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分析了面临地方性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后,对新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亟待改革。结合应用技术型高校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要求新媒体传播时代应用技术型新闻专业教育需要从把握舆论导向,注重党性教育;突出学院优势,注重通识教育;“请进来”、“走出去”,把握实践机会;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新闻专业教育;改革

我国新闻专业教育始于燕京大学1918年成立的新闻教育研究的专属机构,随着国外新闻专业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新闻专业的教育呈现了多层次、多方向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地方性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地方性高校新闻专业教育作为新闻专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转型期中应用技术型高校新闻专业教育也亟待改革,旨在培养新闻专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一、地方性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

20世纪80年代,国际教育界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培养应用型人才,意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推动高等学校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同年6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再次明确提出“鼓励举办应用技术型高校”,“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改革期,特别是针对地方型院校和独立学院,大力推进向应用技术型院校的过渡。金蕊、于忠华在《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初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独立学院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规范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应用技术型高校,是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技术型高校对新闻专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应用技术型高校新闻专业教育作为新闻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一本、二本新闻专业教育办学实力方面有一定差距,只有确立正确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即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方可脱颖而出。这不但要求新闻专业人才不但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更强调对新媒体等的熟练掌握及运用,这无疑对应用技术型新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把握舆论导向,注重党性教育。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单位,而新闻媒体一直作为我党的“喉舌”,对高等院校的新闻专业教育的进行党性教育极其重要。党性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同时关系到我党事业的后继力量,在我国人才战略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宣传中国共产党伟大思想,国家政策方针等信息的重要的“前沿阵地”,对于受众起到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而新闻专业教育旨在培养从事新闻采写编的专业人才,其对党的理解,对国家政策方针的理解,都会影响新闻的采写编,影响到受众对于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理解。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同时,各类不同的声音也随着开放的脚步传入受众的耳中。新闻工作者务必要立场坚定,肃清思想,致力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思想,服务于民,在社会主义发展中扮演正确的角色。因此,在新闻专业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思想,了解我党的伟大事业,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是新闻专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尤其是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播者的权利分化以及技术壁垒,人人可为“信息中心”,网络中各类不同声音快速传播,而作为专业人员的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旗帜鲜明,把握立场,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作用。

(二)突出学院优势,注重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可以说是一种非专业性的、普及性的、非功利性的基础知识技能等的教育。通识教育通过“全方面”的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全能型人才”。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教育,不像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美国阿姆赫斯特学院帕卡德教授于1829年明确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并主张建立共同核心课程,由此拉开了通识教育进入高校课程的序幕。经过上百年的探索和发展,美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可分为两个大部分:一是培养读写能力、沟通能力的技能型课程;二是均衡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普及型人文社科等方面的课程。

作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新闻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备新闻学方面专业知识和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媒介经济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能在新闻、出版等传媒公司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宣传、媒介策划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以及传媒管理、策划和营销等工作的应用技术型、复合型、创业型的人才。结合当今媒体環境的特点,要求新闻专业培养既懂新闻学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方面,在充分考虑并且借鉴了近年来国内多所大学相关专业做法的基础上,除了安排有新闻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外,在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相应增加了经济管理类课程等通识教育课程。

(三)“请进来”“走出去”,把握实践机会。新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专业特点。在新媒体传播时代,要求新闻专业毕业生不但要懂得传统媒体的采写编,更强调和注重学生对于新媒体的实践运用能力。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加强建设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的同时,与电视台、媒介代理公司建立了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能否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知识相匹配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学院应该注重教师的“请进来”“走出去”,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所谓“请进来”,就是从媒体聘请资深人士到课堂上,把其丰富的从业经验以授课的方式传授给新闻专业的学生;所谓“走出去”,就是将新闻专业教师送到媒体中锻炼,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运用。结合两种方式,让新闻专业学生能够从书本理论走向“理论+实践经验”的全方位学习新闻知识。同时,还要注重把握实践机会。传统理念中,新闻专业实习就是扛着摄像机、带着照相机四处跑现场。其实,对于新媒体传播时代,摄像机、照相机已经不再是唯一采编工具,新闻也不再是传统的新闻,不再是标题、导语、主体等新闻采编要素;而是140字包含所有新闻要素的微博、微信,而是随身携带手机充当随时录音录像设备,而是无处不在的新闻实践机会。要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式的运营和宣传,把握身边的实践机会。

