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范文

2024-01-26

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文章从农产品冷链物流规模、冷链基础设施、冷链物流技术、冷链物流企业、冷链物流标准和冷链物流发展环境等角度阐述了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优化措施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status; optimization measures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鲜农产品的需要越来越大,而生鲜农产品具有易腐性、易损耗等特点,因此在流通过程中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存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冷链物流的行业标准缺乏、冷链物流技术推广滞后等问题,使其在物流过程中浪费严重,据统计,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 000亿元以上[1]。因此,发展冷链物流体系,不仅能保证产品质量,而且能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提高农业效益。

1 农产品冷链物流概述

冷链物流是指易腐产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各个环节产品始终必须处于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品质和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根据冷链物流的定义,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根据农产品的特性,为保证肉、蛋、禽、蔬菜、水产、水果、花卉等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无损耗、无污染,在冷冻工艺学的基础上,采用人工制冷技术,使产品在生产加工、贮存、运输、分销,一直到零售终端等环节,一直处于适宜低温环境的特殊供应链系统[2]。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组成如图1所示。

作为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冷链物流除了具有一般物流的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前期投入大,标准要求高;第二,农产品冷链物流需要专业性的物流设备,保证生鲜农产品的品质;第三,农产品容易腐烂,时效性强;第四,农产品冷链物流各环节的组织协调性高。

2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我国现代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起步于20世纪,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生鲜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及运输等环节逐步得到应用。进入21世纪,我国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迅速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得到较快发展。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1]。

2.1 农产品生产规模。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农产品种类繁多。近年来我国新鲜蔬菜、水果的产量和水产品总产量、肉类禽蛋产量均居世界第1位,牛奶产量居世界第3位[4]。2014年蔬菜产量76 005万t,水果产量26 142万t,水产品总产量为6 461万t,肉类产量为8 706万t,牛奶产量为3 724万t,禽蛋产量为2 893万t。近5年六大类农产品的产量见表1。

2.2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主要有冷库和冷藏运输两个方面[6]。我国自1955年开始建造第一座贮藏肉制品冷库,1968年建成第一座贮藏水果冷库,1978年建成第一座气调库[7]。截止2010年,全国有冷藏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t,其中冷却物冷藏量140万t,冻结物冷藏量740万t;机械冷藏列车1 910辆,机械冷藏汽车20 000辆,冷藏船吨位10万t,年集装箱生产能力100万标准箱[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具体体现在我国冷链物流设施整体规模不足,人均冷库容量小,仅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比例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现有冷链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且呈现区域性不均衡发展。

2.3 冷链物流技术。冷链物流技术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上,冷链标准和认证技术规范是一项重要的核心技术;微观层面上,有冷链冷藏技术,冷链保鲜、包装技术,冷链节能技术和冷链的自动化技术及信息技术。长期以来,我国的冷链物流缺乏先进的国际认证、良好的管理技术及冷链物流技术基础,导致冷链流通率和全程冷链率一直处于低位运行,效率低下。生鲜农产品产后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尚未普及,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发达国家广泛运用的全程温度自动控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1]。。但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生鲜农产品出口企业已率先引进了国际先进的HACCP(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认证、GMP(良好操作规范)等管理技术,一些大型肉类屠宰企业也开始应用国际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从生产冷链,逐步发展到储藏、运输、批发和销售冷链。

2.4 冷链物流企业。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小、实力弱,服务单一,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只能从事单一的冷藏运输或冷库储存业务,且服务水平不高,缺少对整个冷链物流过程的掌控能力,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5 冷链物流标准。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制订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冷链物流企业在实践中所使用的还多是企业标准和行业推荐标准,很少有国家行业标准和国家强制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标委办[2009]160号文件,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简称“冷标委)成立,负责我国冷链物流领域技术、管理、服务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已于2012年发布了《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2014年发布《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等国家标准。尽管近几年国家已加快制订冷链物流的国家标准,但要想打造全程化冷链,急需在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上不断发力。

2.6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随着我国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鼓励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政策有: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冷链物流,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同年6月,国家发改委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了2010~2015年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及保障措施;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加快发展鲜活农产品连锁配送物流中心,支持建立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2014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加快发展主产区大宗农产品现代仓储物流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同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到2020年物流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所部署的12大工程中,第一大工程就是冷链物流;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快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说明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中。

3 优化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措施

从国际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的经验看,发达国家已建立起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受宏观政策和市场需求推动,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预测,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未来将保持年均25%的高速增长,至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4 700亿元[8]。在庞大的市场规模基础上,应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冷链物流技术及标准体系,培育冷链物流企业,促进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确保农产品品质和消费安全。

3.1 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是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冷链基础设施正在迅速增长,但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础而言,冷库和冷藏车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仍然偏低,部分基础设施陈旧且分布不均。在国家相继颁布一系列鼓励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之后,我国的冷库已经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行业发展十分迅速,但结构并不十分合理。据资料显示,在冷库类型方面,冷冻库占比超过50%,而超低温冷冻库却占比不到1%。同时,超过60%的冷库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冷库却占比不足;在储藏商品品类方面,果蔬类产品占比超过30%,而水产品、肉禽类产品占比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冷藏运输设备也是冷链物流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冷藏车的保有量严重低下。因此,加强冷链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各类保鲜、预冷、冷藏、冷冻、运输、查验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产品物流节点的冷藏设施,布局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配备冷链运输车辆,对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非常重要。

3.2 加快冷链物流技术升级。首先,推广国际先进的HACCP(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认证、GMP(良好操作规范)、GAP(良好农业规范)等专业质量认证;其次,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各环节,普及冷链物流技术,实现全过程冷链。一方面,农产品生产企业利用冷链物流技术在生产、加工、包装环节实现低温控制,加强与下游企业的冷链对接;另一方面,农产品流通企业运用冷链物流技术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一体化冷链运作。

3.3 培育和壮大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的重要力量。通过冷链物流外包,企业可以集中精力发展主营业务,而目前我国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仅占20%左右,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行业竞争力,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一批大型电商与物流行业巨头纷纷加大在冷链物流领域的投资,如天猫、京东、顺丰;另一方面,加快国内外冷链物流企业的合作,如中外运普菲斯在上海外高桥、天津港冷库相继投入使用,天津滨海泰达物流集团与日本丰田通商株式会社合作的泰达行冷链物流有限公司运行良好。

3.4 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近几年在冷标委的推动下,冷链基础、冷链管理、冷链设施、冷链人才、冷链技术等层面的标准得以不同程度地制定、补充和完善,企业对于标准认知越来越深入和全面,我国冷链物流企业和市场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但是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是由部门、地区条块分割管理,制约了冷链物流各相关行业标准化之间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尽快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才能促进冷链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2010-07-30)[2015-10-30]. http://www.gov.cn/zwgk/2010-07/30/content_1668124.htm.

