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发展现状范文

2023-09-23

物流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根据《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08市政府系统重点调研课题的通知》(亳政办秘〔2008〕23号)文件要求,市商务局积极开展了亳州市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通过对我市物流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有利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的思路及政策建议。鉴于物流业涉及面较广,本报告就商贸物流业进行重点研究,并对其它物流业相关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现代物流的概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生产资料的获取与产品营销范围日趋扩大,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革。与此相适应,被普遍认为企业在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

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二、发展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快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城乡和地区间商品流通,更好地发挥现代流通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作用;有利于调整优化流通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有利于提升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流通企业“走出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需要;有利于形成安全通畅、舒适便捷的消费服务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消费升级的需求;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近年来,流通领域内的现代物流获得长足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资金投入和相关政策支持,流通领域现代物流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成为制约流通现代化的瓶颈。突出表现为:物流需求社会化程度不高,物流企业服务水平较低,国际化经营实力相对较差;各类批发市场物流功能较弱,农村物流体系不健全,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不配套,物流管理和技术相对落后,专业人才供应难以满足需求;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物流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等。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发展观念,充分认识发展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做好规划,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促进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又好又快发展。

三、亳州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区位交通基本情况

亳州市历史悠久,是老庄故里,曹操、华佗故乡,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亳州盛产中药材,是全国闻名的四大药都之首。

亳州市位于安徽西北边陲,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黄淮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开阔,自然风光秀丽。境内河流属淮河水系,涡河贯穿中部,向东南流入淮河。 亳州交通便捷,京九铁路、徐阜铁路,

311、105国道,20

2、20

3、2

24、30

5、30

7、308省道,以及商阜、界阜蚌高速公路从境内穿插而过;涡河航运可直通上海、杭州。

2007年,我市运输线路长度为11303公里,其中铁路里程149公里、公路10792公里(等级公路9414公里)、内河362公里。

(二)商贸流通业基本情况

1、商贸流通业发展速度加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从2000年到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65亿元增长到131亿元,增长101%,年均增长10.5%,自2004年以来,社消总额保持2位数以上增长速度,2007年达到16.1%的历史新高;2008年1-8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05亿元,同比增长22.1%,再创历史新高。

2、市场功能日趋完善,商业中心地位逐步加强。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以大型市场为龙头,中小市场为基础,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全市共有各类市场169家,其中消费品市场112家,生产资料市场17家,其他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40家,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3家,年交易额达60亿元。市场的辐射力、影响力逐步加大,基本形成了以中药材交易中心为龙头的中药材交易市场群,以亳州蔬菜批发市场、涡阳西城农贸大市场为龙头的农产品交易市场群,以万福大市场、亳州工业品批发市场、蒙城牛群商贸城为龙头的日用消费品交易市场群,以蒙城汽车贸易市场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销售市场群。

3、流通企业数量增多,经营规模不断壮大。近年来,随着整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2006年以来全民创业热潮的不断推进,商贸流通企业数量日益增多。全市批零企业达5533户,较2004年增加1868户,从业人员达55.8万人。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企业191户。以盖盛祥超市、商之都、金色华联、利辛粮油商厦、蒙城五洲华联为代表的零售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成长为商贸流通业的龙头。其中盖盛祥超市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模式,目前拥有连锁店40多家,2007年销售额达1.8亿元,其总部大卖场单店销售额达7240万元,成为我市流通企业中的旗舰。

4、新型流通业态开始起步,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商之都、上海华联、阜阳商厦等外来流通企业的涌入,以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快速推进,我市流通现代化步伐加快,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逐步建立,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型业态日益繁荣。截止2007年底,我市拥有“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企业15家,配送中心15个,三年共建设农家店1300多家,经验收合格1024家,覆盖全部乡镇和30%以上的行政村,极大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

(三)物流业基本情况

2007年,我市运输线路长度为11303公里,其中铁路里程149公里、公路10792公里(其中等级公路9414公里)、内河362公里;货运量总计2497万吨,其中铁路98万吨、公路2130万吨、水运269万吨;货物周转量总计389400万吨公里,其中铁路49980万吨公里、公路195505万吨公里、水运143915万吨公里。

铁路运输企业3家、道路运输企业192家、水运企业10家。目前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有:亳州市小毛驴物流连锁公司、亳州市四通物流汽车运输配货站、安徽省天都物流有限公司、蒙城四海货运有限公司、蒙城润尔物流、利辛县宏发汽运公司、利辛县申奥运输公司等。

近年来,商贸流通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积极开展物流配送业务,尤其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连锁企业将“农家店”开进广大农村。目前规模较大拥有物流配送中心的连锁企业主要有:盖盛祥超市、金色华联超市、利辛粮油食品商厦、蒙城五洲华联等12家,其中蒙城五洲华联物流配送中心达到1万平方米,金色华联超市配送中心达4000多平方米,12家企业共建设或改造连锁“农家店”1300多家,极大方便了农村消费。

新的物流项目不断涌现,为物流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如:亳州凯达投资有限公司拟投资14.47亿元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中国亳州(国际)中药物流交易中心,亳州市小毛驴物流连锁公司拟投资860万元建设小毛驴(中国)亳州物流连锁样板店,金色华联超市拟投资2650万元扩建配送中心,蒙城五洲华联拟投资3000万元建设物流配送中心,蒙城县东方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拟投资1200万元设立物流公司等。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将促进亳州物流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四、发展物流业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发展机遇

1、“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2004年中央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函〔2006〕38号)等文件,提出要“提升交通运输枢纽地位,促进商贸流通旅游业发展”的具体举措,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发展。对中部地区发展物流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市也面临难得的发展的机遇。

2、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机遇。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明确提出“优先发展运输业,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皖政〔2007〕70号),提出放宽市场准入、消除政策差异、实施税费优惠、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意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更为宽松;国家商务部出台了《商务部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改发〔2008〕53号)文件,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提出了发展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的9项目标任务和6项具体扶持措施。市政府出台了《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了每年100万元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现代物流业是引导资金重点支持行业之一。

