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论文范文

2023-10-09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1篇

从思想政治课的自身特点来看,政治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重视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形成和转变进行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反思性。

一、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永无止境的追求,是反思性教学的使命。反思性教学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仅想知道自己的教学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原因进行思考,再追问几个“为什么”?这种“追问”,有助于帮助教师增强问题意识,永不停歇地追求教学的更高层次,以便在深入反思中完善教学。当教学反思成为一种职业习惯的时候,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正在走向成熟。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在反思性教学中,学会教学是直接目的,学会学习是终极目的。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学会教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学生通过反思能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开拓出一条由已知通向未知的道路,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提高学习效率。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个具体的学习环节进行全面的反思。反思对每个环节所涉及的知识认识是否达到要求标准:如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对知识本质属性把握的程度,这些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建立联系的程度,对知识表达形式掌握的程度,对原有的知识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原有的认识有什么欠缺之处?这种欠缺是如何造成的等等。通过多方面的反思,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与教师“学会教学”相统一。

二、反思性教学的措施和步骤

(一)课前反思

它是对过去的教育经验教训进行反思,使未来的教学设计建立在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可分为两个部分:

1. 备课反思

教师要反思一味遵循教材、囿于教材进行教学的教训,在新的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找出新、旧教材的异同并创造性发现新的内容,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特点备课、执教,做到因材施教。

2. 对预习指导的反思

预习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探索的欲望和热情,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因而,在每次预习指导结束后,都要就预习的组织形式、预习的过程、预习效果进行反思,使预习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服务。

(二)课中反思

即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出现的顺序、难易程度、学生接受状况、课堂管理、教学技能的应用、师生互动、时间安排等。?这是反思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点。

1. 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反思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它不仅仅是设计教学内容,还包括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预案、课堂生成问题的处理等。一堂课下来,教师应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课堂问题处理是否恰当、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得当?能否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 反思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学生,给他们以“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进行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放开胆子说话,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都是同一个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都可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合作交流。通过相互间的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促使教师真正成为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角色。

3. 反思对学生的评价。

每节课后,我们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反思:这节课是否注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是否关注了学生和生活世界;是否最大程度的开发教材;是否关注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这才能促进教学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课后反思

1. 反思成功的教学经验

每一节政治课,哪怕再失败的课堂也会有成功或可取之处。教师在获得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后及时进行反思,就能从盲目的行为提升为自觉的行为,从感性的认识提升到理性的感悟,从偶然的收获走向必然的成功。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进入“角色”,往往“灵感”顿生,从而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成功案例。而这些“灵感”常常会“突然而至,悄然而去”,若不及时给予记录,便会遗忘,令人遗憾。因此,我们就必须在课后反思产生这些成功或精彩场面的原因所在,并计划如何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再创成功和精彩场面。同时,还可总结和反思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如何迸发出来的,以便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 反思教学中的遗憾和失误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种遗憾的教学”。因为,不管课前教师如何精心设计、周密考虑,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个性、阅历的不同,到头来,总会留下许许多多的遗憾。教师如果不对这些遗憾进行反思,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还会贻误学生,给学生以思想上、思维上的误导。教师可通过创办“教学诊所”、撰写“教学病历”、开设“病例处方”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反思,找出失误原因,采取补救措施。这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水平超越自我,不断取得进步。

在新一轮课改正在进行的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另一方面要转变理念,注重反思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细微的成功或失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反思教学给他们所带来的快乐和收获。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更好的进行数学教学反思已经成为当前高中数学教师比较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教师需积极转换教学理念,有效结合高中学生性格能力特点因素,制定出对应教学策略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更有助于学生数学成绩及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升,实现良好教学成效。本文结合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具体阐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探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新课程背景;现状

高中数学教师需摒弃以往枯燥教学形式,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综合考虑到学生个性特点及学习理解能力等因素制定出对应有效教学策略方法。既可以契合学生天性特点,活跃教学氛围,又极大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提升,培养出全方位素质人才。

