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研究论文范文

2024-03-10

融资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一、融资困境主要表现为间接融资困境

从企业融资渠道方面看, 概括性地可以划分为两类, 即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来源主要是企业利润的留存以及折旧资金, 也包括企业内部员工及所有者自筹资金等, 这个来源对于中小企业规模而言与大企业相比并不逊色, 如果不考虑中小企业扩大再生产, 快速壮大为大企业来说, 甚至是一个优势。而普通的亲属借款以及民间高利贷恰恰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 不是困境, 而是相对开展较多的融资活动。现实情况是, 很多中小企业在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业务上升以及遇到市场冲击时, 仅仅靠内源融资是不够的, 捉襟见肘, 变现为融资困难, 这是现象, 实质上不是原因。

外源融资是指吸收其他经济主体 (包括自然人和企业) 的闲置资金, 使之转化为企业投资的过程, 具体还可以细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 这种融资方式, 本质上也不是问题:中小企业本身并未达到进行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经济规模要求, 并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文或政府的相关政策规定, 是一个正常的问题, 不能说是困境, 客观上说直接融资不能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而外源融资中的间接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从资金提供者手中融入资金的方式。而现实情况是, 商业银行更倾向为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贷款, 对于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很困难。这才是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的真正症结所在, 原因可以从中小企业自身和金融机构两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

二、道德风险是困境产生的企业自身原因

这方面, 主要是从中小企业自身来说, 在我国实行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 微观经济主体 (包括自然人和企业法人) 从计划经济思维中走出来, 复活了内心中欺骗、不讲诚信等思维, 直到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情况, 骗子、言而无信、不履行合同、逃跑、刻意想办法逃避归还债务等现象不无存在。臭肉弄的满锅臭, 甚至出现一个诚信的、遵纪守法的小企业有时反而被淘汰, 因为面对的是不讲规则的竞争者。这就产生了银行等金融机构, 从直观上为了避免不良贷款, 降低放贷风险, 不论什么类型的中小企业一概给予漠视, 更不会主动提供贷款, 甚至有抵押也要三思而后行。这种道德风险, 是从普通个人到中小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均是存在的现象, 却常常被专家学者忽视了, 或一笔带过, 笔者认为这是导致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缺乏开拓底层市场的动力和压力是困境产生的外部原因

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是客观事实, 但如何盈利, 是否像孟加拉国的格拉敏银行所具有向经济社会中的中下阶层提供信用贷款的魄力和长远构想就很难一言而尽。商业银行也是企业, 企业作为资本运行的载体, 不一定能够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待问题, 这恰恰又是导致现实中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原因。尤其在能够获得较高利润的情况, 改革性尝试和持续性发展的考量被暂时抛到脑后, 当获得利润受阻之时, 可能有助于银行的主动转移业务主体, 给中小企业以信任, 当然这种信任也是一种低成本的调研考察为基础的。目前, 出于自身当前、局部以及暂时利益的考虑, 银行的信贷审批程序严格, 只有通过审核信用、盈利情况、发展能力、偿还能力的中小企业才能对其放贷, 其实这些前期交易成本极其昂贵。加上中小企业角度的道德风险存在, 很难通过审查, 加大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难度, 形成困境。

四、建立健全企业征信体系加大银行市场竞争性

中小企业自身创办的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内源融资不足, 加强自身建设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基础。中小企业必须提高信用意识, 加强信用观念, 履行贷款义务, 不偷税漏税, 不断提高自身信誉。信用程度是决定小企业能否顺利从银行取得贷款的关键, 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强化信用意识, 不仅要盈利, 还要树立起企业“守信用”的形象, 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融资效率。从政府管理角度看, 应该尽快建立并逐步完善全国性企业征信体系, 形成企业必须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 让失信者受到打击, 甚至是致命打击, 达到良性循环的态势, 降低道德风险, 为突破融资困境打通第一关。

国家应该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为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金融机构, 并逐渐建立起商业银行的竞争机制, 适时将民间借贷管理为合法合理的直接融资渠道, 让稳定的高利润的商业银行现行状况改观, 促使银行获得平均利润, 并从长远角度考虑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 简化手续, 降低门槛, 主动进行“向下跳跃”, 开辟中小企业信贷市场。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主要集中和表现在直接融资方面, 其他融资渠道不适宜用困境表达。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困境的产生主要在于中小企业自身和其他微观经济主体的诚信缺失、道德风险大, 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能够稳定性地获得高利润的背景下, 缺乏考虑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改革动力和向中小企业等贷款改革魄力, 为此从国家和中小企业角度看要重视诚信、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征信体系, 加大银行的竞争化改革。

融资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一)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 地方融资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单一性地方融资平台、综合型地方融资平台、公益性地方融资平台以及经营性地方融资平台。当前我国各个地区在进行城市发展建设时, 必须依靠地方融资平台的协助, 而且一般情况需要的规模和数量十分大, 这种情况在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不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经营的过程中, 在地区发展状况存在差异的情况下, 其经营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随着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融资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再加上对其监管力度的强化, 地方融资平台必须做出适当的变革, 以适应政策以及市场的要求。此外, 很多地方融资平台在还债时, 主要的资金来源地方政府出让入地获得的收入以及相关的补贴, 因此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大。

(二)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 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太过迅速, 在短短的几年内数量暴增, 进而导致地方政府的负债规模骤然增大。其二,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几乎全部是国有独资性质, 因而其最终决策权有政府主导或者绝对掌握, 无法向市场化、实体化方向发展。其三,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流向相对比较单一, 多为偿还到期债务、基础设施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其四, 大部分地方融资平台的规模相对比较小, 因此需要承担过高的负债率, 对政府的依赖性比较强, 因此多存在融资能力差的问题, 导致商业银行对其信贷要求越来越严格。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方式创新措施

当前,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面临着重要的转型发展期, 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就需要拓展其融资渠道, 促进其经营能力的提高, 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融资方式创新:

