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校文化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2023-11-14

竞技体校文化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 文化互补 文化冲突

社会发展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随着历史的长期演变,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与之是有着冲突与互补的矛盾存在。

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它们是随着历史发展先后出现且并列平等发展的两个文化系统。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两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并没有明显的冲突和融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航路”的开辟和国际间交流的频繁,特别是由于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扩张,使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日益冲突和斗争。由于这两大文化本体及其存在环境的巨大差异,所以它们在交流中的对立是绝对的。具体表现在:

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整体观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的综合运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重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体美。

2.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融进了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技的发展,然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超味性方向发展,并使体育形成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人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追求“强与险”,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健与寿”。

3.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的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来考虑体育的价值,通过让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在各种力的交汇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的人生。

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互补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由于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存在,所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势必会互相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这就是文化的不自觉内在的统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伦理道德观念的追求。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出现了勃兴。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势必要注入新的血液,因此,西方的竞争观念,自我价值的彰显也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追求。西方一些知识分子也开始致力于东方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解脱。

2.相互移植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如气功、武术、龙舟竞渡、踏青、放风筝、秋千等,开始向西方移植,冲破了西方竞技一统天下的局面。而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已深入中国各民族人们的心中,获得大家的喜爱。

3.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西方所接受,西方竞争观念为东方所认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蕴含着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如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等许多辩证思想,对指导当今的人类保健活动,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和现代社会是相吻合的,正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所认可和接受。

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矛盾存在的意义

1.体育事业进步的动力。体育文化是一种需要人们广泛参与的休闲文化,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种形态或地域的体育文化都在寻求与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对方的文化精粹,可以推动世界体育改革的步伐,促进世界体育的发展。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深入中国内地,很多项目获得各民族人民的喜爱,在全国兴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

2.维系体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虽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交流还不到几百年的时间,由于其文化的相互矛盾存在,不断碰撞磨合,它们不仅各自获得新的文化血液,而且获得新的文化生存空间。

3.调节各地区体育的平衡发展。各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交流的各方吸引对方精华,吸取对方的经验教训,互相补充。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有着对立统一,才有其交互影响的可能,这一东方与西方的体育文化对话可以丰富世界体育运动的手段与形式,完善世界体育科学思想体系,拓展人类体育功能结构的外延。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在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交流之后,由于其文化巨大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对立,显示出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事业的相对滞后,为力争与西方体育文化平衡发展而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如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也开始试图完成产业发展,并与其他产业诸如旅游产业联姻发展,这在云南、西藏等民族旅游地区已取得了一定成就。

四、两种体育文化对立统一的辩证认识

不同类型和模式的体育文化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发生冲突,因此,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不是畅通无阻的,不同性质的体育文化遭遇到一起的时候,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是客观的,它不仅会改变原来体育文化的性质,还会由于两者契合发展产生新的体育文化,带来体育文化的变迁。体育文化的冲突是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集团性等多种类型的综合,认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就应在此入手,认识两者是政治、经济、地理等生存环境差异下的矛盾存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由于各层次发展水平不一,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会冲击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生激烈而全面的冲突。此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作出全方位的调整才能适应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矛盾冲突。有效利用这两种体育文化的内在统一因素,寻找两者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这将有利于消除或减少两者冲突所产生的负面因素,使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193. 255.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94-198.

[3]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4]熊志冲.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J].体育文史,1989,(3):6-7.

(作者单位:浙江苍南县民族中学)

竞技体校文化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对四川省业余体校体操后备人才培训现状进行研究,对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业余体操教练员队伍、运动员队伍以及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分析,发现了在后备人才培养和培养体制建设上存在若干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了解四川省业余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四川省业余体操的发展。

关键词:业余体校;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四川省业余体校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知网,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等查阅并收集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对其中涉及业余体校体操运动员培养的相关资料进行重点分析,并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为本研究的设计和构想提供参考。

1.2.2访谈法

为了使得四川省业余体校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相关研究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本研究设计了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访谈问卷,通过电话访谈、微信、QQ、E—mail 等交流形式,访谈有关专家、学者、相关省市体校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业余体校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研究。

1.2.3调查法

前往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实地调研,并和教练员、运动员及工作人员进行交谈,了解目前四川省体操运动开展的情况,获得第一手的详细资料。

2、业余体校体操教练员队伍的现状调查

教练员是从日常生活和对话、运动心理学及教育学等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兴的、有效的管理技术,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性的执教过程,洞察被教练者的心智模式,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现可能性,令被教练者有效达到目标。通过调研发现,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体操教练员的年龄以45岁以下居多,可以看出年轻教练员的占比较大,而45岁以上的教练员占18%,业余体操教练员年龄结构基本合理。教练员的学历水平反应了其在执教过程中的理论水平和对知识的认知,调查发现,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业余体操教练员的学历普遍不高,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不到两成,大中专学历的教练员占比达到七成。说明体操教练员们还需要通过学习来武装自己的理论基础,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教练的执教年限指的是从事教练工作的时长,主要反映教练员的资历和经验。体操项目的特点决定了体操教练与其他项目教练员相比,开始从事教练工作的年龄要小,执教年限也相对较长。调查发现指教年限15年以上占比较多,说明四川省业余体操教练的执教水平和经验较高,是一支经验丰富的执教团队。

