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设计理论范文

2023-09-20

机制设计理论范文第1篇

一、“自主学习教育与管理理念”的提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最根本的要求, 在全学科领域推广学生自主学习教育与管理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更好的开展学生自主学习与教育模式研究, 是较长时间以来的研究热点。从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属于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自主学习教育与管理理念”的提出基于以下5个方面的原因:

(一)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 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1]。通过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高校教学风气的好转, 提升教学质量。

(二) 自恢复高考以来社会上关于学校教育的呼声与期待

教育过程中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改变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理想教学状态, 普通教育阶段为了升学应考而学, 学生们多是被动的学习, 自我发挥的空间不大;而大学则应该是因为兴趣与人生规划而学, 大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动权在手者。

(三)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能力,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与工作要求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大势,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诚信能干的一线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 所有员工当然得“在其位, 谋其政”, 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战能力而努力作为。

(四) 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让教师和家长头痛的现实——手机控制了学生

在一般普通学校里, 老师与智能手机“争夺”学生的过程中, 老师“输给了”智能手机的现象并不鲜见, 而我国民办高校这种问题的情况显然更为严峻。让学生的身心都主动留课堂是授课老师必须研究解决的现实难题。

(五) 民办高校人员从紧, 师生比例与国家要求差距较大

“巧妇需为少米之炊”, 必须在思政教学管理和授课人员、财物等方面尽力挖潜, 最大化发挥现有人员、图书、网络等资源作用。

二、实施与初步成效

按照《基本要求》安排:本科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课程共14个学分, 另外加上2个学分的“形势与政策”总计16个学分;专科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7个学分, 另外加上2个学分的“形势与政策”总计9个学分[1]。如何真正落实这些要求, 有效的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我们开展了将思政课程教学分“理论课教学”、“自主实践”、“自主学习”三种形式交互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一) 课程的划分

1. 理论课教学

时间安排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理论课各24学时, 分别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理论课时40课时, 分两个学期集中授课;《形势与政策》每学期开展4次专题讲座, 共8学时。

2. 自主实践

在时间安排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各8学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6学时, 分别以“微视频”、“专题社会调查”等活动形式开展,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要求自主完成实践项目的策划与实施, 形成相应成果。学期结束, 举行微视频、社会调查报告等成果展评, 以学生最终成果评定学生此项成绩。

3. 自主学习指导

在时间安排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主学习各安排16课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安排24学时进行, 学生以行政班级为单位, 按照教学课表在指定教室参与自主学习, 授课教师全程参与、指导。

(二) 自主学习内容和形式

1.

每门课程通过课程组集体备课, 在学期末确定并按学期确定理论授课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内容。

2.

课程组根据确定的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在新学期开学前编撰完成《学生自主学习手册》, 手册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能力提升等几大板块。

3. 理论课授课完成后, 集中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指导。

(1) 采用集中自主学习指导, 固定时间和教室, 两个教学班或以上组合, 学生在学校学习平台听课或自己学习教材完成《学生自主学习手册》中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部分, 老师全程参与指导、解答, 严格课堂管理。

(2) 利用集中自主学习指导时间, 固定时间和教室, 老师全程参与组织、管理, 适当选择时局热点, 组织师生讨论, 确保正确的意识和政治方向;以此类活动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坚定政治立场。

(3) 学生完全自主学习, 学生自己在学校学习平台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等, 完成《学生自主学习手册》中的“能力提升”部分。

(三) 实践效果

1.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教师说教、灌输式向学生自觉学习、体验式学习方向发展, 改变了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固有的看法。学生们再也不认为“思政课程空洞不实, 调子高与现实相差甚远, 没有多大用处”了, 而是真正感受到:“思政课程有思想, 它可以指点大家明辨是非对错, 学会为人有道;思政课程有内涵, 它揭示事物内在本质, 告诉我们处事的方法与途径, 提升处世的能力;思政课程有情感, 它提醒我们所属位置, 人生的旅途中不能迷失了方向”[3]。

2.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由“言传身教”、“教师主控式”为主向学生“主动探讨”、“自我感悟”相辅相成方向发展, 丰富思政教学模式。

3.

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课堂到课外的延展, 改变传统的思政教学理念与形式, 并且新型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支持。

4.

在人员紧缺、课时紧张的情况下, 通过教务管理、思政教师、学生等的通力合作下, 实现了按国家要求开足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

三、需要进一步开展的探索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改革实践, 基本实现了学期初制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但毕竟是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实施过程牵涉到学校教育过程的全部方面, 还有不少的新问题, 需要进一步开展研讨;

(一)

“学生自主学习管理、指导、评价模式”如何更规范统一、可操作, 做到客观、科学?

(二) 相关比例确定的依据

自主学习与授课在时间与内容比例的确定?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考核与评价依据?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作用和地位?

(三) 教学绩效的认定如何更明确

首先是教师在自主学习中指导工作量的认定标准与依据?学生学习成效与实践作品、考试成绩、日常表现等按什么比例计算成绩?等等都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与落实。

摘要:关于贯彻实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具体举措, 各类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 开展了不同的探索。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学习、实践自觉主动性, 是一个关键。本文将课程内容划分“理论课教学”、“自主实践”、“自主学习”三种形式, 交互进行, 以期建立新的、更优化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机制。

关键词:自主学习,内容选择,机制运行

参考文献

[1] [2]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J].中华人民教育部公报, 2018 (05) :15-18.

机制设计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观组织结构创新;现代农场投资机制;农业内生增长

一、引言

根据舒尔茨对传统农业的分析,传统农业被看做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该均衡的特点在于:(1)技术状况长期内大致保持不变,即所使用的生产要素与技术长期未发生变动。(2)如果把生产要素作为收入的来源,那么,获得与持有这种生产要素的动机也是长期不变的,即人们没有增加使用传统生产要素的动力。(3)由于上述原因,传统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也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因此,传统农业实际是一种生产方式长期不发生变动、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长期停滞的小农经济。舒尔茨将传统农业的本质特征归为两点:(1)传统农业中农民分配自己的农业要素时是有效率的,即“有效率的分配”,这意味着传统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对农业增长没有意义。(2)传统农业中不存在“有回报的投资机会”,也就是投资于农业的资本收益率低,这种情况下,农民就没有动力对这些传统要素储蓄和投资,也就无法打破长期停滞的均衡状态[1]。

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出路就在于寻找一些新的生产要素作为廉价的经济增长的源泉。农业系统中引进新的生产要素,本质上就是技术变化,借用熊彼特关于“创造性破坏”的观点,这种变化就是对传统农业生产函数的“创造性破坏”,就是对小农经济均衡的“创造性破坏”。舒尔茨认为,这种技术变化或创新的途径就在于:(1)建立一套适于传统农业改造的制度。(2)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为引进生产要素创造条件。(3)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2]。

回顾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场制度的推广与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对农场制度的研究和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农场经济的关注度却极为有限,在仅有的几篇研究农场经济的文献中,对我国应该采用哪种模式的农场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何秀荣[3]认为,在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进程中,促进农地经营权向种田大户集中、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现行政策只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作用,不具有摆脱小农经济缺陷和建立起现代农业的总体性和长期性作用;以企业为母体的租赁式公司农场和以农地股份制为基础的公司农场将成为我国未来农业微观组织的重要形态。而朗秀云[4]认为,家庭是适合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家庭经营的规模应随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水平提高而扩大;即便是人地矛盾突出的国家,也应把农地经营规模扩大到能够有效吸纳现代生产要素的最低临界规模以上和能够实现与非农产业劳动所得相均衡的最小必要规模以上;土地私有化并不必然引致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使用权的流转是扩大家庭农场规模的主要途径。郭正模[5]也认为,相对于传统农户的农业经营模式,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具有明显的一系列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本文认为,现代农场经济是一个体系,对于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到底应该采用哪种模式的农场并不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背景下,家庭农场、合伙制农场与公司农场都有适合其发展的土壤和发展潜力,而农场投资机制问题才是更为关键和紧迫的问题。本文从舒尔茨对传统农业的分析入手,基于专业化分工和比较优势的思想及熊彼特对创新的解读,结合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面临的困境,从微观组织结构创新视角探讨和研究适合我国现状的农场投资机制,并对本文中提出的现代农场投资机制给出经济解释和相关政策建议。

