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范文

2023-09-18

传播学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课”;云技术;新闻传播;实践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教育部召开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梳理和总结中国教育40年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基础上,颁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大学本科教育“金课”建设的新理念。“金课”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种类型,以“国家级1万门精品课程和省级1万门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1]为主要建设目标。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全国高校一线教师率先投身于“金课”建设的教育事业,他们分别从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3个方面展开了关于“金课”建设的研讨,呈现出探究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北京大学教育技术博士生导师赵国栋教授研发的“PPT云课堂教学法”将云技术引入教学,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做了很好的示范。华中师范大学徐敏教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了以学习为中心的MAC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复旦大学顾俊、沈逸教授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分别探究了思政课程的教学实例、互联网战略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这些“金课”建设使我们看到了教育改革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体现了教育工作者打造金牌课程的智慧和勇气,展现了大学教师教育观点的创新和使命担当。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进入“人工智能+教育”时代,多种技术聚集一起,与教育向纵深加快融合。信息技术革命促进了教育教学的锐意改革,颠覆了几千年来延续使用的教学模式,也拓展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范围,更促使教学形式和方法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慕课(MOOC)、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微课(Microlecture)、小规模在线课程(SPOC)等崭新的授课形式已成为当下大学普遍推广的教学模式。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主要是将线下的实体课堂与线上的虚拟课堂两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教师运用互联网、多媒体、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对两种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构思和设计,从而创建出具有新时代专业教育特色的金牌课程。

面对新闻传播教育和课程改革,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阎立峰说道:“一方面,这是一个‘技术决定论’的时代,因此新闻教育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时代;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需要适度地反‘技术决定论’的时代。坚守传统的新闻价值观点和责任意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2]这说明在技术时代新闻传播专业的线下课堂仍旧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充分利用线下课堂的优势,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具有人文主义素养的专业人才。

线下课堂中教师应引入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的面对面学习方式,以辩论、演讲、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展开轻松而深入的交流与对话。比如,在对卢因守门人理论、李普曼舆论学、麦克卢汉媒介技术论等经典理论的解读中,教师可以针对西方学者的某个观点,对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索事物的真理,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的思维、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作出正確判断的人文素养。

东北师范大学终身荣誉教授何克抗曾指出:“美国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主要是在课前与课后,包括资料查找及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3]换言之,教师可以结合线上课堂教学,在课前和课后适当使用互联网的相关技术与学生定时互动,可以在课前将录好的速课和微课发布在云平台上,可以在平台上布置在线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并以各种形式发布,包括文章、电子书、图片或视频等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也可以鼓励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小组的形式在线发布作业作品。这种线下课堂的形式不仅符合现代社会知识碎片化的学习特点,还体现了探究式、合作式和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在学科或者概念的理解上都不同……如果希望让所有的孩子在学业和生活上获得成功,就需要定制化或者个性化,以适应每个学生的独特学习需要。”[4]

可见,在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新闻传播的“金课”时,教师不仅要注重实体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多种优秀的品质,还要对线下课堂进行独特新颖的设计,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增强教学形式和内容的视觉效果。教师采用不同于常规的创意教学设计,会使学习内容脱颖而出,满足不同群体的实际需要和心理需求,刺激和唤醒学生的感官系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他们开启一场富有探索感和新鲜感的个性化学习之旅。

二、虚拟仿真“金课”

虚拟仿真课程是针对应用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开设的实验实训性课程。目前,理工类课程因其专业特点,正在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而文科类课程刚开始尝试构建虚拟性实验课。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倪万指出:“人才培养应当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数据实验室、融媒体实验室等资源……形成可感化传播、虚拟仿真技术,配合课程体系……将虚拟仿真技术与新闻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实战能力。”[5]

为培养媒体融合时代的卓越传媒人才,新闻传播专业利用已有实验室或新建的虚拟仿真实验室,积极构建了实验类的“金课”。在2018年入选的298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中,新闻传播学专业的10个项目获批,包括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灾难事件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中国传媒大学的数字电视演播室技术、山东大学的基于多角色扮演的新闻发布交互式演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企业形象广告空间体验与传播策划VR实验等。通过对这些项目的考察和文献阅读,我们发现新闻传播专业的虚拟仿真“金课”建设需要注意两个重点问题。

