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保论文范文

2024-04-06

农村社保论文范文第1篇

积极运用“两统筹”

在人手少、项目多的情况下,为更好地实现审计全覆盖,减少交叉重复审计,减轻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的负担,安康市审计局积极探索审计项目与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统筹安排原安康市社保经办中心主任的经济责任审计与2019年全市医保基金审计,将两个审计组人员进行优化配置。审计过程中,审计组按照职责分工,多角度分析问题,同步完成现场取证、核查工作,节省了人力物力,做到了“一审多项”“ 一审多果”“一果多用”,避免对同一单位、同一事项重复交叉审计。也加强了审计成果和信息共享,拓展了审计广度和深度,提升了审计工作成效。

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

在2016与2019年两次医保审计中,涉及了六大类资金使用问题,审计人员均大量采用电子数据进行比对,通过深入分析医保HIS系统数据,发现民营医疗机构、定点医疗机构骗取医保基金和民政救助资金问题;通过将职工居民合疗三项基金数据交叉比对,发现重复参保、重复报销问题;通过将参保信息与税务部门信息、扶贫民政困难群体信息、药监局执业药师登记注册信息、纳税企业信息、工商信息比对,发现非公企业未参保、困难群体未做到应保尽保、药师挂证、公立医院职工开办医药企业等问题。在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投入和使用绩效审计中,通过大数据比对分析,实现了对海量数据的分类归集和精准查找,快速锁定了审计疑点,发现了部分保障对象骗取住房保障待遇、虚报骗取或重复领取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等问题。

紧盯现场核查,注重发现疑点

安康社保审计中紧紧围绕资金流向,突出资金的专用性、政策性、程序化等关键环节,不停留在听汇报、观账簿、看报告,坚持到实地、现场调查,查看政策执行现状,找出问题根源,不放过任何细小环节。由于民生社保资金中涉及多方利益,同时也是民营企业看中的“唐僧肉”,审计中尤其关注了社保资金与民营企业经济活动,防止违规向民营企业输送利益。通过审计,揭示出民营企业套取公租房建设补助资金、违规向民营企业出借棚改资金、民营企业在土地在未招拍挂的情况下直接将其用于商品房建设开发等问题;在医保审计中,查出了民营企业通过给社会弱势群体开具“阴阳”病历造假、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医生与病员建立“攻守同盟”等手段弄虚作假套取医保资金等问题。

积极探索社会保障资金效益审计

基层社会保险资金审计以财政、财务审计为主,主要审计社保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而对社保资金产生的实际效果关注不够。安康市社保审计中,不仅关注资金使用的对不对,而且注重资金使用的好不好,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既依据综合标准又结合灵活性原则,既有坚实的依据又增强了可操作性。针对当前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的现状,应尽快建立一套兼具经济效益评价标准与社会效益评价标准的完整的、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采用交叉审、异地审的审计模式

安康在社保审计中采用“上审下”与“交叉审计”的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审计情况上报难、审计处理难的问题,使得审计揭示的问题更加全面系统,在基础上提出的审计建议也更具说服力,为地方政府领导的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又引起了被审计单位的重视。另一方面,通过“上审下”与“交叉审计”,有效地整合了审计资源,提高了社保资金审計工作质量,同时还起到了锻炼审计干部队伍的作用。

(作者单位:安康市审计局)

农村社保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企业社保资金的管理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专项资金。本文首先对企业社保的内涵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本文分析了企业社保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对做好企业社保资金管理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者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社保;资金管理

改革开放大潮涌动,社会进步一日千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社保资金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企业社保资金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约束企业的权利与义务,保障员工的权利。但并不讳言,还存在着员工不懂企业社保缴纳规则、在面对损害自身权益的案件时不知如何维权、企业消极作为等现象。于企业而言,做好社保资金管理工作,不仅是完成法律规定的义务,更重要的是完善的社保资金管理制度能够给企业员工营造安心的工作环境,进而有利于企业吸引人才、做强做大。因此,探讨新形势下企业社保资金管理依然是值得研究的一项课题。

1.社会保险简述

企业社保资金又被称作是企业社会保险资金。众所周知,有工作的职工,无论是在事业单位还是私企外企,都必须参加职工社保,企业参照一定的法律法规缴纳大部分,个人只需要承受少部分。