二、理论前提

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舒尔茨所概括的小农经济,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结构,人地矛盾尤为突出、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特有国情。具体地,在小农经济下,那些基于规模农业下的现代科技含量高的新的生产要素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且由于不存在“有回报的投资机会”,又会导致农业融资困难;二元经济结构下,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被割裂,农业到市场的距离被延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使得土地流转困难,难以实现规模经营。此外,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人口大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只强调发展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与知识密集而忽视劳动密集是极不可行的。

当具体到上述的某一个问题或某个问题的某一方面时,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比如,人们选择忽视土地所有权而强调土地使用权促进了土地流转,合作社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规模经营;农业中介的引入能够部分解决融资难问题,并能有效缩短农业到市场的距离。对二元结构的研究已经相当完善,随着分工组织的演进和分工水平的提高,二元结构转变体现为一个工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服务业的兴起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过程[6],即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解决二元结构的根本方法,工业化和城市化无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实践证明,在上述约束下,所有方案都不是令人满意的方案。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经济组织中,适度的设计和规划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本文希望在上述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都存在的前提下,通过农场投资机制设计,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为了便于分析,做如下基本假设:

假设1:比较优势理论是普遍适用的。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思想是针对国际贸易提出来的,一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事实上,比较优势的思想不仅仅适用于国际贸易,而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以典型的家庭农场为例,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实体[7]。家庭农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和核算单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2)农场主的综合素质要求高,既要懂技术,又要懂管理,还要会经营。(3)经营规模要适度[8]。不难发现,家庭农场这种组织形式并不符合比较优势思想。不能忽视的一个现实是,大部分农场主来自于农民,其受教育程度有限,对农场主素质的要求类似于对企业家的要求,是不现实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也未必能兼得。比较优势普适性的前提下,根据劳动者禀赋拥有状况的不同,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分工;依照资本密集程度、劳动密集程度、知识技术密集程度的不同,赋予不同的组织以不同的职能,是更为经济和可行的做法。

假设2:相对于不完整的产权,完整的产权更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张五常曾认为,产权就是使用资产的权利,包括资源的使用权、收入权和转让权。使用权和转让权极其重要,产权不包含所有权。在该思想的影响下,对我国土地流转的探索主要是以土地使用权为基础。然而,土地使用权的不稳定以及土地交易权不完整是我国农地制度安排中的显著特征,它们分别表现为土地的频繁调整和农户间的非正式土地流转。一般认为,明晰的产权可以提供激励解决自然资源利用中的外部性问题,对土地而言,产权的不稳定性和不完整性将会导致资源的退化[9]。因此,有效实现土地流转的根本途径还在于寻求完整的土地产权,完整的土地产权一定要包含土地所有权。

假设3:农业增长的源泉是新生产要素的使用,新生产要素的使用可以概括为技术变化,技术变化遵循熊彼特式创新。

根据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到生产体系中去。熊彼特[10]认为,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可以通过五种途径实现:(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数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采用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刘健钧[11]认为,前两项属于产品创新范畴,第(3)、(4)项属于营销模式创新范畴,第(5)项涉及到企业组织制度建设问题。即在企业(微观)层面上,刘健钧将创新归纳为产品创新、营销模式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三个方面,组织制度创新是更高层面的创新活动。本文提出的现代农场投资机制属于组织制度层面的创新,内含了产品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

假设4:外源性融资难的根源在于传统农业中不存在“有回报的投资机会”。

在农业中,外源性资金缺乏,尤其是权益资金不愿意进入农业系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解决农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创造出“有回报的投资机会”。在农业中创造“有回报的投资机会”,一个基本的思路是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这取决于科技含量高的新生产要素的使用,这也正是推动农业内生增长的源泉。因此,农业内生增长与农业外源性融资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互相促进,也互相制约。农业内生增长是更为关键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能够实现农业内生增长的农场投资机制就是有效的投资机制。

三、现代农场投资机制构建

本文的任务是探索一种农场投资机制,在不能够土地私有的约束下,链接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以实现土地产权的完整性;这种投资机制还应该能够实现对具有不同禀赋的劳动力的专业化分工,对不同组织赋予不同的职能。该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农业内生增长,这是农民增收的前提,也是解决农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农业内生增长的本质在于技术进步的内生性,舒尔茨将其归结为对研发和对农民人力资本的投资。在技术进步内生的前提下,使用新的生产要素意味着旧的生产函数的破坏和新的生产函数的创造,从而出现“有回报的投资机会”。随着生产函数不断的破坏与创造,“有回报的投资机会”就会大量涌现,农业中融资难问题就迎刃而解,资本积累进而又会进一步推动农业增长。总之,实现农业内生增长是本投资机制的根本目的。

此外,根据科斯理论,组织机制与市场机制之所以并存,是因为交易成本不同。即有些交易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成本更低,有些交易在组织内部进行交易成本更低,而农业系统的现状是组织化程度太低。基于以上分析和基本假设,做如下投资机制设计(如图1所示),并给出相应的经济解释。

图1现代农场投资机制该投资机制的核心环节是将现代农场投资公司引入农业系统,目的在于通过现代农场投资公司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农业系统的各要素组织起来,以降低因过多市场交易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对现代农场投资机制的阐述细分为组织机制、协调控制机制、收益分配机制和农业增长机制四个子机制。

(一)组织机制

这里的组织机制主要是指现代农场投资公司的构成,与一般公司相同的是都由股权和债权构成,不同的是对股权的安排。为了链接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所有权,分别赋予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以股份,从而使现代农场投资公司以法人的形式拥有完整的土地产权。

赋予现代农场投资公司的职能主要有专业化农场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规划与管理咨询、外源性融资、组织应用性研发、农产品的市场营销等,从价值链的角度看,这些都是附加值较高的服务性活动。本文一直强调的是,农业内生增长取决于科技含量高的新的生产要素的引入。规划、金融、研发及营销这些服务性活动对二、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农业与这些要素之间总是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本文通过现代农场投资公司这座桥梁将二者联系起来。简单讲,现代农场投资公司的任务就是,在市场导向下,通过有效规划、充裕的融资以及高效的市场营销等手段,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入农业系统,将优质的农产品推向市场。

此外,该机制中存在现代农场投资公司、专业化农场、应用研发中心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四个组织主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在协调控制机制中阐述。组织机制中涉及的是劳动力的专业化分工和组织职能分配方面的问题。不同于传统农场的劳动密集的特点,专业化农场具有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的特点,对相关从业者的职业教育是必要的,这个问题会在收益分配机制中得以解决;应用性研发中心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是劳动密集的,可以部分解决因土地集中而新增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现代农场投资公司是市场和人际关系导向的。比较优势具有普适性的前提下,据不同经济主体的特征进行专业化分工及职能安排是实现经济效率和经济发展的前提。

(二)协调控制机制

这里的协调控制机制主要涉及两个内容,即现代农场投资公司与专业化农场之间的关系,现代农场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之间的关系,而这两方面关系的协调主要通过一系列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契约安排来实现。现代农场投资公司的主要职能是为专业化农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供一定程度的规划服务、金融服务、应用性技术支持、市场营销服务以及管理咨询服务等。对具体的农场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组织形式不做规定性安排,它们的实现形式是多元的,系统而完整的体系总是优于单一模式。张晓山[12]也认为,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发展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来促进农户与市场的对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这里,系统而完整的体系具体是指现代农场投资公司可以自行组织专业化农场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具体事务,也可以将这些非核心业务以各种契约形式外包给其他企业、农户,非核心业务外包形式更加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趋势,也更加符合比较优势思想。

应用性研发中心是现代农场投资公司的重要职能部门。基础性研发到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二元结构的存在,农业中的这种转化更加困难,应用性研发是解决此问题的途径。而应用性研发也是本机制能够实现农业内生增长的重要一环。

(三)收益分配机制

在收益分配机制中需要强调的是国家(或集体)以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这是本机制的创新点之一。如图2所示,假定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政策目标是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本机制对国家以土地所有权获得收益的用途做明确的规定,即来自农业的收入必须用于农业的发展。在需要引入农业系统的诸多新生产要素中,农业基础性研发及农民职业教育具有投入大、投资周期长、溢出效应大等显著外部性特征,会导致私人部门投资失灵,需要政府部门的投资。因此,本投资机制规定国家(或集体)以土地所有权获得的收益用于农业基础性研发和农民职业教育。在基础性研发与农民职业教育方面,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故政府与现代农场投资公司之间必须要有良好和有效的互动。

