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优势学科建设

2024-05-07

高校学报优势学科建设(精选8篇)

高校学报优势学科建设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报,特色学报,优势

当前, 我国高职教育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 学报作为学院的学术平台和科研学术窗口, 在新形势下如何遵循科学发展观搞好自身建设, 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 高职院校学报发展和成长迅速, 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但就我省而言, 多数学报还存在无刊号、内容和质量偏低、特色不够明显等问题。因此, 高职院校学报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 应充分利用院校固有的优势, 积极探索学报定位、办刊模式、栏目特色、编辑队伍建设等学报基本建设方面的问题, 通过办好学报, 服务学院的改革发展和科研工作, 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 并在此过程中会能够体现自身的功能和价值。笔者认为,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应当在不断提高办刊质量的同时, 根据学院行业和区位优势, 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航空类高职院校学报特色化建设之路。

1、我院学报的发展状况与办刊环境

1.1、我院学报的发展状况

我院学报的前身是《教育与研究》, 创办于1986年。2000年更名为《西航教育》。继2002年学校转制升格为高职学院后, 《西航教育》作为学院唯一的学术性刊物, 于2005年改版为《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回顾我院学术期刊的办刊历史, 前后已有二十余年, 多年的办刊历史使得我院学报, 具备传承了学院多年的学术成果。

我院学报属高校学术性综合期刊, 其中社科类、教学改革与研究、课程建设等论文占比重较大, 自然科学类特别是工程应用方面论文少之又少。2005年底更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后, 根据我院工科类学院的办学性质, 刊稿侧重于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经三年努力奋斗,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获得了2007年“全国高职高专特色学报”的荣誉, 但与全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一方面, 由于学报无国家正式刊号, 学报稿源枯竭, 刊稿仅限于校内教师撰写的论文, 学术面和学术质量相对偏低;另一方面, 我院校学报的发展起步较晚, 特色不够鲜明, 不能充分反映学院办学特色和体现本地区的区域特色。

1.2、学院得天独厚的行业优势和区位优势, 确立了良好的办刊环境

首先, 学院长期的办学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业优势。我院始建于1958年, 曾隶属于空军装备部, 为全国各地军工企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航修人才, 与诸多航空企业保持着根深蒂固的合作关系。其次, 学院的地理环境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我院位居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航空产业基地——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核心区, 周边有60余家与航空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另外, 我院的发展, 为学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确定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因此, 学报可以根据学院的长处和优势, 融入学校的特色和亮点, 办出具有本院专业特色的栏目。

2、探索学报的定位和特色

2.1、学报定位

国家规定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 要求高职院校要面向社会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服务, 而学报作为高校科研工作的一个基本平台和载体, 决定了学报编辑工作最终是为高职院校的科研、教学及整体办学服务的。其办刊目的必须是为了交流学术理论、展示教科研成果, 进而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因此, 学报定位只能是立足学院自身特色, 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服务, 为产学研探索服务, 为地方经济服务, 才能真正突出重围, 走出有特色的办刊之路。

2.2、学报特色

所谓办刊特色就是要有别的刊物和学报不能替代的方面。使自己的学报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把学报办成“百花园”中的一朵, 而且要使它在其中凸显“一支独秀”。

2.2.1、办刊理念

要进行改革创新, 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在办刊理念上应定位行业优势和区位优势, 为地域经济服务, 为地方产业服务。将学术成果以论文的形式交流推介, 既扩大了学术交流范围, 显示科技服务实力与研发优势。又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

2.2、特色栏目的设置

开办特色栏目, 体现地方区位优势和区位特色。要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和科研优势设立专题栏目, 走专题化的发展道路。它可以体现在某一方面, 也可以体现在某几方面。跟进需要设立反映符合当前学院发展局面的栏目。例如, 现阶段着重体现我院亮点“工学结合”的模式、挖掘七个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以及三大社会服务平台为支撑的项目建设成果。

2.3、体现在刊物风格

以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栏目为主。当前, 要体现航空工科高职院校的特征, 突出产学研整合,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风格上在共性中彰显个性, 逐步增强刊物学术实力。

2.4、封面及版式的设置

设计与众不同的外观特色。以航空特色为主线, 突出实践教学, 并与学报风格浑然一体, 增大学报吸引力。

3、建设特色学报的条件与保障

3.1、基本条件

办好高质量学报和建设特色学报是和学校领导、有关部门以及学校教师的关注和支持分不开的。有了他们的指导和参与, 编辑部才能在人力、物力上得到保障。如:学报要办出特色, 办出名栏, 需要有学校政策的支持等。成立编委会, 建立一支高效的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专兼职编辑队伍。

3.2、稿源保障

保证有符合栏目要求的充足的高质量的稿源。形成和建立高水平的作者群1) 要依靠校内一直致力于教改第一线的学科带头人以及科研骨干 (包括客座教授, 兼课教授) , 针对他们参与的校内应用型科研课题, 特别是省部级以上课题产出的论文并在学报上发表, 以展示学校科研教学成果, 加强学术交流。2) 针对我院开设专业, 与相关单位和企业以及研究院所建立广泛的联系, 向致力于某一领域研究并取得相应成果的工程科技人员征集的具有应用型成果的稿件, 以加强校企科研成果交流,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3.3、要开辟“快速通道”

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建立网上投稿平台, 引进网上审稿软件。高效地完成学报组稿, 特别是特色栏目稿件的编辑工作。

3.4、要有优惠的政策

学院不断增加对科研、教学及学报的投入。科研和教学改革在科研资料、科研设备及科研信息的获取等方面离不开财力的支持办出特色、办好学报, 更需要财力的扶持。学院要对系部科研工作实行量化考核, 将发表论文作为一项指标。对学报采用的并被纳入特色栏目的论文一方面给予稿费还给予一定标准的奖励, 另一方面优先选送参加各级学会的优秀论文评比, 确保特色栏目稳步发展。

总之,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若想在全国如林的高校学报中求生存谋发展, 就必须坚持“以质量求生存, 发挥学院优势, 以特色谋发展”的办刊思路。要善于捕捉亮点, 充分展现教改与科研项目中有特色的栏目, 另辟蹊径办出特色, 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曾明伟、赵中波, 谈普通高校学报特色的构建[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 :47-48。

[2]李红, 高校学报的创新意识与特色[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 :123, 128。

论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建设 第2篇

论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建设

地方高校社科学报既要作为展示各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和水平的窗口,又要适应学术期刊发展的新形势,加强竞争意识,树立特色办刊的理念,想方设法彰显刊物的`个性特色,提高刊物质量.本文从社科学报特色栏目设置的原则、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功能和作用、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保持和发展三个方面对如何打造地方高校社科学报品牌栏目进行了论述.

