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篮球论文范文

2023-09-16

竞技篮球论文范文第1篇

一、我国竞技体育与保险的关系

(一)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体育保险起步比较晚,从90年代开始在历届奥运会上都有突出表现,夺金优势一直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对象。然而,在体育保险领域却发展缓慢,几乎是一片空白,由于伤害和突发事故时有发生而且没有后勤保障措施,结果导致大量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活动参与者不能全神贯注的进行训练、比赛和健身。

(二)我国竞技体育与保险的关系

体育项目,尤其是对抗激烈,欣赏性较强的竞技体育项目,由于其不断挑战体能,技能极限的客观发展规律,从而潜伏着相当大的危险性,队运动员的心里和生理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长期违背人体生理活动能力变化规律的高强度训练,极度造成运动员的身体损伤,近几年来竞技体操运动中的多起意外事故可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面对着各种体育风险的损害,一部分可以通过控制的方法消除或减少,但体育风险不可能全部消除。面对各种体育风险造成的损失,单靠自身力量解决,就需要提留与自身财产价值等量的后备基金,这样既造成资源浪费,又难以解决巨灾损失的补偿问题。

二、影响我国竞技体育保险发展的因素

(一)体育体制的问题

在我国,由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不同,运动员是由国家出钱培养,发工资,有伤病由国家出钱治疗,一般很少涉及保险,保险意识不高。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体育体制不同,保障形式不同,致使运动员投保保险的心态各异,这也是国内体育保险市场不活跃的主要原因。

(二)投保资金不足、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体育保险的投保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及企业赞助,体育俱乐部和运动员本身缴纳的保险费尚部充足,投保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化,导致了投保资金的不足,运动员的实际保险需求无法形成市场的有效需求。

(三)体育保险的险种单一、灵活性不强

我国体育保险市场的供求关系严重不平横。首先,市场需求不足。第一 ,国民的整体体育保险意识浅薄。第二,旧的体育管理体制有些地方制约了商业保险在体育领域的深入发展。第三,经济收入,保险费率等都影响市场需要的因素之一。其次,供给不足。由于我国体育保险只是商业保险的一项普通的业务,缺少专门的保险产品,形成了现成的产品市场需求有限,真正市场需求的成品还没有开发的矛盾局面。

(四)体育保险的法律不健全、操作不规范

立法是体育保险发展的关键和保障。现阶段我国体育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覆盖面窄,比较零散,条款陈旧跟现实脱节而且不成体系。目前,无论是保险界还是体育界,都还没有明确的,完善的关于体育保险的法律法规,这在客观上限制了体育保险的发展。有关体育保险法规的缺失,使得体育保险的具体事项涉及很多法制的空白区域,必然会导致操作上的不规范。

三 我国竞技体育保险的研究对策

(一) 体育保险必须走商业化发展的道路

我国体育保险必须沿着商业化保险的方向发展,这是与发展市场经济和保险商品本身的特点相结合的。体育保险作为保险的一种形式,资金的交付和运作也与普通保险具有相同的特点,。目前出臺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拓宽了保险资金的运作渠道和范围。体育保险资金的运营也必须要求如此,既在基金的运营上至少要维持利润率达到行业平均利润率,否则体育保险业将被市场淘汰。因此,体育保险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二)我国体育保险必须制度化,法律化

制度化和法律化是体育保险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和保障。我国应加强体育保险法制建设,一方面可以考虑将部分体育险种列为法定险种,采取团体险方式承保,避免逆选择,增强体育活动主要的保险意识:另一方面国家体育主观部门应该补充《体育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加入体育安全与保险的内容。由于体育运动项目之间的差异和对抗激烈程度不等,运动员面临的风险迥然而异,这就使得各个项目制定出具体的,详尽的伤残程度等级标准。

(三)建立、完善体育保险中介制度

成熟的体育保险市场必须由保险人,被保险人和中介人共同过肩市场的主体。建立中介制度也是我国体育保险市场培育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目前的体育保险完全依靠商业保险公司的兼营,而体育领域队商业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体育保险险种基本是套用商业保险的普通险种,存在险种少,费率不合理,条款不明确,保险范围窄等情况。体育保险中介公司拥有即懂得体育经纪又懂得保险经营的专业人才,可以有效地组织保险公司及时,准确的开发新保险产品,把潜在的保险需求变成现实需求。

(四) 我国体育保险的发育程度逐步开放化

从现阶段我国体育保险市场发育情况看,我国体育保险市场还需要精心培育和扶持,至于体育保险的对外开放要慎重。一方面,要看清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体育保险市场必将要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中。开放对于我国体育保险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经过本篇论文的研究不难看出,目前制约着我国竞技体育保险的发展的诸多因素,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其对策是十分必要的。我国竞技体育保险市场必须走向专业化,制度化,法律化逐步完善保险市场,保证我国竞技体育保险市场健康发展。

竞技篮球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采用了文献资料、调查访问、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的形成、内涵及实施进行探讨,并分析湖南省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实施所存在问题,旨在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

湖南省的竞技体育在悉尼奥运会上以8人出征获7金1银5铜的佳绩为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引发了“湖南体育现象”。在羊城第9届全运会上以19.5枚金牌位列全国第7,实现了湖南竞技体育的历史性跨越,打造了“体育湘军”的品牌。 “体育湘军”的崛起,“湖南体育现象”的出现,成为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一现象引发了中国体育界,尤其是中国体育理论界的思考与讨论。

1 湖南省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

1.1 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内涵 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是指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立足现实,因人、因地、因势制宜,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竞技运动项目,将现有的优势项目精雕细刻,做强做大,争取在优势项目的小市场占有大份额,缩短战线,与奥运会项目接轨,尽快走向世界的竞技体育优势战略。确保重点就成为其战略核心,在重点之上出精品,精品之中出效应。因此,“精品工程\"战略的指导思想为:“确保重点项目、发挥重点优势、实现重点突破\"。这十八字方针一直伴随着“体育湘军\"的星路里程。

1.2 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目标 在特定战略环境下提出的“精品工程\"战略必然有其特定的战略目标,依据湖南省的实际情况确定的竞技体育目标为:第七届全运会,力争进入全国十强;第八届全运会,巩固全国十强地位,力争再创辉煌;第九届全运会,巩固十强,力争位置前移,第十届全运会,巩固十强地位,力争再创辉煌。

1.3 “精品工程”战略重点 竞技体育无疑受遗传学、地域学、生理学和心理特点的制约。根据南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湖南运动员在灵巧、轻级别、单项和女子项目中颇具优势。根据缩短战线,突出重点,压缩规模,提高效益,与奥运会项目接轨,尽快走向世界的战略思想,本着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和成本与效益的原则,湖南省提出了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的“五字方针”,即以“女、小、轻、巧、水”作为主攻方向。“女、小、轻、巧、水”也就成为“精品工程”战略的突破重点。“女”:在一定时期内重点发展女子项目,如女子举重,女子羽毛球,女子网球;“小”:即小型项目,如小球,田径和射击的部分单项等;“轻”:轻级别项目,如举重,摔跤,柔道等项目的轻级别;“巧”:灵巧型项目,如体操,跳水等;“水”:水上项目包括跳水,赛艇,皮划艇在内。这样体操羽毛球、举重、摔跤、柔道、射击、田径、跳水、赛艇、皮划艇、网球、武术(散手)等12个大项成为湖南竞技体育的重点发展项目和突破口。