在机制运行伊始,仅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的收益可能不足以支撑该部分的投资,需要财政拨款的补充。同样的逻辑,在该机制运行之初,现代农场投资公司也需要部分财政资金的支撑以完善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机制的运行及细节的完善,内生增长机制(在农业增长机制部分阐述)的作用逐渐显现,国家以土地所有权获得的收益会逐渐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拨款逐渐减少,最终完全不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

图2收益分配机制(四)农业增长机制

农业增长源于新生产要素的使用。新生产要素的使用会破坏旧的生产函数,创造出新生产函数。新生产函数比旧生产函数更有生产力,在新旧生产函数的持续更迭交替中,农业能够实现持续增长。内生增长的关键在于农业增长所需的新要素是农业系统内部产生的,现代农场投资机制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选择。具体地,通过微观组织结构的创新,将研发(基础性研发和应用性研发)、人力资本投资(农民职业教育)以及金融这些附加值高的现代生产要素通过现代农场投资公司组织起来,实现投资机制创新。这种投资机制创新属于组织制度层面的创新,并内含了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模式创新。假定该投资机制创新遵循熊彼特模式,即技术进步会体现在农业系统中中间产品质量的不断改进,中间产品质量的提升使得农业生产函数生产力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新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会促进农业的发展,依据以上的机制,农业的发展又会实现生产要素的更新。简言之,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通过投资机制创新实现内部更新,从而实现农业持续增长(如图3所示)。

图3农业增长机制(五)对技术性问题的补充

1现代农场投资公司

农业系统引入现代农场投资公司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1)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营销等环节,农业系统的现状是组织化程度低,进而导致交易成本高。(2)如前所述,农业内生增长的关键是研发、人力资本投资、金融及管理等新生产要素的使用,而这些要素进入农业系统需要相应的载体将它们组织起来。现代农场投资公司恰能同时满足此两个方面的需要,其组织形式可以是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从长远角度看,股份有限公司具有较明显的发展优势。

2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在上述现代农场投资机制中,存在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农民与现代农场投资公司之间、国家与现代农场投资公司之间是第一重委托代理关系,现代农场投资公司与专业化农场之间、现代农场投资公司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之间是第二重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会导致委托代理成本。农民是专业化农场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经营主体,其收入一部分来自现代农场投资公司的股权分配,另一部分来自专业化农场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劳动收入。利益最大化的约束会使得第二重委托代理关系的委托代理成本较低。对于第一重委托代理关系,与一般企业并没有根本的不同,能采取的措施包括对现代农场投资公司管理层激励机制、监督机制、惩罚机制的安排,当现代农场投资机制广泛应用之后,会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职业经理人市场,第一重委托代理成本也会较低。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的投资机制最终会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前后衔接的农产品供给系统(或称为现代农场投资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最终实现农业内生增长。因此,本文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解释,在该投资机制下农业如何实现增长。

四、现代农场投资机制下的农业内生增长

在进入增长模型之前,有必要对新引入农业系统的生产要素及其对农业增长发挥作用的机理进行阐述。新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研发(基础性研发和应用性研发)、人力资本投资(农民职业教育)、金融(外源性融资)及管理咨询活动。根据要素作用机理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类:研发和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一类,金融和管理咨询作为另一类。以传统生产函数Y=AF(K,L)为例,金融和管理咨询是传统生产函数的内生因素,即反映在F(K,L)中;而研发和人力资本投资体现在外生技术因素A中。

在上述投资机制中,金融和管理要素进入农业生产函数,是因为原生产函数对这些要素的使用不足,使用这些要素的边际报酬更高。达到新的均衡之后,继续增加此类要素的使用,将不能促进农业增长,即增加这些要素的使用并不能实现农业的持续增长(或者说此类要素的使用有水平效应,不具备增长效应)。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农业的持续增长取决于持续的外生技术进步(即A)。事实是,农业增长包含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之间的双向互动:技术进步改变了经济体系,后者又推动了技术进步。农业内生增长的目的,就是理解技术知识与农业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如何导致农业增长。通过上述机制设计,在农业系统中引入研发和人力资本投资这些技术要素,并通过这些技术要素与农业经济的双向互动实现农业内生增长。

根据前述的农业增长机制,本文借鉴Aghion和Howitt内生创新增长模型[13]来解释在上述投资机制下,农业是内生增长的。在内生创新增长模型中,创新通过中间产品质量的改进促进经济增长。具体到上述的农业投资机制,研发和人力资本投资为农业创新提供动力,创新作用于农业生产中一系列的中间产品并改进它们的质量,中间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使农业产出持续增长。为了推导的简便,假设农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一种中间产品,并不影响说明创新在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假定该中间产品是由提供者垄断的。

(一)现代农场投资系统最终产品的生产

假定一系列的离散时期t=1, 2, …。在每一时期,有固定数量L的个体,这些个体生存一期,拥有一单位的劳动禀赋,且无弹性地供给劳动。个体效用只依赖于自身的消费水平,且是风险中性的,即其目标最大化期望效用。

人们消费单一的最终产品,最终产品是由基于上述农场投资机制的农产品供给系统(现代农场投资系统)提供,对于整个农业产业而言,农产品供给系统(现代农场投资系统)之间是完全竞争的。每一个农产品供给系统(现代农场投资系统)通过投入劳动和单一的中间产品这两种要素向市场提供农产品,并遵循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t=(AtL)1-αxαt (1)

其中,Yt表示最终产品在时期t的产出,At表示时期t中间投入品的生产率函数,xt表示中间产品的使用数量。系数α介于0和1之间。农业系统中所有劳动供给L都用于最终产品的生产。乘积项AtL称为有效劳动供给。

在每一期中,中间产品是由垄断者利用最终产品作为唯一的投入生产出来,且投入产出比为1。即为了生产一单位的中间产品,垄断者必须使用一单位的最终产品作为投入。未用于中间产品生产的最终产品可用于消费、研发及农民职业教育,这两部分组成了农业系统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agr=Yt-xt (2)

(二)现代农场投资系统中间产品的生产与利润实现

研发、人力资本投资及投资机制等创新因素体现在生产函数的创新中,生产函数的创新用生产率参数At提高表示,这一创新可以改进中间产品的质量。在分析创新的产生过程之前,本部分主要分析在每一期的At确定之后,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函数下,创新者对决策变量(中间产品数量)的选择。当确定了最优的中间产品数量之后,即可以根据现代农场投资系统的生产函数确定最终产品及农业系统的国内生产总值。

垄断者的目标函数πt=ptxt-xt的最大化,即利润最大化。其中,pt表示中间产品相对于最终产品的价格(最终产品价格为1)。即中间产品垄断者的收益是价格和销售数量的乘积,而成本是其最终产品投入,由基本假设知该投入等于产出xt。

完全竞争产业中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等于边际产品的价值,则中间产品的价格是最终产品部门使用中间产品的的边际产品与最终产品价格的乘积,而最终产品价格为1,从而有:

pt=Ytxt=α(AtL)1-αxtα-1 (3)

代入利润函数可得:

πt=ptxt-xt=α(AtL)1-αxαt-xt (4)

中间产品垄断者的决策变量为xt,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α2(AtL)1-αxtα-1-1=0,可以求得均衡的数量为:

xt=α21-αAtL (5)

此时,均衡的利润是:

πt=(1-α)α1+α1-αAtL (6)

令ω≡(1-α)α1+α1-α,则πt=ωAtL。因此,均衡产出和均衡利润都与有效劳动AtL成比例。将均衡产出代入生产函数和农业系统的国内生产总值可得:

Yt=α2α1-αAtLGDPagr=Yt-xt=α2α1-α(1-α2)AtL

即最终产出和农业系统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有效劳动供给成比例。

(三)创新过程

在每一时期,任一现代农场投资系统中的任一主体都有机会从事创新,若创新成功,则该创新将产生一种新形式的中间产品,这种新形式比之前的更有生产力。具体地,本期使用的中间产品的生产效率比上一期的高,可用下式表示:At=γAt-1。其中,γ>1,反映农业创新对农业增长的推动作用。若创新失败,则t时期没有创新,使用的中间产品与上一期的相同,此时有:At=At-1。

为了创新,现代农场投资系统必须从事有成本的研发(含农民职业教育)活动,此活动的唯一投入是最终产品。如前述,研发是不确定的,可能不会产生任何创新。但是,农业研发方面的投入越多,农业系统越有可能产生创新,即在某一时期创新发生的概率μt与投入研发的最终产品数量Rt正相关,据此设定如下的研发方程:μt=φ(Rt/A*t)。其中,A*t=γAt-1,表示研发成功得到新中间产品的生产率。创新的概率与A*t负相关,是因为技术越先进就越复杂,改进的难度就越大。由此可知,与创新成功相关的是经过生产率调整的研发投入数量,即Rt/A*tnt(表示记为),假设创新的生产函数也具有柯布—道格拉斯形式,则:

φ(n)=λnσ (7)

其中,λ是反映研发部门生产率的参数,度量了农业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转化为创新的程度。弹性σ介于0和1之间。显然有:经过生产率调整的从事创新的研发活动满足如下条件:

φ′(n)=σλnσ-1>0,且φ″(n)=σ(σ-1)λnσ-2<0

(四)研发套利

在现代农场投资系统中,现代农场投资公司可以组织创新活动以提供新的中间产品,也可以使用原有的中间产品。如果在时期t创新成功,则在此时期将成为该中间产品的垄断者,因为与其他农场投资公司相比,该公司能够凭借此次成功的创新提供更好的中间产品。

对于一个成功的创新者,获得的回报是利润π*t=ωA*tL,创新成功的概率是φ(nt),则期望回报是φ(nt)π*t。无论成功与否,创新的成本都是Rt,则研发的净收益可以表示为φ(Rt/A*t)π*t-Rt。可求得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φ′(nt)ωL=1。称该一阶条件为研发套利方程,该方程意味着研发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二者不等时,就会出现研发强度的调整,直到实现二者相等。由此方程可以求得一个确定的经过生产率调整的研发投入(即nt为确定的常数n),从而创新的概率也是常数(即μt为确定的μ),又创新函数假定为柯布—道格拉斯形式,可以求得:

n=(σλωL)11-σμ=λ11-σ(σωL)σ1-σ (8)

(五)农业增长

由上述讨论可知,农业增长率与GDPagr/L的增长率是成比例的,且与生产力参数At的增长率也成比例。创新的结果是随机的,创新的成败与否服从二项分布,具体到时期t有:在创新成功的前提下,农业增长率为gt=At-At-1At-1=γAt-1-At-1At-1=γ-1;如果创新失败,则有gt=At-1-At-1At-1=0。从而可以求得农业长期平均增长率:

g=E(gt)=μ·(γ-1)=λ11-σ(σωL)σ1-σ(γ-1)

该式即为所求的熊彼特内生增长框架下的有关农业增长的增长方程。需要说明的是,当具体到某一时期,μ是创新成功的概率;而在长期,μ也是创新成功的频率。γ-1是每一次创新所带来的生产率增加的比例,能够衡量创新规模的大小。该增长方程可以概括为:在长期,农业平均增长率等于农业系统中创新频率与创新规模的乘积。

在以上关于农业增长的分析中,并没有涉及资本积累,但并不意味着资本积累对农业增长不重要。根据阿吉翁和霍依特[14]的观点,资本积累和创新不应当被认为是增长过程的两个不同的驱动因素,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因为新技术几乎总要体现在新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形式中,而如果要使用这些新技术,就必须积累这些资本。

综上,农业创新是农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对传统农业而言,本文设计的投资机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在投资机制中引入农业研发和农业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为持续创新提供了内生动力,使得农业系统中的创新内生化和持续化,最终实现农业内生的持续增长。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面对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诸多难题,本文提出一个全新思路:通过微观组织结构的创新实现投资机制的创新,最终实现农业的内生增长。因此,本文本身就是传统农业改造方面的政策建议,这一政策建议主要是从微观角度给出。而微观组织的运转离不开宏观政策的引导和调控,本部分主要结合前两部分的相关论述给出偏宏观的政策建议,这些偏宏观的政策建议是上述投资机制有效运转的前提。

第一,由增长方程g=λ11-σ(σωL)σ1-σ(γ-1)可知:gλ=11-σλσ1-σ(σωL)σ1-σ(γ-1)>0,即农业增长关于创新的生产率λ是递增的。该结果表明,为了实现农业增长,对与农业相关的教育、研发等基本活动的投入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教育不仅仅是农民职业教育,还包含涉农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对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教育及人力资本投资是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产品附加值的原动力。

第二,从上述增长方程还可以得到:gγ=λ11-σ(σωL)σ1-σ>0,即农业增长关于生产率改进因子γ(创新规模)也是递增的,这说明农业创新对农业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这一结论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农业系统中同样存在所谓“落后的优势”,即较落后的地区如果能够采用较发达地区的新技术,落后地区生产率提高的幅度越大,从而实现更快的增长。因此,在农业发展极度不平衡的现状下,这一结论对前沿技术在不同地区的梯度转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在技术的梯度转移方面,需要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具体而言,在农业较发达地区已经被证明有效的农业投资模式的推广,以及来自于农业较发达地区高新技术的大范围应用等方面,政府都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以上所有的讨论都是基于这样的假定:中间产品的垄断者可以向最终产品的生产者索取任何价格,而不必担心潜在竞争者的进入。但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农业系统的完全竞争特性使得几乎所有的中间产品都不是垄断的,即便在上述农场投资机制下也不能满足这样严格的假设。

现在假定存在一些竞争性的中间产品生产者,他们可以生产一种该中间产品的完全替代品,可称为“高仿产品”,但生产“高仿产品”需要投入的最终产品数量η>1。因此,提供中间产品的垄断者不可能在均衡时索取高于η的价格,否则“高仿产品”的供给者就会通过降低价格而获利,这会对中间产品的价格产生约束pt≤η。

由式(3)和式(5)知,均衡时中间产品垄断者索取的价格是1/α,当η>1/α,该价格约束不起作用,第三部分的讨论就是基于这一隐含条件。现在需要讨论η<1/α的情况,此时的价格约束是有作用的,中间产品的供给者能够索取的价格只能是η,即pt=η,代入式(3)就可得到均衡数量和利润分别为xt=(α/η)11-αAtL,πt=(η-1)(α/η)11-αAtL。

通过增长方程对η求导,可以发现农业增长对η也是递增的。而η可以理解为农业系统中相关知识产品保护程度,较高的η表示较强程度的专利保护。完善的专利保护增加了中间产品部门中模仿当前技术的成本,意味着成功的创新者获得更高的利润,这会引起更多的研发,进而更高的增长。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专利保护方面的立法并不完善。不论是在农业系统还是其他经济系统中,创新对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只要涉及创新就需要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尽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立法是必要和紧迫的。

第四,本文提出的现代农场投资机制的推广方面需要政府的参与。一方面,国家(或集体)以土地所有权参与到现代农场投资机制内部,在某种程度上,政府作为国家(或集体)的行为主体,本身就是农业系统的组成部分,内含了政府应该积极参与现代农场投资机制的推广。另一方面,面对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难题,现代农场投资机制提供的是全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现实中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这种情况下宏观政策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可能的方法是,在政府主导下选择两个资源禀赋类似但农业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作为试点,通过试点能够印证本文的相关结论并对本机制进行适当调整。在示范效应作用下,机制的推广就会比较容易实现,最终达到农业内生增长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3-36

[2]西奥多·W舒尔茨 报酬递增的源泉[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8-94

[3]何秀荣 公司农场:中国农业微观组织的未来选择[J] 中国农村经济,2009,(11):4-16

[4]朗秀云 家庭农场:国际经验与启示——以法国、日本发展家庭农场为例[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10):36-41

[5]郭正模 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土地集中与流转机制构建[J]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6):106-109

[6]高帆 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趋向[J] 经济研究,2005,(9):91-102

[7]张录强 我国农业生态系统营养循环链的断裂和重建[J] 生态经济,2006,(2):103-105

[8]陈祖海,杨婷 我国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与路径探讨[J] 湖北农业科技,2013,(9):4282-4286

[9]Otsuka, K,Suyanto, S,Tetsushi, S, Thomas,PEvolution of Land Tenure Institu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Agroforestry: Evidence from Customary Land Area of Sumatra[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25(1): 85-101

[10]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74-85

[11]刘键钧 创业投资制度创新论:对“风险投资”范式的检讨[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1-33

[12]张晓山 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J] 农业经济问题,2006,(8):4-9

[13]Aghion, P, Howitt,P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J] Econometrica,1992,60(2): 323-351

[14]菲利普·阿吉翁,彼得·霍依特 内生增长理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8-79

(责任编辑:韩淑丽)

