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体育教学论文

2024-05-10

高校和谐体育教学论文(精选11篇)

高校和谐体育教学论文 第1篇

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 和谐体育在其基础上孕育产生。它是当今体育发展的需要, 是体育改革的新动向, 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指导体育教学是从更高层面上理解和推动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系统与环境的平衡协调是创建和谐体育教学环境的关键。

一、关于和谐体育教学的论述

“和谐”是指一个系统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和谐的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体系, 就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 在教学活动中, 力求使教学过程的诸要素 (教师、学生、教材、教法) 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负担, 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校体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 其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培养时代需要的具有健康体魄的应用型高技术技能人材。和谐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在体育教学和实践中要向学生灌注和谐体育的思想理念, 让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从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二、检索体育教学中不和谐的因素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充斥着诸多的不和谐, 它们使学生们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 破坏了和谐的体育课堂环境, 常见的情况有:

1.教师所授内容和学生的兴趣不和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严格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进行授课, 而全然不顾学生的兴趣, 众多的学生可能分为多种不同的兴趣群体, 当单一的教学内容出现后, 自然会产生分歧即不协调。

2.教师的传授方式与学生接受习惯的不和谐。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的区别, 有人喜欢在表扬鼓励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 有人喜欢鞭策、激将中去尝试新动作, 而教师一旦使用同一模式的授课方式而不因材施教, 则势必会产生两者之间的不和谐。

3.同一尺度的评价和学生自身素质能力的不和谐。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生硬地使用同一尺度考评学生的体育成绩, 使得原本身体素质较滞后的同学早早失去了掌握动作技术的信心, 从而导致了这部分学生害怕体育考核影响终身体育观点的形成, 因此产生了课堂的不和谐。

4.教师的人文意识和学生情感需求的不和谐。独生子女把家中的“待遇”带到课堂, 对教师有着较为“苛刻”的要求, 而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要, 他们会备感失落, 继续沮丧, 从而产生了课堂中人文关怀与情感需求的不和谐。

三、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和谐教学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我们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之中, 要想方设法放松学生的身心, 保持学生身心的和谐, 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体育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和谐程度:

(一) 建立师生和谐的教学关系

教师是以培养学生为职责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在授课中是主导, 是组织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学习主体地位。如何正确地处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 两者之间, 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 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主动精神, 做到理解学生, 热爱学生, 重视学生的意见。教师尊重学生会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崇尚。从而对教师的举止感到亲切自然, 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师生是基础,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作用, 学生对教师有依赖作用, 学生在体育课中如果害怕教师, 就不能很好与教师沟通, 不能放开身心地运动, 课堂气氛就难得和谐。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在心理上沟通, 与学生和睦相处, 打成一片, 关系融洽, 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充分地展现自己身心的机会, 舒缓学习生活中的紧张度, 这样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大有益处的。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要注意关心爱护学生, 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气氛和谐, 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挖掘学生的运动潜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我们上体育课时所面对一个班学生, 他们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 对自尊心强的, 我们应采用诱导的方法来催生和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鼓励他们, 以达到学习效果。对于自卑感强的学生, 须加倍关心, 热情辅导, 适当降低难度, 多作辅导练习, 提高其自信心。要发扬教学民主,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既要考虑全体, 又要照顾个别。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 和谐的师生关系体育课以学生为中心, 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程度为主要目的。

(二) 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相和谐

体育课是群体活动, 课堂气氛显得十分重要, 体育教师应在形式与内容上要精心设计, 内容要适合于学生, 便于操作, 要善于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法、技巧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课的乐趣, 如安排学生在环境好的场地进行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游戏活动。同时在课堂中也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运动潜力和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针对每个人的特点, 让每个学生都能尽情地放松, 每一节体育都要发挥其健康功效。还要注意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 师生之间关系, 培养集体观念, 这样才能有效果, 让学生的身心融入课堂中, 融入群体中, 和中有乐, 和中灌输运动知识和技能。这样的效果不是一下子能够达到的, 但是我们作为一个新世纪的新型体育教师, 一个要有这方面的理念, 另一个也是很重要是要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要见之于行动。

教师对一堂体育要认真备课, 选择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内容让学生在体育中展现自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课堂内容, 不能超越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育教师应须对所有学生的兴趣做一个先前的调查了解, 归纳整理, 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专项分组教学, 一定要根据学校条件, 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兴趣需要, 使学生的学习愿望, 在体育课上轻而易举地实现, 从而达成和谐。建立灵活多变积极有效的评价体系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多一些理性多一些公正, 可把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及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结合起来, 在评价这个环节上充分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差异, 使学生感到安全、受到鼓励、得到尊重和富于挑战。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上课的过程中应有主动。教师应留于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去发挥创造。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要利于促进学生的学, 创造, 发挥。如:体育教师对于动作要领或关键的技术动作的讲解力求生动形象, 简明扼要, 语言清切, 同时又能做到因人而易, 耐心辅导, 其目的是为了形成良好的教与学的气氛与情景。学生的学反过来促进教师教的方式, 方法的改变。教的效果完全可以从学生言行与表情感知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如果教学效果不理想, 就说明教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学生是一面镜子, 学习效果不同反映都应将引起教师的不同思索,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如何让学生集中精力, 如何提高创新思维, 学生的学都将促进教师的方法、方式的改进。可见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方法都是为了协调好教与学这一基本的和谐关系。

(三) 教学方法得当,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是为了学, 灵活的方法关键是促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 近年来在体育教学中涌现了许多生动灵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成功教育”、“合作教育”、“愉快教育”、“异点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 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的主动权, 增强了学习的能力, 从而实现了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生动活动主动地发展的教育目的。

教师应善于观察, 了解学生的身心的和谐状态, 通过各种途径、方法、措施, 让学生的身心向健康和谐方向发展, 让学生明白和谐的意义。在这一方面, 通过言语的诱导, 提醒学生随时注意思想情绪、动作行为保持一个良好的和谐状态, 这是非常起作用的。在一方面明理是关键, 只有学生真正明白和谐的重要意义, 才能在日常行为生活中真正引起注意。自然会想方设法改变身心的和谐状态, 达到一个理想的和谐状态。从而身心在和谐的状态中沿着健康的轨道良性发展。在体育课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 大部分学生的身心和谐状态在面部表方面可以反应出来, 我们要善于观察, 细心领会, 有的放矢, 及时调理学生身心的和谐状态。体育课的讲解时间短, 只能在几分钟内讲解技术动作的概念, 要领和练习方法。有时学生还处于运动之中, 讲解环境又较之室内课更为复杂多变。所以体育课的讲解力, 语言简明准确, 声音洪亮, 生动有趣, 幽默形象, 使学生易明白重点和掌握正确的方法, 更好的发挥和创造。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课上得生动活泼, 体育教师的语言必须生动形象, 新鲜有趣, 常带有一定幽默感, 使学生一笑来活跃课堂气氛。还要深入浅出善打比喻, 在遇到技术复杂、问题深奥、三言两语难以说清时, 则可选用人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又比较熟悉的事物来加以说明。

结语

和谐的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现代体育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人格, 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解放和发展学生的主体力量, 运用体育教学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摘要:高校和谐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分析体育课教学氛围的特点, 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学因素, 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 从而使学生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和谐体育教学,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民铎.中国学校体育.浅析和谐的体育教学[J].2000, (2) .

[2]夏峰.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国学校体育[J].2000, (6) .

[3]杨贵仁.健康体魄是民族强盛的基础[J].2000, (1) .