作 者:白秀云 Bai Xiuyun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学报编辑部,内蒙古,赤峰,024000刊 名: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年,卷(期):200930(4)分类号:G232关键词:地方高校 社科学报 特色栏目 建设

高校学报优势学科建设 第3篇

【关键词】高校文科学报;品牌建设;地域文化;统筹;编辑;作者;政府

【作者单位】潘亚莉,江苏大学杂志社。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60077),江苏大学杂志社科研立项。

学术界论述集中认为地域文化是高校文科学报发展的基础,如刘雁翔、胡秋萍认为地方高等院校文科学报以地域文化为依托构建特色栏目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只要在这个方面大做文章,就能做出优秀栏目。艾小刚、吴卫东认为地方高校文科学报以地方文化为支撑建设特色栏目,才是带动学报整体提高学术质量的务实之道。关于地域文化和高校文科学报品牌建设的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关系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

一、地域文化与高校文科学报的品牌建设的关系

笔者认为,如何有效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是高校文科学报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每个高校与其所在地是血肉相依的整体,传承与传播地域文化是高校文科学报的重要职责之一。高校文科学报在传承、传播和创新地域文化形态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承载着传承文化、繁荣学科建设、支撑学术研究的重任;而丰富的地域文化又为高校文科学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二者是共赢的。

1.地域文化是高校文科学报品牌建设的依托。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来看, 地域文化是源流, 是载体, 是支撑。现如今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来说, 地域文化是窗口, 是名片, 是动力, 更是目标。在高校文科学报的选题策划和栏目建设过程中,地域文化无疑是其品牌建设最好的依托之一。如《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的《首都研究》栏目,依托的就是北京作为五朝古都、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样的地域文化;《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赛珍珠与中美文化交流研究》得益于镇江市的外籍儿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成就与贡献。

2.高校文科学报是地域文化深化发展和传承的平台。高等院校作为所在地学术研究的集中地,地方文化研究的制高点,有责任、有义务担当传承、传播和研究地域文化的主力军,高校文科学报地域文化特色栏目的设置,不仅有学术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能创造出极好的社会效益,高校文科学报要积极为地域文化的研究搭建高层次的平台,同时创设自己的品牌,实现经济效益。

二、高校文科学报在地域文化栏目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文科学报在栏目设置过程中都注意到了紧密结合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在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需要我们冷静地审视。

1.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在同一地方的不同高校学报之间的地域文化栏目设置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导致研究题材雷同,内容雷同。这一现象并不是少数,在很多位于同一城市的高校学报之間都有。比如,《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西夏研究》栏目和《宁夏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西夏研究》栏目,《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的《吴文化研究》栏目 和《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的《吴文化研究》栏目等。这种重复建设的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改善,将不利于地域文化的发展,对高校文科学报的品牌建设也是一种伤害。

2.受编辑学术视野的影响。编辑的学术视野决定了高校文科学报地域文化栏目的质量。而编辑的学术视野受到每个编辑个体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影响。由于长期从事伏案工作,与外界接触不多,知识的更新换代也受到影响,因此有些编辑无法承担起栏目的创新建设任务,不具备学术创新的视野,不了解学术领域的最新动态,自然很难遴选出好的稿件,也很难跟专家平等地交流对话。

3.作者队伍建设困难。作者队伍建设对高校文科学报地域文化栏目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域文化的研究者不可能都集中于某一地,或者某个学校。如何团结老一代的专家、作者,发展新生代的年轻学者,将他们吸引到专栏,是一项极其复杂和庞大的工程,需要栏目编辑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

三、促进高校文科学报地域文化品牌栏目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文科学报在栏目品牌建设过程中应该强化地域文化的影响,为学报核心竞争力的获取和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1.加快学术期刊的市场化经营和现代企业化管理,统筹地区发展。对高校文科学报的地域文化栏目建设来说,位于同一地区的高校之间形成合作状态是最佳的,高校杂志社之间应该搭建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地域文化的发展。比如赛珍珠是镇江市的一块金名片,《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从1991年就开始开设《赛珍珠专题研究》栏目,20多年来,这一栏目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为赛珍珠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该市的另外两所高校——江苏科技大学和镇江高专的学报也同样刊发赛珍珠研究的论文,试图将这一文化特色发展为学报的特色,但他们彼此之间并没有合作关系。三家学报可以通过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的网站,依托于镇江市赛珍珠纪念馆,建立赛珍珠史料库、赛珍珠研究作者群;或者在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下面增设期刊部,统筹三所高校的地域文化栏目,即使每一家学报都开设《赛珍珠》栏目,也能做到各有侧重,在共同推进地域文化发展的同时,保持各自的特色。

2.创新编辑理念,建设和谐编辑部。要想获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编辑队伍的建设应该摆在首位,编辑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首先,应该鼓励编辑从繁杂、枯燥的案头工作中解放出来,做交际型的编辑,关注社会、文化的最新动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担当地域文化传播者和传承者。其次,学报主编们应该鼓励编辑做职业规划,参与各种培训班和学术讨论会学习,甚至继续深造,使编辑了解最新学术动态,积极从事科研活动。

3.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进行作者队伍建设。学报的编辑要在对栏目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选取相关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注意编辑加工的规范化、标准化,并尽快发表,缩短出版周期,保持作者对学报的信任和信心;在版面处理和编校规范上让作者得到更周到的服务,争取将每一次交流的机会都变成增进感情的机会,留住作者,使其长期给学报提供高质量的文章。如《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从对赛珍珠文本的研究,到中美文化的交流,见证了一批又一批赛珍珠研究者的成长。编辑部一直以来提供赛珍珠研究的资料查询服务,成为赛珍珠研究的信息中心。

4.借助政府搭建的地域文化平台,通过举办活动传播品牌,进行品牌建设。地域文化的发掘和建设有助于发展地区的旅游经济,因此各级政府都热衷于地域文化的建设。近几年来,宣传本地名人、搭建地域文化戏台的各级政府越来越多。高校学报可以借助政府这一平台,宣传地域文化栏目,从而促进栏目品牌的建设,也使地域文化名片的品位得以提升。如镇江市政府多次举办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抓住这个机会,在每一次会议中充当会议论文的审核者、会议论文集的制作者,为研讨会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在每一次会议的专家集结过程中,该刊编辑部都获得了众多专家的信赖和支持,团结并发展了赛珍珠研究的作者队伍。会后,很多参会的论文以及历次研讨会的综述得以在《赛珍珠与中美文化交流研究》专栏中发表,产生了极好的社會影响,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二次文献转载机构转载。

如上所述,高校文科学报在传承、传播和创新地域文化形态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丰富的地域文化又无疑为高校文科学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高校文科学报与地域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高校文科学报之间要携手合作,促进编辑队伍和作者队伍的建设,借由政府搭建的平台唱自己的大戏,抓住具有学术生长力的公共话题促成栏目的诞生并进一步助推学报的长足发展,将信息资源、人脉资源和编辑出版资源有效整合,成就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增进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地域文化在促使高校文科学报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拥有了高校文科学报为其搭建的高质量的、国际化的展示舞台。这是一个值得高校文科学报编辑为之付出努力的课题,应该有更多的出版人参与讨论,进一步探索高校文科学报地域文化栏目的品牌建设。

[1]刘雁翔. 地域文化:地方高校社科学报构建特色栏目的基石[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6).

