重视的媒介效果问题而言, 麦克卢汉论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 媒介形式决定着信息内容的清晰程度和结构方式, 也决定着媒介内容的效果。他提出, 这里的效果主要来自媒介形式本身所特有的特征。另一方面, 媒介的形式和媒介内容这区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这种可变性也是决定媒介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同电视的“内容”是电影一样, 电子时代的“内容”是“工业时代陈旧的机械化环境”, 它在传递信息内容的同时, 还担负着“对旧环境进行彻底的再加工”, 即改造媒介“内容”的使命。

1.2媒介成为“内容”

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 麦克卢汉认为“恰恰是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媒介的形式和内容是互动互用的。每一种媒介既是另一种媒介的形式, 又构成另一种媒介的内容。一部电影的内容是一本小说、一个剧本或一场歌剧。电影这个形式与它的节目内容没有关系。文字或印刷的‘内容’是言语, 但是读者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印刷这个媒介形式, 也没有意识到言语这个媒介。”[5]有人不以为然, 认为工具、武器、媒介作为形式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工具为谁服务, 武器由谁使用和怎么使用;重要的是媒介承载的内容。麦克卢汉坚决彻底地批判了这种陈腐的概念。“我们对所有媒介的惯常反应, 即重要的是它们如何被用的这样的反应, 是技术文盲的一种麻木态度。因为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 破门而入的盗贼用它来分散思想看门狗的注意力。”[6]媒介作为尺度, 使媒介的内容和形式相分离, “媒介即讯息”。埃里克·麦克卢汉在评价其父亲的这一观点时所说的, “有什么样的节目是不重要的。渔夫争论的是鱼饵, 看它是好是坏, 是否吸引鱼, 他们开会谈论鱼饵的哲学, 而完全忽略了鱼钩。但鱼钩才改变你的生活。”[7]麦克卢汉希望以此来呼吁人们将注意力从媒介内容转向媒介本身, 重视媒介本身的社会影响。

2 媒介即尺度:媒介是肢体和大脑的延伸

与“媒介即讯息”相联系的观点, 麦克卢汉还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作为人体延伸的“尺度”, 可分为两大类:肢体的延伸和大脑的延伸。电子媒介是大脑的延伸, 其余的一切媒介是肢体的延伸。

2.1 肢体的延伸

曾是文学批评家的麦克卢汉, 往往以比喻的方式提出其传播学观点。他声称, “所有的媒体, 从音标到计算机, 都是人体的延伸, 都对人造成了深刻持久的变化, 并且改变了他的环境。”[8]在他看来, 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 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 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综合延伸。麦克卢汉从一个奇特的角度, 引入一个奇特的尺度, 将人的延伸 (即媒介) 一分为二: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其余的一切媒介 (尤其是机械媒介) 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他把技术比作人体或人类感官的延伸, 并提出了“感官的平衡”。

2.2 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电力媒介是电报、广播、电话、电脑和电视。它们全部使我们的一种功能的感知得到延伸, 就像原有机械媒介一样:轮子是腿脚的延伸, 衣服是皮肤的延伸, 拼音文字是视觉的延伸。但是电力媒介的功能不止于此。它们使我们整个中枢提高和外化, 因此, 使我们的社会和心理自下而上的一切侧面都发生转化。“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电子技术的发展之后, 我们已在全球范围内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延伸。”“电视的效果, 作为我们中枢神经系统最新近、最壮观的电力延伸”, [9]与电子媒介相比, 其他的媒介则延伸人的一部分感官, 使人的感官失去平衡, 使人支离破碎, 单向发展。中枢神经系统把人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电子媒介亦然。

麦克卢汉成熟的媒介理论,形成于电视在世界范围在发展的20世纪60年代。如今,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电子技术的发展之后,我们已在全球范围延伸了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在我们的星球范围取消了时空。目前我们正在很快地接近人的延伸的最后阶段——意识的技术模拟阶段,在这个阶段,知识的创造性过程将被集体地、共同地延伸至整个人类社会,如同我们已通过各种媒介延伸了我们的感官和神经一样”[10]。

3 媒介即尺度:媒介演进史和社会发展史的划分

媒介作为尺度, 成为区分不同形态社会的标志。按照麦克卢汉的理论,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 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3.1 媒介演进史

