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体系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通过对中国制造企业ERP实施情况及其问题分析,提出并建立了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体系。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体系从现场管理的人、机、料、法、环五方面建立指标,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各指标的参考权重并讨论其算法,为制造企业ERP实施提供科学的、定量化的决策支持工具。

[关键词] 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体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01 . 025

以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制造方式为背景产生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经过50多年的不断应用、发展和创新,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ERP在带来全新信息技术架构和集成的企业流程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既有实施企业能力与实施过程保证方面的原因,也有理论研究与应用指导方面的问题。在对ERP在我国实施存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多数企业ERP实施失败主要是因为管理基础薄弱,无法支持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对于制造企业,生产制造系统是管理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它的好与差不仅影响供应链、财务、人力等系统的有效实施,更能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子系统良好有效地运行是ERP实施的保证,尤其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系统更是企业实施ERP的原动力。也就是说要保证ERP的实施,就要确保生产系统的成功运转,即要保证生产系统的管理基础处于ERP实施的基准之上。

因此,本文拟对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水平的评价和测度问题进行研究,建立面向ERP

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体系,以量化的方式回答制造企业是否具备实施ERP的能力。

1 我国制造企业ERP实施情况与问题分析

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了第一套MRPⅡ软件,开始了MRPⅡ/ERP在中国应用的艰难历程。从20多年的实践看, ERP在中国企业的实施效益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能够真正发挥软件的优越性能,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的企业并不多。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所有的ERP系统应用中,按期按预算成功实施实现系统集成的只占10%~20%;没有实现系统集成或实现部分集成的只有30%~40%;而失败的却占50%。并且在实施成功的10%~20%中大多为外资企业[1]。笔者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与资料,从管理角度对我国制造企业ERP实施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原因大致如下:①实施过程支持不够;②企业能力不足,管理基础差;③对ERP技术与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④评估与诊断活动的开展不充分不到位;⑤实施策略照抄照搬;⑥子系统融合、集成不够等[2]。

我国企业实施ERP是一个管理问题,而管理基础差,不能满足ERP实施的基本要求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当前的信息技术虽已提供了能够完全实施ERP系统的环境,但ERP仍不能完全实施,除了企业管理基础差这一根本原因之外,还在于企业整体管理系统中存在与之不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生产制造系统、分销系统、采购系统都会影响最终的实施效果。作为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系统不仅可以保证供应链、财务、人力等系统的有效实施,更能保证企业的生存发展。要保证ERP的成功实施,就应首先确保生产系统的成功实施,即要保证生产系统的管理基础处于一定的标准之上。因此,我国制造企业在实施ERP之前,就应该对生产系统管理基础的评测理论、评测技术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以期建立科学的、可量化的方法,为制造企业ERP实施工程提供有效的决策咨询。

2 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体系分析

对于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其生产系统管理基础是通过现场管理表现出来的,反映在生产现场五要素——人员、物资、设备、制度、环境等方面。因此,在评判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能否确保ERP的实施时,可从人、机、料、法、环等角度分析并建立评价体系,使评判更加具体、全面,更具说服力,更能如实反映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的管理水平。

一个理想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的评价体系应满足以下目标:员工对生产系统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驾驭能力,能满足岗位要求,并得到学习成长空间;确保设备在良好的受控运行状态,可以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确保物料符合要求,摆放便于操作,保证生产的随时正常进行;确保生产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保证各项工作有秩序和高效率的进行;创造干净、安全、舒适、环保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提高生产工作环境的现场管理水平;确保生产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运作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更新等反馈信息,促进生产系统管理基础的改善优化。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为面向ERP实施的中国制造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和量化工具,该评价体系由指标体系和评价算法两部分内容组成。

3 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体系构建

3.1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考虑能充分评价生产系统管理基础的指标,又要从整体的角度去衡量生产系统能成功实施的管理基础应达到的标准。通过前面的分析和大量的文献调查研究,本节在建立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的生产系统管理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从人员、设备、物料、制度、生产环境5个角度进行划分,见图1。

(1)人员因素

人是组织内的第一资源要素,企业生产管理一切工作都是由人去完成,ERP的实施也是通过人对生产系统的有效管理来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ERP实施的结果。

管理者的重视与推动是实施ERP的首要问题,只有管理者的充分理解、持续支持、亲自参与,ERP实施才能成功;员工效率是指在给定生产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员工是否有效地使用生产资源并带来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的利用,该指标可以从员工的劳动生产效率和生产技能完成程度来评判;员工素质主要是指各级管理人员与全体员工文化层次的高低,该项指标主要从员工的能力(包括知识水平、专业素质)层次与素养方面进行评价[3];员工参与性是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全体员工都要有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发挥自身能量并创造价值,从而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目标;人员考核是对各级人员在生产管理中的表现进行绩效考评,可从关键考核项、过程考核项、过程加分项进行考核;员工培训主要对象是各部门业务人员,目标是使他们在精通本部门业务的同时,对相关的业务做到全面了解,培训的指标设计可涉及培训计划和教育培训效果两方面;员工满意主要是指员工在生产管理工作中对生理、安全、尊重、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等方面的满意,主要从员工业务能力、员工知识水平、员工服务意识和态度、员工流失率、员工保持率、员工培训次数、经营管理者素质等方面进行评判。

(2)设备因素

良好的设备管理可以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保证企业的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行安全文明生产,从而获得最高经济效益[4]。

