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文化论文范文

2024-01-16

会计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会计文化;会计文化建设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中,收集、分类、综合计量其经济业务,传输财务和成本资料,分析得失,检查利弊,以求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而会计文化是会计人员在的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形成,具有引导、凝聚、规范、激励、约束作用的意识体系。先进的会计文化是符合国际会计发展方向,体现会计行为生产力部分的内在要求,代表会计利益相关方的切身利益。虽然它的过程是间接和缓慢的,但整个趋势是可靠的、有效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文化建设在建立中国特色的会计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发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会计文化发展的瓶颈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为使会计工作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加快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研究和实践迈出了重大步伐:结束了中国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计模式,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符合国际管理的新会计模式;建立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颁布新《会计法》,突出强调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强化了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加大了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引进会计电算化、信息网络化和委派会计制度,其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转型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会计文化建设的典范,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然而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会计环境随之变化,中国会计文化建设仍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会计法律不健全,执行力不够,会计秩序混乱。实际工作中《会计法》已明确财政部是会计工作的主管单位,但是会计人员的身份不明确,会计工作归属界限划分不清,委派会计制度在中国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引入后,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其规范不足,缺乏统一管理制度,职责、范围缺乏统一规定,缺乏考核制度。我国至今已颁布实施了多部法律法规,要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是执行方面存在问题,表现在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会计报告等方面质量差,究其因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法律相矛盾。孔孟之道儒家思想人伦文化,强调的是人事关系,服从人的意志,导致会计法规形同虚设,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质量差,不利于社会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其次,现有会计人才流失严重,复合型会计人才不能及时补给。在国际市场方面,会计对外开放水平提高,为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游戏规则,亟需高端的复合型会计人员,他们具备国际战略理念、开放广阔的胸怀,不仅熟悉企业的内部环境,还熟悉国际环境;不仅会运用国际通行的会计、审计标准,还掌握运用国际贸易及商务规则;不仅为企业提供会计、审计服务,还为企业资本国际化运作、组织管理提供决策咨询。如今中国会计不是令人羡慕的职业,稍微有点才华的会计人员往往千方百计另谋高就。

在网络技术,信息化管理方面,传统会计(一把算盘一支笔)手工记账的模式已被计算机、网络设施办公的会计电算化取代,既懂会计又懂电算化、电子商务的复合人才也较难聘用到。某些会计教育机构办各类速成班,盈利的经济冲动超越了对行业的负责态度。

再者,中国学术界的不正之风令人担忧。会计改革要突破,会计理论须先行。中国假货屡禁不止,辐射到中国学术界,真正潜心搞学问的人伤不起,靠“意思”走“关系”发文章、搞著作,包括评奖、上项目、评职称、考硕士、博士在内,捡洋人说教的文章拼、凑、剪、切的著作指导会计理论工作。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健全现代化市场体系,使资源真正的合理配置,都需要会计理论的支撑和论证,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最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待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是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和体现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美国“安然公司”事件发生后,会计职业的公信力、独立性受到广泛关注,不少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混乱,成本费用随意性大,年底突击花预算以及受西方腐朽思想影响,某些会计人员忘记自己身负监督的重任,不坚持原则、不遵守法律、监守自盗、弄虚作假、损公肥私、业务素质差,会计的目的是为会计信息用户提供用于决策的信息,但有时仅作为企业领导的“请功表”。会计年度一过,会计报表一交,会计人员使命完成了,就没有人愿从不同层面为企业作深入诊断:机构是否臃肿;存货积压是否增加了;成本费用开支是否合理;漏洞又在何处,总而言之,会计信息不充分使用同样严重影响到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

上述问题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阻碍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肩负起推进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重担,成就我们会计强国的梦想。

二、推进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措施

针对我国会计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以及目前遇到的制约因素,结合长期的工作和思考了,建议在推进中国会计文化建设方面采取以下措施。

(一)明确界定委派会计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

委派会计制度是西方公司治理结构中所有者约束和监督经营着行为的一种制度,在内部管理、所有者保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方式。我国引进后管理者无所适从,被委派者更尴尬。建议修订并完善相关的《公司法》、《企业法》以及其他财经法规,明确委派会计人员具有管理和监督的双重身份,对其有关的职责权限明确界定和划分,针对实际情况成立委派会计管理局,对企业事业等所有单位实行全员委派,彻底将会计人员的身份问题解决,为中国会计文化建设、解决目前会计领域中棘手问题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发展铺平道路。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会计观念