首先,在构建虚拟仿真课程时,教师应考虑选材和选题的独特性和时代感,选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硬新闻”,好的题材会帮助学生看到世界的多个棱角,更好地体现新闻实践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比如2020年1月份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和全世界的人而言都是时刻关心的大事,它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生存空间。以疫情为选题,围绕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师能够构建出多门虚拟技术实验类课程,包括疫情新闻发布、疫情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疫情专题栏目、疫情影像制作等虚拟演练课。一种课程能够衍生出数十门虚拟仿真实验课,以新闻采访与报道课程为例,教师可以构建“中国新冠肺炎疫情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课”,还可根据不同地域、区域和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办学特色创建更多的疫情报道类虚拟实验课,如重灾区和国家一级防控响应区、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和浙江省疫情、欧美疫情(新闻传播专业+英语、法语等语言专业)、韩国和朝鲜疫情(新闻传播专业+韩语、朝鲜语)等。

其次,在结合虚拟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巧妙的构思和设计,以最大化地再现工作的环境和场景,使学生沉浸在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开展实践。以电视节目制作虚拟仿真课程构建为例,教师和学生一起对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天娱传媒等知名机构的岗位和招聘需求进行调研,模拟成立一个以教师为总经理、学生扮演聘任员工的“金麦”大学生传媒公司。结合本校的实验室情况,师生共同拟定实践方案,并结合“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特点,确定所制作节目的风格和内容,如“我们的白衣天使”“好好在家待着”等。学生在对实验室已导入的节目样本进行观摩和演练之后,分成几个节目制作小组,每个团队在课程结束前必须上交一份节目制作的作品。教师合理恰当地安排人员的工作后,学生便开始虚拟操作流程,承担不同的实践工作任务,包括统筹规划节目制作的每个环节和前期的筹备工作、撰写剧本和后期字幕等文字工作、摄影和录像的拍摄工作、使用虚拟技术对影像进行后期混音和剪辑的工作等。新闻传播虚拟仿真“金课”不仅较真实地引入了电视台、传媒公司和广告公司的工作流程及其一些经典的作品,使学生能够提前体验到工作的状态,还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运用先进技术动手操练的平台,更展现出新闻传播教学形式的现代性和前沿性。

三、社会实践“金课”

社会实践课程是教育部要求高校积极建设的5种“金课”之一,分为两种类型:“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国情思政课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课。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国情思政课把教学的阵地放在乡村、山区和革命老区,通过对乡村田野的实地考察与体验,使青年学生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传承和弘扬中国红色文化传统和革命精神,成为忠诚于党和国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国家栋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现退休)秦珪在《新闻评论和新闻教育》中指出:“现在要求传媒要‘走、转、改’(走基层、传作风、改文风)。这个要求很好,它也是老一辈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的传统。如果传媒工作人员以及实习学生首先能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传媒的影响,对改变社会风气也是有好处的。”[6]可见,新闻传播教育对党和国家的新闻舆论引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思政教育在新闻教育中是极其重要的。这门课的构建应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思想,使学生置身于国家山河,创作出一部部富有家国情怀的优秀新闻传播作品,他们怀着敬畏之心去探究古老的非遗文化,带着喜悦之情去寻找中国最美丽的乡村,运用文字和影像展现出中国独有的地域风貌和风土人情。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将比赛和教学融为一体的双创型课程,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一种全新尝试,也是创新带动创业的一种精神体现。正如卡伦在《创业简史:塑造世界的开拓者》一书中所说:“创造新牟利体系的过程以及这一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也定会给社会带来广泛的、通常不可预见的影响。”[7]这里,“不可预见的影响”说明了实战的创新和创造行动对个体来说是推动他们全面发展和取得成功的动因,而对整个社会来说这个价值是巨大而珍贵的,甚至可以改变历史进程和人类命运,这一点我们通过史鉴可以清楚得知。以创新创业大赛的项目为契机,新闻传播学科教育工作者需要肩负起艰巨而重要的历史使命,在新闻专业课程中融入互联网技术等各种技术,使用各种各样的全球最新的软件和设备,打造诸多一流的双创型课程,比如人工智能影像制作、微电影创作、微课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技术等竞赛项目,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潜能和创造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行动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可以使他们的专业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事业蓬劲发展。