总之,“精品工程\"战略的重点就是争取在小市场占有大份额,而不在大市场占有小份额;根据湖南实际情况,经费投入有限,而事业的发展却无限,要以有限的投入来支撑无限的事业发展,所以确保重点就成为其战略核心。所以在进行竞

技体育战略决策时,将那些就湖南人而言受地域、遗传影响发展受限,目前水平滞后,短期难以突破的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暂推向社会,以社会赞助的形式维系这些项目的生存和发展,考虑到与奥运会项目接轨,并配合国家竞技体育的奥运战略,将那些非奥运项目暂撤办,以减轻省体育局的负担,以实现“精品工程”战略的重点保证。

1.4 “精品工程”战略步骤 “精品工程”战略依据湖南竞技体育的分三步走。第一步:亚运会大练兵,通过亚运会锻炼队伍,培养后备力量,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一个准备阶段,竞争实力的高速增长打下基础。第二步:力拼奥运会,力争在奥运会上有所收获,为全运会的熬战打下基础,这个时期可称为战略的发展阶段。也是战略计划的主要阶段,是在准备阶段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向战略目标大踏步前进。第三步:决战全运会,通过全运会实现湖南省体育的战略目标,这是实现战略目标,夺取胜利的最后阶段,由于发展阶段的竞争实力的发展速度较快,出现了一轮竞技状态的高峰,必然会出现很多矛盾,如运动员的体能、心态、斗志、伤病、社会环境条件的影响,商品经济、自我价值的认定等,需要进行新的平衡和协调。要使各种因素在比例、进度、目标等方面形成新的协调和平衡。在目标、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求得新的发展,从而保证全运会上的冲刺,以保证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2 湖南省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实施的保障

2.1 建立了适合“精品工程”战略实施的管理体制 原湖南省体委和现任体育局领导为了保证“精品工程”战略的实施,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改革。1984年就成立了“体操中心”,体操中心在行政职能上具有独立的人、财、物的管理权。2000年开始全面实行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制,湖南省体育局下属训练单位先后成立了“羽毛球管理中心”、“举重管理中心”“水上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跳水游泳管理中心”等。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管理权限和职能由过去的多头、分段管理转变为以纵向系统管理为主、纵横相互结合的强化业务管理的新形式,改变以往竞训两层皮的现象。通过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有效加强对各项目的直接统筹规划,实现训练、竞赛与科研及专业与业余训练的有机结合和一体化管理。

2.2 人力、物力的优化配置与管理 根据“精品工程”战略要求,原湖南省体委和现体育局在资源配置和人员编制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调整力度可以从以下这组数字中可让人一目了然。资金投入:奥运会项目、非奥运会项目的比例,由原来的6:4调整为7:3,后再调整为8.5:1.5;相关人员(运动员、教练员)编制的比例,由原来的8:2调整为9:1,后再调整为9.3:0.7,逐步形成了资源配置向重点项目倾斜,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集约式竞技体育发展格局。这种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集约式配置,为“精品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3 加强竞技体育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有一支强有力的戰斗队伍是保持竞技体育稳步、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竞技体育队伍建设的主体是运动员、教练员、体育队伍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现代竞技体育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教练员水平的竞争。湖南省高度重视教练员队伍的建设。首先,在教练员的聘任和使用上有严格的程序和管理评价制度。其次,在对教练员的业务素质培养上,强调观念更新、技术创新、立足自我发展。“精品工程”战略的成功实施与培养和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练队伍是分不开的。

湖南省是内陆省份,运动员、教练员待遇与沿海省市、经济强省相比有一定差距,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首先,严格把好领队这一职位的人选关。通过领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运动队形成不畏强手、勇于拼搏、克服困难、勇攀高峰、团结战斗的思想氛围。其次,加强优秀运动队的党组织发展工作,尽可能培养优秀运动员入党。最后,努力为运动员排忧解难办实事,如:解决优秀运动员求学问题;在政治思想上重点培养,并依个人所具素质和表现,可破格安排一定的行政领导岗位等,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组织关爱暖到心坎,激励其奋斗和奉献精神。

2.4 实施后援战略工程 为保证湖南竞技体育的稳步、持续发展,湖南省体育局提出了“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培养精品、形成优势” 的业余训练指导思想,贯彻实施了“以县为重点,体教结合及实施‘0714’工程”的后援战略工程的业余训练方针。即:重点提高县、市级业余体校和学校体育的训练水平;充分发挥体教两个体系的优势实施“体教结合”,加强业余体校的吸引力和生命力;重点抓7~14岁年龄的学生选材和训练,即“0714”工程。

“体教结合”的实施,使湖南省出现了一批富有特色的业余体校,如长沙体操学校、安化羽毛球学校等,这些学校为“精品工程”战略的实施输送了一批批的体育苗子。“0714”工程方案的实施,增加了训练人口,发现了体育苗子,在参加悉尼奥运会的8名运动员中有7位是通过当时实施“0714”工程选拔和培养出来的。陆莉、熊倪、李小鹏、刘璇、杨霞、龚智超等一大批尖子运动员,正是这一战略成功实施的产物。后援战略工程为“精品工程”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推波助澜。

2.5 提高竞技体育训练的科技含量 金牌后面是科技大战。科技已成为运动场外重要的“金牌增长渠道”。湖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科研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湖南省体委(局)对科技攻关类的项目在后勤上予以重点保证。多年来,湖南省体科所在运动实践中,主要承担:围绕全运会、亚运会和奥运会等重大比赛的重点项目及重点运动员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湖南省体科所建立了重点运动员恢复室、研究室,并进行医务监督和科研跟踪,保证营养和恢复措施,定期进行机能测试,从而为教练员及时提供科学的训练依据。建立了全国最齐全的世界优秀运动员和国内全运会项目前8名选手的成绩档案,为各运动队提供咨询服务。并与湖南中医药研究院进行合作攻关研究,其研究成果在保证运动员进行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省运动员在训练后的疲劳恢复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湖南省体科所对每一优秀运动队派一名科研人员,实施“科技副教练”制,把科研从实验室中请到运动场,科技人员亲临训练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为运动队解决一些训练的实际问题,参与训练计划的制定。加强了科技的针对性,扩大了科研的服务面。“科技副教练”制的实施促进了科研、训练一体化,为“精品工程”战略的实施作出了贡献。

3 湖南省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特征

湖南省竞技体育的“精品工程”战略可以说是湖南省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标志,这一标志充分显示了其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3.1 因地制宜,优势定位 湖南是个农业大省,在全国尚属经济不发达地区(表1)。经济是湖南竞技体育发展的劣势。在这种背景下突出重点,优势定位,走集约化的道路是湖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正确选择。

3.2 地域特色,湖湘文化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环境、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异同,形成了人在形态、、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决定了人在竞技体育能力方面的差异。湖南省地处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带,是内陆省份,内陆省多山的地形,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理环境造就了湖南人的生物特征——“小、巧、灵”。精品工程战略可以说充分把握住了这一生物特征。