该一级指标主要由设备运行情况、设备应变性、设备柔性、设备维护与保养、设备维修、设备布置6个方面落实:设备运行情况是指明确设备在生产管理中的状况,一般来说可以从设备作业率、设备利润率、设备故障率、设备完好率来判定设备的运行好坏;设备应变性是指当生产等作业性质发生变化时,设备在不需要特别调整的前提下,能完成多种操作能力,主要从转换操作数、转换时间和转换成本来评判;设备柔性是指设备能在短时期内适应新零件新产品的加工能力,这是企业能否进行柔性生产的一个衡量指标;设备维护与保养是从日常的维护保养、一级保养、二级保养、设备的清洁、润滑、检查、及时调整等方面去衡量;设备维修应做到日常维修和预防维修,一般从计划制订情况和及时性两方面评判;设备布置就是确定设备在场所中的放置状态,根据生产活动的目的,考虑生产活动的效率、质量、安全等制约条件,划分出适当的放置场所。

(3)物料因素

物料是企业生产产品的第一道门槛,企业常常会由于生产缺料而推迟出货。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中物料管理可从物料准备程度、物料供应及时性、物料质量、物料定置4个方面进行探讨。

企业在生产前应将所有需要的直接物料、间接物料列明并核对其信息是否完整,同时填写物料清单并保证物料清单的准确率,物料准备程度可从完整性和数据准确度两方面进行评判;物料供应及时性是衡量一个企业生产线平衡的标准,因此企业在制订物料需求计划前就必须具备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库存记录、提前期等基本数据;物料质量指标主要是从用料合格率、产品合格率和质量问题统计分析改进能力3个方面进行评判;物料定置是指通过对物料摆放的设计、实施、调整使生产、工作的现场管理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4)制度因素

其核心是以明确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为基础,以准确的科学规范、标准和系统性管理,保证各项工作有秩序和高效率地进行[5]。制度管理主要从以下方面考察:人员管理制度、员工操作规范、设备设施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与信息化考评制度,其中的信息化考评制度可从企业信息化指数和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两方面衡量。

(5)生产环境

整洁舒适环保的生产环境可以使员工心情舒畅,保障生产的有序高效,提高劳动的效率和产品质量,培养员工养成良好的文明生产习惯,自觉不断改进工作场所的环境[5]。该指标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衡量:安全生产、环保绿色性和优质、高效、均衡。

安全生产是保证生产现场舒适、明亮、无污染、无毒害,可从事故率和处理及时性两方面考核;环保绿色性就是保证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噪声、粉尘等都应符合规定,防止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优质、高效、均衡是保证生产现场的环境整洁和井然有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现场管理系统的优化,该指标从生产率、交货期、成本和质量4个方面进行评判。

3.2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算法

由于在企业管理中,很多的目标和控制的界限是模糊的,所以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适合采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其步骤如下:

根据图1所示的指标体系,设置各个指标的权重,使之归一化。通过专家评定法设置各个指标的权重,笔者在各个指标后面试着给出了各个指标的权重,见图1。由于该指标体系模型中部分二级指标拥有三级指标,因此拥有下级指标的二级指标的评价权向量通过三级指标的灰色评价方法来得到,而无下级指标的二级指标通过专家打分再经过灰色评价方法的处理得到。专家评价打分时,依据优、良、中、差4个等级分别对应为4分、3分、2分、1分,指标等级介于两相邻等级之间时,相应评分值为3.5分、2.5分和1.5分,实现所有指标的统一定量化。

通过确定评价灰类的白化权函数,计算灰色统计数、灰色权向量及权矩阵,由底层指标开始,一级又一级地向上合成,最后得出生产系统管理基础的总评分,从而得出管理基础能否实施ERP,同时也可以看出哪些地方还有待于改进,从而实现管理的持续改善。

4 结束语

良好的管理基础是ERP成功实施的先决条件,管理基础唯有处于较高的水平之上,才能保证ERP的成功实施。作为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系统不仅可以影响供应链、财务、人力等系统的实施,更能影响ERP实施的最终效果及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制造企业在实施ERP之前对其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进行评价,对于制定正确的ERP实施决策,决定企业该不该上以及如何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Liang Zhang,Matthew K O Lee,et al.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of Enterprise Resoucre Planning Systems Implementation Success in China[C].Proceedings of the 36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03.

[2] 霍艳芳.制造企业实施CIMS工程能力评测与管理改进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2.

[3] 晏齐.企业ERP实施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4] 曾焱.ERP与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要素 [J].中国设备工程,2003(4).

[5] 蔡启明,张庆,庄品. 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体系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从南宁市风岭园艺场3500万元征地补偿国债投资案的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缓慢或缺乏是该案发生的制度性根源。通过分析农地金融制度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关系、农地金融制度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农地金融制度与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农业并非天生弱质,它的弱质是一系列社会条件发生作用的结果。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滞后或缓慢是一系列农村经济金融问题的病根。

关键词:南宁市风岭园艺场;征地补偿款国债投资案;农地金融制度改革

前言

现代市场经济是以金融为核心的经济,农村经济作为整个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同样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效支持。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农村金融体系安排,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融资成本,而且可以分散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金融的健康成长对于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的落后局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支持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然而,农村金融的现状却十分让人担忧,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障碍。回顾我国历次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都只是结构主义或重组主义在原有农村金融体系的框架中破而不立地修修补补,农村资金缺乏的难题始终没得到有效解决。如何跳出原有农村金融体系框架重建农村金融体系,使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从南宁市凤岭园艺场3500万元征地补偿款国债投资案谈起

凤岭园艺场位于南宁市区东部,距市中心约6千米。地理位置优越,东面为邕宁区仙葫经济开发区,北面为南宁市长岗岭地区,西面为琅东新区,南面为著名的青秀山风景区。随着首府南宁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该场在1997年12月至2004年3月期间,被征用集体土地1869.25亩,应得征地补偿费7437.92万元。南于该场当时暂未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置费发放办法,部分应发给农民个人而未及时发放的征地补偿费暂且由场部管理,后来园艺场领导从“理财、生财”的角度出发,决定用此笔征地补偿资金购买信用度最高、最安全的理财工具——国债。在2003年8月、2003年11月、2004年3月该场通过闽发证券公司南宁营业部分别购买合计3500万元的记账式国债,最后因种种原因,3500万元征地补偿款打了水漂。