3、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机遇。针对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省委、省政府2006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对皖北地区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改善发展环境、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等方面政策更加明确、项目和资金支持更为具体有力,对我市加快物流业发展也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4、市场空间拓展机遇。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需要方便快捷的物流业为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大量的生产消费需求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随着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市对外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大,有助于迅速融入国内外物流和采购营销体系。

(二)有利条件

1、物产资源丰富,为物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中药材,亳州是全国著名的药材之乡,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约70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亳州拥有全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中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全市中药制造及饮片加工企业35家,饮片年产量达6万多吨,约占全国饮片产量的三分之一。二是农副产品,亳州是重要的粮棉、蔬菜、畜产品生产基地,产量居全省前列,2007年,亳州粮食产量359万吨,蔬菜214万吨,肉猪出栏193万头。三是酒,亳州是著名的“酒乡”,现有酿酒企业上百家,年产量近9万吨,占安徽省产量的三分之一,以古井贡酒、高炉家酒为代表的酒类产品,在全国酿酒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四是煤炭,亳州是新兴的能源基地城市,有着丰富的煤炭矿藏,2007年原煤产量达318万吨,随着新建矿井的投产,煤炭产量还将大幅上升。

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捷,为物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亳州处于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周边地区人口密集,形成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从交通上看,京九铁路纵贯南北,徐阜铁路斜插涡阳、利辛两县;2条国道、6条省道在境内纵横交叉穿行,商阜高速、界阜蚌高速建成通车,泗许高速正在修建中,亳州距合肥、郑州、南京三个省会城市行程均在3个小时以内;涡河、茨淮新河航运可直接通江入海;北距欧亚大陆桥、商丘机场60公里,南距阜阳机场120公里,水陆航运方便快捷。较好的区位优势、畅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亳州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五、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管理体制分散。物流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物流的发展涉及到发改、经委、农委、商务、交通、铁道、建设、土地、海事、邮政、烟草、金融等相关部门,各部门都抓物流工作,各行其是,政出多门,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以至出现一些各自为战、盲目发展的现象。

(二)现代物流观念薄弱。工商企业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习惯“大而全”、“小而全”,没有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对企业内部物流进行整合和重组,或者实行业务外包。物流企业普遍发展较慢,存在“小、散、乱、差”现象,大多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服务,很难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有的企业一个仓库、几部车都自称为物流企业。真正的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尚示显现。

(三)商贸流通产业水平低,发展方式还处于粗放阶段。目前,商贸物流以单一的商品批发零售经营的企业居多,批发、分销环境薄弱,经营方式传统粗放,现代化水平低,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经营组织能力不强,现代化物流中的取货、集货、分货、加工、送货和信息服务等功能没能发挥出来,在流通环节中造成的损失比较严重,如汽车多为单向运输,空驶率较高。物流业的“小而散”加大了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运作成本。同时,商品批发市场、专业街发展滞后,不能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有效载体。

(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较低,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区域性的物流信息枢纽企业;物流技术和物流服务规范统一标准尚未建立;物流仓储设施资源利用率偏低,物流多功能、一体化运作尚未成形。

(五)缺乏配套的支持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现代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亟待发展的产业,需要有个良好的政策环境。由于物流管理存在部门分割,还缺乏配套的支持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急需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物流发展环境。

六、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初步构思

(一)重点发展五大物流支柱产业

1、依托亳州中药材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物流产业。近期可考虑建设中药材物流园区,出台配套优惠政策,综合运用各种行政、市场手段,把千家万户分散储存的中药材集中到中药材物流园区,统一储存、统一结算、统一运输,不仅可以培育发展中药材物流市场,更有利于中药材质量监管。

2、依托白酒生产优势,发展白酒物流产业。建设酒类批发市场,产生规模集聚效应;引导、鼓励白酒生产企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致力于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强与专业物流企业合作,分离或分包物流业务,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3、依托煤炭生产优势,发展煤炭物流产业。积极争取我市在煤炭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话语权,力争煤炭的加工、销售尽量在我市境内完成,不仅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源,更为地方增加财政收入。

4、依托农副产品主产地优势,发展粮食、蔬菜、生猪等农副产品物流产业。依托市蔬菜批发市场、国家粮食储备库、重点面粉加工企业、肉类加工企业等,加强与专业物流企业合作,构筑方便快捷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5、依托万福、牛群商贸城等批发市场,发展轻工商品物流产业。对现有轻工商品市场进行整合,加强软硬件设施改造,完善市场功能,加强与物流企业的合作,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力,为大宗轻工商品交易提供平台,为相关物流业发展提供支撑。

(二)发展三级物流体系

1、打造亳州现代物流龙头企业,以信息流网络建设为重点,畅通连接河南郑州、山东维坊、江苏徐州等区域物流中心的信息流渠道,建立亳州皖西北区域物流中心的地位,促进亳州融入泛长三角。

2、发展骨干物流企业,以服务大中型生产企业、大型商业连锁企业、批发市场为目标,辐射三县一区及周边县区。

3、发展众多小型物流企业,以服务小型企业和社会零散商业店铺为目标,送货上门,辐射乡镇。如中邮物流和烟草物流可扩大经营范围,实现一网多用。

(三)大力发展物流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

选择具有完善的物流规划、健全的管理制度、拥有一定规模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地理位置优越、有较强辐射能力的物流园区作为物流示范园区;选择拥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较为完善的配送系统、能够为商贸企业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物流示范企业;带动我市现代物流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编制物流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五)积极融入区域合作

结合东向战略,积极主动融入区域合作。加强与泛长三角、淮海经济区、京九沿线城市群的经济合作,建设快速物流通道,大力推进承东接西、连南通北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七、加快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

(一)树立现代物流理念,促进流通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引导流通企业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梳理企业运作流程,集中核心资源,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将内部物流需求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提升流通企业物流水平。

(二)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龙头物流企业。引导物流企业以客户至上、集成整合、快捷高效、绿色环保、增值服务为目标,延伸物流服务功能,推动物流企业从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向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渗透,实现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提高物流综合性服务水平,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有条件的连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提高连锁企业统一配送率;鼓励批发市场的建设和改造,增强物流功能,加快信息平台建设;支持传统批发企业及储运企业开展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鼓励现代物流企业通过多种形式重组整合,扩大经营规模;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支持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做强做大,培育一批能够提供综合性一体化服务的物流龙头企业。