湖南甚称“唯楚有材\"、“人杰地灵\"的地方。 “如果人们理性地翻开中国的近代史,就会发现湖南人就像夜空下最亮的那些星星点缀着中国的近代史,近百余年来湖南豪杰的翻覆巨掌兴云为雨的能耐确实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力。”[2]湖湘文化造就了一代一代的英雄豪杰——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蔡锷、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 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等诸方面,对近代、现代中国产生了强有力的辐射波,豪不夸张地说,国家之兴衰和民族之存亡曾系于他们一身。“霸蛮”、敢为天下先、实事求是湖南人的特性。文化是基础,精神是表现,是一种文化的高级形态,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文化的状态决定了人的精神特性,而人的精神状态如何,则直接決定着事业的兴衰。因此,湖南人的生物特征和湖湘文化直接影响着湖南竞技体育的发展。

3.3 管理科学,人才优化 当今社会,竞技体育领域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谁就必须拥有人才的优势。人才是关键,体制是保障。“精品工程\"战略的体制优化和科学管理,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思想先进、素质过硬、本领超群、结构优化的优秀人才群体。 “精品工程\"战略中形成的人才群体可以说是结构最优化的人才群体。这种结构优化的人才群体既能为每个人才的顺利成长和能力的有效发挥创造良好条件,还能产生一种新的、单个人才所不具有的力量,因而使单个或局部人才的能力得到放大、强化和延伸。

4 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的缺损

“精品工程”战略的实施为湖南省竞技体育快速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它既有了借鉴的地方,也有缺损的地方。

4.1 具有地域性 湖南省竞技体育的“精品工程”战略是在其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中产生而形成的,具有地域性。地域性意味着受限性。因此,湖南省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模式值得推广,但具有地域受限性,要创造性推广。

4.2 运动项目发展的局限性 “精品工程”战略强调的是个“精”字。“精”一方面突出自身优势,保证优势项目,另一方面“精”也意味着少。这就导致竞技体育在项目布局上有偏项现象,只能发展少数,影响整体提高,具有项目受限性。湖南省在“精品工程”战略中,为保重点,突出重点,不得已将水平较低,财力投入过多,发展受限的篮球、排球、足球予以放弃。在以奥运为中心的战略影响下舍弃了一些非奥运会项目,这就使得运动项目的发展出现失衡性现象。

4.3 战略实施的风险性 战略计划本身就具有自身资源和技术与外界机会相结合以及现实机会与潜在的冒险相结合的特性。战略可以说具有一定冒险性,而“精品工程”战略更是如此。“精”意味着高水平,少而精的高水平运动项目的发展的目标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此,具有风险性。这就要求战略计划中的所有突破点实力雄厚,含金量高,如果一旦某一点失利,就有可能无法实现战略目标,导致整个战略计划的失败。因此,“精品工程”具有风险性。

5 结论与建议

1) 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是指,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立足现实,因人、因地、因势制宜,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运动项目,将现有的优势项目精雕细刻,做强做大,争取在优势项目的小市场占有大份额,缩短战线,与奥运会项目接轨,尽快走向 世界的地方性竞技体育的优势战略。

2) “女、小、轻、巧、水”运动项目的合理布局是湖南省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的核心内容;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实施是“精品工程”战略实现的保证。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是“精品工程”实施的保障。

3) 湖南省竞技体育“精品工程”战略模式具有推广价值,但它具有地域性、项目发展不平衡性和风险性,要创造性地推广。

参考文献:

[1] 强国论坛:www.people.com.con 1999年、2002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实力比较.

[2] 周兴旺,著.湖南人凭什么[M].北京:新华社出版社,2002,10.

[3] 张智光,主编.管理学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 韩岫岚.MBA管理学(上、中、下册)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5] (美)托马斯·S,贝特曼等.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 李艳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竞技体育运行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课题组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8] 傅国良.丰碑—奥运湘军纪实[M].长沙:湖南省体育局.

[9] 孔庆鹏.同心园构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10] 杨文义,罗兴国,易芷媛,等.湖南体育年鉴[M].长沙:湖南体育运动委员会,1990-1998.

竞技篮球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学;教学策略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6.126

长期以来,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教育无不是围绕着考试进行,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从上往下,一直渗透到小学阶段的所有学科教学上,使得小学体育教学备受冲击,限于尴尬的境地。体育教学的滞后带来一系列问题,导致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以及精神品质的孱弱。无论从长远来看,还是从少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样的近期目标来看,都很有必要抓好小学体育教学。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如何搞好体育教学,如何让小学生喜欢上运动,喜欢上体育?体育游戏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体育游戏的特点

首先,体育游戏是体育课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不是玩。在许多学生和家长的眼中,似乎游戏就是玩,而玩往往是有违学习的。这是很偏颇的观点。人类的学习首先从游戏开始,少儿游戏是对成人社会无意识的模仿,是最生动的学习。所以,体育游戏首先是课程教学不可分割的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玩,它对学习起到了正迁移的作用,而不是相反。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游戏就是玩,就可以撒手不管,这也是不正确的,没有摆正对体育游戏的态度,也没有能准确理解体育游戏的内涵。

其次,体育游戏具有娱乐的特点。它避免了教学的功利性,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小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全面地锻炼和开发,成为提升身体素质与身体机能的重要手段。体育游戏与其他游戏相比,具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它仍然以体育锻炼为目的,有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能够培养小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体育特长,让他们在运动中感到快乐。体育游戏能够丰富体育课的内容,变化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竞争中体验到各种成功的喜悦,学习到许多体育运动和训练的必备技巧。

二、体育游戏对于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的意义

首先,培养锻炼习惯。对于许多国人来说,影响身体健康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健康的作息规律,没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健康的作息规律,没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没有习惯就没有坚持,就不能持续地让身体得到良好的锻炼。而习惯的养成往往从小时候开始培养。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相比,体育游戏显得轻松而有趣味性,对小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让他们开始喜欢运动,而喜欢运动则是坚持运动的前提,坚持长久才能形成习惯,以至于产生终身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体育游戏活动,是激发学生爱好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能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自己的意义,并始终保持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其次,体育游戏能有效提高小学生运动水平。有趣的体育游戏调动了学生的运动热情,充分发掘了学生的运动潜能,让他们乐此不疲。这一点大大区别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单调乏味枯燥的重复训练,很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倦心理,从主观情绪上开始退缩。凡是有过体育锻炼的人都有体验,当你全身心投入、充分调动内心情绪去锻炼的时候,不仅能发挥出超越之前的水平,还能让身心更加愉悦。相反,如果情绪低落,不想动而强迫自己运动的话,不仅不能发挥水平,反而会增加厌倦情绪,这样的训练毫无效果。体育游戏的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能,从而提高训练效果,提升运动水平。

再次,体育游戏对文化课有促进作用。体育游戏对于文化课的促进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个是间接的。俗话说,眼疾手快、眼明脑亮,这话是有道理的,肢体动作反应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力,因为头脑转得快的人,往往手脚也快;思维迟钝,反应不够敏捷的人,在肢体的运动上也相对迟缓。反过来,如果增强运动,加强锻炼,通过提高肢体的灵敏度和运动协调能力,也能够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文化课的水平。另一个方面则是直接的。在体育游戏中可以将语文或者是数学上面的一些知识融入进来,将体育游戏和文化课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运动,能够让他们比较轻松地掌握文化课的知识。

