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休闲农业融合发展

2023-03-06

第一篇:旅游休闲农业融合发展

以创意推进休闲农业融合发展

2012年12月25日

浙江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旅游之地”之称,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于太湖之南,东海之滨,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创意丰厚,最早可追溯到5000年前良渚文化。近些年,在农业部的正确领导下,浙江积极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科技有机结合,将农业一二三产有机结合,将农业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有机结合,通过发展农业观光园区、举办农业节庆活动、挖掘拓展农耕文化、设计农业创意产品,实现了休闲农业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和现代农业的功能拓展、层次提升,全省已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示范点11个。今年10月,我省组队参加了农业部在南京举行的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总决赛,获得金奖5个,银奖8个,优秀11个,并荣获组织奖。

一、创意农业多元发展,彰显收益倍增效应 这些年我省创意农业多元发展势头加快,在国内外经济整体运行偏紧、实体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彰显了促增收、扩就业的巨大作用。

(一)园区创意型。通过规划引导、特色培育、宣传推介、规范建设等举措,把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等现代农业模式和旅游观光有机结合,不断拓展农业功能,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2011年,全省各类休闲观光农业点1994个,面积170.8万亩,从业人员9.7万人,旅游及园区农业生产总产值达107亿元,人均产值达11.3万元;全年吸引游客5294万人次,观光总收入78.5亿元。如杭州余杭同家乡村乐园把优美的乡村自然文化和体验农情野趣的创意休闲旅游相结合,以“亲近自然、回归田园”为理念,构建了一个生态为先、文化为魂、农业与创意相结合的产业模式。

(二)节庆创意型。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将农产品宣传、推广、展示展销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广泛开展农事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采摘、体验,促进了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提升和优质农产品的销售。据统计,2011年全省各地举办各类农事节庆活动483场,参与人次923万,实现效益28亿元。如仙居县依托8万亩油菜田,做足农业与旅游结合文章,自2008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五届油菜花节,活动内容不断创新,“稻草人—花田创意”制作大赛等及农业文化的展示和农产品展销、网络油菜花节等活动,每年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亿多元,是种植油菜收入的20多倍,形成了油菜花的“花海经济”。

(三)文化创意型。各地非常注重农业文化的历史积淀和传承创新,积极兴建农业博物馆、文化园,在传承中保护、保护中创新,弘扬发展了农业文化。如黄岩区“中国柑橘博览园”,做足“橘文化”主题,建设柑橘博览馆是我国第一座以柑橘和橘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已成为柑橘产业的文物史料、收藏、展示、保护、研究和教育的中心。青田县充分利用“稻田养鱼”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启动建设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博物园,总投资近亿元。博物园建成后,将大大丰富旅游项目,推动该地休闲农业和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

(四)产品创意型。通过对农产品内涵和外延的创新,达到农产品与文化艺术、观赏和实用的结合,提高农产品的外观和内在的品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如淳安县挖掘千岛湖地区传统“鱼拓”工艺,把活鱼拓印制成精美图画,成为浙江省政府制定外宾赠送礼品。天台山艺术葫芦把农产品和艺术文化相结合,集天台山“佛宗道源、神山秀水”之灵气,以天台山佛教代表人物—济公、和合二仙等人物为模型,采用圆雕范模工艺模式,使葫芦自然生长成人物造型的工艺美术品或茶具等实用器皿。其种植工艺属全国首创,产品巧夺天工,极富艺术性和观赏性。江山市彩色水稻利用紫色稻、淡黄色稻、淡绿色稻、绿色稻等4种稻源完成水稻彩色稻--稻田艺术创建,通过彩色稻苗的精心培育,精确田间布局,科学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展示出美丽、宏伟的“江郎山•江山”标志图案,图案占地2800平方米,

展示期间长达3个月。

二、注重依托多元基础,推动创意产业创新发展

回顾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在探索培育休闲农业创意产业、推进休闲农业发展中所走过的道路,可以概括为“五个”依托:

