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2023-03-18

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课”;云技术;新闻传播;实践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教育部召开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梳理和总结中国教育40年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基础上,颁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大学本科教育“金课”建设的新理念。“金课”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种类型,以“国家级1万门精品课程和省级1万门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1]为主要建设目标。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全国高校一线教师率先投身于“金课”建设的教育事业,他们分别从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3个方面展开了关于“金课”建设的研讨,呈现出探究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北京大学教育技术博士生导师赵国栋教授研发的“PPT云课堂教学法”将云技术引入教学,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做了很好的示范。华中师范大学徐敏教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了以学习为中心的MAC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复旦大学顾俊、沈逸教授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分别探究了思政课程的教学实例、互联网战略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这些“金课”建设使我们看到了教育改革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体现了教育工作者打造金牌课程的智慧和勇气,展现了大学教师教育观点的创新和使命担当。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进入“人工智能+教育”时代,多种技术聚集一起,与教育向纵深加快融合。信息技术革命促进了教育教学的锐意改革,颠覆了几千年来延续使用的教学模式,也拓展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范围,更促使教学形式和方法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慕课(MOOC)、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微课(Microlecture)、小规模在线课程(SPOC)等崭新的授课形式已成为当下大学普遍推广的教学模式。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主要是将线下的实体课堂与线上的虚拟课堂两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教师运用互联网、多媒体、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对两种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构思和设计,从而创建出具有新时代专业教育特色的金牌课程。

面对新闻传播教育和课程改革,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阎立峰说道:“一方面,这是一个‘技术决定论’的时代,因此新闻教育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时代;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需要适度地反‘技术决定论’的时代。坚守传统的新闻价值观点和责任意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2]这说明在技术时代新闻传播专业的线下课堂仍旧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充分利用线下课堂的优势,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具有人文主义素养的专业人才。

线下课堂中教师应引入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的面对面学习方式,以辩论、演讲、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展开轻松而深入的交流与对话。比如,在对卢因守门人理论、李普曼舆论学、麦克卢汉媒介技术论等经典理论的解读中,教师可以针对西方学者的某个观点,对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索事物的真理,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的思维、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作出正確判断的人文素养。

东北师范大学终身荣誉教授何克抗曾指出:“美国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主要是在课前与课后,包括资料查找及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3]换言之,教师可以结合线上课堂教学,在课前和课后适当使用互联网的相关技术与学生定时互动,可以在课前将录好的速课和微课发布在云平台上,可以在平台上布置在线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并以各种形式发布,包括文章、电子书、图片或视频等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也可以鼓励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小组的形式在线发布作业作品。这种线下课堂的形式不仅符合现代社会知识碎片化的学习特点,还体现了探究式、合作式和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在学科或者概念的理解上都不同……如果希望让所有的孩子在学业和生活上获得成功,就需要定制化或者个性化,以适应每个学生的独特学习需要。”[4]

可见,在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新闻传播的“金课”时,教师不仅要注重实体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多种优秀的品质,还要对线下课堂进行独特新颖的设计,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增强教学形式和内容的视觉效果。教师采用不同于常规的创意教学设计,会使学习内容脱颖而出,满足不同群体的实际需要和心理需求,刺激和唤醒学生的感官系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他们开启一场富有探索感和新鲜感的个性化学习之旅。

二、虚拟仿真“金课”

虚拟仿真课程是针对应用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开设的实验实训性课程。目前,理工类课程因其专业特点,正在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而文科类课程刚开始尝试构建虚拟性实验课。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倪万指出:“人才培养应当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数据实验室、融媒体实验室等资源……形成可感化传播、虚拟仿真技术,配合课程体系……将虚拟仿真技术与新闻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实战能力。”[5]

为培养媒体融合时代的卓越传媒人才,新闻传播专业利用已有实验室或新建的虚拟仿真实验室,积极构建了实验类的“金课”。在2018年入选的298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中,新闻传播学专业的10个项目获批,包括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灾难事件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中国传媒大学的数字电视演播室技术、山东大学的基于多角色扮演的新闻发布交互式演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企业形象广告空间体验与传播策划VR实验等。通过对这些项目的考察和文献阅读,我们发现新闻传播专业的虚拟仿真“金课”建设需要注意两个重点问题。

