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2023-10-01

完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灵活性理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和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网络教育最重要的技术基础。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建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通过网络开启学生的心扉,建立展示才华的个人网站,开发网络德育软件。

关键词:和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校园网;整合

收稿日期:2007-03-05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04BA159)

作者简介:宋文生(1979-),男,湖北蕲春人,讲师,硕士,从事教育管理与教育信息化研究。

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前景。建设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校园网,已成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而现行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德育工作多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内,工作形式陈旧,简单的、灌输式的德育方法常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德育内容空泛,不能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处于相对孤立、封闭的状态,缺乏与社会的联系,不能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的需要,不能感受到思想品德与实现自身价值的关系,体验不到德育成果的快乐。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网民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高达36.7%。网络已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互联网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利用校园网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网上德育发挥强大的优势,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和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

网络教育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其重要指导思想的。建构主义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认知灵活性理论利用超文本为知识的多维表征和知识组分的多种互连交叉的特征来重新安排教学序列,这些特征非常符合网络所具有的性质,为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设计提供了最合适的理论模型。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是由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他认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发展,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性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的。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等人对建构主义理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技能不单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还能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展示现实问题,通过与同学协作解决这些问题而获得知识的建构。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Intemet上的信息、音像资料等)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2.认知灵活性理论

认知灵活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是美国心理学家斯皮罗(spiro)提出的。认知灵活性指学习者通过多种方式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以便在情境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能够做出适宜的反应。认知灵活性理论是基于认知学习理论设计学习环境的一个概念模型。它的目的是促进复杂的或非良构领域的高级知识的获取。认知灵活性理论使用超文本为知识的多维表征和知识组分的多种互连交叉来重新安排教学序列,这些特征和WEB的性质十分吻合,因此,随着WEB教育应用的迅速发展,认知灵活性理论逐渐成为WEB教学系统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

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刺激或所得到的控制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甚至令学生反感;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次数太少且强化的时机不适宜;学习过程不是逐步递进达到学习目标的,缺乏合理的学习过程。根据当时的教学现状,斯金纳认为,使用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可以解决其中的许多问题。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教学媒体设备的作用不仅是要呈现教材,而且必须与学生的行为联系起来。

二、和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术基础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网民的上网地点、上网设备和上网方式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展和变化,网民人数比2006年增加了3 900万人。其中,19%的网民在学校上网,有18.2%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上网时间每周超过20个小时,相当于每天3个小时上网,甚至有部分青少年网民每周上网超过40个小时。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网络教育最重要的技术基础。校园网络是指在校园范围内,将计算机以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连接起来,同时具有进行教学、管理和信息服务等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2005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调查报告》,认为目前学校中用于学生使用的计算机的数量,已超过行政、教学、科研使用的计算机数量,预计学生用计算机的需求量仍将继续攀升。学校接入校园网的计算机数量已达到相当规模,平均每所高校接入计算机的数量为7 280台,其中平均每所高校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的计算机数量为3293台;平均每所高校提供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数量为3665台,这些都为网络德育工作提供了技术基础。

三、校园网与学校和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的方法1.建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第四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已经进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大学生已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网络是一个“万花筒”,各种健康的学术信息、经济信息、娱乐信息等都能在网上找到,同时,形形色色的淫秽色情信息、反动暴力信息等也混杂其中。有的学生不断地穿梭于现实世界和虚拟网络之间,扮演着“两面人”的角色;还有的学生对网络形成依赖心理,在网上侃侃而谈,交友甚广,游刃有余,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变得沉默寡言,不善言表,造成“网络孤独症”。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辟校园德育论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学生在网上可以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把自己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难题向教师述说。对于富有争论性的问题可以在校园论坛上发表,学生工作人员与学校网络管理员应做好把关工作,对于那些低级庸俗的、反动淫秽的言论及时予以屏蔽或删除。同时,应把校园德育网站建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丰富多彩的互动窗口。学校还应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建立理论学习、校园文化、时事思考、科技创新、网上党团校、心理健康热线、德育在线等栏目,把校园网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2.通过网络开启学生的心扉