[2]胡秋萍. 论地域文化学科建设对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影响[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6).

[3] 艾小刚,吴卫东. 以地域文化为支撑建设学报特色栏目——第三届“全国社科学报评优活动”地方高校社科学报获奖优秀栏目分析[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6).

[4]潘亚莉. 2012年镇江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5]刘德龙. 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高校学报优势学科建设 第4篇

一、高校文科学报栏目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 高校文科学报对促进学术成果传播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 高校文科学报发展中暴露出来不少问题:高校文科学报期刊特色定位不清、选题同质化现象严重。高校文科学报走专业化、特色化的办刊定位成为高校学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而高校学报栏目作为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特色鲜明、专业性强的栏目品牌尤为关键。

(一) 打造专业学术期刊的必由之路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办有属于自己的学报, 甚至是一校多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种文化产业的繁荣, 专业性的学术期刊不断蓬勃发展, 高校学报的弊端越加显现。尤其是近几年, 高校学报的发展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高校学报数量众多但层次相差悬殊;发行量少、影响力弱等弊端, 这些因素一直为学术界所诟病, 甚至质疑过学报存在的意义。特色栏目正好可以满足高校学报去同质化的诉求, 可以有效避免选题策划的跟风现象, 使刊物真正具有“特色鲜明”“设置合理”“选题新颖”的栏目比较优势。

(二) 优化学术出版资源的有效途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创办、审批、管理还存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后遗症, 各高校办的高校文科学报刊名都是学校名称加学报, 办刊形式综合化、稿源内向化严重, 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学术期刊体系。高校社科学报通过走特色化栏目的发展道路, 建立自己的栏目品牌, 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刊风格, 促进学术期刊结构优化升级, 这对优化有限的学术出版资源有着积极的作用, 特色鲜明的高校文科学报在未来开放的学术期刊竞争市场中才能占有优势。

(三) 接轨国际学术期刊的必然选择

西方科学研究发达国家的髙等学校没有和我国高校相对应的“大学学报”, 即所谓的“某某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看, 西方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也都是专业性的学术期刊, 它们与办刊高校之间并没有所谓的从属关系, 而是由高校内部自发的群团性的办刊。因此, 国外很少见到综合性的学术期刊, 大多数都是专业性学报[5]。从国内的本土实践来看, 行业内的专业性文科学术期刊的学界关注度、认可度高, 其市场竞争力明显强于高校文科类综合性学报。综合国际、国内学术发展趋势, 高校文科学报走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才能建立自己的人文社科学术体系, 与国际学术期刊接轨。

二、高校学报栏目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栏目特色不够明显

目前, 国内高校大都办有自己的文科学报。这些学报从名称上来看, 大都是以自己学校的名字命名, 以大学名称+学报+“社会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人文社会科学版”为主。从文科学报的名称、刊登内容上来看, 几乎涉及文科学科领域的方方面面。综合性、大而全成为当前高校文科学报的重要特点。高校文科学报从栏目设置到刊登内容上看, 涉及学科领域广、期刊特色不明显。相对专业性期刊来看, 专业性弱、影响力小。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高校文科学报在栏目设置时, 定位不够明细, 栏目设置时对各个学科面面俱到、太过宽泛, 不注重打造期刊的栏目特色, 也就无法在某一个学科专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 栏目设置不够科学

大部分高校文科学报在栏目设置上不够科学合理。从中国知网随机查看高校文科学报栏目设置的情况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1) 栏目设置随意性比较强, 一部分高校文科学报近五年来栏目设置数量超过30个, 能够稳定长久坚持下来的栏目很少。 (2) 栏目设置名称不科学、太宽泛, 一部分高校文科学报以哲学研究、管理学研究、经济学研究这样较大的栏目名称命名。 (3) 栏目设置与学校优势学科结合不紧密, 一部分高校学报在栏目设置时与所在高校优势学科、高水平科研团队各自为政, 不注重发掘校内优秀学术资源, 将学报的发展同学校的优势学科结合起来。

(三) 栏目宣传不够重视

当前, 高校文科学报作为学校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闭门造车现象比较严重, 市场化意识、竞争意识不强, 一部分高校文科学报满足于来什么样的稿件登什么样的稿件, 沿用传统的“收稿、送审、编辑、出版”办刊模式, 缺乏走出去的办刊思维。主动出击约稿, 与自己期刊特色栏目的行业内专家、学者联系沟通不够。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用稿需求与学术论文作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使得一方面栏目在稿件的采用上选择空间很小;另一方面, 行业的相关专家学者找不到展现自己科研成功的平台。

(四) 稿件质量不够稳定

受我国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 高水平、专业性学报的聚集效应吸引了相当一部分行业内专家学者的优秀稿件。高校文科学报尤其是没有进入核心期刊的学术期刊投稿量相对较小, 没有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作者群和稳定的采稿来源。在特色栏目策划过程中, 有的时候稿件充裕, 有的时候稿件偏少。为了保持特色栏目的连续性, 选择了一些学术水平较低的稿件充数, 造成特色栏目的稿件良莠不齐, 使得确定的特色栏目在相关学术领域内产生不了影响力, 无法形成特色栏目品牌效应。

(五) 选题策划不够合理

选题策划是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个好的选题可以制造学术话题、引导作者撰写出高质量的学术文章。高校文科学报在选题策划过程中缺乏问题前沿意识, 部分学报编辑不关注学科前沿热点, 不收集领域内相关信息, 满足于做一个文字编辑。策划的栏目在时间上不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的特点, 此外, 策划选题时缺乏比较意识, 不能通过相同高校学报间的比较, 将自己所在学校学科优势、地域优势转化为期刊的特色, 规避高校文科学报间同质化的风险。