3、业余体校体操运动员队伍的现状调查

运动员和教练就如同教学中的学生和教师一样,是重要的要素。系统性的原则启示我们,一项运动项目要想经久不衰,它自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看后备力量雄厚与否。在竞技比赛中,运动员这个核心要素起着主体作用。因此,抓好体操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是四川省竞技和大众体操的希望所在,是四川省竞技体操和业余体操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每个省的业余体校是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地之一,业余训练又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启蒙的基础。只有牢牢的把控住这个环节,才能使四川省的体操后备人才源源不断。体操训练的特点是周期长,起始年龄普遍偏小,导致体操选手淘汰率较高,使得选择参加业余体操训练的孩子望而却步。

通过调研发现,运动员中有超过七成来自农村,而户籍出生在城市的体操运动员只有不到三成。来自农村的运动员比来自城市的运动员几乎多出一倍,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四川省的农村人口较城市人口数量多;(2)城市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且生活条件比较好,家长一般不会选择让孩子去参加体操训练,不会让他们去业余体校吃苦;(3)农村的孩子从小的生活环境更加艰苦,能够忍受长期经受体育锻炼的苦。

4、业余体校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分析

近年来四川省业余体育训练依托业余体校或运动技术学院进行办学,培养专业运动员的方式己从过去体育局独立模式逐步转向多元化的训练或办学模式,培养各个项目体育后备人才的渠道不断得到拓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体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青少年业余训练机制的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业余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的核心是把单轨制改为多轨制,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机制,鼓励中小学、俱乐部、社会资本运动队,办业余体校,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网络体系。体育竞赛是撬动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主要渠道。为此,四川省可以积极探索青少年业余比赛系统的开发,举办省内选拔赛,组队业余体操队进行对抗赛,以提高各队伍的竞技水平和实战能力。业余体校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体教结合,要以培養优秀体操后备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型人才为目标。“体教结合”,是新时期少儿训练的一条新路,传统的只注重运动员和教练员专业技术水平的培养,而忽视对其人文熏陶,使得他们缺乏体育人应有的高素质,这样也不利于他们离开运动队的发展。

5、总结

我国的业余体校的后备体育人才的培养要和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家战略相适应,在运动员的培养和制度建设上要结合国情,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但受我国各级管理体制的制约,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也存在较多弊端,统筹管理虽然带来了资金资助,但在自主权和深度发展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本研究借助对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的研究,了解四川省业余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旨在推动四川省业余体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代俊.我国业余体校艺术体操后备力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78-81

[2]牛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益浅析[J].福建体育科技,2015(34):14-15

[3]赵传生.江苏省业余体校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08

[4]张亮等.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7):46-48

[5]汪焱等.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若干问题及对策[J].福建体育科技,2004,23(6)23:1-5

[6]龙芬芬.株洲市业余体校体操发展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竞技体校文化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结合体育运动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现状,讨论体育运动学校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合理的班级管理策略,优化和创新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高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实现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班级管理。

体校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一、引言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工作是很有挑战的,现在很多教师一谈到班主任,立即“谈虎色变”,也许是社会和学校对班主任期望过高的原因,很多教师都不愿意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在这个平凡的岗位,确实需要去做很多不平凡的工作。有人说班级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很多班主任就是在班级管理的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精彩的人生。

现代中等职业学校对初中学生的教育,提倡一边发展学生生存的技能,一边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技能。体育运动学校,以运动成绩求生存,以文化成绩求发展。体育运动学校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任务繁重而且艰巨,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要付出很多心血去管理学生,班主任不仅是班级日常管理的督促者和教育者,也是学校开展文体、卫生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者,还是班级管理中的安全管理者。

二、学生学习和班级管理现状

体育运动学校的初中生,他们都来自运动队,他们一边在教练的指导下为获得金牌而刻苦训练,一边在教师的教育下为升学而努力学习。学生每天都是半天读书,半天训练,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青春期,是身体迅速成长变化的时期,也是心理剧烈动荡不稳定的时期。学生天性好动、性格开朗、好奇心强、喜欢玩乐、自制力弱,比较浮躁等。

