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

2023-04-11

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通过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和政治意识、法治意识、警察意识和诚信廉洁意识等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和“中国梦”有机统一起来,培育了具有“政、法、警、廉”特色的“中国梦”校园文化氛围,提高了践行“中国梦”的自觉。

【关键词】中国梦;校园文化;培育

根据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按照教育部党组《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教党〔2013〕2号)的具体要求,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扎实开展了“我的中国梦”政治主题教育、“知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教育、“奉献司法、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警察意识教育和 “敬廉崇洁 诚实守信”反腐意识主题教育,积极探索具有“政、法、警、廉”特色的“中国梦”校园文化培育机制。

一、围绕学生“成人 成功 成才”,大力开展中国梦政治宣教活动

围绕学校人才教育和培养目标,本着学生“成人 成功 成才”的科学发展,不断创新中国梦政治宣教活动平台,创新活动形式,强化学生对“中国梦”时代内涵的理解和共识,增强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和敏锐性。

1、强化政治课“中国梦”宣教功能,提升教育教学实效

学校始终把政治合格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党史国情教育,引导学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求将“中国梦”相关内容融入政治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中,安排相关教学内容,重点强化中国梦的发展历程、动力源、深刻内涵、实现目标、时代特征、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方式和充分必要条件,引导学生们明确中国梦的启示、意义和影响。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微博、微信、视频等教学手段,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机制,增强学生学习“中国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中国梦”教学实效。

2、积极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巩固拓展课堂教学实效

根据河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等部门下发的相关文件要求,学校开展了“我的中国梦”政治主题教育探索活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我的中国梦”主题宣讲、主题口号征集,“中国梦”书信文化活动,主题摄影及微视频创作比赛。

在“我的中国梦”主题宣讲、主题口号征集活动中,要求学生必须结合学校思想政治意识教育、法治意识教育、警察意识教育活动的政策和相关成果,创作出具有“政”、“法”、“警”特色的“我的中国梦”原创性主题口号作品进行评比,对获奖口号作者在全校范围内予以表彰,积极引导全校同学以受表彰的同学为榜样,不断学习、继续进步,进一步巩固、深化对“我的中国梦”的认识。

中國梦“家书活动”,通过引导新生把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对亲人的爱,在校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自己的“中国梦”、奋斗目标、努力方向和成才规划,以书信的形式传递给故乡的亲人来分享自己成长的喜怒哀乐。家长们回信教导明确,条理清晰,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通过写一段人生经历,寄一份殷切希望,使同学们加强了与家长之间亲情的沟通和交流,坚定了忠诚、奉献司法行政事业的决心,增强了“中国梦”赋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梦”主题摄影及微视频创作比赛活动,主要是通过在各院、系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广大摄影及微视频创作者,围绕“发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主题,进行摄影作品和微视频创作。通过积极引导学生们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发现社会的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强化他们爱民族、爱国家、爱学校的情感,进一步坚定他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二、强化法治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素质

1、以学生违纪案例为戒,引导学生遵规守纪

针对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学校在进行法学专业课教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以发生在学校学生身边的违法违纪案例为主要教育内容,形象直观的传达是与非,使学生们能够易于掌握法纪法规的关键点和风险点。以案例为戒教育学生,能够促使他们深刻反思,知荣耻,树正气,促和谐。通过案例学习,学生们把法律价值、法律规范内化为自觉意识、观念,外化为行为,增强了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通过法制征文活动,巩固“法治意识”教育成果

学校为了更好的巩固、拓展“法治意识”教育成果,在全体学生中积极开展“做司法卫士 与法制同行”主题征文活动。学生通过查找身边发生的典型法律案例,运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在用法的过程中知不足,激发学生“学法、用法、懂法、知法、守法、护法”的热情,不断强化、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和自身修养。

三、突出政治育警,健全警察意识教育的科学长效机制

1、突出政治育警,培树警察意识

学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突出“政治建校、政治育警”,培养“讲政治、通法律、精专业、高技能、奉献司法、服务社会”的人才。

