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范文

2023-09-22

机制范文第1篇

一、审计内控机制和会计内控机制针对的目标相似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审计内控机制在制定和落实过程中, 其主要是针对审计工作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操作。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 通常情况下, 是针对一个公司或者是企业的内部财务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大多数都是以财务审计作为其中的主体, 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使其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扩展, 这样对于公司内部的其他环节而言, 也可以实现有针对性的审计。除此之外, 在针对会计内控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时, 通常其主要是针对公司内部的财务情况进行管理。无论任何一种类型的公司在日常运作和发展过程中, 都离不开会计工作在其中的重要性。会计本身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管理系统之一, 如果单纯从本质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分析, 那么会计内控机制在制定和落实过程中, 其主要是集中在管理层面, 实现对公司或者是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在具体落实过程中, 会涉及到很多不同种类的项目, 各种不同类型的项目或者是子项目相互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1]。在这种背景下, 要结合实际情况, 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保证财务核算清查工作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如果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分析, 那么审计内控机制与会计内控机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最大的相同点就是无论这两个机制在实践中如何落实, 这两个机制的目标都是企业、公司或者是事业单位。由此可以看出, 这两个机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与其相对应的服务对象全部都是公司或者是企事业单位。

二、审计内控机制和会计内控机制对环境的要求一致

根据上文的分析内容可以总结出, 无论是审计内控机制或者是会计内控机制在制定和具体应用过程中, 其服务对象是相同的,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 这两个机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对环境的整体要求也具有一致性的特征。公司以及相对应的企事业单位在日常运作和发展过程中, 要保证良好的环境, 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审计内控机制、会计内控机制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可以实现更加深入的落实和发展。这两种机制在制定和落实过程中, 通常情况下都是通过内控的是来进行落实, 由此可以看出, 在这种背景下对环境的要求普遍比较高。对于一个企业而言, 企业内部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 如果企业具有非常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氛围, 那么企业内部的财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工作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与此同时, 各种不同类型的管理系统相互之间在运作时, 可以实现良好的配合和协调发展, 对企业内部的财务核算水平提升而言, 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另外, 在与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分析之后, 发现在实践中如果企业可以保证内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那么不仅有利于实现快捷的财务核算, 而且还能够保证满足财务核算在制定标准时的个性化要求[2]。由此可以看出, 保证企业内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对审计内控机制的发展而言, 具有实质性意义。所以对于企业或者是公司而言, 良好的环境可以为审计内控机制、会计内控机制的制定和落实打下良好基础, 在保证工作效率可以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 可以促使审计、会计工作的长效发展。

三、审计内控机制和会计内控机制对风险防范的要求相似

现代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和发展过程中, 由于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同时有很多潜在风险也比较多。所以对于企业而言, 无论是审计内控机制或者是会计内控机制在制定和具体落实过程中, 在针对风险问题提出防范措施和要求时, 基本上是一致的。无论是任何一个企业, 在日常的经营、管理和发展过程中, 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会遇到个不同类型的风险。所以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者而言, 应当树立风险管控意识, 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 在实践中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制定和落实符合实际要求的风险防范机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要保证内部机制在制定和落实过程中的有效性。因为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会遭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风险, 这样不仅会导致两种机制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发挥, 而且还会导致内部审核、财务核算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无法顺利实施, 这样就会导致公司和企事业单位遭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所以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 要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尽可能对企业可能会面临的风险进行降低处理。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内控机制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 而且还能够为企业的正常运作提供有效的维持。

四、结束语

审计内控机制与会计内控机制在制定和具体应用过程中, 两者在服务对象、风险防范以及环境的要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在企业管理者实施内部管理措施时, 要将这两者进行有效结合, 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对内控机制的有效管理和落实, 而且还能够为企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无论是审计内控机制或者是会计内控机制, 在构建和落实过程中, 可以被看作是当前社会经济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这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但是相互之间又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因此, 本文针对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为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审计内控,内控机制,会计内控,关联性

参考文献

[1] 刘霞, 张爱华, 张瑾.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公允价值的比较及其相互借鉴[J].纳税, 2019 (13) :150.

机制范文第2篇

制度VS机制

制度:老板和高层共同制定;目的:管理人、约束人,是用来管理企业的 机制:谁用谁制定;目的:让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是用来拉动人性的

A、机制是员工参与决定的,让员工自愿自发

机制:就是游戏规则(使用定义)打麻将示范(100、1000,赢了就奖,输了就罚)

A、游戏规则就是丑话说在前面,先小人后君子

B、只要机制没改变,一切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责任心:吐痰、约会;执行力) 十大机制的包括:薪酬、晋升、招人、分工、考核、竞争、操心、留人、快乐、开会。

薪酬机制:薪酬机制的命脉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如何制定薪酬体系?

1、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公司第一名的收入和最后一名的收入至少拉开十倍以上)

2、 推出员工赚钱的产品和提成比例

(

1、最好卖;满意率最高;

2、提成是其他产品的两倍;

3、提成按梯级递进法进行核算;)

如:1-9万,提成5%;10-19万,提成8%;19万以上,提成10%

3、 推出公司赢利的产品和提成比例

A、公司赢利的产品是顺带的结果

(提成是最低基数)5%

4、员工收入要高于同城同行业其他公司

A、基层员工高于同城同行业20%-50%,员工基本稳定。中高层高于50%-100%相对稳定

B、回头看怎么看怎么赔,向前看怎么看怎么赚

机制范文第3篇

摘要:2004年,我国银行业开始了以“建立和完善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为核心的新一轮改革。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治理机制各构成要素的现状及其对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分析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仍不合理,依然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董事会与监事会的架构基本合理;各银行高管的人均薪酬较高。独立董事比例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一大股东的国家股性质对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具有正面作用;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资本充足率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经营绩效;股权结构;制衡机制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2004年以来,新一轮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针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高不良贷款比例和低竞争能力的痼疾,将重点放在了“建立和完善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上。时至今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除农行外,都已成功完成了注资、引资、上市的“三部曲”,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股权多元化,极大地改善了财务状况和业务能力。但是,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股改上市并不是国有银行改革的终极目标。走向资本市场,实现股权的多元化,接受资本市场的洗礼、检验与持续监督,根本的目的是要优化和完善公司治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从而能在金融业全面开放的背景下,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壮大发展而不是一败涂地。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并非上市之后就万事大吉,尤其是目前国有银行上市后仍保持了国家的绝对控股,国有产权虚置带来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种现状如若不变,必将面临与其他已经上市的国有大企业一样的问题,上市对改善银行治理结构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与一般公司相比具有诸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可能决定了银行公司治理与一般公司治理的本质性差异。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就表明,银行公司治理的目标不仅在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而且在于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金融体系的安全。在上述背景下,剖析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各构成要素的现状及其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对英国、美国与日本、德国公司竞争力差异的研究将公司治理纳入人们的研究视线。根据法码与詹森(1983)的论述,公司治理研究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人问题”,解决的中心问题是降低代理成本,其焦点在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权益相一致。长期以来,尽管人们公认“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银行安全稳健运行的一项基本要素”,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但是银行自身的公司治理问题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从1980年到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4左右的会员银行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关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以惨痛的教训使人们意识到公司治理对银行体系稳健运行的重要性。此后,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突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的文件,其中包括:1999年9月出台的《加强银行机构公司治理》指导性文件,2005年7月出台的《加强银行公司治理》征求意见稿等。

