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设计理论范文

2024-03-23

机制设计理论范文第1篇

(一) 文档一体化管理产生的背景。首先, 是人事档案的数量不断增加。自从20世纪工业化成熟开始, 各国政府的职能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张, 政府对于社会的掌控力逐渐加强, 随着社会上各种机构的不断开办, 以及现代化办公设备和办公技术的产生, 大量的数据和档案等文件急需处理, 对各个组织和单位的档案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就是各种管理部门日趋专业化, 档案管理也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二) 文档一体化管理的主要内容。首先, 要认清文件运动的特性, 首先是文件运动的整体性, 一个文件, 从产生到销毁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 在进行文件管理的时候要注意文件运动的整体性, 承认文件运动的客观性, 要从根本上把握文件运动的客观性, 尊重文件的历史进程变化。其次是要认清文件运动的阶段性。一个文件从产生到销毁是有阶段性特征的, 随着价值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而这种变化是有阶段的、十分明显的。最后是要看到文件之间的关联性。一个部门所产生的文件是必然有其内在联系的, 是可以互为引用、互为补充的, 要把管理层和员工的关系考虑进去。

二、文档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文档一体化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当今社会,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各行各业引起了一阵技术革新的浪潮, 而文档管理行业也不例外, 文档一体化就是信息技术在文档管理行业最直接最有效的运用, 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了文书档案的管理任务当中。然而现在我国文档管理行业的行业现状是, 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都不够成熟, 不能适应文档管理在新形势下的要求。

(二) 现行管理体制的束缚。目前来说, 我国文档管理行业现有的文档管理方式就是将文件和档案工作分块管理, 各自负责一块区域, 文档的归档工作属于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分界线。我国的《档案法》中有如下规定, 我国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在这样的分级管理原则指导之下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就很难把文书管理和档案管理两个部分整合到一起, 导致各自为政情况的出现, 降低了运营效率, 提高了运营成本, 因此文件管理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合并势在必行。

(三) 现有技术水平制约文档一体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文档管理行业的广泛运用, 为我国文档管理的现代化革新特别是文档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但是目前来看, 现有的发展情况仍然无法支持建立一个完整成熟的文档一体化技术。因为在文档管理中的技术仍旧不够完善, 所以目前运用的文档一体化系统也存在着许多的缺陷, 比如文档一体化系统功能上的缺失、系统安全性不够、文档归类出现问题等。

(四) 缺乏统一的政策法规和制度标准。根据文档管理部门发展现状来看, 要实现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的目标, 就应该依托于国家的有关政策扶持, 还得有相关的政策法规支持, 来对文档管理行业进行引导和规范, 这些制度和标准无疑提高了我国相关行业的行业标准, 对文档管理行业充满动力, 提高行业一体化管理的进程。

三、文档一体化的实现机制

(一) 加强文件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文档管理进行一体化系统的构建, 能够最大程度上地增强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之间的联系, 提高二者的有机联系, 把文件管理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作为两个彼此联系的系统联系在一起, 作为两个互相连接的文档一体化子系统而存在着, 从而让文件管理更加规范、标准、高效、稳定。

(二) 建立文档一体化管理的组织机构。要想在企业中建立一个强劲有力的管理结构, 文档管理必不可少, 特别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建立的文书和档案, 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要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文档管理部门管理结构混乱的问题, 增设专业化管理部门, 建立业务平台, 提高文档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 为文档管理部门的现代化建设, 特别是文档一体化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三) 建立统一的文档一体化管理业务规范。在进行文档管理部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要注意制定一个文档管理部门内的行业规范和准则, 提高行业规范化运营。特别是在文书处理部门当中, 要严格控制文件分类编号, 应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文件编号的有关规定, 而且在进行归档过程中还要注意同档案部门分类立卷归档的一致性。