面对精彩得让人眼花缭乱的网络,學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加大对网络道德的教育,积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网上人格。一是利用即时通信工具。面对复杂的社会,有的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问题不敢面对,有心事不敢向身边的教师、家长和同学诉说,但一旦进入网络世界他就会尽情倾诉。碰到这样的学生,可以以网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因势利导,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该类软件有QQ、MSN、UC等。二是利用E-mail。学生有些心里话或一些敏感的话题,心里存在困惑又不便当众讨论,就可以用E-mail的方式寄给教师,这样就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搞好沟通。三是开设“网上聊天室”。如开设“知心姐姐聊天室”,邀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做学生的“知心姐姐”,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学生可以直接在网上与“知心姐姐”倾诉;开设“师兄师姐聊天室”,邀请高年级学生在聊天室与低年级学生座谈,介绍学习方法与大学校园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开设“偶像聊天室”,邀请奥运英雄、民营企业家、专家在网上与学生聊天;开设“网上论坛”,学生在论坛中就某一历史事件、国内外某一重大事件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学校工作进行讨论,提出好的建议;还可开设校长信箱等,帮助学生及时解决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3.建立展示才华的个人网站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实际和掌握的计算机技术,在校园网上建立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网页。如设立“德育档案”、“学习体会”、“生活信条”、“理想风帆”等栏目,在网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学生通过访问个人网页,在比较学习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通过开展学生个人网页的评比活动,使网页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网页内容更加丰富,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增强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4.开发网络德育软件

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抓住网络这个良好的教育载体,认清现代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诸多优势。比如,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择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人机交换的操作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等,使德育工作更生动,更直观,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现阶段,有的学校正在开发法制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科技教育、日常行业规范教育等系列网络德育软件,这些都使网上德育有了现实可操作的运作载体,使德育占领网上阵地正在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07-07-18.

[2]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闫长生〕

完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载体,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并具有一定深度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彰显了文化的战略地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对塑造高职高专精神,提高学校品位,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功能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在校园长期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是学校的“意识形态”。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二)校园文化的特点。高职院校由于在人才培养方向、专业定位、生源层次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校园文化除具有一般校园文化的共性外,具有如下特征:1.应用性。这是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也是它的主要特征。2.职业选定性。学生入校就选定了就业的方向,学生要根据所选职业的岗位要求,确立职业理想掌握专业技能。3.特色性。高职院校要注重突出优势专业,注重专业知识的渗透,使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4.行业指向性。高职院校要依托行业办学,校园文化也要随着社会、行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5.文化地域性。高职院校生源地相对集中,学生大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地域性文化风格明显。

(三)校园文化的功能。 1、教育与熏陶。校园文化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去感染、熏陶师生,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化成信念、觉悟、习惯。2、导向与激励。文化活动的内容方式以及文化环境和氛围,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激励师生充满进取激情。3、约束与调适。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师生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4、凝聚与辐射。校园精神能强化师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凝成一股难以替代的力量。5、扬弃与创造。校园文化是“净化带”,消极的东西被过滤,积极向上、文明高雅的东西被发扬。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虽然同样是注重人的精神因素的作用,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1、凝聚核心与目标不同。校园文化侧重学校自身凝聚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凝聚核心目标。2、着眼点和侧重点不同。校园文化侧重于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思想政治教育带有较强的政治意图和思想上的上层建筑色彩。

(二)思想政抬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1、思想政治教育在更高层次上指导和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2、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优秀校园文化的根本手段,是校园文化向先进方向前进的可靠保证。

三、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的日益更新、面对新问题、新情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新举措、新思路,实现科学、系统和高效开展以满足学生成长成的需求。校园文化正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推动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工作的结合点。校园文化浸透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全部行为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中,它与学校教学部门有密切关系。校园文化的内容是学校意识、观念的一般概括,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具体化。校园文化寓教于文化的方法体现了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趋势,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指出了方向,提供了经验。

