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之护理管理论文范文

2024-01-01

ICU之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在护理部领导、护士长指导下工作,根据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标准、质控工作计划,结合本科情况,制订、实施本科年度护理质控工作计划。

2、及时学习护理自控标准,按医院护理质量考核办法和《ICU护理质控标准》的具体规定,对本科室定期进行质量考核评价。

3、协助护士长根据本科室实际情况确定每月计划,对有问题的项目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整改措施,体现质量持续改进。

4、督促本科护理人员认真执行岗位职责、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流程和常规,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5、对本科室引进的新技术、新项目,确定护理操作流程及负责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6、质控工作相对独立又互相补充,质控者对在质控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督导。

ICU之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ICU于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患者在护理中应用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评价两组的基础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以及护士服务能力。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在护士服务能力、护理满意度以及基础护理质量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ICU护理中应用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可以提高病患对护理的满意度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ICU护理;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应;护理满意度;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的作用也日益显露出来,ICU病房的护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笔者为进一步研究ICU的护理模式,选取了我院于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00例ICU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结果,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ICU于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00例患者,男性64例,女性37例,年龄32~82岁,平均年龄41±4.7岁,男性均未大肠癌根治切除术,女性患者均为孕妇。按照随即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

治疗组患者在护理中应用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评价两组的基础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以及护士服务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1.2.1术前关怀

病人入住lCU后,护理人员要将病房的环境、手术的过程以及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部分患者会认为自己住进ICU是因为自己病情危机,所以护理人员也要将ICU病房护理的特点告诉患者,消除其心理的不安与焦虑,解除其精神上的紧张,使之积极配合手术的进行[1]。

1.2.2创建舒适病房

ICU病房具有其特殊性,所以病房内的医疗仪器、设备较多,且病房较为封闭。患者在这种环境中容易产生孤独的情绪,这是非常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的,所以护理人员在工作时不要大声说笑,但是心情要放松,从而引导患者情绪走向乐观。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病房的光线要柔和,尽量保持仪器声音低微。根据患者的喜好以及病房的实际情况,可给患者播放一些轻松愉悦的音乐,或者放置一些报刊杂志,从而消除患者心中的孤独感,缓解寂寞。

1.2.3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只有多与患者沟通交流才能发现患者的所需,了解患者的喜好,从而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对于病情不能根治的患者,护士要多与其沟通,在交流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于人文关怀,耐心细致的将病情以及治疗方法告知患者,并将成功案例介绍给患者,增强其康复的信心。

1.2.4体位护理

根据手术及麻醉方式给患者取最舒适的卧位。对于有腰椎间盘突出等症的患者,床板要硬,不能软,在肢体受压部位放置软枕。患者手术后卧位要取平卧位,多活动下肢,防止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可以下床活动时要多于床旁来回走动,帮助患者进一步康复[2]。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对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在护士服务能力、护理满意度以及基础护理质量对比,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一所示:

表一两组患者护理后效果评价(±s)

组别 例数 护士服务能力 护理满意度(%) 基础护理质量

治疗组 50 93.6±3.9 98 95.6±3.9

对照组 50 84.2±3.4 83 84.7±2.5

3讨论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对生命以及身心健康的终极意义上的尊敬与敬畏,从医学上来看,其主要体现在医疗技术、质量,人性化卫生服务,病人无痛或者少痛等。随着医学以及护理学得发展,护理以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将患者的身心舒适度提高,使患者满意[3]。ICU病房是危重病患病房,所以,在ICU病房中更应该置入人文关怀。

而在传统的ICU病房管理中,护士只看重对病人的抢救以及监测上,从而忽略了病人的心情变化。持续性人文关怀就是要求护士密切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笔者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了我院ICU收治的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持续性人文关怀)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在手术前以及手术后,护理人员都时刻注意病人的情绪变化,且在与病人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患者所需,从而制定护理计划,满足病人的需要。同时,严格的护理模式还促进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护士工作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医护人员有爱之心。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在护士服务能力、护理满意度以及基础护理质量对比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在ICU护理中应用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可以提高病患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基灵,刘迪,鲁晓芬.基层医院护理人文关怀的实践与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2):159~161.