三、高校学报栏目品牌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 优化凝练栏目特色

学报栏目是高校文科学报的最基本组成部分, 高校文科学报数量众多、同质化现象普遍。特色鲜明的栏目设置能够使高校文科学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好的栏目品牌能够推动高校文科学报走向市场, 确立自己在竞争激烈的学术圈的地位。高校文科学报在设置栏目时应结合所在学校的专业特点、优势学科、地域特点。对自身条件和同类期刊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后, 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设置符合自身特点的栏目。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定位, 找到自己有代表性和个性化的栏目方向。

(二) 科学规划设置栏目

科学规划设置栏目也是高校文科学报能否形成特色品牌的关键所在, 在栏目的设置过程中, 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栏目设置是应考虑学术领域研究的关注点, 研究太小众化、研究人员太少不利于栏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2) 栏目设置应结合所在学校的办学特色。高校文科学报是高校的窗口、名片, 理应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办学特色服务。 (3) 栏目设置不宜太大或者太小, 太大的话无法形成办刊特色, 太小的话稿件的选择范围窄不利于栏目的发展。 (4) 栏目设置时应结合高校文科学报编辑的专业方向, 专业跨度太大的话不利于期刊的编辑出版。

(三) 积极推广宣传栏目

好的栏目需要有计划地推广宣传。高校文科学报应该树立学术期刊推广宣传理念, 综合运用各种推广手段来推广期刊栏目。建立自己学报的公众微信号、微博, 运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 快速、及时地将自己学报的栏目设置情况、组稿动态推送出去。结合学报的栏目设置方向, 有计划地参加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性会议, 建立编辑与学者有效沟通的桥梁。通过中国知网的论文检索, 搜索相关领域的目标群体作者、学术团队, 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上门拜访的方式宣传推广自己学报的栏目。

(四) 提升稿件学术水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栏目设置再科学合理, 特色再明显, 没有稳定的作者群体、读者群体, 不能形成好的栏目品牌。要提升高校学报稿件学术水平, 一方面要坚持开放式办刊, 培养忠诚的作者和读者群体。让设置的栏目得到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了解、熟悉、认可, 他们才可能把学术水平高的稿件投给期刊。另一方面, 提升学报编辑的服务意识、编校质量, 让投稿作者感受到学报编辑热心的服务、严谨的办刊作风, 在编辑与学者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五) 合理策划栏目选题

在栏目特色确定、科学设置栏目完成后, 合理策划栏目选题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选题策划过程是一个广泛搜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比较筛选的过程。高校文科学报编辑除了做好文字编辑以外, 还应该关注相关领域的学科发展动态, 改变原有的来什么稿件等什么稿件的办刊模式, 走出办公室, 走向学术圈, 不断提升编辑的学术敏感性, 向学者型编辑发展。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保持联系, 了解其近期的学术动态, 从编辑的角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选题方向。结合学术研究热点和行业内学者的学术走向, 科学合理地策划栏目选题。

参考文献

[1]杨晶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31种入选“名刊”文献计量学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 2012.

[2]刘阳海, 李俊丹.打造品牌学术期刊的思考[J].编辑之友, 2011 (5) :54-55.

[3]苏秦, 谢金海.论期刊品牌的创建[J].学报编辑论丛 (第十六集) , 2008 (00) :207-210.

[4]王应宽.科技期刊的品牌化发展与经营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 (5) :285-290.

高校学报优势学科建设 第5篇

一、编辑部的构成和身份定位

一般来说, 高校学报编辑部主要由担任编辑校对工作的编辑和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编委会组成。编辑部主任承担编辑部日常管理任务, 期刊主编负责期刊用稿等学术把关工作, 有些学报主编和主任为同一人, 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编辑部主编责任制。目前, 期刊编委会存在诸多问题。[8]编委成员大多是高校各学院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编委会对于学报主要只起到咨询和指导作用, 有的只是在年终时开个形式会议, 说说不足, 有的甚至常年没有开展编委会工作, 有的编委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学报编委。编委人数众多, 责任不明确;综合性高校学报的编委为各学院各学科的专家组成, 一个学科一般有2~3位专家, 且多年不变, 编委对编辑部工作积极性不够, 对学报工作甚至互相推诿, 编委会形同虚设。编委没有归属感, 都觉得只是挂个名而已, 对于期刊没有集体荣誉感, 但是这些专家在担任专业刊编委时, 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荣誉感, 由此可得主要问题出在编辑部建设问题上。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 主编起着关键性作用。主编是编委会和期刊、编辑部和学校之间的桥梁人物。主编是学报的带头人, 在学术上有一定的建树, 对学报质量总体把关;同时, 主编在学校有一定的地位, 能够协调和调动编委会工作, 并定期开展编委会工作, 给编委一定的归属和荣誉感, 真正实现学报主编责任制。

编辑工作有待转型, 工作重心需要有一定的转移, 角色有待转变。目前编辑工作侧重稿件的编辑加工, 而忽视稿件质量的总体把握, 尤其是高校科技类期刊。编辑只注重案头工作, 编辑处理稿件时能全心全意投入, 既充当编辑的角色, 又担当了专家、导师和主编的角色, 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编辑校对, 甚至身陷困境, 无法自拔。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期刊的编辑质量提高了, 但学术水平却不能达到根本的转变。编辑不能只知道编辑稿件, 等米下锅, 编辑应从吹毛求疵中解放出来, 从服务性向导向性意识转变。[9]当然, 这并不代表不要求编校质量, 而是在保证编校质量的同时, 将一部分精力转移到期刊稿件总体质量上来, 即进行积极组稿和捕捉优质稿件。也不能像无头苍蝇, 或仅仅以编辑自己微薄的专业知识, 打肿脸充胖子开展组稿, 而是要积极配合主编、编委会, 甚至督促主编、责任编委进行组稿工作, 尤其在期刊转型改革初期, 如创立英文刊初期, 必须通过主编和核心编委进行组稿约稿工作。期刊主编承担许多科研和行政工作, 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稿件, 显然力不从心, 由此组稿的具体实施工作责无旁贷的落到了期刊编辑身上。因此, 编辑应作为主编、编委、期刊和作者的中间人。

二、编辑部的内部管理

编辑部作为高校的一部分, 其人力、物力和财力由高校统筹管理, 而学报在高校往往被边缘化, 不受重视。同时, 一些编辑也因此只看重学校的管理制度, 与学校核心部门搞好关系, 使个人发展一帆风顺, 而无视编辑部内部管理制度。编辑部内部管理也往往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 有的编辑部有一定的管理机制, 但在遇到高校政策时, 基本上只能流于形式。这种不健全管理机制, 组织涣散, 严重制约编辑部的发展, 同时工作干好干不好都一样, 给编辑日常工作带来困扰, 不利于期刊编辑的发展。