高校和谐体育教学论文 第2篇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和谐乃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之所在,它指的是人和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随追求的一种美好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和谐便是美从哲学视角来看,和谐指的是各要素之间保持全面协调以及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而和谐校园,指的是校园中个体与个体、个体同校园环境、个体同社会等其它要素之间的矛盾保持着稳定协调、相互依赖以及健康发展的状态。和谐校园主要表现为:教育的环境领导同教师间、学生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以及平等互利。整个校园凸显以内与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以及稳定有序的表征。

二、体育伦理的内涵

“论”与“理”始为两个词,在《说文解字》中就提到,“论”指的是人际关系体现出符合一定的规矩与准则,并且代代相传;“理”,原意指根据玉体本身的纹路来打造玉器,从而使玉器成形有用,后被引申为协调和治理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所谓“伦理”,指的是人伦关系的道理、条理以及原则,这些道理、条理以及原则直接关联到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以及个体同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所谓的“体育伦理”则指的是人们在参与体育赛事与体育活动时所建构起来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置这种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基本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具体而言,“体育伦理”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体育伦理需具备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体育赛事参与者与观赏者均必须遵循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二是体育即竞争,故此,体育参与务必遵循体育竞赛规则,务必在规则所允许的相同条件下,持公平的方式参与比赛与评判。

三是体育本身即文化,体育赛事参与者与观赏者均必须凸显体育的文化精神,除却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外,与此同时,还应表现出勇往直前、顽强拼搏以及团结协作的优良体育精神,并且充分展示体育运动力与美的完美绽放。

三、体育伦理与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机结合

公平公正乃和谐校园的基本表征,同时也是各高校所追求的目标。公平公正的和谐校园指的是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也就是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同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所建立起来的公平与公正的评价机制与竞争机制:即彼此相互尊重、精诚协作以及齐头并进的良好校园氛围。然而,当前,许多学校纷纷出现了对教师评价的不公,极个别教师为达私人目的而不择手段,少数学生为获取考试高分而采取不正当手段现象。故此,学校要和谐,校领导首先要与师生建立公平、公正的意识。众所周知,体育赛事作为一种常规竞技运动,乃参赛双方的竞争性活动。此种竞争务必要遵守体育比赛的规定,参赛双方是在公平及公正的前提下进行。学校组织教师与学生参加比赛,通过体育比赛规定的强制性,规范参赛者的行为,从而培养教师与学生公平竞争意识的形成。体育利用规则与舆论规范了个体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的形成,这就从根本上促进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友爱乃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与协作的基础,它促使了人们在笃实、笃信以及关爱中建构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促使人们和谐相处,促进学校构建融洽与和谐的良好氛围。高校培育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团结协作与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无疑是促进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同时亦与社会经济、道德体系稳定以及发展紧密相连。在传统体育理念看来,“仁”、“礼”乃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道德准则与道德境界,其强调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用爱心与善心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事多要替对方着想,考虑对方,理解对方,在体育赛事中应做到礼让为先。此举显然同奥林匹克精神――团结、有意以及进步的体育道德精神相一致。此种体育伦理思想,促使了赛事参与者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彼此之间往往就会表现出相互帮助、相互尊重以及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在公平竞争的参赛条件下,培养彼此良好品质的形成。与此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技术学习,还是各种游戏与比赛,同学与同学问,均是在相互帮助以及相互协作下完成,促使了他们彼此之间诚爱与友爱良好品质的形成,这也从根本上加快了高校和谐校园的建构。

参考文献:

[1]焦国成,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和谐校园,互动关系

1 前言

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也是高校重点工作之一, 高校体育文化所蕴含的积极、健康、团结、正义以及规则等元素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种潜性的文化与课程, 对于培养优秀大学生、构建和谐校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

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和谐校园的构建相辅相成。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和谐校园的构建起到推动作用, 同时, 和谐校园也为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营造了有利环境。

2.1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特定环境下的亚文化, 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 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表象内容, 还包括体育风尚、道德观念、体育精神和价值等深层内涵, 它是在高校校园这一特殊环境中, 为校园群体共有共享的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1]。它涵盖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基本文化形态, 以强身健体、振奋精神、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第一要义, 不仅要反映校园体育器材设施、学生体质健康等物质层面成果, 还反映知识、技术、规则和制度等非物质层面成果, 更要反映智慧与精神层面成果[2]。

2.2 和谐校园建设

和谐校园应该是以校园为载体, 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学生与校园环境和谐相处为理想的校园[3]。和谐校园是师生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成才的摇篮;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是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4]。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 将有助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从而完成历史所赋予教育的崇高使命。

2.3 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的互动关系

2.3.1 校园体育文化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促进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 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气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先进的高校体育文化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 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 也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 建设和谐的高校文化, 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 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及和谐的学校文化环境。

2.3.2 和谐校园建设为校园体育文化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

(1) 和谐校园提高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而这些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师生对校园的热爱与关心程度。在和谐优美校园环境下, 广大师生都能够以主人翁的心态关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并形成各尽所能、和谐相处的局面, 加快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步伐。

(2) 和谐校园有助于协调体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谐校园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崇高的、有益于社会的价值观和安定有序的氛围能使各学科教师产生共同意识, 使各科教师间的行为互动, 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协调并处于紧密合作的状态[6]。学校各项体育活动能够获得学校的有效组织并得到师生支持而扩大, 体育文化建设的步伐也因此而加快。

3 高校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现状

3.1 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教育过渡至大众化教育, 在校学生的人数日益剧增, 高校原有的体育场馆、基础设施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教学与锻炼的需要, 高校的体育基础设施还很差, 体育场馆方面无论在数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2 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现状

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法规从数量上看, 已有了一定的规模, 但从内容上看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统一的学校体育法律法规体系, 原则性表述较多, 可操作性不强。而且, 不少学校体育法规没有明确法律责任, 即使有明确法律责任的, 对违法行为制约不够。由此可见, 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还任重道远。

3.3 高校体育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大多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没有被调动起来, 还没有形成主动运动的习惯, 大学校园还没有形成理想的体育风气;目前各学校的体育宣传设施少, 宣传方式单一, 宣传力度薄弱, 宣传效果不佳。

3.4 高校体育价值文化建设现状

大多数学生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 同时也看到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表面上, 体育对人造成的深层次影响, 大多数学生还难以领会。学生的基础体育理念是可塑的, 但仍需进一步的正确引导。如果只停留在原有基础上,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环境就只能维持在传统体育观的层面上, 严重制约了其繁荣与发展。

4 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校园发展的基本对策

4.1 加大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重视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 通过科学布局, 美化高校体育物质文化环境;精心设计体育人文景观, 提升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品位等措施, 加强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不仅能烘托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而且让学生一踏入校园就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 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冲击和对体育运动的向往。应逐步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力度, 从物质方面提高校园体育文化的层次和质量, 以满足师生们日益增长的锻炼需求, 使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需要的和谐统一。

4.2 加强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高校体育规章制度;力求高校体育制度人性化;责任到人, 切实发挥高校体育文化部门职能等措施, 整合现行各项体育工作。首先要对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做出总体发展设计, 据各部门的职责进行分工, 分别指导与落实。

4.3 提升高校体育精神文明建设

应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不仅是一种时尚, 而且是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在课堂内外向学生介绍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影响、卫生保健及体育欣赏等知识, 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健身原理、科学的锻炼方法等, 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

总之,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 和谐可以团结力量, 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的和谐无疑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 要科学地实施和谐教育, 以和为本, 把和谐融入快乐放松之中, 增强学生的体质, 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程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大任.也定义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3) :28.