[2]王芳.持续性的人文关怀理念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6):17~18.

[3]肖玉荣,赵玉敏,张英瑞.人文关怀在ICU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9):33~35.

ICU之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舒适护理;ICU护理;应用;效果

护理工作是医院进行医疗工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医院的护理工作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完善,尤其是在ICU护理方面更是将舒适护理应用其中,希望通过拓展护理内容,丰富护理职能等方式,让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不仅在生理上得到照顾,同时在心理上也能得到慰藉,提升患者治疗疾病的勇气,帮助患者早日康复[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了笔者所在医院近三年来的相关病例共100例。在对这些病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首先进行了研究对象的分组。具体来说主要是将100名患者平均进行分组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主要接受正常的ICU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其他影响因素。B组则是在原有ICU护理基础之上融入了舒适护理的理念,将舒适护理运用其中。在进行研究对象选取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研究的真实可靠,笔者采取了随机抽样的办法,在保证两组患者层次类型趋同的情况下进行研究对象的随机选择。在对研究对象层次进行区分的过程中,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患者年龄。本次抽样患者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3-70岁之间。在进行分组的过程中力求两组在年龄构成上趋于完善,可以包含多个年龄段的研究对象。二是患者性别。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在接受護理的过程中会有着一定的差异,虽然这种差异性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并不是十分凸显,但是为了保障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笔者在安排分组的过程中仍将患者性别问题考虑其中,最大限度的保持两组中男女比例可以维持在1∶1的水平。三是患者的神智状况。需要进行ICU护理的患者一般都会出现神智不清的状况,而针对神智不清的患者很难了解舒适护理对其的作用。因此笔者在选取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将神智不清的患者排除其中,仅选取精神状态正常的患者当做本次研究的对象。

1.2 方法

1.2.1 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与记录。为了使得最后的研究结果有据可循,具有良好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笔者应在进行区分护理之前对所要研究的100名需要进行ICU护理的患者逐个进行具体了解,明确患者的身体情况,心理状态等,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有效的收集与记录。

1.2.2 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舒适护理与普通ICU护理有着明显的区别,其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护理的全面性。为了让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可以有一个愉悦的心情。护理人员在对ICU病房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积极营造出良好的护理环境,从病房的布局,到病房的安静程度等都要进行严格控制,让病人时刻处于舒适状态。

1.2.3 进行心理上的疏导。ICU病房的病人一般身体都患有严重疾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往往要经受心理以及生理上的双重折磨。因此ICU的病人一般在情绪上容易出现不稳定的现象,有些病人经常会产生抑郁、烦躁等情绪。因此有关护理人员在进行舒适护理的过程中,应对这些现象产生重视,积极的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具体来说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主要通过沟通的方式进行,在与患者进行语言上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患者心中的苦闷,并用乐观积极的精神去感染患者,鼓励患者接受病魔的挑战,积极的与病魔作斗争,让患者在进行治疗与康复的过程中可以时刻保持正面积极的情绪。

1.2.4 把握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护理过程中的基本环节。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在ICU病房内的患者其情绪如果波动过大会对治疗以及康复情况造成影响,因此有时为对患者情绪进行控制,护理人员除了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外还要借助一些药物治疗。在进行用药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情绪进行有效的把握,明确患者情绪主要来源针对不同的因素进行合理用药。

1.2.5 加强护理的规范性。舒适护理在ICU病房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提高ICU病房护理水平。有关护理人员要不断完善ICU病房管理制度,加强护理工作的规范性[2]。从护理人员工作的交接,到病房环境的整理等都进行细致规定,提升护理人员在进行工作过程中的护理质量。