(一)发展依托产业。按照“发展一产、带动三产”的思路,着力在乡村自然、田园风光、人文资源、农业功能的拓展和产业形态的延伸上下功夫,合理开发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一是结合特色优势产业强县强镇、“一村一品”等现有农业产业基础,积极推进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农业园区。目前,浙江已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3个,涉及蔬菜、果品、畜牧、茶叶、花卉等多个产业。并以特色产业为基础,推出了奉化水蜜桃节、塘栖枇杷节、盖北葡萄节等一批特色农事节庆活动。二是充分利用田园风光、山海资源优势,通过延伸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配套服务设施,突出休闲性,增强参与性,使自然风光与农业生产融为融为一体。三是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中心为基地,依托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参观游览、采摘体验、科普教育、成果展示等项目,增加农业创意元素,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

(二)投入依托市场。休闲农业创意产业比较效益高,投入要求高,更加注重市场化运作。我省按照“建在农村、基于农业、造福农民、惠利企业”的要求,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兴办休闲农业企业(园区),重点引导支持农业企业,依托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农业园区、森林公园和养殖基地,发挥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功能,延长产业链,开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目前,全省各类观光农业园区累计投资额达117.44亿元,其中业主投资达98.8亿元。特别是在浙商回归投资现代农业热潮中,创意农业为代表的休闲农业再度成为了投资热点。仅2011年度,浙商投资观光休闲农业金额就达17.1亿元,占农业投资总额近1/5强。

(三)做强依托合力。一是加强多部门的合作。积极争取林业、渔业、水利和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门支持,强化沟通协作,整合职能优势,统一政策导向,优化休闲农业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环境。2012年,我省首次把符合条件的企业(园区)纳入政府会议采购序列,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二是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主动为休闲农业创意产业经营主体和科研院校搭建交流平台,通过科研合作以及组织培训、讲座等方式,将先进的农业技术、管理理论等引入创意产业发展中来,为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三是加强系统合作。充分发挥农业部门作为休闲观光农业主管部门的职责,强化省、市、县农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格局,形成发展合力。

(四)做大依托宣传。我省各级农业部门不断创新宣传推介思路,通过在活动载体上搞创意、想点子,使传统的休闲农业活动焕发新活力。2009年我省推出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12条、优秀线路8条、举办了精品线路开游仪式;2010年举办以“诗画浙江,魅力农业”为主题,以“赴乡村踏青、观田园风光、采绿色果蔬、品乡土美味”为主线的2010’浙江休闲观光农业推介月活动,举办了大型城市广场休闲观光农业推介和30场各具地方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节庆活动,并组织媒体记者开展“休闲观光农业千里行”专题采访、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形象标识征集等活动;2011年联合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最具影响力十大农事节庆”评选活动;2012年再度联合省旅游局、省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省旅行社协会等单位,策划推出了“2012浙江省四季鲜果采摘游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有效引导了更多国内外游客走进美丽乡村,领略田园风光,打响了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品牌。

(五)提升依托规范。我省早在2008年底就创新组建了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并制定完善了休闲观光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通过制定会规民约,规范竞争行为,发挥协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作用,引导行业良性发展。自2010年起,我们还联合省旅游部门组织开展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评选,重点培育一批建设规模较大、产业依托明显、休闲档次较高、活动项目丰富、文化特色鲜明、接待服务规范、经营管理科学的园区型创意农业样板。

三、努力集聚多元资源,争取创意产业再上台阶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要求,以让农产品变礼品、产区变景区、劳动变运动、就业变创业、农民变市民为目标取向,集聚各类社会资源,力争浙江休闲农业创意产业再上新台阶。一是集聚政府主导资源。进一步增强对创意策划重要性的认识,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各级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逐步确立创意产业在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争取各方支持。二是集聚投入要素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在市场准入、用地用电、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等方面争取给予政策支持。在农业招商引资中,对创意产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企业,争取优先选择并大力扶持培育。三是集聚农业产业资源。进一步拓展休闲农业产业链,以农业“两区”建设为载体和依托,通过强化创意设计,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四是集聚文化宣传资源。进一步加强创意产业宣传推介,总结宣传创意作品,扩大社会影响,营造发展氛围,提高公众认知度。五是集聚科技人才资源。进一步探索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培训、现场观摩、参观等多种方式培训实用人才,通过调入、聘用和智力引进等方式聚集一批农业技术推广、营销、管理人才。

