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5第3课

2022-12-11

第一篇:高中语文必修5第3课

高中语文 第5课《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教案 粤教版必修3

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精粹教案集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超低温世界的奇妙之处。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3、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设想:

课文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相信大部分学生能够读懂课文,理解其主要内容。教学中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在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些拓展探究,如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超低温研究的最新资料,了解其在作者本文写作之后这段时间里的新进展,以此进一步阐发课文中的一些内容。比如,关于液态氦的“超流现象”有无进一步的研究成果?超低温技术的应用有何新发展?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及自己掌握的其他资料展开想象,编写科幻故事。

教学时数:2课时。

一、导入语

我们经常都会有“冷”或者“热”的感受,你认为最冷莫过于什么?其实,“冰”并不是最冷的,世界上有这样一个最冷的“超低温世界”。

二、作者简介:

叶永烈,194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香港海外文联名誉主席。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早期主要从事科普创作,系《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科普代表作是三部《小灵通漫游未来》。后转向传记写作,出版了《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等多部传记作品。

三、研习课文

1、(思考练习一)结合课文、说说超低温现象“超”体现在哪里,有什么奇妙之处? 明确:超低温现象“超”体现在“冰雪不足以言冷”,北极和南极不算最冷,海王星也不算最冷,绝对零度是冷的极限——零下-273.16℃。零下一二百度,就叫超低温。

“超低温现象”的奇妙之处主要体现为许多物质在零下一二百摄氏度的“超低温”状态下会出现与它在常温下完全不同的性质。如某些金属在超低温状态下出现了电阻消失的超导现象。

2、《奇妙的超低温世界》了解“超低温”的相关知识及所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基础上,发挥想象,思考这一现象有何发展前景及实用性?

明确:课文中介绍了超低温现象在钢铁工业、农业育种、液态空气工业、医学、宇航、科研等方面的具体运用,还作出了利用超低温技术延续人的寿命已进行漫长的星际旅行的大胆设想。

超低温技术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在今天已经有了较大进展(参考“相关资料”),主要应用于能源(超导输电、超导储能、超导电机等),交通(磁悬浮列车、船舶磁推进器),医疗卫生(核磁共振成像、生物磁仪器等),电子技术(超导微波技术应用、各类超导传感技术、半导体—超导体集成电路、超导计算元件等),重大科学工程(加速器、受控热核装置等)和国防技术(超导反潜、扫雷、飞船再入、电磁推进、通讯及制导等)等领域。 下列应用低温工程的实例及将来性:

1.火箭推动系统(rocket propulsion system)

──一般用液化氢为燃料而以液化氧为助燃剂。 2.低温物理与化学──如利用氢气泡室(hydrogenbubble chamber)在高能量物理(highenergy physics)的研究。在化学实验中也利用低温红外线(IR)及spectrometry方面的研究。 3.电子学(electronics)及核子工程(nuclearergineering)方面的应用──如 射(MASER)必须在液化氮或液化氦低温下施行以收实效。中子撞击(neutron bombardment)亦在超低温下施行,以备发展应用在反应炉中。

4.超导性及磁性(superconductivity and magnet)──如已发展的超导性磁具可以在1.5吋的空间中产生30,000高斯的磁场圈。普通要产生同样磁场圈若不用超导性物质则要7呎直径,5呎长及45吨的重量的电磁铁,费电150瓩。标准的超导性磁具的直径仅3至4吋,长4至5吋,而重量只不过几磅而已。

5.生物及医工方面的应用──有一门利用低温的生物学(cryobiology)目前正被注意。一种用液化氮冷冻的器具,可以用来保藏血液,皮肤及骨髓等。将来刚死的人的内脏也可以用超低温下保存,以待医师们移植到需要此脏器的病人身上。

6.食品保存与运输──利用液化氮气与新鲜食品如鱼、虾、肉等面接触,使其表面在瞬间被冻结,而把美味及香气包藏在食物里面,如此运输到消费市场再解冻,则食品仍恢复新鲜一般。用液化氮的好处是在于瞬间冰冻。