1.3 统计分析: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为了保障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笔者应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SPSS统计软件,并通过相关计算对统计结果进行了检验,确保了本次研究结果符合统计学的相关规定。

2 结果

(见表1)

表1 AB两组护理情况对照表

阶段 分组 患者情绪变化(负面) 患者身体变化(负面)

区分护理前

A组 94%(47/50) 90%(45/50)

B组 96%(48/50) 86%(43/50)

区分护理后

A组 90%(45/50) 64%(32/50)

B组 34%(17/50) 54%(27/50)

3 讨论

3.1 舒适护理可以对患者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

舒适护理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患者生理上的变化进行注意,同时也会对患者心理上的变化进行把握。临床研究证明患者心理上的不稳定直接会对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康复情况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有效的心理疏导将对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舒适护理有效的弥补了传统ICU护理过程中缺乏心理辅导的不足。通过与患者进行心理上的交流,帮助患者进行心理问题的疏导使得患者在接受治疗以及进行康复的过程中,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3]。

3.2 舒适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舒适治疗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护理的细节的问题,从患者的角度出发,针对患者的实际需要进行护理工作。无论是ICU病房的环境还是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都能够让患者感受到温暖与关爱,进而使得患者可以从精神上进行放松,一直保持平和的情绪进行治疗与康复,促进了患者康复水平的提高。

3.3 舒适护理促进ICU护理的发展:

ICU护理是医院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护理的都是危重病人,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ICU病房的护理质量一直都是有关医院关注的重点问题。将舒适护理应用到ICU护理当中去是对ICU护理的一次完善,其将ICU护理的功能以及内容进行了拓展,促进了ICU护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淑芹.舒适护理在预防ICU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l(5):197.

[2] 意芬.适护理在门急诊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11(29):9-10.

[3] 曹轶.ICU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和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4):39-41.

ICU之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院治疗的ICU病人84例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为处于清醒状态, 认知无障碍, 能与医护人员相互配合展开本次试验, 且ICU治疗时长均>3 d。该组病例中男39例, 女45例, 年龄21~79岁, 平均年龄 (49.5±9.64) 岁, 随机将其均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 其中参照组中男19例, 女23例, 年龄25~79岁, 平均年龄 (48.3±8.88) 岁, 27例使用有创呼吸机, 15例使用无创呼吸机;观察组中男20例, 女22例, 年龄21~74岁, 平均年龄 (48.9±10.57) 岁, 24例使用有创呼吸机, 18例使用无创呼吸机。

