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义范文

2023-12-30

科学主义范文第1篇

2、从《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3、马克思主义科学创新观的实践性本质及其当代意义

4、关于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

5、理论自信视域下的中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6、马克思廉政建设观及其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启示

7、学习党的领导人讲话精神必须正确处理的几种关系

8、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使命

9、关于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10、理论武装在新时代的科学内涵与现实要求

11、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力量及其新时代意蕴

12、浅析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13、马克思主义如何内化为人民的信仰

14、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之源

15、实证性的理论追求: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再认识

16、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新贡献

17、论科技革命对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推动作用

18、95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党建规律有哪些?

19、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

20、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兴旺发达

21、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研究对象的思考

22、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几点思考

23、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观及其当代意蕴

2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25、从哲学的实践到实践的哲学

26、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

27、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

28、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理念百年演进与实践经验

29、《红色中华》革命话语内容及建构途径(1931—1934)

30、浅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31、论科学社会主义对职工思政建设的积极意义

32、我们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指明的时代

33、对意识形态几组概念的辨析

34、论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批判向度

35、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要彰显五个理论特性

36、对《资本论》辩证法的误解 及其理论效应

37、“混合所有制经济”概念与内涵的交叉科学检验

38、浅析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

3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0、一个演化经济学的视角:中国经济学的使命

41、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和“中国道路”的创新性

42、马克思的整体性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4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

44、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动力机制

45、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探微

46、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看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47、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社会主义观

4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诞生论理

49、马克思恩格斯:与中国

科学主义范文第2篇

摘要:加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素质培养,不仅是当前促进经济社会和谐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通过开展学历教育、脱产进修、自学、短期培训、参与学术活动、国际交流等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继续教育方法,培养和造就新时期高素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人才。

关键词:领导能力;素质培养

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强与弱与领导者的基本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科学发展质量与品位的关键。加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素质培养,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仅是当前促进经济社会和谐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近年来,我们党对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如“五种能力”“六种本领”等,特别是对党的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及整个干部队伍的科学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善于领导的科学发展能力,是波澜壮阔的科学发展潮流对党的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世界观要求看,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的核心要以人为本;从方法论要求看,发展要做到科学发展,就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在一定意义上说,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有两层含义,从世界观角度看强调的是科学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从方法论角度看强调的是善于领导,这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所处地位、作用和担负的任务十分重要,必须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理性审视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环境和发展目标,把发展放到第一重要的位置,把经济发展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带动社会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当代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领导干部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从十六大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不断提高“五种能力”到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全党不断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从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領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不断提高“六种本领”到十七大要求“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都围绕执政能力建设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都强调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要以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为重要载体,不断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从制度和机制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保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把思想作风建设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灵魂,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增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当代领导干部应该是高素质、复合型的具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人才,个体和群体必须通过素质教育来不断升华、完善自身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和才能结构。优化的具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领导干部群体素质结构应是互补式立体型的。一个高素质的领导者,应当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创新者,当代领导干部的素质应当不断丰富创新目标要求。

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先进性。它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态度、理论观点和思想感情。因此,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培养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在领导科学发展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用正确的舆论引导民众。在工作实践中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领导工作的原则和立场。

2.高尚的道德素养。领导干部必须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保持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强烈的职业责任心和高度的社会使命感是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进步的引领者,当代领导干部必须强化自身的精品意识、敬业意识、服务意识,力争把最精美、最优秀的业绩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对当代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导干部要勇敢地迎接新的挑战,肩负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增强信息意识、网络意识、创新意识,使自己尽快实现从传统、保守的领导方式向现代、开放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转化,真正成为新世纪科学、文化发展的向导和知识信息的传播者及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合理的知识结构。当代领导干部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指领导者对各种相关知识的掌握,达到了领导科学发展工作能够及时有效地调动使用的程度。既有较精深的专业知识,也兼备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当代领导干部应实现由专业研究领先的学术专家向专业意识领先的组织策划专家转化。从构成层次的角度看,领导干部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基础知识与前沿知识的动态统一。基础知识是指与领导工作相关的各个领域中已经定型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的作用在于,领导者只有深入掌握它们,才能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作出大体的评价。前沿知识则是指与领导科学发展工作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当前进展的动态知识,这些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够成熟、有待完善和确认。领导者对前沿知识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把握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提高对信息变化的敏感能力,而且有助于反过来加深理解其原有的已经定型的基本知识,因而最终有助于对科学发展质量的确定。从功能发挥的角度看,领导干部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领导者对每一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整合后形成的活的有机体。即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追问、概括、综合等,发现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对这门学科领域的知识各方面纵横贯通和深刻理解,使之成为活的知识。

