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范文

2024-02-26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范文第1篇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法探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设题角度。(考什么?) 2.探究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设题陷阱。(怎么考?) 3.探究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怎么解?) 4.提高诗歌鉴赏选择题的得分能力。 【教学过程】

一、研题读纲明方向

阅读下面三首诗歌,探究高考诗歌选择题的设题角度和设题陷阱。(考什么?怎么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题。

宿武陵即事

孟浩然[1]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2]。

注[1]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

[2] 人物是秦余:引用《桃花源记》中的典故。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川暗夕阳尽”以景物的光影变幻,写诗人对暮中江水的印象。 B. “潭影似空虚”则表现诗人对夜色中深潭倒影天光的独特感受。 C. 夜猿的啼声与望去深不可测的潭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壮阔美好。

D. 颈联写诗人吹灭蜡烛在夜色里就枕安眠,耳畔传来渔夫的阵阵歌声。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4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 A.第

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

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

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

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

A.第

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

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

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考点连接:

2017年考试说明: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 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鉴赏其形象;

2、鉴赏其语言;

3、鉴赏其表达技巧。 评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评价思想内容;

2、评价作者的观点

二、命题心思了然心

归纳高考诗歌选择题的设题角度和设题陷阱:

三、锦囊妙计求高分

结合考什么,怎么考的分析和以前做题经验来探究高考诗歌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北京卷)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试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yuān luán):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

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世事人生的感受。

D.

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①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②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 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解题方法及技巧归纳:

四、挑战自我勇尝试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9题。

漫成①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安史之乱开始,他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 。此诗作于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前往夔州的船上。

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②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 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

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

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范文第2篇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下面对《涉江采芙蓉》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

B.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由来

C.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3.D

A.首句“涉扛采荚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 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所思在远道”指所思念的人在故乡远地,表现的是游子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锲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查看答案1.C

2.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四句一节,共八节。开头两句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 慨。首句“对酒当歌”及第三句的妙用比喻“譬如朝露”,突出了短句的精髓,展示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境界,蕴藏着促人及时努力的意思。 B.

三、四节在内容上,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艺术手法上则是巧借“引用”,诗人引古喻今,突出了他求贤而不得时的朝思暮想和求得贤才后的恭敬。

C.

五、六节承接上文,进一步抒发诗人渴望贤才的情怀,时忧时喜,感情有起伏。 D.最后两节仍运用借代和引用的手法,深化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d)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诗是曹操晚年所作,表现出诗人渴望得到贤才、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B.“青青子衿”以下八句写思念贤才,忧思绵绵;“明明如月”以下八句写得到贤才,热情款待。两部分,一正一反抒发了对贤才的渴望。

C.“山不厌高”以下四句,诗人以借代和引用手法,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得到贤才、统 一天下的雄心。

D.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中比喻用得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c)

阅读曹操《短歌行》,回答后面问题。

【小题1】下列句中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慨当以慷(没有实际意义。以:而。) B.唯有杜康(这里指代酒。) C.鼓瑟吹笙 (弹奏) D.枉用相存(白白地)

【小题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譬如”两句是说人生犹如朝露一样短暂,逝去的日子不必再提,忧苦也正一天天地增多。 B.“青青”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识的人。 C.“山不”两句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D.“周公”两句是诗人借用周公三次吐哺的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小题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是曹操晚年所作,表现出诗人渴望得到贤才、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B.“青青子衿”以下八句写思念贤才,忧思绵绵;“明明如月”以下八句写得到贤才,热情款待。两部分,一正一反抒发了对贤才的渴望。 C.“山不厌高”以下四句,诗人以借代和引用手法,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得到贤才、统一天下的雄心。

D.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中比喻用得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D项:枉:枉驾。本句意思是屈驾来访。

考点:理解文中常见实词、虚词的含义。 点评:本题将实词和虚词放在同一题中考查,其中AD两项属于虚词范畴,BC两项属于实词范畴。运用代入法时除了考虑上下文,还要考虑语法问题,哪一点不符也不正确。另外也可以调取自己积累的知识量来判断答案。因此文言文词语的积累也很重要。 【小题2】 试题分析:“譬如”两句是说苦于过的日子太多了。有感慨人生短暂之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的情感。 点评:本题类似于文言文中分析概括作者情感,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较选项与原文的异同,难度不大。关键是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小题3】

试题分析:C项没有用借代的手法,应是比喻,用山和海来比喻自己博大的胸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7.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D)_

阅读《归田园居(其一)》,回答问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1)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误入尘网的懊悔。