按照麦克卢汉的媒介定义, 拼音文字是口语的延伸, 印刷术是拼音文字的延伸, 电子媒介是大脑的延伸。如是观之, 人类文明经历了3次飞跃, 也就是媒介的3次飞跃:拼音文字、印刷术和电子媒介。第一次飞跃是口语向拼音文字的飞跃, 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里所指的文字专指拼音文字, 其他的文字不入此列。第二次飞跃是手写文字向机械印刷的飞跃, 发生在16世纪。因为印刷机是谷登堡发明的, 所以这一次技术变革叫做谷登堡革命。第三次革命发轫, 于19世纪的电报, 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微电脑, 起飞于90年代的网络世界。麦克卢汉是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看待的。[11]麦克卢汉的媒介传播期 (如表1所示) 。

3.2 社会发展史

与他的传播史观相配合, 麦克卢汉提出了独特的社会史观。麦克卢汉从媒介演化的角度去概括人类的历史, 为解读历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提出了“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这个著名的公式。他认为, 人类社会经历的部落化、非部落化和重新部落化3个时期。社会发展史与媒介传播史的对应关系大致 (如表2所示) 。

麦克卢汉认为, 媒介的发展不仅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途径, 而且是书写西方文明的一个途径:与口头文化相对应的是“听觉空间”, 与印刷文化相对应的是“视觉空间”, 与电子媒介相对应的是“触觉空间”;触觉代表着人类所有的“感觉总和”。

4 媒介即尺度:“冷媒介”和“热媒介”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之所以需要“批评家花300年的时间去理解”, 他的尺度概念或者说是尺度标准在不断变化。他又引入一个新尺度, 对媒介进行冷、热二分法。“冷媒介”和“热媒介”是他最有名、最遭人误解的工具之一, 也是了解新媒介最有用的工具之一。[12]

4.1“冷媒介”和“热媒介”的划分

麦克卢汉划分“冷媒介”和“热媒介”的依据, 是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及与此成反比的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他认为, 有些信息“低清晰度地”延伸人的感官, 它们提供信息清晰度低, 并且明确给出的信息量小, 受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需要大力发挥想象力, 填补空白, 参与程度高, 这些媒介即“冷媒介”。另一些媒介则“高清晰度地”延伸人的某个单一感官, 它们提供的信息清晰度高, 且明确给出的信息量大, 留下给受众凭想象力填补的空白甚少, 受众可用某个单一的感官承担信息刺激的活动, 参加程度低。麦克卢汉解释说:口语是一种缺乏界定的冷媒介, 因为这种媒介提供的信息甚少, 留下许多空白让听者去填补。然而, 热媒介就不会留下这么多空间让受众去填补或完成。冷媒介最为明显的例子是电话。电话是一种对话媒介, 传播中通常需求两个人的参与。相反, 印刷文化依然是一种热媒介, 因为从影响信息流的角度来看, 阅读活动对主体没有什么要求。

4.2“冷媒介”与“热媒介”的区别

在谈到冷媒介与热媒介的区别时, 麦克卢汉认为, 热媒介排斥, 冷媒介包容。1区别冷热媒介的原则, 完美地表现在俗语的智慧之中:“女子戴墨镜, 男子少调情[13]。”不管怎么说, 印刷术以来的绝大多数技术和娱乐都是热的、分割的、排斥的。但是到了电视时代, 我们看见向冷价值的回归, 向广泛、深度卷入和参与回归。[14]麦克卢汉提出, 电视是冷媒介, 而电影是热媒介。坐在电影里, 实际上是孤立于受众的其他成员, 这样一种社会活动不允许受众的各种参与形式。电视较之电影, 是一种更加非集中化的媒介, 给区域性的方言提供了表达的机会。

在电视和广播的冷热划分上, 麦氏确有许多精彩绝伦之笔, 至今令人神往。关于冷热媒介的适用对象, 他有一段神来之笔。他举的一个例子是1960年尼克松对肯尼迪竞选总统的辩论。当时, 听收音机的听众以为尼克松赢定了;然而看电视的观众却认为他输定了。谜底何在?麦氏的解释是这样的:按照他的冷热二分观点, 电视是冷媒介, 适合低清晰度的形象。肯尼迪是新人, 他有许多东西不为人知, 所以他的清晰度低, 适合使用电视。相反, 收音机是热媒介, 它适合高清晰度的形象。尼克松是资深的议员和副总统, 他的情况广为人知, 所以他的清晰度高, 适合广播这种媒介。

摘要:麦克卢汉认为, 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 (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 , 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引入尺度的概念, 媒介的内容和形式相分离;媒介是肢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媒介成为划分文明历史时期的标志;媒介有“冷媒介”和“热媒介”的区分。媒介即尺度, 是理解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新视角。

关键词:媒介,尺度,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参考文献

[1] 何道宽[译], (加)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 2000:33.

