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理念发展物流产业论文范文

2023-11-11

物流理念发展物流产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发展壮大,物流产业集聚作为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的有效手段逐渐在各地推广,文章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选取区位熵系数作为集聚度评价指标,对四川省内各市(州)物流产业集聚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四川省在物流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四川省;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Key words: Sichuan province; logistics industry; agglomeration; research

0 引 言

经过近二十年的长足发展,我国物流业在量和质方面得到了飞跃式提升,其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过程中的先导性和支撑性作用已显露无遗。正因为如此,政府持续推动物流产业的深入发展,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针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明确了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进一步强化了九大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出台《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作了非常明确和务实的规划,要求物流产业的发展要适应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运用供应链管理思维,与制造业、电子商务业等其他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各地政府、行业企业积极落实物流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物流产业的集聚发展,在近几年国民经济“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中物流产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物流成本同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然明显偏高,根据《中国采购发展报告2014》的统计数据,我国2013年的社会物流总成本在10万亿元以上,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的18.0%,而同期发达国家的社会物流总成本在GDP中的占比均在10%以下。这反映出我国物流产业的效率和效益不高。

综观产业发展历史规律,产业集聚是提高其效率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区域经济组织形式,通过集聚区域内企业间的联动和协同,既能提高产业集聚区域的生产效率,又能降低区域内协同主体的生产成本,从而提升区域产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物流产业集聚对物流企业运作效率提升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已使其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对于物流产业集聚实证研究多集中于国家层面或东部沿海省市,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研究较少,文章将针对四川省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

1 四川省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实证研究

1.1 四川省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现状

2013年四川省社会物流总额达51 284.4亿元,其中,物流产业增加值同比有较大幅度提升,增速为9.6%,达到1 471.46亿元,在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中占据15.9%的份额,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在物流产业增加值增长的同时,物流费用几乎同比增长,2013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增加9.1%,高达4 970.1亿元,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18.9%,虽然比去年降低了0.2%,但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物流产业空间集聚条件大幅改善,各市(州)物流集聚区数量增长迅速,到2013年底,全省建成运营和在建的各类物流园区已超过80个。

四川省适应全省区域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实施物流产业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以夯实物流极核效应,壮大重点城市物流节点,联通城乡物流网络,打通进出川物流通道为抓手,努力构造四川省“一核、四带、多点”的物流产业集聚发展支撑体系。“一核”是指四川省物流产业要以成都市为发展核心,充分发挥其带头、带动和辐射的极核作用,“四带”包含成绵广巴北向带、成遂南广达东向带、成自泸宜东南向带、成乐雅攀南向带,要让“四带”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形成有特色的物流集聚带,以此构造四川省物流产业的梯次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四川省把物流产业首次列入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进一步明确了全省物流产业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体系,在提升成都物流主枢纽的极核地位的同时,着力培育泸州宜宾、达州南充广安、攀枝花西昌、绵阳广元、内江资阳遂宁五个物流产业增长极,以此促进物流产业的迅速壮大和合理集聚。

1.2 四川省物流产业集聚度分析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区位熵分析法来衡量四川省物流产业要素的区域空间分布情况,反映四川省物流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以及各市(州)物流产业在全省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情况是比较合适的。区位熵的通用计算公式说明如下:

LQ■=■,LQ■为某地区的物流产业集聚度系数。

一般地,区位熵系数LQ若大于1.25,说明该地区物流产业高度集中,专业化水平极高;若LQ大于1小于1.25,表明该地区物流产业相对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专业化水平比较高;若LQ小于l,表明该地区物流产业的集中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比较劣势;若LQ等于l则处于均势。LQ■系数越大表明物流产业在该地区集聚程度越高。

由于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还没有独立、完整的“物流产业”,一般地,学者都将占物流产业增加值80%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近似地作为“物流产业”来研究。因此,选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三个部门的从业人员作为测量指标从一个侧面来反映当前各市(州)的物流产业集聚程度,其中参考系数为四川省。因此,公式中各指标的具体含义如下:

LQ■为某市(州)物流产业集聚度系数;

e■表示该市(州)物流从业人员数,e表示该市(州)所有从业人员数;

E■表示四川省物流从业人员数;E表示四川省所有产业从业人员数。

依据四川省历年统计年鉴的数据,通过区位熵系数公式计算得到四川省2009年至2013年各市(州)的物流集聚度系数,如表1所示。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四川省近年来物流产业的集聚发展特征:

(1)物流产业集聚度较高的三个市(州)

2009年至2013年期间,成都市、攀枝花市和雅安市的物流产业集聚度系数都在1以上(如图1所示),表明三市的物流产业在全省范围内相对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专业化水平比较高。成都市的集聚度系数经过2009年到2012年的轻微徘徊,到2013年突增至2.895,夯实了其作为全省物流主枢纽的极核地位;攀枝花市在2009年之后物流产业集聚度一直保持高位增长,从2009年的1.872,跨越到2012年的2.424,猛增到2013年的3.201,其集聚速度令人惊叹,主要原因之一是震后恢复重建使得矿产资源的需求大增,进而带动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攀枝花和西昌成为四川省物流产业增长极之一的基础;在全省范围来看,雅安市虽然经济体量小,小规模物流企业居多,但是其具有藏区与内地经济交流的区位优势,所以,其物流产业成长态势良好,2013年虽然受到“营改增”政策实施的影响,但是集聚度系数仍然在1以上。

(2)物流产业集聚度明显偏低的三个市(州)

与全省大部分市(州)情况不同的是,资阳、遂宁、泸州三市的物流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如图2所示),说明三市物流产业的专业从业人员偏少,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然而,三市具有几乎不可复制的良好物流资源,资阳市是成都市的“第二机场”的坐落之地,遂宁市位于成都市和重庆市的“金三角”地带,“西部物流港”建设如火如荼,泸州市是全省“第一大内河港口”,并且三市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较快,特别是第二产业增长明显,但是依托于第二产业的物流产业并没有随之增长,原因可能在于第二产业的企业并没有将物流分离出来,大部分制造企业自有物流释放不足,导致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整个社会的物流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其中,泸州市在201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后,在产业结构方面做了梳理和规划,引起了该市对物流禀赋资源的觉醒,逐步推动了物流产业的发展。

(3)全省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状态不稳定

从整体上看,全省大多数市(州)的物流产业集聚度系数徘徊震荡幅度较大,缺乏稳定性(如图3所示)。其原因可能是近年来四川省大力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对物流产业的发展投资不稳定;也有可能是统计方法和数据的不断调整;当然物流产业自身的“散小弱乱”发展状态难辞其咎。2013年由于“营改增”政策的推广,致使很多规模小,实力弱的物流企业倒闭或转向,重创本来就比较脆弱的物流产业,全省21个市(州)就有16个市(州)的物流产业集聚度系数下降,其中相当多的市(州)甚至是以惊人的幅度下降。2013年全省各市(州)的物流产业集聚度系数更贴近四川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是优胜劣汰的结果,有利于物流产业的规范、健康和集聚发展。