(二)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提升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育人氛围,重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指导着学生们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永无止境的发展。无论学生愿意与否,只要长期置身其中,肯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不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三)对实施实践育人具有拓展作用。2012年1月10日,在教育部、中宣部和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通过举办的各种职业技能讲座、职业技能大赛、企业家论坛、学术报告会、就业指导讲座等一系列“职”文化活动,规范和提升了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品味,满足了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活动的主流。

(四)对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具有筑基作用。校园文化以其开放性、适应性的特点与社会密切联系,社会上最新的思潮与时尚都会敏感地被校园文化所接受,不可能为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神圣”和校园的“纯洁”而封闭,必须密切关注社会文化的“热点”和学生思想的“兴奋点”,逐步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抵御诱惑、弘扬正气的意识和能力,敢于同各种不健康、不正确的行为作斗争,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坚决维护大学校园的纯洁与高尚,为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夯实基础。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加强学院精神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如我院校训“修德强技、树木树人”是学校精神的象征,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的精神、灵魂和标志。凝炼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定位有利于有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工程。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一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把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优秀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创造性地融入管理制度中,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企业特色。

(三)加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结合自身实际,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订单式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建立了科学的运行和管理机制,组织各种技能比赛,显示了高职院校特有的校园文化特色。

(四)加强教书育人职责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必须全面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克服 “教书”和“育人”相脱离的弊端,并将优秀企业共同奉行的价值观念渗透到校园的精神文化之中。

(五)注重物质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在校园文化建设层面上仍然面临 “发育不足” 和后天 “营养不良” 的先天尴尬境地。校园文化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和发展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校园文化中导向、灵魂作用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又影响、改造和创新着校园文化。我们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校园文化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人民日报20050118

[2]湛红艳关于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2)

[3]张宝君培育先进的校园文化[N]吉林日报,2012-08-18(A7)

完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大学生在开始接受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之前,他们已经获取了一定了社会经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观念,但是这个观念还是会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这个时候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非常重要的,给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他们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通过思想教育来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高校的思想工作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提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所以本篇文章就提升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实效性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并且提出一些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教育

在现阶段,党中央对各高校的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并特别重視思想教育工作的落实效果。而这对民办高校而言,属于开展思想工作、改革思想工作的新契机。在现阶段,国内有着大量的民办高校,怎么使其坚持正确积极的育人、政治的方向,属于各高校需要重点关注的一类时代课题。

1.树立以生为本教育理念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渗透思想教育的过程当中,从开始的课程设计环节一直到最终的正式教育,都需要围绕学生展开,要充分的发挥出学生在思想教育工作当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学中,老师不能高高在上,应该给与学生足够的尊重,让学生能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当中让自身能够得到完善,真正做到将教育落实到学生身上。除此之外,在展开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当中,要想提高思想工作的实效性,还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将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的需求结合在一起,

2.积极促进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高校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到学生的知识教育,更应该关注到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素质,综合考虑学生的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教育,做到全面培养。

例如:高校的思想教育必须要和学校的管理工作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要建立起一个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制,充分的发挥出互联网的作用,建立起一个和学生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特点,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养。

3.方法创新

在新时期,各个高校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渗透思想教育工作中,需要对时代特点充分考虑,对时代需要进行适应,保障方式方法的创新。

例如:首先,在教育的平台方面,应该树立双主体的这一理念。在思想工作中,其更多的表现在创设对话于教育对象的平台上。在此平台中,也并非客体及主体间的灌输,而是两主体的良好对话。即教育对象并非客体,他们也是有着主体性的重要主体。在教育中,应该将灌输教育抛弃,它会让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进行打击。高校要将外化与内化式自我教育有效结合,让教育成为学生为自己的教育,使得思想工作产生根本性的改变,让学生能在亲身经验中,对思想理论进行检验,最终让思想理论深入学生心灵。此外,在教育活动内,应该积极应用大数据的技术,它能分析海量数据,最终挖掘数据价值的技术。在信息化时代,大数据处理信息,能让高校电子化学生校园内的信息,最后形成数据库。如学籍管理、学生社会实践等的数据。而在高校掌握此类数据后,便能对学生动态实时的掌握,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食堂消费的具体记录,以此掌握其家庭的经济状况,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考勤记录等信息,最后对学生表现进行分析等等。在大数据支持下,高校能对学生的行为状况、思想状况准确把握,便于教育活动保障针对性。最后,高校应该积极应用多媒体等技术,让思想工作高度融合于信息技术,使其吸引力、时代感得以提高。在民办高校,往往会有多媒体上的一定优势,各高校会开设如广告专业、影视编导等的专业,为此可以利用大学在建设时的一些后发优势,在建设软硬件条件时,对多媒体技术的最新成果进行应用,做好教学的多样化研究及设计。高校可以借助多媒体,建设好网络课堂,也可以对微视频进行制作,形成慕课及微课,将数字资源在网络中发布,使其在电子设备内传播,让思想工作充分提高吸引力、时代感,让学生更积极的了解思想工作。

