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范文

2023-11-20

食品科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综合实训 实训内容

Comprehensive Training System Design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Food Factories

MA Lizhen, LIANG Peng, HUANG Zonghai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Key words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training; training content

食品工厂综合实训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重要实践环节。食品工厂综合实训通常是以食品工厂实习、食品新产品科学研发或食品综合性实践教学等方式来实现的,食品工厂实训是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取得生产知识的重要阶段。实训者通过对食品工厂的产品结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产品的检验与开发、企业管理模式与营销战略、工厂设计等方面的认识与了解,巩固和丰富课本知识,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了解专业及行业特点,掌握专业工程技术及相关产业知识。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理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自建系以来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分“四步走”的战略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和考验,并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先进综合实训教学理念:(1)综合的实训理念。构建多方位、多层面、立体式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实现由技能训练向工程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2)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3)三个课堂相结合的理念。把校内实验教学的第一课堂、校内教学计划外开展的学科竞赛、创新实验等教育活动的第二课堂和校外实训活动的第三课堂有机结合,互补互动,有效提高实训效果和学生工程素质。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思路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强调学校制定的“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16字方针,着实在“质量、人才、特色、文化”8个字上下功夫。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工程素质的提高,实行三个课堂的结合,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分层次、多模块的实训项目方案思路:(1)构建综合背景下的实训教学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从最初的实验室验证性试验到以食品工艺学实验的专业实践技能综合训练;从课内理论教学扩展到课外实训实践,包括创新大赛、课堂兴趣小组、研发基地科研课题项目、毕业实习和其它创新实践训练以至同校外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的实践训练的三个课堂的扩展;从食品工厂认识层次到食品工厂基本实训层次、食品工厂综合实训层次、食品工厂高级实训层次。四个层面的层次扩展,注重学生在实训中工程素质的训练和养成。(2)推动三个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为教学计划之内的实训任务,第二课堂为在校内的课外实训,第三课堂为校外综合实训。三个课堂结合,在原有的第一课堂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到第二课堂更多地体现创新实践,在教学方式上也由以教师紧密型指导为主转为教师松散型指导为主,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3)提升教学手段。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教学等方式,结合计算机模拟工厂岗位的仿真技术,教学网络化管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这种教学手段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研学,建立多元化、智能化、网络化教学平台。(4)食品工厂面向学生开放。食品车间进一步实行全面开放政策,为学生提供具有不同特色、不同教学要求和较大发展空间的实践性教学实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教学计划,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训练层次,改变学生长期以来被动、刻板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3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构架体系

食品车间的综合实训体系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食品工厂认识层次。包括实训课程多媒体展示、食品机械设备运行原理、食品产品生产过程、食品检验与检测4个模块。第二层:食品工厂基本实训层次。包括产品食品加工的工艺条件控制、食品机械设备实际运行过程、食品产品质量检验、生产组织管理4个模块。第三层:食品工厂综合实训层次。包括食品研发技术方案、食品工厂建厂设计、模拟岗位职责实训3个模块。第四层:食品工厂高级实训层次。包括工程创新综合平台模块,含各类竞赛和大型的工程创新课题。

在以上四个层次中,第一层次为基础,第二层次为主体,第三层次为扩展,第四层次为提高。

4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内容

4.1 生产工艺技术及生产设备

学生在进行食品工厂实训时应多方面了解食品生产设备的实际状况,掌握食品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训期间让学生掌握食品工厂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了解各道工序的技术参数和工艺效果,从技术原理、产品质量、设备投资、成本、安全、卫生等方面综合分析工艺的特点、合理性及先进性。学习和掌握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的操作与检验方法,了解和分析常见产品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并尝试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2)让学生了解主要生产设备的型号、结构特点、技术参数、适用范围、生产厂家及购置费用,收集有关设备的技术图纸或绘制草图。分析设备性能与产量、质量的关系,学习主要设备的操作要领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3)还要让学生了解生产车间、冷库、锅炉房(蒸汽发生器)、工厂内各车间相互走向、辅助部门、实验室、生产设施、排水系统、换气系统等主体建筑和辅助设施的整体分布、面积分配及各个建筑特点。

4.2 生产卫生防范措施

实训期间培养学生的卫生安全意识尤其重要。相对其他行业的工厂,食品工厂的生产卫生要求就相对较高。食品专业的学生是食品行业的继承者,是未来食品行业的中坚力量,为减少与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应深入了解食品企业的卫生要求、卫生现状及卫生防范措施。