(四)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新媒体传播时代下,新闻事业日新月异,多类新闻事件已然超出大众想象。纸媒在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下,从传统新闻重要阵地上跌落而下,步入了一个断崖式下滑的趋势。因此,如若新闻专业教育依然注重传统纸质媒体、大众媒体式的采、写、编的模式,毕然让学生就业面临困境。政府部门需要的不再是“新闻笔杆子”,更需要懂得政府网络信息维护甚至熟知媒体运作方式的新闻发言人;企业需要的也不再是“总裁秘书”,更需要懂得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线上宣传营销的网络运营人……根据近年来招聘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分析,主要有两大类岗位:行政秘书岗和网络运营岗。招聘单位要求新闻专业学生在传统采写编的基础上,更会利用新媒体进行线上传播与营销。因此,以就业为导向,需对现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在传统教学中,新闻专业教育不断训练学生的文笔功底,学习大众媒体的模式及特性。然而,根据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新闻专业应用技术人才的标准来说,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大胆探索一些业内前沿,如《新媒体运营》、《微营销》、《分众传媒》、《新新闻》等。课程设置更应结合市场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要求的,调整专业方向,培养“一专多能”的特色人才。新媒体传播时代需要新闻人才是“盯得住前言,守得住底线”,时时了解媒介市场的变化以及受众信息接收方式方法的改变,同时又要坚定立场,坚守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懂得新媒体实战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三、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要与时俱进

新媒体传播时代带来了传媒行业一系列的变化,从传播媒体到传播渠道方式,再到传播内容都发生着不断变化。当年博客的出现,让人们惊艳新媒体的巨大能量,然而短短十年的时间,博客已然走向凋弊,微博、微信等更为便捷、快速的媒体登上了舞台,然而不知五年、十年后新新媒体形式又将以何种方式取代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毫无疑问,而今的时代是一个媒体展现巨大实力的黄金时期,微博、微信等媒体方式正带来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冲击着传统市场,同样冲击新闻专业教育。媒体分众化、小众化发展,需要的不再是单一懂得采写编的新闻人才,而是既要深厚的人文功底、传播学理论知识,又要新媒体运营能力,集生产信息、销售信息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新媒体的发展在新闻专业教育中也是一把“双刃剑”,打破了传统新闻专业教育的权威性。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的知识权威被消解,如何将学生从手机中“抢”出来,这也是新闻专业教育的必须克服的困难。学生通过手机等新媒体全方位地,随时随地接触体验媒体,年轻人天生对于新鲜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在新媒体技术层面颠覆了“传——受”角色分化,因此作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师必须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保证自身对于新媒体的高敏感性以及对于新技术的开放态度。同时,还要不断与业界进行长期合作沟通,增加教师学习机会以及上升渠道,以此来保证教师质量,从而保证新闻专业教育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李亚玲: 浅议互联网“微时代”新闻专业教育的“红利” [J].教育教學论坛,2013(04)

[2] 黄瑞,等:21世纪新闻学院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J].新闻记者,2002(06)

[3] 李希光:是新闻记者的摇篮还是传播学者的温室—21世纪新闻学教育思考[J].新闻记者,2001(01)

[4] 钟新,周树华:传媒镜鉴—国外权威解读新闻传播教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771

[5] 孙志伟: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08)

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而传播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 部分传播专业的学生接触过相关的艺术课程的培训, 自身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其次, 部分学生注重专业技能学习, 对文化课缺乏足够的兴趣。第三, 部分学生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有较多机会参与社会活动。班主任作为实施教育方针,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纽带。因此, 班主任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为了更好的培养新时代的合格接班人, 高校班主任工作应重视一下几方面。

一、重视自身的素质提升

班主任作为高校学生的直接管理者,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充当着学校的管理者和学习上的导师, 生活中的朋友等多重角色。因此, 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会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党的十九大报告, 对青年一代提出了殷切的期望。高校作为青年一代思政建设的主阵地的,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影响国家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要求中明确指出了:“国以人立, 教以人兴。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班主任作为高校学生的直接管理者, 更需要有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工作态度, 为学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提供帮助, 助力学生的理想之船扬帆起航, 培养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的青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利用传媒专业特色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随着国力的崛起, 新时代的学生有着更丰富的物质条件;同时受西方文化的冲击, 新一代的学生有着更为开放的思想观念。因此, 社会的价值观存在着激烈冲突。马克思曾说过:“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去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当今中国中西古今多种文化的相互冲击和碰撞, 新时代的学生接触到多元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从而产生了多样化的心理卫生问题。如新时代学生对传统孝道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对尊师重道的理念理解的不足、对生活缺乏自律等若干心理和行为问题。传播专业教师自身作为着传媒行业的参与者、学术研究者和学生的教育者等角色。因此, 作为传媒专业的班主任在对学生的思想方面的开导和教育方面, 需要更多的融入相关的专业活动。为了更好的做好传播专业的班主任工作, 我为此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 制作家长祝福视频, 上好新生第一堂班会课