在当今知识更新和人才老化同步加速的知识经济时代,领导干部也常面临知识老化、学科知识面狭窄的境地,每位领导干部既要学习社会科学,掌握价值理性,也要学习自然科学,掌握工具理性,适时调整知识结构、能力和意识范围,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多元化、全方位方向发展,在创新知识层出不穷,交叉、边缘、新兴学科纷纷涌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具备识别、吸纳、储备、创新知识的能力,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型具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人才。

4.最佳的智力结构和才能结构。当代领导干部的最佳智能结构不仅仅是知识结构,还包含了智力结构和才能结构,要具备:①敏锐的洞察力。信息时代当代领导者的洞察力主要表现在善于辩识时代风云,广闻博采对当代社会思潮、社会需求以及各种最新社会变化信息保持最敏锐的感知力,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②果断的判断力。当代领导者经常面对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的个体要求、不同层面的各种困难、不同层

面的形势背景、不同层面的经济发展需求和市场情况,孰轻孰重、孰缓孰急要及时而准确地作出判断,就有一个领导干部基本素质和经验积累的问题。只有多读书、多实践,学会独立思考,才能不断提高领导者的判断力。③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前提。领导干部在策划、设计和构思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选题时,既要实事求是,同时也要具有超前意识,要发挥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力。④清晰的思维力。领导干部的思维活动富于综合性、判断性、多向性、严密性、变通性和敏感性。为了提高领导干部的思维力,应在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类比与假设、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等方面,进行更多地训练和提高。⑤科学的预见力。在当代领导工作中,科学的预见力主要表现在对国家宏观政策与社会思潮、专业学科发展趋势、社会需求动向以及各类信息的正确判断和预测上。⑥自学能力。在新学科、新技术不断涌现,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的时代,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汲取各种知识营养,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和边缘学科的学术发展和动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和研究有关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理论和专业技术、外语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开发智力潜能,促进智能结构的完善。⑦社交能力。当代领导干部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成为有能力驾驭未来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强化领导干部的公关意识,提高人际交流能力,应成为领导素质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⑧写作能力。领导干部要准确掌握文字写作方面的知识,要勤练笔、多写作,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定要养成博览群书、浏览报纸的习惯,并适当做一些笔录和文摘以备查阅。这样可以不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水平。⑨研究能力。当代领导干部应该而且必需具备较强的的学术研究能力。这种研究应与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自身业务素质紧密相连。领导干部可以不断开拓研究领域,探讨专业学科与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提高研究能力入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全能型和学者型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人才。⑩组织管理能力。领导工作有极强的计划性和综合性,需要领导者练就张弛有序、灵活周密、有条不紊、应付自如的组织管理本领。领导者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高超的管理艺术,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精品。

5.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领导工作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脑力劳动,领导科学发展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领导再创造作用的最大体现是再发现,在浩如烟海的社会大潮中洞察具有独创性的社会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用于工作实践,无时无刻不用科学发展观审视自己的工作过程,用党和国家是否满意,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来衡量工作的好坏,来衡量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强弱。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是创新意识。领导者的创新意识是促进工作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有创新意识的领导者,善于从总体上把握和预测处在动态的、变化的、发展之中的社会需要,从社会需要和文化进步的结合中演绎出新的创新思想,对创新资源进行多视角、深层次的开发,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从而起到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作用。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断调整、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加信息储备,掌握学科发展的相关情报,培养预见性、创造性、前瞻性思维,在开拓中创新出奇。当代领导干部要自觉培养创新精神,建立多维复合型思维方式,主动运用非逻辑思维信息交合法突破思维定式,推出新颖选题,促使创造性思维由模糊向清晰转化,提高思维的综合效率。

二、提高当代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素质的途径

當代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素质修养。21世纪正处于创新的时代和学习型的社会,创新与学习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优化人才竞争机制,加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素质教育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应把领导层建设成知识高度密集型充满活力的学习创新型队伍,通过开展学历教育、脱产进修、自学、短期培训、参与学术活动、国际交流等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继续教育方法,培养和造就新时期高素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人才。

1.加强学习,提高领导干部创新能力。加强学习、提高领导干部创新能力是我党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任务。使每个领导干部都能在领导科学发展实践中学习,用各种方式激励领导干部持续不断地学习和获取更多知识,并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地把个体知识在领导干部队伍内部传递交流,为大家共享,转化为领导干部队伍共有的知识,再通过系统化的制度进而创造出新知识,以增强领导干部队伍的自身适应能力,达到繁荣与发展的目的。这是一种新的继续教育方式,它通过互动学习,实现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人才的自我超越,实现领导者对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人才的特殊要求,提高领导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带头解放思想,不断培养提高谋求发展的能力。要毫不动摇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敢于打破各种不符合客观实际、不符合时代要求、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条条框框,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要坚持把党方针政策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工作思路,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丰富和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实现更快更好发展这个主题,破除落后观念,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全过程。

