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与畜牧业论文范文

2023-10-28

林业与畜牧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林业发展过程中,林木的培育技术和造林更新是非常重要的,与林业的生产效益有直接关系,本文将提出提升林木的培育技术与造林更新的有效途径,促使我国林长远发展。

关键词:关系;重要性;存在的问题;措施

引言

造林过程中,为了提升林业的整体效益,在更新林木过程中,造林面积应大于砍伐面积,提升林木培育技术,保证林业整体生产效益。林木的培育技术和在造林更新,是林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相关技术人员应解决造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造林水平,促使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

一、林木培育技术与造林更新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阶段,只有在林木的生长速度符合重新造林的标准,才能进行造林工作。就造林技术而言,如果要促进林木的正常生长,通过有效的虫害控制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林木的生存能力,严格规范土壤施肥量,规范品种。植树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这样才有利于提升林木更新效率。为了在林业方面取得较好的进展,还必须在一个周期内采用具体的林业要素植树造林,合理利用林木培育技术,大幅度提升林木存活能力,降低植树造林成本,确保森林生态效益,促进林区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

随着绿化工作的深入和推进,我国的造林需求不断增加.因此,造林技术的发展可以满足当前对造林发展需求。以沙漠绿化工程为例,只有引进先进种林技术,林木才能在恶劣的沙漠条件下生存,从而实现沙漠绿化。

二、林木培育技术与造林更新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生态效益的提升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它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促进造林培育技术和造林更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森林绿化面积,又能在水土保护、环境美化、防风治沙等方面发挥有益作用,维护我国自然生态平衡,为人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效益平衡发展。特别是大规模造林工程,结合实际措施改善和优化地区环境状况,既能维持当地的生态环境,又能促进当地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

(二)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

在发展造林技术的范围内,还应鼓励实施重新造林项目,加快总体工作进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运用适当的分区方法合理砍伐森林,为提高经济效益奠定基础。为改进和优化我国森林资源配置还需要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高度重视林木培育和再造林,以及扩大森林绿化面积。众所周知,绿化本身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当地经济的效益。比如在沙漠地区,公路两旁合理的植树造林,适时更新树种,不但可提供景观绿化,更可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

(三)重视林木培育可以提升树种存活率

林木培养技术和造林更新是两个主要的植树造林领域,主要针对缺水和生态条件恶劣的区域。树种在条件恶劣环境中生长的很差,存活率较低,物种的存活率取决于人工造林的效率,也决定了我国生态社会建设的整体水平,先进的林木培养技术和造林更新技术可以促进品种生长,提高树木存活率。

(四)重視林木培育满足造林多样性

植树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施工过程较为复杂。近年来,我国植树造林工程发展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这就需要大量的树木和品种。我国以前对造林工作不够重视,未能提供足够的合格资源进行再造林,导致苗木供不应求,这也制约了我国人工造林的发展速度,要纠正这种情况,就必须注意重新造林工作,用于种植所需种子应提前培育,以及大规模种植和繁殖种植所需的幼苗。

三、造林更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的资金较少

我国对于造林更新技术中投入的资金不足,因为我国林业部门有一定的规定,规范森林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及投资标准。同时在实施造林技术的过程中,由国家森林部门派发的资金经常被滥用,这导致资金严重短缺,对有效实施造林更新技术产生重大影响。由于用于造林更新技术的资金没有妥善规划和分配,许多资金无法用造林更新技术,这对造林技术的全面实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人工造林基础性工作不完善

在采用造林更新技术之前,通常倾向于采用人工再造林技术来优化森林资源,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及时获得森林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这也导致许多地方林业部门没有充分注意采用人工造林的重要性。由于缺乏适当的造林基础设施,某些类型的造林只供地方政府检查,对人工造林的生存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四、提升林木培育技术的有效措施

(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土地面积辽阔,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在造林过程中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考虑到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树木种子。以江西南昌市为例,低洼丘陵占34.4%,水域面积2204平方公里,南昌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温暖,阳光充足,年无霜期251-272d,适合种植植物花卉,这是打造“花园城市”的理想区域。因此,根据江西南昌的自然条件,适合种植的林木产品包括樟树、银杏、梧桐等。

(二)积极应用先进的技术

在造林阶段,工作人员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栽培方法,保证植树造林的整体质量。在我国科技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再造林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得益于基因工程,大多数树种对害虫和昆虫的侵害抵抗力有所提升,从而推动林木培育技术和造林更新技术长远发展。改进我国杨树品种,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并结合分子标记、化学诱导等,提升杨树的生产效率和存货效率,而且有利于其对病虫害的良好抵抗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观赏性,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

(三)高度重视病虫害的防治

虽然可以通过改良树种来提高林木抵抗病虫侵害的能力,但必须指出,如果只改良树种,就不能最大限度地抵御病虫侵害。因此,在提高育林效率的同时,防治病虫害也应加以重视。众所周知,在植树造林导阶段,发生病虫害的情况下,这会对林木的生长效率和存活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病虫害问题得不到根除,可能导致林木大面积死亡,对整体经济效益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因而针对其在现阶段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适当调整,以森林中常见的害虫物种为基础,加强对林木的控制,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力措施防治病虫害。

物理、生物、化学防治害虫控制方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这三种防治害虫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化学方法在防治病虫害方面最有效,但不可避免的对土壤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积极使用物理和生物方法来控制害虫,必要时还应使用化学方法,必须选用低毒农用化学品。

(四)加大培育管理力度

林木培育主要涉及土壤管理、品种选择和水分控制等多方面内容。在选择树种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森林的实际种植环境,严格相关体标准合理选择种子,在水资源和肥沃土地的管理方面,这不仅可以改善种植地的土壤条件,还可以提高植树的及时性。在植树造林管理过程中,培育管理工作应合理,立足实际,并对林木的生长有充分的了解,保证林木的生存率。

五、提升造林更新的有效措施

(一)采取合理的更新造林方式

造林更新主要有三個方面,即自然更新、人工更新和人工辅助更新,人工更新具有森林更新快、产量高的特点,但是形成了单一的森林资源品种。人工造林主要是通过利用人工手段进行快速林木更新。在这方面,还应鼓励人工更新,将人工更新与自然更新相结合,为了提高重新造林的速度和林木的种类,充分利用用于维持水资源的水资源,并增加林产品品种和数量,对提高人工造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重要作用。

(二)采取分区造林措施

分区造林可以在造林阶段合理调节造林,特别是在实施阶段,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将重新造林面积划分为三个区域进行再造林,同时考虑到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每年在每个分区域植树造林,例如在一个地区重新造林,完成后在第一区森林采伐和恢复后进行伐木和再造林,在第二个区域的伐木和再造林工作完成后,在第三个区域的伐木和再造林,提高造林速度,提高造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林业的有效运作。

(三)清理林区

清理林区作为重新造林阶段最容易被忽视的活动之一,必然会产生病虫害,对林木的健康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没有清除病死的树木,这会导致害虫和疾病的出现,从而逐渐影响其他森林地区的健康发展。在重新造林阶段,必须及时清除病死树木,并进行额外补种工作。(四)加强林区内部巡逻检查

在林区更新阶段进行巡逻检查,及时发现林区是否存有病虫害,并且不断监测树木的生长,协助员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进一步提高更新阶段采伐和林地补充的科学合理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专业巡逻队,定期对林木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报告危害情况,然后根据情况采取适当措施解决森林地区出现的问题。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林木的培育技术和造林更新对于林业经济效益的有推动性作用。我国可开发林业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林业资源的分布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近几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制约了林业的发展。然而,大力发展林木的培育技术和造林更新,可以有效的利用林业资源,保证树木的生长质量,可满足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厉娜,王勇军,黄丽.探究林木的培育技术与造林更新[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2):127-128.