一、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现阶段,部分高中数学教师没有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还应用着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一些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也未能有效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特点因素,课堂上没有和学生展开积极互动交流。忽视了学生教学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氛围也得不到良好改善。直接影响学生数学成绩及综合素养全面提升,无法良好践行数学教学成效。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探析

(一)将教学内容与微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摒棄以往陈旧单一的教学形式。将教材内容和微课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起来,以更好的契合学生个性特点,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课堂知识点,显著提升其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及核心素养,良好践行课堂教学实效。

譬如,当数学教师教授至《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知识点时,就良好的将微课教学应用到课堂中。课堂开始,教师以回忆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之前学习过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相关知识,进而延展到利用其解三角形应用例子。如教师引导教授学生在解决斜三角形方面应用习题的过程中,就一定要认真理解习题大意,区分未知及已知并依此画出对应示意图。其次,再依据已知的条件和最终求解目标,将求解量和已知量归结在相应三角形内,构建解斜三角形数学模型。最后,依据正弦定理或者余弦定理来正确得出最终数学模型解。与此同时,数学教师还向学生们阐述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具有的广泛应用价值,可以帮助人们良好测量解决实际不能到达的高度距离数值等。教师利用这种生动互动形式,一方面引发学生学习参与热度,使课堂教学氛围不再枯燥;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探究意识,显著提升其学习成绩及数学综合素养,满足了新时期高中数学教学需要。

(二)复习课堂上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知识点

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已学知识点的梳理巩固亦是教学环节中关键要素。高中数学教师需积极转换教育理念,以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梳理巩固学过相关数学知识,并遵循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总结顺序。复习课堂上,教师先引导学生回想之前学过的重点知识内容,帮助其进入良好的复习情境。待初步复习总结后,数学教师对其进行了遗漏补缺,将日常学习解题中学生经常反复出现的错误重点标注讲解,以踏实学生数学知识基础,并使其在面对其它类似习题类型时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良好实效。与此同时,教师根据复习课堂上重点阐述知识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综合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认真解答,并在审题做题过程中良好的梳理对应知识点,更好的提升其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还如,数学教师可定期在课堂上组织相关数学知识竞赛,并给与最终优胜者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课堂上积极开展互动教学活动

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实际课堂上多组织开展互动教学活动。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加强师生、学生间情感沟通程度,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实现互动教学实效。譬如,教师可以多借助学校的多媒体功能教室,利用其直观、生动的演示效果,更好的阐释教学知识。教师在课前会依据要讲述内容设计出对应的多媒体课件系统,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正式教授时,教师还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环节中,并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大胆说出个人的解题思路。还如,教师在课堂上以知识竞赛的方式,设定一定形式的物质名誉奖项。通过这种形式引发出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培养提升其数学探究思维,增进师生情感密度。数学教师可以每周选定一节课时作为数学竞赛时间。竞赛时间为40-50分钟,主要分为笔试和口试两个环节。班级学生不仅要答完笔试题目,还要进行之后的口试竞赛,最终取综合成绩最高者为冠军。数学教师通过开展别开生面的互动教学引导模式,既改善了课堂学习氛围,增进师生、学生间互动交流频率,又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问题探究意识,全面促进学生数学成绩和综合素养提高,有效践行了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四)成立班级数学学习网络小组

教师可以利用便捷的网络方式,以班级为单位组建一些数学学习群组。不仅可以平衡学生间成绩差异,更培养了学生新时期信息意识,加强了学生间互动交流程度,将枯燥呆板的数学学习转化为生动有趣的互动活动。让学生们由畏难抗拒学习数学,到真心喜欢上数学学习,并且能实时有效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难点,显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数学知识掌握程度。