[2]刘伟, 王殿国.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 2004 (1) :90.

[3]董林.体育文化在学校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7 (4) .

[4]刘永祥.和谐社会与学校和谐校园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 2006 (12) .

[5]秦香.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路径的构建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09 (9) :177-178.

高校和谐体育教学论文 第4篇

摘 要:高校生物教学实验室主要为高校生物教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场所,本文从完善教学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强生物教学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以及加强实验人员队伍建设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建立和谐的生物教学实验室管理模式,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高校;生物;教学实验室;和谐;管理

生物科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只有具备扎实的科学实验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目标,科学研究是培养高校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实验室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进入21世纪,生命科学迅猛发展,这也给高校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高校生物教学实验室管理是高校生物实验室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随着高校生物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实验室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大,现行的高校生物教学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存在很多管理漏洞,实验室管理观念落后、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学实验室秩序混乱,没有人愿意管理,仪器设备种类多、丢失现象频频发生,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教学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和最大化利用已经成为了高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建立完善的教学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规章制度是规范和协调从事实验的人员以及实验室管理人员行为准则,是维护实验室正常管理秩序的重要保障,是实验室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主要依据。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张,教学实验室的实验人员流动大,新的教学实验室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更新,根据学校实验室管理的规定和生物学实验室的特点,建立一套全新的实事求是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包括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实验室使用规则,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学生实验室守则、学生仪器设备损坏赔偿办法等[2]。这些制度的确立是建设一个规范、安全、高效、和谐生物教学实验室的基础。加强生物教学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建立和谐安全有序的生物教学实验室,平时的日常管理尤为重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防微杜渐,时刻树立忧患意识。

2.1 给实验桌编号,固定学生座位

实验室的实验桌要进行编号,学生对号入座,学生2-3人一组,每组选一个负责人,清点、核对自己小组内的实验器材、试剂等,从入学至毕业,进入不同的实验室都有自己固定的座位,每次实验前对自己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药品、课前课后随时检查,并填写实验仪器设备使用记录表,仪器设备损坏登记表,低值易耗品消耗登记表等。最后由实验老师签字,可作为实验教师评定学生成绩的一项指标,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杜绝仪器设备丢失现象。

2.2 实验试剂、低值易耗品管理要规范

生物教学实验室种类多,如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实验试剂种类多,还包含有毒有害危险品等,所以本科教学实验试剂、低值易耗品应统一由实验中心管理,专人负责,实验教师填好试剂订购单,由实验中心审核、统一订购;实验教师每次实验前向实验员领取所需物品等,并填写领用登记表,实验完毕,统一收回并交由实验员统一保管,每次实验所剩余的试剂原则上短时间内不用,应妥善处理。对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废渣,应倒入废渣废液回收桶,由学校主管部门定期进行回收处理。

2.3 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

高校生物教学实验室的设备和仪器种类比较多,在管理这些仪器和设备的时候要做到规范、科学。一些特殊的仪器不能随便移动和存放,而且对环境要求高,大型仪器设备需要专人管理,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使用人员需填写设备使用记录,对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登记,切勿影响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阻碍整个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实验教师在开设本科教学实验前应向实验中心提交所需仪器设备清单,由实验中心统一安排,对有问题的仪器设备进行维修,以保证实验课正常进行。

2.4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频频发生安全事故,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这充分暴露出实验室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实验室管理部门工作存在很大漏洞,因此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人,实验室除要做好防火、防盗工作外,实验教师要对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废渣统一倒入废液废渣回收桶,对有毒有害的废液废渣需单独存放,并由实验技术人员统一管理,学期末由学校实验室管理处统一回收。微生物实验教学中涉及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培养基,实验后一定要灭菌处理方能丢弃。加强实验人员队伍建设

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实验工作的准备,实验教师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时,就要求学生学习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和学生实验守则,仪器设备使用规则,让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和遵守相关规程,这对于和谐实验室的构建至关重要。同时对在实验仪器的维护,实验室的管理上有重大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并作为年终考核优秀的指标之一,提高实验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熟悉业务、技术能力强的理论课教师参与到实验指导工作中来,也可根据学科特色,聘任相关企业专家担任实验教师的指导顾问,使实验教师所开设的实验课内容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

实验人员还要加强理论和学术上的进修,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学校要对实验人员加强业务上的训练,定期地培训实验人员,组织他们到高水平的学校进行参观和学习,努力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结语

随着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生物教学实验室管理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构建和谐实验室,是每个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作为高校生物实验室管理人员,有责任有义务从实际出发,对高校生物教学实验室管理认真分析思考和总结,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活动与构建和谐校园的研究 第5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活动 构建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95-01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为促进社会不断发展而提出的重要任务,而高校是人才输出的重要窗口,努力建设和谐校园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响应。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作用,积极塑造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

一、和谐社会环境下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性

1.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要求

矛盾存在于每件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在高校校园同样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不和谐的现象时有发生,如高校学生逃课现象严重;没有足够的场地器材;不能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等,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2.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高瞻远瞩,从长远的利益出发,促进各个方面共同进步,避免高校盲目、片面的发展,实现构建以人为本、充满活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和谐校园。

二、高校体育活动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1.促进和谐校园主体健康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学校集中了数以亿计的未来社会栋梁,他们所需要的健康体魄必须在学校里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学校体育正是保证他们拥有强健身体的有效手段。同时学校体育目标与健康第一有必然的一致性,健康所包含的身心和谐发展,也是体育的根本目标。

2.有利于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学生不仅要面对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还要面对就业和市场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等,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主要的策略是自己解决。通过高校体育活动既能使体质强健,精力旺盛,使学习效率提高;又能松驰身心、舒缓压力,使情趣得到陶冶,同时还能培养克服自身困难,征服不利条件,增强自信心、进行自我调节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有利于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社会适应能力。[1]

3.促进良好人际关系

进入大学以后,人际关系在大学校园里凸显重要位置,很多大学生一旦遇到阻碍就产生逃避心理,无法解决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高校体育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人际交流舞台,体育活动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认识、情感等诸多心理成分上产生共鸣,缩短他们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彼此之间容易建立起平等、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2]

4.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

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领导者,也是表现者。为此,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严于律己,以身作责,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无形之中便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教育和感化。[3]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向学生讲解体育运动发展史,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和感人事迹,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祖国繁荣昌盛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5.高校体育活动有利于校园的稳定

高校校园里不和谐的现象和矛盾也经常出现,特别是大学生空闲时间较多,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又不得不去面对,造成学生总是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抑郁感,这种状况长期持续下去,很容易使学生情绪变的暴躁不安、激化矛盾,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长期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可以起到对校园安全阀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

三、构建和谐校园的建议和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大学生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大学生是校园的主体,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建设者。因此,高校体育活动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课程内容上,都应该从尊重大学生的爱好、兴趣出发,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坚持大众参与的原则

体育重在参与,学校也有义务为每位学生提供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所以,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场地和器材,开设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争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让更多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3.加强高校体育活动的宣传,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校园媒体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向学生宣传高校体育活动,学生在多方面舆论的引导下,自然而然的就会提高高校体育活动在大学校园中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里压力及应对方式[J].青年研究,2009(6)

2 刘国华.论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2010(4)

高校和谐体育教学论文 第6篇

1 高校体育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

和谐发展理论认为,和谐是在不同层次整合力的作用下不断升华的结果,不同事物内在与外在关系的和谐既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事物发展的最佳途径[2]。高校体育和谐发展是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合作、协调、创新等手段,实现高校体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的和谐,以及高校体育系统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