4.工作队伍的培养

为了提高高校高校学生管理中渗透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提高思想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

例如:首先,高校要对工作队伍真心的爱护。这一队伍属于国家、党的政策宣传队伍,属于思想工作的阵地重要捍卫者,属于党和学生还有群众能够加强联系的桥梁。为此,高校要将其困难充分解决,避免他们有着后顾之忧。高校应该对思想队伍的实际成长充分关注,就像对教学科研的骨干成长一样关心,使得这一队伍能够干事有平台、工作有条件,并且待遇有保障,也有发展的空间,使其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得到充分调动。此外,高校应该将教育培训做好。高校应该重视教育者首先接受教育,利用丰富培训活动,让教师提高专业技能还有师德。高校也要响应党的号召,让育人和教书可以统一起来,让身教和言传可以统一起来,让关注社会、潜心问道可以统一起来,最后以德立身,并且以德立学和以德施教。而高校也应该与时俱进,将教育实践的锻炼加强起来,让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提高教学的新能力。最后,高校应该对队伍建设整体推进。在思想工作的队伍中,它属于综合性的一个队伍,会有党政干部、思想教师、辅导员等的队伍。而各个队伍会各管一方,并且各司其职,从各个方向及角度,最后贡献于校内的思想工作。针对各个队伍,高校应该保障其又分离又统一,在队伍建设中,应该统筹兼顾,保障整体的推进,以此形成教育队伍的合理,让这一队伍可以后继有人,并且源源不断,最后保障其蒸蒸日上。

5.尊重学生的心理差异,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

老师在对高校学生管理中渗透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树积极、健康的心理观念。首先,就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要针对不同学生心理、品德的差异性,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然后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教育工作。

例如: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高校学生管理中渗透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老师可以将班级学生按照不同的心理、性格特点进行分类,然后针对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手法来进行思想教育教育。老师在心里思想教育教育过程中,老师为了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到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应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从学生的话语中初步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道德品质。然后对不同的学生按照了解到的心理特点进行记录,并且进行分类,将相同或者相似心理特点的学生分到一组。对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进行分类之后,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召开相应的交流会,然后,在进行了多次的交流之后,老师就可以非常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充分掌握了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之后,老师就可以针对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小组进采取不同的教育。这样一来,老师在思想教育教育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兼顾到每个学生,对于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

总结:总而言之,提高高校学生管理中渗透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一定要花费一定精力来建立起一个合理的教育模式,首先就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非常关键,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这也已经成为了教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理念之一,要注重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总体建设,将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让思想教育课程更加的高效。

参考文献:

[1] 陆庆军. 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模式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 张俊. 充分发挥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中的作用[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14(2):2.

[3] 周春英. 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

完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 和谐校园与思想政治教育

“和谐”一词, 蕴涵和衷共济、内和外顺与协调、和睦之意,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谐校园, 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其主要特征为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 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 充分发展。所谓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 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 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 以期改变人们的思想, 进而指导人们行为的社会实践。[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和培养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同时, 构建和谐校园为深入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

2.1 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正确认识校园公平正义, 促进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和安定有序。

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公平是机会的公平和平等、权利的平等、过程的平等, 而不是绝对平均或者平均主义。校园公平正义是校园和谐的基本条件, 制度则是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然而, 制度终究是靠人来制定和贯彻的, 它能够反映广大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从责任、权利、纪律和道德等不同层面, 维护并协调好教职员工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利益, 促进和保障校园公平正义相关制度的建设。规范管理, 是当前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性举措。