B.诗的

五、六句总领第二层,概括出对旧林故渊的思恋。

C.诗的七至十八句随意拈取隐居田园的典型环境以突出自然。

D.诗的末两句呼应开头,抒发了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情。(c)

(2)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的修辞手法及含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B.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C.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D.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急切心情。(c)

(3)对整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的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的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d)

(4)下列诗句皆出于《归去来兮辞》,最能诠释“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句的是(

) A.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B.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C.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D.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a)

2.下列对诗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从做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实际上仅十三个年头,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 B.诗句中的“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从而反衬陶渊明对大自然的热爱。 C.“暧暧远人村”,是说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暧暧”,意思是模糊不清。 D.“守拙归园田”一句,表现了陶渊明安守本分、清贫乐道的思想。“守拙”的意思是说陶渊明本性朴实,不善于做官。(d)

1.对于《蜀道难》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1.D 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的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解析】 D项,“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错。李白的诗中有一些“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一贯诗风。 【答案】 D

下列对第二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开始,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B.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C.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写逶迤千里的蜀道的奇险风光:“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D.在这段文字中,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惊险万状,目不暇接,造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 【解析】 C项,“比喻”说法错误,应为夸张、衬托。 【答案】 C

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解析】选D。作者并未谈及友人的感受。

7.对《蜀道难》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特点,以展示蜀道之难。 B.这首诗融贯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主要表现在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用奇特的想像让景色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赋予诗人情感的气质。

C.这首诗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杂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D.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是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解析】选D。这首诗不是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8.下面是对《蜀道难》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蜀地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结合自己所见,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绮丽惊险的山川。

B.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了各处山水特点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C.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

D.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到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阅读《蜀道难》,完成1~2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对下列句子的有关知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地崩山摧壮士死”一句,活用了古代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

B.“百步九折萦岩峦”句中的“百”“九”都是实数,“百步九折”言在极短的路程里,就要转许多弯。

C.“扪参历井仰胁息”句中的“参”“井”都是星宿名,与《滕王阁序》中的“星分翼轸”句中的“翼”“轸”一样,都代表古人对星空的分野。

D.“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句中的“锦城”与杜甫的诗句“花重锦官城”的“锦官城”一样,都是成都的别称。

2.如何理解“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几句诗的诗意? 答案

答案:1.B 2.这几句诗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以久居,不是实指。

解析:1.B项“百”“九”不是实数,是虚指。 2.诗歌的语言本来就有不惊人不足以为美的特点,杜甫就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有些记山野景物的诗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如“前有毒蛇后猛虎”(《发阆中》),“空荒咆熊罴,乳兽待人肉”(《课伐木》),“人虎半相居,相伤终两存”(《客居》)等。

6.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解析】选D。作者并未谈及友人的感受。

7.对《蜀道难》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特点,以展示蜀道之难。

B.这首诗融贯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主要表现在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用奇特的想像让景色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赋予诗人情感的气质。

C.这首诗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杂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D.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是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解析】选D。这首诗不是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选出下列各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玉露:秋天的霜露,白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C.兼天涌:波浪滔天。塞上:指夔州的山。接地阴:风云盖地。砧:捣衣石。

D.故园,此处当指夔州。催刀尺:指赶裁冬衣。(D)

.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c

阅读《望海潮》一词,完成下题。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

“三吴”是指吴兴、吴郡、会稽,这里泛指江、浙一带。 B.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杭州自然景色和都市风貌,顺序写来,极具清丽富庶之感。 C.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写高树江涛,景象开阔壮观,其中“怒涛”二句,写长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D.“千骑拥高牙”写的是州郡长官,即孙何外出时仪仗很威风,随从人员很多,“千骑”不是确数,而是约数,有夸张的成分。 (2)下列对“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

这一句是写西湖山水,重重叠叠,陆上是“三秋桂子”,水面则是“十里荷花”,本非一时花木,但写来则色香一片,如见如嗅。 B.

“三秋”极言桂花飘香时间之长,整个三秋季节都有桂花飘香;“十里”是指荷花种植面积之广,是实写。 C.

这一句对西湖景物的描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杭州的繁华,人民安居乐业。 D.

“重湖”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里湖和外湖。“叠”指吴隐山、南屏山、慧日峰与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

(3)下列对《望海潮》一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

词的上阕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写法是层层而来,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 B.

词的下阕的后半段,主要是总结前文,归美郡守,即孙何。“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这句话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祝孙何他日任满报政于朝,擢登相位。 C.