编辑部内部管理改革必须先行于期刊改革, 建立健全的编辑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机制和项目责任制。[10]同时, 建立健全的编辑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适应高校学报的目标管理机制, 坚持有效的推行下去, 定期考核评估, 实行项目责任制, 明确权利与责任、责任与任务、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激发编辑部的整体活力, 增强凝聚力, 提高竞争力。编辑部应建立以编辑为中心的运行机制, 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以人为本, 以提高编辑的能力为核心, 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的培训机会, 注重团队建设, 培养编辑主体意识, 增强编辑综合素质, 进而发挥编辑部的整体优势。

三、编辑部对外工作的开展

编辑部应拓展学报的功能定位, 改变仅宣传本校科研成果的现状, 甩掉学报刊登的稿件与高校院系设置相匹配的枷锁, 改大综合为专业化, 利用背靠大学的学科优势, 实现宣传本校优势学科为立足点的相关专业科研成果, 形成高校期刊的特色。对校内编辑部需要继续开展相关约稿工作和争取一定的校内政策支持取得校内一定的认可度。编辑部除了通过主编和编委进行校内校外的定向约稿外, 还应该开展半定向的专业学者组稿约稿工作, 以及组织编辑进行非定向的期刊宣传和约稿工作。通过编委的学术影响力, 有目的有计划的与业界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约稿。通过分析学报优势学科, 调研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目标作者, 建立信息量大、分类细致的作者数据库, 与作者保持定期联系, 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约稿工作。进行非定向约稿宣传工作, 利用百度、阿里巴巴、八方资源、一大把等平台进行期刊推广。非定向约稿工作开展的初期, 可以利用这些网站的免费资源发布约稿通知, 进行高校学报基本情况的宣传, 提高期刊知名度。

四、结语

编辑部的建设是高校学报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其建设好坏关系到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明确编辑部由编辑和编委会构成, 主编是编委会和期刊、编辑部和学校之间的桥梁人物, 编辑是主编、编委、期刊和作者的中间人, 真正实现编委会领导下的编辑部主编责任制。学报必须具有健全的管理机制, 以编辑为中心的运行机制, 提高编辑综合素质, 激发编辑部的整体活力, 增强期刊总体水平。

摘要:编辑部的建设是高校学报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分析高校学报编辑部的构成和身份定位, 指出编辑部应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和以编辑为中心的运行机制, 多渠道多方位的进行组稿约稿工作。实现编委会领导下的编辑部主编责任制, 提高编辑综合素质, 激发编辑部的整体活力, 提高期刊学术质量。

关键词:高校学报,管理机制,学科型期刊,编辑部

参考文献

[1]陈浩元, 杜文涛, 颜帅, 等.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发展与改革[EB/OL]. (2005-10-24) [2014-05-21].http://www.cujs.com/detail.asp?id=240.

[2]林本兰, 刘俊英, 蒋滔, 等.高校学报与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探讨[J].编辑学报, 2011, 23 (5) :430-431.

[3]刘杨.报刊体制改革视阙下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23 (1) :39-42.

[4]赵大良.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J].科技与出版, 2009 (12) :4-8.

[5]吴成福.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改革战略断想[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 (1) :25-26.

[6]林本兰, 刘俊英, 荀志金, 等.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体制改革的难点和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 24 (4) :634-637.

[7]李永龙.创新体制加强学术期刊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35) :113.

[8]石潇纯.高校学报管理运行模式的思辨与重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1) :87-89.

[9]张玉华.学术期刊的编辑意识[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2) :144-145.

高校学报优势学科建设 第6篇

一、特色栏目建设对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促进作用

纵观实施名栏建设以来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 有论者以“经费投入相对较少但成效尤为显著”来概括, 是比较准确到位的。具体来讲, 特色栏目建设对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实现了学报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差异化发展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将充分发挥和运用其产品或服务独特的某一部分直至全部不同于其他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优势, 作为指导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方向。同样的道理, 在激烈的学术期刊竞争中, 学报要发展, 就必须坚持差异化、特色化战略,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特别是对于地方高校学报, 由于平台小、影响小、学术资源有限, 相对于大的学报和核心期刊, 差异化发展更成为生存法则。其实, 高校学报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非常活跃、备受关注, 但随着后来学报数量的逐年增长, 而一部分高校在办刊理念和办刊模式上定位不清、创新不力, 导致趋同化、同质化严重, 形成“千刊一面”、“全散小弱”的局面, 从而影响到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 被批为“学术垃圾”出产地。主管部门实施名栏建设, 就是要对症下药, 实现学报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从而实现专、特、大、强的目标。地方高校学报创办名栏, 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 而特色栏目建设是基础, 也是必由之路。以《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为例, 办刊初期推出了“岭南文化探讨”栏目, 但后来发现广东省内有几家学报也有相似的栏目设置, 在特色化发展的方针指导下, 刊物从2009年第1期开始, 将“岭南文化探讨”栏目改版升级为“广东侨乡文化研究”。具体基于两种考虑:一是五邑大学地处江门, 而江门五邑是“中国第一侨乡”, 有着丰富的侨乡文化资源和深厚的侨乡文化底蕴。同时, 五邑大学拥有省级研究基地——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中心有侨乡遗产、侨乡文化、侨乡社会、五邑妇女儿童、五邑文学、港澳文化等研究方向和一批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这些都是特色栏目建设的有力依托。二是“广东侨乡文化”栏目的策划, 不仅突出了侨乡文化特色, 同时与同类院校学报作了进一步的细分, 如《暨南大学学报》的“海外华文文学”栏目、《华侨大学学报》的“华侨华人研究”栏目等, 真正做到了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二) 促进了学报的办刊质量和学术水平

学报作为学术期刊的一类, 办刊质量和学术水平是前提和根本, 即“以质量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质量和特色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质量是前提和保障, 特色反过来可以提升办刊质量。特色栏目建设对学报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在学术水平上。由于特色栏目在组稿策划上具有针对性, 作者群学术水平较高, 所以无形中提升了整个刊物的学术水平。其次, 由于特色栏目的稿件文字水平较高, 这大大降低了编校的难度, 间接提高了刊物的编校质量。再次, 由于特色栏目的稿件质量较高, 而且集中于某个专题, 所以转载的几率也大大提高, 从而扩大了刊物的影响力。以笔者这些年的办刊体验为例, 发现特色栏目稿件的作者多为高学历、高职称的学者, 他们的稿件不仅水平领先, 而且写作规范、文字老到, 很多只需编辑稍作加工润色即可。在此带动下, 文章转载率和学报影响因子也逐年提高。