[2]刘桂红.浅析樟子松育苗技术以及造林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

[3]佚名.对樟子松育苗技术及其造林方法的简要探讨[J].民营科技,2009,(2):91.

[4]付丽丽.造林更新技术与林业发展探讨[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6,(4):272.

林业与畜牧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前提下,人们对于环境建设也存在着越来越多的欺许。而经营林业恰恰可以使生态环境建设得到相应的满足。现在,我们已经将生态建设纳入文明建设的高度加以重视,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林业建设离不开科技在林业经营管理中的投入,只有注重科技在林业经营中的投入才能使林业的发展建立在科学支撑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林业;科技推广;应用价值;方法路径;研究

当中国林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步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以科技兴林为创新动力的今天,林业经营管理中的科技含量的提升显得较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尤其必要。

1.科学技术在林业生产经营中应用所取得的实际成效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我们在林业科技发展上始终围绕着国家重大战略转移而推进实施。也就是说林业科技工作及整个林业经营工作都是紧紧围绕着国家发展和改革的大局加以推进实施每一步工作。多后以来我们在突出科技创新与注重科技应用方面都在不断向前迈进,而且在产业升级和生态支撑方面都相应地取得一定的成果。林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使我们在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方面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就。

1.1重点工程在技术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生态建设在整体水平上获得大幅提升,一些退化了的植被已经得到更加积极有效的恢复。中国现行的70%的天然林都已经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1.2林业产业在核心技术方面不断提升

产业在转型过程不断提速,升级步伐也不断加快。对于一些剩余物气化技术已经基本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平压技术在人造板领域获得了相应的应用,对于木材在改变性质方面所实施的技术处理已经取得新的突破,木材生产低质速生状态得到相应的改变。

1.3林业科技成果不断实现新的转化

林业科技成果不断实现新的,使林区农民致富得到有效保证。而且也已经形成了省市县的相关服务体系。

1.4一些较大型的研究进展明显

一些应用研究和决定获得了有效支撑,在诸多成果中毛竹基因组测序为我国发起并完成,这在当今世界范围内都是一项极具影响力的技术。

1.5相关的条件和能力也获得了大幅提升

科技创新基石得到有效夯实,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得到相应的建立。技术创新已经形成联盟、林林种质资源已经实现平台化运营、科技平台得到有效建设、人才培养基地也已经建立起来。一批科技创新队伍得到组建,很多人才也因此获得了培养。一些较为先进的科技已经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林业实施科学技术创新在潜力不断提升。

2 在林业发展建设中进行科技推广的方法和路径

2.1 促进科技创新供给有效性的提升

强化对生态保护的支撑。围绕着国家的生态建设、国土安全与其他方面的要求,在森林修复、荒漠生态系统修复上下功夫。对产业的绿色开发实施积极引领,以定向为目标对森林资源加以培育、木类及竹类加工、非木资源附加值的增加及其他相关技术进行研究,真正建构起从资源培育到产品加工于一体的创新链。

促进林区职工脱贫致富。聚焦林区、沙区和山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按照扶贫开发总体要求,围绕着林下经济、珍贵用材、花卉与竹藤及其他经济林等进行开发与培育,攻克新品种培育过程的关键问题,促进种植、加工与经营过程的协调发展。以对技术实施集成、进行配套组装与典型示范等情况,培育起各区域内的特色产业。

2.2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对成果转化相关程序加以优化。使林业科技推广体系早日建立起来,建立起以相关推广机构为主的研究开发体系,同时也要完成成果转让、技术许可及相关评价活动。积极探索咨询辅导、竞价营销、公开挂牌及其他专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特派员工作机制,促进扶贫更加精准、到位。

促进成果转化机制的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真正建立起成果转化新机制,使市场化与公益性的成果分别按照各自的机制进行运营。对于公益性服务可以探索以政府对服务进行购买的方式进行,促进科技成果处置及相关收益分配改革,促进科技工作者在成果转化过程收益水平的提升。要努力使不同层次的技术形成一种特殊的联盟,要使这种联盟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实现成果与需求的最好对接。

实施成果转化职能创新。建立起科技成果转化存储体系,完善科技成果大数据平台建设,强化科学技术信息的汇总。以成果转化为主线创新资源的转化、交易、配置与集聚方式,使现代互联网服务平台得到有效建立。要使线下与线下实现有

2.3 不断提升林业科技推广的标准化程度

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标准体系。特别是要对相关的强制性标准进行整合,对相关的推荐性标准加以优化。建立起覆盖公共服务、产业开发与生态发展的标准体系,对社会组织制定相关标准加以鼓励。同时,强化加际标准建立。对于参与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建设进行引领,促进相关优势领域内的标准由国内向国际转化。

促进林业标准化进程的加快。形成标准清单机制,推动重点工程依标准进行验收、监理、施工与设计。对于主要产品来讲必须依据标准推进生产经营。在实施过程中要强化标准意识,将标准的实际执行情况纳入日常的考核过程中。强化对各标准示范区建设,进行认可试点工作,对地理标志保护实施强化。

强化对产品的质量监管。强化林业产品的预警机制及评估机制,对林业产品的质量安全体系加大监测力度,强化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产品质量监督与检测。不断推进各类学会和协会的组织建立,推行不同行业质量实施自律,对相关的行为进行规范。特别是要加强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诚信意识,对于企业相关信用报告进行积极发布。

2.4加大林业科技机制与体制的完善

对科技创新力量的布局进行完善和优化,强化对相关基础项目的研究。对于较为关键的技术与重大技术进行示范引领。展开区域性与共性技术的研究工作,同时进行试验示范与集成创新。要对研究院所進行更加积极地分类,据此推行改革不断深入。同时,完成现代的林业院所制度的建立。

2.5形成关于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

在坚持政府引领的前提下完成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对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研究开发作用予以积极地发挥。建构起生产、学校与研究机构一体化的研究开发体系,形成战略联盟,建立起共性研究开发平台。对创新型企业经营进行试点,引领不同要素向企业聚焦。促成林业产业的科技成果不断实现转化。

结语

林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依靠创新进行驱动,必须使自身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要努力强化对自然规律本身的不断认识,依靠现代科技的力量使绿色发展的难题得到相应的拓展。要着眼于内容动力与活力,实现根本转变。要促进公共积累的不断增加,在更加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之内寻求治理的全球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然和谐的局面得到维护,为林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推广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爱民.林业技术创新及现代林业的发展对策[J].吉林农业,2018(21):95.

[2] 吕宏宏,叶伟.林业种苗管理措施及生产技术[J/OL].现代农业科技,2018(19):194+197

[3] 张吉哲.大力发展林业经济 助推扶贫攻坚工作[J].吉林农业,2018(20):93-94.

[4] 李成燕,肖加明.发挥林业在扶贫工作中独特作用[J].现代园艺,2018(19):177-179.

[5] 杨杰.浅谈林业技术推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植物医生,2018,31(09):25-27.

[6] 赵占永.我国林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园艺,2018(18):30.

[7] 韦凯.当前我国林业营林绿化现状与解决措施[J].现代园艺,2018(18):162.

[8] 李爱武.创新林业技术和现代林业的发展探究[J].现代园艺,2018(18):210.

[9] 刘昌勇,玉宝,潘世英,王宁,邓小芳,高力力,方怀龙.林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17(03):52-58+64.

