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理论创新范文

2023-10-06

党的理论创新范文第1篇

[摘要] 理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只有结合实际不断坚持理论创新,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永葆活力。

关键词: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

古往今来,制度更迭,理念为本。执政者的理论实践决定着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理论创新是在原基础上的提高和发展。创新理论更适应于客观规律,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强。理论创新能够推动实践活动的层次、质量不断提高和更新,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成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理论的创新、与时俱进也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注重理论创新的党,在八十多年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坚强有力的指导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

一、为什么要理论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理论创新又是一切创新的前提。马克思哲学原理关键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运动变化的。所以坚持马克思哲学的政党要有运动变化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在于有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这个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我们党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扎根实践的伟大创造。

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根本特点。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经验。坚持理论创新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党在理论上的创新必将推动新的实践不断发展,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党的建设必须理论创新。胡锦涛总书记说过:“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担当新使命要求改革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伟大事业与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是密切联系着的,以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需要改革创新;党要确保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改革创新。中国共产党关于理论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每个时代的共产党人都肩负着发展科学理论的神圣使命,都必须通过勇敢的实践和不断的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新的实践经验、新的理论创见和新的文明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的理论,在把科学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的实践中,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坚持真理、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要求。

二、如何推进理论创新

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顶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政党,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创新。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 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推动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的理论创新需要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党的理论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针对和解决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的;同时,党的理论创新,惟有真正地转化为改革发展的实践,才能发挥其生命力和指导力,才能掷地有声、落地生根。总书记上任之初就庄重地向人民承诺,“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要“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他还提出,要攻坚克难,要敢涉险滩,要啃硬骨头,体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同时,他强调干部要有担当意识,“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他亲自担任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等一些重要小组的组长,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地狠抓落实。

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只有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掌握、只有为民族文化所认同、只有与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理论创新,而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族化和时代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而要落实这一过程,就必须大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同时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族化和时代化。

三、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顺利完成党肩负的执政使命的现实需要。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把理论创新看做永葆自己生机活力的根本,而理论创新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现的。回顾我们党成立九十多年、执政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一部党史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理论创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拓中创新。

改革开放30年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世纪之交,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伟大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实践的不断开拓,理论也在不断创新。十八大以来丰富多样的理论创新成果,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一笔新的宝贵财富。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纲领和理论指南。历史经验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一条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党的理论创新范文第2篇

摘要:红色影视资源蕴含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具有独特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资源价值。在阐述红色影视资源定义及特点的基础上,从思想性、政治性、艺术性三个方面分析了红色影视资源融入“基础”课程的可行性,认为可在课堂导入、扩展和总结三个环节引入红色影视资源,在应用时要明确目标性、突出资源的典型性和时代性,要注意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红色影视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教学效果

红色影视资源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较高的历史价值和一定的艺术价值,形象直观地展现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的史实,在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发扬革命传统中体现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所蕴含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大公无私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将红色影视资源引入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堂,对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红色影视资源概述

(一)红色影视资源的定义

红色影视资源是指以电影及电视节目形态,反映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历史,体现革命精神和优秀革命传统的影视艺术资源。红色影视资源作为展现党的历史、精神和传统的载体,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思想价值以及政治价值,在展现和弘扬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红色影视资源的特点

一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和浓厚的政治色彩。红色影视资源是一种书本、课堂之外的党史、国史、国情教育资源,主要展现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体现党捍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为人民谋幸福等方面的主题思想,其弘扬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体现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二是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殊的美学力量。红色影视资源以电影电视的形态,集合了文学、绘画、摄影、戏剧、建筑、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其表现的时空非常广阔,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十分丰富,能够综合、全面和形象地展现历史人物、事件和主题思想。建国以来,我国艺术家创作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经典红色电影、电视剧,如《铁道游击队》(赵明,1956)、《亮剑》(张前、陈健,2006)、《密查》(王兵,2019)等,这些红色影视作品艺术地再现历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崇高的美学力量。

三是主体内容与思想体现着典型性与先进性。红色影视资源不同作品的精神内涵侧重点存在差异,但其人物、情节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典型性。无论是反映革命时期的英雄人物张嘎《小兵张嘎》(崔嵬,1963),还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典型人物石光荣《激情燃烧的岁月》(康洪雷,2001),都体现着人物的典型性、先进性,反映着不同时期民族精神的内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能够给受众带来感染和启迪。