2 四川省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全省各市(州)纷纷出台了物流园区(中心)规划,在建的大部分物流园区也正在逐步推进,总体来讲,四川省物流集聚区发展前景良好,也为物流产业的集聚发展搭建了必要的空间平台,但从实地调研及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来看,目前四川省物流集聚区发展和产业集聚发展也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

2.1 缺乏物流产业链系统思维

物流产业集聚的直接诱因是物流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在促进物流产业集聚的实践中应该充分融入供应链理念,充分考虑到产、供、销企业构成的网链关系,科学预测“物”的流量、流向和流速等有关物流量的因素。物流业涉及领域广泛,物流企业布局具有集中和分散的属性,这就决定了物流产业在集聚的主体形态上必然会存在合理的分散,不可能想当然地将所有企业都集中在一个空间之内。这直接导致了四川省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中的人为分割物流产业链行为,从而导致很多不合理的物流现象。在现实工作中,很多政府规划建设的物流产业集聚区没有自然形成的物流节点繁荣,就是这个原因。

2.2 规划布局不合理,缺乏物流产业集聚支撑基础

物流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是物流园区。国家颁布了《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但是各市(州)对物流园区的理解仍然存在较大分歧,对园区规划建设的条件、等级、界定的原则、标准和依据亟待澄清。这种状况使各市(州)在推动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实践中难以对本区域的物流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科学和准确的把握。从实践来看,物流产业集聚的形成必须具备支撑产业集群的资源禀赋,也需要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根据物流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政府政策、物流基础设施支撑系统、物流信息技术支持系统等因素是制约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关键条件。由于缺乏物流产业集聚的支撑基础,导致很多物流园区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甚至荒废。

2.3 政府对物流产业发展状况不能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支撑工作“力不从心”

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但目前尚未建立科学的物流产业统计分析体系,统计范围不明确,统计指标不健全,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物流产业的真实状况,导致物流产业研究和政府决策没有科学的数据支持,导致推动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针对性,最终难以落地生根。另一方面,政府在打破阻碍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行政壁垒等方面的能力显得苍白无力;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人才,政府在规划方面失误频频;在财政、金融和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很难落地。

3 四川省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建议

3.1 创新政策,合理布局,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物流产业集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政府要从财政、金融、土地和税收等方面打破阻碍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实施有利于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体系,创造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遵循经济、产业、市场和人文社会发展规律,以物流产业链思维统领规划原则,实现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与各市(州)产业基础、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物流产业集聚与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体系衔接;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物流需求相匹配;物流产业集聚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同步推进。

3.2 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与三次产业发展共生互动

3.2.1 物流产业集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从各市(州)制造业发展实际出发,深化制造资源和物流资源的整合,推行制造业“主辅分离”,建立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为制造企业量身打造专业的、一体化的和一站式的物流服务,形成以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为核心的供应链发展模式。

3.2.2 物流产业集聚与商贸流通业互动发展

各市(州)依托本区域商贸流通业的特点,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模式的同时,研究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新兴商贸流通业态的特征和需求,重构新型的商流和物流的融合机制,形成服务生产、方便消费的商贸物流产业集聚。

3.2.3 物流集聚区与现代农业的协调发展

四川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种类丰富,各市(州)应该围绕现代农产品基地,加快形成业态集聚、生态协调、具有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农业产业物流集聚区,为实现种、加、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服务。

3.3 物流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

四川省正大力实施“两化”互动发展战略,城镇化和工业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物流园区是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载体,各市(州)应该坚持以“园”兴“城”,以“城”促“园”的产城一体化发展路径,加快物流园区的生产、生活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和完善,优化投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物流企业集群成长,构造物流产业链,使其成为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扩散源、区域经济的“传送带”。实现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物流园区和城镇资源的高度整合、完美契合、良性互动的成长机制。

参考文献:

[1] 葛金田,沈鹏飞,陈宁宁. 基于区位熵法的济南市物流产业集聚度分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92-94.

[2] 沈鹏飞. 基于产业升级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研究[D]. 济南: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浙江省发改委课题组.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若干问题研究[EB/OL]. (2009-08-10)[2016-03-20]. www.drri.gov.cn.

[4] 王艳玲. 区域物流整合与产业集聚联动发展[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1):78-80.

[5] 林恺化,赵莹,江国逊. 区域性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4):33-35.

物流理念发展物流产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各国间经济往来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当代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国际物流产业也蓬勃而生,本文从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发展背景入手,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产业之间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进而探讨了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为我国国际物流产业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以期,为国际贸易提供坚实的物流运输保障,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经济发展

1当代国际贸易和物流产业发展的背景

当代国际贸易及物流产业是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蓬勃发展起来的。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合作是各国的共同诉求。因而在各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的大背景之下,国际贸易和物流产业在数量和规模上有显著增长和扩大。在以往各国已经建立起来的贸易网络的基础上,借助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兴起,国际贸易物流产业发展在各国间的贸易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

就我国而言,我国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为我国国际贸易及物流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对于国际贸易及国际贸易物流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积极抓住我国新时代的历史机遇,优化对外贸易和物流产业的结构布局,使内部要素有序流动,同时积极结合新技术培育新的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点,实现国际贸易中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国际贸易物流效率和效益是当务之急。

2当今国际贸易中物流产业的发展

分析当今世界国际贸易及其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必须要清晰把握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有机共同体的依存关系。

一方面,国际贸易以其迅猛发展之势助推了国际物流产业的兴起与繁荣。和平与发展是国际贸易兴起的国际大环境。贸易和生产的全球化,推动了物流产业的全球化发展。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各国日趋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借助电子商务等新兴平台,国际贸易不断深入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其中必然包括大量商品在国际范围内的包装、运输、存储、养护、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环节。国际贸易的大规模扩张,同样是国际物流需求的大量增加以及对于国际物流的的更高要求,从而推动了国际物流产业的产生以及逐渐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另一方面,国际物流专业化发展为国际贸易的兴盛提供坚实保障。在全球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中,全球范围的商品的配送、运输、交换等流程是关键一环。目前远程网上下单、全球货仓配货、多种交通方式高效运输配送、全程电子信息监控、专业售后服务一体化的国际物流产业专业化发展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货运保障,使得国际贸易能够顺畅运行。此外,国际物流产业不仅能够提供国际贸易所需的运输配送装卸等基本服务,而且针对当今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供针对特定客户的定制化物流服务,不断改进国际物流服务水平,促使国际物流服务多样化发展,从而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加灵活的物流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全球贸易的效益。