(五)开展小组形式作业评改活动

数学教师在讲评课上,不仅要为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更要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通过小组互动形式来促进讲评实效。比如,教师在为学生完成作业习题讲评后,可以将班级学生依照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科学划分为5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讲评活动。即在良好掌握教师之前讲评重点后,学生以自己理解后的语言为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讲评。小组每位成员都有讲评的机会,并且还可以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一时间,教室内的学习氛围异常活跃。教师不时会巡视旁听各小组成员间的习题讲评内容,对于其中独特见解给与充分肯定,针对讲评中的不足也给以积极引导指正。最后,教师鼓励各小组成员间评选出各自的讲评标兵,同时要求这几位讲评标兵分别到讲台上为学生们进行习题讲评。数学教师通过这样别开生面的教学互动形式,不仅有效契合高中生求知欲、好胜心强性格特点,更增进了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互动交流,帮助学生良好巩固已学知识点,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综合成绩及核心素养,从而培养出具有全方位素质的新时期人才。

(六)从测试及作业中归纳错误资源

数学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知识讲授,还要侧重从日常测试及作业评改中找出、归纳经典错误资源。利用这些学生易出现的错误问题,及时纠正引导学生的数学解题思路及方法,避免学生走弯路。学生在进行作业及习题练习中,是会因马虎或者思路偏移而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不要一味指责学生的错误,而需有效利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错误习题,为学生进行重点讲解指导。使学生再面对类似题型时不会出现同样错误,更好的掌握对应知识点,进而体现出错误资源的价值效应。平时教师在批改学生的数学作业及测试试卷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错误。教师将这些错误点归纳整理,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类错误题型,进行重点耐心纠错讲解;待学生理解掌握后,再设置出针对性的专门试卷。这样不仅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改正错误问题,更能确切了解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实际掌握情况。此外,数学教师还要求学生把日常作業及课堂习题练习中出现的错题,都归纳整理在专门的错题本上,并在下面写下正确答案,也可以记录教师没讲过的解题思路,待课堂上课时与教师求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首先简述了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状况,随之论述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有效策略探究。素质教育环境下,数学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方法,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开展实行多元化、互动性教学活动。因材施教、快乐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及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但汉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12(9):157

[2]蔡乃慧,张一鸣.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实践反思[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9,15(9):194

[3]俞益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速读(下旬),2018,16(12):53

[4]毛晓蓉.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8,19(78):62,64

[5]谢宝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17(24):39-40

(宣汉县南坝中学,四川 达州 636164)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3篇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以致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的重要性,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地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无处无“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 1

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特别是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以致有些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

二是写作。高再明老师曾向我推荐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该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国平先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4篇

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所以指导学生朗读尤为重要。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老师通过流畅自如,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文言文比较短小,所以我在课堂上直接出示全文,标号停顿记号,让学生在书上做好停顿记号,这样能流利的朗读古文。在这堂课中,采用以教师为线,以读为面的教学方法,收到良好效果。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学弈》讲了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是对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育。《两小儿辩日》中我们看到文句对仗工整,两小儿辩论的言之有理。这不失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好的典范。可见古代儿童说话就讲求逻辑推理性,虽然当时的科学不发达,没有先进的仪器进行测量、考证,但是他们善于思考,积极动脑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知道创造发明就是从质疑开始。另外文中也传达了一种信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可贵的是孟子很诚实的承认自己无法评判,事实求是的认识事物。

因此从文言文的教学中,对于我们学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中国古代的一种为人处事的一些方法,也让孩子们对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有了更多的感性,让我们有机会去读古文,走进我们丰富多彩的古文化。 2课《匆匆》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教学以读为主线,以《长歌行》导入新课,以读激情:时间匆匆而逝的无奈之情,没有把握好时间的惋惜之情、自责之情;以读导练,“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洗手的时候,日子从脸盆中过去;„„”,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较好的是:

1. 整体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在读中使读者与作者、文本对话。 2. 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及探究了它的表现美。 3. 使阅读中领悟到

的语言表现形成迁移到了写作。 不足之处:有些相关背景知识没有引导学生去掌握。因此,语言的感悟还不是很到位。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多。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