四、结语

伴随着中国高等本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课”的建设已进入全面开展的新阶段,慕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微课、快课等多种教学形式在各大高校被广泛推广和实行,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成绩,获得了师生的高度赞扬。新闻传播专业遵循“金课”的建立原则,充分发挥线下课堂和线上课堂的双重优势,使用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制定了富有个性的学习方案;结合虚拟仿真技术与专业课程,与多家著名传媒机构合作,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注重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带领学生走进革命老区,用文字和图像记录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利用竞赛的激励机制,把“互联网+”技术与课程融合,创立了多种多样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从而构建出3种独具特色的新闻专业金牌课程。我们希望中国的“金课”彰显出东方独有的红色内涵,体现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在世界的顶级大学和学科中成为典范和榜样,为全球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开启全球“金课”建设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育,2018(12):4-9.

[2] 阎立峰.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变”与“不变”[J].传媒,2014(14):25-26.

[3] 王竹立.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45.

[4] 迈克尔·霍恩,希瑟·斯特克(美).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聂风华,徐铁英,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58.

[5] 倪万.全媒体人才培养中新媒體教学体系的建设[J].青年记者,2019(4):59-61.

[6] 秦珪.新闻评论和新闻教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46.

[7] 翁昌寿.文化创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生产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20:40.

作者简介:魏锦(1979—),男,辽宁锦州人,研究生,硕士,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从事影像传播与教育研究。

传播学专业范文第2篇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新闻价值 2.KDKA 3.议程设置 4.新闻专业主义 5.张季鸾 6.数据新闻 7.整合营销传播

二、简答题

1.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 2.简述编码与译码 3.简述媒介即讯息

4.简述大众传播中的文化规范理论

三、论述题

1.论述沉浸式新闻的特点和优劣

传播学专业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分析了面临地方性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后,对新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亟待改革。结合应用技术型高校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要求新媒体传播时代应用技术型新闻专业教育需要从把握舆论导向,注重党性教育;突出学院优势,注重通识教育;“请进来”、“走出去”,把握实践机会;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新闻专业教育;改革

我国新闻专业教育始于燕京大学1918年成立的新闻教育研究的专属机构,随着国外新闻专业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新闻专业的教育呈现了多层次、多方向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地方性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地方性高校新闻专业教育作为新闻专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转型期中应用技术型高校新闻专业教育也亟待改革,旨在培养新闻专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一、地方性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

20世纪80年代,国际教育界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培养应用型人才,意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推动高等学校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同年6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再次明确提出“鼓励举办应用技术型高校”,“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改革期,特别是针对地方型院校和独立学院,大力推进向应用技术型院校的过渡。金蕊、于忠华在《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初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独立学院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规范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应用技术型高校,是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技术型高校对新闻专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应用技术型高校新闻专业教育作为新闻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一本、二本新闻专业教育办学实力方面有一定差距,只有确立正确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即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方可脱颖而出。这不但要求新闻专业人才不但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更强调对新媒体等的熟练掌握及运用,这无疑对应用技术型新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把握舆论导向,注重党性教育。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单位,而新闻媒体一直作为我党的“喉舌”,对高等院校的新闻专业教育的进行党性教育极其重要。党性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同时关系到我党事业的后继力量,在我国人才战略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宣传中国共产党伟大思想,国家政策方针等信息的重要的“前沿阵地”,对于受众起到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而新闻专业教育旨在培养从事新闻采写编的专业人才,其对党的理解,对国家政策方针的理解,都会影响新闻的采写编,影响到受众对于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理解。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同时,各类不同的声音也随着开放的脚步传入受众的耳中。新闻工作者务必要立场坚定,肃清思想,致力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思想,服务于民,在社会主义发展中扮演正确的角色。因此,在新闻专业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思想,了解我党的伟大事业,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是新闻专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尤其是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播者的权利分化以及技术壁垒,人人可为“信息中心”,网络中各类不同声音快速传播,而作为专业人员的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旗帜鲜明,把握立场,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作用。