“天堑无涯”意指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指的是钱塘江。 D.“户盈罗绮,竞豪奢”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反映了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 对《雨霖铃》上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寒蝉”“长亭”“晚”等词点明了节令和地点。通过对景色铺写为下文设伏笔。

B.“都门”两句以精练之笔和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留情正浓,一边兰舟催发急。 C.“执手”两句紧承上两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形象逼真,凝练有力。 D.最后三句,以“念”作为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以下,一气流贯。“沉沉”着色轻淡,写尽了若有似无的离情别愁。 答案 答案:D

解析:D项,最后三句抒发的愁情不是若有若无的。如果说,词情从“寒蝉凄切”到“竟无语凝噎”,还是比较“哀迫”的话,那么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下,便是“惨舒”的写法了。感情蓄积既久,自此便如闸门大开,汹涌流出而不可收拾。

2.下列对《雨霖铃》一词下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上阕正面话别,下阕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B.“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C.“今宵”三句实写作者醒后所见之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D.“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2.下列各项对这首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起始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想像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5.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C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6.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是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间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7.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C )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 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5. 6. 7. 8. C(C“樯橹”不是比喻,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C

C(“卷”并非拟人手法。)

B(把“苏轼”去掉。苏轼属豪放派,其余属于婉约派。)

2.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D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

3.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2.D(诗人最后的感慨,实质上是一种无可奈何,因而D项理解欠妥) 3. D(本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1. 对诗句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氛。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年少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 D.“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回答(1)~(2)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对全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D )

A.词的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入手,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和时间背景。

B.词的上阕重在写景,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词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胜利的过程。

D.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清丽自然。 (2)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B )

A.“多情”一词在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览胜怀古,壮志难酬,“早生华发”使人生悲。

B.词人嘲笑自己怀古忧今,以致“早生华发”,不如举杯对月,了此一生。

C.“人生如梦”是词人在遭受压抑的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D.这几句显示出词人遭受压抑而旷达乐观的情怀。

答案

答案:(1)D 点拨:豪放派的特点是气势磅礴,格调雄浑。但清丽自然不属于其特点。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苏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形象地说明了豪放派的特点。

(2)B 点拨:此句并非自嘲,而是为未能建功立业而生悲。

下列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C.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心里想的很远啊,仰望着美丽漂亮的人儿,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师说》赠给他。)

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地位越低微就越感到羞耻,官位越高就越接近阿谀。】 B.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哀叹我们生命短暂,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 C.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细节,行大礼不必计较细的礼让。】

D.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经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细节,行大礼不必计较细的礼让。】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送给秦国东西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C.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一定是大王您。】)

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

下列的文言文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译文: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舞动深谷中的蛟龙,感动孤舟上的寡妇。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译文:杀尽秦国的,是秦国自己,不是天下的人。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孝悌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

下列文言文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王来何操?译文:大王来这里是什么目的? B. 何以伐为?译文: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文: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 D. 为之奈何?译文:怎样对付这件事呢?

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玩)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矣。(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队进来,您就可以占据整个秦地称王了)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逃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典,任命我为太子洗马)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何)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如果顺应天地的法则,驾御六气的变化,遨游宇宙,他们将还有什么要依赖呢?所以说:至人忘记自我,神人不求功利,圣人不求名声。

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把水引来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只酒杯,一首小诗,也足够用来酣畅地抒发幽雅的情怀。 C.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然后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图谋飞往南方。 D.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参考答案:

B

把水引来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够用来酣畅地抒发幽雅的情怀。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您傻,还有比您傻的人呢! B、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译文: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院中散步。

D、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答案 A 对以下课本中文言文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文:有良好开始的人实在是很多,克服困难坚持到最后的大概就少了。

B.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译文: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地举起他佩带的玉玦来暗示项王。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译文:把宝鼎看做平底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

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一生下来与别人没有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纵使一片苇叶般小船飘到它想到的地方,越过茫茫的广阔江面。

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D.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这之后我才认识到自己向来都没有游览,于是,现在才开始真正的游览。

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

B.茕茕独立,形影相吊。——孤孤单单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C.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每次移动桌子,回头看来看去没有可安置的地方。 D.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没想到竟然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 (d)

下列句子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因此寄托自己的情怀,而不受自身肉体的束缚

B .所之既倦-- 对(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

C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所用以抒发内心感慨,人们的这种情趣是一样的

D .趣舍万殊-- (人们)所好所恶,各不相同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答案(找作业答案--->>上魔方格) A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译:您不要奇怪百姓认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 B.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译: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臣为郎中,不久承蒙国家恩典,任命我给太子洗洁马匹。

C.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服气。

D.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我不能早重用你,现在事急才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B

对下面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翻译: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求行动。 B.唯大王命之。

翻译:只有大王掌握着命运。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翻译:去了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翻译:秦王用一千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B)

下面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矫首而遐观(举,抬)善万物之得时。译文:羡慕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及时生长繁荣。

B.策扶老以流憩。译文:柱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

C.请息交以绝遊。译文:让我同外人断绝交游吧!