1.2 护理方法

1.2.1 参照组

患者实施常规ICU护理措施, 医护人员在给予患者治疗性操作的同时应严格遵循医嘱, 并对患者病情变化实施密切观察, 对其进行生活以及心理的双重护理。

1.2.2 观察组

患者则在常规ICU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融入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 具体包括: (1) 医护人员的衣着:医护人员应重视对自身着装作严格要求, 科室应提供备用衣服, 确保医护人员随时更换污染衣服, 实时保持着装整洁。 (2) 护理沟通:对于意识清醒, 能够用语言顺利交流的患者可使用语言与之展开深度交流与沟通;而对于因病情进展丧失语言能力或因气管插管等手术护理措施而导致暂时性用语障碍则可辅以手势、动作以及表情等非语言沟通方式与患者展开尽可能深的交流, 应保持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 尽可能地向患者表达出善意, 在此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语言反应以及口型、面部表情等其他反馈。此外对于丧失语言功能的患者还可在提问后为其提供答案选择, 例如在询问患者“这样的体位舒服吗?”, 然后可告知患者可点头表达“是”, 摇头表达“否”, 或眨眼一下表达“是”, 两下则表达“否”。除此之外, 医护人员还可对写字板、卡片、图画之类的工具加以利用, 通过图文并茂与患者展开深层次的非语言沟通;还可与患者握手, 轻抚其肩膀, 给予患者温暖和安慰, 使其心理得到支持, 有利于消除孤独、恐惧和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除了对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外, 还可将各类放松训练方法引入到护理工作中来, 例如可以引导患者多去想一些开心的事情, 有利于消除其紧张心理;还可播放患者喜欢的各类音乐等。 (3) 病房环境:对ICU病房内的环境加以调整, 确保报警音以及仪器所发出的各类声响调至最低, 医护人员应确保病房安静, 切忌大声喧哗, 在就患者病情问题展开交流时应保持低声交谈, 并可在入门侧设置床帘, 为患者提供个人空间, 保护患者隐私。 (4) 患者家属的人文关怀: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沟通的同时还应注意与患者家属展开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首先应构建起和谐的护患关系, 并与患者家属建立起牢固的信任关系, 若实际情况需要, 则允许患者家属在医护人员陪同下探视ICU病人, 在探视过程中应引导患者家属对患者多做安慰和鼓励, 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期间针对其提出的各种疑问, 护理人员应保持足够耐心, 并一一作详细解答。 (5) 基础护理的加强:针对各项基础护理措施, 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循操作规范, 并予以切实落实, 应注意每天对患者实施皮肤、眼部以及口腔部位的护理操作, 并重视患者个人卫生清洁。起床时为患者擦脸, 睡前帮助患者擦脸并擦脚;患者若伴有多汗, 则应帮助其擦洗身体, 避免异味和褥疮, 应确保床单清洁卫生, 并勤加清洗和更换。

1.3 效果评定指标

对参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以及焦虑状态进行观察对比。采用模糊数字发对患者焦虑状态进行评估:在0~10中, 患者可以其中某个数字来表达ICU内的个人焦虑程度, 0分为无焦虑, 10分则表示焦虑极其严重;舒适度则包括“舒适”和“不舒适”两个选项。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本次研究数据的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与参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具有更高的舒适度, 观察组焦虑程度评分 (3.56±0.72) 分明显低于参照组的 (6.02±0.58) 分,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 (1) 与参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ICU病人病情大多处于危重状态, 因而医护人员应对其实施密切观察与护理, 患者本身也常因病情进展而产生严重抑郁、焦虑和紧张情绪, 其饮食和睡眠等方面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导致治疗依从性随之减低。对此在传统护理中医护人员缺乏足够的重视, 或是基于患者负面情绪给予一定程度的心理护理, 但收效甚微。而在该次研究中, 在观察组患者护理措施中融入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 不仅有效解决了患者的心理和情绪问题, 还使患者家属的需求得以满足, 为患者提供全新的支持系统, 有利于其乐观心态以及治疗信心的养成。在该组病例中, 观察组患者具有更高的舒适度和更低的焦虑程度, 组间差异较为明显。

综上所述, 在对ICU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融入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降低其焦虑程度, 从而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 更好地与临床治疗相配合, 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对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应用于ICU护理过程中的临床价值展开分析与探讨。方法 选取在院治疗的ICU病人84例为研究对象, 随即将其均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 对参照组患者实施ICU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则在参照组基础上融入持续性人文关怀护理理念。对住院期间两组ICU患者的舒适度以及焦虑程度展开观察和对比。结果 与参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具有更高的舒适度和更低的焦虑程度,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对ICU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融入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降低其焦虑程度, 从而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 更好地与临床治疗相配合, 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持续性人文关怀,ICU护理,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芳.持续性的人文关怀理念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36) :17-18.

[2] 陈婉晨.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健康必读, 2012, 11 (10中旬刊) :406-406.

[3] 柳琴, 张银玲, 雷鹤, 等.关于重症监护室护理人文关怀的思考[J].全科护理, 2012, 10 (2) :152-153.

[4] 尹慧洁.浅谈人文关怀在急诊ICU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7 (2) :272-273.

[5] 王金萍, 潘红卫.持续性的人文关怀理念在ICU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 2012 (z2) :196-197.