1.1 高校体育资源和谐发展

体育资源和谐发展是高校体育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它包括:体育课程资源、体育场馆资源、体育人力资源以及体育文化资源等之间的和谐发展[3]。这些资源构成了体育资源系统,这一系统是分层次的,每一类资源内部又自成系统。体育资源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其系统内部又不断进行着资源交换与重组配置,这种系统内外的辩证运动保证了体育资源系统的良性运行,并为体育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如设置比较合理的课程资源、建设功能比较齐全的体育场馆、配置比较合理的人力资源以及培育比较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等,这些分层次的资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发展系统。

1.2 高校体育情境和谐发展

体育情境和谐发展是高校体育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校体育情境包括体育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和谐的体育物理环境包括美观大方的体育场馆、温馨舒适的训练房、协调适时的体育雕塑、健康向上的体育标语、规范合理的体育管理制度等,以及其它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场所。人际关系在这里指体育教育情景中有关的人际关系,如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教育群体内部关系等。人际的和谐,表现为相互理解、支持、关心,彼此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协调。这种和谐的物理环境与人际关系,成为学校的一种校风、学风,它不但可以减少大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障碍,而且可以产生积极的熏陶作用,更便于形成良好的人格。

1.3 高校体育结构和谐发展

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注重体育内外结构的和谐发展,导致“外刚内虚”。高校体育和谐发展应该是高校体育“软、硬”内外兼备的均衡发展。一方面,高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应以“硬件(硬实力)”建设为基础,首先保证人力(师资队伍等)、财力(经济状况)、物力(体育资产)等优先发展,以满足学校师生基本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开展和需要;另一方面,要注重高校体育深层次的“软件(软实力)”建设,即体育内涵建设,它包括高校体育管理理念、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精神文化等方面,这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内生力。因此,要使高校体育结构和谐发展,不仅要重视体育的外在之“形态”——硬实力的建设,而且更要重视体育的内在之“神态”——软实力的构建[4]。

1.4 高校体育功能和谐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功能呈现出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这种多元化的体育功能可分为本质功能和其他功能:本质功能包括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而文化功能、辐射功能、经济功能则被视为其非本质功能[5]。高校体育功能的发挥应该以本质功能为主,非本质功能为辅,即主要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本质功能的发展。因为高校体育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起来的体育系统,强身健体是其最本质功能,如果盲目夸大高校体育的其它多种功能而忽视其本质功能,就不利于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所以,高校体育功能的发挥是从本质到非本质的理性发展过程,二者在层次上和谐发展是高校体育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2 高校体育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

在胡锦涛同志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和谐发展”理论为高校体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而高校体育和谐发展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对高校体育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6]。高校体育和谐发展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而且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1 高校体育和谐发展是高校体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体育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一所学校的体育教育和工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所学校的教育思想[7]。然而,在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影响下,体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一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功能,再加上现代生活方式、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高校体育始终被边缘化和形式化。如高校体育中“重身体、轻心理”、“重科研、轻教学”、“重技能、轻育人”、“重竞技、轻群体”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对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意识、形成终身体育观念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也造成近些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普遍下降。而高校体育和谐发展为其自身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也成为高校体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2.2 高校体育和谐发展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基本需要

刘延东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全会上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要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大计、改革创新的第一要求,凝聚各方面力量,全力以赴把这一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实施好、完成好。”[8]在第八届全国大运会开幕式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致辞中也强调: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社会的栋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而且必须有健康的身体素质[9]。可见,新时期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已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今,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多项身体指标连年下降,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推进高校体育的和谐快速发展,必然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需要。

2.3 高校体育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客观需求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发挥着培养人才、传播文化、引领社会等重要作用。因此,构建大学和谐校园对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0]。而大学校园体育因其自身的特殊独有功能以及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相辅相成的联系,一直是高等教育和大众体育关注的热点之一[11]。可以说,体育是大学校园里最为活跃、最有生机、最有特色的文化元素,校园里的体育场地、体育设施、体育雕塑、体育文化、(下转第133页)体育活动等都是一幅幅亮丽的风景,它的和谐发展时刻影响着整个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是大学校园内部各种要素相互协调的一个统一体,它在客观上需求高校体育的和谐发展。

2.4 高校体育和谐发展是落实高校素质教育的理念诉求

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全面发展。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正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而高校体育是以提高人体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活动,它是一门融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构建高校体育的和谐发展,不仅是高校和谐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更是落实素质教育发展的理念诉求。

3 小结

高校体育和谐发展的内涵丰富而精深,意义重大而深远。它不仅为整个高校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还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此,深入研究高校体育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挖掘其精神实质,遵照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新时期高校体育的现状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高校体育的建设,发挥高校体育的多元价值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体育在教育领域和现实社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才能使高校体育保持和谐、持续发展,才能为构建更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贡献应有之力。

参考文献

[1]李江,徐水华.和谐发展观的哲学基础[J].党政论坛,2005(7):32

[2]王周红.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3]丁云霞.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优化建设管理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6):79-82

[4]张浩.体育赛事影响下的高校体育发展的软实力诉求[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6):31

[5]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5

[7]石玉龙.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3(4):54

[8]刘延东.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开创高等教育改革新局面[EB/OL].http://www.gov.cn/ldhd/2011-08/15/content_1926021.htm(中央政府门户网)

[9]周济.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http://campus.eol.cn/2007dyh_5920/20070717/t20070717_243372.shtml(中国教育在线)

[10]王春红.关于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0):44

高校和谐体育教学论文 第7篇

自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 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新矛盾,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党必须要学习贯彻以至准确把握十八大的基本精神, 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一伟大思想, 加强对党的建设的改进以及各方面的复兴, 以实现祖国的大发展, 大富强和大繁荣。“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十八大的灵魂。坚持以人为本,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顺应的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意愿, 实现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而班级是高校的根本, 高校的教学质量能否获得提高, 与班级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 班级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只有班级工作做好了, 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够落实到实处。一个和谐的班级, 能够促进班风和学风的形成,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能够健全学生人格, 能够让学生健康成长。创建和谐班级, 是建设和谐校园、实施和谐教育的一项基础工作, 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而体育运动具有参与者的群体性和广泛性, 体育运动的影响范围较其他活动更为深远。笔者拟通过引入体育精神这个概念, 为创建高校和谐班级找到一个共同的切入点。

二、体育精神和和谐班级的定义

1、体育精神的定义

体育是一种文化, 是影响一个民族状态的文化。由于体育运动参与者的群体性和广泛性, 体育运动的影响范围较其他活动更为深远, 与人们的关系更加密切。体育运动能反映出一个人坚持不懈的奋斗思想和改变个人命运的精神。体育讲的是健康人生, 体育精神是由体育运动所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 它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 内化为人类心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所谓体育精神, 就是指隐藏于体育参与人内心深处的价值判断、意识追求等思维、观念和心态, 承载体育参与者终级关注的精神支柱。“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是体育精神的典型代表。通俗讲, 体育精神就是“健康向上”的精神, 就是追求人的健康、健美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以争取精神世界的健康自由的心理状态, 这种执着的追求表现为勇气、耐力、意志力等。