(四) 加强文档一体化软件的统筹规划。在当下发展文档管理部门现代化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软件的一致性, 不同的软件不能混用, 甚至同一管理软件的版本也应该统一, 要保证档案库里的文件和档案的流通性, 切实提高文档的通用性, 以提高文档一体化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在进行文档一体化系统软件开发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文档前端控制的实用性, 要充分兼容各类工作环境, 适应不同的工作要求, 遵循文档管理各个部门的部门特性, 有针对性地进行软件开发, 以提高档案信息内容的实用性。

(五) 加快办公自动化进程。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系统化的文档一体化系统, 就不应该忽视硬件素质的要求, 要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和存储作用对文档进行管理和分析, 实现文档一体化系统的自动化运行, 节省劳动力, 尽量做到文档管理系统的人性化, 在需要查找有关文件的时候可以通过检索很快地确定文件和档案的位置, 避免人工盲目搜寻, 直接利用文件获取相关信息, 提高办公的效果。

摘要:档案管理是任何部门人事工作的重点, 而随着目前人事流动性的加强, 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文档一体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效率更高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成为档案管理行业重点关注的热点。所谓的文档一体化, 就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 通过把文件和档案的处理环节衔接起来, 实现对人事档案的科学化管理。

关键词:文档一体化管理,理论基础,实现机制

参考文献

[1] 赵屹, 陈晓晖.电子文件中心:路在何方——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管理机构构想[J].档案学研究, 2011 (05) .

[2] 赵屹, 陈晓晖.文档一体化流程:政府办公自动化的瓶颈[J].档案与建设, 2011 (10) .

[3] 赵金凤.浅谈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J].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0 (11) .

机制设计理论范文第2篇

1 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忽视传统手段, 过分依赖多媒体, 主次不分, 本末倒置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工具, 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 但有的教师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把多媒体当作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 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 片面地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 哗众取宠, 故弄玄虚, 喧宾夺主。过多的影像资料、图片、动画弄得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干扰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其结果是得不偿失、弄巧成拙。由于有了教学课件, 有的教师以多媒体课件代替教案, 把所有知识都由多媒体课件去提示, 课堂讲授完全依赖课件, 一旦遇到停电或设备运转发生故障时, 教师就可能因多媒体不能使用而不会上课, 束手无策, 教学过程被迫中断, 使正常的教学活动陷入困境。

1.2 课件制作水平不高, 多媒体的功能发挥不够, 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制约

购买或下载的课件往往难与学校的具体实际和教师风格、学生特点相吻合, 而自制的课件又受教师本身制作水平、精力和资金的局限, 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课件缺乏合理的教学设计, 运行呆板、交互性差;有的课件的画面背景与文字或图片颜色相近, 层次不明, 不易区分;有的教师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等, 虽然生动有趣, 吸引了学生注意力, 却冲淡了教学的主题内容;有的课件只是教材文字材料的机械翻版和堆积。教师劳神费力制作课件, 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 但运用这样的课件进行教学, 很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其效果也往往适得其反。

1.3 重课件演示, 轻思维点拨, 缺乏师生情感交流

富于抽象性和思辨性, 这是政治理论课的一个特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思考, 引发学生思维, 通过师生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交流, 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疑虑。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 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 课件的演示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和示范, 很少顾及观察学生的听课反应, 很少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信息反馈, 教师成为课件的解说员和操作员, 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 多媒体成为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 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人性化交流被简单的“人机交流”所取代。由于忽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缺乏师生情感交流, 也就很难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4 多媒体硬件建设不足, 多媒体教室管理缺位

多媒体硬件包括各种多媒体设备、设施和环境, 它是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基础。近年来, 各高校对多媒体硬件建设投入了较多的经费, 但有的院校在一次性投入后, 设备维修、维护经费不足, 难以保障多媒体硬件正常运转。有的多媒体教室灯光较暗, 学生记录课堂笔记困难;有的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故障频发, 多媒体无法使用, 影响正常教学。有的教师因不当操作而导致仪器设备的损坏, 有的设备管理员缺乏必要的课前检测调试造成仪器设备一时不能使用, 如计算机定期杀毒、整理, 投影仪除尘清洗, 视频展示台镜头擦拭清洁, 还有各设备间的连接安装等。