3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中国际物流产业发展状况

3.1国际物流产业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目前的发展状况

伴随着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我国的国际物流企业也涌现了如中国远洋、中外运等大型国际贸易物流产业,其中中国远洋作为一家拥有800多艘商用船舶的运输公司,提供综合航运服务,年货运量超四亿吨,其干散货船隊居世界首位、集装箱船队名列全球第六,在我国的国际物流产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就我国国际物流企业整体而言,我国物流企业呈现分化态势。

在我国经贸蓬勃发展之际,政府不断采取相关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在全球而言,我国高铁运输网以及内河航运网,在运输里程数等方面位于世界前列,同时我国还积极提高国际物流运输的安全系数,从而为国际贸易的发展保驾护航。此外,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使许多新兴的物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有利于我国国际物流产业的良性竞争。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弥补了物流运输的不足,提高国际贸易货物配送的服务质量和运输效率,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2制约我国国际贸易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

3.2.1全球范围的贸易对于物流运输提出严峻挑战

伴随着我国国际贸易规模和速度的扩张,我国同全球国情、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社会形态、经济发展程度各异的国家均建立了贸易伙伴和合作关系。覆盖全球的国际贸易,不是单纯的经济交往,其中还牵涉到许多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这对国际物流运输协调国际贸易提出了严峻挑战。因而推动国际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致力于解决物流运输协调好各国、各地区的物流贸易问题,优化全球资源配置,从而在降低贸易物流的成本上发力。

3.2.2国际物流产业发展缺乏有利国际环境

虽然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覆盖陆河海空的运输体系,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然而同世界上国际物流产业先进的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国际物流技术以及相关配套设施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本行业内部,仍然相对滞后,并且缺乏发展资源。同时,我国政府对于国际物流产业未能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国际物流产业相关法律制度仍有不完善的地方,难以支持我国国际物流产业的良性发展,从而成为我国国际物流产业深入发展的掣肘。

3.2.3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发展良莠不齐

国际物流产业的繁荣,既需要有行业巨头公司的领头羊作用,又需要我国国际贸易企业的齐头并进,目前就我国国际贸易企业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后发企业起步晚,存在规模较小、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际贸易企业普遍起步较晚,失去了市场红利优势,物流运输体系不够健全、完善,因而在国际物流产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二是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匮乏。我国国际贸易物流产业起步晚,不仅在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方面落后于人,而且在专业人才供应上也显得后劲不足。国际物流产业体系尚不健全,导致各个环节把控不严,产业内部细分不够,因而在人才支持上缺乏“专、精”的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

4相关解决措施

4.1营造良好环境,支持国际贸易及国际物流发展

国际物流产业与国际贸易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二者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因而我们应当为二者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同时加强对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产业的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提供法制保障,从而提高我国物流业的国际化水平,构建全方位、高效率、灵活机动的国际物流运输服务,进一步推动国际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4.2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努力壮大实力

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归根到底需要以物流企业为依托,因此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必须推动我国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在支持企业扩大规模的同时,注重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同时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物流企业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提供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国际物流服务,使我国物流企业和世界物流发展水平接轨。

4.3加强企业互助,提高我国物流产业的整体水平

一个国家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产业仅仅靠单个企业“单打独斗”是难以长远发展的,必须要依靠整个行业的兴盛注入强劲动力。因此,我国的物流企业间应当加强信息沟通和商业互助,在一种良性竞争中实现双赢、多赢,从而推动国际物流的长久繁荣。

5结语

在世界日益成为命运和利益共同体的今天,国际贸易必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应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积极学习借鉴他国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经验,取长补短,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产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倩紫.国际贸易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23):92-94.

[2]黎迪.基于供应链视域探讨国际贸易流通模式的构建[J].当代经济,2018(24):90-91.

物流理念发展物流产业论文范文第3篇

抓住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建设等重大机遇,以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高端化、集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为导向,以商贸物流经济为龙头,以金融服务、物流专业服务、会展旅游服务、文化创意为支撑,走创新发展道路,打造川滇黔渝现代商贸物流核心区。

二、功能定位

充分整合现代资源,搭建临港物流园、城北物流园、安宁物流园、航空港物流园沿线宽带型现代物流园区平台,形成“一带四园”特色,形成货运、生产、商贸服务等结构合理功能对接、特色宣明的物流网络布局,在“一带四园”中力争在十二五建成四个最大的中心即川滇黔渝最大的商贸集散中心、最大的建材中心、最大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酒业发展中心,培育一批相关联的产业园区和现代商贸物流企业集群。

三、具体目标

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27亿元,年均增长13%。

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5%以上;

3.服务业税收占全区总税收的70%以上。

4. 培育成交额超过5亿元专业批发市场3个;培育成交额超过2亿元专业批发市场2个;培育成交额超过1亿元专业批发市场1个;培育有一定规模综合配套的购物中心1个,大型超市2个。

5.物流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

四、建设重点

(一)重点发展物流业

完善物流业管理部门的职能机构,加大物流业发展综合协调服务力度。支持引导区物流协会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组织,规范物流发展市场,为物流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贯彻执行已制定的物流发展扶持政策并不断完善,加大物流人才培养力度,增强对物流业发展的人才支持。培育发展骨干现代物流企业,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国际货代以及物

流园区平台经营等具有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能力的物流企业,提升素质、提升管理、提升技术、提升品牌、拓宽业务,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重点抓好临港物流园区、安宁物流园区、城北物流园区建设,为物流业发展搭建平台,引导物流企业入驻园区,发挥规模和集聚效应,带动全区物流业的发展。

(二)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

加强对现有批发市场进行改造和结构调整。发展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备、交易方式先进、现代化管理水平高、辐射力强、特色鲜明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积极推动零售业高端化发展,推动国际一线品牌投放度,打造“一街一品”具有影响力的城市商业名片。做大做强汽车及配件、建材、服装、鞋类、糖酒、副食、农副土产、五金电器等市场。重点培育以西南商贸城为重点的城北商贸中心,着重改善市场设施,增强配套的配送、信息、及其它服务能力;提高批发市场的专业化程度,市场交易者的组织化程度、交易商品的优质化程度。增强市场辐射能力,不断扩大交易规模、打造特色品牌市场。在回龙湾商圈、城北商圈和龙马大道商圈区域内,形成多个具有较强聚集带动作用的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区域性现代化大型商贸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