班会课作为班主任跟学生沟通交流和思想教育的一种方式, 有助于对学生在校期间所遇到的困惑进行答疑解惑和错误行为的纠正。因此, 班主任需重视对学生入校第一堂班会课的教育。

孝道作为我国的数千年传承的传统美德, 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并教育人们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因此便有着《围炉夜话》中“孝居百行之先”的典故名句。但是, 随着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和对传统教育的缺位, 导致现在社会出现了诸多对父母恶语相向、对师生不友善的新闻。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很多青年一代, 对在家孝敬父母, 在外与人友善相处的为人处世道理理解并不深刻。

作为传媒专业的班主任, 在新生第一堂班会以“家庭关爱和孝道”为主题, 课前单独联系学生家长, 并收集新生家长对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儿女的关爱和殷切希望的祝福视频。通过在班会课上播放, 让新生深切感受家长对在外求学的游子所抱有的思念和关爱之情, 并动之以理, 晓之以情。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记忆深刻的小故事, 让整个新生班有一种对父母感恩的氛围, 并要求新生在班会课后与父母通电话保平安。

(二) 举办特色班级活动, 巩固班集体团队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新时代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当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尤为重要, 应教育学生有集体荣誉感和牢固树立班集体是一家的理念。马克思在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指出:“单个的人如果脱离了集体, 就只能是孤立的存在。”自改革开放以来, 传统价值观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 人们在面对选择时更多的会只考虑自身利益, 更加的以自我为中心。其次, 大部分学生大多数仍是“独生子女”, 从小在温室里成长, 受家庭的溺爱, 并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习惯。因此, 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 拍摄视频记录慰问敬老院。作为传媒专业班主任, 在平时有意识的将专业特色融入到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培养。如组织学生在周末赴敬老院慰问老人, 利用传媒学生多才多艺的特点, 为老人表演节目, 培养学生尊敬老人, 善待老人的意识。与此同时, 组织部分学生全程拍摄照片和视频, 在活动中融入专业技能, 并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组织开展班级迎新年晚会。为了更好的融入学生, 也为了让青年学生在校期间有种归属感和家庭的温暖。在校期间组织多种班级活动, 在大一元旦期间, 组织学生开展班级迎新年晚会, 由全体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完成, 并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参于晚会。并利用传媒专业特色, 以短视频的方式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3) 定期更新班级微信公众号。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熟练掌握新媒体营销的技能, 活跃班级气氛。全班分组定期更新班级微信公众号, 并在公众号里分版块展示学生的家乡和各自的兴趣以及班级的近期动态等内容。通过分组作业, 鼓励学生多人共同参与完成, 以此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之间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三、提高与家长互动意识, 带动家长参与学校活动

高校的家校互动相对义务教育期间较为不足, 家长普遍认为进入高校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 并且大部分家长都忙于工作, 平时缺少与孩子的沟通。更是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学校里的互动, 但是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 学生的成长过程也离不开家长的参与。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 学校应该积极与家长沟通, 共同参与对学生的培养过程, 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作为传媒专业班主任, 在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上发挥专业特色, 利用视频展示、家长微信群和班级微信公众号以及电话沟通, 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同时, 为了让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有充分的了解, 特地邀请家长来学校参观教室、实训室、专业器材, 并邀请系部和专业领导与家长座谈介绍专业发展前景和就业情况, 让家长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有更深切的感受。

同时, 为了增加家长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 邀请家长参与班级迎新晚会与学生同台表演节目, 并全程视频录制, 让家长深切体会学生在校所学技能。

总之, 要想铸就班级的辉煌, 就要面对班情, 在总结过去的同时, 通过向班级的管理挖潜, 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 与学生在生活上打成一片, 与家长在管理上充分沟通, 把师生的劳动转化为成果, 通过学校、全体学生和任课教师以及家长的共同努力, 共同做好高职学生的培养和班级建设。