最后,体育游戏可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游戏的鲜活形式、多样内容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健康成长,让学生内心充满阳光,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心理调节的方法,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在开展体育游戏时,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有效夯实,并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逐渐有了初步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基本素质的确定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三、如何恰当运用体育游戏

首先要合理运用。体育游戏的运用要恰当,对教学有正面的促进作用,而不可为了运用而运用。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不能一味地求娱乐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以为上体育课就是为了玩。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设置,根据班级整体的水平预设难度,针对学生的性格确定具体的方案。合理的课程安排应该包含准备、开始、进行、结束几个部分,在准备阶段要向学生强调准备动作的重要性,要成运动前科学活动有关部位的习惯,避免运动发生意外扭伤。

比如,在进行快速跑这一体育学习中,为了增加体育游戏趣味性,可以设计接力赛。但在此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跑步技巧。在活动开始前给学生讲明白要注意的事项,让所有停留在跑道上的同学都退到场内去,以免在活动中碰伤。讲明运动规则,提出具体要求,教会活动方法,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游戏的顺利、安全、有效进行,从而实现教学目的。不能保证安全或者是存在安全隐患的体育游戏应该是体育教学坚决避免的。

除了合理运用外,教师还要善于用心营造和谐舒适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进行的节奏,也要把握好宽严程度和娱乐的深浅。太过严肃没有必要,但也要避免嘻嘻哈哈所带给学生的不严肃感。教师要宽窄有度,奖罚有章,进退自如。同时,还要在游戏中留心观察,要及时发现和把握学生的不良情绪,避免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影响了自己或他人的运动。

参考文献:

[1] 谢健,沈雪江.论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

[2] 孙寅超.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价值及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3.

[责任编辑 齐真]

竞技篮球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中职学校教学改革中,羽毛球教学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体育技能学习能力具有积极影响和作用。与其他院校的羽毛球课程不同,为了发展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其羽毛球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终身体育。在培养中职学生终身学习意识、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对目前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结合羽毛球课程教学发展的创新价值,探究终身体育背景下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方法,以此提升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终身体育;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改革

终身体育背景下,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应始终坚持互动性原则。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需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该发挥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在传统课堂教学发展中,还是由教师主宰课堂和学生,未能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1]。在终身体育教学与培养中,教师可以将自身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运用教师外在的引力和内在的威信,培养学生自觉参与课程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形成羽毛球课程学习的终身体育观念和意识。在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

一、终身体育概述

(一)含义

终身体育思想源自国家提出的终身教育方针,在现代社会发展视域下,终身体育思想不仅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甚至受到世界领域体育研究学者和专家的高度重视,逐渐发展成对国际体育教学具有积极影响的一种全新体育思想。在国内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进程中,终身体育教育囊括体育知识、兴趣、品质、兴趣与保健等相关内容。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融入终身体育教学思想,有助于推动学生加强对终身体育的了解和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与运动习惯,推动其身心健康发展。此外,新课标明确提出,体育教学必须落实终身体育思想,明确终身体育的价值和重要性,在教学大纲设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课程开展等维度合理融入终身体育思想,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使其在终身体育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从而培育其终身体育思想及认识。

(二)特征

其一,终身性特征。传统体育理念限制于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工作中,终身体育理念的提出彻底打破了传统观念,其认为体育不可只局限在特定阶段与特定地域,要将其贯穿个体一生,是个体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象征,要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校体育活动是基础,将学校学习的各种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赋予科学正确的锻炼生活,是个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终身性则是终身体育的显著特征。其二,自主性特征。从空间角度而言,终身体育主要由学校、家庭与社会体育所组成[2]。终身体育可全面发挥出自主性特征,体育运动训练不只局限在外部环境,体育运动锻炼没有年龄划分,更没有地点与场合的限制,在个体人生发展任何阶段均可开展。由此,体育锻炼者可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选取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其三,社会性特征。从深层次角度而言,终身体育主旨是将个体体育生活和社会发展有机联系。终身体育这一教学理念未提出时,体育运动主要以竞技体育作为主导,难度系数较大,普通人只能以欣赏眼光观赏体育比赛,极少会亲身参与其中。以往学校体育往往采用被迫式体育模式,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缺少兴趣,甚至会存在厌烦心理。究其根本,主要是学校未能真正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和意义,并使体育课程教学具有极强的功利色彩,学生只能被迫学习体育,丧失了学习热情和兴趣。并且,因体育评价体制的不完善,学生将体育作为学习负担,根本无法实现自主学习。但随着终身体育的提出,各大院校逐渐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和目的,以强身健体、缓解学习压力、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将体育同生活及工作有机结合,逐渐发展成一种健康生活方式。

二、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羽毛球作为一种全民运动被广泛应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即使大部分学生从小接触羽毛球,有学习和参与运动实践的经历,但只是浅层面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规范化的学习技能,部分学校在羽毛球课程教学的开展中,课程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少专业化羽毛球课程教学师资队伍。体育教师多是足球、篮球、田径专业,真正学习羽毛球专业的教师数量屈指可数,从而造成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在开展中难以满足教学专业性、科学有组织的授课要求和学生学习需求。教师也只是结合学校和所知所学进行课程教学与引导学生训练。在教学中对单个动作重复练习,最终使得课堂教学单薄无趣,不利于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羽毛球运动在基础设施、器材耗材等方面存在资源缺乏的问题,即使有的中职学校设立体育训练馆,但是针对羽毛球训练的场地较少,一些学校也只是让学生在操场进行羽毛球教学和实践训练。羽毛球是一种耗材,不仅需要学生购买,还需要在日常进行自主训练,进而无形之中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导致学生羽毛球课程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终身体育视域下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策略

(一)優化教学的基础设施,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需要在终身体育背景下,根据羽毛球场地资源和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合理规划教学场地的使用方案、方法等。还要灵活安排羽毛球课程教学场所开馆的时间,给予学生更多羽毛球学习与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比如,可以将学生周六、周日休息的部分时间当作学生羽毛球学习或者运动的额外使用期间,通过有偿使用的方式,对羽毛球教学场馆内的设施进行补贴。同时,在优化教学基础设施和设备的过程中,中职学校需要按照终身体育发展的原则和要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羽毛球课程教学硬件、软件设施,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良好保障。在解决专业化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时,学校需要提升对专业化教师队伍构建工作的重视,并且采用与羽毛球俱乐部、专业运动选手联动等方式,共同组建针对中职羽毛球课程教学的专业化师资队伍,通过榜样激励、引领等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和学习意识。学校可定期派遣教师观摩学习专业选手训练手法、教学手段等,强化羽毛球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终身体育观念。此外,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实践教学经验和比赛水平的提升,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学校之间的比赛交流、学习分享、组织培训等,不断构建和培养具有专业化能力、理论功底强、技术水平较高的羽毛球课程教师队伍。这样教师在教学期间也会结合不同学生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训练方法,使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得到良好保障[3]。在专业化师资队伍教学和培养中,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培养、教学考核、制度激励等方式,提升羽毛球教师强化自身专业能力的学习意识。教学考核也可以帮助学校及时了解教师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推动羽毛球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合理发展。