机制设计理论范文第3篇

1、移动互联网交互设计

1980年至1995年之间, 交互设计进入发展期。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人机界面设计、用户体验研究等领域的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 这为交互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为交互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交互设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的架构, 开始从人机工程学中独立出来, 更加强调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指导。而且移动智能设备大量普及并且发展迅速,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移动设备交互设计的研究上。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交互设计是移动应用程序接收和分析用户的指令, 并将处理后的信息再反馈给用户完成一系列隐形的“对话”的过程, 这个过程将协助用户逐步达到最终目的。这种对话形式并不是简单的独白, 而是一种关乎于说服、论证和学习的对话。移动互联网的交互设计超越了长期建立起来的人机交互学和相关“可用性”产业, 超越了早期开发者和参与者几十年努力创造出的帮助设计师确定用户需求、进行系统开发的一些有效的方法、工具和技术。

移动互联网交互设计更关注的是打造具有想象力的“客户体验”, 让使用者感受到激动、精神振奋或感到舒适。这要求设计师更关注人深层次精神层面的东西, 并且要求设计师有激情、非常热心。交互设计最终的目标即用户体验。

2、视觉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最初是源于反馈控制论的概念。控制论中的反馈理论为交互设计中的反馈机制提供了参考。

用户在使用产品、服务或系统时, 产品针对用户提出的需求而创造了一系列“表达形式”并反馈给用户, 这个过程中交互设计师可能会利用到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由于视觉是人接收外部环境信息最主要的一个方式, 人获得的80%的信息都来自光线, 因此利用视觉感官的反馈机制是所有类型的反馈机制里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

视觉反馈与功能相关更与文化相关。它不仅仅是控件、文字、按钮等元素的摆放甚至像素级别的布局, 也要考虑每次信息输入与反馈之间的之间流程关系, 甚至需要把时间作为设计的决定性特征之一, 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视觉与用户建立长期的情感关系。

二、影响因素

1、历史因素

在交互设计不同的发展时期, 视觉反馈的设计风格及设计目的都有着巨大的差异, 这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体现。任何视觉反馈风格都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形成。

进入21世纪后移动产品才慢慢开始流行。配合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关注点从技术慢慢转变到时尚和文化上来。很多产品都是实用并且时髦的, 人们希望可以通过手机得到品味、归属感和成就感。视觉反馈的设计趋势也势必追随着当时历史时代中视觉设计的风格。比如:苹果公司i OS界面从2007年出现, 经典的拟物化设计一直持续了6年, 到2013年i OS7推出扁平化设计风格, 使得大部分手机交互设计中视觉反馈的形式也马上从拟物化转变到扁平化。这次风格的转变, 可以减轻用户的视觉负担, 最大化去除冗余的视觉元素, 更快的接受主要信息。由此可知, 特定的历史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概念、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等综合因素都势必会潜移默化的渗透到设计师的设计观念。

2、市场因素

对于交互研究者和设计者, 一个真实的动机应该是发现真实市场需求, 这是任何设计赖以生存的前提。在移动互联网交互设计中, 市场对设计风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回避的作用。市场的需求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功用, 而功能的需求也总是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为基础。不过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也是设计师所要考虑的问题, 反应在人对外在形式上的要求。线条、造型、色彩、版式等设计语言结构造成的心理感受, 是导致用户最终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既定消费群体的文化观念、修养、审美取向、习惯都会影响视觉反馈的设计风格。

3、情绪和心理因素

需求是个体动力的源泉, 它直接影响个人或群体的基本行为, 人们因为心理或生理上的缺乏, 当接收到了来自外部或内部的刺激而引起的某种需要时, 机体内部的心理活动自然的指向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因此要通过判断反馈内容是否与用户目标一致, 来确定视觉反馈的表达形式。

引起个体需求的诱因有两大类, 一是具体事物本身, 另一个就是外界营造的具有诱惑性的情景。当反馈内容积极时, 视觉反馈的设计就尽量保持这种积极情绪并烘托气氛;但反馈内容消极时, 尽量通过对视觉元素或语言文字的把控, 缓和消极情绪, 避免为用户下一步操作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三、结语

当代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 交互设计及用户体验被更多企业或产品所重视。科学家正在尝试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其他反馈通道减轻视觉的负担, 但视觉反馈机制的重要地位依然无法撼动。在设计视觉反馈机制时, 应该综合考虑历史因素、市场因素和用户个体的心理情绪因素。从而确保整个交互流程的通畅性并传递给用户以相对积极的情绪。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交互设计中, 视觉感官的反馈机制是所有类型的反馈机制里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历史因素、市场因素以及用户的情绪和心理是影响视觉反馈机制设计的三大主要因素。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交互设计,视觉反馈

参考文献

[1] 刘康, 蒋晓, 李世国.产品交互设计中反馈机制的应用[J].包装工程, 2009.

[2] [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与复杂共处[M].何笑梅, 欧秋杏译.中信出版集团2015.

[3] [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M].张磊译.中信出版集团2015.

[4] 李洪海, 石爽, 李霞.交互界面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8.

[5] 琼斯 (Jones, M) , [美]麦斯顿 (Marsden, G) .移动设备交互设计[M].奚丹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2.

[6] 周思永, 王士宏.控制与反控制[M].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5.

机制设计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字:生态设计 现代景观设计 以人为本 自然 资源

现代景观设计的含义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我国现称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景观也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

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包括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宗行为心理三个方面的内容:

1、视觉景观形象是大家所熟悉的主要从人类视觉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观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2、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深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态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创造令人舒服的良好的物理环境。

3、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环境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活动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元素对于人们景观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的景观环境形态,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上引起反应,即所谓:鸟语花香、心旷神怡、触景生情、心驰神往。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三境一体——物境、情境、意境的综合作用。

生态设计的含义“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以及可持续城市。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对于每一个设计,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还是破坏生命世界,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呢?还是有害于它们?

景观设计与生态景观的生态性并不是新鲜的概念。无沦在怎样的环境中建造,景观都与自然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就必然涉及到景观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只是因为今天的环境问题更为突出,更受到关注,所以生态似乎成为最时髦的话题之一。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那么,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现在,在景观行业发达的一些国家,生态主义的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沦文和图纸上的空谈,也不再是少数设计师的实验,生态主义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的和本质的考虑。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占据了首要位置。

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

现实中存在的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谈到生态设计人们往往进入一个误区,只要一提起它,人们就会想到绿化:大片大片的绿地、树木。仅此而已,别的想什么生态系统观了,全面的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和谐谈得很少。设计方在介绍自己的作品以及我们在评图中也往往只看重绿化率,其他相关的生态设计思想很少关注!这就导致了在我国的当今城市景观设计中我们见得最多的是大片大片的城市广场绿地,千篇一律。也没有考虑到各地的土壤、气候条件。

从大连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就挂起了一股“大草坪”风。现行的从国外引进草中的草地,既不耐踏只能看,失去了在其上边进行活动的功能,又消耗大量的浇灌用水。尤其是干旱少雨和水资源紧缺的地区问题更严重。而且草地的生态效应很少甚至是负面的。近几年出现的这个热那个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普遍特征,那就是种植的都是单一品种,强调的都是景观效果。为此,专家指出,要防止盲目跟风、重走弯路,首先要在观念上走出误区。植物的作用具有多功能性,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有造氧、遮阳、除尘、降噪以及吸收废气、保持水土、增加湿度等功效。各地在制定绿化方案时,除了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环境的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外,还应该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突出某一方面的功能。比如,南京素有“火炉”之称,绿化时就应有针对性地选择遮阳效果好的阔叶树种,而不是赶时髦大种草坪。同时,南京还是有名的化工城市,化工污染严重,这就应该多种吸收有害气体能力较强的绿化品种如夹竹桃、银桦树等。同时还应多种吸附灰尘能力强的树种。

重人工造林绿化,轻天然植被保护,这也是当前造林绿化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我国绿化造林中,我们常看到有些地方嫌天然生长的林子不好看或者树种经济价值不高,毁掉后种上人工林,专家们认为,从生态保护角度看,这样做完全是舍本逐末。例如,我们在公路绿化时,常常是每隔十多米种一棵树,看起来整整齐齐的。而在英国,他们的做法与我们有很大差别。那里的公路两边混合生长着各种植物,不讲究整齐划一,完全是一副自然生长的状态,透出一种浓浓的野趣。