用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关心会计人、爱护会计人、成就会计人。在设计学习课程上将会计核算技术与会计文化分开,充分利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实践锻炼、脱产专训、国际合作交流等途径或方式培养人才,同时建立人才选拔和评价机制,发现和选拔会计人才。将能借助会计信息为企业“诊脉”、懂经营会管理的会计人员进行定向培训,提拔选用。在国际上招聘会计、审计人员,为海外留学人员提供就业机会,从而缓解现阶段对高端人才、领军人物、会计理论工作者以及复合型人才的燃眉之需,保证中国会计文化建设过程中有充足的人力资源。

在配套设备方面,要为会计工作人员配备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引进开发先进软件,最大限度的利用会计电算化、信息化技术,录入资料,归集信息,分析问题,出具管理报告,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将时间用在分析、管理和知识充电上。

(三)加强会计理论、方法的原创性工作研究

金融创新,经济风险等对会计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会计理论工作者要研究当前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出现的新现象,新要求;对会计职能的重新定位,会计国际化、会计信息化、应对和防范国际风险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指导和引导会计行业的未来发展。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深入研究国外市场经济国家在会计、审计、控制、行业发展等方面积累、提炼出的先进理念、经验,特别是系统研究观念、规定、规则和方法背后的东西,以便更好地促进我们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修养是其职业生涯的生命线,单位良好职业道德建设是事业拓展的基石,是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改进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开展道德诚信教育、建立诚信档案、规范会计执业行为等手段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会计文化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会计人才的摇篮。通过加强会计文化建设来提高会计人的道德品质、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蚀,为会计改革发展奠定思想堡垒作用。

(五)更新观念,加强中国会计文化建设行动宣传

先进的会计文化是生产力,先进的会计理念是精髓。在目前的状况下,我们必须更新会计人员观念,编写一些会计文化箴言等。另外,在新媒体起着重大作用的今天,会计从业人员和管理者更应该学会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宣传会计文化建设的意义、重大举措、重要活动、会计文化建设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集思广益,为全面推进中国会计文化建设工作营造社会氛围和发展环境。同时,对于会计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还要学会面向国内外进行经验推广,展示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群体智慧,扩大中国会计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让国际会计界对中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做出有依据,符合实际的判断。

三、结语

在未来十几年中,国内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速度,为解决、保障、改善学有所教、力有所劳、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居有所安、病有所医的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为用户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必须加强中国会计文化建设。同时,国际上,资本运作规模日益扩大,外国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宗教、社会风俗以及国际惯例需要中国加强会计文化建设,以适应会计环境的发展。所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会计文化建设,对于中国会计文化在世界上的新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文章在分析现阶段制约中国会计文化发展因素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上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换言之,中国会计文化在弘扬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际现代先进管理经验,是符合国际会计发展方向,顺应会计发展潮流的文化,所以强化会计文化对会计的有效影响,有利于抵制目前会计行业不良的行为,改革会计管理体系,完善会计法规、制度,融合中西方会计文化,提高会计职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引导中国会计改革又快又好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刘开瑞.中国会计文化研究的主要议题和核心观点[J].财务与会计,2011,(7).

[2]徐汉峰.胡锦涛民生思想对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贡献[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9).

[3]王松年.国际会计前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尤金宁(1972— ),女,西飞国际财务部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成本控制、企业内部控制。

会计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一是企业会计文化的内涵。科学认识企业会计文化的内涵是研究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起点和基础。会计文化的研究,实际上是会计活动的文化学研究,是将会计活动所体现出的一些文化内涵进行的发掘和探究。企业会计文化,就是指企业会计实践活动所体现的会计思想、会计观念、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行为规范,是长期企业会计实践及其结果让社会大众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灵感受。当人们普遍产生国家重视企业会计、企业会计守法诚信、企业会计信息客观真实值得信赖,会计从业人员优秀可靠的文化感受时,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优秀企业会计文化的形成。优秀先进的企业会计文化,既是对一个国家企业会计活动的文化总结和肯定,又可以成为约束、引导会计行为的重要积极因素和软规范,尽管它不像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制度等具有法的刚性约束,但优秀的企业会计文化一旦形成,可以对会计行为产生巨大的推动,产生积极的正能量。