(作者单位:吉林省白河林业局)

林业与畜牧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近些年,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同时每年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空气污染严重且生态环境被大面积破坏。而我国林业也在许多方面的制约下止步不前,当下必须要对林业生态修复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给予充分认识。从林业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相关解决策略,使之能更好地推进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林业;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策略

人类社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需要将自然资源作为重要保障与有力支撑,只有遵循和谐共生的发展关系,才能促进整个社會的良好发展。假如一味索取自然资源,终有一日会使这些资源面临枯竭态势。林业资源的生长周期较长,同时恢复速度非常缓慢,假如大量消耗林业资源,就会导致整个环境被严重污染且水土流失严重。基于此,要充分重视环境保护与林业生态修复工作,使人与自然的矛盾得到有效解决。

1   林业生态资源发展现状

1.1   负面效应严重

在自然领域,一直将林业资源归纳为可再生资源,其修复能力极强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林业生态环境却受到经济迅猛发展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大气污染非常严重,大规模土地出现荒漠化,频繁发生沙尘暴、雾霾等恶劣天气。同时,我国根本没有规划好林业资源方面的主要工作,甚至会在某些时候采用资源掠夺型经济发展方式,因此林业生态环境发展现况不是很乐观。

1.2   森林资源质量大幅度下降

在林区附近生活的有些农民思想意识较落后,认为对森林资源可以毫无限度地索取。因此,某些人就将森林作为生活开支的主要来源,即将这些天然生态资源用于工业生产或农村日常生活。因此,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在整个生态环境中森林所起的重要性。许多森林资源被无端占用或被毫无限制地滥用开发,而且部分林区还被强制开垦成用于牲畜养殖的牧场或农田。此外,有些农户始终将经济发展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根本不顾及生态资源而私自对森林进行破坏性地开采,导致我国森林资源质量大幅度下降[1]。

1.3   不注重对森林资源的必要保护

由于对林业资源进行频繁开发,一些人为了发家致富将森林资源作为提供稳定经济效益的基础,而在森林中种植大量的灵芝、木耳等菌类药材。在种植过程中,为了能获取较高的经济收益而将一些天然树木进行肆意砍伐,致使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小。同时,不论是加工茶叶还是加工菌类药材都需要大量的木材,因此森林被砍伐得更加严重。部分人根本不注重对建设经济林地的资源保护工作,有些人打着二次开发的幌子对林地进行无端破坏,全垦式的开采方式造成过多水土流失。

2   林业生态资源环境存在的具体问题

2.1   资源浪费严重

在建设林业生态环境时,必须有完善的体系作为有力支撑。然而,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绝大部分地方的基层管理部门都没有对林业生态建设给予足够重视,不仅投入的资金非常少,而且用于新建成林区后期管理的维护资金也较少,这些经费根本不能在后期维护工作中顺利进行。同时,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国家相关政府部门也没有给予较多的技术投入,因此技术含量低等问题愈加凸显,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同时并存[2]。

2.2   对林业生态建设质量把控不够严格

近些年我国虽然提高了对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但是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的成效却不够显著。而且,林业生态建设非常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某些地方如果出现洪灾或者干旱天气时,就会对林业建设造成一定制约。同时,近些年也出现多起森林大火的现象,更是阻碍了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保护修复技术较低

部分林业部门在对林业生态进行保护修复过程中,不能充分运用一些较先进的科技技术,只能采用较传统低效的方法进行修复。同时,部分工作人员根本不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与工作意识,只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一些较简单的设备进行充分运用,不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最终阻碍林业生态修复的进程。

3   完善林业生态资源环境建设的具体策略

3.1   建立公益林业生态修复基地

如果想促使林业生态得到不断修复并逐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就需要建立非常完善的公益林业生态修复基地。例如,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推动下,应不断加快对林业生态修复基地的建设,尤其是国营农场的建设工作,对老残林的更新改造也要不断提升,逐步使得林木采伐程序更加规范化、合理化,逐步赋予林业部门更多管理职责,以此提升林业生态服务功能。

相关职能部门还要在建设公益林业生态修复基地过程中,坚持合作共赢机制与促使工艺修复效果初步显现等原则,进行统一部署并依据修复规划规模化的发展方案对整个生态修复工作进行科学制定。同时,将一些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花草树木在植被进行修复的过程中,依据相关地域特点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为经济发展和旅游景观提供支持。

相关职能部门要不断加强对涉林相关案件的重视力度,采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手段对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例如个人为了私利对公益性林业资源进行肆意破坏,不但要求犯罪嫌疑人合理补植,而且需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严厉惩罚。同时,采用合理手段打通检察公益诉讼职能,让毁坏林业生态的人为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

3.2   采用科学合理分工,修复林业生态环境

在建立公益性林业生态修复基地之后,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分工方法,促使林业生态修复保护更加牢固。相关职能部门还要不断梳理整合林业生态修复工程的管理机制,杜绝以往各自为政、分工实施的局面,从而更好地修复林业生态环境[3]。

例如,对林业生态修复工程要依据大部制的改革框架合理进行,既要对林业生态修复工程的交叉重叠问题给予充分关注,还要对生态修复效果等问题进行重复计算,对修复项目资金要依据区域规划进行合理整合,从而提高质量。

在整合林业生态修复项目之后,还要对相关生态环境进行合理改善,对各职能部门的具体任务分工进行合理细化。遵循四边复绿行动规划,将村边、路边、水边、城边的造林绿化作为重点,充分利用合理的补植补造技术、科学人工造林手段以及更新改造技术,逐步加大对环境绿化美化的力度。要大幅度提升对当前天然保护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的现代化建设管理水平,依据现代化建设理念对整个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进行深入推动,促使天然林资源管护责任不断完善落实,对相关的森林巡护作业要认真执行,从而使生物多样性水平得到合理提升。

3.3   坚持自然恢复方针和保护优先策略

若想在建设林业生态修复事业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坚持自然恢复方针并坚持保护优先策略,对多代萌芽林以及天然次生林等低质林进行持续性改造[4]。

例如,要促使自然恢复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加大对天然次生林的改造力度,让整个林业环境得到有效发展。还要充分考虑人口城镇化发展进程,在某些地区若想恢复植被,只要采取封山禁牧这一项措施即可。为了确保植被恢复效果显著,在适当时可以将有效的监控评估手段作为必要辅助,不断健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全国土地数据库,同时要动态监测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修复林业生态系统的区位差异性,从而有效制订整个林业生态的修复方案。加速林业生态修复事业发展。

将区域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作为主要依托,不斷整合区域林业信息化的工作内容,规范林业生态恢复信息化的建设标准,促进整个林业生态修复监测走向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局面,以此形成林业生态智能化的修复管理平台。

相关职能部门还要在整个智能化林业生态修复监督管理平台运行的过程中,充分依据党中央颁发的相关规定制度,加大对某些工作落实不力单位的检查力度。积极传播正面报道与典型案例,将新媒体技术作为主要的宣传手段,以此促使整个林业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发展,不断引导民众广泛参与到林业生态环境的维护监督中[5]。

综上所述,我国的环境保护与整个林业生态修复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只有不断夯实林业生态修复工作,才能促进其顺利开展。在进行林业生态修复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地域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而且要在具体开发过程中积极运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化开发,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 1 ] 张晓飞.试析林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及重建[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4):122.

[ 2 ] 鲁敏,刘敏,程洁,等.济南南部山区生态修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7(5):21-23.

[ 3 ] 卢彩训,宋秋平.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科技世界,2013(27):341-343.

[ 4 ] 李朝洪,赵晓红.关于中国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J].林业经济,2018(5):268.

[ 5 ] 杜辉.论述林业生态修复现状及对策[J].农家参谋,2019(4):122.

