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中护理管理论文范文

2023-10-10

精细化管理中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患在开展冠脉介入手术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作用。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手术治疗病患为研究主体,2020年3月研究开始,并于2021年3月完成。依据随机抽签法将所有病患划分成(41例)的常规组以及(41例)的实验组,予以常规组病患基础护理干预,予以实验组病患基础护理以及护理安全管理。对比每组病患并发症;干预前以及干预后1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得分。结果 实验组与常规组病患并发症总出现率分别是4.88%、29.27%(P<0.05)。干预后1天实验组病患VAS得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病患在开展冠脉介入手术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安全管理,能够减少并发症,改善疼痛感,发挥一定干预效果。

关键词:并发症;冠脉介入手术;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安全管理;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阻塞,心脏肌肉因缺血而发生坏死,导致心脏功能损伤的一种急性病症,可对病患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当前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多采用冠脉介入手术治疗,手术后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患冠状动脉缺血情况,进而缓解其临床表现。但是因疾病病情复杂,同时冠脉介入治疗会对病患机体造成一定刺激,导致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血栓、尿潴留等并发症,对术后机体康复产生不利影响。伴随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发现开展安全管理能够减少并发症,提升安全性[1]。但目前临床在该方面还未能形成统一规范,仍需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本文对实验组病患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现对研究相关内容作出以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开展冠脉介入手术治疗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患为研究主体,治疗时间开始于2020年3月,结束于2021年3月,依据随机抽签法将所有病患划分成(41例)的常规组以及(41例)的实验组。常规组与实验组中,女性病患例数依次是18例、17例,男性病患例数依次是23例、24例;年龄平均值依次是59.05±5.26岁、59.13±5.32岁;病变部位例数分别数前壁5例、6例,前间壁10例、9例,下后壁7例、8例,下壁19例、18例。将全部一般资料录入在统计学软件内并开展计算,P>0.05表明能够以该种分组方式继续开展研究。纳入标准:(1)全部病患在开展临床检查后均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2];(2)所有病患均存在冠脉介入治疗适应症;(3)病患及其家属知情同意,自愿签署医疗文书。排除标准:(1)机体凝血功能存在严重异常情况者;(2)伴有严重感染情况者[3];(3)机体肝肾功能存在明显障碍者;(4)依从性差,不愿意配合研究者;(5)病患存在精神功能异常情况,正常言语无法顺利沟通。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专家在审核研究内容后表示准许通过。

1.2研究方法

予以常规组病患基础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手术前为病患讲解冠脉介入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和注意内容,提升其对治疗方式的认知程度,引导病患熟悉医院环境,缓解陌生环境给其造成的紧张感,同时告知其配合治疗的重要性,提升其依从性;手术后严密监测病患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及时询问其有无气促、胸闷以及胸痛等不适表现,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处理等。予以实验组病患基础护理以及护理安全管理,其中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包含:(1)手术前,护理人员为病患和家属全面介绍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针对其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有效解答,协助其正确认知疾病和治疗措施,树立治疗信心。告知其在手术后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促使其提前了解,形成心理认知,防止在术后发生并发症时出现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2)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积极配合手术医师,严密观察病患有无早搏以及心动过缓等情况发生,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遵医嘱进行干预。大部分冠脉介入手术病患未采取全身麻醉方式,因此在手术期间护理人员还需主动同病患沟通,及时询问其感受,针对存在负性情绪者,可通过鼓励以及安抚,予以其心理支持。(3)手术后,针对常见并发症实施安全管理,①心律失常,手术后予以病患持续心电监护,了解其有无早搏、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等情况发生,定期询问病患有无冷汗、胸闷以及心慌等症状。当发生上述情况时,需立即告知医师进行处理。②血压异常,手术后病患容易发生血压异常情况,护理人员需定期监测血压水平,告知病患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障充足睡眠。针对血压水平显著异常者,可遵医嘱指导病患进行药物干预。③疼痛,护理人员定期对病患进行疼痛评估,询问其疼痛感受,针对疼痛较轻且能够良好耐受的病患,可指导其通过阅读书籍、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对于有剧烈疼痛或是耐受性较差的病患,可遵医嘱予以镇痛药物干预。④尿潴留,告知病患和家属开展膀胱按摩,刺激排尿反射,另外告知病患开展肛门收缩、阴道收缩以及尿道收缩训练,增强盆底肌功能。收缩10秒后嘱病患将大腿、臀部和腹部肌肉放松10秒,持续15分钟至30分钟。⑤血栓以及出血,告知病患和家属手术侧肢体按摩方式,严密观测皮肤温度和颜色等,了解穿刺部位有无瘀斑或活动性出血情况发生。若足背动脉搏动相较于手术前下降减弱,考虑为股动脉血栓,及时开展相应干预措施。