D.曷不委心任去留?译文:为什么不委屈自己的心,任意地去或留呢?D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译:老百姓都认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啊!

B.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译: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庭衰败,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如果使郑国灭亡而能对你有利,冒昧的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你。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陪伴邻国的土地呢?D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范文第3篇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以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 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7)莲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伶子","青"即"清"。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的内蕴。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及技巧

(一)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整体感知诗歌主旨

例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析:忌先扣某些字眼,如“苦”“愁”“寂寞”等字眼,以免扰乱全局理解,以为是概叹梅之不幸,生怜惜之情。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用先抑后扬手法,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美好品质意境。

(二)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二步:组合意象,探究诗歌内涵

1.借助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诗歌情感。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从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三)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三步:认知诗歌精妙词语体会意境

1、认知精妙词语:生动、富有表现力词语(动词、形容词、虚词等)

例:明月别枝惊鹊 惊:使„„鹊惊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胜:超过

山寺月中寻桂子 寻:找 体会意境:明月别枝惊鹊(依恋美好情);“寻”、“看”(清闲、幽静)

2、领会诗歌意境创作的方法

①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②表达技巧:

虚实结合、烘托、比喻、夸张、用典、联想与想象等

(四)高考诗歌鉴赏的第第四步:抓住诗歌的诗眼体会主旨

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眼为“心远”。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地自偏”、不必辨言。“真意”虽比“心远”深一层,但也是从“心远”中生出来的。将“心远”与各组合的意象印证,本诗主旨“退隐后对尘世超脱的心境”就非常明确了。

(五)高考诗歌鉴赏的第第五步:多角度领会诗歌

①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作品风格:

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

②体察背景:

同是烽火战争-唐朝安边创立功业,南宋收复失地悲壮。

③注意题目

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④注意注释: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

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⑤注意比较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风中摇摆。

②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范文第4篇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以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 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7)莲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伶子","青"即"清"。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的内蕴。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及技巧

(一)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整体感知诗歌主旨

例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析:忌先扣某些字眼,如“苦”“愁”“寂寞”等字眼,以免扰乱全局理解,以为是概叹梅之不幸,生怜惜之情。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用先抑后扬手法,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美好品质意境。

(二)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二步:组合意象,探究诗歌内涵

1.借助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诗歌情感。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从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三)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三步:认知诗歌精妙词语体会意境

1、认知精妙词语:生动、富有表现力词语(动词、形容词、虚词等)

例:明月别枝惊鹊 惊:使„„鹊惊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胜:超过

山寺月中寻桂子 寻:找 体会意境:明月别枝惊鹊(依恋美好情);“寻”、“看”(清闲、幽静)

2、领会诗歌意境创作的方法

①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②表达技巧:

虚实结合、烘托、比喻、夸张、用典、联想与想象等

(四)高考诗歌鉴赏的第第四步:抓住诗歌的诗眼体会主旨

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眼为“心远”。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地自偏”、不必辨言。“真意”虽比“心远”深一层,但也是从“心远”中生出来的。将“心远”与各组合的意象印证,本诗主旨“退隐后对尘世超脱的心境”就非常明确了。

(五)高考诗歌鉴赏的第第五步:多角度领会诗歌

①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作品风格:

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

②体察背景:

同是烽火战争-唐朝安边创立功业,南宋收复失地悲壮。

③注意题目

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④注意注释: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

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⑤注意比较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风中摇摆。

②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范文第5篇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语文学习和高考备战中,学生和教师在这一部分也倾注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最终取得效果却不尽人意。本文将对此进行具体详细的分析和探究。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功利性的诗歌鉴赏教学。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从课本知识到考试练习,一直都接触诗歌鉴赏,然而在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心中,所有一切的准备不过是为了更大程度地取得高考语文试卷上这类题目的高分。所以相应的诗歌鉴赏教学和学习便因为这个目标而具有功利性。在日常的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对于诗歌内涵的真正了解和把握,同时,做题技巧经验的一味传输也使得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虽然,很多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目时,能够很快写出貌似规范标准的答案,但都缺乏自己的思考,对于诗歌真正蕴含的思想和意境一知半解,一旦诗歌类型和题目问法稍有改变时,便无从下手。这样急于求成、功利性的教学与诗歌鉴赏题目考查的初衷背道而驰。