2 构建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从建立多媒体课件相关制度、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加大硬件建设、加强多媒体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估等几方面着手。

2.1 建立多媒体课件制作、使用相关制度, 保障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课件质量

由于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教学中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 其质量的优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只有制作高质量的课件, 才能真正发挥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和实效。

(1) 制定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制作规范。为了保障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制作质量, 要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总体要求、教学及内容特性要求、技术特性要求、信息呈现及界面特性要求等方面做出规范。多媒体课件制作要体现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实用性等总体要求;多媒体课件制作要体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要求;多媒体课件制作要体现技术特性、信息呈现及界面特性的要求, 包括课件运行、技术手段、文字规格、素材 (文本、音频、图形、视频、动画等) 规格、整体风格、界面规格和背景、交互功能和方式等问题。

(2) 实行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课件预审制度。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 须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及使用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对于第一次采用多媒体授课、课件内容有重大修改、开新课或新开课的教师或课程, 要由专家组成课件审核小组, 制定审核程序和审核标准, 对教师备用课件进行审核, 课件经审核合格后方可在教学中使用。学校还可以举行多媒体课件比赛活动, 选拔、发现和奖励制作优良的课件, 通过相互观摩和学习, 促进教师多媒体制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2.2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保障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

(1) 在讲授方法上, 坚持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将传统教学手段和将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整合, 发挥各自的特点和功能, 实现信息技术同传统教学模式的嫁接, 使之优势互补, 相得益彰。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要根据政治理论课的特点, 用多媒体形式展现国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中生动鲜活的事例, 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教学理论问题、探讨热点和难点问题,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帮助学生深入挖掘知识的内涵, 发挥创造性思维, 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2)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多媒体教学与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机结合。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有机活动过程,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互动的、良师益友型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 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的理论知识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者, 还有一个思考、质疑和创新的过程。因此, 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 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课堂反映出发, 时常走下操作台, 与学生近距离交流, 以民主和自由的精神、互动与合作的方式、宽松加和谐的气氛, 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多媒体, 灵活运用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小讨论、辩论、演讲等教学方式和方法, 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质疑、探究, 教师从中启发、点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在课件制作和使用上, 强调把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就是要把抽象性、思辨性的教学内容以直观性、形象性的教学形式表现出来, 以达到提升学生政治理论素养的目的。因而, 精心设计和制作好多媒体教学课件, 是保证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前提。各种课件素材要围绕教学目的来选取, 课件内容和表现形式要服从、服务于教材, 与教材相呼应, 并且对教材进行有效的补充、扩展和提炼。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处理好学生听讲、记录、思考的关系, 既要熟练操作课件, 讲清讲透教学重点和难点, 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 注意照顾到学生记笔记的速度, 注意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的信息反馈, 还可以通过黑屏的方式营造学生思考氛围, 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此外, 要有教学备案, 以备有课件不能正常使用情况的发生。

2.3 加大硬件投资, 加强多媒体教学环境及设备的管理, 保障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基础条件

(1) 加强多媒体教学硬件建设。目前, 很多学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学楼, 每个多媒体教室配备了多媒体工作平台、计算机、投影仪、屏幕等主要设备, 可容纳2~3个教学班100多学生上课, 在大学生扩招、教师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对于满足教学需要, 提高教学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多媒体教学楼及多媒体教室的建设, 投资量大, 后续设备维修费用高, 往往受制于学校的财力。还可以利用现有资源, 对现有普通教室进行改造, 即在有50几个座位的教室, 配备相联的一台计算机和一台大屏幕电视机, 就可以成为一个简约的多媒体教室。这样的多媒体教室投资量不过10000元左右, 既减少投资, 又满足了教学小班上课的需要。为提升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质量, 学校要安排专项经费, 建立和优化多媒体资料库。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政治理论课的特点, 还可以建设专有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多媒体教室。