首先,在构建虚拟仿真课程时,教师应考虑选材和选题的独特性和时代感,选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硬新闻”,好的题材会帮助学生看到世界的多个棱角,更好地体现新闻实践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比如2020年1月份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和全世界的人而言都是时刻关心的大事,它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生存空间。以疫情为选题,围绕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师能够构建出多门虚拟技术实验类课程,包括疫情新闻发布、疫情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疫情专题栏目、疫情影像制作等虚拟演练课。一种课程能够衍生出数十门虚拟仿真实验课,以新闻采访与报道课程为例,教师可以构建“中国新冠肺炎疫情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课”,还可根据不同地域、区域和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办学特色创建更多的疫情报道类虚拟实验课,如重灾区和国家一级防控响应区、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和浙江省疫情、欧美疫情(新闻传播专业+英语、法语等语言专业)、韩国和朝鲜疫情(新闻传播专业+韩语、朝鲜语)等。

其次,在结合虚拟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巧妙的构思和设计,以最大化地再现工作的环境和场景,使学生沉浸在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开展实践。以电视节目制作虚拟仿真课程构建为例,教师和学生一起对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天娱传媒等知名机构的岗位和招聘需求进行调研,模拟成立一个以教师为总经理、学生扮演聘任员工的“金麦”大学生传媒公司。结合本校的实验室情况,师生共同拟定实践方案,并结合“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特点,确定所制作节目的风格和内容,如“我们的白衣天使”“好好在家待着”等。学生在对实验室已导入的节目样本进行观摩和演练之后,分成几个节目制作小组,每个团队在课程结束前必须上交一份节目制作的作品。教师合理恰当地安排人员的工作后,学生便开始虚拟操作流程,承担不同的实践工作任务,包括统筹规划节目制作的每个环节和前期的筹备工作、撰写剧本和后期字幕等文字工作、摄影和录像的拍摄工作、使用虚拟技术对影像进行后期混音和剪辑的工作等。新闻传播虚拟仿真“金课”不仅较真实地引入了电视台、传媒公司和广告公司的工作流程及其一些经典的作品,使学生能够提前体验到工作的状态,还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运用先进技术动手操练的平台,更展现出新闻传播教学形式的现代性和前沿性。

三、社会实践“金课”

社会实践课程是教育部要求高校积极建设的5种“金课”之一,分为两种类型:“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国情思政课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课。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国情思政课把教学的阵地放在乡村、山区和革命老区,通过对乡村田野的实地考察与体验,使青年学生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传承和弘扬中国红色文化传统和革命精神,成为忠诚于党和国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国家栋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现退休)秦珪在《新闻评论和新闻教育》中指出:“现在要求传媒要‘走、转、改’(走基层、传作风、改文风)。这个要求很好,它也是老一辈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的传统。如果传媒工作人员以及实习学生首先能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传媒的影响,对改变社会风气也是有好处的。”[6]可见,新闻传播教育对党和国家的新闻舆论引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思政教育在新闻教育中是极其重要的。这门课的构建应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思想,使学生置身于国家山河,创作出一部部富有家国情怀的优秀新闻传播作品,他们怀着敬畏之心去探究古老的非遗文化,带着喜悦之情去寻找中国最美丽的乡村,运用文字和影像展现出中国独有的地域风貌和风土人情。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将比赛和教学融为一体的双创型课程,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一种全新尝试,也是创新带动创业的一种精神体现。正如卡伦在《创业简史:塑造世界的开拓者》一书中所说:“创造新牟利体系的过程以及这一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也定会给社会带来广泛的、通常不可预见的影响。”[7]这里,“不可预见的影响”说明了实战的创新和创造行动对个体来说是推动他们全面发展和取得成功的动因,而对整个社会来说这个价值是巨大而珍贵的,甚至可以改变历史进程和人类命运,这一点我们通过史鉴可以清楚得知。以创新创业大赛的项目为契机,新闻传播学科教育工作者需要肩负起艰巨而重要的历史使命,在新闻专业课程中融入互联网技术等各种技术,使用各种各样的全球最新的软件和设备,打造诸多一流的双创型课程,比如人工智能影像制作、微电影创作、微课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技术等竞赛项目,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潜能和创造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行动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可以使他们的专业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事业蓬劲发展。

四、结语

伴随着中国高等本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课”的建设已进入全面开展的新阶段,慕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微课、快课等多种教学形式在各大高校被广泛推广和实行,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成绩,获得了师生的高度赞扬。新闻传播专业遵循“金课”的建立原则,充分发挥线下课堂和线上课堂的双重优势,使用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制定了富有个性的学习方案;结合虚拟仿真技术与专业课程,与多家著名传媒机构合作,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注重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带领学生走进革命老区,用文字和图像记录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利用竞赛的激励机制,把“互联网+”技术与课程融合,创立了多种多样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从而构建出3种独具特色的新闻专业金牌课程。我们希望中国的“金课”彰显出东方独有的红色内涵,体现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在世界的顶级大学和学科中成为典范和榜样,为全球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开启全球“金课”建设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育,2018(12):4-9.