为更好发挥社会保险的作用,我国出台了《社会保险法》,事无巨细,该法律对有关社会保险的方方面面都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依据该法律,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以下几种:(1)养老保险,主要保障被保险人退休后领取养老金、丧葬费以及抚恤费;(2)医疗保险,主要保障被保险人出现医疗费用时所进行的医疗报销以及在退休后享受医保待遇;(3)失业保险,主要保障被保险人在失业后无资金,无法养活自己。这时可以领取一笔失业保险金和医疗费补贴;(4)工伤保险,主要保障被保险人在工作期间受到伤害;(5)生育保险,主要保障被保险人在怀孕过程中,可以有生育津贴以及生育补助金。

2.企业社保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俗话说到,“对症下药”,明确企业在社保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是有的放矢,确保措施有效的前提。结合实践经验,本文认为企业社保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为如下3个方面。

2.1社会保障资金监管制度不完善

资金监管制度完善与否与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工作的质量息息相关。纵观我国对企业社保资金管理的监督工作,可以发现整体呈现出质量不高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管理者能力有限以及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缺位。另外,社保资金的发放会涉及到大量的钱财,对于企业的会计工作是一个重大的考验,部分企业的会计审计制度的不规范,也同样限制了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效率,甚至会导致社保资金发放过程中存在错误,如:某些员工的账户没有得到资金、有些账户的应得数额与实际所得数额存在差别。

2.2企业社保资金增值和保值渠道单一

社保资金数额较大,如若对此合理应用,则会产生客观的收益。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政策,没有对这部分资金进行合理的投资使其增值、保值。除原封不动外,某些单位会将这部分资金存入银行以赚取利息,但是,较低的银行利率无法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整体上,我国企业社保资金增值和保值渠道较为单一。

2.3当遇到侵权现象时,员工不懂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关于社会保障资金的法律法规已经相对完善,侵权现象往往发生在执行的末端梗阻。首先,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认为提不提供社保资金无可厚非,深圳威逼利诱员工签订自愿放弃社保资金的条文。其次,部分企业受制于自身的规模、资金力量等无力达到相应法律所规定的缴纳比例。面对这些侵权现象,员工不懂得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纵容了企业的非法行为。

3.新形势下做好企业社保资金管理的有效途径

针对如上提出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以改进。

3.1完善企业监督和考核机制

监督机制的缺位是导致社保资金管理行为不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想规避违规使用现象的产生,有必要完善企业的监督和考核机制。第一,要对整个社保资金的缴纳和使用进行专项的管理,可以成立多个部门的共同监督,形成一个共同监督小组制度,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长久落实。第二,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减少人为操作的空间,同时也可以降低社保资金出错的风险;第三,完善个人责任制,确保违规现象发生时能够找到原有责任主体,对责任主体药进行及时曝光,严厉打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杜绝腐败苗头。

3.2完善社保资金的运营方式

在对社保资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在确保社保资金安全的基础上,对这部分资金进行合理的使用。为此,可以在实际的操作中建立专门的社保资金投资管理机制,使资金进入市场。但是投资绝不是投机,企业要避免将这部分资金用于风险过大的项目。

3.3引导员工懂法、会维权

不管是公司不给缴纳社保,还是少缴纳社保或者迟缴纳社保,都是违反《社会保险法》的。劳动者遇到少缴社保的用人单位,应当细心搜集好相关证据,通过向劳动监察投诉、举报等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此外,有些单位为了减轻经济压力,会强迫员工“自愿”放弃社会保险权益的条文,这种条文是没有法律效力的,社会保险制度是一种具有强制力的法定社会保障制度,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必须遵守。即使是已经被迫写下放弃参加社会保险保证书的劳动者,仍可以通过法定途径要求补缴或者追索赔偿。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管理社保资金是实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员工权益、维护经济社会的永续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前企业保障不到位、员工难维权等问题,可以从完善企业监督和考核机制、完善社保资金的运营方式、引导员工懂法会维权等方面入手。希望本文提出的上述措施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一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刘嵐.探讨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社保资金的管理[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12):29-30.

[2]赵丽英.新形势下对企业管理社保资金的思考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3(04):64.