我国经济学界和经济理论界对公司治理结构改革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吴敬琏等首先提出要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借鉴和吸收当代公司治理理论。此后,我国理论界在公司治理的内涵、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产权的讨论、治理模式的比较和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尽管近年来关于公司治理绩效的相关实证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但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专门介绍该行业实证研究情况的文章相对较少。陈丽蓉、王晓光和邓永顺(2004)根据2002年的四家上市银行的年报数据,对四家银行的公司治理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市银行股权较为分散,但控制权多有国有背景;董事会、监事会规模较大,独立董事比例偏低;高管股权激励不足;信息披露流于形式。朱建武、薛俊波(2004)在分析上市银行数据后认为,股份制银行正在经历公司治理结构的异化而逐步丧失相对于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优势。连建辉(2005)在“股权结构与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中得出结论:我国上市银行呈现出寡头竞争型的股权结构,有利于我国上市银行股东控制作用的发挥,有利于银行绩效的提升。但是,上述研究仍然缺乏完整的对治理结构与银行绩效关系的计量分析。

曹廷求(2004)的研究弥补了这些缺憾。他采用2001—2003年间11家商业银行的19个年报样本为依据,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及其与银行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样本银行股权结构并没有对银行绩效产生影响,董事会规模和高管人员薪酬激励对银行绩效有积极作用,而独立董事比例和董事会议次数却对银行绩效产生了负面影响。魏华、刘金岩(2005)以山东、河南两省商业银行调查数据为依据,以ROA、ROE为绩效指标,对两省银行的内部治理机制与银行绩效作了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的国有性质和股权集中度与银行绩效负相关,外部董事比例和监事会功能与银行绩效正相关。但是,以银行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为绩效指标未考虑银行资本机会成本,因此,会对分析结论的准确性产生影响。蔡鄂生、王立彦和窦洪权(2003)在分析股份制银行公司治理及其绩效考量指标时,提及经济增加值(EVA)体系和平衡计分卡(BSC)方法,并对EVA体系对银行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进行了阐述,但是并没有对二者的数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研究结论。而朱建武(2005)以我国中小银行26个样本为依据,在EVA回报率的基础上对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与EVA做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权越集中,EVA回报率越低,董事会、监事会规模和会议次数均不能对EVA回报率产生影响,执行董事比率对EVA回报率有正向作用,高管人员的薪酬激励作用不明显。但在其研究中没有考虑第一大股东的国有性质及第一大股东的控股程度,还有股权集中度及银行的独立董事制度。

事实上,第一大股东性质、控股程度、股权集中度及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治理结构从而对公司绩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虽然朗咸平教授调查了全球985家控股股东性质不同的银行,对比了这些银行的资金回报率认为银行的资金回报率的高低和其由谁控股毫无关联;窦洪权(2005)等也通过对美、英、德三个国家主要的商业银行进行对比后发现,股权分散程度同银行业绩并无必然联系。但是,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当前改革的现实命题,我们仍需深入研究如下问题:控股股东的股权属性是否对银行的业绩产生影响(特别是存在国家股时)?股权集中度对银行业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是否会影响银行的经营绩效?现有的公司治理制衡机制是否合理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为此,在数据允许的条件下,本文选择我国1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并在相关变量与指标的选取时尽可能地考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来试图回答上述问题。(注:这14家银行分别为: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南京市商业银行、天津市商业银行。)

三、研究设计与分析

(一)样本选择

虽然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陆续公布的年报使得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现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受体制转型和整体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除了近年来上市的几家银行外,规范地进行经营数据和公司治理状况信息披露的银行寥寥无几,本文样本的选取受到很大局限。因而,本文仅以2005年我国14家商业银行在相关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为研究窗口,其中包括了3家股改后的国有商业银行、7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4家地方城市商业银行,涵盖了目前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构成。其中,有9家银行已在A股或H股市场上市。

需要说明的是:首先,在选择样本银行时,除了把上市银行包括在内,本文有意选择了那些已经或准备引入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这主要是基于这些银行为了引入战略投资者,在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信息披露等方面较其他同类银行要规范许多,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信度较高。其次,考虑到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于2006年上市,股权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为了避免受上市前部分异常数据的影响,在进行股权结构和制衡机制的统计分析时,本文采用了两行2006年半年报的部分数据。

(二)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本文在借鉴同类文献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如下变量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及其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1.被解释变量

在公司绩效的衡量方面,国外学者一般采用反映公司市场价值的Tobin Q值,但鉴于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殊性,不完全具备使用该指标的前提条件。加之部分内部数据难以获得,无法计算EVA回报率,本文仍然采用了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来反映银行的盈利能力。

此外,依据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银行相比于一般企业的高负债和信息不对称的特征要求人们在讨论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时更多地关注存款人利益,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股东本身;银行的高风险特征要求人们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作为银行公司治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尝试引入反映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变量——资本充足率(CAR)和不良贷款比率(NPL)。

2.解释变量

基于公司治理的基本架构,考虑到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有限(金融产品的同质性导致其竞争不充分,从而使得商业银行来自产品市场的约束机制相对于一般商品较弱;巨大的并购交易成本又使得资本市场“用脚投票”的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并不十分有效),本文从内部治理结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即产权结构(CR1、CR5、SIP)、制衡机制(HC、DS、EDP、IDP、DC、SC)和激励机制(MP),来设计解释变量考量银行治理结构。在此基础上,引入控制变量银行规模(LTA)和虚拟变量(DV)。各解释变量释义如下表:

(三)样本数据的统计特征

1.股权结构特征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内容,股权结构的安排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所有者对代理人的监控效率和所有者的权益能否得到保护。测定所有权的集中度存在许多不同的指标,但都大同小异,最流行的主要包括CR(Concentration Ratio)和H(Herfindahl)指数。这里选取CR指数,即所有权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来测定。该指标以前N位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来测量股权的集中度,可反映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程度,其值越大,公司所有权结构的稳定性越强。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均值相差近29个百分点,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均值仅相差约不到9个百分点。横向对比,中国银行与建设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最高,均为60%以上,而民生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最低仅5.99%,其他银行此比例在均值上下约10个百分点分布。通过对上述三个指标的纵向比较可以看出,民生银行和上海银行的所有权结构更为分散,民生银行三个指标值分别为5.99%、25.98%和42.06%,上海银行则是8.29%、29.54%和41.78%。而已经上市的三大国有银行、交通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的CR5与CR10相差都在5个百分点以内,这说明其十大股东中后几位股东持股比例极小,不具备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必要条件。