南宁凤岭园艺场3500万元征地补偿款国债投资是闽发证券公司“不起眼”的一笔国债业务,我们对此案扑朔迷离的案情不感兴趣,我们感兴趣的仅是其极具学术价值的一面。因为它既涉及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又涉及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两个最敏感的领域。表面上,风岭园艺场国债投资案的发生是由于闽发证券公司的亏损破产所致,但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本应属于农地金融制度良好的资金供给来源的征地补偿款会流到国债市场上?从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历史进程来看,城乡协调发展与城乡对立发展一直是各国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面临的“艰难抉择”。在此过程中,城市掠夺农村,工业掠夺农业,不法商人、金融组织欺诈农民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各国政府对此态度和政策却不一样。众所周知,美国在1850-1900年经历了“野猫银行”最为猖獗的时期, “野猫银行”把农民多年的积蓄一卷而空。但随后美国就通过了《联邦农场贷款法案》,在该法案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归最基层的农民抵押贷款协会所有的完善的农地抵押贷款系统。农地抵押贷款系统不仅提高了农民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降低了农民参与金融市场竞争的风险,而且使农民不再成为金融市场上的弱势群体。而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严重滞后或缺乏,导致农地金融制度的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的联结机制受阻,使得本来属于农地金融制度的资金供给流到了它不应流到的地方,凤岭园艺场征地补偿款国债投资案的发生就源于此。因为农地金融机构本来就是靠管理地价款和地租收入款为生的,发放农地抵押贷款是农地金融银行主要的资产业务,而吸收地价款和地租收入款则是农地金融银行主要的负债业务。有学者从农业的弱质性、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滞后、农村社会保障缺失等方面认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应该缓行(姜新旺,2007)。而我们认为,从制度上堵住城市金融对农村的掠夺才是遏制像凤岭园艺场案再次发生的关键。农地金融制度是金融支持农村、农业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它事关我国农村与城市在金融市场上争夺金融资源的问题。因此,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不应该缓行,而是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二、农地金融制度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2007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 “要加快制定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努力形成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银监会也于2007年在首批6省(区)36个试点地区开始了“积极稳妥推进调整放宽农村银行业准入政策试点工作”。中央一号文件和银监会的试点无疑表明了政府对“三农”问题的焦心和重新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决心。但农村金融体系改革路在何方?回顾我国历次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无论是“三架马车”的功能互补型体系设计,还是当前农信社改革和小额信贷试验,虽有阶段性成果但总体绩效不显(谢平,2001),这不仅仅是因为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以及组织体系的缺少和抑制、市场和政府失灵(张红宇,2002),而且是金融二元论、金融机构观、金融功能观和金融生态观等西方金融理论在我国反反复复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中的无效运用而造成的。理论上的误区导致实践上的茫然,历次用结构主义或重组主义等手段将城市金融运行规律生搬硬套于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之上的改革就是实证,结果自然不言而喻。城市金融业务经营原则的基础是银行信用制度的运行机制,它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而农村金融业务经营原则的基础是农地金融制度的运行机制,它只须遵循“安全性和盈利性”原则。综观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发展历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绝不应排除农地金融制度,理由有二:一是只有农地金融制度的特质及运行机制才使农村金融有别于城市金融的运行机制;二是农地金融制度应是农村金融体系中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

三、农地金融制度是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

从世界发达国家金融制度建设来看,农地金融制度是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王选庆,2005;罗剑朝等,2005)。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

设的步伐。因为任何不涉及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都是在建“空中楼阁”,终究要倒塌。

1.农地金融制度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关系

近年来,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矛盾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我国,一方面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严重外流,另一方面资金缺乏、农户和农业企业融资难却长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更依赖于农业资本的投入,与金融市场的依存度也越来越大(罗剑朝等,2005),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没有一块土地不是用投资品提供产品的”。然而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不仅没有解决农村资金短缺、农户和农村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反而使农村金融市场上的稀缺要素——资金——大量流向城市,造成农村长期处于“贫血状态”,如何破解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矛盾问题将成为衡量农村金融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失衡的原因,既有农民对资金“有效需求”不足和农村金融机构对资金“有效供给”不足的解释,也有农村金融机构“离农弃农”的解释,而我们认为,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缺乏农地金融制度这一基础性制度安排足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的根源,因为宏观上缺乏为农业提供中长期信贷安排的农地金融制度,就直接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早在1924年,伊万·怀特就在其《Farm MortgageFinancing》一书中就农业金融问题明确提出农民的资金需求由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两种贷款形式提供。长期贷款用于支付地价,进行永久性改良,购置那些价值超过两年农业所得的昂贵的生产设备。作为对这种贷款的担保,农民以其农地作抵押。短期贷款用于从播种到收获期间生产所需资金或用于支付农产品销售以前的经营费用。对于这种信贷的担保,一般采取动产抵押的形式或仅凭农民的个人信用记录贷款(Wright,1924)。在我国,由于农地不允许买卖,以农地抵押的长期贷款只能通过农地经营使用权所产生的净值偿还,这就决定了这种贷款投放是一次性的、巨额的,而回收是长期的、逐渐的,这种资金运作特点与农地金融组织追求“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原则相适应。而农业所需短期贷款通常所需资金不大,它与商业性银行所追求的“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原则相适应。对于农村短期贷款需求我们只要将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延伸到农村领域就行。从我国农信社、农业银行以及农业发展银行等所谓的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来看,它们也仅限于此。因此,加紧建设我国农地金融制度,正确理清农地金融制度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关系,才是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失衡的症结所在。