2.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处理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目时,教师大都一味地修正和规范学生提出的的看法和观点,以求最大限度地接近标准答案,获得高分。整个流程一直都是老师在发挥主导作用,向学生传授标准的解析和自己的见解,不注重学生自身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被外来的知识所压抑,久而久之,学生便懒得去思考,进而逐渐丧失诗歌鉴赏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直提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这一点也应切实落实到日常的诗歌鉴赏教学之中。

3.局限于课堂的诗歌学习范围。当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仅局限于课本和试卷上的内容,限制在课堂学习的时间里。一些教师为了能够使学生获得高分,通常会研究出题人的心理,然后再找类似的篇章供学生练习。虽然这样能够更快地掌握考试规律,但是,不可否认,这样大大局限了学生认识诗歌了解诗歌的范围,使得诗歌学习变成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让学生失去了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更不会在课下自主地拿出时间来了解相关的知识,做更深的探索和研究。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而然地将阅读品味诗歌只作为一种应付考试的任务和老师强加的作业,而忽略了诗歌其中包含的美。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解决策略

1.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热情。日常的诗歌教学以课本为基准进行适当的拓展,开阔学生诗歌学习的视野,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较为着重的探索,注重培养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同时,科学合理协调课程安排,辅以相应的练习和指导,及时修正学生在诗歌认识方面的误区。但要注意不要盲目地否决学生的答案,重视其中存在的合理性,以便学生对诗歌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灵活地应对考试。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从诗歌的了解阅读到诗歌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一直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诗歌的讲解和观念的灌输,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自我思想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热情,应尝试做出有效的转变。比如,在诗歌学习之初,先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经历。课上学生讲解,教师补充。在进行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的探索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发言,共同完成知识的整合和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阅读诗歌,了解诗歌并获得更深的理解。

3.让诗歌融入学生生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绝不仅是对了考查学生对这一首诗歌在几个方面的认识和把握,日常的诗歌学习也绝不单单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题目,这样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于我国优秀诗歌的了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和水平,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然的,诗歌鉴赏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书本,学生诗歌学习的过程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而应努力地将诗歌融入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在学校生活中,學校、教师可以积极在课余时间举行相应的诗词大会,并通过朗诵、歌唱、表演等形式对诗歌进行呈现,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歌所蕴含的美。同时,鼓励学生重视诗歌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其中的奥妙,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诗歌艺术,传承中华文化。

培养诗歌鉴赏能力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成绩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还能肩负起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重担。因此,要及时地发现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改正,从而不断推动诗歌鉴赏教学水平的提高。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范文第6篇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从艺术鉴赏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意境就是欣赏者通过对诗中艺术形象的感受和把握,并经过审美情感的联想和想象后,在头脑中出现的一幅美妙动人、启人遐想的生活画面。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情感;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 例1: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解析:诗人只写了准备战斗出击时的自然景物,把艰苦的自然环境,肃穆的战斗气氛和我军英勇气概都烘托了出来,给人一种实感。但是战况和战果呢?这省略的部分,在欣赏者想象中就可以生成“象外之象”了。

例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析:诗的前两句用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实写出诗人此刻心情孤独寂寞,直接表达出诗人强烈的思乡恋友之情。第

三、四句却改变了写法,诗人感情的表达不再是直叙,而是避实就虚,由近及远,不言自己却言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不言自己忆兄弟,却言兄弟忆自己,立意更为新奇,取境更为巧妙。

景物与情思相结合,往往借助于比喻、暗示、象征、烘托等手法。

二、情景交融的“情性美”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真正上乘的诗作,应该是情景浑融的作品。如沈佺期的《独不见》前四句:“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落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其中少妇独守和海燕双栖、征夫忆乡和寒砧催落叶,情景对照,相互生发。 例3: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解析:如果把这四句诗分为上景下情两阕,就显得死板、拘执,把浑一的诗境肢解了。诗人眼中出现乾坤漂浮、天坼地裂之景,实与此时孤独无依、老病缠身的悲凉心境有关;而诗人此时胸中充塞悲凉失意之情,也与此景此情的触发有关。

三、深邃悠远的“情韵美”