(1)政治育警。作为警察院校,学校始终把“忠诚奉献”教育贯穿于教学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全过程,把政治合格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在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同时,强化学生政治素质考核机制。在学生评奖评优和毕业考核过程中,将政治是否合格作为重要指标。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强学生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学生在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学校党校和业余团校也不断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青年团员进行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

(2)警察意识教育。通过法治理念教育、特色的警务化管理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警察使命感和荣誉感。学校创建了“以教学为中心,教育、管理、服务三者并重,学风、班风、校风三风互促”的特色警务化管理模式,严格执行一日生活制度和警容风纪规定,进行规范的德、智、体量化测评,使学生做到思想革命化,作风战斗化,行为规范化,生活制度化、内务标准化,通过警务化管理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警察职业道德。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涉及国家和民族利益以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健全警察意识教育工作机制,拓展教育成果

(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不断改进警察意识教育工作。学校通过警务化管理,严格学生警容风纪、一日生活制度,规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逐步养成良好的警察行为习惯。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实现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积极营造警察意识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为此,学校制定下发了《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学生教育管理 促进学风校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学生政治意识 警察意识教育培养的意见》等文件。

(2)针对性地制定开展警察意识教育,增强警察意识教育实效。在通过警察行为习惯养成内化为学生警察意识的过程中,针对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特点,我们积极开展直面学生的警察意识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对“警徽”、“警服”、“警察法规”的讨论和深刻认识,使学生的警察意识教育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实现了警察意识教育内化和外化的有机结合,增强了警察意识教育的实效。

四、以敬廉崇洁、诚实守信为抓手,大力推进反腐意识主题教育

1、加强学管队伍廉洁意识教育,健全拒腐防变机制

(1)加强对学生管理干部队伍的廉洁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增强学生反腐教育身教和言教实效的重要抓手和途径。学校学生管理干部培训经常强调防止公权力的私有化倾向,强化了学生管理队伍拒腐能力和廉洁意识。学管干部诚信廉洁的示范作用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学生的诚信、廉洁意识教育。

(2)建立内控机制和部门内部监督体制。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科学分析、准确判定廉政风险点,健全以领导带头、权力公开、流程监管、节点控制、制度规范为主要内容的部门内控机制。以学生入学教育、奖助学金评选和学生申诉环节为切入点,联合学院纪检监察、财务部门,严格执行制度规定的程序,接受来自学校全体教职工、学生的监督,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履约践诺”。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把反腐倡廉理论渗透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提高学生诚信廉洁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控能力。

2、创新学生“敬廉崇洁 诚实守信”主题教育形式和内容

(1)在新生中以树立诚信、廉洁意识为主。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切入点,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履约践诺”、崇尚简朴、艰苦奋斗,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诚信、廉洁意识,杜绝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逃课、考试作弊、拉关系竞选学生干部等不良习气。

(2)二、三年级学生组织开展了“以德养廉、依法保廉、以廉立警”格言征集活动。学校在二、三年级学生组织开展了“以德养廉、依法保廉、以廉立警”格言征集活动,格言要求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旋律,结合学校思想政治意识教育、法治意识教育、警察意识教育和廉政教育的政策、活动和相关成果,突出以德养廉,依法保廉、立警为公。党委学生工作部将获奖格言汇编下发各院系,要求在各年级学生中开展广泛宣传,保证获奖格言“进宿舍”、“进班级”、“入耳”、“入脑”、“入心”,掀起巩固、深化学生守法、诚信、廉政的新高潮。

(3)毕业生中开展了廉洁意识和珍惜职业生涯教育。以毕业班為单位,重点讨论腐败产生的原因,腐败年轻化的根源和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迈好职业第一步,科学规划、保护好职业生涯”,通过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廉政意识是自觉遵守职业纪律的思想基础,引导学生将“敬廉崇洁、诚信守法”化作自觉行动,坚定政治立场,加强自我修养,陶冶道德情操,自觉地端正自己的从政行为,从而有效地抵制和防止腐败。

【作者简介】

李双印(1979—),男,河北雄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苏丽亚(1980—),女,河南许昌人,博士学历,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院办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意识形态、法哲学研究。