1.3观察项目

(1)对比每组病患并发症出现情况。主要包含心律失常、血压异常、尿潴留以及出血和血栓。(2)对比干预前以及干预后1天每组病患疼痛得分情况。选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开展判断,最终得分同病患疼痛感呈正比。

1.4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数据均使用SPSS22.0软件开展计算,其中计量资料采用()的形式表达,实施t检测;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达,实施 X2检测,当检测結果显示 P<0.05时,表明数据存在研究价值。

2研究结果

2.1对比每组病患并发症出现情况

常规组病患并发症总出现率高于实验组(P<0.05)。见下表1:

2.2对比干预前以及干预后1天每组病患VAS得分情况

干预后1天常规组病患VAS得分高于实验组(P<0.05)。见下表2:

3讨论

冠脉介入治疗对病患机体损伤较小,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促进术后机体恢复,是当前临床干预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式。但是其毕竟为有创治疗方式,在治疗期间会使病患出现不同程度应激反应,因此在手术后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对疾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故而,对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并发症进行有效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安全管理将危机管理作为核心理念,并在其中融合预防管理有关措施,对于风险事件实施全面管理,进而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率,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5]。本次研究中,在并發症方面,实验组相较于常规组低;在手术后1天VAS得分方面,实验组相较于常规组低。分析结果可知,冠脉介入手术治疗后并发症属于风险事件,同时也是开展护理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目标,护理人员在围手术期,针对常见并发症实施预防管理,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6]。该种管理形式具有针对性以及预见性特点,能够增强并发症专科护理。另外,从病情、临床表现和生命体征等方面实施全面、强化观察,有利于及时发现并发症前兆,进而及时开展预防措施,获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综上,对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患实施护理安全管理,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缓解疼痛感,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静,周云英.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护理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21,30(2):196-200.

[2]左柳,林素清,朱秀娴.安全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2):135-136.

[3]贾少英.精细化管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手术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0,27(6):701-704.

[4]李雪,钱锐.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3):156-158.

[5]曹莹.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观察[J].甘肃科技,2021,37(8):139-141.

[6]杨昊,康琪,林琪敏.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9):47-48.

精细化管理中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分析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患者中的使用特征和临床护理措施,探讨管理对策。

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和保护性约束的120例精神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接受保护性约束患者的年龄、诊断情况、接受保护性约束的原因、持续时段、部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天数等信息。结果:120例患者中,114例(95.0%)使用保护性约束,其中102例(89.47%)为首次住院约束;46例(40.35%)为入院当天约束;42例(36.84%)为入院前7 d约束;26例(22.81%)入院7 d后约束。保护性约束持续时间段平均为6.2 h,其中日间约束持续时间段平均为3.69 h,夜间约束持续时间段平均为9.83 h。33例患者夜间约束持续时间>10 h,占约束总例数28.95%。约束原因包括:损物、伤人43例,治疗不配合21例,行为乱38例,意识障碍12例。约束工具为约束带,约束方式主要为床上肢体功能位的约束。结论:保护性约束的使用率仍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保护性约束的管理重点在于规范其使用流程,进一步控制使用率。护理人员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明确掌握使用指征,提高使用技能,通过对流程和使用工具的改善来保证患者的安全,并提高舒适度。

【关键词】 保护性约束; 精神科; 使用特征; 护理

【Key words】 Protection constraints; Psychiatric; Usage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Rongjun Hospital of Heze City,Heze 274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7.019

保护性约束狭义是指躯体约束,广义则包括心理、药物和躯体等约束。2002年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定义约束的规范主要是身体约束,指通过使用任何物理方法来限制患者活动躯体、移动以及正常运动自由。精神科患者会出现兴奋、躁动、伤人、损物、自伤或自杀等行为,在精神科患者的护理中,为了防范意外事故发生需要经常采用保护性约束[1-3]。精神科患者保护性约束的实质就是利用约束工具对患者进行身体约束,避免患者和周围的人和环境受到损害,但并不是简单的捆绑技术,需要专业人员通过特殊的护理操作技术来进行[4-5]。精神科患者接受保护性约束对于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确保治疗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针对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患者中的使用特征和护理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和保护性约束的120例精神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6例,女34例,年龄17~66岁,平均(39.83±5.71)岁。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52例,躁狂症19例,分裂样精神病22例,抑郁症12例,酒精致精神障碍7例,癫痫致精神障碍5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3例。