3.要带头发扬民主,不断培养提高凝心聚力的能力。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健全决策程序,真正做到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要认真执行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既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又关心全局工作,做到分工不分家;要健全党内民主生活,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善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沟通思想、化解矛盾;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各方面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

4.要带头廉洁自律,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要加强从政道德修养,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群众;要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自觉用党纪政纪约束自己,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严格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要自觉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决反对奢侈浪费,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为地方的改革发展稳定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5.要带头转变作风,不断提高狠抓落实的能力。要把转变作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代表人民利益上来,正确对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与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把群众冷暖疾苦时刻挂在心上,竭尽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提高工作效率,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周密的部署,过硬的措施、严格的督促检查,把决策和部署变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切实行动;要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从繁杂的应酬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议大事、抓难事、办实事上;要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制定和落实调研计划,深入基层调研,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指导工作,解决问题。

科学主义范文第3篇

摘 要: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在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对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着社会科学未来的发展,因此,加强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迫切。

关键词:科学素养;现状;态度;调查

小学科学以前的学名叫自然,这个新名字如果说起来很多人都不知道,即使知道的人也会把它忽略,认为它并不重要,在他们的心目中,语文、数学、外语才是正规的课程。由此可见,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很薄弱。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

相对于语文、数学、外语来说,小学科学可能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对于其他学科,如:美术、音乐、体育来说,它可能还要薄弱些,科学只是科学家的事情,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大,所以,学生的兴趣就不大,我们教会学生的可能就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比

如,锅里的米饭烧开的时候冒白烟,在他们的记忆里那就是水蒸气,通过上科学课让学生知道,它是空气里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而不是我们说的水蒸气,虽然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所改变,但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又会恢复原有的记忆。认为冒的白气就是水蒸气,可见我们的科学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各国对科学素养的态度

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启动国家级的科学教育推进计划,把科学课程设置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定期进行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美国认为:“美国的未来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向全体美国儿童提供有质量并具有本国特色的科学教育。”并对小学科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韩国把培养儿童的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基本措施来抓,制定了有关科技教育法规;英国在教育改革中采取了鲜明的科技取向策略,要求通过学校课程来强化小学科学教育;日本小学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小学低年级科学课程,使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得以有效地衔接和延续,建议“发展教育体系,在提倡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过程中确保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促使有才能的年轻人从事工程技术职业……”可见,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小学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反观我们国家,虽然提倡了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仍然是主流,在学生和家长的心里,分数还是最主要的,毕竟现在的教育语文,数学,外语占了主流,素质教育只是浮于表面,如果让你随机地抽取学生,就能发现他们的科学素养有多差,有些学生连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都不清楚,让人实在无话可说。

三、教师与学生的科学素养调查

1.教师的科学素养

我们对教师的科学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城乡教师科学素养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市区学校整个教师队伍中科学教师基本上是专职的,科学素养状况良好,科学课的资源投入力度较大,同时课堂教学形式也活泼多样。乡村学校相对不太重视,学校往往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主课,轻视或忽视科学等“副科”,导致乡村学校教师兼职者明显偏多,专职教师稀少,从而导致教师的科学素养不过关,再加上课程资源短缺和授课时间不足,其学生科学素养势必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

2.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科学活动则是带有实践性质的科学行为。调查发现小学生的科学兴趣是非常浓厚的;虽然他们的科学活动频率大大超过了大人。但是,他们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活动频率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对学生目前所能参与的科学实践进行反思。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小学生在科学学习方面的巨大潜力,他们拥有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帮助学生把科学兴趣转化为科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科学所能赋予他们的力量以及科学所能带给他们的欢乐。要不断强化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行动。农村学校在一些硬件设施方面比不上城市学校,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科学活动,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去田野里进行种植,这个对于城市里孩子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现在很多学生连西瓜长哪都不知道,这是件令人多么悲哀的事情!

