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都市体育文化论文范文

2023-11-15

发展都市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针对江西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存在一系列问题,作者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构建农村体育文化元素进行专家和农民问卷调查,主要结果有:构建江西新农村体育文化主要包括“农村物质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和“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五个方面类型;它们各因子存在非常显著性、显著性或低度以上相关,农村物质文化是基础,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是平台,农村精神体育文化是支柱,农村制度体育文化是保障,农村行为体育文化是动力方向。

关键词: 江西 新农村 体育文化 构建元素

1.背景

新农村是我国特有的概念,新农村体育文化是在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一切与体育相关的文化总和。2012年10月,江西省出臺《江西省2013-2015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4年1月,江西省政府发表的《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若干政策措施》同时指出:首先,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措施保障等方面明确了我省文化发展战略;其次,明确提出发掘江西文化底蕴,促进文化产业繁荣的思路,着重提出重视本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意见。研究成果单一和重复,没有广度和深度,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研究体系,对体育文化构建元素还没有涉及,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课题组从新农村体育文化构建元素入手,吸取社会学、制度学、体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的优势分析研究新农村体育文化构建元素现状关系及优化发展的策略,找到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构建元素进行归纳整理,同时得到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影响,为江西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理论基础和数据分析依据。

2.主要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根据江西的地理合理分布,分别抽取江西省8所高校的体育文化方面研究(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学院、井冈山大学、九江学院、宜春学院)的16名专家和领导。对这些高校的16名专家和领导进行问卷调查;抽取江西省七个市(南昌市、九江市、鹰潭市、吉安市、赣州市、宜春市和萍乡市等)的农村农民465进行问卷调查。

2.2主要研究方法

2.2.1文献法

文章尽可能充分获得国内外研究文献,吸收和消化国内外相关体育文化文献的成果,了解体育文化相关理论的前沿和进展,特别是国外学者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提出本文的理论架构和假设,并为本文实证研究中各概念的测量量表数据寻找有用借鉴。

2.2.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是本研究的主要和重要研究方法,通过探讨构造本文实证研究各变量的测量量表,并在实证研究中通过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验证研究构思因素的结构组成和研究的假设,为文章的构建元素的信度和效度提供保障。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8份,有效问卷465份,回收率97.6%,有效率95.3%,研究的问卷采用五级等级评价法,计分为5-1分,非常重要为5分,比较重要为4分,一般重要为3分,较不重要为2分,非常不重要为1分,分值越高则重要程度相应也越高。

2.2.3数理统计法

主要是用于判断收集到的数据的价值,验证理论假设。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本研究统计分析工具主要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6.0和LISREL8.51三种软件。

3.结果与分析

3.1构建元素公共因子的确定分析

文章采用对16名专家或领导问卷的29个元素问题回答进行统计学因子分析,对江西农村体育文化构建元素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类。通过对KMO值及巴赫莱特检验得出:KMO=0.812;巴赫莱特检验值X2=137.318、P=0.000<0.01;说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研究模型数据适合于统计学的因子分析。表1结果显示,取出“凯泽法”特征值大于2的公因子,共有5个公共主因子,依次贡献率为:19.394%,15.080%、12.803%、11.296%、9.830%;累计贡献率=68.403%>60%,由于构建农村体育文化元素关系极其复杂,还有较多元素没有开发和挖掘出来,因此根据统计学意义,能够基本反映当前总体信息量。

3.2构建元素公共因子的命名及归类

构建江西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元素非常复杂,我们用统计学因子分析对其元素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到5个主因子进行合理归类并命名。F1命名为“农村物质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主要由农村主要体育标志物、农村主要体育场馆、农村体育宣传物品、农村主要体育器材设备、农村主要体育拍照、农村主要体育场地设施、农村主要体育摄影和农村体育服装等元素构成;F2命名为“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 主要由农村“舞龙” 民俗体育文化、农村“元旦舞摊” 民俗体育文化、农村“登高”民俗体育文化、农村“踩高跷”民俗体育文化、农村“板凳龙” 民俗体育文化和农村“2月放风筝” 民俗体育文化等元素构成;F3命名为“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 主要由农民体育公平竞争精神、农民体育乐观自信精神、农民体育英雄主义精神、农民体育爱国主义精神、农民体育团队精神、农民体育实用理性精神和农民体育道德精神等元素构成;F4命名为“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 主要由农村体育理论知识学习、农村体育相关制度学习、农村体育技能知识学习和农村体育实践学习等元素所构成;F5命名为“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主要由农民体育参与的毅力、农民体育参与的动机、农民体育参与的习惯和农民体育参与的项目等元素所构成。可见,可以将29个元素归纳为:“农村物质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 、“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 、“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 和“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五个方面类型。