7.公害控制及处理──如医院中利用氧气来补助垂危病人的呼吸。最近,有人计画用液化氧来处理被污染的湖水。另外,利用液化氮来处理废铁及废塑料,也会变成非常实用的课题。

3、课文是以什么说明顺序把这个奇妙的世界说明清楚的?说明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冰雪不足以言冷 奇妙的现象

明确: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没有电阻的导线认识事物的过程 广泛的应用 诱人的幻想

说明的顺序:人们对超低温的认识、探索、应用。 说明的核心问题:超低温世界的探索。

全文以小标题分节,清晰地标示出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冰雪不足以言冷”引出话题,介绍“绝对零度”概念;“奇妙的现象”介绍超低温世界中有趣的奇特现象;“没有电阻的导线”重点介绍超低温中的超导现象;“广泛的应用”介绍超低温技术目前的一些具体应用;“诱人的幻想”则提出了利用超低温技术在星际旅行中延续人的寿命的设想。作者由一个基本概念入手引入“超低温”这话题,然后分别介绍现象及其应用,让读者较全面地认识了超低温研究这一科学研究领域。

4、(思考.练习二)课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化抽象为具体,把深奥的科学道理通俗易懂地表述出来。看看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在文中找出具体例子分析其作用。

明确:课文中使用了举例子、做比较、下定义、作诠释、列数据等多种说明方法。如在“没有电阻的导线”一节中为了说明超导现象,作者首先举了荷兰物理学家发现“超导现象”的例子,接着又介绍了一个铅金属环在超低温下经过两年半时间电流强度居然没有明显减弱的实验, 用两个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超导现象中导电材料电阻消失的特性。 下定义:如“冷有一个极限——最低的温度是零下273.16℃,叫做‘绝对零度’”。 作诠释:如“世界上不可能再有比绝对零度更低的温度”。 举例子:如“比如,你把一个小杯放在大杯中……”。

作比较:如“锡跟铅恰恰相反,一把好端端的锡壶,在超低温下会碎成煤灰似的一团粉末”。 列数字:如“据统计,现在世界上的电能,大约有1/4损耗在输电线路上”。

打比方:如“鲜花在液态空气中浸一下,就变得象玻璃一样脆,一摆动,便叮当叮当直响”。 分类别:如“广泛的运用”一节从钢铁工业、农业、医学、宇宙航行、科学研究几个方面分类说明“超低温”的作用。

5、请举例说明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明确:⑴ “据统计,现在世界上的电能,大约有1/4损耗在输电线路上”。

⑵……而且铌、锌、铝、钽、锂、锡等23种纯金属与60多种合金,在朝低温时也具有超导性。 “23种”是确定数目;“60多种”是不确定数目。说明文要求对所说明的内容作准确的介绍。此外,作者在用词上十分注意掌握分寸。

⑶如今,他们正在努力寻找一种金属或合金,使它在室温或稍低于室温的温度下,就能显示出超导现象。

“ 努力”表明科学家工作难度很大,同时也表明科学家不畏艰难,执着于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稍低于” 用词精确、严密。

6、根据课文内容,为一本简明科学词典撰写“超低温现象”条目,不要超过两百字。

明确:据理论推算,自然界中的最低温度为-273.16℃,这一冷的极限温度被称为绝对零度。研究发现,在接近绝对零度的一个低温区域(一般指-150℃以下)中,许多物质显示出与常温下截然不同的特性,如铅会变得富于弹性,锡会变得易于粉碎,某些导电材料会出现超导性(即电阻消失或接近于零)。这个低温区域被称为超低温,物质在其中出现的奇特现象即是超低温现象。

四、总结:超低温是一个普通人无法接触到的世界,其中存在着许多超出人们常识的奇妙现象。本文作者抓住了这点来作文章,善于从普通人的常识出发来引出超乎人们常识的奇特现象,从而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文章趣味横生,把抽象的事理说明得生动可感。

第二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教学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听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给括号前的字词注音:

袅袅( ) 陆厥( ) 橘( )徕( ) 柳恽( ) 沈佺( )期 寒砧( ) 庾( )信 涔( )阳 万应锭( ) 门栓( ) 窸( )窣( ) 冉冉( )

三、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现象)

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 (质疑) 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解疑) 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 举例、比较:“高树”——满树叶子、饱满 “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 2

的联想。

“木叶”——“木”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一致,“木叶”暗示着落叶。

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 比较分析:“树”——褐绿色,与叶接近 “木”——微黄色,干燥

举例阐述:“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 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 “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

第7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即:“木叶”现象→分析“木”的暗示性→结论:一字千里。

板书:

说“木叶” 林庚

木叶—————————— 疏朗 ︳ ︳

相去无几————暗示性———一字千里

︳ ︳ 树叶—————————— 绵密

第二—三课时

教学重点:

1、探讨意象“木叶”,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文字的联想 3

意义)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教学过程:

一、思考:阅读课文,比较两首诗,思考高木和高树两个意象有什么不同?

1、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高树”则饱满,

二、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思考诗句中“木叶”或“落木”的意象和“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各有什么不同特点?这些文学现象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征?

课文诗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3、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9、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午阴嘉树清圆

明确:“木叶”或“落木”的意象① 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③“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① 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②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③色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小结: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 4

秋的性格;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

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三、迁移延伸:

1、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什么样的意境和思想情感?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使用落木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使秋意甚浓甚浓,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写人生之秋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主题更为鲜明,意境也更为开阔。

2、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木叶”、 5

“落木”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想想下列诗句中的意象都具有怎样的意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落花流水——“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愁怨的浓厚和不绝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2)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鸿雁——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雁过也,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3)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同义词了。第一首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念家园之情。第二首还未直接描写离愁,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满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说(《虞美人》)

明月——千年来,月寄愁情。自然界的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人世间的团圆、分离有相似之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了。 6

因此人们也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月升月落,月圆月缺象征时间,诗人以月光流逝,喻生命,因而月光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月代表爱情。皓月当空,令人遐思,月是情绪的,情到深处,月夜里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都以写夕阳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夕阳——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充满历史沧桑感。此外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不见得失落。

5)唐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的意象。柳”和“留”谐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别的意义在里面。它常常出现在送别诗里。这些诗歌里,“柳”就是思念,柳就是离情别意。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见。

6)《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浸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芳草: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7)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8)“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的词里,借杜鹃声,渲染 7

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鹃啼”,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怨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笔下起句中点明时令,在萧瑟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前诗侧重描写秋天的生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2、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春来衬托秋的生气和活力更胜一筹;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春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可见,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许不尽相同 结束语: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它的无限“暗示”,从而领略它的无限精妙。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 8

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第三篇:高中语文 第14课《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练】人教必修3第14课《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资料

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贪婪(lán) 湮没(yīn) 遐想(xiá)

撒手人寰(huán) ....B.惊诧(chà) 杜撰(zhuàn) 踪迹(jī) 刨根究底(páo) ....C.鄙视(bǐ) 威吓(hè) 栅栏(zhà) 冷嘲热讽(fěnɡ) ....D.浩瀚(hàn) 怪诞(dàn) 漆黑(qī) 争妍斗奇(yàn) ....2.下列词语中,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空暇 瑕疵 高深莫测 困惑不解 B.波澜 谰言 五采斑斓 截然不同 C.冲刷 神密 微乎其微 汹涌不息 D.漫游 欣慰 自明得意 奇形怪状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两万多倍的磁场,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所________的。

②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检验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不可看见的各种________。

③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________。

④在高中阶段,我看完了许多地方图书馆中这方面的书,并且________造访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图书馆。

A.必需 震动 历程 常常 B.必须 振动 里程 往往 C.必需 振动 历程 常常 D.必须 震动 里程 往往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搞科学研究就不能害怕困难,遇到问题,我们要敢于首当其冲,加来道雄从小就具有这种精....神,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

B.日本一小撮右翼分子不愿正视长达八年的侵华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的历史事实,这是不....能容忍的。