(三)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完善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健全新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将农资销售与物流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配送、加工、采购、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提高农村商业网点配送率,促进农产品物流健康发展。

(四)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保障生鲜食品消费安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多家企业联合建立生鲜配送中心,推动产地配送中心的建设;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化低温冷链系统建设,实现冷链物流配送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积极推广和应用冷链物流技术,不断完善冷藏物流设备,提高鲜活产品配送和分销能力,降低鲜活产品的配送成本。

(五)推广先进适用物流技术,提升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水平。鼓励企业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等各环节采用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和装备,提升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技术装备水平。积极推进流通和物流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运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现代物流领域的推广应用。支持商业企业和物流企业采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

八、建议

(一)建立组织。成立亳州市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协调议事机构,在市政府领导下,发改委、经委、农委、商务、交通、财政、土地、建设、邮政、铁路、海事、烟草、粮食、药发等部门参与,调查统计物流业发展情况,研究制订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协调解决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编制亳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编制规划。由市财政出资,委托国内高水平物流规划编制单位为我市量身打造物流业发展规划,用科学的规划指导亳州市物流业发展。

(三)完善物流统计制度。由市统计局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建立完备的物流业发展基本情况统计制度,为市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物流业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的加快,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物流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趋向多元化、个性化。如何在现代物流市场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是中国邮政物流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国邮政物流存在的问题

1. 邮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待完善,员工思想观念滞后于市场发展需要

首先,政企合一,普遍服务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搅在一起吃大锅饭,市场意识不强。在核算方面,沿袭多年的切块核算办法,使邮政营投局、中心局、专业局之间的成本纠结不清,无法进行合理分配,人员积极性很难调动;其次,从国家到地方条块分割,业务开展难以形成合力。各地在发展物流方面全网观念相对薄弱,注重局部收益而忽视全网效益。

同时,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思维模式和习惯方式,邮政员工目前的思想观念还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这种不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邮政从整体上缺乏现代物流要求的个性化的、“量体裁衣”式的优质、灵活的服务意识;第二,“合作双赢”意识的淡薄,主要表现在缺乏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渠道关系进而建立战略联盟的利益共同体的意识。

2.网络建设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相对滞后,资源整合速度偏慢

目前邮政全网仅仅实现了特快专递邮件的跟踪查询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实时查询 ,影响邮政服务质量,也影响邮政本身的管理质量。另外,适应具体操作的作业及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也非常滞后。物流配送过程中配送中心与上游生产企业和下游销售企业的信息链接、最优库存控制、货物组配方案、运输的最佳路线等都需要信息系统来提供决策支持。但目前邮政基本业务的流程管理还是基于人工,综合网还未发挥应有的优势,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尚未建设。

邮件处理中心的装卸、储存、输送、分拣工艺设备大多按照处理普通邮件的需求装备,很多中心普遍有30%的大件邮包不能上机分拣;物流业务的支付和结算尚无法利用现有的金融计算机系统资源;新的给据邮件条码尚未推广;基础网络资源的整合、统一规划的速度太慢,造成各地发展过程中在物流设施、业务流程、质量标准、信息系统等方面千差万别,难以形成一体化运行的物流网络,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不出整体优势。

3.物流人才资源的短缺是制约邮政物流发展的重要瓶颈

目前中国邮政员工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邮政发展物流的需要,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占员工总数比例不足0.4%,高学历人才在员工总数中的比例严重失衡,专业营销人才更是严重匮乏。高素质、复合型物流人才

的短缺成为制约邮政物流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对中国邮政物流发展的建议

1. 转变观念,深化改革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激励考核体系;强化市场调研,积极开展分销配送项目;建立网格化的投递配送模式;进一步提高定价的科学化水平,逐步建立完善的自费管控体系;推进省市县一体化专业经营改革;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并未其量身定制高效的物流服务。

2. 实施联合发展战略

与交通运输企业实现横向联合:在物流配送中,中国邮政虽然有较强实力,但在长途运输方面,实力不如中铁快运,中国邮政的火车车厢全部依靠铁路,在国际物流运输方面较UPS有很大差距。中国邮政的优势在末端投递。因此,中国邮政在策略上应与中铁快运及民航快递公司联合。与IT业实现纵向联合:电子商务的发展要以高度发达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配送为基础,而在这三方面中,物流又是最关键的因素,邮政在物流配送方面独具优势。因此,邮政应将物流配送作为切入点,并与其他IT企业及金融机构实行强强联合。

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3. 采用灵活业务机制,充分利用邮政品牌

传统的邮政物流在传递邮件和包裹上,“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服务宗旨在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利用邮政企业这一无形资产的优势,选择适合邮政企业运输特点的体积小、价值大、时限强、安全性要求高的商品作为物流服务的主要对象。针对不同客户设计不同的物流传递网络,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使邮政全程全网的网络特征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和改造,满足现代社会对精益物流的需要。

4. 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由于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涉及运输学、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运筹学、系统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其从业人员有着很高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但是,在邮政物流企业中一方面由于现有邮递类业务的管理、营销人员都是传统邮政的从业人员,从未接受过现代物流理论的系统学习,包括现有管理者在内的相当部分人员对现代物流的理解和有关知识的掌握欠缺,管理意识和技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邮件运输、投递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工种,大多数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这些都是与邮政物流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因此中国邮政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大力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为邮政物流的快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邮政发展物流业务正处于初级阶段,紧紧的完成竞争策略是远远不够的,在今后的市场竞争实践中还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难题,包括融资、人力资源、

物流业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摘 要:当前,经济全球化得到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往来更加密切,作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国际物流业要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此同时,国际物流业的发展也对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从国际物流业发展对上海国际贸易影响的相关理论分析出发,探究国际物流也发展对于上海市国际贸易的影响,探究上海市国际贸易应对全球化贸易发展,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为促进上海市国际贸易发展提供有效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国际物流业;上海市;国际贸易;影响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开拓国外市场,上海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自然也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阵地。国际贸易发展中,物流发挥着重要的衔接和沟通作用,对此,上海市国际贸易发展只有大力完善物流相关政策、基础设施等,才能保证国际物流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推动上海市国际贸易的有效发展目标实现。