第二篇:农业技能与乡村旅游创意融合发展培训班工作总结

大湘西精品线路乡村旅游

信息化建设和市场营销培训班工作总结

大湘西精品线路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和市场营销培训班,是为顺应新形势下旅游业创新发展、智慧发展的新要求,为加快推进大湘西地区脱贫攻坚步伐,促进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建设,推进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由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合慧景(长沙)规划设计院承办,旨在为大湘西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脱贫攻坚、建设全面小康储备人才队伍。培训班历时近半月,圆满结业。现将培训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培训概况

大湘西精品线路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和市场营销培训班,面向大湘西地区1 2条精品线路沿线4 3 7个行政村、5 0 0余名村官及旅游专干分三期进行集中轮训。这是继2 01 6年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1 0 0 0名村官及旅游专干培训后,大湘西地区8个市州、4 9个县市区、4 3 7个行政村的村官及旅游专干的再次集中受训。2 0 1 7年1 1月2 7日,第一期培训班正式开班,历时数十天,第三期培训班于1 2月6日顺利结业。

本次培训班课程内容充实,理论与实践结合,成效显著:

1、课堂教学。从乡村旅游发展政策与趋势、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与推广、家庭旅馆和民宿建设及标准、乡村旅游的有效供给路径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2、案例分析。在全球视野下,就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经典案例进行解读。帮助学员们更新知识、扩大专业视野。

3、技能实操。对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中的新媒体运营进行现场实操教学。培养学员们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能力,新媒体营销能力,促进大湘西地区精品线路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训学员珍惜机遇、勤奋学习,更新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启迪了思维,提升了能力和水平,为推动大湘西地区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训工作总结

(一)主办单位高度重视与支持,为培训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作为此次培训工作主办单位的省发改委、省旅发委,高度重视,立足做好、做实本次培训。省发改委党组成员、省湘西办主任周震虹,省旅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高扬先同志对举办好此次培训班作出批示、提出要求,并委派省发改委湘西地区开发处李学斌处长、刘豪放副处长、省旅发委局产业发展处李志斌处长、刘禹副处长等领导全程做好组织指导和服务保障工作,为培训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培训期间,主办单位领导多次亲临现场督查指导工作,并与学员们面对面进行交流,了解学员学习生活状况,倾听意见和建议。主管部门的高标准、严要求,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促进了培训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二)承办单位高度重视、周密筹备,为培训工作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中合慧景(长沙)规划设计院是此次培训的承办单位,接到任务后迅速组织精干团队,成立了以首席执行官陈耿同志为组长的培训项目工作小组,邀请了湖南师范大学郑焱教授、许春晓教授担任培训的技术总督导,由江波教授等经验丰富的十余名老师负责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

工作小组多次召开专门研讨会议,从课程设计、师资配备、基地选择、到培训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不断优化培训方案,历时月余,数易其稿。扎实周密的筹备工作,为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科学设计课程

为了提高培训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班对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进行了科学合理地创新设计。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技能实操、小组讨论、视频分享等形式进行培训。专家们所授课程既有乡村旅游发展政策与趋势、乡村旅游的有效供给路径、家庭旅馆和民宿建设及标准等理论课堂;也有全球视野下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经典案例的解读;同时,还对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中的新媒体运营安排了专题实操技能教学,帮助学员们增强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能力,新媒体营销意识与能力,促进大湘西地区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从培训班满意度调查的结果来看,学员们对培训班课程设计是比较满意的, “非常满意”占99%,“满意”的占1%。