林业与畜牧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强化规模化畜牧养殖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强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环境监督工作、积极改善规模化畜牧养殖技术3个方面提出了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规模化;畜牧养殖;生态环境

1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规模化养殖对畜牧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经济效益也非常突出,但是也不能否认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一,规模化养殖迁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增加了对于畜牧产品的质量要求。畜牧养殖业为了迎合公众需求,开始不断扩展养殖规模。一部分养殖户就会把养殖基地搬迁到离城镇相对比较近的区域。这样离城镇消费者的距离更近一些,但是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变更养殖基地,城镇可用面积有限,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处理动物粪便与污水,破坏生态环境。第二,畜牧养殖规模的扩展,饲料养殖已经成为养殖户的主要选择。这种方式能够使人力和物力减少。但是养殖人员在选择饲料的时候,会倾向于那种价格不太高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化学成分比较多,不但影响动物生产发育,动物的排便会直接污染生态环境。第三,规模化畜牧养殖不当,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为由于疾病等因素可能会导致一些动物死亡,一部分养殖户不能妥善处理这些病死的牲畜,没有认识到隔离工作的重要性,把生病牲畜的粪便或者是死亡的牲畜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直接处理,影响生态环境。

2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防治措施

2.1强化规模化畜牧养殖人员的环保意识

要治理规模化畜牧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首要举措就是让养殖人员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白不恰当的养殖方式给环境带来的危害,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养殖户进行宣传教育,可以让几个部门联合起来,环保部门跟农业部门等一起制定措施来为规模化养殖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明确养殖产业跟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可以实施基层养殖技术人员包村到户活动,重点培养畜牧养殖示范户的以环保带动养殖的技术,用示范户带动普通户。还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建立现代农业养殖远程教育机制,用现代传媒来推动农业科技服务现代化工作。利用科技下乡、环保下乡等活动方式来开展多样化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进而提升养殖户的环保理念。此外,还可以结合当地养殖业的发展实际,建立完善的养殖制度,让养殖户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在养殖过程中做到制度化与规范化的统一,进而满足环保要求。

2.2加强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环境监督工作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要落实环境保护问题,环保监察必不可少。在进行环境保护督查与管理的过程中,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一刀切”,全部下令直接取缔是不可取的。可以结合当地规模化养殖户的实际状况,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让养殖户的模式和规模都符合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让其限期整改到位。比如,環境监察部门可以派人员进行入户走访,看他们的动物粪便排放情况,动物饲料喂养状况等,这样才能更了解规模化养殖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下一步的督查管理措施。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对规模化养殖基地周围环境的检测,看周边的空气质量与水质量是不是符合要求,一旦发现污染比较严重的规模化畜牧养殖基地,要对其环境污染产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如果是因为规模养殖带来的污染,就要责令其整顿或取缔。

3积极改善规模化畜牧养殖技术

作为传统行业的一种,养殖业的养殖技术显得至关重要。一般来说,传统养殖模式具备很强的规律性可言,但是其养殖方式已经难以迎合市场需求。因此,对于规模化养殖人员来说,要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进修先进的养殖技术,通过改善养殖方式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用合理的方式处置动物的粪便,用科学的技术从源头上清除其中的有害物质。还要掌握养殖污水处理技术,确保周围水质不受破坏,选择有机饲料喂养动物,这些都能减少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结论

综上所述,在畜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规模化与专业化是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强化对养殖污染物的处理,把环境保护放到与规模养殖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进而促进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翁伯琦,雷锦桂,江枝和等.集约化畜牧业污染现状分析及资源化循环利用对策思考[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1).

[2]吴彩霞,刘朝明,邓凤如等.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J].江西饲料,2015(5).

[3]马永喜.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的技术经济优化研究——以北京北郎中村为例的生态经济模型分析[J].技术经济及管理,2015(02).

林业与畜牧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林业,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国家、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中华民族长远的未来之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探讨林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要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要素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林业又是一种基础性的经济产业,它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林业系统,尤其是其中的森林系统,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地区、区域的森林植被逐渐灭绝,森林覆盖率逐年降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气温升高、大气和土壤污染等导致了病虫害增加、水质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加强对林业用水资源的保护,不断改善和促进相关林业资源的建设,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发展绿色林业经济,逐渐提高林业生态环境的可再生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党的十九大继续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其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及一个民族长远的未来之计,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是一个林业大国,林业不仅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作为基础产业的前提下,林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项社会性事业,这就需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强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融合度,让林业能够在支持第一产业结构方面发挥其优势和重要作用。因此林业发展及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应被视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内容。

1   林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我国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仅为16.6%,这与美国的33%、日本的68%、芬兰的69%等相差较大,林业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环境恢复问题迫在眉睫,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林业发展需关照生态环境,走可持续绿色发展道路[1]。目前,林业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森林的木材加工制造业及其他林业开采,导致了林业环境的破坏和相关生态污染等问题,如严重的土地荒漠和水土流失,在人口基数大、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等背景下,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生态林业,成为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阻碍。

首先,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相比发达国家来说,森林资源十分短缺、自然森林的整體质量不高、处于城镇区域的森林资源常常迫于各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在空间分布上,森林资源,尤其是森林水资源的分布,存在跨度大、不均衡等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这就使得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存在一定的地域依赖性。森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蓄水,森林资源不足就会导致土壤蓄水能力差,不能很好地涵养土壤成分、土壤风化严重等环境问题,从而导致地方农林产业面临诸多困难,而且产量低下,两者之间的矛盾并存,进一步增加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难度。

其次,环保部门与林业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相互间协调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林业的良性发展。林业发展要求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各相关部门之间必须紧密配合、协作。而我国林业管理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是不同的林业建设工作与环保工作大多为独立的某一部门负责,资源和信息共享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维护方面相当缺乏[2];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上效率不高、执行力不足,过于看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工作能力和工作方式均需改变和提高,将生态环境保护进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力极其低下的现实尽快扭转,否则就无法从根本上保障林业建设的长远效益。

最后,缺少专业性的技术支持,林业生态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不明确。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规模大、耗时长的工程,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但较长时段内对从事林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忽视,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林业发展规划、林业生态保护和相关生态建设工程缺乏专业导向性,林业经济的发展始终滞后,生态环境保护更是无从谈起,反而一步步恶化了当地的林业生态环境。同时,在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地区,有时林业发展规划反倒不被纳入市镇主要建设项目,而在一些经济落后、生态环境处于劣势的地区,想要规模化发展林业,却又面临很多困境,这就形成了一种悖论,导致整体的林业生态发展缺少长远的战略性目标,林业及其生态发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短期经济效益从表面上看得到了提高,但从长远来看,无法保障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3]。

2   林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要素

作为一种自然生态,林业的发展应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与自然需和谐共处,在自然资源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同时,人类也应遵循自然规律,不向自然过度索取,让林业发展及其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可持续性能力。

首先,应调和经济发展和林业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自然养护林的建设与发展,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相关措施,让自然养护林能够不断生长、发展和壮大,在此基础上,将之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林,并关注其继续发展的可持续性。譬如大范围内种植经济林,并将这样的经济林长时间、稳定地维持下去,让营林活动得到保护和强化。这也需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制定合理的规划,在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依靠政府职能部门合适的政策,让营林活动的质量得到提高,充分发挥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林业生态环境。

其次,林业发展需具有一系列的保护方案,这就对建立健全相关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林业资源具有可再生性,这种再生性的基础是相关从业部门的支持与制度及政策的保护,同时也需要相关林业资源开发的一系列补偿工作。譬如封山育林,有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尤其是在生态脆弱区域,或已开发完全的区域,通过封山育林,可有计划地让林业回归自然,这也算是促进林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4]。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结合地方特色发展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林业产业,调整、规划并制定不同的林业建设与发展方案。相关林业部门也应根据不同地域的林业生态条件,结合当地的特色,创造性地发展特色林业,促进林业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如打造地方特色的森林文化旅游项目,在保护林业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在促进不合理林业产业进行相关转型的同时,将可持续发展策略作为长远的林业发展方针,注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作用,只有这样林业产业及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才能有效延续下去。

最后,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力度,合理发挥科学技术优势。要促进林业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势必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林业产业进程中,改变传统的林作方式、培育优良的林业树种、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高效环保地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等,都需要科学技术手段的介入,也需要符合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技术支持。林业部门应充分重视林业生产技术,从业人员也需掌握并正确使用现代化的林业生产技术,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林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实现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基础,不能以人类为中心。林业要发展,就需要了解相关的林业生态状况,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这个过程中专业技术人才发挥着关键作用,只有当他们充分将自身的一技之长融入林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林业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其可持续性[5]。

3   结语

众所周知,作为林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森林资源可以循环使用,大面积覆盖的森林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林业发展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意识到,从事林业工作的相关部门也开始逐步完善林业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原有的管理基础,逐渐引入现代化的先进管理技术,大规模运用机械化操作,不断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为林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相关的基础性物资。在科学、合理开发林业资源的同时,提高了林业生态系统的重复利用率,也逐步提高了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强调要尊重和爱护生态环境,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础,从而带动整个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的,只有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整个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进程,才能更好地促进林业系统的生态建设,既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又实现国家层面上的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 ] 吴林红.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J].现代园艺,2016(17):180-181.