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仍不合理,尤其是股改后的三大国有银行与福建兴业银行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都很高(见表3),依然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由于股东间力量对比悬殊,缺乏明显对抗性,可能带来的小股东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家银行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性质皆为国家股,其持股主体国有资产投资公司作为授权投资机构,由于有自己区别于国家这个最终所有者的独立利益,且不享有完全的出资人责任和权利,极易产生各类代理问题。

2.制衡机制、激励机制特征

(1)第一大股东的控股能力(HC)

这里将采用H指数的比值来分析第一大股东的控股能力。H指数:即Herfindahl指数,该指数以前N位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来表示股权集中的程度。

在公司控制权结构中,当H1与H2比值较大时,反映最大所有者所有权比例远大于第二位所有者的所有权比例,掌握着绝对控制权,这时控股股东可能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而损害小股东利益;但比值较小时,反映二者所有权比例大致相当,这一所有权结构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公司治理,原因主要在于具备一定的控制权制衡结构,有助于制约控股股东的自利行为。

由上表的比值可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二者比值基本都在50%以上,其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北京银行此比值较平均值高,说明与同业相比,这六家银行控股股东掌握主要的控制权,第一大股东的控股能力较强。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上海银行、南京市商业银行的比值接近50%,反映出这五家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当,具备一定的控制权制衡结构。但值得注意的是,工商银行虽然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各为36.24%,但皆属于国家股,股东分别为汇金公司与财政部。

(2)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统计

董事会作为监督和控制管理者行为的主要机构处于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地位。而银行经营管理的专业性和风险性,使得非业内人士的一般董事很难参与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因而股东、董事会对管理层制约作用被弱化。通过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励具有专门银行经营与银行管理知识的管理者,使其行为符合股东利益,则是银行公司治理的又一重点。

从董事会结构角度分析,依据James Booth etal(2002)发现,美国大型银行董事会的平均规模为16.37。表5显示各样本银行的董事会规模为13到19人,平均16人(平均数为15.64),基本与 James Booth etal(2002)的研究结果相近。如果从资产规模的角度剔除天津市商业银行和上海银行,那么各样本行独立董事规模都已符合2005年9月出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尽职指引(试行)》中第五十四条强调的“注册资本在10亿元以上的商业银行独立董事人数不得少于3人”的规定。独立董事比例的均值为26.45%,监事会规模平均7人。可见,我国商业银行至少在形式上建立了比较合理的制衡架构。但相比较花旗集团76.92%(截至2006年6月)和汇丰集团65%(据汇丰集团2005年年报)的独立董事比例,我国商业银行董事会的相对独立性仍有待提高。

此外样本银行董事会平均每年召开8次董事会,最多的要召开14次,最少的仅召开3次。平均召开的监事会会议次数为5次,样本银行中召开监事会会议次数最多的为8次,最少的为2次。显然,样本行 “两会”定期召开,日常工作的开展也较为合理。

而在各样本银行高管的人均薪酬方面,人均薪酬为116.59万元,其中最高的达到322.87万元(深圳发展银行在新桥投资成为第一大股东以后,董事长和行长皆由外籍人士担任,高薪酬水平的背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最低的也有56万元。可见我国商业银行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较高,但是如此高的薪酬水平是否已对银行绩效的改善产生作用有待进一步的分析。

(四)多元回归分析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公司治理结构如何影响银行绩效,以下将以银行绩效指标(ROE、NPL、CAR)作为三个被解释变量,以多个治理指标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展开分析。为了使分析结果更具可靠性,应先分析一下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从上表可以看出,第1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两个变量正相关性很高,达到了0.8183。此外,执行董事的比例与高管的人均薪酬呈负相关,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执行董事的比例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独立董事的比例与监事会的规模体现出正相关性,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性质和与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外资持股比例的正相关性也较高。董事会的规模和监视会的次数也体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除了上述变量需要我们在建立模型的时候特别注意之外,其余解释变量的相关关系都比较小。

对于两变量相关性的考察仅仅是从表面说明二者间的初步关系,并不能系统考虑综合的影响,但是从这种相关关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合理的信息。比如,CR1与CR5之间较强的正相关性显然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中“一股独大”现象比较严重,前五大股东的力量分布随第一大股东份额增加而增大。再如,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性质与外资持股比例的正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目前我国国家股控股的重点商业银行,凭借相对较强的实力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充实资本金,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的改革举措。

本文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使用了Eviews3.1软件。首先,淘汰了部分显然不具经济意义的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相关关系。其次,为了避免具有较高相关性的解释变量之间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在建立模型时,按变量相关性的大小逐个引入自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由于部分数据可能存在异方差,不能直接使用原始数据进行回归,本文对这部分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经过大量的回归分析和模型检验,最终只有两个方程基本通过了各项统计与计量检验(由于数据取得的局限,回归样本数据偏少,仅取自12家商业银行(注:由于05年正处于上市筹备阶段的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可能存在部分异常数据,在进行回归时剔除了这两个样本),来源为各家银行2005年年度报告,个别银行的年报数据由于某些原因可能会被粉饰,因此分析结果可能会与现实情况有所偏差)。以下为得出的两个方程,及其统计计量检验的结果。

LNROE=α12LNIDP +α3DV(1)

CAR=α12CR5 (2)

上述计量分析结果表明:

(1)回归模型(1)能以94%的置信度认为模型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Prob(F-statistic)=0.058147)(表7.1),且不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性(见表7.2与表7.3)。t统计量都能在5%左右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可见,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能对银行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独立董事制度正逐渐开始发挥作用。这也验证了通过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以监督、制衡管理层的工作,能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的定性结论。

有趣的是,采用本文样本回归得出了当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性质为国家股时,能对银行的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的结果,与魏华等人的结论相左。这一结果的得出可能与我国多数商业银行的发展或多或少具有中央或地方政府的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也警示我们简单的实现国有股的全部退出未必一定能在所有方面改善银行公司治理。这与曹万林(2006)得出的第一大股东的国有性质对银行绩效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相同。而相关学者对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研究也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体系中仍然存在占有相当比重的国有股权,并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从动态角度来看,国有股份在逐步下降,银行的股权结构趋向分散化和多元化。