(二)提升学生训练的力度,合理开展实践性教学

为了满足中职学生速度与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训练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反应速度、动作速度方面的训练,强化学生训练的力度,以及合理开展实践性的教学工作。例如,在学生熟悉和掌握羽毛球教學的基础动作后,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口号或者手势,合理、快速地变换动作和步法,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学生训练期间,可以加强学生交叉步、反复横跳、跳绳等动作的练习力度,定期培养学生的移动速度,多方面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其形成正确的终身体育观念。在学生训练中,灵敏度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需要运用多样化的假动作训练方式,强化学生对来球方向的判断力,而且需要注重学生耐力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关节的拉伸情况,强化学生运动期间的柔韧度,以此发展学生终身体育和羽毛球学习的能力。在学生耐力素质的培养环节,教师可以适当采用反复跑、变速跑、多组高抬腿练习等方式,促进实践性教学工作的合理开展,使学生通过足够多的训练实践,提升训练或者比赛中的能力,为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提供保障。

(三)树立梯度教学的目标,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

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特征,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梯度的教学目标,运用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和终身体育观念。在第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制定中,教师需要以强化学生知识点理解能力、简单技术动作掌握能力为目标,有效安排课程教学,为后期学生的实践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在第二阶段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复杂技术动作的学习与掌握[4]。特别是一些击打技法和步法,通过这一环节的授课,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或者根据这一阶段的授课情况,了解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然后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类,为接下来针对性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在第三阶段的教学目标优化中,教师需要结合第二阶段教学效果,将学生技能水平的掌握情况和差异分为两类。针对学习能力较强、技术能力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为其安排更高的发展目标,教师运用专业技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取得精益求精的学习效果。还要进一步巩固练习学生的技法、步法等,以此保证学生能够合格、准确地完成羽毛球教学课程的相关任务,提升结业成绩。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能力薄弱,缺乏对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能力,面对这些学生,教师需要多沟通、多鼓励、多交流,注重学生基础技能和身体素质的训练,使其在应用和熟悉掌握羽毛球基础动作的基础上,强化技能以及终身体育学习的观点。

(四)改革课程教育的方法,丰富学科知识和内容

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改革需要符合学校办学发展的实际,根据羽毛球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与技能性,让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工作和羽毛球教学操作特点相符。在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需要提升羽毛球教学的技能性、实践性,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使其在实践学习和活动中形成终身体育学习意识,实现学习价值。要想解决羽毛球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教师需要加强课程教育方法的改革,丰富学科知识和内容。在理论教学阶段,教师应尽量避免大段专业术语的文字介绍,而是根据学生学习兴趣选择相应的教学专题和教学素材,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运用网络收集相关教学视频,也可以将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供学生观看,不断减少理论介绍和讲解的枯燥性。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主动收集资料,还可以在课堂进行分享,从而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在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中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学习观念[5]。为了丰富学科知识和内容,教师可以定期引导学生观看羽毛球竞技比赛活动,增强他们对羽毛球的热爱。

(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开展多元化课外活动

校园文化作为群体文化,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校园文化是中职学生身心发展与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因素。校园文化侧重点在于建设,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具有特殊的环境与精神力量,是中职学校的隐蔽性课程。中职学生步入体育文化浓厚的校园,就在无形中接受了文化环境的感染和熏陶,言行举止与行为表现均会受到影响,甚至思想和精神也会自然而然得到同化。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对培育中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加大对中职羽毛球教育事业的整体资金投入力度。中职学校若想建设完善的校园体育文化,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羽毛球体育运动锻炼兴趣,加大政府、学校与社会对羽毛球场地、设施及相关器材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唯有保证硬件设施的完善,中职学生才可积极自主投入羽毛球体育运动锻炼,才会实现羽毛球课程的教学目标,反之均会成为“空谈”。由此,加大资金投入,充分满足中职学生羽毛球体育运动锻炼需求,提升其参与体育羽毛球课程的热情与自主性,进而在无形中推动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养成正确的体育运动锻炼习惯。其次,重视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在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中,要想有效培育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强化终身体育意识的推广宣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中职学校可借助宣传栏、学校网站以及广播站等渠道对学生展开羽毛球知识宣传教育,加强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了解和认知,拓宽其体育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其积极自主参与羽毛球课程体育运动训练活动。中职学校还可定期组织羽毛球体育知识座谈会和专题讲座等,邀请社会相关研究者和学生家长参与其中,提高中职体育教学的影响力。利用宣传教育,协助中职学生掌握“终身体育”思想观念,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是自身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健康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支柱,从而形成正确体育运动习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实现“连续性”体育锻炼,为自身日后更好地成长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最后,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中职学生学习羽毛球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而体育社团则是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最佳手段。学生参加不同的体育社团或俱乐部,均以自身兴趣爱好及特长为基准,选择自己所喜爱的社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因被迫学习或被动参加体育运动出现消极心理,从思想层面提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比如,针对羽毛球社团而言,要为学生提供展示羽毛球运动技能的平台,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加热爱羽毛球运动,从而对学生形成正确终身体育意识以及良好运动习惯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四、结语

终身体育背景下,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不仅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发展观念,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做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学习观念的相关工作。同时,学校需要优化教学的基础设施、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教师也需要提升学生训练的力度,合理开展实践性教学,并通过树立梯度教学目标,加强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等方式,提升学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可以在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中提升终身体育学习能力和发展观念,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洁.3D打印技术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0(24):126-127.

[2]胡焱芹.终身体育视域下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调查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15.

[3]时斌,范艳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羽毛球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4(15):160-161.

[4]杨建辉.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4):246-248.

[5]吴琼军.中职学校羽毛球教学过程中美学教育角色的探讨[J].湖南包装,2018(1):112-113+116.

(责任编辑:董维)

竞技篮球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随着武术套路运动竞技水平和人们观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娱乐要求,给武术套路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就人们的要求和武术套路自身的建设来看,对武术套路运动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针对武术套路运动创新的基本原则、方法以及创新的必要性,进行论述。

[关键词] 武术 套路运动 创新

武术作为一项充满活力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近年来已取得喜人的成绩,已成为世界体育运动的一部分。作为武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套路运动,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机遇来自于现代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挑战在于如何使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在世界体坛上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使他更加绚丽多姿。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可谓形势喜人,形势也逼人。只有不断创新,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武术套路运动才能在国内和国际体坛中取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套路运动的简介

1.定义

武术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各种拳术器械的整套动作。

2.分类

(1)按运动形式可分为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对练套路、集体表演套路。拳术套路是指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拳术的种类很多,如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背拳、象形拳等。

(2)按习武的目的可分为竞技武术套路和大众健身武术套路。

二、武术套路创新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武术创新动作的设计,必须根据武术套路项目的运动特征,以人体解剖学与人体生物力学等科学原理为技术指导。武术套路运动即是群众性的健身体育项目,也是竞技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对于竞技武术套路来讲,创新的动作要符合竞赛规则要求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条件。

2.新颖性原则

新颖性主要体现在“新”字上,是练习者在完成所创造或改造的武术动作和连接时表现出动作的独特性与罕见性。

3.针对性原则

(1)针对武术运动项目特点与发展趋势,对武术套路运动发展的全面和系统辨析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一。动作技术创新设计,要针对武术套路的项目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