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第2篇

2、中国梦视野中辅导员的幸福梦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中国梦”教育探讨

4、加强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的路径研究

5、浅谈如何将中国梦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

6、紧抓四个环节,引导大学生践行中国梦

7、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8、中国梦认同的思想内涵及意义探析

9、提高“中国梦”教育教学实效性探析

10、以“中国梦”引领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意义及路径探析

11、大学生对中国梦接受机理研究

12、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应对策略

13、独立学院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践行现状的调查研究

14、云南独立学院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对策思考

15、刍议“中国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联系

16、“中国梦”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探

17、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18、思政课视域下当代青年大学生中国梦的塑造

19、把“中国梦”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主题

20、“中国梦”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1、中国梦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22、中国梦在高校:目标、动力与路径

23、中国梦: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价值指向

24、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价值和路径

25、\"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26、浅谈大学生践行中国梦

27、青年大学生德育:“中国梦”宣传画校园功能研究

28、“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9、“中国梦” 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思考

30、中国梦是引领青年学生成长的精神源动力

31、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32、艺术化视域下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研究

33、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依据与途径

34、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战略意义论析

35、“中国梦”视角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路径取向

36、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以推动大学生中国梦的实现

37、“中国梦”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38、中国梦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内容探析

39、中国梦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40、加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41、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分析

42、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43、论加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意义和策略

44、高校中国梦教育的认同问题

45、探索我国高校大学生“中国梦”的营造及实现途径

46、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路径的优化

47、对高职学生“中国梦”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48、以“中国梦”教育促进大学生成才

49、“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

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五千年中华音乐文化的结晶与瑰宝。随着时代的进步,民族音乐文化日趋繁荣,对世界音乐艺术殿堂的奉献越来越突出,是弥足值得民族自信、自尊、自珍的传家宝。新民乐理念作为新时代民族音乐发展的潮流,虽具个性,但其本質仍是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是与时俱进的,也是相辅相成的。认真分析和充分认识新民乐理念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是高校音乐教师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开展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本分和应尽责任。

关键词:新民乐  传统民乐  民乐教育

一、中国传统民族音乐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指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以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文明生发史的悠久与民族众多且各民族音乐文化色彩纷呈的特点,在不同时代都创造出了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中分外璀璨的音乐成果。譬如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大量乐器,有力地地向世界展示和诉说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源远流长和独具特色。明朝末年“丝绸之路”的发展,西域乐器传入中国所掀起的新一轮发展民族音乐的热潮和所结出的新鲜而丰硕的果实,为后世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范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民乐中所演奏的乐器种类也是多样的,如:古琴、扬琴、古筝、琵琶、二胡、竹笛、笙、唢呐、中阮、中国大鼓等,这些乐器的演奏都极具中国元素、中国乐风的艺术感染力,每一类乐器都传世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具有固定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固定性”体现在以五声音阶为骨干的调性排列,在作品的结构上严格遵循传统的固定格式;“地域性”体现在不同的音乐作品反映了不同地域的人文风情,如:江南丝竹音乐细腻柔美、东北地区音乐粗犷豪放。

二、新民乐的产生

新民乐是New Age(新世纪音乐)里的分支,是当代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趋势,它的风格是多样的。

着眼于音乐选材。新民乐在音乐作品的创作上,大量地运用了欢快明朗的旋律与节奏,并且不拘泥于传统的五声调式,将中国民族音乐与其他音乐形式进行了恰当地融合。

着眼于乐器的编配。新民乐在传统民族乐器的基础上加入了电声乐队、MIDI音乐,如:架子鼓、吉他、电贝司、非洲鼓、箱鼓等,丰富了音乐伴奏的肢体、充盈了音乐作品的内涵。其中新民乐代表作《奇迹》《辉煌》融入了大量的现代音乐元素,具有时尚性的特点。

着眼于舞台效果,新民乐演奏者所穿着的演出服十分的青春靓丽,并且从传统的“坐着演奏”的形式发展为站在舞台上演奏,还有的加上伴舞,加上灯光、印象、喷雾等艺术渲染手段,可谓声、光、电形齐上阵,表演气氛瞬间即可沸腾起来,很容易形成观众和表演者之间的审美互动。这样的表现效果正如同有研究者对传统民族音乐的演出效果所作出的“平面论”,对新民乐的演出效果所出处的“立体论”。