3.3“农村物质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 、“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 、“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 和“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每项公因子组成的元素指标数量不相等,为研究方便,取出每个公因子贡献率最高的元素来代表,农村物质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代表元素为农村主要体育场地设施(贡献率77.5%);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代表元素为农村“踩高跷”民俗体育文化(贡献率81.1%);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代表元素为农民体育道德精神(贡献率69.3%);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代表元素为农村体育实践学习(贡献率61.9%);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代表元素為农民体育参与的项目(贡献率66.0%)。表3结果显示:江西新农村体育文化元素构建的五方面类型中,农村物质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的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806,认为有高度相关;农村物质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相关系数分别为0.709、0.745、0.750,认为有中高度相关,P<0.01均有非常显著性统计意义,表示农村物质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的相关具有高度的显著性;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616,为中度相关,P<0.05有显著性统计意义,表示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的相关具有中度的显著性,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75、0.477,为中低度相关,P>0.05没有统计意义;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797,认为有中高度相关,P<0.01有非常显著性统计意义,表示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的相关具有高度的显著性,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601,为中度相关,P<0.05有显著性统计意义,表示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的相关具有中度的显著性;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698,认为有中高度相关,P<0.01有非常显著性统计意义,表示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的相关具有高度的显著性。

农村物质体育文化元素因子起着核心作用,它与其他所有元素因子有非常显著高度相关,同时决定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和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有显著性相关,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来自于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并决定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和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有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相关,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对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和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与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有着非常显著性相关,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指导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可见,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较高,同时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物质体育文化推动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制度体育文化的健全与发展,同时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制度体育文化为物质体育文化、精神体育文化和行为体育文化提供必要的保障和制约推动它们共同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可见,农村物质文化是基础,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是平台,农村精神体育文化是支柱,农村制度体育文化是保障,农村行为体育文化是动力方向。

4.主要结论

4.1构建江西新农村体育文化主要包括“农村物质体育文化元素因子”、“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元素因子” 、“农民精神体育文化元素因子” 、“农村制度体育文化元素因子” 和“农民行为体育文化元素因子”五个方面类型。

4.2五个方面类型各因子存在非常显著性、显著性或低度以上相关,农村物质文化是基础,农村非物质民俗体育文化是平台,农村精神体育文化是支柱,农村制度体育文化是保障,农村行为体育文化是动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饶远,刘竹.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11.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188.

[3]李恺宪,梁同福.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3) : 261-262.

[4]任莲香.体育文化论纲[J].体育文化导刊,2003(3):30-32.

[5]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6]罗时铭.中国近代体育变迁的文化解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7]郭秀文.SPSS统计软件在体育中的应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江西省社会科学艺术规划一般项目,编号:YG2015148。

发展都市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从奥林匹克全球化的研究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途径,应加强文化交流、创新与融合,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转型。

关键词:奥林匹克;全球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承载了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教育、民族凝聚、休闲娱乐、观赏等功能和价值。舞狮、蹴鞠、太极拳等民族传统体育已被列为世界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证明它对人类文化传承、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奥林匹克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不可否认的是,现今的奥林匹克运动抹上了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东方传统体育正处于被拒置奥林匹克运动大门之外的尴尬境地。从《奥—林匹克宪章》颁布的初衷来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为公平竞争的多文化交融提供舞台,使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向辩证统一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单一化的西方文化充斥整个奥林匹克运动。在实现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人类的生存资源、知识存库的呼吁声中,代表东方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交融势必得到加强。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沿袭下来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体育文化特质和体育文化模式,是整个民族社会文化中最活跃、最积极,影响最直接、最广泛和最深远的部分[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农业文化的产物,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含蓄深邃、朴质内向、天人合一的理念,它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共有的审美理想和文化价值观。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累计多达997项,犹如一个浩瀚的文化宝库。