[2] 何道宽.麦克卢汉的遗产——超越现代思维定势的后现代思维[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1999 (4) .

[3] 何道宽[译], (加) 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通论——论人的延伸[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282.

[4] 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M].2003:213.

[5] 何道宽[译], (加) 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 2000:34.

[6] 何道宽[译], (加) 马歇尔·麦克卢汉[著].媒介通论——论人的延伸[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282.

[7] 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61.

[8] 自韦路, 严燕蓉.媒介:讯息还是权力-[EB/OL].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中华传播学研讨会论文, www.media.sohu.com.

[9] (美) E·M·罗杰斯, 殷晓蓉[译].传播学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513.

[10] 何道宽[译], (加)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 2000:390.

[11] Marshall McLuhan.Understanding Media (second edition) [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64.

[1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49.

[13] 何道宽[译], (美) 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153.

[14] 何道宽[译], (加)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 2000:51.

媒介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众传媒;总统选举;仪式;表演

美国人常说:大选年,什么事都会发生。而200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算得上是有史以来最富戏剧性的一次。11月8日,美国各大媒体纷纷宣布其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当选,可仅仅在一小时后,又声称最后结果并未确定。这就让那些已向小布什发出贺电的世界各国领导人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当然也包括候选人和媒体本身。这可以说是美国媒体给全世界开的一个大玩笑。之后,在这场旷日持久、弄得沸沸扬扬的“驴”、“象”之争中,媒体也一直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大众传媒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从诞生之初,大众传媒便成了重要的政治武器,而在进入了信息 时代 的美国,大众传媒已经充分渗入到 社会 生活各个层面,它与总统选举这一权力之争更是密不可分。美国的总统竞选运动日益成为一种极为典型的媒介事件,即“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在一定意义上大众是被邀请来参与一种仪式、一种文化表演”(1)的重大新闻事件,大众传媒也日益成为候选人和选民之间的主要纽带,这种“仪式”与“表演”的解说员以及选举中占支配地位的竞选工具。正如美国政治学家蒙戴维·巴伯所言:“总统政治正在发生一场革命,民主党和共和党已经不再控制其旗手的选举,代之而起的是一批新的国王制造者——新闻人士。”(2)在18世纪末,总统运动刚刚开始,有关竞选的信息主要由报纸传递,并且候选人还要借助大量的人际传播,如演讲、集会等。二战以后,随着广播的出现和影响力的日渐增大,总统候选人又将注意力投向了这一新兴媒体。这一时期的著名的“炉边谈话”节目不仅是大众传播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也让罗斯福获取了民众的支持,从而以极大优势战胜了得到大部分报纸支持的共和党候选人。进入60年代,美国政治实践的方式已可以用“ 电子 政治”这一新术语来描述,因为电视成了最有力的政治媒体,而首次使用电视转播肯尼迪与尼克松的竞选辩论,也成了美国竞选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肯尼迪当选总统后也承认是电视帮了他的大忙,因为在民意调查中,有400万选民是在看了电视辩论后才决定投票的,其中300万人倒向了肯尼迪。如今随着混合媒介时代的来临,总统竞选不仅受到了报纸、广播、电视的多重包装,互联网更是大大拓展了竞选的媒介空间。小布什在1999年3月就早早建立了自己的竞选网站,并称这将会成为对他的总统竞选感兴趣的人们的有用工具。而当他起诉一网站刊出挖苦他吸毒的图片后,他的网站在25天内就有600万之多的人访问。