[ 2 ] 張玉清.浅谈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J].中国农业信息,2016(16):74.

[ 3 ] 张润涛.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及措施[J].黑龙江科学,2018,9(24):98-99.

[ 4 ] 韦春花,吴小雷.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J].江西农业,2018(24):102.

[ 5 ] 李爱华,谢黎,李华锋.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初探[J].农家参谋,2018(23):84.

林业与畜牧业论文范文第6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畜产品总量大幅增加,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4%,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中国畜牧业发展特别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仍面临着严峻形势,任务艰巨。一些地方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有隐患、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重大动物疫病形势严峻等问题。

大力推进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优质安全的品牌畜牧业,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畜产品的安全面临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挑战的情况下,大力加强畜产品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是应对畜牧业生产面临的挑战、维护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要把畜牧业品牌建设作为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内容,制定和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和措施,通过发挥优秀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畜牧业品牌建设的途径和经验。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继续呈现稳步、健康发展的态势,主要畜产品持续增长,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继续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畜牧业产值已经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和最主要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产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

以下是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公布的统计资料:我国生猪存栏5.23亿头,占世界存栏总数的50.9%,居世界第1位;绵羊2.19亿只,占世界存栏总数的18.72%,居世界第1位;山羊2.46亿只,占世界存栏总数的25.14%,居世界第1位;牛1.89亿头,占世界存栏总数的9.2%,居世界第3位。肉类总产量达10845万吨,禽蛋(不含鸡蛋)843.6万吨,鸡蛋3578.6万吨,奶类3785万吨,其中肉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禽蛋产量占百分之八十,鸡蛋产量占百分之四十,奶类产量占百分之五。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已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禽蛋占有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奶类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二、我国畜牧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养殖户缺乏技术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生产模式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小规模生产,自然经济仍占居一定的主导地位。在养殖业方面则体现为以散养为主,处于家庭生产的副业地位。这种散养模式与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养殖业相比相距甚远。散户养殖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以及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尤其在思想意识方面不能适应现代化养殖业的需要。大部分散户养殖户仍旧把农业养殖当作家庭收入的一个补充形式,加之这些养殖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现代化的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这也成为在农村大规模发展养殖业的一大障碍。

2.2 环境污染严重 畜牧养殖所产生的大量粪尿如果处理不好,则直接造成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现今无论是大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场还是小规模的家庭散户养殖,对畜禽的粪尿处理还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废物处理系统,粪便未经处理直接大批量的露天堆放或是直接排入河流,造成对家畜和环境的污染,同时这些大量放置的粪尿也造成了一些人畜疫病的发生。现有解决方法一般为水冲式和沼气利用。采用水冲式清粪则需要大量的处理污水,这些污水如能经过分离后排入农田的话可以达到利用效果,如直接或间接排入河道,对地表水的污染也很严重。另外,畜禽粪便发酵后产生大量的CO

2、NH

3、H2S、CH4 等有害气体,如果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则会危害人类健康,加剧空气污染,引起地球温室效应。但收集利用加工成沼气的话将实现再利用。

2.3 饲料资源短缺

长期以来,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粮食生产。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有一定程度增长,但增幅不大。同时我国人口也在增长,加之畜牧养殖用地因各种原因逐年减少,加之我国粮食产量相对下降的现实,畜牧业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受到粮食产量的制约。畜牧业飞速发展导致饲料用粮大幅上升,目前我国的饲料用粮约占粮食的1/3,则存在着人畜争粮的问题,这种饲粮短缺的情况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畜产品药物残留高

随着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和饲料添加剂等在畜牧业中的广泛应用,在实现降低动物死亡率,缩短动物饲养周期,促进动物产品产量的增长的同时,同于操作和使用不当以及少数养殖户在利益驱使下违规违法使用,造成畜产品中的兽药及一些重金属、抗生素等危害人体健康的兽药残留增加,使畜产品的安全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

2.5 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不力

我国传统的畜牧养殖技术已经跟不上现代化的畜牧养殖要求,虽然我国在畜牧养殖方面的科技研究工作一直很受重视,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一些地方政府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没有足够的意识,许多“高产、优质、高效”的畜产品培育技术的利用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与畜牧业资源有效利用。此外,我国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使畜牧业养殖技术推广困难,阻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三、我国畜牧业发展趋势

3.1 提高农户对养殖业的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各地大量散户养殖户占相当大比重的前提下,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非常重要。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学好、用好养殖技术知识。养殖实用技术的普及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是政府主管部门要重视养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各种不同层面的养殖实用技术传授,举办各种培训和学习班。另一方面要转变养殖户的观念,只有转变养殖户传统的养殖观念,学习专业的养殖知识和技能,才能实现整个畜牧养殖业的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结构转变。

3.2 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

根据各在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建设规范化的养殖小区或养殖场,政府部门制定畜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并认真执行,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建设,支持规模和生态养殖模式发展。建立规范化的养殖小区或规模化养殖场,这样才能实现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的合理利用。加快优势畜产品的区域布局,着重利用各地的有利畜养资源,发展有竞争力的畜产品品牌。实现产量规模化、效益化并具有市场竞争力。

3.3 标准化生产

提高畜产品的质量水平,就需要建立健全我国农副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搞好各类标准化示范养殖区和标准化养殖基地的建设。从源头上实现畜养水平的提高,使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具有竞争力。在原材料采购、生产设备、产品加工、检测等各个环节入手,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这也是实现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无论农产品还是畜产品,只要有质量、有品牌,就会提高市场竞争力。

3.4 加强良种体系建设

制定并推进牲畜群体遗传和畜牧品种改良计划,充分利用我国畜禽繁育项目的科研成果,重点扶持规模大、运行良好的种畜禽场的建设和改造,造就一批龙头企业,加快繁育推广优良品种;加快生产性能测定站、种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种畜禽场审批。建立健全种畜禽管理数据库,开展优良种畜登记工作;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尽快发布省级畜禽资源保护名录,严格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口审批。同时加大畜禽良种的保护工作,加大打击的执法力度。

3.5 科学管理

大规模的养殖企业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我国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管理环节薄弱的弊病。畜牧养殖生产需要科学严谨规范的方法和态度,现代化的养殖企业首先要树立科学管理的观念,建立起一整套规范有效的科学管理、标准化生产经营和疫病防控管理体系,是推进现代畜牧业规模健康养殖的关键所在。通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实现现代化的畜禽养殖。

2010年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目前结构问题已成为制约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顺应规律、调整优化结构势在必行。

畜牧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目前结构问题已成为制约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顺应规律、调整优化结构势在必行。

一是以发展食草家畜为重点,调整优化畜种结构。为此我国特别将肉牛和肉羊设为优先发展的畜牧产品。稳定猪、鸡等食粮畜禽生产,主攻出栏率、个体产量和产品质量;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大力发展牛、羊生产,重点发展改良肉牛、奶牛,以小尾寒羊、湖羊等作为母本和中原及南方地区低产山羊为母本的杂交羊的生产。根据需求,适当发展特种动物养殖。逐步形成符合行情的以食草家畜为主体的畜种结构。同时,通过青贮、氨化等措施,大力扩大并提高秸秆的利用率,扩大优良牧草的种植地区和范围,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扩大饲料来源。