2.农地金融制度与农业保险以及农村社会保障的关系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农业的弱质性以及脆弱的风险规避能力,使得我国以农户为生产单位的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对于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世界各国普遍利用农业保险来降低和分散风险。农业保险作为处理农业非系统性风险的重要财务手段,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农业保险、农业科技和农村金融),也是WTO允许各国政府用来支持农业的重要“绿箱政策”。但在我国,农业保险的推行却步履维艰,从1993年以来,农险保费收入、险种、农险机构、从业人员均在不断地萎缩。全国农险收入从1993年的8.3亿元一直下降到2003年的3.3亿元,约占全国财险收入的0.5%。为何在国外农业保险能成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保护伞”,而在我国却成为商业保险公司“谈农色变”的禁区?造成我国农险困境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和管理上的,也有农民保险意识淡薄或无力购买以及保险经营模式单一、赔付率太高等原因。但据此就把农业保险的缺乏或发展滞后作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应该缓行的原因之一,就未免本末倒置、牵强附会了。因为在农地金融制度背景下,农业保险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农民购买农业保险就是在为自己购买信用,而信用是取得贷款的前提条件。所以在我国不是因为农业保险的缺乏而农地金融制度建设应该缓行,恰恰相反,农地金融制度是农业保险生长的根基,完全舶来的农业保险在没有农地金融制度这一生长根基的背景下是无论如何也生存不下去的。

我国市场取向的改革直接将农民推向了市场的前沿,个人和家庭为主的自我保障体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不堪一击。如何获得养老、医疗以及基本生活服务保障等成为大多数农民面临的困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弱化各项农村改革绩效,影响农村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如何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直是党和国家在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一道难题。就目前我国财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由国家主导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在农民货币化收入不高以及增幅缓慢的情况下,由农民个人出资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就更勉为其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以“土地换社保”的改革无疑为我们破解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即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民,可在城区集中安排居住,并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社保待遇。如果将其中“双放弃换社保”的农民换成真正因推行农地金融制度而自愿放弃土地的失地农民,倒是一个不错的制度安排。有的学者因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严重滞后而主张农地金融制度建设应该缓行(姜新旺,2007),翻而我们的结论则是,农地金融制度的推行将是我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佳切入点。

3.农地金融制度与农村土地制度以及农业发展的关系

邓小平同志关于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按照他的论述,在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中有两次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的核心内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第二次飞跃的核心内容就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楚玲,1995)。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第一次飞跃——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激活当时农村经济活力、缓解粮食和食品供应紧张状况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行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这种平均地权的土地制度所暴露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弱化各项改革绩效的瓶颈。因此,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如何实现第二次飞跃。就现阶段我国农村现状来看,农村土地有偿、合理流转无疑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最合理的改革取向。但就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来看,与中央三令五申禁而不止的农用地非农化转用形成鲜明对比,农村土地流转还处于“激而不活”的状态(王选庆、彭小辉,2007)。造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激而不活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政策和法律上的(如农地产权、户籍制度等)原因,也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的原因。我们认为这仅是问题的表面,其根源在于我国缺乏农地金融制度这一农地流转的前提。根据土地经济学理论以及国际上农地金融制度运行实践来看,农地金融制度能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都有一个隐含假设前提:即无论是通过农地所有权抵押,还是农地使用权抵押,当抵押人逾期不能清偿债务,抵押农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即归债权人,同时债务人也被取消农地的赎回权,这实际上是有农地金融制度的各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标准模式”。因此,随着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推行,将打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激而不活的僵局,进而实现小平同志所说的第二次飞跃,到时农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总结

我们认为,农业并非天生弱质,它在一个社会中由弱变强还是由强变弱是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作用的结果(王选庆,2005),其中农地金融制度就是这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中的基础。在国外,农地金融制度在农村金融体系中一直处于基础地位,这是由农业本身的特质决定的。农地金融有其本身的运作机制,既有别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和信用扩张机制,这是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在本质上的区别,也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城市金融服务延伸或移植到农村领域,而需要为农村金融安排一套有别于城市商业银行制度的原因所在。从凤岭园艺场征地补偿款国债投资案所影射出来的农村资金严重外流、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始终不能缓解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匮乏问题以及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失衡、农业保险的推行步履维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或缓慢、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激而不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缓慢以及农民增收困难等一系列农村经济金融发展中出现的难题都直接或间接与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缓慢或滞后有关,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缓慢是上述农村经济金融问题的原因而不是结果。因此,农地金融制度建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基础性工程,应亟需提到我国经济金融建设的议事日程上。

责任编校:文 舒

体系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制设计建设在新时代呈现出对中国传统思想精神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时代优秀精神文化的恢归,表现为对语文核心素养涵泳培育的重视。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制体例体系是一个不断创造新变的开放结构与生成系统。我国语文教材发展历史与演进历程昭示出的科学规律,中小学语文教材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面彰显影响深远的意义与价值。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开放性生成生态建构对于我国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材体系具有价值与真理的高度一致性,同时也有助于建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建构人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 部编版;中小學语文;教材开放性;建构生成生态;策略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版本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八次课程改革,新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教材创制历经了“从无到有”、引进借鉴前苏联到高度集权的意识形态话语垄断,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在徘徊曲折中探索几个阶段,最终有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中国化的中小学教材体系建设之路,个中有得也有失,有教训也有经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逐步推进与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开启了“独立自主”探索新时期社会主义“中国化”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步入科教兴国与教材与时俱进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新时代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犹如“百花齐放”各领风骚。这使得语文教材使用者的教师与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领略体悟到各种版本教材设计的优长与遗憾。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制与设计相似中有新异,继承中有创新,承袭中有突破。中小学语文教材高度融汇与选择集结了人类历史上优秀思想精神文化和智慧创造的结晶,赓续了古今中外历久弥新且闪烁着永恒人性光辉的思想文化、精神智慧与情意智能的文化教育载体。中小学语文教材是贯彻实施“立德树人”与培养青少年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其关键能力的重要教育载体,是汇聚中华文明濡化思想根本、精神底色、文化基质、智慧源泉与行为楷模的成长发展的精粹精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开放性生成生态建构更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话语语境下,积极铺展建设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文教材体系的伟大理论与实践工程。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开放性生成生态建构的具体表现及其策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文教材体系伟大工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开放性生态建设