2、和谐班级的定义

和谐班级是师生向往的精神乐园, 是人才的摇篮。所谓和谐班级是指教师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而形成的教学组织。简单的说, 和谐班级就是同学关系融洽, 互帮互助, 友好团结, 学习气氛浓厚的班级。教师、学生在班级里能够得到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 成员之间互相友爱, 互相帮助、互相信任, 集体成员对集体有强烈的责任感, 集体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谐的班级, 能够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并能与时俱进的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空间,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体育精神对创建高校和谐班级建设的作用

1、体育精神坚持公平竞争、人人平等, 有利于促进和谐班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体育运动的竞争必须服从公平竞争、公正竞赛的要求, 遵守规则, 照章办事, 光明磊落、平等公平是一种行为规范。而人人平等是文明社会的追求, 师生平等是和谐班级的基础, 是班级和谐的前提条件和保障。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体育精神所倡导的公正原则, 恰可以促进形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奠定和谐班级的基础。

2、体育精神追求相互理解、友谊、团结, 有利于促进和谐班级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 形成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

一个师生配合良好, 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帮助, 团结友爱, 相互理解, 相互进取的班集体, 才是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而体育精神强调友谊、团结、互相了解, 这可以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 建立和谐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 能使人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 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优秀成分, 不断丰富自己。这有利于促进和谐、健康、积极向上, 充满活力的班级, 也正是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国际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3、体育精神鼓励广泛参与、积极合作, 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各种发展和锻炼的机会, 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

“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顾拜旦解释说:“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 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 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这是国际奥委会的指导思想。”在参与中, 运动员们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和超越他人, 才能在更快、更高、更强之中寻找自我, 实现自我。在和谐班级里, 给每个学生提供各种发展和锻炼的机会, 学生参与活动和锻炼, 在活动锻炼之中逐渐发展能力, 提高能力, 而体育精神鼓励的广泛参与, 积极合作,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让大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发展, 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

4、体育精神强调拼搏与进取, 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班级, 学习观念与时俱进

“更快、更高、更强”, 这是奥林匹克格言。它的内涵非常丰富, 它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和不畏艰险、敢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在比赛场上, 面对强手, 发扬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对自己则是永不满足, 不断战胜自己, 超越自己, 实现新的目标, 达到新的境界。

在和谐班级里, 学生理解学习的真谛, 掌握科学的方法, 以自我超越为动力, 尽可能调动各种有利因素, 挖掘个人潜力, 促进个人和班级的发展, 而体育精神强调的拼搏与进取, 对建设学习型班级有着积极的意义。

5、体育精神的和谐发展观念, 有利于建构大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体育精神提倡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 “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 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它通过体育与文化教育结合, 促使人的身体素质、道德精神获得和谐发展和提高。

“以人为本”的和谐班级的中, 通过良好精神世界的建构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发展, 寻找自己的价值, 形成对自我发展的信念成为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这恰是体育精神所倡导和鼓励的。

四、创建高校和谐班级建设的对策

1、构建充满爱意的和谐大学校园环境

爱是一种关心, 是一种爱护, 是一种信任, 是一种尊重, 也是一种很好的育人过程。构建充满爱意的大学校园, 既是教育规律的必然反映, 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是促进大学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成功的力量源泉。在创建和谐班级建设过程中, 实施爱的教育, 开展爱心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得到教育和升华。

2、构建人人参与, 公平竞争, 民主管理的和谐育人环境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创建高校和谐班级的核心内容。创建高校和谐班级建设最基本的就是要热爱学生, 关注学生,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建立师生平等的师生关系, 实现师生间的和谐。只有师生之间产生了相互信任的情感交流, 才能够构建一个和谐的班级, 才能够在这种环境中得到提升。

(2) 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高校的同学之间, 他们既是班级这个团队生活的朋友和伙伴, 又是班级团队学习中的合作者和竞争者。打造一个团结、向上、积极的和谐的氛围, 使学生之间能够在这种和谐氛围相互理解, 相互尊重, 团结友爱, 共同提高, 共同进步。

(3) 严格校纪班规。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大力培养学生的管理主体意识, 引导学生必须服从规则, 从他律转变为自律, 所制定的规则应是“人性化”的规则, 健全的制度是班级能够和谐运转的保证。

3、构建和谐的文化氛围

“更高、更快、更强”, 体现是一种不断战胜自己, 不断超越自己的拼搏精神。这种精神对建设学习型的班级有促进作用, 学生在这种氛围里, 参与、锻炼, 这样可以不断的超越自己, 与时俱进。因此, 打造具有本班特色的班级文化, 对熏陶学生的情感十分重要。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 班级文化具有隐性的教育力量, 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一个具有班级特色的班级文化, 能对学生能产生暗示效应, 陶冶学生心智, 净化学生的心灵, 塑造学生的品格, 增加学生的才干。

总之, 体育精神是由体育运动所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 它对创建和谐班级建设的作用是明显的。班级和谐了, 校园才和谐;校园和谐了, 社会才和谐。只要大家共同努力, 一定会打造出一个和谐的校园, 为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清芳, 李成蹊, 胥万兵.论体育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6) .

[2]袁林鹏, 涂用凯.关于新时期高校和谐班级构建的理论探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0 (1) .

[3]任海, 等.《奥林匹克运动》 (见《奥林匹克学》编写组.奥林匹克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53.

[4]詹汝琮, 等译.“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见《奥林匹克学》编写组奥林匹克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55.

[5]《奥林匹克学》编写组.奥林匹克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54.

[6]董泽芳.努力构建充满爱意的大学校园[J].教育科学, 2007 (10) .

创建高校和谐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第8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和谐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推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以及健全人格发展的主道渠。因此, 教育的和谐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和谐上。构建和谐课堂教学为实现教育的和谐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和谐课堂就是以人为本的、民主平等的、诚信互爱的、充满创造活力的,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 课堂人与环境等课堂组成因素之间和睦相处的、稳定有序的教学课堂。

一、高校课堂教学的不和谐倾向

一是在教育观念上, 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倾向。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培养学生, 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根本, 达到学生全面发展与服务社会的统一, 这是教育的目的性所决定的。在实际教学中, 囿于传统的社会本位教育观的影响, 片面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 重智育轻德育, 而学生的全面发展被忽视了。这种只见知识不见人、工具理性主义教育观, 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和人格培养,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缺乏人文关怀的课堂教学难有生机, 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是在教学内容上, 存在着理论与实际脱离的倾向。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在现实教学中面对信息时代新的知识不断产生并且迅速传播的实际, 不少教师课堂教学内容陈旧, 对有关的新成果、新进展缺乏及时补充更新, 不能有效地把学生引向科技的前沿和开拓创新。面对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实际, 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倾向, 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有效提高, 课堂教学也变得枯燥无味, 效率低下。

三是在教学方法上, 存在“我教你学”单纯灌输的倾向。课堂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双边积极互动的过程, 而现实中教师讲、学生记, 教师写、学生抄的“口授+板书”的授课仍然是不少高校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师生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 课堂气氛沉闷, 以至于“上课记笔记, 下课看笔记, 考试背笔记, 考后全忘记”仍然是不少高校学生学习的写照。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难以使学生深刻掌握知识, 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是师生关系上, 存在异化的倾向。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应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 是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亲密关系。师生关系异化, 表现为尊师爱生变成了极端的师道尊严, 教学相长变成了唯师是从, 师生之间关系淡漠、缺少情感交流与知识沟通, 课堂互动不强, 气氛不融洽, 形成师生关系世俗、淡漠甚至紧张、恶化趋向。没有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情感交融, 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难以实现, 更谈不上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创建和谐课堂的价值