C.看问题,我们一定要在细枝末节上狠下工夫,只有这样,问题才能解决得全面。 ....D.湖南广电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第六届“金鹰节”的各项准备工作,希望带给广大观众更多....的惊喜。

5.下面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想,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1 B.由于不能理解在看不见的水面上存在的水波,它们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

C.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可能会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

D.我们把整整一个圣诞假日花费在这条50码长的线路上(1码=0.91米),缠绕和安装笨重的线圈。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 B.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不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

C.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对于别的鲤鱼,这真是一个奇迹。

D.我不理解他们想告诉我们的许多东西,但是最使我对此人感兴趣的是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撒手人寰。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蹲在那里的一个小池边,被慢慢畅游在水底睡莲之中五彩斑斓的鲤鱼所陶醉。

B.我对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惊叹不已,书中超维空间旅行的发现导致了一个银河帝国的兴起。

C.一些科学家鄙视更高维数世界,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

D.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的原因,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

课内精读

8.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童年时的第二件事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八岁时曾听过一个故事,此后它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记得我的中学老师给班里讲了一个已故伟大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极其崇敬地讲到他,称他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思想,但是他的发现却改变了整个世界和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不理解他们想告诉我们的许多东西,但是最使我对此人感兴趣的是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撒手人寰。他们说他多年潜心于这个理论,但是他死之后,他的未完成的论文仍然摆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

我被这个故事迷住了。对于一个孩子,这是很神秘的。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可能会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由于好奇,我就决定学习我能学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以及他的未完成的理论。我记得,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够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我读完当地图书馆的书之后,就开始在全市搜寻图书馆和书店,急切地查找有关线索。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的神秘谋杀故事更加激动人心,也比我曾想象的任何事情都重要。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不久,我就知道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就是他企图构造的所谓的统一场论。这个理论能解释所有的自然规律,从细小的原子到浩瀚的星系。然而,作为一个孩子,我却不能理解,畅游在茶园池水中的鲤鱼和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对于用更高的维数可能是解决统一场论的关键这一点我不理解。

(1)选文第二段中说“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这种记忆”是指什么?为什么会“温暖如春”?

2

(2)选文第二段中说“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的神秘谋杀故事更加激动人心”,爱因斯坦是作者迷恋崇拜的对象,这里作者将爱因斯坦的故事和谋杀故事相比,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3)结合文章,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兴趣对志向有怎样的影响。

课外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1990年9月,美国批准了世界上首个基因治疗方案。从此,世界各国掀起了研究基因治疗的热潮。值得提出的是,无论哪一种基因治疗目前都处于初期的临床试验阶段,均没有稳定的疗效和完全的安全性。可以说,在没有完全解开人类基因组的运转机制、充分了解基因机制和疾病的分子机理之前,进行基因治疗是相当危险的。

1999年9月,一位18岁的美国青年在接受基因治疗时不幸死亡,成为被报道的首例死于基因治疗的患者。2002年,法国包括一名3岁男孩在内的11名儿童同时接受了基因治疗,4月,这次试验性的基因治疗获得成功,所有患儿状况良好,而且表现出具有正常免疫力的迹象。但没过多久,医疗专家查出这名3岁儿童突然在基因治疗宣告成功后患上了某种类似白血病的癌症,有关专家认为这是由基因治疗引起的。这立刻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在这次医疗试验中,用于治疗疾病的基因被包裹进经修饰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然后再进入患者细胞中与DNA结合。虽这些病毒载体经过处理,可以防止感染,但科学家还无法控制病毒载体在DNA上的插入位置。所以,长久以来就有人担心,病毒载体会破坏重要的基因,导致“插入型突变”。如果被破坏的基因是负责调控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就会产生癌症。但是,也有一些专家认为,用逆转录酶病毒载体的基因治疗都是在近几年进行的,所以并不能排除有些病人今后发生癌症的可能。此前进行的多次基因治疗中,也使用了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所有的患者都没有发生类似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因插入变异会不断带来治疗风险,基因治疗专家必须考虑是否应该放弃现有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而使用其他非插入型载体,如腺病毒、疱疹病毒等。但是,也可以通过改造逆转酶病毒以减少插入变异的风险。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给载体安上“自杀”基因。例如,在载体中加入一种对那些抗病毒药物比较敏感的基因,当医生发现在逆转录酶病毒的作用下正常细胞可能转化为癌细胞时,就使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那些“自杀”基因在这些药物的作用下让病毒“自杀”,这样就可将癌症消灭在萌芽阶段。