(三)建设西部休闲美食之都

充分发挥龙马潭区的区位优势,配套发展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城郊旅游、会展、文化体育、技术咨询、会计、法律等服务业,促进全区服务业的发展。要在龙马潭商圈范围内,培育泸州市城区最适宜餐饮消费的南光路饮食名店一条街、红星路和春雨路特色小吃一条街;培育最适宜各类流动人口下榻的酒店群;培育最适宜各类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休闲、娱乐、购物的回龙湾商圈购物中心、城北商圈购物中心、龙马大道商圈购物中心;培育最适宜各类大型会议召开的会展中心;培育最适宜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的城北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四)抓好服务业配套设施和关联平台建设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我区服务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各类服务业在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等信息化管理方面都比较落后。“十二五”期间,要提升我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必须下大力气发展电子商务,提高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在政府引导下,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服务企业,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中心,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进一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加大服务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气提升完善龙马潭区城区范围内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码头、车站)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创造方便、舒适、高效的、多功能服务的环境,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五)以吸引外资为导向,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搞好招商引资及外资引进,重点吸引辐射和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加工贸易龙头企业、绿色环保型企业以及外向型企业来我区投资兴业,形成集中规模优势。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建成省外派劳务培训基地为载体,充分利用本区外经公司(四川中宇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外派劳务。

五、主要工作

一是制定完善三个规划:《龙马潭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泸州市龙马潭区商贸物流中心建设规划》《龙马潭区休闲美食建设规划》。

二是研究完善商贸物流业产业政策

三是抓好项目促进工作:城北农贸市场、王氏冻库、康盛冷冻市场、木岩农贸市场以及城郊农贸市场升级等一批市场建设,抓好物流园区二期、西南商贸城二期,以及其他专业市场,特色街的建设促进工作,建设好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理念发展物流产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一、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发展概况

1.物流产业稳步发展、产业联动初现成效

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南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2005年起,GDP增幅连续五年居江苏省及长三角各城市领先地位。基础制造产业运行平稳,新兴制造产业发展良好。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1721.8亿元,总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第四。制造业的长足发展培育了南通第三方物流需求,物流业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从2007年至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从134.9亿元增至208亿元,年均增长15.53%;全社会物流总额从6459.92亿元增至10565亿元,年均增长17.82%;全市已有一批制造业、流通业等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创新物流管理模式,实施物流业务外包,由此引领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社会物流总成本进一步降低。

2.综合交通日益发达、物流枢纽不断完善

我市已初步形成以港口、公路运输为主体,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功能比较齐全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南通港布局日趋合理,“一港十一区”格局已然形成。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崇海大桥、沪通铁路跨江大桥等“四桥五渡”的过江大通道框架基本确立;宁启高速、沿海高速、海启高速等高速公路网和“五横七纵一环”干线公路网全面构建。至2010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44.7公里,一级公路通车里程1071.7公里,全社会公路总里程20866.4公里;4C级南通兴东机场逐步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成员;宁启铁路、新长铁路全面建成,海洋铁路、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全面启动,沪通铁路、宁启铁路南通至启东段、新长铁路海安至盐城扩能改造等干线铁路及港口铁路支线即将开工建设。铁路营业里程142公里,铁路客运站3个,货运站4个。南通内河航道网络四通八达,共有航道294条,总里程约3516公里,其中等级航道33条,里程约1215公里。天然气管道实现从无到有,“西气东输”南通段全长114公里,建成后天然气年输送能力将达40亿立方米。不断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设施保障。

3.物流企业多元发展、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

“十一五”期间,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截止2010年,工商部门登记物流企业约1000家,服务模式涵盖运输型、仓储型、综合型、服务技术型企业等多种形态。其中,全国4A级物流企业4家,省重点物流企业(基地)10家。在物流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一批初具雏形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南通港口集团、交运物流、大地物流、飞鹤物流、杰旺物流等企业初步具备仓储、运输、配送、中转等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物流企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物流收入前二十名物流企业共实现主营收入55.39亿元,利润5.37亿元,纳税3.2亿元。南通交运集团被评为全省示范物流企业,南通大地物流有限公司名列江苏省物流企业五十强。物流企业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南通港口集团加快港航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建设,率先实现与上海港航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联网。一批物流企业也相继建成了内部网络信息平台,采用GPS系统、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撑和快捷的信息传输网络。

4.重点项目不断推进、园区建设开始起步

目前,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重点物流项目25个,总投资约175亿元。总投资30亿元的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项目启动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南通交运物流中心开始规划;大地物流国际物流中心一期已建成投入运营,二期正在加快施工;南通汽运集团志浩家纺物流中心二期即将竣工;中外运物流配送中心、崇川区钢材物流交易中心、海安弘润达钢材交易加工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开始启动。此外,如皋港熔盛物流、如皋保税物流中心、吕四港物流中心、通州江虹物流仓储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市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启动,物流企业空间集聚趋势明显。以港口物流为切入点,依托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南通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如皋港现代物流基地、洋口港物流园区、吕四港物流园区初具雏形;依托家纺、生物制药、船舶制造等特色产业,形成了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物流中心、海安苏中医药物流中心和通州汇晟船舶钢结构配送物流中心等多个专业物流中心;以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基础,南通火车站站北物流园、南通机场空港物流园区、海安现代综合物流园等货运枢纽型及转运配送型特色物流园区逐步建成。

(二)主要存在问题

以现代物流标准衡量,我市物流业尚处于传统物流业态相对成熟、现代物流初具雏型阶段,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导致我市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未能有效转化,加之与周边城市同质化竞争加剧,物流业面临空间扩张受阻的压力。具体而言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现代物流观念滞后。大多数企业和部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对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意义。部分制造、商贸企业仍然热衷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运作模式,不愿把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来经营;部分物流企业对先进的物流理念认识不足,满足于提供仓储、运输等单一化的传统服务,多功能、综合性、一体化物流服务水平较低,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亟待提高。

二是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我市物流基础设施虽初具规模,但作为物流系统两个重要因素的节点和线路发展不平衡。现代物流节点建设不到位,物流园区(中心)建设刚刚起步,缺乏现代化的综合型物流园区。港口、公路、铁路、航空等各个物流线路分散独立设置,难以贯通衔接,导致物流供需脱节,现代物流方式难以有效运作。

三是物流企业单体规模偏小。2010年,全市136家重点物流企业中,物流主营收入2亿元以上的有7家(不包括基地),仅占5%,能够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的仅6家。物流企业经营水平不高,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传统单一,仅局限于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和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拓展不够,尤其是物流方案设计、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尚未全面展开。

四是信息化水平较低。一方面,作为物流服务方的物流企业很少采用条形码技术(Bar-Coding)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作为物流需求方的工商企业综合运用物资采购系统(MRP)、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偏少,市区仅20家左右,全市大约50家。我市公共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以电子数据交换(EDI)、互联网等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物流信息平台,极大影响了企业运作效率和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五是现代物流人才缺乏。目前我市现代物流知识、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尚未启动,社会对现代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处理技术等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知之较少,物流专业人才不足,特别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十分稀缺。