当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1)彰显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和谐。纵观五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每当遭遇外敌入侵,人们奋起保家卫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彰显爱国主义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1840年以来,中国前所未有的遭受着外国列强蚕食之时,无数中华儿女揭竿而起,积极加入抗击外强侵略的队伍中。如清末八卦掌名家程延华因不满德国士兵种种罪行,力抗外国侵略者,最后英勇牺牲;为了雪耻“东亚病夫”的侮辱,霍元甲、叶问等武术名家带头奋起迎战,多次获得胜利,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传统武术的近代化过程处于一个激烈的民族矛盾背景,历史上,每当受到外强入侵或外来文化冲击时,人们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到民族传统中寻找思想武器 [2]。特别是以传统武术为代表的反对列强的爱国运动背后,中华民族表现出强烈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团结精神。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情感表达中发挥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使各族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和谐。(2)独特的健身与养生价值。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独特的健身与健心形式是民族传统体育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如今太极拳、风筝、毽球、龙舟、舞龙舞狮等一些具有民族代表性的项目已经迈向世界,丰富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休闲娱乐生活,受到普遍欢迎。这些民族体育运动简单易行、随意性较强,当喜庆的日子到来时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与民族舞蹈、音乐相联系起来,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性、娱乐性体现得更加充分 [3]。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面对的社会关系愈加复杂,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工作压力不断增加,受压抑的心理得不到有效缓解,受压抑情绪不能及时发泄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通过参与传统体育运动,可有效地愉悦身心、缓解工作压力、增强体质。健身气功、八段锦等独具养生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家园。(3)规范当前失衡的社会道德秩序。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善,在日趋复杂的现代社会,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呈上升的发展趋势。市场交易中,出现了投机倒把、欺骗等缺乏诚信的现象,这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道德秩序。同时,西方人建立在个人享受之上的以追求利益、物质财富的价值观不断腐化人们思想,人们面对这样的现实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因此,建立一个有序的道德体系,和谐的社会,是文明时代人们的普遍要求。规范社会道德秩序,我们可以在传统体育文化中找到答案,如以导引、气功和武术为主的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修身养性和追求精神境界的完美被放在首要地位,龙舟、舞龙舞狮、那达慕盛会等,它们都强调对身与心的修炼,注重在礼节、和睦、谦让的环境下对人道德的培养。可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蕴涵的谦让、守信、尊师重长的文化内涵,对构建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道德体育系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西方化色彩

回顾现代奥运会的历届举办城市可知,到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为止,除停办的三届外,其中有十五届在欧洲举行,六届在美洲举行,二届在澳洲举行,在亚洲仅举办过三届。说明奥运会极少在非西方文化传统的都市举办,这有悖于其发展的初衷。从奥运会的组织程式看,包括火炬传递、开幕式、竞赛程序、闭幕式、颁奖仪式等,当前各类竞技比赛都套用这种模式,东方非主流文化传统逐渐被取代或同化。在夏季奥运会28个大项300个小项中,除了日本柔道、韩国跆拳道两个新加入的项目外,其余项目都源于西方现代体育,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却绐终被拒奥林匹克大门之外。从各国或各大洲排除的参赛队员来看,多数发展中国家因经济落后,科技投入不够,竞技水平低下,仅在开幕式上有亮相的机会。在注册的10 960名运动员中,实际参赛的人数为10 651,欧洲5 275人,美洲2 009人,亚洲1 864人,非洲869人,大洋洲814人,其中近一半,49.6%的运动员来自欧洲 [4]。西方文化对整个奥林匹克运动的充斥,东方非主流传统体育文化遭到抵制,奥林匹克文化无形中抹上了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逐步走向单一化。

三、奥林匹克全球化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1.探寻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对话语境

体育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东西方体育文化间的冲击、碰撞与异化表现得更加激烈。探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之间的对话语境,对实现人类文化多样性,丰富奥林匹克文化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在锻炼意志和教育这一点上,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发展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的生活方式。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强调对身与心的修炼,注重在礼节、和睦、谦让的环境下对个人道德和品格的培养。可见,两者在个人道德培养这一点上,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主义具有一致性。因此,适应时代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改变自身轻竞技化,重表演、观赏的特点,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拓展生存空间。

2.保护和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资源

从文化的变迁来看,一种文化形态的发展速度及发展水平取决于他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以及他所能利用的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面对体育全球化的挑战,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被人们淡忘而被边缘化,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即将失传 [5]。要保护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首先应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机构,专门研究后工业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途径、推广策略、现代化转型。报刊、影视、网络等现代化传播媒介应承担起宣传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使人们觉得民族传统体育就活跃在自己的身边,加强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省就于2007年5月将22个少数民族的207人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的民间文化类别就涵盖了民族传统体育,该举措对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具有推动作用。

3.加强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加强与不同文化形态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有学者提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应该是多元文化互补、互动的过程,只有这样,奥林匹克运动才能真正成为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度的世界性文化体系 [6]。不可否认,奥林匹克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纳和融合了东方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东西文化交流中,奥林匹克运动为各民族体育文化的展示提供了平台,这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主流文化的交流与创新带来了良好契机。东方传统体育倡导“和谐”运动观念,追求礼仪的表达,注重调心、调身的内在修炼,将为丰富奥林匹克文化体系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价值追求迥异,两者形成鲜明对比。通过相互间的文化交流,可有效地弥补两种文化形态间的不足。提倡人文关怀、性命双修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是现代奥林匹克文化需要吸纳和补充的新鲜元素。

4.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学校和社会性的文化教育。目前全世界已有上百所孔子学院,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汉语热,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传播迎来了良好契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应利用这一契机,依托学校来完成,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阵地。我们必须看到这样一条规律,即现代流行的西方体育及东方的柔道、跆拳道都首先在其国内大、中小学校得到普及,再进一步推向世界的 [7]。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传统进行保护与传承,最有效的一条途径还是将其纳入各级学校体育教学,让学生参与到传统体育中,建立深厚的群众基础,保证其长远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好的健身与娱乐功效,将其纳入全民健身体系也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这对于当前主要依靠节日庆典、宗教仪式、村寨间竞赛等活动获取传统文化观念和知识的人们而言,无疑使这种知识习得渠道更为丰富。

参考文献:

[1]刘远航,任作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价值[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89-92.