(2)针对武术套路运动员和练习者的个人特点,综合能力与动作的质量规格是发展武术动作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3)针对武术竞赛规则进行创新。规则对武术技术发展起着导向作用。规则是武术训练和比赛的主要依据,他规定的动作内容、数量、规格与人体运动的能力基本运动方式,也是创新的主要依据。

(4)针对场地器材进行创新。武术竞赛规则对武术比赛使用的场地和器材均作出了有关规定,在进行武术套路动作技术创新时,必须针对武术场地与器材的要求,使创新的武术动作在整套演练中充分合理地运用场地;同时,在武术器械套路动作技术创新中,要遵循器械的使用方法与规律,充分发挥器械的性能,创造出高新的武术技术动作。

4.技击性原则

技击是武术运动最突出的特征,强烈的攻防意识是武术区别与其他运动项目和艺术的鲜明标志。

5.美学原则

根据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和表现形式,武术套路运动的风格特点和运动规律不断地对武术套路的技术创新,增加武术套路运动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

三、武术套路运动创新的途径

武术套路单个动作的创新。单个动作是组成全套动作的最小单位,有了单个动作的创新,才能有动作连接创新和全套动作创新。武术套路技术创新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难度递进创新法

递进法是不改变原来动作技术特征的基础上,让他从某个方面在程度上递进,使动作由简到繁,由低到高,从而产生另一种新的动作的出现。

2.移植创新法

移植创新法是将某一运动项目的技术,战术或其他领域的原理方法的部分或全部引入本运动项目中,并通过一定的改造而获得新的技战术的动作创新方法。武术套路中的技术动作移植可分为本运动项目的相关动作移植,对传统武术套路动作的移植和改进,其他领域的技术动作的移植。近年来,动作创新移植法在武术套路动作创新中广泛使用。其创新构思:(1)武术套路动作之间的相关技术意思,必须注意技术动作的类型以及完成该动作所需要的条件,考虑技术动作移植的可行性。(2)对传统套路动作的移植。我国的传统武术种类繁多,流派林立,内容丰富,动作素材越多就越能激发思维和想象力,就越能产生创新灵感;传统套路中有很多可以吸取的动作与技能与技法,经过挖掘与专研,可以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的新动作。(3)运用其他项目领域的技术动作进行交叉移植创新,会为我们武术动作创新带来广阔的思路,发散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事物的用途、性能等方面为出发点进行连接思考,以构思新事物的方法。

3.逆向倒学创新法

逆向倒学创新是从形成的动作技术的组成原理。功能特征、结构形态等方面的反方向进行思考,进而形成新的武术套路动作。从逆向去探求,从相反方向去思考,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人们通常从正面去探求的习惯。从反面去认识事物,易引起新的思路,往往产生超长的构思和不同凡俗的新观念。武术套路的逆向创新思路在武术套路动作中有许多动作具有对称性,沿着原有动作技术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构思与原动作技术结构、形态不同的新动作。如八运会长拳规定动作:右前扫腿一周半——左旋风脚——右旋风脚——提膝架掌盘肘。

4.组合创新法

组合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武术动作进行符合武术原理及特点的组合,从而获得具有整体功能和难度升值的一种新武术动作的创新方法。这种新武术动作在武术套路动作创新中屡见不鲜,而且潜力很大。如国际竞赛套路长拳中旋风脚劈叉是由旋风脚和劈叉两个动作组合而成的,南拳中的旋风脚侧摔也是有两个动作组合成的。使用组合法的要求是:一要按照一定的创新意图和目的;二要考虑整体功能的发挥;三要使要素结构有序化;四要注意动态发展需要,注意事物变化着的状态;五要使功能扩大,效益增值。

5.仿生学创新法

提出“仿生学”这个名字的是美国的斯蒂尔博士,他是这样给仿生学下定义的:仿生学是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或者是人造技术系统具有类似于生物系统的特征的科学。人类模仿生物的历史由来已久,纵观古今武术发展历程,象形武术是建立在仿生学的基础上的。像形武术种类很多,如南拳中的虎鹤双形、鹰爪拳、猴拳、螳螂拳等;少林五形拳,主要是模仿龙、虎、豹、鹤、蛇五种动物。现代武术的部分套路可以模拟某些动物的部分动作、形态、意识,并且给予加工提炼、升华,创造出新颖的武术动作。

6.计算机设计创新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体育运动水平不断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将科技成果应用到竞技运动训练中,已成为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特征。目前,国内外体育科研人员,在运用计算机对竞技体育动作创新设计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应用计算机仿真设计武术套路动作是对传统人工设计动作的突破,是武术套路动作创新设计向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竞技篮球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网络文学从1998年正式进入人们视野后,因其自由交互的独特性、媒介和内容的创新、艺术审美娱乐化等而迅速发展,文学原创网站经营如火如荼,文学创作类型化,逐渐为主流文学所接受,产业化趋势明显。这种以新媒体为媒介的文学类型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

关键词: 网络文学发展历程兴盛成因

从2010年夏天到近日,一场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热潮席卷各大电视台,从《美人心计》、《步步惊心》、《泡沫之夏》到《宫》的热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和各方争议。不管人们对其抱着怎样的看法,都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网络文学裹挟着狂飙的时代潮流向我们席卷而来。“我轻轻地舞着,在拥挤的人群之中,你投射过来异样的眼神。诧异也好,欣赏也罢,并不曾使我的舞步凌乱。因为令我飞扬的,不是你注视的目光,而是我年轻的心”。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2.6%,用户规模达1.95亿,较2009年底增长19.9%,是互联网娱乐类应用中用户渗透率唯一增长的应用。盛大文学公布的《2010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有想象力和智慧性”成为网民喜欢网络文学的最大理由;有超过70%的用户认为“网络文学将造就J.K.罗琳式的伟大作家”。

一、网络文学的界定

信息化的社会伴随而来的是一种流动的社会生活空间——赛伯空间(Cyberspace)。这个新的电子空间彻底地改变了社会的组织结构:自我的、家庭的、工厂的、大学的、民族国家的社会行为。二元对立的边界正被拆除,私人空间被言语、听觉、视觉图像填充着。作为时代传感器的文学,其生态环境也正在网络的疾风骤雨中发生着显著变化。网络作为人类社会性的一种活动场所,必不可少地相应产生了依附于网络的技术、艺术和哲学,形成新的网络文化并支配和影响人的价值观。作为网络文化组成部分的网络文学,其对于网络文化的影响、社会的影响,与现实社会文学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是一样的。

当网络文学在网上网下现身时,其自身的定位乃至这个词汇的合法性,一直都存在争议。网友泡沫曾戏称网络文学是“平民文学、速度文学、个人文学、共享文学”。[3]而李寻欢认为网络文学不是“写网络的文学”,也不等同于“网络上的文学”,准确定义应该是“网人在网络上发表的供网人阅读的文学。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母亲是文学,其精神内涵是网络的,其真正意义就是使文学重回民间[4]。”

“网络文学”本身包含着两项基本要素,即“网络”与“文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网络是当代高科技的代表,文学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在这里将它概括为基于网络技术,反映信息时代社会生活,以经常上网的网民为倾诉对象,抒发个人情感的网上原创文学现象。