班级中仅有少数学生体育和文化成绩都优秀,他们在训练中刻苦耐劳,在比赛中顽强坡拼搏,而且在文化学习中也很认真,也很积极。

有很多学生,他们的体育成绩较好,对体育有较浓的兴趣,有很高的体育天赋,在多次的比赛中获得优秀的荣誉,而文化基础却很差,对文化学习有很强的惧怕心理,对文化课学习不感兴趣。还有的学生在转入体校后,难于适应每天高强度的训练,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感到身体疲倦,难于集中精神听课,学习成绩慢慢下降。更有的学生是来自其它学校,老师难于管教或父母对孩子的管理已经失控,他们来到体校后,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对训练也是应付了事,特别不重视文化学习,他们喜欢在课堂上打闹、玩手机、讲话,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服从老师的管理。

面對学校读书与训练并存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生课堂表现的事实,导致班级管理受到很大的影响,给很多班主任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和艰巨的挑战。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视而不见或忽视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剖析,不采取合理的班级管理策略,而只是采用简单化的教育方法、随意的班级管理、粗暴的管理手段、不客观地评价学生等。或者在班级管理中过分凭经验、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来管理班级,那么当面对实际管理和实施方案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即花费很多时间,也费很多心血,班级管理仍然一片混乱,有时这样的班级管理会收到短暂的效果,但是也是不合理的,不长久的、是和现代和谐教育管理相违背的,更严重的是个别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对抗情绪日夜俱增,与班主任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不服从班主任管理。

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是比较繁琐的,也是很费神的,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处理班上的事情。班主任每天除了精心备课外,还要承担正常的教学工作,课后还要去教室了解学生的考勤和上课的纪律,查看学生学习、卫生情况,处理和分配学校给班级提出的要求及任务。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工作,我敢说很多老师是问心无愧的,是心甘情愿为学生付出的,是无怨无悔为学校教育事业奉献的。

但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不是简单的靠时间和耐心、信心就行,还得需要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和总结经验,学习和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方法,在班级管理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性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等多种管理模式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利用科学的教育思想观来管理班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重视班级管理策略,从根本上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班级管理策略及意义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雨露,人的成长离不开思想教育。同样,学生在学校的成长离不开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发展的过程,它需要班主任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策略措施,有计划、有步骤的带领全体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扬学生在班级自我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持久发展。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教学质量,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是以班集体为基础展开的,因此,建设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

学生的学习、劳动、体育、思想活动都离不开班集体,班集体对学生的环境影响至关重要。我为了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我认真分析学校特点和在校初中生的学生现状,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管理中制定合理的计划,进行周密地组织,正确地领导和有效地控制班级管理,采取合理可行的班级管理策略,实现对班级目标全面管理。下面谈一谈我开展班级管理策略及在班级管理中所所取得的成果。

1.班级组织建设管理策略

班主任的人格和品质是教育学生的灵魂,创建班级组织建设管理是教师在管理中起标榜作用,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通过和班委的实干、形成一个团结稳定的班集体。

我有计划地对班委进行思想教育,不断教给他们工作方法,让每个班委认清自己的工作职责,树立为同学、为集体服务的奉献精神,培养他们能独立开展工作,不断鼓励班委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则,为其它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发挥带头作用并协助班主任完成常规的管理工作。

2.班级制度管理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培养了良好的习惯,优良的班风自然就形成了。班级是全体学生活动的基础,是学生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良好的班级秩序,可以使教师安心教学,可以使学生快乐学习。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依赖性,我们必须教育引导管理好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制定合理的班级制度管理,为学生的发展起到警示和指引作用,激励他们共同努力去创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尽量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凡事皆有章可循。

我结合学校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班级制度管理来为学生服务,启迪学生点亮“盏盏心灯”,确立“座右铭”,引导学生对管理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作用,使学生自觉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组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成为班级主人翁的意识,虚心听取学生建议,减少学生对班级管理的抵触及对抗情绪,确保在实施班级管理过程中获得学生的认同与服从,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果,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让每一位学生都是班级的管理者。

3.班级教学管理策略

班主任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品德的陶冶者,所以,班主任不仅是老师,更应该是人师,事事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学生,首先要让学生学做人,只有人做好了,学习才会好,这是我一直所坚持的教育理念。

我通过对班级教学管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使师生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不仅老师能够按时完成教学目标,还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提供安静、乐学的学习环境,

班主任、科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方法、媒体手段,精心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创设更多的兴趣课堂,让枯燥无味的课堂焕发生机,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把学生由被动学转化为我要学!让学生时刻认识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在耕种自己的“责任田”,而不是为老师或家长打工。

对于体育运动学校的初中学生,体育训练固然是根本,但提高学生文化成绩也不能偏废,学校提倡“学生以运动成绩求生存,以文化成绩求发展”的理念,我通过组织、安排、协调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完成学校教学管理目标,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改变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改变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做到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4.班級活动管理策略

在班级活动中积极倡导“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思想,让活泼开朗,热情奔放、对怀有体育梦想的学生,在班级活动和竞技比赛中展现人生的风采,发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创造出更多的成就和价值,实现自我的人生目标。