[2] 邵瑞银. 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问题与对策[J]. 企业经济,2013(6):127-130.

[3] 杨君. 深圳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 孙春华.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395-39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国家数据年度数据2010~2014年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牛奶、禽蛋产量[EB/OL]. (2015-01-05)[2015-10-30]. 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6] 张建军,杨艳玲.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 物流科技,2013(2):102-105.

[7] 佚名. 冷库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EB/OL]. (2015-06-23)[2015-10-30]. http://www.clb.org.cn/zt/lengkuzt/01.html.

[8] 佚名. 宏观政策及市场推动,冷链年增长将达25%[EB/OL]. (2015-01-16)[2015-10-30]. http://www.chinawuliu.com.cn/information/201501/16/297631.shtml.

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基于消费者满意度视角,以消费者感知物流配送时间的及时性、响应性,消费者感知物流配送服务完整性和上门性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物流公司物流配送的成本和利润,构建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多目标优化模型,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优化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消费者满意度;电子商务;物流优化;农产品

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网络上购买农产品的满意度已不局限于农产品本身,物流配送的各项指标也成了评判该商品的满意度的重要标准。假设某农产品市场基本需求为A(A>0),某物流公司为消费者配送该农产品的快递价格为p(p>ct+cs),消费者感知物流配送时间的及时性、响应性为t(t>0),消费者感知物流配送上门性、完整性等服务质量为s(s>0),消费者对快递价格敏感系数为λ1(λ1>0),消费者对快递时间敏感系数为λ2(λ2>0),消费者对快递服务敏感系数为λ3(λ3>0),物流公司对配送时间的额外成本投入(即保证农产品物流最慢速度之外的能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时间成本投入)为ct(ct>0),物流公司对配送服务质量的额外成本投入(即保证农产品最基本配送服务之外的能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服务成本投入)为cs(cs>0),影响消费者感知配送时间的两个影响因子分别为m和n(m>0,n>0),影响消费者感知配送服务的影响因子为k(k>0)。

根据消费者需求理论,假设消费者使用该物流公司配送该农产品的数量为Q,则假设消费者需求模型为Q=A-λ1p-λ2t+λ3s。

其中,消费者感知物流配送时间的及时性、响应性t与物流公司对配送时间的额外成本投入ct有关,当ct为0时,t为一个较大的值m+n,当ct变得越大,t越小,当ct无限大时,t趋近于一个较小的值n,因此假设消费者感知配送时间的及时性、响应性t的大致图像如图1,模型假设为t=mct+1+n。

消费者感知物流配送上门性、完整性等服务质量s与物流公司对物流配送服务的额外成本投入cs有关,当cs为0时,s为0,当cs变得越大,s越大,当cs无限大时,s趋近于一个较大的值k,因此假设消费者感知物流配送上门性、完整性等服务质量s的大致图像如图2,模型假设为s=k(-2arccot(cs)π+1)。

2 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多目标优化模型

根据上述消费者需求模型、消费者感知物流配送时间的及时性、响应性t的模型和消费者感知物流配送上门性、完整性等服务质量s的模型,可将消费者需求模型写成:Q=A-λ1p-λ2(mct+1+n)+λ3k(-2arccot(cs)π+1)。

假設物流公司配送利润为Π(Π>0),可得物流公司配送的利润模型为:

Π=(p-ct-cs)Q=(p-ct-cs)[A-λ1p-λ2(mct+1+n)+λ3k(-2arccot(cs)π+1)]

从消费者满意度视角出发,以最小的消费者感知物流配送时间的及时性、响应性,最大的消费者感知物流配送服务完整性和上门性为优化目标,同时,综合考虑物流公司物流配送的成本和利润,在满足约束条件p>ct+cs下,构建如下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多目标优化模型:

(1)从表1和图3中可看出,在约束范围内,当ct为0时,t为最高值m+n=7.1;随着ct逐渐增大时,t逐渐降低,消费者满意度逐渐增大,且在初期满意度提升较快;当ct在约束范围内增加到最大时,t达到约束范围内的最小值0.74(逐渐接近整条曲线的极限小值n=0.1),此时消费者对物流配送时间的及时性、响应性满意度较高。

(2)从表2和图3中可看出,在约束范围内,当cs为0时,s为0,即物流公司除正常配送外,无任何诸如送货上门、快递拆包完整、快递员良好服务态度等服务,此时消费者对物流配送服务的满意度最低;随着cs逐渐增大,物流公司会提供有限物流服务,s的满意度逐渐增大,且在初期满意度提升较快;当cs在约束范围内增加到最大时,s增长逐渐平稳,达到约束范围内s的最大值3.75(接近整条曲线的极限大值k=4),此时消费者感知物流配送上门性、完整性等服务质量满意度较高。

(3)从表3和图4中可看出,在约束范围内,当物流公司不投入ct和cs时,物流公司配送利润达不到最高值,即需进一步优化电商物流;当物流公司投入部分ct和cs时,消费者感知物流配送时间和服务质量满意度不断提升,使得消费者的物流需求量迅速提升,物流公司配送利润达到最大值;当ct和cs进一步增加时,消费者感知物流配送时间的及时性、响应性以及感知物流配送上门性、完整性等服务质量满意度虽然不断提升,但此时物流公司的单位配送利润不断降低,物流公司配送利润逐渐降低。

4 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优化建议

根据上述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优化模型,可以得出以下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优化方案:

(1)在p>ct+cs范围内,物流公司通过增加物流配送额外时间成本和额外服务成本,可以提高消费者感知物流配送时间及时性、响应性以及感知物流配送上门性、完整性等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2)在物流公司增加物流配送额外时间成本和额外服务成本投入的初期,消费者感知物流配送时间及时性、响应性以及物流配送上门性、完整性等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提升显著,此时消费者的物流需求量迅速提升,物流公司配送利润可达到最大值。物流公司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明确物流配送时间和服务的额外投入临界点,以便获取最大利润。

(3)在物流公司增加物流配送额外时间成本和额外服务成本投入的中后期,消费者感知物流配送时间及时性、响应性以及物流配送上门性、完整性等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提升放慢,甚至因成本的较大投入,导致单位配送利润不断降低,物流公司配送利润反而降低。

本文从消费者满意度视角出发,以消费者感知物流配送时间的及时性、响应性,消费者感知物流配送服务完整性和上门性为优化目标,同时,综合考虑物流公司物流配送的成本和利润,构建了基于农产品消费者和农产品物流公司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研究物流公司增加物流配送额外时间成本和额外服务成本,比较农产品消费者满意度的变化和农产品物流公司配送利润的变化,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优化提供了建议。

参考文献

[1]张琳超.基于消费者选择的快递服务定价优化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9.