二、网络文学发展历程及态势

历史的发展总是催生它的文化形态随之发展和改变,并为这种存在形态的嬗变提供机遇。在电子技术获得广泛应用之后又出现了文学的新品种——电子文学。如今,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这里将龟甲、岩石、泥版、钟鼎称为“第一媒体”,纸张称为“第二媒体”,胶片、电磁传输称为“第三媒体”,数字传输即网络为第四媒体)登上历史舞台。网络文学应运而生。在全球范围内,网络文学的作者、读者及相关网络商的活动,从一开始就随网络的互联而拓展。随着Internet的建立,网上信息的跨国流动成为家常便饭,人们得以共享网络文学资源。

汉语网络文学的兴起源于海外的留学生。他们由于特定的文化疏离和对祖国的思念产生了对中文的留恋和相互沟通的需要。第一个网络中文杂志《华夏文摘》就是为了分散在美国各地大大小小学校里的学生互相联络方便而在1991年产生的。至于真正为了文学而产生的文学网络刊物,是1991年王笑飞创办的海外中文诗歌通讯网(chpoem-1@listserv.acsu.buffulo.edu),该网络实际上是一个邮件订阅系统,以张贴古典诗词为主。1994年2月方舟子(生物学博士)与古平等人创办了第一份网络中文纯文学刊物《新语丝》电子文库(http://www.xys.org),以邮递目录的形式刊发诗歌和网络文学;1996年10月,建立了万维网主页。海外汉语网络文学刊物随之陆续出现。著名的诗刊《橄榄树》(http://www.wenxue.com)是诗阳、鲁鸣等人在1995年3月成立的。第一篇中文网络小说《奋斗与平等》(少君著)1991年4月在《华夏文摘》上发表。1994年3月中国获准加入Internet,中国开始有了本土的文学网站加入国际互联网,1997年网易公司提供了免费个人主页空间,网络文学在中国开始了正式的萌芽。

文学“嫁”给网络之后,获得前所未有的生存空间,其发展呈现如下态势。

1.文学网站如火如荼。

自从《新语丝》电子文库开办以来,我国以“文学”命名的网站已达上千个。据统计,目前文学类网站数目确实庞大,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用百度或者Google输入“中国文学”这样的字段,大家可以看到上百万个这样的网页。从2007年开始,文学网站开始组织网络文学高峰论坛,研究网络文学的出路和文学网站的经营。从2007年调查来看,原创性网站受到欢迎。

十大最具影响力文学网站

2.网络文学类型化写作模式明朗。

随着网络文学由早期走向成熟,以及文学创作活动的持续展开,网络写手观察与构思的题材不断扩大,所要表达的内容也日益丰富。起初以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触》为代表的“网恋文学”,以邢育森的《网侠》为代表的“侠义文学”,以宁财神的“网络鬼故事”为代表的恐怖幻想系列占据各大文学网站。而后又有安妮宝贝以奇异的恋情、隐蔽的心理、稍纵即逝的感悟;蚊子以大胆、真诚作品,水晶珠链以青春气息等具鲜明个人特色的作品为网民们所喜爱。

现在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迅速蔚为风潮,玄幻、武侠、穿越、同人、耽美等各种类型的网络文学呈现出并生共存景象,万紫千红,引人瞩目:架空穿越类(现代人通过时光交错进入特定的历史时期,运用自身经验改变历史进程),如酒徒的《家园》,桐华的《步步惊心》;玄幻科幻类(区别于西方魔幻小说的东方本土幻想小说),如天蚕土豆《斗破苍穹》,风凌天下《凌天传说》,忘语《凡人修仙传》;都市青春类(反映现代都市生活、表现现代情绪的小说),如录事参军《重生之官道》,陈风笑《官仙》;官场职场类(以官场博弈和职场奋斗为题材的小说),如凌语嫣的职场小说《争锋——世界顶级企业沉浮录》;游戏竞技类(根据网络游戏改编或具有网游特征的小说,一般采用晋级形式),如萧鼎的《诛仙》系列;灵异惊悚类(以鬼怪或探险为题材的小说),如《盗墓笔记》《鬼吹灯》系列;新军事类和新武侠类(区别于传统军事和武侠的小说,添加幻想成分),等等。

类型化写作得益于传媒业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它印证大众的审美期待,强化期待中的审美感受,切合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凡俗情感体验,给大众带来强烈的阅读快感,满足大众在今天这个后审美时代的快餐文化消费需求。

3.网络文学逐渐为主流文学所接纳。

最初为宣传网络文学,吸引网络写手,文学网站采取网络文学评奖方式。网易举办“网易中国网络文学奖”,其后“榕树下”网站连续举行了三届网文大奖赛,评委有传统作家王安忆、王朔、陈村、余华、马原、苏童、刘恒、阿城、王小山、莫言等加入,囊括了当红的网络写手,如安妮宝贝、吴过、SIEG、王峻涛、刑育森、宁财神、李寻欢等,作品样式包括诗歌、散文、小说。

2010年,由中国文联、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携手北京市文联主办,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网络文学盛会“首届网络小说创作大赛”,盛况空前:15家承办网站共收到4万多部参赛小说,符合参赛条件的10777部,总字数超过12亿,作品总浏览量突破31亿人次,单部作品最高浏览量更是超过1270万人次,19部佳作分享了52万元大奖。

一度连正名都困难的“野路子”文学,现在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了公众的文化视野,步入了时代文学的殿堂。文学评论家白烨更断言,当代文坛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以文学期刊为主导的传统纯文学,以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大众文学和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已三分天下,文学批评也开始向以职业批评家、高等院校为阵营的学院批评,以媒体为主角的媒体批评和以网络作者尤其是博客文章为主干的网络批评共存共建的趋势发展。

随着2009年阿耐的长篇网络小说《大江东去》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后,在2011年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选活动中,中国作协首次允许网络文学作品申报,31部作品入围,其中《网逝》进入终审,虽最后一轮落选,却已具有破冰意义。与此同时,有三部网络文学作品获得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由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已有网络文学获奖,网络文学的专门奖项——网络类型文学的评奖正在积极筹备。网络作家酒徒、烟雨江南加入了中国作协……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都有助于推动网络文学向主流汇合和靠拢。

4.网络文学的产业化趋势逐步加强。

新世纪之后,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写手及其创作的青春校园、魔幻玄幻、武侠仙侠、官场职场、奇幻科幻、悬疑灵异、言情宫闱等文学作品,走向大众消费文化时代的图书市场。进而促进了网络作家的大量涌现。从2005年的《小兵传奇》挺进百度搜索年度十大关键词,到2006年“鬼吹灯”系列走红于网络,越来越多的网络写手们成为出版界的宠儿,一波又一波的网络阅读和出版狂潮,显示着今日网络文学的狂欢。

网络付费阅读“VIP”制和签约作者正逐渐成为文学网站运营模式。千字2分钱,这条网上付费阅读的商业规则,正在改变着中国网络文学的生态。据报道,从网络免费午餐时代,到起点中文网试水阅读收费——包月15元,每千字2分。如今,很多原创文学网站依靠这个模式开始盈利,同时也制造了一批批网络百万富翁写手。