3 尽管科学家在不断尝试更成熟的基因治疗方法,但是目前的基因治疗还必须使用一些不够完善的技术。专家们指出,法国的这个医疗事件只是一个特例。在这次试验治疗中使用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已经使用了十几年,只是最近才出现了不良反应。因此医疗专家们指出,不要因为个别的悲剧而排斥基因治疗,其实基因治疗的好处远远大于其弊端,它让那些用传统的医疗手段无法治愈的疾病患者看到了希望。与其远离基因治疗,不如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更加深入地认识风险,从而帮助医生们在未来更好地预测和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9.下列对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的基因治疗是在不了解基因内部机制和疾病分子机理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没有令人满意的疗效和安全性。

B.人类目前对自身基因和有关疾病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保证目前的基因治疗能达到人们所预想的疗效和安全性。

C.基因治疗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现有的技术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它目前还停留在临床试验阶段,手术风险相当高。

D.人类对自身基因和相关疾病的研究,目前还没有达到很理想的水平,所进行的基因治疗也就难免存在较高危险。

10.下列对第二自然段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存有争论,但有关的专家还是坚持认为,正是治疗过程中的人为技术操作不当,最终导致了法国基因试验的失败。

B.由于科学家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将用于治疗疾病的基因准确地插入逆转录酶病毒载体中,所以这起试验并未取得成功。

C.虽然还不能确定那位3岁男童的死因,但可以肯定的是,利用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插入DNA的基因治疗办法是行不通的。

D.迄今为止,科学家还没有找到控制经过处理的病毒载体插入DNA的位置的有效方法,现阶段基因治疗的风险是很高的。

1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基因治疗的研究和试验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尽管其好处远大于其弊端,但近年基因治疗中出现的死亡个案,还是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和反思。

B.一旦插入DNA的逆转录酶病毒载体破坏了负责调控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基因,就很有可能使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导致基因治疗的失败。

C.专家们通过给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植入对抗病毒药物比较敏感的基因,找到了避免因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插入变异而导致癌症的比较可行的方法。

D.目前的基因治疗全都处于临床试验期,还必须使用一些有待完善的技术,若想取得稳定的疗效和完全的安全性,仍需要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

4 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使用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所进行的基因治疗试验并未成熟,人类对自身的基因和疾病的研究还要继续深化。

B.当人类基因的奥秘被真正解开的时候,基因治疗将获得更可靠的疗效和安全性,人们也就不再反对基因治疗。

C.比起传统的医疗手段来,基因治疗有着更广阔的前景,它对诸如癌症、心脏病等奇难杂症的治疗将更具效果。

D.随着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和科技的发展,基因治疗将会给21世纪的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为人类的健康造福。

高考链接

(2014·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 5 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3.下列关于原文第

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6 参考答案

1.C【解析】A项,“湮”应读yān;B项,“迹”应读jì;D项,“妍”应读yán。 2.A【解析】B项,“采”应为“彩”;C项,“密”应为“秘”;D项,“明”应为“鸣”。 3.C【解析】“必需”是一定需要、不可缺少的意思,①句横线前带“所”,自然要选“必需”。“振动”是物理学名词,合乎②句语境。“历程”是经历的过程;“里程”是路程,所以③句选“历程”。“常常”除有“多次、多数”意思外,还有“时常”“不断”之意,它既表时间,又表频率;“往往”除有“多次、多数”意思外,还有对以往事情的规律性总结。④句应选取表频率的“常常”。