(二)突出学院优势,注重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可以说是一种非专业性的、普及性的、非功利性的基础知识技能等的教育。通识教育通过“全方面”的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全能型人才”。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教育,不像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美国阿姆赫斯特学院帕卡德教授于1829年明确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并主张建立共同核心课程,由此拉开了通识教育进入高校课程的序幕。经过上百年的探索和发展,美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可分为两个大部分:一是培养读写能力、沟通能力的技能型课程;二是均衡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普及型人文社科等方面的课程。

作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新闻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备新闻学方面专业知识和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媒介经济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能在新闻、出版等传媒公司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宣传、媒介策划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以及传媒管理、策划和营销等工作的应用技术型、复合型、创业型的人才。结合当今媒体環境的特点,要求新闻专业培养既懂新闻学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方面,在充分考虑并且借鉴了近年来国内多所大学相关专业做法的基础上,除了安排有新闻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外,在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相应增加了经济管理类课程等通识教育课程。

(三)“请进来”“走出去”,把握实践机会。新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专业特点。在新媒体传播时代,要求新闻专业毕业生不但要懂得传统媒体的采写编,更强调和注重学生对于新媒体的实践运用能力。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加强建设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的同时,与电视台、媒介代理公司建立了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能否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知识相匹配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学院应该注重教师的“请进来”“走出去”,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所谓“请进来”,就是从媒体聘请资深人士到课堂上,把其丰富的从业经验以授课的方式传授给新闻专业的学生;所谓“走出去”,就是将新闻专业教师送到媒体中锻炼,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运用。结合两种方式,让新闻专业学生能够从书本理论走向“理论+实践经验”的全方位学习新闻知识。同时,还要注重把握实践机会。传统理念中,新闻专业实习就是扛着摄像机、带着照相机四处跑现场。其实,对于新媒体传播时代,摄像机、照相机已经不再是唯一采编工具,新闻也不再是传统的新闻,不再是标题、导语、主体等新闻采编要素;而是140字包含所有新闻要素的微博、微信,而是随身携带手机充当随时录音录像设备,而是无处不在的新闻实践机会。要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式的运营和宣传,把握身边的实践机会。

(四)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新媒体传播时代下,新闻事业日新月异,多类新闻事件已然超出大众想象。纸媒在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下,从传统新闻重要阵地上跌落而下,步入了一个断崖式下滑的趋势。因此,如若新闻专业教育依然注重传统纸质媒体、大众媒体式的采、写、编的模式,毕然让学生就业面临困境。政府部门需要的不再是“新闻笔杆子”,更需要懂得政府网络信息维护甚至熟知媒体运作方式的新闻发言人;企业需要的也不再是“总裁秘书”,更需要懂得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线上宣传营销的网络运营人……根据近年来招聘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分析,主要有两大类岗位:行政秘书岗和网络运营岗。招聘单位要求新闻专业学生在传统采写编的基础上,更会利用新媒体进行线上传播与营销。因此,以就业为导向,需对现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在传统教学中,新闻专业教育不断训练学生的文笔功底,学习大众媒体的模式及特性。然而,根据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新闻专业应用技术人才的标准来说,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大胆探索一些业内前沿,如《新媒体运营》、《微营销》、《分众传媒》、《新新闻》等。课程设置更应结合市场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要求的,调整专业方向,培养“一专多能”的特色人才。新媒体传播时代需要新闻人才是“盯得住前言,守得住底线”,时时了解媒介市场的变化以及受众信息接收方式方法的改变,同时又要坚定立场,坚守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懂得新媒体实战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三、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要与时俱进

新媒体传播时代带来了传媒行业一系列的变化,从传播媒体到传播渠道方式,再到传播内容都发生着不断变化。当年博客的出现,让人们惊艳新媒体的巨大能量,然而短短十年的时间,博客已然走向凋弊,微博、微信等更为便捷、快速的媒体登上了舞台,然而不知五年、十年后新新媒体形式又将以何种方式取代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毫无疑问,而今的时代是一个媒体展现巨大实力的黄金时期,微博、微信等媒体方式正带来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冲击着传统市场,同样冲击新闻专业教育。媒体分众化、小众化发展,需要的不再是单一懂得采写编的新闻人才,而是既要深厚的人文功底、传播学理论知识,又要新媒体运营能力,集生产信息、销售信息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新媒体的发展在新闻专业教育中也是一把“双刃剑”,打破了传统新闻专业教育的权威性。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的知识权威被消解,如何将学生从手机中“抢”出来,这也是新闻专业教育的必须克服的困难。学生通过手机等新媒体全方位地,随时随地接触体验媒体,年轻人天生对于新鲜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在新媒体技术层面颠覆了“传——受”角色分化,因此作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师必须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保证自身对于新媒体的高敏感性以及对于新技术的开放态度。同时,还要不断与业界进行长期合作沟通,增加教师学习机会以及上升渠道,以此来保证教师质量,从而保证新闻专业教育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李亚玲: 浅议互联网“微时代”新闻专业教育的“红利” [J].教育教學论坛,2013(04)