二是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任何工作都不是盲目的,都有其目的性。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就应该是会计活动体现的核心内容以及人们的最主要感受。这一核心内容和最主要感受应该包括会计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普遍坚守和认同的会计核心价值观。要建立企业会计文化,首先要建立会计核心价值观,会计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企业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笔者认为,会计的核心价值观是守法与诚信。首先,会计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建立有一套严格的会计规范——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规章制度等等。会计工作必须依法进行,离开法,会计寸步难行。其次,会计信息是重要的经济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只有诚信,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才能够起到会计信息应有的作用。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建设形成一种以守法为荣,视诚信为生命的会计核心价值观。在200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给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写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16字题词,是对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核心建设目标——会计核心价值观的最好阐释。一旦守法与诚信成为企业会计的职业操守,成为全社会对会计的认同和共识,优秀的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才算大功告成,否则,会计活动永远不能提升为引导我国会计事业健康发展的文化意识。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经过长期的建设才会逐步形成的,全方位多途径加强建设,是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是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1)大力发展会计事业,创造建设企业会计文化的社会环境。会计文化来源于丰富的会计实践,企业先进会计文化的形成要依托于大力发展的会计事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会计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会计对社会经济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们对会计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在此基础上,国家各级会计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不断提升会计影响力。首先,重视舆论宣传,加大会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办经济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要想让全社会关注会计,了解会计,对会计行业的先进典型要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适时开展全国性的会计竞赛活动,使会计人员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展现会计精神风貌,提升会计形象,扩大会计影响。其次,加强会计国际合作与交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会计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从无到有,不断深化和完善并逐步显现国际化色彩。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会计发展水平与美国为代表的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只有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才能不断提高我国会计水平,提升我国会计的国际影响力,为企业会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第三,加大对会计违法违规事件的处罚力度。违规就要处罚,处罚就要曝光,让全社会认识到会计违规的危害性以及会计违法违规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的。加大对会计违法违规事件的处罚,也是从另一个侧面促进守法与诚信先进会计文化的形成。(2)大力发展会计教育,依法配备会计人员,奠定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人才基础。会计文化的形成要依托于会计活动,而会计活动的主体是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工作的质量。记得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只要有了人,什么事情都好办。企业会计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发挥会计人员在会计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只有大力发展会计教育,才能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养,从而为建设先进的企业会计文化奠定基础。首先,高等学校要积极承担起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要责任,发挥会计文化建设的基础作用。高校会计专业教育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逐步改变会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技术,轻职业道德培养的倾向,增设有关会计文化方面的课程,加大对学生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守法与诚信这一会计文化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那些未来会计从业者的心灵深处。其次,要依法配备会计人员,严把用人关。会计工作是企业的核心工作之一,从会计人员配备上就体现出企业对会计的重视。选人用人上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根据会计岗位工作需要,选聘合适的人才,一般情况下要有正规院校会计专业学习经历,没有会计职业资格从业证书坚决不能安排到会计工作岗位。要考察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没有相应文凭和职业品德的人员不能安排到会计工作岗位。对于工作表现好的会计人员提拔重用,对于工作表现不佳,有损会计形象的人员及时调整出会计工作岗位。通过会计人员的依法配备和严格管理,让人们感受到企业会计岗位的重要,领导对会计工作的重视,会计人员非凡素质的要求,形成企业重视会计,人人敬仰会计的文化氛围。第三,要重视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与职业发展培训。会计工作的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会计知识不断更新,准则制度不断优化,会计人员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只有重视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才能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技能和素质。(3)提升守法意识,提高信息质量,逐步形成守法与诚信的会计核心价值观。首先,国家各级会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重视有关会计制度建设,不断梳理和完善相关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制度,对于会计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出台相关规范,使企业会计工作有章可循。其次,不断提升企业领导和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法律意识,经常学习包括《中华人名共和国会计法》在内的有关会计工作规范,企业领导守法意识的提高是企业会计核心价值观建设成败的关键。在现代企业管理经营中,一个不懂会计法规,不守会计法规的企业领导是不称职的。第三,加强会计信息质量建设。会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会计信息的质量建设,企业要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依法处理会计事项,如实提供会计信息。另外,会计信息质量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督,而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既离不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更离不开企业外部注册会计师的参与。国家应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同时,继续大力加强和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把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形成强大有效的社会监督力量,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4)大力加强会计工作环境建设,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营造氛围。首先,重视企业会计机构办公室环境文化建设,精心布置,制度上墙,营造环境。环境影响人,环境改变人,环境塑造人,会计工作的环境优美,工作规范、行为要求每天都能够看得到,通过环境,净化心灵,消灭杂念,避免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其次,加强会计工作条件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化要求不断提高,没有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要更新观念,迅速由人工核算向电算化核算转化,已经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计算机硬件设备要不断更新,会计管理核算软件不断升级优化,出于会计工作的重要以及会计信息安全有效,应该给会计工作配备最好的设备和软件。第三,强化档案文化建设。会计档案既是会计资料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会计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要树立和强化档案意识,规范档案管理,丰富档案内容,搞好会计档案的文化传承。经常进行档案检查,重视档案的利用,发挥档案的传承教育功能。