(1)食品工厂卫生要求。让学生明确国家标准《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对食品工厂的生产卫生做了要求。要求食品在“原料—加工—成品—包装—贮运—市场”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安全卫生和不被污染的环境之中。

(2)卫生防范措施。实训期间,为模拟真实的工厂环境,让学生了解采取各种卫生防范措施。首先,实训期间在学生中建立卫生管理机构,设立卫生督导员,并有指导老师监督,对过程中所有食品卫生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其次,实训前动员会上让学生了解和贯彻食品卫生有关法律法规,并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培训,以提高学生的卫生防范意识。最后,从食品工厂环境、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学生个人等方面制定出详细的卫生消毒方法,以便保证食品工厂卫生。

通过多方面让学生了解实训工厂的卫生现状,结合对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的要求,在实训结束后应达到掌握食品工厂卫生防范措施的目的。

4.3 产品开发及产品检验及

(1)产品开发。实训期间食品工厂要为学生安排产品研发工作,具体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原有产品品质的优化、产品加工工艺的技术提升等内容。

新产品的开发是让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新型产品的研制,包括新产品加工工艺研究、配方研究、设备选型、批量生产技术研究等。产品品质优化是让学生对他们生产的产品品质的改良,通过配方调整、工艺改进等方法改善产品的色泽、口感、质地、稳定性等质量指标,如提高产品营养价值,延长产品保质期等等。加工工艺技术提升是要求学生对工厂现有生产出的产品工艺进行改良,主要目的是提高产品品质、节约原辅材料、减少生产能耗以及不必要的浪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产品开发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对实训工厂的产品研发背景、研发思路、研发能力等方面做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产品检验。产品检验是实训过程中让学生对他们自己生产的产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并将结果与标准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特性合格情况。感官检验主要是产品色泽、形态、组织、滋味及气味、杂质等的检验;理化检验主要涉及的是产品的营养成分、有害金属元素含量、农药残留量、中药物残留量、食品添加剂含量、化学致癌物质含量等的检测;微生物检验主要包括细菌总数、大肠杆菌、致病菌(如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方面的检测。对于不同类的食品,因加工工艺不同,所选用的原辅材料不同,其检测项目也有所不同。

4.4 实训期间食品工厂的管理模式

实训期间,食品工厂管理模式尽可能地效仿对食品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并且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并加以指挥和控制。为了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组织目标,有必要模拟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如实验制度、安全培训制度、研究制度、汇报制度、总结制度、考核制度等,以此规范实训行为,以促进发展。

学生在实训前应对当今企业几种管理模式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在实训过程中,应对所在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了解,并根据企业现状和各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对企业现有管理模式提出建议及具体可行的修改意见,以加深对企业管理的认识。

4.5 实训期间的营销战略

实训期间让学生了解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市场营销部门根据战略规划,在综合考虑外部市场机遇及内部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市场目标,选择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组合,并采取有效实施和控制的举措。

为了使食品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对企业的营销战略有正确的认识,能对企业的营销战略做出精确的把握,在工厂实训过程中就应对所在企业的营销战略有一定的了解,对生产的产品进行试销售,让学生实地策划销售方式,试销售前进行销售预算,试销售之后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1] 马俪珍,刘金福,梁鹏,等.食品工艺学实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 何维泽.基础实验基地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131).

[3] 毕建杰,常安瑛,等.科研与实验室建设有机结合 探索实验室开放管理新思路[J].高等农业教育,2002(82).

[4] 赵成军,石志标,等.实验室开放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3(145).

[5] 何维泽.基础实验基地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131)

[6] 王汉成,刘明,朱龙彪,等.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开放式创新实践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5).