麦奎尔认为:大众传媒是一种权力资源、一种话语力量的增效器,是塑造社会生活意象形态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取声望、并对现实生活拥有重要影响力甚至操纵力的关键途径。正是大众传媒这种“以言行事”的能力使美国政界人士渴望利用其占领公众的话语权领域,从而控制舆论、宣传自身、影响受众。这是美国传媒之所以在总统竞选中具有重要作用与影响的主要原因。而从美国公众的角度看,他们对“民主制度”的善意解读客观上使大众传媒介入竞选运动成为可能。“选举权本身是民主的保障机制,而民主实质性的保障却来自这样的条件,即公民能够获得信息,并且面临舆论制造者的压力”。(3)美国公众由此认为在民主保障机制方面,大众传媒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只有通过这一中介,他们才能参与到总统竞选这一盛大的“民主活动”中。

大众传媒对美国总统竞选运动到底有什么具体影响呢?大多数美国政治 科学 家认为,50年前,媒体对政治的影响似乎并不太大,那时媒体以外的其他因素,如选民的党派关系和组织关系,是决定他们如何投票的最重要因素。而随着电视的普及,媒体构筑的虚拟空间日益扩大,与大众传媒的频繁接触已经成为美国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时受众头脑中的“主观真实”无可避免地要受到“媒介真实”的左右。因此,在传媒对总统选举运动的长篇累牍、不厌其烦的轰炸式报道下,选民受党派和组织关系的影响较前小了,而受媒体的影响却在不断增加,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们关于竞选过程的消息大部分来自媒体,这就需要候选人通过媒体进行竞争,被广泛报道的候选人在获得公众了解上收获最多。1976年1月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只有3%的人知道吉米·卡特,但到了1976年初选结束时,他已为80%以上的人所了解,并且领先于其他民主党派提名候选人和福特总统。卡特突然在美国的声名鹊起不得不归功于大众传媒对他铺天盖地的报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都用头版新闻对卡特大书特书,abc、nbc、cns三大广播电视网每晚的头条新闻都是有关他的报道。正如记者莱斯物·伯恩斯所说:“事实上吉米·卡特成为大人物几乎是由媒体一手创造的„„他应比任何政治家都更感激媒体,正是这台宣传机器使他从默默无闻登上了总统宝座。”(4)同样,1992年克林顿在民主党提名竞争中脱颖而出就是借助于《时代》、《纽约客》、《新共和》等大众媒体早早将他的大幅照片登在了封面上,从而引起了公众的兴趣和关注。而同一年由于电视的报道,洛斯·佩罗也从一个地区性的政治人物变成了一个全国知名的政治人物。在媒体的影响下,美国的政治地图也有所变化,按全国一些主要电视中心的分布而被分成了60多个具有支配性公众影响力的地区。总统候选人为了确保当地每一家重要媒体都能得到有关他的所有信息和材料,必须到每一地区进行宣传,而不再以州为单位旅行。

媒介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有效推动了文本理论与语文素养的发展。并且国内最新研究表明,语文课程教学已经不仅局限在口头上与语言表达上面了,增添了较为新颖的视像语言。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前初步确定了以媒介为主题的教学内容,本文应用行动研究以及叙事研究的形式,有效梳理并论述了国内外与问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状况。为了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有效推行媒介素养的教学概念,将语文媒介素养课程开发过程呈现出来,并总结相应的成功经验,对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校本课程;语文媒介;素养;培育

【分类号】G633.3

一、导言

這种新课程语文教学形式的导入,一定要使用媒介素养介入的形式进行,并且语文新课程教学需要由媒介素养教育的介入,目前语文教学课堂已经不能够避免媒介介入的发展现实,并且媒介语言已经逐步成为语文课程中较为新颖的发展方向。社会环境已经对语文素质教学提出全新教学标准要求。

二、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的概况

(一)媒介素养对语文课程内容学习的意义

事实上媒介素养主要说的就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一种解读,学生需要培养较好的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被社会发展、个人生活的需求应用。

随着新课程标准不断推行,媒介素养教学逐步为学生提供非常广阔的学习空间,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已经发生很大改变,但实际上语文教学仍旧缺乏较为鲜活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不能够找到较为良好地的学习点进行。这种教学形式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较好的选择,应用现代传媒沟通形式获取的内容是双向的,并且信息发布者与接受者之间互动默契已经逐步转变成为媒介发展的关键点,应用合作、探究学习形式就是为了有效改变其学习形式。