3课《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在上《桃花心木》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读了课文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让学生反复读种树人给树木浇水的句子,使学生从心中产生了疑问,出现了矛盾的心理,种树人这样做到底有没有道理呢?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不仅使作者悟出了道理,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认识本课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种树人的一番话,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我来讲他们听,我只起到一个牵针引线的作用,也真正的让学生在学习上独立自主。在学生的朗读指导上还不够精,学生以奇怪的语气朗读浇水的句子,在语气不到位的情况下没有及时的进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读后,没有具体的评价,我的鼓励性语言也不够多,没有带动起学生的气氛,导致我和学生都没有进入到状态当中,因此感觉我与学生有些脱节了,不过这次从备课到讲课我都收获到了很多,我想我以后一定会多参加这样的教学活动,多学习,多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课《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顶碗少年》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赵丽宏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新弦的杂技表演——一位少年顶一摞瓷碗进行表演,在做一个大幅度动作时,第一次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重新表演,第二次又失败了,他仍旧镇定下来继续表演,第三次终于成功了。这件事给作者带来了人生的启示。全文紧紧围绕这场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 以往类似的文章,我常常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来分析、体会表演的紧张、精彩。可这次我灵机一动,是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渎自悟。可教学时,总得有一根线来拨动学生的“思”弦呀!于是,我抓住了“顶碗”中的“碗”,找出几处描写碗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到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

在读第一次表演时,学生悟到了“敬佩”——对少年精彩表演的敬佩,“失望”——对少年表演失误的失望。然后借助文章中的语言理解、朗读,学习效果十分理想。同样第

3、

4、5段的学习也是采用这样的方法,课堂气氛显得活跃起来,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课文的研读中去,对少年高超的技艺、失败之后的不放弃感悟得十分深刻。这样,对课文的研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5课《手指》教学反思

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本文时,我按照“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细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让学生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这篇文章形象生动,句子幽默风趣,学生非常喜欢。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与班级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孩子们团结就是力量,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等,尝试让学生就五根手指编一个童话故事,学生们兴趣盎然,都展开了自己合理的想象,编的童话故事非常具有可读性,可以说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学得投入,教师教得高兴,教学效果显著。 6课《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欲罢不能。一节课下来,我欣喜地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一切都源于──生活这个最好的老师。 7课《藏戏》教学反思 教学本篇课文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 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 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藏族的文化。

首先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熟课文,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第三,引导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段画画批批,交流收获体会,积累语言。老师在此过程中穿针引线,释疑解惑,激励点拨,归纳提炼,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最后赏析文章,读一读,谈一谈感受,学生针对此环节谈得感受非常深刻,并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我在指导学习完客家民居后,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孩子自学傣家竹楼一部分,并进行课外拓展——请女儿当导游解说资料袋中四种民居的特点。虽然她的课外知识得到了拓展,但语文课的味道淡了,更像是一节综合实践课。我让女儿把课文读给我听时,发现虽然读得流利却没有感情,对各具特色的民居文化并没有感受。由此我想到语文教学如果少了语言的感受,孩子的心中是积淀不了东西的!

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9课《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运用音乐《达坂城的姑娘》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西域风情,这一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不仅融入了文章,而且积极性也被激发了出来,能够完全投入地思考我提出的问题,在他们交流的同时,我又以引导性的提问使学生主动地感受文本,在富有表现力和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上做深入讨论,学生们不仅抓住了关键词句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且还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一名学生发现文中用到很多具有强烈新疆地方色彩的词语如“都帕”、“艾得来斯”等,我便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有没有同样的词语或者句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经过共同的思考,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些词句能够体现出强烈的西域色彩,让读者感到自己身处新疆。 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反思