(一) 企业的上市融资模式

对于政府控股的企业来说, 在进行上市时主要的步骤如下:先准备相关的材料, 人后与证交所、银行等机构进行交流沟通, 在上市成功后, 就可以公开发行股票, 公开进行资金募集。对于上市企业来说, 需要向社会公开自己的资本情况, 进而在市场中获得融资, 然后将这些资金投入到地方政府公共产品服务的建设中, 政府将会给予提供资金的企业一定的优惠, 最终不仅可以使政府的相关项目建设可以获得资金保证, 同时也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通过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时, 有以下几个十分突出的特征:其一, 企业上市的最根本目的是盈利;其二, 为公开资本市场打通未来的融资渠道, 提高企业的借贷能力;其三, 在这种融资模式下, 可以使企业的信贷能力更加明确, 促使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更为清晰, 最终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核心竞争力。

(二) 申请专项融资资金

当前在政府的特定事项或者重大建设项目中, 没有设立专项资金。在这样的背景下, 可以通过申请专项资金的形式, 交给企业进行开发建设, 如在特定扶贫项目、公益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等均可以采用申请转向融资资金的方式。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后, 经由国家部门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批准同意, 专项融资资金需要在其监督下使用。申请转向融资资金的方式具有以下两个特点:这其一, 企业获得融资资金不需要偿还, 成本低、利息低, 因此产生的资金成本费用相对比较低;其二, 该融资方式下获得的资金, 不能挪作他用, 必须要专款专用, 在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核后, 才能开展工作。

(三) 融资租赁模式

这种融资模式是一种新的创新模式, 由出租房向供货方采购租赁标的物, 将其租给承租方使用的一种方式, 这种融资方式比较适合底子较好或者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融资租赁的优势主要表现为:首先可以促进资产负债结构的改善。当前很多政府融资平台都存在资产流动性不足、财务风险大的问题, 通过售后回租方式的使用, 不仅可以促进资产流动性的提高, 将企业的存量资产盘活, 促进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改善, 同时对企业的争产生产经营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次这种融资方式受到的限制相对比较少, 而且具有易于操作的优势。融资租赁采用融物的方式来实现融资目的, 在监管上更多是贸易行为, 因此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要求不是十分严格, 并且在审查时, 相关的程序也较为简易;再次, 这种融资方式可以节约企业的银行授信额度。企业通过采用融资租赁方式获得资金后, 不会对自身的授信额度产生影响, 融资租赁同时可以促进企业财务指标的改善, 促进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增强, 这样反而可以提高企业在银行的资信水平;最后, 合理避税。根据我国税法的相关规定, 融资租赁设备提取折旧时, 可以根据使用年限和租赁期中较短者计算, 这样企业可以获得因加速折旧而延迟缴纳所得税的好处。融资租赁可以选择使用的业务模式很多, 如直接租赁、杠杆租赁、售后回租、委托租赁等。

(四) 增资扩股融资模式

增资扩股融资模式指的就是在政府或者非政府控股的地方融资平台中, 需要在充分考虑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 通过融入资金、扩大股本等方式提高信贷能力, 进而促进资金实力的提高。在这种融资模式下, 上市企业或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项目或者向社会发行新股的方式, 吸引社会中的投资者, 然后将企业获得融资资金的来源将其分为私募方式增资扩股和集资方式增资扩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采用这种融资方式时, 首先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经营状况, 然后向投资方进行报酬费支付,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支付, 企业可以不承担特定限制范围中的支付压力, 这样就可以促进财务风险性的降低。增资扩股融资模式的主要流程是:企业通过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 了解自己的资金规模以及股本结构, 然后确定需要融资的金额。接下来在社会上进行广泛的宣传, 与有意向的投资者接触协商投资模式和金额, 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协议, 根据其中的规定, 共同进行经营和享受利润, 同时共同承担可能出现的风险。

(五) 杠杆收购的融资模式

这种融资模式指的是在企业在自身能力范围许可的情况下, 采用负债融资的方式, 增加财务杠杆力度, 然后收集资金, 收购别的企业, 通过对相关企业现金流量的掌握, 偿还自身的债务, 提高自身价值, 增加融资效益。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种类型进行:杠杆收购控股、杠杆收购资本结构调整、典型杠杆收购。这种融资模式的特点表现为:首先是银行提供的债券, 直接融资;其次是企业的融资杠杆可以反映企业股本与资本负债比率, 企业在进行杠杆融资时, 就贷款资金支付相对应的利息。在具体实施中, 需要先确定收购的目标企业, 然后双方签订协议, 获得资金后进行收购和拆卖, 最后重组和上市。

摘要: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提供中,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与此同时因为其运作的不规范, 带来了很大的财政融资风险。融资渠道的拓展, 可以促进政府融资平台资金实力的提高, 更好的保障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融资平台,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创新

参考文献

[1] 梁芷铭, 张茜.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行机理及模式创新[J].财会通讯, 2016 (14) .

[2] 周辉.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创新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 2017 (5) .

[3]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管理观察, 2018 (13) .

[4] 胡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渠道的发展与变更[J].当代会计, 2016 (9) .

融资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贸易融资的环境进一步的恶化,也充分暴露出了我国国有企业对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风险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在当前研究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该文主要分析了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贸易中融资问题的一些对策。

随着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贸易融资管控日益严格,我国国有企业贸易融资将变得越来越困难。我们要充分利用国有企业贸易融资特有的经济优势,尤其是各大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做出积极的应对之策。因此,国有企业一定要在贸易融资之前做好风险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有企业更应该建立更好的风险防范意识,从而能对融资业务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最大程度地使企业避免在发展业务中过程中可能受到的风险,真正实现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的安全稳定进行。通过本文,笔者一方面希望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另一方面,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贸易融资的方式缺乏多样性。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贸易规模和贸易方向更加复杂,随着现在国际上面贸易融资的方式越来越多的,有的国有企业也开始尝试新的融资方式。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一些新的方式没有被真正实施,仍然还是以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主。因此,我国国有企业贸易融资的方式还比较单一,并且品种少,主要还是信用结算和融资相结合的方式。这种问题是我国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国有企业贸易融资市场存在不足。我国的国有企业贸易融资的市场中,一直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和集中的贸易融资市场。当企业在进行贸易融资的时候,贸易融资的资产的流通方式还比较自由,实际是以网络融资为主,这样就会使融资缺乏竞争性,从而导致了不公平和不公正的贸易出现,进而无法满足一些企业贸易融资的需求。因此,我国国有企业贸易融资市场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国有企业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大中型国有企业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一直以来,这些大中型企业都得到了较好的资金资助,主要是由于一些商业银行将融资的对象一直都定位于这些大中型企业。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然而,现在我国的非国有企业、外贸企业和小型国有企业等都只能得到很少一部分的贸易融资,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了这些企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国有企业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的问题很严重。