在绿化管护方面,我们的日常做法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更新的观念误区。我们常看到勤劳的园林管理人员在认真地打扫落叶,清除杂草,其实,这完全是多此一举。落叶看起来是无用的废物,掉在地上还影响美观,实际不然。生态环境专家认为,落叶对环境有多种益处,它覆盖在泥土上,晴天可以减少灰尘扬起,雨天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为一些昆虫提供庇护场所甚至可成为蚯蚓等的食物,落叶腐烂后还可成为树木等的肥料。冬天,金黄色的各种形状的落叶还成为一种景观。国外专家早就提出过“勿扫落叶”的呼吁,如今这一做法已成惯例,他们只打扫掉落在人们常行走的硬质路面上的落叶。不提倡清除杂草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人认为树下的杂草有碍观瞻,把它们拔得光光的。殊不知这样一来,泥土裸露在外弊端更多,晴天容易起灰,雨天容易产生泥浆。人们常说西方发达国家环境干净,一个月不用擦皮鞋,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去过国外的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那就是国外城市任何地方都看不到裸露在外的泥土,各种各样的草把每一小块土地都覆盖得严严实实的,不起眼的小草起到了大树起不到的作用。还有一个需要更新的观念就是如何看待践踏草坪。在我们国家不少城市草坪旁都竖有“禁止践踏草坪”的告示,不能踩踏草坪似乎成了一种常识和社会公德。这一点,国外的做法与我们完全相反,他们认为草坪就是给人踩踏的,人们在草坪上活动、休闲,可以放松心情,还能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激发起一种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专家们认为,观念差距的背后是技术上的差距,国内的草坪品种和管护水平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造成我们的草坪不耐踩踏,这方面急待提高

景观规划中应遵循的生态设计原则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于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

一、以人为本体现博爱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它使城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人类的高度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精神。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城市景观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

西蒙兹自称是尝试着把所看到的精彩的景观规则设计作品提炼为基本的规则理论。如中国的天坛、圆明园;日本的龙安寺:法国的香榭丽舍大道等。作者以精炼而富有诗情画意的文笔描绘了人们置身其中的体验。结论是“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是确定的用途或体验,其次才是随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并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欲规划的体验。”这里所说的人们,是指景观设计的主体服务对象。规划的是他们在景观中所欲得到的体验,而不是外来者如旅游者,设计师和开发商的体验。但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设计师和开发商会将自己认为“好“的景观体验放在设计中强加给景观真正的使用者。例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所强调的生活真实性就是指当地人而言的。

在景观规则设计中,设计师对主体服务对象-使用者-的充分理解是很必要的。西蒙兹认为,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人首先具有动物性,通常保留着自然的本能并受其驱使。要合理规划,就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本能,同时,人又有动物所不具备的特质,他们渴望美和秩序,这在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人在依赖于自然的同时,还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改造自然,所以,理解人类自身,理解特定景观服务对象的多重需求和体验要求,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

人是可以被规划、被设计的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人是可以被认识的,所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景观中的体验是可以预测的,什么样的体验是受欢迎的也是可以知道的。人的体验是可以被规划的。如果设计师所设计的景观使人们在其中所得到的体验正是他们想要的,那么就可以说,这是一个成功的设计。

二、尊重自然显露自然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古代人们利用风水学说在城址选择,房屋建造,使人与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榜样。今天在钢筋混凝土大楼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达成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儿童只知水从铁管里流出,又从水槽或抽水马桶里消失,不知从何处来又流往何处;在全空调的办公室中工作的人们,就连呼吸一下带有自然温度和湿度的空气都是一件难得的事,更不用说他对脚下的土地的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有所了解。

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的支持系统也往往被遮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都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自然景观及过程以及城市生活支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从自然的叶枯叶荣,看到自然的腐烂和降解过程。

显露自然作为生态设计的一个重要原理和生态美学原理,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越来越得到重视。景观设计师不单设计景观的形式和功能,他们还可以给自然现象加上着重号,突显其特征引导人们的视野和运动,设计人们的体验。在这里,雨水的导流、收集和再利用的过程,通过城市雨水生态设计可以成为城市的一种独特景观。在这里,设计挖地三尺,把脚下土层和基岩变化作为景观设计的对象,以唤起大城市居民对摩天大楼与水泥铺装下的自然的意识。在自然景观中的水和火不再被当作灾害,而是一种维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所必需的生态过程

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不知疲倦,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条件和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生态系统的服务。自然提供给人类的服务是全方位的。让自然做功这一设计原理强调人与自然过程的共生和合作关系,通过与生命所遵循的过程和格局的合作,我们可以显著减少设计的生态影响。

三、保护资源、节约资源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砖瓦厂的废弃材料,砾石作为道路的基层或挡土墙的材料,或成为增加土壤中渗水性的添加剂,石材可以砌成挡土墙,旧铁路的铁轨作为路缘,所有这些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的表现,从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的砖厂的生态的和视觉的特点。

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德国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中众多的原有工业设施被改造成了展览馆、音乐厅、画廊、博物馆、办公、运动健身与娱乐建筑,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公园中还设置了一个完整的230km长的自行车游览系统,在这条系统中可以最充分地了解、欣赏区域的文化和工业景观,利用该系统进行游览,可以有效地减少对机动车的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一些景观设计项目,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有的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在这些设计中,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用作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拉茨设计的德国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钢铁厂的历史信息,原工厂的旧排水渠改造成水景公园,利用新建的风力设施带动净水系统,特收集的雨水输送到各个花园,用来灌溉。柏林波茨坦广场的水景为都市带来了浓厚的自然气息,形成充满活力的适合各种人需要的城市开放空间,这些水都来自于雨水的收集。地块内的建筑都设置了专门的系统,收集约5万平方米的屋顶和场地上接纳的雨水,用于建筑内部卫生洁具的冲洗、室外植物的浇灌及补充室外水面的用水。水的流动、水生植物的生长都与水质的净化相关联,景观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态的原则之中。

尽管从外在表象来看,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绿色,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的。设计中应该多运用乡土的植物,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一些设计师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在设计中或者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这也是发挥自然系统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 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机制设计理论范文第5篇

摘要:现代设计理论为园林设计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引入了新的理念与设计方式。现代园林设计要求必须在深入了解现代设计理论内涵及原则的前提下,来进行园林的设计。本文主要探讨了现代园林设计理论的原则以及现代设计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现代设计理论;园林设计;应用;色彩;平面;立体

引言:在现代的园林设计中,随着各种先进的设计理论引入,为现代的园林设计创造出了崭新的时代。现代园林设计的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园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得以提高升,同时还为丰富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为了进一步提高园林设计的水平,加大对园林设计中现代理论的应用的分析研究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代设计理念概述

现代设计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园林设计指导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起着举足经重的作用,主要的设计原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注重功能需求。现代设计理念坚持作以人为最终的服务目标,主要强调设计的功能主义;二是注重自然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理念始终贯穿整个设计理论,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减少能源的消耗;三是简洁实用。现代的设计理论摆脱了传统的设计形态,进行了技术的不断,提倡运用几何单体,强调简洁实用的设计;四是注重工艺美。现代设计理念实现了技术和艺术的相互结合,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了技术的创新,在工艺美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二、现代园林设计理论的原则

与其他的设计工作一样,现代的园林设计也有着不可打破的设计原则,尽管近年来多样化的设计方法,和不断提高的設计理论都不断的出现,对于设计工作而言是一种创新,这样对于这些先进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是否能够保证园林设计的基本满意度,对于设计者而言就必须要按照相关规定和设计原则来完成设计活动,同时能够形成园林的基本生态效益和实用美观性。对于目前较为重要的几点设计理论的原则如下:

1、现代原理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保证园林的基本的功能性,现代园林的服务对象是最普通的大众群体,所以为最大的基本人群群体来服务是设计师要时刻牢记的设计服务,而且现代的设计理念也是功能主义为先的原则。因此对于现代设计理念而言有着向功能主义转变的方向,设计的主导思想也是将使用功能作为重点考虑对象之一。

2、其次则是考虑更多数的大众人群来进行设计,而且在设计中必须强调服务为本的理念,要尽量杜绝只强调形式上的美感,不为大众所接受,没有基本的服务思想涵盖。

三、现代设计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1、色彩的轻重感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浅色的事物显得轻盈,重色的事物显得沉重,在园林设计中一定要把握色彩的轻重感,才能体现设计的主题。轻重感的规律包括:白((轻)<高明度<中明度({低明度<(重)黑;低纯度(轻)<中纯度<(重)高纯度。高明度的浅色系显得轻快,低明度的深色系显得稳重,在色彩的搭配与设计上一定要注意整体的协调性。