[3]南志斌.对新形势下企业社保资金管理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3(02):84-85.

农村社保论文范文第3篇

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和老百姓的“养命钱”。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逐步加大,以及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日益凸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已迫在眉睫。
监管四大缺失

1.社会保障资金财政专户管理未完全实施到位。

目前,社会保障资金未完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2011年审计署公告的《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显示,全国13个省本级、96个市本级和392个县427.37亿元社会保障资金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18个省本级、170个市本级和795个县的经办机构等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4704个、违规开户2707个。

2.社会保障基金挤占挪用及违规投资运营现象依然存在。

经调研发现,现实中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现象屡禁不止。据人保部统计数据显示,自1998年以来,该部会同其他部委进行过六次大检查,其中2000年发现170多亿元社保基金被挤占挪用,2004年发现16个省市有挤占挪用情况。

在2012年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中发现,社会保障基金违规使用现象依然存在,用于基层经办机构等单位工作经费5.95亿元,用于平衡市级、县级财政预算1.14亿元,用于购建培训中心和体育场馆等2.94亿元,用于购建基层单位办公用房等8590.28万元,用于购建基层单位职工住房3664.80万元,用于购买汽车等295.74万元,用于购置设备等其他支出6623.81万元。

《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暂行办法》、《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均规定,财政专户内各项资金的结余按规定购买国债和转存定期存款以外,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基金结余进行其他任何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投资。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仍有些地方从个人、单位或地方利益出发,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给基金管理带来极大风险。

3.社会保障基金结余面临贬值风险。

我国对社保基金投资方向的严格限制,只将基金余额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如果单从获得利息的角度看,现行政策能使养老基金在绝对数上增加,但如果考虑到社会保障基金受通货膨胀和物价总体水平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将银行利率、社会商品零售物价上涨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等指标进行比较后,就可以看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跑不赢通货膨胀指数,社会保障基金已出现了隐性损失。

《2011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解析,在2004年、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四年中,我国通货膨胀率在数值上部分或全部超过了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在2004年和2008年中,社会保险基金即使全部以五年期定期存款的方式存在银行,也是缩水的。

4.社会保障资金非法套取现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利用虚假资料非法套取社保基金的行为危害极大,既损害了广大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又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保险管理秩序并造成社保基金的大量流失,还会导致社会诚信的缺失并产生极坏的社会影响。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已发现此类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治理,但利用虚假资料非法套取社保基金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根据相关的统计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因冒领流失的养老金多达10亿元。2012年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中也发现,全国有6个省本级、75个市本级和226个县的医疗机构等单位通过虚假发票、虚假病例、挂床住院、滥开药物、虚报人数等手段套取医保资金2.87亿元。

此外,由于全国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尚未建成,一方面社保部门无法共享死亡人员的注销、火化等信息,容易出现冒领死亡人员社保资金问题;另一方面民政部门无法掌握申报低保人员的车辆、房产、个人纳税等信息,容易出现不符合条件人员违规享受城乡低保待遇等问题。
完善监管五对策

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基金发放、日常管理、投资运营等诸环节,既需要健全规范的法规制度作为强力保障,又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和手段。

1.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法制建设是社会保障体系健康运行的基础,世界上大多数社保制度发达的国家,社保体系的运行主要是依靠国家立法来实施的,如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进入20世纪70年代,发达工业国家经济的滞胀和人口老龄化的来临,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面临挑战,各国纷纷修改以往的社会保障法律,实行多元的社会保障立法,确保社会保障健康、持续地发展。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很不完善,社保基金的营运和监管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1996年以来,国务院和原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是以“暂行办法”、“试行办法”和“通知”等形式出现的,都属于行政性的政策法规,立法层次低、零散而混乱,权威性差,在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及实施的强制性方面都无法实现国家立法对社保基金监管的效应。

因此,要根据宪法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提高社保基金管理的立法层次和法律约束能力,从法律的根本上规范对社保基金的监督和管理,实现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法制化管理。