和谐课堂的创建对于和谐校园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以及对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1. 创建和谐课堂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就是要为社会造就培养各级各类的和谐发展的人才, 满足每个个体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和谐课堂通过知识探究、情感陶冶、能力培养、道德教育等途径, 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 促进了学生在认知与情感、知识与智力、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2. 创建和谐课堂是建设和谐校园、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重要步骤和阶段。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创建和谐课堂应该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首要要求,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战线。因为,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骨干, 而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 必须从最基本的、先导性的教育抓起, 首先从课堂教学抓起。

3. 创建和谐课堂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创建和谐课堂的目标, 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等。创建和谐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要求教师将现代教育理论通过课堂教学内化为自身教学信念, 提升自身教学智慧,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教师不断增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课堂管理、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创建和谐课堂的思考

笔者认为, 创建和谐课堂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 和谐教育理念是构建高校和谐课堂的前提。和谐课堂, 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以充分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教育对象为前提, 师生在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中, 通过主动积极的探求知识、探讨问题和最充分的参与, 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第二, 和谐师生关系是构建高校和谐课堂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 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面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以下两个关系:一是师生间的道德、情感关系。尊师爱生是师生之间的道德、情感关系的核心, 忠诚教育、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 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对学生的挚爱和热情。二是师生间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方向的指引者。学生只有在平等、民主的课堂中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主动发现问题, 积极探究知识, 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在亲身实践中得到体验。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能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 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第三, 软硬均衡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构建高校和谐课堂的保障。“硬环境”由教学设备、教学信息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构成。现代教学论要求在教学硬环境创设和布置时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需要, 采取弹性化、多样化和多功能设计, 为学生学习提供融班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为一体的班级教学环境。“软环境”由人际关系、课堂心理气氛、教与学的形式等因素构成。和谐的课堂教学“软环境”能给师生心理上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能充分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软硬均衡的课堂教学环境能造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能发挥一种最持久、最稳定的作用。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 它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引导、智育的启迪和美育的熏陶, 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第四, 课堂教学“四化”是构建高校和谐课堂的有效途径。要让课堂成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地方, 需要改变过去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 创建让学生愉快学习的平台, 实现课堂教学“四化”, 即实现教学知识情境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路径现代化、教学评价多元化。这是走向和谐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是教学知识情境化。课堂教学意义全面有效的生成, 其基础和载体在于知识。但知识的文本载体往往是被抽象化了的符号, 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 显得枯燥和单调。因此, 在教学预设中需要对知识进行“分解”、“重组”和“包装”, 即整合生活资源, 对教材进行二次乃至多次开发。从这个视角讲,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预设中, 必须准确地研究教材、把握基础知识和领悟教学目标之外, 还必须对教学对象———学生的经历与生活进行研究, 挖掘知识与学生生活素材的“血缘”关系, 并加以充分的开发与整合, 巧妙地把知识嫁接在生活情境之中, 使知识有机融入生活, 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生活的这本大教材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驰骋的天地,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教学方式多样化。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该根据各种知识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 采用与科目相适应的多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等等, 也都各有特点。例如, 讲授法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适合于系统知识传授, 着重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启发引导学生系统的逻辑思维;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等类型的复杂问题, 通过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教师汇总, 使学生对某一理论或实际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辩论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辨性较强, 从不同的角度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 理论上仍存在一定分歧的问题, 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 扩大丰富知识视野。

三是教学手段现代化。课堂教学要达到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还必须要有适合课堂教学的活动载体和方法手段。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信息传输和处理的技术平台来开展课堂教学, 对大量的课程信息进行选择、获取、储存、加工、输出, 也就是要实现课程的信息化。在今天, 网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体和传播工具, 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来开展, 要通过网络实现和教学对象的互动, 更好地为教学对象提供服务, 提供更多、更好的知识和信息, 为教学对象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

四是教学评价多样化。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拓展多种评价方法, 实现教学评价多样化。教师可以利用科学的、系统的课堂教学观察表, 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进行评价, 也可以通过设计表现性任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评价, 配合定期的测试, 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 为课堂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进程的调整提供第一手信息。同时, 教师要为师生之间和学生相互之间互评创造机会, 全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并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有益的补充;通过互评, 增进彼此的了解, 实现共同的进步。

(石振保,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教授, 安徽淮北

23500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5]1号.

[2]明庆华, 程斯辉.论和谐课堂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02) .

[3]白解红.论大学和谐课堂建设[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 (05) .

[5]王兵, 刘阳.创建和谐课堂[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09) .

[6]郑荣伟.高校和谐课堂的创新[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4) .

高校和谐体育教学论文 第9篇

在1987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几点意见》一文下发后, 高校的档案工作经过二十几年来的建设发生了较大变化, 绝大部分高校已实现了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 大多数院校根据本校实际规模建立起与学校整体发展相适应的档案馆 (室) 。根据学校人文历史特点制订了富于特色的档案专项管理制度, 明确了档案工作者的岗位责任和工作规范要求。多数院校还根据本单位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 按实体分类法的原则要求, 对本单位的档案进行了重新分类管理, 使得各高校的档案管理逐渐走上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另外, 自档案工作被提上日程以来, 各高校普遍增加了对档案管理经费的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工作环境, 硬件建设基本配套, 软件建设逐渐完善。

2 高校体育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首先, 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不规范。大多数的学校为了减少平时工作量或使用的方便, 没有严格按照《高校档案实体分类法》的要求认真收集、整理、保管体育档案, 体育档案的管理规范性较差。于是在实际工作中如果遇到是迎接检查或是评估工作时, 想要及时整理出所需要的档案材料、依据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这就使相关部门的工作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不利于正常工作的开展。其次, 体育档案内容的单一。根据高校体育工作的实际, 应该形成独立的体育档案管理体系。但从实情况看, 高校体育档案主要是记载本校历年来大型运动会的情况, 包括报名、项目、名次、参赛人总数和记录;参加国家、省市级运动竞赛获得的锦旗、状和奖杯之类, 其他类别的体育档案资料较少。目前, 高校体育档案反映为大多数大学生服务的体育档案资料比较少, 这种高校体育档案资料的单一性容易导致体育整体工作的偏向性。第三, 体育档案工作基础设施陈旧, 技术手段落后。体育档案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 大多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传方式方法上, 与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形成很大的落差。必要的仪器设备进不来, 用的是低档次的计算机, 档案库房因为缺少必要的恒温、除湿设备, 许多档案出现了发霉、变黄、字迹模糊等现象, 这严重制约了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进程。加强体育档案的利用工作迫切要求加强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速度与数量。

3 加强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3.1 转变思想, 树立全面优质的体育档案管理意识, 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档案管理体制

加强体育档案工作意义的宣传, 提高体育部门负责人、体育以及档案员对体育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督促他们主动收集整理相关资并按时移交给学院档案部门作进一步的处理, 保证体育档案资料的完整性、规范性及使用的有序性。要加大对体育档案管理上的经费投入, 保证其充足人力。现今我国高校体育档案之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高校体育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只有这样, 才能使档案工作做到有章可依, 有据可依。同时建立正确、有效的体育档案管理模式, 构建高校体育档案内容体系, 加强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评价也是加强档案管理的重要步骤。