[2]周伟良.近代武术史中思维方式的嬗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4):26-29.

[3]李凤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J].农业考古,2009,(6):220-222.

[4]悉尼奥运会各大洲参赛人数.国际奥委会,Highlights week 6,5-11 February 2001.

[5]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6]周立华.论奥林匹克文化的特征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4,(7):23-24.

[7]易建取.论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活动的融合及发展契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34-36.[责任编辑 王晓艳]

发展都市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要求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本文在科学界定国家治理和档案治理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档案治理现代化的思维和逻辑,提出推进档案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国家治理;档案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一、国家治理与档案治理

1.国家治理的内涵

治理问题是一个兼具思维性和实践性的问题。从思维上讲,治理是对社会实践及其管理的认识和思考,反映出人们在解决社会问题时的出发点、逻辑和目标。从实践上讲,治理是社会实践及其管理在实际运行中其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个性化表现以及效率、效益问题。“治理”的目标是维持政治秩序,对象为国家公共事务,政府运用职权管理国家和人民的综合性政治行动就是“治理”,通常性的,治理其实就是国家治理。我们研究“治理”,不得不提“管理”。关于“管理”和“治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不做具体研究,我们只是将传统意义上的管理面对当代日益复杂的社会发展情形的不合时宜拿出来,用以更好地研究国家治理。管理模式,带有一种传统的意味,管理主体单一、管理的时间成本和物质居高不下、自上而下的刚性运作机制协调性与灵活性欠缺、社会主体的参与意愿受限。如此情形下,社会治理以其主体性、使命性、价值性和责任担当实现对管理的自然扬弃。学者何增科关于国家治理的观点在学术界有着较高的认可度。他认为,国家治理是指国家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形成一个多元行动者,由他们来合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完成增进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的目的。从管理到治理,其变革首先体现在体制上。治理将组织管理权和社会问题处置权尽可能充分地还给组织和社会,社会组织和公民被赋予真正的责任主体与权力主体地位,从而构建出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和强动力的治理责任体系与权力体系,各类责任主体之间积极互动、有效合作,社会智慧与资源被充分聚集,在协同、高效的运行中推进社会实践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其变革还体现在机制上。治理在承继管理的机制性特征基础上,强化多元治理主体之间责任和权力的有机互补和协同合作;另外,治理较之管理更加注重指导性、咨询性手段的运用。

2.档案治理的内涵

国家治理体系含着诸多组成部分,档案治理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分子。国家治理现代化风靡,关于档案治理的现代化也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但目前却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文章结合众多文献资料以及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常态认为,档案治理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以档案部门为主导,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个主体在一定的组织和行为原则指导下以协同合作的方式来谋划、组织、协调和决策档案及其相关事务的活动过程。档案治理的任务目标是,以治理化发展模式建立档案责任体系与运行机制,解决档案工作自身高质量发展问题;推动提升档案部门治理能力,提高档案工作发展的效益性和协同性,解决档案工作社会功能有效发挥问题。具体到档案治理的实踐层面,较之档案管理,一是责任主体实现多元化。各级各类档案馆和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都可以作为档案工作的主体责任与权力部门,一些档案学会、协作组织以及档案智库等社会组织作为专业队伍以其业务研究、指导和咨询优势,协同参与档案工作事务和推动档案工作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治理模式体现包容性。在法制规范允许范围内,凡是有助于社会实践发展和提高社会发展效率与效益的路径都是可取的。这种包容性为社会实践内不同主体的发展广开渠道,客观上促进社会实践主体开展个性化的发展道路,也为档案事业各实践主体赢得了发展空间。三是工作机制趋于灵活性。治理体制下的档案馆可自主选择是经营类还是文化类档案资源建设,实现馆藏档案资源体系的丰富多彩,促进档案工作社会效能提升;另外,档案服务能力稳上台阶。由于各级档案馆和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开放程度提高,告别了传统的档案工作不再内卷,其资源供给不足、能力低下、创新程度不高、社会适应性不强等种种问题被迎刃而解,加之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的作用,档案服务的网络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