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发挥小组的合作性,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说话。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真正领会到了革命先烈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激发出了学生心灵深处最细腻的感受。但课堂上也暴露出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分工不够明确,合作的效率比较低,学困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合作中的问题,这也正说明我在日常的工作中对小组合作指导的不够,学生还没有学会真正有效率的合作方法。我想今后我应该深入到小组中,或者定期跟踪某一个小组,以便及时发现合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对独立阅读教学的尝试,其中有许多的不足,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的去探索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努力更新思想观念,因为我坚信——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新课程设计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人地位,给学生创设参与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味成功。 11课《灯光》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围绕“灯光”记叙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上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边读边做批注,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在课堂上抓住了“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理解,然后在小组讨论时结合重点词语谈郝副营长给自己留下的

印象。在理解“多好啊”三个字时,引导学生想象: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检查阅读效果时,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学生读了这篇课文,能畅谈当前的形势,有的学生谈到在当今中国的城市、农村遍地灯光,天安门广场更是华灯璀璨,但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像郝副营长那样的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高尚精神。 12课《为人民服务》的教学反思

今天讲了第一单元的第4课<<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央警卫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讲演,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传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讲演稿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由于这篇课文产生的年代特殊性,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由于这篇课文题材的特殊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议论文,给我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大致内容,其次让学生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教学结构,再找出论点论据,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议论的表达方式,最后朗读课文完美结束。上课的效果还不错,课后我还布置了一个小论点让大家以此进行充分论述写成小议论文。课后练笔对学生议论文的掌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3课《一夜的工作》的课后反思

引发想象,促进感知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如何让学生在扎实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总理的可贵品质和作者的真挚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想象能力呢?在《一夜的工作》的教学中,执教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了明显的成效。首先是对比想象,促进感知。为使学生从课文内容中具体感受总理生活的简朴、工作的辛苦,执教者以“面对总理的办公室那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你想总理里面的陈设可能会怎样?”“面对那一叠一尺来厚的文件,你想总理可能怎么批阅?”等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原有的生活储蓄,凭借想象,创造想象,以形成与课文相反、相对的情景,在此基础上,执教者又以“走进周总理的办公室,出现在你眼前的又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等问题,引导学生步入课文情景,与想象情景与课文情景的对比中深切感悟总理的可贵品质。其次,是活化想象,外化感受。为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总理“生活简朴,忘我工作”的可贵品质,执教者以“如果你是作者,会对总理说些什么呢?”等引导学生充当角色进入情景,设身处地地感受此情此景,从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振,情感共鸣,以外化内心感受促情感体验,加深对人物特点的理解。另外,在这一教学片断不是教师一言堂,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淋漓尽致地表达,学生的个性也能充分展示,在这样师生、生生互动中使大家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品质,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 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后反思

六年级语文教学本课,我首先让同学们说说除夕晚上自己和家人在做什么?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说:除夕晚上,和爸爸妈妈一起开心地放烟火;有的说:除夕晚上,和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大家一起真开心。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卖火柴的小女孩除夕之夜是怎样度过的?由此导入新课。接着引导孩子们讨论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夜的情景,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比较,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饥饿、寒冷、孤独、贫穷的艰难处境,萌发同情和帮助她的愿望。

我顺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离你家很近,你会怎么办?你还会做什么事?孩子们争先恐后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有的说:我会请卖火柴的小女孩到我家里去,把我的鞋给她穿,;有的说:我会请请卖火柴的小女孩到我家里去,让她和我们一起吃年夜饭。这样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充分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意境,萌发了学生同情并帮助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强烈愿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5课《凡卡》一文教后反思

《凡卡》这篇文章是100多年前俄国著名的作家契柯夫写的一篇小说,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由于沙皇政府残酷统治,社会非常黑暗,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深受老板剥削压迫,连儿童也不能幸免。由于时代的不同,学生对课文内容不易理解。