学校教育要提高科学教育的地位,让科学教育成为学校主流的教学学科,提高学校里科学教师的地位,让教师对科学教育产生兴趣,愿意去教授科学教育,这样学校里就会有更多的专职科学教师,专业的科学教师团队,这样我们的科学教师队伍就能长足地发展。有了专业素养比较高的科学教师团队,对学生的科学教育就能更加专业化,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有了强有力的

保证。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三星小学)

科学主义范文第4篇

摘 要:作为美国自然主义哲学思潮中的重要人物,内格尔所阐述的“自然主义观”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深刻思想,对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哲学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分析自然行为、心灵与物质以及新实在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诠释了20世纪30、40年代美国自然主义流派中内格尔的自然主义观,阐释了内格尔的“科学的自然主义”或者说“结构的自然主义”的本质特征,论述了内格尔哲学思想的源流以及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科学哲学;新实在主义;心灵与物质;自然行为;

人不仅是社会的存在物,也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也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方面由人来改造自然和社会;另一方面人们也按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来改造人自身,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19世纪末,自然科学迅猛地发展,暴露出了唯心主义、有神论和二元论的许多致命错误。同时,也对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提出了新的有待回答的问题。可以这么说,正因为“哲学是以思想的形式反映时代”,所以,这时在美国“自然主义”的哲学思潮应运而生,也就不足为奇了。换句话说,在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自然主义哲学思潮的涌现,也反映着哲学自身发展的诉求和规律。

一 内格尔的思想活跃,一生致力于逻辑与科学哲学的研究

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欧内斯特·内格尔(Emest Nagal)(1901-1985),一生致力于逻辑和科学哲学问题研究。应该说,早年内格尔深受实用主义与新康德主义的影响,后来又接受逻辑经验主义的影响,他还是最早接受维也纳学派观点的美国哲学家之一。具体来说,由于内格尔受到的学术影响主要来自他的老师莫里斯·R·科恩,以及约翰·杜威、弗里德里克·J·E·伍德布里奇、查尔斯·S·皮尔士、贝特兰·罗素、乔治·桑塔耶那等人的著作,所以实用主义、自然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哲学分析,都在内格尔的思想历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但是,如果追溯内格尔“自然主义观”的形成根源,则最早可至20世纪30年代。当时,内格尔到欧州留学一年多,在那里他接受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并于1936年发表了“对欧州分析哲学的印象和评价”一文,该文详细评价了英国剑桥学派、波兰华沙学派,特别是奥地利的维也纳学派的观点。后来,内格尔又与纽曼合著了《哥德尔的证明》一书,该书详细地评述了哥德尔这位数理逻辑学家的数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尤其是1934年内格尔和他的老师M.R.寇因(1880-1947)合作的《逻辑和科学方法引论》一著,试图从新实在论的观点转向自然主义立场。可以说,直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内格尔才彻底放弃了他在30年代所持的实在论观点,转向了自然主义立场,并尖锐地批判了“实在论”意义上的本体论。特别值得指出的是,1949年内格尔发表了《自然科学中还原的意义》一文,他认为,还原是理论间的说明。应该说,内格尔的“还原”语义非常明晰,它只限于认识意义,而且是指理论间的逻辑推导关系,并且,他还把理论的还原区分为“同质”还原与“异质”还原。

应该强调的是,到了20世纪60、70年代,内格尔还出版了几本重要的著作,如《科学的结构》(1961),《意义和知识》(1965)《科学中的观察和理论》(1971)和《对目的论的再考察》(1978)以及1974年与别人合编的《逻辑和科学方法论导论》。可以这么说,在这一时期里,内格尔主要致力于科学哲学的研究,包括《对目的论的再考察》(1978)等在内的这些著作,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科学哲学中的某些重大问题。其中《科学的结构》一书是内格尔多年来讲授数学和研究数学的成果。但值得指出的是,早期的原始自然主义思想学派就是科学唯物主义,对于他们来说,逻辑是人的思维规律的记录,最终要用生理学术语加以理解。他们认为,哲学家可以不再被看作自然科学家的对立面,因为任何名副其实的哲学体系都会涵盖知识之树的精华,同样也只会产生这棵大树最成熟的果实。也可以这么说,从自然主义产生、发展的角度讲,真正根本上能全面体现内格尔自然主义观的并不是上述著作,而是1954年内格尔与J·R.纽曼合编出版的《没有形而上学的逻辑》以及在1957年内格尔出版的《至高无上的理性》这两本书。更具体地讲,在20世纪50、60年代,内格尔从自然主义观点的角度,写出的一系列论文都收录在了这两本书之中。尤其是1954年出版的《没有形而上学的逻辑》一书,更是集中地反映了内格尔的自然主义观。