食品科学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品营养及其安全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现代加工技术的飞速发展,食品的制作工艺更加多样化。针对这一变化,我们的教学模式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尤其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传统培养模式下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难免存在时间安排不合理、重视意识不够、选题范围窄、配套设备落后等问题。新的时期应“随需而变”,结合市场的导向,精准培养,建立导师制,提早进行专业思维的导入,拓宽校外合作渠道,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发思维。

[关键词]精准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毕业设计;创新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步入一个新的时期,由以前的广泛提高全民素质深化为发展内涵、提升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有用之才。对于本科院校与产业结合较紧密的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来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以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主要学科基础,培养食品行业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使其具备独立进行食品加工工艺设计、加工设备选用、工厂设计、食品生产管理与质量监控、技术经济分析和产品营销等专业发展能力[1]。在扎实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以目标导向引领,以精准培养护航,将学生培养成了解市场动态、紧跟学科前沿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思维和工科实践素养的社会亟需人才,从而推进我国食品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精准培养的时代背景及必要性

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已明显增加,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就包含有对饮食的营养、安全、健康、个性化、多样化等的要求。

1.食材来源的多样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性食材来源有天然种植的、培育的、转基因的;动物性的有养殖的、野生的、仿制的,还有一些以前未被开发的食用、药用的动植物现在也成了食材的来源。鉴于食材来源的多元化,就需要用食品科学手段去确定每一样食材是否安全、可否食用,食材如何搭配才能满足人类生长每一阶段身体的营养需求,以保证机体的健康生长发育。

2.食品生产工艺手段的多样化

随着经济高速的发展与科技的快速进步,我国的食品生产除了传统作坊式生产之外,工业化生产已成为食品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食品生产领域已开发研制了很多食品仪器设备,很多食品都已实现了流水线式制作,如湾仔码头水饺等产品的全链条生产线自动化制作。制作食品的任何一个流程和环节都需要先了解食材的特性,以保证在制作的过程中食材的营养成分不流失或尽量减少食材营养的流失,同时还要保证加工后的食材具有良好的形状。这些都需要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业技术人才做好前期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

由此可见,高校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是通过教学培养和科研服务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而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是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自我提升发展的能力,即毕业要求达成度是衡量与评价人才培养一个很重要的指标[2]。

现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现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模式

大部分高校将毕业设计作为考核学生最终毕业水平达成度的一个指标,初衷是对学生学习完所有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后进行一个综合水平的检验,时间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的3月份至5月份,考核形式往往以论文的形式来呈现。

这样的安排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课题构思的时间短,基本落脚在“针尖”一点,无法由知识点组成知识线,更谈不上由知识线再构成知识面,常常与实际生产相脱节。此外,毕业设计开展期经常是学生找工作或准备研究生复试的时间,学生的重心都在其他方面,很少有人能全身心地去开展毕业设计。学生找到工作或者考上研究生后,他们更难以集中精力继续象牙塔里的毕业设计,导致毕业设计成了毕业前的一个走走形式的程序而已,毕业设计的质量并不是很高。

2.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意识不够

毕业设计的初衷本来是让学生利用在大学阶段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围绕某一设计或专项课题,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思考,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以及实践活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3],是对四年学业的一次综合性检验与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直接反映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及指导实践的效果和被社会认可的程度。然而,由于学生的重视度不够,他们认为与找工作、考研或者说自己未来的前途相比,大学学习过程中最后阶段的毕业设计就排在了一个次要的位置。社会行业的重视不够,一般来说,社会行业不考核学生的毕业设计情况,也不会以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决定录用与否。三是学校培养重视不够,学校考虑到学生被其他方面的事情分散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就只能通过降低考核标准来放学生“出关”,从而造成最终的毕业设计检验沦为了一个走过程的程序。

3.选题范围窄、局限性大

如果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未进行系统的专业思维培训,那么在毕业设计时常出现不知如何甄选课题、不知如何将课题研究与实践接轨,更不知如何将课题成果用于指导实践。通常是教师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列出众多课题名单,学生再从名单中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然而教师所列的项目清单往往是立足于自己的知识和研究范畴的,或者是通过网络或研读文献整理出来的。由于大部分教师长期在校园里,对市场与工厂的实际情况了解较少,导致所选课题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不能反映出食品产业在研发、生产、管理方面所存在的关键问题。此外,毕业课题的选题范围也比较窄,重复率高,创新性不足,做不到因材施教,[4]精準培养。

4.软硬件条件有待加强

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持续增加,但是教育资源未能及时有大的提升,尤其是师资队伍、科研经费、实验室场地、实验设备等硬件,这是各高校普遍存在且亟须解决的问题。[5]大部分高校实验资源缺乏且比较落后,从生产实践的角度来说,企业为了有营业收入和创造更多价值,会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仪器也会随之更新。但是大部分高校财力有限,仪器设备的更新速度慢,久而久之,就会在实践操作环节上与行业发展相脱节,学生学校掌握的知识无法指导具体的实践,他们毕业设计的内容也无法和实践紧密结合。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创新思考