办理融资的手续烦琐且条件比较苛刻。在我国,申请办理企业贸易融资的时候,企业的申请手续非常复杂和繁琐,并且相关的办理条件也非常多,这些不必要的限制直接导致了企业申请贸易融资的效率下降,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经营的成本。因此,由于我国国有企业贸办理融资的手续复杂且条件苛刻这一原因的存在,导致有的企业直接放弃了这种融资方式。

二、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贸易中融资问题的对策建议

银行应提供优质服务,培育良好的贸易融资环境。要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中现存的问题,首先就要求银行能提供优质的服务,培育良好的贸易融资环境。具体要求就是银行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还要推出一些品种多样化的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的特色服务,并且重点进行市场推销,进而确保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资金流可以实行有机的结合。银行应该更多地向企业提供融资和结算等多项目一体化的综合服务,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融资中存在的担保难的问题。同时,银行还应该制定一些优惠的政策,保证银行的员工明确自己工作的目标,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贸易融资环境。

加强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银行和企业之间应该加强合作,确保两者共同研究和应对现在国有企业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因为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所以更加需要银行和企业共同的努力。同时,银行要加强宣传的力度,尤其是要把银行信贷方面的一些最新政策及时公布,并且要保证相关企业能得到消息,银行还应该积极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之中,从而使企业的管理系统与银行的系统能及时地进行有效互通,进而达到一种相互合作和相互提高的关系。在另一方面,这样也使得可以保证企业与银行随时商讨和交流与贸易融资有关的一些细节问题,二者共同研究防范融资风险的对策。主要是由于双方之间的信息可以随时进行互享,也可以随时更新相关信息,从而提高融资的方式和水平。因此,要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加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显得非常重要。

加强政府、银行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合作。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国有企业贸易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就必须要加强政府、银行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合作。目前,随着我国贸易企业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已经由单一的银行贷款转变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当然,更多地是利用企业的贸易融资来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贸易融资业务最大的优点就是风险小、手续简便和融资的时效性强等,这些优势受到了许多企业的重视和欢迎。除了要加强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外,政府在融资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使银行和企业在做融资业务时更加具有主动性,从而保证他们的融资更加高效。贸易融资还具有其他许多种不同的形式,主要包括押汇、打包放款和银行保函等,只有进一步加强政府、银行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贸易融资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现在,我国国有企业已经在各个环节上都能灵活利用以上几种融资方式了,每个企业必须熟悉这些融资方式的操作和融资渠道。同时,企业还需要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探寻其他的融资渠道,进而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

银行和企业都要重视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贸易中存在的融资问题,还应该要求银行和企业都要重视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其实,每个企业要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同时还要做好员工的在岗工作的培训,进而不断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强化管理人员的融资风险意识,进一步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防范和化解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能力。同时,银行应该建立科学的融资贸易风险防范和管理系统,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首先,银行需要制定比较健全的并且符合国有企业贸易融资特点的评价标准。其次,要建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进而更大地利用人才优势,做好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等各种不同的贸易融资风险。

总而言之,贸易融资方式的运用的确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样就更加要求银行能够针对不同的贸易融资方式和各个环节加以严格的控制和防范,进而使我国的国有企业能够充分和有效地进行贸易融资,这将会大大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资金融通,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其业务量,最终加强国有贸易企业在贸易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本文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指正。

融资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自股票市场建立以来,我国多数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进行融资,从而获取更多的资金来维持上市公司的经济往来。但是就目前而言发现,多数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相比,股权融资比例远远高于债券融资。由于多数上市公司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偏差,使得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面临着资产负债率过高的现状。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产生原因;影响

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来完成对企业资本的积累,从而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然后通过实体经济与证券市场的虚拟经济的共同发展来提升上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带动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上市公司的发展中发现多数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给企业的融资结构带来较大的改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本文主要针对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及特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面临的环境、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主要原因及带来的影响、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协调发展的有效实施策略等问题进行阐述分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及特点

据调查,自股票市场建立以来发现,我国股票直接融资的总量不断增加,现代股票市场已经初步实现多种融资方式并存的融资体系,其中外援融资占据较大比例,并逐年呈上升趋势[1]。而近年来,配股的融资方式逐渐呈上市公司获得再融资的重要方式,其配股金额也在逐年增大。增发新股也是近年来比较受上市公司喜爱接受的再融资方式,但是增发新股的再融资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问题,还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因素。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面临的环境

(一)政治法律环境

由于股权融资会产生相应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必然会面临的政治法律基础。而上市公司进行融资是一种社会行为,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社会行为必定会受到政治法律的约束[2]。面对政治法律的约束会使得上市公司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带来较多不便。

(二)经济环境

由于经济全球化加之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上市公司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企业的建设工作,对企业扩招建设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上市公司就需要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企业的扩招与建设。其次,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家不断加强宏观调控,对部分企业给予相应的资金及政策优惠,也会给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带来一定的变化。

三、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

(一)留存收益比较逐年降低

留存收益是指上市公司理念实现的利润中国提取或形成的留存于上市公司内部的积累,其中包括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两类资金。其中盈余公积金是由特定用途的累积盈余,未分配利润是没有制定用途的累积盈余。留存收益逐年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多数上市公司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中占据有力地位,不断的对上市企业进行扩大建设,而不断的扩招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而导致上市公司内部企业资金全部对外投资或进行扩招,留存收益几乎为零,甚至有部分上市公司因不断的扩大建设背负较多债务。

(二)股权融资比例较高

由于股权融资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较小,且股权资本不用在企业征程运营期内进行偿还,所以不存在还本付息的财务风险,股权融资对资本筹资限制较少,相对比较灵活,可以保障企业对资本的最低需求。基于以上优势,在上市公司的融资中发现股权融资占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占据较高比例。