三、传统民乐与新民乐的比较

中国新民乐的出现仅有十年左右,从其音乐称谓即可见其根脉是民族的民乐,但又不同于传统民乐,因为加入了新的时尚的西洋音乐元素,所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与新民乐之间,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差异,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关系,并非是相互独立和相互排斥的。

从音乐的本体而言,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所固定的五声传统调式束缚了作品的创新,而新民乐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发展,将现代流行音乐融入到作品的创作与演奏之中,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次重大的创新与突破,在传承民族音乐的基础上,更加具有了融入新音乐元素的“包容性”特点,其表现手段打破了传统民族音乐独奏和齐奏的局限,开拓了为独奏齐奏与合奏重奏协奏得以兼而有之和兼容并用的局面。

就发展的形式而言,新民乐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时代顺延,是势不可挡的发展潮流,是党和国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思想在民族音乐方面的体现。作曲家与演奏家的积极响应,将传统民族音乐作品进行移植与改编,融入流行音乐、西洋音乐,象征着中国民族音乐朝着时代发展的乐坛乐风方向发展的进步。确实,无论任何事物,都不能保持原貌的在原地踏步,都应该在继承中发展,这也是事物发展不进则退所阐述的道理,唯有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才会不断涌流事物内部的发展能量,形成发展的活力,取得更大的价值收效。

四、新民乐理念在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中取得的成果

(一)日常教学成果

笔者作为一位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师,十分热爱自己的音乐专业和育人职业,从教以来,一直扎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土壤中,不断探索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在勤奋耕耘中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如何让学生更加喜爱中国音乐是笔者一直以来探索的核心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专业小课的方面,将传统民族音乐作品与新民乐作品进行恰当的分配,将乐曲与练习曲相结合,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将相应的作品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们既能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又能提升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在乐团合奏课的方面,笔者先后组建了北华大学音乐学院“古韵新风”民族乐团、“蝶之韵”扬琴室内乐团、“古韵新风”民乐男团,在乐队的编制与作品的选择上都秉持创新的理念,将电声乐队、钢琴、人声、弦乐四重奏等多种音乐形式融入到作品的改编、排演当中,所排演的作品既有传统的,如:《金蛇狂舞》《茉莉花》;又有现代的,如《桃花醉》《卡农》《权御天下》,传统与现代两种风格作品交替学习与演奏,引导学生树立了“与时俱进”的学习理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并且增强了学生的技艺水平。

笔者将探索出的“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独奏与重奏相结合”的理念运用到了日常教学当中,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们对于中国音乐的深厚情感,提升了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对于学生而言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

(二)舞台实践成果

在教学中,除了将理论与演奏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外,舞台表演、艺术实践也是笔者探索的一个大的板块。

乐团成员先后参演了多场中外交流、民乐专场的音乐会演出活动,新民乐是演出时重磅推出的演奏形式,如:在2018年5月举办的“古韵新风”民族乐团专场音乐会中,将音乐会分为“古韵”与“新风”上下半场,将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与“新民乐”相结合,所演奏的“新民乐”作品《小苹果》《奇迹》《咱们屯里的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大赞誉;在北华大学第二届、第三届“乡音飞洋”中外文化交流音乐会中,我们将《权御天下》《卡农》带上了国际交流舞台,乐团师生与来自国外的高校师生共同演奏,收获了许多的美好与感动。

2019年我们的“蝶之韵”扬琴室内乐团荣获中国北京“第三届国际扬琴音乐节”乐团及组合专业B组银奖,在这次比赛的决赛中,学生们演奏的是“新民乐”扬琴重奏作品《光年之外》,获得了海内外多位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

新民乐理念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推进作用,能够让学生们在舞台表演中增强民族荣誉感,让师生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共同进步。