1.2 方法

1.2.1 保护性约束措施 可采用护垫式、锁式等约束带、保护衣、约束背心等将患者的手腕和踝、肩、膝等部位进行约束后固定在病床或椅子上,限制其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老年患者使用的床栏也可作为约束保护方法。注意需在使用部位放置垫子,固定松紧要适宜,对固定部位及时观察血运情况,避免过紧影响循环,每隔2 h放松一次。

1.2.2 分析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接受保护性约束的患者的年龄、诊断情况、接受保护性约束的原因、持续时段、部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天数等信息。

2 结果

2.1 保护性约束使用率情况 120例患者中114例(95.0%)使用保护性约束,其中102例(89.47%)为首次住院约束;46例(40.35%)为入院当天约束;42例(36.84%)为入院前7 d约束;26例(22.81%)入院7 d后约束。结果提示,精神科患者保护性约束的使用率较高,患者的依从性差,而且在精神疾病活跃期时保护性约束的使用率偏高。

2.2 保护性约束患者疾病特征 114例接受保护性约束的患者中,精神分裂症48例,躁狂症19例,分裂样精神病20例,抑郁症12例,酒精致精神障碍7例,癫痫致精神障碍5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3例。

2.3 保护性约束时间指征 保护性约束持续时间段平均为6.2 h,其中日间约束持续时间段平均为3.69 h,夜间约束持续时间段平均为9.83 h。33例患者夜间约束持续时间>10 h,占约束总例数28.95%,结果提示夜间约束具有预防性保护的性质。

2.4 保护性约束原因和情况 约束原因包括:损物、伤人43例,治疗不配合21例,行为乱38例,意识障碍12例。约束工具为棉布约束带,约束方式主要为床上肢体功能位的约束,约束部位主要为上肢腕关节和下肢踝关节。保护性约束使用的告知方式主要为口头方式,在紧急情况结束后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待患者症状缓解后及时解除,并进行效果评价。采用保护性约束期间护理人员能够定时对患者肢体活动情况、肢体血液循环情况以及约束带松紧情况登记进行观察,并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2.5 并发症情况 114例接受保护性约束患者中6例发生上肢末端水肿,2例发生右上肢骨折。

3 讨论

精神科患者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会发生损物、伤人、自伤、自杀、治疗不配合等行为,因此需要使通过保护性约束来对患者身体进行约束,保护患者、周围人员以及环境等免受损害。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一项特殊的护理操作,并不是简单的捆绑,具有一定的医疗风险。保护性约束对于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确保治疗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价值,虽然是一种直接且简单的干预措施,但涉及到患者的生理、心理以及法律和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又有一定的复杂性。

在国内,保护性约束的工具主要为传统的棉质约束带,制作简单,但效果较差。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为了提高约束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为了保证患者的舒适度需要对约束带不断进行改进。目前,国内改良的约束带主要包括手腕一体保护性约束带、三件式约束用具以及新型肩胸约束带3种,其他还包括有约束手套、约束椅、约束衣裤、约束大单等[6-7]。香港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德国磁扣式约束工具,具有科学、实用、效果好、舒适等特点。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单独或者联合使用不同的约束工具,主要是以肢体约束为主,肩部和四肢约束共用[8-9]。本研究结果显示120例患者中114例(95.0%)使用保护性约束,其中102例(89.47%)为首次住院约束,46例(40.35%)为入院当天约束,42例(36.84%)为入院前7 d约束,26例(22.81%)入院7 d后约束。结果提示,精神科患者保护性约束的使用率较高,患者的依从性差,而且在精神疾病活跃期时保护性约束的使用率偏高。114例接受保护性约束的患者中,精神分裂症48例,躁狂症19例,分裂样精神病20例,抑郁症12例,酒精致精神障碍7例,癫痫致精神障碍5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3例。保护性约束持续时间段平均为6.2 h,其中日间约束持续时间段平均为3.69 h,夜间约束持续时间段平均为9.83 h,33例患者夜间约束持续时间>10 h,占约束总例数28.95%。结果提示夜间约束具有预防性保护的性质。约束原因包括:损物、伤人43例,治疗不配合21例,行为乱38例,意识障碍12例。约束工具为棉布约束带,约束方式主要为床上肢体功能位的约束,约束部位主要为上肢腕关节和下肢踝关节。保护性约束使用的告知方式主要为口头方式,在紧急情况结束后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待患者症状缓解后及时解除,并进行效果评价。采用保护性约束期间护理人员能够定时对患者肢体活动情况、肢体血液循环情况以及约束带松紧情况登记进行观察,并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114例接受保护性约束患者中6例发生上肢末端水肿,2例发生右上肢骨折。