(2)回归模型(2)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和t检验(见表8.1),DW值显示不存在自相关,怀特(White)检验也证明了不存在异方差性。这说明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而非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与ROE及CAR的相关性都很弱,分别为0.1604和0.5022)是影响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重要因素,股权的相对集中有助于银行改善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经营绩效。这是因为当各大股东形成稳定的制衡关系时,他们就更有动力和能力去发现经营者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监督,而且由于股东的压力,经营者也会有足够的经营激励去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钱颖一,2000年)。具体到CR5对CAR的正向推动作用可能是源于科学地决策制衡机制使得银行可以制定更为合理的信贷政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减少了风险资产的总量,提高了资本充足率。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资本充足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其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则几乎不存在相关性(两者的相关系数仅为0.2184),这与高明华、杨静(2002)关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基本一致。

(3)前文引入的其他解释变量CR1、HC、SIP、DS、EDP、DC、SC、MP、LTA,或者与被解释变量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都小于0.5),或者无法使得模型通过相关统计检验及计量经济检验,被解释变量ROA、NPL也没有得出关于其可能影响因素的相关结论,都无法获得另人满意的结果。下文将尝试对其中的部分原因做出解释。

首先,在与被解释变量相关系数的判定中,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控股能力与反映银行的绩效的各因变量没有显示出显著的相关性。这与窦洪权(2005)等的观点相吻合,即资本结构的多元化只是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的一个环节,并非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的充分条件。

其次,董事会规模、董事会会议次数、监事会的规模并没有对银行的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可能是因为这三项指标本身并不足以反映董事会和监事会功能的强弱。董事会能否发挥应有的治理作用,监视会能否真正起到监督高管、协调董事会促进银行发展的作用,关键在于董事会的运行机制是否完善,而非人员规模。而董事会的次数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的实证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董事会会议的效率低下。在董事会成员并没有深入了解银行的经营状况和董事会会议多数为例行举手表决的情况下(蔡锷生,2003),会议次数的多少显然不能成为提高经营绩效的要因。

再次,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并未对银行的绩效产生显著性影响,这很可能与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时间较短有关。另一方面,就国际经验来看,也不乏有商业银行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后业绩趋于下降的案例。最典型的要数以“善于管理经营不善的银行”而著称的新桥投资面临其收购韩国第一银行后该行连续三年的盈利下跌的残酷现实。事实上,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在不明确目标的情况下盲目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不仅无助于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业务水平的提高,还可能受资本逐利本性的影响而对银行的长远发展不利。

最后,样本数据分析显示我国商业银行高管人员的薪酬激励作用不明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健全,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不能够反映银行的经营效率和资产使用效率。

四、结论

本文首先利用有关银行的年报对我国14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了客观地描述与分析,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仍不合理,依然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董事会与监事会的架构基本合理;各银行高管的人均薪酬水平较高。其次,采用了其中12家商业银行2005年年报中的数据就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独立董事比例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绩效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应进一步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第一大股东的国有性质对银行的绩效有正向作用,所以现阶段适当缩减国有股规模应比全部退出更可取;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资本充足率之间也有正向影响,应优化股权结构形成稳定的权力制衡关系;董事会规模、董事会会议次数、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等因素不是影响银行绩效的重要因素。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由于我国上市银行较少,没有上市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又不完全,客观上造成了本文样本数据太少、样本选择的随机性不够等问题,可能对模型结果产生不利的影响。当然,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加强信息披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再加上受近两年体制转型和银行业改革的影响,银行绩效的影响因素变得更加复杂。事实上,前述任何变量对银行业绩的影响都不是在真空里发生的,必须依赖于特定的银行内外部治理环境。因此,要从广泛联系的经济现象中单独分离出某一因素的影响程度本身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因而,本文的有关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

参考文献:

[1] 蔡锷生,王立彦,窦洪权.银行公司治理与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 窦洪权.银行公司治理分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3] 曹廷求.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基于年报的实证分析[J].改革,2004,(6).

[4] 朱建武.基于EVA的中小银行绩效与治理结构关系分析[J].财经研究,2005,(5).

[5] 孙月静.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3).

[6] 金成晓,纪明辉.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6,(4).

[7] 李兴智.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实证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学院学报,2006,(5).

[8] 整理数据的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网站www.china_cba.net,及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上海银行、南京市商业银行网站

Analysis about the Commercial Bank Managing the Mechanism Influence

to its Management Performance in our Country

HUANG JIA-ni

(Commercial College,Suzhou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

Key words:bank corporate governance;operating performance;ownership structure;balance mechanism of shareholders;incentive mechanism

[责任编辑 张 凌]

机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测控技术与仪器;入学教育;专业导论课;实验室

1 引言

经过了高考的洗礼,许多学生如愿进入大学校园进一步学习。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新生对本专业了解不多,很多学生对专业很陌生,特别是对于调配志愿的学生,如何引领新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过渡,开启专业认识的大门,建立专业的启蒙教育,建立团队工作的概念,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和专业任课教师等多数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了促进新入学学生对专业进行有效认识,和许多兄弟院校一样,兰州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新生开设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课程,以期提高新生对专业的认知,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专业学习,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建立团队协作完成复杂项目的工作意识。本文是在参考兄弟院校和总结兰州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导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入学教育、专业介绍、专业导论课教学、微型科技作品引领四个方面,对有效提高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课教学质量进行探索。

2 入学教育

大学入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和开启大学生活之前的重要教育活动,也是结束高中学习和高考假期状态,正确开启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教育环节。作为大学教育的开端,特别是对2018级的新生,入学教育对大学教育回归本质,特别是强调本科教育质量对国家整体教育质量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严抓本科教育质量的教育部精神指引下,在本科教学回归人才培养,回归专业高水平建设,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这一前提下,通过大学入学教育,使新生收心,结束高考之后的假期状态,摒弃“混”大学的不正确思想,重新认识大学是为国家培养相关人才的地方。入学新生虽然通过了高考的选拔,但是不认真对待大学的学习生活,也最终将被大学淘汰。

入学教育的目的是使新生能够顺利、平稳、有效地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进一步树立和巩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的大学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并且在讲述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入学教育要强调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对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帮助新生进行前期的学业规划,从大一开始就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

3 专业介绍

新生入学报到后,经过入学教育的短暂状态调整,军训前即安排进行专业介绍。兰州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介绍由三部分组成。

首先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目标,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测控、机电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精密机械设计、智能仪器仪表设计、传感器应用开发,能在测量与控制设备产品和系统设计制造、应用研究、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为:掌握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掌握信息获取、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控制应用方法,掌握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具有测量、测试与测控仪器和系统开发设计能力,具有测控系统设计与集成、运行维护和技术改造能力;掌握精密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具备设计专用传感器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具有使用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国家政策与法规,能够阅读本专业的英文书籍和资料,具有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专业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团队合作、组织管理、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毕业时应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问题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和交流、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方面达到学院培养方案的要求。