(三)发展前景

1.长三角物流联动深化、区位优势凸显

南通处于江苏沿海与长三角的叠加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与推进,给我市物流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长三角地区经济呈现“产业成链、企业成群”的特征,强大的经济总量催生了巨大的物流需求市场。随着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规划的出台与实施,长三角流域的物流规划进一步衔接,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南通市将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循环体系,分享物流市场,成为长三角北翼和上海经济圈重要的物流中心城市之一。与此同时,上海主动面向长三角推进同城化发展。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其大宗物资的集散能力必将大幅提高,上海区域物流将呈现扩散之势,向临近地区渗透和转移。南通腹地广阔,已进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加之江苏沿海开发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物流业发展潜能将得以进一步挖掘,南通承接上海物流转移的优势明显,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物流中转基地最佳选择地,必将发展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副中心。

2.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需求拉动增强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是两化融合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借助信息技术条件下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两化融合必将促使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大力培育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催生的新兴产业,并通过进一步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是现代物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应用电子化手段实现物流商务运作的过程),积极拓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供应链管理、加密与电子认证、在线支付、多式联运等现代服务,以新应用、新服务带动新增长,从而带来物流需求“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拉动物流业不断发展。

3.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服务功能拓展

交通运输是物流业的重要基础,在物流业链条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初步形成“功能完善、能力充分、衔接顺畅、安全环保”的综合交通体系格局,交通枢纽服务功能将进一步拓展。港口建设基本满足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要求,货物吞吐量达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50万TEU。公路形成“三横三纵三联”高速公路网和“七横九纵”普通干线公路骨干网,通车里程320公里、普通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1300公里。铁路“二纵二横”干线网的不断完善,铁路营业里程将达362公里,实现南通到上海一小时、到南京两小时目标,初步打造成长三角北翼区域性的铁路枢纽和中转中心。民航机场通过机场改造扩建后,建设成4D级兼顾4E级的机场,逐步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成员中型机场,通用航空基地。内河航道“三纵四横”干线网的建设,全市等级航道总里程将达到770公里。随着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设施逐步实现一体化衔接,物流枢纽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

二、指导思想及发展模式定位、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产业升级、服务民生改善、提升城市功能为立足点,以加快发展和提升质态为主线,以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基础,依托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体现南通区域和产业特色的综合型港口物流、枢纽转运型物流、专业市场型物流、都市消费品配送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和保税物流,推动现代物流业运作一体化、技术电子化、服务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发展,增强服务长三角、辐射长江中上游的能力,为南通打造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初步实现基本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模式及功能定位

发展模式定位:物流业发展模式因经济增长方式而异。一方面,南通滨江临海、紧邻上海、连通苏北,具有发展物流业的独特区位优势;另一方面,南通具有重大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家纺业等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因此,南通物流业发展模式定位为港口带动型、工业带动型、交通枢纽带动型、商业带动型的综合发展模式,从建设物流业空间载体、培育物流市场主体、优化物流基础设施、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四个方面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壮大。

功能定位:江苏省重要物流枢纽城市和江海联运枢纽,联系江苏省南部与中北部地区的物流门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分中心;服务长三角及苏北、辐射长江中下游、沟通南北和连接海内外的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中心。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南通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完善、顺畅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基础,依托特色支柱产业,力促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加大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推进一批重点物流项目,搭建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初步形成体现南通区位优势及产业特色的规模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确立我市在长三角、华东乃至全国供应链中的节点地位,将南通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中心。

2.主要物流指标:

——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实现33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

——全市社会物流总量6亿吨,年均增长12 %左右,其中,港口吞吐量2.5亿吨;

——全市社会物流总额16000亿元;

——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降至14%;

——全市物流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物流企业达到30家,全市国家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20家,江苏省重点物流企业(基地)25家。

三、总体布局及主要任务

(一)总体布局

立足我市物流空间布局的现实基础,综合考虑物流需求、货运枢纽、产业聚集区等影响因素,按照沿江沿海港口群、沿中心城镇、沿交通枢纽和沿产业集群的布局原则,“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规划打造四大物流产业带,衔接五大物流通道,建设五类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初步形成以临港综合型物流园区(基地)为核心,以生产服务型、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中心)为配套,以市场配套型、城市配送型物流中心为延伸的层次分明的“九园区(基地)、十中心”物流空间体系框架。

1.打造四大物流产业带

打造四大集聚发展、连通快捷、服务产业的物流产业带。

(1)沿江沿海港口群物流产业带。重点服务临港产业,发挥港区公、铁、水等多种集疏方式优势,以国际物流、区域物流为主,重点发展原材料及产成品、能源、液体化工等大宗散货的中转配送、集装箱运输以及散杂货中转和运输。

(2)沿产业集聚区物流产业带。重点发展家纺原料及成品、绣品及轻纺产品、船舶、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能源装备等原材料及产品的仓储、加工、中转及配送;逐步开展原材料精细加工、半成品组装和产成品包装、分装等流通加工服务,增强生产性物流服务功能,构建现代化的工业原材料及产品展示采购与交易平台。

(3)沿交通货运枢纽物流产业带。积极推进以主要港区、机场、铁路枢纽为依托的货运枢纽建设,实现综合交通的有机衔接,带动货运枢纽及区域转运物流园区(中心)建设。

(4)沿中心城区、中心城镇物流产业带。构建由商贸批发、连锁零售两个层次和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农产品三类产品组成的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发展市域共同配送。

2.衔接五大物流通道

在四大产业带之间有效衔接五大物流通道,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按照“货运无缝衔接”的原则,发展综合性物流园区(基地、中心)。

(1)港口物流通道:南通港重点规划建设“综合性港区、公用性港区、工业性港区”等三类港区,其中综合性港区包括狼山、通海、如皋、洋口、吕

四、通州湾等六大港区,是南通港综合运输的核心枢纽,为长江中下游和中西部地区提供服务;公用港区包括南通、江海等两大港区,主要为腹地经济发展提供公共运输服务;工业港区包括天生港、任港、富民、启海等四大港区,主要为后方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临港工业发展服务。到2015年,南通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0万TEU。依托港口综合运输枢纽,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建设与港口相衔接的现代物流园区,实现港园联动发展。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加强“三纵四横”内河航道干线网及内河港口建设,大力发展江海内河联运及水陆联运,初步形成港区内集疏运体系。

(2)铁路物流通道:铁路物流是综合物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板块。“十二五”期间,南通铁路将形成以新长铁路、沪通铁路、宁启铁路、海洋铁路“两纵两横”的干线铁路和宁通城际铁路、通苏嘉城际铁路、泰州至南通至启东沿江城际“一横两纵”对外城际轨道为主骨架,铁路支线及专用线、城市轨道交通线为辅助的多层次铁路网络。到2015年,我市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362公里,复线率达到50%以上,电气化率达到100%,路网密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南通将初步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区域性铁路枢纽和中转中心。