[2] 阎立峰.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变”与“不变”[J].传媒,2014(14):25-26.

[3] 王竹立.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45.

[4] 迈克尔·霍恩,希瑟·斯特克(美).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聂风华,徐铁英,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58.

[5] 倪万.全媒体人才培养中新媒體教学体系的建设[J].青年记者,2019(4):59-61.

[6] 秦珪.新闻评论和新闻教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46.

[7] 翁昌寿.文化创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生产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20:40.

作者简介:魏锦(1979—),男,辽宁锦州人,研究生,硕士,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从事影像传播与教育研究。

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21世纪以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出现了。而在新媒体之中,以微博、微电影、微信等为代表的微媒体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新闻传播专业本身就是与社会变化息息相关的专业,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微媒体的发展,通过微媒体手段来指导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基于微媒体发展之下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不仅需要构建新的、相适应的教学体系,还需要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色,与时俱进。

【关键词】科技;新媒体;微媒体;新闻传播;教学

一、微媒体基本特征解析

微媒体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新媒体的一种,因此微媒体发展的基础依旧是互联网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技术。21世纪是科技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和计算机,尤其是在科技进一步发展后,各种新型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出现,再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对传统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微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不仅更加迅速,而且更加自由和开放。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之下,信息的传播主要依托官方的媒体渠道,但在微媒体时代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信息的自由度和开放度是十分高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微媒体的基本特征就是信息的传播更加微化,内容以及发出者都是微化的。

“微化”是微媒体的基本特征,从具体的分析来看又具有多种含义。在信息内容上,新闻每天都在发展,但在旧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等是主要的新闻转播载体,受到这些载体自身特征的局限,信息内容基本是统一的,并且传播速度较慢。而在微媒体时代下,新闻一旦产生,在官方媒体报道之前,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社交网络和开放平台发布消息,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提升。而每个人对新闻的描述、角度都不同,因此信息在内容上往往具有多样性。因此微媒体之下的新闻信息虽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但相对于过去,很多时候新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分析新闻动态时,需要结合实际,站在客观角度理解、认知。

二、微媒体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影响

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离不开媒体环境的变化,从旧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再到现在比较突出的微媒体,媒体的发展动态对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从新闻的传播方式来看。微媒体出现后,首先改变的就是新闻的传播逻辑。传统上,新闻从产生到传播都是单向的,新闻的制造与传播的定位都是非常明确的。传统媒体传播方式下,新闻的制作和传播是有专门的人士来进行编辑操作,具有相当的专业性。但随着微媒体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利用不同的平台来制造新闻、传播新闻,制造新闻的专业性下降了。目前在媒体行业中,常见的有自有媒体人、专业媒体人等,因此微媒体的产生也促使了媒体人行业的分化。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来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新闻与媒体的定义,甚至要对原有的一些定义进行重认识和重分析。只有明确新时期下的意义后,才能明确教学与学习的基本方向。

其次,微媒体的出现更新了新闻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技术。即使目前微媒体是非常流行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影视、广告等媒体仍旧在主流媒体中占有一席之位,但其在发展中或多或少都与微媒体是息息相关的。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微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都与传统媒体有较大差异。因此学生在微媒体时代下学习时,必须要基于网络来进行采编、制作、发布相关内容。尤其在新闻内容的发不上,需要密切关注发布后的社会关注度与舆论导向。

微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从其产生到发布都与过去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无论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还是学生学习,都需要紧跟时代脚步,密切关注最新信息,及时更新。

三、基于微媒体之上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研究

1.构建微教学体系

微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专业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都需要与微媒体紧密联合,形成新型的微教学方式。

对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构建的微教学体系,我们需要明确的这只是将微媒体的一些内容融合到新闻媒体专业的教学之中,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具体的看,微教学体系的核心理念并不是直接将微媒体的内容作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而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以网络为基础进行教学,而学生也基于网络来学习。而在网络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基础与媒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师与学生在对新闻传播的理解必须要以互联网环境为基础。所以微教学体系下,对于新闻传播的定义也需要基于网络环境的运行模式。