(二)国内外语文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媒介素养研究内容还控制在起步阶段,相应项目研究者工作还局限于一些基础项目研究中,真正意义上自主研究并没有得到真正发展。媒介对中国学生的影响正在一步步加强,怎么样引导学生正确接收相应的媒介信息,促使学生能够有效观测到传媒信息,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批判掌握已经越来越重要。事实上,语文媒介教学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很长一段实践发展,我国理论研究内容较为薄弱,大多数教师仍旧停留在获取新闻事实以及把握新闻结构等教学形式上。另外,怎么样促使学生能够在范围广泛的书报刊中准确、快速的获取信息,提出其中重要内容并表述出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

在研究语文媒介素养培育的时候,其重点内容都是经由行动研究历程进行的,针对这样的发展状况,详细研究流程如下:

首先,是准备阶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媒介素养的重点内容。之后将语文课程开发原理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原理进行结合,之后确定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之后选取适当教学方式,最终才能够形成语文媒介素养规划方案。最后将其融入教学设计内容之中。

其次,是校本课程开发语文媒介素养培养的阶段。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在现有教学经验基础上对校本课程进行设计研究,之后就能够形成实践初稿。然后依照校本课程相关内容开展正确培训项目,之后对其进行反思整理。

最后,就是对其进行定稿,整理实验教案。

四、校本课程开发即培育过程

依照上文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文课堂环境之中,就能够对其系统性、依照次序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设计,之后就能够形成语文课程教育重点内容。

首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定位,需找到正确的课程教育目标,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较为完善、客观的评价形式,在选择教材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发展状况出发,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要对其更好地进行具体内容设计,为了促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就能够这样设计相应教学环节,事先界定基本概念,并将其作为今后学习活动进行的基础,之后再帮助学生正确识图,再次基础上促使学生能够拥有截图、批判的能力。教师在正常教学的时候,需要对各个单元之间关系进行由深入浅顺序进行。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相应教学内容。

五、结果调查分析和设想

本节主要谈论的是语文素养实践历程完成之后,审查学生获得的改变,这一章节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变化分析,能够有效见证经过这样学习形式之后的成长。教师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课程学习的状况,能够进行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实际数据表明这种媒介素养教学形式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因此,在语文课堂环境中加强语文媒介素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语文媒介素養的培育在今后发展阶段,需要尽量争取政策方面支持,有效研发出较为成熟的课程学习体系,有效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这样才能够促使语文媒介素养培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六、若干建议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今后语文媒介素养教育上一定要积极营造良好地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应用一切机会进行,促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

2.安排内容灵活的学习形式。教师在安排相应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灵活。学校需要在校本选修时间内,促使语文媒介素养能够真正进入到课堂环境之中,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教师在选定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就不用担心时间不够的问题。

3.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学习思想。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思想,并且这也是校本课程学习中较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在不断形成的议题中,只有积极思考,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语文实践,促使语文媒介素养能够更具有生命力。

4.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形式。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个语言教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改革方面的问题,其需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设计者与组织者。并且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与内容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些差别。媒介式教学形式首先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在课堂内进行的一种媒介实践活动是媒介素养生成的主要依托。这些课堂活动形式都能够有效展示出媒介素养的重要作用,这些都为语文课堂环境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双.试论需求主导模式校本课程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刘奔.抚顺市本土文化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价值及实施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王林.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媒介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媒介集团化是世界媒介发展的大趋势之一,中国媒介在集团化发展上开始了有益的探索。媒介集团化发端于西方国家,因此,要了解媒介集团化这个问题,西方媒介的集团化发展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西方媒介的集团化

报业集团出现的社会历史原因,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讲,主要是媒介外部成长的需要。关于西方媒介的许多调查报告指出:同一报业市场的竞争,最后必然导致少数竞争者主宰市场。有个“拇指定律”形象地描述了这种状态:20%的产品占了整个市场销售的80%。

从西方媒介集团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某些规律:

1、兼并、联合、重组,走集团化道路,是西方媒介集团发展壮大的主要途径。

综观当今世界传媒集团的发展态势,不难发现几乎大的传媒集团都在实施吞并中小传媒公司的战略,以迅速扩张自己。导致媒介集团化迅速发展的原因,诚如约翰·勒文等言,“最根本的原因是媒介公司赢利极为丰厚。”①媒介经济的丰厚利润像磁石一般吸引着财团的投资,而媒介集团本身对利润的追逐使兼并进一步加剧。由此可见,媒介集团化趋势的加剧也就不足为奇了。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在1999年的总收入是360亿元人民币②,约45亿美元。这个数字还不及六大跨国媒介公司中排在末位的新闻集团在2000年中收入的三分之一!难怪有学者形容这个现象为媒介产业中“在全球范围内被少数几个媒介集团支配的趋势”③。