(三)传播发展成果

北华大学音乐学院“古韵新风”民族乐团在新民乐理念的引导下,在“高雅音乐进校园”系列活动中,将多首新民乐作品带到了中小学的课堂之中。

中小学生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受众群体之一,是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力量。在走进中小学之前,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大部分中小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了解程度较低。在走进中小学课堂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调研情况,对于乐器的介绍与作品的演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演出开始之前,介绍每一件乐器的“前世今生”,并且通过演奏乐器的代表乐句让学生们加深对民族乐器的印象,我们在活动中演奏了《女儿情》《凉凉》等新民乐作品,调动了学生学习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们主动学习中国音乐文化、领略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在引领学生表演新民乐传播新民乐的过程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新民乐理念在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传播与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过程中,起着引领与推动的巨大作用。

五、新民乐在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中的发展前景

(一)国内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其特色、成果理当被一代又一代音乐教育人所引以为豪和传承发扬。新民乐是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中的新成分、新营养、新果实,必将为传承发展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增加新的活力元素和创造能量,也理当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所探索、发展、创造出更加多姿多彩的作品,以新民乐的发展来促进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那么,对新民乐的音乐教育要从不同方面加强建设和积极推进。

在高校新民乐建设上,中国各大艺术院校都在探索新民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如:中央音乐学院“艺境”室内乐团创作与演奏了大量的“新民乐”作品,如:《沙海艺境》《茶马》。北华大学“古韵新风”民族乐团与“蝶之韵”扬琴室内乐团在探索“新民乐”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也在创作与演奏优秀的“新民乐”作品,如:民乐合奏《梦里水乡》,扬琴重奏《summer》《离人愁》等。这样的高校音乐教育实践还需要积极拓展,尤其需要高校音乐教师的积极尝试和摸索经验,既要能够创作新品,又要能够引导教育学生做新民乐传播的表演者和实践者,让大学生成为新民乐创作、传播和发展的骨干力量。

着眼于基础教学中的新民乐教育。中国民族音乐的教学需要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为载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队伍为支撑,提升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中小学民族乐队是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学与排演的过程中,以适合中小学生演奏的作品作为主线,“以曲代功、以功代曲”,让学生们在欢快明朗的旋律中提升演奏功底,传承与发扬中国五千年优秀的民族文化。

新民乐建设与教育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跟随时代的步伐,在“触类旁通、百花齐放”中分享各种艺术形式,在“古今贯通、中西合璧”中感知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在“因材施教、积极创新”中培养更多的人才。相信在广大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与学习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新民乐会在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中发挥更加充分的作用。

(二)国际音乐教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其他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文化作为交流的载体之一,在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民族音乐一次又一次地在国际交流舞台上展示着独特的魅力。

教育是全世界永恒的主题,在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一带一路”的思想引领之下,中国民族音乐也跟随着“新丝绸之路”进入了其他国家的音乐课堂与交流活动之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有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扩大人文交流、加强人才培养、共同开创教育的美好明天。

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的名片,在国际音乐教育中也成为了重要的教学内容。中国的演奏家们走向世界,为外国师生演奏与教学中国乐曲,并且加强与作曲家的合作与沟通。近些年来,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新民乐”作品,如:扬琴新作品《狂想曲》《孤岛极光——天秤座》,二胡新作品《楚颂》;各大音乐团体纷纷走出国门,在各个大洲奏响中国“新民乐”的作品;在国际交流活动中,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以展演、夏令营、合奏等方式,在一起交流中国新时代的民族音乐思想。

新民乐对于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不仅仅只局限在国内的教育领域中,在国际音乐教育与交流的过程中也拉近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新时代民族音乐——新民乐。

六、结语

新民乐的理念在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中推動了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作品的创新、增加了人才的培养。只有不断为中国民族音乐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确保民族音乐文化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也才能确保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更加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廉程.从音乐本体与属性等方面来谈“新民乐”与传统民族音乐的比较[J].北方音乐,2012(02).

[2]庞卓.新民乐理念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中的影响[J].艺术评鉴,2017(12).

[3]牛宇辰.从新民乐看后现代音乐艺术对中国民乐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7(15).

[4]吕婷婷.谈新民乐理念对传统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影响[J].剧作家,2018(01).