(三)债券融资比较低

与股权融资相比,债券融资给上市公司带来的财务风险较高,债券融资通常都有固定的到期日,并且需要定期还本付息,会给上市公司财务造成相应的压力。一旦上市公司运营存在问题资金供应不足,债券融资还本付息对给公司造成更大的经济压力,长时间的资金断裂甚至会导致公司破产。其次债券融资限制条件较多,会限制公司对债券融资的使用权力,其次,对债券融资的额度有一定的限制。以上原因的限制使得在上市公司的融资中债券融资比例较低。

四、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主要原因

(一)政策体制方面存在的先天缺陷

在我国股权融资方面相关的管理制度及约束力度严重缺乏,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对公司内部财务真实状况的掩盖达到发行新股和配股的条件,而股权融资的条件限制相对较少,从而使得多数上市公司更加偏好股权融资[3]。其次,是我国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及融资工具的缺乏导致上市公司更加偏好股权融资。

(二)内部人的控制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可以看出,多数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及法人股长期处于垄断地位,一般都由内部人对国有股和法人股进行超强控制。在多数上市公司中国有股一直处于控股地位,持有国有股的公司重要地位如董事长、法人及总经理位置都是由固定人员担任,导致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

(三)资金成本因素

融资资金成本问题是上市公司偏好融资的主要因素,股权融资资金成本较低,在资金使用上也无特定的限制,其次,企业可以根据其经营状况和业绩的好坏,决定向投资者支付报酬的多少,资金成本负担较低。因此,由于对资金成本因素的影响,导致上市公司更加偏好股权融资。

(四)资产收益因素

股权融资是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对于公司而言,股权融资的钱就是公司的永久性资本,会增加公司的资金成本,提升企业的资产收益,增加企业的运营增加,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

五、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协调发展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完善市场融资规则

引起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基本矛盾点就在于市场融资规则的建立,因此,要想改善偏好股权融资这一现象,必须加强完善市场融资规则。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建立,强化对市场融资的监督管理工作,规范资本主义市场的行为。建立完善的市场融资规则对上市公司财务与状况及融资条件进行有效核查,确保上市公司有资格进行增发股票和配股,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4]。充分利用我国新会计制度实现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监督与考核,以不断实现上市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发展,改善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发生。

(二)完善债券发行市场

首先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的质量问题,保证上市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我国现代企业发展规定执行,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力度。并积极完善债券发行市场,减轻对债券市场的发行额度,降低资金成本等等方式,来激发上市公司对债券融资的需求,不断优化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之间的平衡发展。

(三)加快银行体制的改革

就目前银行对企业融资贷款发放现状而言,国有银行对融资市场的垄断现象较为严重,针对以上现象应不断加强对私有企业及地方银行的突破,规范银行在股票融资贷款中的操作规范,提升银行工作效率,不断实现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优化。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现象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及股权融资偏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包括我国政策体制先天因素的影响,内部人控制因素,资金成本因素及资产收益因素所带来的影响较为严重[5]。因此,为不断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协调发展应不断完善资本主义市场融资规则和完善债券市场发行规则,同时加快对银行体制的改革,来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现象。

参考文献:

[1]马微.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9.

[2]马红,王元月.宏观经济政策、融资约束与企业融资结构调整——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财经论丛,2017(01):58-66.

[3]惠祥,李秉祥,李明敏,王封青.技术创业型企业经理层股权分配模式探討与融资结构优化[J].南开管理评论,2016,19(06):177-188.

[4]梁亚松,钟田丽,胡彦斌.产品多元化战略与融资结构决策: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管理评论,2016,28(04):178-185.

[5]康微婧,贺炎林,杨小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影响因素的区域比较研究[J].会计之友,2020(03):61-68.

融资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战略激进型融资;融资约束;战略激进度;管理者伪装行为;代理成本

一、引言

融资困境是我国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难题, 已经成为阻碍企业健康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桎梏。 而企业战略确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 执行不同的战略模式会对企业的经营特点、盈利模式与组织结构造成差异性影响, 也会影响企业融资约束, 因此关注企业战略对融资约束的影响至关重要。 有研究表明, 企业战略对企业风险特征、投资效率、会计信息质量及经营绩效等均具有显著影响[1] 。 由此可见, 不同战略下企业的各种特征确实有区别, 但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的影响机制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充分关注。

本文以2014 ~ 2018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样本, 检验了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的影响, 并进一步探讨了管理者伪装行为的中介作用。 本文的主要研究贡献有: 首先, 以战略激进度为切入点研究公司战略与融资约束的关系, 丰富了融资约束和战略激进度理论。 其次, 提供了管理者伪装行为在战略激进度与融资约束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的证据, 拓展了代理理论。

二、文献综述

1. 战略激进度相关研究。 企业战略是影响企业经营决策和财务行为的重要因素, 学者们从不同方面研究了其对企业的影响。 Miles和Snow[2] 按照企业战略的激进程度将其分为激进型、分析型与防御型。 选择激进型战略的公司为了得到行业中龙头的位置而不断地开发新的市场和产品, 所以选择激进型战略的公司成长速度快; 选择防御型战略的公司则相反, 其追求稳定, 强调工作效率, 将各种不确定性风险降到最低; 选择分析型战略的公司则处于两者之间。 Bentley-Goode等[3] 利用公司财务数据从六个不同方面对一家公司的战略管理进行综合衡量, 构建了衡量战略激进度的指标, 并发现战略激进度越高, 公司的财务违规越严重, 审计费用也越高。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 学者们探寻了战略激进度对企业不同因素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 翟淑萍等[4] 发现, 公司的战略激进度通过经营风险与代理成本促进了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的提高。 黎来芳和孙河涛[5] 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分析不同外部环境下公司的战略激进度对融券卖空规模的影响, 发现战略激进度增加了融券卖空规模。 孙健等[1] 研究发现, 公司战略越激进, 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融资需求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其受融资战略管理影响而加剧了融资约束。 翟淑萍等[6] 发现, 企业的发展战略越激进, 债务期限愈短。 袁蓉丽等[7] 发现, 企业战略越激进, 创新成果越多, 特别是在民营企业与其他公司产品之间竞争较强的情况下, 战略激进度对企业创新的驱动影响更显著。