[本文系河南省2013年度会计领域软科学研究课题——《企业会计文化建设》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陈 玲)

会计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会计信息系统的演进,促成了会计人行为的转变,同时也对会计组织体系和会计思想带来了重大的变革。本文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对影响会计人行为因素进行探讨,同时从会计行为规范及动机两方面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会计人的行为,在会计信息系统演进过程中,所带来的种种演进。

[关键词] 会计信息系统;演进;会计人行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0. 003

会计信息系统的演进涵盖了会计信息处理、范式演变及会计思想的转变等诸多方面,而不断变革和重构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使会计人员的工作模式发生变化,还变革了会计流程及会计组织体系,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会计人的行为和心理。我们从情感理论、行为学及心理学等方面,对会计人行为的演进过程进行研究,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演进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 会计信息系统的演进

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是指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和存储会计信息,并进行处理和下一步的传递,最终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同时为决策、分析和会计管理提供辅助。

信息技术和会计流程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会计流程是指会计信息系统中,对会计信息进行输入、输出和处理的一个过程。会计信息的处理平台和载体由信息技术所决定,会计信息系统的演进是由信息系统的发展和会计流程的再造所决定的。对会计信息系统演进历史进行回顾,主要由以下3个阶段组成。

1.1 会计核算软件阶段

会计核算软件阶段主要由两个阶段组成,即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及会计电算化,其指导思想是帕乔利的分类系统,与复式记账法相结合,采用的是总分类账信息处理模式,会计基础是会计科目表。这种体系结构,只需对业务流程的一部分进行关注,不要求对整个业务活动的数据进行采集。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业务知识积累,来确认和判断此项业务能否对整体的组织财务报表带来影响,进而判断是否通过总分类账,将该业务计入会计系统中。

1.2 财务集成软件阶段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各种数据库及局域网也应运而生,为会计部门内部的信息集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这个阶段,各个联系相对紧密的子系统组成了会计信息系统,利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库,改变了传统的账簿形式和内容、记账方法及存储数据的方式,增加了自动控制机制,实现了数据的共享,极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尽管在这一阶段实现了财务内部信息集成,但数据传输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和实时性,需要将核算流程在计算机中机械地复制,只能依赖在业务部门提供数据后,被动地输入会计信息,并事后进行评价和分析,无法对管理层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参考。

1.3 财务业务集成阶段

自从广泛应用信息系统以来,会计信息系统已经逐渐过渡为集成业务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在业务信息的采集过程中,从手工开始转变成自动化,实现了过程的集成。在这个阶段,已经逐渐实现了企业资源计划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全面融合,推动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会计流程及会计组织体系在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演进和重构的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促进会计人员工作模式的产生,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会计行为及会计人的心理。

2 会计人及会计人行为

会计人的行为和心理与会计信息系统的演进有直接的关系,而作为会计行为的直接执行者,会计人还分为个人和组织。会计行为是在外部环境及内部驱动的刺激下,利用会计学科的手段、方法和理论,同时遵循一定的行为和规则,以实现会计行为目标,处理各种业务发生时产生的会计事项,同时传递给使用者会计信息的实践活动。

对各个阶段会计人的行为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关注会计人的主观心理特征。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由于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态度、气质、性格、智力,往往在理解会计流程、会计范式上也会有所区别。