[2] 黄瑞,等:21世纪新闻学院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J].新闻记者,2002(06)

[3] 李希光:是新闻记者的摇篮还是传播学者的温室—21世纪新闻学教育思考[J].新闻记者,2001(01)

[4] 钟新,周树华:传媒镜鉴—国外权威解读新闻传播教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771

[5] 孙志伟: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08)

传播学专业范文第4篇

【摘 要】21世纪以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出现了。而在新媒体之中,以微博、微电影、微信等为代表的微媒体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新闻传播专业本身就是与社会变化息息相关的专业,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微媒体的发展,通过微媒体手段来指导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基于微媒体发展之下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不仅需要构建新的、相适应的教学体系,还需要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色,与时俱进。

【关键词】科技;新媒体;微媒体;新闻传播;教学

一、微媒体基本特征解析

微媒体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新媒体的一种,因此微媒体发展的基础依旧是互联网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技术。21世纪是科技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和计算机,尤其是在科技进一步发展后,各种新型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出现,再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对传统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微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不仅更加迅速,而且更加自由和开放。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之下,信息的传播主要依托官方的媒体渠道,但在微媒体时代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信息的自由度和开放度是十分高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微媒体的基本特征就是信息的传播更加微化,内容以及发出者都是微化的。

“微化”是微媒体的基本特征,从具体的分析来看又具有多种含义。在信息内容上,新闻每天都在发展,但在旧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等是主要的新闻转播载体,受到这些载体自身特征的局限,信息内容基本是统一的,并且传播速度较慢。而在微媒体时代下,新闻一旦产生,在官方媒体报道之前,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社交网络和开放平台发布消息,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提升。而每个人对新闻的描述、角度都不同,因此信息在内容上往往具有多样性。因此微媒体之下的新闻信息虽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但相对于过去,很多时候新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分析新闻动态时,需要结合实际,站在客观角度理解、认知。

二、微媒体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影响

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离不开媒体环境的变化,从旧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再到现在比较突出的微媒体,媒体的发展动态对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从新闻的传播方式来看。微媒体出现后,首先改变的就是新闻的传播逻辑。传统上,新闻从产生到传播都是单向的,新闻的制造与传播的定位都是非常明确的。传统媒体传播方式下,新闻的制作和传播是有专门的人士来进行编辑操作,具有相当的专业性。但随着微媒体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利用不同的平台来制造新闻、传播新闻,制造新闻的专业性下降了。目前在媒体行业中,常见的有自有媒体人、专业媒体人等,因此微媒体的产生也促使了媒体人行业的分化。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来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新闻与媒体的定义,甚至要对原有的一些定义进行重认识和重分析。只有明确新时期下的意义后,才能明确教学与学习的基本方向。

其次,微媒体的出现更新了新闻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技术。即使目前微媒体是非常流行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影视、广告等媒体仍旧在主流媒体中占有一席之位,但其在发展中或多或少都与微媒体是息息相关的。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微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都与传统媒体有较大差异。因此学生在微媒体时代下学习时,必须要基于网络来进行采编、制作、发布相关内容。尤其在新闻内容的发不上,需要密切关注发布后的社会关注度与舆论导向。

微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从其产生到发布都与过去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无论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还是学生学习,都需要紧跟时代脚步,密切关注最新信息,及时更新。

三、基于微媒体之上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研究

1.构建微教学体系

微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专业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都需要与微媒体紧密联合,形成新型的微教学方式。