学校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 面临着求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对于当前的一些矛盾, 落实制度、健全机制只是一个层面, 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协调作用是更深层次的、不可或缺的。它能够解释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为制度制定提供民情民心依据, 能够帮助各种利益群体克服认识和心理上的偏差, 进行自我调整, 能够促进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 从而促进制度完善和规范管理, 构建安全稳定的和谐校园。

2.2 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师生增强对学校核心价值 (校训、学校的精神) 的认同感, 促进校园诚信友爱与和睦共处。

每个国家、民族和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 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诉求。作为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的学校, 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核心精神包括校训、学校精神, 它凝聚着学校管理者和学校教育团队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校训或学校精神的不断强调和不断的重复教育, 师生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接受校训所提倡的、所引导的方向上去, 进而在师生中形成一种群体的意识。这种群体意识驱动群体行动, 校训或学校精神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理念、理想就会因此而实现, 或者因为这种意识而影响学生的整个人生。

思想政治教育把学校精神这种群体意识作为载体, 让师生的行为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受到约束, 促进校园诚信友爱与和睦共处。[2]诚信本质上也是一种信仰或信念, 是一种对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信服, 也是一种群体意识认同的表现和信服。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精神为师生诚信意识的内化起到了催化作用, 同时也对校园各种人际关系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不乏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 学术腐败、教育腐败、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个人主义和浮躁之气日趋严重, 校园人际关系存在一些诚信失落、人情淡漠、道德滑坡的现象, 究其原因, 其中之一是在理念和精神上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偏差, 缺乏核心价值的认同感。因此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使师生从内心里认同什么是必须提倡的, 什么是坚决反对的, 做到自律自爱、相互理解和支持、信任, 营造诚信友爱的氛围, 从而促进和谐校园。

2.3 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激发活力, 促进个人和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激励功能, 它可以激励集体和个人创造活力。“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3]而人们所进行的一切都同利益和需要有关,所以劳动创造的动力在于利益和需要。在学校里, 只有个人关心自身及其集体的利益, 才能激发劳动创造的热情。因此, 学校应当以义利并举的原则去激发全体师生的劳动创造, 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和个人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 而动机又是由需要的满足决定的。[3]根据这一原理,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一些激励机制, 运用目标激励、角色激励和运用群体激励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促进师生个人和学校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3 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3.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胡锦涛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 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和谐社会, 就是“以人为本”。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 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 一切工作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样既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和凝聚, 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构建和谐校园的更高的层次需求。

3.2 优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只有优化和创新机制, 才能永葆旺盛的活力和动力。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组织领导机制、监测预警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动态开放机制和总结激励机制以及思想政治的教育机制、道德规范机制、信息反馈机制等, 通过发挥各种机制的作用, 规范大学生的行为,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预防、消除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各种不和谐因素。

3.3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关键在于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完善竞争与保障配套、激励与约束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培训、提高机制, 不断优化这支队伍的性别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年龄结构, 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 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朝可持续方向发展。保质保量抓好五支队伍, 即“两课”教师队伍、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就业指导队伍及“五老” (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 队伍和学生党员干部队伍。

3.4 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关键要体现四性: (1) 主导性。必须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旋律的主导性, 并结合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和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去充实和发展。 (2) 包容性。多样性是生活本身的意义之所在, 只有在承认并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 才能对新形势下的思想多样性作出合理的引导。要善于面对错综复杂的具体实际情况, 一要坚守底线, 以求得最大的包容性;二要不断引导和提升。 (3) 启发性。大学生越来越注重主体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他们不愿意接受结论式的宣传和教育, 希望通过自身的思考得出结论, 但又往往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的底蕴, 看问题容易情绪化和片面化。我们应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注重过程、讲究细节, 启发学生开阔视野, 理性反思, 对比参照, 实践体悟, 沿着正确的思路用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进行有机结合, 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4) 渗透性。要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施教育和宣传。大学生往往不听领导和教师怎样说, 而是看领导和教师怎样做。只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敬重可亲的形象和权威,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春风化雨、滋润心灵。