1.创制学生学习的成长性学本

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工具性、交际性与思想性、人文性是内在统一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已经超越了学生学习与接受教育的物质材料的传统体认,已经成为充分考量学习理论及其规律,赋予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思想发展、精神成长、品质提升与情意丰盈的文化浸润。鲁迅先生饱蘸着血与泪的文学作品是矗立在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上的高峰,也是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内容。“鲁迅是近百年来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了解最深的思想者,也是最具独立思考和艺术个性的伟大作家,鲁迅的思想已经积淀为现当代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所以让中学生接触了解一点鲁迅,是非常必要的,语文教材编写必须重视鲁迅。” (温儒敏语)改革开放以来,总计有50多篇鲁迅作品曾被选入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选入7篇鲁迅作品,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选入5篇,总计选入12篇,其中散文3篇,小说5篇,杂文4篇。这些进入教科书的鲁迅作品,“就是撒播鲁迅精神的种子”(陈漱渝语),对于一代代青少年的精神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统编语文教科书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文本内容的难度、“双线组元”的要素等,对鲁迅的作品进行了有序排布。七年级以散文为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都写了鲁迅对童年的回忆,富有童真童趣,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感受到更为鲜活、立体的鲁迅形象。到八、九年级,以小说为主。《故乡》《社戏》《孔乙己》中,闰土、杨二嫂、孔乙己,鲁镇、咸亨酒店……许多人物和场景成为一代代读者的集体回忆,成为象征性的符号,从中可了解作品折射的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理解作品中饱含的那份爱与痛、热烈与冷峻,对社会、人生有更深刻的体认和理解。到了高中,除了选入小说《祝福》《阿Q正传》,杂文数量显著增加,思辨要求明显增强。鲁迅以他思想的丰富深刻矗立在20世纪文化的中心点上。他如同我们民族的精神教父,“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引领我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他的“那些关于启蒙的沉思,关于国故的愁思,关于人的存在意义的探究,关于己身与社会、与历史乃至人生永恒之谜的断想,都是永具诱力的”。(孙郁语)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开放性生成生态建构是文化生命体的成长性精神对话与思想交流,是“语言的应用与建构、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的成长性学习“典范”,更是青少年通过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开放性生成生态建构关怀生命与觉解生命的学习成长性“范型”。[1]

2.创建教师教学的生成性教本

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开放性生成生态建构应该创建教师教学实操性,教育生成性与交互式对话建构的学习开放共同体。这与“教有法,而无定法”的意蕴指向上是一致的,同时这也赋予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文化生命体解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开放生成性的文化载体,开发激活学生学习生成的生命建构体。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开放性生成生态建构是创建教师学习与教学、解构与建构的生成性和发展性的教学共同体,同时也是蕴含着人类文明与民族文化信息密码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生命解码与编码“直线式发展”和“螺旋式上升”的生成性教育教学样态。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开放性生成生态建构有利于激活生成教师的教育教学“缄默性”与“教学力”的生命成长共同体。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开放性生成生态建构是一个效能优化且循序渐进的发展生成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伴随着体认解构与融合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开放性生成生态建构是一个规则遵从——自主认同——内化探究的心理认知发展过程。只有在最新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开放生成建构通往单元专题学习设置上预设融合小学、初中、高中“三段一体”相互衔接贯通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性“教本”。在学习理论与教育理论基础上为教师教学设计编制并积极搭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开放性生成生态建构开放循序渐进、前后观照、整体贯通的系统生成性“教本”。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开放性生成生态建构教师教学的“读懂作者文本内容”“生成自我情智共鸣”向“品味世界生存样态”进阶提升的主体生成性教学路径,为教师教学最终能够顺利进入哲学艺术审美层面的鉴赏解读搭建和创设生成性教学研读“教本”。在最新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师教学建构中增设开放式对话教学延展的深度教学设计“教本”。

3.创编社会建设的导向性读本

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开放性生成生态建构应创编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美德风尚建设,通过教育教学文本社会建设视角,垦拓深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创编社会建设的导向性读本。最新部编本高中语文教科书中选编了有关我国当代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发现青蒿素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以及我国进入太空第一人的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文章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入选部编本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课本,《太空一日》被编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2018年修订版)的教材课本。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历史的记忆却永不褪色。无论是红船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乃至最新鲜的抗疫精神,都是弥足珍贵的语文学习的典范与“读本”,都值得永续学习。时代在不断发展,教育也需要跟隨时代的步伐去调整脚步。我国目前正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的风险与挑战,在这个时代,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的需求。语文教课程中教材的开放性生成生态建构是建设国家教育体系伟大工程中的重中之重。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开放性生成生态建构便是其能够在文化继承、精神宣扬层面发挥巨大作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教育力量是潜移默化的、深入人心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教育意义,不仅在于教青少年读文识字、提高理解能力,更在于传道解惑、启发民智,传递正能量,发扬民族精神。