2.模式与内容

在微教学的具体教学模式中,最常见的手段就是让学生锻炼自身的挖掘和探索信息的能力。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对于网络信息都不陌生,但是如何从浩瀚的网络信息中寻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才是难点所在。在课堂上,教师的最大作用在于提出不同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去发掘案例中具有价值的关键点,然后将这些关键点提炼编辑,达到新闻编辑的效果。

微教学的内容与传统新闻内容不同,从微媒体时代的信息特征来看,并没有绝对的新闻,只有绝对的关注点。好的新闻还需要更高的关注度来依托,否则一旦出现更吸引人研究的新闻内容,就会被其所干扰。所以在微教学的内容上,也应该由学生自己发掘符合公众兴趣的新闻点,加以网络化的效果,使看似不起眼的事件成为新闻点。当然,虽然微教学的过程基于网络环境,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要保证教学高于现实但又不脱离现实。

四、结语

科技的发展促使了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以互联网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是新媒体时代的基本特征。而随着移动终端的发明和无线网络覆盖率的增加,依托各种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微媒体又进入大众视野。近年来比较火的微博、微信、微电影等都是微媒体的代表,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的理论学习外,更要紧密联系社会变化。而教师则需要根据微媒体的一般特征来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以保证专业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从教师到学生,都需要对微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规则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明确清晰的认识角度。

参考文献:

[1]杜建华.“微”时代:表现、特征及传统媒体的着力点—以纸媒体为例[J].新闻大学.2015年(02)

[2]陈八零.微媒体发展下新闻传播专业“微教学”体系构建[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年(02)

[3]隋红.简析“微时代”的文化传播特征—从以微博为首的“微媒体”说起[J].大众文艺.2012年(01)

作者简介:

陈八零(1980~),女,汉族,四川资中人,硕士,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昂娟,(1983~),女,安徽巢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多媒体网络教育。

基金:2014年马鞍山市软科学项目:面向创新教育的高职微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编号:rkx-2014-13;

2013年安徽省级教研项目“微媒体发展下新闻传播专业“微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13jyxm302)

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一、企业视觉传播媒体的类别和特点。

1.企业证件类:

徽章、名片、名牌、臂章、企业旗帜、企业专用笔记本;

2.办公用品类:

企业主管专用便笺纸、企业专用便笺纸、业务往来专用原稿用纸、 商业谈判专用便笺纸、企业专用信封、人名信封、企业专用文件袋、介绍信用纸、其他各种用途的文具和办公用品。

3.对外帐票类:

各种订单、采购单、估价单、通知书、确认书、明细表、申请表、送货单、票据 、支票、各种事务性帐票、收据、合同契约等。

4.符号类:

企业名称招牌,如企业建筑物外观及招牌、外灯箱、霓虹灯等招牌,大门、入口指示,室内参观指示、活动式招牌、各种标示板、路标招牌、指示用的各种标识,商业用标准招牌,经销商用各种标识物,旗帜标识等。

5.交通工具类:

企业业务用车、运输用车、大小巴士、各类货车、吉普车、特殊车辆、生产场所用运载车辆。

6.促销(SP)广告类:

广告宣传单、商品目录、商品介绍、业务明细表、 展览会摊位指示、展示会用的各种显示装置、销售促销企划书、广告海报等促销宣传物、展览手册、技术资料、DM广告、各种促销视听软件、资料袋、包装袋、各种 POP广告、季节问候卡。

7.大众传播广告类:

一般报纸广告、一般杂志广告、专业报纸广告、专业杂志广告、电视广告、CF片尾图案、广播广告以及各种不同对象的媒体广告。

8.商品及包装类:

商品包装、各种类型组合包装、包装用封缄、粘胶带、粘贴标志、各种商品容器、包装纸、各种商品标笺、外观和各种商品设计标牌徽章等。

9.制服、服装类:

各种职员制服、男性制服、女性制服、男性工作服、各种工种员工制服;有企业标志的外套、伞、臂章、工作帽、领带、手帕、领带别针、以及其他便服(如运动服、T恤等)

10.其他出版物、印刷品类:

企业办各种内部报刊,行业间交流 PR刊物或印刷品、企业股票、报告书、企业出版物(如书籍等)、调查报告、奖状、感谢信、奖杯等.