1.建立“导师制”,不同阶段精准导入专业思维

学生步入大学前,只是进行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专业的概念知之甚少,选择某一专业的时候要么是受家庭影响,要么只是从感性的角度去认识专业。因此,入学之初即为学生指定专业导师,学生可进入导师实验室,初步了解专业知识。在二三年级时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初步建立,然后再结合他们自己的研究兴趣可申请调换导师,同时组建创新研究小课题组,申请校创(即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省创、国创、“互联网+”等各类项目,使专业概念的导入逐步深化。为立项的研究小组选择导师,学院内部资助,深化学生的专业思维,为最终取得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导师制”就是要精准对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把毕业设计仅仅看成学生本科学习的一个阶段,而是大学四年全过程精准导入与全方位的一个培养。

2.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拓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渠道,实现精准实践

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需要广泛地与食品类企业建立长期且稳定的联系,将其拓展为校园理论教育之外的实践教育基地。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如果有新的想法与思路,可随时与企业进行沟通与交流,甚至赴企业实地参观。一些成熟的理念可在企业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研发与生产。

高校与企业间通过紧密合作来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形成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培养过程实行“学校导师+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模式,发挥校内外导师各自的优势,共同对学生的研究课题和生产实践环节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人文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等。[6]

精准对接学生的入职,能根据学生兴趣及其在校参与各类竞赛和项目的情况,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自身实际的企业类型,尽量做到符合学生兴趣,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的有机结合,通过实践体验完善学生个人的理论知识。企业里实践化的工业设备与学校设备之间是有区别的,学生在实际接触中也将会有着明确的概念和区分,这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并能促使这些进一步体现在学生的毕业设计当中。

3.提升食品设计理念,精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发思维

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食品的研发与工业设计是专业培养的主要内容。但是本科院校有部分学生是计划走学术研究之路的,针对此部分学生,就需要着重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创新思维。具备文献查阅和分析能力则能更好地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从而具备独立获取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同时也是为自身的毕业论文研究准备材料的过程。[7]因此,学校在设置教学内容时,應该合理设置专门文献检索类课程及专业的导读,使学生掌握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与途径。前沿的导读对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也很重要,使学生了解本领域发展的方向,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使他们及时调整学习和思考的方向,从而具备科学思维。

结  语

综上所述,毕业设计的思路及知识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学生跨入大学校门开始,就需要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熏陶与渗透,从小设计、小发明逐步实践专业知识,再到走进工厂,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有一个合格的毕业设计,进而成为本专业领域里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邱小燕、伍贤进、徐君飞 等,《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7期,第190-191页。

[2]崔国庭、张仲欣、任广跃:《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黑龙江教育》2016年第6期,第72-74页。

[3]李次力、石彦国、张根生 等,《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农产品加工》2014年第4期,第84-85页。

[4]孙月娥:《基于“卓越计划”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食品工业》2014年第12期,第211页。

[5]张小平、师俊玲、张朝红 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毕业设计工作思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10期,第144-145页。

[6]吴福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培养过程的问题思考》,《现代商业》2011年第14期,第286页。

[7]张辉、冯作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毕业设计现状的分析研究》,《大学教育》2014年第4期,第81-83页。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

食品科学范文第3篇

2、食品科学与工程最新进展与新技术应用

3、财经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4、坚持粮油食品专业特色办学的一点体会

5、科研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的作用

6、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食品保藏原理”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7、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演变特征分析

8、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9、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工厂设计》 课程理论与实训教学的改革方法

10、民族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1、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建设

12、转型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13、“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实践

14、“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蔗制糖行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15、基于“卓越计划”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3+1”四段式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

16、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17、中医药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综合实训管理体系探析

18、浅谈基于OBE理念的食品工程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改革

19、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平台+模块”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20、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

21、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初探

22、“粮油加工工艺学”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2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24、《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研究

25、基于实习实训改革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案例

26、浅谈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教学的改革与构建

27、基于合理性评价机制的培养目标修订对提升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的研究

28、《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创新改革

29、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讨

30、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探索

3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32、独立学院转型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33、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34、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35、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三创”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探索