3.档案治理现代化

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习惯于将一些社会和文化向上变迁的现象称之为现代化。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现代化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社会生活在诸多领域都历经深刻的发展变革,之后社会在不同领域或者是相同领域的不同时期都会出现的一些变化和进步,也是现代化的表现。我们研究档案治理的现代化,需要对档案治理体系和档案治理能力的科学内涵及其现代化表现进行分别研究。

(1)档案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

关于治理体系的概念,制度论和系统论各具特色,均有着丰厚的理论依据。持制度论的学者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就是一系列的制度和程序,这些制度和程序规范着权力运行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持系统论的学者认为,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要素包括各个领域内的指导思想、组织机构、组织人员、制度安排以及领域内的法律法规等。本研究之于治理体系下对档案治理体系的理解,认为制度论的观点有失偏颇,制度论仅仅将国家治理看成是规范运行的一套制度和程序似乎有些以偏概全,实际上在治理运行的整个过程中,是有诸多要素协同合作发挥作用的,治理的制度和机制只能构成治理体系的组成方式之一,而并不能涵盖治理体系的整体内涵。另外,档案机构改革虽然革除了长期以来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职能部门之间分工的交叉和重叠问题,但也萌发了一些政策执行的新生问题,为此,档案治理体系必须真切回应“由谁来治理、治理什么、达成什么目标、取得什么效果、坚持什么原则”等等一系列问题。由此我们认为,由档案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方向、治理原则和治理目标等众多要素构成的一整套协调配合的完整体系就构成了档案治理体系。档案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过程,完整呈现了档案由管理向治理的演进和变迁,其演进变迁内容涉及管理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运行模式由强制向互动转变、决策过程由集中向民主转变、实施方式由控制向合作转变、服务群体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2)档案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

发展都市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纽约广告 都市文化 麦迪逊大道 消费文化

《纽约简史》一书中这样形容纽约,“没有别的城市对形成美国人民的集体意识贡献更大。埃利斯岛不禁使人联想起我们都是移民的后裔。华尔街意味着金融业,如同第七大道以时尚为其特色一般。麦迪逊大道即与广告业同义,第五大道则表示优雅的购物”①。麦迪逊大道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唯一以总统命名的大街,因为美国许多广告公司的总部都集中在这条街上,其逐渐成为美国广告业的代名词。“麦迪逊大道贯穿一个全是高楼大厦、体面饭店的地区,以及室内两个最好的住宅区,占了它全长的五分之一,大约从麦迪逊大道200号开始,到500号结束,几乎超过1英里长。公司大厦鳞次栉比,形成了一般人所稱的广告走廊(adalley)或胃溃疡峡谷(ulcergulch),或是比较理智的人所讲的传播带(communicationbelt)。”②

美国广告业兴起之初,广告人主要把关注的中心放在生产者和产品上。到了20世纪后半叶,社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产品变得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广告业迎来了鼎盛时期,即所谓的“创意时代”。美国广告界出现了诸如大卫·奥格威、威廉·伯恩巴克和李奥·贝纳这样的天才广告人。20世纪70年代后,“定位”理念和品牌形象塑造理论开始占据上风。近几年,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整个广告业的发展速度放缓,其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广告媒体收益下降,网络等电子媒体广告支出加速上升。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广告业开始思考新的发展方向。

作为美国广告的风向标,麦迪逊大道与都市文化的互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麦迪逊大道的广告是纽约都市文化的“篡改者”。从麦迪逊大道的历史来看,广告是纽约社会整个活动领域的最丰富和最忠实的写照。广告以一种理想化的形式构建社会标准、情境与生活方式,使受众对广告产品产生认同。广告拥有微妙和意义深远的反映社会文化价值的方式,即广告的传播方式、广告概念和创意的表达方式,这种“广告的语言”深深嵌入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活动之中。在广告中文化、人种及性别的形象同社会安排及权力结构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麦迪逊广告的说服力量来源于那些才华横溢的广告人,他们运用广告话语权,将文化、消费和娱乐结合在一起,用品牌代言人把产品知识和个人成功结合在一起,并将情境消费演绎为必要的和适当的都市存在方式。除售出商品,创造无所不能的消费经济之外,麦迪逊大道的广告艺术还篡夺了传统上群体成员所扮演的社会化角色。无论是1920年麦迪逊大道的广告业刚刚兴起,还是近年来广告行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广告本身传递的意识形态注定成为都市文化的“篡改者”。