(三) 促进了地方社会文化发展

地方高校办学大多依托和面向地方,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之一, 在这方面, 学报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地方高校一般都是所在城市的最高学府, 是政府的智囊, 而学报又是展示高校科研成果的窗口, 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前所述, 学报特色栏目的设置, 大多依托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 而栏目的发展壮大又对地方文化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扩大了所在城市的影响。以《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栏目为例, 栏目的设置即是立足于“中国第一侨乡”这一文化资源, 而栏目建设的成果又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介了这一资源。特别是对“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了一定的宣传、论证、支撑作用。

二、特色栏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特色栏目建设的成绩确乎斐然, 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其中有些是历史遗留的, 有些是新表现出来的, 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地改革完善。特别是随着2012年7月《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实施办法》的下发, 使问题的解决显得尤为迫切。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 缺乏交流和争鸣

自名栏工程实施以来, 各地方高校纷纷扎根当地, 苦苦寻觅地方文化资源, 这一方面形成了栏目特色, 但也形成了栏目的封闭性, 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和争鸣, 只见“百花齐放”, 不见“百家争鸣”。而且有些栏目由于定位不准、策划不力, 其本身的研究价值也值得商榷, 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笔者在“广东侨乡文化研究”栏目建设的过程中, 想在五邑侨乡文化、潮汕侨乡文化以及福建侨乡文化间形成比较和交流, 但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收效甚微, 很大程度上仍是“自说自话”。

(二) 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策划和设置一个特色栏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现实中, 有些栏目在设置之初声势很大, 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后继乏力, 有的就同时开一个容易组稿的栏目作为补充, 有的就干脆停办了。所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入选名栏的学报应具备一个基本条件, 即开栏至少四年以上, 这其实是对栏目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为例, 虽然开栏超过四年, 但栏目建设中的辛苦只有笔者和同事自知。由于侨乡文化研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专业学科, 所以其作者群相对比较狭窄, 基本上只能靠五邑大学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供稿。而且因职称评定影响, 其质量较好的稿件往往追求刊发在核心期刊, 造成组稿苦不堪言。

(三) 部分栏目出现编校质量下降的情况

如前所述, 质量是栏目和学报的生命线, 如果编校质量得不到提升, 特色栏目建设就是无本之木。但在有些特色栏目的建设过程中, 一些编辑只注重稿件的内容和学术水平, 而对于文字、参考文献著录规范等方面则放松了要求;有些编辑对于名家来稿诚惶诚恐, 不敢改动一字。在这方面, 一些所谓的核心期刊反而问题更突出。

三、特色栏目发展对策探讨

针对以上问题, 每个学报人都应积极思考, 勇于应对。笔者结合这些年的办刊实际, 谈谈特色栏目发展的一些应对之策, 以就教于方家。

(一) 争取主管、主办部门支持

在目前的办刊体制下, 学校作为学报的主办单位和法人, 其态度和支持力度仍是学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以特色栏目建设和学报发展, 首当其冲是要争取学校支持。一是经费上的支持。学报作为学术期刊, 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 经济效益微乎其微, 所以其生存和发展主要靠学校的拨款。学报领导应加强与学校的沟通, 争取办刊经费逐年增长。二是落实相关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报编辑是校属院 (系) 一级学术机构, 由学校直接领导。学报编辑人员是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 应列入教学科研编制, 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但实际情况是, 这一文件并未得到严格执行, 绝大多数学报都被列入学校教辅部门, 这很大程度打击了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的积极性, 导致编辑队伍不稳定, 自然影响到特色栏目的发展。所以学报领导应加强与主办单位沟通, 敦促其落实相关文件。

(二) 狠抓编校质量

质量是特色栏目建设和学报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时刻不能马虎和放松。“广东侨乡文化研究”栏目建设中, 编辑部严格遵循“三审五校”制度, 层层把关, 确保稿件质量;坚决杜绝人情稿, 唯质是取。我们还主动请业内专家审读, 根据其审读意见进一步改进工作, 完善制度。

(三) 开放办栏

开放办栏说起来容易, 但实施起来却不简单, 这其中有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 需要极大地发挥策划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改革精神。开放办栏要求编辑彻底打破闭门办刊的传统, 主动“走出去, 请进来”, 与其他学报、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刊。例如《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原《襄樊学院学报》) “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栏目与同城的《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隆中对’论坛”栏目就有很大的同质性, 而两家学报又处在同一城市, 完全可以实行栏目共建、联合办刊。

(四) 走专业化、国际化之路

自实施名栏工程以来, 各地方高校学报在特色栏目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仍有不足。一是虽设置了特色栏目, 但在整体上大多数学报仍是综合性期刊, 仍是“小而全”,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报的特性决定的。二是部分特色栏目考虑到可持续性, 在组稿上比较宽泛, 特色并不鲜明。所以, 现在“名栏建设已进入了深水区, 需要打造名栏建设升级版”, “在办刊模式上要做到专题化”。 (1) 只有这样, 才能巩固和发展名栏建设的成果。国际化对社科学报而言暂不现实, 部分理工科和医科学报可先行先试。

(五) 提升特色栏目影响力

建设特色栏目, 也要遵循传播学和市场经济规律, 采取各种措施提升栏目影响力。一是在组稿时多关注有基金项目的稿件, 这类稿件不仅学术质量较高, 而且转载的几率较大。二是可组织一些学术会议, 既可以扩大影响, 又能拓展稿源。三是可在一些报刊刊出最新一期的目录等, 以宣传特色栏目。这些措施如果得当的话,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升特色栏目影响力, 同时需要完善期刊评价体系。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 重点大学学报和地方高校学报、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都使用同一个评价标准, 这不科学也不公平, 应该实行分类评价和管理, 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报都得到发展。

总之, 学报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而改革的目标和路径则需要学报同仁积极探索和尝试。特色栏目建设已被实践证明是一条可行的、成功的路径, 我们要在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让特色栏目成为高校学报乃至国内外期刊界的领先学术平台和为学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的品牌栏目。

摘要:特色栏目建设是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 特色栏目建设对地方高校学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遇到了新的挑战。在今后的特色栏目建设中, 必须争取主管、主办部门支持, 狠抓编校质量, 实行开放办栏, 走专业化、国际化之路, 提升栏目影响力等, 才能实现地方高校学报新的发展。

关键词:特色栏目,地方高校学报

参考文献

[1]马占涛.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相关问题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 2011 (12) .