除此之外, 还有学者研究了外资股东、产业政策等因素对战略激进度的影响。 孙泽宇和孙凡[8] 基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研究外生事件对战略激进度的影响, 发现沪深港通交易制度所引致的外资股东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战略激进度, 股东监督增强、信息环境改善与内部控制加强是外资股东抑制战略激进度的主要方式。 张焰朝等[9] 研究发现, 受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企业战略相对于未受支持行业的企业战略更激进, 产业政策对企业战略激进度的提升作用会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 袁蓉丽等[10] 发现, 购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能够降低企业战略激进度, 当公司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媒体关注度较低时这种缓解效应更显著。 孟庆斌等[11] 利用A股推出卖空机制进行准自然实验, 发现卖空机制推出后融券标的公司的战略激进度显著下降。

2. 融资约束相关研究。 早期相关研究更专注于表现融资约束的具体现象, 并致力于探寻其影响因素。 Myers和Majluf [12] 指出, 公司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使公司支付额外的风险溢价, 导致外部融资成本提高。 之后, 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融资约束问题, 通过构建指标来衡量融资约束程度, 并分别从企业的内外部研究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

(1)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 一是股权性质。 郑江淮等[13] 发现股权性质影响企业融资约束, 这种影响在国有控股企业中更显著, 从而得出国有股占比越高的企业外源性融资约束越严重的结论。 然而有些学者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Firth等[14] 从我国国有银行入手, 研究其向企业的贷款情况, 发现国有控股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难度更小。 邓可斌和曾海舰[15] 通过实证检验验证了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获得外部资金更容易、融资约束更小的结论。

二是企业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会影响企业融资约束[16] 。 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容易受到限制, 可获得的融资渠道也较少, 因此其融资约束更为严重[17] 。 潜力和涂艳[18] 将中小板企业与上证50企业的财务数据作比对, 发现中小板企业的前沿投资效率较低, 由此得出规模越小的公司融资约束越大, 投资效率越低。

三是公司战略。 国内外均有学者研究公司战略与融资约束的关系。 Chidambaran和John[19] 提出, 资产专用性高的公司往往会向相关领域扩张, 且专用性高的资产对抵押债权人的抵押价值更低, 所以实行相关多元化融资战略的公司会更倾向于通过股权融资。 McNichols[20]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研究了战略激进型企业与战略稳健型企业在内部控制环境上的差异, 发现战略稳健型企业一般具有规范的会计预算控制操作流程, 战略激进型企业对于预算控制的规范程度较低。 古志辉[21] 提出, 执行公司横向负债一体化融資战略的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较高, 执行公司纵向一体化融资战略的上市公司倾向于降低公司负债过高带来的融资风险, 所以大多采用转让股权方式融资。 杨广青等[22] 发现: 当行业处在高速发展与成长期时, 企业更多地偏好使用股权融资; 当行业发展处在成熟期和衰退期时, 若获得国家新兴产业政策重大扶持, 则企业可能更易于获得债务股权融资。

四是外部环境。 在企业融资约束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方面, 众多学者主要聚焦于宏观经济状况与政府调控政策。 Talavera等[23] 研究发现, 当外部经济大幅波动时, 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会提高贷款利率, 从而提高了企业外部融资的脆弱性。 钟凯等[24]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样本研究发现, 货币紧缩时企业的融资约束更为严重, 应发挥财政补贴对易受货币政策影响企业的融资支持作用。

(2)企业融资约束的衡量指标。 从产生“融资约束”这一概念起, 学者们就尝试着衡量融资约束, 但是至今还未达成统一意见, 多数学者选择能够反映本国企业与金融市场发展情况的指标, 主要有单一和多元要素融资约束指标。

一是单一要素融资约束指标。 代表性指标是股利支付率、利息保障倍数。 Fazzari等[25] 选择股利支付率衡量融资约束以研究企业内外部融资情况, 股利支付率越高, 说明企业内部资金越充足或越容易从外部获得资金, 融资约束越小。 冯巍[26] 的实证结果也验证了使用该指标的可靠性。 Altman等[27] 认为, 利息保障倍数能反映企业的营运状况与债务资本获利情况, 从而能反映企业从外部获取资金的难易程度, 利息保障倍数越低, 说明企业的融资约束越严重。

二是多元要素融资约束指标。 目前学者们使用较多的多元要素融资约束指标主要是KZ指数、ZFC指数、WW指数、SA指数。 Kaplan和Zingales[28] 提出了KZ指数, 用来综合表示企业的财务状况, 以衡量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 Cleary[29] 改进了单一使用股利支付率的衡量方式, 使用多元判别式法构造出了能反映企业各种财务层面状况的ZFC指数。 Whited和Wu[30] 认为股票收益与融资约束正相关, 所以借用GMM估计法构建了WW指数, WW指数与融资约束的概念非常契合。 为了改进 KZ指数模型, Hadlock和Pierce[31] 借用构造KZ指数的思路, 构建了极具代表性的SA指数, 该指数解决了过多变量之间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3. 文献评述。 上述文献为研究企业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的影响提供了思路与依据。 其中, 关于企业战略激进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激进度对企业各个方面要素的影响上, 关于企业融资约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及衡量指标上。 但是, 目前战略激进度的研究还存在一定争议。 有部分学者认为战略越激进, 越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如现金的竞争驱动效应、更大融券卖空规模;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战略越激进越不利于企业, 会提高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 目前在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方面, 不同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总的来说, 类似甚至相同的因素可能会对融资约束产生不同的影响。

目前对于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还较少, 因此, 本文从战略激进度入手研究其对融资约束的影响, 并探求其影响机制。 以此为基础, 扩充战略激进度、融资约束的相关研究, 以期为企业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 企业战略激进度与融资约束。 实行激进型战略的公司资金需求巨大, 更容易出现融资约束。 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该类公司致力于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所以其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都比较高、研发活动较多, 而研发活动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较高的风险, 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外部融资成本提高, 从而造成其融资约束问题。