4.D【解析】A.“首当其冲”不是“首先冲上去”之意,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B.“生灵涂炭”形容社会混乱时期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的困境之中。“生灵”:指老百姓,成语前加“人民”,犯了语义重复之病。 C.“细枝末节”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

5.D【解析】D项括号应在“50码”后。 6.D【解析】A.“包含有”重复赘余。B.多重否定不当,造成不合逻辑。C.搭配不完整,应为“对于别的鲤鱼而言”。

7.B【解析】A项,“被……所陶醉”应改作“为……所陶醉”,也可以将“所”字删去;C项,应在“更高维数世界”后补上“的说法”,作“鄙视”的宾语;D项,句式杂糅,应将“的原因”删去;或者将“因为”删去。

8.(1)“这种记忆”是指“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够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说它“温暖如春”,是因为作者一开始便被爱因斯坦的故事迷住了,阅读他的书,是为了寻找答案,童年时的作者对科学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并享受到了求知带来的无穷乐趣。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本题具体考查概括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它指的就是前一句“我记得,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温暖如春”是作者从那些书中享受到了求知带来的乐趣。

(2)我认为合适。因为这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在孩子眼中,谋杀故事无疑是最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的,在此将爱因斯坦的故事和谋杀故事相比,更能突出强调爱因斯坦的故事对作者的强大吸引力,所以说用得很合适。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此时,作者仍处在青少年时期,作为一名儿童,猎奇是很正常的。这样比较,意在突出二者对作者都有强大的吸引力。

(3)(示例)从文中来看,爱因斯坦的故事引起了作者的强烈持久的兴趣,并促使他树立了研究相关课题的远大坚定的志向。

结合我个人实际来看,我对历史非常感兴趣,它让我树立了一个志向:做一个历史学家或者考古学家。因此我认为,兴趣对一个人的志向有着直接的正面的并且是巨大的促进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先概括文中爱因斯坦的故事对作者的兴趣的作用,再结合自身情况举例分析,以突出兴趣对志向的影响。

9.A【解析】画线句的意思是基因治疗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人类目前对自身基因和有关疾病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很理想的水平,还不足以保证目前的基因治疗能达到人们所预想的疗效和安全性。而A项中说“目前的基因治疗是在不了解基因内部机制和疾病分子机理的情况下进行的”,说法过于绝对,因而不正确。

7. D【解析】A项中“正是治疗过程中的人为技术操作不当,最终导致了法国基因试验的失败”,在原文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所以不正确; B项中“还不能将用于治疗疾病的基因准确地插入逆转录酶病毒载体中”,说法不对。原文中是“无法控制病毒载体在DNA上的插入位置”,因而也不正确;C项说法过于绝对,第二段中说:“也可以通过改造逆转录酶病毒以减少插入变异的风险”,并没有 7 说“利用逆转录酶病毒载体插入DNA的基因治疗办法是行不通的”,所以也不正确。

8. C【解析】C项说的内容只是专家们的设想,还没有试验成功,所以这个说法不正确。 9.B【解析】B项中说“当人类基因的奥秘被真正解开的时候,基因治疗将获得更可靠的疗效和安全性,人们也就不再反对基因治疗”,这个说法过于绝对。因为还没有到那种地步,是否是可靠和安全,人们反对不反对,现在都无法推断,所以不正确。

13.C【解析】C项说法的错误在于无中生有。

14.C【解析】C项说法中“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于原文无据。

15.C【解析】C项“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的说法原文无据。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5课文目录

必修3 第一单元

1.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 2.祝福................................................鲁

迅 3. *老人与海 ..........................................海明威

第二单元

4.蜀道难.............................................李白 5.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6.琵琶行

并序..........................................白居易 7.*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第三单元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9.劝学 .............................................《荀子》 10.*过秦论............................................贾

谊 11.*师说..............................................韩

第四单元

12.动物游戏之谜 ......................................周立明 13.宇宙的边疆 .......................................卡尔·萨根

14.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

表达交流

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讨论

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

《红楼梦》 《高老头》

必修4 第一单元

1.窦娥冤...............................................关汉卿 2.雷雨.................................................曹 禺 3.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第二单元 4.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5.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6.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单元