(2) 加强多媒体教学环境及设备的管理。为满足多媒体教学需要, 必须保障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设备的各项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一是要科学构建多媒体教室环境。在建设多媒体教学楼时要对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位置、管线预埋及接口、多媒体教室的采光、温度的调控等统一考虑、科学设计。二是加强多媒体设备管理与维护。要进行教师培训, 减少因人为误操作而造成设备故障的发生;多媒体设备管理员要对设备定期检查与维护, 预防故障发生, 对损坏的部件或发生故障应及时报请相关维修人员及时处理, 尽可能不影响课堂教学。三是完善多媒体教室的系列规章制度。多媒体教室的技术保障和管理维护应由专门人员统一管理并要建立相关制度, 如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多媒体教室使用记录登记制度和事故登记制度、设备检查维修制度, 以及多媒体的操作规程、使用限制等。

(3) 优化多媒体教室的编排, 提高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效率。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 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设计和装备多媒体教室过程中, 要有计划地合理配置不同数量和规格的多媒体教室。在现有的教师人数、多媒体教室数量、规格及其他教学设备相对一定的条件下, 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 提高教学效益。要注意科学高效地安排多媒体教学课程表, 即针对多媒体教室资源相对短缺情况, 根据不同课程对设备的要求、学生的数量及师资情况合理安排相应的多媒体教室。要特别保证政治理论多媒体教学课程的编排需要。

2.4 加强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

(1) 确定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多媒体课堂教学评价与传统的教学评价不同, 除了要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还应该评价多媒体课件。由于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重在教育、引导学生懂理论、明是非、学做人, 而不是单纯传授知识, 这就决定了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既有一般课程的普遍性, 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确定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时, 既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评估原则, 又要充分考虑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 才能比较科学地反映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可以根据教学素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艺术、教学效果等确定一级指标, 再根据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特点确定二级指标, 并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及评分标准。

(2) 健全多样灵活的评价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应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自我评价。学生是教学成败的直接关系人, 学生评价一般能客观地反映教师真实教学情况, 最为教师所接受, 因而要特别注重学生评教。同行评价往往重点从学科的特点、新知识的掌握、教学方式的运用、教育思想的贯彻等方面有较多的考察, 专家评价则在学科发展、学术意识、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等方面关注更多, 同行评价和专家评价是对学生评价必要的、重要的补充。教师本人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参与者, 最了解自己教学的努力、优势和困难, 教师自我评价过程就是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因而要重视教师自我评价。要根据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站在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将相关指标量化, 分别制定学生问卷评教表和教师或专家评教表, 分别组织评教。

由于学生受参评时的态度、对课程兴趣程度以及对指标的理解能力的影响, 学生评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或专家评价实施的过程往往是通过随机听课和抽查课的方式, 以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活动为依据, 评教任课教师一学期的教学质量, 主观经验占主导, 教师或专家评价也可能导致失真;教师自评往往偏高, 可靠性程度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 只有把四类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考察, 才能取长补短, 提高评价的真实性。教学是一个过程, 学生参与了全部, 感受了每一个教学环节, 应该有最大的发言权, 在评价总分中, 学生评价得分要占60%的比重。此外, 在评价总分中, 个人评价可占10%, 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则各占15%。

(3) 加强政治理论课信息反馈。美国著名的评价学家斯塔弗尔比姆 (D.L.Stufflebeam) 提出“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证明 (prove) , 而在于改进 (improve) ”。将多媒体课堂教学评估情况及时传递给教师, 能够促使教师扬长避短、发挥潜力、改进教学、不断提高。任课教师通过自评, 及时反馈教学上的问题和学生学习的情况;同行通过听课互评, 对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讲评、交流。由专家组成的教学质量监督小组或督导组通过定期与不定期检查教师教案、随堂听课、查课活动,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教务部门通过组织学生评教, 将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信息进行归纳、汇总、分析, 参照评价表的格式, 制成信息反馈卡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教师从不同渠道及时获得教学质量信息, 及时改进教学, 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摘要:多媒体课堂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模式。多媒体课堂教学在发挥着独特的优势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需要从优化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加强多媒体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估等方面构建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机制设计理论范文第3篇