高校学报优势学科建设 第7篇

除特色栏目的设置与策划,在期刊的封面设计、广告等方面亦可凸显地方特色,这方面相对容易被编者所忽视。以《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封面压图即世界文化遗产——广东江门“开平碉楼与村落”,这对江门的文化品牌推广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二是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地方文化建设有赖于当地各种智力支持,而不局限于高校一隅。但是除高校外,科研人员的分散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的科研水平参差不齐,而高校学报编辑熟悉论文写作流程和规范,他们刚好可以把这些分散的科研力量组织起来,并提供一个学术发表和交流的平台。地方高校大多位于地、市、州等中小城市,学校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最基本的职责和功能,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2]五邑大学的发展宗旨即“根植侨乡,服务社会,内外合力,特色发展”,所以《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侨乡文化研究为特色亦是必然选择。近20年来,该刊依托五邑大学“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联合江门市五邑华侨博物馆、开平市世界遗产管理中心等研究机构及各种分散的社会研究力量,在侨乡文化的组织、宣传、推介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以上两个途径,《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江门五邑的文化建设中成效斐然,而其自身也在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发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这又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化遗产,如开平碉楼与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蔡李佛等。另一方面是推动对五邑名人如陈白沙、梁启超、陈垣、陈少白等的研究,也包括对不知名的、被研究者所忽视的,如梁宗岱、伍光建等的研究。具体表现之二是积极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如推介五邑作家作品、宣传地方文化产业等。

三、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

高校学报发展历史悠久,但其间也伴随着不小的争议,主要是体制不活、内容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学术期刊认定的背景下,学报对于转企改制的焦虑和纷争遂告一段落,定位为公益性出版物的学报,亦可以安心思考如何提高学术质量,把各家做大做强,这就把可持续发展提上了日程。学报的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还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在“名刊”“名栏”方针的指引下,坚持特色办刊。“名刊”“名栏”建设自实行以来,各大学学报积极响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特色栏目发展的深入,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各个学报扎根地方文化,推动了当地的文化建设,但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各立山头的局面,缺少学术交流和争鸣。所以,现在“名栏建设已进入了深水区,需要打造名栏建设升级版”(1)。对比策略有二:一是专题化发展;二是开放性办栏。专题化发展即深化既有选题,走内涵化发展的路子。“开放办栏要求编辑彻底打破闭门办刊的传统,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与其他学报、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刊”[3]。《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将“广东侨乡文化研究”栏目更名为“侨乡文化研究”,即是在此背景下做出的应变和调整。

二是在地方文化建设中寻找自身发展空间和舞台。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是大学学报发展的源头活水,而大学学报又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了学术平台,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其在“开平碉楼与村落”、五邑侨批、太平洋铁路等地方文化项目的宣传推介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今后在“三十三墟街”等项目上必将发挥新的作用,把江门“中国侨都”的形象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4]习总书记的讲话对现阶段的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高校学报发展有纲领性的指导作用。高校学报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贡献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毛红霞,陈汉轮,陈维君.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的发展历程及建设现状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5(3):63.

[2]孙德存.地方高校学报的本地化定位[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4):72-74.

[3]文俊.特色栏目与地方高校学报发展[J].传播与版权,2013(6):47.

高校学报优势学科建设 第8篇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学报办刊和发展上存在着学术质量低、编辑队伍建设落后、综合实力弱的现实情况。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学报在编辑部构架、人员分配、发展资金、审核程序、办公条件等方面存在着问题, 高质量的学术研究类稿件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是相对缺少, 高校学报的办刊质量与现代化教育不能共同发展[1,2]。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报发展现状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报的发展受到地区高校定位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报建设在展示地区高校科研水平和交流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报水平也从粗犷式的发展向精细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地方高校意识到学报对于学校科研建设的重要性, 但其在科学管理水平、现代化编辑工作流程、数字化出版方式等方面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3]。多数少数民族高校由于办刊经费、专职编辑队伍等方面的现实条件限制, 造成学报内容包罗万象, 不能体现少数民族地区科研特色, 也制约着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一) 对学报的办刊目标和作用认识不足

多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学报地位和办刊目标上的认识存在缺陷, 没有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1985〕30号、教育部教备厅﹝1998﹞3号、教育部﹝2002﹞7号、教育部社改 (2002) 10号, 新闻出版总署令第37号、新出报刊﹝2009﹞124号、新出报刊﹝2009﹞126号、新出报刊﹝2009﹞184号等法规。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学报工作是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 “学报编辑人员属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 学报编辑人员的职务评聘、生活待遇以及评优表彰等方面应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对待”[4]。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必须把学报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对学报工作的领导。学校党政领导要像重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一样重视学报工作, 要加强学报编辑部的建设, 这是办好学报的关键。学报编辑部是校属系 (部) 级学术机构, 由学校党委书记或校长分管。学报编辑人员是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 应列入教学科研编制, 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对于长期从事学报编辑工作, 爱岗敬业, 为办刊做出突出贡献的主编、副主编或骨干编辑, 应纳入学校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队伍的建设计划, 为其提供从事科研的条件和给予必要的奖励[6]。”

(二)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编辑人才定位模糊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报在编辑人才的定位上也存在误区。学报编辑究竟应该是专注科研还是把重心放在刊物的编辑工作上, 这是困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报建设的问题。从建制管理上来说学报编辑属于高校科研相关部门, 其工作内容被认为是对稿件的编审和修改[5]。另一方面, 多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考核、评价编辑工作时, 往往存在以教师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工作, 认为编辑其实是教学的辅助“人员”, 造成编辑队伍缺乏创新工作能力。

(三) 高校学报主编和编委会未能发挥职能优势

多年来在高校学报建设和发展中的特殊体制和管理, 造成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报的主编多数是由高校领导兼任, 由于校领导需要处理学习纷杂的事务管理, 往往没有更多的精力能够照顾到学报的发展, 对日常的编辑、出版等管理工作不能因地制宜地有效指导。大多数学报的编委会建设形同虚设, 没有发挥实际作用, 编委会往往成为高校学报的“花瓶”, 利用编委会成员的权威来显示学报的办刊力度, 造成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身兼数职, 管理工作和强度较大, 导致很多少数民族高校学报出现拖刊、延迟出版等现象[7]。