(3)公路物流通道:公路通道是物流通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南通高速公路网将形成环城高速、江海启高速和中环高速以及从南通市出发的四个方向的通宁高速、通盐高速、通洋高速和通启高速等的空间布局。形成“三横三纵三联”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320公里。普通干线公路基本建成以一级公路为主的“七横九纵”骨干网,总里程达到1300公里。

(4)民航物流通道:依托民航通道,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航空物流。南通兴东机场将建设成为国内中型机场,飞行区等级指标为4D兼顾E类飞机的起降要求,发展成为服务上海航空枢纽的机场。

(5)管道物流通道:建成扬州至南通市区天然气运输管网,建成“西气东输”第二气源如东LNG运输配套管网。逐步形成以天然气、沿江沿海原油及成品油运输共同构成的管道运输体系。

3.建设五类物流园区(基地、中心)

沿四大物流产业带及五大物流通道,重点规划建设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和专业配送中心三个层次的物流节点,形成不同功能的物流节点在空间上的相对集聚。

(1)依托港口物流,大力发展沿江沿海综合物流园区(基地)。港口物流是南通物流业的主体。发挥南通港区布局合理、配套服务齐全,公、铁、水集疏运体系完善的优势,以港口物流带动沿江沿海综合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发展南通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如皋港物流基地、洋口港物流园区、启东吕四物流园区。

(2)依托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中心)。在积极推进船舶、家纺、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能源装备等特色产业板块发展的同时,加快产业协调,导入现代物流,满足不断增长的工业物流需求,形成相互渗透、联动发展的格局,真正体现物流业作为制造业配套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特质。大力发展紧邻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的海门叠石桥物流园区、中国家纺城物流中心、海安棉花物流中心、海安粮食物流中心、天汾电动工具物流中心等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

(3)依托交通体系,大力发展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中心)。将“交通优势”转换为“物流优势”,促进综合运输枢纽合理布局和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逐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积极拓展交通枢纽服务功能,新建港站枢纽运输功能和物流功能统一规划、同步建设,现有港站枢纽改造植入物流服务功能,加强港站枢纽与后方物流园区的衔接。重点发展南通火车站站北物流园、南通机场空港物流园。

(4)依托专业市场,大力发展市场配套型物流园区(中心)。专业市场和物流业是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的两个产业。专业市场是重要的物流节点。将专业市场与物流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各类具有特色的专业配送中心。重点发展天一路物流园区、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吕四盈港市场物流交易中心。

(5)依托商贸流通,大力发展城市配送型物流园区(中心)。大力发展为所在区域或特定商品的贸易活动创造集中交易和区域运输、城市配送服务的商贸型物流园区。重点建设通富路物流中心、海门大千物流中心。

“十二五”末,在市域范围内基本完成“九园区(基地)、十中心”空间布局。

“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物流园区(基地、中心)一览表

(二)主要任务

1.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大力发展产业物流。推动船舶、电子、石化、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物流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加强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等物流设施建设,建立能源和原材料物流体系。努力发展高端物流。调整物流行业内部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关联度强、贡献率大、科技含量高的高端物流行业。重点发展航空快递运输、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第三方物流、物流咨询和国际货代等业务。积极发展绿色物流。将传统物流只关注生产到消费的流通过程,延伸至消费到再生产的流通过程,包括废旧商品的循环流通和废弃物的处置、运输、管理,建立高效的回收物流系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物流设施体系建设。与全市综合交通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有效衔接,实现物流设施的合理布局。结合全市产业布局及结构特点,加大与口岸、专业市场、产业园区相配套的物流设施建设。以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强化多种运输方式衔接为重点,积极推进以主要港区、机场、铁路枢纽为依托的货运枢纽建设,加强物流园区与综合交通体系的有效衔接,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有力的设施保障。十二五期间,围绕“一核四中心”规划初步形成11个综合货运枢纽,包括“一核”范围的南通港物流园区、南通火车北站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南通火车东站物流园区、南通纺织物流园区、南通农副产品物流园区、海安物流园区、如皋港区货运枢纽、洋口港区物流园区、吕四港区物流园区、通州湾港区物流园区。

3.构建多层次企业集群。新设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制造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推进主辅分离,剥离和外包物流业务,分设物流企业,并逐步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引导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联合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一批传统型物流企业。以南通港口集团、交运物流、大地物流等企业为龙头,扶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集团,加快提高综合物流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增值型、创新型业务,推动物流企业向专业领域渗透。走出一批外向型物流企业。引导物流企业向国际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通过项目融资、股权转让等方式与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合作。鼓励本地物流企业到国内外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加快融入国际物流合作体系。引进一批总部型现代物流企业。充分利用我市的港口优势和开放合作平台,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服务产业加快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行制造业和服务业一体化招商战略,引进一批跨市、跨省、跨国网络化经营的现代物流企业,鼓励其在南通建立区域总部或营运中心。(“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发展物流企业见附件1)。

4.全面推进产业联动发展。大力推动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流通业互动发展,引导制造业与物流业立足产业链合作,寻求共同发展。鼓励大中型制造企业设置专门的物流业务管理机构,整合剥离内部物流业务流程,扩大物流外包需求;重点发展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要的,为船舶、石化、纺织、轻工、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医药等行业服务的专业化物流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瞄准物流市场需求,积极开发、研制能有效提高物流效率的运输、搬运装、仓储等物流设施,研发生产集装箱牵引车、冷藏车、叉车、吊车等专用车辆和托盘、集装箱、起重机等物流设备,以及包装、条码、标志印刷、信息管理等的技术装备,使物流设备生产行业成为我市装备制造业新的增长点;推动“制造业物流专业化发展示范工程”建设,加快电子标签、无线测控、移动物流信息服务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物流中的应用,扩大工业集聚区物流信息平台联网范围。

5.积极扶持重点物流项目。“十二五”期间,市区重点推进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顺丰速运南通航空枢纽中心、南通交运物流中心等项目;启东市重点推进吕四港物流中心项目;海门市重点推进叠石桥国际物流中心、瑞典索亚汽车物流项目;如东县重点推进洋口港开发区管线桥、洋口港太阳岛10万吨液化品码头项目;如皋市重点推进如皋港基地的保税中心、熔盛物流项目、永晖800万吨洗选煤项目、金盛全球建材家居采购中心项目;海安县重点推进苏中综合物流园、江海高速综合物流中心等项目。(“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项目发展计划见附件2)。

6.推动物流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物流信息化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以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进全市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提升区域物流整体发展水平。积极推动物流企业采用条形码技术(Bar-Coding)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Web EDI)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实现订单录入、处理、跟踪、结算等业务处理的无纸化;应用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来提高运输与仓储效率;运用新型的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总成本;运用网上采购辅助材料、网上销售多余库存以及通过电子物流服务商进行仓储与运输交易等手段,降低物流成本。