二、红色影视资源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红色影视资源的思想性决定了其教学价值

“基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为培养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的高素质人才服务。红色影视作品在弘扬中國精神、坚定民族认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其思想性赋予红色影视资源一定的教学价值。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教育都要强化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只有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实际与教育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打破封闭、僵化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在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鲜活、形象的红色影视资源引入“基础”课程,能够丰富教学的手段和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发挥积极的影响。

(二)红色影视资源的政治性决定了其政治教育价值

由于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没有停止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的革命战争胜利和丰硕的经济建设成果。红色影视作品表现的有血与火的战争,也有汗水与智慧交融的砥砺前进征途,体现着鲜明的政治导向和坚定的立场,蕴含着深厚的政治价值。将红色影视资源融入“基础”课程,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党和人民的感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红色影视作品中蕴含的公仆意识、民主观念以及牺牲精神等的传播,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党的性质宗旨、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理解,这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红色影视资源的艺术形式契合当代大学生的诉求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复杂、价值取向多元,认知方式偏重直观化、个体意识趋于强化,对“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红色影视作品作为政治与艺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通过画面、音响、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表现形式展现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英雄(典型)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具有形象性、丰富性、审美性、思想性等特性,是抽象思想与具体形象之间的“桥梁”。引入优秀的红色影视作品能使“基础”课程教学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跨越,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学生乐于接受课程的内容,从而达到内心认同,对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基础”课应用红色影视资源的要点及具体措施

(一)要点

红色影视资源的来源主要有:蕴含思想政治信息的新闻联播等电视栏目(如纪录片栏目、军事专栏、历史专栏)、影视剧频道播放的红色题材电影、电视剧,腾讯、爱奇艺等视频类网站,国家主流媒体拍摄的红色题材微视频,等等。“基础”课程授课教师遵循教学需求和一定的原则进行遴选,建立红色影视资源素材库,应注意把握以下要点。

一是明确应用的目标性。红色影视资源进入课堂不仅仅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要发挥其工具作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一堂课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如何采用红色影视资源,要解决什么现实问题,预期目标是哪些(创设情境、提供佐证,化抽象为具体,抑或其他等)。围绕这些问题,甄选出符合要求的红色影视资源,再进行“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只有这样,红色影视资源的价值才能充分发挥。

二是突出资源的典型性。“基础”课程一般是大课教学,学生人数众多,授课时间有限,红色影视资源的丰富性与授课的约束条件形成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关注资源的典型性。教师在甄选红色影视资源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最具代表性、与课堂内容联系最为紧密的影视片段。在必要的时候,可对多个影视资源进行拼接组合,以集中反映问题,从而实现红色影视资源的最大化效用。

三是注意资源的时代性。红色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的时代其创作也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要充分发挥红色影视作品对学生的感染力,就要遵循时代性这一特点。教师在甄选红色影视资源素材的时候,要根据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及高校学生的特点,选择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联系最紧密的红色影视资源,以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代入感和感染力。

(二)具体措施

一是应用于课堂导入。利用红色影视资源进行课堂导入,对于快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迅速进入饱满热情的学习状态,激发对课堂内容的好奇和思考,具有显著优势。在导入环节,教师首先要对红色影视片段的背景等进行概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看懂影视片段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反映的思想,顺理成章地进入授课的情境中。比如,在《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学的课堂导入,可以播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西方敌对势力阻挠、“一带一路”特辑的微视频《共同命运》,引导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的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特性进行思考,这有助于学生结合教材深刻理解爱国主义,在时代召唤下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二是应用于课堂扩展。将红色影视资源引入“基础”课堂,其本身就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展。如何通过应用红色影视资源,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化对思想政治和法律知识的理解,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要充分发挥红色影视作品艺术化抽象思想为具体表现的优势,增强“基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帮助学生加深对新授知识的理解。比如,应用中央媒体推出的《大国崛起》《身边的感动》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影视作品,加强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和爱国情操的培养,提升高校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有助于高校构筑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家园。

三是应用于课堂总结。课堂总结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梳理归纳授课要点,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基础”课程总结阶段播放串联本节课主题思想和能够引发课后思考的影视片段,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授课内容,并进行思考。比如组织观看《永不磨灭的番号》《我的兄弟叫顺溜》《走向共和》等优秀影视片段,以感性来激发情感、触动心灵,唤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判断,对其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产生正面影响。