[2]黄曼,黄斌,连捷,等.生鲜农产品的电商物流服务优化机制与方向[J].闽江学院学报,2018,39(4):32-40.

[3]拓锦华.基于消费者“搭便车”行为的制造商定价策略与渠道选择研究[D].长安:长安大学,2019.

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在农产品的物流供应方面也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及时有效的为人们提供物流支持和农产品供应保障,从而推动我国农产品销售行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农产品物流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当中具有显著的优势,符合现代物流管理的要求,可以明显提升农产品物流的质量以及效率,使得物流与企业的综合活动进行统一整合,保证物流同步的实现。本文将就如何有效落实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对策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产业在发展层次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如今已经有效步入到了国际市场。而在农产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产品安全问题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也认识到农产品安全与物流体系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构建科学规范的农产品物流管理体系,才能够实现经营与流通的统一,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动力。大量实践证明,供应链管理模式符合农产品物流的实际需要,能够提高对农产品安全问题的防范力度,为农产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农产品物流应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作用

农产品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在把握供应链各个环节规律与关联的基础之上,通过发挥管理的组织计划、协调控制、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有效调控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流通、消费等一系列环节涉及到的物料、信息、资金和业务流,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高顾客价值。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性以及创新性的管理模式,能够将农产品生产销售全过程的物流进行优化配置,确保各个流通环节的有效衔接,提高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实际落实当中的作用主要体现:第一,供应链能够利用优选成员企业以及构建合作联盟的方法,让农产品的物流与信息进行有效沟通,保证信息精准和快速的反馈,因而能够明显缩短市场需求的响应时间,有效适应市场变化,获得时间方面的巨大优势。第二,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促进合作企业积极改进技术、设备、方法等,最大化的实现信息共享,能够避免重复工作以及资源消耗,同时还可以扩大库存周转,减少物流成本,获得成本方面的巨大优势。第三,供应链管理模式有助于合作企业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进而使得各个企业能够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在优势互补和互相促进当中收获整体优势。

二、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实施对策

2.1增强供应链各成员合作整合

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农产品流通当中的应用需要将供应链当中的各个成员联系成一个统一性的整体,保证彼此之间的通力合作,通过优势互补的方法获得整合优势。第一,各方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提高合作质量。打造农产品的物流供应链,时尚就是要讲话,彼此之间的合作,保证供应链当中的供应商、批发商、加工商、分销商、配送商等都能是我们以科学的供应链管理思想,找到各自在整个供应链体系当中所占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并让各方在技术、人才、信息等多个方面,实现全方位的协作与整合,构建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利用优势互补和功能策略整合发挥在资源配置、质量管理、信息沟通等多个方面的优势,获得最优效益。第二,有效培育供应链老大,从整体上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以及管理协调能力。供应链老大应该在供应链建设以及服务整合战略等方面发挥协调带动以及组织领导的作用,以便增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构建科学规范的定价机制、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使得供应链当中各个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可以长久的保持,增强对客户需要的满足能力。

2.2改进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

保证农产品供应链的持续有效运作,必须要有多方保障与支持,主要包括:第一,共同构建供应链质量保障体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对其中流动性的产品进行管理。整个供应链当中的各方企业都必须要不断提高质量意识,增强道德素质水平,通过积极合作的方法构建统一性的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强调各个企业对质量标准进行全面落实,为广大客户提供最优质的农产品。第二,建设农产品供应链的完善物流体系。供应链管理要求各方企业能够妥善解决农产品有效流动的问题,并探究怎样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优化物流服务。所以建立完善的物流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可以投资共建粮棉油仓库;合理安排运输工具;延迟生产分离点;建立专门的农产品配送中心;实现统一性的配送与加工;改进物流包装,优化物流品质等。第三,全部成员共同发挥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各自在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当中的优势,而针对于物流工作当中不擅长或者是经济性较差的业务可以外包给物流企业,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成效。

2.3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流

信息流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重要要素,只有实现密切的信息互动和信息交流共享,才可以保证供应链当中的各方获取及时有效的信息,并结合信息资料和市场动向,调整运营方案,提高供应链成员的合作有效性,同时保证信息反馈的成效。第一,积极构建供应链信息保障体系。在信息保障体系的建设环节,可以由整个供应链当中的核心企业担当体系建设的牵头人,同时引导其他企业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并坚持政府的指导,確保信息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效用的发挥,同时也保证供应链在信息管理和应变能力方面的提高。第二,有效建设供应链信息透明与合作等的相关制度。与农产品物流相关的信息非公开性影响着供应链管理模式作用的发挥,与此同时,也影响到了供应链各方企业之间的团结以及密切互动。为了突破这样的管理瓶颈,必须积极建立供应链信息透明以及合作等方面的制度,确保各个成员都能够严格遵守相关制度规范,提高信息的反馈速率,确保供应链的透明健康。

要想满足人们的农产品需要,降低农产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必须积极建设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选择科学化的物流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符合农产品的特性,能够有效降低农产品物流工作的实施难度,获得时间、成本以及整体方面的优势。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落实当中,要注意增强供应链各成员的合作整合,改进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流。

参考文献:

[1] 卢风君等.大城市高档猪肉供应链问题及发展途径[J].农业技术经济,2015,(2):43-45.-

[2] 万寿桥,李小胜.农产品物流的改善[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5,(8):99-100.

[3] 张思华.用现代农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法指导现代农业建设[J].中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6.