4.开发国家意识的建构性文本

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开放性生成生态建构应积极开发家国情怀与国家意识的“当代人”和“身边事”,极具时代感与烟火气的家国情怀哺育滋养的时代先锋和社会楷模就是中小学语文活生生的“教科书”。历经血与火洗礼、生与死淬炼的民族才会直面浴火重生的荣光,才能淬炼化蛹成蝶的复兴,才能赓续凤凰涅槃的重生。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开放性生成生态建构着意开发国家意识的建构性文本,就正如让青少年和我们国人“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在20年前家弦户诵,它不是引人好奇的民间故事,也不是名家大作,它被众人周知是因为它曾经是一篇语文课文。文章作者魏巍在朝鲜一线与战士们进行了深入的接触。在朝鲜的所见所闻震撼了魏巍,触动了他的内心,这些汹涌的情感促使魏巍写出了这篇文章。文中作者用词朴实,一线的惨烈战况却跃然纸上。学生们阅读此文,仿佛听到了敌军飞机的轰鸣声与爆炸声,也仿佛听到了志愿军嘹亮又坚毅的冲锋号声。保卫家国平安,致敬伟大可爱的战士,感恩铭记英雄先辈们的牺牲,这是这篇文章存在于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意义所在。感恩保家卫国的战士,铭记国家艰难的历史,铭记先烈的家国情怀、无畏牺牲精神,都需要传递给每一代每一位中国人。2021年3月,时隔20年,《谁是最可爱的人》终于重返中学生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这是对革命先烈的尊敬与缅怀,也让青少年们要牢记抗美援朝这段鲜血淋漓的历史。抗美援朝前线战士们用鲜活的生命保卫了来之不易的和平家国,这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疼痛让人印象深刻,伤疤让人记忆长久。真实到残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纪实文学在今年回归语文课本,无疑是顺应了中国的发展基调,不仅可以感恩纪念革命先烈,也有利于让00后这一代铭记历史、从青少年时期加深爱国主义精神。[2]

二、中小学语文教材开放性生成建构策略

1.探索统整融合自主性与开放多样的生成方式路径

积极建构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课文系统与作业系统的统整融合自主性的学习成长范式,不断探索拓展中小学语文教材开放性生成生态建构学习的多种方式与路径。第一,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课后的“思考探究”题进行拓展阅读。比如学完《藤野先生》,拓展阅读《〈呐喊〉自序》,深入理解作者思想;学完《孔乙己》,拓展阅读《示众》《药》等小说,通过比较阅读,分析、理解其中的看客形象。第二,通过“名著导读”板块拓展“整本书”阅读和研究性鉴赏阅读。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在七年级上册设计了《〈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活动,聚焦鲁迅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从“鲁迅的童年”“鲁迅笔下的青春记忆”“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等专题开展《朝花夕拾》的整本书研读。[3]中小学统编教科书通过“1+x”的整体性拓展建构主体性生命生成学习的路径,引入教材课文中他人评述作者本人及其作品的非连续性相关文本的拓展性阅读等方式,与教材课文中的作者及其代表性选文作品形成一种整体性立体对话阅读结构。引导中小学生感知语文教材创设的汉语话语的系统建构,体悟语文教材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积极拥抱语文教材中学生主体生命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神会践行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先验性”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立足不同视角、通过不同文体、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真正意义上让中小学生走近教材作者与作品之中。

2.避免标签化与碎片化文本解读,展开项目式研究性学习

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从多个角度选择教材内容和作家作品,并有意识地设计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紧扣教材文本进行开放生成性解读,避免语文教材开放式生成生态建构学习的标签化、浮泛化与碎片化。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语文教材的作业系统的开放式生成建构设计上避免对主旨给出几个选项让学生进行选择,更避免给出一个倾向性观点让学生结合教材文本去“验证”,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从文中找出依据,找出先生“矛盾的表现”并进行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走进语文教材开放式生成建构的语言文字本身去发现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无论学生在语文教材开放式生成建构学习过程中感知到的是“揭露”与“批判”的意味,还是感受到“超验性”的甜美与欢乐的回忆,抑或感染萌生出热爱自然的心理,都能感受到一份童真以及作者对理想教育的语文教材开放式适切性建构的学习体验。一篇文章一旦被选编入语文教科书,它就成为教科书开放式生成性建构的一部分,就不仅仅是建构师生阅读学习的文本,还要发挥其文化涵泳与教育教学的功用。积极探索与有效推进中小学语文教材开放式生成建构的群文阅读设计与任务群单元的贯通浑融,探索中小学语文教材开放式生成建构整个任务群并引领师生积极展开教材生成性的项目式建构研习。

三、结语

中小学语文教材开放式建构开发应利用学生的兴趣增长点进行延展性探究学习活动单元设计。为每一位师生搭建优化中小学语文教材自主性学习的开放式生成与建构支持性设计,力求使每一位师生对中小学语文教材开放式生成建构教学引领和教育导向。唯有真正实现语文教材在师生课堂教学中生根落地、在教师教学中开放生成、在学生主体性自主学习过程中互动生成,才能真正促成中小学语文教材开放式生成生态建构应然与必然效能。进一步力促中小学语文教材吸引学生回归“读书”这个本质,创设教材建构的主体自主性生成学习的信息载体支撑,更加注重教材学习任务群的自助式与个性化的学习主体性建构生成。努力探索语文教材开放式的宏观建构,创造师生“好教易学”的“语文同学教材”,探索师生、家长与社会“学-教-辅”多维一体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导学与同学”共同体的课程体系建设。积极创新建构中小学语文教材项目式以与研究性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创设中小学语文教材“学习任务群”探究性与创造性学习。引导中小学师生与社会及其国家层面从历时性向度与共时性维度整体性高度积极开展建构中小学语文教材开放式生成生态的多元探索性实践。[4]

参考文献

[1]陈志华,高守英.新中国70年中学语文教科书的鲁迅作品选编[J].语文建设,2021(9):5.

[2]陈诚.《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版本与修改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3]谢丽旋.对中学语文教材编选鲁迅作品之浅见[J].教学与管理,2010(16):46-48.

[4]周建强.语文教材文言单元内涵式开发的路径研究[J].中学语文,2020(1):7-11.