11.其他用品类:

会客洽谈用品(如家俱、用具、室内装饰品等),礼物等。

以上传播媒体几乎涉及到企业的所有方面,可以说,企业的视觉传播是无时不在,无处

不有。从其传播的对象来说,有的是对内的。如办公用品、用具、内部报刊读物、会客洽谈用品等;有的是对外的,如票据类、符号类、交通工具类、促销广告类、大众传播广告类、商品包装类、出版物和印刷品等;有的既对内又对外,如证件类、服装和制服类、符号类等。从传播的功能来看,有的是有一定局限的,如大众传媒必须遵守有关法规,属法律的限制;还如商品包装应以传播商品的信息为主,属传播对象局限;有的是没有限制的,如属于企业自己的、非大众性媒体,传播什么信息、用什么方法传达,一般较少受到限制。从传播的成本来看,有的是基本不用付费的,如办公用品、用具、服装、制服、交通工具等企业内部的常用媒体;有的只需付少量费用,如出版物、印刷品等企业自己可以拥有的大量传播的媒体;也有的是必须付费的,如产品包装、商品促销(SP)类广告、大众传播广告、户外标识物等等。此外,企业的性质和服务项目不同,其媒体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服务性企业和生产性企业不同、商业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不同、零售商业和批发商业有同。那么,它们的视觉媒体策略理应有所不同。

二、常用的视觉传播媒体策略

企业的视觉识别计划 (VI)是整个CI计划的一部分,最终目的是建立理想的企业形象。但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CI的目标各异,因而导入的进程也有所不同。常用的视觉传播媒体策略有以下三种:

1.渐进法--即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由内向外、由企业的媒体到大众的传播媒体,随着企业经营业务的发 展,使整个视觉识别系统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逐渐推进的方法,适合于经济实力有限和内部运行机制面临调整而又不可急于求成的企业。渐进法并非不顾传播的效果,无限期的或无目标的传播。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发挥企业主要的、有影响的媒体的作用,使社会大众和企业员工明确企业新的起点和新目标。

2.集中法--就是集中各主要媒体的传播优势,从内到外,从企业的媒体到大众媒体,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的传播效果。这种方法适合于条件成熟、有较好的经济实力,机制的健全的企业集中传播的媒体策略,往往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取得较明显的效果,对扩大社会知名度是很有利的,但要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要使企业具有一定的美誉度,还必须贯穿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

3.综合法--是以上两种方法的结合,使之优势互补。既有短期的轰动效应,又有长期的传播计划,综合媒体传达与重点媒体传达相结合,设定阶段性目标。有条件的、时机成熟的企业都可以采用这一策略,但是必须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三、企业标志设计传播

在企业识别系统(CIS)的视觉设计要素中,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是最高者,首推企业标志。标志不仅具有发动所有视觉设计要素的主导力量,也是统一所有视觉设计要素的主导力量,也是统一所有视觉设计要素的核心。更重要的是企业标志在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心目中是企业的同一物,集中地表理了企业的形象特征和个性。企业标志是主要的基本视觉要素,具有识别性、领导性、同一性、造型性、延展性、系统性、时代性的特点。

标志就是将事物、对象抽象的精神内涵以具体可见的形象表现出来。企业标志分为企业自身的标志和商品标志两种。商标是用以区别不同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商品和劳务标志。商标是通过形象、生动、独待的视觉符号将商品的信息传达给消费者。商标的使用者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或劳务的提供者,商标的使用对象或标

志物是商品或劳务。

企业标志(或称商号)是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的经营者自己的标志。企业标志通过造型单纯、含义明确,统一标准的视觉符号,将企业的理念、企业的规模、经营内容和性质等信息,传达给社会大众,以资认同识别。

一、依企业标志的功能分类

企业标志就是商标,二是既有企业标志又有商标。

1.企业标志就是商标,既企业标志设计和商标品牌同一化战略,目的在于求取同步扩散,强化印象的效果,企业有塑造品牌形象的同时也建立了企业的权威性和依赖感。企业传播力度、效率和经济性都会很高。一般而言,规模庞大、组织建全、知名度较高的成熟企业、经营内容集中单一的企业、服务性企业等有的采用

这一模式。有的以企业的名称推广品牌标志,借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有的企业的商标品牌的知名度较高,便以品牌名称统一企业的名称和标志。