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在分析农产品冷链物流特点的基础上,融入低碳经济发展思路,阐述了基于碳排放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及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通过物流企业的引入、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等措施实行物流结构及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完成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流程的优化,使农产品附加值、规模效益及资源循环利用率等得以提高,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节能减排、环保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低碳经济;业务流程优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及服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的低碳化模式成为发展趋势,在确保物流服务质量的同时,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流程的合理性。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必要性分析

农产品成本受到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流程的合理与否的直接影响。目前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低碳经济思想的应用不足,物流系统流程需进一步优化以实现冷链农产品物流的减排、高效、环保等目标。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观成为低碳经济的指导理论,在此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手段,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间有效统一的实现。低碳经济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主要目的,使提高清洁能源、环保材料等的开发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得以有效降低,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自《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颁布以来(2010年),通过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改革创新,为农产品冷链物流提供了稳定的宏观环境,使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逐渐发展起来。基于碳排放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更符合目前的发展趋势,能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能够使冷藏装置中氟利昂的排放量得以有效降低,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物流产业结构的顺利转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延长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产业链,通过科技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推动物流产业发展。

二、低碳背景下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

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劣势,由于科学技术等相关投入力度不足,尤其是在冷链物流对应的运输过程中,通常其运输装置使用的常温装置存在温度不达标问题,使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腐蚀发生的概率大大提升,不仅降低了农产品质量,还提高了农业成本。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中,农产品冷链物流装置达到合格水平的企业占比较小,资源配置不合理,传统农产品冷链物流使用的运输工具的选择上缺乏针对性,运输路线规划缺乏科学性和高效性,甚至存在农产品回流现象,不合理的包装及运输工具排放的污染气体等都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程度的污染。此外,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力不足,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缺乏高效物流网络系统的建设,导致获取物流各个环节中信息的难度较大,在运输工具瘫痪发生的情况下难以获得其他运输车辆或企业的帮助。

2.缺乏完善的程序标准及合理的物流结构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幅员辽阔,面临着农产品种类和生产地分散性较高的问题。同时,分散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大多处于“单打独斗”的模式,企业规模较小,不利于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和完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运输分配难度较大,难以做到有针对性。缺乏完善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导致企业的运输、基础设施及固定资产投入等方面的成本难以降下来。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产品生产模式的分散性较高,为物流结构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销售和运输等)缺乏协调性,组织能力不高是运输过能源消耗和排放量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建设物流基础设施标准化进程滞后,物流各程序间未进行有效连接,缺乏合理的程序操作流程,比如,在冷藏装置中还未制定统一的农产品温控设备标准,物流运输中没有充分利用各种高科技定位系统,全程监管力度不足,降低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做到低碳环保。

3.可持续发展理念执行力度低,循环利用率不高

相关企业未树立正确的企业理念,缺少长远规划,忽视了企业文化和理念的建设,导致可持续发展理念难以真正落实;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中缺乏到位的政策和理念落实手段,循环经济难以在物流企业中发挥作用,导致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各个过程中(包括包装、运输、存储等)的废弃物处理不合理,使大量堆积、丢弃的废弃物对生态环境构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此外,由于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缺乏创新力,且缺乏专门的回收利用系统处理冷链物流运各环节产生的废弃物,以焚烧和填埋方式为主的废弃物处理方式对空气环境造成了再次污染,不利于低碳经济模式下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

冷链物流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缺少冷链设施和物流装备,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还无法满足分散性较高、易腐蚀的农产品运输需求,物流流程普遍存在中断链现象,农产品冷链物流链条还未做到从田间到餐桌全覆盖,仍然处于较低层次上,表现为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影响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本文在现有流程的分析过程中采用了ABC分析法,该方法在计算成本时以活动为单位,用来对作业是增值或非增值进行辨别,从价值角度出发企业有些经营活动并没有产生价值,据此分析农产品冷链物流流程的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农产品冷链物流依然是传统物流模式。农产品涉及较多的流通环节,浪费严重,成本高。结合低碳经济思想进行分析,存在问题包括:(1)冷藏运输环节经济性较差,大多由企业自行负责农产品的配送过程,冷链物流系统更多面向的是仓储和运输阶段,导致较高冷链物流成本的同时,服务水平却不高,更需要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的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面向全国范围,通过外包原有配送服务提高整体物流的效率和质量。(2)农产品冷链物流整体规划不足,冷链物流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由于农民生产的分散性且合作意识不足,导致供应链合作效率不高,并且农产品冷链物流缺乏高效的组织过程,难以形成合作联盟,市场发育不够完善,供应链上下游间的规划协调不足,造成冷链物流资源浪费。(3)缺乏合理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流程,目前多采用“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模式,流通节点多,流通环节中转运、倒车的次数较多,提高了冷链农产品的成本;同时,增加了能源消耗量和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量,不符合低碳经济要求。(4)冷链物流系統信息传递不畅,各环节信息不透明(包括库存、装卸、运输等等),降低了配送、运输效率。

三、基于碳排放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

(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鼓励相关科技研发人员积极研发冷链物流低碳技术,通过新能源的开发,使农产品冷链物流各环节的废弃物产量及污染物排放量得以降低。具体包括:(1)通过政府引导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低碳经济下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提供支撑。制定并完善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平衡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对低碳冷链物流通过采取财政补贴、税收调节、贷款优惠等措施,引进先进低碳技术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发展。(2)改良运输工具,将提高物流工具的节能减排能力作为重点。使用清洁、低碳能源从而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得以有效降低。加大冷藏装置温控设备的研发力度,引入信息软件等辅助功能实现。(3)结合低碳经济理念优化配置农产品冷链物流路线,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二)完善程序标准化建设,优化物流结构

为满足低碳经济发展需求,需加强农产品生产集约化程度,(1)农产品冷链物流需从各个环节(包括生产、销售和运输等)进行全方位调整,农产品生产经营过程需形成以低碳技术为核心的模式,销售商需起到良好的中间作用,加强农户和冷链物流企业间的协作,实现全面的结构调整和优化配置(包括组织、功能、流程等),尽快完成绿色配送体系的建立,建设并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协调农产品生产和物流同步发展。(2)提高物流运输流程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急需建立统一的输过程中的冷藏装置标准,根据农产品种类的不同完成不同冷藏装置温控标准的制定,从而保证农产品质量和新鲜度。建立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制度,使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得以有效衔接(包括生产、运输、加工、包装和销售等)。

(三)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循环利用率

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发展理念,在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文化建设,为可持续发展的贯彻执行提供良好的氛围。从企业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出发,通过有针对性的合理手段和途徑深入落实,有效处理农产品冷链物流各环节所产生的废弃物,通过专门化回收网络和部门的建立或引入第三方企业,循环利用或科学处理废弃物,提高冷链物流企业废弃物的利用率,达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目的。结合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并完善信息交流平台,使农产品冷链物流各环节信息得以有效传递,做到对整个过程的全方位监督和观测,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信息化平台健康有序的发展。

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等措施的实行促进了物流结构及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完成了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流程的优化,使农产品附加值、规模效益及资源循环利用率等得以提高,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节能减排、环保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丹,张璐.生鲜冷链物流配送包装技术[J].农家参谋,2017,(20):260-261.