3.2 推进高校体育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 大力开发和利用体育档案信息资源

现代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大量文件材料不断产生, 档案也不断地绵延增多。传统的以纸质为主的单一的档案载体形式必然导致档案数量不断膨胀, 场馆建设永无休止。另一方面, 文件的归档、组卷等一系列传统的手工操作流程, 己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要求。因此, 必须加快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步伐, 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档案工作, 实现档案管理、检索、利用的计算机化、网络化, 加速档案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 实现体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和文档一体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 为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创造条件;通过建立、健全高校档案标准化建设加快高校档案信息网络建设, 实现体育档案信息的网络化。传统的档案管理, 仅仅是将档案看作“保持历史真实性的记录”, 而忽视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将其馆藏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为社会广泛利用的价值。近几年来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迅速, 尤其是当前我国体育事业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北京申奥和广州申亚成功, 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为更好地推进体育竞技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发展, 体育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停留在对已形成文件材料的搜集和整理上, 还应从有效地利用体育档案信息资源的高度, 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只有通过大力开发体育档案信息资源为用户所用, 才能实现体育档案的价值, 达成体育档案工作的目的, 沟通体育档案工作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联系, 因此应大力加强高校体育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体育档案资源整合, 做好档案利用分析, 来加大档案宣传力度;还可以通过开展编研工作, 提高体育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效率;加大体育档案开放力度, 拓展服务方式, 满足社会利用需求。

3.3 培养高素质的高校体育档案管理人才

首先要进行观念更新, 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对体育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观念更新教育, 主动适应现代档案管理的要求, 树立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 提倡终身教育的观念。另外, 加强爱岗敬业思想教育, 档案学既是历史悠久, 又是新兴的学科, 涉及信息与知识传播的各个学科和领域。档案数字化是建设开放型、研究型和智能型档案馆 (室) 的基础。当前, 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己经给体育档案工作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体育档案管理人员只有积极、主动地适应形势变化, 提高认识层次, 把握发展机会, 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出更大的贡献。其次要加大对体育档案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力度。知识更新快, 科技发展快是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 而目前的体育档案工作者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知识老化等现象, 即使是一些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大都面临着知识更新等问题。继续教育是档案学历教育的一种延续和完善, 它可以弥补学历教育中的不足, 增新和拓宽档案工作者的知识面和创造力。因此, 培养高素质档案人才队伍, 必须加强继续教育, 并把它作为一种终身教育, 使档案工作者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 提高整体素质。

综上所述, 高校体育档案管理事业作为继承保护与开发人类文明遗产的一部分, 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为高校体育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 加强高校体育档案管理事业的研究, 对高校体育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校档案部门应抓住这个机遇, 从加强思想意识的转变, 树立创新的观念形态入手, 以提高人员素质为根本, 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 大力开发体育档案信息资源为建设和谐校园服务进而为中国体育事业和经济建设服务。

摘要:高校体育档案是社会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通过结合体育学与档案学相关知识, 分析高校体育档案工作现状,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对策使高校体育档案为建设和谐校园服务。

关键词:管理,体育档案,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王翠芳.提高体育档案人员素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5, 4 (2) :107-109.

[2]邓皓轩等.体育档案管理思考[J].兰台世界, 2006 (10) :34-35.

高校和谐体育教学论文 第10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师生关系;和谐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48-03

近几年来高校师生关系出现渐行渐远的趋势,甚至师生冲突事件屡有发生,使师生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特点的需要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培养良好思想、道德修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它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启学生心灵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因此这门课具有更加浓厚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更多地强调的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与学生形成平等、和谐、友好的关系,学生才能接受教师所传达的理念。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大学生往往会面对种种问题与困惑,如学业与就业的压力、经济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和爱情与性的困惑,等等,这些困惑、迷茫、苦闷、焦虑、失望情绪非常需要有人给他们疏导与化解。思想政治课教学决不是空洞的大道理和照本宣科,而是解决大学生成长道路上遭遇的理论问题、实际问题。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学生也必须相信教师,这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

随着电脑与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增加,接受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要强于教师,而且青年人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敢于打破常规,不断创新,充满活力,这些都是为师者可以汲取的财富。思想政治课教师有必要与大学生多接触,从他们那里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4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课教师除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外,还要对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当学生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帮助他们分析挫折和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给予真诚的帮助和温馨的抚慰,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关怀,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还使他们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承担责任和义务,学会以一颗博爱之心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对待我们生存的环境,进而使全社会充满和谐与友好。

二、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

1.从学生方面来讲

(1)学生付费接受教育的高等教育模式影响着大学生对新时期师生关系的认识和对教育者的认同。付费接受教育的现实,使不少学生认为师生之间就是赤裸裸的利益和金钱关系,教育成为赚钱的机器,这使得教育的性质和教育心理发生变化,学生觉得自己是花钱换取知识,这种交易性质的想法使得传统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道观念受到冲击,师生观念日渐淡漠。

(2)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质疑,对思想政治课教师产生疏远感。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缺乏信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授的价值观产生质疑,进而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政治课教学的效果。

(3)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缺憾弱化了他们与教师接触的主观能动性。当今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人生成长历程普遍比较平坦顺利,缺少主动求助他人的习惯,甚至积淀了一些难以自我意识到的孤傲与娇气,这种惯性颇不利于他们主动与教师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学校和教师过于挑剔,平时不努力学习,不服从管理,考试结果不理想时不从自身找原因,却将责任推卸给学校和教师。也有个别学生有自卑心理,他们封闭自我,不愿与别人交流,教师很难与其沟通。

2.从教师方面来讲

(1)部分教师观念陈旧,与学生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我国高等教育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仍有部分教师热衷于“尽心训导”,“竭力传授”,以知识的传授者和答案给予者的身份出现,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书本知识的教与学上,与学生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在教育过程中居高临下,将学生置于绝对被支配和被管理的地位,从而抹煞了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严重阻碍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2)有的教师素质不高,损害了自身形象。高校教师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其中不乏优秀分子,堪称模范。但在发展着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伴随着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对社会的影响,也影响着高校不少教师,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念悄然出现偏斜,教学工作态度不佳,职业道德较差,管理不够公正,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给师生关系蒙上阴影。

另一方面,大学校园里网络环境发展较好,信息高速公路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补充,学生从教学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降低。而教师因为种种原因,在电脑应用、网络信息的获取上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学生,导致学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人格魅力产生怀疑,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使得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出现某种程度的疏远。

3从学校方面来讲

(1)学校的激励制度使多数教师不愿意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中去。当前高校对教师的管理是把教学与科研放在首位,教师考核与评价都与教学、科研挂钩,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则没有硬性指标和激励制度,这种利益回报机制导致教师不愿意长期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2)多校区校园格局和新的大学城的建立减少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这些年来,各地高校普遍形成多校区校园格局或是建立新的大学城,使更多教师远离教学区,每天匆匆来去,师生双方交往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减少,这自然会明显减少教师接触交往学生的机会,也会大大减少学生平时登门拜访教师的机会。

(3)师资配备比例偏低,教师无暇顾及与学生的交流。全国高校近年来的扩招速度不断加快,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在大学教育从昔日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时候,高校的师资力量建设显得滞后,师生比例失调,教师由于日常教学任务繁重而无暇顾及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属公共课,为节省师资力量,一般采取合班上课,一个教学班往往都有一、二百人,一

nlc202309010353

个教师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往往一个学期下来也叫不上几个学生的名字,更谈不上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思想、智力与个性等情况了。这样,就使师生之间建立密切和睦的关系异常艰难。