一、国际物流业发展对于上海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国际物流业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国际物流发挥着对于各国间贸易往来的衔接和沟通作用,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特征。开展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交往和贸易往来,需要进行世界性的分工和合作的开展,这不是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完成所有分工和合作的,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做好不同国家间的分工和协调是促进国际贸易有效开展的关键问题。现阶段,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和服务等贸易形式主要通过商流和物流两种方法进行,其中商流能够依附于各国的贸易机构、在一定的国际惯例基础上实现有效开展,而物流的开展需要利用具体的物流企业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中,依照不同的生产结构实现贸易往来活动。但是,商流与物流的开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矛盾,对此,可以通过适当开展不同形式的、能够有效增强国际贸易发展的相关国际物流活动来开展。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对于国际物流相关活动中的相关运输风险、工作流程、运输、交货等过程的有效控制和把握,才能确保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国际物流的顺利开展是国际贸易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国际物流业需要做到,就是为不同的国际用户提供他们所需要的、高质量、高水平的物流服务,这样才能提升物流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国际物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此外,国际物流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国际贸易合同的全面履行也具有重要影响。国际物流活动的开展,主要是由商品、服务,以及商品和服务的包装、运输、检验、加工等过程构成,而在国际物流的相关环节中,物流仓储和运输是最最关键的部分,对于整个物流系统的功能实现具有较大影响,对此,要实现国际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确保国际物流行业的有效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有效开展,必须要对于国际物流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明确规定,对于涉及物流服务的质量检查、产品运输、保险业务等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国际物流中责任主体的明确,降低国际贸易风险,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发展。只有确保了国际物流中相关责任主体的权利和责任范围,国际贸易双方才能根据相关的权责限定,按照合同进行履约,减少不必要的合同矛盾纠纷,促进国际贸易顺利开展。

二、上海国际贸易面对国际物流发展的有效对策

1.提升交通能力,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在国际物流快速发展的国际贸易背景下,上海国际贸易要实现竞争力不断提升,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发展,必须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物流运输能力,除了要发展好相关的海上交通外,完善陆运交通也至关重要。目前,在国际贸易的频繁交往发展中,我国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局势正在进一步加剧,一些国家物流企业借助各种形式深入到我国的国际贸易中来,因为很多国际物流企业自身的物流体系比较完善,拥有较为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理念,因此,在上海国际贸易开展中,能够轻松的掠夺我国的物流资源,抢占我国的物流市场,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国内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此,我国应对国际物流業的快速发展局势,必须要加紧完善我国的物流交通建设,完善上海市的物流交通运输系统,乃至全国的交通运输系统,建立综合性的交通网络,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让上海国际贸易发展中,能够获得国内物流的有效支持,减少国际物流对于上海国际贸易的资源抢夺,防止经济的外流。

此外,我国政府要进一步加快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为上海国际贸易提供有效的物流信息传递和沟通平台,确保国际贸易的高效开展。国内物流企业要打造线上综合服务平台,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物流、邮政快递、金融等供应链服务。打造智能物流体系,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和现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物流智能信息系统、仓储网络系统和运营服务系统等,实现物流运作各环节全程可验、可测、可控,解决跨境电商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促进跨境物流竞争力提升,为上海国际贸易开展提供有效的物流支持。

2.发展供应链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

当前,上海国际贸易中,仅仅依靠单一的物流企业想要实现竞争力提升,应对国际物流业发展的挑战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大型物流企业也不能做到,在新时期,在国际贸易背景下,国内物流行业要提升国际竞争力,发展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必然选择,对此,国内的物流企业要联合起来,构建比较完善的供应链系统,供应链中各物流企业要协作发展,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黑科技等不断涌现,推动金融科技赋能产业互联网。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高效稳健运营的互联网交易平台,而产业互联网的升级则需要高效便捷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平台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交易金融的发展,以国际贸易为例,开展物流企业的供应链建设至关重要,当前,上海国际贸易发展中,地区物流企业要以“供应链+互联网”为核心,为客户提供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物流服务,打通核心企业,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之间的壁垒,实现各方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物流业发展要坚持走差异化发展,互补发展、错位竞争道路,坚持战略定位,聚焦互联网特色,坚持贸易科技引领全行业务发展,走智慧贸易之路,坚持合规经营、稳健发展,方能行稳致远,达成打造国际贸易的长远愿景目标。通过打造开放式的供应链物流生态圈,共创产业辉煌,共享产业红利,搭建跨产业、跨区域的、跨部门、与政府、行业协会、产业资本等各方广结联盟、物联网和互联网相融合的金融生态平台,具体的运营方式可通过平台链接的商业生态、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创建物流生态系,使得物流能真正服务于整个供应链的各类主体并推动国际贸易生态的发展。

3.加强物流人才培养,构建培训体系

当前,上海要围绕“互联网+”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展“智慧+应用”型人才培养,将“互联网+”元素全面融入到物流领域各岗位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人才培养智力支撑地区物流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推进现代商贸物流区建设,加快物流行业向“互联网+”智慧物流转型发展。为了加快上海地区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可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的方式对于物流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围绕信息化背景下电子商务与物流产业发展方向,邀请省内外专家重点研讨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主要可包括“新零售、互联网+智慧商务、电商物流人才培养、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内容。建立产学研基地的建立,将更好地为上海国际贸易提供优秀的专业人力资源保障,构建现代物流贸易信息交流平台,提供物流供应链体系、物流贸易新模式等技术和理论支撑。

三、总结

国际物流業发展为上海国际贸易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上海物流业要加快转型发展,积极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潮流,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上海国际贸易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黄成辉.保税区国际物流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以舟山保税区为例[J].中国市场,2016(28):12-13.

[2]陈治国,李红.面向中亚国家的新疆农产品物流发展战略分析--基于SWOT-PEST[J].新疆财经,2014(02):65-71.