班级活动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班级的活动丰富多彩,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归宿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都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并学会与人合作。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增强了体质,而且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促进了他们人格的健康成长,塑造了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积极乐观、顽强拼搏的精神。

5.人际关系管理策略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尽可能去争取学生、老师、家长、学校的支持和配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民主、和谐的班集体,增强班级管理的凝聚力,共同组建管理的大家庭。班级管理的成效与师生的努力合作,科任老师的协作、学校和家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他是大家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晶。

只要心中充满爱,哪个学生不可爱!我在工作中尊重学生,真诚对待学生,用真挚的感情去感化学生的真情,用一颗静待花开的心看待学生的成长,用心去感受学生的心灵。我明白,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进行认知、技能和情感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班级的凝聚力。师生关系的好坏,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更会影响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班主任、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之间要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构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大家及时了解班级管理情况,共同研究、探讨和解决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6.班级评价管理策略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路上,必须怀揣一颗善良的心,做一名幸福的班主任。“如果你把学生当作天使你便在天堂生活,如果你把学生当作魔鬼你便在地狱生活。”爱,就是共同感受,共同分享,共同成长。在班级管理中,我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爱心,看待学生的成长学会静待花开。对班级评价管理,我采用以学校、学生特点和需求相符合的班级评价管理,在评价中尽量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合理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优缺点,批评少一些,鼓励多一些,多用鼓励性评价。正确引导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对于班级管理的成果,班主任也要让学生对班级管理成果做出客观评价,班主任通过学生的评价,及时了解和反思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不足,共同和学生探讨和完善班级管理。

四、结论与建议

班级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班主任的工作岗位,我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其他班主任学习,定期参加班主任班级管理培训,不断总结和努力提升班级管理水平。用自己的热情和朝气去感染学生,为我管理的班级焕发出青春与活力。在班级管理中,合理运用管理策略,不仅让我从忙碌的班主任变为轻松的班主任,把不服从管理的学生变为愿意听从管理,而且把混乱的班级管理转变为优良的班级管理。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真正的班集体并不是单单聚

集起来的一群人。”只有全体团结合作时,才能创建出一个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班集体。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积极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班级管理策略,尽一切力量去团结和争取更多方式、途径的教育管理,共同树立奋斗目标。通过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体验班级管理的过程和收获,实现班级管理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赵小甜.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李振.体校学生厌学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孙文芳.现代班级管理模式的特点和实施策略[J].甘肃教育,2011,(12):28-29.

[4]周明华.叶圣陶教育习惯论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05.

[5]武惠营.高等院校班级管理模式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4):69-70.

竞技体校文化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一、我国业余少体校发展历史

1956年我国就成立了青少年业余体校, 这是专业体育教育的萌芽。实施业余体校教育体制是向苏联体育教育体制学习进行策划和建立的体制。这是以学校形式进行相应的业余训练, 是我国体育教育和训练的重要部分。最鼎盛的少体校是在1992年, 我国有3700多所少体校, 1993年有各类别和各级别少体校3236所, 接受训练的学生有7l万人, 业余体校有415所。到了2003年, 我国少体校有了减少, 有2762所。在50余年时间, 业余体校给我国的体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 到2000年获得了1031个世界冠军, 创851次世界纪录, 这些成绩获得的运动员很多都是在业余体校进行启蒙和初级训练。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如今在世界也有了竞争的实力, 这些都有业余体校的作用[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职业体育在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俱乐部, 各高校也都培养运动员, 导致我国的业余体校发展要进行重新考虑, 分析和研究该怎样发展。

二、我国业余体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 社会关注减少, 影响业余体校生存状况

社会力量的关注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作用。业余体校的建设和发展依靠国家政策及人民群众的支持。我国在1956年就开始建立青少年业余体校, 逐渐进行竞技专业化培训。国家开始实施全国发展竞技体育, 这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 进行统一规划、布置, 形成重点体育训练的基地, 体育教育在国际体坛有了重要地位, 增强了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可是从1995年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下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二阶段 (2006—2010年) 实施计划》通知, 这表示我国体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国家体育发展开始逐渐侧重提高全民素质, 进而导致业余体校在民众和国家体育事业当中的地位下降, 社会的关注度在不断下降, 导致一些业余少体校的生存出现问题, 严重的可能会被迫关闭。

(二) 人才培养缺乏多样性, 缺乏竞争力

我国建立业余体校的目的是给国家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 可是现在的经济发展迅速, 体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代, 国家的综合国力已经提升到一定高度, 国家不再只利用竞技体育进行国民信心的增强, 国家需求的体育人才不再是只有竞技体育[2]。可是, 我国业余体校在以前的功绩基础上, 坚守自己的教育目标, 还只是进行竞技体育优秀人才的培养, 这种培养方式单一, 学生竞争能力低, 这和如今的体育事业发展不符合, 对业余体校发展不利。