其次是专业师资及实验室建设情况,通过介绍,使新生对接受专业教师的培养有信心。本专业内容涵盖了精密机械、工程光学、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学习较为困难,要求师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专业学习中需要新生特别重视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重视机械制图等基础课程。

最后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研究生招生情况,为有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指引。

4 专业导论课教学

鉴于入学新生特点,学院设置16学时,安排专业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组成导论课程教学团队,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完成专业导论课程教学。

理论教学 在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的基础上,较详细地介绍专业的来源以及专业的内容和课程体系,主干学科包括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和控制工程,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工程光学、电工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控制工程基础、精密机械设计基础、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测控信号分析与处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测控电路、检测技术、精密仪器设计等多门类的主干课程,专业课程对应工业生产的多领域。因此,导论课程理论课程安排自动化生产线认识、测控技术实现途径、工业机器人技术和数控技术,共八个学时;介绍其中的传感器、测控技术及仪器仪表的应用,了解相关课程涉及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性能指标等,了解数据处理涉及的课程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等学习内容,了解课程体系,理解课程的前后衔接关系。

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比较生硬,学生不便理解。因此,在导论教学中安排八个学时的实践教学,将课堂设置在专业实验室中,通过对机器人实验室、数控技术实验室、测量实验室、三坐标测量机、疲劳试验机等的现场教学,使学生理解仪器仪表使用环境、寿命、精度、厂家、成本以及后续处理的要求。在实践教学的同时,就学生感兴趣的技术的背景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议题涉及仪器仪表的应用、就业、学科在社会上的作用、专业、工作、前景等。在讨论中加入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明确学习目的。实践教学现场如图1所示。

5 微型科技项目引领

项目设置 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室中的实践教学,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理解。鉴于入学第一学期专业知识涉及不多,在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合理“增负”的前提下,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在导论教学后,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分组安排涉及专业知识的微型科技制作,進一步加深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认识,为相关课程的后期开展进行预热。

由于新生对专业所学知识了解不足,在开展科技小项目时,对项目的复杂程度要严格把握。项目复杂,新生开展过程无从下手,难以融入,会严重打击对专业学习的信心;项目过于简单,新生将对专业发展缺乏信心。因此,选择适合新生开展、可以引领专业学习的题目,需要专业导论团队认真讨论和选择。

学院在认真分析新生兴趣和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选择设置霍尔转速传感器的制作与调试、土壤湿度传感器的安装与调试、简易酒精检测仪的制作与调试、压电式简易门铃的设计与制作等题目,由学生自由选择组队完成。

团队精神培养 新生进入课程学习时间较为紧张,在小项目的引领下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强调项目不是由个人单独完成的,需要项目组每位学生都付出相应的努力。项目虽小,也要做到任务明确、目标明确以及规划路径明确,并依据项目进展安排分类进行,遇到问题分组讨论;按时间节点进行检查,定时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寻求指导;在专业教师的引领下更深入地探索,希望通过人人参与的方式,在思考题目的同时理解专业。

项目验收是重要环节。虽然项目验收时不是所有组队全部完成,但是经过一学期的努力,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学生加深了对专业、对项目工作方式的理解,大大提升了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确立了学习目标。项目分组讨论和分组指导现场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6 考核方式

专业导论考核与课程考核有较大不同,课程考核需要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而专业导论考核主要是为了解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也无法进行量化的处理,仅仅反映学生对专业认识的理解程度。兰州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导论课程考核方式,由课程论文与科技作品中的工作总结两部分组成,形式不僵化,了解学生对专业认识程度的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良好的科学工作态度,在不唯分数论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投入对专业的理解和对四年学习的规划。

7 结语

专业导论课对很多新生来说是专业学习前的启蒙课程,是大学四年学习以及将来职业规划的基础,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理论和实践课组成的专业导论课教学,以及科技小项目在内的引领,使新生竖立了正确的大学学习生活态度,建立了学业规划,初步建立了专业知识体系,了解了课程先后衔接关系,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来源及发展前景也有了专业认识,了解了一定的专业内涵。专业导论课为新生未来四年的学习提供了规划意见,提出了建立学习目标以及继续深造的建议,也解答了学生对未来就业职位的困惑。

参考文献

[1]施昕昕,黄家才.跨专业选修课“机器人学导论”课程建设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8(12):68-70.

[2]王平.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导论教学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35):119-120.

[3]鄢泰宁.为新生开设专业概论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J].中国地质教育,2008(2)76-77.

[4]刘光明,于斐,周雅,等.大学低年级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1):37-39.

机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预算 预算考评 激励机制

预算是一种计划,它既是具体化的决策,又是控制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预算管理是指企业围绕预算而展开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调控、预算考评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企业预算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管理控制工具,帮助管理者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评价。

预算考评是保障企业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重要环节,对于加强企业内部沟通,增强企业凝聚力,增加员工组织归属感,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影响不容忽视。预算考评决定了企业预算管理的关键点,起引导、规范和约束员工行为的作用,也集中反映了一个企业的文化、战略和需求。因此,合理的预算考评和奖惩制度是企业预算管理顺利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算管理激励机制中关键的一环。

一、预算考评的原则

对预算考评的原则许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以构建预算管理激励机制为目的,可以将预算考评的原则概括为以下几点:

1.公平公开原则。公平理论认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J.S.亚当斯认为: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他所感受的分配上的公正程度(即公平感),而职工的公平感取决于一种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社会比较是指员工自身的投入报酬比和他人的投入报酬比值的比较;历史比较是指自身的对比。只有员工保持公平感,才能保持心情舒畅,才会努力工作,反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下降,甚至会产生破坏心理,影响生产。

为鼓励员工自我考评,应公开预算考评的标准作为考评依据。预算考评的结果同样应该公开,奖罚分明,才能使员工看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身与别人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进步。公开更能彰显公平,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及时可控原则。预算考评应及时进行,既要及时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又要按时出具考评报告,得出考评结果后要及时公布,按时兑现相关奖惩。及时性原则保证了预算考评的实施效果能顺利反馈给员工,达到激励的结果。

要保证预算的可控性,首先就要明确责任归属的问题,避免互相扯皮和责任推诿现象。再者,为对责任主体可以控制的业绩进行评价,应明确可控是相对的,因此应排除客观环境变化对业绩产生的影响。

3.激励性原则。只有将预算考评的结果与员工激励相结合,才能保证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预算管理的有效执行,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采用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能有效提高员工积极性,更好的实现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

二、现阶段预算考评环节的激励机制分析

1.预算考评指标。预算考评的目的是对预算目标实现和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考核,因此预算考评指标应与预算目标和责任指标相对应。现阶段,我国的多数企业选择财务性指标作为依据进行预算考评。财务性指标在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利润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财务指标代表的是过去发生的业务;过分重视取得和维持短期财务结果,忽略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忽略非财务指标的不可直接计价因素对业绩评价的影响等等。因此在选择基于产出的财务指标作为激励指标时, 必须考虑它是否能够正确地反映员工的努力水平, 而且要特别注意该指标对员工的激励是否会对企业的长期目标造成不良的影响。