麦迪逊大道的广告在纽约都市文化中的地位。1.麦迪逊大道的广告文化属于纽约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把文化分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那么广告文化具有大众文化的特征,应属于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以大众为市场,以获取商业利润为主要目的,主要通过大众媒介为传播,具有商业性、消费性、无深度、可大量复制等特点,是一种商业化的消费型文化形态。”③在麦迪逊大道里“广告对有智之士呈现一个多少真实的通俗文化的想象,赚到了他的憎恨与中伤”④。成功的广告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文化水准不会升得太高或降得太低,通常都符合它所针对的人们的教育水平。麦迪逊大道的广告人敢在广告创意上突破传统,但是他不敢尝试可能将他与客户的市场切断关系的文化标准。2.麦迪逊大道的广告文化创造了纽约都市文化的不安定性。麦迪逊大道的广告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活跃于纽约都市,虽然大多数的广告必须保留它公众的文化标准,但是广告的商业目的是为了增加销售,因此必须创造都市文化中的不安定,或者营造一种文化认同来激活消费者的购买冲动。“在纽约人看来,或许广告应该为文化做点事,但是它并没有做,纽约广告业确实能做的就是对公众品位做小小的改变。”⑤“无病呻吟”或者是“自鸣得意”的广告语言构成纽约广告文化最主要的成分,同时成为都市消费话语的主导,引导着纽约的消费,也促成了纽约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麦迪逊大道里的广告大师们——用激情书写专业神话。1.广告大师们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美国个人主义特点。个人主义,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它深深根植于美国的社会历史之中。“个人主义价值观之所以称为美国文化的核心,包括一系列更为具体的内容。其中有自主动机、自主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层面。”⑥对于美国广告业标志性人物伯恩巴克、里索、霍普金斯、奥格威等广告大师而言,广告领域的独创性、自主性、专业性是他们毕生追求的理想。智威汤逊的创始人里索认为“广告不是马戏团中的插科打诨,也不是一种企业,而是这个行业中一种超然的力量以及一种可与法律或医学地位相提并论的专业。”纽约为广告公司提供了自由宽松的商业环境,麦迪逊广告人怀揣执著的广告信仰,为广告事业倾注热情。他们崇尚创意自由,乐意展现个人才华,用激情书写了一个又一个销售神话。美国广告行业在这批创意狂人的带领下逐步拨开云雾,成为拥有专门学科知识、规范的操作流程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主流行业。2.麦迪逊大道里注重实效的企业文化。“广告公司必须对广告主推销它服务的价值;媒体必须对广告公司与广告主两者推销它们身为信息传送者的潜力与效率。这个业界就其整体而言,是为了对消费大众推销货物而存在的。”⑦可见,广告公司的使命就是销售,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行业信仰正是纽约企业奉行实效主义的体现。为此,每一个广告公司都有自己达到目的的一套行事风格。例如扬·罗比凯提倡创作人员按照自己的思路创作,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智威汤逊喜欢运用个人和集体的经验解决客户的问题。麦肯·艾瑞克森公司着重于“动机广告”,进行全方位市场营销。李奥·贝纳公司相信“每种产品都存在其固有的吸引人之处,一旦找到了,它就是最吸引人、令人信服的广告素材”。BBDO则戏称“你可以识别奥美广告或达彼思广告,但是你认不出BBDO广告,我们从每家公司那里撺取长处。没有一种BBDO广告风格,对此我感到骄傲,这证明我们认真对待不同客户的问题”⑧。

麦迪逊广告与消费文化互为依存。广告是一种带有明确销售目的的传播方式。广告创意的内在动力就是用文化的力量引导消费。所以广告不但是在宣传一种商品,同时也是在兜售一种思想、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关于广告和消费文化的关系,从麦迪逊大道的发展中可以概括为:第一,麦迪逊大道的广告影响着纽约消费文化的变迁。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广告,纽约的消费潮流也就不会那么明显。麦迪逊大道的广告与纽约的消费文化有着一致的目标,即争取更多的受众成为它们的追随者。向每一个人宣传消费需求和消费回报是广告的使命,只有当消费潮流日趋明显,并形成主流文化的时候才能唤醒众多潜在消费者,并控制他们的消费行为,从而使他们对整个社会认识的方式、思维模式以及信仰都发生变化。麦迪逊大道的发展历史证明,广告文化可以改变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一旦广告文化被消费者接受,他们就会按照广告主的意愿来理解社会,广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生活观和大众信仰。例如,伯恩巴克的甲壳虫广告成功转变了纽约人的汽车消费观念,掀起了一场朴实无华的汽车消费风潮。第二,纽约都市的消费文化是麦迪逊大道广告赖以生存的土壤,消费文化既是社会成员的行动标杆,同时也是广告宣传的文化载体。只有在主张“观念消费”和“符号消费”的都市文化语境中,广告宣扬的概念才能被视作一种文化,并被大众当做参照系来指导消费行为。一旦广告中宣传的观念或符号被大众认可,观念和符号本身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溢价,例如品牌消费就是品牌标志成为文化代表所产生的聚众效应。因此,麦迪逊大道的广告和纽约消费文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注 释:

①乔治·J·兰克维奇[美]著,辛亨复译:《纽约简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②④⑦马丁·迈耶[美]著,刘会梁译:《麦迪逊大道——不可思议的美国广告业和广告人》,海南: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第354页,第12页。

③宋玉书、王纯菲:《广告文化学——广告与社会互动的文化阐释》,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⑤⑧威雅[美]著,夏慧言、马洪、张健青译:《颠覆广告——麦迪逊大道美国广告业发家的历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0页,第57~58页。

⑥莎姆瓦[美]等:《跨文化传播》,台湾:《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88~89页。

(作者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学2008级硕士生)

编校:赵 亮

发展都市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所谓都市农业,顾名思义是发生在都市的农业。其实都市农业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一些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已经成为现实。此次调研中信息化技术在都市农业中的应用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武汉市家事易公司利用新一代传感技术、物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蔬菜网上销售的新模式,推出了“电子菜箱”。所谓“电子菜箱”就是网上订菜,商家将菜送到订户楼下的智能生鲜柜里的便捷模式。这种直供模式立足于家庭生鲜农产品供应,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以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供应链,实现农产品产销直接对接,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质。由于减少了经营场所和经营环节的费用,网上菜价比超市至少便宜20%,赶上促销、团购等活动,价格还会更低。目前武汉市设立“电子菜箱”的小区突破600个,每天有5万多户家庭上网订购,服务区域基本覆盖武汉主城区的各大社区。“电子菜箱”不仅具有流通成本低、购物便利、减少城市垃圾等诸多优点,还凭借低廉的价格、放心的品质、方便的支付方式受到城市白领、家庭主妇甚至中老年人的青睐。

在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农业部门则从保障食品安全角度出发,创建了“小蚂蚁市民菜园”,实现“蔬菜产地可溯源”。即将互联网和郊区蔬菜种植结合起来,会员通过网络监测地里的蔬菜生长情况,从种植、采摘到配送均实现网络监测,工作人员定期送菜,确保市民吃到无公害、口感新鲜的本地蔬菜。此外,公司还将应季的蔬菜信息都上传到公司网站,市民可根据网上看到的蔬菜信息选择不同品种,网上订购,由公司配送。

发展都市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发展服务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成都市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目标定位,服务业发展卓有成效,但仍然存在明显差距。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成都市应充分抓住機遇,制定发展策略措施,奋力推进成都服务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机遇;策略措施

成都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时期,人均GDP已突破了9 000美元大关,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有序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推进服务业提速升级,力争用较短几年时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倍增,完善西部现代服务业基地的主体功能,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格局和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加快发展服务业,对于加快成都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实现城市长远发展战略构想意义重大。

一、成都市服务业发展主要成效

一段时期来,成都市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目标定位,抓住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机遇,以建立适应服务业倍增发展、高端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核心,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要素配置方式和产业培育政策为保障,以市场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合作为动力,努力构建成都服务高端发展格局,实现中西部第一、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建设目标,服务业发展卓有成效。

1.服务业总量增长较快,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十一五期间,成都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增长态势较为稳定,产业地位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强。2006—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2.9%,到2010年,成都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785.3亿元。2011年增加值上升到3 383.4亿元,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40.8%,占全市税收额的60%以上,占全市就业人数的近半数,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调整为4.8∶45.9∶49.3,全市服务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2.现代服务业增速高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软件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等高端服务业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都市逐渐形成了以楼宇化、园区化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已建成东区音乐公园一期、“红星路35号”园区、蓝顶艺术中心、天府软件园、数字娱乐软件园等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同时,近几年成都会展业年均增幅20%以上,会展业直接收入中西部第一,荣获中国最佳会展城市奖。

3.基本形成中心城区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全域成都服务业均衡发展良好格局。根据立城优城战略,成都市中心城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中调”战略,推进“北改”工程,奋力打造高端服务业发展先导区,服务业已占整个经济比重达到70%~80%,率先实现向服务经济结构转变。

全域成都形成“头雁高飞、中雁竞飞、尾雁快飞”三圈一体的发展格局。如二圈层的新都区,2011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4亿元,同比增长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90.8亿元,同比增长16.5%,增幅首次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商贸、物流、金融比重达60%以上,初步形成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三圈层的蒲江县立足“休闲、度假、养生、体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景区,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节庆生态示范基地”、“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

二、成都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差距

作为西部物流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成都不仅肩负着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同时也具备进一步融入全球城市网络的基础,具有向国际化城市发展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成都市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某些明显差距。