【摘要】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应用能力则是工程类科技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课程设计改革作为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必须逐步推进与加强。本文通过分析高等素质教育中课程设计改革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并根据当前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及当代对科技人才的要求,深入探索基于深度产教融合的课程设计改革与实施方案,明确了课程设计改革和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课程设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课程设计是大学某一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使学生获得实践能力、促进其知识迁移的、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经验的计划。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且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感性理解,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高度重视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实施,不断地调整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建设思路,打造灵活高效的创新实践机制,引进丰富先进的创新实践方向,培育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工程技术人才。

一、工程類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

遵行“强素质、重实践、求创新、育全人”的教育理念,本着“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创新人才”的宗旨,加大力度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另外,教育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协同育人机制需要不断深化,通过强化校企合作,共同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充分挖掘企业技术内涵,调动企业的技术支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应用促实践,以技术促教育,进一步健全应用型人才培育方案。

通过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充分发挥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技术力量,在实践目标上紧追社会技术需求与人才需求,在实践内容上紧扣技术最新前沿,在展开形式上突出可选性与多样化,推进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从实践环节入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特别是在课程设计的运行管理方面更应该加大力度,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全面提高高等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关系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相互照应的。课程设计改革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相关的制度补充和支撑了协同育人机制;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保障。总结有以下几条关系:

(1)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加强和补充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打破传统课程设计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教学实践环节,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从课程的安排、实践环节的设计、人员的管理、学生的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是协同育人机制的扩展与补充。

(2)发挥协同创新的主体作用,加强内涵建设

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化,但是都是基于相互促进、互相扶持的理念,学校应该支持企业的技术发展和人才的需求;同时企业也应该支持高校的教育事业,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高毕业生的能力,为企业更好地服务。学校应该发挥协同创新的主体作用,通过具体的工作逐步加强协同育人的内涵建设。

(3)校企协同开展课程设计改革试点,创新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设计的模式一成不变,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落后,引入企业的理念与项目,进行课程设计改革,是对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工程类课程设计改革实践

1.工程类课程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设计必须紧扣课程的重要知识点,让学生把框架知识具体化、书本知识灵活化、概念知识工程化。目前高校都很重视课程设计环节的科学性与发展性,积极推进老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重点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成为了工程类课程不可或缺的培养形式,但也存在诸多教学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计内容、形式单一,可选性差,先进性、实用性不够,难易程度欠阶梯性,需要增加应用性背景强的项目,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大多数工程类课程的课程设计题目为一个,所有学生做相同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设计原理是否正确、硬件的布局是否合理、焊接的工艺如何、软件是否可以调试运行、是否做了提高部分、答辩等指标判断学生是否很好地完成了实践学习任务、是否熟练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2)课程设计与职业规划、未来就业方向联系不够紧密。课程设计往往是“就书论书”,和教材内容联系紧密,将教材内容系统化、综合化,主要是辅助课堂知识进行验证性或者演示型的重演,加深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但往往没有站在学生就业的角度长远考虑,不能突出课程设计的就业引导特点。应该在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体现专业职业规划与未来就业方向,引入企业工程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职业理念与素养,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对专业形成感性认识,积极正确地为就业准备。

(3)课程设计不能很好地支持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课程设计的指导老师往往是本校的专职的老师,大部分缺乏企业工作经验或者项目开发经验,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贴近生产和应用的项目,课程设计的内容往往做不到与时俱进,不利于大学生创新与创业。