神经科患者使用保护性约束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按照一定的医疗护理程序进行,不能滥用[10]。《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中规定:因为防止意外以及医疗需要对住院治疗的精神患者应用暂时性保护性安全措施的,必须由精神科执业医师决定,并在病程记录内进行记载并说明理由,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时解除。情况紧急时,护理人员可先采取约束措施,结束后及时通知医生开具医嘱,护理人员不能擅自解除约束,需要通过精神科医生的同意方可进行。精神科患者也具有知情权,因此在采取保护性措施前或结束后要及时和患者家属做好沟通工作,取得患者同意并签字[11-13]。

精神科患者保护性约束的护理内容包括:(1)观察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约束部位的皮肤颜色、温度、血液循环情况以及保护带的松紧程度等。在患者入睡或安静时根据医嘱适当松解保护带,可以只保留必要约束部位的约束,在医生允许以及不影响治疗情况下,可经常改变患者的约束姿势。指派专人对患者进行看护,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定时对约束带进行松解,对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要定时按摩受压部位或帮助患者翻身等。保持床铺的干净、整洁和舒适,观察患者皮肤是否有擦伤、受压等,严禁动作粗暴损伤患者皮肤,预防褥疮发生;(2)保证食物与水分的摄入: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在专人的监督下,根据患者的情况进食,尽量使患者处于坐位,情况有所缓解的患者可以松解保护带使其自主进食,被动进食患者则应小口喂食,防止噎食,同时通过语言对患者进行劝说和鼓励,保证患者配合进食。对于劝说无用的患者,则根据医嘱急性处理。水分摄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摄入量保证在2500 mL/d左右,对于身体消耗大、兴奋躁动的患者要及时补充水分[14];(3)沟通与交流:护理人员在患者被约束期间对患者的思维、语言等情况进行观察,通过语言加强沟通,了解患者对周围食物的感知情况,了解其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是否有所减轻,了解其敌视程度是否减弱等,并及时反馈给医生,帮助判断是否结束约束。护理人员在和患者交流时要注意使用安慰性、礼貌性和鼓励性的语言,通过一些沟通技巧来确保患者的配合,取得信任,禁止和患者争论。在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以及情绪平静后,通过加强和患者的沟通,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正视疾病;(4)用药护理:对于需要治疗和服药的采取保护性约束的患者要通过耐心地及时取得信任和配合。服药时行坐位,若药量较大,则可以分多次少量服用,防止发生误吸、呛咳等,服药后通过检查防止患者藏药,在患者拒绝治疗和服用药物时,医生和护理人员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服药后,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于无法主诉的患者要密切加强监测生命体征,及时与医生交流沟通[15];(5)生活护理: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的目的在于促进患者的舒适感。生活护理的重点在于口腔护理,其次因为患者长时间缺乏活动,很容易发生尿潴留和便秘,此时应该密切记录患者的排便情况,尤其是对于无法交流的患者,通过有效的措施,防止并发症发生。对于饮食差、约束时间长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做到多交流、全程陪伴,初次起床时动作缓慢,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和跌倒。保护带使用时要做好观察记录和交接的工作,防止其成为患者伤人、自伤或自杀的工具。患者在约束时应该处于隔离室,并充分做好营养、水分等的供给和相关护理工作,并防止其对他人造成伤害[16]。

综上所述,保护性约束作为一种特殊的护理方式在精神科室中的使用非常普遍,使用率很高。保护性约束科学有效实施能够帮助治疗顺利进行,提高护理的质量,在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周围人员和环境的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能够对患者的精神症状有所控制,帮助患者接受各种治疗手段以及治疗后康复。在保护性约束实施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通过耐心的沟通了解患者的情况,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提高舒适度,防止发生意外和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1]苏桂梅,李建忠,李永超.精神科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探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28(6):703-704.

[2] Demir A.Nurses use of physical restraints in four Turkish hospitals[J].Nurs Scholarsh,2007,39(1):38-45.

[3] Park M,Tang J.Changing the practice of physical restraint use in acute care[J]. J Gerontol Nurs,2007,33(2):9-16.

[4]刘杰,侯安营,田梅,等.港冀精神科防暴约束用具约束效果的对照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1,11(3):317-320.

[5]崔海华,李占敏,蔵志坤,等.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致意外事件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0,17(5A):63-64.

[6]周晶,陈麒羽,马晶,等.手腕一体保护性约束带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1,26(14):7.