1.整体实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比重偏低,零售、餐饮、交通运输、仓储业等传统服务业继续占重要地位,金融、保险、信息、物流、创意、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旅游、文化、教育培训等民生性服务业现代化程度、附加值较低,难以满足新兴消费需求,总体实力相比北京、上海、广东及东部发达城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2.服务业增速有待加快。20世纪90年代成都服务业平均增速为14.8%,2001年以后平均增速滑落至11.9%,2011年同比增长12.4%,仍然低于总体经济年均增速,与第二产业年均增速相差7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增速名列第四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名列第八位。

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全国服务业一百强企业中,成都只有1家入围;全国物流一百强企业中,成都只有2家;全国连锁零售企业一百强中,成都只有4家;全国软件一百强企业中,成都没有1家入围。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支撑,既难以带动行业发展,也严重影响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4.高端服务人才相对短缺。成都以技术人才为主,经营管理高层次人才偏少,而且行业分布不平衡,文化、金融、商贸等行业的人才只占26.71%,成都市的物流业大专及以上人才比重不到25%,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不到15%。

5.功能和空间集聚度低,产业高端发展动力不足。由于我市空间聚集不够,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格局不但没有改善,而且还在不断强化,导致交通拥堵无法缓解、城市功能无法提升、运行效率降低。同时,商业地产开发模式落后,轨道经济不发达,城市综合体和楼宇经济发育不完善。2010年全市投资5亿元以上的281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只有16个项目承诺整体持有营运,仅占5.7%。

6.辐射带动力弱,国际化水平较低。成都服务业只占西部12省比重的12%,而北京服务业在华北地区比重为20%,上海服务业在华东地区比重占到30%。成都市目前服务业国际化承载能力较低,服务业高端功能发展不够,未能形成推进成都服务业国际化的有效支撑,与国际化城市以及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较,成都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三、成都服务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机遇一: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和技术变革迅速发展的大趋势。当前,成都国际化的一个最大机遇,就是我们正在经历全球最深刻、最大規模的产业转移浪潮。我们要坚持“双需驱动”、“两型增长”,抓住眼前的有利时机,争取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地把省外、国外的成套产业更多地转移到成都来,采取“拿来”和“移植”的办法快速做大我市的经济规模,大力发展“把企业引进来、把产品卖出去”的外向型经济,力争最大限度地吸收这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红利,力争成为这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城市之一 。

机遇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国务院《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提出成都继续推进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特色农业,提升交通、通信、金融、商贸物流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大都市。《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提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 2010年成都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服务业改革试点城市。国家服务业改革试点是国家为探索服务业发展有效途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机遇三: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总体战略目标和成都新的发展定位。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既需要良好的生态基础,也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就是要为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提供增长动能和产业支撑。并且,成都提出建设开放型的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新的定位,而国际化城市需要经济服务化,服务经济应成为主要经济增长点,这些均为成都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

四、推进成都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策略措施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与成都新的城市定位要求还有明显的差距,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情况下,成都市应充分抓住机遇,制定发展策略措施,奋力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1.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政策。着力抓住成都市作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有利时机,以建设全国服务业区域中心为目标,围绕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完善服务业的管理体制、发展机制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服务业产业规划落地机制;完善服务业要素保障体系;创新中心城区服务业结构调整战略推进机制;完善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加强服务业发展统筹推进力度。

2.推进服务业功能区建设和圈层服务业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全市确定的26个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和九大现代服务业战略性功能区的建设,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全域成都推进圈层服务业统筹发展。

3.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金融、物流、商务服务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积极推进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基地建设。

4.深度扶持民生性服务业。促进民生性服务业的全面性发展、专业化发展和全域性发展。

5.加强高端人才的培育与引进。一是引导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现代服务业学科专业建设,鼓励建立服务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境内外服务业培训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与我市合作开展人才培训;二是加强双语和多语高端人才引进,建立成都海外人才网,定期开展区域国际性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通过多渠道引进高层次服务业人才;三是对服务业企业引进国内外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高级营销人才实施财政奖励、安家和购房(购车)补贴、子女入学和出入境便利等政策;四是积极探索扩大投资技术移民和外籍高端专业人才工作签证就业试点,提升成都服务业人才国际化水平。

6.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和服务业重大项目。一是完善楼宇经济发展政策体系,理顺楼宇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二是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形态,规范发展轨道经济和城市综合体;三是强化招商引资,加快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

7.加快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一是抓住从沿海开放向内陆开放纵深发展机遇,把成都建成面向欧洲和中亚、南亚的航空枢纽、中国与南亚合作的“桥头堡”;二是围绕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引进国际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国际化人才;三是重视 “走出去”发展战略,支持优势企业到海外拓展市场、投资创业、承接工程,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资源配置能力的跨国公司,提升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 王晓燕]

上一篇:大学生犯罪社会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力营销对策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