2010年,手机阅读成为互联网阅读的龙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与网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网民上网以阅读小说为主要目的的有51.7%。手机阅读最受读者欢迎的网络文学作品是玄幻小说《斗破苍穹》,其单日信息费最高收入突破6万元;都市小说《很纯很暧昧》为最高点击量作品和最高收益作品;纪实小说《我是一朵飘零的花——东莞打工妹生存实录(一)》区域推广效果最佳,单日信息费最高收入突破5万元。

网络小说改编进入影视等成为自2009年来的潮流,风靡网络的纯爱故事《和空姐同居的日子》,继改编电影《恋爱前规则》之后,改编成电视剧《和空姐一起的日子》;改编自网络小说的古装大剧《美人心计》和穿越大戏《宫》已经在全国各地陆续开播。而《杜拉拉升职记》、《我的美女老板》、《泡沫之夏》等都获得了较好的票房收入和收视率。

盛大游戏公司收购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晋江原创网后,形成的盛大文学模式被称为“世界数字出版三大主流模式之一”。盛大文学CEO侯小强在微博公开叫卖30部网络文学作品版权,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尽管之前《步步惊心》、《裸婚》、《极品家丁》、《庆余年》、《回到明朝当王爷》、《大魔术师》、《江山美色》、《邪风曲》等大量作品已经售出影视、游戏改编权。盛大公司正引领网络文学走向产业链模式,当网络文学、在线付费阅读、手机付费阅读、手持阅读器销售、下线出版、影视改编、动漫、游戏改编等这条文化产业链上的各环节都动起来时,所创造的价值会难以估量。

三、网络文学兴盛的成因

1.自由交互的独特性吸引大量文学爱好者。

互联网为文学营造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也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學体制,朱威廉说:“我觉得网络文学就是新时代的大众文学,Internet的无限延伸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大众化的自由创作空间使天地更为广阔。没有了印刷、纸张的繁琐,跳过了出版社、书商的层层限制,无数人执起了笔,一篇源自于平凡人手下的文章可以瞬间走进千家万户。”[2]网络给文学带来的精神内涵,李寻欢总结为:自由、平等、非功利、真实[3],他说:“网络写手眼中的创作,是在码字过程中寻找快乐。”“在码字过程中寻找快乐,这正像我在网络作品中所署的名字——李寻欢。”[3]邢育森也有类似的观点:“当初写作完全是一种冲动,想表达一点自己的感受,正好网络又是一片非常自由的空间。”[4]

网络文学“文本”可以说并非作者一人铺排,第一文本的诞生并不意味着它的定格,他人完全可以不受第一文本的限制,进行加工和再创作。只要你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你既是读者,同时又可以成为作者。

2.媒介及内容创新是文学发展的原动力。

“媒介是人类器官的延伸”,媒介改变的不仅仅是形式,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将导致新的尺度产生。在媒体革命的推动下,网络文学自发展之初就实现了跨文化写作和越界传播。文学书写和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对印刷复制时代的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冲击。视听多媒体文件在互联网上的高速传播和无限复制,不仅使传统的报刊图书,而且包括广播影视,都以数码拟象的“超真实”方式,被完全地移动复现于网络空间之上。使这些传媒的大量受众,被吸引到这片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自由浏览。事实上,网络接龙小说《网上跑过斑点狗》,BBS留言跟帖小说《风中玫瑰》,以及“多结局小说网络竞写”等实验文本的探索,即体现了网络文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征,也给中国文学吹来了一股新风。

除了文本的变化,网络作家的出现开辟了当代作家新的成长模式,如慕容雪村、今何在、江南、燕垒生、雷立刚、当年明月、萧鼎、酒徒等人都是从网络走上纸质出版。

3.网络文学追求的艺术审美娱乐化契合大众消费文化心理。

网络文学起源于草根、受众于草根,其最初目的是“自娱自乐”。在历史的各种艺术形式里,艺术的审美性与商品性一直在作着博弈。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在商品经济和消费文化大潮的冲击下,逐渐出现市场化、流行化、快餐化的倾向。传统印刷纸媒文学开始放弃精英化、艺术化,纷纷向大众化、娱乐化转型。可以说网络文学诞生于一个商业时代里,满足了大众文化消费里读者的自欺式臆想。所谓“消费社会”,鲍德里亚在理论上对它作出了最初的界定:“消费社会也是进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的社会——也就是与新型生产力的出现以及一种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的垄断性调解相适应的一种新的特定社会化模式。”[5]这样的社会是以强烈的文化消费与欲望的符号化为特征与目的的,而网络文学恰恰无处不在地展现着这种的特点,并且满带着这些特点点燃了文学接受者的集体痴迷。就如同约翰·多克在其《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里所说的:“畅销书描写宗教的时候,由于把宗教与传奇混杂在一起,因此就成了一种宗教与色情的兴奋剂。”[6]

在当下这个以多元化为基本特征之一的摩登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与时间的压力使日益成长的大众群体需要是不用引起任何沉思的梦幻的安慰。正像阿多诺一针见血指出的:“娱乐所带来的解脱是摆脱思想与对立面……今天,文化与娱乐的结合不仅导致了文化的腐化,同时也不可避免会产生娱乐知识化的结果。无论是真理,还是风格,文化工业彻底揭示了它们的宣泄的特征。”[7]

4.传播媒介解构精英核机制,消解了权利话语。

历史上,新型书写和传播工具的出现和普及,不仅一定会对文学本体产生重大影响,往往还会带来社会学意义上的深刻改变。“书面媒介的出现,使文学话语分裂成为两套系统:一是仍然流布民间的口语系统,另一则是文化精英垄断的书面语系统。一方面,精英们希望文学继续承担济世安民的角色来维持其对文学话语的垄断权。另一方面,民间大众通过商业的力量极力把文学塑造成一个娱情荡志的角色。”[8]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革命的产物,几乎无限地拓宽了文化空间的开放性。网络媒介的多媒体性弥合了书面与机器媒介的裂隙,使文学的身份得到了重新建构。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发表在网络上,并即时送达给公众,既不受出版资金和版面容量的限制,又不受编辑审核制度和文学批评权威的制约。大众对文学的参与机会和话语权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此外,网络为作者和读者的交流活动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平台。读者可以在网络文学作品的页面上直接发表评论,也可通过QQ、BBS等即时与作者交流;作者可以向读者进一步阐释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可以根据读者的反映调整自己的写作,这种充分的互动性是传统文学无法实现的。还有一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必须依赖网络的技术支持才能够存在,例如多媒体制作的图文作品,相对传统印刷文学更是一种全新的文本。

网络文学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迅速成长壮大,当前更是朝产业化发展,相对消解了文学因视图媒介出现而产生的焦虑,形成独有的文学审美特征,但也出现了因过度娱乐和产业化而失去其自由心态的趋势,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天涯书库.http://www.tianyabook.com/wangluo2005/diyiciqinmidejiechu/2.html.

[2]朱威廉.文学发展的肥沃土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10-21,(8).

[3]李寻欢.我的网络文学观[N].文学报,2000-2-17.

[4]雷抒雁等.网络文学像卡拉OK[N].网络报,2000-7-24,(23).

[5]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6]约翰·洛克著.吴松江,张天飞译.加洛审校.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文化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7]霍克海默,阿多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杨雨.新世纪文学焦虑的纾解与网络媒介的力量.文艺争鸣,2006,4.

上一篇:立法原则论文范文下一篇:证券法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