诗的意境的表现是千姿百态的,有的偏重于“形”的描绘,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的偏重于“神”的摄取,如:“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有的偏重于“情”的抒发,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的偏重于“理”的隐寓,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试欣赏王维几首诗的意境美与情韵美。 例4: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解析:作者写的是花开花落、了无人知的山间景色。一切都仿佛与人间了无相干,一任自然万物的自生自灭。然而,这个宁静的山间景色却是如此迷人,没有写人,却充满着一种向往空寂自然的浓烈情思。这是第一重意境。细想之下,空寂宁静的山间景色背后,又是一个百花争艳、热烈喧闹的大自然。人虽有寂寞之感,而花却生机盎然。这里又蕴含着一种对于生命的向往之情。至此,诗歌已经创造出了两重意境,王维的很多诗歌的意境都具有多层次性。

例5: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解析:这里写竹林中独坐弹琴长啸,人在宁静空寂的境界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中情思,着落于何处,并未明言,使无穷意味,尽在明月相照之中,留待读者去想象体味。

例6: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解析:单独看《鹿柴》,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竹里馆》、《辛夷坞》也同样写得很幽美。但是,我们如果把“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等句联系起来,就不能不惊讶诗人感情的幽冷和孤独了。难怪有人称王维为“诗佛”。

总之,意境不是确定的“象” ,它与一般艺术意象不同的突出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含蓄性和多层次性,它在“虚”与“实”的统一中更为偏重于“虚”的一面,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我们鉴赏诗歌时要特别注意的。 【解题方法指导】

第一,要善于联想与想像

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出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然而不止于此,读此诗句,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

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第二,抓住意象,反复揣摩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第三,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在诗歌鉴赏中如能充分地把握住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则能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所谓“风格就是人”,所谓“诗品出于人品”。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这里,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咏梅》词和陆游的《咏梅》词的比较中深入地认识这一点。毛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毛词中,借梅作喻,树立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英雄形象,创造出了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而在陆词中,虽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只是封建士大夫作个人奋斗,遭悯受侮后的哀怨牢骚,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同是咏梅,为什么创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诗篇的意境也便不同。

例7: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西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方法指导:

首先,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这是一幅海上风雨图,气势磅礴。开头两句写海上的风浪,首句写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写风声,用“数声雷”的暗喻,维妙维肖地将海上的风浪描绘出来:潮头如云,去而复回,北风呼啸,震耳欲聋,惊涛拍岸,声如雷鸣。诗人抓住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描绘出一幅极其壮美的“惊涛拍岸”油画,震撼人心。

其次,抓住意象,反复揣摩。

一、二句把海云、北风写得雷霆万钧,第三句写诗人却将帘子挂起,这一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一般人都垂帘闭门,哪有挂帘呢?但这恰恰是诗人真情的流露,他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

最后,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的雍容气度和一腔豪情,体现在“卧看”二字。外面风雨欲来,黑云压城,诗人却挂帘卧看,显示出作者处变不惊的风度。这一句虽没有高尔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那种外露的激动,但要深沉得多,含蓄得多。

参考答案: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鉴赏诗歌意境大多以分析意境的形式出现。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如果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诗歌鉴赏,会发现所有的诗歌鉴赏问题,最终都会归结为意境的鉴赏。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一定要答出为什么“感伤”,怎样表达出这种“感伤”情怀的。

例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本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的心境。(步骤三)

【典型例题分析】

1、(2006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

①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①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②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考点透析:这是一首描写农民生产劳动的词作。上片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前三句:“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彤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濛濛的细雨。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像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令人十分爱怜。作者

摄取了“数枝幽艳湿啼红”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田园景色。

但是,词人并没有完全被这迷人的田园风光所陶醉。他把笔锋一转,奉劝人们“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不要因为风风雨雨摧残着美丽的花朵,而愁怅满怀,作无病呻吟。绘景生动形象,抒情真切幽邃。短短二十六个字,却跌宕起伏,清新自然,从而为下片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片用同一格式,重填一片,描绘出农民在田间生产劳动的情景,过片“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戴着蓑笠的农民,天天清晨早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田间泥泞的沟渠和田埂。然而,“人间辛苦是三农”,春耕、夏耕、秋收是农民们一年中最辛苦的三个季节。结句点题“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农民们终年辛劳,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个丰收的年成!他们是没有闲情逸致去赏花、怜花、惜花的。前后片上下呼应,表现了作者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整首词,语言通俗,明白如话,表达了清淡馨新的意境,质朴健康的情感。

①题第一问要求复现诗歌的意境,难度不大;第二问是对诗歌思想倾向的把握,有难度,要求同学们深入阅读诗歌,并全面把握作者的感情,上片“莫为惜花对东风”的“莫”字,表明了作者并非“惜春伤怀”,特别是下片,作者的悲悯情怀一览无遗。

②题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难度很小。“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的祈祷,都能清晰地看出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怜悯。