36、关于“吃”的那件小事

37、“双万计划”背景下食品工厂设计课程“金课”建设探索

38、民族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39、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40、“食品工厂设计”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探索

4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42、食品科学技术与工程专业建设探索

43、食品科学与工程:美味情缘

44、药学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创课题选题思路探索

45、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46、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策略探索

47、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48、基于新工科视角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改革研究

49、新工科与工程认证背景下“功能性食品”的改革实践

食品科学范文第4篇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产过程模拟, 训练学生专业操作技能, 使学生较熟练掌握生产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 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涵和有效途径。为了保证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知识和动手能力我校适当增加了教学实习的课时数, 增加了课程实习的周数, 并相应的增加了课程实习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 这一举措对促进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1 传统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为拓宽专业口径, 在原来食品工程、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食品分析与检验等专业基础上合并而成, 几乎包括了食品工业的各领域。目前, 国内多数地方院校食品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大同小异, 基本上按照“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实践环节”四大模块设置。

1.1 基础教育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法律基础、思想政治课、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

1.2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等。

1.3 专业课程

由于学科基础差异和地方培养需求的差异, 这部分课程设置差异较大。通常在传统食品工艺学的基础上, 以专业课程组或课程方向形式出现, 如食品工艺类、食品工程类、酿酒类等。每个课程组或专业方向又设有数门主干课, 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上进一步获取专业知识能力。

1.4 实践环节

为了保证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知识和动手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该专业普遍设立实践性教学环节, 使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锻炼。通常分为课程实验环节和课程设计环节, 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环节还包括最后的毕业设计 (论文) , 使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综合训练和考察。但是各地方院校由于实验室建设规模和资金投入的不平衡,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也有较大差异, 尤其是专业课的课程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

传统的食品专业课程体系虽然在不断完善, 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和市场需求, 相对死板的课程设置模式很难培养出市场需求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4]。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改革

2.1 合理调整课程实习时间

课程实习时间的设定是十分重要的, 实习时间的长短关系到实习内容、人员、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及实习费用的支出, 并且与教学实习的深入性和效果相关。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增加教学实习的课时数, 一般由原来的3天延长到一周到10天时间, 相应的专业课程都安排了教学实习, 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总的专业教学实习课时数保证在30周左右的时间;实习期间不休息, 抓紧进行, 学生们普遍反映内容充实, 时间紧凑, 达到了实习的要求。

2.2 合理增加教学实习内容

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实习时间内, 尽量多的安排教学实习内容, 尽量解决由于各方面因素, 特别是实习经费紧张的问题, 解决实习时间长而实习内容不够充实的难题。在保证经费充足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学实习的内容, 大部分专业课程在教学实习过程中不但安排校内实习, 还安排一定的校外实习。校内实习包括:综合性试验、观看教学录像、参观校内生产基地;校外实习包括参观校外实习基地、参观相关食品加工车间。校内实习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 比如观看教学录像, 相关的专业教师会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录像让学生进行观看, 录像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又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所补充, 且形象直观的讲述相关专业内容, 学生观看后可对相关专业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综合性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知识;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承担“生产过程实践”的现场教学任务, 以培养生产过程宏观思维为主线, 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业化生产环境中, 可望实地熟悉生产过程, 学习和感受生产实践知识, 这项活动必须依靠良好的厂校共建得以实现。

2.3 适当增加教学实习学分

在增加教学实习内容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教学实习学分,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约束和鼓励, 使他们在实习过程中自觉遵守纪律, 并自觉学习, 保证学生能够很好的利用课程实习的机会, 多动手、多动脑、多学实践性的知识。

2.4 课程实习形式的改革

教学课程实习形式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在课程实习过程中采取公益专业劳动、课程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社会实践环环相扣的方式进行, 四年实践不断线, 从大一开始年年到食品工厂去。从专业劳动、课程教学实习, 都要深入到企业、工厂, 从易到难、由表及里地接触实际,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获取感性知识, 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此项目由于工作超前、基础好, 研究过程中做了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考察、分析、讨论、磋商工作, 研究目的明确、意义重大、方法、步骤、措施得当、工作得力, 新计划特色突出, 试行后会获得良好效果, 并会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