预算目标值的确定是预算考评指标的关键点。一方面,容易引发“棘轮效应”,使得下级为了規避风险,往往宁可放弃本期的超额奖励;另一方面,容易形成“预算松弛”,员工为获得超额奖励,故意将预算目标降低,为管理者提供了掩盖失误的弹性空间,妨碍查明预算差异的真正原因,影响到业绩评价的客观性。

2.预算差异。企业通过预算考评建立奖惩制度实现调动预算执行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标。现阶段,许多企业在进行预算考评时都忽视了对预算差异的调查和分析。对于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等重大预算差异的分析和调查是预算考评的重要环节。造成有利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预算执行者的努力、 “预算松弛”,甚至是粉饰报表后的“虚假繁荣”;造成不利差异的原因则可能是预算执行者的懈怠、预算目标制定得太高,或是一些不可控的外部原因。因此,如果不对预算差异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调查,不仅无法对预算执行者的行为进行正确地引导、对下期预算目标的制定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反而可能导致激励不当,使预算松弛等现象愈演愈烈。

3.奖惩制度。在编制预算时,预算执行者的报酬是建立在预算完成程度上的,员工为制定一个易于达成的目标,就会导致预算松弛的发生,这样做使得预算执行者获得奖励的同时,会导致企业资源的分配不当和浪费。对于得到跨越奖金并开始计算变动奖金的跨越点时,预算执行者会为了获得更多报酬来尽量提高其业绩,而这些行为合理与否,我们不得而知。当超过预算目标到一定程度,其薪酬奖励不会再继续增加时,员工就会意识到当期的努力和太好的业绩可能带来下期预算目标的提高,为避免将来承担更大的风险,他们通过减少努力来隐瞒自己真实的生产能力,形成 “棘轮效应”。

三、预算考评环节激励机制的改进

1.预算考评指标的多元化。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丰富预算考评指标体系。对于传统的财务指标的定量评价,虽有其固有的优势,但只关注企业的短期行为,容易忽略企业的长期战略。同样,如果过分注重非财务指标的定性评价,企业又很可能因为忽略财务风险,陷入巨大的经营风险中。因此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企业应以定量指标为主,通过计算定量指标得到基本评价结果,再通过定性指标对其基本评价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校正,以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和缺陷,使最终的企业业绩评价结果更加接近真实水平。

2.关注预算差异。预算差异分析是预算考评的一个核心内容,只有关注预算差异,才能充分发挥预算考评的激励作用。预算差异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控:

2.1把握可控性原则,剔除客观因素对预算差异的影响。各责任主体都应该只对他们所负责范围之内的业务承担责任,这就要求必须区分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只有对员工业绩做出公允的评价,才不会使员工产生不公平感,才能使预算考评的结果更加合理,更加客观。

2.2关注重要的有利差异。进行差异分析时,企业往往会将重点放在不利差异上,而忽略对重要有利差异的分析。而产生有利差异的原因很多,可能是预算执行者自身的努力或其工作方法的改进,也可能是预算过低导致预算松弛的结果,甚至可能是粉饰报表后的“虚假繁荣”。如果不加以区分,直接对有利差异进行奖励,不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还可能导致预算松弛现象越发严重。

2.3充分利用审计报告,找出差异原因。企业可以借助内部审计或外部审计对预算主体的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审计,通过考评企业的内控状况,找到产生预算差异的根本原因,避免调节利润、粉饰报表等现象对考评的影响,保证预算考评的客观公允。

3.引入基于 EVA 的薪酬奖惩制度。EVA 作为综合性较强的经济指标,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业绩、企业价值。 EVA 薪酬激励模式主要是针对公司内部责权范围更大的高层经营者和经理人。将 EVA 薪酬激励模式引入预算考评的奖惩制度,可以使得预算激励变得更加长远,有效抑制经理人的短视行为,又以一种双赢的模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颖. HD公司预算考评体系优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4.

[2]袁彩霞. 基于EVA的薪酬激励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3]王婷. 预算管理的激励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4]孟祥飞. 企业预算考评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4.

[5]Michael C·Jensen, Paying people to lie: the truth about the budgeting process, 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 Vol.9, No.3, 2003.

机制范文第6篇

关键词:投资者教育 动力机制 利益驱动 理性

2007年我国建立了政府主导的投资者教育管理机制,在股票市场出现严重非理性行为时,监管部门都及时开展针对性的投资者教育活动和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保护投资者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在2012年以来,监管部门先后推出“防范炒新”“防范炒作高送转”的主题投资者教育活动,及时有效地打击了市场上的投机行为。我国投资者教育工作已规范发展了四年多,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投资者教育可以得到立竿见影的结果,但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和深交所进行的投资者调查报告却显示我国投资者素质状况不容乐观,这说明投资者教育效果并不显著。本文从分析我国投资者教育管理实践出发,尝试从动力机制角度、基于政令推动、利益驱动和社会心理推动三个驱动因素分析并完善我国现有投资者教育管理机制。

一、投资者教育管理机制研究现状及教育效果分析

( 一 )投资者教育管理机制研究现状 经济学诺贝尔奖美国经济学家赫维茨(Leo Hurwicz)提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是在较为严格的数学分析基础之上,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社会目标或经济目标,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分散化决策的条件下,探讨能否设计和怎样设计经济机制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与设计者的既定目标一致的理论。然而,在其他的环境中,个体间的博弈可能难以控制或对目标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使经济机制设计理论难以效仿(陈安,2011)。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不同的制度具有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利益的驱动形成了制度并主导了制度的变迁。经济学的机制理论假设条件太多,所建模型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问题往往缺乏足够的适应性(郝英奇,2006)。在管理学领域,国外学者对动力机制理论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爱德温·洛克(E A. Locker)的目标设置理论、斯金纳(B F. Skinner)提出的强化理论等。国外关于管理机制研究的文献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业或具体问题探讨适宜的管理机制,具有显著的实践特征。如Yixin Dai, David Popp,Stuart Bretschneide(2005)从社会导向机制、大学导向机制及其对个人决策动机的影响机制的视角研究了制度对美国大学专利生产的影响机制。国内学者对管理机制理论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单凤儒(2004)认为管理机制由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构成,其中的动力机制是管理系统中产生工作积极性的机制。钱向劲、张洪哲(2009)提出改进投资者教育工作,即提高投资者教育的认知度、进行投资者分类教育节约教育资源、建立多渠道双向互动立体化的风险教育体系、建立专业高质的讲师队伍。袁熙(2010)借鉴境外投资者教育的新特点对我国投资者教育提出建议:应加大与媒体合作力度、积极开展公益性投资者教育;引入第三方教育机构,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加大对投资顾问(经纪人)的培养,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投资者教育队伍;将客户投诉纳入投资者教育,将投资者教育与投资者保护相结合。郭东(2010)介绍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与美国金融业监管局投资者教育工作。张毅(2010)对第三方投资者教育活动的启动与资金保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监管进行了论述。丛博(2011)针对我国网络投资者教育现状提出改进建议。综合分析前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对投资者教育管理的研究还处于简单国际比较借鉴、就具体问题分析阶段,没有站在系统整体的高度分析我国投资者教育管理机制,只从具体问题单一角度提出提高我国投资者教育效率的具体对策,没有深入到机制即投资者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能动作用层面。