在六大跨国媒介集团的发展历程中,兼并和收购是重要手段。在美国和欧洲,媒介兼并与收购案例在上个世纪90年代总的来说呈上升趋势:

2、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是西方媒介集团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征。

西方媒介集团不仅在推行多元化的产业运作方面硕果累累,而且在推进产业的纵向一体化,形成上中下游紧密联系的产业价值链条上,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也令人折服。信息资源的一次、两次乃至多次的开发利用在其产业运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它们都加紧了跨国经营的步伐,以实现其规模经营的目的。诚如学界所言,“当今西方各国,新闻媒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新闻媒体纯粹是本国的,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新闻媒体只在本国经营,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⑤

3、传统媒体与网络的结盟,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是当前西方媒介集团发展的主要潮流。

在多媒体时代,无论是何种形态的信息,一经数字技术的处理,都可以整合为同一的数字化信息,过去不同形态的媒体信息的壁垒已被打破,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传媒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媒体之间的融合得到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4、政府主导、政策扶持、法制完善是西方媒介集团发展壮大的制度保障。

西方媒介集团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一个规模,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集中化变革,与政府随着社会、产业的发展不断修正、补充法律,扶持本国传媒企业扩张,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关。欧美发达地区的媒介集团化趋势是媒介业发展成熟之后的产物。在媒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对公众负责之后,政府方开始对其撤销管制,使其过渡到市场化,造就了如今风起云涌的巨型媒介集团扩张格局。

我国传媒产业的集团化现状

综观当前中国的大型媒介集团,基本是以行政手段组合集团,缺乏集团生存的土壤和条件。可以说,如今在国内的媒介集团并不是完全出于需要才去组合,而是一种扩大的行政手段,他们也并不完全自负盈亏,从而造成了目前我国媒介集团的市场化运作并不成熟的现状。因此,培育和建立市场机制,是我国传媒集团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的首要任务之一。

1996年,中宣部批准《广州日报》挂牌作为全国第一家报业集团试点,从而拉开了媒介集团化的序幕。媒介能够集团化可以说是市场经济体制为其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以《广州日报》为例,1981年发行量是20万份,1996年是61万份,1990年经营利润2000万元,1996年是3.6亿元。但是,像《广州日报》这样具有集团实力的媒介毕竟不多,从现有的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的组成、批准过程来看,政府在媒介集团化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国已组建了26家报业集团,无论是在发行量还是在广告经营额上,都占据了中国报业市场的半壁江山。2001年4月份后,上海、北京也先后成立了广播影视集团。这些媒介集团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组织建设上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我国媒介产业在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外来挑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方传媒集团化发展的启示

1、“内容第一”是永远的真理

“内容第一”始终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传媒产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应该视为是一个趋势,正确的路线应该是:先做强,后做大 ;或者为了做强而做大。而“做强”的第一要义在于内容的打造。⑥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数字、互动媒体,其本质都在于以品质的提高来吸引观众。

2、受众至上,服务第一

中国的媒介产业应该越来越明确服务至上,服务也是可出售的商品这样的概念。

事实和数据都表明,一个服务产业做得好的媒介集团,他们的受众忠诚度和满意率往往也比较高。

注释:

①转引自彭彦.美国出版业透视(三)——美国期刊.J.http//www.culindustries.com/news/displaynews.asp?id=181.

② Zhou(ed.), Media Industry in China(Beijing: Guangming Press, 2002), P33

③Herman, Edward S. and Robert W. McChesney, Global Media, Cassell 1997

④ 曾华国 《媒体的扩张》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4 P94

⑤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⑥数据来源:BBC.BBC annual report 2002-2003 A

参考文献:

①支庭荣:《媒介管理》

②《中国出版》2001年

③《中国报业》2001年

④(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展江、殷文主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⑤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⑥蒋继春:《迪斯尼帝国》,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⑦曾文经:《传媒的魔力》,时事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⑧张正焉、孔岩、尹少文:《WTO与中国文化产业政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上一篇:基金调查报告下一篇:国庆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