[作者通联: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体系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监管

一、引言

随着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各国金融监管逐步放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业开始由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转型,混业经营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在中国现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下,金融控股公司成为中国实行综合经营的现实选择。2005年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金融控股公司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主导方式。金融控股公司作为金融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它带来了经营效率的提高,但其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以及金融业务的内在关联性导致管理难度加大,也使风险管理更加复杂化。金融控股公司集团内部实体之间因为关联交易、资金流、信息流以及资源共享等内在联系,必将导致其内在的风险传导具有客观性、特殊性。

二、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

根据1999年2月国际上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保险监管协会联合发布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原则》,金融控股公司(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FHC)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所属的受监管实体至少明显地在从事两种以上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同时每类业务的资本要不同”。在中国目前金融分业监管的体制下,通过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由控股公司持有证券、银行、保险和其他金融资产的股权,能够实现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同时能够以控股公司作为资本运作平台,通过兼并收购或设立新的子公司以开展其他金融业务,构建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全功能金融服务集团。金融控股公司的脱颖而出,改变了金融的内涵和外延,并正在深刻影响着现代金融的本质和功能。

中国目前有名有实的金融控股集团仅有光大集团一家,但实际上已按照金融控股集团模式运作和正在向金融控股公司战略调整的金融企业逐渐增多,如中信集团、平安集团,以及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所形成的综合性金融机构,这些属于准金融控股集团。此外还有次准金融控股集团,如商业银行在境内外以合资或独资形式设立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如1995年中国建设银行与摩根士丹利等境外企业,合资成立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三、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风险分析

金融控股公司的集团化经营能够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等好处,能够增强经营的灵活性,拓展盈利空间。但由于其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以及金融业务的内在关联性导致管理难度加大、风险形式的异化和影响程度的深化等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特殊风险。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风险除了各种专业金融业务所具有的一般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资本风险、环境风险和法律风险等,还有可能由于金融集团的业务整合,各子公司之间建立的密切联系,从而衍生出来的新的整体性的特殊风险。本文基于金融控股公司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关联交易的共生性,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特有风险进行深入剖析的同时,结合金融环境和业务发展的变化趋势,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一)不稳定性或丧失偿付能力的风险

1、风险传递。所谓的风险传递又称传染性风险或骨牌效益风险,是指某一集团成员发生的经营事故可能引发另一个成员的流动性困难,或者大幅地影响后者的业务量。金融控股公司并未消除单一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在获取收益的同时也将单一企业的风险集中在自己名下。由于金融控股公司是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在这样的体制下,一旦某一个或几个业务部门出现财务问题,那可能会传递到公司内部其他的业务部门,导致风险传递。风险传递造成的后果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各部门之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的财务联系,进而会导致整个集团的财务危机;二是由于客户一般将金融控股公司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即使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通过建立防火墙的情况下,如果公司内部某一部门出现问题,也会使整个公司的形象和信用能力受到损害,从而导致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稳定性下降。

2、资本重复计算,导致资本充足率偏低。金融控股公司与外部监管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不透明性,影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控股公司为了使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并且实现资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金融控股公司可能会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多次使用同一笔资本。这样就会造成公司的净偿付能力远远低于金融控股集团成员名义上的偿付能力之和,进而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和资本充足率的检查造成了难度,加大了其由于资本充足率不足引起风险的概率。

3、增加整体业务的风险。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在经营时将会面对许多共同的风险,如果其内部的各种金融业务风险不是相互对冲的,那极有可能便是相互叠加的,进而造成集团风险的集中效应。换一种说法,就是说当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各某一个子公司发生了亏损,会通过风险的叠加影响整个控股公司的经营运作,导致损失进一步扩大。如果对这种情况不加以控制,便会造成整个市场对该公司的其他业务部门失去信心,断绝其资金来源,影响金融集团的流动性导致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破产。金融控股集团作为混业经营的载体规模较大、涉足领域较多、监管难度大,从而导致发生风险的概率增加。

(二)金融势力集中的风险

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集中了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从而实现了综合的经营目标。已具雏形的各金融集团资金雄厚、管理能力强,在竞争中不断壮大。企业集团既注重发展自身又并购其他企业,扩张市场,致使强者愈强。而市场上的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就有可能面临被金融控股公司收购兼并的局面。同时金融控股公司也可能会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限制竞争,影响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导致金融控股公司滥用权力,不利于金融市场的自由竞争。

(三)不透明结构的风险

1、金融监管风险。由于不同的专业金融监管体系之间存在着差异,金融控股公司为了逃避监管,会通过公司内部进行资产转移,使得其资产更多地集中于受监管较为宽松的金融子公司,进而规避其他严格的监管部门的监管。这样会使得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风险提高,并且不利于资金在整个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流动,增加了金融监管当局在监管过程中的困难。

2、贷款使用风险。因为金融控股公司的结构过于复杂,使得贷款人很难把握贷款的使用状况和方式。一旦金融控股公司的某一业务部门出现经营亏损,公司就有可能隐藏该业务部门的损失,造成金融监管部门难以准确判断资金的来源,影响及时采取有效风险防范的措施。

3、不透明结构风险。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复杂使得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使得危机发生无法事先预警,同时复杂的结构也导致金融控股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经营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管。

四、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建议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管理体制,形成了有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组成的中国金融监管“三套马车”。金融控股公司带来金融综合经营,这种必然趋势对当前的分业监管格局一定会造成影响。金融控股公司还缺乏法律上的定性,从目前的分业监管的分工来看,不属于任何一家监管机构监管,因此要尽快建立健全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体系,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一)建立超然独立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架构

虽然金融控股公司本身不直接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业务,但由于大部分资本投资于金融企业,使得其经营决策行为对金融市场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必须把金融控股公司纳入到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中去。在目前分业监管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应该注重建立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高效率协调沟通机制,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如商业银行等核心公司的监管。在现有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将三者合并成为综合金融监管机构以更好地适应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即在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委员会的架构下分设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相关监管机构进行分别监管。