[2]  童楠.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低碳物流运输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6):248-249.

[3]  刘鹏.我国物流企业的低碳物流能力评价[J].商业经济研究,2017,(10):87-89.

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乳制品行业以及乳制品的质量,这是个事关国民身体健康的大事,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生鲜蔬菜冷链物流体系的现状,然后介绍与分析美国、日本生鲜蔬菜冷链物流体系的现状,从美、日等国先进的生鲜蔬菜冷链物流体系找到启示,总结出我国生鲜蔬菜冷链物流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物流系统

蔬菜是城镇居民生活支出和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和出口大国,但我国蔬菜物流系统一直处于物流研究领域中一个被忽略的角落。如何将新鲜蔬菜及时、准确地送达一个最需要的地方便成了一个十分重要和值得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对传统的蔬菜物流系统进行研究,从而提出新的思路。

一、蔬菜物流的概念和特点

1.蔬菜物流的概念

蔬菜物流是指围绕蔬菜进行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特殊物流活动。

2.蔬菜物流的特点

(1)保鲜要求和敏捷性要求高。大部分蔬菜, 尤其时令蔬菜, 如空心菜、大白菜、茄子、青椒、西红柿等都是非常典型的鲜货易腐品, 采摘后如果不经过恰当处理, 特别容易腐烂变质。因此,蔬菜对物流提出了一个极高的保鲜要求和敏捷性要求。

(2) 季节性特点突出。每种蔬菜都有自己的季节性特征。有些蔬菜是一年四季都有,有些蔬菜只能是在某个季节才有。因此,蔬菜物流还必须考虑到蔬菜的季节性特点。

(3) 地域差异明显。由于北方冬季气候偏低, 故只适合种植如大白菜等特别耐寒的蔬菜。因此,这个季节, 北方蔬菜市场必须从南方调运大量蔬菜。

(4) 成本高,利润薄。蔬菜物流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蔬菜易腐却便宜, 故物流成本高但经济效益低。因此,大多数时候只能靠薄利多销, 快运快销。

二、我国生鲜蔬菜物流体系现状

1.生鲜蔬菜物流链分段现象严重

这是由我国目前生鲜蔬菜的物流过程决定的,我国生鲜蔬菜物流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鲜蔬菜的采摘以及简单的整理工作,参与的主体主要是农户,他们对采摘的蔬菜进行分拣、清洗等简单的初始物流作业。第二阶段是生鲜蔬菜的储运阶段,主要由贩运商、加工企业等生鲜蔬菜物流中间商来完成,他们参与物流运作的设备和技术含量较第一阶段要高,包括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物流功能。第三阶段是生鲜蔬菜的零售物流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由个体贩销商、集贸市场以及连锁超市等零售终端完成。主要涉及配送以及包装加工。而在生鲜蔬菜的三个物流阶段中,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将蔬菜物流链分割成两个部分,批发市场成为了物流链的断裂点,使得三个间断各自孤立,信息传递不畅,物流费用较高。

2.生鲜蔬菜在物流过程中损耗较大

由于我国生鲜蔬菜冷链物流发展还很落后,致使生鲜蔬菜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率达到了25%~30%,而同样在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生鲜蔬菜的物流损耗率基本控制在5%以下,像美国、日本等国家,他们更将生鲜蔬菜的物流损耗率控制在2%左右,可以看出,我国在控制损耗率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在生鲜蔬菜流通过程中,物流的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达到了60%以上,甚至更多,其中在物流成本中比例最大的是运输费用。因此发展冷链物流、控制损耗、降低运输费用是优化我国生鲜蔬菜物流链的关键因素。

3.生鲜蔬菜物流链过长,物流环节过多

欧美等国家生鲜蔬菜的生产具有规模化的特点,流通模式以直销为主导,即从产地到配送中心、超市以及团体购买者得流通渠道。我国的生鲜蔬菜生产分散,流通中的主要渠道也是通过批发市场,但我国生鲜蔬菜物流中的批发环节大都需要经历两个环节,即从产地批发到销地批发,在冷链运输发展不完善现状下,使生鲜蔬菜的总的物流成本大大提高。

4.我国生鲜蔬菜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低

近几年,我国蔬菜合作组织的数量在大幅提高,但是合作组织在生鲜蔬菜物流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大,与蔬菜种植农户的联系度不高,制度化程度较弱。生鲜蔬菜物流的中间商的组织化程度也较低,众多批发商、蔬菜贩销户基本都是个体经营户,运输商、配送中心的规模较小。同时我国生鲜蔬菜流通中商流与物流不分的显现严重,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生鲜蔬菜物流主体间的合作化程度、资源利用效率低。

5.我国生鲜蔬菜物流链技术水平落后,综合物流服务能力弱

我国生鲜蔬菜物流链技术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冷链物流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在国外许多国家生鲜蔬菜的冷链物流已经相当普遍,而我国生鲜蔬菜基本上都是常温下进行运输和保存,个别需要冷藏运输的蔬菜品种,只是通过简单的“置冰”处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生鲜蔬菜安全质量信息和生鲜蔬菜供求信息。我国生鲜蔬菜产销信息不对称,农户主要通过蔬菜批发市场或收购商那里获得信息,而消费者对蔬菜质量安全的信息获得难度更大,生鲜蔬菜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缓慢,其发挥的作用有限,很多生鲜蔬菜的配送企业还未建立面向客户的生鲜蔬菜信息管理系统。