3 课程实习实施的保证

3.1 课程实习经费

保证课程实习的实施, 要有充足的实习经费, 在这一点上学院做到专款专用, 保证学生课程实习经费充足。

3.2 保证课程实习中试验的正常进行

由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特点决定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 学院2003~2004学年、2004~2005学年、2005~2006学年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分别为80%、82.8%、88.1%;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分别进行了论证, 并写出实验指导书, 保证其教学效果。另外, 依据专业学科的特点, 制定“食品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对学院的5个教学实验室和6个研究室及校内实习基地对本科生实行开放管理。实验室开放形式分为科学研究型、科技活动型和自主实验型三种类型, 开放时间实行定时开放和预约相结合的原则, 面向全院师生, 为师生的科研需要和培养需求服务。

3.3 充分利用校办厂进行模拟生产实习

我校校办工厂四条生产线:面包生产线、肉制品加工生产线、乳制品加工生产线、啤酒加工生产线是专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课程实习基地,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充分利用校办工厂的优势进行模拟生产实习, 部分实验课在校办工厂进行, 并进行小班教学, 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操作, 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部分学生参与校办工厂的生产加工、销售和管理, 使学生对食品加工企业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 有的学生还能针对校办工厂的产品, 根据学生的需要提出较好的点子, 不仅使学生自身得到了锻炼, 也为校办工厂注入了活力。

3.4 建立良好的校外合作企业

与学校周边城市的知名企业加强联系, 在学校周边城市建立教学基地, 以保证学生的课程实习内容中的校外参观学习部分, 我们与周边城市的几十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并聘请其中的高级技术人员为校外导师, 这些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 更为毕业生提供大量的技术指导, 为指导学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习改革, 本专业已形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立了强实践、重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上, 实践教学体系方案突出了公益专业劳动、课程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毕业实习、设计、社会实践形成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实践阶段;第二阶段:专业实践阶段;第三阶段:综合实践阶段, 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四个系列 (实验实习系列;专业实践系列;毕业实习系列;社会实践系列) 和八个环节 (公益与专业劳动;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 环环相扣, 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

摘要:本文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 总结了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实习进行改革的经验。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实习,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剑, 李梦琴, 冯勤, 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07, 6 (6) :50~52.

[2] 蒋益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改革与实践[J].农机化研究, 2003, 7 (3) :245~246.

[3] 赵希荣, 陈晓明, 聂凌鸿, 等.提高食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思考[J].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5, 6:6~7.

食品科学范文第5篇

转基因食品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 因为使用了特殊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其安全性也成为争议焦点。一方面, 相比传统食品, 转基因食品仍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和未知的长期效应, 其安全性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类无毒、无副作用;在人体内是否会发生突变而有害人体健康;是否会增加食物过敏;植物里引入了具有抗除草剂或毒杀害虫功能的基因后, 它是否也同其它有害物质一样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等未知后果, 使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产生一系列怀疑。另一方面, 转基因作物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如基因污染、抗性等危害, 其引起的环境和生态效应同样成为公众关注的重点。正是由于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性上的疑虑, 各国普遍选择通过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来保障公众特别是消费者的知情权。目前, 已有60多个国家都制定了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制度, 我国也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强制标识制度。

一、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内容

2015年4月新通过的《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九条明确规定, 生产经营转基因食品应当按照规定显著标示。据此, 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在法律层面上得到了确认。但纵观我国现行规范转基因的法律法规, 既没有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定义, 也缺乏针对转基因食品的专门法律规定。鉴于转基因食品通常理解为:包括来源于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的食品, 不仅仅包括由生物技术获得的转基因生物的食品或食品成分, 也包括在食品成分中运用了转基因原材料的食品 (2001年通过, 2007年废止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定义同上) 。可以通过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食品标识的相关规定, 从而理解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内容。具体而言, 该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我国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规定, 不难发现:我国采取的是以过程为基础的强制标识制度, 即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含有转基因成份的食品也应进行标识, 不论该最后该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份。同时, 不存在阈值的规定使仅含微量转基因成份的食品得以免于标识。此外, 要求标识真实准确、通俗易懂、科学合法且醒目, 便于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在以上基础上, 对标识的形式、内容都有详细规定。