(1)冷暖色系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设计学中,色彩可以分为暖色及冷色系。暖色系可以充分展现热烈愉快的氛围,进行园林设计时一般适用在庆典等场面。例如:在广场入口设置颜色鲜艳的大型花柱,拱托欢愉的气氛。冷色系则是突出宁静与肃穆的氛围。

(2)色彩忧郁和明快感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纯度与明度是是色彩产生忧郁或明快感的主要因素。明度较高的颜色搭配可以很容易获得明快感,而明度较低的颜色搭配就会引发忧郁感。在选择园林设计的整体感觉时,要着重把握颜色对比度高低所产生的明快及忧郁感,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园林设计的内涵。

2、平面构成理论在园林设计的应用

(1)点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点虽然在平面构成的实际体现中只具有较小的面积,但是它的形状具有很强的多边性。点的聚集性可以极易获取目光的焦点在园林设计中可以把点当作整体构成的视觉向心点或焦点,以实现突出主题或创造意境的根本目的。点的设置及组合是构成园林设计韵律及节奏的构成因素。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运用点的差异性组合河以构构造出富有韵律及节奏的意境。

(2)线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点在发生移动之后产生的轨迹称之为线是点之间联结的表现形式,线的最突出特征是长度园林设计中常用的两种线条包括直线和曲线。水平线、垂直线、倾斜线是直线出现的三种形式。直线一般应用在道路绿化带、规则式园林、局部自由式园林的设计中。水平线具有统一、稳定、庄重等的特征。曲线在园林设计中具有很高的应用频率在园林作品中随处都可以见到曲线的存在。其在园林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最大程度上扩大园林作品的空间及视觉感受。

(3)面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形状不同的线在封闭情况下可以构成具有差异性质的面。几何曲线形平面和直线形平面几何形平面都属于园林设计中经常用到的平面构成因素。几何形平面可以是规则对称的池可以是不对称散乱的。一般情况下规则对称的平面都是应用在具有纪念意义园林广场的设计中加南京中山陵广场及天安门广场。不规则的几何曲线平面可以应用在花坛、街心公园或庭院的设计上。

3、立体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立体构成在设计中也可以称为空间造形,是用来传达视觉的一种设计形式,其传达的信息具有感性的特点。立体造型具有的特点包括:在限定的空间之内、以实体占据空间、结合空间构成全新的意境、产生新的视觉。

(1)粒体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粒体不仅是最小的形体单位,而且包含点的形式特点,粒体在形象的设计上是非常随意的。粒体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可以联想为多种形状的树木,如圆球形、伞形花形等,甚至可以联想为圆柱形的。粒体集中起来构成的空间,可以给人享受到轻快、活泼和充满乐趣的氛围感。粒体在园林的设计中虽然占据着很小的空间位置,但是却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线体的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线条的三维化形式称为线体,线体不仅包含平面线全部的特征,而且的还拥有自身独特的形式。线体可以由不同的形态来组成,其展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也是迥异的。在设计园林的时候要了解其构成原理,遵循均衡和对称的原则。左右、上下及放射形对称是园林设计中的三种对称方式。在设计园林时要注意左右及上下的对称方式是把物体的中心线当做对称轴,而放射形对称却是以物体中心来向四周发射的形式设计的,如伞亭及风车。

(3)面体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面体是一种可以对空间进行限定的立体构成方式,曲面或平面空间是线体的两种体现形式。因为面体可以展现各种形式的状态,所以空间的限定及构成也随之展现多种形态。在设计园林时,若把握好面体的运用,就可以营造出很多种形式、意境及空间。以面体来作为创造空间的因素时,在确定单位面体的正面形态及厚度以后,把若干个单位面体组合到统一的空间里。

四、结束语

园林设计中的三大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平面构成是园林设计的基础元素,在平面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立体构成,再运用色彩来体现设计的主旨;色彩是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的表现形式,而立体构成又是色彩和平面构成更深层次的递进,三个构成因素之间相互促进形成了丰富的立体空间。在进行园林的设计时,一定要在充分掌握三大构成因素原理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其潜在的能力能够得到发挥,为我国的园林建设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卢上瓦,韦茂波.园林设计中各元素的特色之处[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

[2]胡来宝.孙筱祥园林设计思想及风格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3]孙雪芳.园林设计中的行为心理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机制设计理论范文第6篇

一跃发展成为行业的“领跑者”。三星集团所取得成功经验,耐人深思。

一、什么是TRIZ理论

TRIZ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俄语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它是由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G.S.Altshuller)在1946年创立的。当时阿奇舒勒在前苏联里海海军专利局工作,在处理世界各国的发明专利过程中,他总是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当人们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时,是否有可以遵循的科学方法和法则,从而能迅速地实现新的发明创造或解决技术难题呢?答案是肯定的!阿奇舒勒发现任何领域的产品改进、技术的变革,创新和生物系统一样,都存在产生、生长、成熟、衰老、灭亡的过程,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会能动地进行产品设计并能预测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后数十年中,阿奇舒勒穷其毕生的精力致力于TRIZ理论的研究和完善,在他的领导下,前苏联数十家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组成了TRIZ研究团体,分析了世界近250万份高水平的发明专利,总结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建立了一个由解决技术问题,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TRIZ理论。TRIZ理论是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可以帮助人们挖掘和开发自己创造潜能,最全面系统地论述发明创造和实现技术创新的理论,被欧美国家的专家们认为是“超级发明术”,是目前国际上360余种创新方法中比较系统,容易学会使用,应用效果较好的方法学之一。TRIZ理论无论是在分析过程中还是求解过程中,总是通过它的理念和方法带领人们去突破习惯性思维定势,去否定自我,刺激人们的发明愿望,激发人们的创造思维,进而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TRIZ理论真正引进中国并在部分企业中尝试应用只是近几年的事,所以它的推广应用在我国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事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逐渐得到了国内诸多科研机构、大

学、企业和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二、运用TRIZ理论提升企业竞争力,当今世界三星集团是领跑者

进入21世纪后,TRIZ理论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理论和方法体系,在欧美及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得到了极大关注,并在航空航天、信息产业、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石油化工、食品等诸多领域,以及波音、宝马、克莱斯勒、通用、三星公司、摩托罗拉、强生等很多世界500强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三星公司自1997年引入TRIZ理论以来,取得了显著创新成果。据统计,应用TRIZ理论与方法,可提高80%上的专利数量及质量、6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率,可缩短产品上市时间近50%。2003年,三星电子产品生产因采用TRIZ 理论指导项目研发而节约成本15亿美元,同时通过应用TRIZ理论研

制开发的67项研发项目中有52项成果成功申请了专利。三星也因此在2003年成为全球品牌价值增幅之首;2004年,三星公司创造了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成绩;2005年,三星公司品牌价值达149亿美元;2006年,三星公司获得美国发明专利2453项,公司市值突破了1000亿美元,超过索尼公司410亿美元,从“技

术跟随者”成为了“行业领跑者”。

三星集团是韩国最大的企业集团,包括85个下属公司及若干其他法人机构,在近7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300个法人及办事处,员工总数30余万人,业务涉及电子、金融、机械、化学等众多领域。集团旗下3家企业进入美国《财富》杂志2006年世界500强行列,2008年三星集团营业额约1500亿美元,品牌价值高达1108.5亿美元,在世界一百大品牌中排名第25位,连续两年成为成长最快的品牌。集团旗下的旗舰公司——三星电子在2003年《商业周刊》IT百强中排名第三,其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很多业内传统巨头。三星集团有近20种产品世界市场占有率居全球企业之首,在国际市场上彰显出雄厚实力。以三星电子

为例,该公司在美国工业设计协会工业设计奖(Industri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s简称IDEA)的评选中获得诸多奖项,连续数年成为获奖最多的公司。从1998年以来,三星电子共获得了17项工业设计大奖,连续5年成为获奖最多的公司。获奖总数与美国苹果公司持平。三星电子获得2002美国工业设计奖(IDEA)中的5项大奖,这个由美国工业设计协会颁发的工业设计奖是全球工业设计界中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三星与苹果公司并列第一,同为本届工业设计奖中获奖最多的公司,并领先于IBM、NEC、佳能、索尼、日立、三菱和富士通。这一成绩证明了三星电子领先的设计理念得到了全球的认可,使其向建立世界超一流企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以上已经足以说明三星的设计能力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平。2003年三星在美国取得的专利高达1313项,在世界