(二)建立有效的金融控股公司内部“防火墙”

“防火墙”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旨在割断各种业务之间的风险传递。通过“防火墙”,在多元化金融集团内部某一部门中的某些人所掌握的信息不会直接或间接地被集团其他部门的人所掌握或利用。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会出现风险传递,为了减小这种风险的发生,对于有利益冲突的金融业务应由不同的子公司经营,同时控制一些信息在控股公司内部不同子公司之间的传递。每一个部门的经营按照“道德准则”和“自由竞争”的原则制定和实施,从而保证每一个部门不是依靠牺牲本部门或其他部门客户和股东的利益获得盈利。

(三)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及其波动状况进行严格监管

在金融控股公司的体制下,母公司和子公司会出现资本重复计算的情况以及复杂的持股关系,这些问题可能会造成在资本充足问题上隐藏风险,一旦有一家子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出现较大的经营风险的时候,该风险就会传播到金融控股公司或其他子公司。所以必须将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作为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的重要内容,特别对银行子公司的监管。

(四)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审查

在分业管理的体制下,分业管理机构关注的是对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的运作状况,但往往缺乏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关注。为了保证金融控股公司的正常经营,应当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审查,在公司治理方面做出制度性的风险防范安排。

(五)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有效治理结构

现代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复杂的利益结合体,面对众多内部利益主体,如经理层、员工和股东,同时也面对许多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债权人、客户和消费者等。能否处理好控股公司与这些利益主体的关系,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其中包括合理的产权结构、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及激励机制。

五、结论

各国必须根据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混业经营程度,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等一系列因素设计安排符合本国国情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体制。中国应该顺应世界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从结构性监管转向功能性监管,注重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中的分权和制衡。使得这套监管机制既有利于规范金融领域的发展,又能为金融控股公司提供一个活动空间和运营的自主机会,进而发挥金融控股公司的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文沁.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与公司治理的策略[J].财经论坛,2005(8).

2、吴卫平.论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J].金融观察,2009(10).

3、姚宁,郝鹏.我国银行业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9).

4、王涛生.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及其防范机制研究[J].特区经济,2006(5).

5、李坚强.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类型及防范手段[J].时代金融,2009(7).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

体系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体会

1.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心

学生背后是家庭,学校背后是社会,确保中小学生安全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和谐幸福,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件大事。自2010年以来,每年都会有一类典型的校园学生伤害事故成为社会的热点。据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我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全国失独家庭超过百万个。学生伤害事故对社会、学校只是万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概率事件,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百分之百的灾难。失独者的晚年在何处安放,是摆在全社会面前一个沉甸甸的民生问号。校园安全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校园安全工作在学校中的重要位置显得更为突出。频发的学生伤害事件促使我国教育安全相关领域标准和制度的出台,同时也使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责逐年扩大,给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者带来了更高要求和较大工作压力,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具备高度责任心。

2.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更新观念

校园安全工作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涉及到了校园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学生也包括了教职员工,具体到安全管理工作我们涵盖了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校园专职保安的配备与管理、校车的安全运行管理、校园的消防安全、校园伤害事故的处置、校园安全演练以及校园保险保障与救济等众多领域。当前,许多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上的安排都是一些“富余人员”,对校园安全管理的措施也仅仅停留在浮于表面的检查,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认识不足。经过多年校园安全管理经验积累,我们认为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不仅仅需要领导重视,人人参与,更需要更新观念,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做好各项防范措施。

3.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做好防范和救济工作

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的工作,树立以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理念和思想,形成校园安全管理文化,抓住不同时期校园安全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好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是我们校园安全工作者的第一要务。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校园伤害事故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育安全管理工作人员,我们在做好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及排查的同时,应该关注校园伤害事故处置与救济工作。校园伤害事故发生后产生纠纷和矛盾的焦点往往是处置程序和经济救济出现较大分歧,在工作中探索形成科学合理的事故处置程序与完善的救济体系,才能使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二、对构建新的校园安全体系与机制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

目前,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主要依据《侵权责任法》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这两部法律法规,一旦发生学生伤残,需要做伤残鉴定就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存在多重标准既又工伤鉴定标准又有道路交通鉴定标准,不同地区在赔付上会带来差异。我们需要逐步完善校园安全立法方面的工作,推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学校安全问题,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服务方式。

2.建立和完善以保险为主的学生伤害公共救济制度

长期以来,校园安全工作缺乏专业的人员,校园安全工作一直处于一种“重检查、轻防范,无救济”的状态,忽略了保险在学校安全和师生的风险转移中应有的经济救济和杠杆作用。国家在制度层面也没有明确的学生伤害事故救济资金来源,这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者来说,在处置学生伤害事故中非常被动和无力,因此建立和完善以保险为主的学生伤害公共救济制度非常迫切。

3.建立系统化、制度化、专业化的校园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机制

当前,校园安全管理更多的是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处置,缺乏对风险的认知和管理。尽快在教育领域开展专业化的培训工作是校园安全管理由危机处置走向应急储备转变的开始。培训工作可以实现基层组织识风险,会防范,能应对,有准备的良好局面,并全面提升基层单位应急管理水平和公众的安全意识、自救互救能力,打造校园安全管理的专业工程,提升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安全指数。

总之,随着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发展,我们将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关于教育领域风险管理方面的政策和精神,不断加大校园风险管理工作的力度,不断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模式,构建和完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促进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安全穩定发展。

体系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创新管理方式,完善管理体系,利于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管理者应随时反思,认真总结,并根据不同的人的个性特点、思想状况,多层次地引导,把个人的价值同社会价值相融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工作热情,才能点燃“全体师生心中的火焰”,铸造一种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科学的管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也能最大可能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和谐发展。

[关键词]创新管理奉献观念人文

作者:蒋朝辉

上一篇:消费升级论文范文下一篇:戏曲音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