( 二 )投资者教育效果分析 国内许多学者借鉴西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对中国证券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投资者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主要包括认知偏差、羊群行为、噪音交易等。分析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发布的《2011年投资者综合调查报告》和《深交所2011年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可见,我国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仍是普遍现象。2011年,27.35%的投资者平均1个月左右换手一次,25.87%的投资者平均1至3个月换手一次,16.37%的投资者平均5天换手一次或更短,而平均投资周期在6个月以上的投资者仅占14.52%。总的来看,参与调查投资者中持股时间三个月以上的仅占30.41%,多数投资者持股时间较短(保护基金调查报告,2011)。尤其是创业板,2011年,创业板投资者的平均交易频率为8.2次/月,交易频率比2010年的7.4次/月更频繁(深交所调查报告,2011)。投资者换手率居高不下,这是投资者过度自信或自信不足的表现,说明我国投资者认知偏差严重。处置效应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表现为投资者对投资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急于卖出赢利的股票,轻易不愿卖出亏损股票的现象等。调查显示,有51.81%的投资者没有止损计划,同时在设置止损的投资者中,仅有3.03%的投资者会严格执行止损计划(保护基金调查报告,2011)。这说明我国投资者普遍存在着处置效应。羊群行为是指单个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采取某种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而如果其他投资者不采取这样的策略,单个投资者则也不会采取这种策略。2012年初证监会提出抑制“恶炒新股”的现象,紧随之后,深交所重拳抑制炒新:换手超50%或涨跌10%将停牌。炒新是我国股市历来已久的现象和习惯,恶炒新股等现象说明我国投资者羊群行为严重。对于最近一次投资的一支股票,65%的投资者表示会通过交易软件的股票价格走势、成交量变化等技术指标的分析来形成投资决策,其次有40%的投资者表示通过他人推荐和网络类媒体如股吧、论坛、微博等获取投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深交所调查报告,2011)。2011年投资者综合调查报告显示:55.35%的投资者自己分析投资股票,主要通过技术分析把握趋势,44.08%的投资者也是自己分析股票,但主要通过基本面分析进行投资。40.64%的投资者通过证券营业部推荐进行股票投资。可见我国投资者近六成不根据基本面分析买卖股票,是准噪音交易者。行政命令方式推动投资者教育活动虽然对典型事件“药到病除”,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让投资者树立理性投资的理念,非理性投机行为呈“春风吹又生”局面。我国投资者行为特征说明我国现有投资者教育管理机制存在严重缺陷。股票市场功能可以分为本源功能、基础功能和衍生功能。市场的本源功能是市场之所以称其为市场的本质特征,包括提供交易、降低交易费用、定价功能。股票市场的基础功能就是股票市场赖以发展的功能,是股票市场发展的根本点,也是股票市场区别于其他市场的根本点。股票市场基础功能有筹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投资增值分配功能,股票市场基础功能间有着相互平衡与制约的关系。股票市场衍生功能包括促进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分散风险、国民经济晴雨表、促进企业家精神、创造就业机会等。其中,基础功能良性发挥是衍生功能更好显现的基础;本源功能是不同形式的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实现基础功能的基础,如股票市场定价功能是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影响着筹资功能和投资增值分配功能(钱海波,2011)。从供求关系角度看,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直接影响股票市场本源功能中的定价功能,进而影响股票市场的其他功能。一国的投资者越成熟、理性,股票市场定价越趋近于合理,股票市场功能越良性发挥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会不促进甚至阻碍经济增长。正如屠光绍(2007)所说:“市场越发展,越需要成熟、理性投资者的参与。投资者是重要的市场建设者,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升资本市场效率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我国投资者非理性的投资行为造成股票市场估值标准不明确、混乱,这不利于市场的稳定,更不利于股票市场功能的良性发挥。投资者教育是提高投资者成熟、理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顾海峰(2009)运用数理模型证明,投资者教育可使投资者与投机者逐渐克服行为金融的非理性弊端,使得证券市场中投资者与投机者的结构不断趋向于稳定,从而实现证券市场的整体稳定目标。庄学敏(2009)认为有效率的投资者教育会提高投资者理性的自信,进而使投资者理性投资。

二、投资者教育管理动力机制缺陷分析

( 一 )政令推动对投资者没有刚性束缚 《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投资者教育工作指引》提出,投资者教育工作的目的是让投资者了解证券市场和各类证券投资品种的特点和风险,熟悉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帮助社会公众了解证券行业,自觉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投资者教育重心是使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理念和进行理性的价值投资行为”,最好的教育效果是使其像社会道德规范一样,是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这需要很长时间、潜移默化地形成。但投资者作为被教育者没有像学历教育那样的刚性需求,投资者接受教育是自愿行为,自我教育是基础,而股票投资入门却像刷卡买东西一样容易。政令推动对投资者没有刚性的束缚,政府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其组织实施的方式和方法,也取决于投资者对政府教育的正确解读。政令推动可以直接改变投资者短期行为,但改变投资者心理效果不佳。

( 二 )投资者教育各方利益驱动缺乏 利益驱动是动力机制中最基本的力量。从投资者教育的实施机构来看,证券机构短期经营目标考核、从业人员的绩效和投资者教育效果长期才能显现相互矛盾。如果在投资者教育活动中风险讲的太多,会影响到这些证券机构的交易量,从而对公司的经纪业务带来负面影响。证券机构的投资者教育活动若与其经济效益相瓜葛,就降低了活动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最终弱化了投资者教育的效果。这不可避免让投资者教育工作处于两难之中,拷问证券机构的敬业精神和道德水准。从投资者的角度看,正因投资者与证券机构的利益关系,投资者对证券机构主办的投资者教育活动信任度不够;投资者教育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它需要投资者通过系统教育使理论成为投资者自己的理念,投资者结合个人投资体会形成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在投资决策时成为其自然选择的行为,因此现有投资者利益驱动不足。