2.1 外部环境

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既会计行为规范和信息技术。信息环境有利于发挥监督职能,减少了繁冗的计算和重复记录的麻烦,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会计活动的外部环境。特别设计在网络财务阶段,通过协同业务和财务的关系,在实现平台和业务流程上,也发生了很大的进步,会计人员必须善于运用价值链理论,摆脱传统会计理念的束缚,再造会计信息处理流程,既服务于会计目标,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会计行为规范由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两部分组成,会计规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组织群体、企业文化等对会计行为造成影响的基本的社会制度,对会计人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或阻碍或推动或间接影响到会计人的行为。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职业操守、良知对会计人的行为带来影响。

2.2 会计人的心理因素

包括会计行为主体的情感过程、认知过程,这些心理因素对执行会计行为的效果和效率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个性心理是会计人员在从事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又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囊括了情绪、需求、兴趣、个性特征等等因素。作为一种会计行为的内在力量,认识的层次高,就会促进个体产生一定的能动性;动机包括目标价值、公平感和对实践的追求,会计个体工作时抱有的动机不同,会对其工作绩效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些心理因素既共同影响、又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到会计行为的有效性。

会计心理过程包括情感过程和认识过程,对会计人的执行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会计认识过程是一种理性分析和感性认识经济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会计行为予以执行,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会计情感,会直接对行为动机带来影响,表现为喜欢与厌恶、不满和满意、肯定与否定等情绪和心理过程,情绪因素会对行为决策带来一定的影响。

3 会计信息系统演进对会计人行为的影响

会计环境会随着会计信息系统 的每次演进而发生变化。伴随着会计管理理念的转变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会计人员接受能力及时间限度与信息量的剧增的矛盾,会计人生命的有限性与专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会严重冲击会计人的心理,对会计行为的执行带来一定的影响。

3.1 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人行为动机的影响

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行为动机的影响是指会计人开展会计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它是一种力量的源泉,维持、指导和引发会计人的行为。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由各种需求所构成的,人类的各种行为正是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样的道理,在一定外部环境刺激下,会计行为动机逐渐由需求转化而成,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才可形成目标的对象性。会计行为动机是受需求满足度影响,进而对会计行为的效率产生影响。

3.1.1 报酬和技能需求的不平衡会对工作动机进行削弱

会计人员从自身的生存角度出发,往往需要实务报酬和职业技能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而会计信息系统 的发展演变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会计人员能够胜任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行为能力,同时更新会计知识。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要求会计人员对和会计信息相关的业务数据进行存储和采集。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要求会计人员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各项需求,不仅记录会计信息,同时还能对管理层级和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信息,辅助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业绩评价及控制、执行和规划。在这样的前提下,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展专业知识。但由于企业的薪酬相对刚性,会计人员在追求更高报酬时,往往因为受挫而削弱了工作动机,进而对会计行为的效果和效率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1.2 工作环境对工作动机的影响

会计人在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时,往往会对职业环境产生一定的需求,希望能满足自己的归属感、胜任感和自主感,在满足了种种的心理需求后,势必会对工作动机产生促动作用。反之,如果满足不了种种的需求,就会对工作动机进一步地削弱。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将会计人员从繁冗的记录和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进而转向内部控制和管理领域,这样的工作环境由于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使会计人员的胜任感、自主性等种种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激发了工作动机。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由于会计信息系统 发展对会计人员的知识技能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会计人员具有有限理性及个体差异,所以不断更新的会计信息系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认知负荷,让会计人员觉得无法胜任行动工作平台和工作方式,进而削弱了工作动机。

3.2 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人行为规范的影响

作为一种准则和力量,行为规范限制和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会计行为规范要求会计人员的一切行为必须符合公司制度、法律法规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之间不断的整合和兼并,在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中,已经开始广泛地应用各种金融工具,不断涌现的新模式及新的贸易方式,会使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及真实性更加关注,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财务与业务集成阶段,将各项经营活动中的业务行为直接转换为会计信息。商务智能及互联网又能准确、及时地展示和处理各种财务信息。同时可扩展的商业报告语言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交换成本,进一步提升了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获得性。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人行为的合法性。

4 结 语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作为现代会计行为的载体,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会计信息系统的演进,促成了会计人行为的转变,同时也对会计组织体系和会计思想带来了重大的变革。不断变革和重构的会计信息系统 ,不仅使会计人员的工作模式发生变化,还变革了会计流程及会计组织体系,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会计的行为和心理。我们从情感理论、行为学及心理学等方面,对会计人行为的演进过程进行研究,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演进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通过认真剖析会计人的心理及行为动机,设计科学的内部控制机制、绩效评估和激励模式,来遏制消极影响并积极促进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人行为的积极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伟.简析会计信息系统在网络平台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 现代经济信息,2011(1).