摘要:班主任作为对高校学生的直接管理者, 同时又扮演者人生导师, 知心朋友等多重角色。因此, 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成功与否和自身的素质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传媒专业为例, 探索利用传媒专业特色开展班会课和日常班级活动并通过多渠道搭建家长的沟通交流平台。

关键词:高职,传媒专业,班主任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承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资本论》的中国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2] 洪银兴.《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新闻价值 2.KDKA 3.议程设置 4.新闻专业主义 5.张季鸾 6.数据新闻 7.整合营销传播

二、简答题

1.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 2.简述编码与译码 3.简述媒介即讯息

4.简述大众传播中的文化规范理论

三、论述题

1.论述沉浸式新闻的特点和优劣

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本专业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摄录、制作、播音、主持节目的基本能力;

3.具有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现场及镜头前采访报道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能力及广播电视节日策划、制作、评论和分析的能力;

4.了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与法规;

5.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科技常识,了解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外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动态。

专业评价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就业相对好一些。毕业后既可去一些大众传播媒体,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从事编辑、记者工作,又可以去网络公司或广告公司从事文案、广告设计、广告策划与管理工作。对新闻类专业的就业前景,业内人士普遍看好,他们认为,未来几年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将会快速蓬勃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大量涌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本科专业

新闻学 新闻学专业担负着培养新闻工作者的重任,它的主干学科是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大众传媒学等。我的专业课程中有:新闻放送学概论,新闻论,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放送论即传播学,都在新闻学的范畴之内。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以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客观规律为研究内容。广播电视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传统上以哲学、文学为基础,离不开撰稿和文字编辑,所以考生应该具备广泛的社会人文知识及较强的写作能力。它的主干学科是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电视摄像等。广播电视新闻方面,我的专业课程没有涉及。

广告学

广告学在我国刚刚萌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商品流通日趋频繁,促进了中国广告业的迅速发展。如今很多高校在中文或新闻系设立广告专业,还有少数高校设立了广告学院。它的主干学科是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史、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经营与管理学等。我的专业课程中广告学概论,广告宣传计划论(PR), Copywriting等都属于广告学的课程。

编辑出版学

编辑出版学学习的主要课程分五大类:1.文学文化类;2.写作类;3.编辑类;4.出版及文化经营类;5.现代传播技术类。 韩国的新闻传播学专业里没有此板块,韩国的编辑出版归入了国语国文专业之内,因此暂无涉及。 就业前景

新闻学专业

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新闻单位,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或省、市级新闻单位,也可在广告公司、网络公司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记者、策划、文案、宣传、公关、信息咨询或文秘工作。

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看好,收入也比较可观。新闻是年轻人的事业,是锻炼人的事业,也是一项富有刺激性与挑战性的事业。如果你对时事政治很有兴趣,对新闻热点也比较敏感,同时文笔较好,又善于和人交际,可以考虑选报本专业,相信记者生涯会让你受益终生。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为全国各级各类电视台和电视制作机构培养电视新闻、电视编辑、记者及电视栏目策划等方面人才。毕业生可以在广播电视系统和其他新闻单位从事编辑、记者、新闻评论等工作。

广告学

广告学专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紧密,本行业的收入颇丰,因为市场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大,就业难度很小。国内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及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的广告部门都缺少从事广告策划、制作、设计、经营管理和理论研究工作的广告专门人才。广告学属于热门专业,竞争比较激烈,录取分数较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

毕业生可以到出版部门从事编辑出版、书刊发行工作,也可以选择到文化宣传部门进行文化传播与创作,或是到党政机关从事文秘、宣传等工作,也可以从事各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工作。目前政府对出版发行支持力度很大,一是沿袭了历来重视文化的传统,二是目前国—内人均购书额较低,市场潜力很大,还需要政府和出版界进一步挖掘。

成绩证明书 说明如下: 首先,2010.0 1 편입학 인정학점为编入学认证学分 30分。

其次,2010.0 8 편입학 인정학점为编入学认证学分 35分。

最后,剩下的全部为课程名称. 依次为

2010.1 4 신문방송학개론新闻放送学概论 2010.1 4신문론新闻论

2010.1 4인간커뮤니케이션(Human Communication) 人类的通讯2010.1 4대중문화와 문화산업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 2010.1 4광고학원론广告学概论 2010.1 4영상커뮤니게이션(Visual Communication)映像的通讯 2010.2 1 실용한자实用汉字 2010.2 1 Academic Korean Writing韩国语写作 2010.2 1 Academic Korean Reading韩国语阅读 2010.2 4 방송론放送学