然而, 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尽管有立法上的支持, 却仍存在着较明显的漏洞。由于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仅包含5类17个, 包括:大豆种子、大豆、大豆粉、大豆油、豆粕;玉米种子、玉米、玉米油、玉米粉;油菜种子、油菜籽、油菜籽油、油菜籽粕;棉花种子;番茄种子、鲜番茄、番茄酱。在来源于该目录之外的转基因食品则只能按照《食品标识管理规定》进行标识。可这样的带来结果是, 公众看到的只是与传统食品无异的标识内容, 且并不能从食品标签上看出含有“转基因”的字眼。由于一些转基因作物食品和很多含有转基因成分的转基因作物加工品未进行标识就上市, 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会受到严重伤害, “含转基因成份的雀巢咖啡不需标识”的事件将不再是个例。

除此以外, 虽然按照规定标识应当“真实准确、通俗易懂、科学合法”, 但公众是否能够真正了解如“转基因XX加工”或“本产品加工原料中有转基因XX, 但本产品中已不再含有转基因成份”该类标识的表述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标识符合科学、合法合规, 公众的不理解仍将导致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无法实现其作用和目的, 也难以保证公众能在对转基因食品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自由选择, 甚至只能让消费者更迷茫, 而不是更“知情”。

二、公众理解科学视角

英国于1986年曾发生过著名的坎布里亚羊案件。事件起源于切尔诺贝利核事件遗留沉积的辐射污染影响到了坎布里亚的羊群, 科学家当时作出判断, 认为辐射元素沉积在植被中会被冲刷掉, 然后进入土壤被吸收并被化学锁定, 而不会再有移动的任何可能性。据此, 政府颁布三周限制销售羊的禁令。然而, 这次禁令因科学家的判断错误被延长, 政府对禁令作出改动, 允许卖出生活在污染地区的羊, 条件是给那些已经受到污染的羊做出颜料标记, 说明这些羊不适合人吃。尽管牧场主此时指出, 即使他们卖出了羊却会丧失更大利润。但专家们并没认识到这种社会现实, 仍然坚信之前的判断, 再一次使禁令无限的延长。直到多年研究和争议后发现, 当时科学判断是错误的。

基于该案件, 学者布莱恩·温指出, 科学本身是有问题的, 一方面, 科学与政府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可能在一系列不利于政府的问题上对公众隐瞒;另一方面, 科学理论对于一些具体问题表现出其局限性, 但是科学共同体却不承认科学有这些缺点 (2) 。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了科学与公众的关系, 其关键在于:当科学没有对自身内省, 没有考虑公众具有自己的知识时, 将使得科学丧失来源于公众的信任。

该案件与转基因食品有一定的相似点。转基因技术在目前科学领域中毫无疑问属于一项崭新而高端的技术, 科学家、政府自信的认为其可以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就我国而言, 支持转基因食品的科学家认为, 只要通过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的评价, 并获得农业部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然而, “转基因技术是安全的”这一判断是否真正正确?恐怕科学也是有待检验的, 在其正确性得到最终证明前, 公众应有权利靠自己的认知作出独立的判断。

学界对国内一些主要城市消费者开展的实证调查表明, 公众转基因食品认知能力是比较差的。如王玉清和薛达元调查发现, 北京市场的消费者有10.88%的人完全不了解转基因生物及产品, 不太了解的占46.95%, 一般了解的有40%;非常了解的只有2.18% (3) 。沈娟等调查发现, 南京市场上有11.56%的人完全不了解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 不太了解的占38.33%, 一般了解的占44.22%, 非常了解的只占5.88% (4) 。

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公众会对转基因食品表现出了较大的恐惧、反感、抵制, 甚至作出一些极端行为。如当2009年农业部给两种转基因水稻颁发安全证书后, 一些激进的公众到有关部门前表示抗议, 更多公众则在一些网站论坛上发帖反对转基因主粮商业化;还会有公众虽然不了解但由于价格上的优惠等因素从而选择食用转基因食品;也有部分公众在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前提下, 选择不食用。由此我们应当引起思考:公众认知与科学认知之间的界限在何处?具体对于转基因食品而言, 公众应当对转基因技术理解到何种程度才能保障自己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本文认为, 虽然可以通过普及科学等方式使得公众更进一步理解科学, 从而转变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但由于科学本身是存在局限并缺乏内省的, 而公众往往具有自己的认知, 因此, 理解科学并不能成为公众的义务, 反倒是公众应当有在不理解科学的前提下, 凭借自己的认知进行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权不是建立在对转基因科技知情的基础上, 而是基于对运用转基因科技生产出的食品作出的自我判断。目前, 将公众认知与科学认知相联系起来的桥梁就是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只有通过真正建立起真实准确、通俗易懂、科学合法的标识制度, 才能够保证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有更理性的选择, 即使不理解该食品所包含的技术是否安全, 但至少可以根据标签来判断对自己的影响, 从而理性选择是否食用转基因食品。