8.拿来主义.................................................鲁 迅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10.*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蒙 田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

信条......................................................富尔格姆

第四单元

11.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12.苏武传 .................................................班 固 13.张衡传 .................................................范 晔

表达交流

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发现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

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辩论 梳理探究

逻辑和语文学习

走近文学大师

影视文化 名著导读

莎士比亚戏剧

《谈美》 附录

中华文化精神

必修5 第一单元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2.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3.*边城 ...............................................沈从文

第二单元

4.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5.滕王阁序.............................................王 勃 6. *逍遥游 ..........................................庄 周 7.*陈情表 ..........................................李 密

第三单元

8.咬文嚼字...........................................朱光潜 9.说“木叶”.......................................林 庚 10.*谈中国诗.........................................钱钟书

第四单元

11.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12.作为生物的社会 ...................................刘易斯·托马斯 13.*宇宙的未来.......................................史蒂芬·霍金

表达交流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 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 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 访谈 梳理探究

文言词语和句式 古代文化常识 有趣的语言翻译 名著导读 《三国演义》 《堂吉诃德》

第五篇:高三政治复习必修2 第3单元 第5课

必修二

第三单元

第五课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许多代表、委员在微博上与网友积极互动,晒出议案、提案。会议期间,一些代表、委员又利用微博让公众及时了解两会信息。这是(

) ①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体现 ②两会代表、委员切实履行义务的表现 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

④公民直接参与公共决策的要求 A.①②

C.②③

【答案】C 【解析】两会代表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两会信息,体现了他们密切联系群众,有利于人民更好地实现当家作主,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体现,②③正确。政协不是国家机关,故①不选。④说法错误。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对“人民当家作主”应这样认识(

) A.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由人民直接行使 B.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由人民行使立法权

C.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直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D.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行使国家权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民当家作主的理解。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统一行使国家权力,D正确。

3.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近年来不断有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期间提出相关的立法议案。这表明人大代表是在(

) A.行使提案权

C.提出相关质询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人大代表所享有的一系列权利,即提案权、质询权、发言表决免责权等;其次要读懂题干。B错误,人大代表没有制定相关法律,只是提出议案,且

B.制定相关法律 D.协助法律实施 B.①③

D.③④ 人大代表也没有立法权,立法权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也未表明人大代表怎样协助法律实施,故不选D。综合可知A正确。

4.评议工作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对各级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实施监督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人大强化监督职能体现了(

) A.人大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B.人大可以代行政府发展经济的职能 C.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D.我国政府部门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答案】D 【解析】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我国政府部门对人大负责并受其监督,人大不能代行政府的职能,所以A、B、C表述错误,D表述正确。

5.全国人大代表李某针对当前广大农民共同关注的“新农村合作医疗”问题提出了提案草案、在征求其他代表签名附议的基础上,形成了正式提案,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全国人大审议并获得大会表决通过。在此过程中,人大代表履行了(

) ①审议权 ②表决权 ③提案权 ④质询权 A.①②③

C.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大代表的权利。“提出了提案草案”是提案权;“全国人大审议获得大会表决通过”过程中,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行使了审议权和表决权,①②③当选。质询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排除,因此选A。

6.下图漫画表明(

)

B.②③④

D.②④

A.人大代表能够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B.人大代表自觉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C.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D.人大代表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答案】B 【解析】A、D与题意不符。C观点错误。

7.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了关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等19项内容,作为今年的重点办理建议,交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发改委等38家承办单位进行办理,由全国人大7个专门委员会负责督办。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活动原则 ②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④全国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一起构成我国权力机关体系

A.①②

C.②④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办,而是由其他国家机关贯彻执行。故本题选①②组合。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故③不选;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一起构成我国权力机关体系,故④不选。

8.十八大提出“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提高基层人大代表和专职委员的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基层代表的政治权利 B.使执政党与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更加规范和顺畅 C.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核心是坚持依法治国 D.使人大更好地代表人民制定法律法规、监督“一府两院” 【答案】D 【解析】使基层代表能够更好地履行政治权利,而不是进一步扩大基层代表的政治权利,故排除A。题干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同权力机关的关系,故排除B。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故排除C。