[3]陈宸.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相互促进关系研究[J].物流技术,2014,33(01):223-225.

[4]曾少雄,果文力.浅谈国际物流业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物流业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0(24):113-114.

[5]谭丹.外贸提升视角下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的技术与路径[J].求索,2009(09):27-29.

[6]姚大伟,林婕,熊红菊.上海国际物流业发展的优势及劣势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30(11):41-47.

作者简介:赵桂新,汉族,籍贯:上海,学历:大学,职称:助教,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物流业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一、德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德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较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德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德国现代物流业从服务于制造业和国际贸易起步,依托高度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设施和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立的复合型服务产业,近年来保持了年均3%-7%的增长速度,远高于GDP年均1.3%的增速。目前物流业规模仅次于贸易和汽车工业,居第三位,产值达到2897亿欧元,企业数量达到6万家,吸纳就业人口500万,占就业人口的七分之一,并形成了DHL、德莎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产业构成也由传统的运输、仓储管理,发展到涵盖物流信息处理及软件开发、物流流程设计和物流咨询服务的众多领域,成为德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德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是进一步巩固了德国作为制造业和贸易强国的地位。德国是传统的制造业强国和世界最大的贸易出口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改造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巩固了制造业和国际贸易保持强国的地位。二是进一步增强了德国在欧盟的影响力。随着欧盟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德国作为欧洲的区位中心,通过发展物流业,承担了促进区域内商品顺畅流动、连通东西欧经贸交往的角色,在欧盟地区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显著增强。

(二)以物流园区为核心推动物流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德国高度重视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通过发展物流园区,促进物流企业集聚,提高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德国的物流园区与周边交通干线连接,由统一的园区管理中心提供服务,吸引大量的物流企业和相关的贸易、制造业企业以及报关、维修、餐饮等配套服务企业进驻,为物流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运营环境。如德国最早兴建的不来梅物流园区,集中建设了现代化的公路、铁路、水路(以下简称公、铁、水)联运和集装箱中转等设施,并为物流企业提供通讯、加油、维修、代理危险品检验等综合后勤服务,促进了一大批从事多式联运、统一配送和中转运输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欧洲重要的物流中转基地。又如在德国第一大港口汉堡港附近,专门开辟了面积相当于港口面积两倍的物流园区,集中了各类物流企业,通过提供 1

统一的铁路和公路中转设施,满足各类企业中转和配送需要。同时,园区内物流企业提供的中转和拼箱等增值服务,也促进了汉堡港海运优势的充分发挥。

物流园区的发展,一是有利于物流企业充分竞争、加强协作,促进了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提高了规模效益。二是充分发挥物流公共基础设施的功能,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土地、资金等社会资源。三是提高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效率,促使公路运输逐步转移到铁路或航运,减少了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货物运输的集中也有利于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大幅减少了交通拥挤和汽车尾气排放对居民的影响。

(三)多种运输方式实现无缝衔接

德国高度重视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在物流园区普遍建设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连接和转运设施,形成将传统的分散、独立的公、铁、水等运输资源有效整合的系统,实现铁路与港口、码头及公路场站的无缝对接,方便了货物的转运,降低了不同运输方式转换的成本和运营风险,为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灵活性创造了条件。如德国南部最大的铁、公、水联运综合物流园区纽伦堡物流园区,建有5300米水运岸线,与具有2000吨级船舶通航能力的莱茵河和多瑙河相连,拥有35公里铁路专用线,每天开行6趟专列直达汉堡港,具备公、铁、水转运的条件。每年由铁路到公路的集装箱转运量15.5 万箱,铁路到水运的集装箱转运量3.5万箱,园区年吞吐货物1000万吨左右。园区开辟专门的转运作业区域,采用龙门吊、铁路搬道器等设施,实行货物分类定点高效管理,使货物搬倒转运平均只需10分钟左右,大大提高了物流中转效率。

(四)物流产业定位与分工更趋明确

德国物流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再到专业化的发展过程,逐步从流通和制造业中分离外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传统的交通、仓储资源,形成独立产业类型,专业物流以及物流咨询与增值服务等多个物流行业已经初具规模。

在为制造业服务的专业物流领域,德国第三大物流公司德莎物流集团公司在全球设立了265个分公司或办事处,通过一体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为全球性生产商的产品和原料供应提供第三方服务。德莎公司2006年总产值31亿欧元,拥有仓储面积100万平方米,车辆7300辆,员工人数15000人。只要客户提出需求信息,德莎公司即可完成从车间、发货港口、航运、终点港口、中转仓库、分拣、仓储、分箱陆运、用户的全程一条龙服务。

在为商贸业服务的专业物流领域,德国著名的销售连锁商TCHIBO公司将物流业务外包,由BLG公司通过在全国5个物流园区设立的配送分拨中心,承担TCHIBO公司在全德的商品配送和产品回收业务。BLG公司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采用多种物流数控设备,为TCHIBO公司的分销网点和订货用户提供门对门的货物配送服务。一个分拨中心可以满足半径200公里范围内地区的配送需要,一般24小时就可将客户所订购货物送达。

(五)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德国将物流业定位为高技术产业,高度重视物流技术创新和物流基础研究,鼓励将JIT(Just In Time)、JIS(Just In Sequence)、SMI(Suppler Managed Inventory) 、精细物流、闭环物流等先进方法论运用于生产,在大型建筑等项目中创新和应用新的物流方法,支持物流流程设计和物流管理咨询服务等专业管理服务发展。

如在德国柏林的波兹坦广场建设中,通过充分运用物流规划和策略管理,成功的解决了城市中心开展大型基建工程影响交通和环境的问题,同时加强了对建设物资的监控和管理,满足了复杂、多变的施工物流需要,大大提高了建设速度,原计划13年建成的项目仅用7年时间就完成。