二是该类公司生产、分销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效率、技术效率较低, 易造成资金的浪费; 组织稳定性较差, 会损害公司的长期利益, 向外界传递对公司不利的信息, 使得公司的股价降低, 股权融资成本升高, 从而提高公司的外部融资成本, 造成融资约束问题。 此外, 上述行为也会增加公司发展的不稳定性, 加之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从而导致经营风险增加, 使得公司难以获得外部融资, 进而造成融资约束问题。

三是从历史增长角度分析, 该类公司为了实现短期的高增长, 往往会放弃对公司长期有利的投资机会, 其为了弥补资金的短缺只能继续向外界融资, 而外界并没有对其持续高增长的信心, 导致其融资成本不断升高, 融资约束加剧。

因此, 实行激进型战略的公司融资约束更严重。 基于此,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企业的战略越激进, 面临的融资约束越严重。

2. 管理者伪装行为在企业战略激进度与融资约束关系中的作用。 不同的战略定位会影响公司的外部治理与内部控制机制, 从而影响管理者行为。 从某个角度来说, 产品竞争作为一种良好的外部治理机制, 可以约束企业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实行激进型战略的公司由于偏好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 所以其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往往比较高, 面临的产品竞争程度较低, 也就降低了对企业管理者的外部制约; 同时, 实行激进型战略的公司面临的分析师跟踪也更少, 缺乏以分析师为代表的外界监督。 从另一角度来说, 实行激进型战略的公司在制定决策前往往缺乏详细计划, 其内部控制制度也不完善, 存在诸多缺陷, 也就降低了公司内部对管理者行为的制约。 以产品竞争和分析师跟踪为代表的外部制约与以内部控制制度为代表的内部制约均对战略更激进公司的监督更少, 使得公司管理层有更大的决策空间, 可以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公司利益, 也就是说, 管理层更善于伪装, 这种行为会损害股东的利益, 加剧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 最终, 公司的激进型战略导致了严重的管理者伪装行为, 进而导致了企业融资约束的加剧。

公司的不同战略定位对管理者行为的影响不同, 战略越激进, 管理者越有机会伪装, 其伪装行为也就越严重, 越会加剧公司的融资约束问题。 也就是说, 激进型战略加剧了企业的代理问题, 正是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才导致了融资约束问题。 如果企业存在严重的代理问题, 外部相关方不大可能对其提供资金, 即使及时提供资金, 也会要求较高的资本回报率。 管理层为了获得足够的资金会进行战略激进型融资, 从而加剧了其融资约束问题。 因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 管理者伪装行为加剧了企业战略对融资约束的影响, 企业战略越激进, 管理者越善于伪装, 企业的融资约束越严重。

四、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 ~ 2018年我国A股非ST、非金融保险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初始分析样本, 并删除了以下样本: ①数据缺失的初始样本; ②2010年以后才成立的上市公司。 由于对战略激进度的度量需要五年移动平均值, 所以最终只能得到2014 ~ 2018年共计3605个样本。 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 对所有的连续变量在1%和99%分位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 本文的财务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CSAMR数据库, 所有的财务指标均为上市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年报数据。

2.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1)融资约束。 现有测量企业融资约束的方法众多, 其中SA指数最重要并具有代表性, 其本身不具有内生性问题, 而KZ指数与WW指数均可能存在一系列主观上的问题, 所以目前SA指数在相关领域得到了最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SA指数是一个绝对值, 其值越大代表企业的融资约束越严重。 SA=|-0.737×Size+0.043×Size2-0.04×Age|, 其中, Size为企业资产的自然对数, 单位为百万元, Age为公司成立年限。

(2)公司战略激进度。 本文主要参考Bentley-Goode等[3] 、孙健等[1] 的研究, 从六个维度度量公司战略(Stra), 包括: 寻找新服务或产品的倾向, 生产、分销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效率, 历史增长, 对新产品和新服务开发的关注度, 组织稳定性, 对技术效率的承诺。 具体见表1。

对前5个维度, 将每一个“行业—年度”样本从小到大平均分为5组, 最小的组赋值为0, 次小的组赋值为1, 以此类推, 最大的组赋值为4; 对于第6个维度, 最小的赋值为4, 最大的赋值为0。 再将6个维度的得分相加, 得到变量Stra的得分, 该分值越高代表战略越激进, 分值越低代表战略越保守。

(3)控制变量。 为了分析和控制影响企业融资约束的公司治理和公司特征等因素, 借鉴吴秋生和黄贤环[32] 的研究, 控制了成长能力(Growth)等变量, 具体见表2。

(4)中介变量。 本文用代理成本来衡量管理者伪装行为, 代理成本越高, 代表管理者伪装行为越严重。 借鉴程小可等[33] 的做法, 以管理费用占总资产的比例衡量代理成本, 并利用中介模型检验代理成本在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

(5)分组变量。 为探究战略激进型融资的影响机制, 本文选择如下公司层面的变量作为分组变量:

一是审计质量(Big4): 公司是否被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如果公司被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则Big4等于1, 否则等于0。

二是是否东部(Eastern): 公司总部所在地是否在东部省市(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若公司总部位于东部, 则Eastern取1, 否则取0。

三是是否“一带一路”(Road): 公司总部是否位于18个“一带一路”重点省市(新疆、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 若公司总部位于“一带一路”重点省市, 则Road取1, 否则取0。

主要变量定义见表2。

(6)模型设计。 为了检验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的影响, 本文设计了模型(1)。 为了消除不同个体的个体效应、同一行业的行业固定效应、同一年度的时间固定效应, 本文采用组内稳健的固定效应, 并在模型中加入行业与年度虚拟变量。

為了检验管理者伪装行为(代理成本)在战略激进型融资发生可能性中是否起作用, 本文构建了模型(2)和(3)。 模型(2)检验代理成本是否会加剧融资约束, 进而增加战略激进型融资的可能性。 模型(3)为中介模型, 在模型(1)中α1显著的前提下, 分别检验模型(2)中α1与模型(3)中β1、β2的显著性, 以检验代理成本是否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五、实证检验结果