2、配备一流师资

为确保培训效果,培训班邀请了一批在国内享有盛誉的主讲教师,有学术研究成果丰硕、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的学者,如省旅发委高主任、湖南师范大学许春晓教授、华侨大学智慧旅游研究所所长谢朝武教授、第一师范学院商学院余国强教授等。这些主讲教师,长期从事智慧旅游、乡村旅游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业界,均享有盛名。

3、精心选定基地 为了让学员们有一个尽可能舒适、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培训班工作团队实地踏勘了十余个培训基地,最终选择了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培训基地,珊瑚大酒店作为本次培训班的食宿基地,在保障教学安全的同时,争取让学员们在有限的时间拥有更多的收获。

(三)明确责任、周密组织,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根据培训总体方案要求,培训班制定了工作执行细案和应急管理预案,明确责任、周密组织,全力以赴做好四个到位,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实施。

1、安全保障到位。围绕培训过程中学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制定了培训基地管理、课堂教学管理以及食宿安全管理等的安保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责任到人,确保安全。

2、服务保障到位。针对参加培训的学员、授课专家的接待工作,提前制定细致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全力保障好住宿、饮食、交通、教学等各类服务,为学员们提供安心舒适的学习环境。

3、信息化传播到位。培训班开通了“大湘西精品线路建设”的公众微信号和培训班的学员微信群,利用自媒体优势推送培训动态、天气、课程、活动安排、通知通告等,在组织好培训工作的同时,及时向社会和公众报告培训进展和动态。

4、文化生活组织到位

为了活跃培训形式,丰富学员们培训期间的文化生活,培训班准备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健身器材,提供给学员免费借用。

(四)培训成效显著

此次培训,从理论讲授、经典案例解析到实操教学,学员们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学到了经验,找到了差距。感受深刻,收获很大。

1、认清了形势,明确了方向。大湘西精品线路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脱贫攻坚工作指示要求的重要举措。培训班对大湘西精品线路的建设标准进行了解读,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运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推动大湘西精品线路对外宣传推广,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是新经济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抓手,通过学习,学员们对国家政策了解更全面,把握更准确,同时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念。

2、收获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培训班开设了7个专题课程,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知识面广。通过培训,学员们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

3、明确了目标,树立了信心。通过培训,学习认识到乡村旅游扶贫是一项能够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利民工程、民心工程。看到了走在前列的乡村旅游建设成功案例,学员们信心倍增,通过交流学习,学到了经验,找到了差距,明确了目标,有利于家乡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4、创新了形式,效果在持续。培训班创新了培训形式,开设的乡村旅游多媒体运营管理课程,学员们兴趣浓厚,老师辅导学员们制作的本村H5数字营销平台,为促进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营销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知识储备。培训班已结束,但效果在持续,达成了“用美丽战胜贫困,用人才振兴乡村”政策的目的。

大湘西精品线路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和市场营销培训班,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在各位专家老师、各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培训工作团队的通力协作下,圆满结业。

第三篇:推进黔南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6月16日至18日,总书记在贵州视察,作出了“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指示,既是对全省的殷切希望,更为黔南扶贫攻坚、同步小康指明了方向。现就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推进黔南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谈几点认识。

突出优势 调整结构

黔南州是贵州南大门和西南出海通道,交通区位优越,生态气候良好,物种资源多样,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的优势和基础。

近年来,黔南始终坚守“两条底线”,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绿色化,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185工程”升级版为抓手,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个核心指标全面提升。2014年,全州农业增加值达151.25亿元,粮经比达36∶64,非粮增加值占比达85.5%;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51.9亿元,占GDP的6.5%;旅游总收入达344.98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65元。

突出特色 创新激活

农业是综合性产业、大健康产业。茶叶、蔬果、烤烟、刺梨和中药材是黔南州特色优势产业。黔南围绕特色调结构,着力推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创新激活“第六产业”。