ICU之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1 临床资料

73例入住ICU患者既往均无糖尿病史,而在应激状态下出现高血糖,随机2次以上测定血糖水平,以空腹血糖≥6.9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作为诊断应激性高血糖的标准[4]。其中男47例,女26例,年龄41~79岁。原发病为颅脑外伤24例,多发伤5例,脑血管意外12例,重症肺部感染9例,重症胰腺炎5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重度有机磷中毒3例,消化道大出血5例,心肺脑复苏后6例。

2 循证方法

危重症患者应激状态下发生高血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5]:(1)应激状态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过度兴奋,促分解激素,如糖皮质激素、胰升糖素、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多,胰岛素分泌相对减少,糖的生成速率明显增加;(2)严重应激状态下,来自不同组织的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可造成肝脏和骨髂肌对胰岛素耐受从而引起高血糖;(3)危重患者多采用肠外或肠内营养,容易引起糖摄入过多出现高血糖;(4)很多药物如皮质激素、甘露醇等可引起患者血糖升高。血糖水平过高、持续时间过长,不仅导致机体代谢增加,负氮平衡,创口愈合不良及感染率增高,还主要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合理监测、调控血糖可减少器官的进一步损伤,降低危重患者的并发症与病死率。如何调控血糖?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1)提出临床需回答的问题:血糖的控制目标,血糖的监测,胰岛素的应用方法。(2)证据检索及评价:根据提出的问题,检索关键词,找出相应的研究证据,对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临床价值及适用性作出分析与评价,得出确切的结论以指导临床决策。然后,将所获得证据与临床需求相结合,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3 循证护理

3.1 血糖的控制目标

循证:2001年比利时Van den Berghe等[6]报道的1458例外科ICU患者的结果认为:严格控制血糖于4.1~6.1mmol/L是有效降低并发症与病死率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显示,维持血糖正常化对住ICU>5d的重症患者仍然有改善预后的作用。但是,其他学者的研究以及“拯救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指南”中,将血糖控制目标定为≤8.3mmol/L,以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2009年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的《Intentive versus conventional glucose control in critical ill patients—the NICE-SUGAR study investigators》中,经过总计6030例患者的校验,强化血糖控制在4.1~6.1mmol/L者的所有主要或次要考察指标都显著差于常规治疗组。国内有研究表明[7],将危重症患者的血糖控制在6.1~10.0mmol/L,可减少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同时可避免低血糖对患者造成的危害。综合分析以上证据,我们确定血糖控制目标为6.1~8.3mmol/L。

3.2 血糖的监测与调控

血糖监测是ICU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不同的检测方法、皮肤消毒液、采集血量的多少对血糖的检测结果均有影响。外周毛细血管血快速血糖检测给临床及时发现高血糖、低血糖患者带来极大的方便,其结果可作为了解危重病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观察指标。进行快速血糖测定时,应注意采血时不按摩,直接用75%乙醇消毒左手环指指端待干,根据患者手指表皮的厚度用自动取血笔以足够深度刺入,自然流出足量血液并由快速血糖仪中的试纸条自动吸血测定。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作为一种新的控制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CGMS在美国ICU普遍应用,我国CGMS的应用目前还较局限于内分泌病房的糖尿病患者,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少见报道。因此,本组患者均采用快速血糖仪测定。当血糖>15mmol/L或<3.8mmol/L时,每30分钟检测1次;当血糖>8.3mmol/L或<15mmol/L时,每60分钟检测1次;当血糖维持在6.2~8.3mmol/L时,每2小时检测1次;如血糖维持在6.2~8.3mmol/L且胰岛素输注速度4h没有改变时,可每4小时检测1次。当患者饮食改变或者应用影响糖代谢的药物时,特别是饮食中断、使用β受体阻滞药(降低血糖),或皮质类固醇、锂盐、硝苯地平(升高血糖)时,必须严密监测血糖。