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第4篇

2、意义世界视域下课程思政的价值旨归与根本遵循

3、“基础”与“创新”关系辨析

4、中国首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实录

5、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辅导员与企业师傅间的沟通合作机制研究

6、见证两位人文领袖的晚年

7、公共领导力:概念界定与构成维度

8、民族学学科建设与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

9、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10、研究模式课程发展理念与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实践探索

11、王蒙文学批评的多元化及其前瞻性

12、新课标背景下中职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特征、培育机理及促进向度

13、传教士文化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变革的起步

14、中国“第五代”电影三十年大型学术研讨会纪要

15、如果来日方长(节选)

16、协同创新、整体提升:2015年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述评

17、队伍(长篇小说连载·一)

18、《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9、《高等教育哲学》镜诠

20、反腐:有一种力量叫文化

21、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问题与对策

22、校园文化建设——大学发展的战略使命

23、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及其教育方法的历史变迁

24、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思政教学案例设计

25、世界史学科的由来与发展概论

26、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研究:现有基础和未来进路

27、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衔接问题研究

28、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

29、高等学校廉政文化建设体系的系统性与创新性研究

30、路遥小说创作的人民美学倾向

31、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形成方法探析

32、中国反腐倡廉研究2015

33、培养时代新人要重视获得感问题

34、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实现真理与人格的二重化

35、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研究

36、落实课程思政的策略与举措——以《教育传播学》课程为例

37、搭建历史与未来共振的公众文化教育桥梁

3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指向及成效分析

39、论“物理学危机与革命”认识的理论突破

40、基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机制分析

4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机遇、挑战与创新

42、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功能略论

43、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分合及其历史意义

44、春天里的人们(纪实文学)

45、对《经济数学》课教学感想

46、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对接优质高校教育

47、“小先生”的实践及形象建构

48、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生活化

49、1949:中国知识分子标本档案

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第5篇

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 思想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学生的素质教育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为此, 各大高校都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度, 运用不同的途径与方法, 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促使其培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二、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中国历史悠久,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的文化根基, 也是当代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文化背景, 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 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内涵与修养, 塑造正确价值观。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 外国文化冲击本国传统文化, 严重影响国人文化价值观, 造成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坚毅的民族精神、其朴素又传统的博爱精神, 对中国社会具有影响深远。了解、学习、继承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素质、主体人格以及审美情趣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使传统文化获得创新和发展, 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三、大学生养成教育现状

(一) 社会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较低

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较低是导致其日渐衰亡的根源所在。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经济发展是首要工作任务, 科技技术创新型人才在市场上成为被争相抢夺的对象, 然而那些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人才, 因无法适应经济利益的快速驱动而受到冷落, 严重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我国大学生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程度较高, 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介途径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率较低, 利用技术与资本优势, 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处事思维。为了能将以上现象及时制止,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应对学生的思想建设加以正确的引导并改正。

(二) 大学生整体素质良莠不齐

如今, 高校每年招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 但与之相反的是生源的质量, 大学生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等问题, 这些问题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由于新媒体时代负面新闻与娱乐新闻的过度传播, 导致部分大学生附和不正确的人生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物质主义, 迷失正确的世界观。手机游戏、互联网等新兴娱乐活动的产生导致许多大学生终日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 现实世界里的人际交往与交流大幅度减少, 缺乏情感依托。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无法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前进动力以及理想信念迷茫, 甚至迟到旷课、考试作弊等校园不良现象频繁发生。此外, 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 亲人的过渡溺爱导致他们自身存在心态浮躁、抗压能力弱、生存能力差、行为习惯不雅、缺乏同理心、交流技巧欠缺等问题。甚至产生悲观情绪逃避现实, 心理状况发生异常, 从而诱发极为严重的社会事件。