2010.2 4 언론윤리법제론言论论理法制论 2010.2 4 동서언론사상东西洋言论思想 2011.1 1 Practical Korean Writing实用韩国语写作 2011.1 1 Practical Korean Listening实用韩国语听力

2011.1 4 조직커뮤니케이션组织的通讯 2011.1 4

2011.1 4

2011.2 1

2011.2 4 광고홍보기획론广告宣传计划论(PR) 카피라이팅(Copywriting)文案철학의 이해哲学的理解 언론의 역사言论的历史 2011.2 4 매스컴통계학新媒体统计学 2011.2 4 뉴미디어론(New Media )新媒体论 2011.2 4 방송편성기획론放送编程计划论

课程之后相对应的为每门课程的学分以及成绩,平均学分分别为(100分 4.3) 2010.1 :87.603.162010.2 : 94.103.81

2011.1 :93.203.722011.2 : 89.203.32

其中,2010.1 4 为专业课程,2010.2 1 为教养课程。

2010.2 4 为专业课程。

2011.1 4 为专业课程, 2011.2 1 为教养课程。

2011.2 4 为专业课程。

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闻传播;毕业实习;产学研合作

新闻传播类专业属于应用性文科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强、实践教学环节多、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明显。近年来,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高校纷纷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致使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数量激增。同时,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用人单位基本只愿选聘具有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生,传统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市场要求。一方面学生难以就业,另一方面各类媒体常常感叹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提高新闻传播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是各类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毕业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已成为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吉首大学文学院教学与管理实际情况,紧扣现实剖析民族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实习实践的现实困难,探讨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实习的新思路,以期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民族地区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与困境

吉首大学是一所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综合性省属高校。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设有新闻专业和广告专业,该院新闻和广告专业是在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的。同国内大多数民族地区高校一样,因办学条件所限,新闻传播类专业在财政投入、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办学资源与一类院校存在一系列差距。近年来,吉首大学文学院就该院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

在文科专业实习的改革和探索中,应用性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实习还存在很多困难。第一,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湘西地理位置较偏僻,当地地方媒体单位规模小、数量少,可接纳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数量少。部分新闻传播类学生难以落实毕业实习单位。第二,在传统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主导的情况下,文科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意识淡薄,毕业实习效果不明显。由于毕业生实习的同时,需要进行毕业论文撰写、进行就业抉择等问题导致学生不能安心实习,减弱了毕业实习的效果。第三,新闻传播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很少,新闻传播类专业集中毕业实习难度大。另外,实践教学经费有限和先天办学资源不足,学院很难在媒体集中的大城市建立实训基地,已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面临长期建设的困难。学院于2008年建立了佛山广告专业实习基地,但现在该基地正面临因佛山广告协会秘书长更换而破产的危险。2010年学院已与吉首市广播电视中心、当地《团结报》签订协议,建立了新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第四,具有新闻广告媒体从业经验的师资缺乏,外聘媒体师资来源不稳定,学院与业界联系少,这些直接导致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先天不足,间接加大了新闻广告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难度。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实习的可行途径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实现各种要素的最佳组合,培养创新人才,多出创新成果,促进产业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1]。民族地区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进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实践,可以推动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的媒体人才,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在产学研结合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寻找可行的毕业实习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学生就业,对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理工科采用毕业设计的形式,而文科专业采取毕业论文的形式。国内大多数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是采取毕业论文的方式进行,但鉴于新闻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市场媒体环境的变化等,部分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该环节已经采用毕业论文设计或新闻广告作品替代,学院正在筹备相关改革。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下的新闻广告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可以与毕业论文(设计)同步进行[2]。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带着课题到广告公司、各类媒体进行实习,请教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收集数据和原始资料,思考问题,为毕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或者直接以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的新闻广告作品作为毕业设计,参加毕业环节的验收。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安心实习工作,深入媒体第一线,又可以与广告公司和媒体进行课题合作,探讨现实问题,避免新闻广告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仓促和抄袭等。