二是以牛、猪、羊三大改良为重点,调整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广大养殖户都应当强化良种意识,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繁育体系,推广杂交改良技术,尽快以优良品种取代低劣品种。同时,大力推广普及先进实用的科学饲养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收潜力。

三是以发展适度规模饲养为重点,调整优化生产结构。一家一户小规模散养的传统生产方式,吸收先进科技的能力十分有限,且信息闭塞,难以走向和取得好的效益。而规模化饲养可以集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先进生产工艺、现代管理于一身,能显著提高生产水平。同时有利于产品形成批量优势,提高养殖户的地位。通常情况下一个规模饲养基地就是一处。因此,要逐步改变饲养业散而小的状况,大力发展以大户、小区、养殖场为重点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走产销一体化的路子。

四是以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先导,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买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竞争日益激烈,要使自己的产品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其独到之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是至关重要的。要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大力提高生猪、活羊、肉类、禽蛋、皮革等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培育新的名优产品,靠品牌和特色打天下。

五是以强化加工、流通环节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养殖业,强化加工业,完善流通、服务业。养殖业已初具规模,重点是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植效益的前提下实现总量扩张。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应着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以开发生产名、优、特、稀产品为核心,以培植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从初、粗加工起步,逐步向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进军。流通、服务业虽有一定基础,但形不成体系,功能不健全,应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兴办协会、合作社、流通组织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贸工牧一体化、养加销一条龙的畜牧产业化进程。

我国畜牧业发展当前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畜牧业套用“美国模式”,导致水土不服南橘北枳

美国农牧业资源特点是地多人少,就因地制宜地发展土地密集型主导的规模化畜牧业。美国金融资本雄厚,但劳动力短缺,价格高,就扬长避短地发展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化、机械化畜牧业。

美国城市化程度高,市民多农民少(农民仅占人口的2%),美国没有农村问题,也不存在农民问题,仅是单一的农业问题,又拥有全球市场资源。根据这样的国家优势,美国形成了以大型规模化、高度专业化、组织形式企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美国模式。

美国畜牧业发展模式,对我国畜牧业发展影响巨大。在我国现代肉鸡产业模式中,形成饲养加工销售一条龙、大而全垂直一体化、“公司+农户”合同化养殖发展模式,都是泰国正大将“美国模式”引入后推广的。

我国的现代养猪业也是美国模式,品种组合是大白×长白×杜洛克三元杂交;饲养方式是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饲料工业配方是“玉米+豆粕+添加剂”。我国畜牧业在国际化、市场化的新形势下,已暴露出许多美国模式的后遗症。如大而全的垂直一体化已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公司+农户”导致饲养业与加工业分离,加工企业凭借强势地位,压低原料收购价格,致使农户利益受到损害;“玉米+豆粕+添加剂”的饲料工业模式,造成我国猪禽饲养业对玉米大豆高度依赖;工厂化高密度饲养方式,导致疫病防控难度加大等。

美国畜牧业在世界上最发达、最先进,我们需要学先进、赶先进。改革开放以来,学习借鉴美国经验,也推进了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进程。但是,世界上只有一个美国,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复制美国模式。我国农牧业资源的特点是人多地少,农民数量多,土地资源短缺,无法搞土地密集型农牧业。我国农村金融短缺,也无法搞资本密集型农牧业。根据比较优势,只能扬长避短地发展劳动密集型农牧业。不能照搬美国模式的大型规模化,只能从国情现实出发,选择中国特色的小型规模化。我国地域多样、气候多样、地貌多样、生态多样、民俗文化多样。各省、各地市之间农业资源禀赋各不相同,甚至县与县之间也差异显著。缺乏同质化集中连片的土地资源,不适合搞美国模式的专业化。应该根据多样化的资源特征,走中国特色的多功能、多业态、兼业化的路子。

我国畜牧业不能照搬美国模式实行完全的市场化体制。在完全市场化自由竞争的状态下,产业链成员都是互相独立的市场主体,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能稳定协调地形成一体化运作,频繁出现市场大起大落的剧烈波动。畜产品价格关系着城乡工农两大群体的利益分配,短缺时价高影响城市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过剩时价跌则伤害农民的利益。大起大落既损害产业的持续发展,也伤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因此,政府要参与监管,不可大撒手。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力量的无形之手要结合起来,双手并用、两手都硬;盈利性的商业组织与非盈利性公益组织要共同努力,实行两条腿走路,走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畜牧业发展之路。

1、我国畜牧业追求大型规模化的误区

美国模式以大型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美国的奶牛业、肉牛业是大型规模化的,美国的肉鸡业、蛋鸡业也是大型规模化的,美国的肉猪业还是大型规模化的。美国畜牧业发展模式以规模化为核心,构成了规模化、企业化、专业化、机械化、工厂化、集约化、标准化等特征,几乎成了畜牧业现代化的“标志”,也主导着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思维。

受美国模式的影响,我国畜牧业片面突出规模化,达到了不顾国情的极端程度。认为规模小就是传统的、落后的,规模大才是现代的、先进的。在畜牧业领域,认为一家一户分散饲养,规模化养殖程度低,是传统落后需要淘汰的,极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场或养殖小区。

(1)在养殖业环节追求规模化的弊端

我国饲养奶牛追求纯种和追求高单产的目标导向,导致农户种养分离。奶牛养殖户在饲草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奶牛饲养成本上升、牛奶收购价格长期低迷的情况下,陷入无利亏损的困境。大型规模化养奶牛,自家没有足够的草场进行放牧,也没有大量的土地用来种植饲草饲料。所以,饲草需要购买,饲料需要购买,牛犊需要购买,劳动力也要花钱雇佣。提高了交易成本,导致整个饲养成本提高。

我国的奶牛业片面地追求规模化,这种违背国情、贪大求洋的规模化,将中国奶牛业引入误区。造成奶牛业种养分离,不仅饲养成本高,还造成环境污染,提高环保治污成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奶牛业,不仅是规模化的,还是种养结合的。规模化是外表是形式,种养结合是实质是真经。遗憾的是,我们生搬硬套地学了人家的外表和形式,没有学到真经。由于美国土地资源丰富,农民的数量少,可以廉价地大量提供土地给奶牛户,用来大面积地种植青贮玉米和苜蓿草,为大规模养殖奶牛提供质优、价廉、量大的饲草料资源。美国尽管资金实力雄厚,也并不花费大量资金建设排污设施,从事运行费用高的设施化治污。而是采取种养结合方式,利用农田消化养殖业的污物,变废为宝资源化地解决养殖业污染。

我国农户手中拥有的土地面积少,土地集中流转又受到制约。农户大规模养奶牛,无法实现种养结合。养牛户实行种养结合,只能采取小型规模化饲养方式,自家土地(包括草地、林地、荒地)能提供多少饲草和饲料,就养多少牛。土地规模小,就相应降低饲养规模。实行种养结合,饲草饲料自家种植,劳动力来源于自家,牛粪由自家农田消化,牛犊来源于自家母牛,滚雪球式发展壮大。放弃美国模式的大型规模化,实行中国特色的小型规模化,养牛户才能摆脱当前的困境。

(2)在种植业环节追求规模化的弊端

我国人多地少,已经按人头分田到户,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在种养环节实行规模化经营,需要对土地进行流转集中,如采取股份制企业化形式,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土地入了股,成为股份制企业的集体化法人财产,农民不能再支配。在市场化环境中,企业有生有死,一旦企业破产解散,土地等资产要用于处理债权债务,不能再还原给农民,等于让农民失地。农民入股后成为股东,股东要通过股东代表大会行使权力,作为自然人,农民没有权力支配资产,也不能直接行使管理权,只能坐等分红,或给股份制企业打工,导致农户自主权丧失。