三、发达国家生鲜蔬菜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1.美国生鲜蔬菜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美国生鲜蔬菜的生产具有高度的专业化和区域化特征,蔬菜的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南部的新墨西哥州、和威斯康辛州。这几个区域的生鲜蔬菜产量约占美国生鲜蔬菜总产量的90%,同时美国生鲜蔬菜的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操作,部分作业更实现了自动化操作,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美国有着非常先进的生鲜蔬菜远销体系。美国生鲜蔬菜流通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生产者通过代理批发商在批发市场上出售;二是不通过批发市场,而是通过稳定的购销合同与大型零售商、批发商直接交易。 美国生鲜蔬菜的生产者很少直接销售产品,依托生鲜蔬菜物流的高度信息化,使得其与工厂或分销商建立着长期合约的关系。分销公司有完备的冷藏设备和运输工具,有先进的管理,与菜农和市场紧密结合,实施HACCP 认证,采用电子交换数码(EDI 代码)、标准化代码PLU(产品检查)和产品信息化管理,生鲜蔬菜物流由计算机监控。这样一种服务体系使得生鲜蔬菜生产与市场之间构建起了一套信息流通体系、生产组织机制,进而推动生鲜蔬菜物流体系更加完善。

2.日本生鲜蔬菜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日本已建立起以批发市场流通为主的生鲜蔬菜物流体系,批发市场的管理与经营制度极其规范,管理先进,拥有先进的生鲜蔬菜物流设施,承担着日本生鲜蔬菜物流中心和区域物流中心的角色。据统计,日本生鲜蔬菜总量的约90%要进入批发市场销售。日本农业协会也是日本生鲜蔬菜物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农业协会对生鲜蔬菜进行统一分级、加工、包装、储运。其中生鲜蔬菜供应链的主要收益通过农业协会回到菜农手中。

四、发达国家生鲜蔬菜物流发展的经验借鉴

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对生鲜蔬菜物流发展高度重视,已形成较成熟的物流模式,其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给我国生鲜蔬菜物流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和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政府对生鲜蔬菜宏观调控的力度

美、日两国为促进生鲜蔬菜物流的发展,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来对生鲜蔬菜物流进行规范。我国在生鲜蔬菜宏观调控领域需要借鉴的有以下几点:做好生鲜蔬菜市场的信息服务;加快新型生鲜蔬菜物流装备的引进和研发;生鲜蔬菜行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推进生鲜蔬菜市场体系的发展和生鲜蔬菜企业的改革;制定法律法规,规范生鲜蔬菜市场行为;促进与国际生鲜蔬菜物流与配送技术、管理、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快发展生鲜蔬菜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设备投入。

2.加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美国和日本的农协组织的运作体系给了我国很好的借鉴,绝大多数农民和农场主加入到农协组织,农协组织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农户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促进生鲜蔬菜物流发展。现阶段,我国的农户仍主要以分散经营为主,如何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一直是理论界和政策制定的焦点。

3.加快生鲜蔬菜物流的信息化建设

国外发达的生鲜蔬菜物流都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我国要建立现代化得生鲜蔬菜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生鲜蔬菜物流信息化需要加强生鲜蔬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我国现有的生鲜蔬菜网络的整合力度,改变小而散和重复建设的局面,加强硬件、软件的建设,提高网络服务质量。

4.加强对生鲜蔬菜物流技术的研究,借鉴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

我国应加快引进先进的生鲜蔬菜物流技术,逐步实现生鲜蔬菜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许多发达国家的包装和加工技术非常先进,如日本在港口附近就建有很多生鲜蔬菜加工工厂,当进口生鲜蔬菜运抵到港口之后,会马上被转运至各个加工工厂进行加工包装,之后再通过冷链物流运输到零售环节,在加工包装的过程中,大大增加了生鲜蔬菜的附加值。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生鲜蔬菜冷链保鲜技术,为生鲜蔬菜物流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要加快提高生鲜蔬菜加工能力,努力提高生鲜蔬菜的附加值。

5.注重生鲜蔬菜物流人才的培养

西方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70 年代就开始发展物流教育,据调查,美国物流管理者中约有92%具有学士学位,41%具有硕士学位,22%具有配送工程师和仓储工程师的专业资格证书。我国应加大对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的力度,建立生鲜蔬菜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6.发挥批发市场在生鲜蔬菜物流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生鲜蔬菜生产规模小且散,单个农户进入市场比较困难,大多城市生鲜蔬菜消费量的 70%~80%又需要靠外地调入,因此建立以批发市场为主体的生鲜蔬菜物流体系,仍然是生鲜蔬菜物流发展的重要环节。 所以完善我国批发市场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服务设施尤为重要,应建立完善生鲜蔬菜质量检测体系、金融结算体系、加工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信息网络平台等。我国应加快完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政策法规,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五、结论

从我国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生鲜蔬菜冷链物流还很不成熟,存在着硬件设施建设不足、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完善、整体规划缺乏、市场化程度不高、第三方物流企业介入少以及软件技术落后等问题,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为完善我国生鲜蔬菜冷链物流市场,企业要加大对冷链物流的投入,开发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更需要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整体上把握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动向,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构想。

参考文献:

[1]张京卫.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发展分析及启示[J].农业经济,2007(7).

[2]周敬.中日蔬菜供应链比较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50).

[3]蒋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及其优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

[4]陈汉明,曹爱萍.果蔬冷链物流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

作者简介:李瑜生(1983- ),男,广东广州人,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物流管理讲师,广东省技术能手,从事物流专业教学教研工作