我教《凡卡》一文时,主要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觉。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激发他们对凡卡的同情心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憎恨,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我还着重引导文中的插图(课件)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然后让学生对比,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最后讨论解决,这样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文章的插图描绘圣诞节前夜,凡卡等老板一家人到教堂做礼拜时,偷偷地给爷爷写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后,有一个昏暗的神像,一边高大的鞋架上摆满了楦头„„而文中有一句“我原来跑回村子后,可是我没有鞋穿,又怕冷。”当讲到这里时,有的学生就问:“鞋店那么多鞋,凡卡为什么不拿一双来穿呢?”有的学生就说:“老板十分凶残,有一次伙计叫他去偷黄瓜,结果被老板毒打一顿,况且一双鞋比黄瓜还值钱。”有的说:“鞋是老板要卖的,凡卡这个孤苦零丁的孩子,哪能买得起?”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疑问,我接着问:“那样的大冷天,凡卡双脚都冻红了,为什么不送他双鞋呢?”经过讨论,学生就明白,有钱人是不会同情、可怜穷孩子的,而穷孩子只有受虐待,可见这个社会多么不公平、不合理啊!这样做对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本课我上的是组内课,备课时间较长,考虑的也较多,所以效果还不错。课后,我也找同组的老师虚心请教,以便今后更 好的工作。

16课《鲁滨孙漂流记》 教学反思

作为单元整组教学中的一节部分感悟课,我力图以单元整组教学的理念来指导教学设计。如果说段老师的导读课是属于策略型的学习形式,学生通过学习交流补充,达成学法上的共识,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那么我的部分感悟课就是实践和运用这学习的方法。基于此,我的这次教学设计从以下几点进行落实。 1.以导读课上的学习计划展开过程。上课一开始便回顾出导读课上制订的学习计划,并交流课前学习情况。课中围绕学习计划中的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关注人物命运开展学习。在课快结束时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计划中的学习后策略展开活动。同时,教学过程总注意提醒学生积累学习方法,为《汤姆·索亚历险记》、《口语交际》和《习作》积累经验,以体现教材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整合。

2.用读“整本书”的要求进行指导。本课“作品梗概+精彩片段”的呈现形式,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还没有出现过,这一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其特点在于,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全貌的基础上读其中的精彩片段,由感知整体到深入部分,读精彩片段后更想读整部的作品,驱动学生读“整本的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梗概把握作品主要内容,通过学习精彩片段体会人物情感,并学会寻找梗概和精彩片段的连接点。这样,课上读梗概,读片段,课后读原著,不断加强对读“整本的书”的引领力度。这些学习方法将迁移到下一课的学习中。

3.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切入教学重点。精彩片段中“好处”、“坏处”对照表,是本课最具特色的表达方式。通过这一内容和形式,既体现了鲁滨孙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又能帮助学生今后用这样的方法克服困难。通过自读自悟----对照比较---对读感悟,落实知识、方法、态度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这个教学重点的突破,也为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学会生存”的话题交流打下基础。

课堂是活生生的,有灵性的,在实际的操作中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今天的试教我觉得几个大的框架和流程走得比较顺利,但是在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孩子深入会文,和真正激发学习兴趣上做得还不够。不知道是对三班的学生不够了解还是自己的投入状态不够,这节课下来,觉得很多环节都没有充分展开。在概括主要内容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居然还把比较“好处坏处”对照表,体会表达方式的环节遗漏了,真是很不应该。第三,感悟不是谈出来的而是学生真真实实体悟出来的。比如在师生合作读“对比表”的时候,太严肃,渲染气氛的音乐过于悲壮,不能体现人物内心的斗争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教育。老师用教低沉的声音朗读坏处也给了学生一个示范,在学生还没有走入那种内心斗争,说服自己生存下去的情境时开始了朗读,声音过于低沉,情感过于悲伤,缺乏了积极的因素。 1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反思

学习梗概的时候我只为孩子们提出了两个问题:

1、通过读梗概,汤姆·索亚经历了几次历险?