(二)建立长期合作实习基地,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

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利用学校在当地的人脉资源,采取互利互惠原则,与当地县、市广告公司和各类媒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吉首大学文学院已经建立部分新闻广告专业实习基地,但实习基地的长期发展和充分利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可以解决新闻广告专业毕业实习单位难以落实的问题。实习基地平时如有大型活动人手不足时,可向学院请求增派新闻广告学生前往参加,既解决广告公司和媒体短时期人手不足的问题,又增加学生专业实训的机会。在实习基地稳定有效的情况下,新闻广告专业的毕业实习采取集中实习和校外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形式[3]。对集中实习的学生,由学院与实习单位接洽,统一安排实习进程,由学院和实习单位双重管理。学院配实习教师就学生实习计划、实习安排、实习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实习单位实习指导教师就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指导。部分学生因个人就业意向、个人资源、家庭地域等原因,可采取分散实习形式,由院内分配指导教师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督促学生完成实习日志,调控学生实习进程,查看学生实习效果。

(三)将毕业实习与就业结合考虑

民族地区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是要培养服务当地的人才,当地媒体、当地广告公司、各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应成为当地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目标。新闻广告专业毕业实习时不妨以就业为目的寻找实习单位,在有招聘意向的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工作,完成实习日志,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争取就业落实。学院要注重与当地广告媒体业界的联系,与当地企业搞好联系,使当地公司、媒体乐意到学校招聘人才、挑选实习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短期职业培训都不失为提高毕业实习质量与增加就业的好办法,具体操作的可行性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有待商榷。

(四)转化学生毕业实习的劳动成果

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取得一定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是产学研合作的直接推动力。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新闻广告专业要注重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新闻广告专业学生经过几年的理论熏陶和专业实践技能训练后,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单独拍摄、编辑新闻、进行采访、承接小型广告业务等。湘西本地丰富的民俗资源、秀美的风景、独特的地缘优势为学生拍摄取材提供了便利。吉首大学文学院广告专业曾设有广告专业工作室、学生拍摄队等,主要由大三、大四学生组成,主要进行一些简单广告业务、拍摄工作。但因没有长期合作单位,加上师资缺乏和学生之间衔接不连续等正急需改革。寻找当地广告公司和媒体进行长期合作, 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合作需要,在广告公司、当地媒体有重大活动需加派人手时,派大三以后的新闻广告专业参加实习,灵活调整毕业实习时间。根据当地媒体、广告公司、企业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分组进行一些室内节目拍摄、小型新闻报道专题、有特色的DV片、媒体活动宣传、广告策划、广告制作,可无偿让媒体、公司、社会采用。既锻炼学生,又可以扩大院系的专业影响,促进专业发展壮大。

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与应用性强,在人才培养中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体现和落实。毕业实习是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重要手段。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应立足当地,服务当地,推动专业发展,寻找专业对口合作单位,便于毕业实习单位落实,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产学研合作下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实习,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对于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大有助益,但新闻传播类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实施、可操作性、长期发展等问题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树国.探索高校产学研联盟新模式推进新型国家建设

[J].中国高等教育,2009,(2).

[2]刘春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指导模式的

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

(4).

[3]高建国.高校新闻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多样性开掘[J].

新闻界,2010,(4).

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内容提要】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出现了新变化。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手段。在对我国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现状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新文科建设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知信行理论,本文构建了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并就该模式的内涵、特点、设计等问题进行探讨。同时,以《新闻编辑》课程为例,对该教育模式进行具体的实践。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可为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  新闻传播学  知信行合一  新文科建设

课程思政“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①,与思政课程一起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新闻传播学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相比于其他学科具有更为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鲜明的社会实践性,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应有之义。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和研究在不断推进,但缺乏对课程思政的系统性研究。健康传播学中的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简称KAP)理论,与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契合,为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基于新文科建设背景,借鉴知信行理论,构建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的教育模式,探讨该模式的目标、设计、实施以及对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以《新闻编辑》课程教学作为案例来探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

一、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现状与新文科建设要求存在差距

研究者对于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主要从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进行了研究。从宏观方面而言,主要对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李彦冰认为新闻传播学专业思政可通过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为抓手、以课程体系为蓝本构建专业思政体系。②秦雪冰、姚曦从价值、认知和方法三个维度论述了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③从微观方面而言,主要对具体课程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探讨。如谢利平探讨了在传播学概论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文明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内涵、思政教育价值。④刘文红主编的《新闻传播课程思政论文集》中汇集了多篇论文探讨具体课程的思政教育,如《视听传媒变革下的内容创新思维培养——“音视频节目制作”教学设计思考》《国际传播类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切入点》等。⑤综观目前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多为单一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整体性探讨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缺乏对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全方位思考。