(三) 人才流失, 缺乏高素质人才

学生进入体校学习, 因竞技体育特性, 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成为优秀运动员, 只有少部分学生可以进入到上级体校、优秀运动队、高校、职业俱乐部等, 很多学生会进入其它领域和行业开始新的生活和工作, 这些学生文化知识少, 科学知识能力低, 这是他们进入其他社会行业和领域参与竞争的阻碍, 而其他的学校特别是高中, 能弥补业余少体校缺点, 导致很多优秀学生进入其中。所以出现学校生源数量和质量下降情况。因为社会和政府不重视业余体校, 体校没有很好地经济效益, 相应的教练员老师的生活条件不符合老师的付出和需求。可是高校、职业俱乐部, 高水平运动队等待遇优厚, 很多优秀人才进入其中, 进而影响业余体校的发展。

(四) 缺乏学校间的沟通和交流

人才流动是系统地管理活动, 也是社会特征的反映。我国竞技体育优秀人才流动和合理配置, 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改革有重要作用。人才合理流动可以进行业余体校等培训机构的优化, 同时可以促进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 可以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可是, 我国的业余体校比较保守, 对自己传统的原有机制和教育场地比较留恋, 这样会阻碍人才流动和更换, 缺少和其它院校的联系, 限制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相应的人才流动有纵向和横向流动, 业余体校系统实施纵向交流, 同时也和其他院校进行横向交流, 其交流包括学生间交流, 教练间交流, 学校领导间的交流。

三、业余体校发展方向

(一) 依据社会力量进行发展

全国上下重视体育运动体制是促进推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 业余体校的发展必须适应时代发展, 要让社会认可和接受。业余体校是进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场所, 要以社会力量作为基础, 要获得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关注, 才可以有效发挥作用, 给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所以, 体校当前生存状况不好, 要借助社会各界力量, 进行业余体校的有效发展。

(二) 改变教学思想,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业余体校是为了培养体育竞技人才, 可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 也改变了体育事业人才的需求, 开始进行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同时发展的道路, 竞技体育人才需求减少, 体校拥有相应的体育资源, 可是不能和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相适应。所以, 业余体校要对自己的优势进行有效发挥, 改变思想观念, 以新的方式开展体育教学, 提高体育人员综合素质。

(三) 与外界交流, 增加新发展空间

体校是进行体育人才有效培养的场所, 要实施开放性教学, 需要各体育学校间进行交流沟通, 进行成功经验的相互借鉴。体校教育要走出相应的竞技体育范畴, 进行人才和教师的培养时, 要多和外界各种学校交流和联系, 进而形成人才的有效培养[3]。在进行学生的招收中, 要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进行吸引其他学校当中的具有高素质的学生进入到业余体校学习和训练, 给体育事业做出贡献, 并且要把业余体校当中一些不适合继续从事竞技体育训练的学生可以用特长生的方式送入到其他学校, 也可以给其他学校培养相应的体育学生。

对于体育教师, 要进行各学校间交流与沟通, 体校老师要有效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帮助其他学校进行体育训练, 还要有效借助学校教学特长, 提高自己教学能力。

(四) 吸取借鉴各种经验, 探索发展道路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化, 传统青少年业余体校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中, 因为成才效率低, 体校的学生没有很好就业方向, 学校的办学质量低, 一些业余体校缺乏市场竞争力, 尤其是县、区级的一些业余体校会被关闭和解体。

根据调查, 现在的少体校已经开始实施体育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与传统青少年业余体校比较, 在形式和实质上都会不同。国内有过很多和以前不同的获得成功的体育人才培养方式。例如, 相应的职业体育获得的成功, 胡凯就是在相应体制下培养的百米“飞人”, 因此, 体育人才不是只有在业余体校才能被培养出来, 要应用各种方式进行综合培养。同时也要借鉴国外体育培养方式, 以培养出优秀的体育运动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业余体校是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 是我国体育教育的重要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各种体育培训机构的不断增加, 国家不再只以体育竞技增加国民凝聚力, 现在的业余体校发展有一定的问题, 需要相关部门应用相应方法和措施进行解决, 促进我县业余体校的发展。

摘要:我国的业余少年体校是对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的场所, 更好地发展业余体校, 可以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业余体校发展历程及现状, 也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 希望可以促进我县体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竞技体育,业余少体校,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彤, 何俊, 储志东.江苏业余体校发展现状与改革路径分析[J].体育与科学, 2017 (5) :1-9.

[2] 赵瑞朋, 徐逊欢.广西百色市业余网球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 2018 (1) :73-76.