(六)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高

德国重视推广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物品无论是进入工厂、商店、建筑工地或仓库、码头、配送中心,都是通过集装单元、托盘和各种装卸搬运、输送机械,以及专用车辆等实现,由于标准统一,这些工具和设施在欧洲大部分地区都可以通用,加上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物流效率显著提高,物流费用大幅降低。如德莎公司通过按照欧洲标准设置货架和托盘,统一纳入德莎总部的计算机管理,应用无限射频技术对托盘条形码扫描,在欧洲甚至全球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时查询客户委托货物的准确位置和所处状态。

二、德国政府扶持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规划引导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将物流业与汽车制造、生物与基因技术等产业一同定位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从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市政府都分别在制定本地区的物流发展规划。目前联邦交通部设立了货运与物流局,正在制订德国物流总体规划方案(Master Plan),计划于2008年夏季提交德国议会讨论后发布,规划提出进一步增强德国作为生产和物流基地地位、提高物流系统总体效益的发展目标,提出加快发展信息与通信技术、加强物流培训与资格认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场环境等任务,提出加大经济资助、环境保护、推进市场化等措施。德国各州政府从1992年开始研究提出物流园区规划,在全国先后规划了44个物流中心及转运中心,目前已有35个投入运营。合理的规划使物流中心形成网络,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围绕着规划中的物流中心,积极做好选址、征地工作,并负责物流中心地面以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连通物流中心的道路、铁路的建设;同时通过政策调整引导企业从事专业物流业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二)多种方式加大投入

德国政府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投入,加强公路、铁路、港口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在物流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政府对一些重要的园区周边铁路和公路干线进行投资建设,执行免费通行政策;政府资助园区建立公铁联运中转站,资助比例可高达投资总额的80%;园区内的水、电、排水设施等建设也

可获得政府资助,资助比例达到物流园区建设资金的10%到13%。如不来梅物流园区,联邦和州政府共投资6.5亿欧元,建设8公里高速公路直接连接邻近的交通主干线;政府还重点资助园区内铁路专用线、集装箱等多式联运节点项目。又如汉堡港,汉堡市政府从1986年至2005年,投资约9亿欧元开展港口公共性基础设施建设。

(三)提供土地政策支持

德国联邦州政府加强对规划确定的物流园区的土地支持,促进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化使用,减少物流业分散发展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德国政府对一些重要物流园区的土地无偿提供,如巴伐利亚州纽伦堡物流园区,州政府一次性无偿划拨800万平方米土地给港口集团公司,在限定用途的前提下,划拨土地由公司实行自主经营,逐步开发,吸引了本地区各类物流企业集中经营发展。再如不来梅物流园区,由不来梅州政府和当地市政府通过提供土地参股物流园区开发公司,并主导整体规划和分期开发。

(四)积极推广先进物流技术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推广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积极推进信息化和标准化发展。政府对物流研究和咨询给予扶持,资助重大研究项目,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研发适用的物流技术和装备。如联合奥地利政府,对火车重载滚装运输进行研究和扶持。同时,政府还积极推进物流设施的标准化。针对基础设施、装备制定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例如统一托盘标准、车辆承载标准、物品条形码标准等,保证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针对安全和环境制定的强制性标准,如清洁空气法、综合环境责任法等;支持行业协会对各种物流作业和服务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指定物流用语标准、物流从业人员资格标准等。

(五)重视物流人才培养

德国高度重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很多高等专科大学开设了物流专业,培养专门的物流管理技术人才。如在柏林科技大学设立物流专业,在每年培养250名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同时,还为物流企业在职人员提供供应链管理、先进物流技术等方面的物流培训。德国政府注重加强物流教育推广工作,如组织物流企业向公众的开放日活动(Open Days),鼓励建立普及物流知识的网站等。

三、对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几点启示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作为崛起中的国际制造业中心和国际贸易大国,我国社会各界对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物流业发展严重滞后,较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难以满足制造业、商贸业和国际贸易领域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要积极学习德国等先进国家将物流业定位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服务产业,借鉴建立专门管理机构的做法,重视并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

(二)加强发展规划的制定

现代物流业规划是指导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各级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防止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国家要抓紧编制下发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各省要根据本省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实际需要尽快编制本省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共同推动物流业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投融资政策以及土地、价格、税收政策,研究运用财政和信贷手段加大对一些重要物流项目的资金支持,带动整个物流业的发展。对于列入国家和地方规划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鼓励其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增资扩股、企业兼并、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对于涉及全国性、区域性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中央和地方政府要适当安排投资,以财政补助、资本金注入、土地入股或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

(四)重视物流园区发展

我国的物流设施普遍由物流企业分头建设,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园区,规模小、能力不足,而且严重浪费土地和运输资源。要重视物流园区发展,充分发挥园区在节约土地、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利用效率方面的作用,合理规划,理性发展。各省市政府要制定本地区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在重要 物流节点城市、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建设一批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物流园区,吸引分散的物流企业进驻,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效益。

(五)加快多式联运发展

我国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由于行业管理体制分割等原因,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运输资源浪费严重。要加快现有港口、铁路公路货站、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间的联运设施建设,选择重点地区和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和连接两种运输方式以上的转运设施,解决货运过程中多次搬倒、拆装等问题,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连接,促进物流设施配套运行,提高物流效率。

(六)提高物流技术和标准化水平

要加大对物流新技术、装备等领域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提高物流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强国际交流,把握国际物流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加大物流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推动我国物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推广托盘国家标准,支持专业化企业在全国建设托盘共用系统,开展托盘的租赁回收业务,鼓励生产、商贸企业使用标准化托盘。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等物流新技术,提高物流运作管理水平。

物流业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字:现代物流信息化 发展建议

1 现代物流管理的内涵

在现代的物流管理中,讲到的物流指的是,将一些物质资料从提供者那里到需求者那里的运输过程,这其中包含了对物质资料的储存、运输、包装、销售等多个环节〕。现在的物流管理已经不是简单的学科了,它开始向着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运用一些高科技进行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包含了物流概念性学科、管理学科、国际贸易学科、运输组织学科等,在实际的物流管理中具有很高的应用性。

2现代物流行业的特点

2.1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之间紧密结合

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趋势,电子商务的推行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使物流在商业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电子商务给物流带来了巨大的需求,也推动了物流的发展,物流和电子商务呈现相互促进的作用,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2.2现代物流是信息流、货物流、人才流和资金流的统一