3.5 重视活动载体的重要育人功能

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来实现。在新的形势下, 新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关键要抓住结合点、闪亮点和技术点, 增加科技含量、情感含量、文化含量。具体来讲:一是创新科技型工作载体。以网络技术为载体, 积极开拓校园信息网, 通过网上谈心、讨论问题, 扩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辐射力。二是创新情感型工作载体。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种情感交流与共鸣的过程,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按照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的原则创新更多情感型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把民主精神和真诚情感融入其中。三是创新人文型工作载体。针对大学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要求, 创新校园文化, 倡导现代文明, 陶冶思想情操。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地整合、融合,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满足构建和谐校园的更高的层次需求。

总之,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师生的活力, 促进师生个人和学校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作用的基础上, 提出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和方式,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为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创造条件, 促进个人和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和谐校园,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7.

[2] 任建波, 谭成.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 2006 (3) .

完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特点

1.1 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受到挑战

在传统教育活动中, 学生处于信息劣势, 往往由教师主动灌输信息。而新媒体时代, 信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主动选取自身需要的信息, 大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教育者设定的教学内容, 转变为用自身的判断标准来寻找答案, 使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受到挑战。1

1.2 新媒体带来了良莠不齐的信息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在获得大量信息的同时, 也接触到了不同的价值观, 其中不乏有害、虚假信息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2如果仅仅依靠大学生自身的是非观, 极有可能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各种意识形态的渗透, 也将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对舆论的导向。

1.3 传统的教育方式面临挑战

新媒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变得灵活。一方面,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 不利于对学生在课外时间的教育, 由于时空的限制, 教育内容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较难持久。另一方面, 大学生能够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第一时间掌握热点话题。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内容必须保持及时性与预见性, 才能在课堂上引起学生的共鸣。

2 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践与探索

2.1 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发展概况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校内主要的院校级微信公众平台包括“苏大应用”、“工院微平台”、“苏应小商君”、“苏应时尚圈”。其中, “苏大应用”成立最早, 为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其主要功能是为受众提供关于学院最新动态、重大新闻, 展示学生风采和校园生活的信息平台。“工院微平台”是由二级学院工学院学工中心主办的微信公众平台, 主要功能是引导广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苏应小商君”是由二级学院商学院学工中心主办的微信公众平台, 主要定位为校园、公益、电台、情感等。“苏应时尚圈”是由二级学院时尚学院学工中心主办的微信公众平台, 其主要功能是追踪时尚学院新闻动态、展现师生风采。

2.2 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践与探索

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做到与时代接轨, 主动利用新媒体开展工作。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做到主动学习并掌握新媒体技术, 积极搭建新媒体类的思政平台, 才能促进思政教育的实效性。3从“苏大应用”、“工院微平台”、“苏应小商君”、“苏应时尚圈”的微信推送内容来看, 推送信息都以学院和学生为主, 着力展示学生风采和校园生活, 并能起到良好的模范示范作用。通过结合当下学院的重大活动和新闻, 发布引起受众共鸣的推文。

在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方面, 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将校内公告、新闻以及学院动态推送至微信, 再由辅导员、班主任转发至学生, 并通过学生微信朋友圈转发, 实现信息广泛传播, 更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获取信息的及时与有效。如“工院微平台”通过公众号发布工学院讲座信息, 图文并茂的讲座内容引发了大量学生转发。

在思想政治教育多样性方面,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能够开展线上话题、线上知识问答等互动性强的活动, 使大学生易于接受。此外, 通过结合网络热点主题, 制作的思想政治类微信推文更容易吸引大学生阅读。如“苏应小商君”以《青春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跟党走》为主题, 制作了商学院师生集体观看十九大的推文, 通过大量现场照片与文字解说, 向读者传递了十九大精神。

在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方面, 各类评奖评优通过微信平台公示, 对于传播先进事迹, 树立正面典型有着积极作用。通过鼓励大学生向榜样看齐,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如“苏应时尚圈”公布了时尚学院学子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的获奖成绩, 鼓励在校生积极参加大型比赛, 提升专业素养。

摘要: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的发展, 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者主导性、舆论导向性和教育方式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本文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校园内的微信公众平台为例, 分析研究了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践。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微信公众平台

参考文献

[1] 季海菊.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南京社会科学, 2015 (5) :151-156.