四、发展措施及规划实施

(一)发展措施

1.建立协调推进机制

现代物流业发展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在管理体制上需要涉及到的各个部门充分协调和通力合作。建立南通市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公安、财政、人事、交通、工商、物价、商务、港口、铁路、国税、地税、统计、通信、邮政、检验检疫、海关等为成员单位,统一协调解决物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形成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日常工作。

2.完善发展扶持政策

出台并完善扶持物流业发展的土地、融资、税收、规费减免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在土地政策方面,对物流基地、园区和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合理安排供地,并实行与工业类项目相同的优惠政策;在物流基地、园区和中心土地征用过程中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物流园区的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利用旧仓库、旧厂房改造为物流项目的,可减免土地出让金;工业园区内为生产服务配套的现代物流企业,享受园区内工业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在融资政策方面,鼓励和引导银行在独立审贷基础上,向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优先发放贷款;完善贷款担保体系,鼓励各类担保资金向物流业倾斜;根据物流规划布局,鼓励和促成市域内商业银行设立网点,为物流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渠道;引导商业银行根据物流企业的融资特点创新融资产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代客结算、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等新型业务,为物流企业融资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形成有特色的“物流银行”。在税收政策及规费减免政策方面,对市重点物流企业以及列入重点物流项目的新建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实行优惠的税收及规费减免政策。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自2011年起,每年从市服务业引导基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由市经信委、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制订相关办法,引导南通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发挥其鼓励、引导和放大作用,用于重点物流项目建设、重点物流企业培育、高级物流人才培养与引进、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和物流统计体系建设等项目的贷款贴息和规划补贴;对上述项目获得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的,优先给予配套补助。

4.构建科学统计制度

市经信委、统计局共同研究制定科学的物流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现代物流业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上报制度。从2011年起,将现代物流业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范围,由市统计局单独进行统计和信息发布。优化物流统计网上直报系统,推动各县(市)建立物流统计二级平台,建立健全物流统计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5.发展物流协会组织

积极支持物流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普及行业管理规范、推广技术标准、交流行业发展信息、沟通和联系行业内企业等方面的作用,增强其行业服务、行业自律以及维护行业合法权益的职能。加强物流信息、货运代理中介资源的整合力度,鼓励创办从事物流信息传播、网络信息系统应用、物流技术服务、专业人才引进、从业人员培训、市场行情分析、区域物流交流、法律规章咨询等方面的物流服务中介组织。

6.加强人才培养引进

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我市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的突出问题,采取各种形式加速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依托南通大学等院校和有关企业联合办学,开办物流人才培训基地,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制订人才激励政策,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尤其是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技术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和熟悉国际物流业务运作的高级人才,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7.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对经认定的重点物流项目,纳入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简化程序、缩短时限、联审联检,提供一站式服务。边防、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等部门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实行申办手续电子化和一站式服务,对进出口货物实施“提前报检、提前报关、实货放行”的新模式,减少各种收费,降低货物运输和装卸成本,提高内外贸货物的中转能力。建立和实施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对纳入本规划纲要的重点项目、重点园区(基地、中心)和重点企业,在财税、土地、信贷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及时发布引导产业发展的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二)规划实施

1.强化组织推进机制。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细化、分解《规划》的目标任务,落实部门责任,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的同时,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各地、各部门和广大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积极推动规划的有效实施。

2.健全监督评估机制。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督查和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并为动态调整和修订规划提供依据。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保障。

物流理念发展物流产业论文范文第5篇

物流产业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是关系到全局发展的战略产业。江苏政府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五”时期系列重要讲话基础上, 提出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目标。“十一五”以来, 作为江苏省“服务业提速计划”重要内容的物流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2015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23万亿元, “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7%;物流业贡献份额逐步提高, 2015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4720亿元, 占GDP比例6.7%, 比“十一五”末提高0.2个百分点。物流效率稳步提升, 2015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14.8%, 低于全国水平1.2个百分点, 比“十一五”末降低0.7个百分点。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 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产业。国家《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4-2020) 》中明确提出,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科学规划和发展现代物流业, 对于我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省物流服务层次低下是制约江苏省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物流布局不合理, 大批功能单一的物流企业不能提供完整的供应链服务, 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因此, 对江苏省物流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杨岩分析了江苏省物流产业现状与问题, 提出动力机制由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及自身发展三个方面的压力、驱动、目标组成。王陈玉分析了南京龙潭物流园区服务功能的现状, 结合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的特性构建了产业园区物流园区服务功能联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方维慰提出江苏省的物流业必须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以作业系统化、平台信息化、服务精细化、操作绿色化为发展目标。已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成果,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的要求、新的目标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2 江苏省物流产业现状

江苏省在新时期提出了重要的“两聚一高”发展战略, 并按照这个战略大力发展下去。江苏省“十三五”物流业规划在紧扣这一战略思想之下, 提出了深入实施“两聚一高”战略的创新驱动, 以实现物流业的技术、服务、管理和体制机制创新为目标。江苏省政府规划同时围绕新型城镇化战略, 提出了完善城乡配送、电商物流、冷链物流、逆向物流四大民生物流体系的有力举措, 更好地服务民生需求, 推动江苏省物流业提质增效, 加快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建设。

另一方面, 互联网与物流的融合是物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器, 也是江苏省物流发展重点推动的领域。“十三五”期间, 一方面加快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北斗导航、生物识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环节的应用推广, 实现物流各环节的信息化、智能化。同时政府大力培植了一批依托互联网的物流平台, 从物流业供需两端发力, 重点推进物流业与产业融合、与交通融合、与信息技术融合, 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金融、电商等行业的多业联动, 加快物流与综合交通的融合衔接, 实现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深度渗透。

对江苏物流产业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 (1) 异业联盟对物流业的要求; (2) 建立需求导向的物流服务创新模式, 包括业务模式、组织模式、经营能力发展模式、人力资源─利润分享模型; (3) 过去的物流企业大多是“重供给、轻需求”, 物流企业需要通过创新适应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重新发现消费者的需求, 构建需求导向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理论模型。

可以通过以下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层次 (理论层) :对物流产业融合的内涵、特征, 以及融合的主体和客体进行了梳理, 对文章中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多层面、多角度分析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明确产业融合背景下的物流产业复合型业态的业态成长机理和价值规律, 丰富新业态演变的基本理论。

第二层次 (操作层) :研究物流新业态的运作模式, 提出一个可供商业业界操作借鉴的参考模型。与江苏的物流企业的深度访谈, 以扎根理论为主要研究方法进行资料分析, 探索需求导向的物流服务创新模式。

第三层次 (实践层) :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和江苏省的发展现状, 给出一个异业联盟的实践案例, 证明本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3 结语

江苏省独特的地理优势为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特别是“一带一路”目标提出给今后物流行业的发展更是带来了很大的机遇。物流企业, 无论大小都应该紧紧抓住机会, 争取步入新台阶。物流行业不仅带动就业, 同时也是国家的新经济增长点。所以, 发展物流行业是江苏省政府的发展重点之一。

摘要: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电子商务物流、医药物流、智能化物流等新型物流产业开始出现并得到长足发展。推动新业态发展, 对于我国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江苏省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给出了研究方法, 为江苏省物流产业今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物流产业,发展,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伯超.江苏省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 2014 (11) .