所有企业中排名第九。

三星集团何以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取得如此辉煌业绩,从跟随者变成了领跑者呢?并令业内外人士刮目相看呢?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20世纪末韩国三星企业集团引进了十几位前苏联的TRIZ理论专家,帮助该企业在产品开发上进行自主创新设计,使TRIZ理论在三星电子的六个主要部门(技术运营部、数字媒体部、电网络部、数字应用部、半导体部、LCD部)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三星公司自创立至今,其产品开发战略演变大致经历了“拷版战略”、“模仿战略”、“紧跟技术领先者战略”和“技术领先战略”等四个阶段。产品是品牌识别的主要载体,规划好品牌在产品层面上的识别可以迅速提升品牌价值,不断累积品牌资产。三星卓越的品牌战略管理,就是基于成功地构筑了“技术领先、时尚简约、高档高价值、数码e化”的产品识别,无论是三星手机、数位电视、显示器还是MP

3、笔记本电脑、投影仪,无一不体现出“设计时尚简约、气质尊贵高雅、功能强大先进、操作简单方便”的特色,无一不体现出领袖群伦的卓越品质,无一不体现出业内领先、无人企及的高价值、高档次,

无一不体现出年轻时尚、引领潮流、事业有成的产品使用者对外形象。

三、近年来黑龙江省开展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工作走在了全国

的前列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国家科技部从2007年5月启动开展了技术创新方法系列工作,致力于从源头推进自主创新国家战略。2007年5月27日,科技部刚

宣布启动,6月13日,我省就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专题报告会》。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从与俄罗斯地缘优势和科技合作基础雄厚的实际出发,在众多创新方法中选择了TRIZ理论进行重点推广和应用。启动当月,省科技厅就开通了全国第一家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专题网站,该网站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的一个开放式TRIZ理论学习和交流平台。到2008年10月17日该网站点击率突破30万次,在同类网站中居全国第一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有35%是来自于欧美等国家,27%来自于本省,约30%来自于国内其它省份,显示了技术创新方法试点工作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力。2007年8月13日,我省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首批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从此率先举起了全国首批试点省的旗帜。2008年4月,我省建立了由省科技厅牵头,各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参加的技术创新方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重点面向企业、科研机构、教育系统三个群体推进试点工作。2008年6月25日,我省又率先成立了国内首家省级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会。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中俄科技合作与产业化中心等试点单位,还相应地成立了TRIZ理论研究室(教研室、实验室);同时黑河市TRIZ理论研究所、双鸭山市创新协会等社会学术团体相继成立。这些部门单位专门开展理论研究以及TRIZ理论的国产化和标准化工作,初步构成了黑龙江省TRIZ理论组织体系架构。近两年来,我省围绕TRIZ理论的宣传、培训、教育、推广、应用和国产化,广泛深入开展了试点示范工作,取得众所公认的显著成效。截至2008年年底,全省共举办TRIZ理论专业培训班22期,培训人员2014人次;举办TRIZ理论培训讲座100余场,培训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12000余人;出版高校教材一部,编写、翻译培训教材、简易读本等12部,发放各种TRIZ理论图书教材资料4万本,印发《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工作简报》10期。确定了黑河、哈尔滨两个试点城市、两批共18家试点单位、60家试点企业。通过学习应用TRIZ理论,全省共申请专利15项,获得专利6项。例如,哈尔滨新中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应用TRIZ理论设计了“易访通”智能来访登记系统并申报了美国专利。可以说,黑龙江省在开展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无论是在创新型城市建设、出版培训教材和书籍、建立TRIZ专题网站、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专家合作办班并深入企业,还是建立试点单位、试点企业以及青少年创新基地等,都走在了全国前列,为企业向韩国三星集团学习并进一步推广应用TRIZ理论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四、三星集团运用TRIZ理论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对我省企业的几点启示

实践证明,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谁能坚定地把握科技发展方向,谁能系统地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方法,谁能拥有一流的高端人才,谁就能够引导下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潮流。从目前我国国内一些企业产能过剩、停产半停产甚至倒闭的情况看,大多数企业都是因为科技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市场竞争力不高导致的结果。这次严酷的国际金融危机,既给企业选择今后生存带来了不容回避的生死考验;又为企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普及推广技术创新方法,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众所周知,三星集团也经历过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当时企业陷入低谷,同样面临着市场的优胜劣汰和企业何去何从的理性抉择。经过痛下决心,三星集团广揽高端人才,不惜重金聘请俄罗斯专家传授TRIZ理论,用先进的技术创新方法指导企业的研究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其经验对我省的大中型企业、企业集团甚至

中小型企业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面对金融危机,必须依靠科技锐意创新,才能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赢得先机获得主动权。一百多年来,世界先后发生过多次经济危机,每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和演进都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伴随世界性的经济波动,一些昔日风光一时的主导产业逐步衰退,而另一些新兴产业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茁壮成长,成为支撑经济复苏和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力量。危机前后的历史实践证明,凡是善于迎难而上、依靠科技锐意创新的国家或者企业,都能很快地摆脱危机并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例如,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世界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而此时的韩国仍然以重化工为主来推动规模扩张。危机使韩国经济遭受重创,企业大量倒闭,实际失业率高达12%,经济几乎陷于瘫痪。严酷的现实促使韩国政府痛下决心,依靠创新加速产业化优化升级,国家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先后颁布实施《科学技术创新特别法》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法》,把大学的科技拨款从8.4%提高到12%,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开发,集中力量发展知识型产业,仅用3年的时间就使经济率先复苏。其间,韩国IT产业附加值年均增长高达16.4%,占GDP比重从1997年的8.6%增加到2000年的12.3%,对经

济增长贡献率达50.5%。

启示之二,应采取自主创新与科技合作创新相结合,广泛运用前人已有的知识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搞创新。实践证明,任何创新,无论是技术、产品、工艺、方法、品牌、营销等创新,都要解放思想,放开眼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介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可以同国内外一些科研机构紧密联手,广泛开展企业之间合作,培育具有龙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新兴产业为重点,组织实施高新技术重大科技攻关和重点产业化示范项目。我省高新区、大中型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可以象南京高开区那样,就技术创新等问题与韩国知名企业建立联系,进行研讨、沟通信息、开展合作。据悉,2009 年2月17日至18日,首届“中韩企业创新与产业集聚国际研讨会”在南京高新区举行。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挑战,南京高新区与韩国大田市大德科技园,

探讨了如何做大做强科技园区,寻求彼此之间的创新合作。

启示之三,加快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开发与保护意识。应在全社会宣传自主知识产权知识,所谓的自主知识产权必须是能够自主运用,不受他人制约的知识产权。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力加强企业专利示范工作。应激励企业内生科技创新的动力,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的补偿机制,调动企业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制度设计挖掘创新资源。对现有的技术创新方法试点企业强化服务和督导,并选择基础较好的企业,扩大试点,引导它们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来实施专利战略。在典型示范的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咨询和培训工作。企业的科技人员要善于在知识库和专利库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利用前人成果寻求有效答案的一条捷径。我们知道,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尽量少的资源实现尽量多的功能,这是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目前世界上有6大专利中心,专利数据库内大约有1600万个专利;知识效应库有8600多个知识信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关键字搜索和语义处理技术来向软件输入任何实际问题,点击专利的概要,查出专利的GBF档案,通过对以往专利的研究来启发解决自身问题的思路,这会在很大的程

度上降低企业创新的实际成本。

启示之四,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内外部环境。创新是一个企业进步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企业要紧跟市场持续创新,联系实际不断学习,靠科技领先,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本着“开放、流动、公平、竞争”的原则,为科技创新提供条件,尤其是为中青年人创新提供平等的机遇,鼓励中青年人敢于探索,敢于提出新观点,营造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允许失败的宽松氛围;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评审专家信誉制度。在科技创新人才目标上,要制定发现、吸引、培养和保护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和规划,重点培养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技术带头人和具有战略头脑的科技型企业家。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科技人才等科技要素流动加快,引进成本相对降低,成为我们引进海外人才的最好时机,无论是地方还是企业,都要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具竞争力的环境,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为危机后的下一轮发展积蓄力量。高新技术企业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精英人才的福利待遇。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尽一切可能为科技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彻底消除后顾之忧,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发展之中去,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

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克江.自主创新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选择.科技日报2008年12

月14日第四版.

[2] 孙尧.建设创新型国家急需普及一种“能使人变得更聪明的理论”.科

技创新与品牌2009年第3期.

[3] 李丽云.点燃创新激情,成就创新梦想.科技日报2008年12月1日

上一篇:精准医疗市场分析范文下一篇: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