新闻传播学课程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务课程都包含着众多的思政元素,结合点十分丰富。但是通过对目前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调研发现,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从学校和学院层面而言,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文件,但是在贯彻上有待加强。不少学校和学院对于加强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措施有限,未能真正贯彻国家对课程思政的要求,多停留在转发国家相关文件和要求的层面上,对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整体性规划。许多学校虽然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采用了马工程教材,试图从教材角度加强课程思政元素,但是马工程教材在本科生专业教材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在研究生教学层面更加缺乏。

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师层面而言,不少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不足,认为新闻传播学专业已经开设了专门的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主要是教授新闻传播采、写、编、评、摄等知识,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没有必要。有的教师虽然认为课程教育有合理性,但在教学上简单地将思政材料生硬塞进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融合不够。

从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层面而言,将课程思政等同于思政教育课程,对课程思政存在误解。许多学生有很强的专业意识,认为专业课程就是教授专门性知识的课程,而思政课程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两者之间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有着明显的区别,不需要进行融合。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领悟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涵。

目前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研究和实际操作,与国家的新文科建设和培养新时期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从2017年起,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宣传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意见和计划,在高校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指导高校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新文科建设是在当前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新环境下提出的对高等院校文科建设的新要求。新文科建设并非只是在文科建设的前面加一新字而与以前的文科教育相区别,而是切切实实地带来新的变革,这种新在某些方面是颠覆性的变革。新闻传播学教学最能感受当前社会变革给教学带来的改变。传统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作为文科教育,讲授新闻传播学的采、写、编、评等课程,就能适应传统媒体的工作需求。而在当前的传媒变革环境下,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新闻传播学教学任务发生了重大改变,培养的人才既要能掌握新闻传播学业务技能,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新闻传播学技术能力,新闻传播学科与其他工科、理科的联系更加紧密,显示了新文科的特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功能更加重要。加强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政治意识,是新闻传播事业在新时期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

二、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模式的设计

从目前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来看,对于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及效果评价并没有系统和成熟的方案。本文在调研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知信行理论出发,提出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为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知信行理论模式是用来解释个人知识和信念如何影响健康行为改变,认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和形成行为三个连续的过程从而可以导致人类行为的改变。该理论主要运用于健康传播领域,多由医护群体进行研究。近年来,知信行理论模式在其他的教育教学领域也得到关注。例如,王虹认为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知信行”行为干预理论,可以优化体育教学过程,完善大学体育教育评价。⑥张露莹认为深入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关键要将“知信行”一体化贯穿于整个教育实践过程。⑦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充分体现了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的一致性。对于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而言,知信行合一符合专业发展特点。借鉴知信行理论为探讨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其合理性,有利于全面认识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

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是以實现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按照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和原理,遵循学生学习和认识的规律和需要,将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并通过新闻传播实践活动将思政意识转化为学生的行动指导,从而养成学生终身的思政意识。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知识、信念、行为的统一, 在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其中,从而实现全过程的课程思政。

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有教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的理论依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的某些态度和行动。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倍尔强调知识的学习必须与信念和行为的建立相统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为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教育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学生观念的强化和与正确观念相符的行动。新闻传播学理论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涵化理论对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构建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是国家有关部门、学校、学院、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模式。国家有关部门从政策、方针上对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进行宏观方面的指导,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学校作为管理部门和参与者,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文件,为新闻传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保障,提供实践条件。学院作为教学单位,具体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学校的政策,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专业教师和学生是贯彻知信行合一课程思政教育的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参与主体,知信行合一课程思政教育能否取得效果,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多元参与主体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保障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具体体现在知、信、行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既是不同学习和教育阶段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三者构成了有机结合的整体,从而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知的层面,主要是对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重要性、必要性和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认识,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知是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的起始阶段,是对所有多元参与主体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课程思政的思政功能。国家有关部门对课程思政的要求应成为共识,要成为学校、学院教学目标制定时的重要方向。教师和学生应深刻、充分领会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专业教师要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丰富专业课程的思政内容,学生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课程思政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一起培养和形塑学生的思政意识。信是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的深化环节和阶段。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知识不能停留在文件上,不能只是印在新闻传播学专业教材中,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内化成为学生的思政意识。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教育不能只是进了学校、进了课堂而进入不了学生的头脑。行是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的实践阶段和效果检验阶段。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性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需通过实践来检验。

应该说,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的提出,为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克服当前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研究多关注知的层面而忽视信、行层面。构建知信行合一的教育模式,能全面认识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三、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的实践