1. 描述性统计。 表3报告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SA最小值为3.1548, 平均值为3.8472, 中位数3.8379, 最大值为4.3730, 说明SA指数的分布较为合理。 Top1的最小值为8.4484, 说明第一大股东占比最小为8.4484%; 平均值为32.7283, 说明平均第一大股东持股32.7283%; 最大值为73.8294, 说明第一大股东最多持股73.8294%。 Dual的平均值为0.8128, 说明81.28%的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为同一人。 Soe的平均值为0.5154, 说明51.54%的企业为国有企业。 Idp平均值为0.3720, 说明平均独立董事占比为37.2%。

2. 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的影响。 本文运用模型(1)对H1进行实证检验, 回归结果见表4。 (1)列与(2)列中, 当逐渐加入控制变量时, 模型的可决系数R2变大, 说明随着控制变量的加入, 模型在不断优化。 Stra的系数稳定在0.002, 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 进一步印证了战略越激进, 融资约束越严重, 证明了H1。

3. 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影响的作用机理检验。 利用代理成本(Acost)来度量管理者伪装行为, 代理成本越高, 管理者伪装行为越严重, 回归结果见表5(控制变量略)。 (1)列和(2)列中Stra的系数均至少在5%的水平上显著, (2)列中Acost的系数并不显著, 进一步的sobel检验得出P值为0.063, 在10%的水平上显著, 说明代理成本具有中介效应。 也就是说, 公司战略越激进, 管理者伪装行为越严重, 从而加剧了企业融资约束, 验证了H2。

4. 稳健性检验。

(1)内生性检验。 鉴于可能会存在企业因严重的融资约束而采用激进的战略, 即融资约束也会对企业战略产生影响的情况, 本文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来处理这一内生性问题。 企业当年的战略激进度与上一年有关系, 但是之前年份的战略激进度却不一定会影响本年的融资约束。 第一阶段, 以战略激进度为被解释变量, 以滞后一期的战略激进度与滞后两期的战略激进度为外生工具变量, 对模型(1)进行估计:

第二阶段, 将Stra的估计结果设定为Stra1, 将Stra1作为Stra的工具变量代入模型(1)进行回归。 结果发现, 回归的拟合结果较好, 弱工具变量的F值为4743.64, 大于10, 可以拒绝存在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 同时回归的P值小于0.01, 说明滞后一期的战略激进度和滞后两期的战略激进度与当前战略激进度的相关性很强。 两阶段回归结果(表略)显示, 当期的战略激进度与当期的融资约束正相关, 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支持了H1。

(2)改变变量度量。 一是替换战略激进度测量指标。 参考Higgins等[34] 的方法, Stra在0 ~ 6之间表示防御型战略, 在7 ~ 17之间表示分析型战略, 在18 ~ 24之间表示激进型战略。 据此, 得到两个虚拟变量: 若属于激进型战略, 则StraD1等于1, 否则等于0; 若属于分析型战略, 则StraD2等于1, 否则等于0。 回归结果(表略)显示, StraD1的系数为0.034, 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证明了H1; StraD1的系数显著为正, 而Acost的系数不显著, sobel检验的P值为0.048, 通过了sobel检验, 证明了H2。 同時, 组织理论认为一家公司的战略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 本文的Stra值是根据上市公司的公开数据计算的, 如果前后年度的战略激进度数据波动较大, 有可能对公司战略的度量产生误差, 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因此, 本文对战略激进度的稳定性进行测试, 将本年Stra值减去上一年Stra值, 发现样本中有2884个观测值, 其中555个观测值与前一年一致, 939个与前一年相差1, 609个与前一年相差2, 380个与前一年相差3, 分别占19.24%、32.56%、21.12%、13.18%, 合计占86.10%, 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战略得分的稳定性。

二是替换融资约束的测量指标。 除SA指数外, 本文还采用现金—现金流敏感系数(Chash)来衡量融资约束, 利用原控制变量, 重新对模型(1)进行回归。 回归结果(表略)显示, Stra×Cf的系数均显著为正, Acost×Cf的系数不显著, sobel检验的P值为0.048, 通过了sobel检验, 证明了H2。

(3)改变样本范围。 为了验证本文结果并非特定时间内样本的结果, 取后三年的样本进行回归。 回归结果(表略)显示, Stra的系数均显著为正, Acost的系数不显著, sobel检验的P值为0.048, 通过了sobel检验, 证明了H1、H2。

5. 进一步分析。 为了检验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影响的异质性, 将变量Big4(审计质量)、Eastern(企业总部是否在东部)、Road(企业总部是否在“一带一路”重点省市)作为分组变量, 对初始样本进行分组回归, 结果见表6(控制变量略)。

通过表6可以看出, 当Big4等于0时, Stra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而当Big4等于1时, Stra的系数不显著。 结果表明, 在审计质量较高的公司, 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的加剧作用不显著; 只有在审计质量较低的公司, 战略激进型融资约束才显著。 当Eastern等于0时, Stra的系数不显著, 说明当企业总部不在东部时, 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的作用不显著; 而当Eastern等于1时, Stra的系数显著为正, 说明当企业总部在东部时, 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的加剧作用显著。 当Road等于0时, Stra的系数显著为正, 说明当企业总部不在“一带一路”重点省市时, 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的加剧作用显著; Road等于1时, Stra的系数不显著, 说明当企业总部在“一带一路”重点省市时, 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的作用不显著。 上述结果表明, 在审计质量、公司总部是否位于东部以及是否处在“一带一路”重点省市等不同情形下, 战略激进型融资约束存在差异。 替换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后, 上述检验结果依旧显著。

六、结论与启示

1. 结论。 本文以2014 ~ 2018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样本, 实证检验了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的影响, 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其影响机理。 研究发现, 企业的战略越激进, 融资约束越严重。 同时, 管理者伪装行为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 即战略激进度越高导致管理者伪装行为越严重, 从而加剧了融资约束。 进一步分析发现, 融资约束的加剧效应在不同情况下存在差异: 当被“四大”审计、企业总部不在东部、企业总部位于“一带一路”重点省市时, 战略激进型融资约束均不显著。

2. 启示。 本研究的启示在于:

第一, 企业管理层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应充分考虑防御型、分析型、激进型战略的优缺点, 尽量避免选择过于激进的战略。 由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可知, 激进的战略会加剧战略激进型融资约束, 影响企业从外界融资, 所以企业应该尽量避免激进型战略, 充分考虑面临的融资困难以及可能出现的财务压力, 避免出现现金流断裂的情况。