2、你最喜欢哪次历险,为什么?孩子们经过自学讨论很快就迫不及待地举手要求交流。特别是第二个问题,孩子们讨论的兴趣很高,有一个孩子在谈自己为什么喜欢三个人到杰克逊岛上过无拘无束地“海盗生活”的时候这样说到:“我觉得这段描写岛上景色的句子特别美丽,而且描写这几个小孩子的自由快乐的句子也特别能打动人。”于是我迅速抓住这个孩子的发言,引导孩子们去有滋有味地朗读的句子。从孩子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他们的兴奋与高兴。在小结的时候我说:“孩子们,为什么我们能深深地喜欢这段文字呢?我们为什么能读了这段文字后有满心的愉悦呢?这是文字的魅力在吸引我们,这也是文字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孩子都似乎有所悟。

在教学精彩片段的片段的时候同样我只让学生先弄清精彩片段里主要为我们讲述了什么,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片段去细读,最后我让学生扮演汤姆为全班同学讲述在洞中的奇遇。在孩子们交流自己喜欢的片段的时候,我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悟,让他们去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我觉得整个教学过程中最精彩的要算孩子们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讲故事了。一个个孩子都尽情地发挥想象,展开了合理的想象。当学生进入了情境之后就会觉得40分钟实在是太短暂了,尽管这节课是上午的最后一节课,铃声响起了,但是孩子们没有丝毫要急着出教室门去吃饭的意思。还有许多孩子跃跃欲试想到台前为大家讲故事。于是我灵机一动,让孩子们写小练笔,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汤姆的洞中奇遇记。并许诺孩子们找个晚自习的时间来交流,评出最优秀的小练笔。

我觉得我在教学这一课中孩子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初步领略了语言文字带给他们的奇特感受,我想,只要如是地带着孩子们去品位去感悟的话,孩子们一定会爱上中国的语言文字的。 18课《跨越百年的美丽》课后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力求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教学原则。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新课标高年级的阅读要求,主要采用“质疑问难——理解感悟——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预设时,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特点,让学生运用问、画、批、读、议等方法,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流露情感,发展语言,从而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同时,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如补充阅读材料、居里夫人演讲视频等,填补思维空白,搭建学生与文本的桥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当然,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加上本人经验与能力的不足,所以在这节课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课上还有瞻顾时间,抢、赶课的心理影响,使语言文字训练的扎实有效做得不够充分。课堂应对和驾驭能力还很欠缺,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生成因素不能及时有效地把握。但不管是成功之处还是失败之笔,这堂课给我的收获还是很多的。

文中的居里夫人有着执著追求,勇于献身的精神,有着淡泊名利的品质,我想:科学领域需要如此,教学中更需要它!我相信,在以后的探索道路上,不光是我,我们八区一小每一个课题组成员,都会秉承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孜孜以求,努力探索,让我们每个人变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19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心有所动,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高年级学生字词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开课的字词学习的安排确实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21课《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作为综合性学习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原本并不太喜欢这篇文章,一则觉得它是篇略读课文,不怎么上心,二则觉得文字比较平淡,没有什么典型的语言材料可以咀嚼。 后来读着读着,发现文字虽显平淡,但感情却不平淡。作者对怀特森先生前后甚至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和感情,这一切皆因怀特森先生用极为不寻常的设计带给了我们崭新的怀疑主义。“水尝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何不就从情感冲突入手构筑对话来学习这篇文章呢?这是我最初的设想。于是,我在这堂课上就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在第二版块的学习中,力图想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至此,感觉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渐渐清晰起来。

于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我对课文的理解也跟作者看待怀特森先生一样经历了一个感情转变。这给我一个启示,当你深深地沉浸在课文的文字中,你总能发现它的可读之处,可教之处,可掘之处。这是研究这一课给我的最大收获。 语文园地反思