(四) 高校学报人才队伍管理缺乏科学构架, 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报必须要与时俱进, 应采用多层次、宽领域的“走出去, 走进来”的发展模式。但是,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编辑队伍管理方面还是缺乏科学的管理构架, 依旧走着传统的管理路线, 其内部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上仍缺乏创新的管理模式和思维, 没有针对规范化的工作流程。这些都会制约编辑队伍科学建设的长远发展[8]。

(五) 缺乏专业知识, 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面临困难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学报作为其学校科研力量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对少数民族高校学报的人才要求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意义上的“编辑角色”已经不能充分适应现代化和多元化的科研要求和学报发展。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报在科研任务上承担了课题、管理、编校、出版发行等多元化的职能转变。从现实发展情况来看,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报没有建立切实有效的多元化发展制度, 无法引导编辑进行多元化发展, 甚至很多学校缺乏充足的办刊资金, 造成很多编辑没有进行现代化的专业培训和教育。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报人才队伍建设途径

(一) 严把组织构建, 明确主编责任

少数民族高校学报的长远建设只有得到学校领导层的重视才能进行。少数民族高校学报应该由学校校长或者党委书记直接领导, 全面负责少数民族高校学报的管理工作。学校在学报的建设上, 应该保证充足的经费来源, 建立专门的学报财务账务, 做到专款专用, 不断提高办刊水平和编辑工作条件, 以满足学报的长足发展。严明组织结构框架, 落实编辑的专职工作, 明确主编职责, 从制度上保障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报的发展。

(二) 全面深化编委会工作职能

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明确要求高校应设立学报编辑委员会, 由党委书记或校长担任编委会主任, 负责对学报发展的宏观指导和落实办刊条件。学校应聘请各学科具有正高职称、学术水平高、关心学报发展的校内外专家25~30名组成学报编委会。每年至少召开1~2次编委会, 认真研究如何提高学报编辑出版质量, 真正发挥指导、监督、咨询、学术审定把关的作用, 每个编委每年至少组织或撰写2~3篇优秀稿件;每4年换届, 对不称职的编委进行调整。同时, 学校应尽可能地特聘校外知名院士、专家担任学术顾问编委, 他们的加盟可以带来新的思想和活力, 极大地促进学报的工作, 使学报可能得到更多高质量的论文, 提高学报的学术水平。

(三) 协调配合, 科学划分工作内容

强化编辑队伍建设是实现学报长远发展的必备条件。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明确要求, 按照学报涉及的学科配备专职主编、副主编、编辑 (季刊4~5名、双月刊6~7名、月刊8~9名) , 必须参加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的岗位培训注册并持证上岗。为此, 学校应配备热爱并能胜任学报工作的专职编辑和兼职英文编辑, 实行二级目标管理, 责权落实到位, 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守纪律、懂经营、精干高效的编辑队伍。主编全面主持编辑部的日常管理和正常运转, 对学报的建设发展、学术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负全责。其次, 采稿编辑岗位要积极开展稿件的采编工作, 积极向行业领头人、科研负责人、名校名师等进行约稿形式的稿件采编, 积极争取优质稿源和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稿件。责任编辑岗位要全面落实稿件后期的修改、返回、重修, 积极联系作者做好稿件的修改工作, 切实为学报提供质量高的优秀稿件。只有把编辑部的每个岗位职责都落实清楚, 各司其职, 才能有效发挥编辑人才的个人优势和团体力量, 切实有效地为学报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 加快落实考核和评价制度, 推动编辑人才队伍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报的建设应科学化地引进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验, 做好高校编辑部管理构建建设。在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工作考核和评价中, 建立科学有效的考察制度, 如可以定期举行学报的研讨会, 把编审人员、参与校审的编辑都组织起来, 立足刊物, 把握刊物的质量化原则, 对刊物的全面工作做一个考核, 对于在每个流程中表现突出的编辑人员, 应给予较高的评价, 在职称等晋升方面作为优先参考依据, 激励编辑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学报的发展中去。对于在对应岗位中出现问题的, 需要编辑自己做出反思, 并且形成一份报告书, 交由主编考察, 并就这些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只有把考核落实到位, 从思想上激发编辑人才的参与热情和动力, 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全面提高编辑人才的队伍建设。

(五) 全面提高编辑队伍的综合素质

少数民族高校学报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制约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高校应该全面提高编辑人才的专业素质、编辑技能, 打造复合型的学报编辑人才队伍。同时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多方面地拓宽编辑人才的培训和学习渠道, 通过参与学术交流会、讲座、培训会等多方面的学习活动, 提高编辑队伍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构架, 建立创新型的编辑人才队伍[9]。

三、结语

综合各种现实情况来看, 创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报的管理在于其编辑人才的管理。首先, 要不断地加强编辑人才队伍的建设, 从思想上转变管理模式, 增强少数民族高校学报的发展动力。其次, 少数民族地方高校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学报建设对于提升学校综合力量的重要意义, 落实国家对学报管理和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思路, 把高校学报建设和科研相挂钩, 进行同等的对待, 给予编辑人才相同甚至更优的待遇。只有充分地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以科学的发展观念来管理和发展少数民族高校学报, 在不断的实践管理中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学报发展的路径, 才能促进高校学报更快、更好地发展, 为学校的科研建设、为中国的高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近年来, 尽管教育事业不断深入发展, 但少数民族地区学报的整体水平却不能与迅猛发展的高校教育并驾并驱, 相关专业的编辑人才较为缺失, 整体学术质量相对较弱, 不能充分体现民族地区的研究特色。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报的编辑质量和学术水平, 在于全面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报的人才队伍建设, 使之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 实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报,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陈升.功到成处名自来——为纪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创刊30年而作[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 (1) :1-5.

[2]陈泓.浅谈学报形象与主编权威的关系——读长虹《学术编辑权威论》联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7 (5) :89-92.

[3]李法惠.《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 (2009) 提供《南都学坛》学术等级排名[J].南都学坛, 2010 (1) :143.

[4]刘翠.也谈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从《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期刊与评价”专栏谈起[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5) :44-47.

[5]代艳玲, 朱拴成, 宫在芹, 等.煤炭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现状与对策建议——编辑人员发文情况的统计与分析[J].编辑学报, 2016 (2) :186-189.

[6]叶广荃.我国近代教育“公私并举”管理体制的启示与借鉴——兼谈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3) :31-35.

[7]吴定勇.定位偏离功能异化生存危机——直面综合性高校学报当下文化传播的问题和窘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2) :170-173.

[8]LEVY JS.Loss aversion, framing and bargaining:The implications of prospect theory for international conflict[J].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96:52-56.

上一篇:皮肤烧伤瘢痕下一篇:厦门高崎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