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对策

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1]。农产品质量安全虽然经过2009年的整治,已形成“稳定向好”的态势,但日前,山东的“毒西瓜”事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隐患再次曝光在公众面前,引发了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担忧,并且监管部门的公信力又一次受到公众的质疑,“还我安全食品”成为消费者最为热切的期盼。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关于农产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明确规定农产品是指诸如高粱、玉米、花生等在农业中直接得到的产品,即初级农产品,不经过任何加工程序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及其产品。比如,烟叶、毛茶、食用菌、瓜果蔬菜、花卉、苗木、药材、粮油作物、牲畜、水产品、林业产品等。农产品的特性:(1)具有季节性播种、季节性收获的特点;(2)具有地域性差异,要求选择适宜播种的农作物进行农业生产活动;(3)易于腐烂,注意保鲜;(4)种类丰富,数量繁多,要求完善的销售渠道进行农产品“消化”;(5)农产品的生产地与消费地的跨域矛盾,对销售渠道提出更高要求;(6)农产品作为农业生产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与制约,产量不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概念随着2006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逐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推动了以农业部为监管主体协调各监管机构的监管体系的建立,也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也出现了新情况与新问题。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应秉承五大发展理念,力争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下足功夫,为老百姓营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饮食环境。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也做出了新的部署,要求“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2]。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切实提高监管的标准,建立必要的处罚机制,落实国家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方针政策,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我国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增加居民收入的客观要求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就对我国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即更高水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也要紧随农业发展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强与之配套的监管工作的部署。中央提出要走现代的农业发展道路,具体是指“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更加注重数量、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道路。从过去的农业发展历史发现:我国一直集中力量增加农产品的数量,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但却忽略了生态与安全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着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由过去的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过度消耗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变全面追求质量安全与环境保护的资源节约型发展方式。我国是农业大国,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69%,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完成能调整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平衡,畅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最大化实现农产品的“供—求”的空间对接,降低农产品积压在农民手中造成亏损,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质量、保证消费者的饮食安全、促进我国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客观要求。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民以食为天,居民的生活离不开对农产品的需求。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居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对农产品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不仅仅要求数量上种类多、数量大的农产品来满足居民的日益增长的需求,还要求在质量上能提供足够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农产品。如果我们无法向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农产品,会引发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满与质疑,甚至会引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消费者为了维护自身健康,宁愿花高价钱购买符合安全标准的国外进口产品,这将大大降低市场对我国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内需”动力不足,会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不足。这为社会稳定带来多大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形势是多么严峻,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必须建立完善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体系,贯彻落实监管责任,做好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的监管工作,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安全、卫生、品质高的农产品,让消费者吃得安心、吃得放心。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提高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购买欲望,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刺激国民经济增长,拉动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转变对外开放战略的客观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一国经济的发展逐渐由国内延伸到国际,这已经成为各国谋求自身发展的出路所在。由于我国农产品出口加工贸易在整个进出口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再加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所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整个农产品的质量成为我国更好的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以往我国的对外开放中以输出农产品的数量与规模为主,经常遭受绿色贸易壁垒,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国际苛刻的环境标准以及较高的卫生标准等限制我国同类商品的进入,以保证它们国家自身企业以及农产品的竞争与销售。所以要想在国际市场发挥我国农产品的优势,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必须转变对外开放战略,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为主攻方向。而监管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一环,必须在农产品的对外开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要对国内人民群众的健康负责,也要对国外人民的健康负责。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对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建设提出具体要求。而对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来说,监管工作不仅要在制度上形成相关体制机制,而且要在法律法规层面健全监管的依据,彻底贯彻落实监管责任,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这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与关键任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全面确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农产品法制监管环境。虽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确立解决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空缺问题,而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就要着手调研,深入实际,解决当前法律法规中所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的问题,势必将全面依法治国落实到实处。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贯穿农产品生产到销售再到消费的各个环节的监管行为,也是一项统筹、协调各方的全局性的监管任务。由此,其所面临的困境也非单一的,应具体全面的分析监管困境的问题所在。

1.生产投入违规现象严重。农产品的生产投入品种较多,其中也掺杂着质量不合格、假冒伪劣的产品,比如2010年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324亩土地甜菜作物绝收;2012年辽宁阜新“SBS903美国进口甜玉米”导致甜玉米减产;2012年安徽合肥的伪劣水稻种子案等。

2.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仍然存在投机行为。生产商户为了盈利而采取了一系列违规的投机行为是监管机构不容忽略的问题。比如:人工种植业中农药成分不达标,农药残留超标仍然存在;人工饲养业“瘦肉精”以及抗生素仍然继续被沿用;渔业仍然会在运输途中使用孔雀石绿来延长受损鱼的寿命。

3.农产品生产者法律意识有待提高。农产品生产者受自身文化水平限制,法律意识不强,诚信经营意识缺失,只顾眼前利益,不求长远发展,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难度。

4.基层监管体系建设滞后。县乡两级存在人才不足、机构不足、经费不足的普遍问题,相应的配套措施并未在县乡设置,导致上下信息不对称,监管的责任与任务无法落实。

5.相关农产品监管部门的监管过程流于形式,没有将文件中明确列出的监管内容,监管方法,监管职责,监管机制落到实处,造成监管成本增加,监管效率低下;监管部门缺少责任溯源机制也是造成监管不力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困境产生的原因

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复杂性是基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是由一系列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的综合性系统,首先,系统主要包含监管的主体、客体以及监督的过程。主体包括上级负责监督工作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还包括下级被监督的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及流通、消费的商户,还包括进行社会监督的社会相关组织协会以及负有监督义务的个人。客体是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的承受对象,主要指与农产品相关的一系列初加工产品以及深加工的产品,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饲料、食品添加剂、水产品等。过程则指实现安全监管的手段,包括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组织机构、技术手段等等。其次,系统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不管涉及到中央到地方,而且除了监督大型农业企业还要监督一般农业企业,监督的对象不仅包括大宗农产品还包括零散产品。最后,由于监督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监督关系的复杂性,监督主体与监督客体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交错性关系,是由政府组织协同社会组织以及消费者个人交错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监督。

2.农业生产主体的行业自律性不足是根本。首先,对于作为农业生产的主导者的农民而言,耕种完全靠经验:何时开始播种?以何种方法播种?用何种工具?施什么肥?播种什么样的种子?这都是靠祖辈传承下来的经验,他们无从判断正确与否,只管根据每年的庄稼收成作为农业生产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同时,中国的农民缺乏完备的农业知识与技术的支撑,并且我国农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带,导致整体服务能力过低。

其次,农资经销商和农民是理性的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才是其行为的标准,农资经销商为了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以低价购买不合规定的化肥、农药以及种子,而农民也会为了增加收入更乐意接受低价购买农资产品,由此农民进行简单的成本与收益的计算,购买低价的种子、农药和化肥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收益。为了个人利益,无暇顾及产出的农产品是否硝酸盐超标,是否重金属超标,又或者是否农药残留超标,政府也并未提供有效的引导和鼓励机制。以上两点表明农业生产主体的行业自律性不足,严重缺乏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这在源头上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难度。