应结合《社会保险法》的贯彻实施,修订和完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暂行办法》《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制度,认真吸收现行社保基金监督管理方面有关行政规章合理成分,完善社保基金监管相关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应尽快制定《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法》,明确法律责任,统一法律规范,构建一套权责分明的法律体系,明确和规范社保基金安全监管运营的法律责任,对各级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机构进行明确的职责分工;进一步规范基金征缴、管理、支付、运营等行为,对社保基金的种类、项目、筹集和支付的标准、方式等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确定;明确规定有关机构违反相关法规应受到处罚的细则,同时规定监督机构的职责和应该承担的责任。

2.严格规范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管理,建立健全社保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社保基金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社保基金征缴、待遇发放及投资运营等诸环节,对它的管理涉及到财政、税务、银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各缴费单位等多个部门,而财政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在社保基金监管中居于主导地位,既要提供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资金,又要承担社会保险的最后“兜底”责任。因此,应注重发挥财政在社保基金监管中的作用。

首先,严格规范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管理。规范社保专户管理,是维护财政资金安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制度性、机制性措施。针对一些单位社保基金仍自行封闭运行管理,社会保障基金多头开户、重复开户和违规开户等问题,各级财政部门要继续加强和规范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管理,特别是财政专户归口管理,地方各级财政社会保障部门要本着安全第一、方便群众、有利于加强管理的原则,积极配合财政国库部门做好社保专户的清理、归并、开设等账户管理工作。

其次,建立健全的社保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的重大举措,也是确保社保基金收支平衡、加强基金监管的重要手段。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加强了财政对社保资金的预算管理,通过财政预算管理手段确保社保资金的正确使用方向。

2010年,国务院颁布《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

2012年6月,国务院批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制定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这为继续研究完善我国社保基金预算管理制度提供了契机并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是进一步扩大社保基金预算编报范围。在2010年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和2011年新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基础上,将所有的社会保险资金都在预算收支中得以体现,从而准确、全面地反映社会保险资金收支运转情况,以加强对社会保险资金的全面监督。

二是严格规范社保基金预算执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关系到各项社会保险政策的落实,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对于提高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工作,预算经批复后,应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和程序执行。

三是强化社保基金预算监督。一方面要切实履行《社会保险法》明确赋予人大“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投资运营以及监督检查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的权力;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公开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有关内容,提高基金运营管理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3.坚决杜绝社会保障基金违规使用现象。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中的核心,是广大参保职工的“养命钱”,社保基金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大参保者的切身利益和生计问题。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使用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难题。造成我国社保基金违规使用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制度根源(即社保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缺陷)和监管力量薄弱是导致社保基金 违规使用的两个重要原因。

从制度根源上来看,当前我国社保基金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弊病,由此导致了众多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进而导致社保基金安全性威胁几乎成为一个“制度伴随物”。统筹层次太低、投资制度不合理、立法滞后、制度缺损等漏洞,必将导致决策过程中缺乏民主化和科学化,缺乏监督与制约机制,造成社保基金违规使用,如统筹层次过低带来地方政府混用透支、制度缺损和预算不规范带来挪用社保基金弥补办公经费不足等。

另外,随着社保基金的快速积累和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监管力量明显不能满足大规模社保基金监管的需求,连日常工作都难以完成,更谈不上事先、事中和事后的“三段式”监管。

因此,要想有效防止和杜绝社保基金违规使用,必须深化社保制度架构的改革,提高社保基金的统筹级次,弥补社保制度缺损,并充实监管队伍,加强监管力量。

4.加强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的保值增值。人类社会正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按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标准衡量,我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

《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于2010年9月10日发布)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 的形势下发生的,且呈现加速增长之势。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加了未来社会保障支出的压力,要化解老龄社会日益加剧所带来的潜在危机,必须加强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的保值增值,为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高峰积累足够的支付资金,以实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拓展投资范围。世界上允许社会保障基金进行投资运营的国家,一般投资于股票、债券、贷款、实体和海外投资等领域,一些国家经投资运营后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如智利自1981年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养老保险基金的绝大部分投资于股票、银行融资、企业债券、政府债券和国外投资,到1996年已积累了养老保险基金27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6%。

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拓展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将股票、企业债券甚至实业投资纳入投资范围,并发行社保基金定向国债。从近期来看,银行存款和国债还将是社保基金投资的主要方式,投资于国债和银行存款的比例不应低于50%和10%;股市是拓展投资领域的重要方向,但股市投资不应高于30%;企业债券和实业投资比例都不宜过高,不应高于10%。