四、红色影视资源应用于“基础”课教学的实效与反思

(一)教学实效

一是丰富“基础”课程的教育资源。红色影视资源具有其他教学资源所没有的隐性教育功能,通过运用红色影视资源有助于大学生在还原历史情境中理解其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通过引入红色影视资源,“基础”课程的教育资源得到极大的丰富,这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党带领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这为提高教师授课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增强“基础”课程的教育实效。传统的灌输式的大学思想修养课程教育模式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运用红色影视资源能再现当年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人物,以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并有效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创新的教学环境下投入“基础”课程的学习,增强“基础”课程的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以提高、情感心灵得到触动,这对于提高他们的精神品质是大有裨益的。

三是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在“基础”课程中運用红色影视资源,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有助于他们全面继承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内涵高度和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在“基础”课程中运用红色影视资源,能够帮助大学生明确大是大非,强化道德意识,防止陷入拜金主义等低俗思想和消极文化的陷阱,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辨力。红色影视资源通过艺术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使他们明确自己在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担当,从而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二)几点反思

一是要正确处理红色影视资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对于“基础”课程而言,红色影视资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要正确处理红色影视资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不能毫无根据毫无原则的滥用,而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践经验等,有选择地使用红色影视资源,促进教学活动高效有序进行。需要强调的是,红色影视资源只是教学的资源工具,并不能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此,“基础”课程中的红色影视资源引用要适时适度,不能过度依赖或者本末倒置,务求最佳教学效果。

二是要通过师生的良性互动来充分实现资源效用。教学是师生配合的双边活动,时代的变化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烙下深刻的时代印记,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具有鲜明的特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良性互动实现红色影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转化。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结合红色影视资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地进行有序引导,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学习、思考、探究,从而实现思想和认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霞.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王元元,邵源春,肖洪磊.“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

[3]苑晓杰,易丹丹.红色资源视域下高校党建的四个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

[4]梅雪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9(1).

[5]王玲,陈昱霖.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

[6]梅岚,陈高华.红色经典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J].广西社会科学,2018(2).

[7]黄鑫.浅谈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8.

[8]崔士祥.论影视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传播[J].电影评介,2018(4).

作者简介:黄春有,单位为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姚明敏,单位为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责任编辑:王宝林)

党的理论创新范文第3篇

首先,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员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党中央明确要求我们,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以,坚持不懈地用这个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及推进党建科学化的重要环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顺应党员、干部的意愿,把教育培训的重点放在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他们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其次,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迫切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党的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懂弄通,学以致用。尽管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事业奋斗是党员、干部应尽的责任,但如果考虑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尚在不断探索的未竟事业,目前尚有很多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有待解决。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要学习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着力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再次,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着力于确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今天,我们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呢,冬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反映、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同时也要在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中体现出来。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就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来说,应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实际出发,切忌以高级阶段的标准,把当下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盯到天花板上。要旗帜鲜明地阐明人性与党性修养的辩证关系,使党员明确自己的政治身份与社会角色,提倡党员的无私奉献与党组织及党的领导对每个党员的理解支持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而。

党中央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确立为“领导干部受教育、各项事业求发展、人民群众得实惠”,把改革开放中时间最长、规格最高、要求最严的一场党内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群众得实惠”上,这是党的根本宗胃的具体体现;是革命时期总

结了“左”倾错误后,以“打土豪、分田地”目标激励、动员和组织群众的成功经验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得实惠”就是对“分田地”的传承,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让释。

管理社会秩序和公共事务的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处于强势地位,在执法和管理的过程中应更多地理解和体谅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民群众。以人为本不应成为一句空话、套话。在日臻完善的法治社会中,应积极倡导广大群众,首先是要求党员、干部率先做到他人优位、集体优位、国家优位。在政府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应自觉地以人民公仆的角色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个人优位,体现私人生活优于公共生活,自治与自律优于他治与他律。唯有如此,社会才能和谐,才能确保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的实现。

党的理论创新范文第4篇

[摘要] 理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只有结合实际不断坚持理论创新,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永葆活力。

关键词: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

古往今来,制度更迭,理念为本。执政者的理论实践决定着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理论创新是在原基础上的提高和发展。创新理论更适应于客观规律,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强。理论创新能够推动实践活动的层次、质量不断提高和更新,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成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理论的创新、与时俱进也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注重理论创新的党,在八十多年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坚强有力的指导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