引入企业的技术课题可以带动和挖掘技术人才的兴趣点,开阔视野,提高就业的方向引导,有利于提醒学生进行就业前的热身,提高就业质量。

2.工程类课程设计改革核心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及质量,以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为契机,结合课程设计的工程应用特点,建设校企合作平台,通过聘请产学研合作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强化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具有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建设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将导师、项目、平台整合起来,扩大与扩充育人载体,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推进高校学科专业与产业、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需求的无缝对接,并反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建设优质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2)加强校企深度产教融合,为课程设计改革实施保驾护航

学校以服务地方为出发点,和周边企业广泛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发挥学科优势资源,助力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大力推进产教深度合作,并从中获取教学实践创新点,灵活运用到课程设计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吸引工程师参与教学实践有助于校企文化融合,将职业素养训练、职业规范渗透到日常管理,促进学生基础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更好地为企业储备高层次技术人才,达到校企合作的共赢,这也是产教融合的目的和精髓所在。

(3)切实保障复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

为保障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长期正常实施,必须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复合型教学团队,由专人协调教学队伍人员的变动和补充,保證教学力量的质量和稳定性。依托复合型教学团队,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课程设计的教学实施,共同参与课程资源的配套设计与培养质量评价,做到全员兼顾、因材施教。

(4)推进课程设计改革必须紧密配合实验室设施的建设

推进共建实验室、科技团队等育人载体,努力实现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相互支撑,构建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学院实验室设备按照学科建设要求进行逐步建设,并逐步得到扩充和完善,通过企业协助建设、联合共建等形式进一步满足课程设计改革需求。

3.工程类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与目标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可以首先通过试点运行,再逐步在课内实验、毕业设计、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实践教学方向推广。需配套制定课程设计运行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配合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实施办法有以下几点:

(1)以1-2个专业开始试行:

(3)课程设计多样化,一门课程的对应课程设计题目不仅仅设立一个,必须设立多个,可供学生选择。

(4)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引入产学研单位的工程师参与课程设计指导,课程设计题目部分由校内老师进行设计确定,部分由校外导师设立确定。

(5)课程设计相关设备、元器件等提前由老师制定好采购计划。

(6)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

(7)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及相关的管理机制。

项目实施中间也会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以及持续性运行。

(2)制定详细的课程设计协同育人计划,保证计划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3)课程设计内容的具体化,并保证内容的不断更新,包括大纲、日历、设备清单等。

(4)校内老师和校外老师的认定与管理制度的建立,课时认定制度的建立。

(5)课程设计学分认定标准与管理制度。

(6)混合题目的课程设计管理,教学、验收场地的安排等。

4.工程类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实施特点

课程设计改革场所在校内实验室进行,聘请校外导师前来协同上课,将选择难度较大企业题目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安排相应的实验室进行上课,采用一边做一边讲的模式,进行项目的开发与实践。

(1)题目多样化

课程设计题目分校内题目和企业题目,校内题目由校内老师提供,企业题目由企业导师给出,项目任务布置、项目实战阶段、产品案例分享、企业需求介绍及职业规划、课程设计总结。

(2)双导师讲解。

企业导师项目提交到学院,校内老师熟悉项目之后,共同承担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包括考勤、讲解、操作指导等。

(3)软硬件结合。

硬件实验平台由学校统一安排或者由企业提供,由导师进行基础的讲解和操作示范。

(4)全程跟踪教学。

在课程设计进行中、或者课余,学生有问题可以通过面对面、网络平台的形式随时提问,由导师答疑解惑,协助学生解决困难,完成课程设计要求的功能。

(5)多重考核形式。

学生的考核成绩由双导师共同评分,并且按照平时、作品、报告、答辩等多重指标进行考核评分。

(6)多成果验收

课程设计成果包括课程设计方案书、软硬件作品、报告、答辩演示文档等。

(7)辅导方法

通过课内统一辅导、分散辅导、课外答疑、网络答疑等形式辅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内容。