( 三 )缺乏良性的社会心理推动 经历短暂的20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的一部分人当时面对刚进入市场经济、商机无限的中国,抓住机遇迅速地积累财富,多者达到几十、数百亿。巨大的财富差距让中国人心理落差极大,浮躁、急功近利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在股票市场里,流传的总是一夜暴富的神话,投机特征的市场树立了投机的典范,价值投资得不到回报验证,投机泛滥。

三、投资者教育管理机制动力机制构建

( 一 )引入第三方教育机构,实现利益驱动 第三方教育机构是指证券监管与交易清算部门、证券经营机构以外的组织,第三方最现实可行的是我国现有的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从投资者教育实施机构角度看,投资者教育经费的投入将会使利益驱动真正发挥作用。第三方教育机构因新增教育工作自然需要资金保证,对于现有投资者的投资者教育经费,可以从三方面筹集。一是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和证券经营机构的外包费用,这是主要资金来源。二是对现有投资者适当收取费用,这既提高投资者学习动力,又对投资者形成约束。如上海老年大学开设了家庭理财之类的投资者教育课程,一些社区街道对参加上课的老龄同学给予补贴,学员自己也出了学费,教学效果相当理想(张毅,2010)。三是应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关金融服务机构提供一定程度的资助。我国潜在的适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正快速下降,投资者教育经费可以成为第三方教育机构收入的重要来源。从投资者的角度看,第三方教育机构因与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不存在利益联系,可以得到投资者信任。深交所调查显示,77%的投资者表示自身需要系统地学习投资知识与投资技能,而第三方教育机构从师资安排、授课内容系统性、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比证券公司更满足投资者需求,对投资者产生利益驱动。在师资方面,证券公司聘用的讲师基本上是行业分析师、公司分析师或股评师,一方面,这些讲师由于自身工作的原因,偏重于产品的介绍和投资的技术性方法。对金融证券知识、投资理财理论、证券市场法律法规等基础方面教育不足。另一方面,好的分析师不一定是好的教师,尤其不一定是善于讲授价值投资理论与实践的好教师。在授课内容系统性上,证券公司聘请的讲师往往并不固定,尤其是投资报告会,每个讲师的理论体系并不一定统一,这使教育内容不具有一贯性和系统性。在教学管理方面,营业部主要是通过开办讲座和组织报告会等为主,授课的时间和场次多变,参与的投资者因时间和兴趣等原因也多变。在投资者的期望方面,证券公司进行投资者教育活动时,授课人的出身使投资者更期望讲座者更多的讲即时行情和答疑解惑。而第三方教育机构有专职的教师队伍、现成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房,可以直接将投资者教育内容纳入全校选修课中,系统地安排投资理财课程,有严格的教务管理和教学管理保障。因此,引入与投资者投资行为没有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教育机构既适合我国投资者教育需求现状,又可通过利益驱动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 二 )各机构教育侧重点分工合作,不同驱动互补 当前,我国的投资者教育相关部门基本上都在各自的网站上设立了投资者教育专栏,内容上大同小异,投资者上相关网站往往是为其主要职能而不是专为接受投资者教育,而想要学习时又往往无所适从,这就造成投资者教育资源与投资者欲求不相匹配。在我国投资者教育管理机制完善后,可以实现对现有投资者不同需求分流教育。证监会、行业协会仍以监督指导考核为主要职能,发挥政令推动模式的优势,对于紧急、重大、突发的主题投资者教育活动进行推动,如2012年的防范“炒新”投资者教育活动,证券投资者保护局和行业协会同时做好投资者保护教育。交易所的投资者教育内容应与自身的功能紧密相关,其教育工作应主要围绕着交易所的各项业务、产品以及监管职能而展开,目的在于促进投资者对交易所的了解,增强交易所的声誉,同时帮助投资者有效参与证券投资;此外,随着第三方教育机构的培育,相关的师资培训、认证工作需要长期进行,这可以由交易所来进行,我国交易所可学习美国纽约交易所,招收高校教师进行培训认证。证券经营机构可依托自身的优势以讲座、投资报告会的形式侧重投资经验、投资技能的培训,以及对市场运行趋势和投资者关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第三方教育机构则侧重投资理念的培养,长期、系统地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包括风险教育,不做任何产品的推介。

( 三 )创新投资者文化传播方式,培育社会心理推动 加快推动我国的投资者文化建设对于股票市场发展意义重大。投资者文化包括正确的金钱观、投资观念和股权文化等。正确的金钱观是指不要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正确的投资观念是理性地看待股票投资,对股票投资抱有平常心,对投资收益有合理的预期,不会急功近利,远离非理性投资行为;股权文化主要指以下方面:一是证券投资成为人们习惯的资产积累方式;二是投资者既要关注管理层的行为,又要尊重管理者作出的经营决策;三是管理者要切实尊重和维护投资者权益;四是无论投资金额的多少,投资者要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袁熙,2011)。投资者教育有利于促进投资者文化的培育,投资者文化所形成的社会心理推动也会促进投资者教育工作。投资者文化传播方式有许多种,除了投资者教育活动中的面授,还有电视剧、游戏等,我国应加快投资者文化传播方式创新。看电视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广泛的休闲、消遣方式,工薪阶层下班后往往是在看电视,电视是公众了解市场的重要渠道,对公众具有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我国曾经摄制并播放了《舞动的K线》这部电视剧,社会影响广泛。玩游戏是许多青少年、上班族的消遣方式,这对潜在投资者教育意义重大。美国证券业及金融市场协会投资者教育的突出特色是开发了“通向投资之路”、“股票市场游戏”及“投资写作竞赛”等三个金融游戏项目,我国也应借鉴开发相关游戏,必要时直接引进美国的金融游戏。我国证监部门应鼓励有关股票投资的电视剧本创作和游戏开发,但对于这些作品传达出来的投资理念要严格审查。此外,还需要与媒体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这是全面推进投资者文化、培育社会心理驱动的重要手段。

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股票市场功能间内在逻辑分析及我国股票市场制度完善”(项目编号:HB12YJ01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郝英奇、刘金兰:《动力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趋势》,《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孙绍荣、朱佳生:《管理机制设计理论》,《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5期。

[3]袁熙:《良好的投资者教育是维护投资者权益的最佳方式》,《中国金融》2010年第18期。

[4]张毅:《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教育的第三方模式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5]张华庆:《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投资行为研究》,《金融研究》2003年第4期。

[6]孙培源、施东晖:《中国证券市场羊群行为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4年第8期。

[7]顾海峰、奚君羊:《行为金融学视角下投资者教育与证券市场稳定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5期。

[8]庄学敏:《投资者信心、投资者行为与投资者教育效率研究》,《经济管理》2009年第2期。

[9]李珍、姚金海:《论证券市场、国企改革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0]Yixin Dai, David Popp, Stuart Bretschneide. “Institution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Forces on University Patenting”.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2005.(编辑 聂慧丽)

上一篇:就业意向书范文下一篇:优化工作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