三、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完善

基于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现状及公众理解科学理论带来的思考, 本文认为, 虽然我国的强制标识制度将转基因与非转基因食品区别开来, 使得公众能够掌握相关食品信息, 减少信息不对称, 能有机会自由选择食品种类, 有利于保障公众选择权的实现。但也存在相应的漏洞需要完善:

一是要将标识制度逐渐放开至所有的转基因食品, 为公众选择创造条件。部分学者提出, 由于强制标识会向消费者传达转基因食品有害的信息, 导致一些消费者对此产生恐惧, 理性的生产者和零售商就可能会不生产和出售转基因食品, 公众实际上无法获得选择转基因或非转基因的权利 (5) 。这种论证应当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既然有不理解转基因技术从而选择畏惧购买转基因食品的公众, 同样也会有支持转基因技术而专门选择购买转基因食品的公众。真正损害公众选择权的, 应当是这种情况:比如拒绝转基因技术的公众, 却在不知觉的状态下购买、食用到转基因食品。因此, 当所有食品都可以明确区分为转基因或非转基因时, 公众才可以用自己的判断选择购买。

二是改进食品的标识方式和标识内容。对于转基因食品而言, 一方面应当与非转基因食品区别标识;另一方面, 仅标识“转基因”远不能满足公众知情的需求。如可在标签上标明具有哪些健康收益 (如增加了哪些营养元素等) ;可能会产生哪些健康风险 (如是否会产生毒性、过敏性以及食品原有营养成分是否受到了破坏等) 。还应提醒哪些消费者人群应该对其健康风险要格外注意, 哪些消费者人群更能从中获益等。如美国为了避免转基因标识对公众产生误导, 要求标明:未有明确证据证明转基因技术将对人体对产生不良影响。该种通俗易懂的说明也可以作为标识的内容, 使对转基因技术不理解的公众也能有所判断。

三是作为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的补充, 应当设定一个合理的阈值。由于转基因技术的广泛使用, 不能保证某一食品中完全不含有任何微量的转基因成份。特别是在监测技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 将没有监测出转基因成份的食品等同于不含转基因成份, 也将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通过设定合理阈值下强制标识的豁免, 一方面为科技自身的内省留下空间,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对现有科技的尊重, 于是公众的知情权能与科学认知达到一种平衡。

四、结语

对于转基因技术, 公众应当有在不理解的前提下作出自己独立判断的权利。转基因强制标识制度作为沟通公众认知与科学认知的桥梁, 一方面可以体现出转基因技术的进步确实为公众提供了更多选择;另一方面, 也可以保障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本身的知情权。

我国现行的转基因强制标识制度尚不完善, 虽然其从公众的角度出发, 要求标识通俗易懂、显著真实, 但在标识的实际内容上仍然不能满足公众真正的需求。因此, 在完善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的过程中, 应当更加注重对公众权益的保护,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哪些标识才能满足公众独立判断的形成;怎样标识才能做到通俗易懂;以及如何在尊重科学认知与保护公众认知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摘要:科学本身存在局限且缺乏内省, 理解科学并不能成为公众的义务。相反, 公众应当有在不理解科学的前提下, 凭借自己的认知进行选择的权利。该种选择权不是建立在对转基因技术知情的基础上, 而是基于对运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出的食品作出的自我判断。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作为将公众认知与科学认知相联系起来的桥梁, 只有建立起真实准确、通俗易懂、科学合法的标识制度, 才能够保证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有更理性的选择。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公众理解科学

参考文献

[1] 陆群峰.中国转基因食品标识与信息传播的改进——基于公众权益保障视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5 (4) .

[2] 王玉清, 薛达元.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认知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环境保护, 2005 (3) .

[3] 沈娟, 颜明, 田子华, 朱筱玉.南京市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认知程度的调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8) .

上一篇:对外汉语专业下一篇:汉语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