[2]杨燕.浅析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及控制[J]. 信息系统工程,2011(9).

[3]高建国.浅析会计信息系统下企业内部控制管理[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0).

[4]冯丽丽,郭焕书.会计行为独立性思考[J].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11).

[5]尹月丽.对我国会计行为规范的探讨[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9).

[6]吕阳.会计环境、会计行为与会计诚信[J]. 辽宁经济,2007(8).

[7]贺红茹.对我国会计行为规范的思考[J]. 华北金融,2011(5).

[8]邢俊霞.从会计人员的行为动机谈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 商业经济,2011(12).

会计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编者按:2012年8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该份统计分类是对2004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进一步修订。它在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对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基础上形成,适应了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的新形势。《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作为国家统计标准,对文化产业的统计具有规范功能,对文化产业的生产也具有一定的引导意义,十分重要。为此,我们转发如下,供业内人士和研究工作者学习参考。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

一、目的和作用

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建立科学可行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制度,制定本分类。

2. 本分类为界定我国文化及相关单位的生产活动提供依据,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宏观管理提供参考,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提供统一的定义和范围。

二、定义和范围

(一)定义

本分类规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二)范围

根据以上定义,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

1. 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

2. 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

3. 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三、分类原则

(一)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

本分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为基础,根据文化及相关单位生产活动的特点,将行业分类中相关的类别重新组合,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派生分类。

(二)兼顾部门管理需要和可操作性

根据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本分类在考虑文化生产活动特点的同时,兼顾政府部门管理的需要;立足于现行的统计制度和方法,充分考虑分类的可操作性。

(三)与国际分类标准相衔接

本分类借鉴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统计框架-2009》的分类方法,在定义和覆盖范围上可与其衔接。

四、分类方法

本分类依据上述分类原则,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为五层。

第一层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两部分,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表示;

第二层根据管理需要和文化生产活动的自身特点分为10个大类,用“一”、“二”……“十”表示;

第三层依照文化生产活动的相近性分为50个中类,在每个大类下分别用“(一)”、“(二)”、“(三)”……表示;

第四层共有120个小类,是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具体活动类别,直接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相对应行业小类的名称和代码表示。对于含有部分文化生产活动的小类,在其名称后用“*”标出。

第五层为带“*”小类下设置的延伸层。通过在类别名称前加“-”表示,不设代码和顺序号,其包含的活动内容在表2中加以说明。

五、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表

附件1: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修订说明

一、修订的背景

2004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科学可行的文化产业统计,规范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并作为国家统计标准颁布实施。从实施情况看,以此分类为基础开展的统计工作为反映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对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颁布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2009》的发布,文化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有必要对2004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进行修订。

2011年9月28日,中宣部、国家统计局在北京召开了文化产业统计研讨会,有关部委同志、部分省市党委宣传部和统计局负责同志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认为,要适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总结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统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对现行分类进行必要调整,使其更加切合发展需要。修订工作争取2012年6月底前完成,从2012年统计年报开始正式实行。

根据会议精神,国家统计局开始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修订工作。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

本次修订在2004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延续原有的分类原则和方法,调整了类别结构,增加了与文化生产活动相关的创意、新业态、软件设计服务等内容和部分行业小类,减少了少量不符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的活动类别。

(一)结构的调整情况

1.2004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第一层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部分,本分类将第一层分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两部分。

2.第二层的大类由原来的9个调整为10个。具体是:

(1)合并原大类“新闻服务”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为“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一个大类,包含内容略有调整;

(2)保留“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四个大类,包含内容有所调整。其中“网络文化服务”更名为“文化信息传输服务”;

(3)新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三个大类;

(4)取消原大类“其他文化服务”。将其中的广告服务移至新增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大类中,其他内容移至新增的“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大类中;

(5)将原“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两个大类修订为“文化用品的生产”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两个大类。

3.第三层的中类由24个修订为50个,第四层的小类由99个修订为120个(其中新增19个、减少5个,因执行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增加7个),带“*”的小类由17个修订为23个(其中新增11个、减少4个,因执行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减少1个)。