二是优化投资组合。一般而言,投资品种越分散,投资组合越多元化,就越能降低投资的非系统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率。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尚处于起始阶段,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优化投资组合。

在投资工具组合上,增强各种工具组合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以满足宏观经济形势和社保基金管理的阶段性要求;在投资对象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行业和企业的规模和发展前景以及国家的产业政策,增加实体经济投资和高成长性行业的投资占比;在投资期限设定上,可充分考虑社保基金支付的时间和金额以及经济周期变化,将长期、中期、短期投资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强化风险控制。众所周知,投资就会有风险。为确保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安全,世界各国都建立了规范的投资决策风险评估体系。我国也应根据投资工具和收益要求的不同,着力构建社保基金投资决策风险评估体系。既要设定合理的风险评估指标,确保各项数据的准确可靠,又要制定规范的风险评估程序,严格按照程序进行风险评估工作,还要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做好投资风险评估的队伍建设。

5.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平台,保证社保基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社会保障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技术支撑,它能够对社会保障基金实行严谨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透明化程度,提高监督管理制度的效率和效力。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信息化管理,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选择。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平台,是当前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工作的重点和核心。通过社会保障信息平台可以定期收集、核对基金监管数据,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和利用进行全程的监督与管理,并对基金监管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合理的分析与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且积极地预防、化解潜在的危机。

因此,应以“金保工程”建设为契机,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体系,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发放、稽核、账户管理以及各项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一个拥有科学监管方式、覆盖面广、分析方法先进的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逐步实现社保信息系统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的共享,实现纵向贯通、横向互联,加强对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控,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保障传统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有效杜绝重复支出社保基金、非法套取社保基金等现象,保证社保基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作者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农村社保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社保基金 投资理念 分析

有人形象地把社保基金称为老百姓的“保命钱”,作为一种社会公共后备基金,应为受保障者集体所有。若投资失败,公众利益将受到极大损害,不仅对作为最终责任主体的财政政府构成威胁,而且对社会安全也构成威胁。因此一定要保着投资安全性、流动性、长期性的基本原则,先保值、后增值。从我国最近几年资金的投资管理来看,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大力推进社保基金投资的外部环境,包括基金的内部监督机构、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成熟的金融市场、外部监督机构。第二,重视优秀投资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制度和法律的完善,为保障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和合理收益性提供了基础,但最终进行投资操作的主体是人。

1. 社保基金投资的基本原则

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与一般的资金投资运营行为的目的是一致的,即获得收益,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社保基金投资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1低风险原则。低风险,即保障社保基金投资的安全性,这是基金进入货币市场的最基本条件。只有切实保障基金的安全,才能保证受保人员按时足额领取保障金。因此,社保基金投资必须认真進行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预测确定一种适度的风险与收益的标准,并严格遵守此标准选择投资对象、方式,进行投资分类和组合。

1.2盈利性原则。社保基金的投入,既要保值又要增值。在选择投资品种时,没有收益是不予考虑的。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只有当投资回报率大于通货膨胀率,基金的保值目标才能实现。否则,仅能起到消除基金贬值的作用。

1.3社会性原则。社保基金投资是政府的一笔大规模的支出,这笔支出首先应讲求社会效益,必须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利于整体经济的结构优化,有利于社会的长期发展进步。否则,收益再高也不允许投资。

1.4高流性原则。社会保障的支付具有连续性,不能延缓,因此要求基金投资具有高流动性。在具体的措施上,可对投资进行事先预测,留足资金和一定的短期支付使用,对中长周期进行统筹安排,使其资金在应付日常支付前提下充分发挥效益。

2. 社保基金投资环境分析

要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投资者需要对金融市场的收益、风险及以后的发展趋势做出理性判断,还要综合考虑当时的政治环境等因素。近年来,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国家政策环境都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但总体上仍存在投资愿望和投资环境的矛盾。

2.1 负利率造成社保基金进行银行投资时的隐性贬值

负利率就是物价指数(CPI)迅速升高,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2004年央行《货币银行执行报告》指出,2004年同比价格上涨的递延效应为2.2%。说明2004年即使没有任何新的涨价因素,全年物价上涨也会达到2.2%。考虑到20%利息所得税和物价上涨因素,按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1.98%计算,则实际利率为-1.616%。因此,一向秉承“安全至上,保值增值”理念的社保基金,也无法避免负利率时代所带来的效应。