3.3 合理应用胰岛素

循证:胰岛素是治疗高血糖的药物,能促进脂肪的合成并抑制其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合成;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和酵解,促进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抑制其分解。在重症病人应激性高血糖管理问题上,目前提倡采用“安全、平稳、有效的血糖控制策略”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血糖控制带来的益处及较少的低血糖等不良事件。当重症病人存在组织水肿、低体温、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时,可造成皮下和肌肉注射胰岛素吸收不稳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连续静脉应用普通胰岛素是最好的选择。采用静脉微量泵入胰岛素的方式可使血糖平稳达到目标,减少调整中的波动及低血糖[5]。

对于危重病人采用连续静脉泵入胰岛素控制血糖48h。以30U胰岛素加入30mL生理盐水稀释后,以微量泵泵入。当血糖>11.1mmol/L时,胰岛素起始泵速为2~4u/h,当血糖<11.1mmol/L时,胰岛素起始泵速为1~2U/h。每1~2小时监测血糖1次,以后根据血糖值调整泵速。在胰岛素维持治疗时,血糖下降速度不宜过快,一般控制在每小时下降3.9~5.6mmol/L。在血糖下降过程中,应注意K+的补充和血容量的维持。为避免低血糖发生,所有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必须同时给予持续的葡萄糖输注。在胰岛素使用过程中要及时发现低血糖,当发生低血糖(<40mg/dL)时,静脉推注葡萄糖10g(50%的葡萄糖20mL),30min后复查血糖。重症患者的低血糖可能不表现为出汗、心率增快、饥饿感等症状,而表现为抽搐、昏迷、不可逆的脑干损伤和心脏骤停,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并处理低血糖。本组73例患者中,仅2例出现低血糖反应,经及时处理后症状消失。

4 小结

高血糖是危重症和(或)ICU患者的常见问题,它可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感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对患者的生存率和病死率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正确诊断和处理危重症和(或)ICU患者的高血糖,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或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我科对73例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实施了循证护理,从而为整体护理在提出护理诊断、建立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和进行护理评价方面提供了科学、真实、可靠的最佳证据,保证了整体护理的实施效果。循证护理的实施,改变了以往仅凭经验和感觉为主的习惯和行为,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技能,并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护理理论的发展,其合理性和先进性更能有效地指导护理实践,提高整体护理水平,为病人提供最优的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ICU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糖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对73例入住ICU并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确定血糖控制目标,合理应用胰岛素,并准确监测血糖。结果 所有患者的血糖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仅2例出现低血糖反应。结论 循证护理的方法既能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技能,又能有效控制ICU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循证护理,应激性高血糖,危重病,强化胰岛素治疗,重症监护

参考文献

[1] 沈励,方旭晨,刘新兵,等.危重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胰岛素强化治疗[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9):677~678.

[2] 蒋慧芳,关天容,王灵聪.危重病患者的加强胰岛素治疗[J].江西医药,2005,40(6):315~318.

[3] 马丽,马健.循证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6):26~28.

[4] 李强.危重症和(或)ICU病人高血糖的诊断与处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6):566~567.

[5] 高友山.实用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93~199.

[6] Van den Berghe G,Wonters PJ,Weekers F,et al.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N Engl J Med,2001,345(19):1359~1367.

ICU之护理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1、在护理部领导、护士长指导下工作,根据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标准、质控工作计划,结合本科情况,制订、实施本科年度护理质控工作计划。

2、及时学习护理自控标准,按医院护理质量考核办法和《ICU护理质控标准》的具体规定,对本科室定期进行质量考核评价。

3、协助护士长根据本科室实际情况确定每月计划,对有问题的项目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整改措施,体现质量持续改进。

4、督促本科护理人员认真执行岗位职责、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流程和常规,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5、对本科室引进的新技术、新项目,确定护理操作流程及负责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6、质控工作相对独立又互相补充,质控者对在质控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督导。

上一篇:农业改革农田水利论文范文下一篇:机械维修水利施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