一、为什么要理论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理论创新又是一切创新的前提。马克思哲学原理关键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运动变化的。所以坚持马克思哲学的政党要有运动变化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在于有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这个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我们党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扎根实践的伟大创造。

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根本特点。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经验。坚持理论创新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党在理论上的创新必将推动新的实践不断发展,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党的建设必须理论创新。胡锦涛总书记说过:“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担当新使命要求改革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伟大事业与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是密切联系着的,以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需要改革创新;党要确保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改革创新。中国共产党关于理论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每个时代的共产党人都肩负着发展科学理论的神圣使命,都必须通过勇敢的实践和不断的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新的实践经验、新的理论创见和新的文明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的理论,在把科学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的实践中,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坚持真理、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要求。

二、如何推进理论创新

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顶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政党,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创新。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 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推动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的理论创新需要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党的理论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针对和解决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的;同时,党的理论创新,惟有真正地转化为改革发展的实践,才能发挥其生命力和指导力,才能掷地有声、落地生根。总书记上任之初就庄重地向人民承诺,“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要“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他还提出,要攻坚克难,要敢涉险滩,要啃硬骨头,体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同时,他强调干部要有担当意识,“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他亲自担任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等一些重要小组的组长,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地狠抓落实。

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只有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掌握、只有为民族文化所认同、只有与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理论创新,而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族化和时代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而要落实这一过程,就必须大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同时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族化和时代化。

三、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顺利完成党肩负的执政使命的现实需要。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把理论创新看做永葆自己生机活力的根本,而理论创新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现的。回顾我们党成立九十多年、执政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一部党史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理论创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拓中创新。

改革开放30年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世纪之交,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伟大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实践的不断开拓,理论也在不断创新。十八大以来丰富多样的理论创新成果,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一笔新的宝贵财富。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纲领和理论指南。历史经验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一条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党的理论创新范文第5篇

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净化执政、从政环境,也才能建立起有效的防腐倡廉制度。

一、看西方国家的廉政文化

西方国家的廉政文化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充分体现了西方政治文化的特性。其明显的特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把对人性恶的认识,与政治制度的设计联系起来,提出了“无赖假定”。即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它总是伴随着一切人,不论他们有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因此,在谈到宪政制度的设计时,18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休谟就提出:“在设计任何政府体制和确定该体制中的若干制约、监控机构时,必须把每个成员都设想成为无赖之徒,并设想他的一切作为是为了谋求私利,别无其他目标。”

二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以“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公民基本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自由主义”和“权力制衡”为核心内容的一整套政治理论。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国家权力进行分权与制衡的思想。

“文化是制度之母”,西方的政治理论,一方面为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其异常重视以权力约束权力,设计并建立起权力监督制衡的体制模式,并在政治实践中不断完善。

西方的政治理论另一方面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廉政建设,使其注重对国家公职人员的道德教化,以净化人性的“恶”。例如: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政府道德法》,1989年国会又通过了《道德改革法》,1992年联邦政府道德署再次颁布《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同时,设立道德署,作为联邦政府的道德建设指导机关。联邦政府各部门都有道德官员办公室,地方各州、市也设立了道德署或道德委员会。规定其主要职责就是制定、修订公务员道德准则;开展道德教育和培训,让公务员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逾越的边界;接受道德咨询,公务员遇到疑惑可随时通过电话、邮件或传真向道德署咨询,避免因不了解道德界限而违法等工作。这样的道德教化,增强了公务员的廉洁自律意识。

近年来,我们注意到,在透明国际清廉指数排行榜上,北欧的一些国家数年高居榜首,这些国家之所以能不用重典依然廉政,主要原因在于十分重视廉政文化的建设,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使公民养成了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气。如在芬兰,人们把贪污受贿、侵吞社会财富等行为看成是和偷盗抢劫一样的卑鄙肮脏之举,是遭人唾弃的。这样的廉政文化氛围对公务员的廉洁自律、对净化执政从政环境意义重大。