对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构建的微教学体系,我们需要明确的这只是将微媒体的一些内容融合到新闻媒体专业的教学之中,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具体的看,微教学体系的核心理念并不是直接将微媒体的内容作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而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以网络为基础进行教学,而学生也基于网络来学习。而在网络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基础与媒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师与学生在对新闻传播的理解必须要以互联网环境为基础。所以微教学体系下,对于新闻传播的定义也需要基于网络环境的运行模式。

2.模式与内容

在微教学的具体教学模式中,最常见的手段就是让学生锻炼自身的挖掘和探索信息的能力。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对于网络信息都不陌生,但是如何从浩瀚的网络信息中寻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才是难点所在。在课堂上,教师的最大作用在于提出不同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去发掘案例中具有价值的关键点,然后将这些关键点提炼编辑,达到新闻编辑的效果。

微教学的内容与传统新闻内容不同,从微媒体时代的信息特征来看,并没有绝对的新闻,只有绝对的关注点。好的新闻还需要更高的关注度来依托,否则一旦出现更吸引人研究的新闻内容,就会被其所干扰。所以在微教学的内容上,也应该由学生自己发掘符合公众兴趣的新闻点,加以网络化的效果,使看似不起眼的事件成为新闻点。当然,虽然微教学的过程基于网络环境,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要保证教学高于现实但又不脱离现实。

四、结语

科技的发展促使了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以互联网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是新媒体时代的基本特征。而随着移动终端的发明和无线网络覆盖率的增加,依托各种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微媒体又进入大众视野。近年来比较火的微博、微信、微电影等都是微媒体的代表,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的理论学习外,更要紧密联系社会变化。而教师则需要根据微媒体的一般特征来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以保证专业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从教师到学生,都需要对微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规则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明确清晰的认识角度。

参考文献:

[1]杜建华.“微”时代:表现、特征及传统媒体的着力点—以纸媒体为例[J].新闻大学.2015年(02)

[2]陈八零.微媒体发展下新闻传播专业“微教学”体系构建[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年(02)

[3]隋红.简析“微时代”的文化传播特征—从以微博为首的“微媒体”说起[J].大众文艺.2012年(01)

作者简介:

陈八零(1980~),女,汉族,四川资中人,硕士,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昂娟,(1983~),女,安徽巢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多媒体网络教育。

基金:2014年马鞍山市软科学项目:面向创新教育的高职微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编号:rkx-2014-13;

2013年安徽省级教研项目“微媒体发展下新闻传播专业“微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13jyxm302)

传播学专业范文第5篇

而传播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 部分传播专业的学生接触过相关的艺术课程的培训, 自身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其次, 部分学生注重专业技能学习, 对文化课缺乏足够的兴趣。第三, 部分学生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有较多机会参与社会活动。班主任作为实施教育方针,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纽带。因此, 班主任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为了更好的培养新时代的合格接班人, 高校班主任工作应重视一下几方面。

一、重视自身的素质提升

班主任作为高校学生的直接管理者,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充当着学校的管理者和学习上的导师, 生活中的朋友等多重角色。因此, 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会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党的十九大报告, 对青年一代提出了殷切的期望。高校作为青年一代思政建设的主阵地的,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影响国家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要求中明确指出了:“国以人立, 教以人兴。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班主任作为高校学生的直接管理者, 更需要有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工作态度, 为学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提供帮助, 助力学生的理想之船扬帆起航, 培养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的青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利用传媒专业特色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随着国力的崛起, 新时代的学生有着更丰富的物质条件;同时受西方文化的冲击, 新一代的学生有着更为开放的思想观念。因此, 社会的价值观存在着激烈冲突。马克思曾说过:“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去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当今中国中西古今多种文化的相互冲击和碰撞, 新时代的学生接触到多元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从而产生了多样化的心理卫生问题。如新时代学生对传统孝道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对尊师重道的理念理解的不足、对生活缺乏自律等若干心理和行为问题。传播专业教师自身作为着传媒行业的参与者、学术研究者和学生的教育者等角色。因此, 作为传媒专业的班主任在对学生的思想方面的开导和教育方面, 需要更多的融入相关的专业活动。为了更好的做好传播专业的班主任工作, 我为此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 制作家长祝福视频, 上好新生第一堂班会课