四、如何应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到大学生养成教育中

(一) 鼓励传统文化走进课堂

现阶段,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仅仅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引入课堂, 却忽视了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应增加一些能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例如, 高校可以开设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社团, 招收任何喜爱传统文化并想进一步发掘传统文化魅力、积极对外传播的学生。每周组织一到三次社团活动, 类似于‘古诗词鉴赏’、‘传统戏曲赏析’、‘茶道的艺术’、‘古代瓷器艺术鉴赏’等, 来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赏析能力、提高其审美水平和艺术品味。学生可以分为几个小组进行‘你比我猜’的游戏, 一位同学只能通过肢体语言的方式向搭档表达提词板上的成语或诗句, 另一位同学根据该同学的表现猜出身后题板上的成语, 最后猜出成语多的小组获胜。第一名可以奖励小礼品, 也可以广播通报给全校师生, 以此激励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偶尔还可以从校外邀请导师来校开展讲座, 帮助学生充分感悟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 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具有趣味性, 在展示民俗魅力的同时增加同学间的情感交流, 营造其乐融融的氛围[1]。通过娱乐活动的方式扩展知识, 增强其与人良好沟通、和平共处的人际交往能力, 塑造善良的主体人格,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增强自身民族自豪感, 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二) 开展带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活动

探索不会止步, 活动要多样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培养并激发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与热情。在策划此类活动的时候, 导师或相关社团成员要起到积极正面的带头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通过生动的实践方式, 逐步引导教育学生。例如, 想要探讨民俗问题, 仅通过一个简单的‘包饺子’比赛就能完成。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合适的场所, 提前准备好包饺子需要用到的食材和器具, 积极邀请感兴趣的同学加入。比赛时可以按班级分组也可以按地区分组, 比如分为北方人与南方人, 或者按对食材的喜好分组。按照制定的规则进行比赛, 以在规定时间内哪一组包的饺子数量最多为评判标准, 饺子的外观与完整度作为辅助评判条件。整个比赛过程中学生可以热烈讨论有关于饺子的话题, 如南北方吃饺子时所食用的不同酱料, 或不同的时间吃饺子代表不同含义[2]。通过包饺子这种具备知识性、娱乐性以及趣味性的活动, 学生不仅能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 从网络世界脱离出来, 还可教育大家讲究卫生并珍惜当前的生活环境, 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文化自觉与人文素养, 提升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 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实践出真知, 高校可以组织学生拜访名胜古迹, 近距离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实践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 引导学生自主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传播、继承, 以此来增加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例如, 学校可以分批次组织学生爬长城, 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中国古代建筑, 对于世界了解神秘古老的中国、中国走向世界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石雕砖刻制作技术极其复杂精细, 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在爬长城的时候要认真听讲解, 了解万里长城背后的真正含义, 感受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力量的宏伟建筑, 在历史的进程中文化精神作用不断增强, 美学魅力日益明显, 积极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能力, 进而充分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历的无数沧桑, 在历史的积累中逐渐沉淀并最终得以传承的文化精华。同时, 要保障活动期间学生们的自身安全, 不要发生踩踏等威胁生命的意外事件[3]。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增加兴趣,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又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 构建网络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

由于网络、资讯的高速发展, 大学生每天通过电脑或移动通讯端接收大量外来信息, 以网络为中心, 进行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上购物等多项活动。因此, 通过构建网络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的方式, 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文艺作品、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历史文物等制成数字化产品, 开办网络讲堂, 创建网上论坛和网络服务等活动, 利用互联网的简洁、高速、范围广等特点, 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构成全面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体系。例如, 学校在建立自身教育网站后, 应合理规划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运用媒体元素以及丰富的网络信息, 加大投入力度, 定期检查网站运营情况, 及时反馈用户提出的建议并针对传统文化相关的提问加以解答。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进行网状设计, 清晰呈现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知识点及联系, 通过建设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络课程, 将书本知识与多媒体信息的流通有机结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五、结论

综上所述, 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通过不同的平台和途径相结合, 对完善大学生养成教育十分重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融入,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特质, 还能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是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与道德观念。本文在分析大学生缺乏培养传统文化意识具体原因的同时, 就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养成教育相融合这一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 希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内涵与修养, 培养其成长为优秀人才。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时代,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 叶春林.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8 (30) :44-45.

[2] 李瑛.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融合[J].传承, 2016 (9) :150-152.

上一篇:数学教育类论文下一篇:什么是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