第二, 企业应该完善管理层激励与监督机制, 尽可能缓解代理问题, 从而缓解融资约束。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管理者伪装行为在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的加剧效应中起中介作用, 企业的战略越激进, 会导致管理者伪装行为加剧, 从而加剧融资约束。 所以, 企业应该以更完善的管理层激励与内外部监督机制降低代理成本, 缓解代理问题。

第三, 企业应该注重审计师规模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应该尽量选择“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以降低激进型战略对融资约束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当会计师事务所不是“四大”时, 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的影响显著; 而当会计师事务所是“四大”时, 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的影响并不显著。 因此, 企业应该注重审计师规模对融资约束的影响, 以获得更低的外部融资成本。

第四, 企业应该考虑总部所在地对自身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当企业总部位于东部时, 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的加剧效应显著; 而当企业总部不位于东部时, 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的加剧效应不显著。 因此, 企业可以考虑把总部搬到非东部地区, 以降低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的影响。

第五, 企业应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政策。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当企业总部位于非“一带一路”重点省市时, 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的加剧效应显著; 而当企业总部位于“一带一路”重点省市时, 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的加剧效应不显著。 所以, 企业应该响应“一带一路”等国家政策, 以缓解战略激进度对融资约束的影响。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孙健,王百强,曹丰,刘向强.公司战略影响盈余管理吗?[ J].管理世界,2016(3):160 ~ 169.

[2] Miles R. E., Snow C. C.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rocess[M].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3] Bentley-Goode K. A., Newton N. J., Thompson A. M.. Business Strategy,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Audit Reporting Quality[ 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17(4):49 ~ 69.

[4] 翟淑萍,白冠男,白素文.企业战略定位影响现金持有策略吗?[ 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9(5):62 ~ 73.

[5] 黎来芳,孙河涛.企业战略激进度与融券卖空规模[ 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9(2):74 ~ 84.

[6] 翟淑萍,孙雪娇,闫红悦.企业战略激进程度与债务期限结构[ J].金融论坛,2019(12):38 ~ 49+59.

[7] 袁蓉丽,夏圣洁,王化成.战略激进度与公司创新[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3):86 ~ 98.

[8] 孫泽宇,孙凡.外资持股对公司战略选择的影响研究——基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准自然实验[ 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1(5):96 ~ 106.

[9] 张焰朝,孙光国,陈思阳.产业政策、资源配置与企业战略激进度[ J].宏观经济研究,2021(6):17 ~ 33+92.

[10] 袁蓉丽,孙沛楠,李瑞敬.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企业战略激进度影响研究——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1(4):101 ~ 113.

[11] 孟庆斌,李昕宇,张修平.卖空机制、资本市场压力与公司战略选择[ J].中国工业经济,2019(8):155 ~ 173.

[12] Myers S. C., Majluf N. S..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2):293 ~ 315.

[13] 郑江淮,何旭强,王华.上市公司投资的融资约束:从股权结构角度的实证分析[ J].金融研究,2001(11):92 ~ 99.

[14] Firth M., C. Lin, P. Liu, S. M. L. Wong. Inside the Black Box: Bank Credit Allocation in China's Private Sector[ 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9(6):1144 ~ 1155.

[15] 邓可斌,曾海舰.中国企业的融资约束:特征现象与成因检验[ J].经济研究,2014(2):47 ~ 60.

[16] 连玉君,苏治.融资约束、不确定性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 J].管理评论,2009(1):19 ~ 26.

[17] Beck T., A. Demirguc-Kunt, V. Maksimovic. Financial and Legal Constraints to Growth: Does Firm Size Matter?[ 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5(60):137 ~ 177.

[18] 潜力,涂艳.企业规模与融资约束——基于随机前沿方法的分析[ J].财会月刊,2016(27):58 ~ 62.

[19] Chidambaran N., John K.. Relationship Investing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R].Tulane University and New York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0.

[20] McNichols M.. Analyst Following and Institutional Ownership-Discussion[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0(28):55 ~ 82.

[21] 古志辉.战略扩张与融资选择[ J].管理科学学报,2004(1):19 ~ 24.

[22] 杨广青,罗艳,叶继创.企业垂直整合战略与融资结构选择[ J].财经科学,2014(5):94 ~ 102.

[23] Talavera O., Tsapin A., Zholud O.. Macroeconomic Uncertainty and Bank Lending: The Case of Ukraine[ J].Economic Systems,2012(2):279 ~ 293.

[24] 钟凯,程小可,肖翔,郑立东.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企业创新投资吗——基于融资约束与融资来源视角的分析[ J].南开管理评论,2017(6):4 ~ 14.

[25] Fazzari S. G., Hubbard B. Petersen.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8(1):141 ~ 195.

[26] 馮巍.内部现金流量和企业投资——来自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证据[ J].经济科学,1999(1):52 ~ 58.

[27] Altman E., R. G. Haldeman P. Narayanan. ZETATM Analysis: A New Model to Identify Bankruptcy Risk of Corporations[ 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7(1):29 ~ 54.

[28] Kaplan S .N., L. Zingales. Do Investment-Cash Flow Sensitivities Provide Useful Measures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1):169 ~ 215.

[29] Cleary 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Status[ 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9(2):673 ~ 692.

[30]Whited T. M., G. Wu. Financial Constraints Risk[ 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6(19):531 ~ 559.

[31] Hadlock C. J., Pierce J. R.. New Evidence on Measuring Financial Constraints: Moving Beyond the KZ Index[ 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0(5):1909 ~ 1940.

[32] 吴秋生,黄贤环.财务公司的职能配置与集团成员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缓解[ J].中国工业经济,2017(9):156 ~ 173.

[33] 程小可,杨程程,姚立杰.内部控制、银企关联与融资约束——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审计研究,2013(5):80 ~ 86.

[34] Higgins D., Omer T. C., Phillips J. D.. The Influence of a Firm's Business Strategy on Its Tax Aggressiveness[ 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4(2):674 ~ 702.

(责任编辑·校对: 罗萍 喻晨)

上一篇:构建管理论文下一篇:课外实践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