参考答案:①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②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2、(2006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①②

晓上空泠峡

王罔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①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②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透析:①题是对诗歌意境的考查。充分地在大脑中进行想像,然后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对中学生来说,也就是在翻译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而已。

②题是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不解”有不必了解、不愿了解的意思,作者着 “惯行”二字,表明自己达到了“惯看秋月春风”的境界。末句的关键字眼在于“卧听”,对“瀑布滩雷”这些惊险的自然风雨,只是“卧听”,这种处变不惊的气度,令人动容。

参考答案:①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②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3、(200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①“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②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考点透析:①题是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写的是在沙漠上缓缓行进的一队驮运货物的骆驼,但句中并没有出现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只有从沙漠上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驼铃声。这是以声传影,因声见形的妙用。这里只需写铃声之传来,自会凭联想,将声音转化为形象,在脑际浮现一支连延不断的驼队渐行渐远的图景。

②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命题人降低了答题难度,因为很多考生对诗歌的表达技巧并不了然于胸,所以如果直接问“请简要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考生就有可能无从下手。考生只需要从诗歌中给“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找到依据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①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②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4、(2005年全国卷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①这首诗的

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②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考点透析:①题是对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是否了然于胸,是答题的关键。这首诗的

三、四句运用的是对偶,然后结合诗歌,具体说明,谁与谁对仗,即“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②题是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即对诗歌中的意境的分析。具体说来,就是要求考生分析诗歌用什么景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同时,也隐性地考查了对诗歌中的词语的理解,例如尾联的“自”和“空”。这两个字的作用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自”和“空”作用是一样的,春色大好,但无人欣赏,其实用乐景写的是哀情。如果分析到这些,考生就不难做答了: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一句一景,草、水、树、花、山、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尾联“花自落”、“鸟空啼”中的“自”“空”字,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参考答案:①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②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5、(2005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考点透析:本题是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包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第一问),和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第二问)。春衫已单,桃花落尽,野梅长成,是一阵冷风,天气骤寒,蛙声停歇,这是典型的春夏之交时天气乍暖还寒的季节特征。整首诗分别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写起,写出了“游子”身在异乡,身体、心理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一点细微的变化,无不引起游子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

参考答案: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过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第一问完全可以从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蛙声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来。视觉——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野梅酸: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听觉——蛙声歇;触觉——东风寒:表现“寒”的感受。第二问,钱钟书的原话是这样的:“下面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所以这种情味应该与变化的季候联系在一起。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这样理解应该是恰当的。

【达标测试】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

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①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3、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①—③题。

[越调]小桃红· 江岸水灯

盍西村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①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__________的盛况。 ②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③就作品中的画线句展开想像,作一段场景描写。(80字左右)

4、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小桃红·秋江

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5、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②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①“老夫聊以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综合测试】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三闾大夫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结合全诗内容,说说

三、四两句诗营造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秦川

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①这是诗人晚年官场失意,离别长安,回家途中写的诗。②五陵:指长安城郊西汉五个皇帝的坟墓。

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所描写景物的特点不尽相同,诗人在诗中是想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试作简述。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鸣。

①诗中用一个“

”字明写山野“静”意,又用了哪几个诗句写山野的静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动与静”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诗中典型的句子。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阳春曲·春曲

胡祗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①这支小令,作者在借景抒情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②本曲重点写的是什么?

③试从“情与景”角度赏析这支小令。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依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①这首曲子的

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 ②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心境?

【达标测试答案】

1、参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此题侧重考查诗歌的“意境”,试题指的是如何来营造意境的,也就是说要回答诗人用来表现意境的手法和技巧。

2、参考答案:①“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②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解析:第①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鉴赏意境时要扣“情景交融”特点。第②题是评价诗歌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也是一道开放题,要言之成理。

其实所谓的“意境”就是由几个相关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情景交融的情景。如片云孤月,落日、秋风。②题是开放型,表面上是两种相异的情感,实际本身并无矛盾,强调的角度重点不同,本身是统一的。整诗表达的是作者虽然怀才见弃,但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参考答案:①元宵。

②一个“闹”字,不仅烘托出灯火的繁盛,色彩的缤纷,而且以细腻的笔触描写花灯华灯各展风采,良宵好夜色,水上灯船也煞是亮丽!