三、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既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经之路,更是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成长成才的关键。师生双方应共同努力,努力提高各自的素质、能力,并运用各种策略来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转变思想观念,共同提高认识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确立正确的观念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现代教育理念主张“以人为本”,即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把人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切以有利于学生成长、服务于学生成才为目的。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继承与创新、信仰与探索、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生也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要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教师的人格,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它是倾注了教师大量的心血、精力以及情感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和。学生的尊敬和爱慕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教学以及与学生交往的热情。只有构建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在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中,全面地参加教育教学活动,从而得到全面、健康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2.建立交流平台,拓展交流渠道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和途径。因此应更多地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创造师生联系的途径,尽可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时间,丰富交往的形式或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如打破一讲到底、满堂灌的做法,在课堂上穿插运用一些问答法、讨论法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主动与学生交谈或积极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弥补课堂中的有限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还可以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络聊天、网络日志或校园BBS等进行。师生之间也可以定期举行学术沙龙或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见面会,以拉近相互的距离。

3.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素质由“德”和“才”两方面构成。“德”即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师要使师生关系和谐,就必须通过自己高尚的品格、崇高的理想、无私的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心态、严谨的治学态度,教育和影响学生,有了良好的师德才能做学生的表率,才能使学生由衷地信服。有了良好的师德教师就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学生身上,学生就会打开内心世界,师生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就改善了。因此,教师应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做一个真正让学生肃然起敬的人。“才”即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当前,科学文化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教师如再年复一年地照本宣科、孤陋寡闻,就很难被学生认可。因此教师要广泛涉猎、开阔视野,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青年人往往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尤其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掌握的信息可能超过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敢于放下架子,虚心向学生学习,博采众长,利用学生的每一个可学因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意见,敢于接受学生批评,以谦虚的美德赢得学生的尊敬。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从而增加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

4.改革考核机制,加强教育引导

过去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科研成果和教学工作量,而教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则没有纳入到教师评价中去。其实,从大学教育的高要求来看,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是必要的而且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学术最前沿的内容。但是,大学毕竟不是科研所,它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塑造人格的过程,它在培养人的智能的同时,更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校应转变旧的教师管理模式,使教师从“凭论文升职”中解放出来,将心思才智集中到推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上来。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和谐教育 第11篇

一、和谐教育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要实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中的和谐教育,高校教师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为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灵魂。形势与政策课中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发展,特别是以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和谐发展为根本。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当前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这对于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分析国内外形势,正确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引导他们自觉地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信念,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现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比较复杂,他们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时期,急需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格创造过程,学生是此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只是作为外在因素采用一切手段诱导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师教学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把知识传授和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采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实效。

二、和谐教育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具体要求

(一)教学目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内在和谐。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去理解和分析当前的国内外形势,从而增强他们的时代感和责任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与当前国内外形势结合十分紧密,但是目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往往对于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单纯强调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简单讲授,缺乏国内外形势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即使结合也显得十分生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更加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来,以至形成恶性循环。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达到内在和谐。不要把现实生活生搬硬套地去适应教学目标,而是应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寻找学生的兴趣点,然后去结合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到底是谁去适应谁,谁处于主导地位的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内在和谐。

(二)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师生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核心。和谐的师生关系又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凸显出来。只有当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厚爱转化为学生的领悟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时,才能营造出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形势与政策的课堂中,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反应不积极,主要是:第一,对老师的提问确实不知道;第二,对老师的提问根本不感兴趣;第三,没有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带动;第四,对教师不感兴趣。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陌生还存在着诸多影响师生关系的客观因素,如安排的课程次数较少,大班上课,上课时间往往是晚上或者休息日,以及上课的教师不固定等等。这样就形成了上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不多,学生自觉与不自觉中把形势与政策课当成了应付差事,根本意识不到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学习的效果就更谈不上了。因此,在课堂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应必须十分重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力图使学生意识到站在他们面前的不仅是他们爱戴的师长,更是他们志同道合的朋友。

(三)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形式体现了和谐课堂的价值。

教学的成功与否更多地依赖于课堂的成功。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如果没有一种师生平等、相互交流的良好的和谐课堂氛围,形势与政策课堂的教学效果则无法保证。现代课堂教学一种基本价值观认为,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生命律动的过程,是学生茁壮成长与教师完美人生的过程。而以讨论为主的对话教学准确反映了和谐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的多项互动。因为真正的对话,超越了一般语言意义上的独白式交流,是师生之间一种精神性对话交往,它蕴含了一种理念,一种精神。

首先,精心设计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为师生对话提供更好交流的平台。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教学对话是前提,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能够为课堂对话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使老师和学生共同敞开心扉,真诚交流。例如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老师进行指导和总结;或者让学生去收集专题资料,然后让学生走上讲台去感受教师的角色;或者通过学生们的自身感受来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们感到了形势与政策课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仅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搭建了师生对话交流的平台。

其次,精确的问题设计,容易加强对话的深度。课堂对话教学中的成败也需要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精确和适度。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们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提出来,然后教师再根据情况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当然我们要注意不要使自己的观点偏颇,这样学生们就能根据情况得到他们想要的答案。

再次,对学生的中肯评价,体现师生对话的价值目标。对话教学秉承了“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它强调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着眼于知识的意义,而且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生命的成长”。因此,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精,而且要准,同时评价要得“法”,从而形成学生的自我评价,做到学生评价的自主内化。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的欣赏与关爱,凸显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

(四)科研建设和教学活动的和谐发展是根本。

学科建设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水平。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科建设和教学的关系,以科研促教学,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如果不能把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前沿的知识融会于教学中,一味地就事论事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考虑到形势与政策课主要讲述国内外的形势和当前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学科的特点具有现实性、时效性和不稳定性,科研建设的难度较大,但这正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也正是具有上述的特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这样对科研水平的提高也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应该勇于挑战,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教学内容的科研含量和创新程度,用科研成果去支撑教学,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去支持自己的课堂讲解,让学生信服老师所讲的成果,将形势与政策课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寓于科学性、理论性和知识性中,使学生对待形势与政策课有科学崇敬感,能从理论的层面体会到形式与政策课的重要性,从而更加自觉地关注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信念。

(五)发挥教师的教学特长和尊重学生个性。

教学互长。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应该发挥教师的教学特长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和学生是互相面对的。一个拥有教学特点的老师往往是非常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样老师也是很喜欢独树一帜、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因此,作为教学主导的老师在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的同时,一定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种需求,培养学生的个性。一方面,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形式,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举办报告、参观访问、举行辩论、请典型人物与学生对话、网络讲坛等多种方式,给学生以适合他自身的接受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真正乐趣和与教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体验学习后的成功。另一方面,教师应创设民主、平等教学氛围,创立学生个性伸展的氛围。民主化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增强学生个体意识,个性充分伸展的条件,因此在课堂上,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把自己视为“组织者”“诱导者”,而不是“操作者”“命令者”,要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我们只有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气分,才能使学生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教师才能将教学大纲上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身要求,逐渐地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探求真理进而发展自己的个性。

(六)情感和理智的和谐。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务的感性认识,理智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与情感和理智密切相关。情感上升往往使人更加感性化,做事往往不考虑后果。理智增强则使人更加理性化,做事趋于平和化。进入新世纪的大学生由于竞争的压力,经济的贫困,人际关系,爱情受挫等刺激增多,情感因素增多,理智因素减少,出现烦躁的情绪不可避免。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老师们要注重采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使学生感受到关心与温暖。同时,积极引导,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学生思想感情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学生教育、指导、质询以及帮助学生进行情感建构,充分发挥情感净化的功能,使学生的情感因素和理智因素得到和谐的统一,使学生心智更加健全,意志更加坚强,人格更加完善。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了解当前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国内外形势的重要渠道,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和谐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上一篇:法律性问题下一篇:自动远程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