现代物流不再是对商品进行单一的运输,它转向了多种运输方式结合,对运输速度进行了提高,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降低了运输成本。现在的网络信息流,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在运输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更加的科学化。

2.3现代物流管理的具有的特点

以满足客户的要求为目标,以企业的整体最优为目的,以信息为中心,重视效率和效果。现代物流管理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发展,在经济一体化的当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快速的发展,形成其发展模式。传统的物流管理注重的是顾客的反馈,是以服务的质量和品质的保证为重点。因此,评价一个企业的物流水平多数看的是业绩和反馈的效果,但是现代物流的评价主要强调的是第三方物流,也更加注重物流在信息化方面的发展。

3 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

3.1信息化

现代社会己步入了信息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表现在: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代码化和商业智能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贮的数字化和物流业务数据的共享化等。它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没有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装备都无法顺畅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更多新的信息技术在未来物流作业中将得到普遍采用。

3.2 社会化

物流社会化也是今后物流发展的方向,其最明显的的趋势就是物流业中出现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服务方式。它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企业物流活动社会化要求所形成的,另一

方面又为企业的物流活动提供了社会保障。而第三方、第四方乃至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更多服务方式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物流过程产业化和专业化的一种形式。人们预测卜阶段的物流将向虚拟物流和第N方物流发展,物流管理和其他服务也将逐渐被外包出去这将使物流业告别“小而全、大而全”的纵向一体化运作模式,转变为新型的横向一体化的物流运作模式。

3.3全球化

为了实现资源和商品在国际间的高效流动与交换,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物流运作必须要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在全球化趋势卜,物流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提供服务,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准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它代表物流发展的更高阶段。

4发展建议

4.1完善物流管理机制体制,加大政府扶植力度

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模式,完善物流管理机制体制,才能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物流企业的快速稳步发展,必须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并辅之以必要的运行机制,从组织结构上保证物流管理职能在企业管理中始终发挥重要作用。

4.2提高对物流管理的认识,转变经营观念

企业的管理者奠定着企业的文化基调。物流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必须树立现代物流管理思想,提高对物流管理的认识,把物流管理放在战略管理层面加以研究,制定出符合当前发展的管理范式。

4.3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创新物流管理监控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技术永远是物流企业占领市场的法宝。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革新物流管理工作、完善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重要途径,这也是物流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3.4加强物流从业人员培训,注重人士的培养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没有员工就不可能进行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也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物流运输,所以提高业务人员的技能水平,在物流管理中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平建恒.梁劲松.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演变[J].物流管理.2013(22).

[2] 文卓宁.现代物流管理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发展[J].经管视线.2013.(01).

[3] 刘克勇.浅析现代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管理科学.2012.

物流业发展现状范文第6篇

[摘要] 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既有差异性特征,又存在历史性联系。差异性特征体现为在商业主体、商业客体、商业载体(业态)和商业信息技术等方面现代商业对传统商业的变革性发展,历史性联系则体现在商业本质、商业伦理和商业作用等方面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的一致性。现代商业企业必须在坚持商业伦理,遵循商业的本质规律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自身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商业业态的更新升级,推动商业活动分工的社会化。

[关键词] 现代商业传统商业差异性特征历史性联系

一、导论

语言学家们认为商业是“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开始出现。此时的商业被称为商人商业;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发展,商业主体组织化-企业化,此时的商业被称为组织化商业;二战以后新科技革命引发商业领域的多次革命,此时的商业被称为多事业化商业-流通业。“现代商业”还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可以确定的是现代商业是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现代化业态为载体,以信息化为催化剂的。多事业化商业(流通业)就是现代商业的开端。商人商业和组织化商业则可以包含在传统商业的范畴之内。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具有差异性特征,但两者不是两个绝对对立、冲突的概念,它们存在着历史的逻辑联系。

二、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的差异性特征

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既有历史性联系,也保持着各自差异性特征。这种差异性是源自现代商业对传统商业的发展即商业范畴自身的更新和升级。现代商业对传统商业的变革性发展是指在商业主体、商业客体、商业载体(业态)和商业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变革和升级。

1.商业主体。商人商业的主体是自然人。他们或是从生产者中分化而来,或是由其他富裕人员(奴隶主或贵族)插足商业而形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商人商业由于无法胜任或适应生产和消费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而不得不让位于组织化商业。在组织化商业阶段,占主流地位的商业主体不再是“行商”,而是开设各种店铺,雇佣一定数量的徒工,大批量经营的商业组织形式。而现代流通业的主体除了包含传统的组织化商业企业及其连锁经营企业外,还包括逐渐独立的商品采购、运输、仓储、加工、信息公司等。此外,商品直销公司、商务代理公司以及电子商务公司等更是迅速发展。

2.商业客体。在商人商业阶段由于生产力相对不发达,所以社会商品的品种和数量都比较有限。商人所购销的商品以铁制劳动工具、手工纺织品、牲畜、粮食、盐等生产和生活资料为主。在组织化商业阶段商品已经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纺织品、文化用品、生产设备、原材料等。这一阶段的商品较之商人商业时期大为丰富,其质量和技术含量也大为提高。在现代流通业阶段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使得客体范畴极其广泛,除包含组织化商业时代的客体范畴外,还包括各种新产品、各种可用于交易的产权、各种可转让的专利技术、特别是形式多样的服务等。

3.商业载体(业态)。在商人商业时期,商人主要是向小生产者采购商品,然后利用人力或畜力运载着商品,主要通过“集市”向购买者出售商品。在组织化商业时期商业业态逐渐多样化起来,除了继续存在的商人商业阶段的杂货铺、“流动地摊”外,还出现各种新型的并占主流地位的各种业态,如百货店、超市、专业店、便利店等。在多事化商业阶段,从事流通业的各种行为,包括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推动商品运动的各种行为,如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销售等不断地社会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流通业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流通方式和手段多样化,流通效率迅速提高。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物流设施的日益发达和完善,促进了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连锁经营方式日益渗透到百货店、超市、专业店、便利店中,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现代商业业态正日益在商业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