2.2 金融市场的高风险性

社保基金投资是典型的风险厌恶型投资。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不到20年,国债市场规模小,品种单一;企业债券市场仍未得到发展;股市尚不成熟,股价大起大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规模小,风格不明,运作欠理性,甚至存在“黑幕操作”。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股票与GDP的比率仅为20%左右(按总股本而非流通性股本计算),债券与GDP的比率仅为11%左右,而发达国家通常为75%左右。因此,中国股市风险大大高于西方成熟股市的风险。

2.3 国家政策对社保基金投资的影响

国家政策对社保基金投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家投资银行利率的调整、资本市场的系统风险、投资品种的选择、组合以及投资渠道、程序的选择。目前我国社保基金投资仍存在超比例大额持有现象,社保投资内部机制及投资程序仍要进一步规范。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社保基金投资的风险防范机制,制定完善的保险资金风险控制制度。

3. 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分析

《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下面就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的主要渠道银行存款、债券投资进行一般性分析。

3.1 银行储蓄存款生息

储蓄存款生息,是指社保基金的专门机构将社保基金的结余全部或者部分采取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大额定期存款及保值储蓄存款等形式存入国家银行或地方银行,按国家规定利息收取。这种投资方式最大的特点是无风险、安全可靠,具有完全的资产流动性。在我国目前实际收益率为负值的情况下,政府采取以下政策措施:第一,存入银行的社保基金给予保值补贴和加上一定的增值补贴,如我国规定,对存入银行的社保基金给予优惠的政策;第二,国家严格控制物价上涨和银行利率的比率;第三,现行的单利计算方式改为复利计算方式。国家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投资方式。

3.2 有价证券投资

有价证券投资,是指运用社保基金购买国家债券、企业债券、股票等各种有价证券。债券是一种按期取得固定利息并到期收回本金的债务凭证。它一般分为国家债券和公司债券,国家债券是国家举借债务的借款凭证,例如国库券、专业银行发行的国家建设债券、专业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国家重点企业发行的重点企业债券、地方企业发行的地方企业债券等等。由于债券利率事先固定,可以获得固定的、高于利率存款的预期收入,由政府发行,财政作担保,信誉安全性强,在急需用款时,变现能力强,因此它是社保基金投资的有效形式之一。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已投资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的凭证。依享有分红权利的不同可分为优先股票和普通股票,前者根据事先规定的利率取得固定的股息;后者的股息随企业赢利的多少而增减。持有者可以把它作为买卖对象或抵押品的有价证券,并享有利润分红的权利;其优点是利润比较高、流动性强,在通货膨胀时期易保值。缺点是没有政府、财政、银行作后盾,承担经营风险比较大,但是在股票市场比较完善的国家,这种投资项目是保险业最大的投资项目之一。

为保证投资的可靠性,需要采取一定的途径与方法对企业的资金偿还能力、现有经济效益做详细的调查分析,然后作出决策或者选择那些有担保、有信誉的企业,力争获得最大的收益。但其中有些操作性的技术,应注意的是对行业企业债券的选择,即采取分散风险的策略,“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也要求投资者善于识别风险、分散风险。总之,社保基金投资要集中管理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既有利于决策机构的统筹安排;又利于保证基金的安全。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社会保险中心)

农村社保论文范文第5篇

机关社保业务档案管理是社会保障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机关社保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做好机关社保业务档案管理,维护机关社保业务档案真实、完整和安全,是促进机关社保业务规范的重要切入点。

近年来,我省各级机关社保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上级机关社保业务档案管理相关规定,从组织领导、业务人员、保管场所、办公条件、工作经费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并在具体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取得了较好成效。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参保对象逐年增多,参保人员流动性逐年增大,机关社保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机关社保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

1.机关社保业务档案与其他社保档案融入度不够。社会保障档案涉及面极广,由于缺乏专业社会保障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各社会保险机构的档案管理只有根据自己工作需要和经验,参照其他门类档案管理模式,对所保管的档案进行必要管理。管理方法不统一,致使机关社保业务档案难以与其他社会保障档案融为一体,即使在本系统内部,不同区域间的信息沟通也存在困难。