4.取消过渡层,在带“*”的小类下设置29个延伸层。

(二)增加和减少的内容

1.增加的内容

(1)文化创意。包括建筑设计服务(指工程勘察设计中的房屋建筑工程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和风景园林工程专项设计)和专业设计服务(指工业设计、时装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多媒体设计、动漫及衍生产品设计、饰物装饰设计、美术图案设计、展台设计、模型设计和其他专业设计等服务)。

(2)文化新业态。包括数字内容服务中的数字动漫制作和游戏设计制作,以及其他电信服务中的增值电信服务(文化部分)。

(3)软件设计服务。包括多媒体软件和动漫游戏软件开发。

(4)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产品的生产。主要是焰火、鞭炮产品的制造,珠宝首饰及有关物品的制造、销售,陈设艺术陶瓷制品的制造等。

(5)其他。包括文化艺术培训、本册印制、装订及印刷相关服务、幻灯及投影设备的制造和舞台照明设备的批发等。

2.减少的内容

包括旅行社、休闲健身娱乐活动、教学用模型及教具制造、其他文教办公用品制造、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和彩票活动等。

三、有关问题的说明

(一)关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

2004年制定的分类把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本次修订把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进一步完善为“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并在范围的表述上对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从内涵)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从外延)做出解释。

根据这一定义,文化及相关产业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活动、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其中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构成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主体,其他三个方面是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补充。

(二)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划分

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一个行业(或产业)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在统计分类中,行业与产业在英语中都称为“industry”。对国际上的有关分类我国一般翻译为“产业”,而我国相对应的分类叫“行业”。目前,在我国使用“产业”一词往往更强调其经营性或经营规模。

本次修订继续使用“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名称,分类涉及范围既包括了公益性单位,也包括了经营性单位,其范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统计框架-2009》规定的范围基本一致。

在制定2004年的分类时,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刚刚起步,从单位的行业属性很难区分其公益性和经营性。在很多行业内部,公益性和经营性单位共存,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统计分类标志尚未确定。目前,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多数行业的公益性或经营性属性可以确定,特别是经过两次全国经济普查,使用是否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来区分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原则已经确定。因此,在本分类公布后,统计上所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本分类所覆盖的全部单位,“文化产业”仅指经营性文化单位的集合,“文化事业”仅指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集合。

(三)关于不再保留三个层次划分的说明

在2004年制定分类时,为反映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情况,提出《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内容可进一步组合成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取得新突破,文化业态不断融合,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许多文化生产活动很难区分是核心层还是外围层,因此本次修订不再保留三个层次的划分。

(四)关于增加分类内容意见的处理

在本次修订过程中,有关方面提出了很多增加分类内容的意见。经研究,对于新生的文化业态和与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较为符合的生产活动已纳入分类,对于争议较大或目前尚把握不准的生产活动暂不纳入(如手机和微型家用计算机的制造),对于虽有部分活动与文化有关但已形成自身完整体系的生产活动不予纳入,以免削弱本分类的文化特征。按此原则,在本次修订中,凡属于农业、采矿、建筑施工、行政管理、体育、自然科学研究、国民教育、餐饮、金融、修理等生产活动和宗教活动均不纳入分类。

会计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是指为了增强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采取合理的方法,按照财务部门的相关资料信息,促使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对公司内的经济活动进行详细的规划以及相应的控制,并且协助企业的决策管理人员作出专业性、正确性的决策。现阶段,我国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建设中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因此,无论从宏观角度来看还是从微观角度看,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管理会计人员应将企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进一步确保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文章针对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深入探究,并且根据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管理会计;企业;问题;策略

管理会计兴起于20世纪初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腾飞,我国企业也开始引入管理会计这一概念。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较为关键的地位,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趋势,尤其是针对企业,其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虽然管理会计在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在我国的的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

1. 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需要企业环境支持,建立有利于管理会计建设的企业组织文化,这是管理会计扎根于经营管理实务的基础。组织文化的积极影响会极大的促成管理会计体系建立应用的有效性。企业需要从上至下把管理会计的组织、职能、工具贯彻到企业经营管控体系中,管控行为、财务指标与业绩考核相结合,提高管理会计体系的使用效率,增强管理会计体系的应用有效性。