二、看洲国家的廉政文化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各具特色。在廉政文化建设中也如此,而且同样可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在近年来透明国际每年发布的廉洁指数排行榜上,新加坡稳居前五名,连续执政的人民行动党政府被公认为高效廉洁的政府。在东南亚这个腐败高发的地区,它成了一个例外。其成功经验中的一条便是“以德倡廉,使人不想贪”。所谓以德倡廉,是指通过道德教育倡导廉洁之风,树立廉洁意识,从而在思想上抵制、铲除贪污的念头,最终达到使人不想贪的效果。

在新加坡,自1959年人民行动党上台执政伊始,李光耀等党的领袖就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要致力于建立一个清廉和有道德的政府。在新加坡长期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文化是儒家文化。人民行动党执政几十年来,就以倡导儒家价值观而闻名于世。李光耀将儒家道德归结为最重要的“八德”: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在大力倡导的同时,赋予其时代性。

比如说“忠”,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忠君思想,而是赋予其现代意义。由过去的忠君转化为忠于国家,有国民意识。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归属感,即每个新加坡人都应意识到自己是新加坡人,归属于新加坡;二是国家利益第一,即新加坡公民应忠于国家、热爱国家,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国家利益为先;三是群体意识,要求新加坡公民认识到新加坡的成就是集体协作得来的,个人和群体不可分割。由于忠就意味着忠于国家、公家、群体,这些内涵是与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一己之私利的腐败水火不相容的。因此,对于维护廉洁、防止腐败无疑有积极意义。

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这样一来,儒家道德便成为维持新加坡政府廉洁的思想粮仓。当然在继承和倡导儒家核心价值的同时,人民行动党政府还非常注重吸取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如民主意识和法制精神,为新加坡的可控民

主发展和法治的建立奠定基础。新加坡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型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遏制腐败,是与人民行动党政府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分不开的。持续不断的努力,使人民行动党的执政、从政环境不断净化,这也是人民行动党一党长期连续执政,又能保持清正廉洁的公众形象的经验所在。

三、全面理解基层党组织覆盖面问题

无可否

认,实现基层党组织对基层社会的有效覆盖面,是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前提条件。

为解决覆盖面,不少地方大力开展了党组织覆盖面扩展工作。但实际情况是,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数量是如此之多,变化又是如此之快,即使我们做了巨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消除空白点”的目标。

因此,科学地确定何为党的基层组织的覆盖面问题,即以什么作为基层党组织合理的设置原则,而且以此为基础,构建符合现实情况的基层党组织网络,并使这个网络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成为一个急需得到解答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有近八千万党员,在人口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基本能够做到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党员。应该说,在基层社会中普遍建立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的全覆盖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但是,解决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并不是简单建立组织的问题。党组织的覆盖,依托于党组织的有效活动。有党员的地方有组织,有组织的地方有活动,有活动就要有成效,才能实现党的组织的无缝隙链接,这才是扩大覆盖面的根本目的。一个社区主任说得好:解决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是简单地插上党组织的旗子、挂上党组织牌子的问题,而是要栽树子。党组织要像参天大树,扎根在群众中,用自己茂盛的枝叶,为群众遮荫蔽日,为群众服好务,这样才有真正的覆盖面。

因此,组织的覆盖依托于组织功能的覆盖,没有基层组织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党组织的有效覆盖面。

借助“服务”的功能,就能够形成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通过拓宽联系群众的途径,丰富服务群众的内容,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的建设铺垫坚实的组织基础。

四、在社会治理中如何有效实现党的领导

民主制度的精髓就在于广泛民意的有序介入,社会治理就是这样一种民主制度,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一种重要途径。

社会治理格局的建设,实质上是实现了由单一的行政集权方式向民主参与方式的根本转变。这一转变极大地强化了各种社会主体的民主意识、社会政策中的公正意识以及社会事务中的责任机制,因而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社会总效率,有助于各类人和各类组织得以满足各自的需要、实现各自的愿望。

但在今天的中国,如何在社会治理的格局中,巩固我们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课题,也是保证社会治理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应对这样的挑战,一个重要前提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而这一格局的基础,就是党的基层组织“要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

现代意义上的服务,是治理体系的最基本精神和原则。它是与多元利益关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与多元的利益需求(个体的、群体的、现实的、未来的、全局的、局部的)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意义上的服务,需要依托城乡基层自治组织、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等,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它需要形成多种参与方式,结合具体实际,建立像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公民投票制度等民主化、科学化的公众利益诉求制度,使服务能够弥补“市场失灵”,也可以弥补“政府失灵”。