二 自然主义解释观与反自然主义理解观存在着长期的争论

的确,哲学“并不标示一堆既得的信念,相反它于讨论中求生存。就此而言,它得涉足实务,表明立场,并在相互交流中经受考验。”[1]内格尔认为,科学模式是一个完成了的“假设——演绎”体系,在这一体系内,首先要有一些本系统内能证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演绎出较低层次的定理和命题,这样逻辑、哲学与科学就有了紧密的关联。说起自然主义,它的产生并非偶然。19世纪末自然科学迅猛地发展,暴露出了唯心主义、有神论和二元论的致命错误,同时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正因此,在一些西方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眼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不可信赖的理论。也就是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了批判实在论和逻辑实证主义等分析哲学派别的融合,并且在此之后,继而转向了科学实在论。值得指出的是,在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斗争中,产生了一个介于二者之间略倾向于实在论的哲学派别——自然主义实在论。因而有人认为,在20世纪英美哲学,特别是分析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主义。自然主义解释观与反自然主义理解观的根本对立,是一个长期在社会科学解释中占主导地位的争论,其核心对立观点是对社会科学规律存在与否的争论。进一步讲,自然主义既不轻易否认心理学的合法地位,又设法维护自然科学的权威和尊严,并试图把两者调和起来。因为在自然主义者看来,人的心灵根植于自然,而灵魂或精神只是人的自然行为的某个方面,它决不是自然之外的不朽实体。可以这么说,在大多数自然主义者眼中,社会科学中存在规律,而且与自然科学规律相比,它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只不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开放性和研究主体、对象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科学规律没有普适性,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只有通过对构成它们的意义的诠释学理解才能进行。反观反自然主义者,他们则与此相反,认为所有的社会科学都包含着对有意义现象的诠释,自然主义否认理解等所发挥的作用则是过于狭隘。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如果撇开这种对立的争论,自然主义者也承认,与其说自然主义是一种本体论理论,毋宁说是一种方法论上的一元论原则,即把一切都看作自然,都从自然方面加以说明的一元论方法论。质言之,就是把自然主义看做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包括对数学在内的各种科学实践的开放态度,它对“抽象对象是否存在”、“数学真理是否客观”等这之类的问题,并没有先定的答案。非常有意思的是,虽然这种自然主义大谈一切都是自然,但却从来不回答自然或自然中的事物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并且还尝试着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之上,试图撇开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事实上,不是人类如何偶然就有了认知,而是一般类型的人类(具有人们的直觉形式的推理型认知主体)的理智能力,如何必然会进行认知。自然主义者断言,宇宙间的一切存在和事件都是自然的,从而把科学方法和哲学联系了起来。自然主义认为,自然能够被认识,是因为自然过程是规则的。自然是自我包容,自我满足,自我说明的体系,自然过程就是自然对象系统中所发生的任何变化。自然主义反对把物质归结为心灵的某种形式(唯心的),或把心灵归结为物质的某种形式(唯物的),而是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从自然本身去认识和把握自然,不需要用某种超自然的非自然的力量去解释自然。因为在自然主义者看来,存在着的只是作为一个整体而以各种不同方式(心理的或物质的)起作用的人,而人又是自然的一部分,心灵和物质只是为了分析哲学问题所使用的名称,并非独立的实体。可以这么说,自然主义者的信念并不是一种关于实在之本质的学说,而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取向,即相信经验、实验或科学方法是获得有关人和世界真理的唯一可靠途径。自然主义拒绝把信仰、天启、权威、传统、演绎推理和直觉,视为真理的来源或指引,所有的意义都源于经验,一切信念都必须根据科学的方法的一般准则而由经验来检测。自然主义相信,自然即代表实在界中所有可能被知道的一切。并认为,科学方法是决定真理的唯一方法。但也应看到,尽管自然主义一般否认真正超自然的实在的存在,但是,如果能够间接地获得对超自然东西的认识,或者说自然的事物以可觉察的方式受到所谓超自然实体的影响,那么自然主义也承认超自然事物的存在。而且,在这种情况之下,超自然的事物本身就是处于可由科学检验的自然状态之中。更具体地讲,如果归纳自然主义学理,则主要有四:第一,世界的每一个状态或其中的每一事件都可由先前的状态或事件因果地或机械地解释,否则就是一种偶然的结果;第二,不需要用上帝或其他超自然存有来解释世界,因为在时、空中的物体与事件所构成的自然世界完全是真实的;第三,人完全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只是世界过程中的偶然产物;第四,根本没有经由非经验的方法所认知的绝对价值或先验规范,所有价值和规范在某种主义下都只是人类态度、需求和满足的功能。