语文园地这次的习作要求是写父母的爱,原本以为这次的习作孩子们应该非常会写,由于去年没有提前教学,这学期时间比较短,我就拼命地赶课,所以就省去了口语交际这个环节,让我失望的是,孩子写妈妈的爱都是雨天妈妈带着自己去医院,面对千篇一律的作文,我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可能刚开始我读了两篇范文都是关于这个内容,学生的思维被我困死了就不能从细微的角度去写。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有位老师这样教学,我觉得值得学习。关于父母的爱或者孩子对父母爱的习作 这位老师从孩子们的综合性学习作业开始说起鼓励孩子谈最近做的一切.接着从理解题目入手让孩子读题说说题目要求.孩子说说出这次需要的是用具体事例来说明爸爸妈妈的爱可以用上一件或者两件. 让孩子静思一会儿结合这次作业搜索一下记忆中的事例.搜索完后再读题感受要求. 接着老师拿了事先准备的一文念给孩子们听这文章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写爸爸主要是让孩子感受到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写出人的动作.老师边念边让孩子说再结合配套用书上曾经出现过的一道训练动作的练习.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交流习作要从这方面努力. 接着让孩子们在小组中开始交流交流爸爸妈妈爱自己的一个事例。讨论时总是很热烈孩子愿意主动和小组同学交流。全班交流后学生举手上来说了在一次广超市时妈妈不让她吃零食的事她明白了那是妈妈不是因为小气而是担心她生病不让吃的。学生说完 老师稍做小结对学生说可以怎么在逛的时候写出自己对那些零食的喜欢而妈妈又怎么不让“我”吃之间的对话和我的想法。 接着老师还是为孩子念了一文这事例是比较特殊的表示妈妈对孩子的爱,主要是可以让孩子体会从小事中写父母的爱。还有学生说他和爸爸爬山时他实在太累了爬不动,爸爸背他下山到山下时家发现爸爸的脚竟然也受伤。这是体现父爱的事例 老师鼓励了他。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5篇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哦很多案例,对于案例教学我总显得不足。

对于案例的分析、问题的思考,更多的都是我在做,学生参与的很少。地理案例教学不仅能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我还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更好发挥案例研究的做勇敢。

一方面理论课要精讲讲透,深入浅出,不断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不断创设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 总之,教师要引领案例教学中谈论分析的全过程,不仅要引领学生思考、争辩,去解决案例中设定的问题,从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体会。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论文范文第6篇

月亮大班 都子涵

在2014年11月25日为了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前进农场教育科开展了“前进农场幼儿园课堂教学大奖赛”活动。此次活动要求所有教师参加,我选择的是大班艺术领域美工活动《小鱼》,本节课我根据我们班孩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3点目标:

1.激发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有参加手工活动的愿望。

2.幼儿能够大胆的进行制作,通过撕、贴等技能发展幼儿小肌肉群。 3.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点:通过撕、贴等技能发展幼儿小肌肉群。 活动难点:幼儿能够大胆的进行制作。 上完这节课,我主要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1.本节课我是以一张没有颜色的小鱼引出了故事,让孩子们自己观察出小鱼缺少什么,但在课上,有一名幼儿说小鱼没有涂颜色,我就直接告诉了孩子们,小鱼没有鱼鳞。又问孩子们是不是因为没有鱼鳞小鱼才不开心的,剥夺了孩子们想象力的发展。

2.在活动过程中我是以小故事的形式说出小鱼的鱼鳞哪去了,引导幼儿说出给小鱼粘鱼鳞,由于个人因素再加上准备的不够充分,过于紧张导致故事讲得非常快,并且语无伦次,也没有考虑孩子们是否听懂就开始让幼儿回答问题。

3.在操作前,我并没有准确的引导幼儿了解小鱼鱼鳞的生长位置,与生长方向,导致幼儿粘出来的鱼鳞七扭八歪,个别幼儿还将鱼鳞粘到了眼睛和嘴的上面。如果在操作时将彩笔发下去,让幼儿将鱼鳃画上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4.在操作过程中我高估了我们班小朋友的动手能力,导致整个班级的孩子都在座位上说:“老师我的胶粘在桌子上了,老师我的胶拿不下来了。”课堂秩序非常混乱。在动手操作时,教师的疏忽背景音乐也没有播放。

上一篇:公墓规划设计方案范文下一篇:八个带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