9.某全国人大代表说:“我不是为自己说话,老百姓的话我必须说”。这充分体现(

) A. 公民的诉求就是人大代表的诉求 B. 公民的利益得靠人大代表来维护 C. 人大代表应接受当地选民的监督 D.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答案】D 【解析】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的代

B.①③

D.③④ 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材料中“我不是为自己说话,老百姓的话我必须说”,表明了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对人民负责,由此可见,D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B表述不科学,故不能入选;C表述正确但不符题意,故不能入选。

10.(2015·重庆重点中学调研)作为人大代表应具备“腿功”“耳功”“脑功”“手功”,更应具备“嘴功”,当代表不是到人大去挂“眼科”“耳科”,应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要求人大代表(

) A.在审议议案、表决决定时,敢于阐明自己的建议 B.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 C.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D.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答案】A 【解析】作为人大代表应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因此要求人大代表要在审议议案、表决决定时,敢于阐明自己的建议,故A正确;B说法不全面,排除;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11.2014年10月,某县人大组织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向原选区选民述职,并由选民对代表开展评议。自2002年以来,这一活动已持续10多年。该县人大常委会的这一做法(

) ①体现了人大代表由选民产生,要对选民负责 ②保障了广大选民对人大代表行使监督权和质询权 ③方便选民监督人大代表,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④有利于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能力

A.①②

C.①④

【答案】C 【解析】人大代表向原选区选民述职体现了人大代表由选民产生,要对选民负责,所以①入选;质询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选民没有质询权,所以②不选;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所以③不错误;④观点正确入选。

12.(2015·山西太原调研)2014年8月31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举行闭幕会。会议以161票赞成、2票反对、7票弃权,表决通过了修改预算法的决定。这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

) ①行使立法权 ②行使决定权 ③坚持依法行政 ④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②③

B.①③

B.③④

D.②③ C.②④

【答案】D

D.①④

【解析】修改预算法,是法律的修改与完善,是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的体现,①说法正确,②与题意不符;投票表决,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④正确;坚持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③与题意无关。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

13.2014年9月28日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了“占领中环”的非法集会。国务院港澳办、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相继表态,谴责“占中”,支持特区政府依法处置,维护香港社会稳定,保护香港市民人身和财产安全;并强调,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行政长官普选问题的决定,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实行普选的宪制基础,具有不可动摇的法律地位和有效性,不容挑战,必须得到尊重和遵守。

(1)国务院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是什么关系?

(2)请结合材料,运用国家权力机关的相关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具有不可动摇的法律地位。

(3)作为同龄人,请为参与罢课和走向街头的香港学生写一条劝告意见。

【答案】(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行政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2)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的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宪法规定,行使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具有最高决定权,它代表全体人民在全国范围内,全面独立地行使国家主权或统治权。所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对香港特区具有不可动摇的法律地位和有效性。

(3)如:要多一些独立的理性的思考,选择合理合法有序的方式表达愿望和要求,要意识到非理性抗争行为背后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14.(2015·湛江调研)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广东省共取消、转移、下放和委托实施行政审批500多项,公布了《广东省政府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目录》,不得擅自增设或者调整,目录以外不得实施行政审批。

材料二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突出,但广东中小企业还存在转型升级的动力和能力不足、缺乏规范的公司治理模式、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压缩利润空间等问题,广东各级政府从多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构建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材料三 广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广东省行政许可监督管理条例》,条例是全国第一部规范行政许可监督管理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对行政许可的设定、实施、评价和监督管理进行规范,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行政权力的行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政府简政放权的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企业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小企业应怎样走出发展困境。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广东省人大上述举措的依据。

【答案】(1)政府简政放权有利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2)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立足国内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实现转型升级。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劳动者待遇。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创建品牌,建立健全公司组织机构,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④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3)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③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使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④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监督权,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it运维现场服务合同下一篇:公务员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