也由此,人们能够从中读出自然主义基本信息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人的心灵,心灵的属性,认知能力与过程等等,原则上都可以归约为大脑神经元的结构、属性、活动过程或功能,并且这些也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另一方面没有超自然的、独立于物质的认知主体,哲学问题的提出不应预设一个超自然的、独立于物质的心灵或认知主体,人们也不应该从这样一个心灵或认知主体的角度去回答哲学问题。应该说,在自然主义眼中,认知主体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最终都是物理性的联系,亦即都是通过光波、声波等物理作用而建立起来的联系。所以,自然主义者拒绝关于心灵如何把握独立于心灵,也独立于物质世界的抽象对象或概念的那些思辨。而且,这些思辨都假定心灵有一种在原则上不可还原为大脑与环境中的事物的相互作用的神秘的直觉能力,使得心灵能够以某种方式直接地“把握那些独立于心灵”,也独立于物质世界的抽象对象或概念,即与那些抽象对象或概念建立起来某种非物质性的“认识”关系。也可以这么说,“认识”是作为自然事物的大脑与其他自然事物之间的自然联系,就像两个物理系统之间,通过物理上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联系。尽管人们还会继续使用“内部”、“外部”这些词汇,如“外部事物”、“大脑中的”内在表征等等。但是,它们将是相对于一个大脑而言的,而且大脑可以通过一些间接手段观察认识自己,或自己的一部分,而“外部事物”只是指一个大脑的认识对象,不一定是“脑壳之外的”。

三 自然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于承认认识论和科学之间存在着连续性

无疑,像“存在、思维、主体、客体、时间、空间等概念的形成,并不是哪一个时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产物,而是人类多少年来哲学思维发展的成果。”[2]在20世纪30-40年代美国的哲学天空,闪耀着一簇自然主义星丛,这一星丛的代表人物有:内格尔、伍德布里奇、科恩、杜威、胡克等。值得强调的是,人类世界或人化物体的属人空间,才是人的实践的空间。但在自然主义唯物论的空间学说中,对“空间”的理解,无非讲的是一种自然世界的、与人的活动无关的、纯自然世界或自然物体的空间性状。尽管在自然主义者之中,不乏有些或把空间与物体的运动相关联,而有些则把空间与物体的运动相割裂的,但是,自然主义唯物论的那种非属人的自然世界,忽略了人在实践中的生成发展。因为在自然主义者看来,哲学的题材和科学的题材在范围上都是自然的,并能为人经验的。所以,哲学应运用与科学类似的方法,从经验出发,而不是从形而上学或神学的前提出发。因为自然是自我包容、自我满足、自我说明的体系,自然过程就是自然对象的系统中所发生的任何变化。但也应当看到,由于自然主义是对某种哲学立场十分流行的称呼。所以,在这一称呼之下,有着众多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哲学观点。正因如此,自然主义的阵营极为庞杂,有着各种牌号的自然主义。如人的生命有多方面,描述这些方面需要理由空间中的概念,而人是理由的动物,其生命组织的方式只有在理由空间中才可以被认识。这样,沿着这条线索,人们把“思”和“知”看成是属于生命存在的方式,而麦克道尔就是把这种自然主义称为“自由自然主义”。到了晚近的自然主义,则主要是强调语义分析的重要性,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分析范畴,即分析用来表达自然的最一般特性的词语(概念)。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这些自然主义在哲学上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却都主张自然是一切存在的总和,是全部的实在。因而,有人认为与其说自然主义是严格的哲学系统,还不如将它描述成趋近哲学问题的特殊方法或门径。或者说,作为回答这些问题的某组结论。

虽然西方分析哲学在批判经验论困境的同时,建立起了以“自然主义”名称为旗号的各种理论,但是这些理论,人们完全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在为知识的经验前提寻求某种“合法性理论”。因为在内格尔看来,自然主义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承认认识论和科学之间存在着连续性,而如果否认这种连续性,便可以说是非自然主义的。进一步讲,人们仔细分析后会发现,在美国的自然主义者中,出现过三类哲学家。即: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者是第一类;第二类,如纳格尔、兰德尔、克里科里安、V.P兰普雷克特等人,他们是一些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哲学家;而第三类则是一些在不同程度上持有较多唯物主义观点的哲学家。可以这么说,作为逻辑实证主义后期的一位重要人物,内格尔看到了早期逻辑实证主义者因坚决拒斥形而上学,从而导致它的问题域狭窄化。于是,针对这一情况,内格尔提出了一种新的自然主义的观点,那就是内格尔的自然主义观。更具体地说,1944年底克里科里安编译的《自然主义和人类精神》全面地反映了E.纳格尔、J.兰德尔等大多数自然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转变的观点。在这一时期里,由克里科姆安编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主办出版的8卷本《自然主义和人的精神》则更是汇集了自然主义有关各种论题的文章。随后,还有大批的有关自然主义的著作问世。纽约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哥伦比亚大学更是成了该思潮的中心,而内格尔就主要地属于哥伦比亚大学自然主义这个哲学流派。