2. 管理会计组织架构的设置要突出管理会计立足于实务的出发点,结合财务组织架构设置。组织结构设置是管理会计体系的框架,包含了管理会计的分工、分级、协作关系。管理会计组织架构设置的出发点是能够融入业务,支持企业决策。管理会计组织架构在业务层面需要根据企业管理的重点,基于企业价值链管理的采购职能、研发职能、工厂职能、市场管理职能、销售职能、费用控制等职能设置,使管理会计报告语言可以更贴近实务,增强管理会计管控力度,为战略层、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管理层面需要设置报告职能会计,统一实务及财务语言,合并业务层面管理会计经营分析,生成管理层管理会计报告;设立战略层面管理会计,为战略层提供基于资金、资本、资源有效配置的决策管理信息。

3. 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是管理会计发挥推动作用的核心动力,企业需要培养具有扎实财务会计基础,掌握管理会计知识体系,具有良好业务视角、管理意识的专业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是一项立足于企业实务的工作,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全价值链,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除了理论体系的灌输,更需要管理意识的建立,业务能力的提高

4.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作为管理会计融于经营业务活动的支撑点,通过搭建企业商业智能化信息模块,企业全面预算系统,企业资金管理系统,企业管理合并系统,为企业提供管理会计数据,通过管理会计工具加工整理,为风险管控,战略规划,绩效考核提供及时快速的管理决策数据。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思考

管理会计是源于企业实务需要而产生,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企业经营模式和发展,不同企业管理层次需要的决策依据的重点不同,这些不同需要管理会计在应用过程中要坚持可靠性为基础,结合各层次经营业务目标,灵活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提高管理会计的适应性。管理会计工具的创新发展也需要管理会计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新的知识体系,理论联系实践,做出适用于本企业的管理会计实务应用,为企业经营成长、为管理会计行业发展出力。管理会计有效应用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管理会计体系的成功建立需要企业管理者创造推广有利于管理會计成长的环境,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发展。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管理会计的应用融合需要融于经营管理实务,结合管理会计工具,对企业进行全价值链管控分析。

三、优化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有效应用

(一)完善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我国较为特殊的基本国情使得我国会计管理的应用并不能完全将外国的实践经验照搬全收。因此,企业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应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管理会计系统。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应按照我国实际的经济情况、企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市场运行机制进行实践探究。将管理会计理论与管理会计实践相结合,若想管理会计在企业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就应立足于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出适合企业管理的会计理论。进一步利用会计理论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现状、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对企业管理会计的实践进行深入探究,逐渐形成适用于我国自身的管理会计体系,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最大作用。

(二)强化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

企业的各个领导应进一步强化对管理会计的高度认识,深入了解管理会计的实际功能,并且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对企业发展的有效作用,着重于管理会计在企业建设中的有效研究以及推广应用,进一步扩大管理会计的整体应用范围,强化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之中的作用以及关键地位。管理会计的应用有助于强化我国企业管理者决策的精确性。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进一步认识到管理会计的实际作用以及必要性,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关乎企业对管理会计的应用是否广泛,并且关系着企业的正常运行以及发展。因此,应进一步增强我国企业领导决策者的整体文化水平,强化领导人员对管理会计的了解以及重视,进一步完善对财务部门以及管理会计的认知程度。

(三)打造专业化的管理会计团队

在我国企业的正常建设过程中,通常情况下,由较为常见的财务部门代替管理会计,然而在一些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会另外设置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会计机构对企业进行管理会计。这些较为专业化的管理会计团队不单单强化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并且进一步提升了管理会计的整体地位,进而逐渐得到的各个企业的青睐以及重视,我国企业应有效的借鉴国外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汲取其精髓。管理会计若想在我国企业中得到有效的落实,就应建设一支专业性较强的管理会计团队。因此,企业从现在开始必须要进一步强化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会计水平,促使会计管理团队能够及时准确的为我国企业的有效建设贡献力量,并且为企业领导人员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进而使得管理会计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企业的管理会计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不但有效地推动我国企业的顺利开展以及经营,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建设。根据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具体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我国企业的各个领导人员应进一步强化企业管理意识,强化经济制度的有效建设,强化管理会计教育。进一步完善各项会计指标、并有效地提出强化企业管理会计建设的应用策略,使得企业管理会计的整体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佳,周东明,何芸霞.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应用及创新研究——以安徽地区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6(21).

[2]赵宣华,胡翔,单立.推进中小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议的探讨——以温州市为例[J].管理工程师,2016(05).

(作者单位:河南发恩德矿业有限公司)

上一篇:新农村文化论文下一篇:思政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