强化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围绕规模化发展,黔南相继出台了茶叶、刺梨、烤烟和农业发展的意见,打造“185工程”升级版,使“亩均185”向“人均185”转变。按照总书记“把都匀毛尖品牌打出去”的重要指示和“黔茶走出去”战略,全州茶叶面积由90万亩发展到129万亩,都匀毛尖品牌价值达20.71亿元,列全国13位(提升11位)。2013年以来,全州刺梨种植年均新增10万亩以上,目前已达30余万亩。围绕品牌、品种、品质,强化科技引领,全州共推广蔬果新品种166个、新技术52项。以大健康及绿色消费为导向,全州“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累计达291个。2014年,全州蔬菜、水果产值达127.35亿元和18.8亿元,农民收入中的41.5%来自蔬果产业。

强化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按照“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服一体化”和“2+X”农业园区产业化模式,推动农业园区与现代加工业、物流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有机结合;创新“镇园合一”的管理机制,提高基层干部抓建设的积极性。目前,全州有省州级农业园区50个,2014年产值184亿元,同比增长110%。

强化龙头带动,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引进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2014年,全州新增土地流转204万亩,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74个,带动农户20万户,有效解决了农民对接市场难的问题。其中,信邦制药、永红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了一批农户发展药材种植、肉牛养殖与加工。

强化以工带农,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农林畜产品加工和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强化对外招商。落实优惠政策,资金项目向涉农加工业倾斜,助其发展壮大。2011年以来,全州共引进种养殖及加工项目374个,目前已竣工投产204个。

强化农旅结合,促进三产繁荣。现代农业和旅游业都是综合性产业,黔南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消费热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养生康体等。截至目前,全州121个村寨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实现乡村旅游收入70.67亿元。其中,三都葡萄、荔波瑶山、惠水好花红、福泉江边寨等乡村旅游品牌渐成气候,2014年贵定金海雪山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627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强化商贸物流,促进农产品销售。依托交通区位优势,着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破解农产品“走出去”的难题。2014年,全州蔬果外销量达320万吨。同时,积极推进龙里省级快递物流园建设,目前已有9家大型快递物流企业入驻,年内建成投入运营的蔬菜批发交易园区将成为省内最大的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此外,依托供销社和移动互联网+,强化为农服务,打造“百亿电商惠农村”新品牌。

突出重点 强化措施

抓规划,强谋略。立足资源优势,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发挥比较优势,强化三产融合,做强做大茶叶、蔬果、烤烟、刺梨、中药材、畜牧业六大特色主导产业,把生态旅游和商贸物流培育为支柱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发挥广州帮扶优势,借横琴和南沙自贸区之力,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走出去引进来,实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调结构,强规模。深化结构调整,完善规模化种养、加工和营运产业链,确保农业增效增收。实施水改旱、粮改经,将25°以上的高?Y田和坡耕地全部改种为经果林。力争到2020年,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200万亩、刺梨种植面积发展到60万亩、无患子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同时,大力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做强做大加工业,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以上。

抓生态,强循环。全面推进“绿色黔南”建设。按照“吃干榨尽”、可持续发展思路,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统筹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依托种植业大力发展养殖、畜牧、食用药用菌生产加工、生物质能源等产业;减少农药用量,冬闲种植固氮绿肥,实现绿色增收;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体,推进农旅、林旅、茶旅深度融合,带动其他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成就黔南差异发展、绿色崛起。

抓品牌,强市场。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特色、绿色、生态、健康”核心品牌竞争力。发挥品牌效应,把都匀毛尖茶培育为百亿产业,让“贵烟”、“匀酒”、“苗姑娘”、“益肝草”、“信邦药业”、“铁皮石斛”、“绿壳鸡蛋”、“三都香猪”等品牌引领产业,占领市场。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

抓组织,强基层。发挥村支两委的战斗堡垒作用,消除“空壳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组织化程度,激发农民创造活力,构建股权、股金和打工多元利益连接增收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的引领作用,带动困难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

接下来,黔南州将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好“四个一批”、“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把农业及加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商贸物流业培育成守住“两条底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小康。(作者系黔南州委副书记、州长 责任编辑/哈文丽)

第四篇: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发言稿:走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新路着力打造农业新增长点

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发言稿:走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新路着力打造农