(3)在整个产业链追求大而全规模化的弊端

“大而全”的垂直一体化,是传统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其将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产供销各环节,都包括在一个大而全的企业之中。目的是掌控产业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优化每一个步骤,减少每一项费用,收获所有环节的每一笔利润。垂直一体化产生于短缺经济时代,是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企业体制模式,以市场需求广阔为背景前提。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生产力倍增式发展,市场由短缺变为过剩,对传统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先产后销的生产方式,产生了革命性冲击。短缺经济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垂直一体化、大而全的巨型企业,在市场多变的信息化时代,在消费者个性化主导的环境中,成了反应迟钝、体制僵化、行动呆板的大恐龙。

2、中国特色的规模化是小型规模化,微观经营主体是农户

有什么样的国情,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中国人多地少,土地已经按人头分田到户,这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土地流转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受到政策制约限制。土地流转集中也有法律障碍,还有农民寸土不让的心理障碍。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化,是小型规模化。或户养300-500只鸡,或户养20-30头猪,或户养10-20头牛,或户养30-50只羊。与大型规模化的千头牛、万口猪、几十万只鸡相比,是不足挂齿的“小不点”。但与庭院零星养殖的一二口猪十几只鸡相比,饲养规模已经是几十倍了,也今非昔比。小型规模化农户从事的是社会化商品生产,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采用的也是良种良料良法等现代技术,不是传统的土法上马,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

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模式,同农户手中的资源相匹配。在我国现行的政策制度下,农户手中拥有土地资源(耕地、林地、草地等),可以用来种植饲草和饲料。它们手中还拥有棚圈等饲养设施,部分农户还拥有基础母羊母牛等生产资料,可以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进行养殖活动,有些农户家庭中还有剩余劳动力,可以投入到畜牧业生产当中,这些资源要素农户都能够自主支配。由于是小型规模化,它手中拥有多少资源,就力所能及地搞多大规模。不贪大求洋,不大兴土木,不大量举债。由于是种养结合,种植与养殖互相配套,农户根据自己所掌握资源的数量与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安排组合。农户有了支配权,有了选择权,有了组合权。可以看菜吃饭、量身裁衣,充分发挥微观经营主体的作用。

畜牧业的经营规模与经营形式紧密相关。美国模式的大型规模化,需要采取企业化经营方式,中国特色的小型规模化,适合农户家庭经营。农户家庭经营与企业化经营相比较,具有内部组织成本低、沟通协调成本低、内部环节少、运行费用省等优势。农户家庭经营机制灵活,适应市场波动变化的能力强。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管理层次简单,责权利集中统一。不需要庞大的管理机构,也不需要众多的管理人员。适合农民的管理素质和驾驭能力。

农户家庭经营门槛低,关卡少。与小额信贷等农村金融政策相配套。农户内部与农户之间,靠亲缘关系进行沟通协调,互通有无互相帮助,信用成本低。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承技艺,技术培训成本也最低。我国农村“家文化”历史沉淀深厚,但现代企业制度文化基础却十分薄弱。如果采取企业化组织形式,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董事会、监事会等,在农村中往往会形同虚设,最后会跑调走样,被家族化、家长制、亲戚网所取代或发生变形。

我国畜牧业实行完全市场化体制导致交易成本过高

我国对畜牧业采取完全市场化机制来运营,畜牧产业链各环节、各个成员都是市场化组织,进行市场化经营。但市场不是万能的,这种缺乏整体性分散型的市场化体制,造成产业链各环节彼此分离,种植业与养殖业是分离的,分别由不同的场户来从事;养殖业与加工业也是分离的,分别由加工企业与养殖场户来从事;加工业与销售业还是分离的,销售环节掌控在超市、餐饮、农贸市场等销售商手中。由于不是一体化运作,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沟通协调障碍,产生着极高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寻找交易对象耗费的人财物和时间,包括公关摆平交易壁垒、交易摩擦所发生的沟通协调费用。交易成本不包括交易价格,是价格外的金钱与时间代价,或者是某些不便、关卡、障碍等。由于农民位于产业链的最底层,地位低、分量轻,不掌握关键资源,没有话语权,经常被逼无奈地接受霸王条款,长期支付过高的交易成本。

中国最大的乳肉加工企业,都已由国际资本主导掌控,是资本的化身追求利益最大化,处在强势地位。种养业是产业链中的弱势环节,农牧民是弱势群体,地位不平等,分量不一样。需要政府站在农民这一边,为农民撑腰当后台。加工环节是畜牧产业链的咽喉要道,乳品行业由于饲养业与加工业分离,乳品厂凭借强势地位,压低收购原料奶价,导致奶农陷入赔钱的困境。解决的办法是由政府掌控乳肉加工厂等资源,廉价租给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渠道是产业链的制高点,为消除城市中大超市对畜产品的渠道垄断,国家要将大中城市的农贸市场定位为公益性的非商业机构,以廉价和税收优惠等扶植政策交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掌控加工厂这个咽喉要道,不占领销售渠道这个制高点,在产业链中就不能居于主导地位,没有话语权,就会成为空架子。

城市中的大卖场是商业化渠道资源,农贸市场则是城乡居民购买肉蛋奶的主渠道,政府通过掌控农贸市场,将其廉租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其成为农民与大卖场进行市场博弈的重要阵地。采取这种方式,可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界限壁垒,使城乡资源进行互补性组合,能够促进城乡要素顺畅流动,把城乡工农连接在一起。在农贸市场从业的城镇市民,只有“上山下乡”同农民结合组成专业合作社,才能进入农贸市场开展经营活动,才能享受各项优惠政策。这样工农之间就能够结合在一起,生产要素就能在城乡之间流动,农民获得了城市销售渠道资源,有了立足之地,实现产销信息对称并精准对接,真正享受到城市化的好处。

我国畜牧业缺乏“攻守兼备”的自主能力,导致国际化冲击威胁加大

当今的市场化,是全球一体的大市场化。我国农畜产品市场供需失衡与价格的大起大落,都有国际化的背景和因素,是国际化因素造成了供需失衡。如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大豆、生物乙醇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能够独享玉米大豆涨价带来的好处。美国农业部操纵着粮油市场信息的话语权,通过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市场(CBOT),操纵着全球粮油期货市场价格。美国联手巴西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用大豆生产生物柴油,人为地制造了玉米大豆的市场短缺,拉动了全球玉米大豆价格的上涨。现代国际金融资本的力量无比强大,以股票、期货、基金等金融衍生品做工具,利用全球联网的股票期货市场做平台。通过人为炒作,既可以制造过剩,也可以制造短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制造市场价格的起伏跌荡。

加工业是畜牧产业链的咽喉要道,流通业是畜牧产业链的制高点,在畜牧产业链中的战略地位极为突出。在大豆产业链中,跨国公司就是通过购并垄断了中国大豆加工环节,上游控制大豆种植业,下游则控制豆油豆粕环节,拥有了呼风唤雨的话语权,主导操纵了我国的大豆产业链。在中国,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零售大超市已经星罗棋布,麦当劳、肯德基等大型餐饮连锁店更是遍地开花。流通业跨国公司在我国已占据垄断地位,掌控了采购价格的话语权。通过进店费、促销费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对供应商进行巧取豪夺。利用帐期等手段占压供应商的资金,为集聚人气吸引消费者,经常拿肉蛋奶产品开刀,搞特低价促销,人为制造猪贱伤农、鸡贱伤农的悲剧,还凭借垄断地位恶意摧毁供应商品牌,试图让中国供应商长期做生产车间。