(8)验收与考核

课程设计结束主要验收报告和作品,并且设计答辩环节以区分学生掌握的程度,综合平时成绩,给出最终考核分数,由校内老师统一录入教务管理系统。

四、结语

在课程设计环节引入了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打破课程设计的传统模式,改变单一制作题目、做仿真、做老套设计的课程设计方式,提出了丰富多彩、应用性强的课程设计方案,工程类课程设计改革方案可以逐步在各实践教学环节展开,进一步丰富协同育人机制。

(1)采用协同育人模式,让企业、机构等加入到教学实践环节,丰富了培养方式。

(2)课程设计内容的应用性、可选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职业能动性。

(3)课程设计系统性、实用性增强了,企业导师保证了项目的可操作性。

(4)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后续可以进一步推广,并应用到毕业设计等培养环节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5)实践环节的深化改革,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发展与推进。

综上所述,基于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案例不仅仅从理念上改变了一贯的课程设计及教学实践的模式,并且有效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发挥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优势,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通过脚踏实地的操作与管理,可进一步保证切实完成教学改革的整体工程,有利于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柳友荣,项桂娥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5).

[2]潘玲珍.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3).

[3]王丹中,赵佩华.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2014(11).

[4]王辉.校企协作助推产教融合: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协作“项目群”的兴起[J]. 高等教育研究,2015(03).

[5]汪霞.课程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

[6]吴爱华,刘晓宇.深入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3).

机制设计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设计理念;园林设计;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在现代各种先进的设计理论不断引入的前提下,现代园林设计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当前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在现代理念的运用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园林设计师要具体结合当前园林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把握现代设计理论的内涵,从而将其更好地融入到设计中来,积极提高园林的性能以及效益。

1.现代设计理念概述

现代设计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园林设计指导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起着举足经重的作用,主要的设计原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注重功能需求。现代设计理念坚持作以人为最终的服务目标,主要强调设计的功能主义;二是注重自然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理念始终贯穿整个设计理论,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减少能源的消耗;三是简洁实用。现代的设计理论摆脱了传统的设计形态,进行了技术的不断,提倡运用几何单体,强调简洁实用的设计;四是注重工艺美。现代设计理念实现了技术和艺术的相互结合,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了技术的创新,在工艺美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园林设计中现代设计理论的应用

园林设计,即在一定的地域下,充分运用相关的园林艺术以及工程技术手段,结合一定的人文因素,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草木、营造建筑、布置园路,从而创建美的自然环境的过程。在现代设计理论中,主要的核心理论有三类:一是平面构成,二是色彩构成;三是立体构成,这三大类理论在园林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来阐述。

2.1平面构成理论在园林设计的应用

平面构成,即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通过分析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从而进行编排和组合,主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进而创造形象,同时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平面构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逐渐渗入到园林设计的整个过程中。

平面构成主要有三个基本要素,即点、线、面。在园林景观设计的平面布置和界面设计中,主要是通过点、线、面来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这是园林造型的基础因素。从平面构成基础的美学角度出发,可以通過具体分析园林设计中的各个景点、园路,从而发现点线面的存在,在整体上来讲,平面构成有利于园林的设计以及组织。在园林的设计中,点的存在,通常都是指景点,没有针对性,主要是相对存在的,在大小、方向以及形态上都没有严格的限制。平面构成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主要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使园林景观在整体的空间上呈现一个有序的形态美。例如在设计中心广场时,可以通过人们视觉的敏感点来构图,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设计园路时,可以把园林看成一条线,通过运用不同的线性设计,使园路不仅具备交通上的功能,还能拥有美学上的功能,从而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把点、线、面三者具体结合起来,例如在进行台阶的设计时,在结构上可以进行排列重复设计,从而在整个视觉给人很强的秩序感以及韵律感。在进行用地设计时,也可以在总体上进行规划,例如在总用地面积为210002的地带上,要实现各个景观的分区,主要可以通过平面构建理论来实现,如下表所示。