竞技体校文化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项目;可持续发展;篮球运动人才;培养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竟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与内涵

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是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1978年的一份文件中第一次提到這一概念。这一理论强调了代际效益,人类活动的开展不仅要以满足当代人需求为目标,还应该充分考虑后代的利益,在为当代人造福的情况下,不危害到后代人需求的满足和后代人的发展。如今可持发展理论已经深入人类社会每一个领域和人类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竞技体育项目活动也不例外,也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即当代在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影响后代积极参与到竞技体育中来的积极主动性,并把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当成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以整体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目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的现状

近些年来学者们通过不同的研究视角来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研究方面,不少学者指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整体战略的角度研究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可持战略构想。其次,从单一研究视角进行的研究来看,一些学者认为应提高田径项目、游泳项目的地位,不断完善单项目的人才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强化竞技体育项目的创新意识,加强人才后备培养工作。再次,以地域为划分研究对象,对我国的一些重点省市和自治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在项目设置、后备人才培养、资源配置和体育教学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措施。

二、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和后备人才的培养

篮球运动一直是群众高度关注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的实力。因此在进行竞技体育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应高度关注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和后备人才的培养。

(一)世界发达国家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概况

篮球是一个团体甚至一个国家的体育活动,篮球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篮球竞技水平现有水平及将来的能力。

作为篮球发源地的美国,已经成为篮球运动的世界强国。美国能在篮球运动上保持如此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最为关键的原因是美国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成就了一条特殊的篮球人才培养途径。这条途径主要以教育体系为依托,从小学到中学,包括大学阶段彼此良好的衔接和配合,形成科训一体化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的社会组织一级私企来对业务篮球运动进行协调。以学校为人才培养中心,通过在校的业余训练来培养篮球后备人才。这些后备人才培养组织以各学段的职业队或者俱乐部的形式存在,经常性的开展篮球竞技比赛来加强后备人才的篮球技能。

除了美国外,非常值得借鉴的是欧洲国家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经验。欧洲国家通常依托各类篮球训练中心以及篮球俱乐部来吸引和鼓励青少年参加篮球体育训练。如德国公民从事竞技体育活动的形式大多是参加体育俱乐部,政府在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提供相当多的经济赞助,可为优秀的青年运动员提供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而英国注重群众体育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竞技体育和培养后备人才,着重对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以此来进一步发掘和培养更多的篮球后备人才。

(二)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首先,我国当前在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社会化、产业化等培养模式,逐步显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打破了传统的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更多的篮球培训班以及各样的训练中心,如大大小小的篮球学校和俱乐部。

其次,我国在培养篮球后备人才的体系上逐渐向体教结合转变。学校在体育设施、体育教学力量、学校体育竞技活动都得到了提高和丰富化,为后备人才培养造就了良好的土壤和成长氛围。不少学校的体育教育逐渐推行篮球俱乐部制,在学校里开展篮球业余训练以发掘和培养有潜力的篮球人才。

再次,我国各地区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能力发展不平衡,成为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发展竞技体育和培养篮球后备人才都需要有足够的经济支持,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成为后备人才培养能力高低的关键因素。当前一线城市的后备人才培养情况比较乐观,青少年篮球队伍建设情况较好。但我国总西部的二十多个省份地区在发展和培养后备人才上的力量比较薄弱,能够组队参加全国篮球比赛的省份和地区较少。因此,各地呈现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能力不平衡的情况已经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三)影响我国篮球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影响我国篮球人才培养及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可以从政府行为、科技能力、运动员学习与管理三方面去归纳和总结。

在政府行为方面,竞赛制度是否完善与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有密切关系。我国当前采用的竞赛形式与方法、竞赛内容以及竞赛制度较国外来说比较滞后。目前多训练、少比赛的后备人才培养方式不利于竞技体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物质保障和利益刺激也是政府行为方面的影响因素。篮球训练设施和训练经费上,不少篮球学校和训练中心都面临设施缺乏和经费匮乏的问题,影响到后备人才的正常训练和比赛活动的开展。

在科技能力方面,训练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到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虽然国家体委有颁布相关的篮球训练大纲,但实际后备人才培养时,不少培养单位在训练时间、比赛次数上还不能达到国家的标准。另外,教练员的篮球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是一项主要的影响因素。不少教练员不能将一般身体训练项目与专项训练项目区分开来,缺少足够的篮球训练经验和科学的训练理论和实践方法。

在运动员学习与管理方面,运动员的思想认识的高度以及接受文化教育时间的长短都会影响到后备人才的质量,进而影响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培养后备人才时如果只单纯的看着技能水平,只重视训练时间的长短,忽视文化学习的习惯以及良好氛围的培养都会影响到后备人才三观的形成,不利于长远发展。

三、促进篮球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探究

(一)进一步完善篮球竞技项目的竞赛制度

完善竞赛制度应该促使竞赛效应与当前竞技体育发展的宏观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在鼓励青少年参加篮球竞赛时应适当淡化竞赛名次,更应突破传统的篮球竞赛内容,将身体形态与技能、篮球运动素质、专项技能水平、篮球运动成绩纳入篮球竞赛的内容体系中。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合理赋权和做好按照年龄组进行合理评分工作。通过这些途径来转变篮球后备人才训练揠苗助长的不良观念和态度。另外,可以将学年作为篮球竞赛周期,利用周末和放假时间来统一开展各学习阶段的篮球联赛,以进一步建立起完善的、系统的青少年篮球竞赛制度。