[7]龚蔚,杨亚平,陈宇革,等.新型肩胸约束带的制作及使用[J].护理研究,2012,26(3A):671.

[8]陈旭红.人性化服务对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影响的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21(6):151-152.

[9]胡筱峰,顾康莹,席金荣.精神科病房强制性护理干预潜在的法律问题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2):67-69.

[10] Riley D,Meehan C,Whitsington R.Patient restraint positions in apsychiatric inpatient service[J].Nursing Times,2006,102(3):42-45.

[11] Bray K,Hill K,Robson W,et al.British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nurses 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use of restraint in adult critical care units[J].Nurs Crit Care,2004,9(5):199-212.

[12] Jonikas J A,Cook J A, Rosen C.Brief reports:a program to reduce use of physical restraint in psychiatric inpatient facilities[J].Psychiatric Serv,2004,55(7):818-820.

[13] Bredthauer D,Becker C,Eichner B,et al.Factors relating to the use of physical restraints in psychogeriatric care:a paradigm for elder abuse[J].Gerontol Geriatr,2005,38(1):10-18.

[14]王晓娥,郁京萍,文金宁,等.精神科实施保护性约束的精细化管理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13,2(9):2760-2762.

[15]贺金花.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保护性约束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5):63-64.

[16] 艾伯,王彩霞,柴森,等.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保护性约束存在的缺陷及对策[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2):41-44.

(收稿日期:2015-11-02) (本文编辑:王宇)

精细化管理中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精细化操作是精细化管理的显著特征,以利益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设计工作标准和管理规范。管理人员应将精细化管理运用和延伸到财务管理、产品生产、人才管理和培育的各个方面。根据企业的创新发展诉求,秉承降本增效、以人为本、目标导向行为的三个基本原则,生成清晰的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企业管理;运用

引言

商品流通的无序竞争、内部竞争和发展的内卷化,都会给企业的价值创造和增值产生掣肘。管理人员既要在宏观上把握好时代脉搏,领导企业在正确的道路上实现智慧和时代化转型,还需从微观视角出发,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即通过合理运用精细化管理,对企业的管理成本进行科学控制,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以此构建一个现代、开放、健康、和谐的管理环境。

一、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运用的主要思路

(一)精准定位组织决策,建立健全企业管理机制

管理人员需在产品研发和生产、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核心业务上做好机制建设和完善,根据工作内容和岗位责任,分别制定科学的管理规范、制度、标准和考核制度。构建完善和科学的企业管理机制,在各个层面都能实现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必须依托夯实的管理基础。因此,企業必须根据整个营商环境,以及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精准定位组织决策,在管理实践中有目标和有方法的运用精细化管理。

(二)根据企业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

管理的根本是对人性的再认识,需利用合适的管理方法,对人的意识形态和工作行为进行正引导。企业实践管理中运用精细化管理时,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定位,制定多样化的管理方法。以此为承载体,更加具体和多渠道的使用精细化管理。例如,企业可利用高薪激发人才的自我驱动,设计儒家式的管理方法,将最优质的人才放置在合适的岗位上。或者,管理者可借鉴法法思想,制定法家式的管理方法,在各个工作流程和环节中,严格的运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即纪律严明、奖罚分明的推进各项管理工作,在运用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整个过程中,做好制度建设和实施,规范化和精细化的开展经营和管理活动。

二、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运用的有效建议

(一)发挥技术要素驱动作用,构建智慧化的管理平台

互联网时代下,企业主动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还需最大可能的发挥技术要素的驱动作用。建议企业将精细化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融合,构建智慧化的管理系统和平台。一方面,利用现代化的操作平台,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实现无纸化和虚拟化的办公。另一方面,在定岗定责、制度建设、策略实施等方面,应发挥精细化管理的作用。在人力管理、产品生产、技术集成创新、财务审核等工作内容上都需细化处理,基于现代化的管理平台,模块化和精细化的推进和落实各项工作。依托网络空间和传统工作场景,双渠道和多方法的使用精细化管理。企业应根据战略需求和市场背景,设计具备灵活性和与时性的新型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运用,不应墨守成规,过度强调精和细,还需对市场环境及时作出反应和反馈,灵活的进行精细化管理。