[2] 杨岩.江苏省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动力机制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5 (9) .

[3] 王陈玉.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的物流园区服务功能创新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 2016.

物流理念发展物流产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对物流产业进行研究不仅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个针对性极强的现实问题。在当今全球,物流产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运行行业分类与代码》对产业的划分中不包括物流产业,而企业、政府和学术理论界对物流产业的理性认识仍未能达成一致,对现代物流产业理论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比较滞后。从理论和现实出发来研究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物流产业;理论价值;现实意义

在物流概念传入中国短短的二十多年中,人们对物流的认识不断深化,企业和各级政府发展现代物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在不断的提高,物流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新的利润点。物流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物流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关物流产业的问题尤其重要,它是中国物流进入发展期提出的课题,是制约中国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进行物流管理实践的理论基础,也是制定物流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物流产业研究的理论价值

1.拓展物流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物流学作为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其学科地位要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同,必须形成自己独有的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一个成熟的产业,首先要求理论的成熟,而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成熟的过程中,理论也自然是成长性的。物流学科的发展体现了这种成长性。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物流学科书籍林林总总,出了不少,总的来说对物流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本文针对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针对物流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需要,想从理论上作些思考和探索,力求对推进物流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出一点微力。

2.是拓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充实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需要。物流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产业特性。物流产业是依托于“物”的流动过程建立起来并为“物”的流动过程服务的复杂产业系统,具有复合性、聚合性和概念性的特征,其边界跨越多个产业,且内容构成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实体产业,而后者正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此外物流产业输出的是具有不同品质构成的物流服务,物流服务千差万别,完全相同的物流服务几乎不存在,即物流服务具有异质性的特点,而产业经济学的分析基础是以同质产品为研究对象的微观经济理论。物流产业要进一步推进,必须加强对物流产业基本知识、基本运行规律的研究,因此,加强对物流产业经济的研究,既是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践的需要。至今还没有一部得到大家公认的权威性的、全面综合系统研究物流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的著作,发表的学术论文也不多见,目前大部分学术著作和论文仅停留在对物流及物流技术等有关问题的研究,物流产业理论研究有待拓展和深入。

在不断加深对物流活动基本规律研究、认识的基础上,从物流产业经济这个高度指导和推进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认为对物流产业的研究主要把握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物流产业产生、发展过程。二是物流产业组织,主要为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物流产业组织形态、产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等。三是物流产业结构,主要研究物流产业内部各产业要素之间的关系、物流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等。四是物流产业关联度。运用产业经济学的产业关联分析工具,研究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相互关系、提出物流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五是物流产业发展环境支持。通过系统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所需的环境支持,了解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及作用途径,从而为物流产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六是物流产业政策。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指导,特别是作为新兴产业的物流产业,更需要系统配套的物流产业政策的指导和政府产业政策的倾斜支持。七是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八是中外物流产业比较研究。研究不同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从中吸取有益的产业发展经验、教训和启迪。九是一些其他问题或交叉性问题。从产业经济理论角度来作更深层次的研究,目前成果较少。为此,本文想在有关方面有一个推进。

二、现实的呼唤:需要物流产业发展与理论研究的支撑

1.物流产业地位的确立对物流产业经济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已逐渐成为各级政府乃至社会大众关注的目标。2001年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等六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国第一部明确物流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的正式条文。2009年初,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物流产业赫然在列。这次物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方案的规划出台,对物流产业的发展应该起到一个奠基石的作用,整个物流体系将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目前,全国已有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将物流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与发展;或将物流产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或将物流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或将物流产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或将物流产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将物流产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先导产业。这都充分说明各地看到了发展物流产业的前景,这将对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扩大就业等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仅处于起步阶段,深入研究物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对于制定物流产业现代化,优化物流产业结构,推动物流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通过加强对物流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创新,从而为物流产业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奠定理论基础。

2.物流产业发展的实践对物流产业经济研究的呼唤。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物流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科学的“物流产业观”,严重地影响物流建设速度、规模、结构和运行效益;物流服务配套设备、设施陈旧和落后,缺乏配套扶持政策;物流服务行业原则和标准落后,造成成本高,服务效果差,发展受阻;物流产业中的税收问题突出。这些都成了制约物流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而这其中许多问题是由于缺乏对物流产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如物流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

3.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特殊性的需要。物流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具有自身的产业特性。如物流产业具有很强的依托性和产业关联强度,它的发展涉及许多部门和行业。物流产业发展必须与其他产业发展相协调,物流产业政策必须与社会发展政策相协调,必须与其他的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套,只有把物流产业政策纳入国家总体产业政策体系中去,才能寻求有关方面的支持,才能使物流产业持续地发展。因而,向物流投入倾斜的财政金融投资政策等,政策的配套对物流产业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4.制定科学物流产业政策的需要。物流产业政策是物流产业经济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物流产业经济问题的任务之一就是为政府制定和实施物流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而任何一种经济政策都有其理论根源,人们对同一经济问题的不同认识,就会产生不同的政策主张,导致不同的实施后果。中国目前对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企业运作的同时有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铁道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邮政局,甚至包括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的参与和管理。由于现行体制的原因,有关各方对物流产业的认识和所实施的管理必然采取不同的视角,也可能具有部门利益的背景,它们在面对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时,必然会基于不同的视角。因此,从理论上正确分析各种经济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物流产业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切实掌握物流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时地制定出科学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在当前显得特别必要,当然物流产业政策涉及范围很广,如物流产业政策导向、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宏观政策等,这些都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研究。

总之,从理论和实际来研究物流产业意义重大,它将对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邓伟根.产业经济及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凌有生,高峰.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浅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J].物流技术,2004,(7):10-12.

[4]傅成红.从物流本质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1):122-123.

[5]孙建丰.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及研究综述[J].物流科技,2007,(6):82-85.

On Theoretical Value and Realistic Significa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s Research

SUN Zhan-wei, TANG Ke-yue, WANG Yang

(Management School,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Dalian 116028 ,China)

Key words:liogistics industry; theoretical value; realistic signification

上一篇:网站前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跨文化传播中外语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