4.商业信息技术。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方式是一个组织特别是商业组织的网络神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信息的传递方式不断得到更新和升级,采集、处理和传递商业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从而大大提高了商业效率。以信息的传递方式来看,商人商业阶段的社会以手工生产力为特征,小商小贩在商业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他们不通过其他任何载体直接把信息和商品送到顾客手中。那时的商业信息比较简单,小商小贩采用口头表达或打手势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在组织化商业阶段信息传递采用大众媒体传播方式。它与以机器化大生产为特征的工业化阶段相适应。零售商业企业在商业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它们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传递信息。从20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商业进入电子载体传播阶段。在这一阶段,爆发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替代了人脑的部分功能,使人机结合的信息处理方式逐渐取代了以人为惟一载体的信息处理方式,非群体化传播工具将逐渐代替大众媒体传播阶段的群体化传播工具。从商业发展史来看,商业经营方式的每一次重大革命都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超级市场的兴起、连锁经营的发展、无店铺销售的出现都是依赖于它。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流通业一体化趋势加强,现代商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正是由于大量商业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条码技术、商业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物流配送技术等来改造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商业运营效率,因而现代商业企业越来越成为一种信息技术密集型企业。

三、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的历史性联系

1.商业的本质没有改变。正如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言,“商业的本质就是赢利”。无论是现代商业还是传统商业,都是以赚钱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在商人商业中存在着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商人,他们“把买卖商品的经营活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职能,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充当居间人,并媒介商品交换”;在组织化商业中商业的主体已不是一个个的商人,而变成了商业企业。它是应对大量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汇集并转化为极为可观的资金流量后经过社会的初次分配而形成大量消费的格局而产生的。商人商业由于无法胜任或适应生产和消费领域发生的这种巨大变革而不得不让位于组织化商业;在多事业化商业中,产品从生产出来一直到消费者手中经历一系列活动,不仅仅涉及批发和零售,而是包括了直销、代理、批发、零售到仓储、运输、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这些活动都与产品价值的创造有密切的关系,故渠道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企业纷纷自建产品分销体系,或者通过控制分销网络等方式,达到控制产品销售市场、提高利润水平的目的。现代流通业是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汇聚之业,它上联制造业、下联金融业,是全世界财富聚集最快的行业。传统认为,投资金融业最具投资价值;现实表明,从公司价值迅速提升来看,商业流通业的投资回报率高于金融业。在世界500强排名中商业流通企业占到10%;在美国50强排名中商业流通企业占到20%;在2003年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前10位中则有6位来自流通企业。

2.商业伦理一直在提倡。商业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其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经济伦理的支持。在先秦时代儒家就有“义以生利”和“以义制利”的思想。后来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一批实践儒家伦理价值观念的商人,他们被称为儒商。“义以生利”和“以义制利”的思想,是儒家义利观的核心内容,由此所派生出来的 “见利思义”、“取之有义”、“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等思想便构成了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内容。“义利观”同商业公平交易、等价有偿、互惠互利等原则相融汇,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商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并贯彻到商业活动的全过程。在提倡诚信经营,重构社会信用体系的今天,儒家“义利观”思想对指导我国现代商业的发展仍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儒商是儒家文化精神尤其是儒家伦理价值观念和商业经营活动有机结合的产物。儒商所体现的经济伦理精神把儒家长于伦理、注重理性的精神气质引入商业经营领域,塑造义利结合、理欲兼溶的经营价值观念,对纯商业活动必然产生的功利追求和物欲冲动加以必要的限制和调整,代表着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性主义和经济功利主义的适度结合。而正是这种结合,有助于完善商业运行机制,促进经济活动的有序和规范,使商业经营从“无商不奸”的恶性循环和低层次发展中摆脱出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兼顾。中国现代商业发展需要继承和发展传统儒商的经济伦理精神。

3.“无商不活”一直在被证明。中国有句俗话叫“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自从第三次社会化大分工商业产生之后,商业总是与城市的起源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城市最初是以具有商品交换的基本功能出现的,城市的经济最初表现为商业的繁荣。一个城市作为经济中心总是以它的物资集散地、繁荣的商业著称的。在明代以前,我国商人的经商活动,多是单个的、分散的,是“人自为战”,尚没有出现具有特色的商人群体,也即有“商”而无“帮”。明清时期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的商帮开始崛起,逐渐形成了以晋商、徽商为代表的十大商帮,它们对于社会资源整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活跃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由商人商业范畴发展到组织化商业范畴,二战后又发展到现在的流通业范畴。马克思的《资本论》告诉我们:商品流通是商品生产的前提条件,商品流通决定着商品价值的实现命运。随着人口的增加、市场的扩大,生产的规模随之增大,手工作坊被机器大工厂去取代(即生产被组织化),产品产量的提高意味着商品流通必须升级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在生产被组织化之后,流通被组织化成为一个必然选择。没有组织化的商业,需求满足(即消费)就会受到限制,进而会影响生产。正所谓“大生产必须有大流通相呼应”。

四、结论及启示

1.结论。通过以上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商业范畴具有自身不断更新的特征,它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商业主体、商业客体、商业载体以及商业信息技术方面不断的变革和升级。正是由于这种变革性的发展,现代商业因而具有了与传统商业的差异性特征。(2)商业范畴的更新不是跳跃性的,它是沿着历史的逻辑发展的,有些准则是不会变化的。正是由于这种历史性联系的存在,现代商业因而具有了与传统商业在商业本质、商业伦理和商业作用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特征。

2.启示。基于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的历史联系,企业必须要把握住商业的本质,立足投资价值较高的现代流通业谋求大发展;企业必须要坚持商业伦理,把以“义利观”为代表的儒家伦理价值观念和商业经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维持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政府必须要鼓励现代商业的发展,坚持“大流通、大消费、大生产”的原则,以流通业的大发展来带动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满足,进而推动现代工业的大发展,提升现代经济的活力。基于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的差异性特征,企业必须要顺应现代商业客体内容不断丰富、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商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更新商业业态,提高商业信息的传递效率,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上一篇:三级医师负责制范文下一篇:县医院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