(二)激发职工的自我驱动力,实现所有人员深度参与目标成本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应用,需能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企业应组织和鼓励所有人员深度参与到目标成本管理中,保证各个部门都能有效的控制管理成本。管理层和决策层,需在绩效考核体系设计、薪酬待遇决策方面,科学的融入精细化管理。根据企业的经营范畴和竞争优势,制定的科学的薪酬制度,并生成合理的制度落实监管机制,最终实现多劳多得,不劳淘汰的管理目标。管理人员需将职工的利益获得与组织的成本控制进行科学的融合,促使员工自觉的节省办公资源,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和价值。只有充分激发员工工作的自我驱动力,才能在各个岗位和管理阶段发挥精细化管理的作用和价值,对管理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同时,能全面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和效率。

(三)深度推进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注重在管理细节中凸显精细化管理优势

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主要驱动力,必须对各个岗位的员工进行合理的差异化对待。利用精细化管理,对工作内容和岗位细化,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与岗,以保证更加清晰和明确的给予奖励和惩罚。企业应深度推进以人为本理念,并与精细化管理模式进行合理对接,在具体的工作细节中凸显精细化管理的优势。管理人员需对技术岗、行政岗、服务岗等分别制定科学的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在推进具体的经营和投资项目的过程中,需生成多样化的工作标准和流程。如针对技术岗的管理,不应过多纠结在考勤管理,应以职工的实际的技术创新贡献为标准进行工作质量评价。而对于行政岗和服务岗的管理,企业必须细化工作内容,生成统一的服务标准和工作时段,以保证充分发挥岗位职能优势和价值。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必须区别岗位与人员的差异化特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进行精致和细化管理。不建议采用统一标准和“一刀切”,应根据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策略和各部门的作用发挥,合理的使用精细化管理。

结语

总之,现代管理语境下,精细化管理的运用必体现现实性和时代性。企业应对内部员工的行为特征和需求建立正确的认识,以此科学的对制度进行细致化和人性化的创新。管理人员需根据内部控制机制和管理环境的特色,在各项工作内容和环节中合理融入精细化管理模式。最终,应最大程度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的参与到企业改革中。企业应在各个方面体现以人为本,在精准化控制企业管理成本时,应对员工进行合理和正确的奖励和惩罚。

参考文献:

[1]路坤锋.构建“班组建设精细化流程管理体系”确保班务任务“双闭环”[J].班组天地,2020(12):26-27.

[2]郭永举. 精细化管理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2020.

作者简介:张东一,1990年08月10日,男,回族,山东济宁人,研究生学历,职称:初级工程师,毕业于菲律宾黎刹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精细化管理中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开发人力资源的首要工作就是做好员工培训工作。培训是组织员工进行知识、技能、理念等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以提升员工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不同行业在培训中的特点各有不同,本文对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石油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反思进行探讨。

关键词:石油企业 员工 培训 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企业发展竞争需要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员工,员工是决定企业发展竞争的关键因素。“人才兴,企业兴”,只有加大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持。

石油是关系民生的重要能源,石油企业的工作对象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同时也是一个多工种、多专业、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从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状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形式化,缺乏科学长远的培训规划

领导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缺乏足够的资金、制度保障。石油企业培训规划缺乏长远性和科学性;培训目标没有切实从企业需求、员工个人需求出发;培训内容选择不当,与市场、社会情况存在脱节,未能吸引学员;培训过程中缺乏精细化管理,学员压力不大,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不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培训后未及时跟进学员,没将培训与学员后期的薪酬、提职等待遇相联系,没到应有的激励作用。企业培训的形式化,造成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2.员工来源多样,队伍稳定性不高

石油企业点多、面广、线长及多工种的特点,导致企业员工来源多样,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思想差异较大,员工素质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不强。企业不易掌控员工的思想,造成员工培训后流动性较大,忠诚度不高。

3.员工的培训时间没有保证

石油作为基础能源的特性,决定了它在生产上的不间断性。即使在周末和节假日都要保证正常的生产和销售。员工休假大部分都是通过倒班制实现的。石油企业的工作岗位上不能没有人,参加培训的石油员工只能利用轮休的时间进行学习。因为培训在学时上没有保证,很多石油企业对培训的时间进行压缩,从而导致培训质量不高。

二、深化石油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反思及应对策略

1.完善培训管理体系,实施精细化管理

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企业发展的基石,而培训是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石油企业要把培训工作置于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制定员工培训战略纲要,把培训工作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形成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的氛围。同时改进员工培训方式,把企业发展与员工职业规划相结合,为企业培训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支持,不仅要有充足的资金、人力保障,更要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