班会课作为班主任跟学生沟通交流和思想教育的一种方式, 有助于对学生在校期间所遇到的困惑进行答疑解惑和错误行为的纠正。因此, 班主任需重视对学生入校第一堂班会课的教育。

孝道作为我国的数千年传承的传统美德, 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并教育人们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因此便有着《围炉夜话》中“孝居百行之先”的典故名句。但是, 随着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和对传统教育的缺位, 导致现在社会出现了诸多对父母恶语相向、对师生不友善的新闻。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很多青年一代, 对在家孝敬父母, 在外与人友善相处的为人处世道理理解并不深刻。

作为传媒专业的班主任, 在新生第一堂班会以“家庭关爱和孝道”为主题, 课前单独联系学生家长, 并收集新生家长对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儿女的关爱和殷切希望的祝福视频。通过在班会课上播放, 让新生深切感受家长对在外求学的游子所抱有的思念和关爱之情, 并动之以理, 晓之以情。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记忆深刻的小故事, 让整个新生班有一种对父母感恩的氛围, 并要求新生在班会课后与父母通电话保平安。

(二) 举办特色班级活动, 巩固班集体团队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新时代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当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尤为重要, 应教育学生有集体荣誉感和牢固树立班集体是一家的理念。马克思在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指出:“单个的人如果脱离了集体, 就只能是孤立的存在。”自改革开放以来, 传统价值观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 人们在面对选择时更多的会只考虑自身利益, 更加的以自我为中心。其次, 大部分学生大多数仍是“独生子女”, 从小在温室里成长, 受家庭的溺爱, 并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习惯。因此, 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 拍摄视频记录慰问敬老院。作为传媒专业班主任, 在平时有意识的将专业特色融入到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培养。如组织学生在周末赴敬老院慰问老人, 利用传媒学生多才多艺的特点, 为老人表演节目, 培养学生尊敬老人, 善待老人的意识。与此同时, 组织部分学生全程拍摄照片和视频, 在活动中融入专业技能, 并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组织开展班级迎新年晚会。为了更好的融入学生, 也为了让青年学生在校期间有种归属感和家庭的温暖。在校期间组织多种班级活动, 在大一元旦期间, 组织学生开展班级迎新年晚会, 由全体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完成, 并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参于晚会。并利用传媒专业特色, 以短视频的方式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3) 定期更新班级微信公众号。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熟练掌握新媒体营销的技能, 活跃班级气氛。全班分组定期更新班级微信公众号, 并在公众号里分版块展示学生的家乡和各自的兴趣以及班级的近期动态等内容。通过分组作业, 鼓励学生多人共同参与完成, 以此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之间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三、提高与家长互动意识, 带动家长参与学校活动

高校的家校互动相对义务教育期间较为不足, 家长普遍认为进入高校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 并且大部分家长都忙于工作, 平时缺少与孩子的沟通。更是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学校里的互动, 但是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 学生的成长过程也离不开家长的参与。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 学校应该积极与家长沟通, 共同参与对学生的培养过程, 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作为传媒专业班主任, 在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上发挥专业特色, 利用视频展示、家长微信群和班级微信公众号以及电话沟通, 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同时, 为了让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有充分的了解, 特地邀请家长来学校参观教室、实训室、专业器材, 并邀请系部和专业领导与家长座谈介绍专业发展前景和就业情况, 让家长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有更深切的感受。

同时, 为了增加家长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 邀请家长参与班级迎新晚会与学生同台表演节目, 并全程视频录制, 让家长深切体会学生在校所学技能。

总之, 要想铸就班级的辉煌, 就要面对班情, 在总结过去的同时, 通过向班级的管理挖潜, 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 与学生在生活上打成一片, 与家长在管理上充分沟通, 把师生的劳动转化为成果, 通过学校、全体学生和任课教师以及家长的共同努力, 共同做好高职学生的培养和班级建设。

摘要:班主任作为对高校学生的直接管理者, 同时又扮演者人生导师, 知心朋友等多重角色。因此, 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成功与否和自身的素质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传媒专业为例, 探索利用传媒专业特色开展班会课和日常班级活动并通过多渠道搭建家长的沟通交流平台。

关键词:高职,传媒专业,班主任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承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资本论》的中国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2] 洪银兴.《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大众传播学下一篇: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