有人认为,内格尔主张的自然主义,既是对宇宙图景以及人在其中的地位所作的一种概括性的说明,也是对探索的逻辑所作的一种概括性的说明。因为在内格尔看来,包括道德问题在内的人的问题都只能在经验中得到解决,根据某种超验的价值领域去作道德评价是误入歧途。也就是在这一观点指导下,内格尔根据道德实践中的不可控因素,将道德运气分为:构成方面运气与环境方面的运气,行为结果方面的运气与行为原因方面的运气。可以说,内格尔用自然主义的基本原则考察了人类历史及其命运。内格尔在《没有形而上学的逻辑》一著中曾说,一个科学哲学家,作为反映事物性质的专业人员,理所当然地应当真实地反映自然并使之表述清晰,也应该尽可能简明地把这些能用知识保证的东西叫做“自然主义”。内格尔认为,如果自然主义是真理,那么不可简化的多样性和偶然性就是人们居住世界的根本特点。虽然“自然主义”一词代表着多种互有区别的学说,但人们普遍认为,内格尔所信奉的那种自然主义,才是“对在实践和批判思考中接触到的世界所作的一种正确的概括性论述,是对人类社会的合理展望。”[3]6也就是这种意义上,概括地说,内格尔的自然主义强调的是:一方面在现实的自然界中物体的存在是首要的、第一性的,脱离物体的力、非物质的精神及不朽的人格(灵魂)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事物及其性质和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宇宙不能归结为某种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内格尔指出,物理主义试图通过对意识体验的现象特性的物理解释来达到维护自身的目的。但由于它无法对我们所看到的意识现象的主体性作出解释,因此它看来无法达到它所期望的结果。可以说,就这一问题而言,意识体验本身的第一人称视角与物理主义研究方法的第三人称视角的不相容性,才是造成人的感受质无法被还原以及物理主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四 在提出自己自然主义观的同时内格尔还批驳了错误的自然主义观

内格尔认为,如果心灵与世界的关系就是认识论的关系,那么认识论也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值得指出的是,内格尔还从他的自然主义观点出发,考察了逻辑原则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自然主义逻辑观,批驳了其它类型的自然主义逻辑观。我们以非矛盾律为例,内格尔认为,有三种自然主义逻辑观是错误的:第一种观点是,把非矛盾律看作一种对各种现实的和可能的事物的有限结构进行描述时所遵循的必然真理;而第二种观点是,把非矛盾律看作以对自然界的经验研究为依据而作出的一种带有偶然性而又高度可以信赖的结论;第三种观点则是,非矛盾律是没有事实内容的,它只不过是把许多用以构造符号体系的随意规定编纂了起来。因而,可以这么说,正是基于这样一些看法和认知,内格尔才会断言,这三种逻辑观都不符合自然主义的基本假定。可以这么说,在内格尔看来,“如果自然主义承认逻辑原则在某些情景中,即在探索中具有一种可以识别的功能,那么自然主义就不能仅仅根据这些原则在与一定情景相分离的情况下,加以考察时缺乏事实内容这一点就始终一贯地认为这些原则是完全随意的。”[3]57进一步讲,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说,“逻辑真理之所以是求真的,或必然地不为假,乃是因为逻辑真理必然地排假,除此之外,则无其它逻辑可能性,这也是逻辑推理有效性的根源。”[4]

通常情况下,自然主义是把“不可归约的多样性和逻辑上的偶然性,看作我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世界的基本特征。”[3]9内格尔认为,逻辑原理之所以普遍适用的,就是因为它们与最高的普遍的本体论特征密切相关。严格来说,内格尔的自然主义观点与R.W.塞拉斯,J.H.兰德尔等的自然主义观点不同。有人认为,内格尔所信奉的自然主义才是对在实践和批判思考中接触到的世界所作的一种正确的概括性的论述,是对人类社会的合理展望。内格尔的自然主义,既认为在现实的自然秩序中,有组织事物的存在优先性和因果优先性,又认为事物以及它们的性质和功能的那种明显的多样性是宇宙的一个不可还原的特点。可以这么说,这两个特点就是内格尔自然主义的独到之处:前者在于,在现实的自然秩序中就存在与因果关系而言,它们都是有结构的物质首先出现。而且,这一论点排除了在自然界中或自然界之外任何超自然的力量的存在,不论这种超自然的力量被看作一种设想的,非物质的,匹配着事物进程的精神,还是被看作一种不受自然死亡的影响的不朽灵魂;而后者则在于,事物及其性质和作用显然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情况是宇宙的不可简单化的形象,而不是掩盖某种具有更多同质性“终极实在”或超验实体的虚假现象。