2.企业标志和商标品牌各自独立的。也是基 于现代企业经营策略和市场行销形态的需要。许多知名企业依据国际化的经营、多角化经营、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形象的保护作用等因素的需要。商标具有独立性,能使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新品种、在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各个击破,非常主动。如美国可口可乐公司除有“

可口可乐”品牌外,还有“芬达”和“雪碧”汽水品牌;日本松下电器有“National””Panasonic””Technics”三个名牌,是为针对不同市场情况而分别确定的。我国不少企业对自己已生产的产品命名不同的商标名称也是基于以上的设想。上述两种情况,无论是企业名称=品牌,或是企业名称≠品牌,二者的策划和设计都是基于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营战略。在着手进行标志设计之前,必须认真地考虑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机构与商标品牌的关系,既要反映企业的现在状态,又要有长远的目光。

二、依据标志造型特色分类

标志造型有具象的、抽象的、具象和抽象结合的三大类。

三、依标志的构成因素分类

依据构成因素的不同,企业标志可分为文字标志、图形标志图文结合的组合标志三种。四依据标志设计的造型要素分类

依造型要素的不同,企业标志可分为点、线、面、体四大类。

企业标志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在创办之初,最为当务之急的是设计一个符合企业经营观念或产品内容的企业标志。而组织完善、制度健全的工商企业,更是会针对企业标志的独特功能,以企业标志为中心,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形象视觉识别计划,籍以发挥设计的综合力量,衍生为经营战略的有力工具。这就是日本设计界所谓的DECOMAS(Desing Coordinationas A Managerment Strategy),意为经营战略的设计统合。企业标志是企业经营理念、生产技术、商品内容的象征。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企业标志具有与企业和品牌的同一性。一个企业标志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同,是企业长期传播的结果,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一般说,企业标志特别是商标一旦确定,就不要随意去改变它,随意的变化只会对其固有的优点产生消极的影响。因为标志持续传递着同一种信息,所以这种不变性促使企业或其商品被很快地认知。对一个已经长期使用的标志进行变化将导致其功能的降低。原先的企业形象在标志的有效使用期间,已经在人们的意识中留下了痕迹,企业

为此已付出了很大的力量。因此,应当让它永远地留在消费者的记忆中。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广告媒体制作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此外,生活形态演变,流行时尚的潮流走向,消费市场的竞争压力,新的商品,新的企业代表着新的时代风貌,企业标志能否适应时代的潮流及步伐,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与信息传达中的重要的问题。

标志的革新是必然的趋势。只是这种革新的具体做法应依企业经营的情况来进行。目前,世界上许多大的企业,为了掌握时代精神,领导潮流,不顾现有形象占有市场的认同与持有,毅然决然地放弃陈旧过时,日益僵化的视觉符号。明确地向广大消费者表示了企业经营者的创新突破、追求卓越的精神,采取视觉冲击性的强力诉求,增强商品的竞争力,提高诱导消费者的拆求力。如日本三洋电器公司,在90年代初,对其使用了许多年的旧标志进行了革新,摈弃了原先组合标志中三个向上箭头组成的圆形图案,将象征其高新技术、现代电器产业的、具有动感的发射状图形与企业名称字体进行组合,使其成为视觉的中心。新的标志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向社会大众传达出明确的信息:三洋电器正向新的目标前进。

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一、专业介绍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二、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1)为适应我国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对新闻与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2)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

(3)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4)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着重提升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研讨、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

(5)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新闻与传播实践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

(6)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

(7)学位论文须与新闻与传播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学生运用新闻与传播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新闻与传播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类型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学位论文答辩形式可多种多样,答辩成员中须有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8)修满规定学分、完成新闻与传播专业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9)积极推进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与新闻与传播类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10)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由经国家批准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

(11)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三、全国统考科目

(1)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2)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四、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自主命题复习参考书

1、新闻传播理论考察部分

(1)《媒介管理学》郑丽勇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网络传播概论》杜骏飞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四版;

(3)《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赵民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段京肃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丁柏铨主编,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新闻传播史论考察部分

(1)《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新闻传播实务操作考察部分

(1)《广告策划与创意》蒋旭峰、杜俊飞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五、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专硕金牌复习资料