2.领导重视程度仍需加强。由于有的领导重视不够,使得有的地方档案管理的制度建设、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工作条件改善不够,档案室设备相对陈旧,管理手段落后,档案柜、灭火器、专用空调、计算机、扫描仪、复印机、除湿器等现代化档案管理配备不全,档案库房的防强光、防高温、防火、防潮、防尘、防磁、防鼠、防虫等“八防”措施落实不到位,有的地方甚至没有专门的档案室。对业务人员的教育引导培训不够,致使有的业务人员档案管理意识淡薄、能力不强。

3.管理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档案管理是一项政策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工作人员需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当前各级机关社保机构虽然都配了档案工作人员,但基层机关社保机构人员有限,且以兼职居多,难以做到全身心投入档案管理工作。业务人员自身学习主动性不够及组织上培训交流做得不够,使他们的档案业务知识难以完全适应工作需要。

4.管理信息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近年来,随着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业务量的逐步加大,有的机关社保机构实施了档案的微机化管理,但由于软件、硬件、人员三者没有实现有机结合。相当部分机关社保机构仍然沿用手工操作的陈旧管理模式,或者是业务工作实现了微机操作,但档案管理依然是文字材料为主,没有实现档案微机化、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查找资料费时费力,数据统计更为艰难,直接影响了工作进展。

5.业务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仍需时日。由于档案整理不够及时、不够规范,档案微机化管理水平低,档案信息资源互通共享网络未建立,各类社保档案统一管理体系尚未建立等原因,致使当前档案的利用途径有限,有许多业务空间尚未有效开拓,充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二、机关社保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领导是关键,制度是保障。档案涉及每一个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其凭证价值异常突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要重视支持机关社保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切实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现科学规范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福建省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把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上升到依法管档的基本要求来认识、来践行。制定健全《档案人员工作职责》《档案及档案库房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编制档案分类方案和保管期限表,使档案归档有范围,立卷有标准,借阅有规定,保密有条例,库房管理有措施,开发利用有目标,使档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要把档案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的检查考核内容,与年终考核和年终奖金挂钩,并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依据。

2.强化培训交流,提高人员素质。机关社保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具备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为此,要积极组织社保工作人员学习档案知识,提高档案意识,树立依法管档观念,增强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采取走出去学习、请进来传经的“双向并举”办法,加强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联系,依托专业机构人才优势积极组织培训档案管理人员;加强与上级及兄弟单位的沟通与交流,相互间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提高干部职工档案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稳定队伍,以保证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努力造就一支业务精湛的机关社保业务档案管理队伍。

3.清理历史积欠,科学规范整理。一是制定科学统一合理的档案管理规范,进一步细化档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的划分,组织人员认真做好现有档案清理归档。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及时做好年度业务档案资料的整理归档。由于机关社保业务档案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的档案宜以一个参保单位、一个人头为保管单位进行整理。机关社保基金会计材料应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进行整理和管理。通过清理历史积欠,科学、规范、及时整理归档现有档案,实现档案科学规范管理,最终达成档案“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的管理目标。

4.改善工作条件,规范有序管理。档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孤本性的历史记录。干部职工要不断强化安全防火、防盗、防失意识;安排专门经费,腾出专门场所,购置档案柜、灭火器、空调、除湿器、除尘器、计算机、扫描仪等档案管理专用设备,指定专人开展规范有序的日常化管理和维护,使档案库房的“八防”措施落实到位。

5.完善信息网络,合理开发利用。一要开发运用统一规范的机关社保业务档案管理系统软件。该软件应集信息录入存储平台、编辑修改平台、信息检索平台、保费征收支付平台、关系转移平台、政策法规宣传平台等于一身。二要做好信息数字化录入工作。按照相关档案管理规范,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专门管理软件,组织专门人员做好参保人员信息录入、维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推动机关社保业务档案的法制化、规范化、人性化管理。三要做好开发利用工作。机关社保业务档案经办机构在做好档案资料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基础上,要积极组织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拓展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和服务领域,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作者单位:周宁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管理中心)

上一篇:商业文化下一篇:少年司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