同时,石油企业要对培训全程实施科学的精细化管理。以企业战略规划和需求为前提,结合员工实际情况,制定企业长期培训计划,并将计划落到实处;培训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出发点,学以致用;培训方式避免枯燥乏味,提倡互动式交流,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训对象坚持优秀人员优先培养、骨干人员重点培养、紧缺人员抓紧培养的原则;培训过程要强化精细化管理,避免学员应付差事,提高培训效果;培训后要跟踪学员工作情况,并实施挂钩机制,实现培训与使用、待遇相对接,实施“不培训不上岗,不培训不提拔”的政策,将培训作为员工的一种福利和奖励,优先对培训学员进行涨薪、晋升等。

2.规范人员招聘,加强主人翁责任感培训

石油企业要规范人员招聘,把好进人关,通过外部招聘为企业补充新鲜血液。严格按照职位要求进行招聘,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减少人情关系的干扰,将优秀人才招聘进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培训内容除了岗位技能操作外,更应增加企业文化和职业修养的内容,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归属感。责任心是团队精神的核心,归属感是融入集体的基础。让员工明白责任等于机会,承担责任才会被欣赏重用,对企业负责就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此外,要做好企业软环境,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加其工作成就感,以主人翁的态度和企业共同发展,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3.开拓培训方式,增强自主学习

石油企业培训中的突出问题就是生产与培训在时间上的冲突,企业在培训中应增强灵活性,根据企业发展和员工实际情况,培训时间长、中、短相结合,采取脱产培训、在岗培训、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有的放矢的做好员工培训工作。培训中增加多媒体自学内容,企业充分相信员工的自学能力以及求知欲望,引导员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鼓励员工参加成人函授、自学考试。同时在公司内网开辟培训课堂,将培训课件放到网上并及时更新,让员工利用空闲时间自主学习。为员工的学习创造丰富培训资料和教材,激励员工不断学习,补充新知识。

今天的人才就是明天的生产力,今天的培训决定着明天的企业发展。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源动力。“思路决定出路,想法决定做法”。石油企业要重视员工培训,克服企业培训工作中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加强员工工作技能和职业修养的培训。为企业打造出一支能力超强,道德高尚,忠诚可靠的队伍,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楠.加强企业员工培训是提高企业素质的关键[J].辽宁经济,2008,9(22):157-158.

[2]白刃.石油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构建[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0(21):44-46.

[3]朱小霞.石油高级技术工人培训模式探讨[J].石油教育, 2009,8(15):201-202.

[4]涂百川.提升石油企业员工培训效果的途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0,6(12):178-179 .

精细化管理中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讨论胸外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中在胸外科进行治疗的患者120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分为常规组以及风险组。对两组患者的满意率,护理质量,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风险组的患者满意率优于常规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组的护理质量优于常规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组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常规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外科的患者使用风险护理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率,生活质量以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胸外科;风险管理;应用效果

风险管理是一种如何将项目或者企业在有风险的环境中使风险降到最低的管理方法[1]。在胸部外科的护理中存在一些风险,使用风险管理,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的识别,评价,处理的能力,降低护理中不安全事件的发生[2]。本文中选取我院中在胸外科进行治疗的患者120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分为常规组以及风险组。对两组患者的满意率,护理质量,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具体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中在胸外科进行治疗的患者120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分为常规组以及风险组。对两组患者的满意率,护理质量,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病例均选自2014年6月到2016年6月期间。其中,风险组中有28例女性患者,有32例男性患者,最小的年龄有26岁,最大的年龄有77岁,平均年龄为(61.4±6.8)岁。常规组中有27例女性患者,有33例男性患者,最小的年龄有25岁,最大的年龄有76岁,平均年龄为(62.1±8.1)岁。

1.2方法 在胸外科护理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意外拔管,跌倒坠床,压疮等。另外,由于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不良导致患者无法充分的配合影响治疗的效果。由于护理人员的人数较少,工作量较大,没有办法达到细致的护理,从而无法完成预测的护理。在常规组中使用常规管理。在风险组中使用风险管理措施。(1)胸外科是风险较高的科室,在胸外科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使护理工作可以有法可依。管理人员需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发现新的安全隐患,从而实行风险管理。(2)对护理人员实行风险知识的培训,增加对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了解在护理工作中的风险,以及可能会面对的新的风险。(3)对护理人员实行定期的操作技能以及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并及时学习新技术以及新仪器的使用。(4)增加对护理工作的质量管理,不定期的对护理的情况进行管理,对护理的各个环节的风险以及质量进行评估。