(1)《媒介管理学》考研复习笔记 35元、42页纸

(2)《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复习笔记 、43页纸

(3)《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研复习笔记 77页纸

(4)《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考研复习笔记 35元、63页纸

(5)《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复习笔记 39元、98页纸

(7)《外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复习笔记 39元 、80页纸

(1)南大《新闻写作》(新闻采访和评论写作)复习笔记 37页纸

(2)《广告策划与创意》(文案、策划书写作)复习笔记 35元、57页纸

以上是南京大学新闻学院专硕最佳复习方案,请同学们复习相关参考书,复习资料部分只需要经过强化记忆,就可以了。解决你专硕复习茫然困难。有问题请咨询工作室,可以在线交流。

翠屏考研工作室

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2018年3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并实施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业品质, 高效完成推动工作, 全面提升行业经济效益, 加强产业融合共生的速度, 全面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文中对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品质, 深化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 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提升传统工艺产品品质和旅游产品文化含量[1]提出了相关要求, 同时为全域旅游+跨文化传播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机。这里所提出的跨文化传播学研究概念, 是处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行政区划主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外交、人际交往、旅游体验、信息传播活动, 他涉及到各种文化基因在全球化社会进程中的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 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整体影响[2]。主要是对以下两个层次的传播:第一, 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 主要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在不同的地域的日常交往互动中的融合、矛盾、冲突与解决方式等等;第二, 人类文化互动层面的跨文化传播, 主要指基于所属文化体系的差异, 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与影响, 以及由跨越文化的传播过程所决定的文化融合、发展与变迁[3]。通过对照研究, 旅游行业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目标将涉及到:以物理空间为基础, 通过地缘关系描述特定文化之间传播的性质, 揭示文化的异同, 加强学生对区域性文化特色的了解;基于对文化异同的理解, 研究消除人们由于文化屏障造成的传播差异的途径;更好地理解所属区域文化个性, 深化了解文化的创造和拆分的进程[4], 学以致用, 促进跨化传播理论在全域旅游教学中的应用。

在经济、技术、政治和交往中, 世界贸易的增长、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智慧旅游大数据应用系统的便利, 全面扩张了全球商务活动及休闲旅游的市场, 相对频繁、密集的跨文化交流的相互影响, 在全球全域旅游范围内造成了巨大影响。

二、《跨文化传播学》课程现状

跨文化传播课程作为贵州高校来说是一个新兴的学科, 不仅是旅游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更是学生就业方向的新蓝海。跨文化传播课程培养的是具有多国多地区文化知识专业导游、商务伴游等方面技能型的综合型人才。其中, 跨文化传播或交流理念属于文化分享和融合方面的主要技能, 精通多语种的语言人才, 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同样属于旅游行业培养发掘人才的重要途径, 属于所有专业课程体系方面的重点。如何培养出能适应旅游行业发展并能满足海内外旅游企业的需求, 发掘那些可以独立创造以及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我们需要探索的。

《跨文化传播学》课程属于现代旅游管理方面重点科目, 其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 既涵盖了中西方文化知识又是语言学以及服务方面的成分, 也体现了服务工作的基本技能要领和服务技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旨在让学生掌握中西方文化、中西文明历史、商务礼仪、中西方特产风物、多语种等方面的知识并掌握跨文化交流的相关技能, 使学生能够形成一定基本理论、见多识广、熟练掌握有关技能、综合素质高的要求。但该课程在当前教学方面尚有如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1) 教学知识简单化。当前《跨文化传播》课程主要讲授内容侧重于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知识理论部分, 对于结合全域旅游的现代旅游管理的知识技能讲授只停留于表面, 缺乏深入介绍与练习。学生对跨文化交流所需要的能力理解不够, 很多还停留在只要具备导游或者商务接待就够了, 而不是考虑职业的长期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2) 教学手段单一化。由于该课程涉及教学内容较多, 不单单文化学, 还有旅游学, 民族学等, 而教师的教学背景较为单一。要么是学旅游出生, 要么是研究民族学, 兼容的两者教学背景较少, 也导致在交学生时内容单一化, 采用的教学手段更是传统化。通常是理论讲授较多, 实践或者是角色扮演、案例讨论、参与实践调查等多种教学方式较少, 尤其是直接以旅游工作中涉及跨文化分析的案例更为稀少。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高校《跨文化传播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探讨

(一) 确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目标

在全域旅游大前提下, 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基因对社会化日常生活跨文化交流的整个过程, 对通过发送者、接受者与经过编码的信息三个跨文化交流的基本要素, 产生较强的促进效应。跨文化交流没有固定的模式, 遵循惯例列举了香农模式、施拉姆模式。按照交流中的三个基本要素, 并参考了多部目前出版且广受好评的高校跨文化传播教材和教学大纲, 并对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比较。初步拟定了国内高校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开设的跨文化传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包括:

(1) 无国界地区旅游目的地典型文化介绍。 (2) 中国旅游目的地典型文化介绍。 (3) 高校所在省市旅游目的地主要文化介绍。 (4) 全域旅游前景下旅游目的地跨文化传播学概述。 (5) 跨文化传播学结合旅游行业的核心概念探讨, 如地缘、文化、交流、互动、经验累积。 (6) 语言类, 包含口语和书面语, 其中的文化差异比较和非言语交际中所表现文化差异比较。 (7) 全球化及全域旅游背景下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商务礼仪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行为规范指导。 (8) 文化基因核心价值观的跨文化比较。 (9) 异地文化冲击以及跨文化互动环境适应。

部分高校开设的跨文化传播课程主要是以讲座的形式呈现, 除了以上基本概念的讲解和对比式教学之外, 还以主题探讨的形式分析中西交往模式的差异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核心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并将其充分应用在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的应用场景中, 突破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壁垒;强化学习跨文化交流中的技巧学习, 其中重点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相互尊重, 心境平和, 感同身受, 注意沟通, 察言观色, 充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在交流习惯中的影响, 学会处理冲突等;应该加强对语言的学习和理解能力, 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效力, 交流的能力和效力由知识、动机、行为能力和交流情境四个方面构成。

(二) 以促进就业思维为导向, 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维和理念, 既是目前最受高校学生欢迎的思维模式, 又是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 同时反映了当今大学生社会生存能力提升的现实。教师通过教学设置有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的学习, 将相关知识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广泛的教学性行业交流合作, 探索深入社会实践、且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中心的“双中心”教学模式。而且跨文化传播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尤其是结合全域旅游发展对具有跨文化传播理论加持的人力资源需求, 反向推动教师们开阔眼界和思维模式, 探索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完成计定的教学目标。经过验证效果比较好教学方式, 一是采用翻转课堂, 让教学回归课堂, 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让学生在课堂上采取主动灵活的授课讨论方式, 不再局限于老师讲解, 而更多是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同是, 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体验法等教学方法辅助。由于该课程涉及在不同文化种族之间的交流, 也可以邀请班级里不同的少数民族同学进行民族文化的分享与交流, 还可以邀请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到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探讨。

另外, 以跨文化传播官方旅游宣传片等影视作品赏析为基础的可视化教学手段应用。在实际教学有效的弥补了中国教师和学生, 大部分没有跨文化交流环境, 没有太多接触异文化机会, 缺乏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往和相处的短板。

因此, 官方旅游宣传片等相关影视作品资源成了解异地文化基因、文化冲突的机会, 该种教学方式也成为向学生提供文化体验、培养跨文化传播意识及行为能力的主要教学手段。通过该种教学方式, 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语言应用环境中, 在跨文化交流中实践理论知识, 增强对英语或其他语种国家习俗、价值观、审美观、礼仪风范的了解, 而且还能逐渐培养文化敏感性, 提供个体对异域文化包容度。

(三) 建立教学资源库, 建设跨文化教学实践体系

全域旅游跨文化传播教学资源库, 应分为人力资源、旅游目的地资源、中西方文化资源、高校所在地区域资源、校企合作或教学实践资源等。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中, 应该注重完善语言符号库的建设, 多地域语言符号的收集, 包括语音, 语意, 词汇, 句法, 语法, 语用等, 非语言符号, 包括人体语, 时间语, 空间语, 颜色语, 艺术语, 图画语, 环境语及其他。

综上所述, 通过建设基于全域旅游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教学资源库, 建设一套相对完整的跨文化教学实践体系, 有效推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 树立尊重彼此, 尊重对方文化, 互相了解, 求同存异, 防止学生产生文化休克, 影响个人的文化特征的不良影响, 在不断沟通理解中实现良好的跨文化交流, 体现属地旅游行业的城市形象, 营造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氛围。

摘要:本文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分析高校旅游专业开设《跨文化传播学》课程设置意义、现状及问题, 通过确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目标、以促进就业思维为导向, 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建立教学资源库, 建设跨文化教学实践体系等措施进行课程设置。

关键词:全域旅游,跨文化传播学,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 崔晓甜.漯河市薛庄村堡寨特色景观提升设计[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2018.

上一篇:空乘论文下一篇:新闻传播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