党的理论创新范文第6篇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1、内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五个层次,①党的阶级性,这是党的本质属性。②党的代表性,两个先锋队的表述,不 是对阶级性的修改,而是对党的群众基础的表述。③党的功能性,在各项事业中,党都需要 总揽全局,协调八方。④党的方向性, “三个代表”实际上就是讲党的政治方向,⑤党的目 的性, 在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中, 有些原来称为共产党的政党, 抛弃了最终的共产主义目标, 追求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从而蜕化为社会党或五花八门的党,这个变化的关键就 是不再追求共产主义的目标了, 从而失去了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的理由, 我们党毫不动摇 地坚持把共产主义理想目标写入党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风尚。

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内涵: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十七大党章没有改变。

2、历史发展:1—6 大称马克思列宁主义,7 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15 大确立邓小 平理论为指导思想,16 大确立“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

3、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 贡献。 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与解放的科学理论和思想体 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科学世界观完整的理论形态,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 主义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由马克思、 恩格斯创立的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无产阶级解放 运动的理论体系, 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结晶, 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 表现。马克思主义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它的主 要内容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②列宁主义的贡献提出了“一国首先胜利论”并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列宁在领导俄 国革命的实践中, 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与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 科学 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创造性地 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国家甚至单独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胜利的理论, 并领导俄国 无产阶级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斗争实践 中, 列宁还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 阐明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民族民主革命的理论, 阐明了建设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最先回答了经济落后国家能不 能和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议问题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1 ③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有两个基本的问题: 一是什么是中国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二是怎样坚持中国革命的道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贡献: 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业大国是如何开展民主 革命并取得胜利的发展道路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④邓小平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围绕这两个问题, 邓 小平理论有 12 个论断:一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 达到共同富裕; 二是社会主义阶段论; 二是社会主义道路论, 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是社会主义改革论, 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五是社会主义经济战略论,即通过“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 21 世纪中叶基本上实现现代 化;六是社会主义政治保障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七是社会主义依靠力量 论,即坚持依靠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工人阶级;八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即根据中国 国情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反对照搬西方的民主制;九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十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十一是社会主义外交战略 论:韬光养晦,广交朋友;十二是社会主义“一国两制”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理论的 历史贡献解决了在当代中国如何坚持从

本国国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的重大 理论与实践问题。 ⑤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二是怎样建设这样的党。 它的历史贡献是解决了我们党在 21 世纪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如何继续保持 党的先进性,以实现党长期执政目标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 持与时俱时,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三、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

1、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 是统筹兼顾。

2、地位: ①理论地位——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一脉相承, 承在牢牢把握住了发展这个马克思列主义的重 大主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本质上讲就是发展的理论。它的三个组成部分就是阐明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 与时俱进,进在它对发展思想的创新发展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科学发展观”是一 个全新的称谓。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 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形成了关于发展的更加深刻、更加丰富、更加系 统的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2 ②实践地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导方针。 首先表现为形成了科学的发展理念; 又 体现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具体方针政策上, 比如提出生态文明; 这体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实践性要求上,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条要求 (坚持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和改进党的建 设) ,这四条要求既是贯彻的保证,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十七大的一个突出贡献是:高举一面旗帜,坚持一条道路,提高一个理论体系。

2、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面旗帜的内涵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 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通过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联产承包、乡镇企业、经济特区、初级阶段、分三步走、区域发展、让一部分人 先富裕起来、一国两制等,都是中国特色。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到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总结的理论, 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的界定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思想?这里要澄清三个问题。 一是关于近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的时限。 近代中国上限 1840 年鸦片战争, 下限 1949 年新中国 成立(过去为 1919 年) 。现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的时限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是个有特定内涵的历史概念,十七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 展进步的旗帜。 那么讲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 就只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 二是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创新理论的内涵。1986 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几大理论成果, 可以按照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而区分为基础理论与创新理论。 第一次飞跃 的成果——毛泽东思想, 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 第二次飞跃的成果——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 ,是创新的理论。因为毛泽东思想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然指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那么就不包括毛泽东思想。当然, 不包括不等于不重要,它仍然是党的指导思想。 3 三是关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不是本源。没有从青海开始的长江源就不可能有滚滚长江向东流,但 具有

长江之名的长江,则从宜宾开始。

上一篇:博瑞公司介绍范文下一篇:低碳化学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