业新增长点

近年来,xx县深入实施“农业提档升级”战略,把“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引领驱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助农增收脱贫奔小康。

加快推进“大数据+农业”物联网基地建设。xx县先后引进多种新理念新技术,建设现代特色“智慧农业基地”。截至目前,已建成大数据农业生产服务战略的标准化实践示范基地一个。该基地基于火龙果物联网大数据科技化种植生产应用,充分利用自身软件研发实力,建成了郎当合作社基地金禾智慧云农场管理平台,利用自动化设备和物联网设备数据,进行种植规划、采收时间预测、产量预估、品质管控、温度预警等,从生产过程到果实采收、从分拣分级到物流销售,每个环节都实现信息化远程、高效地管控,把关果品质量,使种植效益大幅度提升。 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示范,打造集物联网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大数据+农业”示范区。积极引进国内外电子商务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并加大对本土农业电子商务企业的扶持,鼓励和引导涉农企业自建农业电商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销售,以电商扶贫“一村一品”网货基地建设项目为抓手,助推全县农产品“产销消”一体化发展。

加快搭建“大数据+农业”体系,推动大数据服务农业全产业链。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管理”体系建设,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成果;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以服务好为目标,以农业物联网为重点,整合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灾害预警预报、执法监管、产权交易等方面的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管理信息化。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畅通物流渠道,依靠政府力量完善“最先最后一公里”物流网络建设,出台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第五篇:不断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李鸿儒

2011年11月30日14:21来源:《宁夏日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五比五看”争先进位主题教育活动,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西夏区经济社会发展跨越,意义重大。

比学习,在解放思想、争先进位中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要认真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等的论述,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有力的措施,找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点,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推进“文化旅游兴区”战略深入实施。要以丰富群众性文化生活为先导,在加快文化事业方面下工夫,在推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方面下工夫,在促进文化旅游大发展上有新突破。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引进外力,激活内力,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优势特色产业,增强竞争水平,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比能力,在开拓创新、破解难题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银川市西夏区拥有沿贺兰山地带的优美的生态资源、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具魅力。但由于基础设施差、规划建设投资大、整体开发打造难度大等原因,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任务艰巨而长远。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整理以绿色生态文化、西夏历史文化等为主的“五种文化渊源”,在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做优做强骨干文化企业,发挥文化旅游基地(园区)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区域性特

色文化产业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充分体现民族、区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互动发展的新路子,打造出一批具有西夏古都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比干劲,在攻坚克难、重点工作突破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在重点领域规划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以影视创意文化、酒庄文化和旅游三产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通过与国内外知名的影视创意企业合作,更广泛地传播西夏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着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业龙头企业,将基础建设、旅游发展、文化项目、体育赛事等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带动我区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运动休闲、公共设施等资源融合,创新开发模式,推动各类文化旅游要素集聚发展,不断催生新的文化旅游消费形态;推进文化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化,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

比活力,在争取项目、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项目投资,鼓励社会力量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等形式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围绕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等宁夏王牌旅游景区,加强道路、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康体检等文化旅游产业要素,改变我区文化旅游行业条块分割和“擦边球”的状况,努力构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旅游休闲区、贺兰山宁夏西线黄金旅游(线)中心区和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核心区。培育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龙头企业,加快推进801文化创意产业园拓展项目等大项目带动,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怡游西夏建设,彰显西夏古都文化特色,将文化理念融合于旅游产品开发,引进大型休闲

娱乐项目,积极发展会展旅游、赛事旅游和宿营地等特色旅游,构建文化旅

游融合发展格局,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形成以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提升具有西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比奉献,在服务群众、促进和谐发展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不断巩固“五比五看”争先进位活动成果,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五大工程”。大力开展巩固“国家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等活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引领文化前进方向,为建设宜业怡游逸生活和谐幸福新西夏区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规划实施一批文化惠民工程和休闲娱乐场所,继续打造自治区“周末社区欢乐大舞台”等广场文化品牌,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李志刚报告会心得体会下一篇:廉政建设个人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