虽然,有时人们把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等同起来,但自然主义的范围要比唯物主义广得多。可以说,尽管唯物主义是自然主义的,但自然主义却并不一定是唯物主义的。特别是晚近的自然主义,它们强调语义分析的重要性,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分析范畴,即分析表达自然的最一般特性的语词(概念)。并认为如果没有这些,那么追求科学知识将是荒谬的,人们永无止境地为他们的信念寻求具体的证明。可以这么说,在内格尔的自然主义观里,事件发生的前后次序或事物存在的种种依赖关系都只是偶然联系,而不是具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的一个固定的统一模式的体现。 当然,这也可看作是对自然主义方法论的某种确认,即便放弃一种科学理论而拥护另一种,依然不是对认知自然失去信心,也不是拒斥探索真理的“自然方法”。应该说,这是因为内格尔既肯定物质存在的第一性,否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又主张彻底的多元化。特别是内格尔过分地强调偶然因素的作用,否认客观的规律性。所以,在这种意义上讲,内格尔的自然主义并无本体论的偏爱。换言之,它对于任何特殊的实在范畴都无偏见,二元论和一元论、无神论和有神论、唯心论和唯物论,在本质上都能和它和谐共存。只要现实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也就没有其它的限制强加于它。

五 结论

无疑,“同一性理论潜在地包含了一种还原自然主义,它把其他存在还原为物理事实,同时也是一种怀疑论,怀疑论不能用物理概念描述的存在。”[5]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自然主义者看来,“事物发出的先后顺序或事物存在的各种依赖关系,都是一些偶然的联系,而不是某种固定的、统一的、具有逻辑必然联系的模型的体现。”[3]7但内格尔的看法与之有一些差别。内格尔认为,事物及其性质和功能虽是多种多样的,但这种情况是宇宙的一个不可归约的特征,而不是一种用以掩盖某种具有更多同质性的“终极实在”或“超验实体”的虚假现象。进一步讲,自然能够被认识,是因为自然过程是规则的。“我们栖居于世,意味着世界能够改变我们,正如我们可以改变世界一样。”[6]可以这么说,自然主义反对把心灵和物质看成是两种独立存在实体,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在内格尔看来,由于哲学的题材和科学的题材在范围上都是自然的,能为人经验的,所以,哲学应该运用与科学类似的方法,从经验出发而不是从形而上学的或神学的前提出发。概言之,也就是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从自然本身去认识和把握自然,不需要用某种超自然的非自然的力量去解释自然。

总而言之,自然主义认为,心灵和物质只是为了分析哲学问题所使用的名称,并非独立的实体,自然能够被人们所认识。换言之,所有的自然主义都主张:自然是一切存在的总和,是全部的实在。在这种前提之下,各种复杂的自然主义哲学观点都云集在了自然主义的旗帜之下。但也应看到,复杂纷纭的自然主义哲学中,内格尔的“科学的自然主义”或者说“结构的自然主义”又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有人评价说,内格尔的“自然主义观”就是对宇宙图景以及人在其中的地位所作的一种概括性的说明,是对探索的逻辑所作的一种概括性的说明。在此意义上,人们全面地阐释内格尔的“自然主义观”,既能反映内格尔本人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又能管窥20世纪30、4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潮以及它的盛衰历程。

参考文献:

[1]吴新民.语言逻辑视域中的戴维森意义理论研究[J] .社会科学研究,2008(3):119.

[2]吴新民.从哲学逻辑和时空语境的双视角看价值理论的研究[J]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9.

[3] Emest Nagal.No metaphysical logic[M] . Taibei:Free press,1957.

[4]吴新民.奎因的逻辑思想疏析[J] .晋阳学刊,2005(3):55.

[5]殷 杰,何 华。经验知识、心灵图景与自然主义[J] .中国社会科学,2013(5):96.

[6]吴新民.塞拉斯映像理论的心灵哲学意蕴析论[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68.

Speech:Philosophy of science;New realism;Spiritual and material;Natural behavio;

【责任编辑 陈 雷】

科学主义范文第5篇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通过两种基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第一种形式,是后人与时俱进,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丰富、完善、修正和发展。比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获得胜利的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也是对马列主义的创造性发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独特发展;等等。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进行这样的理论创新时,后人总是面临着来自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是“左倾”教条主义。根据我们党的经验,破除这个障碍的最好武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二种形式,是本人与时俱进,对自己原来的观点进行丰富、完善、修正和发展。我们可以重新读一读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7篇序言。比如,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的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这篇经典著作的德文版序言中写道:“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至于列宁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实行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审时度势,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并不断改变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政策;邓小平20世纪70年代末对世界大战的看法到80年代中期对时代主题看法的改变;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本人改变自己的观点,与时俱进的事例。要做到这一点是极其不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排除来自各方面的错误思想的干扰,而且需要自身高度的清醒、自觉和无私的境界。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从上述哪一种形式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是与时俱进、勇于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

上一篇:创意经济下一篇:科学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