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作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能够从整体上推进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需要通过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来实现。以《新闻编辑》课程为例,对知信行合一教育理念在具体的新闻传播学课程中实现进行分析和探讨。

《新闻编辑》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新闻专业能力的重要课程。在《新闻编辑》中强化思政意识是新闻编辑教学的职责。

在知的层面,新闻编辑的任课教师要对《新闻编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而不只是简单套用思政材料。目前大多数高校新闻编辑课程教学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马工程理论教材《新闻编辑》。该教材从编著者而言无疑是当前国内新闻编辑教学和科研的佼佼者,集结了蔡雯、许正林、甘险峰等多位专家,能够保障教材的编撰质量。但是囿于篇幅的限制,教材中涉及到显性思政内容的地方并不多。对于授课教师来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思政元素和思政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挖掘《新闻编辑》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案例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搜集和整理生动的新闻编辑实务案例,从案例中提炼出思政内容和思政元素,同时将思政理念贯穿于案例之中,通过案例的隐性方式传达思政理念。启发性教学方式在《新闻编辑》课程思政教学中同样也是挖掘思政内容的方式。在《新闻编辑》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讲授内容时启发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挖掘和讨论,发挥学生主动吸收思政内容,例如在讲授新闻报道策划的导向原则时,就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新闻策划中要坚持导向原则,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加深对新闻报道策划中导向原则的理解。

从信的层面而言,《新闻编辑》课程的思政内容要让人信服。解决《新闻编辑》课程思政的信服问题首先需要教师有正确的思政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真正地认识到《新闻编辑》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主动地学习思政内容,树立思政理念。要让学生对《新闻编辑》课程思政内容真正信服,入脑入心,需要提高课程思政内容的吸引力。学生对《新闻编辑》课程思政内容的信既来源于课堂之内又来源课堂之外。课堂之内通过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多种教学形式的结合,将课程思政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增强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兴趣。另外,对《新闻编辑》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还可以与新闻传播业界进行合作,邀请媒体人员现身讲授新闻编辑工作中思政意识的重要性,或者将学生领进媒体一线亲身感受媒体采编工作中的思政意识。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课堂内外的结合,激发学生《新闻编辑》课程思政内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积极状态。

在行的层面,是《新闻编辑》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实现问题,也就是通过知和信的阶段,要在新闻传播实践中能够践行思政理念。《新闻编辑》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考查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中的思政意识,学生在新闻采编实务中体现出的思政理念,能够运用《新闻编辑》课程思政内容去指导新闻采编实践。新闻编辑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在进行新闻编辑课程学习时应该要与媒体紧密结合,在新闻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实践中强化思政意识。只有真正认识到《新闻编辑》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认真踏实学习了课程思政内容,在新闻实践中才能够具备思政意识,在新闻实践工作中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这也是本文所提倡知信行合一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所在。知信行三者之间联系紧密,不可割裂,才能发挥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功能和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

以上对新闻传播学专业中的具体课程《新闻编辑》思政教育如何采取知信行合一模式进行了探讨。对于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传播史等其它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而言,课程虽然教学内容存在着差别,但是在课程思政的教育上,知信行合一模式同样具有适用性,可以参照《新闻编辑》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模式进行课程思政教学。

四、结语

知信行合一的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是一种可参考、可复制的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模式,通过整合学校、学院、教师的思政资源,促进课堂教学与新闻传播实践的衔接和融合。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是时代感强的教育模式,契合了国家新文科建设的需求,适应了新闻传播学卓越人才培养需求以及媒体融合、全媒体建设需要。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面临新的环境,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中国的新闻传播人才,需要具备全媒体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所要达到的也即此目的。

【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构建研究”(HNJG—2021—0362)研究成果】

注釋:

①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4.

②李彦冰.新闻传播教育实施“专业思政”的三个基本问题[J].今传媒,2018(12):139-142.

③秦雪冰,姚曦.做好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的三个维度[N].光明日报,2019-7-2(15).

④谢利平.课程思政让教师回归初心——以传播学概论课程为例[J].山西青年,2019(12):20-21.

⑤刘文红.新闻传播课程思政论文集[C].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

⑥王虹.大学体育教育“知信行”行为理论模式的构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1(6):79-81.

⑦ 张露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知信行”一体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4):7-9.

作者简介:陶贤都,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编辑:白  洁

上一篇:城乡规划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初中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