畜产品需求弹性低,产业进出的门槛低,市场有不确定性,生产有地域性、季节性,畜产品生产与销售之间有滞后期,在生产环节受自然因素左右,引发市场大起大落的不稳定因素多。为了畜产品的稳定和谐持续发展,对畜产品要重新定位,既承认它是商品,也承认它的公益品属性,承认它的社会事业属性。畜牧业欲实现稳定持续和谐发展,不能实行完全市场化运作。加工和零售环节不能交给商业利益集团,而应该掌控在政府手中,再廉价租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平台,将咽喉要道的加工厂的资源给予农民,将商业制高点的农贸市场资源也注入给农民,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具有实力,能够将种植与养殖结合在一起,将养殖业与加工业结合在一起,将加工与销售结合在一起,实现一体化运作。通过占领制高点、控制咽喉要道这些关键性的战略资源,实现产中产前产后、上中下游一体化运作,农工商无缝对接。形成具有较强自主性的畜牧产业体系,有效化解国际化带来的冲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与国际市场已连接在一起。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畜产品的国际化战略,需要国内与国际市场一盘棋,即要走出去,也要守住国门。当前,守住国门比走出去更重要。走出去开拓畜产品贸易的国际市场,我们面对的是比关税壁垒更强大的绿色壁垒,是加了锁又设了岗的更高门槛。国内市场资源在我们自己手中,是在自家的地盘上操作,比开拓国际市场争抢别人的地盘总要容易些。“天上的仙鹤,不如手中的麻雀”,中国畜牧业的强大,要立足于国内市场支撑,在目前不宜舍近求远地盯着国际市场,需要把家门口的市场牢牢地抓在手中。通过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对国内市场实行化整为零分片包干式的产销平衡,进行市场区隔,等于修建战壕堤坝等防御工事,减弱化解国际化的冲击。利用鲜肉、鲜奶、鲜蛋产品做市场进入壁垒(国外产品是漂洋过海远距离运输进口的,只能采取冻肉奶粉等保质期长的产品形式)。鲜肉鲜蛋鲜奶实行地产地销,节约物流费用运输成本,实现了节能减排,减少了动物疫病传播的渠道。

我国畜牧业要克服“双重制约”,破解“双重挑战”,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1、中国特色创新型畜牧业的技术路线

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化是畜牧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方向路线问题。中国特色创新型畜牧业的技术路线是生态化,代表着未来畜牧业发展的方向。畜牧业生态化关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安全。当前,影响畜牧业稳定、和谐、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诸如饲养动物的疫病问题、农药与抗生素残留问题、动物福利问题、动物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饲养动物的环境适应性与抗病力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草原超载过牧与退化沙化问题、土壤退化与水源污染问题、农牧林结合发展问题、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问题等,都属于生态系统失衡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生态化途经才能解决。

坚持生态化的技术路线,我国畜牧业才能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自主创新之路;坚持生态化的技术路线,我国畜牧业才能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坚持生态化的技术路线,我国畜牧业才能摆脱疫病药残的困扰,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坚持生态化的技术路线,才能产出绿色有机食品,进而提升我国畜产品的附加价值,破除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提高市场竞争力。生态化畜牧业对工业化畜牧业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生态化”也不是将“工业化”推倒重来,而是扬长避短地提升。既是对工业化畜牧业的颠覆与革命,也是对工业化畜牧业的继承和发展。

2、中国特色创新型畜牧业的组织路线

我国畜牧业要以小型规模化农户家庭经营为微观经营主体;发展现代畜牧生产型服务业,以“小型规模化农户+现代畜牧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观经营主体;以“∑n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 为宏观经营主体,实现产业链一体化运作。构建微观、中观、宏观三位一体的组织结构,形成整个产业链有分有合的组织化。

(1)以小型规模化农户家庭经营为微观经营主体

市场供求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仅有宏观调控是不够的,也需要有微观调控。现代畜牧业的微观经营主体,是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农户。其经营机制弹性灵活,既有刹车,也有油门,产量能升能降,能够动态地进行产销平衡。这种产销平衡是市场微调,动态随机地进行,市场波动小,使畜产品市场不出现大起大落。

要将小型规模化农户扶植培育成有地、有房、有畜的富农,培育成有实力有活力的现代畜牧微观主体,培育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骨干与中坚。成为富农后,它们可以利用手中拥有的实物资源,对短缺的货币进行替代。饲草饲料在自家地里种植生产,基本上不用花钱到市场上购买。鸡猪牛羊可以在自家的林地、草地、荒地里生态化放牧饲养。规模小、用工少,劳动力主要源于自家,基本不用花钱雇工。养牛养羊户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羔羊犊牛都是自家母畜生产,减少了对资金的需求,减轻了对贷款的依赖,减少了发展农牧业的交易成本。通过强化农户的微观主体地位,使农户由贫农变成富农,让他们的后代有家业可以继承。让多功能、多业态的新型农牧业对农村青年一代有吸引力。既防止农民出现断层,也避免农村种养产业弱化萎缩,起到“把根留住”的作用。

(2)发展现代畜牧生产型服务业,以“小型规模化农户+现代畜牧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观经营主体

为实现畜牧业稳定持续和谐发展,重中之重是发展畜牧生产型服务业,做农户的坚强后盾和强大靠山。没有现代畜牧服务体系,就无法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就失掉了支撑和保障,无法发展壮大。农牧业服务体系应该是廉价的、低门槛的,是为农户量身订做的。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平台,与广大农户紧密结合。当前,除了需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技术推广等服务业外,尤其要加强良种繁育、屠宰加工、销售渠道服务业的构建。

现代畜牧产业体系,需要社会成员以服务体系的角色介入其中,来提供专业支撑。需要打破城乡工农之间的封闭状态,采取开放的方式,修桥铺路搭建平台,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介入。向三农注入人财物等物质要素,注入知识信息等智力资源,才能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力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第一要靠政策,如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能引诱城市及社会资本涌入三农,与农户结合建立合作社。第二要靠投入资源,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赤手空拳打天下,要把屠宰场等加工厂资源、城市中的农贸市场等政府掌控的资源,廉价租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使农工商能够一体化运作,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3)以“∑n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为宏观经营主体,实现产业链一体化运作

当今世界的市场竞争,不是企业对企业,农户对农户,合作社对合作社之间的孤立竞争,而是产业链对产业链的竞争,需要整个产业链协调配合行动。所以,产业化必须进入更大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整个产业链,需要在产业链层面进行组织协调指挥,进行一体化运作。这个一体化,不能是传统工业化时代的“垂直一体化”,不是“大而全”的一体化。而是利用信息网络组建的畜牧产业联盟,实行有分有合、有实有虚的一体化。

中国特色的畜牧产业联盟,是各级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不是民间组织(民间组织没有这样的权威和能力)。其职责是对畜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成员进行组织协调,搭平台、给角色,组建利益共同体,结成合作伙伴,制定游戏规则,采取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组织化整合。为农技人员与养殖户对接,为农村金融机构与养殖户对接,为加工企业与养殖户对接,为流通渠道与合作社对接,设计接口、搭建平台。各级产业联盟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实行有实有虚的组织化,实行有分有合的组织化。主动及时地对畜牧业的产供销进行组织协调,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抓手,为畜牧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证。

应对国际化挑战,需要制定产业的整体竞争战略,也需要产业链成员一体化运作。畜牧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是畜牧业的宏观经营主体,是国际化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只有畜牧产业联盟,才能从全局着眼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确定产业突围方向。只有畜牧产业联盟,才能站在制高点上进行组织指挥,协调产业链成员统一行动,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实行一体化运作。做到不乱阵脚,不自相残杀,搞恶性竞争。

二、

几年后,郑州市民可以喝到更优质的奶品。工作人员介绍说,按照“沿黄绿色奶业示范带”要求,

上一篇:体育课程设置论文范文下一篇:心理辅导医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