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功能缺失是关键。监管组织体系建设亟待加强:(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机构内部监管人员不足、缺乏专业的监管人才、激励监管人员主动监管的机制不足导致的监管能力低下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力度不够、缺乏专业技能的监管人才更突出表现在县以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并且村级缺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等都表明监管体系及其功能急需完善。(2)农产品检测检验能力有待提高,县、乡、村(基地)三级农产品防控建设滞后,尚未形成系统的监管体系及配套长效管理机制,存在职责不明、管理不到位现象;农产品的检测体系不健全,监测密度不够,农产品缺乏经常性的检测监督;对不法经营者的处罚打击力度不大,监管威慑作用尚没有形成;“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方式存在缺陷,容易造成职责不明、合力不够。对于已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机构的地区,存在缺乏专业技能的检测人员、缺少动态快速分析检测信息的能力,在检测上缺乏主动性、检测人员工作任务不固定,检测技能不熟练等问题。(3)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机制尚待健全,由于相关监管机构及其监管人员重视程度不够、主动性不强以及缺乏资金等原因,此项工作仍停滞不前,以至于不足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其中一点明确指出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食品药品安全,他强调指出:“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要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这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人人都要树立底线思维,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乎公民的身心健康,不能跨过安全的底线,这就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严格要求。

(一)建立“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形成上下联动的监管网络,贯彻落实监管责任

农产品质量监管相关部门自上而下为农业部、省级监管部门、地级监管部门、县级监管部门以及乡镇级监管人员,而由于乡镇监管人员的监管技术与能力不足、监管流于形式等原因,导致乡镇监管人员成为最为薄弱的一环,源头上监管信息出错,监管上下层级信息不对称,从而致使整个监管系统失去了本身存在的意义,各级监管责任的落实更是空谈。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带来了契机。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介,重新审视传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传统模式,优化监管的方式,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充分发挥其创新驱动力。

1.从底部着手,要开发研制出感应植物的成长状况的App应用以可供农产品检测的App应用,如农药合格检验标准、种子合格检验标准等,来解决农民以及乡镇监管人员的技术以及能力不足的问题,完全排除农产品的生产环节所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过技术改革,为解决农产品生产者农业知识储备不足以及技术设备短缺的问题,大大降低了检测成本。

2.着眼于顶层设计,健全“监管网”,落实监管的责任,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技术,设计出覆盖全国范围内的“监管网”,实时传递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数据,刺激乡镇监管人员主动做好监管工作并及时上传监管数据,落实监督责任,实现上下联动,全网互动的实时监督网络的建立。最后,要利用互联网的宣传技术,通过检测app应用平台定期向监管人员与机构以及农民推送《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材料、或者真实的案例,提高全国范围的安全意识。还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排除“理性人”心理的干扰,相关软件的设计及应用要做到精准化,务必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以实现监管数据信息的统一化、监管过程的透明化、监管指令的整体化的发展目标。

(二)生产、消费、流通环节应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构建产前、产中、产后配套安全体系

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快完善农业标准,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消费者要求生产出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的呼声不断。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优质安全产品生产技术指导,推进标准化生产,力求构建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安全体系。

1.农业中,主要从各种动植物体内提取有益的抗性等基因转入到某种缺乏此种基因而导致自身抵抗力低下或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能力低下的动植物体内,帮助其对抗疾病,应对环境,从而培育出优质、高产、抗病的农作物以及各类动物新品种。此前已将此种技术应用于动植物育种中,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比如猪抗猪瘟、克隆了脯氨酸合成酶耐盐的基因等,此后可以考虑加大研发技术的力度,将此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动物、植物,保证产前的动植物物种优良。

2.产中和产后的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比如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可以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及加工后的废弃物转化再利用。在食品检测、食品改良以及食品深加工等领域充分利用发酵及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利用农产品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营造安全的饮食环境,并将加工后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加强环境保护。与此同时,居民担心转基因食品会影响人体健康,社会上对此也颇有争议。相关监管部门也要对现代生物技术严加管控,防止生物技术的滥用造成民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质疑与恐慌。

(三)培育符合市场经济的新文化与价值观,提高监管客体的安全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价值观出现多元化趋势,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盛行使得作为理性个人的农产品生产主体,缺乏社会责任感与敬畏法律法规的公民意识,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加大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加快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培育诚信生产、诚信经营的新文化与价值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置于重要地位,为了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做了总体规划和部署。主要强调“以树立诚信文化理念、弘扬诚信传统美德为内在要求,以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为奖惩机制”,这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根据总体规划,重点推进商务诚信建设。

1.普及诚信教育,设立奖惩机制。监管机构要培养专门负责德育教育的人员,定期进行诚信宣传,针对涉及农产品经营的个体商户,宣传人员需定期到店进行交流与宣传教育活动;针对大型农产品企业,监管机构要鼓励其组织企业内部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以守信奖励、失信惩罚的方式来塑造诚实守信的员工、营造诚信的企业文化。

2.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典型。监管机构要积极举办商户诚信经营评选活动以及根据大型企业内部评选出的诚信个人进行择优奖励,不断树立诚信模范,充分利用媒体的传播功能,借助报纸、书刊、电视、广播以及微博、微信等媒介扩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诚信引导作用,弘扬诚实守信和诚信经营的精神,为社会树立标杆人物,让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的主动追求。从意识方面提高农产品生产主体对安全的重视度,使安全生产变成一种新常态。

(四)严格依法治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和法治化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首先必须加强源头治理,其中农业投入品的市场流通监管应该放在首位,其次应该确保农产品产地的安全生产,从准出与准入两方面严格管控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后,应具有责任追溯信息平台,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借鉴国外已有的比较成熟的药物残留检测标准与技术并结合国内动植物生长规律与特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检测标准。定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整治活动,打击相关违法犯罪活动。依靠严格严密的法律体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牢牢的控制在合理有效范围之内,为每一位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总之,为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让老百姓吃的放心,还人民于健康,各级监管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确实把住农产品安全入口,严格依法治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让人民群众满意放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EB/OL].人民日报http?押//politics.rmlt.com.cn/2013/1225/204502.shtml(2013-12-23).

[2]习近平.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EB/OL].中国新闻网http?押//www.chinanews.com/ll/2016/03-10/7792542.shtml.(2015-12-25).

[3]詹慧龙,陈伟忠.农业农村发展的观察与思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2

[4][美]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5]阮爱玲.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J].现代农业,2012,(07).

[6]秦向阳.中国农村信息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03.

责任编辑 张小莉

上一篇:信息技术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下一篇:鉴赏课教学高中美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