2.2色彩理论在园林设计的应用

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园林景观的色彩造型已经成为了设计中的一大要素。由于色彩具有节奏感、轻重感、距离感以及质感,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素养。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运用色彩能够使景观更加生动形象,从而调节人们的情绪。例如利用红色,可以渲染喜庆的氛围。同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造型、色彩过渡、色彩组合以及建筑的设色上都能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例如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色彩的造型能力,从而使园林景观小品成为人们视觉上的焦点,同时也能够成为景观的标识。在景观空间的设计中,当空间与空间之间需要进行过渡设计时,可以通过运用色彩的色相、明度以及彩度来营造不同的空间,从而在整体的视觉上给人强烈的节奏感以及韵律感。同时,在进行园林植物的配置时,也可以通过运用色彩的色相、明度以及彩度来进行构图。当植物的色彩过于单调时,可以通过加入其它的颜色来进行调和,从而使整体感观趋于柔和。在加入彩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色相来区分色彩,从而使景观能够协调、有序,从而激发了人们的游玩兴趣。

2.3立体构成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立体构成,即空间构成,主要通过运用一定的材料以及力学理论,从而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将造型要素组合成美好的形体的构成方法。立体构成主要是由点、线、面、对称以及肌理形成的,能够给人意境上的享受。空间作为园林设计的本质以及核心,不管是园路设计、小品设计、植物设计,还是铺装设计、地形以水体设计,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都要统一于空间。在实际的园林设计中,主要立体构成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是粒体。粒体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可以联想为雕塑、纪念碑等,在空间上可以给人营造活泼的氛围,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线体。在园林设计中,线体具有界定和边界效应、例如园路的设计,通过不同的线性设计,从而使景观的格局更加明确;三是面体。在园林设计中,面体作为空间的限定方式,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及空间。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结合实际的发展状况,不断引进先进的现代设计理念,充分把握现代设计理念的内涵,提高现代园林的设计水平,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强.探析园林设计中现代设计理论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11).

[2]谢炜德.浅析园林设计中现代设计理论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1).

[3]任慧玲,何振峻.现代设计理论及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2013(09).

[4]成效,王娜娜.园林设计涉及现代设计理论应用的研究与分析[J].现代园艺,2013(06).

机制设计理论范文第5篇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沐恩自然疗法健康服务中心 logo设计

2、行业:医疗,健康,养生,保健

二、 设计项目要求:

1. logo要求:易记、易懂、易识别,要求中文、或图形任意组合及独立使用都不影响视觉效果

2. 色彩方面:体现,不限制颜色

3. 中标设计师需保密提交AI,CDR,PSD等格式原文件。

4. 简单的VI设计(请基于商标的基本要素,完成商标的部分VI设计)

三、 知识产权声明:

1.所设计的作品应为原创,LOGO未在国家商标局注册过,为第一次发布,未侵犯他人著作权;如有侵犯他人著作权,由设计者承担所有法律责任。

2.如中标,设计方必须提供以上要求设计作品完整的方案,包括各种矢量图形源文件和所用到的字体,以方便进行修改完善和印刷。

3.中标的设计作品,我方支付设计制作费后,即拥有该作品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使用权和发布权等,有权对设计作品进行修改、组合和应用。

4.设计作品一经采用,所有权、修改权和使用权均归我方所有,设计者不得在其他任何地方使用该设计作品,包括并不限于著作权、使用权、发布权以及对设计作品进行修改、组合、应用等权利。设计作品一经采用,所有权、修改权和使用权均由本公司所有,设计者不得再在其他任何地方使用该作品,否则构成侵权,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设计方法律责任的权利。

5.征集结果公布后,未采用的作品即可自行处理。

6.参加此设计任务者被视为同意以上所有声明

联系人:耿先生

联系电话:13911221203

联系QQ:1390676036

沐恩自然疗法健康服务中心

上一篇:公寓管理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