1.3观察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满意率,生活质量以及护理质量的情况。满意率的评分,制作调查问卷,通过医疗环境,医疗的设施,医疗服务,等待的时间等方面评价,共100分,超过80分为非常满意,60分到80分为满意,小于60分为不满意。护理质量的评分,自行制作调查问卷,通过操作技术熟练性,服务态度,沟通能力,病例书写规范程度等方面进行评分。每一项为100分,得到的评分越高表示护理的质量越好。生活质量的评分,自行制作调查问卷,从身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等实行评分。每一项为100分,得到的评分越高表示生活的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设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的护理质量的情况 护理质量分为服务态度,操作技术熟练性,沟通能力,病理书写规范程度等。风险组的服务态度优于常规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组的操作技术熟练性优于常规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组的沟通能力优于常规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组的病理书写规范程度优于常规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两组的生活质量的情况 生活质量分为社会功能,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风险组的患者的社会功能优于常规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组的患者的身体功能优于常规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组的患者的角色功能优于常规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组的患者的情绪功能优于常规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2.3两组的患者满意率的情况 风险组的患者满意率优于常规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3 讨论

风险管理是一种降低临床护理风险的管理方法。胸外科是高风险的科室,主要有食管恶性肿瘤,肺癌,贲门恶性肿瘤等患者,在手术中出现较大的创伤,在护理中很容易出现不安全事件,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在临床上使用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识别不安全因素,评价不安全因素,处理不安全因素的能力,从而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4]。完善胸外科护理的制度,使护理工作可以有法可依。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以及法律意识[5]。对护理人员实行操作技能以及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管理人员不定期对护理的各个方面的风险以及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管理人员需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发现新的安全隐患,保证患者的治疗的安全。本文中选取我院中在胸外科进行治疗的患者120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分为常规组以及风险组。对两组患者的满意率,护理质量,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风险组的患者满意率优于常规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组的护理质量优于常规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组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常规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崔宁华等[7]研究的胸外科护理管理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实践解读的研究结果与本文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本文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综上,对胸外科的患者使用风险护理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率,生活质量以及护理质量,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世杰,王群,张瑞荣等.风险管理在胸外科护理管理中的运用与效果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1):231-232.

[2] 谢英莉.风险管理在胸外科护理管理中的运用与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3):160-162.

[3] 曾利君.護理风险管理在胸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2):176-177.

[4] 李冬菊,周艳红,徐丽芳等.风险管理在高龄胸外科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5):2907-2909.

[5] 宁丽.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3):221-222.

[6] 朱晓敏,黄瑾,归燕华等.风险管理在胸外科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3):98-99,100.

[7] 崔宁华.胸外科护理管理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实践解读[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5):182-184.

精细化管理中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目的:研究分层次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方法:选取本院的44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各22名,甲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进行护理管理,乙组采用分层次管理法实施护理管理,之后将两组护理人员管理前后的工作积极性自評、他评结果、操作评分、患者与医生满意度、理论知识评分及护理人员自身的工作成就进行统计与比较。

结果:乙组的工作积极性自评、他评结果均好于甲组,理论知识评分、操作评分高于甲组,医生与患者满意度也高于甲组,护理人员工作成就由于甲组。

结论:分层次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应受到足够重视并积极考虑下一步推广。

关键词:分层次管理护理管理应用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护理管理是系统地利用护理管理人员的潜能,并系统地安排及应用其他人员、设备、环境,来提高病患的健康水平的过程。护理管理是护理质量最基本的保障,怎样做好护理管理工作,是每个护理管理者不断思考的问题。本文作者对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的44名护理人员做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甲组与乙组各22名。

1.2方法。甲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进行护理管理,护士长在进行工作分配时,充分考虑每位护士的能力及特点、经验等。根据综合情况调整班次,制定各级护士应当遵守的职责,并严格按照规定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

1.3观察指标与评判标准。①工作积极性的自评、他评。两组护理人员此项内容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所用问卷由相关专家审议制作而成,可信度高。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有效回收率100%,问卷均分等级设置,有非常积极、一般、较差三个层次。②操作评分及理论知识评分。由医院里的资深护理人员与护理部对两组护理人员的操作评分及理论知识评分进行综合评定,其中操作评分由多名考官进行综合评定。操作评分以及理论知识评分全部采用百分制,其中设定60分及格、85分以上为优秀。③护理人员工作成就感及患者与医生满意度。患者与医生满意度设定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层级,并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护理人员工作成就感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设置较强、一般及较低三个层级。

1.4数据处理。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文中数据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与t检验分别处理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表1为两组护理人员管理前后的工作积极性自评与他评结果比较。

2.2表2为两组护理人员管理前后的操作评分与理论知识评分结果比较。

2.3表3为两组护理人员管理前后工作成就感及患者与医生满意度结果比较。

上一篇:次债危机与资产证券化论文范文下一篇: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