(二)改善篮球后备人才训练条件

针对当前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场地、器械、经费等训练条件不足和不完善的情况,应加大投入并持续改善后备人才进行篮球训练的条件。首先,应充分意识到训练条件对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只有在充分的物质建设保障和现代科学的训练条件下,才能进一步挖掘和培养后备人才。其次,积极创造条件,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以规范政府财政拨款的使用,保证篮球训练经费的专款专用。還可以走“协会实体化”的道路,引入市场经济来开发经费来源渠道。此外还可以实行有偿训练的模式以助于缓解篮球训练经费不足的问题,促进篮球后备人才的有偿流动。最后,可以通过社会的力量来创办篮球训练队,从社会渠道来获取篮球训练经费。

(三)提升篮球运动教练员的素质及能力

目前,高学历,高水平的篮球运动教练员所占比例仍然过低,还不能适应后备人才培养的需求。要提升篮球运动教练员的素质和水平,首先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篮球教练员资源整合、利用、继续教育和保护等法规体系。其次,应加大篮球运动教练员的培训力度,以弥补知识体系和技能的不足。充分发挥各大体育院校的作用,积极寻求合作,以脱产学习、短期培养等方式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工作。为教练员创造和安排参观、访问交流、经验学习等机会和时间。第三,实习岗位培训制度。当前不少教练员由退役运动员担任,没有经过系统的岗位培训。因此篮管中心应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促使教练员知识和技能的更新。第四,培养竞争意识、建立竞争机制。改革教练员选拔制度,公开公平竞争,注重教练员的责任心和职业精神,为篮球教练员队伍注入新活力。

(四)重视篮球后备人才是文化学习与管理工作

优秀的篮球人才不仅具有过硬的篮球技能,还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首先,在培养后备人才时,应正确认识后备人才技能和素质的关系。因此,坚持素质教育的观念,在不断提高后备人才技能水平的同时,还应抓好后备人才知识学习工作,以全面提高后备人才的综合素质。其次,延长后备人才文化学习的期限,应根据青少年所处阶段的实际情况,适当在初、高中阶段相应延长一年的文化教育时间,保障后备人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文化知识学习任务。最后,应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后备人才意识到篮球技能与其他科学文化技能都是非常重要的,积极帮助后备人才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自觉提高文化素质水平。

四、结语

篮球作为一项传统的、极具观赏性而又被高度重视的竞技体育项目,其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和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对我国篮球体育项目发展甚至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本身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还应通过鼓励社会群众参与来影响和发展竞技体育,打好群众基础,甚至还可以从群众中发掘和发展篮球后备力量,实现我国篮球事业蒸蒸日常,逐渐强大,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的理想。

参考文献:

[1]李飞,李菊.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战略构想[J].辽宁体育科技,2004(03).

[2]虞重干,刘志民,丁海勇.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02).

[3]刘颖,肖洪钧,马策.辽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03).

[4]郑婕,杨桦.“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新体系构建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2).

[5]于振峰,张振东,张建军,李南,张娟,韦内灵,黎晓萍,房淑珍,王梅珍,高瞻.中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J].体育学刊,2002(05).

[6]周贤江,高治,马磊.对我国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支持体系的理论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02).

[7]马策,马越.CBA联赛各俱乐部后备人才来源现状和发展对策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05.

[8]李海,陶李军.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7(05).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竞技体校文化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在我国,竞技体育舞蹈比赛项目开始于1993年,该比赛项目的设立不仅极大的刺激了舞蹈艺术的发展,而且还使得舞蹈越来越具有竞技性和艺术性。随着竞技体育舞蹈的发展和竞技水平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体育舞蹈竞技训练和编排具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优秀参赛选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为大众所熟识。众所周知,竞技性体育舞蹈优异运动成绩的获得是多种因素效应的综合反映。作为技能主导类的竞技性体育舞蹈,竞技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编排质量则直接影响竞技的总体水平。另外,评委点评也是影响参赛选手成绩的决定性因素,它不单单是在用分数选优择优,也是在用分数告知参赛选手的不足之处。因此参赛选手不仅要努力训练竞技舞蹈的编排动作与节奏,还要熟知评委点评竞技舞蹈的各项要点。那么在竞技体育舞蹈比赛中,评委是通过何种方式对运动员竞技水平进行点评的呢?笔者希望通过对竞技体育舞蹈的点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给参赛选手更多的提示。

纵观各类竞技比赛,参赛选手最后的胜出是由多种组合因素构成的,总的可以划分为两大块:一是参赛礼仪,二是参赛选手的舞蹈技能(体现在体育舞蹈给人的美感和编排艺术方面)。而这两大块也正是评委对参赛选手点评的重点。当然了!参赛选手的舞蹈风格、舞蹈配选的音乐以及与舞伴之间的配合也是评委点评的重点。内容分析如下:

参赛礼仪

参赛礼仪分为:着装、比赛入场和退场。

(一)着装

参赛选手要着装整洁、漂亮,这不仅能表现出参赛选手的精神面貌,而且也能表示出参赛选手对比赛、大会及观众的重视和尊重程度。所以参与竞技比赛的选手,要对着装有足够重视。

(二)比赛中的入场和退场

主持人点到参赛选手上场以及比赛音乐停止后参赛选手退场时,选手上场和退场的过程不但能体现出选手的气质及综合素质,而且还内含了参赛选手对比赛、大会、领导、评委及观众的重视,同时也能表现出参赛选手对舞伴的呵护与尊重。对于这一点,参赛选手们一定要加以重视。

体育舞蹈技能

评委对体育舞蹈技能的点评一般总喜欢拿“架型”与“张力”说事,这是因为架型是靠张力维持的,架型是舞伴之间握持连接而成,是参与竞技舞者的基本姿态。架型的张力不够,会影响舞伴之间的交流和力的传递。而架型张力的保持是需要舞者的刻苦训练获得的。对舞蹈者而言,架型和张力在舞蹈过程中的保持,既是基本要求,又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世界级考官王子文曾说:“有的选手能保持10秒钟,有的选手能保持一条线,谁保持的长,谁就可能是胜者。”)所以说架型及张力的保持,也体现出舞者的能力。因为架型在舞蹈中保持的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到舞蹈艺术及舞美的展现。

体育舞蹈音乐

音乐是竞技比赛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舞蹈艺术就是一种用形体表现音乐的肢体语言,可想而知,音乐在舞蹈中的重要性。台湾舞蹈大师、世界级考官王子文说道“在舞蹈中,第一重要的是音乐,第二重要的是什么呢?仍然是音乐,第三还是音乐”这就充分说明音乐在舞蹈中的重要性。所以说听不懂音乐的人,就跳不好舞。踩不上音乐节奏的人就更享受不了音乐对舞蹈的作用及音乐的魅力。只有喜欢音乐的人、懂得音乐的人,才能享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才能在舞蹈中把音乐的旋律和所描述的情感表现出来,从而感染观众。

舞蹈的风格及与舞伴的配合

舞者能否把握不同舞种的风格、特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华尔兹的摆荡、探戈的休止等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也是竞技体育舞蹈点评的一个基本点。另外,在竞技体育舞蹈中,评委也十分重视参赛选手与舞伴的配合、交流,因为舞伴之间的配合、交流,直接表现了音乐的和谐与情感的交流及感染力。

对舞蹈动作与编排艺术的点评

在竞技舞蹈点评过程中,评委最看重的就是参赛选手舞蹈动作的美感和舞蹈编排、连接的流畅性。这也是参赛选手获得好评的要点所在。

1.舞蹈中重心的移动——移动量、方向性和流动性。首先强调的是舞蹈中移动量的大小,不是指步子的大小,而是指在舞蹈过程中舞者的重心,从起点到‘目标终点’的直线距离(包括每一步)。‘目标终点’指舞蹈的移动要有方向,没有方向性的移动就不会有较强的趋势。重心移动量大的舞蹈的流动性就好。而且舞蹈者的横向、纵向及三维空间,就会显得幅度很大,显现了舞蹈的大气。所以舞跳的好不好,舞者重心的移动量、方向性和舞蹈的流动性是判定舞蹈质量的重要因素。与之相反的是跳舞不先驱动重心而是迈脚,若没有目标和方向性,舞蹈动作就谈不上流动性了。

2.舞蹈美感的体现及感染力——肌肉线条延展与音乐的结合。前面提到的架型保持不变,仅是指舞伴之固定架型的张力不变。要达到更高标准,就要用呼吸调节肌肉的张弛,用重心带动身体和肌肉去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舞伴之间的框架应该是弹性连接,而不是刚性连接。若架型过于僵硬,就会使音乐表现的不饱满,也会影响线条的延展。肌肉的延展和线条变化,是随音乐而动的。呼吸、肌肉、音乐的完美结合,就形成了舞蹈的感染力。

3.舞蹈动作的编排与连接

舞蹈老师对舞蹈的编排是很有讲究的,编排的不好,就会影响跳舞者对音乐的展现和发挥。若舞蹈编排不符合乐曲,舞者舞姿即使好也表现不好音乐;如果所编排的动作连接,不符合肌肉的拉伸、收缩工作状态及反向拉伸状态,舞者就会由于没对抗力,使得肌肉延展拉伸不开,肌肉蓄不上力,也就帮不上忙。使得舞蹈失去了表现力和感染力。

|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编校:郑明扬

上一篇:我国高等教育学位制度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华传统美德家庭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