一个“涌”字,不落窠臼,诗人以虚托实,以幻写真,由于是在夜间,这茫茫江面上浮现的辉煌璀璨的灯船确实给人以宛若仙山琼阁之感。

③起笔诗人大笔渲染总写元宵佳节盛况,“万家”和“十里”从广阔的空间背景上描写出倾城出动、人如潮马如龙、灯火闪耀光辉照映的盛大场面。一个“闹”字,不仅烘托出灯火的繁盛,色彩的缤纷,而且以细腻的笔触描写花灯华灯各展风采,良宵好夜色,水上灯船也煞是亮丽!十里江岸,灯火辉煌,携夫带儿闹灯春桥上。水波滟滟,光随水漂流。

4、参考答案:这首小令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浩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如写出“第三句写视线之内只见几行大雁在天空飞行为动景,与前两句的静景描写和谐统一”,亦可。)“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

5、参考答案: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解析:①题是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考生首先要想象出诗歌上联描写的意境,然后结合诗歌作点具体分析,说明是怎样表现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②题属于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要求考生从动静两个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同时也考查了考生对语言表达技巧的掌握。

6、参考答案:①“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

②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综合测试答案】

1、参考答案: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在沅湘之滨,缅怀屈原。

三、四两句诗借“日暮”、“秋风”和枫叶飘落等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营造了一幅寂寥、悲凉、哀伤的意境,含蓄委婉,凄切动人。

解析:戴叔伦生活在唐代贞元年间,距离屈原在世已经一千多年了。他在今湖南做官期间,曾经到沅州(今湖南黔阳县)境内瞻仰过屈原庙,感叹之余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悲凉哀伤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对屈原本身却着墨不多,这与杜甫《蜀相》明显不同。前两句写屈原图谋楚国富强却遭谗言、被放逐,目睹楚国日衰却无能为力,哀怨何其之深,就像永远也流不尽的湘水沅水一样,感情极为深沉。

三、四句写日暮时分,夕阳西下,秋风萧瑟,枫叶零落,发出飒飒响声,诗人对着屈庙,缅怀往事,愈增凄凉。这两句既没有写事,也没有抒情,但典型的深秋景物,荒凉萧索的画面,与屈原的身世十分相称,也与屈庙和诗人的心情极为吻合,特定的景物和感情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了寂寥、悲忿的意境。

回答意境题关键在于分析特定的景物和感情的和谐统一,水乳交融。这首诗虽然短小,但在营造意境方面的确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这大概是人们称诵它的重要原因。

2、参考答案:前四句描写的景物明净、壮丽,后四句描写的景物萧索、寒冷。诗人以“乐景”衬“哀情”,创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去官归家途中的怅惘心情。

解析:诗人官场失意,离别长安,归途中回首京都,感慨不已,写下了这首诗。“秦川”即长安一带;“迥”,说明已经走了较远的路程。此时正是早晨,太阳从东边的山峰后面升起,远近的山水格外明净,长安城阙重叠壮丽。这一派景色似乎明朗宏丽,但却笼罩在秋风中、寒气里,于是“乐景”涂抹上了悲哀的色彩。往下接着写秋风动竹,寒色笼松,霜冷露浓,给人萧条、冷落、孤单、寒栗之感。再加上诗人归途的感叹、凄然的感受,全诗的意境也就完全营造出来了。

表面上看,本诗前四句和后四句所描写的景物,情调不尽相同,似乎难以统一。究竟孰主孰次,谁为谁服务?这就要看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从尾联“客”、“归”、“叹”和“凄其(然)”等词语所表达的感情来看,冷落、悲凉之情是主要的,而且这也与注释中说诗人晚年官场不得志、去官归家的背景相一致。正因为诗人的感情如此,所以尽管早晨日出天阔,长安城以及周围的景色还不错,也不能激起他的丝毫兴趣,这也就是以“乐”衬“哀”了。

3、参考答案:①幽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云外一声鸣。

②颈联写的动物世界,看起来很热闹,是“动”景,其实动中寓静。四野无人,熊才会悠然“升树”,鹿才会自在“饮溪”。尾联自问自答是写无人可问,望云闻鸡是以声写静。

4、参考答案:①对偶: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借喻:红雪,“红雪”的意思是红杏如雪,形容茂盛;反问:一春能得几晴明?

②这支曲子重点写“晴”。 ③这支小令开头两句景:先写墙头杏花如红雪,次写屋后青山似画屏。后三句抒情。“三月景,宜醉不宜醒”,是赞美阳春三月的醉人景色,流露了作者爱好自然的审美情趣和悠然满足的心情。

5、参考答案:

示例一: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出了游人对春天的眷恋不舍之情。

示例二: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6、参考答案:①既写出了山的动态,又写出了山色变化,更表现了云山的浑然一体。 ②可以看到诗人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

上一篇:高中学生评语中等生范文下一篇:河北省教育工作会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