[2] 孙壮珍.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 (10) :128-129.

[3] 葛舒菲.“互联网+”时代下微信公众号在高校宣传工作中的作用——以“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微信公众号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 2017, 8 (20) :273-274.

[4] 李觅, 彭芳.“微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新探[J].教育现代化, 2017, 4 (42) :284-286.

完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多年来,我校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宗旨,以发现和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队伍建设、教科研工作为载体,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过程中,开展教育创新活动,逐步实现自我超越。

突破认识瓶颈,培植创新理念。我们首先从正确理解教育创新的内涵和为什么要进行教育创新入手,突破认识瓶颈。我们认为,突破固有的、落后的东西,在原有基础上有发展、有提升就是创新;用新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工作,或者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创新。其次,加强理论和先进经验的学习,在学习中提升,实现观念创新。有了正确和较高的认识,不仅可以避免走入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又能排除大家对教育创新高不可攀的畏惧心理,明确教育创新的方向,使教育创新成为可能。

营造环境氛围,滋养创新沃土。我校营造了浓郁的教育创新环境,使得创新的种子得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打破禁锢,让教师真正“参政议政”,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教师个体和学校集体的发展愿景,以奋斗目标激发大家的发展愿望和创造力;以新课程改革培训为契机,学习、树立新理念,感受先进,认识自身的不足和问题,寻找创新的切入点;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提供支持,搭建平台;培养、树立教育创新骨干,大力宣传,进行示范、引领;制定激励机制,纳入考核评价等。通过这些举措,学校增强干部教师教育创新的意识,使教育创新成为自身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聚焦实际问题,开展创新实践。第一,选准切入点。选取教师和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的、关键的问题,作为研究重点、主攻目标。再将问题由大到小、从难到易进行分解,使之转化为日常工作,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逐步突破。比如:当前的三类课程建设问题,就必须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及实际情况等来统筹规划。研究、构建富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这项工作既是当前工作重点,也是教育创新的一个切入点。第二,以科研的方法探索实践。即围绕问题,以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为指导,开展团队的学习、研究与实践。我们应用问题分解法,将大的问题进行分解,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建立多个问题小组,进行任务驱动和问题攻坚。我们使用案例分析法,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将经验迁移过来作为案例进行集体共享与研究、交流,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应用,在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注重总结提升,催生创新成果。反思性总结和理性提升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形成教育创新阶段性成果的关键和下一步深化教育创新的基础。这一环节往往因我们身陷繁杂的日常事务,加之浮躁的心理而被忽视,成为很多基层教育实践者的薄弱环节。我们在教育创新实践中不乏典型例证和成功的经验,但却是散落的,不进行反思、总结、提升,干部教师就不能实现自我超越。教育创新成果不是日常的工作方案或一个个具体的做法、工作总结,而是基于日常工作改进的思想、方法的理性提升,必须对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找出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对理性归纳进行升华,使之上升到教育规律的认识。

应用创新成果,激发再造活力。教育创新成果只是阶段性的产物,必须将其应用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还要在应用中不断完善,随着新问题的发现,再进行深层次的创新实践。正是在这样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学校才会有快速的发展。我校的体验教育课程建设、中心校一体化扁平管理新模式、流动儿童教育等各项研究成果,就是在这样的轨迹中完善与提高的。

教育创新的过程虽有艰辛和困惑,但我们收获了成长与发展。教育创新带来的不仅是劳动成果,更是潜能的开掘和发挥、自我力量的认知和精神价值的提升,是学校真正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现实体现。教育创新是发展的必然,需要教育理想、信念与激情,更需要脚踏实地、精益求精、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与干劲;需从改变自我开始,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出发。

■ 编辑吴君 ■

上一篇:英语教育建构主义理论论文范文下一篇:现代农业下的农业经济论文范文